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2024-06-05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共12篇)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1

摘要:纳税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不被重视、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缺乏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 提出了增加教学互动, 利用案例、多媒体教学, 建立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改变考核方式等建议。

关键词:纳税会计,实践,案例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可见税务在美国的重要性。经济越发达, 国家职能越健全, 越重视税务, 中国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税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税务部门征管能力的加强, 处理好税务问题、做好相关账务成为每一个企业的迫切需要, 同时社会上既懂财务, 又熟知税法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对于高校而言, 大部分刚走出校门的会计实习生、毕业生, 并不能熟练的处理税务有关的账务, 影响了用人单位对这些学生们的评价, 这既源于学生自身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不够重视, 也源于纳税会计教学方法的不够完善, 因而更需要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进行积极的改革。

(一) 纳税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对纳税会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高。

纳税会计是以税法为准绳,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连续、系统、全面、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纳税人有关税务活动中可以货币表现的资金运动, 并依法缴纳国家税款的一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 既涉及到财务会计又涉及到税法, 把两者结合起来。纳税会计的边缘性使学生常常忽视它, 选课时不选这门课, 上课时也不认真, 他们或者认为这与以前学的重复了, 或者认为学好财务会计和税法就自然学好了纳税会计, 这些想法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授课形式单一,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纳税会计讲授过程中, 普通存在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按部就班地按照书本知识点不停地讲授, 一直的知识灌输, 极容易导致学生们听觉和注意力的疲劳, 上课开小差就不可避免了。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只有文字和数字, 很是单调。

3. 纳税会计课程的课时少, 没有时间充分讲解。

大部分院校对纳税会计这门课程一周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正常的情况下, 讲纳税会计时需要先复习一下相关的税法知识, 再讲授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两课时只能把主体税种, 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大致讲完, 其他税种很难有时间兼顾, 更别谈让学生多练习、多实践、多讨论了。

4.实践教学缺乏。

大部分纳税会计的教学, 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完全忽视了纳税会计的实用性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一部分学生学完纳税会计之后, 不知道专用发票有几联, 每一联具体是什么作用, 也不知道纳税申报表是什么样子, 更不能说出应纳税所得额跟会计利润有什么区别。这些虽然不是书本教学的重点,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十分有用的。应该重视理论教学, 更应该在本科生教育这个阶段, 注重以实践为指导, 以就业为导向, 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当然, 这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会高些, 老师不仅要理论功底好, 也要实践经验丰富, 所以授课老师要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多实践,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5.学生学完课程后, 并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学完每一个税种后, 单个的税种是有所了解了, 但把几个税种结合起来分析运用, 他们就有点茫然。比如在讲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时都有涉及房产的买卖, 但给出一个关于房地产企业的综合案例, 让学生计算税款, 并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时, 他们就不能全面地说出应该计算哪些税了。学生把知识局限于分散的每一个章节, 并不能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融会贯通, 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学不够深入, 另一部分原因不得不归咎于按章按节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

(二)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1.对学生阐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项工作比较适合在开学第一堂课时就进行, 需要向学生指出学好了财务会计和税法就没必要学纳税会计是一种误解。财务会计和税法并不同于纳税会计, 它们只是学好纳税会计的基础, 并不是全部。财务会计这门课程中, 只涉及了最常见的少量的税务处理, 比如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款如何作账、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又是如何作账等, 并不够全面和深入;税法这门课程, 对税法法律法规讲解得很详细, 却丝毫未涉及到会计分录, 学好了税法, 只能说学生会计算税款了, 却不知如何对应地作账, 因而需要纳税会计这门课, 向学生教授如何运用税法计算出税款, 再按照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作好相关账务, 将税务信息在财务中有所反映。

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1) 综合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以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增加了学生的感观效应, 不断地给予他们语言和音像的冲击, 达到了既生动活泼、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可以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纳税申请表等进行实物扫描, 以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以动漫的方式设计出几个人物或场景进行演示等, 这些都能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2) 增加教学互动。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 使教学更加富有启发性, 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方式之一就是适当提一些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让他们相互讨论, 有些问题就会在他们的互助讨论中变得清晰。方式之二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角色的扮演, 比如销售货物时, 让他们分别扮演销货方、购货方的会计人员以及税务局人员, 然后各方进行业务处理, 等等, 既是让课堂变得轻松的一种调味剂, 又让他们形象地学到了知识。 (3) 采用案例教学。要求在案例的选择上下功夫, 案例要精, 既要有专题案例, 比如以某汽车制造厂商业务为例, 专讲消费税业务处理;又要有所扩展, 形成综合案例, 以免学生眼光只局限于某种税, 扩展到该汽车制造厂商的增值税会计处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处理、或者还可以加入一些小税种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注册会计师的税法真题中以及注册税务师的真题中, 有很多很好的案例, 可以引用, 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提前为这两个重要考试打好基础。

3. 建立校内手工作账实验室和电子实验室。

建立手工作账实验室, 提供有关的业务原始凭证,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这些业务原始凭证计算税款, 填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 最后填列纳税申报表。同时也可以引进优秀的纳税会计实验软件, 加强训练效果, 以达到让他们熟练掌握整个纳税申报流程的目的。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纳税人开业、变更、歇业及经营期间纳税事项变更登记的训练, 这样的纳税实务培训才更加完整。

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课堂和实验室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需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渠道, 建立多种实习基地, 主要是与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税务机构等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将他们发展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亲临现场, 完全真实地操作, 感受税务活动的全过程, 了解税款的征收和缴纳,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其一毕业就能较快地胜任实际工作要求。

5. 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平时表现占30%的比重, 考试占70%的比重, 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会让学生重书本、轻实践, 重考试、轻平时, 有相当一批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 也不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期末的时候临时突击复习, 也可以通过考试。为了推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需要相应改变教学考核的方式:将考试比重下调到55%, 平时表现提高到45% (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表现、实验室表现和校外实践表现各占15%) , 这样才能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有一个良好的激励。

参考文献

[1]周晓乔.浅谈《税务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2]李明.实训教学法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10 (01) .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2

从表面上理解,税务会计指的是关于税务方面的会计,该职业的人员主要施工从事税收方面的工作,并且包含了纳税人和相关国家税务机关这两方面的税收活动内容。如果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此时的税务会计称可以称为纳税会计;如果站在征税人角度,税务会计称为税收会计。因此,我们可以将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概况为税务会计,并将其列入到税务会计之列。

作为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税收会计,它主要是为了反映出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所得税、公司入库和提退的税务情况,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而纳税会计,指的是根据税收法规定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企业与个人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方法,采用货币形式来进行计价,将纳税人与企业的税务情况连续、系统、详细地统计出来,进而作为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的依。此外,与税收会计的执行情况不一样,纳税会计还有直接受税法制约的特点,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其中,税务会计则是采用专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例如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的运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同,都处于同一时期,因为存在税收的情况,就会有核算应征税款的税收会计和计算应纳税款的税务会计出现。同时,他们之间必须通过税法来衔接在一起,并受税法的约束,这就要求税务会计通过定期地监督纳税人自身必须依法纳税,并守法行事;而税收会计则主要是监督纳税人缴纳税金必须及时、足额、守法。由此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从文字表面上看来,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差别不大,但是,细究其内涵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非简单的概念差别。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人都将其混为一体,不能对其进行区别,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会计改革的实践,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会计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区别:

1、会计目标不同

会计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往往是由会计的主体决定的,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其工作目标是不相同的。同时,还要结合我国企业和相关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提高税收的透明度,查补偷漏税行为,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因此,此过程可以通过税收会计来对其进行核算, 形成税务系统内部的相互约束机制,并确保企业与个人的税收行为依法进行,为我国会计行业最终走上正规化、法制化道路提供先决条件。对于税务会计,其主要是对纳税人进行计税,记录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有关纳税人税务活动的信息,确保纳税过程信息的透明化。因此,相关纳税人要符合管理当局的基本要求,根据纳税人的情况进行税务筹划活动,减少纳税资金的有效途径, 寻求经济纳税,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的,此外,相关纳税人还要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保证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提高企业税务系统的运作效率。

2、会计主体不同

经分析可知,税收会计的主体是国家税务机关,他们的职能是直接负责组织税金征收与人库情况,避免税金的来源途径单一化。该会计主体包括从基层税务所到国家税务总局等的各级税务机关。但是,有些特殊的税务机关并不列入到税收会计主体,必须将其区别开来,而不能混为一谈,只有那些直接组织税款征收并与国家金库发生业务关系的税务机关才是税收会计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主体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区别。与税收会计的主体不同,税务会计的.主体主要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涉及到法人和自然人。也就是他们达到相关纳税要求后,应依据税法的规定,结合我国国情与相关纳税人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会计方法,对其应税行为进行连续、有效、系统、详细地反映和核算,以便纳税人缴纳税费时公正、及时、足额,还能够起到规范纳税人活动的作用。

(三)会计体系不同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纳税会计 纳税筹划 经营策划

Research for tax accounting to carry outtax planning ofrequirements and procedures

Tian Di Wang Shufeng

Abstract:Tax accounting of the main functions is tax planning and therefore must bear the economic unit of taxrelated business planning tasks.In practice,tax accounting must first master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ax planning,follow reasonable procedures,seriously grasp the actual situation ofenterprise,to establish the focus of tax planning goals,to develop a practical ratepaying plan,And through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planand operating activit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ict control system,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and personnel to implement coordinated tax planning program.

Keywords:Tax accounting Tax planning Operating plan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29-03

研究表明,纳税会计的主要功能是纳税筹划[1]。但在我国,部分单位设立了纳税会计却依然停留在涉税业务核算,即只会算税报税,而没能有效地发挥纳税筹划的重要职能,以致于影响到很多企业企事业单位设立纳税会计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纳税会计不懂得怎样开展具体的纳税筹划工作。可见,设计纳税会计开展纳税筹划的要求与程序,对会计顺利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

1.纳税会计开展纳税筹划的要求

纳税会计应通过接受培训、咨询专家和自主研究等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素质和驾驭税收政策能力,尽快达到纳税筹划的各项要求,为顺利开展纳税筹划创造条件。

1.1 专业技术要精。

纳税筹划是涉及到包括会计、税收、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分析等诸多学科和专业在内的一项高智能工作,客观要求纳税会计务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理论和灵活驾驭专业的扎实技术,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恰当地运用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出各个“目标税种”的分布环节与结构并产生税负影响,以此确立纳税计划的重点方向和范围以及应采用的专业技术方法。

1.2 政策能力要强。

纳税筹划讲究“用好用足税收政策,为纳税人创造税收利益”[2]。国家税收政策频繁,变化速率高,经常出现同会计准则要求的诸多差异。所以,作为经常与税收政策交锋的纳税会计,一定具备娴熟的政策驾驭能力。既要及时把握税收政策动态,随时捕捉到适合本单位应用的政策;还应该对政策理解到位,把握政策精髓。如原消费税政策和新《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粮食白酒企业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不论将来押金是否退还,一律并入所包装货物销售额计征消费税”,纳税会计的正确反应便是该政策属于“一法二用”,即粮食白酒企业收取包装物押金“不仅应征消费税,更应征收增值税”。这样,才能引起对包装物押金纳税筹划的高度重视。

1.3 工作经验丰富。

纳税筹划不是纸上谈兵,而完全属于实战工作。从纳税计划到具体实施方案,都必须与筹划单位实际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步步衔接。换言之,纳税计划和筹划方案完全是结合筹划单位产生税收的实际经济活动情况制定的,是对实际纳税活动站在经济学高度的内容提炼和科学理财深度的方法挖掘。因此,要求纳税会计既要全面、细致地掌握单位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丰富的会计、管理、税收、法律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要有能与税务机关建立友好关系并始终保持密切交往的秘诀。只有这样,方能确保纳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方案实施一帆风顺。

1.4 提前运筹帷幄。

“时间超前性”是纳税筹划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客观要求纳税筹划务必在经济活动运行期内或者尚未发生之前进行,决不能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开展。纳税义务一经发生,就必须如是核算和申报纳税。任何以降低当期应纳税额为目的的“会计调整”,都构成偷税。纳税会计应在企业活动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通过理论和经验预测等手段,拟定出纳税计划并形成分步、分块、分人的筹划实施方案,下达到相关部门、环节、领域、层次和人员贯彻落实,按照筹划方案控制运行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计税结果,才是真实的、合法的,并且一定是节税策划所预期的。

1.5 明确纳税筹划目的。

纳税会计必须首先明确单位领导的筹划愿望,指导自己为什么进行筹划。一般说来,纳税筹划主要有四大目的:减少税金支付绝对额的“节税”,减少税金支付相对额的“递延纳税(晚纳税)”,设法将自身税负转移别人承担的“税负转嫁”和避免税收额外负担的“纳税成本控制”。其中,节税是任何单位领导都不能放弃的首选目标,纳税会计必须承担节税筹划任务。

除此而外,纳税会计要参悟单位领导意图,并结合自己的能力、工作时间和精力,量力负担。

2.纳税筹划的程序和方法

纳税筹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纳税筹划的基本程序是指纳税会计从筹划前准备(按照基本要求操作)到最后完成,需要经历的工作流程和次序以及应同步完成各步骤的工作内容。纳税筹划是企业理财活动,属于经营管理策划范畴,因此没有法定程序,也没有统一规则和操作指南,需要纳税会计在结合实际需要,自行摸索规律。就一般情况而言,纳税筹划的程序应遵循以下步骤开展:

如图所示:纳税会计首先掌握纳税筹划的各种客观要求,这是开展纳税筹划的基本前提;当单位作出纳税筹划决策后,纳税会计立即进入“准备程序”——分析单位涉税经济活动和影响纳税结果的要素及关系;继而履行纳税筹划“技术程序”:依据分析论证结果,确立纳税筹划的主要或重大目标,围绕目标制定确保主要税种税负最低、纳税时间最晚、税负转嫁效果最好的《纳税计划》,随即指导相关各机构部门制定和落实“纳税筹划方案”,最后根据方案落实信息反馈进行计划和方案评价,调整和完善新的纳税计划方案。

3.纳税策划的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

3.1 分析涉税经济活动。

税收产生于经济活动,企业每一项经济活动和行为都影响到纳税。首先,纳税会计应比较分析单位应纳各税种的税负,确定应重点筹划的主要税种目标;然后分析现行经活动运行的方式、程序、时间、效率和效果等,确定影响税负较大的重点经济活动或行为的方向、范围,以便确定纳税筹划方案设计和实施的经济部门。对单位经济活动分析的覆盖面要广,要细致入微,包括企业产品市场分布、客户信誉及索要发票情况,原料来源、质量、价格与供应商提供发票情况,资产规模、性能、维护保养状况,部门功能、履职能力与相互协作程度,领导管理水平、习惯、理念、作风及对税收关注程度,产品工艺水平、产品结构、生产能力、创新水平、仓储运输方式,费用结构、额度、控制措施等。

3.2 确立纳税筹划重点目标。

纳税筹划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善于抓大放小,立足主要税种和大项目。对于税种,工商企业主攻增值税、消费税,劳服各业主攻营业税,公司必谋划企业所得税,自然人企业和事业单位须筹划个人所得税;从产生税收的经济内容看,重点目标集中在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以及企业所处的投资、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分配等重点环节上;从企业关注目标上,重点围绕绝对节税、递延纳税、税负转嫁和降低纳税成本等四大方面的某一个或几个,当纳税会计业务分工比较细化,纳税筹划力量比较雄厚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全面筹划。

3.3 制定纳税计划。

制定纳税计划,是纳税会计施展纳税筹划技术的第一步,纳税会计应按纳税筹划的要求和目标,结合纳税筹划实际工作量负担,确定自己单独策划或借助配合力量筹划等形式。纳税会计单独制定纳税计划,筹划成本最低且实用性最强,但工作负担最重。适合应纳税种少、牵涉业务面小、纳税筹划任务较轻、工作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和以扣缴个人所得税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大中型企业和巨型企业,因目标税种多且牵涉经济内容杂、领域广、环节多、工作量大,完全由纳税会计承担纳税筹划,势必影响到日常涉税经济业务核算和纳税信息报告时间及质量,为此应借助财税专家教授、分支机构会计能手等内外配合力量支援来完成。而对于大型项目的纳税计划和长远纳税规划以及未设纳税会计的单位,其纳税筹划工作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高校教授、理财规划师等外部机构或人员进行,这另当别论。

制定纳税计划,要善于抓大放小,突出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比如,当单位同时缴纳税种较多时,侧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负重、筹划收益高的大税种筹划,忽略车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负低、筹划成本高的小税种筹划;纳税计划的内容主要应包括计划期、主要税种名称、纳税最高额指标线、税基指标控制线、相关经济指标控制点等。例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会计论证计划期内增值税指标为至多10万元,其计划内容列出销项税额控制在30万元以下,进项税额应保证在20万元以上。

3.4 制定纳税筹划实施方案。

纳税会计制定的纳税计划报请主管领导审批后,各相关部门或机构应据以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所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必须按照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原则,能让各级各类人员从字面上就能直接读懂读透,一看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如纳税会计围绕当期进项税额保证20万元以上的计划指标,要求供应部门“对所有农产品收购均必须开具或取得合法正规发票”,供应部门就要据此制定方案:“向家庭农场和农户收购农产品时,采购员出发前必须到财务部签领《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收购时必须先让交售人在发票上确认签字后方可付款,一户都不能漏开发票;向供销社、粮库、商贩等收购时,采购员必须向交售方索要正规发票,不得以‘白条’顶替”。

此外,纳税会计要对方案制定提出比较客观、具体的操作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如国家规定“企业销售因清理债权抵回的货物,应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纳税会计就应要求“清欠办”原则上必须欠债还“钱”,对于及特殊情况只能收取货物的,应按国家规定销售额4%(3%征收率与附加税费之和)的比例加收,作为货物“变现”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费负担转移。

需要强调说明,在实践中并不能直呼其名曰“纳税筹划方案”,而是体现为各个部门机构的业务工作和活动事项的具体安排,是相对于纳税计划而言的“方案”。对各个机构部门来说,通常表现为“分月工作计划”,如财务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所不同的是,在有纳税筹划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工作计划需要按照纳税计划制定并报呈纳税会计审核调整,因此也就具有了纳税计划执行方案的性质。

3.5 指导并监督纳税方案的落实执行。

纳税筹划是纳税会计的工作任务,更是一个从纳税会计设计到落实再到产生结果的连续运行的动态过程。其中,落实执行纳税筹划计划和方案,是确保取得纳税筹划预期效果的关键与核心。纳税筹划方案落实需要通过以下途径:

3.5.1 参与经营策划发布纳税筹划指令。

不注重经营管理策划的企业,就不会有真正的纳税筹划。因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策划重要组成部分的纳税筹划,不能孤立运行,需要借助经营管理执行落实才能发挥效用。所以,应提前渗透于企业的各项采购、生产、销售、分配等工作规划和计划中,并通过计划、指挥、协调、领导等活动产生结果。纳税会计参与企业策划的主要方式包括:

3.5.1.1 形成会议决议内容。税收活动遍布于供产销和利润分配各环节,所以企业管理层召开的管理会议、采购会议、生产会议、销售会议等,以及董事会召开的的投资、兼并、清算、资产处理、股息红利分配等会议,都应该允许或要求纳税会计参加;纳税会计要发布与筹划目标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指令。如采购会议提出采购员务必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向小规模纳税人低价采购货物必须索取正规发票或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发票。这样,纳税会计的意见或要求就会借助会议决议,以单位文件指令的形式形成经济活动“政策要求”,有关方面必须认真履行。但要注意,纳税会计凡是参加生产经营会议,要坚持保守商业机密,不应做任何解释说明,并有权拒绝相关提问。

3.5.1.2 参与制定企业经营策划。每个企业都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和经济计划。在此过程中,纳税会计一定要积极争取参加,提出应该融入有利节税的意见、建议或要求,并在技术上给予必要指导,以便使日后制定具体纳税计划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规划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发生冲突引发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抵触情绪,影响纳税筹划效果。

3.5.2 争取法人授权直接部署。

纳税是直接影响单位利益的净损失指标,主管领导应予高度专注。纳税会计应争取单位最高行政长官的授权许可,就可以直接将预先制定通过的纳税筹划方案,形成规范的文件制度,发布到各个相关部门,要求其认真落实执行。

3.6 调整修订纳税计划。

税收政策和经济活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加之纳税计划和方案本身可能存在问题,客观需要纳税计划应经常进行调整以确保日臻完善和成熟。纳税会计应经常浏览国家税收政策,随时掌握税收动态信息,再结合纳税筹划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分析确定需要修订、调整的目标、内容、范围及影响指标,然后按照制定纳税计划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纳税计划的调整和修订。

4.纳税会计开展纳税筹划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1.1 建立纳税筹划责任包干制度。

明确会计机构负责人全面领导纳税筹划方案执行落实工作,纳税会计作为纳税筹划第一责任人,应直接对会计机构负责人报告工作和请求批示相关责任处理,同时对计划执行负责;各级各类业务部门和职能机构主管领导为纳税筹划方案第一责任人,对纳税会计负责通报情况和承担方案落实的主要责任;项目或业务经办人为一般责任人,直接对部门机构领导负责。通过确立层层包干管理,使纳税计划深入单位各个领域和层面,促使人人都为纳税做贡献,人人都为纳税筹划尽心尽力的良好氛围。

4.1.2 建立纳税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纳税会计应按月向单位主管领导提供纳税会计报表和税负分析指标,报告当期纳税或扣税情况,请求法人批示;各部门机构领导应每月三旬各一次向纳税会计通报其纳税筹划方案落实执行情况。纳税会计应根据纳税筹划需要,对各个部门机构的工作方案作出执行总结,并对其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指导意见。

4.1.3 建立纳税会计巡检制度。

纳税会计不能殷建立了报告制度而坐等报告,必须经常主动与各个机构部门领导和主要项目经办人员联络沟通,借此机会巡回检查纳税计划和筹划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对属于“关键控制点”的要害机构部门或业务事项,应经常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督促,以提高纳税筹划方案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4.1.4 建立奖惩制度。

纳税筹划要求要形成制度,建立待遇兑现办法和奖惩明细条款,奖优罚劣,公平对待,确保各个部门机构和人员的全力配合协作。如采购工业品不能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务代开)的,应给予什么样的处罚;连普通发票都不能索取的采购员,又应给与什么样的处罚;向农户和家庭农场采购农产品或向居民收购废旧物资,没有开出收购发票的该怎样处罚;采购农产品对全部符合纳税计划要求的采购员,应给与什么形式和程度的奖励等。

4.2 认真检查考评并兑现奖惩。

在经济单位,纳税筹划应和国家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为此要求,除了制定纳税计划和指导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外,纳税会计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纳税筹划方案落实贯彻的检查监控上,悉心做好纳税计划控制。所以,纳税会计应参与阶段性工作检查考核和评比,对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特别是关键控制点的表现,要明确提出奖惩意见和建议,报呈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对有功人员、责任人的奖惩,分月或分季或每半年兑现一次,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拖到年底让相关人员心中“没底”。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制度的威力和肩负纳税筹划责任的重要性,积极而认真地履行职责,努力配合纳税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树锋.纳税会计的职能辨析.会计之友[J].2007.2(11)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4

1 高职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内容较多, 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教材一般列举税收条文, 教师授课时, 也大多将条文逐条念出, 学生感到乏味。

(2) 税法涉及的行业较多, 学生能力有限。税法的内容适用于我国各行各业, 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 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都难以掌握, 再涉及建筑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内容, 学生要掌握的范围太广。再加上高职的学生大部分不擅长学习理论性的知识,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环节时, 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 税法的核算内容复杂。对高职学生来说, 税收种类繁多, 其中主要的税种是流转税类和所得税类, 流转税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内容较复杂。在增值税教学中, 一般要求学生将一些固定的公式背下来后, 按照套用的核算方法计算, 有些学生觉得比较复杂, 业务内容中的逻辑关系总是处理不好, 容易造成计算错误。还有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中, 学生由于会计核算的知识缺乏, 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不准确。

为了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税法相关知识, 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对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调整, 着重培养学生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领购的能力;根据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熟练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及填写相应税种的纳税申报表, 并在规定时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能力。

2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会依法办税是办税员岗位任职要求之一, 该工作岗位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与国家的关系, 按时核算好企业对国家应尽的纳税义务, 让税务局知道应该收多少税。本课程按中小企业办税员业务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重新设计开发课程。

2.1.1 基于工作对象重构、序化教学内容

分析、归类中小型企业一个会计周期内的涉税业务类型, 将办税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归类成若干工作项目, 将传统的以税收大类为知识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项目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 重构以下教学内容:纳税人设立时的税务处理、纳税人日常经营业务的税务处理、纳税人日常财产的税务处理、纳税人日常利润结算业务的税务处理、纳税人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

2.1.2 基于培养税务处理能力, 设计教学项目

经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 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掌握完成每一项税务工作应向税务局提交的材料, 如企业的税务登记表、发票领购表、企业需缴纳税的纳税申报表等等, 让学生从传统的要他“知道什么”, 变革为要他“做出什么”。

2.1.3 基于企业真实办税业务, 确定项目、任务活动载体

企业日常发生的涉税经济业务是有其复杂性的, 同一项经济业务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税种, 例如, 企业转让房产这项经济业务, 既要交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还要交企业所得税, 对于学生或初学者而言, 无法判断该项业务所涉及的具体税种是什么, 如何计算并缴纳。因此, 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学习独立税种, 待学生熟悉不同的税种后再学习综合涉税业务处理。

2.1.4 基于办税业务的工作步骤组织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 办税员首先需分析企业的经济业务, 判断需缴纳何税, 其次依据会计资料确定缴纳多少, 最后向税务局申报缴纳, 办税员需要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 老师给学生的练习往往是:“某企业取得某项应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少元, 要求学生据以计算应交税金”。但是, 不会有人告诉办税员这项收入是否为应税收入, 而是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来确定。为培养这种职业判断能力, 我们描述企业发生的涉税业务, 让学生根据税法来判断该经济业务是否应该纳税, 纳什么税, 然后再根据税法办理向税务局申报的手续。因此我们按以下步骤组织教学:给出业务→分析、判断→查找金额→计算→填表→连接电子申报系统。通过这些训练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企业采用的各种办税流程, 实际操作的熟练掌握反过来又可加深对重难点知识和相关理论的认识,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达到适应办税业务岗位的教学目标。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2.2.1 考虑不同税间计算的先后顺序, 序化教学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项目的完成依赖于其他工作项目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没有前置项目的基础就会出现后续项目的空中楼阁状态。企业所得税申报之前, 必须列支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申报结果, 因此, 在各个项目安排的顺序上按照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内在逻辑将商品劳务税类别的几个办税业务项目放在企业所得税办税业务项目之前。在各个项目的办税业务中, 由于最终的办税业务成果都是依赖于对纳税人、征税范围以及对应的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 因此, 其教学步骤的设计依据实际工作的步骤, 从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开始, 通过必要的核算归纳, 然后做出纳税申报表。

2.2.2 理实一体组织教学内容

税收理论都是体现在各个税种的法律规范中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先讲理论后讲实践, 学生由于没有感性认识, 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如果将实践技能全部学完再讲理论, 则学生在做实践项目时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做法是将相关理论教学的内容嵌入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 穿插到的企业办税业务的操作过程中。

2.3 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手段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是一门与办税员业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 办税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 本课程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 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2.3.1 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即根据实际办税业务的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 办税员岗位工作内容包括税务登记、纳税人资格认定、发票领购、税额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及会计处理,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把前3项工作内容作为一个项目———纳税人设立时的税处理。而具体的每一种税都会涉及到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及会计处理, 因此, 我们按企业日常涉税业务所处的阶段及重要性, 将上述内容分别确定为不同的教学项目, 每个项目里都有特定税种的税额计算、申报、缴纳及会计处理。

2.3.2 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确定教学过程

即以实际工作中从应纳税额的核算到税款的申报、缴纳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过程。本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计了相关的工作任务。通过“任务描述”, 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 就知道需要做什么;接着通过“任务分析”, 让学生知道解决该任务应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让学生明白他应该学习什么;之后通过“相关知识”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应掌握的知识;然后通过“任务实施”, 由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每个项目提出的任务。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再辅之以相关内容的实训,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3.3 根据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的成果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的成果

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纳税申报表、税务登记表等工作任务的典型成果作为核心。

2.3.4 按照实际工作中办税员的业务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

即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多媒体教学转到会计专业实训室。由于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做的过程, 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会计工作用品用具和耗材, 需要完成工作的设备和软件, 尤其是在网上申报纳税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的今天, 计算机和纳税申报软件是课程教学必备的基本设施。因此, 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条件。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账簿、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支撑。因此, 本课程在会计专业的实训室组织教学, 除教材和操作指导书以外, 本课程为学生配备了大量的原始业务凭证和各种账证表。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答疑以及操作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企业办税业务的各种工作项目。

综上所述, 企业纳税实务是在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 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会计专业能力, 采取各种教学措施,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不清晰,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单一, 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办税员的职业技能要求, 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高职,纳税实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南顺女.谈高职《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3) .

大专会计纳税毕业论文 篇5

关于大专会计纳税毕业论文范文一: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模式研究

1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1.1国外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税制结构的不同,纳税会计的模式也是不同的。

根据宏观环境的差异,世界范围内的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可以是分离的、统一的和混合的。

由于纳税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为纳税筹划,所以,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处在不同模式下的时候,它们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而且,即使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处于彼此分离的模式当中,也不是说所有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都是单单由纳税会计来进行并完成的。

有些国家的部分企业根据实际状况和某些部门的特有优势,采取把纳税筹划工作的任务交给那些对税收有独到研究的机构或是某些特定的管理部门的方法,让他们进行策划、设计工作,而纳税会计则进行实施、执行工作,把筹划方案付诸于实践。

这一点也可以被我国来借鉴,充分应用到我国的企业改革中来。

1.2我国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实践操作模式

1.2.1纳税会计设立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需求工商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税收经济和税金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因此,企业领导者和投资商越来越把目光关注到“税金流量”上来,成为他们首先关注的信息。

与此同时,随着商品和非商品流转过程中税种的多样分布,面对繁琐的税制结构和日益更新的税收政策,税金核算的质和量日渐成为工商企业关注的重要方面,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纳税会计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中财务会计的工作量,为其减轻沉重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说更加看重的则是可以增加企业效益。

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算等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纳错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巧妙的运用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少纳税、晚纳税,设计出更好的规划方案,为企业的涉税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性的服务,帮助企业最终达到最少的纳税结果,税金支出最低。

1.2.2选择正确的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目前我国对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的研究不足,因此,大多数人对两者的观点呈现出片面化、保守化的倾向。

由于对纳税会计的职能、任务了解不够,认识不充分,认为纳税会计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在对纳税活动的确认、计算上面,由于涉税业务的工作量相比于全面经济核算来说小之又小,所以,单独设立纳税会计是没有必要的,不需要将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分离开来。

这一思想误导了大多数企业,他们不明白纳税会计要承担纳税筹划的重任,从“质”上不能区别纳税会计和财务会计,这大大阻碍了纳税会计形成独立的学科,对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公司纳税筹划的进行起到了抑制作用。

因此,企业设立纳税会计的`意义是重大的。

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而恰当地规划纳税会计模式,使纳税会计更好的为公司和企业的发展服务。

1.3恰当地规划纳税会计模式

1.3.1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企业以及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来说,他们的纳税金额较高,纳税的频率更为频繁,因此,纳税会计所要承担的涉税业务核算的任务也就越多,工作量也就越大。

设立独立的纳税会计机构,并为之配备具备专业素质的纳税会计人员,对这种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以便专门行使纳税经济业务核算和纳税筹划的工作。

1.3.2中小型企业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型企业、规模适中的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的生产型企业、连锁型企业、以集团模式进行运营的企业来说,虽然这些企业的涉税业务不是很多,纳税金额也不如大中型企业数目那么庞大,但是,税金的频繁支出也使他们经常承担沉重的压力。

因此,在中小型企业设立专职的纳税会计岗位,并为之配备具备专业素质的纳税会计人员,可以为企业解开燃眉之急,不至于使企业长期处于资金周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中。

1.3.3微小企业的纳税会计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来说,他们所要面临的纳税业务是非常有限的,纳税频率较低,纳税金额也不是很多。

因此,可以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将纳税会计作为单独岗位进行设立没有必要,这些工作可以交给财务会计,由财务会计统一进行确认、计算工作即可。

2结语

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在实际过程中设立结合公司规模大小、纳税业务频率与额度、人力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情况设立纳税会计职务模式。

只有这样,纳税会计才能保证涉税业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涉税工作“量”达到的基础上,对有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研究,对纳税筹划的信息不断进行更新和掌握,增加纳税筹划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完成对纳税筹划“质”的飞跃,达到一般职能“量”和特殊职能“质”的完美结合,更好为公司的发展服务,为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忧。

此外,纳税会计和纳税筹划都是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通过节税技巧的多方面运用,对企业中有关的涉税行为进行适当的规划,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纳税方案,以达到企业纳税成本的节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的目的。

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纳税人也应该对国家有关税收的优惠政策进行研究与解读,全面并深刻的对税法精神进行分析和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而充分的将优惠政策运用在纳税筹划的制定过程中。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多种应税方案可以选择的背景中,良好的纳税筹划可以帮助企业产生最低的税负抉择,以达到获得企业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使企业获得双赢。

关于大专会计纳税毕业论文范文二:企业收入项会计与纳税论文

一、建造合同收入的差异与调整

(一)与合同有关零星收益的差异税法规定:确认收入,计入收入总额,计缴税金。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计入合同收入而应冲减合同成本。

(二)计提合同预计损失的差异税法规定:未经核准的准备金不得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二、其他业务收入的差异与调整

税法规定:材料销售收入、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包装物出租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材料用于非货币性交换或债务重组等实现的收入。

三、视同销售收入的差异与调整

视同销售是一个税收概念,不是会计学的概念,某一经济业务发生,首先无需考虑它是否属视同销售业务,而是先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如果会计处理未确认相关的收入,即有的视同享受业务会计处理也会确认收入,而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按相关规定需要确认收入的再做纳税调整,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时一般无需对该业务做专门的会计处理。

四、营业外收入的差异与调整

(一)固定资产盘盈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盘盈收入应当作为盘盈当期的其他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额税。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视为以前年度会计差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日需要纳税调整。

(二)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税法规定:作为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最终转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收益税法规定:确定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分析:税法均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和购进两笔业务确认损益。

(四)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税法规定:作为处置当期的其他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

(五)罚款净收入税法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计入营业外收入。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委托代销会计核算纳税差异

企业销售商品,有时会采用委托代销方式。委托代销是委托方按合同要求先把要销售的商品发给受托方,由受托方对外销售,委托方发出商品时不确认收入,最后以受托方实际对外销售的清单来确认销售收入。在会计实务中,这项业务属于特殊销售商品业务,因为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不确认收入,而在收到代销清单时才确认收入,这就涉及到企业在交纳所得税和增值税时,与一般销售业务在交纳税金的时间上是有所区别。

一委托代销商品的方式

1没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定合同或协议,委托方按合同或协议的价格收取货款,商品的实际对外售价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合同或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受托方在取得代销商品后,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委托方无关,那么这种交易方式与一般销售业务就没有实质区别,在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时,委托方应确认相关销售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2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这种方式指:如果委托方和受托方之间的协议明确标明,将来受托方没有将商品售出时可以将商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受托方因代销商品出现亏损时可以要求委托方补偿,那么,委托方在交付商品时就能不确认收入,受托方也不作购进商品处理,受托方将商品销售后,按实际售价确认销售收入,并向委托方开具代销清单,委托方收到代销清单时,再确认本企业的销售收入。

3收取手续费方式。指委托方和受托方签定合同或协议,约定商品的对外售价由委托方自定,受托方按照委托方指定的价格销售商品并结算货款,受托方只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计算方法收取销售手续费,不能赚取进销差价。这种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通常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而应在收到受托方开出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委托代销业务主要指后两种方式,既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和收取手续费方式。

二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以下举例,对委托代销业务三种不同方式下,委托方的会计如何处理进行分析。

例1,甲公司委托乙公司销售商品100件,合同价为200元/件。成本为120元/件,商品的对外售价由乙公司自定。合同约定;乙公司在取得代销商品卮无论是否能够卖出,是否获利,均与甲公司无关。这批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尚未收到,甲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00元。

由此可以判定,甲企业已把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属于第一种没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即一般销售模式。甲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销售商品时。借:应收账款234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3400,结转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0,贷:库存商品12000;收到货款时。借:银行存款23400,贷:应收账款23 400v在不考虑其他税费的情况下甲企业当期应确认交纳所得税2000元[(20000-12000)*25%],增值税3400元。需交纳的税费共5400元(2000+3400)。

例2以例1为例,假定合同约定,乙公司在取得商品后,每月按实际销售的清单与甲公司结算货款,如果商品滞销,可以无偿退回。若乙公司当月销售30件并送来清单,甲公司按清单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根据此题可以判定,发出商品时,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及报酬尚未转移,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属于第二种有附带条件的视同买断方式。甲公司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发出商品时。借:发出商品12000,贷:库存商品12000,收到代销清单。借:应收账款7020,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30*200),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费)1020(6000*17%);结转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3600(30,120),贷:发出商品3600,甲企业当月应确认交纳所得税600元[(6000-3600)*25%],增值税1020元,需交纳的税费共1620元(600+1020)。因为剩余的商品未收到代销清单,所以当期不确认收入,但会在以后确认。其实例1与例2中,在不发生退货的情形下。甲企业应交纳的总税额是一样的,但由于例2属于代销方式下的视同买断,按代销清单来确认收入,使得应交纳的税额可以分期递廷交纳,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和现金流出的压力。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销售商品是采用一般销售方式还是委托代销方式,委托方在确认收入时点上是不同的,因此在交纳税费上也是有差异的。采用一般销售方式如例1,当期确认收入20000元,并交纳相关税费5400元,如企业采用现销形式,对企业的现金流出是没有影响,如采用赊销形式,则企业需要在当期垫支税费,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重大影响,采用视同代销方式如例2,当期确认收入6000元,交纳相关税费1620元,相比例l要少确认收入14000元,少交纳税费3780元,这种方式对资金流出企业的影响相对小,但会使利润表中销售额的增幅下降,采用收取手续费方式销售如例3,在确认收入时与例2相同,而交纳相关税费却比例2少交150元。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7

(一) 就业岗位分析。

为了对课程正确定位, 我院会计系将历届毕业生、校企合作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电话询问等形式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近90%的毕业生在中小企业, 主要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由于中小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少, 在具体分工时往往实行多岗一人, 特别是主办会计一人包办了记账、编报和税务处理等工作。因此, 有80%调查对象认为税务处理是从事财务工作必要技能之一。不少企业的负责人也指出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税务处理能力不强, 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调查, 我们总结了与纳税会计有关的工作任务, 主要有: (1) 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有关事项; (2) 办理发票领购工作, 有关的免税申请及退税等事项; (3) 编制有关的税务报表, 进行网上申报和办理税款缴纳等事项; (4) 办理其他与税务有关的事项等。

(二) 专业能力要求分析。

根据上述与纳税会计有关的工作任务, 我们认为若要从事与税务相关的工作, 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一是涉税账务处理能力, 即要求学生掌握税法的有关规定, 不仅能够准确计算应纳税额, 而且能进行相关的涉税账务处理。二是纳税申报能力, 即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 及时、准确地通过网络、邮寄申报等方式进行纳税申报, 并缴纳税款。三是办理其他涉税业务的能力, 例如:办理税务登记, 购买发票, 减免税申请和备案等。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大多面向中小企业, 而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既懂会计核算又会纳税处理的专业人才。所以, 本课程的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 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 我们提出了“三三”模式, 并选取2010级会计专业11个班进行尝试。

(一) 何谓“三三模式”。

“三三”模式, 即为“三衔接”、“三融合”和“三建设”。“三衔接”, 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相衔接、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衔接。“三融合”, 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与工作融合、课程与资格考试相融合。“三建设”, 即校企共同建设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教材和校企共同建立建设顶岗实习标准。

(二) 具体实施措施。

1. 在课程设计方面突出“三融合”。

首先, 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多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和出纳, 因此,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不仅要有税务和会计理论基础知识, 还应兼顾实践技能的培训, 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其次, 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财务人员和行业专家, 对纳税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他们的分析结果, 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方案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 实现“教学与工作融合”。此外, 为了兼顾学生考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 还穿插了资格考试的内容, 将“课程与资格考试相融合”。

2. 在教学模式上, 强调“三衔接”。

我们借鉴了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并强调“三衔接”, 从而构建了“教、学、做、工”阶段式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工”阶段式的教学模式, 就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 以教师“教”为主, 主要讲授各个税种的要点及计算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阶段为“学”, 以学生动手为主, 教师点评为辅, 由各个税种的单项技能实训组成, 让学生在“做中学”, 训练他们的职业能力, 这样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第三阶段为“做”, 通过理论教学和单项技能训练后, 最终进行综合实训, 让学生完成从税务登记、发票购买和信息采集、填报报表到申报查询整个纳税工作过程。第四阶段为“工”, 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多, 不便于开展集中顶岗实习。我们学习了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实行“轮流顶岗”的实习模式, 即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 在经验丰富的校外实训教师的指导下, 以一名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 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相衔接”。通过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后, 能明确自己在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 重新回到课堂时, 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态度都有明显的改观。另外, 我们还会在第四、五学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 这不仅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机会, 也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的机会, 了解、选拔和培养企业未来的职员, 体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衔接”。

3. 提出“三建设”方针, 加强校企合作。

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变数较多, 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因此, 我院提出“三建设”方针, 即校企共同建设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教材和校企共同建立建设顶岗实习标准。首先, 与软件公司合作, 共同建设《中小企业纳税会计》课程。通过与企业的财务专家共同分析纳税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要求, 使我们了解企业的需求, 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次, 又共同编著了《中小企业纳税会计实务》教材, 已于2011年10月由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编著, 不但保证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相配套, 而且实现了实训内容与职业岗位的一致性。由于我国税法内容的变动, 我们对教材进行修改, 将于2012年底再版。此外, 我们还共同建立建设顶岗实习标准, 内容包括:顶岗实习期间学习的要求、顶岗实习的管理、顶岗实习期间的成绩评定等多项管理措施。其中, 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成绩评定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 加大了顶岗实习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例如:课程的考核由40%平时成绩和60%考试成绩组成, 而平时成绩中的40%左右是根据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进行打分。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实习期间的表现也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软硬件建设。

学院配备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施, 在课堂教学中, 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与学生互动的操作演示, 直观生动, 提高了授课质量,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除了已与近30家企业以及杭州西湖地税、直属地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 还在校内建立多个模拟实训室和模拟行政服务中心, 按照实际工作的环境, 营造仿真场景, 并配备模拟的企业纳税申报软件。让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 分析各种原始资料, 进行会计处理, 并运用软件进行纳税申报, 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另外, 依托校园网, 建立了课程网站, 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件、教案、教学案例、习题库、实训资料等电子资料上传至网站, 从而形成了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为学生建立了公共邮箱、网上交流平台, 便于师生交流,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培养“双师”教学团队。

为了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操作, 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二是聘请校外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以老带新, 并鼓励其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不断增强“双师”队伍的素质。

(三) 课程改革的质量跟踪。

为了使课改顺利、有效地进行, 学院以及会计系都采取了多种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还制定了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内容包括:由系部组成专门的评价小组, 对任课教师随机听课, 不定期抽查学生的作业、实训资料和笔记, 召开学生座谈会, 课程的教学团队不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等。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制度, 进而推动了课改持续进行, 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总结

正如教育专家所说, 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工程, 因此, 《中小企业纳税会计》的课程改革还将继续进行。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财会人才, 我们不仅要及时掌握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变化情况, 还应时时了解社会需求, 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进行创新,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S

摘要:近两三年来, 我国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中小企业纳税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 我院会计系结合区域经济特色, 并考虑学院自身特点, 本着“以人为本, 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 提出“三三”模式, 对课程进行全新设计和改造, 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税务课程,课改

参考文献

[1].倪银珠.高职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2].韩采宏, 刘鹏, 赵卫卫.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探析——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税法与纳税实务》为例[J].价值工程, 2011, (12) .

[3].陆秀团.工作过程教学法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4) .

[4].赵凤鸣.高职《税法》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5) .

[5].王艳利.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税务实务》课程教学探索[J].价值工程, 2011, (8) .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8

1 概念界定

负责税务工作的会计即为税务会计。税收工作主要包括反映纳税人和国家税务机关两个方面的税收活动。如果站在税务机关 (征税人) 的角度来讲, 税务会计叫作“国家税务会计”, 即税收会计;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讲, 税务会计叫作“企业税务会计”, 即纳税会计。所以, 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两个部分, 都属于税务会计的范畴。在国家预算会计当中, 税收会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税务机关监督和反映税款的提退、入库、解缴、征收及核算的专业会计, 表现了国家金库和税务机关二者之间的关系。税法能够直接制约纳税会计是纳税会计的一大特点, 也体现出依法征、纳税的关系。总而言之, 税务会计是运用专门会计方法和理论, 以税法作为准绳, 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税务资金运动或税收进行监督和反映的专业会计, 分为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我们通常把纳税会计叫作税务会计, 其中广义上的税务会计, 包括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而狭义上的税务会计指的就是纳税会计。

2 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几乎是一起产生的, 税收的存在, 注定了税收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存在, 一个负责核算征收税款, 一个负责计算应纳税款, 是税收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税法即为这两部分的衔接点, 以税法作为准绳, 税收会计主要是对所有的纳税人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 而税务会计则是对纳税人自身能否正确、足额并且及时地缴纳税金进行监督。所以他们二者有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

3 税务会计同税收会计的区别

3.1 会计体系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归存在于不同的两个会计体系当中。税收会计存在于国家预算会计体系内, 在外国也叫作政府会计。

3.2 会计核算难易程度的区别

税务会计是一种核算其经营资金与税收资金相互交叉的运动, 其纳税、计税的会计处理及其方法和程序都较为复杂, 使纳税会计的核算难度大大增加。而税收会计则是以税务会计核算作为基础, 只核算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 并对税款的付出与收入进行会计处理, 其会计核算比较简单。

3.3 会计核算范围的区别

企业内所有应缴纳的税款都包括在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以内, 例如所得税、流转税以及关税等。但税收会计则需要区分征税机关和税种。在我国关税是海关对于货物进出国境而征收的一种税, 海关是主要的征集部门, 它需要征收关税以及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增值税、消费税。

3.4 会计记账基础的区别

税务部门是税收会计的主体, 税收会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 通常执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 也就是在核算税款解缴、征集时以收付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 对需要划分的业务, 例如无形资产的摊销、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3.5 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

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由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一起构成。税务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包括税后税款缴纳正确性、税款计算的检查, 事中税款核算、申报缴纳、税款的计算、事前纳税的筹划等内容。

3.6 会计职能的区别

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 即监督与核算资金运动。但是他们的具体职能却不相同, 税收会计的目标约束着税收会计的具体职能, 也就是保证税款安全职能和参与税收管理职能, 给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并且保证税款足额、及时地缴入国库中。

3.7 会计目标的区别

一方面纳税人满足了纳税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寻求有效途径进行经济纳税, 进行税务筹划, 以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税收机关的需要, 保证足额、及时地缴纳税金。

参考文献

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篇9

(一)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确认的范围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二)时间性差异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的基本特征是某项收益或费用和损失均可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但计入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时间不同。

(三)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差异的具体内容

由于会计核算的业务日趋复杂,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说来,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不同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放的工资,计提三项费用、支付的利息、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赠、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通过成本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固定资产维修费用也可以计入成本费用。税法则对上述费用分别规定了准予税前列支的依据、比例、数额,从而在扣除口径上产生差异。

2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依据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①股权转让损失,会计制度规定计入投资损失,税法规定扣除的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②广告费支出,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营业费用,税法规定除医药、家电等行业每一纳税年度内不超过销售收入的8%部分可扣除外,其他行业不能超过2%,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

3部分涉税事项的处理方法差异①会计制度规定可以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及商品削价准备以外,其他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②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权益法核算发生的亏损按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计入投资方的损失,税法规定已经发生的投资损失才能在税前扣除。③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改良支出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并根据固定资产所属类别提取折旧;税法规定已经提取折旧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计入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内摊销,不能计入原值。④出售职工的住房,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会计制度可以按规定计提折旧;税法则规定折旧不得在税前列支。

4税务处理规定不准扣除项目差异如粮食白酒广告费用支出,非公益、救济性捐赠、罚款支出等,会计制度规定计入成本费用科目;税法规定不得税前扣除。

5税收法规对部分准予扣除的项目作了限制性规定差异企业发生的各种资产损失,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营业外支出;税法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方可扣除。。

6对部分应税收入的规定差异①短期投资利息,会计制度规定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规定计入企业收入总额。②进行债务重组时,对应付款项的差额,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税法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③企业收到的专项拨款核销以后的余额,会计制度规定计入资本公积,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指定用途的以外,都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④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房地产开发收入的实现,税法规定取得的预收账款预征20%的所得税。⑤会计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企业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开办费,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的当月一次计入当月损益。⑥会计制度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的企业应按在被投资企业所占份额分享或分担被投资企业当年的盈亏,以确认投资收益。

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着上述差异,因此,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

(四)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处理会计利润和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方法。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两大类,在纳税影响法下。又有递延法和负债法之分。

1、应付税款法指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

差异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方法。应付税款法下,不论永久性差异还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均不予调整所得税费用,直接将本期应纳所得税额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虽然违背了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核算简便,适合以税务会计为主的小型企业采用。

2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

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假如所得税税率不变,则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表明今后转回时间性差异时应付或可抵减的所得税。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

①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

②负债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变化时转销的一种方法。

预计负债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篇10

一、会计处理

(一) 预计负债的种类和账务处理

由于预计负债是尚未发生的不确定事项, 对其发生的概率以及金额的大小需要财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职业判断, 为此, 准则要求应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计量确认, 与此同时, 还对不同原因形成的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作了具体的规定。

对于企业因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而承担的相关义务等可能 (大于50%) 给企业带来损失时, 准则从谨慎性原则出发, 规定企业必须合理地确认该部分损失, 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担保损失、未决诉讼损失和其他应付款等) ”。

企业销售商品时附有产品质量保证的, 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定, 应合理确认因履行产品质量保证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并计入当期损益, 按确认的金额借记“销售费用”,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企业因重组而承担了重组义务, 当发生与该重组义务相关的直接费用支出符合预计负债金额的三个确认条件时, 应将该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 按准则规定该费用包括重组的人员遣散费和将不使用厂房的租赁遣散费等, 不包括重组过程中发生的资产和股权等损失, 其账务处理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等, 贷记“预计负债”。

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企业需承担矿区废弃处置义务, 其弃置费用较高的实际, 准则规定,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规定确认的相关弃置费用, 在计入相应资产的同时, 应将其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即在借记“固定资产”、“油气资产”的同时, 贷记“预计负债 (预计弃置费用) ”。

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 投资企业需承担超过其投资额以外的额外损失的, 当被投资单位出现亏损且资不抵债时, 投资企业应在该项长期投资减记至零的情况下, 按投资合同或协议规定, 仍然需要承担的损失金额部分, 投资企业在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的同时, 将其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 借记“投资收益”, 贷记“预计负债”。

当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 无论企业执行与否都将承担一定的损失, 此时企业在确认当期损益的同时, 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预计负债”。

上述各预计负债项目实际发生并真实履行相关义务时, 应将实际承担义务金额与已确认的预计负债比较, 当预计金额小于实际支付金额时, 应先冲减已确认的预计负债, 不足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预计负债 (相关科目) ”、差额部分记入“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当预计金额大于实际支付金额时, 差额部分冲减相关费用, 借记“预计负债 (相关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等科目。

(二) 预计负债的计量和确认

准则规定, 预计负债要根据企业履行的现时义务的最佳估计数来确认, 也就是说, 具体金额的大小主要依靠财务及相关专业人员依据实际情况来作出主观判断, 因此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 如若操作不当很可能成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工具, 那么究竟怎么来确定最佳估计数呢, 实务中有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平均值确认法。当预计负债的发生金额存在着上下限的金额范围, 且上下限金额发生的概率相同, 则最佳估计数应按该范围上、下限金额的平均数确定。

例1:甲企业向乙企业销售一批产品, 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给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为此, 乙企业将甲企业诉至法院, 要求赔偿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因此, 造成的信誉和客户等间接损失200万元。甲企业通过咨询和了解法院一般对直接经济损失的赔偿请求予以支持, 对合理间接损失也会部分支持, 因此甲企业确认预计负债400万元[ (500+300) /2]。

2、对不存在一个金额范围, 或虽存在一个连续范围, 但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同, 此时若为单一项目, 则最佳估计数按最可能发生的金额确认;若为多个项目则最佳估计数按各个项目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及概率计算即加权平均数确定, 分别举例如下:

例2:甲企业向销售一批价值4 000万元的产品, 企业为该产品提供两年的免费正常质量问题维修, 按以往的维修纪录该类产品的维修费为销售收入的3%, 具体为第一年约1%, 第二年为2%。则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120万元 (不考虑时间价值) 。仍按上例, 若维修期改为一年, 发生较小的质量问题维修费用为销售收入1%, 发生概率为20%, 发生较大的质量问题维修费用为销售收入2%, 发生概率为3%, 则预计负债金额为4 000× (1%×20%+2%×3%) =10.4万元。

3、若预计负债的发生金额存在二个及以上的确定金额, 企业有权从中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一个, 而且不会因此而承担其他不利的后果, 则按最为有利的金额确定。

例3:甲企业2014年10月与乙企业签订了一项销售合同, 约定于2015年7月以300万元的价格向乙企业销售大型设备一台, 并约定任何一方违约需按合同价款的10%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至当年底, 甲企业尚未开始生产该设备。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甲企业预计该设备的生产成本将升至350万元。假若不考虑其他因素, 此时甲企业若准备不执行上述合同, 则在当年年报中应按30万元确认预计负债。

(三) 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和列报

新准则还规定了对预计负债的后续计量, 即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测试, 当有确凿证据表明目前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 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后预计负债增加的, 借记有关科目, 贷记预计负债;调整后减少的则作相反的分录, 无论调增还是调减, 涉及损益的都应进入调整当期的损益。按现行规定, 预计负债在报表中应在长期负债中单独反映, 有多个项目时总括反映即可;在确认负债的同时, 应确认一项支出或费用, 该项支出或费用在利润表中不用单独反映, 与其他相应费用或支出合并反映即可。同时在附注中对预计负债的种类、性质、金额以及可能对本企业的影响等作详细说明。我们认为由于预计负债实际责任履行的时间, 从短期到长期都存在, 因此, 当金额较大时将影响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短期偿债指标, 从而将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判断。因此建议将预计负债按其实际发生的可能时间, 分别列入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更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如将一年内履行的未决诉讼、质量保证责任、亏损合同等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而将矿区弃置费用等期限较长的项目仍列为长期负债。

二、所得税处理

由于预计负债是根据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大小程度来确定的, 其计量的入账金额只是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最佳估计数, 也就是说, 其经济利益是否真正流出企业及流出的多少、时间等, 还需由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确定。而税法对费用的税前扣除原则为真实发生据实扣除。因此, 对企业因确认预计负债而增加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金额, 按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 这样一来, 按照会计规定计入当期损益的预计负债而确认的损益, 与按税法规定的确认的损失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差异, 现行税法规定, 当税法规定与财务会计核算不一致的, 应按税法规定予以调整。因此,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申报时, 需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该差异作纳税调整。

对因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因重组义务而与重组相关的直接费用, 销售商品时, 附有产品质量保证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计提的预计负债, 应作为申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处理, 并计算缴纳所得税;上述损失 (不含对外提供担保) 实际发生时, 由于会计上已按制度提前确认了损失, 因此若实际支付金额等于已确认金额, 则不再确认发生当期的损益。企业在申报所得税时, 应将实际支付的金额作为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因对外提供担保而实际发生的损失是否允许在发生当期的税前扣除, 需要看其是否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相关程度来决定, 税法规定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 必须与企业取得的收入直接相关, 因此, 企业发生的不收取被担保方担保费用的对外担保损失不允许税前扣除;即使收取了担保费, 由于对外担保而承担的连带责任一般还可以向被担保企业追偿, 在被担保企业没有破产、停产、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为坏账之前, 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对企业重组业务有关的直接费用支出的预计负债所得税税前扣除, 要与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相区别, 前者只包括与重组义务相关的人员和设备租赁遣散等直接费用, 后者重点关注重组过程中的资产、股权所得或损失的所得税处理。对因承担固定资产和石油天然气矿区弃置义务而确认的预计负债, 由于在确认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将其计入了相关资产的价值, 因此, 并未涉及确认当期的损益, 自然也就不存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问题。但若在以后存续期间, 企业按上述入账价值对相关资产计提折旧 (摊销) , 则在进行纳税申报时, 需将对该部分资产计提的折旧作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处理, 并计算缴纳所得税。实际处置时, 按实际发生的金额与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的金额相等部分, 作为发生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上述项目 (对外担保除外) 实际发生额与确认预计负债不一致时, 当实际发生额小于计提金额时, 由于差额部分已在计提当年, 作为应纳税调增项目并计算缴纳了所得税, 因此, 实际发生当期应将差额部分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减项目处理;大于部分由于已进入了当期损益, 因此不作调整。根据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 投资企业承担的超过其投资额的额外损失部分, 不仅在其计提当期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项目并计算缴纳所税, 而且在实际发生时也不能在税前扣除。

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 调增的其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与预计负债确认时的纳税调整相同;调减的则要根据原计提的预计负债是否已作纳税调整来确定, 已计算缴纳了所得税的, 作为调减项目处理;未调整的则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纳税会计教学改革 篇11

摘 要 视同销售行为是指从税收的角度为了计税的需要,将其行为视同销售,计算该行为应交的增值税额。从会计角度因其不同于一般销售业务,从表面上看没有产生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销售行为,称为“视同销售”。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及对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纳税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什么时候应该确认收入,什么时候按成本结转,因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同,对会计处理的意见就不同。

关键词 视同销售 日常活动 非应税项目 公允价值 无偿赠送

一、视同销售行为包含的内容

目前税法中将以下八种行为归为视同销售行为:

1、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2、销售代销货物;

3、非同一县(市),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他机构用于销售;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7、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二、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及纳税影响

视同销售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常见。从会计和税法两个角度来说,会计上认为这些行为不同于一般销售业务,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税法上则认为这种行为与正常销售业务类似,应该交纳增值税,对其确认收入部分,还应该缴纳所得税。会计上是否确认为收入,主要取决于对收入概念的正确理解,2007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界定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笔者认为收入的本质是企业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但其流入的方式不一定是现金,流入的时间也不一定是现在,结合视同销售行为中的4至8项分析如下:

1、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主要是指用于在建工程等。此种行为会计处理的争议是最多的。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公允价值(或计税价格)确认为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贷方,同时结转领用产品的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另一种观点认为,领用时按产品成本结转,不确认收入,但按公允价值(或计税价格)确认应交增值税。

例如: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应的增值税率为17%,为建造厂房领用自产钢材一批,该批钢材的实际成本为12000元,公允价值为20000元。两种做法如下:

第一种做法:

借:在建工程 23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00

贷:库存商品 12000

第二种做法:

借:在建工程 15400

贷:库存商品 1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

从以上两种会计处理可以看出:对增值税的交纳没有产生影响。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在建工程的成本,第二种做法比第一种做法少记8000元,导致固定资产成本减少8000元,后期计提折旧减少,用此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成本也减少,最终会导致利润增加。二是对所得税的影响,第一种做法导致当期利润增加8000元,按25%的所得税税率计算,需要交纳所得税2000元。本人主张采用第一种方法。理由如下:

(1)从会计角度考虑,领用库存商品,如果不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当期利润会减少。换个角度,如果将产品销售,用销售取得的现金再购买工程用物资,当期自然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这是间接的引起经济利益的流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应该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

(2)从在建工程的成本考虑, 如果建造固定资产所用工程物资是购入,计入在建工程的产品成本自然会按公允价值计算,因此不能因为领用的是自产产品,就按成本价核算,这对固定资产成本的核算是不真实的。

(3)从税法角度考虑,第二种方法不确认收入,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此种行为视同销售,如果期末调增利润计算交纳所得税与确认收入计算交纳所得税道理是一样的,为了不对会计处理造成混乱,建议直接确认为收入。

2、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以自产产品对外投资虽然当时没有引起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但投资后可能会引起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再者投资时是按产品的公允价值来确认投资的价值,所以符合收入确认标准,应该将其确认为收入。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时,因投资方和被投资方本身就是交易双方,所以按产品公允价值进行确认,相当于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所以符合收入确认标准。

4、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應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将自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与正常销售产品处理一样,按公允价值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主营业务成本,按公允价值计算应交增值税。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该得到企业发放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各种福利待遇,所以也相当于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符合收入确认标准。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无偿赠送行为不要求经济回报,也不会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但是要区分公益性捐赠和非公益性捐赠对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规范企业的交易行为。

亏损弥补的会计与纳税处理浅析 篇12

一、亏损弥补的方式及会计处理方法

(一) 企业弥补亏损的方式

企业发生亏损, 可以用次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 次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 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的税前利润不足弥补时, 用税后利润弥补, 税法上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能扣除亏损余额;还可以用盈余公积弥补, 借记“盈余公积”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补亏”科目。

(二) 企业亏损的会计处理

如果企业当年发生财务账面亏损, 应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记“本年利润”。企业以后年度弥补亏损时作以上相反的分录。《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 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 如果不能, 企业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准则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判断只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对于未来可以转回的应纳税额预计过高, 可能无法转回的, 企业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要求,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则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所得税费用”,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记“所得税费用”。

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后续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存续期问, 如果税率发生变动, 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重新计量, 相关损益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以后年度经复核发现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用于弥补亏损的, 应调整相关项目金额, 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同时, 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应予以调减, 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上述调减的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经年度复核, 又发现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 则调减的金额应予以转回。

不得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处理。如果税前补亏五年期限已到, 但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仍不足弥补往年亏损, 应将仍未获弥补的亏损额转销, 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记“利润分配——可在税前弥补的亏损”;同时, 应转回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会计分录同上。将仍未获弥补的亏损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用企业年终净利润来弥补。

二、亏损弥补的税务处理

(一) 境外亏损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七条规定, 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由于企业所得税法实际上实行的是法人所得税制模式, 其纳税单位已不是原内资税法的独立核算单位, 因此, 理应对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内外资分支机构统一计算盈亏、实行汇总纳税。但企业发生在境外同一个国家内的盈亏允许相互弥补。这也体现了我国在处理跨国所得税事务时所坚持的“来源地优先”的原则, 即发生在一国的亏损, 应该用发生在该国的盈利进行弥补。

(二) 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 (国税发[2008]101号) 在主表第22行“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的填表说明中规定:依据《境外应税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 纳税人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 其境外营业机构的盈利可以弥补境内营业机构的亏损。即当“利润总额”, 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减“纳税调减额”为负数时, 该行填报企业境外应纳税所得用于弥补境内亏损的部分, 最大不得超过企业当年的全部境外应纳税所得。而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境外业务之间的盈亏可以相互弥补, 但企业境内外之间的盈亏不得相互弥补。

(三) 核定征收企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处理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8]30号) 第十四条规定, 纳税人实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方式的, 按下列规定申报纳税: (1) 纳税人在应纳所得税额尚未确定之前, 可暂按上年度应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预缴, 或者按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 按月或按季度分期预缴。 (2) 在应纳所得税额确定以后, 减除当年已预缴的所得税额, 余额按剩余月份或季度均分, 以此确定以后各月或各季度的应纳税额, 由纳税人按月或按季度填写《企业所得税月 (季) 度预缴纳税申报表 (B类) 》, 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进行纳税申报。 (3) 纳税人年度终了后, 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实际经营额或实际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申报额超过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 按申报额缴纳税款;申报额低于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 按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缴纳税款。根据上述规定, 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 一般是不设账或难以准确进行财务核算的企业。因此由税务机关确定采取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 在采取核定征收年度不能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四) 特殊重组:原有亏损可弥补

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一般性重组是在企业并购交易发生时, 就要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 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 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重组。特殊性重组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重组, 在重组交易发生时, 对股权支付部分, 以企业资产、股权的原有成本为计税基础, 暂时不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 也就暂时不用纳税, 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履行。企业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规定的特殊重组的条件, 可以享受特殊重组的税收优惠。根据财税[2009]59号第六条规定, 企业重组符合规定条件的, 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 可以按以下规定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企业合并, 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 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五) 税务机关查补的所得额不能弥补亏损

根据国税发[2006]56号规定, 查补的应纳税所得额, 应并入所属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按税法规定计算应补税额, 但不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六) 虚报亏损的税务处理

企业虚报亏损是指企业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的亏损数额大于按税收规定计算出的亏损数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虚报亏损适用税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5]190号, 对企业故意虚报亏损, 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企业依法亭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年度或处于亏损年度发生虚报亏损行为, 在行为当年或相关年度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 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 弥补亏损额的纳税填报列示

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 (国税发[2008]101号) , 主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填报纳税人当期经过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金额等于本表第13+14-15+22行。本行如为负数, 就是纳税人当年可申报向以后年度结转的亏损额。主表第24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可在税前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 金额等于附表四《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第6行第10列, 但不得超过主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注意“纳税调整后所得”是确定准予税前弥补亏损额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五化机制下一篇:最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