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内容

2024-07-27

认识内容(精选9篇)

认识内容 篇1

摘要:零售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零售企业只有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市场, 才能有正确的经营战略, 才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和取得好的经营效益。因此零售企业要重视市场定位的研究, 利用市场定位这一利器来发展壮大企业。

关键词:零售企业,市场定位,区域定位,规模定位,商品定位,竞争定位

零售企业市场定位是指零售企业从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条件出发设计出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企业形象, 从而使本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明确的、独特的地位而做出的各种决策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定位不像传统的那样追求“新奇”, 而是通过调查、统计等手段, 抓住消费者心理及潜意识中已存在的概念、欲望, 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己的商品与这些概念、欲望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使产品和服务具有一种人格的力量, 在顾客心目中有一个清晰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简单说来, 定位就是强调产品或服务的预想利益,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形象, 使自己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

一、对零售企业市场定位的重要性的认识

零售企业处于商品流通的第一线, 其商品交易关系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问题, 而且关系到整个零售行业的结构、档次。零售企业是面向高消费、经营高档商品还是面向大众、经营中低档商品, 是建在繁华地区还是建在居民区, 是发展连锁店还是独立经营等, 这些都是关系到零售企业市场定位的问题。

由于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市场定位是零售企业经营中的首要问题。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零售企业只能以一部分消费者为目标顾客, 或满足许多消费者中的某一部分需求或几种共同需求, 这样选择好各种零售业态的市场定位就尤为重要。其重要性在于:第一, 通过市场定位才能选择好企业自己的目标顾客, 从而准确把握目标顾客的需求;第二, 通过市场定位能使零售企业知道能以什么样的商品、服务以及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来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可以说, 零售企业只有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才能为经营成功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否则在商品经营上只能盲目跟风, 或不断变换零售业态, 这样零售企业的经营就难以成功。

二、零售企业市场定位的内容

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包括区域定位、规模定位、商品定位和竞争定位这几个方面:

(一) 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指零售企业设在什么地点, 选择什么样的区段。对于零售企业来说, 第一是地点, 第二是地点, 第三还是地点。零售企业的区域定位以区域条件为前提。区域条件是指对于某一地段来说影响该地区建设和发展零售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零售企业选择区域时必须综合分析所选地段的零售区位条件是否达到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其次还要考虑企业设置在哪个具体地点、哪个方向。围绕店址的选择, 对该地区的商业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如该地段的市场容量、交通条件、消费者消费习惯、竞争状况等, 找出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加以确定。

(二) 规模定位。

规模定位是指零售企业确定自己的规模有多大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但是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这就涉及企业的规模问题。规模经济的实质应该是零售企业扩大规模、销售增加引起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从而使效益增加。

进行规模定位, 一是要进行市场调查, 看是否有扩大规模的必要;二是看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包括资金和人才以扩大规模;三是要有标准, 如零售店店铺要达到几个;四是在扩大规模时要强化企业管理能力, 发现不能带来规模效益时就要及时停止扩张, 避免盲目扩张、贪大求洋。

(三) 商品定位。

商品定位是指零售企业确定经营商品品种、结构和服务对象。商品品种定位是指零售企业对经营商品品种在档次上的选择, 如经营高档商品还是中低档商品。因为在我国可供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有十万多种, 任何一个零售企业都不可能全部经营, 只能有选择地进行经营。服务对象定位是指经营的商品以少数高消费者为对象还是以工薪阶层为对象等, 即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

零售企业的商品定位要从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市场出发, 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为宗旨, 在此基础上确定商品经营方针、经营范围和经营结构, 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使商品定位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四) 竞争定位。

竞争定位是指零售企业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形式, 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零售企业都必须选择与自己目标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和经营形式, 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零售企业进行竞争定位, 就是要在经营形式既定的情况下, 确定竞争策略, 包括市场领导者策略、市场追随者策略、市场挑战者策略和市场补缺策略, 从而树立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要进行形象定位, 在店面设计、购物环境、店内布局、商品陈列等方面形成特色, 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零售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 市场定位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零售企业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市场定位, 否则一味追求规模大, 盲目进行竞争, 都挤在黄金地段, 都上档次, 都搞连锁经营, 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篇2

一、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界对大学语文性质及定位问题一直未能达到共识。有的大学开设这门课程,只是为了给那些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补课,而更多的学校则倾向于这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有很多分歧:有的以文学鉴赏为主,有的强调工具性而强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也有的以讲授人文基础知识为主。可以说,由于定位认识上的混乱,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千差万别,随意性很大。另一方面是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风气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冲击。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大环境下,年轻的学子们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看重一门学科的实用性,而大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短期内看不到学习的效果,故而难以真正重视。在当今信息繁多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与此相关的是人们越来越缺乏对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关怀,青少年在阅读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内容上的去经典化和娱乐化倾向,以经典文学文本为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全方位重新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从教育的本质来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育应着眼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既要教给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使人学会面对生活的世界,也要激发人对存在意义的思索,使人学会去面对自己的心灵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与自由的生成”。而本应与人的心灵走得最近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这一教育的本质,大学生精神生活日益粗糙化、粗鄙化。

2、从学生的需要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从大学阶段的学习来说,学生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提纲挈领把握重点的听说能力、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阅读能力以及严谨准确地表述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学生完成大学学习和今后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从终身发展来看,一个的成长需要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味和修养,还有对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如果说知识和技能是教会人“何以为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那么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懂得“为何为生”的道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学生潜在的高层次需要。

3、从教学目标来认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可以把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划分成三类基本的课程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前两个目标我们习惯称之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情感性目标在大学语文中主要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要素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上三个目标,具体来说,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料的积累(即字、词、句、篇的个人储备)等七个方面;语文能力包括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除了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实际还包括了观察能力、交际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人文精神包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等几个方面。

三、构建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扩大知识面,整合知识结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在广度和深度要有别于中学语文,如果中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侧重的是陈述性的知识和语料的积累,那么大学语文的知识教学就应侧重程序性知识和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整合。大学语文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要能够归纳出一些系统的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审美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欣赏方法和一些主要的读写方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同时,力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丰富性与深刻性上培育学生的知识面与个人修养,引导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训练,提升能力。单纯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其实是不完全的。如果只学了一些知识,并没有通过实践形成能力,知识学得再多也无用。大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技能的训练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在实际的实施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层次、有步骤地贯穿于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这项工作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必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认识内容 篇3

●教材分析

“圆”是对圆形的抽象,是同一平面上,到某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其内涵属性有三个:(1)定点定长,(2)点的集合,(3)平面图形。其外延是同时具备三个属性的图形。

学生对圆的掌握程度,由低到高有五个水平:(1)感知体验,(2)理解内涵,(3)简单运用,(4)灵活运用,(5)综合运用。五个水平中,从前一水平到后一水平,需要经历一定的思维过程。

为了帮助教师把握好“圆的认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分析表,要求教师填写。下表是一位教师完成的“圆的认识”任务分析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定在怎样的掌握水平,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自行决定。若目标定为(4)“灵活运用圆的概念”,则意味着到下课时,80%以上的学生应能够完成该水平的试题。

教师在定好目标后,把握以下三点就可进行教学设计了。一是五个水平依次提升,即解决了下一水平的问题,意味着认知达到下一水平。二是现有水平与目标水平构成认知空间,即教学设计是问题空间的设计。三是问题的推进,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的次序。

对于教师而言,具体操作是按照各水平的次序,将任务分析表中的问题组合起来。在此呈现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

胡老师做了一种教学设计。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所见到的圆形?能不能画出一个圆?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才是一个圆?看一看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那些不是圆?请找一找教室内有哪些圆?如果课后到操场上做游戏,需要画一个圆,该怎么画才好?教师的问题次序,是由水平(1)依次到水平(4)。这种设计,一次呈现的问题空间较小,接近“讲授式”教学,是普通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设计。

陈老师做了另一种问题组合设计。什么是圆?请大家说一说。我手中有一枚硬币,大家说它是圆吗?为什么?既然说不清,那么能不能画一个圆?辨析:椭圆、多边形、圆面、锯齿型、扇形、弧线、球、圆台是不是圆?迁移:教室中找圆并解释;说一说这个水杯的哪些部分是圆,为什么?陈老师的设计是,先呈现一个(3)运用水平的问题,出现争议,引起兴趣,接着退回来,再画圆、归纳、辨析、迁移,从水平(1)依次推进到水平(4)。这种设计方式,接近“启发式”教学,是专家教师比较常用的设计方式,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认识角教学设计的内容 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认识内容 篇5

【关键词】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验收规定;质量监督;分户验收;验收办法

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全面检验工程建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环节。竣工验收和竣工备案作为建设工程竣工和交付阶段的重要程序,意义重大!因此,相关人员务必熟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内容和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业内人士对下面的内容不会陌生:根据建设部发布的[2000]142号文《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及建设部令第78号《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核验制改革为备案制。沿用多年的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竣工验收的工程进行质量等级核定改为由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单位和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竣工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通过办理备案手续得到确认。

为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范房屋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以下简称为《验收规定》),自2013年12月2日起施行,《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同时废止;200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管理办法》)发布施行。

1.对《验收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变化的认识与思考

1.1 《验收规定》的主要内容

《验收规定》指出,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当遵守本规定,抢险救灾工程、临时性房屋建筑工程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工程不适用本规定。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委托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

《验收规定》明确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工程方可进行竣工验收,包括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责令整改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等11个方面。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负责监督该工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执行验收标准等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发现有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改正,并将对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情况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按照相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1.2 《验收规定》的主要变化

与验收暂行规定相比, 《验收规定》规定取消了“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出具认可文件。”及“有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等两条规定,不再将规划认可文件和消防、环保准许使用文件作为竣工验收的必须条件:增加了工程竣工验收需具有”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的要求,“对于住宅工程,进行分户验收并验收合格建设单位按户出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的规定。

2.对《管理办法》的主要规定及变化的认识与思考

2.1 《管理办法》的主要规定

《管理办法》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适用本办法。抢险救灾工程、临时性房屋建筑工程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工程,不适用本办法。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的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

《管理办法》明确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当提交的文件。备案机关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验证文件齐全后,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上签署文件收讫。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5日内,向备案机关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备案机关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应当在收讫竣工验收备案文件15日内,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建设单位将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的工程,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前,擅自使用的,备案机关责令停止使用。备案机关决定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并责令停止使用的工程,建设单位在备案之前已投入使用或者建设单位擅自继续使用造成使用人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竣工验收备案文件齐全,备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办理备案手续的,由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2.2 《管理办法》的主要变化

《管理办法》对原《暂行办法》(建设部令第78号)作如下修改:建设单位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应当提交文件中删去”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的规定,增加“法律规定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对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的规定。对原“商品住宅还应当提交《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规定修改为”住宅工程还应当提交《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对原第九条“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未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30万元以下罚款。”修改为“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未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备案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3.对竣工验收与竣工备案、质量监督定义与差别的认识与思考

3.1 竣工验收、竣工备案、质量监督的定义

GB50300一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中对“验收”做了“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的定义。单位工程质量验收也称质量竣工验收,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验收合格的条件:构成单位工程的各分部工程合格、有关的资料文件完整外,还须对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进行检验资料的复查、对主要使用功能进行抽查、由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共同进行观感质量检查。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是指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行为。《验收规定》与《管理办法》中的“质量监督”是指由政府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是按行政区域分级负责的宏观质量监督。

3.2竣工验收、竣工备案、质量监督的差别

竣工验收是参建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确认,主体是参建单位,客体是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是建设单位将工程建设和竣工过程中的资料文件向行政机关存档备案,主体是建设单位,客体是工程相关的文件资料。《验收规定》规定中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行政管理机关委托对对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实施监督。

竣工备案归档的文件资料包括参建单位验收、规划、消防等专项行政许可或审批文件,竣工备案的文件资料主要是为追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责任。

监督报告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监督的成果文件,是监督机构监督过程的记录文件,是工程项目文件的一部分,也是竣工归档备查文件的一部分。

4.对规划、消防、环保、电梯验收规定的认识与思考

4.1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验收

工程建设管理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为了突出重要性,保证安全性,规划、消防、环保等还有专项的行政管理。建设行业对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竣工、使用等过程实施行业管理,而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等对建筑的特性实施专项管理。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等的专项检查要求在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基础上,申请行政管理机关检查。竣工验收过程中,参建单位对该部分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并确认合格与否。规划、消防、环保、电梯行政管理机关再进行“专项验收”,对参建单位验收内容的核查,是一项重复的专项检查。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出具认可文件”及“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属于行政审批和许可文件。规划、消防、环保涉及公众利益,行政审批和许可具有强制性,必须按照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要求申请行政管理机关的检查,才能准许投入使用。消防、电梯是建设工程质量的一部分,建设单位和其他参建单位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承担完全责任,行政管理机关只承担渎职责任,行政管理机关的检查并不替代参建单位的验收,是代表政府实施的检查。规划、消防、环保等不作为竣工验收条件,但作为竣工备案条件。《管理办法》规定:“备案机关

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可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行为,核查提交文件的完整性。

4.2消防、电梯的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

消防安全贯穿于建筑、结构、设备等各分部分项的质量,电梯是建筑中独立的分部工程,均与安全紧密相连,与建筑工程无法分割。消防和电梯管理部门有着独立的检测机构进行功能试验,专项功能检测合格是检验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参建单位应当先对消防、电梯进行必要的功能试验和检测,在合格的基础上由独立的检测机构对事关安全的重要功能进行专项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的合格检测报告是竣工验收确认工程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和条件,《验收规定》中增加的“工程质量检测和功能性试验资料”包含了消防、电梯等专项检测和试验资料。尽管检测是准许使用的条件之一,消防和电梯检测机构不是行政管理机关只对检测报告承担责任,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要行政管理机关检查后才准许使用。

5.对住宅分户验收办法的认识与思考

竣工验收合格是竣工交付使用的前提。《验收规定》中增加了“对于住宅工程,进行分户验收并验收合格建设单位按户出具《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表》。”规定,对住宅交付使用条件进行确认。分户验收是指竣工验收时,对每一户住宅及单位工程公共部位进行专门验收,并在分户验收合格后出具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通过行政干预手段,给每位购房的业主把住质量关,避免整体验收和抽检造成的遗漏,避免交付使用后的扯皮现象。

6.结束语

总之,竣工验收与竣工备案是建设工程竣工和交付阶段的重要程序,相关人员应从理解竣工验收、竣工备案的定义与规定,规划、消防、环保、电梯的验收规定,质量监督与备案关系,竣工验收与交付使用关系入手,使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人员熟悉《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内容和程序,与时俱进,以便使工作做得更到位。

参考文献:

认识内容 篇6

面向施工一线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对应于熟悉各类房屋的构造、材料、结构,并具备施工图的识读能力。该层次的主要课程归纳为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该课程模块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本文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构建中高职衔接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一、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主要知识目标

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房屋,并能够识读施工图纸,现有学科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设备等。该模块的学习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对应的知识目标见表1。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目前,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仍沿袭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课程的学习脱离具体的房屋情境,各知识点相对抽象,不利于中高职学生的学习。案例教学法通过多种结构类型逐渐深入的房屋教学案例的串联,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对房屋认识的过程中,掌握材料、构造、抗震等多个维度的知识, 了解各结构体系中构件的受力,掌握构造措施,熟练掌握建筑、结构施工图,能读懂简单的设备施工图,保证知识目标的实现,建立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案例教学法实现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知识目标

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认知的规律,建立以房屋的认识(图纸的识读)为主线,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多个案例的串联,以达到认识和理解各类房屋,提升施工图识读能力的目的,并在认识房屋的过程中,向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入。

(一)知识准备

必要的知识准备是进行房屋认识与施工图识读的必备要求。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具备投影基础、力学基础与结构构件等基础知识。投影基础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施工图的形成过程,力学基础与结构构件的学习则侧重于掌握静力学基础知识,理解理想材料、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墙等构件的受力机理及相应构造措施,便于学生在认识房屋的同时,形成结构概念。

(二)课程的引入

通过一简单案例(以下称案例1),引入课程。如图1所示,一传达室,两开间,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砖基础,砖墙承重,设置圈梁、构造柱,部分门窗洞口上方单独设置过梁,进户门上方设板式雨篷,砖砌女儿墙,屋面、外墙、地面均设置保温材料。

案例的学习从房屋各构件的认识开始,将房屋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地面、屋面、墙体、门窗、基础、其他构件,每部分分别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设备、 建筑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认识,并对构件进行适当拓展, 如女儿墙可拓展到各种高度的砖砌女儿墙做法、屋面防水拓展到平屋顶防水的各种做法。

案例1的教学,简单易懂,又涉及众多知识点,表2为案例1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学科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对比,不难看出,通过案例1的学习,能够接触到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并能理解施工图成图原理,初步认识建筑设备并形成初步的建筑结构概念,并且将各知识点融入于房屋的认识之中,在情境中学习,便于知识的吸收。

在完成案例1的学习后,再拓展一到两个砖混结构房屋案例,构造新的学习情境,新案例突出与之前案例的差异(如楼梯、楼面、坡屋顶等)。通过多案例的学习,能基本完成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课程的学习,粗通建筑设备图(水、电),了解混凝土梁板受力机理,并建立砖混结构的概念,强化了读图能力。新增的两个案例可扩展以下知识点:地基处理,墙下基础的各种类型,楼面、坡屋面、楼梯、跨层通窗、遮阳、坡道、阳台、混凝土柱、主次梁、多跨板等。

(三)课程的深入

课程的深入应涉及常见建筑类型及常用结构形式,建筑类型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办公楼、住宅、宾馆、商场、厂房等,结构类型除砖混结构外,需进行框架、剪力墙、排架结构等类型的学习。课程深入阶段的学习,以建筑结构的学习为主,顺带学习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抗震知识。通过部分案例对建筑设备、建筑装饰要做一定的了解,为学生拓展知识宽度;通过各种类型房屋的学习,了解各结构体系中构件的受力,掌握构造措施,熟练掌握建筑、结构施工图。

(四)课程的拓展

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中职阶段通过课程的深入,已能满足后续课程模块的学习,课程的拓展侧重于建筑结构的深入理解和结构体系的扩充两部分内容。通过力学分析,理解各种结构体系在竖向荷载、水平荷载、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受力特征;了解框架-筒体、网架结构体育馆、超高层建筑综合楼、板柱结构地下室、排架结构厂房等结构形式,掌握构造措施,强化施工图识读能力,并能利用CAD软件,根据结构平面施工图,绘制板、梁、柱、墙、基础等实物投影。

三、中高职衔接的多案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所对应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类房屋,掌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了解建筑设备,熟悉抗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施工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建筑、结构专业施工图识读能力,具备结构概念,熟练掌握混凝土结构平面表达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打好基础。多案例教学内容体系是对应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系列化的、由浅到深的、各个类型的案例学习,深化对房屋的理解,提升读图能力,后续课程(如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也可大量地引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节省了学时,提高了课程效率。

多案例教学内容体系中,案例的选择要有鲜明的代表性,系列案例不仅应涉及常见建筑、结构类型,同时也要覆盖学科型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间可做专题的讲座,为下一个案例的学习做铺垫。每一个教学案例均要明确所涉及的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这些新的知识点,同时对新知识适当拓展。

中高职学校可在校内实训基地搭建房屋,如案例1、表3中案例4所提及的一层传达室,完成部分混凝土的浇筑和墙体的施工,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房屋的具体做法,便于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对于房屋中所涉及的建筑、结构构造,可制作模型,如墙体、构造柱、圈梁的构造形式,板、楼梯的构造形式,屋面构造形式及做法。

对应于中高职培养目标,建筑工程基础课程模块在中高职阶段教学总体要求基本一致,差别更多体现在层次上的区别。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中高职都应开设,中职学生毕业时可以对口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中职课程体系既要保证与高职的衔接,又要相对完整,能够实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在高职阶段则突出课程的拓展深化,具体案例及教学内容体系如表3所示。中职阶段应基本完成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常用建筑结构等知识点的学习,并在建筑设备、建筑装饰等方面适当宽度拓展,而高职阶段则要学生加深结构理论、抗震基础等内容的了解,拓展结构类型,中高职全过程提升施工图识读能力。

摘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案例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对各类房屋的认识和施工图的识读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房屋认识与识图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建筑工程技术,房屋认识与识图,教学内容体系

注释

认识内容 篇7

一探:为什么要认识小数?

小数产生的本原在于计量的需要, 是基于十进制表示数量的需要。人们在度量物体的过程中, 需要比单位1更小的计量, 按照十进制的要求, 如果以个位为基础, 向右扩展就是十位、百位、千位;如果向左扩展就是十分之一位 (十分位) 、百分之一位 (百分位) 等。小数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结果。实际应用中, 即产生10角为一元, 10分米为一米的设置, 于是有了元以下的角、分, 米以下的分米、厘米。

小数还是对分数概念的完善, 是分数书写形式的优化改进。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 使分数和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们现在的小数定义就是根据这种形式变换过程而定义的, 将十进分数改写成不带分母形式的数就叫做小数。

二探:“小数的认识”在不同学段不同教材的安排与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与认识小数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呈现形式的差异 (附表1) , 分析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青岛版的“认识小数”课程编排 (附表2) , 可以发现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多教材螺旋上升地安排了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然而, 我们不禁也要问: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无法在三四两个年级截然区分开, 一线教师在教学这两节课时, 对教学目标——“度”的把握相当困难。认识小数, 很直接的需求就是读写小数, 为什么众多教材都不安排在第一次认识小数的三年级, 而是独立于四年级的一个课时呢?

(在“教材编排”栏目中, 下划线部分为教材重点。)

三探:学生认识小数的起点和节点的有效发展区域是什么?

查阅第一学段的教材内容 (以人教版为例) ,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认识小数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掌握人民币的元、角、分之间关系, 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 三年级上册学习过“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200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学前测”问卷调查, 分析统计学生的现实起点, 发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 已经知道元、角、分的意义, 一年级下册 (人教版) “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中已安排学生认识“8.30元”就是“八元三角” (北师版无安排此内容) , 三年级之前已经有丰富的购物实际经验。

一寻“为什么教”之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学生能获得什么发展?

第一学段设计“元、角、分与小数”单元, 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 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第二学段又设计了丰富的实例:食物的价格、短跑速度、身高、体重、体温等, 继续拓展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学生在探索小数运算法则时, 可以介助元、角、分的模型, 并最终离开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有研究证明, 低年级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往往只视其为一个“量”, 而不是一个“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也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认识而对小数形成直观感知, 这节课借分数认识小数, 从知识逻辑关系上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认识小数, 亦是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融入于整个“数”的体系中。

二寻“教什么”之路:我们要初步认识小数的什么?

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大小、性质、运算, 与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都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但这节课应该:结合具体情景,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各用什么表示;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应该超越:超出认识两位小数, 进行小数计数单位的揭示, 离开现实背景、具体的量、具体的图形谈小数, 或对小数进行抽象概括。学习的过程, 可以通过估一估、描一描等有感有悟的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数感;可以直观感知米尺中的小数等等, 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可以在数轴、方形图、分数、小数、整数等学习素材中, 丰富感知数系中自然数与小数的关系,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小数的来源与含义, 更能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寻“怎么教”之路:怎样初步认识小数?

小数是从分数中分离出来的, 在形式上不同于分数, 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通常认为, 因为小数是分母为10, 100, 1000的分数, 所以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是很自然的。然而, 小数又不完全依赖分数, 并不是不讲分数, 就不能讲小数。因为人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先研究特例, 从特例归纳地推广到一般。何况分数的抽象性比小数高, 是多大?学生对该量的大小概念比较模糊。0.1元就是1角, 0.5元就是5角, 这些小数都是实实在在可捉摸的量, 非常清晰明确。我们可以借助小数容易懂, 利用十进制表示大数的基础和向后延伸表示的参照系, 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自然地掌握小数概念。这也是教材中大量采用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各相邻单位之间十进关系来认识小数的缘故。

认识内容 篇8

一、企业报依法依规办报是基本责任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除现行宪法外,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43件,行政法规共721件,地方性法规共8600多件。其中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有些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还专门就新闻传播活动的某些方面作出规定。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若干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和新闻媒介的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新闻出版行业围绕综合管理、出版内容、报纸出版、报纸刊载广告、有关社长、总编辑和采编人员从业,以及记者站管理、报纸发行、报纸印刷、报纸经营和财税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很多,涉及方方面面。这些法律法规是任何一个新闻传播媒介应该系统学习掌握的。

企业报日常管理、组织机构、注册审核等,须严格按照规定行事。如果内部企业报不公开发行,规定的很多方面可能不会涉及,但在报纸刊载内容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是任何形式的媒介都不能漠视的问题。

企业报采编的方向不是社会新闻,但也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的活动也是社会活动,面对的企业成员也是社会人,有社会属性,传播活动涉及人和事,涉及个人基本权利。近几年,企业报为丰富版面内容,也出现转发转载社会媒体、网络信息的情况,从业人员要把遵守新闻出版业的法律法规当成基本责任,避免碰触法律法规红线,合规办报,保护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

二、日常采编要谨遵“刊载内容”方面的法规要求

国家对有关出版内容方面的规定都有明确的法规条文,结合新闻出版“刊载内容”方面的法规要求,根据企业报办报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企业报除了要明确出版管理明确禁载的内容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把握好内容关,不在内容上出现违规刊载行为:

(一)刊载转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信息需走报批程序

企业报特别是内部发行的企业报,较少直接刊登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法规规定指现任或曾任党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有关的信息,直接形成和刊登相关图文的机会极其有限。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恰逢某重要领导人到企业视察拍摄了新闻图片,因为工作或宣传需要必须转载等情况,企业报要注意遵守刊登要求,不能随意和不经审批允许即行刊登,需报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定的部门或人员审批。报刊如果需要转发相关信息,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规定指出:地方报刊在发表这类作品前,须报省级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中央的报刊须报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二)注意对残疾人及未成年人信息和肖像权保护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是需要进行特殊优先保护的对象。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全世界都受到特别的重视,我国在这方面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企业报的新闻报道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较少直接面对社会未成年人群体进行报道,但这并不表明企业完全与社会及普通大众脱离,报道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报道中出现的员工子女信息、捐资助学信息、帮扶残疾人信息等,作为公开出版物要有自觉意识,注意图文信息中是否有对未成年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构成侵害的情况。例如,笔者所在企业报某次报道某企业前往当地特殊学校捐赠图书活动,意在突出呈现企业方面的社会责任。但通讯员只注重了单方面呈现企业公益形象,没有保护特殊儿童的意识,拍摄照片多为正面。如果直接刊用势必构成对未成年智障儿童肖像权的侵害。报纸在选用图片过程中,特意避开未成年智障儿童正面形象的图片,做了必要的技术处理,意在保护其肖像权。

关于企业报在新闻报道中是否能刊登未成年人形象的新闻图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肖像权应该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见,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通常应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报新闻报道中在正面宣传情况下,如确需使用有未成年人形象的图片,不会用作盈利及其他宣传,如本人没有特殊的要求就可以刊用,如果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还需慎重处理,或者予以保护。

(三)涉及民族、宗教内容信息务必谨慎

企业报在日常报道中难免会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普通类型稿件中偶有或间接涉及,处理不当,引起企业员工的误解或不满,也是一大禁忌。

国家出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刊载的十项内容中,第四项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严禁刊载。

作为企业报采编人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深入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要自觉学习掌握民族宗教方面的知识。慎重和理性对待民族宗教内容,遇到不能准确把握的情况一定要征求民族、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认真查阅资料或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送审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风俗和宗教信仰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并涉及一些禁忌。作为企业报采编人员应该掌握这方面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一些风俗习惯和禁忌。如果企业所在地恰恰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员工较多,企业报采编人员更要系统学习掌握有关民族风俗习惯和禁忌礼仪,避免刊载引起少数民族员工反感和抗议的内容。

(四)不能忽视涉及企业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每个企业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责任,涉密企业遵守《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关于防止在出版物中泄露国家秘密的通知》的各项规定义不容辞,其他非涉密企业主办企业报也需了解相关要求,避免因疏忽造成客观上的泄密。

企业报涉密情况比较常见,发生的泄密事件也不鲜见。据国家安全部门通报,近几年,境外情报机构也是通过大量搜集国内企业的企业报进行情报分析工作,试图获取企业商业秘密、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及其他重要情报信息。作为企业报应该拧紧保密宣传这根弦,有涉密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特别是涉及国防科技工业的企业,新闻宣传保密一定要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制度,做到严格审核后再刊发。一般性涉密企业和非涉密企业也要牢固树立警觉意识,防止和杜绝间接泄密事件。

企业报的保密宣传报道应该实行“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自审与送审相结合”“先审后用,先审后发”的原则。未经公司保密办审核和保密委员会审批,一律不得对外提供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相关资料,不得进行公开报道或参加公开展览。

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是规避“误操作”的有效途径

企业报有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两类。公开发行报纸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企业报负责人定期接受有关法规内容的学习。内部报纸因为缺乏直接的监督管理,在内容的制作上主要依靠各企业党委宣传部门把关,内容的严肃和合规合法取决于采编人员相关的法规意识、知识水平、政治和文化修养。笔者认为,企业报需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做好部门法规意识的强化,提高办报水平,避免违规风险。

(一)不断培养采编人员的敬畏守规意识

企业报接受企业党委宣传部门管理,是企业宣传的喉舌,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要保持高度一致。办报内容不能出现“杂音”,不能出现因为法规意识淡漠的“误操作”。企业报有责任不断培养采编人员具有“政治家办报”的意识,要深入学习,了解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主动和企业党委的要求保持一致,这是企业报采编队伍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修养和要达到的水平。

(二)采编人员要有相关知识储备

公开出版报刊要求采编人员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要求是掌握丰富知识体系的“通才”,其实,内部发行企业报同样应该对采编人员提出同等要求。可见,掌握必要知识,才是正确行事的前提。

(三)完备和谨遵采编“审核流程”

完善的审核制度、无缺陷的审核流程,是避免违规“误操作”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办报质量的必要程序。企业报要有完备的稿件审核制度,采编人员要养成“谨遵审核流程”的习惯,使规定审核和专项审核结合,让事故和差错消灭在印刷刊出之前,特别是对容易触及法规红线的内容,一定要有专项审核程序,对把握不准的信息必须请示或对照查询,核准后再刊发。

摘要:本文围绕国家新闻出版有关规定,特别是关于内容刊载方面的一些法规规定,结合企业报采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别就重大敏感信息、未成年人保护、民族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刊载的法规要求予以分析,提出若干办报过程中合规依规刊载、减少误操作的途径。

认识内容 篇9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 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宽边, 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 但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 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初步感悟用统一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 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 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 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 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 数量都是5, 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 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铅笔盒, 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 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 分别用相同的工具 (立方体或平面图形) 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 开始用尺子量整厘米数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 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 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时, 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 (尺子) 可以用, 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 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 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 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 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 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 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 教学的关键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 摸准起点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 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 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 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 而不是另起炉灶, 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 根据教材的安排, 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 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心还在假期里飞翔, 所以期初第一课时内容适当减少, 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一课时, 先让学生培养好习惯, 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二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 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 怎样既关注学情, 又尊重教材?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的同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 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 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 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 不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不同, 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 用小袋装起来, 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 (不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 量一量书本的宽边, 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宽边一样 (教师拿几本比一比) , 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 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 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 测得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宽边。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 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 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 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 用一定长度的小棒估计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宽边, 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宽边都摆了5根小棒,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 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 (这两个物体比较短, 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 另一个比两根短一些) , 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 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 都正好, 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 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 提问:为什么现在结果都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 方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 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 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古人也是这么想的, 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 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变成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长度, 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 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做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 然后认识1厘米, 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 (顺着数倒着数均可) ,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 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品, 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 (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 , 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 (不说线段) , 同桌比一比谁画的准, 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 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 使学生对1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逐步建立长度观念, 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上一篇:光伏工程下一篇:设计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