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协议(共9篇)
协作协议 篇1
泰瑞达公司与优傲机器人公司的股东宣布双方已签订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泰瑞达将以2.85亿美元现金收购私人持有的丹麦协作机器人先驱厂商优傲机器人公司,收购完成后至2018年的业绩表现如果达到特定目标,泰瑞达将再支付6500万美元。此次收购已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的批准,在符合惯例成交条件并获得监管部门审批的条件下,该收购预计可于2015年第二季度完成。
优傲机器人是领先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其机器人成本低、易于安装、编程简单,能够与生产线上的工人并肩工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现如今,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1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持续增长。
泰瑞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k Jagiela表示:“在高速发展的协作机器人市场中,优傲机器人公司的先进技术和销售业绩均领先业界。我们非常高兴他们能够加入泰瑞达。此次收购补足了泰瑞达系统与无线测试业务,并为我们新增了一个强大的增长平台。”
优傲机器人公司在2014年实现了破纪录的营收增长,营业额超过3,800多万美元,较2013年涨幅高达70%,利润翻番一倍以上。
优傲机器人公司首席执行官Enrico Krog Iversen先生表示:“此次结合将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企业规模扩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我们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地位,为我们的终端用户及合作伙伴创造更多利益。与此同时,我们非常自豪为泰瑞达增加了一项全新业务。早在2010年底,优傲机器人就实现了盈利。泰瑞达世界一流的工程设计、支持能力和强大的财务实力将有助于让我们的协作机器人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在新兴以及现有市场快速成长,尤其是在泰瑞达具有深厚影响力的亚洲。”
自2008年起,丹麦信托投资基金V.kstfonden就已经成为优傲机器人公司的主要投资人。
优傲机器人公司副董事长兼丹麦信托投资基金高级副总裁Ulrik J.rring表示:“将优傲机器人打造成为协作机器人市场的规则颠覆者和领导企业已是一项卓越的成就。这次收购将为优傲机器人带来绝佳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其市场领导地位,同时这也将巩固优傲机器人公司在丹麦的地位,为丹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优傲机器人的成功秘密在于其清晰的发展战略和三大核心目标:专注、简单和严格执行。为了实现让协作机器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愿景,公司创始人及管理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我对泰瑞达成为优傲机器人的新拥有者表示非常满意。我们选择与最正确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向着同样的未来目标前进。”优傲机器人公司董事长Clas Nylandsted先生补充道。
协作协议 篇2
1、沿山乡镇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维稳联络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在每年牛羊上山之际,都要主动与相邻区域内的乡镇取得联系,加强沟通,进一步细化协议中所涉的具体内容。对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县维护边界稳定联络小组协调解决。
2、要结合每月召开的矛盾纠纷排查及治安形势分析会议,定期分析边界形势和边界地区治安隐患,把预防边界纠纷与其它矛盾纠纷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
3、主动通报情况,准确掌握动态。沿山乡镇要加强与肃南县及其有关乡镇的来往交流,通过召开座谈、协调、联谊会和走访慰问活动,就放牧、草场、土地、退耕还林苗林管护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解决办法,通过双方协商,妥善处理问题,进一步加强团结,共建睦邻友好关系。对有关涉及边界上的各类纠纷问题,要主动向对方
打招呼,相互沟通协商。要教育群众依界放牧,不得抢牧和制造事端,对涉及两县边界地区稳定的重大情况、重要事件要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及县维护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掌握边界动态,坚决防止虚报、瞒报和越级上报。
4、发生边界纠纷,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靠前指挥,亲临一线调处,教育引导群众撤离事发现场,要避免正面接触,尽量减少摩擦,严防事态扩大。
5、各有关乡镇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于5月15日之前与相邻有关乡镇签订创建平安协议,切实把维护边界稳定的措施落到实处。
附:《民肃两县行政边际地区综治协作与创建平安边界协议》
兰州、白银两市检察机关签署加强交流协作框架协议,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据了解,“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为兰州白银两市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兰州市检察院和白银市检察院
抢抓机遇,优化配置检察资源,提高检察机关为兰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兰州白银两市检察机关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加大兰白地区检察机关建立长期交流协作的共识,以此促成了两地检察机关建立长期交流协作机制、办案协作机制、干部交流学习机制、检察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和法律政策研讨交流机制,两市检察机关将在查办本市有影响、有震动且本市检察机关查办有难度的大要案件时,可以商请协作市检察院整合两市检察资源,排除办案干扰,提高办案质量,增强办案效果。办案工作中,需要协作市院调查取证的,可以通过检察内网发出协查函件,商请协作市院协查取证,并在规定时间内传递有关协查情况。同时,在侦办案件场所、警力、交通工具、异地羁押、追逃等方面为突破案件提供便利条件;及时通报相关案件信息,为协作院办案收集提供信息;交流区域内职务犯罪查办、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经验,相互委派干警有选择性地在个案侦办活动中学习锻炼;互建社会经济信息库,促进社会经济信息共享
为加强检察机关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渝邻经济社会全方位对接,提高检察机关为渝邻合作和渝邻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月14日,邻水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成代林带领全体院领导和自侦部门干警来到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检察院,与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志军签订了《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检察院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加强司法协作的协议》,这标志着两院司法协作工作的全面正式展开。
本次跨地域开展司法协作工作在邻水县检察院尚属首次。接下来,邻水县院将严格遵照协议内容,与垫江县院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提高职务犯罪查办能力,为两地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邻水县院还将继续推行这一模式,广泛开展与毗邻区县检察院的司法协作,全面推进检察工作跃上
一个新的台阶。
为加强沪渝两地检察机关工作交流,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检察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近日,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与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共同签订了交流协作协议。两院本着“友好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三个方面的工作协作交流达成了共识。
一是建立考察互访机制。每年互派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考察活动。双方设立联络组,负责日常
接洽工作,加强交流与合作。二是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探索建立两地检察官培训交流机制,双方可以不定期相互派员进行学习交流。建立检察信息互通平台,就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双方通过邮寄检察信息刊物或利用检察专线网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逐步实现两地信息系统的联通和共享。三是建立调研成果共享机制。双方不定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就共同感兴趣的、关系检察机关和检察业务发展的重大调研课题进行共同研讨,随时交流学术信息、案例信息,共享调研成果。
协作协议 篇3
近期很多文献提出协作通信这一概念来提高无线网络的可靠性和吞吐量[1]。允许网络节点相互协作是无线介质传播的一种主要特性。在协作网络中,用户通过多条路径来传达彼此的消息,以实现相互协作。在目标点,将原始和中继的信号组合在一起来产生一个质量较好的信号,以此创建多样性的新形式,进而显著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有些工程侧重于更高网络层协作的影响和实施。在文献[2]中提出了认知多址接入协议。允许中继来使用节点的寂静期,这样协议可以从源突发性中获得好处,以实现协作。在文献[3]中,作者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语音网络的协作多址接入协议。该协议可以利用语音通信的较长寂静期来进行协作。在文献[4]中考虑了随机接入网络中的协作,并提出了网络分集多址接入(NDMA)[5]的分散式版本。
为了实现在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一般需要在协作节点间安装传输装置,以此协调它们的行动。在IEEE 802.11网络等无集中式协调器的大型随机接入网络中,这些额外的传输装置会增加数据包冲突的数量。正因为如此,目前尚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协作会带来什么好处。为了解决如何在不增加数据包冲突数量的情况下实现随机接入网络中的协作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协作协议,在该协议中部署了一个中继节点,使其帮助不同的网络节点将其数据包转发到接入点(AP)。为了不增加冲突的概率,中继可以在确保无其他节点接入无线媒介的情况下智能接入无线介质。在IEEE 802.11协议和CSMA/CA协议中,在每个数据包发送后,不考虑传输的结果,所有节点在进行传输尝试前等待随机的时间量。每次传输尝试后,通过允许中继立即接入信道,这样可以保证中继顺利地接入无线介质。
为了捕获队列的相互作用并且能够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分析,本文使用两个耦合马尔可夫模型中继和其他网络节点的运行进行描述。马尔可夫模型能够对网络的动力学和不同节点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完整的描述。而且,利用队列分析来探讨网络的延迟性能,并且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得出的结果表明,通过利用协作和本文提出的协议,在网络吞吐量、延迟以及支持的节点数目等方面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结果证明,借助于协议设计,冲突概率减少,而不是按照预期增加,这归功于信道上的额外传输装置。
1 信道和网络模型
考虑瑞利衰落信道,在接入点或中继接收到的信号可以建模如下:
其中,i是源指数,j={A,R}是接入点或中继指数,x是传输的信号,G是传输功率,假定所有节点的传输功率是相同的,rij代表从源节点i到其目标点j之间的距离;γ是路径损耗系数;hij为信道衰落系数,建模为带有单位方差的零均值复高斯随机变量;nj是目标处的加性噪声条件,建模为带有方差N的零均值复高斯随机变量。我们假定在单包传输期间,信道系数是不变的。对于这项建模工作,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只考虑对称网络这种情况,假定所有用户间的信道就统计意义上来看是相同的,例如从接入点开始以固定的距离把节点分组成小型集群。
数据包接收的成败取决于中断事件和中断概率。中断概率的定义是接收器的信噪比(SNR)小于给定的SNR阈值β的概率。在式(1)信道模型中,根据文献[5]的推导,中断概率可写成:
其中,pijout表示源节点i到中继节点j的数据包输出接收中断概率,pr{·}表示某事件的概率函数,β为设定的阈值,N0为0方差的高斯变量。
本文工作把重点放在了无线网络,在这个无线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和AP都在彼此的通信范围内。换句话说,我们仅考虑一个节点只与一个AP通信的单跳无线网络。由于空间限制,本文不考虑带有多个中继的多跳网络。协作协议设计延伸到多跳网络,如何解决路由上隐藏节点与协作的效果将是今后工作的主题。
2 提出的随机接入协作协议
在IEEE 802.11协议中的随机接入方案是以具有二进制时隙指数回退的CSMA/CA为基础。在无线网络里,节点不能通过监听自己的传输信号来检测冲突。因此,由于冲突导致的数据包丢失与由于衰落导致的数据包丢失之间没有区别。这样源节点就会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冲突引发的数据包丢失的方法)处理无线信道引发的数据包丢失。因此,在进行重新传输尝试之前,需增加竞争窗口及等待随机时间量。在非拥塞的信道里,由于调用回退程序,网络会遭到延迟增加及可实现吞吐量[6]降低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的无线信道损害问题,我们提出了在无线网络中的覆盖区域中部署协作中继节点的方法。协作中继节点将通过把空间分集引入到网络中来对付信道衰落。中继节点将通过增量解码转发模式操作来帮助源节点转发数据包。在这一模式中,如果在接入点处数据包丢失,中继就会试图对已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如果在中继处检测到丢失的数据包,那么中继就会把再生后的数据包发送给AP。
中继利用AP的ACK数据包来确认AP是否已成功接收数据包(假设反馈信道是理想的,即源节点可以正确地接收到目的节点AP和中继节点的返回ACK信息,中继节点可以正确地接收到目的节点AP的返回ACK信息)。如果中继成功接收数据包,但AP没有接收到数据包(ACK-超时出现),那么中继就会把数据包储存到队列中,并通过信道发送ACK数据包告知其它的节点自己已成功接收到数据包。其他的节点接收到中继的ACK数据包后,中继就要负责发送自己接收到的并存储在队列中的数据包。由于中继的ACK数据包,丢失数据包的节点将对其竞争窗口CWmin进行重置。
本协作协议设计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是在无需增加冲突次数的情况下,能够让中继在进入无线信道并因此证明增加冲突次数是无影响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中继信道接入协议:
1)随着一个或更多源节点传输尝试,中继节点尝试在AP的ACK之后或在ACK-超时以后立刻传输存储在队列最前面的数据包。
2)对于不完全依赖其它节点传输尝试的中继来说,中继要保持有一个竞争窗口尺寸为CWr的单级回退计数器。
3)当中继的回退计数器为0时,它会像其他网络节点一样试图传输存储在队列最前面的数据包。
4)像其他节点一样,中继会在每次传输尝试之后调用回退程序。唯一的不同是中继有一个与其他节点的m阶段相反的单回退阶段。
5)通过在每次传输尝试之后接入信道,中继能够在无需产生任何冲突的情况下传输队列中的数据包。
2.1 源节点工作模式
图1对使用离散时间马尔可夫模型表述源节点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说明。每个节点由一对整数(i,k)模拟。在开始第一次尝试传输数据包时,回退阶段i为0。每次传输尝试失败后,回退阶段会增加1,直到增加到最大值m,传输成功则重置回退阶段。回退阶段i∈[0,m];初次统一在[0,wis-1]中选择回退计数器k,wis=2iwos,0≤i≤m是计数器的范围,w0s是IEEE 802.11标准中规定的参数CWmin。回退计数器在每个空闲时间空隙持续时间σ递减1,当回退计时器k=0时,节点传输数据包。
引入状态[0,k]e,k∈[0,w0s-1]代表当节点成功传输后成空队列时的状态。注意在这些状态下,i=0,因为如果i>0,那么传输失败就会出现,因此一个数据包传输时,另一个数据包必须等待。
本文提出的模型中的基本假设是:在每次传输尝试时,不管经历重新传输的次数,每个数据包传输都有一个不变且独立的失败概率。pfs或pfr分别表示源节点或中继节点。
设τs和τr分别代表源节点或中继在一个给定的时隙内传输的概率。我们已经准备好写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当0≤i≤m时:
其中,qs指在起点时节点队列是空的概率。pi指由源节点(如所有剩下不进行传输尝试的N-1源节点和中继节点)感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并给定pi=(1-τs)N-1(1-τf)。如果信道是空闲的(如无冲突),则认为源节点传输尝试成功,且AP准确接收到了传输的数据包,或者中继准确接收到了传输的数据包,换句话说,源AP或者源中继信道没有中断。pfs作为失败传输尝试概率,由于传输失败是传输成功的补充事件,因此pfs=1-pi(1-psAoutpsRout),其中,psAout和psRout分别是源AP链接和源中继链接的中断概率。
式(3)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式可以解释为在每个空闲时隙间隔开始时,回退计数器数值会递减1,如果信道不是空闲的,计数器就会停留在当前位置。第三个和第四个方程式可以解释为在一个成功数据包传输后,回退阶段i就要重置为0,因此最开始时会在[0,W0s-1]范围内统一选择回退。
如果在回退阶段i-1处传输失败,那么传输级就会增加,新的初始回退计数器就会在[0,Wis-1]进行初选。一旦回退阶段达到ms,在以后的数据包传输中,传输级不会再增加。因此有:
考虑到节点队列是空的并且链表处于(0,k)e状态,如果数据包到达,回退计数器数值会递减。如果信道是空闲的,链就会转变成(0,k-1)状态。如果信道不是空闲的,链表会处于(0,k)状态。在信道空闲但无数据包到达队列的情况下,链就会转变成(0,k-1)e状态。当回退计数器值达到0,只要队列不是空的,节点就会停留在(0,0e)状态。如果数据包到达,节点就会进入到(0,k)状态,k是在[0,W0s-1]范围内统一选择的,因此可以得到:
其中,ai和ab分别指指在空闲或忙碌时隙期间,至少一个数据包到达的概率。从泊松分布到达假设中可以看出,这些概率是由ai=1-e-λsσ和ab=1-e-λsTb得出的。式中,σ是空闲时隙持续时间,Tb是忙碌时隙持续时间(为简单起见,我们忽略传输尝试成功和失败的持续时间的不同)。通常,以信道速率10 Mbps和数据包大小L=2431 octets[8]为基础,σ=20μs和Tb=2260.4μs。
设πs(i,k)表示在(i,k)状态下的稳定状态概率。为解决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我们使用平衡方程式来寻找所有稳定状态概率的表达式,即πs(0,0)的函数。利用归一化条件:
我们可以计算πs(0,0),因此,也就可以计算出所有的稳定状态概率。由于空间有限,闭合形式表达式的整个推导过程省略,然而可以在文献[8]中找到与本文提出的分析相类似的过程。最后,由于节点可以在给定的时隙间隔内进行传输尝试,如果马尔可夫链处于(i,0)状态,符合i∈[0,m],那么,源节点在给定的时隙间隔内进行传输尝试的概率τs可以表达为τs=∑mi=0π(i,0)。
2.2 中继节点工作模式
使用图2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对第三节所描述的中介节点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模型有一个由状态k∈[0,Wr-1]表示的单回退阶段,回退计数器就是在这个范围内统一选择的,当回退计数器数值为0时,中继会进行传输尝试。如果传输成功后队列变成空的,中继节点就会转变到状态e。最后,当中继紧跟着忙碌信道尝试进行传输时,马尔可夫链会处于状态t。
我们再次假定在每次传输尝试时,不管经历重新传输的次数,每个数据包传输都有一个不变且独立的失败概率。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好写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在每次空闲时隙间隔开始时,回退计数器都会递减,从而有:
其中,pi指由中继节点感测到信道空闲的概率,由pi=(1-τs)N给定。
在传输尝试失败或传输尝试成功后中继队列为非空之后,由于中继马尔可夫链有一个单回退阶段,因此最开始时会在[0,Wr-1]范围内统一选择回退计数器。
其中,qr指正在离开队列的数据包并会使中继队列为空的概率,pfr指在非正常状态0(由于冲突或信道误差而失败),中继传输尝试失败的概率。p'fr指在非正常状态t(仅由信道误差导致失败)传输尝试失败的概率,由如下公式给定:
其中,pRAout指中继和AP之间链接的中断概率。
使中继队列为空的成功传输会导致转变为状态e,从而有:
当中继在任一信道传输尝试之后立即尝试传输一个数据包时,转变成状态t的情况就会出现。因此有:
式(9)中第一个方程式描述了当中继队列为空且源节点传输数据包到达中继的情况,这时中继会立即转发这个数据包。第二个方程式解释了当中继队列为非空的情况,因此,不管忙碌期间的结果,中继会在此时期以后传输数据包。
设πr(k)表示在状态k时的稳定状态概率,与源节点相类似,通过用πr(0)的函数表示所有的稳定状态概率,得到中继的马尔可夫链平稳分布,利用归一化条件计算πr(0)。
最后,中继在给定的时隙内进行传输尝试的概率τr由τr=πr(0)给定。注意:本次概率计算不包括非正常状态的传输,因为这些传输不是由回退计数器超时发出的,因此这些传输不能导致与源节点传输冲突。
3 队列模型分析
为了对提出的协作协议性能进行分析,我们从文献[7]中形成的离散时间马尔可夫模型未饱和的资源开始,并将信道影响和中继动作引入模型。我们考虑到两条独立的马尔可夫链:第一条链模拟源节点,第二条链模拟中继节点。我们假定网络除了中继节点以外还由N个竞争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无限队列用来存储数据包,以到达率为λs数据包/秒(用上下标s或r区分源节点参数和中继参数)的泊松到达过程为基础,每个节点从上一层接收数据包,此外还有固定大小的数据包L。
我们假定以到达率为λs数据包/秒r的泊松到达过程和固定大小的数据包L为基础,每个节点从上一层接收数据包。根据服从泊松到达的PASTA(泊松到达查看时间的平均数)特性,在任意时间的队列长度等于由一个到达的用户看到的队列长度。这样我们能够计算节点队列为空的概率,qs=1-λs/μs,那么中继队列为空的概率为qr=1-λr/μr。我们将使用概率生成函数(PGF)描述服务时间Ss的离散型概率分布的特征。
3.1 中继节点到达率
数据包到达中继队列的时间Ar由以下部分组成:(1)无节点(源节点或中继节点)传输的空闲期。这一时期有一个长度σ和概率pi=(1-τs)N(1-τr);(2)持续时间忙碌期Tb,如果中继队列是空的及传输尝试没有导致数据包到达中继,这一时期就会出现,出现的概率为:
(3)持续时间忙碌期2Tb不会导致数据包到达中继,当源节点进行传输尝试时,如果中继队列不是空的,这一时期就会出现,出现的概率为:
考虑到上述的概率,我们可以把Ar的PGF写成:
因此,通过区分Ga(z)和设置如下参数,可以对到达率进行计算。
3.2 中继节点服务率
与源节点相反的是,中继可以在任何源节点在信道(如图2所示)里的传输尝试后离开回退阶段。因此,在队列前面的数据包花费在回退阶段上的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1)回退计数器(在0和Wr-1之间统一初始化)达到0之前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中继仅由空闲时隙组成。PGF描述这一时间的分布特征如下:
(2)在马尔可夫链到达状态t之前花费在回退阶段上的时间,这一时间由单个忙碌期和最大为Wr-1空闲时隙组成。PGF描述这一时间分布的特征如下:
最后,使数据包进入中继队列的概率为,则服务时间Sr的PGF可以写成:
式(15)说明了在数据包进入队列(如果数据包到达前,队列是空的)后,数据包立即送达的情况。从状态0或状态t开始传输,数据包遇到的传输可能失败的次数。最后是数据包发送成功的时期。通过区分Gr(z)和设置如下参数可以对服务率进行计算。
3.3 延迟
在提出的协作协议中,一个数据包会遇到两个队列延迟:源节点队列和中继队列。如果源节点把数据包成功传输到AP,那么这个数据包不会存储在中继队列。用Pa表示这一事件的概率。从而,数据包遇到的总延迟可以建模为:
其中,Ds和Dr分别指源节点队列和中继队列的队列延迟。可以利用式(16)看出,对于一个给定的在源节点队列的数据包来说,如果该数据包是从源节点直接发送到AP(没有中继辅助),那么该数据包遇到的延迟只是在源节点队列的队列延迟。另一方面,如果数据包是通过中继发送给AP,那么该数据包将遇到以下延迟:除了在中继队列的队列延迟,还有源节点队列的队列延迟。
首先,我们发现队列延迟发生在源节点队列或者中继队列上,当这两种情况都建模成M/G/1队列时,它们存在着平均到达率和离开率的差异。对于M/G/1队列来说,在队列中的平均等待时间由Pollaczek-Kinchin公式[4]给定。其中,i∈(s,r),λi是平均到达率,μi是平均服务率,Si是服务时间。从平均等待时间看,人们可以立即得到平均队列延迟Di=E[Wi]+E[Si]。
所有数据包首次从源节点队列成功传输到AP的概率Pa由如下公式给定:
因此,平均延迟由D=Ds+(1-pa)Dr给定。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并对其性能进行真实评价,我们使用了仿真软件Qualnet 3.9。Qualnet Developer是一套先进的用于定制网络模型和进行网络仿真的软件。其附带的模型源代码包含了丰富的网络实验所需的库,并能够实现网络性能的准确仿真测试。仿真模型中采用的参数均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的参数。
MAC层协议采用IEEE 802.1l DCF的基本接入模式,良好节点的最小最大退避窗口分别为32和32×25,并设定所有节点使用相同的传输速率。在100米×100米的矩形仿真区域内,部署一个包含20个随机分布无线节点的网络拓扑结构,每个无线节点的通信范围设为200米。采用文献[9]中无协作的CSMA/CA进行了实现,并与本文提出的协作协议进行比较实验。
根据文献[9]仿真实验参数,设定SNR阈值β=15 d B,路径损耗系数γ=3.7,任一节点与AP之间的距离为120米,任一节点与中继之间的距离为70米,中继与AP之间的距离为50米,传输功率为100 m W、声方差为N0=10-11,源节点回退阶段m=5的初始竞争窗口W0r=32,中继节点竞争窗口W0r=32。模拟结果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传输率为11 Mbps,有效荷载长度L=2312 octets,时间片σ=20μs,DIFS=128μs,ACK-timeout=300μs。
4.1 到达率分析
图3描述了在维持队列稳定对网络节点数期间,由网络支持的最大总到达率(所有网络节点的到达率的总数)。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已给定的节点数,提出的协作协议的最大支持总到达率平均增长了7%。这一增长是由于中继节点给AP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路径,使AP有更高的数据包传输率。因此,源节点能够以很快的速率使队列成为空的。这样可以为中继接入和网络可能容纳的额外节点释放信道。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支持到达率开始递减,这是因为网络开始变得拥挤及没有到达率递减就不能再支持队列稳定。
4.2 队列延迟分析
图4对本文提出的协作协议性能与非协作的CSMA/CA协议性能进行了对比。就队列延迟方面而言,显然本文提出的协议优于CSMA/CA协议。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中继传输尝试是在源节点传输之后进行的,而不是等待回退计数器达到0之后进行。因此,中继可以保证很高程度的无竞争性信道接入。此外,随着网络负载增加,源节点传输尝试的平均次数增加,这样就给予中继更多信道接入的机会,由此中继可以服务现在到达率更高的队列。为证明这一点,队列论中的数量(1-λr)μr(如图5所示)是中继队列为空的概率。可以看出,有小于1%的概率变化超过支持的节点数的范围。
4.3 冲突概率分析
图6比较了CSMA/CA协议和本文提出的协作协议的冲突概率。本文提出的协作协议与其信道接入机制的另一个优点是:就任一随机接入协议而言,网络中继节点的引进未造成冲突概率的增加。我们进一步注意到冲突概率的递减,这是因为中继为网络节点提供的通往AP的第二条路径。第二条路径帮助不同节点以很快的速率使它们的队列成为空的,因此,在无协作(冲突概率会降低)的情况下,无节点没必要接入信道。
最后,图7通过比较协作协议和非协作协议下的源节点服务率,说明了协作对于加快队列变空速度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发现服务率平均增长了28%,这解释了冲突概率降低的原因。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 802.11无线随机接入网络的新型协作协议。通过协作,所提出的协议减轻了无线信道误差对CSMA/CA随机接入协议的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新的协作协议通过部署一个中继节点来实现协作,这个中继节点可以帮助不同的网络节点将数据包转发到AP。借助于中继信道接入机制,降低了与增加更多节点相关的增加的冲突概率。
本文全面分析了协议的性能,并将其与非协作CSMA/CA协议进行了对比。通过建立马尔可夫模型并对网络操作进行队列分析,对其性能特征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实验。建立的马尔可夫模型准确地描述了安装中继时网络的动态情况,并且捕获了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该协议可以显著改进最大可实现到达节点的速率、时延和网络支持节点的数目。
摘要:为了解决如何在不增加数据包冲突数量的情况下实现随机接入网络中的协作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EEE 802.11随机接入协议的新型协作协议。该协作协议通过部署中继节点来辅助其他网络节点,且设置中继在其队列中存储数据包,从而实现在任一网络节点进行一次传输尝试后,无需在冲突概率增加的时刻强加任何惩罚就可以智能接入无线信道介质。采用这种方案,可以确保中继无争议地接入信道。为了捕获并分析不同网络节点和中继之间的交互影响,使用马尔可夫链并结合队列分析对网络进行建模;对该协作协议的吞吐量和延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并与无协作的CSMA/CA进行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协作协议相比传统无协作的CSMA/CA,在服务率、达到率和队列延迟等网络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协作协议,IEEE 802.11,马尔可夫链,队列模型
参考文献
[1]Su W,Sadek A K,Liu K J R.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um power allocation[J].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8,44(2):181-217.
[2]Liu K J R,Sadek A K,Su W,et al.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3(4):123-142.
[3]Malone D,Duffy K,Leith D.Modelling the 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 nonsaturated heterogeneous conditions[J].IEEE/ACM Trans.Netw.,2007,15(1):159-172.
[4]El-Sherif A,Kwasinski A,Sadek A K,et al.Content-awar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for cooperative packet speech communications[J].IEEE Trans.Wireless Commun,2009,8(2):995-1005.
[5]Duffy K,Malone D,Leith D J.Modelling of 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 non-saturated condition[J].IEEE Communication Letts,2005,9(8):715-718.
[6]韩鹏,田华,谢威.异构认知网络中基于非随机接入方式的对等接入策略分析[J].应用科学学报,2013,11(6):551-558.
[7]王晓飞,张希,张权,等.认知无线网络随机接入MAC协议建模与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18(4):1007-1011.
[8]钟萍,施海彬,庄玉祥,等.IEEE 802.11 DCF协议性能分析模型[J].应用科学学报,2103,31(1):41-47.
协作队伍安全生产协议 篇4
甲方:河北省水利工程局漳滏河灌区201x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部
乙方:
为积极贯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建设方针,保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有效控制各类生产事故,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免遭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就漳滏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安全责任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责任书。
本责任书为承包合同的附件,在签订承包合同的同时签订本责任书,两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应认真履行。
第一条 甲乙双方共同遵守国家建设工程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认真执行国家、行业、企业安全技术标准。
第二条 工程开工前,甲方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乙方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培训,乙方应根据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编制安全保证措施、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开工前上报甲方。
第三条 甲方对乙方编制施工方案中的安全生产措施等进行审查。
第四条 乙方应接受甲方在安全方面的指导与管理,并将有关安全技术要求向作业人员做出详细说明。乙方安全管理人员须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留安全教育记录(施工人员签字)每月底报甲方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五条 乙方应当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若发现不安全因素,乙方应立即向甲方报告,不得隐瞒不报。
第六条 乙方作业人员中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严禁无证人员上岗操作;乙方特种车辆必须取得场内机动车辆定期检验报告,方可上岗作业。
第七条 乙方应照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对进场作业人员按照岗位和工种进行劳动保护用品和工具的配置,严禁没有劳动保护用品的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第八条 乙方在作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范和本企业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如因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而造成的安全和人员伤亡事故,责任和损失全部由乙方承担。
第九条 乙方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作业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严禁一切明火作业。
第十条 乙方应当根据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暂停作业时,乙方应当做好现场保护。
第十一条 乙方应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
第十二条 乙方应当在作业现场、场内交通道叉口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三条 乙方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作业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第十四条 乙方应当与现场作业人员签定安全协议书,并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期限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竣工验收合格之日止。
第十五条 乙方应当根据工程的特点,对作业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作业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要求每一位作业人员应知应会。
第十六条 甲方管理人员检查工地时有权制止任何违章操作,并勒令其停工整改,直至满足安全操作规程的条件后才能复工,同时对违章人员和违章次数进行记录,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
第十七条 乙方应严格遵守上述规定,若因违反上述规定造成事故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八条 本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并不免除双方的其他合同责任与义务。本安全生产责任书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第十九条 补充内容:
甲方:河北省水利工程局漳滏河灌区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部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日期: 年 月 日
协作协议 篇5
关键词:通信技术,放大转发,协作波束赋形,中继选择,能量有效性
由于协作传输技术能在更大的覆盖范围内提供更高速、可靠的数据服务[1 -2]。在多中继协作网络中,通过利用中继节点之间形成的虚拟天线特性,在各个节点间进行协作波束赋形可有效提高系统性能[3]。在协作波束赋形方法中,中继网络中的所有中继节点均参与波束赋形。然而,每条协作链路( 源节点- 中继节点- 目的节点) 具有不同的衰落特性,这会造成有些中继节点会降低端到端的中断概率。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进行波束赋形,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这些中继节点对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继选择的协作波束赋形方法,通过中继选择,选取有用的节点进行波束赋形。该方法的选择过程需要的搜索次数和中继节点个数相等,从而减小了选择过程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选择的协作波束赋形方法可有效提高系统中断概率性能。
1系统模型
如图1所示,考虑一个半双工,两跳无线中继网络。其中,源节点S和目的节点D之间存在直传链路,系统中有KR个中继节点R,每个节点只配置单天线。假设,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各条链路均服从频率非选择性的瑞利块衰落,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可获得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且总功率满足
这里,Ps是源节点的传输功率; Pr是中继节点集合SR= { 1,2,…,KR} 的功率和; Psum是端到端传输总功率。源节点、中继节点的传输功率分别满足
其中,Pi,i =1,2,…,KR表示第i个中继节点的传输功率; 若第i个中继节点未被选择到,则其功率为零,而被选择到的中继节点之间功率等分。ζ∈( 0,1) 和( 1 - ζ) ∈( 1,0) 分别表示分配给源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功率占总功率的比例。
中继节点工作在放大转发( Amplify - And - Forward AF) 方式下。从S ~ D的传输过程分为两个时隙。第一时隙,S以功率Ps向R和D广播数据s。此时,源节点与中继节点、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关系可写为
这里,hs,i~ CN( 0,Ωs,i) 和hs,d~ CN( 0,Ωs,d) 分别表示从源节点到第i个中继节点、目的节点的信道冲激响应。ni和nd,1是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的复加性高斯白噪声。
第二时隙,中继节点首先对接收信号进行功率归一化。接着每个中继节点将转发的信号xi乘以相应的权值系数wi后同时传输到目的节点。这样,目的节点处的接收信号可写为
此处,hi,d~ CN( 0,Ωi,d) 是第i个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冲激响应,nd,2是第二时隙目的节点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在目的节点已知信道响应和噪声分布的条件下, 可得到等效接收信噪比 γdAP。
而hisig和hni分别定义为
2基于选择的协作波束赋形
2. 1最优协作波束赋形向量
多中继协作传输网络中,协作波束赋形可有效提高系统中断概率性能和能量效率。中继节点发送信号前首先乘以一个复系数wi,这样目的节点处的接收信号可进行相关合并。
式( 6) 中等式右边的第一部分只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直传链路有关。因此,可认为波束赋形向量的设计仅依赖于协作链路的信噪比 γr,d。将 γr,d写成矩阵形式
这里,w和h*sig是列向量,其元素分别为wi和hisig。 hn= diag{ hn1,…,hni,…,hnKR} 是一个对角阵。( ·)*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
波束赋形向量的设计等效于在满足w2= 1的条件下,计算w使得 γr,d最大。最优的波束赋形向量可表示成[4]
其中,‖·‖2表示2范数。
2. 2中继选择策略
多中继网络中,每条协作链路都具有独立的衰落特性。这使得某些协作链路可提高端到端中断概率性能,而另一些协作链路则会使端到端中断概率性能恶化。考虑总功率受限的条件,应将能量分配给可以提高中断概率性能的中继节点,中继选择就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最优的选择方案,最佳中继子集满足
这里,Ψm是所有中继节点的任意一个子集。式( 10) 表示,一个包括m个中继节点的最优中继子集,其端到端中断概率最小。得到这样的集合需要sKR- 1次搜索,可看到搜索次数随中继个数按指数增加。
因此,文中给出一种次优的中继选择方案,用以确定参与协作波束赋形的中继节点。初始状态中,协作集合包括所有中继节点。随后,不满足门限的中继节点将被逐一去除。若用x表示集合 Ψm + 1中的任一中继节点,且不满足选择门限。当x从 Ψm + 1中排除后, Ψm和 Ψm + 1的中断概率应满足
式中,POm表示集合具有m个中继节点时的中断概率。 当给定一个中继集合 Ψm,协作波束赋形中断概率函数可表示为[5]
则式( 11) 可改写为
此时有则有下式成立
这样,对式( 14) 做简单变换,便可得到满足中断概率选择要求的门限
可以看到,选择到的中继节点依赖于网络传输的总功率,及中继集合的大小。该方法在源节点传输前就可决定哪些中继节点会被选择,这将减少在不必要的中继节点之间进行信道状态信息交换所带来的额外传输量。下面将给出详细的选择步骤。尽管此处讨论针对最优的波束赋形,然而相应的讨论可轻易的扩展到有限反馈场景中,从而进一步减少信息交互[6 -7]。
步骤1初始状态,所有的中继节点包括在中继集合 Ψm中,同时设置计数器m = KR。
步骤2对每一个中继节点计算选择尺度,(表示两跳链路的能量强度)并定义两个变量:
若 Γ KR- m + 1 ≤ThKR- m + 1,执行步骤5; 若不满足门限,即 Γ KR- m + 1 > ThKR - m + 1,第i各中继从集合 Ψ m中剔除。
步骤3计数器值变为m = m - 1。更新 ΓKR- m + 1和门限ThKR- m + 1。
步骤4当m =1时,执行步骤5,否则若m >1,则执行步骤2。
步骤5最后,将一个被选择的中继节点利用式( 9) 计算波束赋形向量。且将第一时隙收到的信号乘以波束赋形向量后转发到目的节点。
显然,本文提出的算法只需KR次搜索,这大幅降低了选择过程需要的复杂度。式( 15) 中的门限是传输功率和中继个数的单调函数。当固定传输功率时, 中继集合较大则其对应的门限更小,这意味着选到更多的中继节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固定中继节点个数时,门限值随总功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点表明, 当信道状态较差时,选择到的中继节点更少,相反更大的中继子集适合相对较好的信道状态。
3仿真结果
该节给出了S - BF - AF( 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基于选择的波束赋形) 策略的中断概率性能仿真。仿真中只部署一个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中继节点随机分布在网络中,且每个节点均只有一根天线。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相距1 km。仿真中假设源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服从等功率分配,即 ζ =0. 5。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的噪声方差是0 dB。
假设仿真中所有的信道服从复高斯分布,即
这里,a表示发射节点; b表示接收节点; d表示节点a和b之间的距离; α 表示路损因子( 文中 α =3) 。下面的仿真结果表明,尽管式( 15) 是基于高信噪比的推导,但在较低信噪比条件下,算法依旧可提高端到端平均中断概率性能。
图3和图4分别比较了部署6个中继节点和8个中继节点时,各算法之间的性能差异,图中AP - BF - AF( 放大转发中继网络中所有中继节点均参加的波束赋形算法) 是指所有中继节点均参与协作的放大转发协作波束赋形算法。可看到,AP - BF - AF的性能优于各个中继节点之间等功率分配的性能。而采用基于选择的协作波束赋形时,性能优于AP - BF - AF的性能。这说明,基于选择的协作波束赋形可将有限的功率分配给能够降低中断概率的中继节点。从这两个仿真图还可看出,网络中部署8个中继节点时,文中算法将获得更高的性能增益。在总功率受限的情况下,该算法更适合规模大的协作传输网络。
图5比较了S - BF - AF和AP - BF - AF算法相对于等功率分配的信噪比增益。而信噪比增益将被作为中继节点个数和总功率的函数。仿真过程中发现, 两种算法得到的信噪比增益在整个变化区间内未呈现出明显不同,其变化趋势是中继节点个数和Psum/ N0的单调增函数。S - BF - AF算法的信噪比增益性能要优于AP - BF - AF算法,提高了网络能量效率。
4结束语
协作协议 篇6
在信息技术机房环境中形成学生共同体主要依赖于四个方面。一是同学之间要互相信任并分享彼此的经验, 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某一领域知识的专家, 但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知识的专家, 所以要互相合作。二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学生间互助体验的情感触发。三是小组的意见是经过讨论、提问和反思后形成的, 是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四是小组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活动程序和规则。
一适合协作学习模式的课程领域
1. 综合性任务
例如, 在网络世界这一章, 本人设置了一个竞赛单元, 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同时利用网络搜索工具, 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来闯关。整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自行分配任务, 进行问题的分析、任务的分解, 以及正确答案的尝试, 而这些任务, 学生不通过讨论、协作是难以在快速竞争的环节中胜出的。所以, 在处理复杂的需要综合性技能的任务时, 协作学习是理想的模式。
2. 开放性探究任务
开放性即指内容上可以与信息技术以外的学科相整合, 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可以探究本地的旅游资源, 做一份旅游计划书;同时开放性又指探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 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一章节的时候, 学生分组协作, 研究最新型的计算机病毒, 以及最近流行的网络诈骗和钓鱼网站的内容, 完成探究如何有效维护自身计算机安全的报告。
3. 作品制作型项目
教师如果想通过协作学习模式来让学生进行作品创作, 可以不定主题, 不定具体内容、由学生通过小组自由讨论的方式来选题, 自主探究和创造来完成作品。没有主题的限制, 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意, 创作激情高涨。当然, 创作空间的加大会带协作学习的难度, 会导致知识技能运用欠缺或创作目标不确定, 教师在这时候就要能针对小组特性进行分析和引导。
二在课堂中建立协作学习结构的方式方法
为了某个协作学习活动建立任务结构包含四个具体步骤。
第一, 根据明确活动的目标, 确定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小组共同的书面报告, 例如, 在计算机组成这一章节中, 让小组成员探究计算机发展史的内容, 最后通过整理, 完善整份报告;二是口头表达, 说出小组的一致意见。例如, 在网络应用中, 小组成员通过不同的搜索信息的方式来对比获取信息的高效、准确、完整等特性, 回答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步骤。三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小组通过分工合作, 确定主题, 收集素材, 完成分布项目, 集成, 最后测试通过, 提交作品的过程。
第二, 在组织一项协作任务时, 必须提前设计好一些因素。一是小组的规模。一般来说受计算机房上课条件的限制, 规模以2~6人为最佳。二是如何选择小组成员,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因受到学习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各个学生之间的操作能力差异较大, 这时, 应根据任务性质内容等合理组合小组成员。三是小组活动的时间。根据表现形式, 小组协作活动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节课内, 也可以多堂课, 教师要根据整个项目提前进行好规划。四是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在分配具体角色职能外, 还应对小组所有学生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作要求。
第三, 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教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另一个责任是教授, 教师需要对过程中信息技术技能进行次序安排, 适当的时候要予以演示。
第四, 对协作小组进行观察与指导, 教师应在小组活动中对各成员进行观察和介入, 帮助学生达到他们小组的目标, 指导学生何处可找到所需的信息, 展示要完成的作品的样式或模板。对于有困难的小组, 可以重复说明任务和目标, 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理解, 并且要聆听他们的问题点, 推动任务的进程。
三把协作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堂外, 建立虚拟协作环境
笔者通过创建QQ群“青果信息工程部”, 建立了一个虚拟协作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协作环境中, 可以有更多机会让具备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向稍差一点的学生做示范。在“青果信息工程部”群中, 有老师, 有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有经验的同学, 也有刚刚接触Photoshop的同学, 当一位同学在群中提出问题的时候, 很快会得到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回应, 在这个群里, 每个成员都努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同学, 在教给别人的同时, 他们也重新复习了这些内容, 并且完成了从知识表面水平的了解到深层次理解的过渡。因为在向别人进行解释或回答问题时, 需要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 协作学习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教学的状态中, 这样, 新手才能从专家那里获益, 而专家才可以借此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协作学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 本文着重讨论怎样高效有序的开展课堂中的协作学习, 并且可以让协作学习的模式延中到课堂外, 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互助快乐, 同时激发每个人的创意火花。
小闹钟——团结协作 篇7
我喜欢这只小闹钟。它的每一个部件为了准确报时,配合得那么协调,团结得那么紧密。
你看,在它圆圆的表盘上,时针、分针、秒针都自觉地围绕着表盘中心转动着,没有谁想要脱离轴心。三根针像三个兄弟一样互相配合着。老三腿脚最快,当它匆匆地转动一圈,老二才走一个小格;而当老二辛辛苦苦转动一圈时,老大才会移动一大格。它们之间,谁都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到底是谁带动谁?谁最辛苦?这些问题谁也不去计较,反正为了工作,它们团结互助,步调一致。
小闹钟的团结协作还表现在对待荣誉的时候。每天晚上,我给小闹钟上好弦,告诉它第二天早晨6点叫醒我。我睡觉了,只有三个“兄弟”值夜班,第二天用铃声把我叫醒。当我表扬小闹钟时,三个“兄弟”只是微笑着看着我,从不去说这是它们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当别人问我时间时,我只是看看时针、分针,便告诉别人几点几分,却往往把最辛苦的秒针忘掉,可这时候,秒针还是欢快地跑着,从不为自己得不到表扬而有怨言,更不会因此闹情绪。
团队协作1+1 篇8
不过, 在某些企业, 部门间的协作问题显然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仅仅是互相扯皮吗?
有时候, 企业各部门就像一座座孤岛, 自扫门前雪, 自点各家灯。一线同事在前线拼得“你死我活”, 好不容易搞定客户, 没想到却“后院起火”。
销售部门很无奈也很生气:我拿一个单容易嘛?结果你们不能及时交货, 交货的时候还存在问题, 那让人家怎么付钱?我们是一肚子苦水, 三天三夜都吐不完。
生产部门听了, 也显得很委屈:采购来的东西不合适, 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 我们也不容易啊,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企业内部, 成本和品质之间的纠结关系, 往往能更明显地显现出来。比如:当最后一辆车辆生产出来, 被判定为不合格的时候, 组装的人就会说:加工的零件不合格。于是就找零件加工的人。零件加工的人又说:是他们在制品 (或着叫做粗加工) 不合格。前期工作的人又说:我都合适, 是你们后期加工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他们每个人真正擅长的、真正在做的、真正所掌握的知识, 其实更多的是在他们拿工资的那个领域。可一旦出现了问题, 他们却从来不会在自己的领域进行分析和探讨, 转而去指责别人和别的部门。
打破问题制造的“边区”
跨部门合作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其根源在于人为制造的工作“边区”。 (在中国革命史中, 作为红军战略根据地的“边区”, 通常位于几个省的交界处, 也就是各省军阀割据统治的空白地带。)
其实, 一旦产品加工完成了, 与之相对应的成本和品质就不会改变了。产品的品质决定于工作的品质, 工作的品质又决定于思维的品质。
任何一件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过程, 都可以看成是“两次创造”过程:第一次是在头脑中经过思索完成的创造;第二次则是将头脑中的思考结果, 通过行动和加工等一系列努力, 最终体现为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一次创作, 正是第一次无形创造的影子。
因此, 我们说, 产品的尺寸首先不是做出来的, 而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得合理与否, 就从源头上决定了产品能不能合格。所谓设计, 不仅仅指对产品的设计, 还包括对加工方式的设计;当你做完产品去检测的时候, 也无法改变已有的生产结果。所以说, 一个好产品是在做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某一步骤出现问题, 那也就决定了这个产品做出来以后能不能合格。所以, 不论是从设计角度, 还是从加工角度, 品质都不是检测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突破单纯产品范畴的品质管理, 将其延伸到工作品质领域, 乃至思维品质的层面, 用系统和辨证的方法加以梳理和完善, 企业的收获必将超出想象。
职能化管理的弊端
现在, 人们把管理定义成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客户管理、危机管理、成本管理、品质管理……这显然已经异化为一种弊端。如果把管理人为地进行拆分, 那么管理就不再具备原本的职能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丰富“管理”项目来提高管理的效益。比如:想压缩成本, 就组建“成本中心”进行成本管理;想提高质量, 就组建“品质中心”进行品质管理;想保证交货, 就组建“计划中心”进行交货期管理……这样一来, 造成的后果是:成本核算中心不负责品质, 品质管理部门不设计成本控制, 而交货期只是生产计划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事情……
然而, 当企业将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交到客户手中的时候, 成本、品质和交货期是在同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客户看重的是过硬的产品, 不会管你什么生产还是检测。
管理只需要“精细化”?
技术在不断更新, 人员在不断流动, 政策在不断调整, 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增加或减少;产品在变, 人心在变, 消费者的欲望、对产品的苛求程度也在变。所有的这些改变, 都促使竞争内容和参与竞争的方式相应改变。“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即使这样, 也唯恐抓不住社会进步的尾巴。比如, 在工厂里, 车工的职责就是用刀把铁“削”成各式各样的东西。用刀的角度不同, 切削时的效率自然不同。于是, 就分出了两拨人:一拨人加工, 一拨人维护刀具。当然, 这个过程中还会牵涉到第三拨人——品质监管, 也就是质检员。按照传统概念的理解, 质检员的责任就是检测这个东西是否合格。
现在的生产企业大多引入了计件工资, 工人的收入和他能够做出来的合格产品数量直接挂钩。对于刀具而言, 如果你用得合理,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 刀具的损耗自然也就比较小了。对于维修设备的人, 考察的方式是看工作量。而这又意味着这种工作不再生产产品, 毕竟设备还得维护。所以对企业而言, 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考查工作量的同时, 还增加了对完好率的考查。这两者其实是矛盾的, 而他们却不对这种矛盾作出任何解释, 视而不见。反观国外的一些企业, 则很重视这种解释。设备要维护, 而且要定期维护。换句话说, 必须根据生产的计划, 在不用设备的时候提前维护。评价生产者, 要看他一天的产能。比如:一天能供给别人多少刀具。可是这样的评价方式, 显然对企业是不利的。大供应量意味着财富的巨额支出, 况且现在的刀具价格很贵。评价质检人员, 就是看他是否让一个不合格品出厂, 但这样却又会延误交货期。诸如此类, 这样下去, 必然会导致彼此“打架”, 导致恶性循环。
团体协作提升自我 篇9
进入21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速。过去,人们常用“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要求。今天这种“一桶水”的观念已经受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要求。
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咱俩交换,我们各还是一个苹果: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咱俩交换,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有效教研就是试图建立一个促进分享、促进交流,在分享交流中感受成长、感受变化并重新建构、重新规划的平台。
新课程的综合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我们认识到同伴合作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价值。而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进提供了舞台。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通过互动、交流、反思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促进校本教研和校本研究的深入。
二、案例的情景描述
课的内容: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
学练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心球投掷练习发展学生上、下肢和腰腹力量,使学生更健壮、更健康、更自信。
2.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的流程:
由笔者自己单独备课,设计了实心球教学的流程。
1.各种投、抛、推实心球练习(前抛、后抛、前掷、侧推)。
2.双手前掷实心球。
(1)徒手做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练习。
(2)两人一组相距1 5米面对面做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练习。
(3)看看自己有多棒。
方法:在地上画三条线,黄—及格;绿—良好;红—优秀。
(4)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通过第一堂课的教学,邀请全组老师听课,评课。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然后一起商量,从教材分析和制定目标开始,一起确定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在动作技术的讨论上大家有了一些分歧,讨论得很激烈。在课的主要部分和动作错误纠正手段上进行处理和改进。共同设计了第二堂课的教学过程:
1.各种投、抛实心球练习(跪地前抛、跪地后抛、前掷、后抛)。
2.双手前掷实心球
(1)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实心球练习。
(2)全班分成4组站在篮球的罚球线后对着篮筐做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练习。
(3)在操场的围墙上距离地面3米的高度挂6个呼啦圈,让学生站在离墙5~6米的地方对着墙往呼啦圈中投。
(4)看看自己有多棒。
方法:在地上画三条线,黄—及格,绿一良好,红—优秀。
(5)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本课通过前后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第一堂课,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备课设计了一堂较为传统的实心球教学设计。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特别是针对学生投掷出手高度过低这一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同学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实心球成绩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商讨设计出的第二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心中有了目标。特别是在对着篮板投实心球和站在距墙5~6米的位置用实心球的投掷方法做打靶练习。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同学之间的相互比拼更是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利用对篮筐投实心球和对墙打靶子这两个环节也很好地纠正了学生投掷实心球出手角度太低这一问题。课后学生评价第二堂课,利用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心球投掷成绩。
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可以彰显教师个人的独到见解,课堂上百花齐放,但容易忽略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和训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表达习惯。而集体备课是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集体交流,集体讨论,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拓宽教学思路,弥补教师个人的不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力,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协作协议】推荐阅读:
协作协议12-13
协作队伍安全生产协议06-27
流动人口双向协作协议书11-14
协作工厂或供应商保密协议01-17
行政协作05-17
产业协作06-03
协作创新06-11
协作优化06-15
小组协作06-20
移动协作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