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共8篇)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1
肺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 若未能及时治疗, 会发展为重症肺炎, 并出现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一系列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并发症[1]。若不彻底治疗儿童肺炎, 易反复发作, 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目前, 儿童重症肺炎依旧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且大部分死于肺炎并发症[2]。通常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或者鼻导管高流量给氧, 但前者治疗时需要建立人工气道, 极易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后者有效降低肺顺应性程度及肺功能残气量难度较大。若能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辅助治疗, 将能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我院于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对80 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2013 年3 月收治的80 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0 例, 男19 例, 女21 例, 年龄1.4 岁~10 岁, 平均年龄 (6.7±0.5) 岁, 26 例Ⅰ型呼吸衰竭, 14 例Ⅱ型呼吸衰竭;研究组40 例, 男18 例, 女22 例, 年龄1.3 岁~11 岁, 平均年龄 (6.6±0.4) 岁, 24 例Ⅰ型呼吸衰竭, 16 例Ⅱ型呼吸衰竭。所有患儿经入院诊疗之后, 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发绀、气促及心动过速, 听诊双肺有哮鸣音及湿啰音, 2 组患儿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组患儿均在PICU监护, 采取常规抗感染、利尿、强心、超声雾化及血管活性药通畅呼吸道, 维持脏器功能。对照组采取鼻导管吸氧 (浓度24%~35%) 。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3], 为患儿选择鼻塞, 设置呼气末正压为4 cm H2O, 流量为8 L/min, 吸入氧浓度不超过50%, 并按照治疗期间患儿的血气分析情况调整呼气末正压值及吸氧浓度。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改善, 患儿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消失, 肺部听诊未有湿性啰音;有效: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有所好转, 痰由稠为稀,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湿啰音减少;无效:喘憋、哮鸣音、湿啰音等均未出现好转, 病情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及血气恢复正常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心率及血气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2。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是目前我国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且大部分患儿是由于肺炎并发症而死。因小儿时期肺弹力组织发育差, 血管丰富, 毛细血管、淋巴细胞间隙大, 肺泡数少间质发育旺盛, 使肺含血多而含气少, 气体交换少;若肺部发生感染就会使分泌物堵塞、支气管黏膜肿胀, 通气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导致机体严重缺氧。重症肺炎能导致肺损伤, 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影响, 肺泡萎陷, 通气/ 血流比例失衡, 发生难治性低氧血症, 往往给氧未纠正, 会出现中毒症状及一系列并发症, 使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小儿患重症肺炎时, 肺部感染会引发全身异常炎症反应, 病情重、进展快, 临床症状包括急性呼吸衰竭, 在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相关研究指出, 心肺的互相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大量临床资料已证实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4], 能够开放已萎陷的肺泡, 增大弥散面积, 同时使肺泡内渗出减小, 并有效克服呼吸道阻力, 改善肺的顺应性, 使功能残气量提高, 有利于肺发挥通换气作用, 均有支持功能;而且呼气末正压可以使不张的肺区域达到扩展集合作用, 使开关肺泡剪切损伤力减至最少, 使肺功能改善, 从而缓解治疗呼吸衰竭[5]。同时还能加大功能残气量, 降低呼吸功能, 改善通气/ 血流比例, 使动脉血氧含量提高, 从而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另外,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后因肺容量增加可轻度增加肺血管阻力, 可以明显加速啰音吸收、减少肺血容量[6]。
综上所述, 应用NCPA能够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不但能使肺通气及换气情况改善, 迅速纠正低氧血症, 并能降低对患儿的刺激, 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且操作方便, 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慧敏, 靳燕霞, 张培霞.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心衰应用CPAP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 :49-50.
[2]李跃英, 张萌, 伊丽, 等.NCPAP联合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35例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3) :339-340.
[3]吴杰斌, 周彬.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4, 8 (12) :87-90.
[4]苗木, 刘迪, 刘祥伟, 等.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例救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8) :1435.
[5]李丽利, 肖志辉.NCPAP与CMV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7) :1039-1040.
[6]王娜, 张立明.气泡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早期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12, 8 (2) :152-155.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2
【关键词】重症肺结核;呼吸衰竭;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65-02
重症肺结核一般由防治肺结核措施采取不当引起的,伴随出现肺心病和肺气肿等临床并发症,增加疾病临床诊治的难度。呼吸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是重症肺结核疾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死率较高[1]。选择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对我院治疗39例重症肺结核伴随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此次研究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治疗39例重症肺结核伴随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21例,女性为18例,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62.5±2.5)岁。所有患者都符合肺结核疾病诊断标准和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标准,其中有13例为合并性咯血,11例为合并性肺部感染,5例为痰菌阳性,10例为浸润型肺结核。
1.2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吸氧、祛痰和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方法,进行营养治疗,并对患者发生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1.3护理方法
1.3.1观察临床指标。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定期对患者的心律变化、脉搏频率、体温变化、呼吸状况和神志情况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嗜睡、头痛或神情恍惚和烦躁等症状,应给予及时检查指导,确定是否属于肺性脑病的情况;如若发现患者呼吸状况异常、频率变化不规则,口唇和面部呈紫绀色反应,与之交流没有反应,血压和心律变化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配合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3.2保持呼吸系统通道顺畅。
护理人员应知道和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积痰,这是保持患者体内呼吸系统通道顺畅的主要环节,能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困难的现状。应指导患者采取平/半卧位或坐位的姿势,并嘱托患者应多饮水,适当进行有效咳嗽,将积痰排除,必要时叩击其背部协助咳痰,并指导患者进行翻身,每天进行4次适当的沐舒坦药物的雾化吸入,能有效稀释痰液[2]。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咳嗽异常或因意识障碍无法顺利排痰,应将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当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现象,给予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药剂的使用,并观察用药后患者的临床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给予患者合理的氧疗措施,嘱咐其家属应按照医生的协助进行,不可擅自改变给氧流量。
1.3.3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症患者需住院长时间治疗,且恢复时间较为缓慢,因疾病特点需进行隔离治疗和恢复,这些因素加重了患者紧张、焦躁和不安悲观等消极心理负担,引起呼吸浅促,导致呼吸衰竭程度加重。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精心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治愈性,疏導他们消极的心理和情绪,鼓励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指导他们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争取尽早康复出院。
1.3.4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1)口腔护理。指导患者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立即清除体内分泌物以及呕吐物,以免造成窒息。2)皮肤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协助其定时进行翻身,定期帮助或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按摩,避免压疮的发生。3)饮食护理。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摄入高蛋白的营养丰富的事物,摄入的事(食)物应以易消化和易吸收为准,必要时进行肠外辅助营养摄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4)休息和运动护理。进行合理是(而)适当的肢体伸展运动,注意维持体力正常。
2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平均30天的住院治疗,治疗后给予患者精心的临床护理措施,39例患者中治愈21例,好转11例,自动出院7例。
3讨 论
重症肺结核疾病大多数原因都是由肺结核病治疗的不规范引起结核抗药性增强,进而影响进一步临床治疗,使得肺部病变长期得不到完全的治愈,疾病蔓延至肺部组织,引起肺部组织大面积纤维化和支气管逐渐变窄等变化,导致肺部功能遭到严重损坏[3]。此次研究的患者通过临床治疗,给予精心的临床护理,并持续进行低流量的吸氧措施,维持患者呼吸系统通道的顺畅,疏导患者的消极的情绪,能够有效提高氧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高疾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魏岳珍.Orem自护理论在重症肺结核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1(16):22-24
[2]王海燕,郭新美.BiPAP呼吸机治疗重症肺结核继发Ⅱ型呼吸衰竭2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0,7(21):55-56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经本院诊断并治疗的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58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29例。其中常规组男16例, 女13例, 最大年龄10岁, 最小年龄3岁, 平均年龄 (6.78±5.46) 岁;实验组男15例, 女14例, 最大年龄9岁, 最小年龄4岁, 平均年龄 (6.82±5.32) 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 并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组给予抗感染、氧驱动雾化及鼻导管吸氧, 如发生肺内痰量过多给予吸痰, 维护其脏器功能。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312117型小儿无创医用给氧仪给予患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 d后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
1.3 诊断判定标准
危重症评分体系采用小儿急诊医学国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方式进行评分, 81分以上为非常重;71~80分为危重;70分以下为极危重。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各项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有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12 h内临床症状无好转。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理标准比较
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 d后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结果表明:经过2 d的治疗后,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
实验组总有效率 (96.56%) 明显优于常规组 (72.4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儿童由于出生后自身免疫力功能较弱, 呼吸道较短等因素, 经常会引起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 其中重症肺炎是儿童严重疾病之一, 引起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因有患儿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以及细菌感染,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严重, 使患儿机体免疫下降, 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等原因, 经常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发烧、口干、皮炎皮疹、精神状态萎靡、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引起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病毒性脑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4,5]。
现代临床应用抗感染药物以及给予雾化吸入等方法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 抗感染药物可以有效的杀死或者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 并可以快速的缓解患儿高热症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方法是指应用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呈雾滴, 使其存在气体中, 患儿通过雾化器进入呼吸道以及肺内, 达到清洁气道, 减轻患儿体呼吸道分泌过多, 保证患儿呼吸通畅等效果[6];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缓解重症肺炎结合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症状, 但是长期应用抗感染药物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皮炎皮疹, 使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治疗时间长, 预后效果不良。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阻塞性呼吸困难或窘迫的一种方法,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一种新型呼吸模式, 其可以通过持续正压吸氧, 增加患儿终末呼气肺容量, 肺内功能残气量以及通气度, 减少肺内分流, 重新扩张肺泡, 疏通闭塞肺。并可以有效的增加呼吸负荷能力, 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减轻患儿肺部液体流失以及减少肺部气道阻力。
综上所述, 经鼻持续起到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利于患儿肺部功能恢复, 是一种优秀的临床治疗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经诊断并治疗的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 各29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 氧驱动雾化及鼻导管吸氧, 如发生肺内痰量过多给予吸痰;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56%, 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2.41%,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 且实验组患儿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危重病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鼻持续起到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张银瑞, 张会芬, 石晓娜.儿童麻疹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治疗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59-60.
[2]熊道学, 冯琰, 彭哲, 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0) :3410-3412.
[3]王恩伟.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治疗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9) :151.
[4]杨孝亭.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0) :184-185.
[5]崔小川, 李翀, 张希龙.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妊娠晚期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 :54.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4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住的新生儿大量羊水吸入所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病例32例, 并排除母亲胎膜早破、患儿产前感染及羊水无污染情况。25例有宫内窘迫史。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均为足月儿。剖宫产18例, 顺产14例。出生体质量均≥2500 g, 其中出生体质量≥4000 g 3例。羊水吸入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的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32例通过知情同意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6例, 对照组16例。两组患儿性别、平均入院时龄、体质量、胎龄、出生1 min 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立即通畅呼吸道, 给予呼吸支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 (CPAP) 通气, 氧浓度21%~80%、气体流量6~8 L/min、PEEP压力4~6 cm H2O, 病情无改善且加重时机械通气治疗。同时保暖、营养支持、抗感染、维持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加强基础护理等治疗。治疗组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 (商品名珂立苏, 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130391) 40~100 mg/kg, 每次, 气管内注入。
取仰卧位, 气管插管, 清理呼吸道, 身体抬高30°~45°, 在气管插管距患儿齿龈4~5 cm处消毒, 用5 m L注射器接5号半头皮针头吸好PS后斜刺入气管插管管腔内, 在气囊持续正压通气情况下助手匀速推注PS, 推毕拔出针头, 继续气囊加压通气5 min, 此过程通气不中断。不需机械通气时给药后拔出气管插管。需机械通气时, 针孔处严格消毒后用医用透明胶带粘贴防漏气继续机械通气。应用PS后4~6 h避免吸痰。必要时6~12 h再次给药, 一般重复2~3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12、24、36 h血气在正常范围的呼吸机参数变化。监测吸氧浓度、血气分析的结果, 计算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 (a/APO2) 。观察上机、用氧时间, 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组给予PS气管滴入后, 呼吸机参数明显下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临床反应
治疗组16例完全治愈。对照组12例治愈, 4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治疗组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组并发气胸1例。对照组并发气胸5例, 肺出血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中的90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已确诊为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63例,女27例;将其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57~90岁,平均年龄(65 ± 3.68) 岁;观察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57~90岁,平均年龄(66±2.77) 岁。要求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症状和积分应无明显差异(P >0.05)。
1.2入选标准
57~90岁之间,男女不限,临床诊断明确;消化道未出血;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1周;无其他相关既往病史者。
1.3排除标准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年龄>90岁或<57岁;同时患有代谢性疾病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要维持服用精神类安定药、镇静药的患者以及心脏、肝和肾功能有损害者。
1.4方法
(1)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抗感染、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通过单纯的留置胃管给予水、粥或奶粉等食物,以补充患者机体代谢所需要的能量。(2)观察组患者则在普通的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控制呼吸衰竭症状,根据公式计算出每个患者每天最低的能量消耗,再依据每个患者自身不同的体重、临床发热和呼吸衰竭等症状的程度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采用匀浆饮食的方式进食,给予肠内营养(EN)制剂,其要求少量、低浓度的初始剂量(0.6 kcal/m L,20~30 m L/h),5天后再循序渐进至高浓度(1.0 kcal/m L,60~80 m L/h),且氮摄入量为0.15 g/kg。 (3)要求两组患者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应保持一致,佐以人工辅助呼吸,并且持续给予营养时间为14 d。(4)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做出比较和分析。
1.5观察指标
以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相关指标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此次治疗期间的总有效率、死亡率和撤去呼吸机的时间,以此综合评价两组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淋巴细胞计数<1500,提示营养不良)。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s),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检测指标结果为: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体重分别为(35.48±2.43)g/L、 (1512.00 ± 204.00) 和 (1.66 ± 0.20) × 109/L、 (64.31 ± 10.64)kg,经比较,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0.05。
2.2两组患者中总有效率和死亡率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死亡率分别为77.78% (35/45)、 15.56% (7/45) 和57.78% (26/45)、 28.89% (13/45),经比较可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为(11.2±2.5) 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15.6±6.1) d,P<0.05情况。结果见表2。
例(%)
3讨论
老年重症肺炎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是一种在肺泡和肺间质处发生的弥散性的危急重症炎症,临床表现多为气道分泌物多、且黏稠,抢救时需迅速将其清除以恢复气道通气功能,同时,老年重症肺炎往往会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节律紊乱、四肢末端发凉和呼吸暂停等,亦或出现昏睡、昏迷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惊厥,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病死率,且其预后常常不佳[2,3]。此种疾病对于高龄呼吸衰竭患者本身来讲,由于其自理能力减弱、精神也比较脆弱,甚至需要专业人员的看护,对其行人工机械呼吸机后胃肠黏膜、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可影响其消化功能,进而给老年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4,5]。营养支持疗法目的在于通过胃肠道以内或以外的途径补给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用来防止患者营养不良,影响或者加重病情,以增强其免疫力、 促进康复,并提高治疗效果。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疗法两种。EN适合于不能经口摄取食物或患有肠道疾病的营养不良患者,此外,采用EN制剂可在维护患者肠道黏膜结构、功能的同时,保证肠道固有菌群, 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符合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生理需要[6,7,8]。PN则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方式不经胃肠道给养, 适用范围广,但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一般不采用[9]。尹京虎[10]等对比研究了EN和PN营养支持疗法的优劣,也证实了EN法比PN法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营养补给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单纯置管法和营养支持疗法对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体重均有所提高,分别为:(35.48±2.43) g/L、 (1 512.00±204.00)和(1.66±0.20)×109/L、(64.31±10.64) kg,并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死亡率分别为77.78%(35/45)、15.56%(7/45),经比较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为(11.2±2.5) d,明显早于对照组(15.6±6.1) d,综合各指标结果评价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均为2011年5月-2013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治疗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观察组中男27例, 占62.8%, 女16例, 占37.2%, 年龄26~70岁, 平均 (45.5±12.7) 岁, 基础疾病:严重创伤13例, 败血症2例, 重症休克7例, 脑溢血9例, 肾功能衰竭6例, 癌症术后6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占65.1%, 女15例, 占34.9%, 年龄35~76岁, 平均 (47.3±10.5) 岁, 基础疾病:严重创伤11例, 败血症1例, 重症休克9例, 脑溢血13例, 肾功能衰竭5例, 癌症术后4例。所有患者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救治的同时每天均接受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评估, 诊断认为存在真菌感染, 可对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以下治疗方案均告知患者家属, 并经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实行。观察组患者应用Fluconazole进行抗真菌治疗, 播散性念珠菌病:首次剂量0.4 g, 以后0.2 g/次, 1次/d, 持续4周, 症状缓解后至少持续2周。食道念珠菌病:首次剂量0.2 g, 以后0.1 g/次, 1次/d, 持续至少3周, 症状缓解后至少持续2周, 根据治疗反应, 也可加大剂量至0.4 g/次, 1次/d。肾功能不全者:若只需给药1次, 不用调节剂量;需多次给药时, 第一及第二日应给常规剂量, 此后应按肌酐清除率来调节给药剂量。对照组患者根据病史均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 用药方案和观察组相同, 两组相同基础疾病患者的疗程保持一致。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 (1) 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和体征变化; (2)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指标检查; (3) 胸部X线片检测等; (4) 尿液和痰液的真菌检查结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的评定标准分为四级: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痊愈:患者临床体征无异常, 各项实验检测、真菌培养结果、真菌活体检测均恢复正常;显效:体征基本正常, 各项实验检测、真菌培养结果、真菌活体检测显示结果基本上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波动, 但有所改善, 各项检测结果与之前比较也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各方面评估均无好转甚至更严重[5]。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抗真菌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其总有效率达90.7%, 而对照组仅为58.1%,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人体免疫机能降低时, 很容易造成真菌感染, 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是容易感染真菌的高危人群[6]。大部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患者的死亡是由于真菌感染。研究发现, 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真菌感染的案例中, 最常见的病原菌有两种:一是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 其死亡率达41%, 二是以曲霉素为主的丝状真菌, 其死亡率达30%, 其他常见的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死亡率各占20%左右。临床上, 念珠菌已跃居血液感染致病菌的第四位[7]。研究发现, 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管插管、雾化吸入等侵入性操作, 器官移植发病、血源性感染[8,9]。近年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概率越来越大, 真菌感染已成为危机重症监护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医护人员早发现、早用药, 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的死亡率[10]。
本次主要研究2011年5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收治的86例患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对比分析发现, 观察组使用Fluconazole抗真菌感染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真菌治疗的疗效 (P<0.05) 。因此, 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应用Fluconazole进行早期的抗真菌感染治疗, 可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重症加护患者的死亡率, 对临床医学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可供其他临床医护人员参考。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治疗中使用氟康唑抗真菌感染救治ICU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 为氟康唑抗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收治的86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所有患者在临床证实为真菌感染后, 观察组患者应用氟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 对照组患者全部进行早期的抗真菌治疗。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病原学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8.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治疗中使用氟康唑抗真菌感染救治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有利于提高抗真菌的疗效, 可作为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的参考。
关键词:ICU,氟康唑,抗真菌感染,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周凯, 胡迎春, 刘济滔, 等.早期氟康唑治疗ICU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西部医学, 2014, 26 (9) :1144-1145, 1148.
[2]姜汇涓.慢性呼吸衰竭合并深部感染33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7 (6) :129-130.
[3]汤明.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比较[J].西北药学杂志, 2014, 28 (3) :283-285.
[4]隋东江, 张伟, 王蓉美, 等.氟康唑治疗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0 (17) :2660-2661.
[5]赵现斌, 赵军魁, 张小科, 等.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念珠菌肺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19 (19) :2931-2932.
[6]唐红梅.痰热清联合氟康唑治疗白色念珠菌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31) :24-25.
[7]刘雪梅, 张作清, 张昌红, 等.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8) :1-3.
[8]曾彬, 吴倩.158例念珠菌肺炎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2) :8-9.
[9]李荣琴, 黄开霞, 金成梅, 等.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预防性给药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2 (1) :50-51.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因重症肺炎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19~65岁,平均48岁。所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国内制定的重症肺炎标准[2]:(1)意识障碍。(2)呼吸频率>30次/min。(3)Pa O2≤60 mm Hg,Pa O2/Fi O2<300,需机械通气治疗;(4)血压<90/60 mm Hg。(5)胸片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 h病变扩大≥50%。(6)少尿,尿量<20 m L/h或80 m L/4 h或急性肾衰需透析治疗;动脉血气符合Pa O2≤60 mm Hg伴或不伴Pa CO2≥50 mm Hg,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1.2 方法
在抗感染、氧疗、祛痰、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应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 PAP呼吸机给予无创通气治疗。首先进行病人教育,消除恐惧争取配合,选择合适面罩,再设定参数:S/T模式,呼吸备用频率16~20次/min,吸气压力(IPAP)从4~8 cm H2O开始,呼气压力(EPAP)从2~3 cm H2O开始,经过5~20 min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通气6 h复查血气分析并观察病情变化。若能使病人血气分析Pa O2≥60 mm Hg,临床症状好转则继续使用。当患者病情恶化,如出现窒息或意识障碍加重Pa O2下降,即予插管有创通气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表示,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中有19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表现为呼吸困难改善,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Pa O2和Pa O2/Fi O2增加,有效率为76%(19/25),治疗无效6例,4例因病情加重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好转,另2例死亡。
治疗前,治疗后6 h患者血气、Pa O2/Fi O2、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见附表。
附表25例患者血气、PaO2/Fi O2、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
3 讨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其本质为压力支持通气(PSV)与PEEP的结合模式,吸气压(IPAP)作用于吸气相,起吸气辅助作用,是影响潮气量大小的重要因素,主要增加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和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呼气压(EPAP)相当于PEEP,主要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是影响氧合的重要因素[3]。应用时,在患者自主呼吸触发下,呼吸机周期地切换吸气压和呼气压,使患者气道内始终处于持续正压状态,从而达到增加患者潮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呼吸功,缓解呼吸肌疲劳,解决呼吸肌乏力的目的。重症肺炎患者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下降和肺实变的出现,引起通气/血流(V/Q)比例的失调,影响肺泡氧合,最终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的发生。使用Bi PAP呼吸机治疗后,一方面减少呼吸功和氧耗量,另一方面使陷闭的肺泡在呼吸相开放,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从而提高氧分压[4]。应用Bi 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能保留正常的吞咽、进食、咳嗽、说话等功能和上气道的生理湿化,温化和免疫功能[5],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支持治疗,且患者易于接受。本文观察应用Bi PAP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呼吸频率、心率(P<0.05)降低,Pa O2、Pa O2/Fi O2升高(P<0.05),使76%的患者避免插管。
综上所述Bi PAP是治疗重症肺炎所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减少插管率和有创机械通气的需求。为治疗原发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治疗时间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MEDURI GU,CONOSCENTI CC,MENASHE P,et al.Noninva-sive face mask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Chest,1989,95(9):865.
[2]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8.
[2]YE RG.Medicine[M].6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4:17-18.Chinese
[3]毛梅,傅祖红.肾移植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无创通气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7):487-488.
[3]MAO M,FU ZH.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ollow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piration,2005,25(7):487-488.Chinese
[4]扬仁恒,候乐志,雷天朴,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煤工尘肺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181.
[4]YANG RH,HOU LZ,LEI TP,et al.The clinical research about BipAp on CWP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J].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05,10(2):181.Chinese
[5]达娃旺杰,詹庆元,王辰.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2):923-925.
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收治入院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对3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人。观察组中男性9人,女性7人,年龄在47~82岁,平均年龄为54.36±2.64岁,病程为1~37年,平均病程为4.36±0.22年。对照组中男性10人,女性6人,年龄在49~83岁,平均年龄为54.86±2.68岁,病程为1~40年,平均病程为4.41±0.22年。两组患者在以上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分别为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症状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等用药,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吸氧、吸痰、开放静脉通路,保持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刹米1.875~3.75g(5~10支)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持续静滴,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等检查综合考虑调剂量以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90%。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情况,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评定:有效:患者呼吸恢复、心跳恢复、意识清楚,精神状况好,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均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缺氧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包括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情况更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13人,无效3人,有效率为84.25%。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9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56.2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哮喘急性发作因起病急发作快需急性处理。而哮喘发作期处理的首要目的是缓解气道阻塞,尽快解决喘息症状提高氧饱和度,恢复心肺功能[2],防治并发症和再次恶化发作,缩短发作时间。目前,临床上首选治疗哮喘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首选消炎吸入糖皮质激素制剂药物为布地奈德。布地奈德能有效增加cAMP合成,阻断白三烯等介质的释放。对于炎症反应有效的抑制和预防[3]。经济、安全、方便、实用是吸入疗法最大的特点。其疗效较之其他给药方法也更加的明确直观。已经成为现在国际上治疗哮喘的理想治疗给药。但重症哮喘患者常伴有呼吸衰竭,常规治疗方法已经不满足于患者抢救所需的条件,所以现临床上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时使用尼可刹米治疗,尼可刹米能够快速,有效的给予患者呼吸支持,缓解患者的缺氧状况[4,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包括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情况更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13人,无效3人,有效率为84.25%。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9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56.2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尼可刹米结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尼可刹米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佳泉,徐招柱,饶广浩等.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18例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7(20):81-82.
[2]杨邦好.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药,2010,17(1):99-100.
[3]陆洋,阳文新,申红,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5(5):481-483,510.
[4]陈先养.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9):434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