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2024-05-11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精选12篇)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1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加之教师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探讨、对数学习题进行归类,导致学生解题能力低下。而解题能力又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归 类 数 学 知 识 ,构 建 数 学 知 识 网络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数学知识体系中还有知识盲点,知识的联系就会中断,思维就会受阻。学生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往往想不到归类整理,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形成网络,所以他们不会全面思考问题。因此,在进行数学习题教学时,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是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呢?小学数学可以归类成计算、应用题和几何计算三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又有很多小知识点。要将数学知识毫无遗漏地归藏入库,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宏观分类。例如,几何里面把所有的小学数学教材搜集在一起,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级所学的不同内容:射线、直线、线段、圆、三角形、四边形等内容,四边形又分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内容。故而可以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以面积放在一起串讲。又如,将圆锥、圆台、圆柱放在一起观察,弄清图形变化情况,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图形异同,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在理解中不断深化、内化、强化、活化数学知识,为学生正确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习题教学中,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大多数教师有个认识误区,觉得只要把题解出来就可以了,不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所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至关重要。笔者是这样做的:要让学生将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弄清楚,之后再引导他们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讲清思路。除此之外,还要总结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出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些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些数学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在问题中出现。这样长期进行训练,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便会思路清晰,不再感到茫然了。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而影响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目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训练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四、自编数学试题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整合数学知识,根据教材重、难点自编数学试题。开始可以这样做: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知识点选择数学题,但选题要全面覆盖所学的知识点。再根据试题含金量进行最终选择,拼凑数学试卷,当然还必须要求学生把答案做出来。教师根据占分比重是否恰当,重难点是否突出,难易程度来评分来筛选组合数学考试试卷,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总之,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能力,归类,数学知识,解题思路,求异思维,数学题,自编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2

摘要: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并予以开发。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清除内心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敢说敢讲,不怕出错,并且持之以恒的练习;创设交流平台,强化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够不断巩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存在问题;训练方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要用来和他人交际的, 是有声的,因此英语口语能力的表达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呢?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觉得以下做法对于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有着不错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使用。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口语的兴趣

1.1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说英语是一个主动、积极表达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怎样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开口并且大胆地说英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消除学生过分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就会渐渐敢于开口说英语,乐于开口说英语。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引发中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1.2 扫除内心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开口大胆说英语。多数中学生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显得比较紧张,张不开口,担心发音不准被他人嘲笑。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学生的抑制、焦虑、自尊等情感因素严重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敢开口讲。有的中学生词汇量过少,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敢去说。针对这些现象,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操练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因为这样会打断他们的思路,挫伤其自尊心。

2.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 2.1 听说训练:①给学生讲生词和新课时,利用和课文相配套的磁带进行简单的模仿性听说训练。②记忆性听说。选择文字难度不是太大、同步的配套磁带,脱离文本,凭借有声磁带,要求学生在听完一段话后,按照原句说出来。③概括性听说。让学生听一段难度较大且较长的对话或者文章,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加以概括。

2.2 看说训练。仅仅听说不行,因为它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在听说训练之后,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看说能力,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图片、场面、事件和人物见闻概括性地说上一句,或者按顺序说一段话,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语口语的训练,必须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并用简洁的英文把自己所看到的述说清楚,达到言简意赅,表达流利顺畅。

2.3 仿说训练。为了提高中学生口语能力,让他们说出来的句子更地道、更漂亮些,仿说训练必不可缺。仿说训练包括了单纯的模仿说话和富含创造性的扩说、换说。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地让学生明白:课堂上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模仿,课外的东西也照样可以用英语说出来,创造来自于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前提,要善于模仿,更要巧于创造。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口语训练,我发现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创建平台,强化、巩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3.1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展示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上阅读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给出几个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用英语参与发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过分拘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但是话题的设计必须有新意,且要联系实际,以此来缩小教学的理解代沟,产生沟通的基础,让学生有开口说英语的兴趣与动力,尽量避免无话可说的情形。提出的话题要包含真正的信息,使得交流具有真实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小组间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表现自我。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便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的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流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进程。将邻近的学生合为一组,根据所学课本的内容,提供相关的话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且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取长补短,然后畅所欲言,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3.3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英语会话训练,迅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弥补课堂上口语训练的不足。想要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应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使学生口语水平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重视并予以开发。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口语表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清除内心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敢说敢讲,不怕出错,并且持之以恒的练习;创设交流平台,强化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够不断巩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也一定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事实也是如此。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外语教学》陈瑛.2003年第1期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写作能力 篇3

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有效“生长素”。有了习作的兴趣,学生才能乐于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彩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作源泉,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兴致,促使习作愉快完成。如在学习《描写一种植物》这篇习作时,笔者采用了实地观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习作课前几天,笔者就带着学生来到校园里的百年银杏树旁,从远看、近观的角度观察银杏树的高度和形状,亲自动手抱一抱银杏树,感受它的树干之粗。近看树叶,感受形状与质地,还引导学生观察银杏果的样子与颜色。当一阵微风吹过时,学生聆听着树叶发出的“哗哗”声,显得非常喜悦。师生围在树边,看着、听着、说着、想着,学生无意中生成的语言与想象非常生动可爱。后来,有些学生还经常自发跑到银杏树边,进行观察。可以说,银杏树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后来的习作课上,当学生了解到习作要求就是要写一种植物后,显得非常激动,纷纷表示就要写银杏树。在简单梳理习作思路后,学生就开始动笔,很多学生都非常投入,成文速度很快,脸上洋溢着一吐为快的快乐劲儿。

推荐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描写这两棵樟树吗”?经过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借樟树比喻宋庆龄,用借物喻人的方法赞颂宋庆龄一身正气、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于是,在学完这篇课文后,立即进行了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的训练。借用秋天傲霜盛开的菊花,比喻不怕困难的人。不要求字数,不要求手法多样,只要能把花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写得有关联就行。学生学了教材里的文本,了解了基本的方法,模仿着文章的结构与形式,尝试着把事物与人物写在一篇习作中,并用较为合适的语句说明了两者的相同之处。通过这样一次刻意的模仿练习,大多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在不断接触学习后,学生会对这类写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评改,让学生学会修改

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笔者常会采用课堂上说些“悄悄话”、作文本上写“留言条”、口头上发表“真意见”、习作后写上“评价语”这四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巡视中,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笔者就在学生耳边说“悄悄话”,让他改动。有时看到学生习作结构上有问题时,会边在本上圈画边讲解,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这样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作文修改意识。学生的草稿经过课堂上初步修改后,笔者会收上来阅读,同时进行细致批改。在批改中,笔者总会以“留言条”形式让他们进行局部“二次写作”。学生拿到草稿本后会在画出的横线上补写新的语句。这样,经过师生共同修改,文章质量明显有提高。

当堂示范修改习作也是最常用的指导方式。投影出示学生的习作,师生发表意见。教师用符号标注,画出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成分,改动表意含混、描述不当的句子等。随后,让学生同桌交换习作,模仿修改。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一些习作修改的基本策略。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互相修改习作。这样,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可以得到伙伴的重视与认可,又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看看别人的,想想自己的,一定有不同感受。文章的立意、结构、写作顺序、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比较,再写下简单评语。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好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们共同提高。

鼓励发表,让学生永葆热情

鼓励学生向各级报刊积极投稿,以提高学生习作热情。如学生小马的作文《秋游金仓湖》,经修改后刊登在当地日报上。当笔者在班内朗读此文时,小马因激动而涨红的脸蛋,熠熠生辉的眼睛,都表达出了她内心的兴奋。后来她的家长告诉笔者,那一篇作文的发表,让她有了继续努力写文章的动力。她总会把外出旅游的见闻、参加活动的感受、生活中发生的趣事,都写成一篇篇作文,为的就是希望之后能不断发表。后来,她接连多篇文章的发表、作文比赛中的获奖以及苏州市“阅读之星”的荣获,都再次说明了作文发表带来的影响力与驱动力能够促使小学生在习作道路上奋力前进。语文新课标中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笔者认为,这里就暗含了发表的概念:“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一半力量出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作文只有发表出来,才能刺激作者不断改进写作视角与技巧,调整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以教代学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

绘画教学存在误区,不少教师不是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置于教学的首位,突出幼儿个性发展,而是把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置于教学的首位,突出了教师的“教”,评价教学以幼儿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目标。本末倒置的教学认知,往往使幼儿逐渐丧失了绘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幼儿个性的良性发展。

2. 幼儿绘画的动力不足制约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一些教师为了竞赛出成绩,绘画教学用成人绘画的标准要求幼儿,总是反复强调绘画的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和开发,使孩子们体验不到绘画的乐趣,致使孩子们画画主动性的丧失和兴趣的抹杀。于是就出现一上美术课,一些孩子就头疼,甚至纷纷请假等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3. 幼儿绘画的想象力不丰富也是问题之一

由于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学”,且绘画教学以画得像不像为主 要评价目标,致使班上的绘画作品几乎千篇一律,缺乏了幼儿应该具有的丰富想象力。

二、提高幼儿 绘 画 能 力 的主要策略

1. 真正树立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教学主体地位的理念

教学不能是教师“教”的独角戏,而在于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绘画教学要以幼儿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要善于教育引导他们平时养成多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通过观察、认知,使事物在幼儿心中形成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幼儿主动参与绘画教学活动。

例如,每年的春夏之交,我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到河边、湖边、小溪等有水流的地方,让孩子们注意观察小蝌蚪和小蝌蚪妈妈的形象,观察它们游泳的各种姿势。通过亲近大自然的方式,小蝌蚪和小蝌蚪妈妈的形象自然会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如果再上绘画教学,幼儿的绘画兴趣也十分盎然,“小蝌蚪找妈妈”美术作品就丰富得多。

2.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夯实绘画教学的基础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这句话道出了幼儿绘画教学的真谛——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孩子们自身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绘画天空。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有特色的绘画教学,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而是引导幼儿大胆创作,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与众不同,从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为其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准备画太阳的教学之前,我先给幼儿一周观察太阳的时间,观察每天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要求把印象最深刻的太阳画出来。结果,这一周的天气状况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有万里晴空,有阴云密布,有雷电闪鸣,也有半阴半晴等。后来,孩子们画的太阳,有的红彤彤的,有的被云彩遮住了半张脸,还有的画出乌云密布,但乌云的四周却是光芒四射等不一而足,我为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折服,为每一幅精彩的独特作品而喝彩。

3. 用赏识教育方式构建幼儿绘画评价机制

其实,幼儿的绘画作品是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的,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的,每个孩子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画作也是如此,有时,他们的画作往往反映或者折射出他们当时绘画的心情和感受,有时也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实理解其作品隐藏的涵义。

因此,评价幼儿绘画作品要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尊重他们的作品,肯定他们的作品,还要善于发现并指出每一幅作品的优点和特色。多用鼓励、激励、赞许、肯定、欣赏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幅作品,避免这幅作品真好、这幅作品真差的简单粗暴式评价。赏识教育绘画评价机制的实行,往往会激发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绘画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增添几分自豪感,从而引发他们主动创作的热情和动力,主动探究绘画的真谛,提高其绘画的水平。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5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殷集小学 杨廷文

摘 要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 小学生 阅读能力 情感体验

发展个性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随着我校语文课题《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的深度开展,为不断提高研究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研修能力,使研修工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开展,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有研究教师不断研究探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确定了一下研究目标:

(一)让每个学生愿读、乐读、会读、善读,改变阅读教学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

(三)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四)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努力探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而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使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才能使学生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通过一年的摸索,我们初步探索出一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1、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阅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课内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伏尔泰也认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能让他们运用多种形式去读,在读中不断加深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校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不仅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

1、选读法。阅读是个性化的一种行为,学生喜欢阅读什么书籍,由他们的兴趣决定,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必做太多的关涉。例如,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卡通绘本,他们通过观察画面以及他们的语言就可感受绘本传递的信息,体验其中的情感。高年级的学生会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努力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可让他们自主选择,如果一味地强调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籍,势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他们就会创造一个奇迹。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阅读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这种阅读方法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速读法。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这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才能形成能力。

4、摘录批注法。在平时的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5、趣味角色体验法。即以文本为载体,引领学生从一个“局外人”逐步走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文本中形形色色角色的体验及感同身受,真正了解“主人公”的命运及喜怒哀乐,最终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比如:在阅读《电脑住宅》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请大家看看作者的电脑住宅的设计,如果由你来设计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这个新鲜的角色让学生兴趣倍增,他们纷纷走进文本,细细品味作者的设计,并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个抒己见。一下子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上述是一般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课上及时指导学生将课内归纳出的各种文体的一般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同时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把一般方法和“个性”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文章采用适当的方法阅读。让学生用方法去阅读,又从阅读中领悟、总结出新方法。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相得益彰,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体验中逐渐找准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丰富语感积累,帮助他们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四、改变教师阅读教学观优化阅读教学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大力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教师也从中受益。首先寓教于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其次,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在课题研究中,以研促学,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大家紧紧围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搜集相关理论,相互学习、讨论,组织研究教师按照设计的教学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工作计划,阶段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以及经验文章,在总结结题阶段,我们把科研成果在我校乃至小区片进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兄弟校的广泛认可。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策略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

质疑是学生的权利,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经过学生与老师的探讨,能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使得学生尽管有问题,有疑问,但是根本没有时间去解决。本文结合初中语文知识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质疑现象

学生学习知识,总是会对书本知识产生质疑,学生的质疑现象分为很多种,有些学生确实是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如在看到语文书上的课文题目时,第一感觉是为什么是这个题目等。而有些学生则是故意为之,故意给老师捣乱,扰乱课堂秩序,这些学生自然就不会受到老师的欢迎。因为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分为两种类型,而老师会对这些学生的质疑现象产生混淆,所以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老师的质疑。在课程的学习上,质疑要分时间与地点,如果一节课程一直在对问题产生质疑,那么课程的进度就会被大大的延误。如何更有效率的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并能够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二、兴趣激发是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对书本知识有兴趣,喜欢去学习,那么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就会十分的浓厚,学生对书本知识产生质疑,老师要肯定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语文知识的学习,因为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到现代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质疑,尤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十分的喜欢咬文嚼字,这些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

古文中如“牺牲”等有牲畜的意思,在现代文中就是指人死亡,所以学生对这一词语使用产生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牲畜代替,这就是古人的思维意识,牲畜就是牺牲品的意思,牺牲的本意就是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所以用牺牲代表牲畜,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十分的容易,学习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技巧,那样学生才能够正确的,灵活的去学习。老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的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赞扬该学生,同时老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不留后患。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怪罪于学生,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想象能力不是老师能左右的,所以应该建立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只有那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以及愿意去质疑,解决心中的疑问。

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与策略

1.阅读中感悟问题

初中语文课本有很多的文章,阅读一篇文章首先从题目入手,很多的学生看到题目就会产生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去文章中探寻答案,当阅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也许就会从文章中找寻到答案,但是在读文章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首先就是熟读文章,从文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其次就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应该建立在相互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的每位成员提出的问题,大家共同去解决,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身上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最后,从阅读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老师与同学间的引导下,共同的去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其敢于创新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方法与技巧。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像数学知识那样有固定正确的答案,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老师要帮助学生从思维定式的局限中摆脱出来,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意识与想法,敢于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提问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拿一篇文章进行举例,在学习《背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第一想到的肯定有很多种场合,也许想到的不是亲情,而读完课本我们发现文章讲述的是爸爸对儿子的爱,用很细微的细节给学生们展现了一篇伟大的父爱。学习完文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谈一下对文章的看法等。从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识,多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老师极有耐心的去培养,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束语

质疑是学生的权利,质疑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组织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等,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学会辨别和思考,加强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原建琦. 新课改下学生质疑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 中学物理,2009年23期.

[2] 钱红艳. 培养质疑能力,开启智慧大门[J]. 文教资料,2011年12期.

[3] 周萍芳. 浅谈语文生态教学情境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年01期.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 篇7

新课标提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很难完成阅读量。就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 有以下原因:1、教师本人对阅读不够重视。主要是教师对修订后的教材的教学思想吃不透,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也不敢放开胆子让学生独立学习, 害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影响升学成绩, 于是, 还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因而学生也就只对语法、单词的考题感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2, 学生对阅读不重视, 他们往往把课外时间用来做数理化。3、学生的单词量少, 在阅读时遇到的生词多了, 猜不透文章的意思, 慢慢地就失去了阅读的信心。因此, 我们作为英语教师, 认为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建立英语语感,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也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的教学知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扩大阅读量2、提高阅读速度3、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一、扩大阅读量

各种阅读技巧都是从阅读实践中来的,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从易到难, 从短到长进行阅读, 才能积累大量的词汇、习语、结构和句型, 丰富语言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对文字的反应能力, 从而真正具备接受知识的能力。

我所用的重庆市教育科学院编写的英语综合本和《英语周报》上面就有很多阅读材料, 其内容丰富, 趣味性强, 很适宜中学生阅读、欣赏。

二、提高阅读速度

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 因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一) 快读。

有的学生认为细嚼慢咽的读法, 有利于理解文章, 其实不然。实践观察, 那些快速阅读的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优于读速慢的学生。因此, 我就采用限时阅读训练, 根据文章的长短, 给出有限的时间, 要求学生结合后面的问题, 并在文章中做记号, 学生一旦掌握这个好习惯, 阅读速度就会提高, 做题的能力自然增强。

(二) 默读。

实践证明, 默读比声读快两倍。我在训练时, 一定强调课堂的安静, 要求学生紧闭双唇。还可以用奖励的方法, 看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阅读又快又不出声。

(三) 养成纵式阅读习惯。

要尽量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自信心, 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一遍就看完短文, 减少“复视”现象, 逐步养成阅读某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的习惯, 阅读时不允许用手或笔指着文字。

(四) 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从一开始, 我就逐步培养学生用“|”线划分意群, 先是某个句子, 然后逐步到段落文章, 训练学生逐步从两三个词提高到四五个词的意群。因而学生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 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更快。同时, 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I go to school/at seven/in the morning/Every day。又如:Mike took a big pot/and put it upside down/on the table。

(五) 培养学生复述文章的习惯。

学生仅仅能阅读完一篇文章和完成后面的练习是不够的, 还应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文章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 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做到一举两得。学生复述时可根据本人的能力量力而行, 教师在旁边可以稍作提示并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开口, 每次训练人数为2—3人, 最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轮流表现的机会, 口语稍差的学生可以先写下来再读。

三、掌握阅读技巧

(一)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阅读模式:看问题----阅读文章并寻找答案-----选择正确答案---检查---复述。如果先读文章再看问题, 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带着问题阅读, 则可以使阅读具有目的性。所以学生可采用选读法、跳读法或略读法, 很快地准确地找到答案。

(二) 找出关键句子和主题句。

英语短文通常都会有一个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用以说明文章的主旨, 同时也是学生做阅读练习的答案依据, 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中, 或隐于字行之间, 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来仔细琢磨和推敲。有些科普文章篇幅较长, 学生阅读后往往会忘记前面讲的内容, 做练习的时候就会觉得困难, 常常花费不少时间。所以, 我要求学生要给每个段落找一个主题句, 并做上记号,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快的弄懂每个段落的大概意思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轻松的完成阅读练习。

(三) 克服词汇障碍。

阅读理解的材料量大, 内容广, 生词多, 如果学生频频查阅字典, 必定影响阅读速度。克服词汇障碍的方法就是猜词。猜词可以利用词素分析法和上下文分析法。在上阅读课时,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单词后, 扩大词缀范围, 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后缀。

阅读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已掌握的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来推断一个词的大概意思。例如在教sunglass时, 学生读到They are wearing hats sunglasses and light clothes because it is hot.就可以马上联想到这是天热时出门时的着装打扮, 那么就不难猜出这是“太阳镜“的意思。

(四) 改写文章。

对于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文章, 我要求学生先复述, 然后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原文里的关键句结合起来, 写上8—12句话。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对文章形成概括意识, 阅读时就容易抓住文章重点。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 也提高了写作能力。这种方法看似笨拙, 但对于那些不喜欢开口的学生和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却非常有效。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8

一、有效整合教材,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 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有效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掌握这些文体, 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 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利用多媒体,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 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时, 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演讲效果, 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精心选择演讲内容, 并进行演讲练习, 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 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促使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提出问题, 并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效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问题的提出需要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学习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获得有效发展。

(三)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 激发课堂活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探究知识, 能够让他们放松心情, 活跃思维, 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激发课堂活力, 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四) 利用学生的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 他们对于优秀的同学具有敬佩的思想和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表扬优秀学生, 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学习榜样, 起到带头作用, 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并向这些学生进行学习, 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 使课堂学习在积极的氛围中进行, 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深化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 针对知识的重难点使他们进行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使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合作探究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根据理解的不同点进行讨论, 加深对知识的看法。在合作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他们在小组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使探究有效进行。

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知识, 使他们掌握文章的主旨, 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语文课文时能够从中发现美、体会美, 需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入手, 和作者发生共鸣, 让学生怀着欣赏的心情来探究学习内容,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四、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着重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 并力求为学生创设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倾听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通过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使他们不仅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 而且还能听出其“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从说准字音、把握语调、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等方面,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来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训练。首先是预习性阅读, 其次是思考性阅读。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积累量。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时, 需要从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文章结构、前后照应、点明中心、炼句修改等方面教给学生以写作方法, 力争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写出一篇中心明确、过程清楚、语言流畅的文章。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强化训练, 能够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 促使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9

关键词:中职生,英语,阅读能力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同时,阅读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为此,作为一名职高的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积极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位英语专家这样曾这样说过:“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大量阅读,很难学好英语。”阅读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

一、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速读通览全文,搞清中心大意。弄清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及如何解决问题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其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六、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用手和笔指着读,咬文嚼字,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因此,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就显得极其的重要。

浅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重视兴趣培养

针对小学生而言,其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好奇心可以有效转变为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可以让小学生战胜困难。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首先要调动小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才可以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写出比较优秀的文章。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写作题目。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拟定《最想和妈妈说的话》《我已经长大》等题目,突出小学生的主体体验。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并且结合自身的体验,抒发自身真情实感,写出优秀文章。

二、善于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以看出,写作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写作素材。然而,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处在萌芽阶段,经常不会进行主动观察,进而也就无法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与素材,此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让小学生对生活进行主动观察,进而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与写作素材。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春游,在小学生出发之前,老师要提出春游的目的与要求,引导小学生观察春游途中的景物,进而发现动植物的变化。在春游的时候,老师要组织小学生对沿途的树木、花草、庄稼、河流等进行观察,在回到学校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对春游沿途景物进行描写,这样就可以让小学生有话可写,不会感觉写作非常困难,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加强阅读教学

1.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强阅读教学的开展,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优美词汇的积累,这样可以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想积累更多的词汇,就要求小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想、多写,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进行实际运用,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自读,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并且积累一些优美词汇。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精美词句,让小学生进行品味、学习,进而予以相应的积累。最后,提供一些高质量文章,让小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准确、生动地掌握相关词汇的运用,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2.加强阅读,仿写创新

仿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础与前提。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仿写,并且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文章的时候,文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写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此时,老师就可以要求小学生模仿这样的描写方式,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强化范文展示

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大部分小学生都会觉得非常困难,毕竟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有限,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难免缺少一些写作素材。此时,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范文展示,让小学生具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之后对范文进行相应的分析,让小学生了解范文写作的优点,这样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在实际写作之前,老师也可以列举相应的范文,对写作题目进行相应的分析,让小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题目,进而展开相应的写作。在此过程中,教会小学生自己审题目,这样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就可以自行展开思考,进而予以相应的写作。在完成写作之后,老师可以将一些优秀文章进行展示,以此来激励小学生,帮助小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以后就不会再害怕写作,有效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重视作文修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通过反复的修改与推敲,可以实现写作增色。在完成一篇文章写作之后,老师一定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查看语句是否通顺、是否存在错别字等,这是初步修改,没有很高的要求。之后上交给老师,老师对其进行相应的评改。在老师评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现小学生写作的亮点,多给予一些鼓励与表扬,这样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进而结合老师的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小学生,不要存在差别待遇,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这样才可以保持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人为本,展开写作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学习。并且,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实现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其涉及了思想认识、观察分析、知识积累、思维创新、表达技巧等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G645.1

一、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意义

1、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发生着从教育规模到教育质量的转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 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中, 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为解决因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师资不足问题,各高等院校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在许多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达到40%甚至50%。高校青年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他们中的不少人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基本理论和经过教学实践训练,就走上了讲台并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尤显不足的教学能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广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教学能力是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工作重心。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肩负着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责任和使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为主,而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探究知识和发现知识为主。建立在创新和个性化思维基础上的科技与产业进步,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置于突出地位。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不断变化的大学教学改革。

3、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体诉求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为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个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又是通过高校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的,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余承海、姚本先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力和有效获取外文资料及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等七种能力构成。吕纪增、张予英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自控能力、教学的科研能力、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沟通能力、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等几个方面。李晓静、刘劲提出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熟练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还有人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组成。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操作能力(言语表达、非言语表达、多媒体运用、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目标检测、问题反馈、沟通调节),教学研究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创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仅是简单地对学生传授知识,它更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思考教学问题,把科研成果和教学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实践。

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1、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代大学的三大功能。不少高校受到功利思潮的影响,不切学校发展实际,盲目攀比、效仿建设研究型大学,轻视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教师评价工作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中,科研项目、论文业绩量远远高于教学工作量;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与科研项目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好坏处于边缘甚至被忽视的地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校的生命线。但理念的“应然”并等于高校组织行为的“实然”追求,实践中,高校声誉的评比已演变为科研的大比拼,教学无足轻重,成了科研的附庸。7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各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主要力量,面对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局面,其结果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或冷漠,极度影响了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2、教学培训:重任务,轻效果。近年来,各高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教学培训渠道逐渐增多,但不足情况仍很明显,存在着重任务、轻效果的现象。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等几门教育理论课程为青年教师学习系统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提供了机会。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青年教师自学枯燥无味的理论,靠着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这几门理论课程考试,真正对提升教学能力的效果微乎其微。不少高校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着:培训内容空大,实用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主要以讲座为主。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是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被动的受训过程,缺乏个体针对性的训练,培训效果较差,常被称为走过场式的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8

3、教学竞赛:重形式、轻实质。高校有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微课教学比赛、外语学科等多项教学竞赛,但实际情况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首先,少数高校、院系领导由于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呈现出热情不高、被动应付,这也影响了一批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其次,个别教师过分重视比赛结果,导致参赛教师在竞赛时给人以作秀的感觉,与教师真实课堂状态差距较大,这不利于青年教师真正意识到自身教学问题进而改之。最后,各高校对教学竞赛成果缺乏一个巩固管理的长效机制。在青年教师参赛完,教学竞赛也就宣告结束,即缺少在学校、院系层面关于获奖者的经验推广,教学风采展示等宣传、激励措施。endprint

4、教学反思:重教师、轻学生。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即辩证地否定主体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效的教学反思需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角度去分析、思考。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普遍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等方面总结经验,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反馈以及习得效果等情况,致使难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的主要策略

1、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无数教学名师案例中得到展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必须以此理念为出发点。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要能够考虑到青年教师的特长和个性差异,使之既可以激发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可以满足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的心愿。9高校要积极探索青年教师评价机制,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高校应科学测算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的系数关系,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在教学成果奖励上与科研奖励同等对待。教师申请职称评审时,应由学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督导组、学院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考核小组采取随堂听课、教案检查、学生评教等方式对其开展教学质量鉴定;鉴定不合格者,取消当年职称评审资格。高校设立教学科研型教授(副教授)、教学型教授(副教授)、科研型教授(副教授)多种职称岗位,鼓励热爱擅长教学的年轻教师能够安心教学、乐于教学,成长为教学型专家。

2、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高校应树立教师为本的培训理念,淡化行政色彩,激发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注重培训效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办法》规定青年教师在参与助讲培养期间,其教学业绩考核一般按B等计算,这一政策有助于保护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为青年教师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养计划,其中有师德师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教研活动5大培养模块,每个模块下都包含有多样化的培养活动。青年教师在培养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地點等因素来安排自己的培训任务,只要完成必修与选修各自环节所要求的规定学时,青年教师就可以获得该阶段的培养学分。为保证青年教师助讲培养质量,学校要求各学院(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对一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龄5年以上,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老师来担任。

3、加强教学竞赛建设。首先,学校应该运用多种媒体资源加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宣传力度,使学院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学竞赛并不是作秀,而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各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管教学副院长必须做好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大宣传,营造让青年教师以讲课参赛为荣的环境和氛围。其次,面对参赛教师竞赛中作秀的现象,组织者、指导教师和评委专家就要态度明确及时予以指出,强调比赛不是目的,取得名次不是目标,参赛者切记不能把讲课变味为作秀,追求教学艺术,而不是教学表演,自然再现课堂教学常态。最后,学校应加大对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把获奖教师的比赛录像在学校网页上展播,可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示范讨论的案例。

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篇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于人才的理念和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不再是指那种只仅仅具备所从事的职业的专业知识的人, 社会需求的是既具备坚实专业知识、广博文化知识, 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的使命, 教育的使命要靠高素质的教师去完成。教师的高素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自身的不断充实、丰富与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育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一文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 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 是一种‘学习’的职业, 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1]的确,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 才不至于落伍, 才能跟上社会新的发展。那么, 小学语文新教师如何充实、更新、完善自己, 以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呢?

一、促进知识迁移的策略

1.丰富基础文化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是教师文化素质结构的基础, 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也是知识激增、更新快、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再者, 随着综合课程的出现, 小学教师更应具备各学科的通识。小学教师学术性研究学习比中学教师要更广泛, 但不需深入。在香港, 教师教育“新的趋向是使教小学者, 对小学混合课程有更深的认识, 有能力作出设计, 因此并不宜集中于学习一两科学术学科。———所以, 在此新理念下, 小学教师的学术性学习, 是以广阔的通识, 取代集中于一两主修学科的学习”。[2]

2.深化专业学科知识。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 认为小学语文教师无非是教小孩读a、o、e, 认识简单的汉字, 无需什么高深的知识, 甚至认为小学毕业的都能教小学生学语文了。真是这样吗?君不见有多少人因为专业知识不过关而在课堂上捉襟见肘, 窘态百出, 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 误人子弟。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不高, 原因固然很多, 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精深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应该看到, 教师具有特定学科的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目前, 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学科来分的, 课堂教学一般都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有效传授, 学科知识要求达到精深水平, 以便高屋建瓴地分析知识的性质及其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其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是正相关的。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流, 于河流深处流淌着教师精湛的专业学科知识, 随时准备给学生知识滋养。当然, 对于小学新教师来说, 学科知识的精深化要求是相对于那些肚里只有几滴墨水便自以为是的人来说的, 而不是要小学语文新教师具备像大学中文系教授一样精深的知识。因为基础的学问, 对于小学教师更有用处。

3.掌握相关的教育科学、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实施好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 它是教师文化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可以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掌握学生的身心及认知发展规律, 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新教师多数在职前教育中掌握的只是一般性的理论与教学法知识, 而对整个教育科学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 从教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多数未能设计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故在职加强对教育科学知识, 特别是新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知识的学习, 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看到, 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变革, 教育信息的网络化、教学装备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技术化, 正逐步变为现实, 这使得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增加。因此,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增强科技意识, 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知识, 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 适应教育技术变革时代的需要, 提高教学效果。

二、促进技能迁移的策略

对于师范生来说, 目前主要是通过教育实习的途径去实践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以促进理论知识向技能的迁移以及各种教学技能之间的迁移。对于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学语文新教师来说, 则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但前者时间不充足, 后者花费的时间又相对较长。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除了上述两种, 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 就是运用微格教学, 训练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容易掌握的子目标, 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自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阿伦 (D·Allen) 和伊芙 (EVE) 开发建立以来, 微格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近10年来在我国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尤其是急需提高各项教学技能的师范生和新教师。师范生缺少大量的教学实践机会, 教学技能得不到充分的训练, 从教育实习到走上实际讲台进行完整课的教学时, 便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微格教学的分项训练, 可以使师范生熟练地掌握各项教学技能, 为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打下基础;同时, 微格教学的逼真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范生缺少大量教学实践的缺憾。所以说, 微格教学是普遍受到师范生的欢迎的。那么, 对于已走上工作岗位拥有大量教学实践机会的新教师来说, 微格教学训练为什么还是需要的呢?这是因为传统的培养新教师的方式通常是由老教师带新教师, 由于新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老教师的许多具有艺术创造性的经验他们很难学到手。另外, 对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若不及时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新教师本人又缺少不断进修提高教学能力的努力, 则很容易形成对教学的某种稳定状态 (其实是一种停滞状态) , 这对教学的改革创新是很不利的, 故对新教师进行技能培养是很必要的。然而, 采用微格教学训练新教师的教学技能, 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微格教学所特有的优点。概括地讲, 微格教学具有如下的优点:

1.具有反观机制。微格教学虽然只是一个教学模拟, 但它是真实地进行教学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后即时亲眼看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形态, 甚至是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进行反复地审视与推敲, 作出比较与分析, 这有助于教学行为的改善。

2.反馈及时全面。完整课的教学回馈反映, 一般要在一节完整课的教学之后, 因为时间上较长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会模糊了听课者的记忆, 使得回馈不那么充分。而微格教学的时间一般是5到15分钟, 且因为教学过程是被记录下来的, 课后评价时, 听课者记忆犹新, 印象清晰, 反馈全面。反馈讨论中可以重播出来, 一旦发现问题, 可以随时暂停, 立即对之进行讨论, 商讨改进的方法, 避免在以后的实践中发生同样的错误。

3.安全性高。微格教学的一大优点是可以使试教者放心地进行教学, 允许发生错误。因为面对的并非真实的学生, “如有错误的教学, 亦只是施于同行以取得尝试的经验而已, 故绝不会因错误而产生坏的教学效果”。[3]所以, 微格教学比真实教学安全。

运用微格教学对小学语文新教师进行培训, 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事前的学习研究→确定培训技能, 编定教案→角色扮演和摄像记录→反馈评价 (包括重放录像, 自我分析、讨论评价) →修改教案→重新试教 (直到掌握该项教学技能, 试教后的反馈评价与前述的环节相同) →总结教学经验。

微格教学可以用来训练教师的多项课堂教学技能, 如导入、提问、讲解、强化、板书、结束, 等等。小学语文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微格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和各项教学技能之间的迁移,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

摘要:在教育界, 有这样一句口号:一切为迁移而教, 即教育的一大目标是教学生懂得并活用迁移策略。小学语文新教师作为一个正在习得各种教学能力的学习者, 更要懂得运用迁移策略进行学习。新教师要努力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 提高理论素养, 促进知识的迁移。学校应利用微格教学的优点, 给新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技能训练, 促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教师,迁移策略,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于忠海.教师的潜角色定位——学习者.教育评论, 1997, (4) .

上一篇:卡韦乙型肝炎下一篇:厚朴品质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