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精选7篇)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 篇1
一、背景及现状介绍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因此, “一带一路”这一构想作为我国新的对外战略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2014年3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而在国家划定的“一带一路”终极版面中, 武汉成为规划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被多次提及。目前, 关于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研究较少, 在跨境电子商务正在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结合武汉阿里巴巴汉正街专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以及武汉入选国家自贸区试点城市, 提出建立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促进武汉的对外贸易, 由此辐射周边各省甚至全国。
二、该平台建设的支点
1.从武汉东盟双方贸易互补分析其可行性
(1) 武汉出口贸易中东盟国家占比
从以上数据可得武汉对东盟主要国家 (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 的出口金额共计18.35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15.36%。
(2) 武汉主要出口产品中满足东盟国家需求的种类
东盟四国的主要进口产品:
泰国:机电产品及零配件、工业机械、电子产品零配件、汽车零配件、建筑材料、原油、造纸机械、钢铁、集成电路板、化工产品、电脑设备及零配件、家用电器、珠宝金饰、金属制品、果蔬等。
柬埔寨:主要进口产品为燃油、建材、手机、机械、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等。
越南:主要进口商品有摩托车、机械设备及零件、纺织原料、成品油、钢材、皮革。
老挝:中国对老挝出口的前5位产品是电子、机械、车辆及其零件、钢铁制品和化肥。
从东盟四国主要进口品种来看, 电脑设备、钢材、服装及衣着附件、成品油、显示器、农产品、汽车、印刷电路、蓄电池、汽车零件、医药品等都是2013年武汉市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零件、家用电器及零件、金属制品是2013年武汉市出口额5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商品, 从其进口的商品品种来看, 和武汉市出口的商品种类有极大的重合性和互补性。
(3) 武汉主要出口公司满足东盟主要国家的需求分析
把东盟四国进口的商品和武汉的公司配对, 可以得出, 东盟四国需要的机械设备及零件可从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泰国、柬埔寨、老挝三国需要的钢铁建材可从武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进口;泰国、老挝需要的电子产品 (包括电脑、家电) 可从冠捷显示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 (武汉) 有限公司进口;此外, 泰国需要的珠宝金饰可从武汉元博伟业珠宝有限责任公司进口;柬埔寨需要的食品可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进口;老挝需要的车辆及配件可从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口。可见, 武汉的主要进出口公司可满足东盟四国绝大部分的需求, 双方贸易存在绝对的可行性。
2.阳逻电子商务产业园
武汉, 位于中国腹地中心, 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法。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 交通发达便利。矿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通过武汉, 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
武汉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式有三点, 一是武汉阳逻港的集装箱运往上海的洋山港, 再漂洋过海。二是武汉的5000吨以上的轮船直接走近洋航线, 即已经开通的“沪汉台”与“汉越泰”, 以及之前提到的“推进武汉—日本—韩国”的航线。三是在进口方面, 阳逻港已经是国家级水果进口基地, 运营成本将低于从沿海城市进口水果。这给武汉的进口水果电商经营者带来难得的机会。
而构想的电商平台的成功运营以阳逻电子商务产业园展开, 该电子商务产业园以阳逻港为贸易总部, 阳逻集装箱建设港区发展成熟, 可以满足物流方面的需求。
其次, 引导一些核心企业入驻产业园, 可参考上文提到的武汉市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 例如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武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武汉元博伟业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等, 这些分别在建材、电子产品、航运交通、化工、以及珠宝行业里面比较领军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领头作用, 而且各个行业分别设点, 充分满足各方面的贸易需求,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扩大该产业园的影响力, 以此将该电商平台推广至全国甚至全球。其中, 不乏一些政策的支持, 比如自贸区的申请, 保税区的建设。
3.武汉入选国家自贸区试点城市
中国内陆 (湖北武汉) 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课题研究通过商务部专家审议。武汉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城市, 尽管服务贸易总量在中部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但在湖北省内占比超60%, 权重大意味着带动作用强。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全面落实先行先试改革事项和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 建设内陆自贸区的基础架构逐步完善, 开放平台优势逐步呈现, 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技金融试点、碳金融交易试点取得成效。同时,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也为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武汉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与发展。
三、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商平台构想简图
综上所述, 可建立如上图所示的电商平台, 把金融活动加入平台, 增添一些信用贷款板块, 满足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东盟国家企业的需求, 给每一个需要该平台的企业提供合适的“一条龙”服务。
摘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对外战略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这一大背景下, 本文主要围绕建立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着重从商品种类和企业互补分析武汉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可行性, 在贸易便利和企业互补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以及武汉自贸区的申报进度, 以阳逻港为中心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以此搭建武汉东盟跨境电商平台, 利用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以及一些政策支持, 吸引核心企业入驻, 利用总部经济, 带来聚集效应, 扩大该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发挥武汉对中西部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最后针对该平台设计与运营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与概括。
关键词:一带一路,武汉东盟,跨境电子商务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 篇2
农业部于2014年10月25-28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同时, 举办相配套的重点活动之一“中国茶叶贸易国际化高峰论坛”。旨在组织茶叶专家、教授与企业家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中国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茶叶贸易国际化。同时拟在会前出版论文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1.中国茶如何实现国际化?
2.中国茶曾经在国际市场上有过辉煌的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再创辉煌。
3.国内茶叶年年增产增收, 为什么茶叶出口量多年徘徊在30万吨左右?分析原因寻找突破口。
4.如何发挥优势, 建立欧美、英、日、韩、北欧、东南亚、澳洲等茶叶市场。
5.海峡两岸茶界如何联合打中国茶叶国际市场?
6.充分调动国有、集体、联营、私营、侨资筹各方的积极性, 内外两个市场一起抓。
7.发展品牌茶, 坚持质量第一、降低生产成本, 落实出口退税政策, 努力解决茶叶出口企业经效益差问题。
8.坚持抱团发展, 走标准化、规范化、大众化道路, 多茶类一起上, 提升茶叶消费, 以消费促产业发展。
9.坚持科技创新, 不断创出新产品, 迎合新一代茶人的时尚需求。
10.弘扬茶文化, 改进茶包装, 力求实用、保质、靓丽、便宜, 打造品牌营销效果。
11.抓住新机遇, 开启新思路, 转型升级, 加大茶叶电子商务发展。
12.加强政府投入, 联合多部门共同打造茶叶国际市场。
二.征集要求
1.每位作者要求写一篇论文。文章论点明确, 主题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字精炼、字数在3000—5000字, 来稿须附150—300字的中文摘要。
2.文章格式请按如下顺序排列: (1) 题目 (3号字) ; (2) 作者名; (3) 作者单位、所在地、邮编; (4) 中文摘要; (5) 中文关键词; (6) 正文 (5号字、仿宋) ; (7) 参考文献。
3.请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职务/职称、从事的专业工作以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等。
4.论文要求在10月5日前将电子版发至福建省茶叶学会电子邮箱E-mail:fjtea@163.com。或QQ1527842945
三.征文奖赏
凡参会论文均向作者颁发论文证书, 并编入论文集、优秀论文作者将被应邀参会宣读论文。
四.联系方式
福建省茶叶学会:姚信恩 (13075942986)
联系电话:0591-87601225、传真:0591-87609027
邮箱:E-mail:fjtea@163.com。QQ:1527842945
再议物流国际服务贸易 篇3
基于职业的习惯特点, 自然从国际服务贸易联想到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迟早会面对的一个大的国际竞争领域, 这是个有巨大潜力的经济领域,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 我国的经济界和物流业界还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在足够的高度来安排, 交易会上涉及国际物流服务贸易的话题也不多, 我们对此需要有足够的重视, 认真了解并且研究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方方面面的问题, 有效地推进我国的物流国际服务贸易。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的国际贸易形式是实物商品的国际贸易, 这是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 也仍然是现在主体的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基础是实物资源:包括简单的、没有进行加工或者仅仅进行初级加工的实物资源, 一定程度加工的实物资源, 还有以实物资源为基础经过深度加工或者制做制造所形成的新的实物。对于我国来讲, 在建国初期可以说这是出口获取外汇的一个重要通道, 依赖这种国际贸易形式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有效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是我国经济发展依托的一个重要领域。
但是, 若干年来, 我们也感受到这种发展模式的缺陷与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成熟, 我们也丰富了这种形式的内涵, 有效地开拓了“来料加工”、进口原材料生产和制造产品再行出口等多种方式, 使实物商品国际贸易不断地登上新的台阶。但是, 享受这些新模式带来红利的同时, 我们也充分感觉到这种发展模式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 一是大量出口造成的资源消耗, 尤其是紧缺的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二是这种模式带来的难以规避和解决的污染,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把好东西卖到国际市场上, 我们自己留下污染和废料。
世界经济面临着新的选择, 需要有新的发展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考虑改变对实物商品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问题。要抢占未来国际经济领域制高点, 就需要开拓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国际贸易有很多新的形式, 实际上, 有许多非实物形态商品或者不是以实物商品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也一直在产生和发展, 例如技术类型、知识文化类型、金融和资本类型、劳务类型的国际贸易……还有, 就是本文推崇的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我们需要将有优势的服务领域进入到国际市场之中, 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品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现在以“服务”为贸易对象的国际服务贸易种类和数量都有了很大发展,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逐渐形成了和国际商品贸易并驾齐驱的趋势, 也正在改变我国国际贸易的内涵和结构。
国际服务贸易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 最近我国的经济界对这个领域又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物流界的重视。
我国在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方面早已有所作为, 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国际运输服务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方式, 旅游、运输、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 在服务贸易结构中曾经有位居首位的辉煌, 长期以来也居于第二大服务贸易的位置。我们物流界非常熟悉的“中海集团”、“中国远洋”、“中外运”这些知名的企业就是从事或参与这种国际服务贸易的企业。应该说, 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开展现代物流国际服务贸易是有基础的。
需要从观念和内涵的转变来提升传统的国际运输服务, 从“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上升成“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系统物流”就是这种转变的表述, 毕竟, 运输只是系统物流的局部。发展和增强我国物流服务水平, 出口物流服务, 抢占国际市场物流服务的制高点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问题探析 篇4
1 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概述
1.1 国际服务贸易的界定
在1972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提交的《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了“服务贸易”一词, 并用不长的一章专门讨论了服务贸易。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早期的研究主要以描述性和政策性分析为主。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活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于1994年4月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国际服务贸易规定为: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 他国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的商业现场向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过程。
1.2 国际服务贸易的交易方式
迈克尔·波特在分析服务业如何向全球跨步时, 将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分成了三种主要形态。一是客户以旅游的方式在他国购买服务;二是服务企业派遣母国总公司的人员和设备到其他国家提供服务;三是服务性企业通过国外分支机构网点, 雇用当地人或侨民, 为该国提供服务。事实上, 这三种形态已经包含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列出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中, 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2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观念因素
不少地区对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货物贸易, 轻服务贸易的倾向。许多服务产品, 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 而不被人们看作是生产, 只被当成是一种纯粹的消费。事实上, 这些服务产品不仅本身就是生产, 而且能推动商品生产, 为整个生产过程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而我们对服务创造价值的忽视, 不利于服务行业积累宝贵的服务经验, 也不利于以货物发展带动服务发展。
2.2 结构因素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大多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开始步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也就是以信息、高技术为依托的服务经济时代, 因而较易把握住服务贸易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而上海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与国际大都市相比, 还比较薄弱。目前, 上海的外贸结构不均衡, 服务贸易出口仍以旅游、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等项目为主。而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 如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和资本密集型服务, 如运输服务、通讯服务, 在上海服务贸易中大多都处于劣势。从而, 制约了上海国际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2.3 体制因素
上海对服务业的管理在体制上较为分散, 不同服务门类由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条块分割, 政出多门, 缺乏统一规划, 同时相应的法律体系也不尽完善。上海的外贸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有不少变化, 但与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及上海服务业与国际服务业的接轨这一目标, 还有一定距离。如服务业内外贸易处于分离状态, 在国民待遇原则实施方面, 某些外资服务企业还享受“超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 某些行业的开放仍采取内外有别的原则。上海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立法、体制方面的滞后, 也将成为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制约因素。
2.4 人力资源因素
现代的服务业大多依托技术知识和管理, 因而服务贸易的优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优势, 而是来源于知识、技术、管理与人力为一体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加会提高服务的产量和质量, 使服务贸易获取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得以形成。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很高, 上海对这方面人才需求的缺口依然很大。这与上海的经济地位和发展要求, 是很不相称的。
3 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3.1 服务业整体结构优化和调整
从整体来看, 上海的服务业中, 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 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这种服务业发展在结构上的失衡急需得到优化和调整。我们应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服务业为起点, 继续深化传统服务项目的发展, 同时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教育、文化等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
服务业与工业类似, 具有区域集聚的特性。各区域服务产业的结构特点是同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上海的各中心城区依托区域优势和自身特点, 发展各自有优势的服务业。在郊区, 通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重点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业集群区, 如海港新城现代物流服务区、国际汽车城汽车服务区等。
3.2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首先,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控制和协调, 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就无法得到保证。为此, 政府应该深化改革, 制定措施, 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 可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 来提升整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发挥服务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以产业链较长的某些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在服务行业内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多元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 实现服务的集团化、品牌化和“走出去”跨国经营。
再次, 在企业经营战略上, 应以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在继续发展原有业务时, 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项目, 创造出服务产品的异质空间;服务企业应该创立自己的品牌, 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品牌在微观上体现着企业素质、产品的质量及对消费者的责任心与荣誉度, 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购买服务之前, 一般无法预知服务的品质, 只有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产品的各种属性, 做出自己对该种服务产品的评价, 为下一次消费提供选择上的经验。因此, 一旦某种优质服务或特色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 被消费者认可, 就很可能形成稳固的消费群。而且, 在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服务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都十分迅速, 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 顾客很容易就会转移消费目标。所以, 树立品牌是稳定客户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另外, 由于服务作为产品的派生需求时, 服务对于顾客的心理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 一些制造业也推出了“产品售后服务品牌”。如“爱普生心加心服务”、“联想阳光服务”等。使人们一看到这些品牌, 就会想到它的特色服务和人文关怀, 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和产品的销量。
目前, 上海比较重视品牌的引进, 这是由于在产业发展上引进国外品牌往往比培育本土品牌能更快地产生效益。但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 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 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因此, 上海的服务企业也必须有品牌意识, 学习其它先进城市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 树立服务产品的国际声誉, 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产品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国际服务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在分析了制约上海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诸多因素之后, 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陈识, 邓红玉.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8, 25 (5) :24-30.
[2]沈大勇, 金孝柏.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文献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徐华.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 2010, (3) .
[4]殷凤, 陈宪.中国及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10) :56-62.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 篇5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服务贸易显著增长,顺差持续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发展体系健全、支持手段有力,是构成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借鉴美、德等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对于扩大广东服务贸易规模、提升服务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补齐对外贸易“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发展经验
(一)美国
2003年以来,美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居世界首位。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1877.12亿美元,增长13%。其中,服务出口7093.94亿美元,增长3.2%;服务进口4783.18亿美元,增长3.5%,服务顺差2310.74亿美元,增长2.6%。服务贸易结构合理。美国的众多服务贸易行业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保险、计算机和信息、金融、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休闲、通讯、建筑、交通运输、旅游和版税和许可证等。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美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
1、服务先行出口策略。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调整出口政策,实施国家出口战略。不仅历年《国家出口战略》报告的所有战略、策略、政策、具体措施等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出口,而且根据“商业优先次序”等原则,“服务先行策略”成为了《国家出口战略》的最重要内容。
2、发达的出口促进体系。
为保证国家出口战略的实施,美国构筑了四大出口促进体系。一是咨询、决策与协调体系。由总统出口理事会、联邦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及其“服务出口工作组”、总统贸易政策与谈判顾问委员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顾问委员会共同构成。二是横向服务体系。涉及商务部、贸易开发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十多个部门和机构,它们为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各类信息、咨询、可行性研究、培训、举办研讨会、展览等服务。三是纵向服务体系。自1994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开始为每个州选派相关官员和专家,陆续在迈阿密、芝加哥、巴尔的摩等主要贸易城市成立出口扶助中心,至今已达108个,覆盖所有主要贸易城市。许多州政府对外贸占经济比重较大的市也设立出口促进机构,甚至在国外设立一些商务促进机构,主要是各驻外使领馆的商务处,一些重点市场设立的“美国商务中心”等。四是民间服务体系。主要是全美服务行业联合会、各地区出口理事会、各服务行业协会或行业出口理事会、出口法律援助网络等。
3、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出口融资和担保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设立“资本项目限制性援助基金”。美国政府将出口促进经费纳入预算,有重点、有目标地用于出口促进活动,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在出口补贴方面,美国奉行典型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利用有关规定对其他国家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反补贴税;另一方面,每年对本国出口商品提供出口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
4、先进的服务贸易统计决策系统。
1985年,美国国会制定《国际投资与服务贸易调查法》,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统计体系。1995年开始,美国商务部等机构在服务贸易的数据采集和市场分析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对服务贸易统计最科学、最完善和最有借鉴价值的统计体系与统计方法。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概念相一致、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由商务部出版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服务业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大有裨益。
5、充足的科技、人才优势。
新技术突飞猛进,不仅为美国服务业创造了贸易机会,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交通、运输、通信和信息处理能力,而且降低了服务交易的费用,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使美国制造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具备了丰裕的人力资本、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良性互动。
6、扶持重点突出。
一是针对传统和新兴市场,扶持方针政策有所倾斜。美国在1994年的《国家出口战略报告》中指出,服务业出口要巩固传统市场,打开新兴市场,“两个市场”兼顾。对传统市场要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程序编制和数据库开发等优势服务业出口;对新兴市场主要通过谈判和具体的贸易促进措施打开市场。二是突出扶持重点行业、产业。如为保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领先优势,历届美国政府都重视基础设施的科研投入,形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基础设施服务。三是对重大服务出口项目的重点支持。1993年11月,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各机构联合建立了“大项目出口对策支持网络”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大项目出口对策支持中心”,收集并向企业提供有关外国政府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采购项目信息与对策建议,全力帮助美国公司争取上述国外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重大采购招标项目,特别是美国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服务产业;统一协调进出口银行、贸易发展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和小企业管理局等与开拓海外市场出口融资相关的机构,应用各种资源对目标项目提供全力支持。此外,还通过向重大海外项目提供“一揽子”融资竞争方案、全力争取“跨国开发银行”项目、主攻环保与能源技术与服务项目等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
7、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大量通过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组团,包括利用类似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和促进工作,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同时,针对服务出口不同于商品出口的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采取针对性的促进措施。
(二)德国
根据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数据统计,2005年,德国服务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013年增幅达到峰值15.8%,尽管2014年下降为15.6%,但仍保持1.2%的增长率。另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2年以来,德国服务贸易金额呈稳步增长趋势,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2.28%增至2014年的15.6%。
德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措施:
1、健全的法律体系。
德国政府制定了《电信法》、《建筑法》、《招投标法》、《银行法》、《保险法》、《多媒体法》、《电信服务数据保护法》等行业性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根据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对《刑法》法典、《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权法》和《报价法》等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为适应欧盟统计要求,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统计,2000年12月,颁布了《服务业统计法》。2002年8月,又颁布了《特定服务业景气统计法令》,规定自2003年第一季度起,开始实施特定服务业季度统计调查。这为更好掌握德国服务业的经济实力、结构特征和发展状况,有的放矢地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2、科学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一是联邦政府层面。交通运输方面的主管部门是联邦交通部,金融、保险、证券方面是财政部,教育方面是教育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是卫生部,其余则基本划归经济能源部管理。除上述机构外,同服务贸易相关的政府机构还有联邦经济能源局下设的联邦经济与出口管理局、德国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等机构负责服贸促进项目实施工作。二是通过行业组织对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德国各行业几乎都有协会组织。与服务业相关的主要协会有:德国工商总会、德国贸易展览协会、德国外贸批发商协会、德国零售业外贸协会等。它们在德国经济生活包括服务贸易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的便利化措施。
一是财政支持。为提高服务业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德国政府每年都加大联邦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包括开辟海外市场、举办各种推介活动、建立业务联系等)、提高产品质量的方面。二是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为推动服务出口,德国政府于2009年在工业标准(DIN)框架内成立服务业标准委员会(NADL),推进企业和终端客户服务标准额制定。同年,成立服务业协调机构(KDL)专业委员会,对德国工业标准框架内服务领域与标准化相关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系统化和协调统一。三是金融、资讯类一般对外贸易促进政策,适用于服务贸易。主要包括:实行优惠税率或者免税、给予出口津贴、发放出口信贷、建立国家担保出口的贷款制度、以及对遭遇风险的出口商给予补偿等。四是宽松的外汇管制。自1958年起,德国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制,企业和个人可自由买卖外汇。五是吸引人才。2008年底,通过“工作移民行动项目”新政策,吸引外国精英人才。此外,还通过建立外贸服务机构,提供贸易咨询服务等方式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4、扶持重点行业。
重点推动展览业发展。德国是世界展览大国,拥有26个大型展会中心。全球平均每年举办3万多场展览会,2/3的顶级行业展览会在德国举办。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中,150多个在德国举办,每年吸引约18万参展商和1000万观展者。德国的注册展会企业年营业总额超过30亿欧元。世界展览企业营业额前十大公司,有5家在德国。德国展览馆集中,10个展览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11个展览中心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3个位于德国,即汉诺威、法兰克福和科隆展览中心。2014年德国贸易展览业收入34.5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8%。德国政府注重为展览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展览业协会对展览业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展览场馆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首脑积极配合展会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德国展览会主办机构还积极从事海外展览业务的拓展,近年来,每年在海外举办展会约250场。经济部和经济展览业协会每年制定“海外参展计划”,促进德国企业赴海外参展。经济部每年预算中还有“海外参展项目”补贴,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展览活动,可获最高不超过参展费用50%的资助。
5、制定保护措施。
为保护市场稳定和国内企业的利益,德国政府实施了一些保护措施。通过制定审计、会计、税务咨询等专项法律,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限制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促进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对广东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根据省发改委发布的《广东省生产性服务高增长趋势研究》预判,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三五”期间将有9.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会接近3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占GDP比重达30%以上。与货物贸易相比,广东服务贸易相对滞后,而且广东货物贸易波动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为广东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行动中,国际产能合作及沿线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服务贸易的巨大需求,为广东推进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机会。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广东调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广东特有优势。
设立“自贸区”和“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机遇。广东自贸区可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南沙新区、前海新区、横琴新区、蛇口自贸区、中新知识城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在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先行先试,充分利用香港联系英联邦国家和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的优势,携手港澳共同打造一批高端服务贸易集聚区。加快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在服务贸易开放上全面破题。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港澳投资者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降低粤港澳服务提供者准入门槛,推进服务行业管理标准和规则衔接,完善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
(三)扶持重点行业,推动四类特色服务贸易发展。
生产服务、文化创意、中医药服务和家庭服务业,国内外需求大,广东自身的发展基础较好,可以作为现阶段的推进重点。广东在工业生产管理、农业种养技术、渔业养殖技术、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势突出,可借助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和单项合作协议,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建立版权输出奖励制度,扩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广告策划、会展宣传、跨境电商等主要领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医药服务方面,应扩大“大南药”国际合作生产,推动中医医疗器械、养生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及相关产品和技术出口。推进家庭服务业国际化方面,则应探索创新粤港澳劳务合作模式,优化家庭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完善家庭服务业跨境、跨地区劳务合作管理办法,加强家庭服务劳务输出企业经营和市场行为监管,促进广东家庭服务业企业有序进入国际劳务市场。
(四)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贸易强调产品、资本和品牌,更多集中在实物贸易层面,服务贸易的双向性特征明显,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重视融入问题。一是鼓励企业建设境外保税仓。打造跨境产业链,带动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加大广东企业海外权益保护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研发设计平台。二是政府搭台,促进服务业企业走出去。通过派出企业与政府联合组团,举办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三是举办技术性、务实性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技能。四是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发挥广东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作用,结合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探索跨境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加大支持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注重人才流动,强化服务贸易人才支持。
一是加大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实行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二是加大对外开放度,打破开业权、人员移动、技术性等服务贸易壁垒,破除与主要贸易成员国或地区自然人流动壁垒,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双向流动提供便利。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6
1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1 总量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发展速度缓慢, 20世纪90年代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2001年加入WTO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如表1所示。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由2001年726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4209亿美元, 增长4.8倍。其中, 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1年的392.7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2 380.7亿美元, 增长5倍, 2011年年增长率为23.15%;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1年的333.4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1828.4亿美元, 增长4.5倍, 2011年年增长率为12.50%。
加入WTO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8 3251.6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 209.4亿美元。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2.37%, 到2011年比重提升至5.05%。其中,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8%提升至2011年的4.31%,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56%提升至2011年的5.83%。
从服务贸易总额本身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十分之不协调。我国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而且不断扩大, 逆差额由2001年的59亿美元扩大至2011年552亿美元;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连年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由2001年的345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2 435亿美元。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仅为1:10, 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对外贸易总出口额 (货物与服务出口总额) 的9%。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1.2 结构分析
过去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项目, 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2001年, 仅旅游出口这一项就占据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53.37%。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 产业体系的转型,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在发展中逐渐优化。这主要体现在, 我国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规模优势继续巩固;与此同时,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竞争力优势不断提升, 如表2所示。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2001年, 我国运输, 旅游, 建筑, 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46.35亿美元, 177.92亿美元, 8.30亿美元, 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量的13.9%, 53.37%, 2.49%。发展到2011年, 运输, 旅游, 建筑, 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355.70亿美元, 484.64美元, 147.24亿美元, 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45%, 26.51%, 8.05%。其中, 运输和建筑服务贸易出口比率上升5.55%和5.56%, 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比率下降26.86%, 三项服务出口总和下降15.75%。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72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29.25亿美元, 比重由2001年的1.71%上升至2011年的7.07%, 其中2011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为121.82亿美元, 而2001年仅为4.61亿美元。同时, 其他商业服务 (咨询, 广告宣传等其他商业服务) 上升的10.04%中, 包括咨询服务出口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16%, 出口额由2001年的8.89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283.91亿美元。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2001和2005—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 通过指数测算和分析以显示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和11项主要服务贸易部门的竞争力水平的变化, 并且与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所采取的指标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两大指标。
2.1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简称TC指数) 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净出口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 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1]。计算公式;TC=净出口额/进出口总额。其取值范围为 (-1, 1) 。如果TC>0, 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越接近于1, 竞争力越强;TC<0, 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TC=0, 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 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如表3所示,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一直小于0,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 但是情况在逐年改善;而美国的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一直大于0, 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由2001年的-0.08上升到2007年的-0.03, 但由于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数值有所回落, 2011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为-0.13, 就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较弱;而美国的TC指数逐年上升, 由2005年的0.11上升至2011年的0.17。
但是从部门结构上来看, 2011年我国TC指数为正的有通讯服务, 建筑服务, 金融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其他商业服务, 而作为我国的服务贸易支柱产业运输部门的TC指数却一直为负数;同时, 我国旅游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TC指数近几年也由正的转为负的。而对于美国而言, 2010年, TC指数为负的有运输服务, 保险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政府服务, 其他服务部门的TC指数均为正数。
总之, 就TC指数而言, 与美国相比,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贸易竞争力较弱;从11项主要服务贸易部门来看, 我国在建筑,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较强于美国;在运输, 旅游, 通讯, 保险, 其他商业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略弱于美国;而在金融, 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非常弱。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n.a表示缺少相关数据。
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简称RCA) 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或商品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或商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商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2]。其计算公式:RCA= (某产业或商品出口额/某国总出口额) / (某产业或商品世界出口额/世界总出口额) 。一般认为, 如果RCA>1, 说明该国该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RCA<1则说明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示了比较劣势, 如果RCA=1, 说明其发展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齐平。
如果RCA∈ (2.5, +∞)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l.25, 2.5)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0.8, 1.25)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0, 0.8)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如表4所示, 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的RCA指数一直处在0.5的边缘,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比较竞争优势仍然较弱;从11项主要服务部门来看, 运输服务RCA指数为维持在1左右, 2011年为0.96, 其比较优势与国际平均水平齐平;旅游, 其他商业服务RCA指数大于1, 说明其具有比较优势;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其RCA指数由2001年的0.4上升至2011年的1.13, 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筑服务比较竞争优势明显, 2011其RCA指数为3.36, 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其他服务部门, 如专业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其RCA指数一直处于0.1水平以下。对于美国而言, 其服务贸易总体RCA指数处在1.48左右, 远远大于中国, 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n.a表示缺少相关数据
3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从制作经济转向服务经济, 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选择[3]。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得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同;第二, 我国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不协调。针对上述问题,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完善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服务业市场的准入制度, 维护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对于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型服务业, 政府部门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 鼓励服务创新, 调动服务贸易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4]。
其次, 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服务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货物贸易发展影响, 货物贸易的发展对服务贸易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比重较低, 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据此我国应坚持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 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发挥货物贸易总量优势, 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 提高货物贸易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
最后, 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结合。我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较快, 但是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不协调。从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 我国在建筑,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而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 文化和娱乐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弱势。据此我国应推动服务贸易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实现服务贸易总量的稳步增长, 缩小逆差, 逐步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重点发展现代新型服务贸易, 实现服务贸易结构优化。
摘要:主要依据2001年以及2005—2011年服务贸易数据, 从服务贸易总量和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测算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和各服务部门的服务贸易TC指数和RCA指数, 并且与美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不协调等结论。最后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
参考文献
[1]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2]杨广.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2) :68-73.
[3]李杨, 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5) :75-79
[4]蔡茂森, 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2) :38-42.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 篇7
关键词:循环教学模式,云课堂,评分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服务贸易研究的深入,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改革已经提上日程。首先是教材及内容的老旧问题, 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不新颖, 和时代有一定脱节, 比如区域贸易协定部分, 不能涵盖当今区域贸易重要协议, 诸边贸易协定部分也没有包含在教材内容之中。因为服务贸易协定无论是区域的、多边的还是诸边的, 都对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有深远影响, 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也很大。所以, 有必要把这些内容涵盖在本科学生教学当中, 让学生有全面系统的认识。鉴于目前大多数教材不包含这些内容的现实, 我们应该在课程教学中补充这些内容, 待以后有类似教材后, 再选这类教材, 或自己编写教材。
其次,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方式比较老旧。《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本身没有实验、实践课程。其教材内容本身涵盖内容比较广阔、抽象。加上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这方面的数据统计、资料收集比较困难, 因此学生学习时不好理解, 难度加大, 学习兴趣不高。
再次, 鉴于学校的固有教学模式, 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效果,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体系的改革
针对本科院校学生, 国际贸易专业和非国际贸易专业都可以选择这门课程。然而, 对国际贸易和非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要求应不一样, 教材选择上可以不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有国际贸易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 《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可选择理论体系较完整的教材, 相关阅读材料相对丰富一些的, 较完备、全面的, 有一定深度的教材。非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 老师上课时要注意补充相应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给予衔接。假设没有相应的合适教材, 国际贸易专业和非国际贸易专业选用同样的教材, 则老师上课时应补充相应的内容以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
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与其他国际贸易课程比较有如下区别:
1.与国际经济学比较,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既有理论又有政策、国别、部门分析等。国际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是支撑政策、国别、部门等章节的, 前后相连, 才能理解学习, 也要应用部分国际经济学的知识。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方式主要是讲述,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除了理论部分, 其他部分完全讲述, 会造成单调乏味, 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的问题。所以,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方式要在传统讲述式教学的方式上加上新鲜的元素、灵活的元素。无论分组讨论, 学生讲解, 还是案例教学, 项目教学, 只要能提高学生兴趣, 都是可行的。同时, 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技术, 使课堂更加完整丰富和高效。
2.与国际贸易课程相比,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除理论外的政策、国别、部门分析等内容外, 不需要掌握太多实际操作的技巧, 实操的练习、培训等, 没有任何实践环节的相关课程, 无法实践练习, 也不太需要实践练习。但要把国际服务贸易理论部分完全理解消化, 并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则适当的练习还是有效的。如何设置, 如何实施, 就需要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可以像国际贸易课程一样设计虚拟仿真课程, 需要老师、学生双方准备, 特别是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做好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虚拟仿真课程设计,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改革则前进了一大步。
3.与国际贸易专题课程相比, 国际服务贸易具有理论优势。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材一般将理论部分放在前, 后面部分是政策和实践, 突出理论是政策和实践的支撑作用。另外, 国际服务贸易教材还有国别及部门分析的内容, 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及教材的特点, 如何上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 需要认真思考, 结合学生及各校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改革, 比如合作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都是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特点出发,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掌握和理解《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并运用到《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政策和实践中。《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 结合合作教学和翻转课堂模式,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设备和平台, 建议进行如下《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改革。
1.编写适合国际贸易专业和非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使用的不同教材版本, 适应需要多种教材的要求。或编写教辅资料, 补充教学课件, 集体讨论备课等方式都是适用的。
2.加强多媒体和现代先进技术的运用。比如采取云课堂教学方式, 把《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放在云课堂上, 学生可在课前、课后学习掌握。大量的习题、补充知识和内容, 学生根据知识板块安排学习消化和吸收, 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课后的学习完成并掌握课堂中的内容。
3.国别和部门分析部分, 由于课程整体时间较短, 可分组进行讨论, 老师布置不同小组的任务, 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 最后进行课堂上的集中讨论, 既节约了课时, 又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知识。
4.可采用PDCA循环教学模式进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改革。PDCA循环教学模式重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 教师、学生的沟通、联系, 学生的课前学习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课中引导学生自学并交流, 交流评分情况, 交流学习内容。课后教师学生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总结交流, 准备下一个教学循环。PDCA循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前期教师不仅需要利用几周的时间介绍相关的理论以便在后期讲解时让学生能够掌握, 更重要的是学生后期的自学教师要全程参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 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 策划自学教学过程, 不断实施自学授课教学过程, 检查教学效果, 对自学教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PDCA循环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 否则, 便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三、《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学习学生考核评分标准的改革
1.鉴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涵盖的特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 学生考核评分标准也应进行相应改革。由于课前、课后学生学习时间较多, 因此学生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应提高, 平时课前、课后学习过程都应有相应的评分、计分标准。
2.课堂学习, 如果采用PDCA方式或云课堂方式, 小组演讲、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都应有评分、计分标准,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 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符合《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3.期末考试方式也可进行相应改革。如果是选修课, 可用提交论文方式;如果是必修课, 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 以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
4.虽然《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大纲没有实践课要求, 但相应的拓展应用课程可以开设, 设置相应课时, 并评分计分, 强化创新培养和能力培训。课程纳入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当中, 并增加相应学分。
总之,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教材、教学、考核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认真规划和实践, 在实践中发展、改革和完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体系, 提升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以适应当代对《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当代国际贸易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小兰, 黄茜.基于翻转课堂的本科课程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论丛, 2015 (1) :91-96.
[2]郑芳, 杨琳琳.基于PDCA循环提高《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9) :179-180.
[3]周五七.《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建设与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 2015 (7) :146-149.
[4]眭依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10) :1-10.
[5]刘秀莉.浅谈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 2010 (8) :169, 171.
[6]刘军.《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 2015 (22) :59-60.
[7]孙雅玲.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3) :103-106.
[8]田园.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13 (4) :139-141.
[9]张超.浅谈《国际贸易》课程中“国际服务贸易”部分教学内容改革[J].现代营销, 2012 (9) :284.
【设计服务贸易国际论坛】推荐阅读: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方法11-23
国际服务贸易法01-04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论文05-13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05-17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05-27
新华锦国际贸易服务集团及服务运营模式简介12-28
调研 目前我国服务产业贸易国际化新发展09-25
服务设计08-27
课程论坛服务06-21
移动服务设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