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服务设计

2024-07-21

移动服务设计(精选12篇)

移动服务设计 篇1

0 引 言

目前, 信息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 同时, 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也日趋广泛。于是, 在当今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自身拓展的两个方向上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热点, 其中, 结合移动通信业务和地理信息服务这两大热点, 基于位置的服务 (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 应运而生。

1 LBS的概念

LBS是指在移动通信的平台上, 面向用户提供地理信息的相关服务的总称。从概念上看, LBS包含两个要素, 即移动通信平台和动态地理信息。

移动通信平台:LBS的服务对象是移动用户, 具有高度能动性;

动态地理信息:LBS的服务内容是地理信息, 随着实际地理情况不断更新。

LBS的核心是位置 (Location) , 这是两个要素相关联的关键点, 即将移动用户不断变化的位置和对应的地理位置信息相联系, 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2 LBS体系结构

通常LBS系统由:定位系统、移动服务中心、通信网络以及智能移动终端四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LBS系统如图1所示。

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基站定位系统两个部分, 移动运营商或业务提供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某种定位技术或组合定位技术来获取相应的定位精度, 从而便于相应位置服务的提供。移动服务中心是位置服务系统的核心, 主要功能包括负责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交互和各个分中心 (定位服务器, 内容提供商) 的网路互连, 完成对各类位置信息的记录、存储、分类、转发以及分中心之间业务信息的流动, 并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通信网络是连接用户和服务中心的实体, 其功能主要是实时准确地传送用户请求以及服务中心的应答, 通常可以选择用GSM, CDMA, GPRS和CDPD等无线通信手段, 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依托位置服务体系结构发展无线增值服务。智能移动终端是位置服务中的定位目标, 为了提供更优良的位置服务, 通常要求终端具有GPS定位功能, 同时要有完善的图形显示能力, 良好的通信端口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完善的输入方式, 用户通过终端可以方便地控制位置服务的访问和实现。

3 LBS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系统主要分为:数据层、业务层、传输层、显示层, 如图2所示。其中数据层又分为服务器数据层和终端数据层。服务器数据层主要负责空间数据、属性数据、SVG地图数据的存储;终端数据层负责系统图片等的存储。业务层分为EJB业务和Web业务。EJB业务负责数据读取、转换、分析以及应答Web请求, Web业务负责客户端数据请求和应答。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 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显示层负责数据 (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显示, 以及数据操作等。

3.2 服务器端功能设计

服务器端为客户端服务, 处理用户业务请求。主要功能有接受客户端业务请求、进行空间计算及分析、从服务器数据库中查找应答数据、应答数据包装、应答数据发送、邮件发送等。服务器端系统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服务器端Servlet组件负责接受客户发送的业务请求, 并将应答结果送出;数据封装由JavaBeans完成;业务请求数据由业务管理模块管理, 交给属性查询、空间分析或邮件发送模块, 进行业务处理, 或数据读取、分析、转换、XML封装, 并应答客户端。

4 LBS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

4.1 定位功能的精准性

在众多的LBS应用中, 彼此之间最终在同一地点的定位很可能是有差异的, 尤其是一些自有地图的客户端与调用谷歌、百度地图的客户端存在的差距较为明显。比如导航犬、凯立德、E都市、灵图等, 在同一地点的定位可能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4.2 数据库的丰富准确性

数据库的作用一方面是辅助LBS定位的精准性, 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满足各种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丰富数据。比如有的LBS应用中可以包括周边大大小小的饭店、宾馆、银行、邮政、商场、超市等, 但是有的LBS地图上却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大型地标建筑, 而在一些偏远地区, 数据更是少得可怜。

4.3 LBS的互动性

在未来的物流行业中应当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消费者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区而快递人员并不熟悉的时候, 消费者只需要将现场所在的环境随手拍一张照片, 然后发给快递人员, 快递人员接收后, 在线的LBS系统会自动分析图片, 然后对应出数据库中的地点。

5 结 论

就目前来看, LBS巨大的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 有待于LBS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譬如LBS服务的异构协同。本文给出了LBS系统的体系结构, 设计了LBS系统的整体结构, 重点突出了终端服务器的设计, 对LBS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许多相关的问题, 如各组成部分的具体链接实现方式、系统的安全性等还有待继续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说明目前在定位系统中常用的移动位置服务系统, 采用软件设计的方法, 对LBS体系结构的框架进行了分析, 按照LBS系统体系要求, 设计了LBS服务器端系统功能, 通过实验测试, 达到原定系统设计要求。说明移动位置服务系统在定位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其性能将直接决定定位系统的性能。设计的移动位置服务系统结构完整, 性能优良, 达到目前定位系统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移动位置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体系,定位系统

参考文献

[1]KOTSIS G, IBRAHIM I K.The Web goes mobile:can wekeep the pac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Intelligent and Software Intensive Systems.[S.l.]:[s.n.], 2008:240-246.

[2]RASHID B, EL-DARIEBY M.Towards seamless servicemobility for mobile devices communicating within wirelessgrids[C]//Canadian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Vancouver, BC:IEEE, 2007:491-495.

[3]TSERPES Konstantinos, KYRIAZIS Dimosthenis, ME-NYCHTAS Andreas, et al.A novel mechanism for provi-sioning of high-level quality of service information in gridenviron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91 (3) :1113-1131.

[4]刘江涛, 夏清国.基于语义Web的LBS平台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28 (16) :4022-4024.

[5]王黎明, 夏清国, 唐留朋.移动位置服务中一种空间智能发布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 29 (12) :3043-3045.

[6]何丽娜, 刘岳峰, 晏磊, 等.基于交通动态信息的移动位置服务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 (7) :108-110.

[7]彭月英, 苗丽, 欧启忠.语义网格环境中异构数据资源整合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 29 (13) :3532-3535.

[8]乔宏, 曹健.网格工作流的语义模型及其查询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1 (11) :1769-1773.

移动服务设计 篇2

----程畅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的梦想那就是与移动公司一起飞翔。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用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工作,一切会在意料之中。

当我穿上这身制服的一刹那,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因为,我虽是一名普通的营业员,但我深知,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营业员是公司对外服务的窗口,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从走上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营业员。说起来,做一名营业员容易,但要做一名优秀的营业员就难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从小事学起,从点滴做起,使我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五星级营业员。

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中有一种不懈追求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梦想,用自己最大的热忱服务于用户。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及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得到公司领导和用户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快乐而自信的人生。有人说,营业员的工作是枯燥的,但我说,营业员的工作是神圣的,我热爱它。创造无限通信世界,提供崭新的生活方式,让所有人享受到快乐,是中国移动永远的追求,而营业窗口服务是联系客户的桥梁和纽带。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甜甜的微笑,拉近了客户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我本着企业“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热情的、真诚的接待每一位客户,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他们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享受我们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机械的去完成工作,而是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力争让每一个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要处理好投诉事件。每一次投诉,都是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鞭策,严格按照公司的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不躲避、不推诿。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为了让自己的笑容更加亲切、自然,我就在家对着镜子练习笑容,务必给客户一个“八颗牙”的完美笑容。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遵循“一切为了客户满意”的服务宗旨,本着“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我从自身做起,增强服务意识与水平。对于每天的用户咨询业务,我都能够认真对待,做到仔细询问,耐心的解答与解释,不厌其烦,热情而周到;每次遇到用户的误解和怨气,我始终会和风细雨,苦口婆心的解释说明,直到用户满意为止。我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位老大爷手里拿着上月出账的发票怒气冲冲的走到我面前问你们移动怎么乱收费啊,我笑着说老人家您先别急把票给我帮您查查,经过查询

原来是他手机上网因没开通包月所产生了流量费105元,我就问他“您要上网的吗?”他说平时只会打和接电话连信息都发不来,怎么会上网,经核实原来是他家的小孩偷偷用他手机上了网才产生那么多话费,后来我帮他把上网功能给关闭并告诉他以后手机上不网了再也不会产生流量费了,老人家听了脸上终于露出笑脸对我说:“谢谢!”

对于个别用户提出的无礼要求,我也能友好的讲明道理,力求给用户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始终都恪守一个原则:用户永远是对的。争取得到用户的理解与信任,即便没有错,遇到冷言或无理,我们也要给用户一张笑脸,因为“让用户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虽然我们的本身工作很繁重,但为了用户,为了树立中国移动在用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对待用户,永远都会做到更好,融化在每一句“谢谢”,每一声“您好”中;也只有在用户诚恳的一句“中国移动服务就是好”、“你们办事我放心”的话中,我们才会感到由衷的自慰和喜悦。

面对用户,我的真情不“欠费”,我的服务不“关机”。我用真情和诚挚的语言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心,展现了移动公司营业员的真我风采。也许我们永远默默无闻,但只要我们把对事业的情,对岗位的爱,奉献给用户,只要能使千千万万的用户笑颜永驻,我们一切都心甘情愿。

移动服务设计 篇3

关键词:面向服务;移动应用;数据管理;Web Service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当今世界,移动设备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信设备,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浏览网页,与人交流以及发布信息。可以说,移动设备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设备广泛使用使得移动应用也受到人们的欢迎。迄今为止,已有41万苹果移动应用可以供用户下载,70万Android应用由用户选择,6万Win8应用要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体验。在移动应用的开发和维护当中,数据的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方案进行数据的管理,展现一个可维护,可重用,易使用,安全的平台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 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的发展

移动应用发展的早期,一般使用文件系统来管理数据,移动应用只需要从本地文件中进行加载和存储数据,不需要和服务器进行交互,适合在网络无覆盖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但是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的问题;而且,文件系统不能管理庞大的数据量。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数据库存放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没有有害的数据和不必要的冗余,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而移动数据库扩展了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它是由客户与服务器的节点动态连接的。移动数据库的数据在地理上是分散的,逻辑上是集中的,用户要实现数据处理和查询功能可以使用终端和节点服务器的连接。

基于SOA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就是服务器提供一套访问数据的Web Service,移动应用可以使用这些Web Service从服务器下载数据,并保存在本地文件存储中,支持在离线状态使用。根据移动应用的具体业务,移动应用还可以使用Web Service将某些数据保存到服务器上,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数据的同步。

2 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的设计

在将软件应用移植到移动应用时,需要根据移动应用的业务的常用性,易用性和可维护性来选择移动应用的功能。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主要功能包括: 根据用户的查询请求,访问服务器的数据并进行本地缓存;根据用户的保存请求,保存数据到服务器中;在离线状态下可以使用移动应用的功能。除了满足移动应用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也很重要。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非功能需求包括:(1)安全性。(2)可重用性。(3)可维护性。(4)可移植性等。

为了实现移动应用的功能需求和相应的非功能需求,以移动销售助手为例,该系统的业务实体有:账户,销售订单,联系人,销售机会,合同和活动。除了业务实体,其他的主要实体有:国家,地区,活动类别,机会团体,销售地区等。对于业务实体数据的加载,需要根据系统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由于主数据是在系统中被其他业务实体所使用的数据,是在整个系统中共享的数据,所以,主数据的加载需要在应用启动的时候进行。

系统的E-R图如下:

3 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数据管理的实现

在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的实现中,系统体系结构包括如下4层:客户端,VPN(虚拟专用网络),Web Service和服务器组成。客户端需要登录VPN才能访问服务器的数据,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移动销售助手为例,在访问销售订单时,详细过程如下:

(1)用户选择查询账户下的所有的销售订单。

(2)系统生成查询字符串。

(3)系统以查询字符串通过Web Service请求服务器。

(4)服务器响应请求,将销售订单列表以xml格式返回给应用。

(5)应用解析xml并显示销售订单列表。

具体代码如下:

DataServiceQueryquery= (DataServiceQuery)ctx.SalesOrderCollection.Where(soLoop => so.ID == soLoop.ObjectID && so.ProcessType == soLoop.ProcessType);

LoggingEventSource.Log.Debug("Backendcall: '" + query.RequestUri.ToString() + "'");

odataSalesOrderList = await query.ExecuteAsync();

SalesOrder odataSO = odataSalesOrderList.First();

OdataUtil.MapSingleSalesOrderOdataEntityToVOWithSingleSalesOrderPassedIn(odataSO, ref so, parentAcc);

加载活动类别主数据的详细过程如下:

(1)用户选择启动应用。

(2)系统在启动应用时,生成查询活动类别的字符串。

(3)系统通过Web Service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4)服务器将联系人的列表以xml格式返回给应用。

(5)应用解析xml并将结果加载到内存。

具体代码如下:

rootAccount.Categorys.Items.Clear();

string partUriString = "GetActivityCategoryList";

Uri uri = new Uri(partUriString, UriKind.Relative);

LoggingEventSource.Log.Debug("Backendcall: '" + uri.ToString() + "'");

MSAExceptionHandler.ResetError(rootAccount);

IEnumerable< Category> categories = await ctx.ExecuteAsync< Category>(uri);

foreach (Category category in categories)

{

Category domainCategory = rootAccount.Categorys.Create();

domainCategory.CategoryCode = category.CategoryCode;

domainCategory.CategoryName = category.CategoryName;

}

4 结论

可见,采用面向服务的移动应用的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克服文件系统管理带来的问题,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独立性。采用客户端,VPN,Web Service和服务器的系统体系结构能很好的解决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另外,该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移动应用,具有高度的重用性和可移植性。

参考文献:

[1]饶元.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模型与集成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0):1570-1576.

[2]张斌.移动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5:12-1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 篇4

一、服务设计介绍

1、服务设计的定义

服务设计的定义为:由特定人员设计出的一项针对用户的准确有效的服务计划,该项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给计划范围内的人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服务设计本着简单实用、让客户满意信赖的原则,进行设计分析,并且广泛运用到各类服务行业中,进而推动其产业发展。

服务设计在很多地方都有运用,例如:超市、医院以及大街上,服务设计将相关的人与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方便了客户在进行产品体验时的简易使用,将服务设计的功能完美的呈现出来。并且其思想观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将人与通信、环境以及行为等方式结合于一体。另外,服务设计的运用是为了提升服务行业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而提升产品的生产销售率。它不仅是商家与客户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产品的服务者。

2、服务设计的意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形式与工作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互联网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一方面传统的pc端操作俨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获取资讯。利用移动互联网设计,人们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做很多事情,例如:等车、坐公交、上厕所等。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当前的服务现状难于满足人们的要求。毋庸置疑,人们现在对服务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而人们的消费体验影响着一个品牌特色及企业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定位。人们能在很短的时间中对其使用的产品和获得的服务做出评价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关注人们使用产品的体验。即加强产品的品质、完善服务。因而,在服务范畴运用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促使人们对服务更加满意,并对品牌和企业做出良好的评价,更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3、新经济时代下服务设计的发展

服务设计的英文名称为Service Design,它是针对特定的客户所设计出的活动形式,其核心为体验,表现形式为服务。其形式较为新颖,在1979年首次提出,并且在1996年中期,服务设计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并在许多学校都有开设。原始的服务设计大多数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但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设计成分逐渐增加了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原始的产品设计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所设计出来的活动形式的出现,将其称之为服务设计。其中,服务设计所涵盖的范围较广,人群较多,运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这也充分要求服务设计需在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

首先,移动互联网是使用移动装置连接,在已有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上,引进互联网技术。其功能是帮助移动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使用互联网,让用户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优势引起了移动商家的注意,并由此对移动通信设备进行相应的改进,将其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从而推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其次,该产品是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移动装置等结合于一体,研发出来的一款帮助移动客户更好的运用互联网的产品。如京东网,它是让用户在网上购物,并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接受到货物。该产品涉及范围较广,包含了移动网络商、货物商家以及快递行业等多个领域。进而形成移动互联网这个庞大系统。

最后,手机是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其作用是方便人们携带与使用,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增强,手机功能也在不断提升,不再局限于打电话与发信息,手机越来越智能,增添多种类型的服务功能,让人们在生活与工作方面更加便利。而目前已有的智能手机,类似于小型电脑,其配置与电脑类似,是较为独立的系统,人们在使用时可以按照自身需求来下载软件等设备,以此来增强手机的功能,并且能像电脑一样连接网络使用,在其基础上实现无线连接。在2000年,全球首部非智能手机上市-诺基亚,但在近几年的互联网与手机的快速发展下,智能手机的运用普遍增多。据调查显示,至2015年,我国百分之90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明显高于以往的非智能化手机。

三、移动互联网产品与系统服务设计

目前,互联网中的软件产品,大都增加了服务功能。并且该类软件产品较为复杂,与现实中的其他产品(工业产品)有所不同,只有少数的软件要与实际产品共同使用,如:支付宝钱包。其他的软件产品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以及手机通信、使用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且其服务系统可以采用录像、录音以及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类产品在实际的运用中,其运行时间较短,并且有较多的选择空间。所以在对其进行服务设计时,需更加严谨,特别是要针对特定人群设定出合理的服务计划。在此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研发出较有优势的软件产品,让更多人愿意使用,从而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的构成

1、产品

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产品作为服务设计系统的核心,是服务的载体。移动网络的出现,带来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服务设计产品就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就是我们常说的APP应用,手机应用程序仅仅只是服务设计的使用界面,完整的服务设计应考虑其背后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等因素[1]。

2、用户

用户是服务设计体系的运用者,在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服务设计时,应将用户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导向,设计者应充分考虑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接受者的使用体会。例如在以用户为参考的设计中,设计开始之前要对用户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分析。通过市场调研、问卷形式等方法,从中获取用户的信息。

3、市场

服务产业化背景下,我国服务市场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服务市场需求增加。移动互联网下的服务设计市场是指制定营销,即要确定目标客户、完善服务、建立渠道、制定商业策略等。它决定了服务设计的发展空间,要提升发展空间,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市场拓展,让更多的消费者能使用和了解产品。

4、使用情景

用户具体情况下使用产品的过程则称为使用情景。良好的使用情景能够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体会,提升对产品的满意度。使用情景通常受使用产品的时间、地点、流程等的影响。作为APP应用的设计者,首先要思考确定整个设计系统的运行环境与操作流程。APP应用的功能设置需进行逐一优化,并通过测试,衡量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完成一个易操作、受欢迎的服务设计。

五、设计流程与框架

在设计APP产品时,应该关注它的本质即服务的特性,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满足多方面的服务型应用APP产品,能被用户认可、被市场接受。进而提升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尽管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流程与框架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

1、功能设计与市场定位

首先,确定产品的服务概念,通过市场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用户的需求情况,以此来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其次在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应考虑服务理念、服务要素设计、服务系统设计等,这是产品设计的关键阶段,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不断的调试与修复;最后对服务产品设计进行评估测试,再对外发布产品。

2、商业模式

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发展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它代表了企业的实力。这些条件为:市场的定位、市场空间、核心资源、运营方式、现金流、盈利结构等等,确定了这些因素,就能判断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由此可知,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复杂的,而且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打造一个成功的移动服务设计的商业模式。

3、交互设计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而现代化的服务的发展也需要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撑,交互设计有助于现代化服务产业的发展[3]。交互界面是互联网移动服务产品的直观表示,它的功能设计需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要,页面简洁美观、操作流程简单方便,内容生动丰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环境、后台服务人员的使用及企业等。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尽可能多的与技术人员沟通讨论,确定界面的功能结构,为技术人员提供思路。最终确定设用户与服务提供企业都满意的设计方案。只有这样的话,才能避免后期的反复修改,进而降低开发成本。总之,移动互联网促进交互设计技术的运用,而交互设计技术让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变的更加完善、人性化。

六、结语

总之,移动服务设计伴随着移动网络与智能设备的应用快速发展,服务设计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中国服务行业的巨大发展背景,中国服务设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APP应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使用,要将APP产品在服务设计整个系统中良好展示,还要需依靠多方面的参与。所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发展还面临着考验与挑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需进一步改进。

摘要:随着全球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不管是企业还是普通消费者对服务关注度都在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智能设施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下服务设计行业的发展。APP应用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但是,APP应用并不代表移动互联网中服务设计。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应考虑产品、用户、市场、使用情景等因素,本片文章详细介绍了服务设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并且对其设计构成与流程作出了说明与探究。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设计

参考文献

[1]金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12(15):102-105.

[2]刘程程,张凌浩.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服务型APP产品设计研究[J].现包装工程,2011,06(20):68-70.

[3]刘璐,蒋文.移动互联网服务设计下的关键路径--交互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5,09(24):18-20.

移动商务短信服务合同 篇5

甲方:

乙方:

广州市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称甲方)与广州xxxxxxxxxx有限公司(以下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相关法规,本着平等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就甲方为乙方提供移动商务短信服务事宜,订立本合同。

一、合同主体

甲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注册,符合中国相关法律的独立法人,并拥有智能商务短信通的合法知识产权的使用授权;乙方是经过合法授权并具备行使相应权利义务职能的主体。

二、合作内容

甲方向乙方有偿提供商务短信通软件系统及商务短信服务。

三、服务内容

1、甲方向乙方提供商务短信通软件系统一套及商务短信发送服务。

2、按相关上级管理部门规定,短信发送时间范围为【08:00-17:00】;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发送时间,由乙方提

交文字申请并加盖公章;由相关运营商进行审核后开放。

3、目前短信可发送字数70字/条(按运营商的最新规定为准)。

4、乙方企业管理平台帐号:。

备注:因今年“315”对短信广告曝光比较厉害,相关短信发送内容会有所监控和限制,客户需提前告知发送内容

给到我司审核,避免短信被运营商拦截;并且,为了绕开运营商网关监控短信广告拦截,发送速度上一万条一个小时内,十万条在两个小时左右发送完成,如比较重要短信广告,请提前一天告知,我司会安排多端口通道进行发送。

四、服务资费

短信息资费:元/条(不含税)。

五、结算方式

1、合作期间短信费用按照先付费后充短信数量方式进行充值,我方在收到费用后,在工作时间内,三个小时内充

进短信数量,节假日为一天。

2、付款方式:乙方委托由进行付款,乙方开具发票的付款单位名称等不变,仍为:

支行。甲方银行帐户资料:户名:帐号:6开

户行:。

六、政府、电信运营商行为

1、由于国家政策调整或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业务调整所造成的服务内容变化后,如不

能满足乙方使用要求,甲方需10个工作日内将剩余款项退还给乙方。但甲方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2、由基础运营商网络或系统等的原因造成的短信发送延时、数据丢包而造成的用户利益损失甲方将不承担任何赔

偿责任。甲方应当在前述原因消失后及时进行补救,并尽可能避免损失发生。如因甲方怠于履行补救义务导致的乙方损失或损失扩大,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七、保密条款

1、对于业务开展和运行过程中对方提供的所有资料(包括技术、用户信息等),双方均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给

移动商务短信服务合同2012 V1.0 版

任何第三方。

2、除履行合同所涉及的业务之外,任何时候不得利用双方提供的保密资料。

3、对于保密资料,双方只限于提供给合作项目中有必要知道此资料的业务操作人员,而不应将此机密资料向其他

人员透露。

4、双方的保密义务不因本合同终止而解除。

八、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是指所有超出本合同双方合理控制范围的事件,该事件应不可预见,或虽然可以预见,但通过合理

努力无法阻止或避免其发生,且这类事件发生于本合同签字之后,并且阻止任何一方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合同。本不可抗力不含本合同第六条所述的政府行为。

2、如果由于不可抗力,一方未履行其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不应被认为构成违约,但应当在不可抗力消失后及

时进行补救,并尽可能的避免损失发生。

九、违约责任

1、一方若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并由违法方承担相应责任。

2、除甲方认可或授予信用额度外,甲方不接受乙方任何形式的欠款。若乙方未能按时交纳费用,甲方可不受理乙

方委托业务,并有权停止乙方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使用。

3、在合同签订后,双方因故要求解除合同,须在提供服务前3个工作日经双方同意方能取消。

十、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产生任何争议协商不妥后,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起诉。

十一、适用法律

本合同的有效性、解释、执行及履行和争议解决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广州市地方法规以及信息产业部之相关法规。

十二、合同生效

本合同及其附件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为双方及其有关的合法承继人和受让人的利益而作,并合法地约束它们,本合同只有在双方签署书面文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修改。

(1)本合同及其附于本合同之后的附件构成双方之间合同的实质问题的完整合同,并替代此前它们之间的所有

口头或书面的纪要,备忘录和合同。

(2)本合同有效期为 一年(自 2012年 11月5日至 2013年 11月 4日止)。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应。期间,任何一方有权提出终止本协议,但须提

前十五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甲方:乙方:

地址:地址:

电话:

签订日期:年月日

移动服务设计 篇6

摘 要:移动图书馆进一步扩展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新领域,也是未来几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系统结构、技术路线、建设成本、读者使用方式等角度,分析了Web App(Web 应用)服务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Web App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经上线测试,系统各项功能运行正常,在多个移动平台上使用不同移动浏览器访问,呈现效果一致。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Web App;服务模式;设计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47-04

一、前言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指使用Smartphone、PDA、Tablet PC等移动终端,通过接入移动互联网来使用书目检索、借阅查询、预约操作、续借操作等图书馆服务的一种网络应用系统,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及时性等特征[1][2]。移动图书馆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服务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图书馆的泛在服务[3],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获取图书信息和服务。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指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具体形式[4],不仅决定了读者使用的具体方式,也是移动图书馆系统结构、技术路线及建设成本的决定因素之一。短消息(SMS)、Web应用(Web App)、本地应用(Native App)、混合应用(Hybrid App)是目前主流的四种服务模式[5]。本文采用Web App服务模式,设计、开发了移动图书馆系统,在多个移动平台上使用不同移动浏览器访问,呈现效果一致。

二、Web App服务模式

1.Web App简介

Web App是一种采用HTTP作为传输协议,使用HTML5脚本语言编写,通过浏览器呈现内容的移动应用程序[6]。WAP网站[7]、Web网站是与Web App相近的另外两个术语,但三者在技术路线、应用定位、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WAP网站以WML语言编写并使用WAP协议进行传送,以适应早期无线网络数据传输速率低、移动设备性能低的情况。

Web网站和Web App虽然都使用HTML语言编写、使用HTTP协议传送,但在以下几点有着明显区别:Web网站主要通过计算机终端访问,以提供海量信息为主要目标,交互界面以超链接为主要元素,精美且复杂;而Web App主要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以实现某项业务为主要目标,交互界面以便于触控操作的按钮(Button)、滑杆(RangeSlider)、面板(Panel)等为主,简洁清爽。

2.技术路线

基于Web App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由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服务端程序和运行在移动终端上的浏览器组成。服务端程序可以采用PHP、JSP、ASP.NET等成熟的动态网页技术开发,但UI前端需要采用响应式设计以适合在屏幕尺寸较小且分辨率多样的移动设备上访问,通常可以借助Dojo Mobile、Responsive、Clouda、Groundwork、jQuery Mobile、Senda Touch等移动UI框架快速实现响应式设计。其中,常用的框架主要有以下四个:

(1)jqMbi

jqMbi由查询库、jqUi和jqPlugin等三个组件构成[8],使用简单,支持iOS、Android等移动设备上的WebKit浏览器,但对使用其他内核的移动浏览器支持不够好。

(2)Senda Touch

Senda Touch是专门为移动设备开发应用的一个重量级JavaScript框架,用户界面组件和数据管理全部基于HTML 5和CSS3,兼容Android、iOS等多种移动设备及各种内核的浏览器,但入门门槛较高[8]。

(3)PhoneGap

PhoneGap是一个基于HTML,CSS和JavaScript的移动App快速开发平台[8]。严格来讲,PhoneGap并不单纯是UI框架,因为需要借助iOS、Android、Palm、Windows Phone等移动操作系统厂商提供的SDK开发对应的客户端App。尽管可以调用系统底层函数和本地资源实现各种功能,如扫描二维码、GPS定位、拨打电话等,但也丧失了跨平台的特性。因此,PhoneGap更适合开发Hybrid App(混合式应用)。

(4)jQuery Mobile

jQuery Mobile是一个基于jQuery框架的轻量级JavaScript库,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兼容性强:通过采用“渐进增强”策略,支持不同性能档次的移动设备,支持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多个移动平台搭载的移动浏览器,以及Opera Mobile、UC等基于不同内核的第三方移动浏览器;

2)易使用:使用HTML 5标记即可创建移动页面,几乎不需要编写任何JavaScript代码;

3)组件丰富:jQuery Mobile提供了丰富、友好的UI组件,可以创建精美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近似Native App的使用体验。

由此可见,jQuery Mobile具有轻量级、易用、响应式设计、兼容性强等优点,是开发Web App的首选框架。

3.读者使用方式

基于Web App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简单易用,对移动设备性能及读者操作技能的要求较低。支持普通手机、智能手机、平板、PDA等多种移动设备,只要安装了移动浏览器并能接入移动互联网即可。读者只需要启动浏览器并输入网址即可使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不需要安装额外的App,操作方式与计算机上网类似,没有太多障碍。

4.建设成本

Web App服务模式不涉及客户端App的开发,不需要考虑复杂的底层适配问题,具有优良的跨平台特性,可以实现“一次开发,多终端运行”。因此,相比Native App 、Hybrid App等服务模式,Web App的建设成本、后期维护成本都非常低。

三、系统设计

1.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整个系统按用户角色分为两个子系统:读者子系统和管理员子系统。根据需求分析,功能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1)读者子系统功能详细分析

读者子系统包括身份验证、信息动态、个人信息管理、馆藏书目检索、图书事务等五个子模块:

1)身份验证。读者使用借阅证号码或手机号码进行登录,身份验证通过后才能使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全部功能,未登录用户只能查看信息动态模块下的本馆概况、书目推荐、动态资讯、使用帮助等内容。

2)信息动态。查阅图书馆公共信息,包括本馆概况、书目推荐、动态资讯、建议留言、使用帮助等。其中,建议留言需要登录后才能使用。

3)个人信息管理。维护个人信息,读者可以方便地修改电话号码、邮箱、个人简介等基本资料,也可以重置登录密码。

4)图书事务。包括借阅历史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借、图书预借查询及管理、借阅证挂失等功能。图书事务是移动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模块,也是读者最期望使用的功能之一,

5)馆藏书目检索。读者可以书目标题、作者、出版社、ISBN等为条件,输入关键词查询图书基本信息,如果已借出则可以执行预借操作。

(2)管理员子系统详细功能分析

管理员子系统包括以下五个子模块:

1)读者账户管理:批量或逐条增加、删除读者账户,以及修改读者资料、解除借阅证挂失等功能。

2)书目信息管理:批量或逐条增加、删除、修改书刊信息。

3)新闻管理:增加、删除、修改新闻内容。

4)回复留言:查看读者留言并回复。

5)查询统计:对图书借阅、预借、系统登录等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读者的借阅行为及规律以便改善服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系统的灵魂,既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系统响应速度、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根据功能结构,部分核心数据库表的设计及功能如下:

1)读者信息表。存放读者详细信息,包括借阅证条形码、姓名、性别、读者类型、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自我简介、登录密码、是否冻结等字段。

2)动态资讯表。存放发布的新闻,包括标题、内容、发布者、发布时间、阅读次数等字段。

3)建议留言表。存放读者建议留言,包括留言标题、内容、留言者、发表时间、管理员回复内容、回复者、回复时间等字段。

4)书目信息表。存放书刊详细信息,包括书刊条形码、书名、图书分类号、图书架位编号、出版社、作者、单价、借阅次数、上架日期等字段。

5)借阅信息表。存放书刊借阅信息,包括图书条形码、借阅日期、归还日期、借阅者、是否续借等字段。

6)预借信息表。存放预借信息,包括预借者、预借图书、是否已借等字段。

四、系统实现

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依次为: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表示层(Presentation),如图2所示。

数据访问层主要实现数据库读写并封装为数据访问组件;业务逻辑层调用数据访问组件实现数据处理、数据验证等业务逻辑;表示层根据用户指令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类完成业务处理,最后将运算结果显示在页面上。通过分层设计可以分散关注并能有效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2.系统开发环境

本系统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ASP.NET 4.0+jQueryMobile 1.4.2,开发语言为C#,数据库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5。

3.部分关键技术

(1)响应式设计

为了使文本和图像在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下的显示效果达到最优,全部页面均采用响应式设计。基础功能由jQueryMobile框架提供,针对本系统的功能需求及应用特点,增加了部分媒体查询,例如,通过以下查询优化文本及图像在宽屏下的显示效果:

@media (min-width:46em){ .div_Content{ padding: 15px 5% 4.5em; } }

(2)人机交互界面优化

移动设备上常用的输入设备包括triple-tap数字键盘、QWERTY全功能键盘、Fastap键盘、触摸屏、虚拟激光键盘等。但不管是键盘还是触摸屏,操作上都是以单手为主,尤其是右手大拇指,这为信息输入带来了不便。例如,输入内容时需要在中英文、数字、符号之间多次切换,导航操作需要手指移动较长距离等。因此,人机交互界面优化是本系统开发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通过采用工具栏、侧滑菜单、弹出式面板等类似本地App的交互元素,以及增加按钮触控面积、优化输入框等措施,可有效减少用户操作次数,提高信息输入效率。

例如,页面内所有超链接均呈现为按钮样式(20px×20px)以方便触控;页面顶部和底部采用固定工具栏模式(data-position="fixed"),当滚动条滚动到中部时自动隐藏顶部栏和底部栏以增加内容显示区域,单击页面空白区域则恢复显示,既方便阅读,也减少了操作次数;常用导航菜单项布局在页面底部,采用导航容器(data-role="navbar")使按钮满屏横向排列,以方便用户点选;在需要输入数字、日期、网址、电子邮件等内容时,通过HTML 5表单控件中的type属性设定输入框类型,获取焦点后键盘会自动呈现为数字、英文、中文输入模式,可以减少用户切换输入法的次数。再如,通过收缩面板(panel)配合折叠组(collapsible-set)实现侧滑菜单,既节约页面空间,又方便用户点选,其效果如图3所示。

(3)访问设备侦测

jQueryMobile框架致力于在不同的平台上获得一致的使用体验,但如果读者通过PC端访问系统,界面难免显得单调、呆板。因此,有必要侦测用户访问时所使用的设备类型,如果是PC终端则应适当增加页面元素,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由于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浏览器所报告的UA(UserAgent)并不相同,所以本系统在后台代码中通过分析HTTPRequest.UserAgnet属性值来判断用户所使用的设备类型。

五、系统测试

移动图书馆开发完成后进行了上线测试,服务器环境为Windows Server 2003+ IIS 6.0+.NET Framework 4.0,经过测试各项功能运行正常。图4是在联想S898t手机(Android 4.2.2,QQ浏览器4.5)上运行的效果截图。

六、结束语

移动图书馆因其具有移动性、便携性、灵活性等优点,深受年青读者的喜爱。随着“拇指一族”的增多,以及移动互联网向着高速率、高稳定性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移动图书馆必将成为未来几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设计、开发的基于Web App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支持智能手机、iPad、PDA、Pocket PC等多种移动设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后续研发中,将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功能,优化UI界面,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J].图书馆自动化,2004(4):18-20.

[2]海金梅,魏志玲.基于3G通信技术的移动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8):114-116.

[3]刘松柏,姜海峰,李书宁.移动图书馆建设的难点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3(4):79-83.

[4]梁欣,过仕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3(9):58-64.

[5]刘芷茵.移动图书馆的设计与功能实现——以广州越秀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10):118-121.

[6]Web App.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346651.htm.

[7]孟勇.基于WAP的移动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0(9):92-95.

[8]单东林,张晓菲等.锋利的jQuery(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98-299.

移动服务设计 篇7

所谓物联网的概念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ITU)建议将RFID技术作为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的一种主要手段。只要你拥有一台集成有RFID阅读器的智能手机,便能读取RFID信息,实现基本RFID服务了。

为了能更好的提供移动RFID服务,必须考虑建立一套结构化的服务方案。常见的服务方式有两种,即孤立服务方式和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所谓孤立服务方式指所有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均集成在RFID标签和移动读取设备上,在本地实现移动RFID服务。而所谓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则可以将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存储在后备服务器上,通过连接网络来实现移动RFID服务。两种方式又可以分为多种具体的方案,如何实现最佳的服务,则必需要根据具体场合和性能指标做出选择。

本文将具体介绍几种结构化服务方案。并通过实例介绍其应用。

2. 结构化解决方案

在任何一种解决方案中,都必然包括移动RFID服务平台。基本的移动RFID平台可以由一台集成有RFID阅读器软硬件的智能手机构成,由此便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了。

(1)移动RFID阅读器的基本架构。所示。RFID阅读器的架构属于典型的分层式结构。

RFID阅读器服务由中间件和核心服务两个部分组成。RFID核心服务通过驱动程序与RFID硬件设备相连接。它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RFID操作,如读写标签、锁定和取消标签等,这些操作均通过标签阅读通信协议实现。RFID中间件相对核心服务属于更高层次的服务类型,它建立于RFID核心服务层之上。RFID中间件主要包括了对信息的过滤、收集、分类和计算等操作。与RFID阅读器服务并列的是常规移动通信模块,包括了手机所具备的基本功能。

在RFID阅读服务模块和常规移动通信模块之上的是RFID通用应用服务层,它主要实现标签的粘贴和移除,以及对标签信息的读取和升级等。这些操作构成了RFID特定应用服务。RFID通用应用服务层也可以通过中间件与常规移动通信模块建立联系。所有这些操作均可以在JAVA和J2ME平台上实现。

(2)服务方式的分类。

根据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存储位置:

通常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可以被存储在标签上、移动设备上或是在网络上。在孤立服务方式中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被存储在标签或是移动设备中;而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中,除了可以将这些内容存储在标签或是移动设备中之外,还能将它们存储在网络和后备服务器之上。

根据服务初始化方式:

通常移动RFID服务可以通过人、设备或是物品来启动。根据初始化方式不同可将服务分为:人工初始化服务(HIS)、设备初始化服务(DIS)和物品初始化服务(TIS)。

(3)孤立服务方式。

孤立服务方式就是指,RFID的所有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都存储在标签和移动设备上,所有的移动RFID服务操作均在标签和移动设备上实现,而无须接入网络的服务方式。

根据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所在位置的不同,这种服务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方案: (1) 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均在移动设备上; (2) 信息内容在标签上而服务内容在移动设备上; (3) 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均在标签上。具体见图2所示。

方案1中标签通常只需存储ID等简单信息,而将RFID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都存储在移动设备上,因此可以采用容量有限而便宜的标签。方案2中将信息内容存储在标签中,故应选择存储容量较大的标签。这种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对移动设备的选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同时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方案3中由于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都存储在了标签之上,因此任何具有RFID阅读器的移动设备,都能通过标签实现其提供的特定服务操作。

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如图3所示。其中RFID阅读器服务结构与(1)中介绍的相同。基于瘦客户机的方案如图3 (a)所示,RFID应用服务层通过适应层与网页浏览层相连接;基于富客户机方案如图3 (b)所示,RFID应用服务层直接与移动应用层相连接。

(4)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

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其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通常存储在网络或是后备服务器上,移动设备通过连接网络实现基本操作。通常这种服务方式同样也可以分为三种方案: (1) 基于瘦客户机; (2) 基于富客户机; (3) 基于准富客户机。

本文重点介绍的基于准富客户机方案如图4所示,其结构介于瘦客户机和富客户机方式之间。它是在孤立服务方式基础上的优化,通常在移动设备上运行服务内容,而将主要信息内容存放在服务器上,只将临时信息内容存放在移动设备上。为了提高通过网络访问信息内容的效率,准富客户机方案采用了表象化状态转变 (REST) 技术。

(5)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在服务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中意义重大,往往性能指标成为方案选择的重要约束条件。考虑到这一特点,在RFID阅读器平台设计中必须将性能参数作为一个关键因素来看待。例如可靠性指标,通常用户都希望RFID阅读器在任何时候都能可靠使用。孤立服务方式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为其无须依赖网络便能提供服务。在有些情况下,性能指标和功能需求之间也会存在矛盾,给服务方式的选择造成限制,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必须在设计过程中仔细考虑。

3. 设计实例

诺基亚研究中心针对于移动RFID服务方式的选择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的对象为联合图书馆,实验采用的服务方式为前文介绍的准富客户机方案。实验中构建了一套图书管物品跟踪系统(LITS),主要实现对图书馆中的书籍、杂志、期刊和音像制品的追踪。通过这套系统,便于图书馆管理员收集和发放各类物品,同时也便于用户了解图书馆各类物品的相关信息,方便借阅。

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对图书馆工作流程进行了解并对已有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从而确定LITS所应具备的功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对RFID标签的粘贴和取消,同时实现对期刊的追踪、分类和收集等功能。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 (1) 赋予标签相关信息; (2) 移除标签的信息; (3) 读取标签的信息; (4) 升级标签的信息。

在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具体的性能指标。通常性能指标包括安全性、可利用性、可用性、互用性、可重用性、完整性和系统成本等。本例中关系到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 (1) 读取标签信息时,反应时间应小于1.5s; (2) 在没有GPRS网络连接情况下,在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都能实现基本操作; (3) 整个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必须最低。

如果将性能指标作为一个设计约束条件来考虑时,为保证最快的反应时间,必然会选择采用孤立服务方式。但如果考虑可用性指标时,为保证在任何场合都能使用,则必然会考虑采用依靠因特网的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这样一来,又会造成反应时间加大的问题,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了REST结构,这样既能保证各类服务内容通过网络实现,又不至于对移动设备造成过重的负担。为了降低系统成本,最合理的选择是采用简单RFID标签,将所有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但考虑可用性指标时,又要保证在GPRS网络失效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为解决两者的矛盾,只有采用基于准富客户机方案。基本信息内容被保留在移动设备中,并能定期更新。

针对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间的矛盾,研究人员对本系统进行了评估。最初,研究人员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实验,只包含50种期刊和200名用户。评估的结果令人满意,功能需求均能实现,用户反馈良好。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研究人员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又对250位用户、200种期刊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实验,同时实验的地点也分别设在芬兰本地和德国两地。实验的结果同样令人满意,验证了准富客户机方案的可行性。

本案例中性能指标如图5所示, 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在芬兰本地和德国实验时, 系统的反应时间。在异地读取RFID标签信息时, 采用GPRS网络与设在芬兰的后备服务器连接, 因此反应时间稍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芬兰实验时, 平均反应时间为1.1s;而在德国时平均反应时间为1.35s, 均达到了性能指标。

4. 结论

本文主要对移动RFID服务方式的结构化设计进行了探索。在对移动RFID服务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通常有孤立服务方式和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两种方式可供选择。而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方案。当设计过程中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供选择时,系统性能指标便成为了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的依据。本文介绍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服务方式,即“准富客户机”服务模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摘要:目前, 移动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 RFID也是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实现的基础。通常移动RFID服务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由移动设备提供的孤立服务方式和综合网络资源的终端到终端服务方式。根据移动设备、网络和后备服务器的不同, 这两种服务方式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案。如何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案, 必须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和性能指标来确定。文章通过实例介绍了一种称为“准富客户机”的解决方案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关键词:RFID,物联网,准富客户机

参考文献

[1]Martin Peter Michael.Mohsen Daria-nian.Architectural Solutions for Mobile RFID Servic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J].2008IEEE Congress on Services, 2008.

[2]The EPC global Architecture Frame-work[M], EPC global Final Version of1July2005.

[3]R.Fielding.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D].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0.

[4]N.Gershenfeld, R.Krikorian, D.Cohen.The Internet of Things[J].Scientific American, October2004, pp76-81.

移动服务设计 篇8

1 移动互联网

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移动互联网, 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 使人们上网变得更加方便。其中主要是将互联网拥有的平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与移动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完成实际的应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 移动互联网具有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都不具备的功能, 所以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完成了质的飞跃。在移动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中, 需要人们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完成软件和应用的使用, 所以移动互联网主要包含的就是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方面。

1.2 特点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实际应用, 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 服务理念是以用户的体验为基本目标, 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所有需要。第二, 移动互联网的操作平台是一个立体式的全方位操作平台, 不需要多少技术, 能够轻松掌握操作知识, 且商业盈利是其根本目的。第三, 创新能力强是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而创意新颖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绝对优势。第四, 移动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建设, 在品牌得到用户认可后, 产品将能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第五, 对移动互联网而言, 抓住发展劲头强势的网络这种内在资源是基本的发展之道。而对于外在资源, 移动互联网一般都能够将其有效整合到自身的优势资源中, 从而创造更多的利益。

2 服务设计的概念与方法

2.1 服务设计的概念

服务设计就是指在提供服务之前, 通过对服务中涉及到的基础设备、服务人员和通信交流等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组织, 使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服务设计的核心是用户, 所以以人为本是服务设计的基本理念。服务设计不分时间和地点, 其涉及到的所有人和物都为成功的服务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2.2 服务设计的方法

服务设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设计主要的方法有服务路径走察法、文化背景调研法、背景访谈法、联合创造法、人物角色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众多方法。不同的服务设计方法有不同的效果, 能够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 所以一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服务设计方法, 从而使服务设计达到需要的效果。

3 手机应用产品

3.1 手机应用产品概念

手机应用产品就是指以手机作为载体, 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 现在通常被叫做APP。手机应用产品可以为人们带来各种需要的服务, 是专注于用户体验的软件产品。其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完成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要求。手机应用产品的种类繁多,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也是让手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原因。

3.2 手机应用产品特点

目前, 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应用产品设计竞争十分激烈, 成为行业中各个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主要有以下特点。

安装便利。在手机上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都能实现无条件下载。用户只需进入应用商城, 付出一点流量即可完成下载。随着应用产品的竞争激烈程度提升, 各种手机应用纷纷舍去繁琐的注册程序,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应用的一键安装。

操作难度低。为满足用户需求, 提升市场竞争力, 手机应用商将产品的操作不断简化, 用户可以轻松浏览, 这对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而言尤为重要。

有足够的吸引力。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发展, 数量基本达到饱和, 但还是有新应用不断推出。主要是因为手机应用的趣味性决定了其生存价值, 有趣味的自然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

4 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应用产品的设计实现

4.1 以服务来构建手机应用产品设计

产品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变为投入使用的实际产品, 就是产品的服务设计。在产品的抽象概念建立的过程中, 市场需求、技术和用户体验等都有可能成为概念的导向, 从而影响概念的建立。但不管概念的建立使以何种因素作为导向, 手机应用产品的服务性宗旨是不会变的。所以, 在任何条件下建立的应用产品概念都不会改变应用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所以手机应用产品的设计要通过对服务需求的了解, 实现产品的设计。

4.2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行手机应用的设计

不管手机应用产品在业界的评价有多高, 其最终都是要通过对用户的服务, 获取用户的喜爱, 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对于应用产品而言, 产品的功能设计、预期市场以及全面性的服务都不是其实现价值的最终影响因素。因为用户体验才是检验应用产品价值的有效标准, 用户说产品好或不好才是产品价值的体现。如果用户对产品一片叫骂, 应用运营商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能避免产品被淘汰。

而站在用户的角度上, 产品的价值衡量主要是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各方面的功能进行感知, 通过对产品的操作难度、实用价值、趣味性等众多因素的实际体验来完成的。所以用户对产品的喜好程度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导向, 手机应用设计必须在此基础上完成。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 需要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前, 通过对用户体验的了解来让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需要掌握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要求, 然后对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进行调整, 从而使产品拥有更大的市场。

4.3 实现手机应用的商业价值

手机应用主要是通过竞争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后利用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完成社会化媒体的建设, 最终以媒体的形式获得商业价值。对于市场份额占有量较大的应用产品, 其还能通过应用建立商业平台来获得利益。

通过商业平台获取利益。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体系中, 手机应用不仅能通过优质的服务直接获取大量经济利益。还可以通过用户的绑定来实现市场的迅速拓展, 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在建立商业化平台后, 应用将能通过平台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通过社会化媒体的实现完成经济利益的获取。网络媒体以其方便、简单、易操作等优势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媒体。而手机应用通过其较好的用户体验, 也能成为一种网络媒体, 通过手机应用进行的商业宣传会比强行广告植入效果好, 让人更容易接受。

5 结语

随着人们对信息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 手机应用的普及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对于手机应用的开发设计而言, 应该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基础, 这样才能实现手机应用的全面推广, 从而为运营商创造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张信文.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应用产品服务[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9) :82.

移动服务设计 篇9

关键词:集成框架,设计模式,移动信息系统

0 引言

传统的医院信息服务平台一般都是建立在有线网络基础之上的,用户只能在固定地点,通过固定终端实现与系统的交互。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得到迅速普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连接网络,实现信息的访问[1]。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面对移动用户群新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一个医院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1 移动信息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1 J2ME和J2EE集成框架研究

移动设备的软件开发技术主要有美国Sun公司的J2ME技术。J2ME作为Java技术在移动设备的应用版本,它针对屏幕、电能和内存等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和定义。

J2EE是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技术,提供一种高度可移植性的、可扩展的、安全稳定的和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平台[2]。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应用允许众多类型的客户终端连接并访问服务端组件,除了典型的Web浏览器、Java Applets和标准的桌面应用外,同时还支持基于J2ME的移动客户应用,如手机和PDA等。而J2ME主要是为一些资源受限的高端电子消费产品(如移动电话、PDA、汽车导航系统和电视机机顶盒等)的应用程序开发提供Java技术支持。基于J2ME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具有移植性好、部署灵活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是无线应用领域事实上的标准[2,3]。因此,采用J2ME技术的客户端能与J2EE后端实现无缝衔接。

1.2 移动系统软件体系结构研究

设计模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简单和方便地去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从而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快更好地完成系统设计[4]。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MVC)将交互系统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部分。其中,模型可封装业务逻辑,视图封装系统的人机界面,而控制器可以采集用户的数据请求并发送到模型中,然后将模型的逻辑处理结果送回视图中。MVC可以与具体的技术结合起来,完成系统的设计,如J2EE和.Net。

本系统采用MVC和J2EE、J2ME集成框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因此可以搭建可复用的软件体系结构,保证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有效性。

1.3 移动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方案研究

软件体系结构中,移动终端与服务器组件的通信采用HTTP协议实现,但通信内容必须为双方认可的通信格式,才可正常进行数据交换。

采用XML通信格式需要传递一些多余数据,这无疑增加了移动网络的负荷,但与XML通信格式所带来的好处相比还是值得采用。与早期相比,移动网络的带宽和性能都有了明显改善。当接收到XML文档后,移动终端并不能实现XML文档的自动解析,需要专门的XML文档进行解析,才能得到查询结果。目前,有多种解析器可以实现XML文档的解析,如k XML和Nano XML等,但考虑到移动终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在选择XML解析器时,必须慎重考虑。目前,k XML解析器被认为是移动终端解析XML文档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根据上述给出的移动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医院移动信息服务系统。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医疗费用咨询、服务价格信息服务(包括服务、药品价格信息和项目价格信息)、专家坐诊信息服务和导诊服务等。

(1)费用咨询服务。该模块可实现门诊病人费用和住院费用信息查询;

(2)服务价格信息服务。实现医疗项目服务价格信息和药品价格信息查询;

(3)导诊服务模块。用户通过该模块可以查询医生排班信息和科室分布信息。

医院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流来自医院内部数据库,由三部分组成:

(1)外部访问部分。表示不同类型用户以不同信息终端(如普通Web浏览器、PDA和手机)对信息平台进行访问;

(2)信息平台部分。本部分为系统核心,为用户提供底层服务和应用级服务;

(3)企业内部网部分。通过内部网访问信息平台。

2.2 系统实现

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移动终端与服务器之间采用XML格式实现应用中的数据传递。服务器端设计一个Web组件,实现对移动客户端查询请求数据的接收和返回查询结果,商业逻辑由EJB实现封装,而移动终端直接与该组件建立通信,交换数据。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住院病人费用查询案例为例阐述系统的实现方法与实现过程。

系统完成住院病人费用查询分四个过程完成:

(1)移动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系统采用HTTP协议实现移动端与服务端间通信。MIDP2.0规范中提供了HttpConnect接口,移动端可以通过该连接获得输入/输出流。

移动端定义与服务器端的Servlet建立连接的主要代码为:

(2)服务端处理查询请求。J2ME客户端提交查询请求至服务端后,Servlet获取查询关键字,通过已经提供的EJB获取需要的数据,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处理,生成动态XML文档,通过HTTP协议将XML文档发送到客户端,关键代码如下:

(3)移动端接收并解析XML文档。系统定义了一个类利用kXML解析器实现对住院费用查询结果XML文档的解析。首先实例化一个解析器parser,然后根据XML文档节点标记匹配原则,识别并读出住院费用查询结果信息,关键代码如下:

(4)移动端显示解析结果。解析XML文档之后,接下来就是在移动客户端显示数据了,相对较为简单,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3 结论

本文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分析了用户的新需求,在J2EE、J2ME、MVC和XML等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移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医院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对类似系统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Munson J P,Prasun D.Sync:A Java framework for mobile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J].Computer,1997,30(6):1-3.

[2]Datta A,Dutta K,VanderMeer D,et al.An architecture tosupport scalable online personalization in the web[J].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2001,10(1):104-117.

[3]吴婷婷,周兴铭.移动环境下支持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28(8):28-31.

移动服务设计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全球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业已快速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行业,被人们认为是继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之后的第三利润源。一方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原有的物流系统不再能够满足企业业务量的增长需求。企业若启用新的管理系统,将面临着业务流程重组,大数据迁移等高昂成本。这种情况下,客户更希望能够购买和更新物流业务中的某些特定流程业务,而不希望高成本开发或购买全新的物流系统。另一方面,移动网络的发展也给物流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物流管理摆脱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手工录入的原有操作方式,转变为专有管理软件和手持扫描终端相结合的新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可以借鉴App store的理念,将庞大的物流系统进行拆分,分解成小的业务模块。

2 模型设计方案

基于上述背景,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与的物流服务原型。通过对物流服务的子服务模块的划分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子服务模块的基础上,快速设计和开发可供使用的多模式架构。最终再将服务发布至云计算平台,通过应用商店的通过应用商店的模式进行应用展示和分发。因此该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整合目前物流服务模型和多种应用架构再结合云计算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等提出了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该物流服务原型主要分为云服务端和业务操作端。云服务端主要分为服务应用商店和物流云服务后台,架构如图1所示。

1)物流服务商店,借鉴App store的模式,按服务种类(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支持平台(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 Mobile )、苹果(i Phone ))发布服务。服务商店提供了一个方便而高效的服务展示和销售体系。同时,客户也可以通过服务商店快速的查找和下载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应用服务、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2)移动云物流服务端通过整合底层的物理资源(CPU、内存、存储器、带宽),通过虚拟化方案管理物理层的资源,搭建一个分布式平台。分布式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容量调配、网络监控、资源供给、计费等功能。然后分布式平台上面部署自己的Saa S服务,如仓储管理服务、运输管理服务、配送管理服务等。Saa S服务层主要包括身份识别、虚拟化隔离、安全保障、服务计费等。

3)业务操作端主要用于完成物流业务。随着安卓系统的普及、手机处理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将移动手机取代传统PC机处理业务成为可能。另外通过手机成像可以取代RFID扫描器,使得手机完全可以实现物流的各个环节。

3 云平台设计

3.1 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在设计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前,需要考虑以下实际需求。计算虚拟技术的多样选择(KVM、XEN、ESX、ESXi、Hyper-V和XenServer等);存储技术/设备的多样支持(NAS、IP-SAN和FC-SAN等);网络技术/设备的多种支持(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这三个需求要求Iaa S平台能屏蔽底层的具体技术/设备的差别对外呈现基本一致的能力与接口。基于计算虚拟化、网络和存储等技术自成体系的原因,整个架构设计中须考虑将计算虚拟化、网络和存储独立成三个子系统或服务。另外,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的整体软件架构必须做到松耦合,通过组合组件、模块和服务来构成整个系统。云平台分为五个层面,分别为用户访问层、管理中间件层、Open Stack Nova、虚拟资源层、硬件设施层。云平台五层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1)硬件设施层:硬件设施位于云计算架构的底层,是云平台的基础,为整个开发云平台提供硬件设施的保障。提供可度量的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单机操作系统等基础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异构平台的硬件资源。用户可以在之上部署或运行各种软件,包括客户操作系统和应用业务。

2)虚拟资源层:通过对底层硬件设施的虚拟化,包括对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虚拟,在该层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效统一可管理的虚拟资源池。虚拟资源池由虚拟服务器的集合组成。虚拟服务器作为业务承载的最小单元,对外提供业务服务。

3)资源调度层:该层是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基于Open Stack的nova组件,用于执行实际的供应和部署。主要完成的功能有:在Web界面和数据库之间进行通信,获得具体的部署流程和任务;为请求的应用配置和管理已安装的镜像。根据不同请求的环境类型(裸机镜像或虚拟机镜像),都能确保镜像被加载并能够用于请求。

4)管理中间件层:该层通过集成镜像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环境来生成一个虚拟机镜像平台,该平台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要选择镜像并在云中提供的机器上使用镜像而不需要在其机器上安装任何特定的服务或数据库。镜像可以被加载到裸机,也可加载到所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5)用户访问层:用户通过Web界面访问云系统,选择需要使用的应用程序组合。

本文搭建的私有云计算平台由客户端、控制器以及计算节点3个部分组成。客户端可以由实验室中处于同一网段内的任何一台物理机来担任,通过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地址来访问云平台;控制器运行除nova-compute外的所有nova-services,这些服务可以部署在一台物理机上,也可以为了提高效率,分别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机上;计算节点运行nova-compute组件,所有的计算节点需要和控制节点进行镜像交互,网络交互。该文采用单控制节点加N个计算节点的模式,主要用于概念证明和实验环境。

3.2云平台中物流企业数据隔离方案

在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上,大量的企业级用户在同一个云平台上工作。这些不同的业务需要在云平台上各自独立的运行而不能出现数据和计算的交叉。该文采用云平台层面的虚拟机隔离方案,有效的解决了不同物流企业间的数据“物理”隔离。

云平台为每个物流企业级用户分配了一个特定的虚拟机。从企业级用户来看,使用的虚拟机并不对其他企业级用户开放。不同的企业级用户使用的虚拟机之间彼此独立,不存在数据的交叉和交互。这样封闭性的虚拟机隔离保证了企业级用户之间的数据隔离。另外每个虚拟机都有着单独的访问入口和访问权限,很好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云平台层面的虚拟机隔离如图3所示。

4 服务应用客户端设计

4.1物流服务业务划分

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对供应链中存货的管理。本套物流服务系统将整个物流过程可视化和电子化,通过网络连接物流的各个环节。物流业务由客户合同开始,先后进过业务接单、业务单生成、报关、仓储、运输、费用等环节,最后对业务进行归档,从而完成整个物流业务。我们可以将物流服务系统从业务流程上分为报关模块、仓储模块、运输模块、费用模块。各模块之间预留调用接口,单独开发独立客户端。

4.2 仓储模块子系统设计

在仓储环节中,仓库操作员根据仓储单通过PDA对仓库物品进行上架、下架、查询、移库等操作。PDA通过无线连接将业务传输至业务PC,再通过打印机打印相关表格如仓储单等。同时在货品入库时需要生成货品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后贴至货物上。仓储环节通过交换机和VPN连接远程数据库。仓储业务包括信息设置、货品管理、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业务查询和数据同步等六个环节。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通过借鉴App store的理念,将大型的物流管理软件按照物流业务模块划分为子系统。企业用户可以选择部分子系统来拓展原有的物流管理系统。该原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物流服务,实现快速适应的物流平台搭建与使用,用户通过手机、PC客户端和浏览器等实现物流业务的开展。

摘要: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针对目前物流企业在管理软件维护方面花费高昂成本的问题,结合云计算、移动操作终端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该原型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软件开发成本、硬件采购和维护费用,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物流服务,实现物流平台的快速搭建与使用。

英国推出“移动祷告服务” 篇11

请看外电的报道:

British Christians will be able to pray together wherever they are in future, by subscribing to a new mobile phone text alert service unveiled Thursday.

有了本周四刚刚面世的手机信息提醒服务,英国的基督徒们以后无论身在何方都可以同时做祷告了。

A Christian charity, Prayer in Action, has teamed up with a mobile phone company to offer the Prayer Mobile Service, which it hopes will eventually reach 500,000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

名为“行动中祷告”的基督教慈善组织与一家移动电话公司合作推出了“移动祷告”服务,预计该服务能惠及50万英国人。

该报道中,mobile phone text alert service是“手机信息提醒服务”,Prayer Mobile Service就是“移动祷告服务”。还有一个表达subscribe to需要提一下,这个词组是receive or obtain by regular payment(定制,订阅)的意思;subscriber就是通信服务“用户”或者“(报刊、杂志等)订阅者”。

例如:

The magazine is trying to get more subscribers.

移动服务设计 篇12

关键词:移动政务,标准化,体系设计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技术日趋成熟,移动终端用户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速度。2013年我国正式发放4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的各类公共服务逐步深化并普及。为了进一步符合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电子政务往移动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明显的趋势,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开发移动政务平台的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新华社称移动政务将迎来爆发时点。

21世纪初始,我国便逐步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有利于服务公民和企业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而移动政务作为电子政务体系的延伸,将进一步扩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将服务延伸至街道、社区以及乡村,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但要真正推动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仅凭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面对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标准体系作为支撑,让体系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

2 我国移动政务的理论概述

2.1 移动政务的内涵

移动政务是英文“Mobile Government”(移动电子政务)的简称,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电子政务相结合的产物,是指政府管理部门依靠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互模式。

移动政务是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营中,充分运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终端功能、接入速度、接入安全性、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移动通信终端、相关接入、认证和应用协议技术等,实现电子政务的可移动化。其移动性包括设备、用户和服务的移动性。

2.2 传统电子政务与移动政务的关系

移动智能终端给广大民众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传统电子政务固定性较强,受空间性、时间性因素影响局限较大,因此移动政务作为电子政务的先进代表孕育而生。它是在电子政务已经在中国开展了数年之后,对传统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延伸,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技术浪潮所发展的产物。

2.3 移动政务的主要模式

移动政务的模式包括m G2G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利用移动终端和移动传输技术实现信息传达和处理的移动政务;m G2E模式,即政务公务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到政府部门内部的局域网实现移动办公;m G2B模式,即政府和企业之间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发布和沟通;m G2C模式,即指政府机构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对公民的移动政务服务(如图1所示)。

2.4 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在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公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诉求不断提高,移动政务在政府公共服务的应用,给政府和民众带来了双向的变革: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民众享受更加快捷的服务。它实现了无线终端和政府原有的电子政务系统之间数据、信息的双向交换,打破了地域性的格局,简化了繁琐复杂的服务流程,拓宽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

就我国目前总体情况而言,移动政务的研究呈现出关键技术研究已经成熟,服务的应用研究涉及较少的局面。国内学者对移动政务中移动软件开发、移动政务模式、应用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关于移动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通信技术、移动网络安全性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关于移动政务实际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如何在政府公共服务中有效应用移动政务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即充分利用和发挥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针对移动政务中公共服务尚未涉及的领域开展更新、更全面的建设工作应用方案。

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应用的研究,需要标准化进行规范化指导。通过基于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务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保障移动政务安全、健康、持续的发展。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也是我国政府基于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建设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

3.1 形成先进服务理念模式

利用移动政务标准体系这一有效载体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先进服务模式。统一移动政务公共服务标准,以“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为功能定位,通过对业务的分析和梳理,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提高政府各部门、各机关协同工作能力。政府充当“服务员”,公众为“顾客”享受服务,完善和建立面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系统,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树立新的社会服务理念。

3.2 构筑安全体系保护屏障

移动政务相对于传统电子政务对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更高,移动政务安全保障一直是移动政务发展的局限性问题。特别是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由于涉及到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政务的信息资源,因缺少标准的规范而不能满足政府对高安全性的特殊要求,因此,其实践性一直受到很大局限。标准体系将把成熟的技术集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划,构筑完善的移动政务安全体系。

3.3 实现职能监管与社会监督的规范性

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型,借助移动政务平台,可以使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为公众了解政府提供了一个信息网络平台,增加社会服务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透明度,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同时使公众有机会及时表达自己的社会服务诉求。

4 标准体系设计

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公众,因此,本文重点开展对m G2C服务模式的标准体系的研究和设计。在传统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部门之间也存在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妨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和共建,影响了政府部门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建立总体标准体系,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能在移动政务发展的初期实现技术统一、地区平衡,解决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安全隐患巨大等多个问题。

4.1 主要标准构成

标准化是支撑移动政务的重要手段,统一标准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规范的基础。标准化是移动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链接起来,并且为彼此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移动政务标准化涉及移动政务全过程,包括“移动”与“政务”两个部分,将移动政务抽象为业务和信息技术两个标准部分;“移动”是基础,这部分标准涉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政务”是核心,主要包括移动政务各项政务活动的标准,包括业务信息、业务流程、服务要求等各方面的标准。

4.2 标准框架搭建

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标准化体系以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以安全体系为保障,目的是实现政府机构、政府公务人员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移动政务标准体系,移动政务的建设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同行。标准体系中将建立多个子体系,并且体系之间相互限制、相互影响、合理共存(如图2所示)。

(1)基础保障标准

基础保障标准体系主要参考OSI网络通信的分层方式,将基础保障标准体系分为两大子体系,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和基础应用标准体系。

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对应在OSI网络通信模型的物理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描述软、硬件设施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基础应用标准建立在基础设施配置之上,对应在OSI网络通信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描述包括政务软件、政务网站、应用系统管理须遵循或参考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

基础应用标准重点建立一批应用支撑标准,它是移动政务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之间的过渡平台,为政府办公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数据元、电子公文格式、数据存储标准、信息交换、日志管理和流程控制等一系列标准。

(2)公共服务标准

公共服务标准是对移动政务服务业务的梳理,也是对具体办事流程进行规范,包括基础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专有服务标准。基础公共服务标准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民众信息查询等服务标准;社会公共服务标准主要是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涉及民生的服务标准;专有服务标准主要是工商、税务、质检等职能部门提供的业务服务标准。

(3)安全保障标准

安全性是移动政务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技术的发展革新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保障标准与服务管理标准的地位同等重要。安全保障标准包括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两个部分,安全管理标准主要从安全政策、安全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的规定,安全技术标准主要从设备配置、安全策略、防御能力等方面进行要求。

(4)服务管理标准

服务管理标准重点突出移动政务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工作标准。服务质量标准主要是指根据服务业务标准实施服务行为的依据和规范等具体标准;服务工作标准包括服务流程、工作规范等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丁慧.移动政务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3]张文颖.北京市移动政务服务创新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上一篇:新媒介体育传播下一篇:转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