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云服务

2024-05-26

移动云服务(共12篇)

移动云服务 篇1

1 案例简介

中国移动公众服务云(以下简称移动云)是中国移动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新型资源服务。客户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快速获取虚拟计算机、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软件开发工具、运行环境、数据库等平台服务,以及ERP、CRM等应用产品服务。同时,移动云针对电子政务、金融、教育、医疗、互联网等不同行业特点提供行业云、混合云等定制化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坚持自主研发,大力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平台构建和标准化产业推动等相关工作。发挥云计算应用汇聚中心效应,将云计算打造为运营商的新型服务能力。基于Open Stack、Open Nebula等开源项目,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品体系“Big Cloud(大云)”。“大云”为移动云提供了完善的公众服务云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体系,依托开放的平台、提供开放的能力、采用开放的商业模式,与合作伙伴互利共赢!

1.1 案例背景

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保持高速发展。根据Forrester报告,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可达1 910亿美元,在中国大陆,公有云市场规模可达38亿美元。据AWS Invent 2015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81%,达70亿美元,利润率30%以上,表明公有云服务逐步进入成熟期,开始盈利。

目前,无论是移动通信运营商,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在积极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全球包括中国的云计算已经步入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时期。中国移动凭借自身400万优质集团客户资源,100万专业合作伙伴、中国大陆广泛的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优势、结合短信、代计费等特色能力,整合自管资源和各省资源,对内支撑集团产品云化,降本增效,对外服务全网政企客户和互联网客户,建设一个安全、产品体系完全的服务。

1.2 案例特点

移动云基于Open Nebula+Open Stack异构架构建设,面向用户提供弹性计算、弹性存储、云网络、云安全、大规模计算与分析服务、应用服务与中间件、数据库、能力开放平台、管理与监控、Saa S开放云市场等十大类服务,近百项产品。

本案例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异构管理能力,有效整合分散资源

移动云平台支持异构多资源池架构,一方面,针对原有的Open Nebula资源池可进行统一纳管,对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移动部分省份已分散建设了对外服务的云资源池,具备规模不大、底层架构不一、难以形成规模推广效应等特点,移动云管理平台均可以对这些资源池进行整合,对外提供规模化的云服务,形成统一的服务入口。

(2)支持超大规模应用部署能力

移动云技术架构采用开源技术,实现了技术产品化对多个数据中心进行管理,分别在广州南方基地及北京北方信息港构建了单Region千节点的Open Sstack资源池,保障了超大规模应用的部署;此外,建设了业界最大的单Region SDN资源池(1 024节点),对外保障了完整的虚拟网络服务能力。

(3)丰富产品体系,满足不同业务系统上云需求

提供计算、存储、VPC、弹性负载均衡、安全、云监控等丰富的产品,满足用户在云上构建完整业务系统的需求,一方面,保障移动云内部应用上云,如云MAS、139邮箱等,大大节省了内部应用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基于VPC、安全组、抗DDos、Web应用防护、Web漏扫等构建安全的云环境,保障移动云客户外部应用上云。

(4)支持异地备份,满足数据异地灾备需求

移动云存储为应用提供备份空间,面向客户提供海量的非结构化存储服务,云存储基于多数据中心建设,多数据中心之间保持专网互通,用户可以将其中一个数据中心的数据备份到其他地方的数据中心,并进行恢复,避免了数据中心级别的数据灾难,提升了数据存储可靠性。

2 需求分析

移动云客户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金融业、教育业等行业属性明显的传统政企客户;二是互联网企业;三是数量最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一般互联网客户。

传统政企客户与互联网企业往往需要较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存储能力,需求集中在Iaa S与Paa S服务,部分大型企业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行业云解决方案。

对于行业云的应用场景,如教育云、医疗云,通常用户除了可以在自有数据中心申请的资源以外,还需要通过公众服务云自动或手动扩展其使用的资源;实现公有云申请的资源与自有数据中心资源的互访要求,从而搭建混合云,比如:网络互通、数据备份等需求;最后,还需要支撑行业云的运营、运维指标的获取,包括但不限于:访问量、CPU平均利用率、CPU忙时利用率、内存平均利用率、磁盘占用率、带宽峰值、带宽均值、带宽平均利用率、网络延时、故障告警等。

对于中、小、微企业和一般互联网客户,通常这类客户对资源需求不高,但对实施成本比较敏感,一般无IT支撑团队,需要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希望使用高效率、易扩展的Saa S应用。

兼顾以上不同类型客户需求,移动云提供涵盖弹性计算、弹性存储、云网络、安全等基础能力的一站式云计算服务,降低客户使用成本,提高资源可管理性,为客户搭建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云平台。

3 解决方案

移动云部署在广州和北京的两个数据中心,形成了“两地三资源池”架构。三个资源池对接了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任意资源池中创建所需资源,数据可以跨资源池进行备份恢复。移动云方案与社区原生版本相比,具备了更高的稳定性(整体高可用方案);更丰富的功能(弹性伸缩、弹性容器等高级功能);且具备超大规模的部署能力(单集群支持1 000个节点)。

3.1 总体技术架构

移动云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广州南方基地数据中心有两个资源池:Open Stack资源池和Open Neubula资源池;每个资源池1 000个节点。其中约50%为计算节点,采用KVM虚拟化技术;25%为存储节点,底层采用Sheepdog分布式存储技术;5%是网络节点,部署L3、VPN、LB代理;剩余节点部署了监控、告警、安全等服务。北京北方信息港资源池与广州的Open Stack资源池结构相同,三个资源池由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BC-OP进行管理,移动云用户可以通过平台选择在任意资源池订购计算、存储、网络及安全资源。

运营管理平台是移动云的核心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业务接入、运营管理、运维管理。包括:

(1)客户自服务门户:面向客户,提供全网统一业务接入能力。客户通过自服务门户进行Web接入、查看业务、订购/退订业务、使用业务、查看费用等。

(2)运营管理门户:面向运营管理人员,提供全网统一的业务运营管理能力;面向运营管理人员提供Web接入,管理员可在门户中进行定义业务、代订购业务、管理业务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统计运营情况等操作。

(3)运维管理门户:面向运维管理人员,提供全网集中化运维能力。面向运维管理人员提供Web接入,管理员可在门户中进行查看资源池信息、资源池资源、资源及设备监控信息、故障告警、处理工单等操作。

(4)运营管理:支撑客户自服务门户、运营管理门户,面向资源池进行业务规格定义、资源申请及取消等操作,面向BOSS提供订购及计费相关支持。

(5)运维管理:支撑运维管理门户,面向资源池收集故障告警、监控信息,实现工单流程以及自动化运维能力的操作。

(6)系统管理、统一资源管理、接口适配:分别用于支撑平台自身的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信息库、外部接口的适配。

3.2 具体技术方案

北京和广州新建的资源池均选用了Open Stack作为云基础设施架构。每个Open Stack资源池划分为DMZ区、核心区和业务域。DMZ区部署所有对公网提供服务的组件,如运营管理平台(BC-OP)、VNC代理、企业网盘等服务。核心区用于部署Open Stack的管理服务和基础组件,例如数据库集群、消息队列集群、Nova-Scheduler、Nova-Conductor、Heat-Engine等。业务域用于承载用户的计算、网络和存储业务。Open Stack资源池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基于Open Stack架构体系,各个服务间采用无状态的RESTful API接口,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各个服务内部采用Rabbit MQ作为高级消息队列,Rabbit MQ以集群方式进行部署。服务内部的各个模块通过AMQP协议进行通信,使得各个服务的子模块能够松耦合、易扩展和替换。

Haproxy做为前端代理,保障了各个模块接口的高可用和负载均衡。通过Keystone进行统一的认证鉴权服务,任何接口的调用操作都要首先经过Keystone进行鉴权,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虚拟桌面代理屏蔽了实际的物理IP和端口,以Keystone进行认证鉴权,通过Websocket方式提供用户远程接入,既保证了安全性又提高了访问速度。

数据库采用My SQL Galera集群,提供多活的访问。数据库访问采用SQLAlchemy作为ORM框架。

监控告警服务采用Influx DB作为时间序列数据库,支持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或一年内的监控数据。

虚拟网络采用了先进的Overlay技术架构,通过SDN Vx 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虚拟可扩展局域网)实现了软件定义的网络。由控制器统一控制下发网络策略。Overlay控制器作为网络管理的核心,与计算管理、存储管理模块一起,由云管理平台统一控制。Vxlan运行在UDP上,物理网络只要支持IP转发,则所有IP可达的主机即可构建一个大范围二层网络。这种v Switch的实现,屏蔽了物理网络的模型与拓扑差异,将物理网络的技术实现与计算虚拟化的关键要求分离开来,几乎可以支持以太网在任意网络上的透传,使得云的计算资源调度范围空前扩大。另外,由于Vxlan把12 bit的VLAN tag扩展成了24 bit,这样能实现远远高于传统VLAN 4 096的数量,解决了VLAN数量不足的问题,满足更多的用户隔离需要。在移动云资源池中建设了业界最大的单Region SDN资源池(1 024节点),对外保障了强大的虚拟网络服务能力。

“两地三资源池”配合虚拟机异地备份的支持,保障了用户资源的资源池容灾的需求。DMZ、核心区、业务域通过硬件防火墙进行了隔离,公网入口配置了物理的抗DDo S设备,SDN网关做了WAF引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保证了高安全性。数据库、消息队列与Open Stack的管理服务全部采用多主的集群方式部署,实现了秒级的故障切换。

此外,在开源软件Open Stack基础上在易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方面做了大量增强;结合公有云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并提供自动化部署工具,降低部署难度;提供监控、告警和日志工具,降低运维复杂度。

在高可用性方面,管理服务冗余部署,保证全系统无单点故障;同时支持基于本地和共享存储的热迁移;资源可动态扩展,根据用户设定的监控目标,实现云主机资源自动伸缩;同时,数据可靠性多重保障,云主机可以运行在大云弹性块存储中;云主机可以根据需要备份到大云对象存储中。

3.3 解决方案的特点

移动云致力于提供可扩展、高可用、高性能、高可靠的云计算产品,中国移动是中国大陆首个通过ISO 20000、ISO 27001信息安全双重国际认证的云安全服务提供商;通过了数据中心联盟可信云服务认证,成为首批可信云服务商;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测,移动云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被评定为第三级(监督保护级);通过国际安全CSA star认证;通过了“云计算参考框架”云服务认证,为用户提供专业安全的服务。

移动云实现了“一云多池”架构,支持对多个资源池的统一运营、运维和自服务,支持多池水平扩展,互相级联,单云可支持十万个节点;支持多池异地,构建多数据中心的云存储架构,提供跨池备份能力,有效支持数据级别的容灾;支持多池异构,可有效整合多省资源,有效形成云生态圈。

资源抽象与控制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负责对底层硬件资源进行抽象,以及对底层硬件故障进行屏蔽,统一调度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资源池。其核心是虚拟化内核,该内核提供主机CPU、内存、IO的虚拟化,通过共享文件系统保证云主机的迁移、HA集群和资源调度。同时通过分布式交换机实现多用户的虚拟化层的网络隔离。在存储资源池的构建上,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对服务硬盘的虚拟化整合,并通过多副本技术保证存储数据的高可靠。

云服务对外提供Iaa S、Paa S和Saa S三层云服务。Iaa S:包括云主机、云存储(云数据盘、对象存储)、云防火墙、云负载均衡和云网络等(用户子网/IP/域名等)。Iaa S层向Paa S层提供开放API接口调用;Paa S:包括消息处理队列、通用中间件、关系型数据库、大数据平台、能力开放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标准统一的平台层服务,并提供API接口和SDK开发包,供Saa S层软件开发与部署调用;Saa S:包括全系列的应用开放市场。上述云服务可通过自助服务门户,提供自助的线上全流程自动化交付。用户可以在自助服务门户上进行服务的申请,完成审批后相应的云资源将会交付给用户远程控制使用。

4 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移动公众服务云于2014年上线,移动云长期支撑中国移动自有互联网、信息化及通信服务等战略产品,支撑移动集团产品云化:支撑会议助理、云MAS等近20套应用,涉及产品中心各BU、售后服务中心、研究院、省公司等内外部单位。在为中国移动自有产品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同时,移动云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沉淀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移动云在大陆各行各业的应用,截至2016年6月,移动云引入内、外部集团客户累积近500家,引入中小微互联网客户近万家,并和多个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移动云优质的资源,一流的服务也获得了用户对移动云高度满意。

重点行业应用案例包括:教育行业——与教育部合作共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建立联合实验室;医疗行业——与全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数据集中平台及区域医疗平台,包括:贵州新农合系统数据平台、贵州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江苏移动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福建莆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松原市卫生局城市健康信息系统、广西防城港市卫生医疗行业信息化系统等。移动云为企业用户节省了大量的建设投资成本,根据对用户的调研反馈,通常可以节约独立建设成本规模金额的60%以上。

中国移动在建设移动云的同时,还建设了集团内部私有云平台,建设规模达10 000台服务器,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多地资源池,包括天津、广东南方基地、北京国际信息港等,共节约采购资金千万元,并可以满足各IT支撑系统的资源动态弹性扩展、伸缩的需求。

此外,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移动云的发展会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产值的增加,并成为高素质就业的新领域。中国大陆当前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云计算发展已经成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计算与生产制造和服务创新的结合,将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变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5 结语

Open Stack在沃尔玛、中国银联等公司的私有云案例中早有使用,但由于公有云在大规模部署、可靠性、安全性等特性上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少有应用。中国移动大云产品结合公有云特性进行了定制化开发,实现多资源池级联,可支撑上万节点,大大提升架构可靠性,实现了Open Stack技术产品化,集成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能力,对外提供VPC、云镜像、弹性伸缩、模板编配等多种特色服务。

移动云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移动具备优质的咨询服务团队、解决方案团队、集成实施团队,针对云服务建设提供软件集成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从规划建设上的技术咨询服务,提供业务上云的迁移方案,可针对客户行业业务特点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面对于不同企业定制化的需求,一方面,中国移动有着丰厚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可为客户提供弹性计算、弹性存储、云网络、云安全等底层能力系统;企业可基于公有云资源池构建自有业务系统。另一方面,企业建设的私有云资源池可通过VPN、专线等网络链接与移动公有云连通,全面打造混合云架构,为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云化选择。更进一步来讲,中国移动还具备为企业提供复杂虚拟私有网络技术咨询、架构设计和建设的能力,满足企业业务系统部署的需求。

随着大数据能力的发展,分析型数据能力已成为大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有超过80%的企业计划在未来1~2年中构建分析型大数据解决方案和能力,支撑企业运营和决策。针对海峡两岸企业的数据分析需求,中国移动可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梳理产品,如大数据处理、大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分析、流计算、可视化等服务,可为客户提供全套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有信心与海峡两岸企业共同探索信息发展之路,让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和应用在海峡两岸落地生根。通过两岸的密切合作,围绕新一代数据中心最新功能,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政府、金融、教育、互联网、及传统企业客户提供最领先的IT资源和服务。

摘要:<正>1案例简介中国移动公众服务云(以下简称移动云)是中国移动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新型资源服务。客户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快速获取虚拟计算机、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软件开发工具、运行环境、数据库等平台服务,以及ERP、CRM等应用产品服务。同时,移动云针对电子政务、金融、教育、医疗、互联网等不同行业特点提供行业云、混合云

移动云服务 篇2

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部分):

第一章 移动云服务概述 第一节移动云服务定义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市场发展概况 第四节移动云服务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移动云服务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章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09-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三、出口关税政策

第三节2009-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中国移动云服务生产现状分析 第一节移动云服务行业总体规模 第一节移动云服务产能概况

一、2009-2012年产能分析

二、2013-2018年产能预测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市场容量概况

一、2009-2012年市场容量分析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三、2013-2018年市场容量预测

第四节移动云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移动云服务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移动云服务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国内产品2009-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2013-2018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2011-2013年我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我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移动云服务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移动云服务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移动云服务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移动云服务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中国移动云服务产品技术分析

一、2011-2013年移动云服务产品技术变化特点

二、2011-2013年移动云服务产品市场的新技术

三、2011-2013年移动云服务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第三节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云服务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移动云服务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三、移动云服务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对中国移动云服务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移动云服务市场特点

二、移动云服务市场分析

三、移动云服务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的思考

第六章2011-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2011-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七章 移动云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移动云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移动云服务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移动云服务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移动云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移动云服务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1-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1-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1-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1-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移动云服务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移动云服务模式

三、2013年移动云服务投资机会

四、2013年移动云服务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移动云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2013年移动云服务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第九章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移动云服务发展分析

二、未来移动云服务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移动云服务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 第一节主要原材料

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08-2012年价格及供应情况

第三节2013-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

第十一章 移动云服务行业上下游行业分析 第一节上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移动云服务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移动云服务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下游行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移动云服务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移动云服务行业的意义

第十二章2013-2018年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当前移动云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移动云服务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规模

三、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第十三章 移动云服务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2009-2012年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分析

三、2009-2012年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与规划

第十四章 移动云服务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中国移动云服务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移动云服务“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中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中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中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五节移动云服务“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3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六节移动云服务“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09-2013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第十五章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移动云服务投资策略

二、移动云服务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移动云服务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移动云服务的规划

二、移动云服务的建设

三、移动云服务业成功之道

第十六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移动云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移动云服务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移动云服务产品投资趋势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产品投资方向建议

四、中金企信项目投资建议

1、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2、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3、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4、销售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移动云服务企业制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第一节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第二节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第三节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第一节科学性 第二节实践性 第三节前瞻性 第四节创新性 第五节全面性 第六节动态性

三、“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第一节国家产业政策 第二节行业发展规律 第三节企业资源与能力 第四节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图表......网 址:

移动云服务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广电云视频服务;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18-02

2011年10月20日,全国首个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广州移动互联网(越秀)产业园正式落户越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加剧竞争,推动电信与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改变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内容为王、体验为王的时代到来了。

如何适应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融合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视频服务优势,是广电系统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的所研究项目应用云计算技术,提供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可拆分的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符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的角色。作为服务提供商,上可接入CP、SP,下可接入平台运营商;作为平台提供商,上可对接服务提供商,下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

1 云视频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

云视频服务平台主要由云媒资和云前端两大系统构成:(1)云媒资系统主要基于云计算技术,面向三网融合全媒体发展方向,将音视频媒体内容的业务统一构建起来,对上游的内容提供的SP/CP提供媒体的制作、存储、管理和平台的对接,对下游的各运营商提供编码、内容分发服务,为移动互联网为主的媒体服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2)云视频前端系统是珠江数码面向位于不同的网络架构,尤其为移动互联网量身打造的媒体服务解决方案,该系统与云媒资系统对接,实现对广电互动电视用户的视频服务,同时与广电网络BOSS系统对接,实现用户的鉴权及缴费功能,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终端在不同网络条件下(如网络带宽较低),实现低码率自适应调整,通过降低用户收看质量,保证视频顺畅播放。

广电云媒资系统主要基于云计算技术,面向三网融合、多屏融合的全媒体发展方向,为互联网、广电网为主的媒体服务提供完整的视频解决方案。云媒资系统对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等)形成的媒资的“服务云”,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内容的共享、编辑、管理等。系统将以数字化、数据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综合性业务云处理平台,按三层体系架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分为广电云内容管理平台、广电云内容生产平台和广电云内容分发平台三大服务平台。

1.1 广电云内容生产子系统

广电云内容生产子系统主要面向内容提供的SP/CP方提供“广电计算云”(个性云媒资)服务。SP/CP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拥有自己的媒资系统,另一种为只拥有版权内容资源。拥有自主的媒资系统的SP/CP将通过云媒资系统统一的数据接口进行广电互动电视媒资系统接入,只拥有版权内容的SP/CP方,将采用广电云媒资系统的客户端,进行接入。内容生产子系统支持以下功能:

各类内容源,除传统介质、高清磁带需要1∶1的采集时间外,其余类型节目均支持文件直接导入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在采、编、存过程中,系统设计可以保留内容源本身的多字幕、多音轨信息。

支持手动上载、自动批采集、集中控制等多种采集上载方式。

支持对标清、高清的文件或光盘实际使用需求,批量选择入出点,仅采集所选片断,兼容支持N制、P制及多个分辨率级别的内容,采集效率不低于1∶1。

提供入库任务处理、数据完整性校验、视音频软件示波器、数字内容自动技审、元数据继承、预编目及素材整理、筛选等辅助功能。

系统支持采集视音频文件时,超实时直接导入媒资系统,形成独立模块化作业;包括粗级编目、手动采集、批量节目信息导入、自动锁定工作任务、批量化自动作业、自动技审等功能。

对于自动技审能够自动识别视频文件的黑场、雪花、静帧、彩条等,能够自动识别音频的静音、噪音等。自动技审可实现超实时审查。

该系统支持多种节目来源的采集,支持多种规格媒体,包括高标清、5.1环绕声、多音轨、多种编码、多种制式的信源和文件;多种介质的方式,包括BATA磁带、卫星TS流信号、DVD、HD磁带、蓝光、P2、硬盘文件、数据接口等;系统上能通过手动或自动进行媒体的批量上载,并同时支持精确到帧的时间控制和上载过程中的媒体质量检测。媒体上载完成后,将进入编辑的节目制作环境。

SP/CP方只需要根据运营情况,即可进行服务能力的申请,无需花费大量资本投入媒资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1.2 广电云内容分发子系统

广电云内容分发系统面向各大运营商平台,主要为移动网络等各大运营商提供“广电特色服务云”(媒资托管服务)的服务。传统广电的内容分发系统只面向广电内部播出平台提供服务,现在通过建立基于IP网络的云内容分发系统与各运营商、内同提供商系统的对接,实现各类媒体资源的检索、多格式、多编码、计费、分发下载等服务。可以同时为电视、电脑、移动智能终端等提供高质量的媒体服务。

各运营商不需要为媒体业务建立大型的媒资管理系统,也不需要找各种SP/CP方进行内容的集成,只需要根据运营要求,在内容分发系统上检索、提取相关的媒体内容并连接到自己的运营支撑系统上,实现业务运营。

媒体发布的基础建立在高效的检索功能之上,实现对系统媒体进行各种处理和不同的发布方式。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检索和浏览,并可以同时用多种方式(如网络、交互电视、移动通讯等)来发布媒体,为媒体资产扩展了新的发布渠道和新的用户群,使已有媒体资产的利用者无限制地增加,大幅度地增加媒体资产的新价值。系统工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系统工作流程图

2 云视频前端系统

云视频前端系统是面向位于不同的网络架构,尤其为移动互联网量身打造的媒体服务解决方案,该系统与云媒资系统对接,将分布式媒体服务的复杂数据计算与码率控制构建在“云”中,在终端方面,将全面支持机顶盒、PC、IOS智能终端(Ipad、Iphone)、Android手持终端、Windows Mobile智能终端的服务接入。云视频前端系统由基于云计算的VOD分发子系统、自适应可变码率子系统、时移子系统、安全子系统、云搜索子系统组成。

2.1 支持DRA音频标准的媒资平台

DRA编解码算法是由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音频编解码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的低带宽上传输上,拥有其他音频标准不可比拟的优势。

云媒资系统通过与广晟数码公司的合作与集成,最终搭建了一套完全支持DRA音频的节目制作和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是省内唯一支持DRA音频标准的媒资平台。通过收录、制作、配音、播出一体化的设计模式后,再通过统一集中的云存储和共享的资源管理,目前系统已经平滑支持针对DRA音频编码格式素材及节目的采集、编辑、合成、媒资存档、内容分发及推送等功能,打通了节目制作和发行的各个链条。

2.2 自适应可变码率子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带宽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如在电梯、地铁、高速公路的环境中,经常会出现视频卡死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广电云视频前端系统集成了微软的可变码流自适应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无论内容提供商提供哪种码流文件,系统将按需自动转换为多码率(范围在512k~1m之间)的符合格式要求的视频流或文件同时存储多个视频服务器中。

当用户终端发出请求,系统会先推送低码率的文件保证流程播放,同时侦测用户当前带宽情况,最终根据它当前所处网络环境情况,推送最适合用户顺畅播放适合的视频码流。

当用户终端网络不稳定或恶劣时,系统将自能切换至低码率视频,保证当前用户以低码流格式流畅收看。

当劣化的用户终端网络状况恢复后,系统将智能切换至高码率视频,保证用户收看高质量节目。

2.3 时移子系统

时移技术是直播系统与VOD系统的扩展。系统能够让运营商将指定的直播节目在前端进行不断实时录制,录制后将节目内容转变为流媒体内容进行存储,通过与广电BOSS系统的对接,实现用户与该功能的关联,并对用户进行授权,达到使用户可以看点播一样进行直播频道的收看,同时间可以对该节目进行快进、快退、停止暂停的操作,最终实现对时移业务的运营。

3 结语

平台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使原来仅面向有线电视用户服务,升级至可面向移动终端用户实现服务,大大提升了广电网络的市场价值和服务适应能力。在实现设计、改造过程促使广电运营商从传统单一的广电网络运营向多媒体及信息服务提供的转型,同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整合产业多方面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杨勇.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2,(9):70-75.

[2] 张圆圆.基于云技术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研究

移动云服务 篇4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就有人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水和电一样的公共事业提供给客户的理念。随着存储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云计算产业迅速崛起。

国家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 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而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员、场地等多种原因信息化的资源投入远远不足, 而云计算的出现为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电信运营商面临着传统业务发展遭遇瓶颈、行业和异业竞争日益激烈, 亟待向ICT领域进行转型和变革。电信运营商对于运营和发展云计算业务在网络、客户规模、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促进云计算业务发展和普及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信市场的变革为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20世纪80年代网格计算, 90年代公用计算, 21世纪初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支撑下,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逐渐为学界和产业界所认知, 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的发展, 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转变共同促进的结果, 满足了用户对信息化、互联网的业务需求, 以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及对应的服务提供模式, 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要阶段, 正在成为推动人类迈入智能社会的有一重要的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 电信运营商一直想实现从单纯地提供通信服务, 到把应用、软件、IT作为一种服务的转型, 以使自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 对于运营商来说, 可利用云计算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供商业智能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服务, 创造后向价值链。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 打破了运营商的“围墙花园”, 催生了端 (运营商) 、管 (运营商) 、云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一体的生态系统。目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智能终端销售正以2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预计2013年全球出货量达到4.45亿部;与此同时, 以谷歌、苹果等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内容提供商逐渐参与到价值链中, 他们在通过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和运营获取增值价值的同时, 也打破了电信行业原有的生态, 电信运营商逐渐沦为应用和内容提供商的业务管道。预计到2015年, 互联网产业链中网络计费的份额将由24%下降至16%, 运营商面临着“被管道化”的危险。

正是鉴于云计算对运营商的重要意义, 中国移动提出了云计算将逐步成为构建中国移动各IT系统的核心, 通过云计算技术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实现服务创新,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云计算战略愿景。对中国移动来说, 本身在经营分析、网管以及资料备份等方面就具有巨大的云计算需求, 而通过云计算对小型机、磁盘阵列的部分替代可以明显降低运营成本。同时, 中国移动自身拥有坚实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这一基础设施既是普通消费者的通信基础, 又是OTT (over-thetop) 及其他组织的接入基础, 在推进云计算发展的进程中, 中国移动作为拥有巨大基础设施和用户资源的电信运营商, 既是云计算服务的需求者, 又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者。利用云计算, 中国移动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甘肃移动在云计算服务中小企业中的探索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甘肃移动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运营模式向ICT转型的重大转变。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 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2010年—2012年, 甘肃移动先后搭建了无线城市、城市一卡通、教育云、政务云、企业云等应用平台, 进一步促进了战略转型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 甘肃移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行业和新的领域, 试图通过对新行业、新领域信息化的推动, 进一步促进战略转型, 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 全球经济持续走低,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巨大。就我省来说, 全省注册登记中小企业9.59万家,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元225万人, 创造增加值占全省GDP总值的34%;创造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1%, 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下滑已严重影响了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对此,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下发了促进中小企业的指导性意见。2012年4月19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指出要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聚区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平台, 促进小型微型企业集聚发展。2012年3月23日, 甘肃省政府发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向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的机构提供补助等。在各级政府加快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 兰州新区的成立, 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升级, 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政策保障。2012年8月20日,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 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兰州新区以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定位,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 推动兰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甘肃移动联合兰州市政府、IBM在兰州联合签署了“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合作协议, 并将投入6亿元共同推进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引导和培育中小骨干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把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推动中小企业走上创新驱动、两化融合、集群发展的之道, 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中心, 利用甘肃移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优势, 按国际标准建设IDC机房, 采用业界先进的虚拟化技术、服务引擎技术建设, 并提供专业的7*24小时运维服务和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同时, 基于领先的云计算技术, 搭建“企业应用超市”, 提供云主机、移动办公、人员管理、销售管理等“按需购买, 即开即用”的资源出租、测试平台和特色应用等各类云服务和产品, 满足中小企业在基础通信、办公、营销宣传、生产控制等多领域内的信息化需求, 覆盖政府、制造、交通、教育、金融、商贸、物流、医疗、旅游、农业、销售、餐饮娱乐等多个行业。同时, 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还支持PC、手机、平板等多种终端。用户可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 用户可随时随地的自助享用服务。

四、对未来的展望

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将按照“政府支持、企业运营、联合推进”的原则, 由“政府+企业+移动”三方资金投入, 政府进行资金补贴, 企业支付使用费用, 甘肃移动提供免费体验、优惠补贴、设立公共奖励等方式。扩大覆盖面, 形成规模应用。

第一、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推出减免使用费、客户免费体验、专属VIP客户服务等多项优惠措施, 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第二、通过开展中小企业现状普查工作, 建设全省中小企业的客户规模、行业特性、信息化现状与需求信息库, 将中小企业实施分层分级、需求分类分项服务。第三、对中小企业的需求, 提供信息化培训、讲座、产品演示、体验活动、咨询诊断等多种服务, 促进信息化知识普及,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第四、通过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的信息化标杆企业, 形成“系统集成—应用开发—通信服务—生产管理”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第五、通过搭架支持第三方合作共赢的云计算服务开放平台 (云超市) , 构建云服务生态系统。在开放云市场中, 客户和企业用户购买由中小企业云平台和第三方提供商 (内部和外部) 提供的应用和服务, 在多种设备平台中使用。

云计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云计算模型;移动通信网络;网络优化;技术通信;数据存储

从3G网络应用到4G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移动通信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应用规模越来越大,其网络优化所要面临问题也越来越多。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网络数据的解析、网络信息的采集、网络优化策略的决定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云计算的模型的应用,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概念。

1云计算技术及其特征

1.1云计算技术分析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和资源服务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基础应用为手段的网络新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概念。[3]不同概念下对于云计算模型的理解也是大不相同的。李开复先生曾经提出:所谓“云计算”,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公开的服务标准作为基础,向服务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数据存储服务,让移动通信网络真正成为每一个用户的数据存储和计算中心,目前我国比较的主流的一个定义是由刘鹏教授所提出的:“云计算所用有伸缩性质的链接分布式计算功能是通过网络获取的”。

1.2云计算的特征

移动云服务 篇6

Infor公司推出两大移动应用

随着移动商务的兴起,企业对移动平台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强,为此各大软件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商务平台。Infor公司产品和支持部门总裁Duncan Angove表示:“为了跟上世界日益移动的步伐,公司需向员工提供有效工具以使他们能从任何地方获取信息并采取行动。Infor10 Motion打破了办公室的限制,将办公室带到与客户做生意的任何地方,在路上、在机场,在机会存在的任何地方。Infor通过提供像Infor10 Road warrior这样的移动开发工具和基础服务以帮助客户使用移动应用。跨扩展企业来改变软件使用和管理的方式。”

基于诸多因素,Infor公司推出了Infor10 Motion,这一构建在功能强大的Infor10 ION整合框架上的独特的、基于云的移动平台。Infor10 Motion应用通过在iPhone和iPad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提供与后台办公系统之间快速、可靠的连接而无需考虑所处地理位置,以提高生产力并帮助用户更睿智、更快速地工作。区别于其它复杂难懂的移动平台,Infor10 Motion提供了一致的用户体验、松散耦合架构和简单并易于部署的流程。

同时,DuncanAngove还表示,Infor目前提供两大应用:Infor10 Road Warrior是一个拥有嵌入式商业智能的移动CRM应用;而Infor10N ActivityDeck则允许用户响应重要的任务、接收实时预警并批准悬而未决的请求。

基于云计算架构的lnfor10Mation平台

Infor10 Motion建立在Infor10 ION框架上,采用松散耦合架构,这意味着Infor10 Motion应用能嵌入诸如ERP、CRM、费用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等不同的后台办公系统。与当今市场上那些常常要求客户购买更多产品以扩展功能的打包解决方案不同,Infor1O Motion提供原生、丰富的应用程序,充分利用已经存在于企业部署中的数据。Infor10 Motion建立了安全模块来解决数据盗取和丢失的威胁并使客户能够保留对关键业务数据的控制。

Infor10 Motion应用利用熟悉、简单和用户已经习惯的直观方式与其智能设备互动、让他们更加快速地工作并行动。这也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不同设备间的差异考虑进来。DuncanAngove表示,Infor10 Motion是一个独立的核心产品,能够采用跨后台办公系统的一致的用户体验。

“Infor10 Motion应用通过‘应用意识’来进一步区别于其它的移动平台,当移动设备上另一应用程序提供额外功能时,包括那些在企业情境中起作用的消费者应用程序,Infor10Motion可检测到这种情况从而提高用户体验”。Duncan Angove表示,Infor10 Road Warrior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它在客户的联系记录内包括了skype和FaceTime,使销售人员能够与客户一起无缝进入消费者协同工具。

移动云服务 篇7

1 移动云服务的概念和安全问题

1.1 移动云服务的概念

云服务是指运用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并且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时候,用户不需要进行下载和安装,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获得大量的资源,可以实现非常强大的功能,并且这个过程付出的价格非常低。云计算是将大数据中心、网络计算、分布式处理和网络存储等的进一步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将数据计算在互联网的服务器上分布,从而对信息服务进行统一管理,用户便可以通过访问互联网或者存储系统获得想要的信息或者资源,并按照一定的需求量来使用并支付。移动云服务就是以移动互联网设备为载体进行的云服务,不仅具备传统云服务的特点,包括软件的开发和服务、实现终端设备和云端的同步等特点,同时具有强大的云计算功能,对云端的终端设备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还具有移动终端服务的特点,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便捷服务,将传统的云服务各项功能在移动互联网中进行扩展,同时具备两者的特点和优势。

1.2 移动云服务存在的隐私问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移动云服务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个人用户可以通过移动云服务进行电子购物、移动支付和网络接入等,一些公共服务行业也充分利用移动云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例如电子旅游业、电子图书馆、电子政府的出现都使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此外,移动云服务在商业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管理者之间的工作流程、日程安排以及视频会议,还有大型生产企业对生产现场的远程控制和管理等。移动云服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移动云服务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只是在对安全性要求比较低的应用中进行推广[1]。和传统的云服务相比,移动云服务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不受终端硬件的限制,实现了无线传输,移动终端只要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使智能负载更加均衡,对移动云服务的管理也更加便捷,不需要进行时时管理,有效地节约了管理的成本,用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便可以按需提供服务。移动云服务的接入终端是移动终端,接入终端的系统具有复杂性,一些智能的终端设备的宽带受到限制,同时电池的容量和手机的计算能力都有限,网络连接的环境比较复杂。因此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和饮食问题。

首先是移动云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模型中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问题,移动云服务的平台比较复杂,平台内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可以实现多终端的资源共享,因此云服务的提供商是没有办法保证在移动云服务的平台中存储和递交等环节的安全性,从而出现不安全问题。其次,移动云服务的资源和移动互联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在移动云服务的平台上,接入方式各种各样,移动通信和传统的互联网叠加,智能终端的计算能力、电池容量和存储能力都非常有限,而移动联通和宽带有具备不稳定性,因此在云服务的环境中,一些访问控制的加密措施和加密方法变得不适用,从而不能对访问控制进行加密。最后,移动云服务中,用户的隐私数据容易泄露[2]。很多用户都是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使用和享受云服务带来的便捷,移动终端设备的通讯信息以及短信等都是和云服务的平台保持同步的,而这些数据在云服务的平台是没有受到保护的,移动终端的应用越广泛,这些隐私数据就越可能被泄露。

2 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框架

2.1 接入控制的总体框架

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框架总体上应该要有三个参与的部分,在之前的移动云服务中,移动云服务只有两个参与的对象,一个是移动云服务的平台,一个是用户。而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移动云服务接入控制框架除了基本的两个参与方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也就是提供匿名身份保护的一方。在这三个参与方中,用户可以共享平台提供的服务,而第三方就是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端,通过对用户的手机信息进行验证来保障用户的身份安全。用户在使用云服务之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审核,通过审核之后活动身份证书,然后利用这个身份证书就可以在云服务平台上去注册一个虚拟的账户,从而使用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在注册虚拟账户的时候,用户可以自行注册[3]。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接入控制服务器注册的方式进行注册,这样就减少了自己注册的时间和精力。

2.2 设计网络模型算法设计

2.2.1 零知识验证算法

云服务的接入控制框架中,用户在注册和登录的时候需要进行密码验证。在构建移动云服务的总体框架的时候,用户在获取身份证书以及在登录环节中需要使用到的登录密码,都需要进行零知识的验证。零知识验证算法就是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证明拥有自己独特的密码的时候,不需要将这个密码向另一个对象展示。也就是说,通过零知识验证算法进行身份的验证和登录的时候,用户自己本身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密码的人。例如,如果存在一个公开的密码验证方法,验证者知道密码验证的方法,如果一个用户需要向验证者进行验证的时候,只要能证明知道验证方法就可以,而并不需要将具体的密码告知验证方来进行验证。

2.2.2 数字签名认证算法

除了零知识验证法之外,还拥有另外一种验证方法,叫做数字签名认证算法。用户通过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端获得自己的身份证书,在获得证书的同时可以使用数字签名技术,通过数字签名来进行签名认证[4]。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使用零知识验证方法,用户并不需要将自己的对用密码告知第三方,只需要正面存在这样一个关系就可以通过验证,从而获得接入控制端的身份证书。

2.2.3 云服务虚拟账户生成算法

在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框架中,用户在取得了相应的身份证书之后,并不能直接用这个身份证书登录云服务系统中获取服务,而是需要使用这个身份证书申请一个虚拟的账户,通过账户的申请和登录进入云服务平台,从而获取资源和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户在注册虚拟账户的时候就对自身的用户安全的一个保障,避免了攻击者对用户的攻击。用户在第三方中可以获得身份证书,获得身份证书之后需要创建j个令牌表示不同的账户。因此,不同的用户获得的令牌参数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个账户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身份证书来获得令牌的参数也不会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个身份证书一定是对应一个令牌参数的。因此在云服务的终端,同一个用户的不能账号也是不能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平台限制了一个用户只能创建一个账号。虚拟账户的令牌T的生成算法为哈希函数[5]。云服务虚拟账户生成算法生成虚拟账号的方式和一般情况下的身份匿名验证原理是比较相似的,为了使零知识验证算法更加简单,可以对参数进行简化,用户在登录到云服务的时候只要直接输入密码就可以,并不需要转发密码,从而简化了验证的步骤,使用户的登录使用更加便捷。

3 移动云服务的隐私保护功能

在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中,隐私保护功能主要通过用户注册、登录、数据存储以及数据的共享来实现的。注册就是用户通过第三方的身份证书进行注册,并获得一个移动云服务的虚拟账号,通过虚拟账号登录进入云服务平台,然后使用数据储存和数据共享的功能和服务。

3.1 身份证书的注册和账户注册

在利用身份证书注册虚拟账号并登录的过程中,参与者主要为第三方和用户,在参与过程中,用户和第三方要签订身份证书认证协议,第三方将用户的证书参数值返回,在身份证书注册的过程中,云服务终端是不参与这个过程的。在注册身份证书的时候,第三方需要确定用户是不是合法用户,用户通过将自己的手机信息以及基本信息等传给第三方,手机信息可以确认用户是否存在,第三方通过返回的短信作为确认用户真实存在的依据。确认了存在的用户合法之后,执行数字签名协议,用户注册虚拟账户。

用户通过了验证之后,需要利用身份证书进行账户注册。在注册账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户自主注册,一种是第三方注册。在用户自主注册中,用户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发送到云服务器,从而实现账户的注册。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获得了身份证书之后,第三方就不需要参与接下来的过程了[6]。用户自主注册在安全级别较高的用户和云服务中适用,在这整个的流程中,第三方获取不到任何隐私。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第三方注册,用户将信息发给第三方,由第三方进行注册。

3.2 生成共享密码

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不同的用户之间可能需要进行合作,或者需要进行共同的数据处理,用户将存储在移动云服务端的数据也可以共享出去,并且文件在上传之后可能会拥有多个共享者。用户在存储自己的数据的时候,可以对数据进行分区处理,将自己的数据分为多个不同的分区,共享者在访问这个用户的共享数据的时候,只能访问特定的分区,并不能分享其他方面的数据。首先是共享者需要向数据持有者发送共享请求,并告知对方自己的地址。数据拥有者同意之后,将对方需求的数据的分区发送到云服务端,并生成一个共享密码[7]。云服务端将这个分区的共享的次数和生成的共享密码返回给数据的拥有者,数据的所有者就可以将共享的次数和生成的共享密码转以及共享的分区的解码密码发给共享者,共享者就可以根据根据这个密码以及自身虚拟账号的密码执行固定的算法,并对共享密码进行验证,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每一个共享的密码都有对应的共享分区,如果只是凭借共享密码是不能对这个分区的数据进行共享的。共享密码只是共享权限验证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参数[8]。用户如果想获得共享的权限,不仅要获得共享密码,还需要通过云服务对虚拟账户的验证。共享者只有通过了云服务端的共享权限验证之后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云服务对共享者进行账户验证的时候,共享密码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这样就算共享者的共享密码被盗取,用户的数据也不会被泄露,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使其具有较强的隐私保护功能。

4 结语

构建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云服务接入控制的时候,用户需要从第三方获取身份证书,并利用身份证书申请云服务的虚拟账号,从而登录进入云服务端,进行数据的上传和存储,需要共享资源的时候,需要通过生成共享密码才能实现,从而大大保障了用户的数据安全,发挥隐私保护功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云服务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传统云相比,移动云服务具有数据存储便捷、终端应用灵活和移动互联等特点,实现了在线搜索、存储备份和远程控制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移动云服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隐私保护和安全性能也得到了人们的更高重视。该文主要研究具有隐私功能的移动云服务的接入控制,旨在减少移动云服务的隐私泄露问题。

关键词:隐私保护,移动云计算,接入控制

参考文献

[1]季正波,白光伟,沈航,等.具有隐私保护功能的移动云服务接入控制[J].计算机应用,2014,34(7):1897-1901.

[2]李瑞轩,董新华,辜希武,等.移动云服务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综述[J].通信学报,2013,34(12):158-166.

[3]季正波,白光伟,沈航,等.基于用户行为记录的云服务隐私保护体系和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5,42(8):185-189.

[4]李晖,李凤华,曹进,等.移动互联服务与隐私保护的研究进展[J].通信学报,2014,35(11):1132-1133.

[5]柳兴,袁超伟,杨震,等.移动云计算中基于移动代理的用户切换与接入控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23(2):88-92.

[6]林茂伟,王达斌,梁宇辉.车联网移动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5):22-23.

[7]朱煜,钱景辉,季正波.基于接入控制的共享隐私保护[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4):133-138.

移动云服务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全球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业已快速发展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行业,被人们认为是继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之后的第三利润源。一方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原有的物流系统不再能够满足企业业务量的增长需求。企业若启用新的管理系统,将面临着业务流程重组,大数据迁移等高昂成本。这种情况下,客户更希望能够购买和更新物流业务中的某些特定流程业务,而不希望高成本开发或购买全新的物流系统。另一方面,移动网络的发展也给物流管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物流管理摆脱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手工录入的原有操作方式,转变为专有管理软件和手持扫描终端相结合的新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可以借鉴App store的理念,将庞大的物流系统进行拆分,分解成小的业务模块。

2 模型设计方案

基于上述背景,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与的物流服务原型。通过对物流服务的子服务模块的划分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子服务模块的基础上,快速设计和开发可供使用的多模式架构。最终再将服务发布至云计算平台,通过应用商店的通过应用商店的模式进行应用展示和分发。因此该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整合目前物流服务模型和多种应用架构再结合云计算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等提出了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该物流服务原型主要分为云服务端和业务操作端。云服务端主要分为服务应用商店和物流云服务后台,架构如图1所示。

1)物流服务商店,借鉴App store的模式,按服务种类(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支持平台(谷歌(Android)、微软(Windows Mobile )、苹果(i Phone ))发布服务。服务商店提供了一个方便而高效的服务展示和销售体系。同时,客户也可以通过服务商店快速的查找和下载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应用服务、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用。

2)移动云物流服务端通过整合底层的物理资源(CPU、内存、存储器、带宽),通过虚拟化方案管理物理层的资源,搭建一个分布式平台。分布式平台管理主要包括容量调配、网络监控、资源供给、计费等功能。然后分布式平台上面部署自己的Saa S服务,如仓储管理服务、运输管理服务、配送管理服务等。Saa S服务层主要包括身份识别、虚拟化隔离、安全保障、服务计费等。

3)业务操作端主要用于完成物流业务。随着安卓系统的普及、手机处理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将移动手机取代传统PC机处理业务成为可能。另外通过手机成像可以取代RFID扫描器,使得手机完全可以实现物流的各个环节。

3 云平台设计

3.1 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在设计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前,需要考虑以下实际需求。计算虚拟技术的多样选择(KVM、XEN、ESX、ESXi、Hyper-V和XenServer等);存储技术/设备的多样支持(NAS、IP-SAN和FC-SAN等);网络技术/设备的多种支持(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这三个需求要求Iaa S平台能屏蔽底层的具体技术/设备的差别对外呈现基本一致的能力与接口。基于计算虚拟化、网络和存储等技术自成体系的原因,整个架构设计中须考虑将计算虚拟化、网络和存储独立成三个子系统或服务。另外,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的整体软件架构必须做到松耦合,通过组合组件、模块和服务来构成整个系统。云平台分为五个层面,分别为用户访问层、管理中间件层、Open Stack Nova、虚拟资源层、硬件设施层。云平台五层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1)硬件设施层:硬件设施位于云计算架构的底层,是云平台的基础,为整个开发云平台提供硬件设施的保障。提供可度量的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单机操作系统等基础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异构平台的硬件资源。用户可以在之上部署或运行各种软件,包括客户操作系统和应用业务。

2)虚拟资源层:通过对底层硬件设施的虚拟化,包括对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的虚拟,在该层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效统一可管理的虚拟资源池。虚拟资源池由虚拟服务器的集合组成。虚拟服务器作为业务承载的最小单元,对外提供业务服务。

3)资源调度层:该层是云计算资源管理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基于Open Stack的nova组件,用于执行实际的供应和部署。主要完成的功能有:在Web界面和数据库之间进行通信,获得具体的部署流程和任务;为请求的应用配置和管理已安装的镜像。根据不同请求的环境类型(裸机镜像或虚拟机镜像),都能确保镜像被加载并能够用于请求。

4)管理中间件层:该层通过集成镜像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环境来生成一个虚拟机镜像平台,该平台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要选择镜像并在云中提供的机器上使用镜像而不需要在其机器上安装任何特定的服务或数据库。镜像可以被加载到裸机,也可加载到所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5)用户访问层:用户通过Web界面访问云系统,选择需要使用的应用程序组合。

本文搭建的私有云计算平台由客户端、控制器以及计算节点3个部分组成。客户端可以由实验室中处于同一网段内的任何一台物理机来担任,通过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地址来访问云平台;控制器运行除nova-compute外的所有nova-services,这些服务可以部署在一台物理机上,也可以为了提高效率,分别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机上;计算节点运行nova-compute组件,所有的计算节点需要和控制节点进行镜像交互,网络交互。该文采用单控制节点加N个计算节点的模式,主要用于概念证明和实验环境。

3.2云平台中物流企业数据隔离方案

在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上,大量的企业级用户在同一个云平台上工作。这些不同的业务需要在云平台上各自独立的运行而不能出现数据和计算的交叉。该文采用云平台层面的虚拟机隔离方案,有效的解决了不同物流企业间的数据“物理”隔离。

云平台为每个物流企业级用户分配了一个特定的虚拟机。从企业级用户来看,使用的虚拟机并不对其他企业级用户开放。不同的企业级用户使用的虚拟机之间彼此独立,不存在数据的交叉和交互。这样封闭性的虚拟机隔离保证了企业级用户之间的数据隔离。另外每个虚拟机都有着单独的访问入口和访问权限,很好的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云平台层面的虚拟机隔离如图3所示。

4 服务应用客户端设计

4.1物流服务业务划分

物流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对供应链中存货的管理。本套物流服务系统将整个物流过程可视化和电子化,通过网络连接物流的各个环节。物流业务由客户合同开始,先后进过业务接单、业务单生成、报关、仓储、运输、费用等环节,最后对业务进行归档,从而完成整个物流业务。我们可以将物流服务系统从业务流程上分为报关模块、仓储模块、运输模块、费用模块。各模块之间预留调用接口,单独开发独立客户端。

4.2 仓储模块子系统设计

在仓储环节中,仓库操作员根据仓储单通过PDA对仓库物品进行上架、下架、查询、移库等操作。PDA通过无线连接将业务传输至业务PC,再通过打印机打印相关表格如仓储单等。同时在货品入库时需要生成货品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后贴至货物上。仓储环节通过交换机和VPN连接远程数据库。仓储业务包括信息设置、货品管理、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业务查询和数据同步等六个环节。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通过借鉴App store的理念,将大型的物流管理软件按照物流业务模块划分为子系统。企业用户可以选择部分子系统来拓展原有的物流管理系统。该原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物流服务,实现快速适应的物流平台搭建与使用,用户通过手机、PC客户端和浏览器等实现物流业务的开展。

摘要: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针对目前物流企业在管理软件维护方面花费高昂成本的问题,结合云计算、移动操作终端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云的物流服务原型。该原型不仅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软件开发成本、硬件采购和维护费用,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一整套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物流服务,实现物流平台的快速搭建与使用。

移动云服务 篇9

随着移动技术的日益发展, 上网服务的便捷、安全、快速等优点, 在校大学生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人数急剧增长, 使移动信息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促进了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行业的进一步应用, 改变了读者的访问模式, 是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取得。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图书馆系统

图书馆系统由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见图1。硬件系统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软件系统包括图书采编、借还、查询、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等。其中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将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网络化、虚拟化的整合, 并将计算知识、业务知识结合在一起, 形成统一平台。读者通过掌上电脑端或手机、Ipad等一种瘦客户模式提交访问请求, 系统将计算和海量搜索交给服务器云端完成, 给予整个移动客户终端“轻负载”。

移动图书馆由是基于云计算图书馆的统一平台的基础上, 加载移动图书馆业务认证系统, 3G网络运营商的通信接口组成。该系统的用户, 通过移动互联网, 下载相应的客户端, 以手机、PDA、平板电脑等运行客户端的应用程序, 访问图书馆信息资源, 快速灵活进行信息查询、浏览和下载等服务。

基于云计算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 基于云计算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模式主要有点对点服务、无线应用手机服务和移动客户端服务等。如图2所示:

1点对点服务

点对点服务是移动图书馆提供一种通知服务的基本模式。点对点服务通过读者在用户注册时的手机号码, 通过发送消息进行身份认证。即读者通过“一次注册, 二次认证的方式获得密码。读者通过账号、密码访问图书馆的资源信息, 系统根据读者注册的手机号, 向读者推送图书信息查询、借书到期提醒, 续借、催还、预约到书提醒、证件挂失和馆内新闻、借阅规则、开馆时间等。

2无线应用手机服务

无线应用服务是通过无线通信传输技术, 将大量信息及相关业务移植到手机终端上。用户通过无线网络, 以及无限代理服务器, 可以访问图书馆主页, 浏览、下载相关信息。另外, 相关图书信息的查询、续借、到期催还, 借阅历史等读者也可实现查询访问。但是这种服务模式, 上网流量大, 通信资费高, 同时, 对手机的配置也有要求, 必须有相应的浏览器软件支持, 才能访问图书馆主页。这些因素, 导致了学生利用率较少。

3移动客户端服务

移动客户端就是通过3G移动网络, 访问图书馆主页, 下载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客户端程序分为安卓、苹果操作系统。读者根据自己手机的操作系统, 下载不同的程序版本, 将下载的软件安装在手机上。访问时, 运行手机终端的用户程序即可。这种服务模式, 对手机的要求较高, 一般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才能够安装客户端程序。目前, 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均已启用手机图书馆客户端服务, 苹果操作系统手机和安卓操作系统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手机系统下载相应的客户端, 在客户端里可自助获取开放时间查询和馆内新闻、书目检索、新书通告预览、借阅历史与续借、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查询、在线阅读和下载等服务。

独立院校基于云计算移动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目前,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一、二本院校已经较普及启用, 但是相对于独立院校, 这种服务模式只有为数不多馆采用, 究其原因, 重要有以下四点:

1文献资源匮乏

独立院校的图书馆网站内容简单, 资源匮乏。馆内网站通常包括馆内新闻、规章制度和书目查询等。电子资源较少或几乎没有, 这就阻止了图书馆的发展。

2硬件设置陈旧

构建基于云计算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需要的硬件设备不仅是服务器、还需要充足的存储设备, 以及网络设备支持, 这些都是构成该服务的必备条件。但是, 独立院校的硬件设置陈旧, 存储设备、网络设配老化, 这些更新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3 3G网络

目前, 我国3G网络运行商的宽带费用租金高, 且均是以流量计费, 读者的承受能力有限。另外, 不同的运营商认证系统不一致, 严重阻碍此服务模式的发展。

4“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平台”包括数据挖掘、服务和统一认证, 以及移动图书馆平台。这个平台是几方面的集成, 技术难度大, 费用高, 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解决技术难题, 是软件平台更加成熟化、稳定化和标准化。

总结

移动云服务 篇10

随着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丰富多彩的移动应用已经涌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另一方面,云计算能提供海量存储空间,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高扩展能力,它能很好地缓解了移动终端资源受限,转移移动应用需求来源。移动云计算是移动计算和云计算两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将移动应用对资源的高需求和大量运算转移到云平台上,实现移动用户通过轻量级终端体验快速响应、跨平台、大存储量等性能。然而,由于移动设备的资源、环境变量和用户选择等上下文在移动应用运行过程中实时变化,服务质量(QoS)水平与移动设备当前的运算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还有待解决[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感知自适应的移动中间件,通过以中间件的方式动态自适应云服务发现,根据移动设备上下文绑定云服务,解决终端环境资源受限的瓶颈,确保应用程序服务质量。

该中间件根据云服务不同阶段分两级运行。在云服务发现阶段:首先,拦截应用程序服务请求,同时监测移动设备的上下文变化。这些上下文包括:硬件资源(如电池、CPU、内存等)、环境参数(如带宽)和用户选择(如低成本、低功耗)。然后,根据上下文数据自适应每一个服务请求,绑定用户满意度最高的云服务。在云服务运行阶段:中间件监视绑定的云服务和终端的上下文变化。一旦移动设备上下文或者QoS水平变化超过了事先定义的阈值,中间件通过自适应重新绑定合适的服务。

1 相关工作

利用中间件技术来解决移动应用的一些关键问题已在国内外研究中已频繁出现。MCCM[2]是一种基于中间代理的移动云计算中间件,它建立在移动终端和云平台之间。MCCM通过将移动终端用户的上下文、系统配置和服务配置各自保存下来去管理现有的云服务资源。但是MCCM和云服务应用程序接口API是通过紧耦合的方式连接,并且缺乏异步机制支持。MCM[3]是爱沙尼亚塔图大学S.N.Srirama教授开发的一个处理密集混合云服务的移动中间件,它为来自iOS和Andriod等不同系统的云服务提供了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解决了不同云服务之间的互通性问题。MCM系统通过对他们自己开发的应用CroudSTag和Zompopo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因特尔伯克利实验室的Byung-Gon Chun等人提出了克隆云[4]概念,将完整的移动应用程序的资源密集型部分从移动终端无缝移植到云平台的虚拟机上运行,以此提高应用运行速度和减少移动设备的能量消耗。德国亚琛大学的Dejan Kovachev教授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云中间件[5],它能使应用程序在终端和云间动态弹性迁移,并利用cloudlets技术来保证应用的用户体验。由于该中间基于XMPP协议,所以具有灵活性高、扩展性好等优点,但该中间件与不同云服务之间的互通性有待加强。因此,将中间件技术引入移动应用的开发中,通过移动中间件提供统一编程接口,根据移动终端上下文自适应云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系统架构与工作流程

2.1 系统架构

鉴于以上相关研究,本文提出的面向云服务的移动中间件模型,它位于终端设备中。该中间件拦截每一个应用程序服务请求,并不断监视移动终端的上下文,然后根据移动设备的上下文自适应服务请求。它由几大相关联的模块构成,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 服务管理模块

1)拦截移动应用的服务请求,并将服务请求转发到云服务适配器。2)接收云服务适配器的服务绑定命令,将云服务绑定到应用程序中。

(2) 上下文监视器

不断监视移动终端的上下文变化,并将这些数据提够给云服务适配器。在服务运行时,如果监测到上下文与当前绑定的服务有巨大的偏离,上下文监视器触发云服务适配器对上下文数据进行重评估。

(3) 云服务适配器

整合和分析大量的上下文数据,动态调整资源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云服务接口。(1) 云服务发现时,通过上下文感知搜索满足服务请求的云服务。(2) 在服务运行时,通过上下文监视器触发对云服务的重评估或根据上下文重新绑定合适的云服务。

(4) 云服务接口

直接负责特定的云服务发送请求和接收服务绑定功能,云服务适配器提供接口。

2.2 工作流程

中间件自适应服务的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应用程序发送服务请求,服务管理模块拦截请求并将服务请求转发到云服务适配器。

然后,云服务适配器根据上下文数据寻找合适的云服务。如果有合适的云服务,则通过云服务接口绑定该服务;否则,提醒应用程序未找到合适的云服务,并对上下文数据再评估,重新发现云服务。

最后,在云服务运行时,通过上下文监视器检测移动终端的上下文变化是否偏离定义的阈值。如果是,云服务适配器对上下文进行重新评估,重新绑定合适的云服务;否则,继续监视上下文数据。

3 自适应策略

在自适应策略中,我们引入了模糊认知图FCMs(Fuzzy Cognitive Maps)[6]模型。模糊认知图是一种表示系统元素间因果关系推理的模糊图结构,各节点表示概念、实体等,弧表示节点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程度。在模糊认知图模型中,各个节点因果关系相互传播,形成因果链,各个不同的模糊认知图也可以相互影响。它也可以由一个正方形的矩阵表示,矩阵中的每个单元表示节点间对应关系的影响值[7]。模糊认知图可以提供稳定的控制性能[6],因此,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它来判断云服务的性能,为用户选择一个满意的服务。如图3所示,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FCMs的云服务适配模型。

我们的模型共3层:最顶层的节点CS表示用户满意度;中间层由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子AF(i=1,2,…,n)组成,节点值表示上下文数据;最底层表示云服务节点N(j= i=1,2,…,m),它们是相互独立的。

用户满意度的值由各个影响因素节点的值和它们的权重来表示:

Vcs=i=1nWi×VAFi+C (1)

其中Vcs∈[0,1]表示用户的满意程度,值越大表示用户的满意程度越高;Wi表示每个节点AF对用户满意度Vcs的影响权重比例,比例越高表示受影响程度越大,所有的权重比例总和为1;C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调整的特定值。VAFi∈[0,1]每个因素节点AF的值表示影响因素在当前运行的云服务中的符合程度:

VAFi=j=1mAWijΝWji×VΝj+C (2)

其中AWij表示影响因素AFi在云服务Nj中的上下文数据;NWji表示云服务Nj正常运行时对影响因素AFi要求的达标值;C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调整的特定值;VNj(1或0)表示是否选择该服务。

在云服务发现时,我们将上下文数据迭代到每个云服务的QoS影响因子的要求中,然后选择一个用户满意度最高的服务,最后绑定该服务,算法如图4所示。

在服务运行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阈值δ,通过它来判断上下文是否偏离用户的满意范围。上下文监视器不断监视设备的上下文变化,一旦发现变化不能满足用户满意度,系统将重新绑定云服务。

4 实验与仿真

4.1 实 验

为了更好地评估中间件的性能,系统在云仿真平台CloudSim上进行了仿真实验。我们将模拟3种不同的视频流云服务,分别是高清视频、标清视频和低清视频,每种视频提供不同的码率:256kbps,128kbps,56kbps。我们假设手机连接的是EDGE 3G网络,理论最大下行码率为384kbps。为更直接有效地表达的自适应功能,我们没有对视频解码,只是简单的下载包。仿真环境如表1所示。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以下三个影响因子:延迟(AF1),传输速率(AF2),丢包率(AF3)。它们在用户满意度中占到权重分别是:W1=0.3,W2=0.5,W3=0.2。三种视频对影响因子的要求如表2示所示。

在实验实际过程中,我们用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达标次数除以总监测次数来表示VAFi,即:

VAFi=ΤdΤz (3)

Td表示影响因子达标次数,Tz表示对应用程序的总监测次数。例如我们共监测30次,每个影响因子的达标次数如表3所示。由式(3)、式(1)可得,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满意度约为0.81。

Vcs=(2530)×0.3+(2330)×0.5+(2730)×0.20.81

4.2 仿真结果

在仿真实验中,我们首先定义用户满意阈值δ=0.8,表示当用户满意度在0.8以下时,系统将对上下文重新评估绑定。然后对比两个实验方案:(1) 默认绑定标清视频,并不能动态适应。(2) 通过中间件根据上下文绑定合适的视频服务,然后动态自适应服务。两种不同方案的用户满意度对比如图5所示。

由对比图可以看出,我们的监测周期为10s,在500s时间内,应用程序共重绑定云服务5次,用户平均满意度由原来的0.743提高到0.835。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用户满意度将会有更显著的提高。

实验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后,将本文策略中的各个影响因子的满意度C-Satisfaction与文献[8]中提到自适应算法D-Satisfaction以及静态熵权法E-Satisfaction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我们提出的实验不仅提高了云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而且在各个QoS影响因子满意度方面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5 结 语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移动设备享受云服务。如何让移动设备动态自适应云服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感知的自适应云服务中间件,通过监视移动设备的上下文来动态适应云服务请求。本文还将模糊认知图理论应用到云服务自适应策略中,提高了自适应算法的效率和性能。中间件在服务发现时,选择用户满意度最高的服务;在服务运行时,根据上下文变化动态重绑定服务。实验表明,通过中间件用户的满意度有了显著地提高。

本文接下来的工作将中间件平台和实验移植到真实环境的智能终端上实现。由此展开的研究:(1) 我们将监视更多的影响因素(如内存,电池,CPU使用率等),研究如果提高动态自适应算法的效率及算法的标准化。(2) 我们将结合更多不同种类的云服务到中间件中,建立一个机制解决服务冲突。基于事件的重评估机制来触发重绑定也将在下一步工作考虑当中。

参考文献

[1] Armbrust M, Fox A, Griffith R,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CACM Homepage archive, 2010,53(4): 50-58.

[2] Q Wang , R Deters. SOA`s last mile connecting smartphones to the service cloud[C]// IEEE Int.Conf.On Cloud Computing, 2009: 80-87.

[3] Huber Flores, Satish Narayana Srirama,Carlos Paniagua. A Generic Middleware Framework for Handling Process Intensive Hybrid Cloud Services from Mobiles[C]// MOMM’11, December 5-7, 2011: 87-94.

[4]Byung-Gon Chun,Petros Maniatis.Augmented smartphone applica-tions through clone cloud execution[C]//Proceedings of the12th Conference on Hot Topics in Operating Systems,Switzerland,May 2009:8.

[5]Dejan Kovachev,Yiwei Cao,Ralf Klamma.Augmenting Pervasive En-vironments with an XMPP-Based Mobile Cloud Middleware[C]//MO-BICASE2010,LNICST76,2012:361-372.

[6] KOSKO B. Fuzzy Cognitive Map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Man-Machine Studies, 1986, 24(1): 65-75.

[7] Nitin Bhatia , Namarta Kapoor. Fuzzy Cognitive Map based Approach for Software Quality Risk Analysis[J]. 2011,36(6): 1-9.

“云移动”助力流通企业赚钱 篇11

然而,随着规模性地快速成长和运营形态的多样化,很多流通企业面临更为频发的信息孤岛管理难题,各类信息无法共享、外点状况无法实时收集、决策难以准确制订。商贸流通业往往“利”字为先,信息孤岛导致企业对客流量统计、实时的应收数据分析、促销方案的制定和执行、门店的快速复制等关键运营数据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搭建企业信息化一体化平台的需求愈加迫切。

日前,鼎捷软件面向中型流通市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易成ERP软件正式发布V8.0版。

据悉,鼎捷易成全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全面涵盖连锁零售、渠道代理、传统经销、KA供货商、电子商务等多种主要商贸流通产业形态,支持企业规模性扩张中的多业态成长。针对连锁零售业态,易成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的数据传输架构能更好地适应门店地域广、网络环境差、人员IT水平低等现状;针对渠道代理业态,易成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从C/S延伸至B/S,让企业能快速掌握渠道代理商的各种经营动态;针对传统经销业态,易成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专业的客户关系管理;针对KA供货商业态,易成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移动商务模块,实现KA供货商的科学管理;针对新兴的电商业态,易成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也提供了与淘宝网等外部电子商务平台无缝对接及自行设立B2C网站的成熟方案。

对于商贸流通行业而言,除了精细化管理,“短平快”的反应速度更是主导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鼎捷易成全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完好地整合企业的前端与后台作业,优化运营流程,实现商贸流通企业前后端一体化的信息化管控。

云移动概念的应用也是鼎捷易成全商贸流通企业整体解决方案的一大亮点。据悉,易成全商贸流通企业解决方案的移动应用模块支持云端部署,未来将实现虚拟化构建企业私有云,甚至未来这个模块将成为鼎捷软件独立的移动应用产品,直接部署在公有云上。

移动云服务 篇12

关键词:移动web应用,图书馆,移动云,知识服务

1 引言

知识服务是一种通过对数据智能化挖掘和分析后满足用户高层次知识需求的服务, 图书馆要提高知识服务能力, 必须追求形式多样化[1]。随着科技的发展, 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其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 有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所周知, 互联网以网页的形式快速获取信息和各种服务, 移动设备由于硬件限制一般不适合通过web网页使用互联网, 但通过Web服务提供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的分离为此提供了可能。目前智能移动终端的web应用大多在民用和娱乐层面, 很少涉及知识服务领域, 如果将其应用到图书馆知识服务上来势必推动知识服务技术的进步。为此, 本文结合智能移动终端的优势和特点, 探索并实现一种基于移动web应用的图书馆云知识服务模式。

2 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及移动WEB应用的特征

2.1 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

移动设备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进展, 已然使手机成为一种可移动的信息终端, 其他的移动设备如平板, 也都具有显著的计算能力、先进的用户界面、各种传感器以及外围设备。Android、WP以及IOS等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使得手机成为最重要的上网工具之一, 截至2015 年12 月,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0 亿, 年增长率为19.1%, 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4 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2]。

移动智能终端是为用于移动而设计, 设备在移动的同时提供某种程度的计算能力和网络连接。移动操作系统运行各种应用软件, 其网络连接通常是由蜂窝通信网络或无线局域网 (WLAN) 提供, 允许设备同时保持移动和连接无线通信。虽然相对于固定设备, 移动设备因为要保证其移动性而在硬件和软件上有诸多限制, 但云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使得移动设备中相对比较复杂的逻辑运算可以在云端进行处理, 如图1 所示, 智能移动终端是与系统进行交互的主点, 用户通过输入指令和数据直接与移动设备交互, 该设备还获得来自各种外围传感器的输入数据。通过移动无线通信网络, 智能移动终端与远程大容量云资源的分布式计算关系增强了它的计算能力[3]。

移动设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得运用其上的应用程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目前由于3G和4G通信技术的应用、Wi Fi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传输率的改进, 可以通过移动云服务和移动Web服务之间的融合促进创造更多复杂和丰富的应用程序, 使得智能移动终端非常适合应用在图书馆知识服务领域。

2.2 移动web应用的特征

现今网络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应用消费和开发平台, Web浏览器很稳定, web服务提供大量在网络上重复使用的功能。而这一切在近几年里已经由传统桌面和笔记本电脑等向移动设备转移, 据统计, 目前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络应用的用户已经超出了桌面用户[4]。

智能移动终端从最初的WAP到S60 到现今主流智能移动设备操作系统IOS、Android和WP已有了长足发展, 后者浏览器采用的Webkit内核为移动Web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大多数互联网应用如搜索引擎查询, 新闻阅读, 多媒体下载, 即时通讯, 网上购物, 社交网络等等在智能移动端除了开发本地应用之外, 都有自己的移动web应用。

移动web应用实质上就是一个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优化后web站点, 使用HTML或HTML5、CSS、Java Script等开发技术, 提供通用的、跨平台的方案, 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只需在服务器端更新文件即可升级, 不像本地应用一样需要用户手动参与, 系统维护也只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5], 而且移动web应用只需搭载浏览器即可运行, 无需用户下载到本地, 不占用用户有限的设备存储空间。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大多属于个人设备, 移动web应用服务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比桌面web应用程序更具有鲜明的专属特色, 移动终端的位置和其他传感器数据的可用性也为移动web应用的实现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情境感知能力的途径。将这些特点应用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 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服务方案。

3 图书馆移动云知识服务应用总体方案

目前图书馆的移动知识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 对各种技术和平台的技术都有很多应用和探索, 从付费数据库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等[6], 不一而足。由于移动web应用相对于手机APP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 并且在技术上日益成熟, 运用到图书馆知识服务当中来, 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以既方便又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服务用户, 能为图书馆在这个富媒体时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辅助。

3.1 系统架构

本应用考虑到目前开源的Java语言的稳定性、可移植性、安全性的优点, 故选用java作为底层开发语言, 采用Oracle开源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 采用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JSON实现网络信息与数据分离, 对于移动端web应用拟采用典型的web应用架构, 如图2 所示。

3.2 系统设计

3.2.1 功能模块划分

该应用从功能上划分为三大模块, 分别是:微读、移动咨询和移动学术。如图3。

3.2.1 系统运行流程

应用运行过程也是基于移动云的数字图书馆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利用的过程。系统通过构建云环境完成知识的接入、发布、获取、管理和服务。用户利用移动设备通过手机网页与云端服务的交互接口提交知识需求, 客户端各功能组成部分对用户的需求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在本地资源和云端资源中进行查找, 最后将经过整合的知识返回给用户。因为有了移动云, 移动web端可以利用云计算来处理应用程序, 充当基于设备的网关, 这使用户能够访问在云端存储和处理的信息, 其运行流程图如图4。

4 基于移动web应用的图书馆云知识服务的实现

4.1 移动web开发环境

本文的移动web应用的图书馆云知识服务应用程序设计在Windows 7 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 移动web端采用Android、WP、IOS等系统平台的设备;搭建开发环境需要安装和配置以下开发工具:JDK、Apache Tomcat;应用开发工具:eclipse;手机模拟环境:Ripple Emulator。

4.2 系统模块实现

4.2.1 微读功能模块

(1) 微读功能是本移动web应用的核心功能, 在ripple Em-ulator中运行的截图如图5 中A所示, 该功能模块划分为好友管理、书籍管理、查看通知等。好友管理包含添加、删除好友, 及时聊天;书籍管理中可以查看到自己添加的书籍列表, 可以点击进行查看, 也可以删除添加的书籍;查看通知会显示自己发表的状态、评论、以及系统消息。

(2) 主要接口如下表

(3) 本系统大量用到ajax异步交互技术, 其核心代码如下

4.2.2 移动咨询模块

(1) 移动咨询模块功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帮助, 在ripple Em-ulator中运行的截图如图5 中B所示, 用户在使用本移动web应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在此寻求在线专家帮助。

(2) 主要接口如下表

4.2.3 移动学术

(1) 移动学术是本web应用的特色功能, 在ripple Emulator中运行的截图如图5 中C所示, 移动学术包含我的论文、我的收藏、消息推送等三大功能。论文支持上传下载, 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本地论文通过手机上传到云端, 也可以从云端下载自己上传的论文;相关推送功能利用TOPSIS多属性多决策算法利用用户的专业、用户的搜索信息等为用户推送用户可能关心的热点信息。

(2) 主要接口如下表

(3) 推荐算法的核心代码如下, 主要以归一化和确定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代码为例介绍[7]。

实现归一化处理的基本运算伪代码:

确定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基本运算伪代码为:

5 结论

随着移动设备web服务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现今已经出现大量的移动应用程序使用web服务, 这为提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移动web应用的特点, 结合移动云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建模研究, 给出了一个基于移动web应用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型, 实现了基于移动web应用云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开发结果表明, 移动web服务的方式能节省用户有限的移动设备存储空间, 用户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通过该应用随时随地实现阅读、社交、咨询和科研等功能, 整合用户碎片化时间, 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 拓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辐射面。

当然, 利用移动web应用进行图书馆知识服务还会遇到很多阻碍, 首先, 移动web应用对互联网有很高的依赖性, 类似PAD之类的产品必须依靠WLAN才能实现上网功能, 并且移动网络的覆盖存在死角, 而且在移动中网络连接率会受很大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再者移动web应用由于自身基因问题还不能象电脑端的web应用一样利用自身的硬件功能以及应用编程接口, 而跨平台的标准化问题和移动web应用的安全问题目前也都是移动web应用开发的藩篱所在。移动设备对文档的处理能力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到目前为止, 各种移动操作系统并不能象个人PC一样进行复杂的文档阅读和编辑。以上都是在利用移动web应用进行图书馆云知识服务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不过, HTML5 赋予了移动Web应用更优化的元素和属性, 移动优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会进一步丰富云应用市场, 从终端和网络性质来看, 移动互联网及其群体相对个人PC来说是云计算更好的用户对象和基础, 移动web应用平台的开发势必会借此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李明理.从知识管理到知识服务:学术信息数据库的发展转型[J].情报资料工作, 2014, 35 (2) :67-70

[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26].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3]Simoens P.Remote Display Solutions for Mobile Cloud Computing[J].Computer, 2009, 13 (5) :46-53

[4]贾义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So Lo Co Mo应用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13, (2) :83-86

[5]郑久虎.移动WEB开发技术在商务网站建设中应用浅析[J].科技视界, 2014 (1) :90-90.

[6]李凌, 代如刚.基于Android系统的i Library图书馆手机应用——图书馆生态系统中移动图书馆应用初探[J].图书馆杂志, 2013, 32 (1) :61-65

上一篇:第二性理论下一篇:理论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