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2024-05-27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通用12篇)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1

多年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备受世界的关注, 贸易顺差的逐年上升使外汇储备额逐年扩大, 以致美国及欧洲国家经常以此向中国施压, 要求“被严重低估的”人民币升值, 要求更大限度地开放市场, 同时又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中国的发展。事实上, 我国的贸易常年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的贡献, 而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相反在不断扩大。在服务贸易已然成为当前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 其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中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由货物贸易竞争为核心转向以服务贸易竞争为核心, 而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将是减少贸易摩擦, 保持贸易大国地位和实现贸易强国的关键所在。据此, 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和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要深入了解我国服务贸易当前的发展状况和竞争力水平, 所以本文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以及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 以为我国的服务贸易顺利达到“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 也为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1 总量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发展速度缓慢, 20世纪90年代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2001年加入WTO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如表1所示。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由2001年726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4209亿美元, 增长4.8倍。其中, 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1年的392.7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2 380.7亿美元, 增长5倍, 2011年年增长率为23.15%;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1年的333.4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1828.4亿美元, 增长4.5倍, 2011年年增长率为12.50%。

加入WTO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8 3251.6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 209.4亿美元。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2.37%, 到2011年比重提升至5.05%。其中,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18%提升至2011年的4.31%,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56%提升至2011年的5.83%。

从服务贸易总额本身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迅速,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到,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十分之不协调。我国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而且不断扩大, 逆差额由2001年的59亿美元扩大至2011年552亿美元;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连年顺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额由2001年的345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2 435亿美元。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仅为1:10, 服务贸易出口额仅占对外贸易总出口额 (货物与服务出口总额) 的9%。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1.2 结构分析

过去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项目, 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2001年, 仅旅游出口这一项就占据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53.37%。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 产业体系的转型,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在发展中逐渐优化。这主要体现在, 我国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规模优势继续巩固;与此同时,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 竞争力优势不断提升, 如表2所示。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2001年, 我国运输, 旅游, 建筑, 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46.35亿美元, 177.92亿美元, 8.30亿美元, 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量的13.9%, 53.37%, 2.49%。发展到2011年, 运输, 旅游, 建筑, 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355.70亿美元, 484.64美元, 147.24亿美元, 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45%, 26.51%, 8.05%。其中, 运输和建筑服务贸易出口比率上升5.55%和5.56%, 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比率下降26.86%, 三项服务出口总和下降15.75%。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72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29.25亿美元, 比重由2001年的1.71%上升至2011年的7.07%, 其中2011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为121.82亿美元, 而2001年仅为4.61亿美元。同时, 其他商业服务 (咨询, 广告宣传等其他商业服务) 上升的10.04%中, 包括咨询服务出口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16%, 出口额由2001年的8.89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283.91亿美元。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2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2001和2005—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 通过指数测算和分析以显示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和11项主要服务贸易部门的竞争力水平的变化, 并且与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所采取的指标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两大指标。

2.1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简称TC指数) 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净出口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 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1]。计算公式;TC=净出口额/进出口总额。其取值范围为 (-1, 1) 。如果TC>0, 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越接近于1, 竞争力越强;TC<0, 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TC=0, 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 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如表3所示,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一直小于0,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 但是情况在逐年改善;而美国的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一直大于0, 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具体的数据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由2001年的-0.08上升到2007年的-0.03, 但由于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数值有所回落, 2011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为-0.13, 就服务贸易总体TC指数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较弱;而美国的TC指数逐年上升, 由2005年的0.11上升至2011年的0.17。

但是从部门结构上来看, 2011年我国TC指数为正的有通讯服务, 建筑服务, 金融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其他商业服务, 而作为我国的服务贸易支柱产业运输部门的TC指数却一直为负数;同时, 我国旅游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TC指数近几年也由正的转为负的。而对于美国而言, 2010年, TC指数为负的有运输服务, 保险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政府服务, 其他服务部门的TC指数均为正数。

总之, 就TC指数而言, 与美国相比, 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贸易竞争力较弱;从11项主要服务贸易部门来看, 我国在建筑,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较强于美国;在运输, 旅游, 通讯, 保险, 其他商业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略弱于美国;而在金融, 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 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方面, 其竞争力非常弱。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n.a表示缺少相关数据。

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简称RCA) 旨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或商品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或商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商品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2]。其计算公式:RCA= (某产业或商品出口额/某国总出口额) / (某产业或商品世界出口额/世界总出口额) 。一般认为, 如果RCA>1, 说明该国该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RCA<1则说明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示了比较劣势, 如果RCA=1, 说明其发展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齐平。

如果RCA∈ (2.5, +∞)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l.25, 2.5)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0.8, 1.25)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 (0, 0.8) , 则表明该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如表4所示, 我国的服务贸易总体的RCA指数一直处在0.5的边缘,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比较竞争优势仍然较弱;从11项主要服务部门来看, 运输服务RCA指数为维持在1左右, 2011年为0.96, 其比较优势与国际平均水平齐平;旅游, 其他商业服务RCA指数大于1, 说明其具有比较优势;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其RCA指数由2001年的0.4上升至2011年的1.13, 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筑服务比较竞争优势明显, 2011其RCA指数为3.36, 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其他服务部门, 如专业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其RCA指数一直处于0.1水平以下。对于美国而言, 其服务贸易总体RCA指数处在1.48左右, 远远大于中国, 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发布的数据计算而得, n.a表示缺少相关数据

3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从制作经济转向服务经济, 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选择[3]。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得知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 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较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同;第二, 我国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不协调。针对上述问题,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完善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服务业市场的准入制度, 维护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对于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新型服务业, 政府部门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 鼓励服务创新, 调动服务贸易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根据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4]。

其次, 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服务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货物贸易发展影响, 货物贸易的发展对服务贸易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比重较低, 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据此我国应坚持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 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发挥货物贸易总量优势, 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 提高货物贸易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

最后, 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结合。我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较快, 但是服务贸易部门间发展不协调。从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 我国在建筑,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而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 文化和娱乐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弱势。据此我国应推动服务贸易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实现服务贸易总量的稳步增长, 缩小逆差, 逐步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重点发展现代新型服务贸易, 实现服务贸易结构优化。

摘要:主要依据2001年以及2005—2011年服务贸易数据, 从服务贸易总量和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测算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和各服务部门的服务贸易TC指数和RCA指数, 并且与美国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 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不协调等结论。最后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TC指数,RCA指数

参考文献

[1]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2]杨广.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比较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2) :68-73.

[3]李杨, 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5) :75-79

[4]蔡茂森, 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2) :38-42.

[5]黄毅.四川省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2 (1) :119-130.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2

一、外国文献综述

Hoekrnan与G.Karsenty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交易》中指出全球服务贸易在过去重要增长阶段很大程度上被分析家与政策制定者所忽略,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大约20%,全球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而后国际服务贸易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该产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寻求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二、国内文献综述

吴汉嵩在其著作《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新兴服务贸易代表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紧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由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青在《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中,以我国贸易结构作为出发点,提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基于2002-2007 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22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13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的3.9%,居世界第七位。但在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比较明显,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在文章中从进出口贸易额和国际竞争力两个

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且总体竞争力低。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先天条件取胜,容易受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具有获取高附加值能力且对经济增长有内生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竞争力极其微弱。基于上面出现的问题,该文为我国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大力培育国内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与适度保护;提高知识技术要素供给等。

袁永友在其文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中提到:随着当代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深入,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正在成为国贸专业建设的迫切问题,但长期以来,国贸专业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中心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贸易呈现“专业空白”,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现状分析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及机理,提出了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若干对策思路。

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为发展服务贸易专业,2009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苏州、杭州、宁波、西安、重庆和长沙等地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思路及对策包括:

(一)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服务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创新

(三)服务贸易专业师资队伍保障

(四)服务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服务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展

三、关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必须看到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从而适时调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健康发展能带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我国企业和政府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强国之列,真正实现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汉嵩.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M].特区经济,2008(8)

[2] 杨青.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A].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3] 袁永友.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A].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问题;对策建议

1.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4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为0.6%。到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2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为5%。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1总体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低,竞争力差

“十一五”时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157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191亿美元,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位。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与我国自己的货物贸易相比发展水平较低。201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0.3%,低于同期18%的世界平均水平;从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水平也较低,2011年该比值仅为5.2%。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为20%。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服务行业视为制造业的附属品,不注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我国引进了跨国公司制造的环节,但经常把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拒之门外,因此,我国的服务业的开放总体上要晚于制造业的开放,其开放程度也低于制造业。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仅为2..2%,2010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也就达到5.%。

1.2出口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一段时期以来处于逆差状态,2011年逆差额为549.2亿美元。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和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领域,反映了国内经济和货物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航运、货运保险、先进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我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

我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

1.3服务贸易人才短缺,且分布不平衡

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竞争是知识、技术的竞争,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而我国目前面临服务贸易人才紧缺的局面,尤其新兴的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领域,外向型的高级人才更是稀缺。我国传统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再加上我国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再加上我国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为人力资本,这是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

1.4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如:《广告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但是与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的要求相比,相关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完善。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等服务领域,规范性法律、法规较少。即使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其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2.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开放程度

我国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要推动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应引进一些服务贸易领域重大的项目,并为其相关的技术改造提供贷款支持,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应提供研发资助。

此外,政府要通过外资的进入形成强大竞争压力,迫使我国服务业,尤其是国有服务企业提高效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通过引进外资,形成压力,达到国内制度难以奏效的促进作用。引入外资,引入竞争,打破原有垄断格局,国有垄断服务业有了压力,就会注重改善自身的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2.2保护“幼稚”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在充分理解WTO的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制定适度的保护性产业政策,对缺乏国家竞争力但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幼稚”服务业进行合理保护。,尽量避免服务市场开放的冲击。比如,针对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要制定适当的保护性政策,避免这些“幼稚”企业过早地暴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此外,我国应抓住不同地区服务业的特点和优势,采取措施,促进各地区服务企业协调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在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高、经济较发达的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并予以重点政策的支持,给中西部地区其示范作用。同时加大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我国总体服务贸易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

2.3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业的人力资本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入,加强开发人力资本的力度,培养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其次,鼓励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培训机构,注重从业人员的再培训。第三,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第四,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

2.4加强服务贸易立法,保护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尽快建立、健全符合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以便增强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支撑和规范力度。首先,要分部门立法。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承诺开放或逐步开放的服务行业共9个,每个行业都包含着种类繁多的部门和分部门,各自有各自的专业特点,很难将它们统一起来加以具体规范,因此分部门立法显得十分必要。其次,国家要扩大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再次,要建立国家级的综合性服务贸易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管理范畴,使各类服务业企业协调发展。最后,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的责任,根据国际、国内服务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科]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8).

[2]张武,李海红,郑磊.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0(14).

[3]胡君茹.世博会后进一步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考[J].江苏商论,2010(02).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4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衰退,对策

21世纪初, 亚洲, 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 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 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 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 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 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 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 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 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 进军海外市场, 在国外开店, 在全球采购商品, 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 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 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 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 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 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 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 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 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 2007年上半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 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 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 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 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 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 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 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8.1%,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 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 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 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 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 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 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 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 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 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 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 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 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 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 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 企业规模零、散、小, 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 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 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 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 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 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 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 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 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 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 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 同比增长21.9%, 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 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 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 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 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 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 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 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 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 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 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 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 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 拥有绝对优势。

(3) 品牌资产方面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品牌优势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无形资产。通常, 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型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 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 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华联超市, 其无形资产却只有0.75亿元人民币。

(4) 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 而在外国零售企业中, 各主要部门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另外, 在人才的争夺中, 外国零售企业凭借其各方面优越的条件赢得了求职者的青睐, 更加剧了我国零售企业高级人才的短缺状态。

三、全球经济衰退中发展我国零售服务贸易的对策

在零售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又面临全球经济持续衰退之际, 零售服务贸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外资零售企业和中资零售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同时, 我国的零售服务贸易要主动的应对危机和寻求发展, 通过竞争, 加快民族零售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1、面对危机, 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1) 加速向二级城市拓展业务。现在中国88%的国内生产总值出自二级城市, 2002—2006年, 这些二级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 零售额上升了79%。

(2) 大规模降价促销, 不但会对中小超市形成强烈冲击, 还会引发行业洗牌。如春节期间, 沃尔玛在64个城市117家商场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活动, 部分商品降价幅度达54%。

(3) 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以门店为中心的地方采购、配送中心逐步完善, 显示出对中国文化及政策准确理解和适应性。

(4) 加速收购兼并, 利用相关企业的现有营销渠道扩大规模效益。如2006年, 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权, 按照计划, 沃尔玛最终将全盘收购好又多, 如果收购成功, 沃尔玛在华将全面超越家乐福。

2、零售服务贸易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 我国支撑消费强劲增长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因此, 作为消费产业链中拥有稀缺性渠道价值的零售企业, 应具备更强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涨的刺激下, 我国零售业持续偏旺, 社会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央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 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零售行业仍处于以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及高储蓄率为核心推动力的消费升级时期。

(1) 政府加大对零售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 努力清除内外贸之间、地区经济之间以及流通供应链之间的行业隔墙, 为流通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对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实行法制化管理, 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 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 阻止外资零售企业的不正当兼并和收购, 为国内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争取生存空间。

三是充分运用银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多种金融服务手段, 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突破企业财务资源的瓶颈。

(2) 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 大力整合和壮大民族零售企业。一是进行资本重组, 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发展我国自己的商业航母;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可以大胆出击, 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 形成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进行跨国经营。

二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以特色和差异化应对跨国零售巨鳄的竞争。塑造品牌,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多放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中国零售企业则已经把连锁门店开到了县城以及富裕的村镇, 具有先发优势。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电下乡、扶持农村连锁超市等利好政策, 相信农村市场将大有作为。

(4) 具备条件的企业应主动地、有选择地走向国际市场。我国零售业通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 已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联、大商等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区经营实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业。另外, 国际经济环境宽松, 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费需求对中国商品与文化的偏好增强, 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 可以通过学习国外零售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经验, 尝试走向国际市场。

(注:本文系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为G200521)

参考文献

[1]张宇:论零售业产业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 2007 (8) .

[2]陈宏宇:21世纪初欧洲零售业发展的特点与经验[J].经济科学, 2008 (6) .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5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限制和贸易壁垒,使金融服务贸易活动逐步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使贸易体制逐步由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我国加入WTO至今,金融服务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开放的地域、数量、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贸易额逐年增加、开放度不断提升的特点。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一,技术转移。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一方面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另一方面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迫使金融服务业加快技术创新,并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中国银行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从战略投资者引入、海外上市、合作经营等诸多方面获得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等,从而促进了银行业自身技术含量的提高。

第二,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效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管理制度的引入,促进了中国银行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二是新金融商品的引入,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同时,有助于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信用基础的建立。三是金融管理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促进了银行业自身实力的增强。第三,外资吸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一方面大大地方便了市场参与者的投融资活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自由流动,对我国银行合理利用外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得我国银行业务增加,将外币和外汇业务纳入本行的业务范围,形成了更大的资金后盾,较好地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金融需求,改善内部投资环境,便于资本市场的流动,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

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第一,市场份额下降。首先,银行业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银行在外币储蓄业务、人民币存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优质大客户的贷款业务、零售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等方面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其次,金融创新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优势突出,有成功的经营和营销经验,可凭借在母国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优势,如果我国银行业不善于利用金融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将会占领我国金融创新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第二,人才流失。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和发展,外资银行业丰厚的待遇和优良的管理机制、工作环境等,都对我国银行业专业人才队伍造成巨大冲击。首先,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坚力量流失严重。其次,国内培养为国外所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年轻的银行业人才在经过国内银行几年的培养后,日渐成熟之时却纷纷被外资银行聘走,严重影响了国内银行业后备力量的积蓄,造成了业务骨干梯队结构的失衡,影响人力资源年龄、知识结构的科学分布,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运行风险加大。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获取世界金融资本与服务资源的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定风险。首先,银行业原有的金融风险会被放大。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如果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问题较多、金融机构的各种违规违法活动比较严重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和放大,我国金融的脆弱性会显现出

来。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在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容易冲击我国的金融市场。第三,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机构及其母行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我国金融体系的动荡。

二、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发展策略

1、推进多元化经营,逐步实现银行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首先,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上逐步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对工商企业持股、证券经纪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保险业务、财务顾问与咨询服务、外汇业务、国际银团贷款等。其次,利用各类资源推进银行的多元化。可利用金融自由化打开国际金融市场的契机,采取银证合作、资本证券化、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广泛利用资金资源;尝试、探索利用新的金融商品资源,不断拓展银行自身的业务领域;利用人力、资本、硬件、管理等各类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升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第三,逐步建立适合银行业混业经营法制体系,给银行业的经营构建一个健全、稳定、有序、良好的金融环境。最后,加强监管机构的协调和沟通。

2、推进银行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银行业的兼并重组。首先,完善银行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金融企业框架。目前,应加紧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结构法律框架,明晰金融产权,推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的产权收益分配制度,逐步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把有条件的银行改造为“产权体制股份化、资金营运市场化、经营目标盈利化、业务总类综合化、发展方向国际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其次,应当从法律层面规范银行业兼并重组的行为。近几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合并,通过优势互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有益的经验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的重视。

3、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提高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只有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企业才可能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打造优质的企业品牌,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必须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大力完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大力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资金安全度。最后,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的改革。对人力资源的改革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依据我国的国情,可采取将银行领导行政级别同剩余索取权相结合,建立商业银行领导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在领导干部问责制基础上建立行长领导银行的长效机制等制度。

4、重视对国际化金融经营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人手,为优秀金融经营人才成长、成才提供环境。应当建立起从人才引进、员工培训、人事管理到人才使用的一整套具有激励、吸引效果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力,增强对国际金融经营人才的吸引力,为优秀金融经营人才的引进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要广泛开展高级金融业务及相关知识培训,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资源。通过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为我国银行业作好高级人才储备。最后,建立优秀金融人才资源库,为银行业挖掘、引进优秀的国际化金融经营人才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海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2005:15~17.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6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 关系

融资指的是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资金的流动同时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在国际贸易领域,融资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分别是银行和进出口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出口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贸易回转,确保进出口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提高银行业绩的重要表现。国际贸易融资具有收益高、利润丰厚的特点,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用既能够有效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所以,在国际贸易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化时代,国际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促进股价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笔者主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简介

(一)概念

所谓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给予国际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便利服务,是一种既能够解决进出口商贸易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够有效提高银行业绩和效益的双赢举措。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融资是推动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

(二)分类

国际贸易融资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就是银行给进出口商放款,所以可以根据融资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其中的短期融资指的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贸易融资,这种短期融资方式在企业运动资金周转方面最为常用。中长期融资则是相对于短期融资而言的,融资期限超过一年的贸易融资形式。这种时间比较长的贸易融资一般金额都相对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用在企业扩大规模方面。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是进出口商,所以细分起来可以分为进口商的融资和出口商的融资。进口商融资的银行为进口方当地的银行,常见的贸易融通服务有开立信用证。出口商的融资主要是出口方当地银行为其提供的融资便利,比较最常见的有出口押回。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除了可以分为这四种类型之外,还可以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商业贸易融资和财政预算融资。总之,无论是按照何种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进行分类,其根本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即均是为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贸易融通便利。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概况中可以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虽然在出口信用保险以及贸易信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融资方式单一(以信用证结算为主要形式);资金供给后劲不足(体现在政策性银行是将重点放在需要扶持的资本性货物出口上,而拥有更多资本的商业银行却主要是投资在有较大回收利润的大型企业上);中小企业不受重视,融资难(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润低有关)等[1]。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不健全、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低以及我国企业信用相对比较低几个方面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从完善配套法律和条企业信誉等方面出发。

国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国家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资金融通便利活动,在保障国际贸易更加顺利进行和推动其不断扩大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没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也就不复存在。同样,没有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也将难以得到更好发展,所以两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互助互利的管理。有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额探讨后指出,衡量金融发展可以发展规律、效率以及结构三个唯独变量进行探讨。且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金融中介能够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为贸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融资就是金融企业提供的一种最主要金融支持服务。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去探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其结果都是指向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盟友”关系[2]。下面就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以及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

影响机制。分析金融发展的性质可以发现,该活动具有储蓄动员、加大监督、减少风险以及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储蓄动员指的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通过动员人们将储蓄转入投资,使储蓄成为一种流动性的、可产生交易的投资资金的方式。金融发展的这些功能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资本积累之外,还能够通过将这些积累资本投入到流通领域的方式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际贸易融资是通过风险分散、资金配置以及便利交易三个介质作用与金融贸易,推动金融贸易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他们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并将这些资金以融资的方式向国际贸易中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业务,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使资金短缺企业能够更好的开展贸易工作,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在国际贸易中最常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受资金约束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资金融通支持的主要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所以需要贸易融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具有更多优势,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方向。

(二)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可以从对企业的影响和国家乃至国际的收支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企业的影响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国际贸易融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融资金额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资金能力的相对比较差、信誉也不如大型企业,商业金融结果在这些的企业中投入的资金回收利润较低也风险更高。加上这些中小型企业一次性的业务量都比较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无法为金融投资机构带来更大利润。且金融投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对象之前均会对不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这个过程中也就不免会产生一些成本,而这一成本对于单匹业务量较少也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还相对比较更好[4]。另外,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就是国际贸易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金融投资企业在发放贸易融资过程中也会优先选择资金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以,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或者的贸易融资概率也就远远低于大型企业,久而久之,中小型企业也就逐渐被排齐出国际贸易。这种中小企业被排齐的现象的前提是贸易融资方为商业金融机构。若贸易融资方为政策性银行,且政策性银行有目的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便利,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政策新干预,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将能够有机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展拳脚,推动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5]。

2.对国家乃至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大的方向看,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有力调整,比如对于一些在国内已经有足够数量的、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则应该适当的控制其进口量,通过不给予或者给予较少贸易融通服务的方式限制其进口量,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平衡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国际贸易融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明显的政治色彩,很多情况下是国家对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若能够通过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进行贸易融资选择和控制,那么将能够决定何种类型企业能够进出口,进出口的数量如何等,直接通过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方式改正国际贸易秩序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贸易融资除了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之外,还会对一个国家的GDP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会能够利用贸易作为中介促进一个国家的GDP增长,使国家之前实现一种双赢的目的[6]。比如日本协力银行,该银行主要是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且其主要投资方向是在日本的设备出口企业上,是专门为日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企业提供的贸易资金。由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的货物无论在技术水平或者样式方面都处在先进行列,所以当这些具有多样性和先进性技术水平的资本货物被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后,也就直接或间接的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整个工业的基础水平。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性,所以若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都是私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健康[7]。所以,国家贸易融资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以及国际社会之间的合理协调。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真正发挥推动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的作用,实现两者共同促进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是一种相互依托、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应用国际贸易融资,能够为存在资金短缺或者受约束的外贸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进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散,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优势,赢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创造良好条件。且这种贸易融资形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个国家GDP值的乘倍增长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推动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 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 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 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 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篇7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主导力量,其发展趋势和影响方式都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今,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强大动力。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必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而服务贸易的特点与方向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国经济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大国崛起的物质基础。但是,面对21世纪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我们更应该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本文选取世界上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且资源禀赋、人口状况与中国较为接近的印度作为参照物,全面比较中印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探求导致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的内在原因,这对于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进行了一些研究。刘新英和李清(2008)通过总量比较得出结论:印度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其服务业贸易总量也远低于中国,但是印度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却高于我国。杨荣珍(2006)通过对两国服务业的子部门进行个量分析,认为虽然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但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子部门中却分别拥有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优势互补性可能导致两国的互利合作。Franoise Lemoine(2007)从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两方面深刻分析了导致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的原因,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两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同和两国对服务业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2 中印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简述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近年来,中印两国的GDP增长率都稳居世界前列,从2004—2008年中印GDP增长率对比(见图1)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率最近5年基本保持在10%以上,印度GDP增长率也保持在8%左右,应该说印度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中国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存在。据WTO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金额分别为1460、158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为4.6%、3.9%,进出口世界排名均为第五位。而同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金额为10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8%,排名世界第九位,进口金额为91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为2.6%,排名世界第12位。虽然印度服务贸易总量赶不上中国,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印度服务贸易顺差额为150亿美元,而我国服务贸易却处于逆差,逆差额度达到了120亿美元。另外通过分析中印两国2008年GDP的构成可以看出(见图2),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0%,而印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3%,我国仍然处于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型经济”阶段,而印度则呈现出了明显的“服务型经济”的特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年国内国际数据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09年数据(World Bank WDI Database.)

3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1 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的内部构成分析

仅仅从总量上来看,印度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相比都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对两国服务贸易的内部构成进行分析。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代表着世界服务贸易将来的发展方向。而运输、旅游等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其目前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必将被科技含量更高的计算机和通讯服务所代替。因此,对服务贸易的内部构成进行分析将更加有利于阐述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作者选取2008年我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中的七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对比,以其找出两国之间的不同和差距。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代表着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的运输、建筑、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9%。而代表着高科技含量的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仅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3%,反观印度这两部分的比重分别为36.9%和61.8%。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

由此可以看出,带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依然是传统的运输和旅游服务,而代表着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方向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则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2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在下文的分析中,选取了中印两国2004—2008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和CA指数来对两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数据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WTO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首先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我国一直高于印度,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在总量上是超过印度的;其次从TC指数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TC指数一直小于零,而印度的TC指数则始终保持在零以上,根据TC指数的含义,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小于进口,整体的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TC指数值在逐年增大,但是增加速度非常缓慢,和印度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两国的RCA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4年我国和印度的RCA指数相差1.11,而到了2008年差距则达到了1.89,另外我国的RCA指数还在逐年下降,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和印度相比并没有比较优势。印度的RCA指数始终保持在1.5以上,根据RCA指数的含义,当其数值处在1.25-2.5之间时说明竞争力较强,因此印度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较我国而言更强;最后通过CA指数可以看出,我国的CA指数一直低于印度,且一直为负值,并且这种差距有逐年扩大的倾向,从而说明了我国和印度相比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差距越来越大。

4 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对我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虽然在服务贸易的总量上超过印度,但是在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和印度相比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下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4.1 经济发展政策

中印两国基本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外改革开放。开放之前的印度实行的是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的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启动了经济自由化的改革,逐步放开国内的产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私人和外商投资的政策。在1997年颁布的《保险监管和发展局法案》中规定,外商投资者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金融、电信等部门的股份,从而极大的调动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业的发展。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制定了很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明显的更加倾向于制造业的发展,对主要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开放程度较低。另外政府对服务业发展制定了很多的限制措施,由此导致我国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处于严重的垄断地位,阻碍了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4.2 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是培养出大量的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印度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行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了独具特色的“10+2”教学模式,在学生求学的最开始10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劳动知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在其后的2年中实行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让一部分学生通过筛选进入高等院校从事高端研究,另一种就是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并且这种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服务观念。印度的人才培养机制既保证了高端人才的供给,也使得低端人才的供给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降低了人才浪费,为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提高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反观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使得大部分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样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高端人才的供给。但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不是很符合,另外,在能够给服务业提供大量人才的职业教育又往往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我国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4.3 外资利用的侧重点

从改革开放以来,两国都比较注重通过吸引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并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印度在对外资的吸引和利用方面不仅法规较为全面,并且执行起来也比较符合本国经济发展。我国对外资的利用仅仅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中主要以FDI为主,而印度注重对多种投资方式的吸引,在积极强调利用FDI的同时,还比较重视对国际优惠贷款的争取。在具体的外资利用过程中,印度比较强调对外资的利用应和本国的世纪经济发展相一致,而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引进外资的时候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导致外资的利用比较混乱。另外,我国对外资的利用主要是投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印度以吸引的外资则主要投向以计算机信息和通讯为主的服务行业。据测算,2007年印度吸引外资流向服务业的比例高达50%,而外资流向我国服务业的比例则不到30%,从而不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快速持续增长。

4.4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如果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比较健全的话,就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并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还可以提高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而印度在1958年就通过了针对贸易和商品商标的法律法规,1970年,印度颁布了旨在保护专利的法律,并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给印度服务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力,使得外国投资者愿意到印度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印度服务贸易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而我国只是在1983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商标法,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权保护法。由于我国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使得我国企业屡屡在国际市场上遭遇阻碍,从而也影响了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降低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5 结论与启示

由上文对中印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服务贸易的总量上我国大于印度,通过对两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和CA指数的衡量,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和印度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结合印度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中国应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1)切实改善教育状况,促成高等生产要素的生成机制,提高高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2)加强研发的力度和能力,提高研发质量,保证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和质量;(3)减少对部分服务业的干预,为服务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制定相应的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并建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5)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煜.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J].财贸研究,2007(5):46-50

[2]魏作磊.中国与印度服务业发展比较[J].统计研究,2007(3):92-96

[3]LEMOINE F,DENIZNAL-KESENCI.China and India in inter-national trade:from laggards to leaders[D].CEPII,Working Pa-per,2007-19

[4]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73-79

[5]黄庐进,王晶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10(1):96-100

[6]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6(8):31-36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8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对价外汇的交易活动。《服务贸易总协定》按照服务提供者或者服务消费者的来源以及提供服务时所在领土界限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四种:

(1) 过境提供, 是指一国的服务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2) 境外消费, 是指一成员国的人员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接受服务。

(3) 商业存在, 是指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成员国建立商业实体的方式向该成员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4) 自然人移动, 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

2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多样化发展, 服务贸易在对外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来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之态良好。

尽管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起步较晚, 发展基础不稳定, 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服务贸易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在实践中, 我国的对外国际服务贸易还存在着很多不能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主要问题:

(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地区不平衡。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发达城市和地区, 例如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和大连等。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对外服务贸易份额较少。同时贸易交易项目和交易伙伴也是不平衡发展的, 这就形成了中国目前对外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的局面。

(2)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比较滞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不同级别的管理机关在服务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政策和规定, 然而这些规定存在着差异, 就会导致各级机关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的情况。服务业的管理不透明, 导致我国服务业管理秩序混乱。

(3)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目前世界国际服务业属性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 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一个经济产业性质会决定该贸易活动的性质, 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地在扩大。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资本状况不太理想, 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 尤其是新型的服务业和知识性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 这将会影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以上问题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不稳定;对外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有关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笔者将根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主要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有关国际服务贸易制度进行分析。

3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保障快速发展的对外服务贸易, 我国也加快了国际服务贸易立法的步伐。但是但是, 目前我国尚不存在一个具体统一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对外服务贸易的有效运行。我国在《对外贸易法》规定了有关对外贸易的原则性规定, 缺乏具体的详细规定, 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 我国调整对外服务贸易还依赖于单行法规和具体的行业规范、商业管理等, 例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等调整金融服务的法律规定, 《海运条例》、《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外国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暂行规定》、《民用航空法》等调整运输服务的, 《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机构管理条例》等主要调节专业服务活动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法规为规范市场,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现有的现有法律法规是从不同领域和角度进行规范的, 必定会存在很多的交叉重叠, 也回有很多方面存有空白之处, 这会导致制度之间的不协调, 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我国服务贸易现行立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之间存在冲突。我国的国际服务业发展起步比较晚, 每个时期都会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对外开放政策, 根据对外开放政策也会制定相关的法规调整某一个特殊服务贸易, 而不能使整个行业的立法适应新情况的出现。我国采取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的方式对对外服务贸易进行管理, 每个部门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时都会从本部门自身利益出发, 制定出来的行政法规和兴业规范之间就会出现重叠和矛盾, 不利于执法工作的进行, 同时还可能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2)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立法不统一。虽然说我国的《宪法》和《对外贸易法》中都有关于调节国际服务贸易活动的基础原则性的规定,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以《对外贸易法》为核心的统一法律体系, 对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活动做出具体的规定。还有,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中, 只是对商业存在这种服务贸易做出相关的规定, 对于《服务贸易总协定》调整的其他三类服务贸易活动规定甚少, 在国际服务贸易实践活动中, 往往存在很多服务贸易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调整的空白地带, 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在现有体系中, 大部分的法律都是来调整服务贸易中商业存在贸易的, 对其他三种贸易提供方式规定的比较少, 这样不利于其他三种贸易活动在我国的发展。

4 新趋势下完善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

(1) 我国要加快国际服务贸易立法进程, 建立统一、健全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目前在我国内服务贸易理发的工作跟不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步伐, 很多服务贸易部门都没有相应的法律加以调整, 存在许多空白地带。因此, 为了发展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 我们应该加强对有关国际贸易条约、规则的研究, GATT、GATS、WTO等都是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国际规则, 我们要重视对其的研究, 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服务。

(2) 我国要增强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我国在协调和统一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和规则方面确实存在差距。在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定不统一, 往往会导致政府多头管理的现象。各个职能部门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服务贸易规则, 导致各部门之间调整统一服务贸易活动的规则相互矛盾, 出现部门内部多头管理, 权责不清。 为了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出现, 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范。笔者从我国目前国情出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建立统一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部门, 专门制定我过的对外服务贸易法律规则, 以及调整各个级别部门的权责问题;第二要明确地规定各级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以及相关的责任, 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混乱重叠管理, 减少财政资源的支出;第三要加大调整现行的各部门规则之间的冲突, 做好目前的协调工作。

(2) 我国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我国的服务贸易法律。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多个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公约, 我国要严格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则。我国在制定新的国际服务贸易法时都要以我国做出的承诺为依据, 这样一方面履行了我国所承担的义务, 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的信心不断完善我国的服务市场。

(4) 我国要尽快进行保护性立法。对外开放是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大量外国服务贸的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现有的服务贸易带来冲击, 因此我们要加快服务贸易保护立法的步伐。首先,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有关原则和条款, 加强我国服务贸易保护立法, 减少外来的冲击。其次, 要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服务贸易保护立法, 以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贸易需求为基础进行立保护性立法。

参考文献

[1]赵承壁.国际贸易统一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2]许军珂.国际服务贸易法律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3]沈四宝.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 篇9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但是仍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表1显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 200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27.54亿美元, 2010年达到202亿美元, 是2000年的7.3倍, 可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一直处于出口逆差的状态, 并且逆差日益扩大。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 保险服务贸易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量的增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 从表1可以看到, 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的增长趋势缓慢并且波动性较为明显。其贸易额在2000年至2005年一直介于1.41亿美元到3.85亿美元之间, 从2006年起, 贸易额迅速增加, 2006年突破10亿美元, 经过两年的下降后, 2009年再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2010年达到2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保险服务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例, 2000—2010年一直占到86%以上, 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非常小, 不足14%, 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类型结构发展不平衡, 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0—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 (MS)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 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 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MS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表2可以看出, 在2005—2010年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 英国和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稳居世界前两位, 两国占据国际金融服务市场将近一半份额, 一定程度上说明英、美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日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2.98%下降到2010年1.36%, 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减弱。韩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略有波动, 但一直保持在1%左右, 说明其国际竞争力并无明显变化。印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说明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处于0.5%以下, 处于竞争劣势。在所选取的国家中, 欧美国家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很强, 而亚洲国家除了印度外, 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较弱, 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水平不足0.5%, 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很弱。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单位:%

资料来源: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经整理、计算所得

通过表3可以看出, 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出口商中依然是英国、美国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其中美国的出口份额高于英国。在表3中的4个亚洲国家中, 印度处于领先位置, 中国依然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但近年来已超越日本, 与印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而韩国在这一指数上显示出较弱的水平。

(二)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 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 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TC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X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 M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如果TC指数接近0, 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果TC>0, 说明比较优势较强, 而且越接近1, 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1, 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0, 说明比较优势较弱, 而且越接近-1, 行业竞争力越弱;如果TC=-1, 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进口。

根据表4各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 英国在该指数上依然优势明显, 由2005年的0.64上涨到2010年的0.69。美国该指数较为稳定, 紧随英国之后, 一直保持在0.5左右, 并呈逐年上升之势, 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在中日韩三国中, 韩国的TC指数十分突出, 甚至一度高于英美, 近年逐渐下降和美国持平。而印度的TC指数也明显优于中国, 说明印度在其他金融服务上相比中国更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从2005年至今均为负值, 说明中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远远小于进口量, 并且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资料来源:根据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表5中各国保险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 只有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TC指数连年呈正数且保持上升, 除2005年外, 每年均超过0.5, 表明英国在世界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处于领先位置。而中国的TC指数在2005—2010年间维持在-0.8左右, 波动幅度不大, 但是低于日韩和印度等亚洲主要竞争对手, 说明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相比在保险服务贸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商品或服务出口额占该经济体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是反映该经济体这种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RCAij表示i国j产品或服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 (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 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 (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 的出口总额。如果RCA≥1,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2.5,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2.5,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1,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0.8≤RCA<1,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劣势;如果RCA<0.8, 说明i国j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劣势。

资料来源:根据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从表6中可以看到, 在MS和TC两项指数分析中占绝对第一的英国, 在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上依旧保持了强劲的实力, 2005—2010年都稳定在5以上, 显示英国的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极具竞争力, 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美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不如英国, 但在2005—2010年也稳定在2.3左右, 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的RCA指数持续上升并于2010年突破1.25, 在亚洲国家中具有较强竞争力。韩国的RCA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并无明显进步, 日本的RCA指数持续下滑, 竞争力大不如前。我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05之下, 远远小于0.8, 说明我国其他金融服务贸易呈现出极强的竞争劣势, 且在选取的六国中处于最低水平, 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表7中可以看到, 在保险服务贸易RCA指数比较上, 金融强国———英国依然稳居第一, 指数连年上升, 不断拉大与其他国家距离, 优势地位无可撼动。美国RCA指数波动变化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位居英国之后, 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度虽连年下降, 但在亚洲国家中仍处于领先地位,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日韩虽有波动但总体稳定, 和中国大体相当, 并无明显优势。中国RCA指数虽然较低,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超越韩国, 说明我国在保险服务贸易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根据WTO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 丰富资金来源渠道, 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资本规模

资本是金融服务贸易的首要基础, 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没有资本支撑就谈不上金融服务业。因此, 扩大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资本规模, 能够有效提升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增加金融服务业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有: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发达国家上市, 来获得上市国家大规模的优质资本;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审核标准, 确保资金回笼, 减少呆账坏账;向社会发行长期金融债券, 通过聚集民间的闲散资金扩充自身规模。

(二) 注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金融服务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想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就必须加大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做法有:一是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 建立门类齐全的金融服务贸易培养机构;二是建立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机制, 通过与国际接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高薪厚职吸纳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三) 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机构创新能力, 不断推出新型金融产品

我国金融服务业之所以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大量依赖金融服务进口,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缺乏创新性, 无法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各项需求。要想提高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性,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科研投入, 进行自主技术创新, 结合各国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应通过和国外先进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 学习其先进技术, 借鉴其已经取得成功的金融服务产品。

(四) 强化营销, 扩大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

“酒好也怕巷子深”, 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与其采用的营销方式密切相关。由于金融服务贸易本身是抽象的, 不具有实体性, 所以服务的消费者很难事先对服务水平作出评估, 服务提供者的声誉和形象就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因此, 金融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在金融服务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提升金融服务贸易营销力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定位, 结合不同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二是完善营销渠道, 建立能使产品直达营销终端的营销体系, 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海内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 加大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

为实现加入WTO的各项承诺, 我国将会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 这必然会给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 政府应妥善处理好对外开放与保护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的关系, 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的对外竞争环境。一是应掌握好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准入条件;二是应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促进国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三是尽快完善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服务业的财政支持使其更好地发展。

(六) 加强金融监管, 适时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除,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在此形势下, 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保证金融服务贸易安全稳定, 一是加大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力度, 提高业务透明度, 随时做到自查自省;二是完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体系,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 确保金融业安全运行;四是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保持公平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潘茂.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及战略意义分析[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 2010 (4) .

[2]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4) .

[3]钱敏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1.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10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旅游服务贸易作为我国服务贸易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始终保持着我国第一大服务出口部门的地位, 贸易额均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份额只占到了3%-4%, 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也远远落后于法国、西班牙等西欧旅游强国。为了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进一步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通过与世界旅游服务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对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一、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 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的取值范围是[-1, l], 指数越接近1, 说明竞争优势大, 反之则说明行业竞争力小。

数据来源:根据WTO官方网站数据计算所得

从表1可知, 英国和德的指数均为负值, 是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净进口国。西班牙、美国和法国的指数均为正值, 说明这三个国家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其中, 西班牙指数最高, 出口竞争力强, 法国次之, 美国相对较低, 其指数尚未突破0.2。我国旅游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 但值不高, 一直徘徊在0.1左右, 这说明虽然我国旅游出口一直大于进口, 具有一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 但优势微弱, 与欧洲发达旅游国家差距显著。近几年, 我国对出境旅游的限制逐渐放宽, 出境游发展迅速, 该指数有缩小的趋势, 且有变为负数的可能。这对我国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提出了挑战。

二、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旅游出口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旅游出口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对于服务贸易, 若指数大于2.5,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当指数小于0.8时,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数据来源:根据WTO官方网站数据计算所得

西班牙旅游服务贸易平均RCA指数大于2.5, 这种优势甚至超过旅游服务贸易总额排名第一的美国, 表明该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和法国的RCA指数大部分介于2.5-1.25之间, 其国际竞争力不可小觑。英国和我国RCA指数大部分介于1.25-0.8之间, 旅游服务贸易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而德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8以下, 是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的国家。我国的RCA指数从2003年开始大幅下降, 显示性比较优势从中度变到了微弱。说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业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竞争力不强, 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

三、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旅游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 我国已把旅游列入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第一序列。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逐年上升的, 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都已经进入世界前5名,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4%,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但通过与旅游强国竞争力相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旅游服务业竞争指数处于波动有所上升状态, 总体水平处于中游地位, 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 但优势不稳定, 与美国、法国、意大利这样成熟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这与13亿人口以及旅游资源及其丰富的国情是不匹配的。我国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 却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必须继续培养竞争优势以提高我国未来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这样我国才能在未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北方经贸, 2008

[2]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6.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41-01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目前在高校属于比较新的一门课程,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该课程的开设体现出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经过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进一步研究。鉴于该门课程为新课程,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时间不长,因此大部分的高校将该门课程列为考查课程,学分上也区别于国际贸易其他课程,这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发展已经由货物贸易转向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由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特点不同,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自然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加大对此的研究。但目前教学与科研的现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做新的评估和新的定位。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中的重要的课程,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知识相比具有新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对该课程的认识还相当陌生,没有对课程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对于一些非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此课程非本专业课程,如果不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则学了也没用,因此导致学生们对此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上课没有效率

(三)在教学内容上多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用性教学。《国际服务贸易》应该是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教学中很多老师仅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在一些贸易实务理论上缺乏相应的模拟操作,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国贸老师上惯了传统的国贸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对服务贸易的了解不多,因而无法承担该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部分教师缺乏定期专业培训,缺少授课能力。种种原因导致该门课程的师资问题很突出。

二、教学改革的建议

第一,明确该本课程讲授的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国际多边服务贸易框架,主要的对外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外服务贸易问题。难点则是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理论的应用问题,由于国际贸易统计方式的不同导致的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国际对比的准确性问题;主要的服务贸易类别。

第二,实行以主动型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型学习指的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实行“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推动学生在行动中开始思考,从而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鉴于教学条件,笔者认为该模式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案例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的思索,并进而如同“精神助产士”般推动学生获知结果,使用的案例可以从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搜集,如《国际贸易》杂志、中央二套的《全球资讯榜》等。教师要注意采用案例教学,应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概念和所设计的问题紧密联系,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以双语教学为引导,渐进式获取知识。由于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基本涉及第三产业的贸易内容,因而容易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习,如国际旅游、国际运输贸易等,让学生理解,该课程与大家是息息相关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张嘴,结合所有的国际贸易知识,积累商务背景知识,网站的经济报道,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规定学生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英文材料。

第四,重视实践教学,引入模拟教学。首先可以参照国际贸易实务的软件操作,开发软件产品,在所模拟的环境下进行相关的内容设置,合理恰当的设计模拟教学的内容;此外,注意对实验室的建设。模拟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实验室,对课程的学习和内容的掌握有重要的作用,应对此加大建设。

第五,改进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本门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此外,对于教学手段,结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配备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对教学的手段进行更新,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如旅游、运输等,可以通过展示风光图片等刻画该部门贸易的特殊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邀请校内外专家听课评估,促进本课程授课教师的水平提高。如通过邀请校外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召开学术讲座,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选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师授课的水平;又如,进行教案的改革,特别是强调教学和科研相融合,共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提高,只有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有了很好的统一之后,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去思索本学科发展前沿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对此有所建树并作出贡献,通过教学促科研,通过科研促教学应该是双关齐下。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陈秀莲(1973— ),女,汉,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唯实.《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发展·月刊,2009,3.

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 篇12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定量分析,对策建议

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 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40%,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然而, 相对于货物贸易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尽管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处于严重失衡的局面, 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为贸易强国的最大硬伤。因此, 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并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显得尤为迫切。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从贸易规模来看, 加入WTO后, 我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706亿美元, 在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稳定在10%以上, 表明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

从贸易增速来看, 2001年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幅度较大, 其中在2004年的增幅最大, 同比增长达到32%。随后增速虽有减缓, 但仍保持较大的增幅。2009年由于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而近两年的增长率较之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从贸易差额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自2001年起12年维持逆差局面, 这表明我国是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并且自2008年开始, 逆差额逐年大幅扩大, 到2012年已高达897亿美元, 逆差额自2001年起年均增幅达到70%。

从贸易行业结构来看, 2001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均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尤其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咨询、金融服务、广告和宣传等部门的增幅较为突出。但各部门发展分布极为不均, 差距非常大, 服务贸易额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咨询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 4个部门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3792亿美元, 占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6%;而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等部门的服务贸易额则较少, 占比仅为19.4%。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为精确判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本文选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西班牙、印度、新加坡等9个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利用各国在2008-2012年的服务贸易数据指标作为参照, 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 (MOR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MOR=Xes/Wes, 其中Xes表示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额, Wes表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整体竞争力, 该指标越高, 说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由表2可以看出, 近5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保持在10%以上, 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说明美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尽管仍领先于亚洲国家, 但近5年来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 说明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有较大影响。而除日本外, 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虽然落后于欧洲国家, 但近5年来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表明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但需要注意是,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数值较高, 但根据进出口的具体情况, 表明目前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主要依赖服务进口, 而服务出口仍处于弱势。

(二) 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竞争优势指数是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差额占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TC= (Xes-Xis) / (Xes+Xis) , 其中Xes、Xis分别表示一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竞争优势指数是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时常用的测算指标之一, 该指标取值范围为 (-1, 1) 。TC指数大于零,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且越接近1, 表明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出口竞争力, 且越接近-1, 表明竞争力越弱;指数为零,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为产业内贸易, 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由表3可以看出, 除德国外, 欧美等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正值, 说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具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尤其是英国、西班牙两国, 其TC值不仅超过美国, 并在近五年保持不断加强的趋势。亚洲国家中, 印度和新加坡除个别年份的TC指数为负值, 其余年份均为正值且接近于零, 说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而日本与中国的TC指数近5年均为负值, 说明其出口竞争力较弱。而且我国的TC值在近5年逐年递减, 至2012年已低至-0.19, 为各国历年TC指数的最低值, 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1=运输服务;2=旅游;3=通信服务;4=建筑服务;5=保险服务;6=金融服务;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9=咨询;10=广告、宣传;11=电影、音像;12=其他商业服务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三)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服务贸易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RCA= (Xes/Xet) / (Wes/Wet) , 其中Xes、Xet、Wes、Wet分别代表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一国对外贸易出口额、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世界对外贸易出口总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可以较好反映出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RCA指数大于2.5,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一般;RCA小于0.8, 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由表4可以看出, 尽管所有国家的RCA指数均小于2.5, 但美国、英国、西班牙、印度等4个国家的RCA指数在近五年均介于2.5和1.25之间, 说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英国和印度, 英国近5年的RCA指数一直居于各国之首, 说明其竞争力远远强于其他国家, 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 近五年的RCA值表明其竞争力仅次于英国, 凸显其较好的比较优势。德国、日本和荷兰在部分年份出现了RCA值小于0.8的情况, 表明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仍较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历年的RCA指数均在0.8以下, 而且一直是所有国家中最低的, 即使是其峰值0.5也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RCA值, 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严重缺乏比较优势, 同时近3年的RCA值呈现下降趋势也表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四)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CA指数)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是在服务贸易出口比较优势基础上减去服务贸易的进口比较优势, 从而得到一国服务贸易的真正竞争优势, 其计算公式为CA=RCA- (Xis/Xit) / (Wis/Wit) , 其中Xis、Xit、Wis、Wit分别代表一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一国对外贸易进口额、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世界对外贸易进口总额。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综合考虑了进口和出口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出口的不足。CA指数大于0, 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 且该指数越高, 表明竞争力越强;CA指数小于0, 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 且该指数越低, 表明竞争力越弱。

由表5可以看出, 欧美国家中, 美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CA指数均为正值, 说明这些国家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竞争比较优势, 其中以英国的竞争力最强;而德国和荷兰的CA指数小于0, 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较弱。亚洲国家中仅印度的CA指数为正值, 且数值较高, 表明其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日本、新加坡、中国的CA指数小于0, 意味着这些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较弱, 尤其是中国的CA指数, 除2010年外, 其余历年在各国的CA指数中均为最低, 且近3年的CA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各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看出, 无论从哪一个指标进行对比, 关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结论都是基本一致的, 即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且近3年呈现发展停滞甚至恶化的征兆, 这将不利于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鉴于服务贸易的重要性, 必须将服务贸易作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之一,努力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一) 积极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目前,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附加值低的产业, 而在智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金融、通讯、电影、专有权等, 我国的国际参与程度非常低, 且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与新兴市场的贸易额较低。因此中国应积极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服务业, 缩小传统服务贸易的发展比重。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优势的同时, 可以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智力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在不违背国际经贸规则的前提下给予本国服务业适当的支持和保护。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地理结构, 在维持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俄罗斯、巴西和中亚地区的市场,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对竞争力。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继续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必须在适度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要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从提高服务行业的竞争程度入手。首先应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改革, 建立各类促进服务业资本、技术、智力和人才交流的平台, 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原有开放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通讯等行业的开放力度, 促进这些行业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有助于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实施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当前服务贸易发展要求的促进政策, 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以便合理合法地规范服务贸易市场行为和贸易秩序;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应向国际看齐, 与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接轨,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继续履行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 同时运用WTO规则实施审慎监管;继续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 参与WTO规则的审议和制定, 发挥贸易大国的影响力, 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优质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放, 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9) .

[2] .车立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9, (7) .

[3] .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6) .

[4] .张莉.“十二五”时期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 2011, (1) .

上一篇:水稻种植机械化下一篇:金属结构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