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

2024-09-28

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通用9篇)

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 篇1

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

一、深刻认识理解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

树立正确的宜居观念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宜居应包括:“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四方面。因此宜居城市建设应包含这四方面,并逐步实现。

树立对老百姓宜居指数较高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的观念。在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强调人民的需求性、参与性,知晓性,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认识城市宜居性的丧失这一规律,加强对宜居区域的保护,在资源承载力内合理开发房地产,防止居民过度迁入使现在的宜居区变成不宜居区,同时加快对不宜居区域的改造,建立长效机制,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永恒追求目标,有效保护城市的宜居性,延长城市的使用寿命,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宜居宜游城市的内涵。

二、杜绝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和高消费现象

打造宜居城市,切忌在“创新、超前”的口号下贪大求洋,丢失自我。杜绝当前国内城市建设流行的“楼不厌其高、路不厌其宽、车不厌其快、草不厌其绿”等“城市建设高消费现象”,切忌盲目撤除一些饱含历史记忆的旧建筑,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脉,使城市成了“失忆之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多重手段完善机制,割断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规划”和“腐败”的脐带,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设置常态宜居城市管理委员会,坚持“三生兼顾”原则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还是宜居宜游城市建设,都是一个涵盖面广、牵涉面多的系统工程,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原有城市风貌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公共设施及社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等诸多方面。因此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兼顾”是我们今天建设宜居城市应牢牢把握的核心与解决问题的准绳。同时只有设置一个常态的跨行业并高于一般局级机关的宜居城市管理委员会,才能保证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和城市宜居性的长久维持。

四、重视社会人文环境建设,创建和谐荣昌

宜居城市不仅包括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与否,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最高境界与最高标准,因此和谐社会的建立应当是打造宜居宜游城市的基础。首先是完善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应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实时更新,按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及建议,开设媒体“群众来信”栏目,政府网站开设“县长信箱”、开通“县长电话”并坚持一周回复和督办制度建立行政审批中心,并公开限时审批、过错追究、缺席默认、目标责任制、追踪监察等管理制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度、满意度。其次,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基点。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因此立足社区,强化社区建设,努力打造“三个和谐”,即人与城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政府与居民的和谐。

五、狠抓规划,制定“宜居城市”未来发展蓝图

为把城市打造成为宜居城市,制定城市规划时要慎重对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城市规模,不是城市扩展得越大越好,中小城市更有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因此,城市规划不能盲目追求把城市规模做大、做高、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二是必须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的保护,切实维护公共权益,尤其是在旧城改建中,一定要保护优先、抢救第一、谨慎对待,不能造成不应有的破坏。三是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要有科学预见性,不能造成需要与可能的脱节。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按照足够的设防标准进行综合防灾规划设计,不能给城市安全埋下隐患。四是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搞好功能分区和合理布局,尽最大可能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提高园林绿化的覆盖率和均匀度,营造绿色城市。五是加强社会设施规划,尤其是医疗、教育、文体、休闲和社会保险等,要为构建优良社区与和谐社会提供先决的规划条件。

六、突出个性,建设独具特色的优美城市

过去,由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看重城市的使用功能和物质性的一面,主要考虑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所以对城市的个性特色和精神性的一面考虑不多,没有把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地方风情、风俗习惯、文脉记忆和独特景观摆上应有的位置加以重视。为了在物质上变“无”为“有”、变少为多,也就忽视了在精神上的自我文化追求和个性美的塑造,致使出现了小城市看大城市、大城市看北京的现象,比如不顾自己城市是否需要而大建环路、大建立交桥、大建高层住宅楼等就是明例,也就难免城市面貌陷于趋同化的巢臼。这样一来,就让人们感到生活居住在自己的城市里缺乏传承记忆、缺乏文化感染力、缺乏与众不同的骄傲感和亲切感、留恋感,于是,对该城市是否“宜居”就会打上问号。

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当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会凸现出来。没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必然导致城市历史文化上的苍白、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美感魅力上的失落。这样的城市不是宜居城市所需要的。因此,打造宜居城市,一定要注意突出城市个性,努力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特色城市。

七、重视社区建设,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城市不仅是生产的城市、流通的城市、财富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活的城市、消费的城市、安居乐业的城市。打造宜居城市,当然不能顾此失彼、重生产轻生活,必须把安居乐业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社区,是人们工作以外人口大量聚集的所在,是人们一天中呆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社区就是社会的重要器官。如果社区居之舒适、环境优美、出行方便、服务周到、老少咸宜、社会安定、卫生、安全,使人们的生活状态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有益于健康和安居乐业,对社区产生归宿感、轻松感、安全感和家园感,那么,对于建设宜居城市来说,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重视社区建设,为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八、保护环境,创造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

综合来看宜居城市,应具有好的舒适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而且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如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和充分的就业、完善的城市应急预案和保障机制和发达的服务业。建设宜居荣昌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个方面积极投入,狠抓生态环境关,尽快解决交通瓶颈关,坚持走循环经济之路,大力发展农业和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 篇2

关键词:衡阳,生态宜居城市,思考

衡阳,古称衡州,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雅名雁城。衡阳市历来是中南重镇,素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近年来,衡阳市的城市建设在“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取得了新成就,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主要是指一个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指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协调发展,而且也是一个适应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为基础的。在城市建设、水利建设、工业规划建设等综合性环保项目的建设中,确保宜居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绿色文明的舒适与可持续发展。宜居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当今的时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宜居问题。2005年,我国首次提出“宜居城市”建设,随之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在全国展开。“生态宜居城市”概念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生态宜居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适宜人居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首要依据,其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一般认为,生态宜居城市应具备两大条件: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是生态宜居城市的鲜明特点。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通过追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和谐,从而达到实现人与人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衡阳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一)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衡阳市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历史上为中部西南的门户,衡阳市北依武汉、长沙,南临粤港澳,南北长约150公里,东西宽约173公里,总面积约15 31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3%,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2位。衡阳地处江南,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下,衡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因此,从衡阳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气候和资源等自然条件来看比较优越,这就为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二)运输网络较为便捷

衡阳位于湘江中游,“居南北要冲,扼两广咽喉”,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高铁、湘桂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与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107国道、322国道、衡昆、衡邵、衡炎、潭衡西高速以及武广高速铁路穿城而过,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湘江、耒水、蒸水、米水四季通航,南岳机场已经通航,国道、省道横贯全境,空运、水运、铁路、公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衡阳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便捷的运输网络。

(三)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衡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华始祖祝融氏和万世之母嫘祖的神灵驻足之地,是誉满天下的“生态福地、文化厚地、宗教圣地”。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就坐落于此,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静卧湘江河畔。灿烂的湖湘文化与繁荣发达的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诞生了两个光烁神州的名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和湖湘文化的滥觞一代理学宗师王船山。晚清兵部尚书彭玉麟、伟大的革命先驱夏明翰、共和国元勋罗荣桓、著名作家琼瑶及唐浩明,无不孕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衡阳拥有十多所大专院校,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这就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文化底蕴。

(四)工业基础较为扎实

首先,衡阳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探明储量的矿产黄金、银、铜、铁、铅、锌、煤、盐、钠长石、高岭土等60种有色金属,其储藏量600多万吨,共有有色金属矿床(点)116个。其次,衡阳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渔米乡”,是全国商品粮、猪、鱼、油的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米、生猪、湘黄鸡、百合、湖之酒、茶叶、龙须草席等农产品早已打入国际市场。再次,衡阳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南岳衡山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称为“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佛教和道教共处一山的宗教文化,堪称一绝。衡南的岐山、鸟洲,常宁的天堂山、西江、中国印山,衡阳的岣嵝峰等都是风光秀丽、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

衡阳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有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企业。衡阳的地理位置独特,是湖南省的“3+5”的城市群的重镇,是中国华南市场、中南市场,西南市场的辐射中心,同时接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辐射,是区域性商贸中心,这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衡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治理不力

衡阳的江河湖泊较多,境内5公里或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溪流近400条,总长度8 000多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5公里,如湘江,蒸水,耒水和水等。但这些河流水质较差,湘江和蒸水污染较为严重,有些污染物甚至超标。在城市中心工业企业也有污染,噪音污染也很突出,特别是机动车和建筑工地噪音过大,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二)文化资源利用不够

衡阳拥有不少的文化资源,衡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雁城八景”早已成为人们的记忆,历史街区、特色建筑物已严重破坏,有些已不复存在。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包括衡阳历史名人故居,大多破烂不堪,亟须修缮、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衡阳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掘。以南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抗战文化、雁文化等,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与重视。衡阳的名人数不胜数,有蔡伦、王船山、柳宗元、刘禹锡、彭玉麟、曾熙、周敦颐、夏明瀚、罗荣桓等。这些历史名人,为衡阳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专门的名人纪念馆却很少,甚至有些故居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三)建设规划遵循不严

从《〈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3修订草案》来看,各项标准和指标定得较高,很诱人,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按照规划实施。主要表现在:[1]在城市建设与文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缺乏文物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建设中,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导致大量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色,承载着历史沧桑的老建筑被拆除。[2]有的大项目建设,不顾城市环境,一些开发商追求高密度、高利润而随意变更建设规划,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和单调。

四、衡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宜居城市应该是环境友好之城、经济持续繁荣之城、社会和谐稳定之城、文化丰富厚重之城、生活舒适便捷之城,这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的五大必要条件。按照这五大条件,对衡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作如下思考。

(一)强化环保意识,建设“两型社会”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首先,对全体市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普及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日、地球日、世界水日、能源日、“无车日”“节水行动”“减塑行动”“熄灯一小时活动”等活动,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鼓励市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真正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推动宜居生态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其次,要保护好绿色生态系统。根据衡阳市建设规划,以山青、地绿、天蓝、水清、景秀为主线,抓好城市景观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衡阳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使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能有机统一。

(二)利用文化资源,建设历史名城

衡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大雁文化、名山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湖湘文化、抗战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祖先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非常有价值,一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 大雁文化。

衡阳与雁密不可分,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衡阳的大雁精神以志存高远、勇于挑战、团结、向上、奋发,成为衡阳文化坚实的基座。回雁峰作为雁城的标志性景观,应该还要扩大雁峰寺、雁峰广场、雁峰公园的规模,恢复办好一年一度的“二八”庙会。

2. 抗战文化。

衡阳作为中国政府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另外,还应以“衡阳保卫战”为载体,在岳屏公园建造“中国抗战文化主题公园”,抓紧筹拍以“衡阳抗日保卫战”为主题的影视剧等。

3. 宗教文化。

衡阳宗教文化,尤其是佛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南岳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大师辈出,尤其是佛道二教并存发展,相安一山,天下称奇。要挖掘宗教经典中的和谐之义,大力弘扬宗教优秀传统文化。

4. 书院文化。

始建于唐代的衡阳石鼓书院,历史悠久,居“四大书院”之首,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轼、周敦颐、朱熹等众多名儒在此讲学,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众多大家慕名来此,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从这里走出。要面向全国,着眼未来。立足本土,充分发掘衡阳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厚重底蕴。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向全市人民宣传普及湖湘文化,弘扬湖湘文化精神与湖湘文化精髓,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精髓为更多的衡阳人所熟知,让衡阳人民“了解衡阳,爱我家乡”,增强衡阳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衡阳人民的自豪感。

(三)打造经济走廊,转变发展方式

湖南省提出实施长株潭“3+5”城市群战略,对于衡阳来说,要抓紧这个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打造“长株潭衡”经济走廊,建设衡阳“西(西渡)、南(南岳)、云(云集)、大(大浦)”“半小时”经济圈。一是打造“长株潭衡”工业走廊,建设全国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成为“3+5”城市群中大工业格局的重要次中心。二是打造衡阳“半小时经济圈”内部交通网,建设湖南中部“大交通”网络。要在现有铁路、高速公路网的基础上,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强化全市铁路、公路枢纽地位,建设完善的全国性交通网,打造“3+5”区域性交通网和衡阳半小时经济圈内部交通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产业的根本转型。着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对重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产业升级,注重引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整合生产要素,发展新型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加快自主创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再造一个新衡阳”的目标,把衡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服务示范城市,开放创新城市,宜居幸福城市。

(四)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展现个性特征

按照衡阳市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建设美丽衡阳。以“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四位一体为目标定位,以“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为发展战略,并明确了“一江两岸、九桥四环、南工北旅、东文西商、三纵四横、靓河纳山”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的衡阳,正昂首跨越现代之都,山水与人文辉映,传统与现代相融,城市与乡村同进,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五)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

产品品牌需要营销,城市品牌则需要塑造,塑造的取向就是价值。品牌永远是和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正是品牌的魅力所在。我们所提出的城市品牌价值,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价值内涵的内生和挖掘,是对以人为本的城市价值的全新定位。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为核心的品牌城市。首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这应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进行,人,也只有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城市是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宜居城市不仅仅是建造了多少漂漂亮亮的房子,修建了多少宽敞的道路和花园绿地,而是对城市功能的系统安排。既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有生态文明。便捷的内外交通、较高的居住质量、便利的生活环境、和谐安定的社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广大居民对城市强烈的文化认同,应该是城市家园的理想品质。其次,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管理是城市的永恒主题。城市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和谐。城市管理的基础是社区管理。只有实现了社区的和谐和宜居,才能实现整个城市的和谐和宜居。要努力把社区建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总而言之,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打造衡阳生态品牌,争取早日实现衡阳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民,等.重化工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模式——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建设科技,2012,(14).

[2]曾春霞.“两型社会”背景下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湖南衡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0).

[3]周俐,熊益沙.“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8,(7).

[4]刘长红,等.“两型社会”建设时期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偏好的调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17).

[5]张建军,等.“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6]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7]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2).

[8]尹启华,魏海涛.城市品牌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

对城市竞争力的几点看法 篇3

环境质量高,能使人们安居乐业的城市才是百姓们喜爱居住的城市。而“城市竞争力”的排行却似乎要把城市变成战场,要逼着各个城市都不甘示弱,非要卷进城市与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与攀比中。其结果会是,形象工程的建设屡禁不止,楼房要越建越高,地砖要越铺越豪华、植绿要越种越高档,所有城市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趋于雷同。而另一方面,在各个城市中,百姓们期待改善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医疗服务、终身教育、休闲与文化生活等实质性内容却未必有大的进展。

以医疗服务为例。笔者曾于1986~1994年在德国汉诺威留学,期间为自己购买了医疗保险,每月交纳的保险费约100马克(当时的德国货币,笔者的奖学金为每月1 200马克)。8年留学期间,笔者看病的次数约有10次,每次看病后,笔者需支付的费用只有3马克,这是支付给药房的取药手续费,医生的费用和药费都由保险公司全额承担。一算就知道,笔者留德期间总共为自己生病而支付的费用只有30马克左右。1 995年笔者回国到北京。从1996年到现在,笔者一直在缴纳医疗保险费,平均每月的费用都在150元人民币以上。然而,13年过去了,笔者虽上过10多次医院,却从未享受过一次由收取医疗保险费方承担医疗费和药费的待遇。

几天前,笔者应邀去北京房山区做讲座,途经河床宽阔的永定河,但见河中只有沙土没有水,陪同者说,这些年当地的地下水位一直在下降,水变得越来越少已成了普遍问题,但原因不清。这使笔者想起一篇文章,文章说:北京的建筑坑基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很大。原文如下:“长安街某商展大厦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基坑6000多平方米,深度为16米,每天为把地下水抽出作业区,要抽水1.80万吨左右,到建筑物重量形成停止排水时,共抽取地下水378万吨。这一抽排量相当于北京市市民两天的用水量。而这在建筑工程中还只是一个中小型规模的基坑。如今,大规模的城镇建设、汽车的普及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强化利用,要求建筑的基坑越来越深,大型基坑比比皆是,其抽排地下水的数量可想而知”。这就是对搞大规模城市建设致使地下水位下降的解释。而以牺牲水资源为代价换来的“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吗?

一位曾在新西兰工作过的朋友对笔者说,那儿是天堂,因为新西兰人没有追求提高GDP的欲望,他们很享受宁静而快乐的生活。新西兰人有句口头禅,叫“No worry”,译成中文就叫“别着急”。几个月前,笔者去新西兰看了实景:房前的绿树、绿篱和各色植物,房内的整洁,干净,有序和美观,使笔者能看到这里的人们在细致地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怡然心境。在新西兰,人们一面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一面高高兴兴地过着安逸的日子,他们对“竞争”二字嗤之以鼻。中国的城市,为何不以他们作为学习榜样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民勤劳的国家。中国人民一直相信,美好的生活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而不能靠去抢夺别人的机会或财富。因此,“竞争”从来都不是中国文化所颂扬的概念。古代中国人歌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古语最能体现中国古人对差异性,多样性所持的包容,尊重,甚至赞美的态度。相比之下,硬要使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给中国的城市做出个“竞争力”排行榜,实在显得强人所难,没有必要。更何况,一些“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很可能得益于国家的扶持。

荣昌打造宜居城市的几点看法 篇4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新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乡以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为目标,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站在城市发展的质变点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抢抓城市发展机遇,在可持续发展中提升新乡城市价值,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是新乡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创建就是打造“幸福宜居之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涵。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及巩固提升工作,将其列为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并以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和谐新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落实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卫成果 新乡市于2008年12月份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备受鼓舞,下决心保持并巩固创卫成果,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让全

市人民长期享有一个卫生、舒适,秩序良好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创建工作要从行政强力推动到制度保障运行转变,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的严格监督管理转变,从非常态创卫到常态的有效管理转变的“三个转变”,使城市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使新乡创卫的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

市委书记吴天君,市长李庆贵等新乡市主要领导一年内对城市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40余次的巡视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60多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100多件。一年内对城市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如2009年12月12日,市委书记吴天君在爱国卫生简报上的批示中要求:“要按照原确定的市爱卫会和市城管指挥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严格兑现奖惩政策,确保我市创卫成果。”

新乡市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爱国卫生工作构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新政办〔2008〕165号)确立了“市领导周巡查,城管指挥中心日督查,爱卫办月暗访”的工作机制,每周安排市四大班子一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巡视活动;每月由市爱卫办组织有关专家对照创卫标准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五小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等进行暗访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进行经济处罚,并报效能监察室处理;对工作开展好、长效机制落实到位的单

位颁发红旗进行表扬和相应的经济奖励。截止今年8月份,市爱卫办工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214份,整改通知书3份。市纪委监察局在城管指挥中心设立效能监察室,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还设立有群众举报电话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等多种途径接受社会监督。每月召开一次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管理讲评会,对各区、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点评和部署,严格落实奖惩政策。

目前,新乡市爱卫办、城管指挥中心、城管监督中心、市纪委效能监察室已建立起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并在不断优化提升中,真正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保持,并不断推向深入。

二、大力实施“3010”行动计划,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广大群众对卫生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人群、环境、社会的健康水平,成为了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迫切需要,也是党委政府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工作重心。新乡市以“3010”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市民群众生活需求。

“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是按照“产城共融、交通先行、产业协调、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理念,即通过优化周边八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 绿化美化沿路景观, 实现 30 分

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30分钟经济圈”,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使市民出门步行 10 分钟 , 即可方便地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建设 “10分钟生态休闲圈”,从市区乘车 10 分钟 , 即可到达市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 , 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造就一个生态、和谐、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利度、环境的适合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一)快速通道、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7月份,全市新建8条快速路的拆迁、绿化任务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98%;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28个,已启动12个,累计拆除各类房屋213万㎡;新建提升改造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按计划推进;升级改造12座农贸市场,已完成2座;23处游园建设已全部完工并开放使用;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4个,构建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卫监所,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二)道路维护、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进展迅速。

2009年新乡市市政设施翻修、维护工作量是前三年的总和。翻修维修道路17.4万平方米,便道维修达1.4万平方米,维修经费达1764.8万元;2010年上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相继投入2.3亿元,兴建的“一湖两线三园”圆满竣工并交付使用,为提高新乡城市品位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协调社会力量投资213.6万元,设置广告式果皮箱1300个,大型户外公益广告900块;市政府投资641万元,购买各种环卫工程机械、工作车辆32部;市政府计划投资3600万元,新建和改造公厕100座、压缩式中转站20座。36座新建公厕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即将开工建设;3座压缩式中转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301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全面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使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城区带动辐射,城乡一体推进,连片创建。新乡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卫生城市工作要以市区为龙头,带动辐射各县(市)共同创建。以此来提升新乡全市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更多人群的生活环境条件。

市委市政府要求,已经创成省级卫生城市的县(市)要

在3年内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条件成熟的县(市)要立即申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其他县(市)要在3年内提出申报。并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列入对各县(市)的目标考核内容,追踪督查落实。

每年4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将整治活动引向乡村。在城镇重点解决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社区庭院、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占道经营等市容市貌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农村重点解决暴露性垃圾、厕所及饮用水安全等突出问题。生活垃圾处理要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全市已建成及在建农村垃圾中转站56座,县级垃圾处理场8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上,09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四分之一,今年运用中央改厕专项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改厕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已逾三分之一。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物业、卫生医疗、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上跟进。以各级卫生城镇创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逐渐提升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已建成新乡县祥和新村社区、辉县市孟庄社区等一批基础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意义的新型农村社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

四、对爱国卫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们认为,持续深化爱国卫生工作是当地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呼应群众需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惠民工程,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环境卫生,其外延更加广泛,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积极健康,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设施的完善,功能的齐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愉悦等等。是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现。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内涵、指标体系、评估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持续提升的过程。重在建设而非创建;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坚持不懈而非半途而废;重在长远谋划、统筹兼顾而非急功近利、以偏概全;重在持续提升而非一蹴而就。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是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立体工程,需要乘时代之风,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去完成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在政府合理规划,专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要从创建卫生村、卫生镇、卫

生社区、卫生单位等细胞工程做起。要由城镇向乡村延伸;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延伸;由单体个别创建向辐射连片创建延伸;由短期集中整治向长期制度化管理运行延伸。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创建卫生城市工作。

对大学生创业的几点看法 篇5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社会关注。今年,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不容乐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为此,各地各部门近年来不断出台措施,学校也开设了创业实践课,旨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一批高校毕业生积极适应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用信心和能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并实现了自我价值。

通过网络、新闻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创业者的故事,那些企业,无不是从一个人或几个人努力开始打拼的,他们其中有一些还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上,都可以发现理想、激情和信心这三种特质。在他们成功的故事里,不难发现:在校期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为他们日后的创业奠定深厚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是智慧与磨练的过程。首先是自己要有功夫。素质方面,比如心理素质好,意志顽强,心态好,自我控制的能力强,激情,冒险精神,自信等素质要有,且要越高越好,比如勇猛如张飞,谋略如诸葛等,这最好了。再一个就是知识层面,真的较量在于基本功的较量。赚钱倒不是很难,难的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诸如任正非,柳传志等人都是素质,知识兼备的人。所谓德才兼备也。这个是主要的核心的项目,创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其次是要有人脉。在大学里,辅导员时常会说要多认识些人,在大学里认识的人,在以后的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都有可能会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结识行业内的广大人们,尤其是要结识高手人脉,比如某方面的高手,老板,因为他们可以投资和与我们的团队合作。

最后是具体的项目。要决定具体从事的领域和行业,要调查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但具体从事的项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业的团队,只有核心团队有较好的水平和较高的素质,齐心协力,才能把

当然,大学生不可一毕业就盲目创业,要有所计划,然后找准了路,才能有所突破。此前听过一个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挺励志的。1999年还在读本科的刘英魁凭借年轻人的激情和担任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用2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他的第一个公司“微网科技”。凭着创业的激情和扎实的知识技能,几个中型的软件项目代理开发权使“微网科技”在创业的头一年就获得了第一桶金。2001年,刘英魁又成立了新公司“东方般若”,引入风险投资,开始进行网络软件研发,并进军无线增值服务。5年时间,刘英魁完成了从大学生到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转化,企业的价值跃升至2亿元.他的成功,凝聚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国家为学生创业提供的政策。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确保学以致用。国家还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这些的政策都给了大学生创业以极大的优惠和锻炼,使他们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所以,在各项条件基本具备时,我们可以考虑响应国家的号召,自主创业。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篇6

无论是认为应该是以生为本,还是倡导教学相长,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生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超越教师是及其正常的,这些观点都将学生的评教活动推到了一个相当之高的地位,很多学校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决定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在促进和规制教师利益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笔者有发现评教活动过于简单甚至粗暴,以一次学生的打分来判定教师对于老师来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教师接下来面对的又是另外一批“顾客”,原来的再也不会回头。一、一次评教为什么是不合理的

涂尔干讲的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作好预备的那一代人施加的某种影响”的行为,即有知者(或相对有知者)对未知者的知识传递,成熟者对未成熟者的意志影响。1由此可见,学生从课堂上不仅仅是获得了表象的知识,还受到教师意志的影响,或者把高点说,是教师人格品质的熏陶。但是正由于“当局者迷”,再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学生还未为生活做好预备,似乎学生评教活动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葛老师您在讲学生评教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现在的老师似乎有向学生献媚讨好的嫌疑,这不仅是对教师人格的伤害和对教师职业的误导,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正在“为社会生活做预备的学生”的消极影响。

那么这种消极影响如何避免,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评教不能是“一评终评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事前、事中、或者事后,学生并不是一次评教就定教师终生,因为学生既然在为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这个阶段的成长是必然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过程中,教师教育也是在慢慢的被消化吸收的,其价值也是处于逐渐被放大的过程。如果以一个节点来判断教师 1 葛大汇.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争鸣.2006,(9)所授之价值,无论如何总是显得有些断章取义的。在此,笔者提出,我们应该抛弃“一评终评制”,而是灵活的采用“多评终评制”,灵活就体现在这个“多”字上,需要情境下来阐释。这里暂且分为“校内多评终评制”、“校外多评终评制”两个部分阐释。

二、“校内多评终评制”的解读

“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内涵是在学生评价某个教师及课程时,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粗略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安排应该在其当下所受教育的周期内完成,比如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等等之类别。在这个周期内应该针对每一位教师及课程做出评价。当然,这就涉及到评价量表设计和使用的问题了。根据“前测和后测”的原则要求,笔者认为在这里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量表保持一致性,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可以很好的判断量表的有效性。如以大学四年本科为例,第一年的评价和第二年的评价相差超过预设范围的话,次量表即可以作废,便于挑选有效量表,而不是一锅端,不分有效与否,统统纳为测量范围;第二,有助于学生成长,增强其认知水平。真正认真对待评价量表的学生,自身会有意识的比较教师所授在时间推进中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促使自身的成熟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师生的沟通。笔者虽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但是做出当下学生对所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假设相信是没有人反对的。这就往往导致学生上完课以后,基本上很难再与原来的授课老师去交流互动,那如果在多次评价的影响下,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成为老师的回头客的;第四,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次评价的偶然性很大,教师也利用学生特点和自身的拥有相对的“有知”来糊弄学生,因为学生的不成熟反而是追求当下的即时的快感,这种行为会导致对教师的“逆向选择”,具备完备人格的教师反而容易会给学生以距离感,不够亲切。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样的一个周期内对教师及课程评价显然要客观且有效的多。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记者问他觉得哪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诺奖获得者答道:是幼儿园。在那里他学会了饭前要洗手,待人要有礼貌,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尊敬老师,爱护环境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与上述的一个矛盾,就是一定教育阶段内的教育功能往往不一定只是显现在这个阶段内,而可能是长期影响乃至一生。所以,上述的评价仍显的有些狭隘了。

三、“校外多评终评制”解读

针对“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校外多评终评制”。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毕业了之后,仍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价其在学校内所遇到的教师及上的课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但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社会化的社会却没有了发言权,当然,这个发言权的重要的显性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自己是否社会化的最直接体验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现在有能力评价自己当年的老师以及其授予的过程是否对其社会化有帮助时却没有了发声的权利和路径。这个是及其荒谬的,就像我们的公司只注重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检测,但是却忘记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就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一定的路径来评教,及时反馈信息。当然,具体如何设计,笔者在这里不多谈了。

这个设计听上去是不错,但是也有些疑问之处。第一,如何保证学生来评教。走入职场之后,学生分散到各地,完成这个校外评价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且很多事隐形的。第二,校外评教是否一定客观有效。试想一下,很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个学生愿意说老师的不好的地方,似乎很少,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不好的地方纵然学生说的少了,也就是没有“意见”,但是别忘记了,经过社会大浪淘沙的洗礼,曾经学生的“建议”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第三、这个周期可能需要很长。学生即便是走上社会趋于理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身外的评价受到当下幸福感的影响。所以,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做工作。虽然存在着疑问,但是“校外评价”仍是十分必要的。比方说现实中在面对学生时,我们的教师有着某种天然的自信的,也是符合涂尔干对教育特点的描述的。这种自信是需要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师生沟通的障碍,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教学的价值方向,存在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固化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当学生经过社会洗礼重新与教师对话时,这种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笔者再举一个功利的例子吧。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很艰难,中国的高校在未来必将走上独立办学之路。独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也必将是社会捐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校友赞助。那么如何取得校友的赞助呢?中国文化是内敛低调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大抵是如此。高校如果能有校外追踪评教制度的话,将不失为校友公关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将走上一个长期的过程,以期更加合理有效。还有必须要谈的是我们的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笔者在这里认为学生评教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定义在规制或者促进教师利益的层面就肤浅了,毕竟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评教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希望这个手段操作过程中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评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画画钩钩,那么是毫无意义的。

后记:我的这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受上次沙龙的启发,我不知道是否学界有这样的提法,因为我没有查到,所以向葛老师请教。另外还有就是上课的一个例子:葛老师每每劝我们上课要插话,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挤出些词汇来。上次您谈到高校是否需要二次评估时问我的想法,我说需要,并且解释了一通。您笑着说:您这是狡辩。实话说,我当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仿佛是引蛇出洞,我对您的印象较之前有点改变。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是真的经不起推敲的,等到您提出知识要建立系统的观点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毛病真正在哪。在短短的一两周内,我对您的认识不断改变,可见对于学生的教师评教万不可采用某个节点或者短期内形成结论,这个结论应该在长期甚至是超长期过程中形成,甚至是盖棺定论。所以,我想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它是有好处的。

小学语文的几点看法论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

[2]方雯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成功(教育)》,.07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 篇8

1. 数学体验与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思维水平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直观动作思维——直观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如对三角形内角的认识:(1)撕下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这时思维与动作同步进行具有实物的或行动的特点;(2)用表象(如图形)来操作,舍弃无关的多余动作而使思维过程进一步概括化;(3)抽象思维不同于以动作为支点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核心的表象思维,主要过程是把感性具体的材料转化为抽象的规定,通过逻辑的推理或证明得出逻辑的结论;(4)辩证思维则是从本质上系统而完整地认识事物。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细心体察学生在数学活动和交流中,想些什么?思考哪些问题?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由于初中阶段学生以掌握抽象思维为主,思维水平到初三开始有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种思维水平发展的衔接。

2. 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不仅要把它当成“敲门砖”,还充分发挥它对“数学理解”的作用。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只有抓住数学主题,让情境和活动为数学理解服务,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课。

3. 数学化是数学活动的实质 通过数学活动,一些概念在未形成之前可以被学生直观感觉到它的存在,概念的发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经历数学化再发现而形成的知识带有原型具体形象的痕迹,携带了丰富的信息,便于理解和记忆。4. 合作交流应注意避免形式化

关于校园手机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9

随着我国新经济、新文化、新观念的发展,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发生着各种变化,手机作为便利的信息沟通工具,大量涌进校园,手机消费成为中小学生新的消费项目。在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在通信领域信息的丰富化、便利化等因素的刺激下,不少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加入手机一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手机几达普及程度。如何对中学生的手机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热切关注的话题,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前校园手机的普遍现象入手对校园手机的有效管理进行分析:

一、中学生携带手机到校的利弊

要对学生携带的手机进行管理,应如何管理?我们必须对中学生带手机到校的利弊作出客观的比较。

⒈ 中学生携带手机的作用和意义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作用:

首先,学生携带手机能方便与家庭的联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行踪和行为难以掌握,有些家长便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定时或不定时地关注监控孩子的行踪,方便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有效防止不必要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住校学生,使用手机大大便利了家长的接送,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意外事情也可以随时联系呼救。

其次,便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扩大交际圈。现今的中学生学习任务和压力日益沉重,不少学生深陷于课业负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与同龄人通过手机进行跨空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压力的释放,排解一些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的苦恼,维护心理卫生,同时也能在狭窄的地理空间获得较广阔的交际空间。

再次,学生使用手机能加速信息吸纳、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智能手机作为网络通讯的组成部分,也具备了网络资源共享、拓展视野、信息传输便捷等特点,无疑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增加对社会信息的掌握,加速社会化进程。

另外,使用手机可以体现独特个性,增添生活情趣。手机作为通信领域里的弄潮儿,它较高的科技含量、较短的更新周期、新颖的流行设计,成为学生追逐时尚、体现生活品味的追求,手机特别是智能化的高端产品为新一代的学生炫出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生活个性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因而增添了生活情趣。

⒉ 中学生携带手机的弊端

中学生携带手机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携带者都能使用其利好一面,中学生带手机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用手机收发短信同样会让人迷恋,因此拇指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一些学生在午休、睡前、半夜甚至课堂上发短信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不但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也影响到其他同学;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功能已不只是通话发短信,价格越来越低的智能手机在中学生中逐渐流行起来,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玩起捉迷藏来,用它们听MP3、看电影、玩游戏、甚至QQ聊天,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肯定每况愈下,而一旦考试季节来临,用手机作弊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手机成为校园安全隐患。手机应属贵重物品,学生携带手机很容易成为抢劫的对象,一些不法团伙就专把矛头对准学生,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受伤;一些学生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如超出了“正常”的范围的整蛊、骚扰信息,有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正常的同学关系,也引起了不少矛盾和纠纷;上体育课或参加活动时带在身上不方便,不带又容易丢失,住校生的手机在宿舍里也经常出现失窃,这些都给学校管理造成不小的问题,手机成为学校安全的隐患。

再次,为男女生的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中学中男女生交往过密、早恋甚至越轨的现象已时有发生。由于在学校里耳鬓厮磨、卿卿我我的场合和机会较少,很多陷入早恋泥淖的少男少女在欲望的诱惑下,转而利用手机频繁发送甜言蜜语、互相约会,从而避开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而进行非正常交往。

第四、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很多是一种炫耀和装饰,易于引发攀比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较大的思想负担和影响。同时,在每天收发几十条短信属“正常范围”的情况下,相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中学生来说,话费的消费水平确实不低,由于群体庞大,中学生已成为移动通讯消费的潜在市场,成为各公司争夺的对象,它们挖空心思出台的各种“优惠套餐”对刺激消费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中学生话费居高不下,容易在学生中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

第五、泛滥的垃圾信息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位手机用户都毫不例外地经常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多来自不良声讯台和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业客户,他们或者为了引诱消费,或者为了牟取利益,经常向手机用户群发不雅网页、黄色短信,以及如招聘“男公关”、“中奖”等诈骗类信息、卖防盗解码器、窃Ting器、透视麻将等 “黑色商业”信息、心理测试、情感测试等缺乏科学依据的迷惑类信息、测命运、解梦等封建迷信类信息,还有无聊的整蛊、骚扰信息,可以说门类各异应有尽有。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好奇心强,在频繁的“黄色”网页和信息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健康的阅读快感而沉溺其中,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封建迷信类的信息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将成败与命运联系起来而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中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差,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引导,而测试类信息很容易误导学生对自我的判断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而学生经常接触欺诈类和“黑色商业”类短信,或是受到欺骗,很容易对诚信等做人准则产生怀疑。不良短信对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建立,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影响严重地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构成威胁。

二、手机管理热点问题的分析

携带手机的学生个体,并非能全面体现使用手机的意义,也不会集中以上的所有弊端,个体不同利弊也不同,必须具体分析,但在教育实践中着眼于整体结果来看,允许中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弊远大于利。所以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引起中小学校的重视和关注,也由此而催生出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学校是否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学校是否能没收或暂扣学生的手机?

⒈ 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到校应合法化

由于对学生携带手机利弊的认识不同,一些家长和学生不认同甚至抵制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校的做法,他们认为学校禁带手机侵犯了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逻辑类推:法庭驱逐喧哗者侵犯了公民说话的权利,交警处罚闯红灯者侵犯了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利,环保部门处罚深夜扰民麻将侵犯了公民娱乐的权利……教师在课堂上批评打瞌睡的学生岂不侵犯了公民休息的权利?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曲解。在任一场合中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必定还要受到特定规范的制约,校园是教育场所,“校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言之成理,不仅课堂上需要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规范,在校园里同样也时刻需要确保正常教育秩序和效果的规范,禁带手机的意义就在于此。

也有一些学校认为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明文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中学生不能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和带手机上课,因此手机管理是中小学最突出的管理难题。当然法律条文不可能细化得面面俱到,因此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中学生不能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和带手机上课也是正常的。而从《教育法》来看:第26条第1款要求学校“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第28条第1款要求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这一条款就是《教育法》的授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授予法律主体可以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能力。”通过授予学校一定的权限规范师生的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质上就是“章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律法没有规定或没有实施细则的部分的补充,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法无明文规定时,学校可自行制定相关校规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教育法》第43条第4款也规定受教育者必须“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更多地趋向于契约性……”、“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违反校规校纪者将受到相应的处分。在这种不对等的法律关系中,受教育者处于个人从属、被支配的关系,……部分法学界人士称这种关系为准行政性的法律关系。”法律学者普遍认为,学校只要不改变学生的受教育者身份就完全可以按照教育规律制定校规来来管理内部事务,将学校按校规对学生的纪律处分纳入民事诉讼的范围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宜将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显然,学校制定的禁带手机规定应属学校自由裁量权的适度行使。综合上面的分析,学校禁带手机不会违背上位法,完全可以把它明确列入校规校纪,使之成为对中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

⒉ 对违规学生的手机可暂代保管

既然禁带手机成为校规,就必定会有违规的现象,对违规携带的手机管理也是一个难题,一此学校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如见诸报章的搜身、没收、当众摔毁等,显然是违法的、不可取的。也有一些学校采取暂扣的做法,也引起了关于学生合法财产权的争议。

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玩弄物品,教师将它予以暂扣或代管,是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做法,从来没有一个律法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也不认为此做法会剥夺学生的财产权。如果认为老师暂扣或代管学生的手机违背了物权法或者是剥夺学生的合法财产权,那么以上的做法无疑也是违法的,不可为的。那么我们由此应当担心:课堂上日益泛滥的各类物品该如何让其消失?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该如何维持?

诚然,学校不具备暂扣学生合法财产的权力,但也不意味着学校对违规携带的手机无所作为。《教育法》赋予学校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学校的教育管理预留一定的伸展空间,有专家认为:学校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在学校目的的达成与学生权利的保护两种利益间求取最佳的平衡点,要遵循最小侵害原则。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使做法游走于律法的边缘,可以改“暂扣”为“暂代保管”,暂扣的做法带有惩罚的性质,而代管不是处罚而是救助,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暂时远离诱惑,它遵循了“出于善意,着眼于学生更好发展”、“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性原则,同时也符合“目的与手段合乎比例”的比例性原则以及“不过度处罚” 的相称性原则的法治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暂代保管应是可行的做法。

三、对手机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使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都合情合法,确保管理效果,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保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⒈ 为学生的必要通讯提供条件

在校学生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不少情况下也需要必要的互动联系,作为学校当然不能让学生于上学时段完全与外界隔离。学校应创设条件在校园、宿舍区域安装磁卡电话、200卡电话,教师办公室的电话也应适度向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正常联系的需要,以化解由禁带手机带来的通讯需要的压力。

⒉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家长的态度往往对学生的认识和学校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要让禁带手机的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可在学年开始时即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和家长会,在贯彻学校规章的同时把学校禁带手机的依据、认识和做法交由家长讨论,取得一致的看法,如有可能再由家长委员会向全体家长发出倡议,要求不配手机给学生或协助学校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减轻学校在处理违规学生时的阻力。

⒊ 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予以宣讲贯彻

科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把手机管理列入学校的制度条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把它列入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违规带入的手机的处理,要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章可循。可结合新生入学训练进行宣讲和纪律教育班会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清利弊,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明确学校禁带手机的意义。

⒋ 对违规学生的教育要注重方法与技巧

班主任、年级长、德育处主任在发现学生违规时要进行教育,这往往成为问题的焦点,在实践中存在不少简单粗暴的处理、极端激烈的训斥,这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违背了学校的初衷,起了相反的作用。“常规管理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要讲清道理,让学生自觉遵守,而不是强迫学生执行”,因此在教育时要提高教育技巧,采取说服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使用,以人性化管理的思维保证制度的坚决执行。

⒌ 对违规手机的处理要注意程序公正

上一篇:梁永中学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自媒体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