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

2024-06-24

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精选9篇)

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 篇1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迎合当代受众价值观转变特点,应注重在新闻作品创作过程中强化对新闻细节的描写,同时创新新闻报道方式,由此来增强新闻报道趣味性、文学性特点,并就此增强新闻内容的感染力,实现新闻报道的高效传达,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以下就是对新闻写作细节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新闻作品的逐步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 新闻写作难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闻事件报道中新闻写作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闻线索捕捉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注重对新闻报道价值进行判断,同时注重在新闻挖掘过程中严格遵从“最真实的声音,最深度的报道”原则,且注重从多种途径角度出发,对新闻报道进行思考。

第二,采访提纲的设置亦是新闻写作中的难点问题,其要求记者在采访环节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新闻报道类型、格式进行确定,由此来构思整体采访过程。例如,在对某领导进行采访过程中,应注重秉承“一问一答”的采访提纲设计方法,且注重在采访稿撰写过程中综合考虑小标题、引言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采访方式,即采访方式关系着新闻写作质量,因而,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环节开展前,应深入分析事件发生地点、时间、背景、原因等,由此便于在采访环节开展过程中与被采访者达成情感、思想等层面的交流,最终深入挖掘新闻素材,达到最佳的新闻写作状态,且实现对新闻事件细节的描绘。

2 新闻细节作用

2.1 深化主题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新闻报道主题的彰显,即注重在新闻稿件写作过程中细致化处理新闻细节。例如:《焦点访谈》中对《棉区采访记》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即注重强调了对一个女工头发上有一团棉花的细节描写,同时注重在新闻画面呈现过程中对“棉花”进行近景处理,且利用语言熏陶功能对细节进行描绘,由此实现对“非法收购棉花”报道主题的突出。从中即可看出,在新闻事件报道或写作过程中强调对细节的细致化处理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为此,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再如:在《千里追踪希望工程假信》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为了深化新闻事件主题思想,记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全方位的描述了报道人物情感、动作等的变化:“当记者要离开时,14岁失学在家的向兰菊母亲,哭着向记者告别……”[1],即通过对向兰菊母亲情感体现的细致化描绘与工程假信事件的对比,增强了整体新闻报道效果,并就此凸显出了新闻报道主题,实现了对新闻信息的有效传达,且便于受众在新闻事件了解过程中,可深入的掌握到新闻发生过程。

2.2 彰显新闻事实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闻细节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亦体现于可彰显新闻事实,即通过对新闻细节的描绘可向受众传达新闻事件发生过程,并突出新闻事件精彩环节,且便于受众全面掌控到新闻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最终就此实现对新闻事实的描绘,达到最佳的新闻事件报道状态。如:在《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事件报道过程中为了彰显新闻事实,即采取了新闻细节描绘方法[2],即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重点描绘一位盲人丈量桥面宽度、直径的画面,同时在事件过程描绘过程中细致化分析了盲人动作、表情,从而以细节的处理形式客观的表达了“南浦大桥重要性”的事实,且就此实现了与受众间情感层面的共鸣。

3 新闻写作细节表现方法

3.1 平民视角

在新闻写作细节表现过程中为了与受众达成共鸣,并实现对新闻事实的彰显,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注重从平民角度出发,例如,李素丽、任长霞、方永刚等“平民英雄”的报道,即注重彰显“以人为本”新闻写作理念,同时注重在新闻主体细节描绘过程中突出可亲、可敬的处理方法,最终以“小人物”报道形式对当代社会发展状态进行反馈,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3]。此外,在新闻写作细节表现过程中为了增强整体新闻报道价值,亦应注重强调新闻写作事件与社会弱势群体的贴近性,即为社会弱势群提供良好的平台,并从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由此来以深入报道的形式提升新闻报道魅力。另外,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事件感染力,亦应注重强调对人们所忽视角落的细致描绘及映射,由此来增强整体新闻表达效果。

3.2 描绘典型

在新闻写作细节表现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新闻报道状态,注重对典型性新闻细节的描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通讯写作过程中,为了抓住典型新闻事件,即选取典型的“老坚决”进行了描绘,同时注重在人物描绘过程中,对“老坚决”思想、性格进行了诠释,并对“老坚决”第一次栽下茂密树林的细节进行了阐述,最终以典型人物的处理方法彰显了“折腾之害”的主题思想。此外,在典型细节素材掌握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新闻事件的表达与传递,要求记者在新闻事件描绘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新闻细节进行构思、安排,由此来增强新闻报道力量,达到最佳的新闻报道状态。例如:在《牢记周总理的嘱咐》典型性通讯报道过程中,即首先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背景,并对典型的新闻细节进行了巧妙穿插,由此实现了对事件思想意义的传达。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新闻写作细节处理过程中,强调对典型性细节的掌握、穿插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3.3《冰点》新闻写作细节分析

《冰点》作为人物报道通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对人物细节的描绘,例如:《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命》通讯写作过程中为了彰显一名残疾老军人的人物品格及精神,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即更为注重对人物动作、生活自理情况等细节的观察,同时注重在新闻写作过程中详细描绘人物采访细节,如“与记者谈话时,朱彦夫自然的挽起袖口,悬着两条断臂,一只臂碴圆……”,最终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并就此引发了受众的共鸣。再如,《冰点》中在对《五叔五婶》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内容感染力,即描绘了“一个47岁的汉子,五叔大声嚷着,满脸笑容,泪水不停留下来……”细节,最终由此实现对人物情感的传达,达到了最佳的新闻细节处理状态。即新闻写作细节的描述关系着整体新闻表达效果,为此,在当前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细节的描绘,由此来增强整体新闻感 染力。

4 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新闻写作过程中应注重对新闻事件典型细节的观察与描绘,即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对新闻事件主题思想进行诠释,且从描绘典型、平民视角等途径入手来深化对新闻事件细节的表现,由此达到最佳的新闻写作状态,并与受众达成共鸣,增强整体新闻报道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青芝.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10):109-110.

[2]黄伟,黄钰婷.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技法初探[J].中国地市报人,2013,15(5):59-60.

[3]高宇光.细节描写——新闻写作中的神来之笔[J].新闻传播,2012,12(6):179.

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 篇2

一、新闻作品的基本样式:

1、消息

2、通讯

3、言论

4、图片

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以事实说话,而不是以道理说话

2、五个W: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什么(WHY)

三、消息的写作 消息: 倒金字塔结构

导语:用最简练的语言提示主题、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并且不能违背新闻事实的主题。

(结论式、叙述式、提问式、解释式、引句式、描写式等)背景:对事实进行说明和解释(说明性、对比性、解释性等)

主体:对新闻内容进行阐述。用事实说明导语涉及的主题。每个层次一个观点,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

结尾:自然收尾,切忌总结、口号 主体结构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序 标题:生动、简洁、明了、传神(肩题、主题、副题)用语:简单句为主,不用复句

四、分析习作

新区严把预算管理关 确保厉行节约工作取得实效

新区以创建节约型机关工作为重点抓手,严把“预算管理关”,深入开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专项工作。一是强化预算约束,严格落实控制指标。新区在确定压减目标后实行倒排预算,据统计,新区区本级47家预算单位共计压缩预算经费488.23万元。其中:压缩出国预算经费104.69万元;招待费257.41万元;公务用车费用40.94万元;公用经费85.19万元。从而在源头上控制和压减各单位相关经费。二是通过财政业务培训,强化厉行节约意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业务培训班,强化财务人员厉行节约意识,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到位。三是建立预算支出预警机制,严格落实控制指标。将预算单位所有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严防滋生各种“小金库”,实现收入的全口径管理。同时改进支出预算编制方法,将厉行节约各项控制指标在预算编制中予以体现,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推进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在每季季末根据全年压减金额与实际支出额通知各单位出国费、公务用车费、接待费等相关经费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整改。四是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资金运行监督。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范围,推进涉农资金和民生项目政府采购工作,推进支出管理方式改革。在预算监督环节,逐步建立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推进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步伐,有效整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等信息资源,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科学、运行快捷、使用高效。

分析:

1、新闻点被淹没于总结中

建议:新区实施“倒排预算法”严控开支

2、缺乏背景,无法突出其新闻性

3、工作性太强,缺乏人的活动与思想

4、五个W不全,特别是为什么

我市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专题网页正式启用

为加强宣传,交流工作,及时反映民主评议活动开展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经规划设计、反复调试,我市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专题网页已正式启用,只需在市纪委门户网站上点击“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图标即可进入该网页。

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专题网页设置了工作动态、活动专刊、活动文件、评议监督、人民满意站所展示、外地经验动态、征求意见、基层站所满意度调查等栏目,以全方位反映我市民主评议活动各项工作进展,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主评议活动,营造评议活动氛围,推动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深入开展。该网页的开设为我市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宣传平台。

分析:

1、信息或称短消息,重在简洁

2、为了句式,不适合消息写作

3、新闻性需要点明

4、目的不是新闻事实

构筑招标领域的“防火墙”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推行电子招标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江阴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修船企业之一。长期以来,公司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有效的预防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澄西公司每年的物资采购金额高达36亿元,这是容易诱发腐败行为的高危区域。在以往招标采购过程中不时有供货商反映自己的报价被采购人员泄露给其他厂商,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因此从今年5月起,澄西公司在招标采购中开始推行“报价电子化、比价公开化”的做法,即对招标采购的物资一律通过电子传真封闭报价,通过设置访问密码,客户报价信息对除传真管理员之外的所有人员保密,开标时由计划员、采购员、传真管理员、部门领导会同监察审计部人员打开报价资料,进行比价、议价,确定最终供货厂商,真正做到阳光交易。这一做法得到了供货商的一致好评。

电子报价、公开比价,防止了采购人员在采购活动中的腐败行为,同时也防止了供货商与采购人员恶意串通,损害公司利益,为采购员和供货商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真正做到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分析:

此稿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选取角度也较小

1、标题用词不能重复,肩题与主题分界要明晰

2、导语有企业广告用语之味

3、新闻性要点明

4、缺乏电子招标现场事实,看上去还没有实施

5、缺乏采购员、厂方即招投标方的态度感受

6、最后一段是结论而不是事实 建议:构筑“防火墙”

“源头”防腐败

中船澄西船舶修造公司首创电子招标

五、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形象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依然是新闻

通讯的分类:工作通讯、事件通讯、人物通讯、风貌通讯等

通讯的要件:变语言的叙述为语言的再现

讲故事 细节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六、分析习作

清 风 满 暨 阳 ——江阴市开展廉政文艺演出活动侧记

2007年11月29日,江阴市在大剧院举办“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台下座无虚席,省纪委、无锡市有关领导和江阴机关中层以上干部近千人观看了演出。

“卢书记,我们机关的干部观看了你们市纪委组织的廉政文艺演出后,感受非常深,大家都说形式新,内容好,有震撼力。”演出刚刚结束,江阴市级机关工委书记陈国兴打电话说。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江阴市纪委副书记卢澄晓不断接到这样内容的电话,有的还通过手机短信发表类似的看法。

“市纪委开展的廉政文艺演出可圈可点,形式新颖,富有成效”,2008年2月,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在查检江阴市纪委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样好的效果,让从事几十年纪检监察工作的卢澄晓感到由衷的兴慰。

一句话,引发了廉政文艺演出视野的转变 从2005年开始,江阴市纪委就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廉政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江阴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李一中说:“市纪委、监督局对廉政文化建设向来都很重视,每年都要投入好几十万元,组织廉政文艺演出等活动”。2005年10月份,江阴市纪委推出了第一台廉政文艺节目,并在市政府文明广场公开演出,受到市民的欢迎。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力度,2006年组织乡镇参加,11月在文明广场推出了第二台廉政文艺节目,吸引了部分干部群众前来观看。“演出的节目挺好的,只是来看的大多是普通群众,应该让领导干部多看看这样的节目”,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随口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江阴市纪委领导的思考。

2007年8月初,江阴市纪委干部管理教育室里讨论激烈,按照往年的惯例,由室主任把下半年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一说,分管的领导再提提要求就结束了,可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干教室主任沈斌说完下半年工作打算后,大家讨论开了,讨论到最后引出了一个问题:廉政文艺演出到底为谁演、让谁看。

廉政文艺演出要让全体领导和机关干部来看,才能显示廉政文艺教育、引导和警示所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这个目标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江阴市纪委快速行动,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求全市干部成为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共事、不出事的队伍,并书面批示市纪委要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9月初,江阴市纪委围绕市、镇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部门联手搭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平台,由机关出节目和参加的题为“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活动终于浮出了水面。

一贴近,廉政文艺演出的感染力倍增

江阴市在组织“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的过程中,坚持以机关各单位为重点,以自编、自排、自演的节目为主。从8月开始到演出结束,共收到30多个单位上报的40多个廉政文艺节目,最后确定的《百姓爱那清廉的官》等13个节目中,大多数节目是由机关单位自己新创作的,所有节目贴近江阴廉政建设实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江阴市文化局长王磊说:“情景小品《迟到的忏悔-手莫伸》等节目由于其很强的实现性,通过场景再现,启示人们,贪婪会泯灭人性,制造悲剧,在演出时,把台下的人深深感染了,很多人流下了眼泪。”演出中还安排了表彰勤廉先进典型等内容……由于节目紧扣主题、紧贴党员干部实际、形式生动活泼,在全体领导干部中引起了强烈感触,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履行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始终以廉为荣、以廉为美,清清白白做人。江阴海事局干部赵萍说:“市委、市政府组织我们观看廉政文艺演出,使我们深受启发,深受教育。”现场观看“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的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对演出给予了充分肯定。事后有2个节目被无锡市委选中,并在无锡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演出。

一创新,教育的认可度就直线上升

在形式、内容上敢于创新,是江阴市举办的“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的重要因素。

在形式上,既有廉政文艺演出,又有领导讲话,还有对勤廉干部代表即时采访,这种合演出与会议为一体的宣传教育方式,形式新颖,耳目一新,在党员干部思想上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在内容上,既有对正面典型的歌颂,又有对反面典型的鞭策,还有先进事迹视频播放,整台节目深深地吸引住了所有人的心,表现出了强烈震撼力。在教育对象上,既有江阴市五套班子领导及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又有乡镇机关一线党员干部,还由江阴市电视台现场录播,并挂在江阴电视台网站上,让市民点击观看,从而引发了全市对清正廉洁的思考,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发短信或打电话给市纪委,畅谈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感受和看法。

一合拍,廉政文艺演出就事半功倍

“以往举办的廉政文艺演出,主要是纪委单打独斗,往往事倍功半,联合各部门一起行动,形成一个节拍后,现在是事半功倍。”江阴市纪委书记赵国权说。

“清风满暨阳”廉政文艺演出从8月初就开始筹备,到11底演出,历时4个月,先后组织召开协调会10次,江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文化局、广电局、电视台等单位领导都亲自参加。在廉政文艺节目彩排期间,文化局等单位的领导全程参与,负责对廉政文艺节的艺术指导。机关工委积极配合演出活动,布置“廉政文化进机关成果展”,演出前组织全体人员参观学习。江阴市文化副局长刘卫星说:“象这种全市多部门一起组织廉政文艺演出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发挥出了最大的宣传教育效能。”机关各部门的相互联动,促进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营造了浓厚的领导干部带头讲廉政、党员干部讲自律、广大群众促廉洁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分析:

1、基本具备了再现式的语言要求

2、小标题设置上有一体性

3、新闻主题不够鲜明

4、各段落主题游离

建议:主题:干部自编自演自看 江阴廉政文化的崭新切入点

题目:清风满暨阳

记江阴干部在廉政文艺活动中唱主角产生的实效

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 篇3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新闻采编过程中的细节分析 篇4

关键词:新闻采编,过程,细节,分析

随着新闻媒体的创新性发展,新闻记者的采编直接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和后期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新闻采编过程细节的深入了解,体会细节对于新闻采编的作用,研究细节在新闻采编不同阶段中的实践,更好地将细节融入新闻采编工作中,使其在新闻采编中有很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新闻题材更加真实地表达,抓住广大群众对新闻的价值需求,吸引观众眼球,促进新闻在愉快轻松的采编过程中形成。

1 细节的分类

1.1 语言细节

新闻采编中的语言细节主要体现在采访时的许多方面,在提问时要明确新闻的主题,集中问题的焦点,不让谈话内容偏离主题,增强问题的价值性。而对于比较尖锐、隐私的问题注意提问时的措辞,形成和谐而不尴尬的谈话氛围。对话的形式可以形式多样,在众多提问方式中,笔者以为,“正问法”是同行们在采访运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因为大多数被采访者或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自然对记者和采访本身很感兴趣而极为重视,一般都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只要记者问得巧妙、问得到位,相信采访对象也会答得好。实践证明,“正问法”提问是最简捷、最容易掌握的现场采访方式之一。在被采访者当中,许多人是第一次上镜头、对话筒,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紧张。最近笔者到农村采访一位村主任,听镇干部介绍,这位村主任还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可待我把话筒一伸,镜头一对。他竟然结结巴巴,语不成句,弄了半天也没有拍好。这种情况,就应该采取聊天形式,进行偷拍。消除对方的紧张感,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

1.2 形象细节

新闻采编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形象细节是决定采访过程愉快和获取重要新闻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新闻工作人员的形象方面,外貌应干净整洁,身份应具有标志性,行为素质应有礼貌、有逻辑等,这样才能很好地、客观地体现公共人员的形象细节,才能引起采访者对新闻采编谈话的重视,新闻采编才能获取有价值的题材。

1.3 场面细节

新闻采编的场面细节主要由新闻的主题与采访人的特殊情况来体现,首先,对于部分不愿意被当着大众的面进行访谈的采访人,为了显示新闻节目对他的尊重与重视,通常选用的是封闭式采访,而对于需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的采访人,为了新闻与采访人的相互利益,择选取开放式的访问场面。其次,根据新闻的主题选择不同风格的场面,如舒缓的、温和的、轻快的、艳丽的等,这有助于后期新闻镜头画面的细节处理。

2 细节的作用

2.1 深化新闻主题

新闻采编首先以主题为中心,其次从不同的细节对主题进行深入采编,进而提高新闻的质量与产量。新闻细节在深化、凸显新闻主题方面有着鲜明的效果,应从小处着手,以细节揭示新闻主题,从而调动读者兴趣,获取更多读者的青睐,使新闻的传播面更广。新闻工作者对采编细节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抓住每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细节,不断提高新闻的深度,更好地彰显新闻特色。

2.2 体现人物内心世界

新闻本身是一个故事,为了使新闻更具有影响力,需要从新闻本身入手,强化故事情节,细化主要核心事物与人物。细节的刻画与贯穿全文不但能凸显人物内心的变化,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还能提高新闻的可信度,为新闻的长久发展做铺垫。所以,微小事物的细节变化可反映出人物的情感、爱好、工作等多方面的隐藏的信息,深入挖掘,用细节说话是较好突出新闻真实性的有效方法。

2.3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新闻源于社会而反作用于社会,一个新闻刊物需要获得更多的读者,这与新闻采编的细节息息相关。新闻采编中的细节变化,从抽象到具象,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增强了新闻本身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加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在了解新闻的同时获取共鸣,提高读者的观看欲望,从而达到新闻服务于人的作用。

3 细节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实践

3.1 建立新闻采编的细节意识

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时刻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抓住新闻细节的自觉感,树立充分发挥新闻采访细节的意识,从心理上注重新闻细节刻画描写,才能在新闻采编中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并实现对不同事件、人物的真实性报道。

3.2 做好新闻采编的准备工作

为了使整个新闻采编得到与主题相符的新闻要点,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细节意识,还需要对采访可能出现的问题做详细的准备,从细节分析,做好、做足采编准备工作。首先,应明确采访的主题和方向,尽可能让新闻采访顺应主题而展开,从报道的角度预测采编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分析怎样运用巧妙方法纠正偏离主题的回答等。其次,对新闻的文化背景做充足的了解,掌握现状资源,这样才能在采访时提出合理的问题。最后,采访提纲的拟定应保证问题的主体性与专业性,有逻辑地与采访人进行交谈,这都是采编前需要做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加严密全面地报道整个事件。

3.3 在新闻现场中注重细节实践

新闻采编时,不同的新闻现场会为新闻提拱不同的题材,如何使新闻更生动形象,这与新闻现场的临时采访关系密切。在采访时,记者应有较快的反应,做到随机应变、认真心细,善于捕捉并挖掘隐藏细节,把握细节的价值轻重,为后期新闻撰写、制作提纲提供丰富的素材。在新闻采编时,细节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记者应具备敏锐的眼睛,看到有价值的素材,下手快并讯速抓拍,通过镜头拍摄真实、精彩、独家的细节画面,从而使新闻更加独具匠心。其次,新闻采编应具有客观理性的思维,分析最能体现新闻事件和独具社会影响力的题材,将容易受关注的细节加以突出,增加新闻的吸引力。最后,有的新闻事件是毫无预兆地发生,作为新闻记者,应耐心等待,深入调查,然后分析较有亮点的信息并等待时机获取新闻细节。由以上可见,新闻采访中处处体现细节,从细节处去获得新闻要点,是新闻采编中对细节最好的实践。

4 结语

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了解新闻越来越方便,而随着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多彩,新闻质量决定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所以新闻采编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新闻从最初获取素材、筛选素材到最终编辑成新闻,每一个阶段的新闻采编都含有工作者付出的无数细节,只有从细节上重视新闻采编工作,提高新闻采编的质量,新闻的真实性、吸引力才能得到提升,也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加强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梁旭辉.简述在新闻采编中对新闻资料工作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93-94.

[2]王贺.新闻采编中新闻资料作用浅析[J].科技传播,2016,(15):115-116.

[3]董瑞海,于海清.新闻采编中新闻资料工作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4,(14):52-53.

[4]蔡芫芫.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J].才智,2014,(09):87-88.

[5]杨威.再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J].理论观察,1999,(04):114-115.

[6]陈梁.论我国电视新闻之不足[J].新闻大学,1988,(04):112-113.

[7]蔡少瑜.论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6):89-90.

[8]梁瑞华.论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23-124.

[9]汪涧.探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培养方法[J].新闻传播,2013,(08):65-66.

描写细节的作文写作优秀素材 篇5

最亲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孤岛。日前拍摄的卫星照片显示,由于冰块的融化,著名的西北和东北通道已畅通,这使船只在北极冰帽附近域航行成为可能。

航运公司一直在急切地等待西北和东北通道的畅通,他们希望这将使航线距离减少数千海里。但对于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来说,这是全球变暖对地球造成破坏的又一个迹象研究海洋冰块的科学家马克.塞雷泽称,这些图像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些图像加深了人们对北极冰帽正“加速消失”的担心。

由美国宇航航局提供卫星图片首次表明,两条连接大西洋的近道即西北和东北通道首次同时没有冰块的存在,这一情况在1250内还是首次出现。20,俄罗斯附近的东北通道畅通,但是位于加拿大北部地区的西北通道仍被冰块堵塞。20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科学家认为,在5年后,北极的7月中旬和9月中旬将是无冰期,北极目前终年封冻。然而,就在几周之前,由于融化的冰山引了了洪水,加拿大奥育图克国家公园内的游客不得不被疏散,这个国家公园名字的意思是“永不解冻的土地”。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细节 篇6

一、电视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真实性

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尤其是电视镜头的“放大”功能更为明显,比如一个人平时说话时眼睛往别的地方看了一下,生活中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是访谈节目,这个人的小动作被拍成特写镜头时,这个小动作就会特别突出,而这种放大的作用,恰恰是“细节”展现“魅力”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细节在新闻中固然重要,但不可能占有主要位置,但是我以为不尽然,细节有时候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要事实,能够更生动深刻地提示事物的本质,体现和深化新闻的主题。

今年,我们采访中泰矿业一个平安区队--运转队时,拍摄该队管辖的灯房时,我们发现了一个细节,一排排灯架的每个灯箱小门上都插有一个手掌心大小的红色小卡片,仔细一看卡片上写有安全警句或嘱咐语,经细问才知,灯箱门上原来预留的插放照片的地方,职工们反映觉得贴照片像骨灰盒不好看,所以队里经过商定,自己动手过塑制作了一张张红色安全小卡片,让小卡片代替照片插在小门上,上面的安全话语可以提醒每个来领灯的员工注意井下安全,与此同时,灯房女工还不怕麻烦定期进行调换,于是我们将特写镜头给了这些小卡片,并现场采访了领灯的井下职工谈对卡片的感受,采访回来后专门撰写了新闻特写《灯房小卡片 点滴为安全》,一经播出就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同时该新闻也在河南能源新闻联播中播出。

二、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细节就是特点、细节就是个性,细节就是兴奋点,细节就是精气神,电视新闻的细节可以在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细小的动作表现出意义深远的内容,让读者通过细节看到天高地广的大千世界,细节虽细,却往往具有以一当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用好细节镜头语言,电视新闻就能变得更有美感,更有内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观众。一篇好的电视新闻如果没有细节就如同没有放油、盐、酱、醋的饭菜,让人嚼着毫无味道。细节的运用会让观众感到事物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面无表情、千篇一律的。

今年年初咋暖还寒时,我们去贫困山区柳林中心小学拍摄一条新闻,新闻反映的是鹤煤中泰退休职工刘厚忠自费购买播放器材,长期风雨无阻的坚持义务为山区小学生放电影达5年,来到小学后我们发现,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这里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多数孩子家中没有电视,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愿望就是在刘厚忠爷爷播放的电影中得到满足,我们通过孩子们观看电影时的眼神和随着剧情时而紧张时而哈哈大笑的特写镜头,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渴望和满足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刘厚忠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更是为山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新闻播出后,许多人打来电话,查询刘厚忠的电话,想要加入刘厚忠的义务播放团队,他们说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他们也想帮帮这些孩子们。

三、如何在采访中捕捉到鲜活的细节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采访不深入,导致新闻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简单,有的全文了了几行字,或者稿件冗长,照搬照抄文件资料,稿件的写作、画面的拍摄或多或少缺乏现场细节的描述,这样新闻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当然,细节不经过深入的采访,不到发生新闻事实的现场是抓不到的。抓到了细节,还需要周密构思,巧妙运用和安排,选取为主题服务,最精彩的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段语言等等才能使新闻生辉增色。那么怎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抓到细节呢?我认为,新闻敏感性是捕捉新闻细节的关键,作为一名记者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正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对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鉴别、判断能力、或者说是发现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记者的这种能力是从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职业敏感性,这种新闻敏感性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学习积累锻炼出来的。

九九重阳节前,我们采访了九矿女工马风花,一名普通女工,但她却是孝敬老人的楷模,2014年九月,她被评选为“鹤壁市敬老楷模”并在同月又被评为第五届 “河南省敬老之星”。采访时,马风花很朴实,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份内的事情,都是一些很平淡的家事,马风花照顾的老人是自己已故丈夫的养母,按说老人跟马风华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婚后几年一直生活在一起,婆媳之间的感情一直相处的非常好,所以马风华在丈夫去世多年间一直没有再嫁,一直长期照料着年近80婆婆的生活,拍摄时我们观察到马风花在为婆婆洗脚时非常的细致,连老人的脚趾缝隙都洗搓一下,我们迅速将镜头给了一个特写,就在这样一个生活镜头里,马风华照顾婆婆的细节镜头里,一个孝顺儿媳的形象就展现给了大家,人人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但是马风花与婆婆却演绎了不一样的婆媳关系,马风花对待婆婆就像对待自己的妈一样,让人看后无不为之赞叹。

新闻写作的细节分析 篇7

一、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在网络技术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后,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呈现出交互性的特点, 受众就可以成为新闻的写作者, 新闻的受众可以在论坛上发表帖子来进行事件的评论, 从理论上分析, 只要新闻受众的身边有网络技术, 那么任何新闻的受众都可以是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

最近这几年, 博客也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的报纸媒体备受挑战, 这进一步可以说明, 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不能是任何的新闻受众, 其新闻主体必须是特定的新闻记者, 网络新闻写作的主体不仅仅包括记者, 因为, 任何公民都具有发表言论的自由, 所以, 任何公民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从写作主体层面上来分析, 可以看出, 现在网络新闻的广度被无限地扩展, 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发表到网络上, 并使自己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但是, 我们也可以分析出, 网络新闻写作使新闻写作的主体扩大, 在可以有效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 我国公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差距是比较大的, 会导致网络新闻写作不具有一定的价值, 还有些公民会在网络上写一些虚假新闻误导人们, 所以, 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公民发表网络新闻的行为进行约束。

二、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

(一) 报纸新闻写作的理念分析

报纸新闻的写作往往会忽视大众的真正需求, 尽管报纸媒体也在呼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也着重进行一些民生新闻的写作, 但是, 由于报纸自身的局限性, 其不可能全面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 网络新闻的写作理念分析

网络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其实现了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 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再加之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拓宽, 使网络新闻可以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在网络上进行新闻写作的主体, 可以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人们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可以实现平等的沟通。网络是人们可以发表自身看法的平台, 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毫无价值的新闻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三、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

(一) 报纸新闻写作的方式

报纸新闻写作的方式是遵循一定的模式的, 是进行线性写作, 其主要利用平面排版技术, 将文字和图片整合在一个版面中, 记者的思维模式是被新闻的主题固定的, 记者要按照新闻的主题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拟定写作的思路, 然后进行新闻的构思和写作。

(二) 网络新闻写作的方式

网络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超链接, 可以将新闻写作的关键词和主体思想以链接的形式发送, 对新闻进行分层。在报纸新闻的写作中, 要求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要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 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则更加强调受众的参与度,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新闻进行二次创作, 网络新闻形成了文字、图片与超链接的结合, 新闻不是以篇章为结构呈现的, 而是以一个个链接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在阅读网络新闻的时候, 可以选择在任意的链接开始阅读, 网络新闻的写作呈现出非线性的方式。

四、结语

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差异, 也具有各自的优点, 网络新闻的广度被无限地扩展,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网络新闻中也存在大量没有价值的新闻, 由于报纸自身的局限性, 报纸新闻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但是, 网络新闻就可以实现多元化的阅读。在进行报纸新闻的写作过程中, 记者的思维模式是被新闻的主题固定的, 但是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 人们是可以畅所欲言的。因此, 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在新闻写作中, 如果能将二者的优点融合, 那么新闻就具有一定的可看性。

参考文献

[1]陈海峰.从受众角度分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异同[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1, 16:131-132.

[2]李文月.从主体角度探究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相同点[J].中国报业, 2012, 06:40-41.

[3]李嘉瑞.从写作方式上分析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性[J].中国传媒科技, 2011, 16:233-234.

新闻消息及标题的写作分析 篇8

1 新闻消息写作常见问题

1.1 消息内容杂乱, 选材不恰当, 缺乏新颖性

相较于新闻写作的其他体裁, 消息具有更广泛的题材范围, 可以说, 消息无处不在。而面对可写题材如此多的消息, 写作者如何筛选, 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及亮点, 以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就成为新闻工作者不得不研究的命题。然而纵观时下的众多消息, 不少都陷入了题材陈旧, 缺乏新闻价值的困境。

如今的新闻行业竞争越来越大,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虽然消息无处不在, 但自己所能获得新闻资源的数量还是太少, 更别说能够吸引民众眼球, 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资源。而为了完成必须的任务量, 新闻工作者只得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报道陈旧的新闻题材, 这样内容的消息提不起民众了解的兴趣, 甚至失去了新闻价值。其实, 旧题材并非就不能报道, 只是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推陈出新, 从老题材中挖掘出新内涵, 紧跟当下热点, 也一样可以报道出新闻价值。即使是一样的题材, 不同的作者只要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一样可以写出新意, 写出多样。

1.2 消息语言表达浮夸, 不接“地气”

消息最主要的受众就是广大人民, 某种程度上, 更是为人民群众说话的“利器”。这就意味着, 消息在语言的表达上应该更加亲民, 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然而, 如今的很多消息却做不到这一点, 在语言表达上不良风气尽显。例如整篇消息语言充满官腔, 新闻工作者常常喜欢用“领导指出”、“领导强调”、“领导要求”等类似的字眼, 这些字眼不仅使消息显得过于死板, 更为民众所排斥。除此之外, 有些消息整篇语言浮夸, 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深入调查采访, 便将材料摆上台面。这样的消息, 内容空洞, 思想缺乏深刻性, 其新闻价值势必也不会太高。更有甚者, 一些消息在叙述视角上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 而一味地往领导者倾斜。为平民百姓说话的消息转移成了为领导者说话, 这显然与消息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所谓接“地气”的消息应该是为人民说话,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好消息。

1.3 消息结构臃肿, 层次不够分明

条理清楚、结构分明是对一篇消息最基本的要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之于消息而言, 也是如此。消息的受众广泛, 每个受众面对同一篇消息, 想要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对消息结构的安排提出要求, 要恰当地摆放不同的新闻事实以满足群众想要了解新闻事实的不同程度。为了满足这个要求, 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 在行文结构上, 打破以往只有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格局, 创造出除此之外的许多新的结构形态。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消息结构形式, 但无疑也让消息的谋篇布局变得更加复杂, 给新闻写作者带来难度。一旦没把握好, 用了不恰当的结构形式, 便会让整篇消息显得臃肿杂乱、条理不清, 可谓得不偿失。

1.4 消息标题拟写不够理想, 难以攫取民众眼球

标题可以说是一则消息中的“眼睛”, 标题如果拟得好, 可以对消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定程度上, 好标题是攫取民众眼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 时下消息的拟写却不甚理想, 普遍存在“缺乏新意”、“过分夸张”、“与报道主要内容不符”等问题。那么, 如何拟写好标题, 迈出消息成功的第一步, 在下文中, 将会做个详细研究分析。

2 标题的拟写应注意的问题

2.1 符合报道主要事实

标题某种程度上, 其实质就是对所报道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所以符合报道主要事实是写好消息的基本, 也是新闻写作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规范。标题应该简洁、精炼地概括出消息的主要内容, 让广大受众一目了然, 了解最真实的新闻事实。

2.2 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创新

只是符合事实的标题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完全攫取民众眼球, 必须在标题拟写上创新形式, 让标题“活”起来。作为新闻写作者, 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标题拟写, 应时刻都谨记创新精神, 在挖掘新闻内涵的基础上, 用鲜活的外衣包装标题, 让其不仅一目了然, 而且生动有趣, 牢牢锁住民众眼球。故而, 新闻写作者在拟写标题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如双关、夸张、比喻、象征等, 必要时, 还可紧跟当下网络发展, 用上一些网络流行用语, 如此, 必能让消息变得更富有活力, 更加形象生动。

2.3 雅俗共赏, 贴近群众

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消息的主要受众, 某种程度上更是站在人民立场, 为人民说话的武器, “为人民服务”应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时刻应该牢记的宗旨。同样的, 新闻标题的拟写也应站在群众的立场, 服务民众, 做到雅俗共赏, 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标题的内容上, 应该避免“假、大、空”, 要突出新闻主要内涵, 贴近生活, 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连接的桥梁及纽带。这样才能提高全民对国家建设, 社会发展的参与热情。而在语言上, 应该做到明白浅显, 一看就懂。切忌提高艺术门槛, 一味地堆砌辞藻, 将标题写得晦涩难懂, 让老百姓一看到标题, 便失去了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雅俗共赏, 才能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

2.4 限制标题长短, 注重美化

受众一拿到消息,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标题, 标题可谓影响着受众对消息的第一印象, 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是否有阅读下去的兴趣。所以, 控制标题长短, 注重标题美化很有必要。一般说来, 标题如果太长, 会导致受众的厌烦心理, 但如果标题字数太少, 又容易使受众陷入“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尴尬之中。所以, 标题的长短怎样才合适, 也是众多新闻写作者需要反复琢磨的问题。一般来说, 标题的拟写应在高度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基础上尽量简洁凝练, 这样才会给受众带来深刻印象。甚至在一些报刊电视中, 编辑者会对标题字体、文字大小、位置做一些特殊处理, 使其与消息内容及格调达到一定的和谐统一。

3 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 技术的革新对于新闻传媒工作者来说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迷失在竞争洪流中, 到最后甚至有可能丧失新闻工作的初衷。消息作为新闻中最主流的体裁,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在竞争洪流中规避不足与缺陷, 发挥传统优势, 真正做到为民众说话,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成为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 应是国内每位新闻工作者穷尽一生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红茹.浅析消息标题的拟制原则[J].活力, 2015 (2) :51.

[2]靳勇.刍议新闻消息及标题的写作[J].吉林画报·新视界, 2012 (2) :45-47.

新闻呼唤细节 篇9

有魅力的新闻作品从来不忽略细节描写,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著中的很多细节,至今仍然被人津津乐道,铭刻在心。

细节可以让新闻之灵魂深刻,不容忽视

新闻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说,新闻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新闻的灵魂。而要想新闻之灵魂立起来,必须注重新闻的细节。

1.细节可促动新闻的敏感性。新闻敏感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是指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新闻敏感强,记者就能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发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抓住新闻;新闻敏感弱,明明有重大的新闻在眼前,也瞧不见、抓不住。而最能促动记者新闻敏感的,往往是采访中的细节。

2.细节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可信。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事实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只有形象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吸引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新闻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记者到现场去采访,到第一线去采访,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采访,从而发现新典型、新经验,写出生动形象、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报道。

3.细节突出了事情的本质。观察和分析,应是记者的职业习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记者要养成观察和分析的习惯,记者要善于比较。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新闻常常被一些不起眼的现象所掩盖,抓住一二条不起眼的线索,跟踪追求,发现新闻,是记者应当具备的特殊本领。在现场观察中,应当注意观察什么?首先要观察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情本质的细节,从细节中挖掘重大新闻。采访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对采访中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记者的眼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抓住某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

细节可以使新闻之血肉丰满,生动灵异

怎样才能捕捉到新闻血肉丰满的细节呢?

1.现场采访必不可少。记者的采访是获得生动材料的好办法。新闻报道中成功地写景状物,字里行间的音响、色彩、形象、气氛,通常是记者运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而且,现场采访是记者产生激情的首要条件,也是记者产生独到见解的重要条件。如果记者没有身临其境的观察,没有通过观察而得到的独特见解,只是重复其他人讲过的一般道理和互不联系,没有通过作者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材料,那么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就是语言再优美华丽,也不会吸引读者。对被采访者所处环境的观察和描写,目的是为了把被采访者写好、写活、写深。

2.细心体贴,为读者所想。就像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所言:“全靠你在写作时像情人一般地细心体贴,防患未然。礼多人不怪。你把你的读者每一次都当作对你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有错。因此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白了。”

3.情文并茂,令人难忘。作为记者,不妨多学习老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的有关新闻观。他曾经反复强调,新闻作品应该情文并茂。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在人耳目,叙事——身临其临。如果新闻报道写得像一潭死水,那么,就激不起读者的感情,打动不了读者的心弦。有些新闻通讯不新鲜生动,不引人入胜,穆青同志谈了原因:“病根就在于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只看到了轮廓,而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因而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一般化的概念,构不成感染读者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这是我们记者队伍里一个常见的‘顽固症’。要治好它,就要尽可能深入到现场,用眼睛去观察,用全副身心去体验。”他总是在努力追求并十分逼真地显示现场真实情景的。

细节可以使新闻有了点睛之笔,光彩无限

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没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恐怕是很难活起来的。很多人都特别欣赏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一段关于吴吉昌夜间观察棉苗的描写:“涑水河畔一片寂静。月光下窝棚四周的冰柱,射出凛冽的寒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提着马灯,拿着镰刀,象忠于职守的哨兵,警惕地守护着苗床。”这形象、生动、真切、感人的描绘,读后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样的通讯,我们往往一读再读,爱不释手,而每读一遍,就觉得是一次享受。

这种现象说明,在新闻通讯中存在着客观的美。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新闻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闻是要给人看的,只有写得生动、形象,写得有意思,人家才喜欢看。当然,重要的新闻,即使是写作上差些,也还是会有人看的。新闻既重要又写得好,就会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反响。所以,新闻写作在保证新闻必须真实的前提下,一定要下力气把新闻写得吸引人,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在现场采访中捕捉情节时,记者要努力捕捉特征,精选典型细节。关键的细节,一定要问清楚,写作的时候就有大量的选择余地,应用起来也比较自如。有人说细节大于情节,不是没有道理。这就需要作者抓住有意义的细节:一句话、一段画面能让读者牢牢记住,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要写好文章,不光要在技巧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深入实际,走万里路,开阔视野,博识广文,对所论事物有感性认识,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活泼、深刻感人。

细节显示完美,细节创造精彩,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呼唤细节。?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上一篇:机械专业课的创新教学下一篇:公共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