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张征

2024-08-17

新闻写作张征(共5篇)

新闻写作张征 篇1

【关键词】新闻;要素;结构;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29-03

【作者简介】陈元芝,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江苏南京,210018)教师。

一、点击新闻写作之难

2014年秋季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新闻写作”明确提出了要求,这是本册教材一个新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遭遇了困难。

首先,新闻文体特殊,有独特的结构形式,一般以直接的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平实,作者的情感和看法藏而不露。而对于刚刚进入初二的学生,他们前面七年的练习一般都是记叙文的写作,要求他们一下子转到这样一种陌生的文体的写作,显然存在着相对多的困难。

其次,不少教师对于新闻写作的教学不够重视。有人认为中考时不会考到,这样的指导和要求没什么意义;有人则对于新闻写作指导没有足够的自信,于是选择了回避的方式,绕开了应有的指导教学和对学生练习的落实。

再次,研读教材会发现,单元“写作导引”中指导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主体部分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的顺序,即“次重要事实→再次重要事实→更次重要事实→最次要事实”,这样的顺序安排与所学的课文写法不相一致。这就造成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的脱节,不便于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且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方式,对初学新闻写作的初中生来说,要想企及并且驾驭自如,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解码新闻写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以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在新闻写作的教学实践中,我引领学生在阅读经典篇目中探其精微,找到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规律,得到一些可以迁移的要素,便于学生举一而反三,活学且能活用。

(一)认识新闻的概念和结构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百度百科)。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新闻两则》,所选文章是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一”的提示是:“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可见教材中所指“新闻”是狭义的概念,即消息。而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消息”,这“消息”与课文所说的“新闻”概念是一致的。

2.新闻的结构。

八年级上册的《新闻两则》所选的两则新闻是很规范的消息。虽是同一作者,但写法却不相同。这篇课文之后的“练习一”是有关新闻结构知识的介绍。我觉得这一练习出得很好,它既让学生明晰了新闻的知识,又对他们的阅读思考作了提示。知识的介绍是为阅读思考奠定必要的基础,而阅读思考的解答又是对基本知识的验证和运用。

“练习一”介绍了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开头两句话,后面便都是主体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是暗含在主体中的。所以通过阅读这则新闻我们认识了新闻结构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个部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则是另外一种类型,它五个部分都有,开头第一句话是导语,在这之后便有背景、主体和结语的清晰分界,结构分明。

通过以上阅读探寻,学生便认识了新闻的结构特点,也理解了这两则新闻的内容,这为进一步学习新闻写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把握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也是记叙文的六要素。那么新闻结构的五部分与六要素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这一视角去把握新闻写作的要领,探寻新闻写作的规律,从而轻松学会新闻写作。

1.人事果明确,轻松拟标题。

如果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开学典礼的记叙文,可以拟这样一些题目:“开学典礼”“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回望开学典礼”等等;而写新闻,这样的题目就不妥当了。新闻标题应该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并且语言简洁。

如何做到呢?还是读一读《新闻两则》的标题。第一则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二则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从记叙的要素的角度去探究,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即:新闻标题应具备人物、事情和结果这三个要素。这两则标题中人物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和“中原我军”,事件和结果分别是“横渡长江”和“解放南阳”。这样我们就轻易揭开了新闻标题拟制的奥秘。那么,关于开学典礼的新闻应拟怎样的标题呢?“××学校全体师生举行开学典礼”便可。要素明确,简单易学。学生学得愉快,写得也轻松。学习总是由简单开始的,开始如果求全求大求高深,那还不早早就把学生给吓跑了?没有了兴趣和成就感,还怎样期待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呢?

2.时地人事果,导语笔下成。

学生写开学典礼,若是一般的记叙文便可以这样开头:“九月的早晨,空气清新,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我们身着洁净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从不同方向朝学校操场走去。开学典礼马上就要开始了。”而作为新闻开头的导语则不能这样,它必须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如何做到呢?我们来看《新闻两则》。第一则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二则的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记叙的要素的角度探寻一下,可以发现,导语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这样五个要素是应具备的。这样,写作新闻导语时学生也就有了便捷的抓手,可以稳妥地操练了。教给学生一些可以迁移的因子,新闻导语写作便是如此简单。

3.六要素齐全,主体曼妙展。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那么,如何对导语内容进行扩展呢?我们还是引领学生回到课文中看一看:“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这是第一则新闻介绍中路军渡江的情况,从记叙的要素这一视角看,我们会发现:“20日夜起”是时间;“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是人物,这比导语“人民解放军”更具体了;“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是地点,也比导语中“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更明确了;“首先突破安庆、芜湖县,渡至……”是事件的经过,“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是事件的结果,这比导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也更具体明确了。后文还有对于“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做的具体分析。主体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渡江情况分别展现中路军、西路军和东路军的渡江战斗状况的。由此我们发现,主体部分是从不同方面,按照特定的顺序来对导语内容作进一步扩展和阐释的。

而从记叙的要素来细看,则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都有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尽管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主体部分这六要素应是齐备的。这样学生也便可轻松领悟了。

来看一则学生范文,其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内容阶段推进,这样写道:

在庄严的奏唱国歌仪式后,首先由××校长发言,校长向高一学生以及××初二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工作的全体职工致以敬意,也对上学期同学们获得的累累硕果给予肯定。对同学们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并摘得五块金牌的好成绩提出表扬,也对同学们获得的诸多荣誉给予鼓励。还为同学们举出两个小故事,用积极树和消极树的比喻启发同学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接着,由教师代表王老师发言。王老师向大家宣布了高二、高三学生获得的各类奖项,也报告了××中学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也对××以及××中学新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继而,由高二的两位播音员为大家朗读了已毕业的同学对新一届学生的寄语。两位播音员声情并茂地为同学们朗读了已毕业的同学饱含真情的寄语,字字句句无不体现了已毕业的同学对母校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新生们的真诚希望。

最后,由高一新生和高三学生代表发言。高一新生代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紧张激动的心情和勇攀高峰、不断前行的决心。高三学生代表表明了自己将在高三阶段更加努力为母校争光的决心。

据悉,由于××中学正在修建中,××中学初二全体师生到××中学进行初二的学习。

这篇新闻的主体层次清晰,衔接自然,语言简洁概括,事实过程具体,最后对原因的补充交代也较为轻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都齐全了,这样,主体的躯干便在充足的事实中曼妙舒展开了。如果加上前文的标题和导语部分,就可以看到在新闻阅读、思考以及要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轻松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方法,可以写出一篇比较像样的新闻了。

(三)明晰新闻的语体色彩

新闻写作中的语体色彩也是需要给学生做必要的提醒和辨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容易以主观感受的描写来代替客观事实的叙述。如,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接着,××校长开始发言。从他的讲话中我得知××中学近年来取得了诸多荣誉。我想到那是历届学长给我们开的好头。我们长大了,也应该做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了,因为我们是××学校的一员。当听到学长们大都走进了他们心爱的大学,作为初二的我们是多么羡慕。

这名学生没有注意到一般记叙文和新闻的写作目的之不同。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展现事实,而一般记叙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以情感人。因而,记叙文写作重情感的融入和主观感受的抒发;新闻写作则是以事实说话,风格要平实,作者的情感和看法应藏而不露。

西方新闻界流行一种观点:要展现,不要讲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梅尔文·门彻教授则引用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梅尔文·门彻教授不但把这种观念用到新闻写作理论中,教新闻系的学生,还让美国新闻界对这句话信服而推崇。所以新闻写作应该去“我”而言“他”,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客观展现事实,而不能去抒发“我”的主观感受。

三、结束语

反思这次新闻写作指导的有效探索,我感到教师自身学习的重要,理解和关爱学生的可贵,深入研读和创造性地利用课本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关爱应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深入地研究,并能简单地输出,让学生一学便会,丝毫不以为难,以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又能达到课标和书本所要求的目标。书是死的,而人是智慧的。学生是变化的,而他们的优势和困难也是我们深知的。怎样用活书本,透过文字看到深层的涵义,发现解决的渠道,联系同类探寻一般的规律,这样,薄薄的课本便会无限的丰厚,我们便可超越教材放眼世界和未来。让我们巧妙探索更多有效的路径,让我们领着学生更轻松地前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薛国林.消息写作的基本规律——展现事件[J].新闻与写作,2005(07).

论“民生新闻”的写作 篇2

“大”与“小”的关系

民生新闻既包括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小民生”新闻,也包括诠释国家惠民政策及走势的“大民生”新闻。“小民生”新闻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大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采写民生新闻时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大民生”新闻与“小民生”新闻的关系。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内容取舍上,要“大”“小”兼顾,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民生。既要有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民生”新闻的内容,也要有国家惠民政策解读及与民声、民情、民心、民意、民权等密切相关的“大民生”新闻。

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找准“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的结合点。当前,“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缺乏有机融合。“小民生”新闻的题材大多局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实际上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陷入了琐碎叙事、题材平庸化、“同质化”的误区。“大民生”新闻则多侧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法理解说,较少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提炼上要“小中见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新闻的内容,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采写民生新闻要善于“以小见大”,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做到“小中见大”,关键是要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善于从涉及老百姓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平凡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大的主题。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2006年8月1日播出的《农险何日造福农民》,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促成了解决此类事情的统筹方案的出台。

“迎”与“引”的关系

所谓“迎”,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广大民众正当而健康的需要。所谓“引”,就是搞好舆论引导。“迎”与“引”在当前条件下表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迎”与“引”的关系呢?

确立民本视角。这就要站在“民”的角度、按“民”的态度,而不是纯粹站在“官”的角度来采写新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以媒体为中心”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来思索民生问题,即使有民生新闻也仅仅停留在“为了民众”这个层面上,至于“民众是否关心”却很少顾及。因此,很难真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闻工作者应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把民生新闻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以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民众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以百姓身边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注重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在新闻表达上应体现民众风格,选择老百姓谈话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然,迎合民众的需要,不能把民生新闻混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样样都报,更不能为迎合少数人的低俗兴趣,卖弄噱头,到处猎奇,用娱乐化代替愉悦化。舆论监督应富有建设性,如果片面强调“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只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善于倾听政府的想法,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导致新闻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失衡。

搞好新闻引导。“国计”与“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讲人民的利益多了,就有碍于党的意志的贯彻。人为地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十分错误的。采写民生新闻不是要不要宣传政府大政方针路线政策,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新闻引导上。

首先,要搞好政策解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政策解读比机械生硬的灌输式的政治关怀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宣传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和决策,不能简单地搞政策信息传递,而应在策划的基础上做好政策释疑和服务性报道,通过自下而上的诉求与自上而下引导的交汇融合,让老百姓了解政策,理解政府。

其次,要学会化解矛盾。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大多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对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很大,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温情来消除对立,用沟通来化解对抗。去年广州要休渔半年,广州市下了一个通知,大致的意思是从即日起休渔半年,其间不许任何人下海捕鱼,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广州的一家党报的记者,获取信息以后,照本宣科报了出来,引起渔民的反感。他们认为政府只说了休渔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渔民的生计问题。但同是这条信息,香港一家报纸的记者,从渔民的角度进行了报道:“渔民说,休渔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个决策非常对,我们拥护。但是我们是靠渔为生的,休渔后我们的生计没了出路,政府应该考虑这件事……”这么一写,就把一条政务新闻变成了民生新闻,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浅”与“深”的关系

所谓“浅”,就是浅显易懂,能用最感人的情节,激动人心、征服人心、震撼人心的细节,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打动人。所谓“深”,就是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包括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的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正确处理“浅”与“深”的关系,要求新闻工作者“浅”“深”结合,全方位地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

“浅显”而不“肤浅”。“浅显”是一种新闻视角,一种新闻表现形式。“肤浅”则是一种误区,一种媚俗的表现。应该看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浪潮的今天,许多民生新闻是“浅显”不足,“肤浅”有余。具体表现在:报道内容“鸡零狗碎”,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新闻价值的含量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评论肤浅,没话找话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事物表面飞短流长的匆匆过客。

采写浅显而生活内涵丰富的民生新闻,应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从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中,采写体验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湖南卫视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报道聚焦的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路》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它以亲历的方式感知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老百姓普通而真实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民生新闻”可以讲“故事”,但不能停滞在“感人”的表面,而应通过故事,引发社会的人文关怀。比如,通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人情的冷暖来折射世态的炎凉,并由此发掘社会根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督促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唯其如此,方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从而唤起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反省与爱民行动。例如,《深圳观察》的整顿城中村系列报道,注重近距离地反映区域性社情民意,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与分析,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

善于整合,不断创新。《南方日报》用“本土+深度+整合”的方式,打造“民生新闻”,很有成效。要把民生新闻做得有深度,首先要有所取舍,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其次,要有所提炼。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表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加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形成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新闻写作课教学三谈 篇3

一、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参与

每节课都请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热点新闻报道,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报纸、网上新闻的习惯,增强学生对新闻敏感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发现新闻,积极写稿、投稿。给学生推荐热点新闻报道平台:珠江电视台——今日关注;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江门电视台——新闻共同睇,以及各大报纸的报料热线。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数码录音、数码摄像等工具尝试做新闻记者的乐趣。学生有作品发表,可在本门课程中额外加分。引进多媒体或图片、视频——如地震的视频,以增强授课效果。每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情俱全地给学生们放映讲解。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如新闻含义、新闻共性、新闻要求、新闻价值和新闻敏感贯穿始终。老师在每次课还紧跟国内外最新新闻并进行评析,基本上涵盖了半年来的热点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环保、儿童权益、诗学等领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大信息量。

二、贴近社会生活,教活写作课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在这门课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学教学中,根据笔者的实践,要取得新闻学案例教学的成功,须精选教学案例。所谓案例,不能单纯用书本上陈旧的案例来示范给学生,而是用最新的突发性事件做样本,让学生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实地或模拟操作。如讲授新闻角度的选择章节这一章节时,恰逢母亲节。我要求学生构思报道这一节日的新闻角度。学生普遍觉得这样的新闻话题没有什么新意,我向学生展示了报道这一主题的几大报纸,它们报道的内容有:《动物园里洋溢的母爱》——报道了广州动物园里猩猩、大象、黑天鹅的母爱;《母亲节的创立人——终身未嫁》;《保险成为新型母亲节礼物》;中山大学女生用宿舍亮灯显示“MUMILOVEYOU”的相关新闻。通过这些例子令学生思维更宽广,形象展示新闻角度的几种类型。奥运圣火传递在法国遭到破坏,奥运圣火在广州传递等新闻事件,教师拿这些事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虚拟地加入此事件之中,就题目、立场、信源等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强调写作训练,为学生写作训练创设有利环境

有的《新闻写作》课中太理论化,片面强调教材的完整性、讲授的系统性和考试的标准化,结果教学停留在概念、原理的阐释上,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学校,他们的社会经历和拥有资讯束缚了他们创作空间。我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和社会所发生的最新事件,发掘新闻亮点。当将要讲授消息结构时,恰逢新会区首场中职专场招聘会在我校举行。我带领学生深入到招聘会现场,了解到会招聘的企业数量、类型、招聘对象、薪酬待遇等,采访企业和学生对本次招聘会的感受。学生掌握素材后,根据消息结构的几种类型进行写作。因为素材丰富,学生写出了不少好新闻。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第二天,我拿这个事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虚拟地加入此事件之中,就报道角度、立场、信息源等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我校团委、学生会、大专“三会”于2008年5月25日(星期天)在会城影剧院前举行“义修家电,义卖赈灾”爱心活动,为四川灾区重建工作筹集善款。参加义卖人员顶着恶劣的天气在街上义卖鲜花、玩具、饮料十多小时,不怕辛苦,坚守岗位。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捐助下,当天共筹集善款17116.70元。学生在爱心活动中既帮助了别人又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部分学生新闻稿件在报刊上得到发表。

要谈作品之多和读者之多,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够跟今天的新闻相比,人人都有学一点新闻的必要性。作为相关授课老师,更要充分利用资讯,贴近社会生活,力争把新闻写作课讲得更精彩。

新闻评论写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新闻评论 写作 教学策略

一、实践背景

2012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落下帷幕。北京大学的考题“国家广电总局颁布通知,从2012年元月起,禁止在每集电视剧剧情播放过程中插播广告。你认为电视剧生产商和广告公司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应对?”复旦大学的考题“你如何看待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此类考题透露出高校对中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的要求。而近年来,新闻评论在高考试题中也时有出现。如2009年的高考江西卷以蔡铭超天价购买圆明园兽首,辽宁卷以明星代言等为题。2011年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更是要求考生写评论文章。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学生具备关注现实,体验生活的习惯;具备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具备逻辑严密,用语适当的表达能力。

然而目前的高中写作教学,却比较忽视对学生以上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首先,目前的作文题目和材料范围较封闭,常常是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或是难辨真假的哲学小品,这些材料重抽象思辨,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学生写作以应试为目的,缺乏和读者交流的目的,写作照搬“三段论”、“新八股”。在缺乏写作动机和思维训练的情况下,写作过程如同搭积木,做填空题,缺乏主动构建,深入探究。再者,写作教学忽视文体特点,常常以“散文”这一称呼混淆议论文体和记叙文体的边界,缺乏对议论文体的系统教学。对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如何进行严密的推理和缜密的表达不够重视。

因此,以新闻评论作为高中写作教学的新手段,既能适应当下立足实际、面向生活的命题新导向,又能作为革除写作教学中“闭门造车,生搬硬套”这一弊病的新尝试,让写作教学“真实”起来。

二、实践过程

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在此,以“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新闻评论写作教学为例,展示教学过程。

(一)选题

首先,我选择一个新闻事件作为学生的写作材料。时事新闻的涵盖面很广,在选择材料时,我以“让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标准。

选择“归真堂上市事件”作为写作材料,是因为这一事件涉及到的虐熊行为以及网友们对此事件的种种评论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话题不陌生,网友们联名声讨、评价或支持某一事件的行为如今也屡见不鲜,学生能够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并对之做出评论。再者,在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网络活动也频频发生,学生与这两者或多或少都有交集,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表达。

(二)创设写作情境

这里的写作情境,一是指写作的任务情境,二是指写作的内容情境。

创设写作的任务情境是要求学生视自己为新闻评论人,对新闻材料进行评论。作为一个新闻评论人,学生要理解自己角色的内涵,这一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大胆置评。学生要克服对评论的恐惧感,所谓评论,就是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材料支持这个想法。写出来了,就是迈开了第一步,只有写下来,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建立写作的信心。

2.进行负责的写作。评论是公开的,面对读者的,因此要有写作责任感,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逻辑性,不能信口开河,随性而至。

3.要有读者意识。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读者,把读者不知道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观点和新颖的信息,并利用各种论证方法和手段,努力说服读者。

创设写作的内容情境,是利用新闻报道、新闻视频和其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事件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在进行“归真堂上市事件”的评论写作之前,我先用网上的照片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张“归真堂你没胆吗?为什么要用我的胆上市”的图片立刻聚集了学生的目光。接着,我播放了环保人士抗议归真堂上市的视频,不少同学在看视频的时候议论纷纷,愤怒、同情、怀疑等情绪溢于言表,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感动机。

(三)明确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是较为自由的写作,但作为一种写作类型,有基本的写作要求:

1.明确文体。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体,它要求写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不宜用它宣泄情感,抒写个人化的情绪、情感体验。

2.要充分了解新闻背景。在展示话题之后,我将网上对“归真堂上市事件”的报道整理出来,展示给学生。展示的资料中包括了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还包括了归真堂企业、亚洲动物保护基金等环保人士和政府有关人员三方的态度。我借此提示学生,对新闻背景的了解要全面,才能对新闻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动笔之前,我要求学生再次到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与新闻材料有关的背景资料,深入了解新闻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写作角度。

3.新闻评论要有理有据。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是分析社会问题,发表作者的个人见解。只陈述事件,而不对事件进行评判的文章就不是新闻评论。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新闻评论写作时,必须明确提出一种判断,例如谁是谁非,谁有怎样的过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谁有什么意义,是利还是弊等等。由于新闻评论的公共宣传功能,如果判断简单、肤浅、人云亦云甚至错误,那该评论就没有价值了。因此,立论要客观、全面、深刻。

同时,新闻评论不能缺少论据。和一般的议论文一样,论据起到支撑观点,增加文章说服力的作用。缺乏论据的新闻评论,会成为“空谈理论”的说教文章,也会丧失很大部分的“信息量”从而不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确立观点之后,通过查找信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需找论据,支撑论点。而且,论据要做到具体、真实和可靠。

(四)评论文章完成后,要求学生互评

写作完成后,我设计了符合新闻评论特点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以此为标准互评作文。

第一步,每次作文评价先在四人小组之间进行。学生需按照评价标准评价其他三位同学的作文。评价标准包括:

(1)是否有道理?

(2)是否有对你有用的信息?

(3)你觉得此文的说理容易理解吗?

(4)你是否同意对方观点

设计这个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否有道理?”针对观点是否明确;“是否有对你有用的信息?”针对论据是否新鲜、真实、有信息量;“你觉得此文的说理容易理解吗?”针对论证的逻辑性和结构;“你是否同意对方观点?”针对反馈,希望作者能得到读者的反馈意见,形成争鸣。

第二步,四人小组内推荐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内部交流阅读。作品交流分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可以针对内容,发表对新闻评论赞同和反对意见;也可以针对形式,挖掘写作方法中的精彩之处。

第三步,同学和老师公认的精品,还可以推荐到校报和校刊上;我班同学有自己的班级博客,我把优秀的作品发到博客上,通过网络媒体拓展作品的读者群。

(五)结合反例和范例,渗透议论文写作的训练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涵盖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而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也并非高中写作教学的终点,通过这类文体的写作,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才是最终的目的。

例如,在这次写作活动中,我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问题,把“议论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作为主题。我要求学生自查并互查作文中的逻辑错误,学生找到了以下例子,并进行了分析:

例文1:

我反对归真堂上市,人类不能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熊的基础之上,人也是动物,不过是高级了一点,若是你是归真堂里的熊,你愿意被人天天取胆汁吗?……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在人类器官移植中也要问过双方意见才会移植,为什么到了动物身上却只有无尽的掠夺呢?现在的企业心中所想到的只有利润,也许他们会用药物使黑熊加速分泌胆汁呢?黑熊在他们那里,就算死了一些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企业更是不会关心。国家为什么不能再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出台一些政策来保护动物呢?动物们虽然智力比不上我们,但它们有情感,人类对它们这样无止尽地索求,会让它们对人类生成浓浓的恨意,最后像人类杀它们一样杀死人类。因此,我觉得归真堂不应该上市,国家也应该严格管理,遏制这类企业。

学生:这段论证犯了前提错误的毛病,“人与动物应该是平等的”,这本身是个错误的前提,人和动物无论是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不可能平等,所以“在人类器官移植中也要问过双方意见才会移植”放在动物身上肯定是不可能的。其次,作者用想象来代替事实,作为论据,通过“人类对它们这样无止尽地索求,会让它们对人类生成浓浓的恨意”这一想象出来的前提,推出“像人类杀它们一样杀死人类”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例文2:

“我们的熊生活得很开心,有住有吃”,蒙谁呢你,“子非熊,焉知熊之哀”,你进笼子里关着试试。每天给你鲍鱼龙虾也不干吧。熊是动物,不能自由地动的动物还能叫动物吗?

学生:这是类比不当的例子,“你进笼子里关着试试。每天给你鲍鱼龙虾也不干吧”,是把人和熊的感受做类比,可人和熊毕竟是两种属性的生物,不可等同论之,所以不能放在一起类比。还有“熊是动物,不能自由地动的动物还能叫动物吗?”此句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动物”这一概念并没有包含“自由地动”这一内容,所以不能说黑熊就是要“自由地动”。

三、实践意义

(一)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不同于从前的命题作文练习,学生在这一系列写作中显得更积极,更有兴趣。有不少同学表示,以前的作文题目,常常很难理解,自己缺少感受,无话可说。而看新闻材料时,常常会有真切的感受,有时是气愤、有时是伤感、有时是无语,有一种表达的欲望。

(二)自主、互动的写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在生活环境下,写作,尤其是论述类文体,基本上都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写新闻评论时,体验了实际生活中的写作过程。学生需要自己搜集资料;需要通过对材料的辨析、质疑、比较、联想等思维活动来决定主题;如果遇到了说不清、想不明白的问题,要再查找资料、或与他人探讨解决;最后选择适合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了完成真实的写作任务带给作者成就感。

同时,新闻评论基本上是一种公共写作,是包含了语言交际目的的写作,是有“潜在的读者”的,公开的,公益型的写作,它的写作成果是要公开发表的。所以,新闻写作中,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展示、探讨、互动的乐趣。自己的文章有更多的人看,看了以后有人会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还可以争论和赏鉴。这些写作活动使写作不再只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行为,而是开放的、互动的。

(三)真实的写作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写作的效率

有了真实的写作目的之后,写作方法的教学就有了着力点。

首先,教师教写作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效果,不会陷入空谈理论,空讲方法的无效状态。在指导写作时,教师教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深度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如何在身边寻找新鲜、生动的事例,如何让你的论证严密而不易被人攻击。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战中学方法,比纸上谈兵有效率。

其次,课堂上展示的范文,更针对内容而非形式,学生看了同一事件的新闻评论范文,会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同样的事,别人看得比我深,别人的信息量比我大,别人更有说服力等等,并把这些写作经验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而不会觉得范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再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际生活中的写作,其写作成果可以受到实践的检验。学生的评论效果,也能在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争议中得到检验。评论效果平平,没有吸引读者的注意或没有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同学,会反思自己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在反思和修改的过程中,增加写作经验。

(四)联系现实生活的写作任务,使学生关注现实,走进生活

新闻评论关注现实生活,促使学生摆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状态。

首先,如今的学生学业繁忙,学习压力大,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范围都很狭窄。部分学生迷恋脱离实际、虚情假意的魔幻或言情作品,对现实生活关注很少。新闻评论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用鲜活生动的真实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其次,我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写新闻评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中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舆论中明确自己的立场,甚至尝试着做舆论的领导者。这都体现了公民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要求每个公民把自己视作社会的一员,关心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

再者,从写作角度看,生活是鲜活的,从而使学生的写作也变成鲜活的。在阅读和评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鲜的新闻事件,最前沿的思想观点,最活跃的“时尚锐词”。使学生的文章可以摆脱观点单一、事例陈旧、语言呆板的现状。

最后,学生的评论作品可以立刻在网上或纸质媒体上发表,使学生参与到真实生活世界的写作中去。

浅谈新闻写作有关问题的思考 篇5

【关键词】 新闻写作 问题 思考

搞好新闻写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理解成就是“写”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或者说要练好“基本功”才行。

1.素材选择要适用

选材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好新闻的关键。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时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五是实效性。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

2.结构安排要合理

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定规律可循。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闻主题的主体。

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3.导语叙写要精炼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

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4.标题拟定要科学

标题也叫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

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字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简明概括而又能反映内容呢?这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透彻理解新闻内容的意义,抓住新闻的特点。

5.背景材料要全面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的意义,说明事物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一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一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聞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6.数字材料要真实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准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7.语言运用要贴切。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与思想的外衣”,是准确反映客观事实不可缺少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就是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善于遣词造句,准确地描绘事物。

在新闻语言运用方面,首先要处理好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只有善于处理自然过渡,才能化长为短,写好短句短段。通常的办法:一是通过代词来过渡,即用代词来代替在前面的句子或段落里出现的词语。二是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和概念来过渡,即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意思。三是运用排比结构,即通过重复某种句型,把句与句、段与段联系起来。其次,是要准确运用词语。新闻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不在卖弄文墨,堆砌辞藻;而在于用读者能理解的词语,把事情表达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一般地说,新闻写作应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使普遍读者愿意读下去,能读懂而且记得住。常用词汇在新闻的语言中是得天独厚的,有其广阔的用武之地。

上一篇:国家产品召回管理制度下一篇:国旗下演讲稿及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