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英语新闻写作

2024-09-30

商业英语新闻写作(精选4篇)

商业英语新闻写作 篇1

新闻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 专业外语课程尤为重要。英语新闻写作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了解西方报道方式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用英语进行新闻报道和进行对外宣传。由于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而如何写出地道的英语新闻则是困扰了国内新闻、教育界很多年的问题。在中国目前形势下, 培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新闻的新闻工作者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加强对外传播。但是, 目前国内的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大大影响了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英语新闻写作是在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从宏观角度讲, 该课程有两个授课目的:其一, 帮助学生熟悉掌握英语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的规范, 理解并巩固这种实践规范所代表的新闻从业理念, 因此, 专业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首要内容。其二,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英语写作能力为主。作为双语教学程, 教师必须使用英语来介绍专业知识, 达到专业科目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这两个目的。从微观上来说, 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对英语新闻文体、语言风格以及报道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导学生尝试用英文进行新闻报道写作, 对国外媒体报道进行编译, 增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

然而, 作者教学过程中发现, 多数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很薄弱的。而英语新闻因其自身特殊的文体特点, 和一般文体的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们费尽心思写出的新闻作品中, 词不达意、句子结构混乱, 不符合英语新闻文体特点的缺陷不少;从客观上看,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短缺, 目前上海大部分高校新闻学专业所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没有循序渐进的, 有章可循的教材;此外, 由于该课程缺乏既精通英语, 又精通新闻学的教师, 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长期只是讲授语言知识点。这些现状引发了作者对英语新闻写作教学困境的思考, 并希望通过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 对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能有所启示。

2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面临的困境

2.1 多元化专业背景教师的匮乏

英语新闻写作这门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最理想的授课教师应该是具有复合专业背景, 有着扎实的英语功底, 并且曾在外语媒体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 同时具备讲述新闻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能力。但是这种高水平多元化背景的教师在高校中非常匮乏, 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由纯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 授课内容中缺乏对新闻专业知识的详细讲解, 过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输入, 在教授新闻写作时重点在放词汇、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和行文组织之上。

英语新闻文体有着自身的特点, 例如英语新闻的标题, 通常称为“headlines”, 意思是标题语言, 有着特殊的语法特点。如冠词通常省略, 用现在时态表示过去, 称为“历史现在时”。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学时需要充分地讲解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 如果只是对中文新闻进行简单的翻译, 即便词汇、语法再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不符合要求和规范。另外,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致中英文新闻写作的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灾难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上,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 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 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而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 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如果没有外语媒体的新闻从业背景, 则不会对此差异有很深的理解和体会, 也就不能够在英语新闻写作授课时向学生详细地讲解。

2.2 教学方法不得当

英语写作课程主要有三种教学方法:成果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主要运用前两种教学方法, 但由于英语新闻写作课程自身的特点,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影响了教学成果。

成果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的运用, 强调文章中要使用适当的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对文章组织结构来说, 强调主题句、段落的组织与文章的结构。成果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提供刺激, 学生做出反应, 再进行强化的过程。鼓励对输入信息的模仿和再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支配地位, 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 这使得学生没有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用词、句法和段落组织都要进行严格的修改和评价。学生完成写作之后, 教师批改作文, 以最终的批改得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依据。受纯语言专业背景的影响, 该教学方法是英语新闻写作课程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 使得在衡量一个英语新闻作品时, 重点放在评判其词汇、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内容与行文组织之上, 只注重作品是否合乎语言规范, 而不在意作品是否具备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的要求。

体裁教学法是指教学写作按照不同的语篇体裁来进行, 如信件、通知、研究报告、广告和科技性说明文的写作。体裁教学法以语篇的体裁分析为基础, 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方法认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写作的社会情境以及写作目的, 帮助学生分析目标语体并给予明确指导, 可以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新闻报道的体裁一般可以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时政新闻、体育新闻和财经新闻等。在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中, 运用体裁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新闻文体有着区别认识, 写作训练也更加有针对性。但最大的问题是, 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得对新闻写作课程过于注重纯文体的训练, 对于新闻采集、构思酝酿的训练则较少体现。众所周知, 新闻作品的优劣, 要求作者有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 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只有熟练的表达能力, 显然不足以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2.3 合适的专业教材匮乏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 把握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作为一门实践性写作课程, 其教材与学科性教材有所不同。它既注重对新闻写作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 又要为培养新闻专业理念而就社会生活或自然界话题展开讨论。

然而, 目前的教科书市场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由浅入深的、适用于写作英语新闻写作教学的教材。据统计, 目前英语新闻写作的教材一种是引进的纯英文教材, 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英语新闻写作》, 这两本教材都是由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写成, 国内出版社引进过来的。这类教材的优点在于加大了英语语言的输入, 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写作;缺点在于这类纯英文版教材让学生感觉非常吃力, 过于强调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的篇章布局和写作手法。另外一种教材是国内的新闻业界人士编著的, 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闻英语写作:从实例到实践》。这类教材是国内媒体行业一线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编著的, 融合了自己对新闻写作的探索,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是对于新闻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 教材系统性不强, 更多的只是对一些新闻写作的经验之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教材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通俗易懂又专业性强, 既有系统性讲解新闻专业知识, 又有大量的范文实例以及写作规范技巧。

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中国高校大学生喜欢英语写作课的学生数只占受试者的1/3左右, 20%的参与者表示不喜欢英语写作课, 而约50%的学生则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作为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双语课程,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的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 相对较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要学习英语新闻写作表示非常不理解和困惑, 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不是对外报道, 会写用中文进行新闻报道就可以, 不需要学习英语新闻写作。在这样的态度下, 学生缺乏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

另外, 新闻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 经常发现单词拼错, 名词单复数用错, 固定搭配用错, 句式单一, 只会用简单句, 不会用复合句。与一般的写作相比, 新闻报道要求非常高, 必须准确、客观、公正, 对读者有吸引力, 这对作者的语言功底要求很高。因此很多学生感觉非常吃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积极性不高。

2.5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写作教学的时间不够充分, 也是目前英语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些学校设置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只有2个学分, 36个课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里, 想要既能够介绍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 又有大量的范文讲解、阅读赏析以及不同体裁新闻的写作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仓促之下, 课堂上只能简单对一些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和介绍, 作文教学不够系统和全面。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师资力量薄弱, 多元化专业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该课程特点决定传统写作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很大弊端, 过于注重对语言正确性的训练, 或者过于注重对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训练, 不能够有效地将新闻专业知识和语言训练相结合;缺乏适合该门课程教学、将新闻理论知识讲解和写作训练相融合的专业教材;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 对英语新闻写作缺乏兴趣以及专业课程学分低, 课时量不足以完成整个作文的教学。

摘要:该文分析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英语新闻写作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包括多元化专业背景教师的匮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专业教材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论文试图通过探讨目前的教学困境, 改善今后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新闻写作,教学困境,教学方法,专业教材,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John H.Noonan.英语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4.

[2]陈瑜.过程语体教学模式对英语新闻写作的教学启示[J].新西部, 2011 (12) :224-225.

[3]陈娟.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J].传媒观察, 2012 (2) :33.

[4]汪晖.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7:181.

[5]蔡惠萍, 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22-23.

[6]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3-24.

[7]申静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J].理论研究.2012 (18) :120-121.

[8]刘婧.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和问题探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90-91.

商业英语新闻写作 篇2

Chen Xiuli(1st L)working with her fellow villagers to harvest bamboo fungus

In Nanping, south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a woman villager has established the first fruit-and-vegetable women’s cooperative, leading the whole village in striving for economic prosperity.Chen Xiuli, a middle-aged mother of two in Shunchang, a count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anping, suggested planting bamboo fungus under the local trees because underplanting can save land and cultivation costs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trees.As a result of her efforts, Shunchang is now known as ‘home of the bamboo fungus’, with output there accounting for 16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yield.Creating More Demand

“Lack of access to markets is the major reason why villagers are held back economically,” said Chen.“Geographical isolation, poor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information or sales channels means that many villagers have no idea how to sell their farm produce.”

Chen was born in Dali town in Shunchang County.In the summer of 1990, she set up a stand to sell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town.One day, a passer-by asked her whether she would like to help him purchase a load of watermelons, and she said yes.She was extremely happy when the passer-by afterwards gave her 20 yuan(US$ 3.3)as compensation for delaying her half-day business,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daily wages of local farmers was only 3 yuan(US$ 0.49 dollars).The watermelon growers also thanked her for helping their business.It was then that the idea came to her to collect and sell bamboo fungus outside the village.When she heard that the

purchase price of bamboo fungus in Jianou, a county-level city of Nanping,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her village, she and her best friends, Zhang Fengdi and Xie Yayu, decided to collect bamboo fungus in Dali and its neighboring villages and then transport them to Jianou.“We did not have cellphones at that time so we had to go door-to-door on foot to ask the villagers whether they had any bamboo fungus for us to collect.We carried the collected bamboo fungus to Chen’s home and then transported them to Jianou.I was exhausted all the time because I would not be home until midnight but still had to get up early the next day to prepare breakfast for my family,” said Zhang.In 1995, the women collected 1,000 kilos of bamboo fungus and netted 100 yuan(US$ 16.3)in profit.It was then that they thought about asking the other villagers to help them.In 1996, 14 villagers joined Chen’s group to collect bamboo fungus, with at least two villagers responsible for each village.The volume of collected bamboo fungus surged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fits climbed gradually.Some time later, they expanded their range to watermelons, oranges, mao bamboo, chestnuts and more.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January 4, 2013, the per capita annual income of farmer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9,967yuan(US$ 1,624), but each member of Chen’s team earned over 20,000 yuan(over US$ 3,258).Establishing a Cooperative

In 2010, Chen and seven other women set up a cooperative specializing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Although there are a small number of cooperatives in Nanping, Chen’s has done exceptionally well in improving farmers’ access to city markets to sell their agricultural produce,” said an official from the Nanping Agricultural Bureau.“Everyone likes working with her because she is a trustworthy leader.Although she is the organizer, she does not get additional benefits.She even bought some tools with her own money.She has the ability to unite us,” said Zhang.Chen and her team have also encountered several challenges.Once, a truck that was taking a load of bamboo fungus to deliver to the purchaser met with an accident and the driver died.It was Spring Festival at the time and Chen and Zhang had to rush to the nearest village for help.To make matters worse, the buyer refused to purchase the produce because he thought they brought ‘bad luck’.A Big Family

Making money is not the only aim of the cooperative.The members have found that the cooperative is also a form of support in daily life as well.In the autumn of 2012, cooperative member Liu Jinfeng’s husband fell ill and was unable to

harvest their 5 mu(0.05 hectares)of land.Chen and 30 other cooperative members helped Liu to bring in the harvest.In addition, the cooperative regularly visits elderly villagers who live alone, those who are disabled, as well as orphans and needy children.They also hold gatherings on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at the end of the bamboo fungus harvest.“Our working condi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ixed,” said Chen.She has been going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sessions to upgrade her leadership skills.“My family could not afford to educate me when I was young.Now that I have more access to education, I’m determined to learn as much as I can,” she concluded.《林下竹荪熟了,山沟沟女人“抱团”发展笑意浓》

6、7月,福建顺昌的女人们,带着笑意穿梭林间,采摘刚刚成熟的菌菇——竹荪。这些女人来自“山沟沟”,由她们创新培育种植的“杉沟源”牌竹荪,已在各种展销会上得到外国友人、客商的称赞。

福建顺昌县是中国“竹荪之乡”,竹荪产量占全国的15.6%。过去靠竹荪种植富了许多村民。如今,随着多年的种植,竹荪的产量越来越低,种竹荪的村民越来越少,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有些村民甚至打起了主意:将林地改为烟田。顺昌县山多,但为了保护生态,林子不能砍。能否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仿生态栽培呢?让村民不砍树也致富。山沟沟果蔬合作社理事长陈秀丽想:能不能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空间生态种植竹荪,树枝叶遮荫免搭棚,省工省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腐烂在地里的培养料疏松土壤为林竹生长提供有机肥料,促进了林竹的快速生长,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态群落,解决菌与稻、烟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走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崛起之路。她的想法与顺昌县大历镇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在“拉家常”时不谋而合,他们在顺昌县供销社支持下,选定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三种不同的林地种2亩作示范地,取得林下经济中“林菌模式”成功,预计亩产干品竹荪45公斤,产值9000元,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是“山沟沟”女人的又一个创举。

这个创办了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女人叫陈秀丽,只要在当地一打听她,许多农户手机里都有她的手机号码,不管家里是收成了笋、板锥栗还是西瓜,他们总会拨打这个号码,让陈秀丽前来收购。每到农作物收成的节令,陈秀丽便派出小分队收购菌菇、笋菜,去冬今春,她已为周边地区购销冬、春笋100多万公斤。从2009年迄今,陈秀丽和她的姐妹们创办的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各村妇女购销柑桔、西瓜、板锥栗等时令农副产品达500多万公斤。

陈秀丽的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原来仅有7名股东,去年发展至52人,人均分红8000多元,2013年初进一步壮大,股金扩展至120万元,入社社员113人,其中有53名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等育龄妇女,成为南平市首家由育龄农村妇女组织参股的专业合作社。“山沟沟”如今已拥有核心种养基地1670亩,带动周边高阳、岚下等乡镇800多位农户,辐射基地种养面积8000多亩,成为顺昌

县“生育关怀·幸福工程项目基地”、南平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福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巾帼示范基地”。陈秀丽理事长因此先后荣获顺昌县“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流通女能手”、南平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从一车西瓜到流通大户

“如果没有那车西瓜,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围着丈夫孩子和锅台转的农村家庭妇女,还在镇里的农贸市场摆摊。”44岁的陈秀丽说。

陈秀丽原是大历镇立墩村民,与不少农村孩子一样,有着艰难的成长经历。15岁时父亲去世,自强自立的她为了贴补家用,小学毕业后就到运输公司跟车卖票,到筷子厂打工„„但这些都不足以完成她改善家中窘况的愿望。21岁那年,她嫁给大历村同龄人徐太诗,就在镇上摆摊设点卖些农副产品。

1990年夏天,一位过路的客户见她卖的西瓜个大瓢,在她摊前徘徊许久问她能否帮他进一车西瓜。爽快的陈秀丽答应帮助他到村里西瓜大户收瓜,但因为耽搁了下午的生意要求能否给20元作为补偿。陈秀丽开心地说,当时农民一天工钱仅3元,20元补偿款可谓是一笔大数目。

这趟生意,自己不仅赚了钱,邻里乡亲和客户都十分感谢她。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陈秀丽琢磨着如何将山里的东西卖到山外?1995年,陈秀丽已是两个年幼女儿的母亲。是年春节,她到建瓯市房道镇姐夫家玩,打听到姐夫朋友在做竹笋流通,每公斤的收购价比大历及其周边乡镇高出不少。她与姐夫商量得到允诺返乡后,与要好的姐妹张凤娣和谢雅玉商量到各村收笋。

“那时没有手机,我们三个人就一个村一个村的走,有笋就收来,挑到镇里的陈秀丽家,最后集中雇车运往建瓯。”张凤娣回忆当时的艰辛说。我们收笋一般是下午出发,收回集中到陈秀丽家,经常是傍晚甚至半夜,睡不了一会儿,第二天一早又得起来给丈夫孩子做饭,那段时间累得是一趴到桌上就睡着。

“第一车收了1000公斤笋,净赚了100元,可扣除自己的差旅费和损耗仅基本保本,真有点灰心不想干了。”谢雅玉接过话茬。陈秀丽坚持干下去,说从乡下挑出来那么累都熬过来了,与其在家闲着还不如去闯。

大家都觉得笋要有量才有赚头,要多找些人手帮忙。商量后,大家各村回村发展人帮忙收购,然后统一挑到陈秀丽家里,由陈秀丽联系对外销售。第二年,陈秀

丽的“姐妹团”发展到了14个人,每村基本有2人,冬春笋的收购量也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个育龄妇女小团体逐渐开始有了盈利。

她们还把销售范围扩大到西瓜、柑橘、毛竹、板锥栗等其它品种,只要是当地有的,外面有人需要的,都成了陈秀丽的销售对象,妇女姐妹们一年到头的时间,也被排得满当当。如今,她们年均分红年加上自家田地、山林的农副产品销售,每人每年收入都能达到2万多元。

合作互助“抱团”闯市场

2010年,陈秀丽与7名妇女骨干一道共同入股成立了山沟沟果蔬专业合作社。南平市农业局经营管理站站长游生嫩说:“南平市由妇女组成的合作社比较少,全由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组成的合作社山沟沟是首家,更为可贵的是她们不仅在生产上而且在流通上,将山区农副产品推向城里。”

“山沟沟”能有今天,在“娘子军”背后,是丈夫们默默无闻的支持。收笋车坏在半路是常有的事,一个电话老公们都会赶到现场。张凤娣的老公就是姐妹们眼中的“模范丈夫”,每次遭遇难题总能在现场看到他的身影。

让陈秀丽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与死亡擦肩而过。“那次我和凤娣押车去卖货,晚上10点多开到离岚下一公里的地方连人带车一起翻进了田里,司机当场死亡。那时快过年了,天气特别冷,四下无人,我们俩哭着光着脚跑去附近的村子找人救援。”陈秀丽说,那件事后她好几天睡不着觉,“收笋人还说是死人的笋,不能要,当时真的都想放弃了,但想想这么多姐妹,自己还是决定坚持。”

“抱团”闯市场除了能致富,让她们愿意坚持下来的就是社员姐妹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山沟沟有个不成文的“互助制”,姐妹间谁有困难,大家都义不容辞相互帮忙。2012年秋,刘锦凤丈夫患病,5亩稻田没人收割,陈秀丽组织30多名姐妹和各自丈夫帮助她收割。每年的“三八”节和一年收笋结束的那天,陈秀丽附近的20多位姐妹都会固定在一起‘过节’。”大家一起买菜做饭,各展厨艺,有说有笑,像全家人一起过年一样开心。

大家也喜欢跟着陈秀丽干。“管账”多年的张凤娣说:“这么多年了,她做事总是让人心服口服,没因为自己是组织者就多收一分,称啊,工具啊,也都是她自己掏钱买的。我们也愿意跟着她干,好像她有种天生的号召力,交给她我们放心。”忙里忙外,陈秀丽并不觉得当“头”吃亏,“其实不吃亏,我现在认识的朋友一

年比一年多,要找客户的时候,这些朋友总开玩笑说他们愿意像全球通一样,帮我找号码。”

2012年,陈秀丽与她的姐妹们还发起组织了全省第一个农民志愿者服务队。将爱心互助扩展到社会。是年春节,志愿者姐妹们到洋后毛根土、前洋何亦锐等孤寡、残疾老人家上门送温暖献爱心,帮助收拾卫生,老人们现在逢人便夸;寿山寺庙老阿婆去年手脚不慎摔断,志愿者姐妹们献爱心之余,不忘分批轮流上门看望;白沟村与祖母相依为命的12岁孤儿高一凡,不忘是“爱心妈妈”陈秀丽让他树起对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

AP英语新闻写作风格探析 篇3

美联社及其影响

美联社原名联合通讯社 (The Associated Press) , 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同时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为了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加以区分, 汉语加上了“美国”二字, 称之为“美国联合通讯社”, 简称“美联社”, 英文简称AP。通讯社是一种以批量采集与批量供应新闻信息以及相关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通讯社分为三类:国际性通讯社、国家通讯社、专业通讯社。通讯社的出现是由于商业报刊的兴起。商业报刊的兴起对新闻的需求量大增, 各报不可能前往各地采集新闻, 于是专业化的新闻机构应运而生。美联社由《太阳报》等6家大报于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发展而来, 1892年正式成立于芝加哥, 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国力的提升和全球扩张, 美联社开始崛起, 二战后, 美联社迅速向海外拓展, 实力逐渐超越其他国际性通讯社, 庞大的网络遍布全球。起初, 美联社只向本社成员报纸供稿, 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媒体供稿。目前, 它已发展为由美国1300家报纸和3890家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庞大的新闻联合组织。国内分社134个, 国外分社83个, 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和电视台服务, 还向世界其他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6种文字发稿。美联社内部机构设有总编室、对外部、国际部、体育新闻部、经济新闻部、广播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1994年, 增设电视部 (中心在伦敦) , 设有亚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全球服务4条专线, 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机构之一, 多年以来, 美联社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新闻写作规范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 于1953年正式出版《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由于美联社在国际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 AP写作风格也随之风靡全球。

AP写作风格的基本内容

AP写作风格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本文将其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客观报道新闻写作方法;二是《美联社写作风格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

客观性法则 (objectivity) 与倒金字塔结构。客观性法则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 应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不带感情色彩, 不加主观评判的报道原则和相关报道手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新闻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是一种新闻行业理念;另一方面指报道和意见分离, 即版面分离、文体分离, 是一种新闻媒介的行业操作方法。具体表现为:1.新闻和社论版面分离。2.以规范的方法提供事实, 如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来组文, 即按倒金字塔式简述事实、按照5W1H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格式报道详情、以第三人称报道、用直接引语引述当事人的话、提供代表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呈现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不采取立场等。

由于美联社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新闻合作机构和国际性合作社, 其职能是向全世界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供地方的、国内的、国际的新闻、图片、图表以及播音服务[1]408, 社员、服务对象所追求的利益不同、价值取向各异, 所以客观性报道成为其首选途径。美国内战时期, 战争给报业带来了重要的技术改革, 对电报的依赖导致新闻写作方式的改进, 一些担心自己的报道未必能全部发出的战地记者发明了起概括作用的导语[2]167。1865年, 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Lawrence Gobright (劳伦斯·戈布赖特) 拍发了一则消息:“华盛顿, 1865年4月14日, 星期五: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2]168这则消息简单明了, 一般认为它象征着导语的开始。1889年, 美联社记者John Downing (约翰·唐宁) 写出了第一条六要素齐备 (5W1H) 的导语。新闻导语的出现, 催生了由导语、主体、背景等构成的倒金字塔新闻文体结构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 随后逐步形成了以消息、特稿、评论构成的基本新闻文体格局。此后, 5W1H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被认为是客观性法则的具体体现和操作方法, 成了新闻写作的标准模式。由于电报电话技术的发展和“新闻发布方式的变化, 人们开始接受一种客观的报道方法。这意味着迫于口述传递新闻的高昂费用, 记者在继续采用简洁风格的同时, 被要求将他们的个人价值观与报道分离, 并坚持提供可以验证的事实。美联社开始普遍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 由此提高自己作为一个可靠机构的声望”[2]214。

由于美联社的大力倡导, 客观性法则被西方传媒界奉为职业圣杯, 并逐渐成为全球媒体的共同职业诉求。当今, 客观性报道在新闻写作领域一如既往地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大多数媒体仍遵循这一原则。

《美联社写作风格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美联社写作风格书》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 原名为《美联社写作风格书及诽谤手册》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Libe Manual) , 2000年更名为《美联社写作风格书及媒体法简介》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on Media Law) , 以下简称风格书。1953年, 美联社为了制定统一、明了、简单的新闻写作规范, 依照一些权威字典、词典和其他材料将新闻写作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予以澄清、赋予规范样式, 并将相关内容集结成册并正式出版, 开始作为一种标准新闻写作样式用于各种新闻文稿, 以便于各媒体之间可以共享国内及国际新闻消息。风格书对新闻写作的各个层面都提供了规范的写作样式 (从文体、篇章结构到具体的单词拼写、数字表达、地址日期表达、专有名词应用、标点符号应用等) , 并对新闻写作涉及的其他方面, 如诽谤, 提供相关资料, 成为美国大多数新闻媒体遵从的金科玉律, 被称为美国新闻记者的圣经。AP写作风格被美国新闻出版界视为标准写作风格, 严格按照AP写作风格完成新闻稿件写作是新闻工作人员个人良好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其他行业的写作人员为了与主流写作风格保持一致也普遍遵从AP写作风格。因此, AP写作风格成了美国新闻记者、编辑、公共关系人员、出版发行人员、作家统一遵守的写作语法, 同时扩展到了社会交往、个人书信等领域。目前, 一些较大的英语网站, 如e How (在线知识资源) , Suite101, Textbroker, Wikihow等, 尽管没有明确要求, 也同样认同并接受AP写作风格。

风格书自1953年出版以来, 年年更新 (一般每年6月出新版) , 不断增加新的条目, 从最初的60页增至2011年版的448页。1977年, Louis D.Boccardi担任此书的执行总编, 他认为此书的主要目的虽在“指南”, “但我们越来越相信此书还应该提供较多的参考资料, 以便于为繁忙的编辑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因此, 这是一本写作指南, 但同时也是一本参考书”[1]5。由于他的敦促, 风格书内容被大幅度扩充。1989年至2007年, Norm Goldstein曾担任风格书编辑, 2007年版出版后, 他提到风格书内容的变化, 认为这一期间风格书主要增加了较多有关因特网的材料。2008年, 为了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风格书增加了200个新条目, 其中涉及“podcast”, “text messaging”, “social networking”, “high-definition”等词语。2009年版增加了Twitter和Texting两个条目, 同时更新了一些美国和国际主要公司名录。最新版主要添加了与美国金融机构和主要石油公司相关的条目。自1977年以来, 风格书已发行了近200万册。目前已开发了电子版, 一些社会网络媒体平台也有本书的简介。

《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的主要内容有:1.有关大写、缩略语、特殊单词拼写方法、数词及其用法、因特网应用规则与指南等, 该部分内容按A到Z的字母排列顺序排列。2.体育新闻写作指南及文体风格。由于体育报道的重要性和报道量不断增加, 1983年, 所有关于体育运动的条目被单列为一个部分, 自成一个A到Z的条目体系。内容包括体育术语、数字统计、组织规则以及体育记者经常用到的参考材料。3.商业新闻写作指南及文体风格。该部分旨在帮助美联社记者准确、清楚地报道商业和经济新闻, 内容包括普通商业新闻写作方法以及报道商业金融新闻所需要的参考材料, 涉及有关财会、破产、合并和一些主要国际商业机构方面的知识, 例如, 其中有5章的内容是讨论破产问题。该部分最后还有一个特别警告 (A Word of Caution) , “由于商界充斥着行业术语和技术词汇以及经济学术语, 对于技术词汇和经济学术语应提供概念予以解释, 避免使用行话与隐语, 以便于普通读者理解”[1]305。4.标点符号及其在新闻材料中的具体用法。5.媒体法简介 (Briefing on Media Law) 。内容涉及新闻出版业的一些法律问题和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操守问题。主要介绍有关诽谤的法律知识, 内容包括什么是诽谤、责任再版、特权特惠、辩护、最高法院关于诽谤法的决定、第一修正案条例、公诉和自诉、条例应用、应牢记的要点、对稿件进行销毁和更正的程序、现场采集信息途径及注意事项、隐私权、版权等。6.编辑校对符号。新闻编辑在校对新闻稿件时所使用的各种排版校样专用符号。7.编外参考资料目录。如果新闻编辑在本书中未找到所需信息, 可以查阅本书所提供的第二参考资料指南, 如有关拼写、文体、用法及外国地理名称的问题, 如果在本书中找不到相关信息, 可以查询Webster新世界大学词典第四版。

怎样学习、掌握、使用AP写作风格

由于AP写作风格要求新闻稿件在单词拼写、大小写、缩写、标点符号运用以及体育、商业、经济、食品等方面的术语运用的一致性, 因此, 学习、掌握AP写作风格的内容, 对于一个从事英语新闻行业的人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那些从事出版发行、信息发布、公关联络、内刊编辑等行业的人员来讲也有必要学习掌握。在美国, 风格书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是各种新闻机构、报社、出版社每张办公桌上必备的工具书、参考书。而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来讲, 学习、了解AP写作风格有利于他们理解日常英语新闻和其他文体英语文章, 更细致地理解掌握英语写作规范, 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风格书将各种新闻写作语法和新闻行业参考材料集结成一个综合新闻写作百科全书, 按范畴分类, 按字母顺序排列, 多达上万个条目, 初学者很容易被其博大的内容所吓倒。但是, 美联社编辑此书的初衷是为繁忙的、急于完成稿件的记者、编辑带来方便, 内容的编排方法分类清晰, 编排有序, 像一本词典。因此, 总的来讲, 风格书还是易于使用的。学习本书内容无须死记硬背其条条框框, 最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使用它的习惯, 每当写英语新闻稿件必当翻阅此书, 以便确保稿件的规范性。掌握AP写作风格虽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只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地学习与实践, 终会熟能生巧。由于风格书年年更新, 所以即便使用者经验再丰富也必须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 美联社并不是唯一设立新闻写作规范的机构, 如纽约时报就有自己的写作规范, 但AP风格最为普遍、最为通用。

摘要:AP英语新闻写作风格即美联社英语新闻写作风格, 指多年来美联社所形成或指定的一系列有关英语新闻写作的规定样式。内容主要包括客观报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美联社写作风格书》的基本内容, 包括新闻英语语法、商业英语新闻写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网络应用指南、媒体法简介等。因为美联社写作风格对英语新闻写作乃至一般英语写作均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所以了解、学习、掌握其内容不仅对英语新闻从业人员非常重要, 对一般英语学习者来讲, 也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AP写作风格,商业英语新闻写作,体育英语新闻写作,媒体法简介

参考文献

[1]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Media Law[M].the Associated Press.New York:2000.4.[1]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Media Law[M].the Associated Press.New York:2000.4.

英语新闻标题写作技巧 篇4

High tax levels “driving away foreign investors”

Bush acknowledges Viet Nam parallel

Nigerian plane crashes with over 100 aboard

Myles Quin likes to collect stuff-most of all good yarns

上一篇:煤电行业下一篇:商业连锁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