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共12篇)
汉语言文字 篇1
汉语言文字, 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 无论是在它的音, 还是外形亦或是文字的拼写方法上, 都深得中国文学的精神的影响, 使得中国文化看上去博大精深。中国具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 在历史的变迁中, 中国在文化底蕴上是非常深厚的, 二汉语言文字,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 起着传承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汉语言文字, 事实上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的架构, 是中国文学特性体现的一个重要的代表, 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特性进行介绍, 并且对中国文学进行剖析, 在这样的基础上谈及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本文一环扣一环, 文章的脉络显得非常的清晰。
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
在我国的汉语诗歌中,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的汉语诗歌采用的比较普遍的, 通常都是四言体、五言体和七言体, 等等, 并且, 在这其中, 还穿插了一些文体形式, 如四六文体的骈文, 以及那些可以配以歌曲和音乐的宋词元曲, 这些文体形式的出现, 与汉语言文字都有莫大的关系。
汉语, 是从单音节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文字发展的进程中, 很多文字都是有一个音一个词的。这样, 使得文字的发展形式非常的丰富。再后来, 很多的双音节词也由单音节的词衍化出来, 并且在衍化的过程中, 这些词语出现了很多新的含义, 而且俺带有一种音乐的效果。在汉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的过程中, 中国古人往往采取一种对仗的方式, 这样, 不仅仅是使得语句的形式非常的工整, 与此同时, 诗句也读起来朗朗上口, 体现出汉语言文字的对称美和形态美。在这样的语言文学中, 汉语言文学显得非常有艺术气息, 汉语言的这种形象的气质也感染者中国的大量的诗歌, 使得这些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汉语言书法的内涵。
如今,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 这些对联的书写, 不仅仅是工整, 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这是传承中国文化所留下来的风俗, 并且这种文化的沿袭将一直流传下去, 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中国的诗句中, 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千年古诗滕王阁序中, 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珍,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 俊彩星驰。台陵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
这些诗句, 在我们读起来, 是非常有韵味的。词藻非常的华丽, 使我们能够非常的形象的感受到当时王勃看到的场景。这样的作品, 对仗工整, 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 从整体的效果上看, 也是非常之美观。中国古代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 真是不得不为我们所惊叹。在字里行间, 只要我们用心去去揣摩, 我们就会发现, 诗人在运用汉语言文字方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合理的运用汉语言文学, 可以使自己的作品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 并且将会对后世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性
谈及以上的这些汉语言发展的背景知识的介绍, 我们可以发现, 汉语言文字, 最初也只是同其他的文字语言一样, 用来沟通和交流, 使交谈的双方之间能够相互理解, 但是,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第一, 在语音的读音上和语义上与其它语言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第二, 汉语言文字的结构非常的简单, 经常性的出现一音多字的的情况;
第三, 汉语言文字构成的词汇非常容易记住, 并且读起来也是非常顺口的;
第四, 汉语言的语音抑扬顿挫,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五, 汉语言文字中, 存在着非常多的四字成语, 也存在着很多的谚语, 这些语言形式, 使得汉语言的文字非常丰富, 当然也使得整体的结构非常的简单;
第六, 汉语言文学的词句, 具有非常多的深意。, 能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1.中国文学的风格
中国文学的风格非常的独特, 那么, 中国文学具有哪些风格呢?
第一, 汉字十分的直观, 但是表达的寓意非常深刻。汉字起源于图画, 这样, 文字就是从中这种形象的图画中延伸出来。但是汉语言文字的词义是非常丰富的, 这样使得汉语言文字的寓意也非常丰富。
第二, 文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文章的韵律非常的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三, 汉字的语法简单, 便于读者进行使用。
2.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1) 汉语言文字使中国文学具有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 无论是从形式上, 还是从读音上, 都具有其独特的气息, 这样, 使得中国文学有具有独特性。
(2) 汉语言文字使中国文学具有想象的空间
汉语言文字的一词多义, 使得语句在读者的意念中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也展示了中国文学的魅力。
(3) 在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下, 中国文学将面向国际化
如今的汉语言文字, 不断吸收着来自外界的语言风格的影响, 在不久的将来, 汉语言文学将不断面向国际化, 汉语言的发展也能够不断地得到扩大。这样, 加深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研究, 将能够不断地为中国的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中国的文化将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 是汉语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是由这两者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化。不同于普通汉语的特点, 同时也不同于文字的形式。对于汉语言文字而言, 中国文学不仅仅是它的艺术形式的体现, 与此同时, 也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的重要体现。那么, 汉语言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有哪些呢?到底汉语言文学在哪些方面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影响呢?在这里, 本文将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风格, 进而揭示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而揭示本文所要传达的宗旨, 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汉语言,中国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闫顺玲, 侯琰婕.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04) .
[2]蒋冀骋.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04) .
汉语言文字 篇2
摘要: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创造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局面。而在我国东北这个地方,人们根据地域的特色,开创出种类繁多的各类美食,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东北人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无处不在。而我国东北的饮食文化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东北人的无私给予,因为东北人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能把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上天的无限景仰,联系如此密切。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东北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关键词:东北 东北饮食的分类:
主食: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人们对东北的主食有许多误解,总是听人说南米北面,其实东北地区的主食不是面,是东北大米。东北地区雨水丰富,四季分明,适合水稻作物生长,且一年一熟的水稻特别的美味,水稻多了,水稻好吃。人自然吃大米。我从小吃大米长大,每个月食用面食的次数几乎屈指可数。且在今天,东北富饶的水稻产业
已经不但可以满足东北人需要,满足全国的同时甚至远销国外。那一粒粒璀璨夺目的大米,是东北人餐桌上乃至心头上的挚爱。
其次,东北人喜欢食用肉食,肉食不仅满足他们身体上的需要,更符合他们豪爽的特征,应当说肉食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畜牧的羊、牛、马、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当然也包括饲养的猪、鹅、鸭、鸡等,但以畜牧、射猎、渔捞三大项为主。这种生活,即便到现在的草地牧点及黑龙江、乌苏里江边,那些少数民族的食物结构也基本如此。五谷作为副食,是肉食为主的伴存特点。
第三,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严冬是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灭菌防腐保鲜、独具风味。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可以冻豆腐、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至于冰糖的神奇食品“冰糖葫芦”,更是东北入冬季里的风俗美食。冷冻的肉可以很便利地切成极薄的片和极细的丝。冻鱼的味道更美,也更便于加工烹制。当然更不要说现在生活中人们喜爱的冰淇淋等各种冰果、冰点了。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这的确是令南国居民们既欣羡又怯于问津的东北人独具特色的口味。
第四,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的特点,是东北文化区位内不能忽略的又一饮食文化特征。菽类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发明,也是北方人民的传统食物原料。菽类植物,如大
豆、小豆、绿豆、豌豆、红豆、扁豆、云豆等20余个品种,既可烧饭、煮粥、裹蒸为主食,也可作为菜肴副食。同时,大豆还可以制酱、酱油、豆腐、豆芽、豆浆各种成品。其中东北的制酱可以说别具特色,下新酱的三个月前准备工作就要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温暖的火炕上,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捆绑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第五,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吃地产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为解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尤其是下层社会广大民众,都要在夏季里蔬菜品种多、数量多又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每个地域的文化背景都是由千百年来点滴汇聚而成的,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才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文化体系,于是也便有了千差万别。因为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二.东北菜的特点:
1东北菜是在满族菜肴的基础上,吸收各地菜系特别是鲁菜、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一家子自己掏钱吃的话,东北菜真是很好、很实惠的选择。
2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酱脊骨、酱猪蹄、酱鸡爪鸡脖鸡肝等酱菜,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
3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白肉血肠、扒熊掌、金鱼卧篷、蜜汁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喷喷香,让人拍案激赏。更不同历史时有着不同的内涵,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根据不同季节和原料的供应情况而精心设计的。
三.东北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至53°34′之间,是最冷的自然区。由于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寒冷无疑是东北地区自
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场所
食物原料、自然资源,应当是饮食文化,尤其是人类更多依靠自然本身阶段饮食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境因素。东北广被的森林,在经受了良久时间的巨大生态改变之后的今天,仍有1700万公顷的自然林区,占全国森林总资源的60%。众多种属和数量的禽兽栖息在这里,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一同向这里的人们供献了美味的食珍。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广袤的平原草地则是得天独厚的畜牧乐园。地广人稀,应当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东北地区的人口稀少和生存空间广大,便决定了单纯“靠天吃饭”模式的经济生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微弱得似有似无,生态环境近乎初文状态,稀薄人口的消耗只是无数禽、兽、鱼、果蔬等自然产物的极少的一部分。这就使东北地区的生存长久地保持着基本平衡的状态。东北这块食物乐园,直到本世纪初以前,一直都未因食物的压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过程中,尚未出现内地许多地区那样因人的插入而造成各营养级层次结构的颠覆崩溃。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与内地“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却呈现了小区域的文化活跃上升现象。大批的欧洲人,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拥进东北地区。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习俗影响,仍在发生作用。众多的外籍人不仅以自己特异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生业、居处,更以各自的食物和食习使近代东北地区,尤其是大小城市充满西方文化色彩和异国请调。19世纪末,由于“关东”封禁政策的完全打破,内地人也纷纷大批涌到东北地区“闯关东”。这一段时间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和饮食文化“关内”——“关外”;中国——外国的交流新形势。过去人口稀少和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了。然而,物阜民丰的历史特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全逆转。作为“舶来品”的外来文化,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在雪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了。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承载内涵 准确性 文化发展水平 有效措施
一、必要性
1.文化独立性。在当代进程中,保持文化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使用特殊符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体现。由于它的出现,人类创造了文化,开始学习文化。汉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它决定了我国文化的兴衰,有着更加直观的作用。它代表了中国民族文化,承载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果失去了它,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汉语言文字的地位就不保了,这样会大大削弱我国的竞争力,形成文化冲击。
2.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交流、传递的手段。当今人们使用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会造成大家的交流障碍,影响互传信息的精确性。为了确保使用汉语言文字更加顺利,降低交流出现的误差,鼓励大家即时纠正不正规、错误的使用现象,这样可以避免混乱。
3.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持社会安定。汉语言文字从语言主体中发展而来,适应社会交际的发展需要,是社会集体趋同的表现。它的存在依托于交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大国,拥有50多个民族,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安定。
二、运用标准的汉语言文字中遇到的阻碍
1.不规范使用存在的问题。汉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影响社会的交际关系。目前阶段,不规范的使用汉语言文字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很不利。
第一,误读现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会有多种读音,不同的词语或者语境,它所代表的意思与读音也会不同。例如,差在读chā时,书面组词:差错,就是错误的意思。在读chà时,组词:差不多,意思是不相当,不合适;在读chāi时,组词:差遣,意思是派遣去做事。在生活中,没有注意到多音字的语境和意思,很容易读错,这种现象属于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第二,理解错误。在没有理解清楚词组意思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使用它,会出现随便乱用的情况,这也属于使用不规范。就像“高屋建瓴”,它的本意是居高临下,势不可挡,有的人在使用它时很容易与“高瞻远瞩”这个成语弄混。还有“的”与“地”的使用也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说“好气愤的感觉”与“很气愤地感觉到”这两句话,就很容易错误地使用“的”与“地”。还有一些褒义词或者贬义词,大家不清楚其意思,在使用中会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
第三,错别字的滥用“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广告、杂志等错别字滥用“借用”的情况,有的生产商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故意运用错别字,蚊香广告就会把“默默无闻”改写成“默默无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四,网络文化的冲撞。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使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人们喜欢创造一些更加简单或者方便的用语进行交流。在网上说再见会用数字“886”代替,这种网络用语虽然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汉语言文化,不利于规范化的发展。
2.完善中遇到的问题。在建国初期,就鼓励使用规范化的汉语言文字,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设置普通话测试点,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加大宣传规范化工作的力度。国家采取了相关政策,对普通话进行划分等级,例如语文教师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播音主持要求普通话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人们对于普通话汉语言文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别人说的话自己听得懂就行,这种偏差也是网络用语盛行的因素。
第二,规范化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从很早就推崇汉语言文字的改革,但是目前依旧停留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上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体系,这就影响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实施的进程。这种现况会造成大家认为政府不重视它的发展。
第三,推广方式单一。政府在宣传汉语言文字的工作中,采取手段比较单一,听汇报、开会商讨等手段,宣传范围比较狭窄,作用也不是很大。有的地方只是做表面的工作,没有更深入地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很排斥汉语,这样肯定使一些群体接受程度不高。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前状况,不规范的使用现象到处都是,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改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学校推行规范化工作。
学校是主要语言文化根据地,为规范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校宣传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首先,应该制订长远规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把它放到精神文明建设上面。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时,校方应该制订合理可行的方案,积极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来增强理解能力和改善运用汉语言的水平。当然老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更要注重规范化地使用汉语言文字。
2.为规范化使用提供法律依据,早在2000年我国就出台了相关法律条文,确立了它的地位,使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保障。规范化工作的进程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3.拓展宣传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宣传。虽然我国开展汉语言文字工作较早,但是没有明显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宣传手段太少。要在原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网络、媒体等手段,普及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加深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李如龙.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4).
异域文化对汉语言文字安全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异域文化,汉语言文字安全,影响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英语等外语文字给我国汉语言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及其文化正在通过不同渠道对外进行传播, 英语字母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也给其他国家的文字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影响着他国文字的纯洁度以及安全使用。
2. 重视汉语言文字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网络语言文字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网络语言文字是英语的一大重要载体, 给我国的语言文字安全带来很大威胁。根据黄长著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网络媒体中英语信息占据的比例高达90%, 法语信息占据5% 的比例, 而汉语信息所占比例不足1%。由此可见, 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 英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借助网络这一载体, 英语对于我国汉语言文字安全的威胁显而易见。有学者认为, 双语教学以及英语教学能给英语创造新的载体, 会对我国的语言文字主权造成不利影响, 用英语作为课堂语言实施汉语知识教学属于本末倒置的一种行为, 会对汉语在教学语言中的主权位置造成破坏。
一方面, 英语等外国语言文字从语音、语言要素以及语言词汇等多个角度对我国的语言进行了丰富, 赋予汉语言文字更多的活力, 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及交流, 另一方面, 英语等外来文化正在通过不同途径侵入我国, 给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不利于保持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度。综合分析异域文化对我国汉语言文字安全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汉语言文字纯洁性的破坏和对汉语主权地位的动摇上, 假如不给予汉语言文字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很容易会愈演愈烈, 给汉语言文字的安全使用带来严重威胁。
3. 维护汉语言文字安全的对策
3.1 政府部门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字安全问题, 充分发挥其文化管理调控职能, 建立健全相关规范以及制度, 扩大政府的影响力。政府应该针对异国文字的使用开展严格管理, 明确其使用规范, 要想实现对汉语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求政府机构以身作则,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在撰写公文的过程中使用规范的汉语文字, 在进行官方网站建设时保证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 针对政府部门相关报刊等宣传物, 必须要确保汉语言文字使用安全。其次, 引导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等大众传媒在汉语言文字安全保护工作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尽可能保证在信息咨询发布、传播、宣传过程中使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 严禁在汉语语言文字中穿插使用英文等外国文字, 针对需要用英语进行表示的情况, 应该采用汉语标注, 针对新闻以及广告等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传播媒体, 应该不断加强文字使用管理, 确保汉语言文字得到规范应用。最后, 政府部门应注意引导国家机关不同部门减少将英语当作敲门砖的现象, 防止英语在我国的影响力出现严重扩大。政府在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的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教育制度改革力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强调母语教学, 将其纳入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同时不能忽视政府部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针对普通群众, 英语教育则应追求简单以及使用, 有效控制英语热现象。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改进和优化母语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形式, 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 老师在进行母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针对语文知识进行传播, 还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审美培养, 不断提高学生的母语思想情操, 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以及自信心。
3.2 社会各界
社会不同组织、团体、个人等均应该通过各种方法保护我国汉语言文字的安全使用, 避免汉语言文字受到异国文化的侵袭。由于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及广播媒体在传播途径上相对比较广泛, 传播面广, 影响人群大, 假如以上主体在新闻、咨询发布和传播过程中不注意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 就无法创造良好的语言文字传播环境。佷容易会给广大受众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不利于大众培养良好的汉语言应用习惯。所以, 各大传播媒体作为社会重要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在汉语言文字安全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从自我出发, 强调编辑工作在文化出版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不断促进语言文字编辑的规范化, 尤其需要注意翻译作品的编辑工作, 保证翻译的规范性。针对公共场合采用的标识语, 应该加强规范管理, 严格使用汉语言文字, 特别是对于商标以及公共场所的名称, 必须要保证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针对外国品牌, 建议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改造, 赋予其一定的汉语文化特色, 针对科学技术, 建议不断推进汉语文字相关信息处理技术的开发, 提高信息化水平, 促进我国语言文字的有效流通。
3.3 普通公民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 不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 不管是普通群众或者社会精英, 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良好的汉语言文字安全意识, 不断提升母语自信心, 积极主动投入到母语学习及传播中, 捍卫汉语言文字的安全使用, 促进汉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结语
汉语言文字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关键部分, 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国文化的根本, 能够发挥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可以大大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目前的汉语对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但是异域文化对汉语言文字的使用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字安全问题, 进一步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彭爽.外族因素对中国语言文字安全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年02期.
[2]刘文楠, 杨阳.试论汉语语言生活的双语制问题[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年05期.
汉语言文字知识问答题目 篇5
(一)问 答 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哪位国家领导人签发公布?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
3.请说出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的全称。
4.国家普通话水平分几级几等?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几级几等以上?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不能低于多少分? 7.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几级几等?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不低于几级几等?语音教师不低于几级几等?
8.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哪年哪月哪日成立的? 9.现任国家语委主任是谁? 10.现任自治区语委主任是谁?
1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的公务用语用字是什么语言文字?“下班铃响了,商量工作的会议可以用方言了”对吗?
1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做到哪“三个有利于”?
13.我国多部法律都规定推广普通话,请说出其中3部法律。14.1992年以后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12字方针是什么? 15.推广普通话的4个重点领域是什么?
16.我国哪一部法律写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7.我国哪部法律写明“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18.中共中央印发的什么重要文件(注:什么“纲要”)中写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19.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由哪一级语言文字工作办事机构颁发? 20.国务院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年的全国推普周是第几届?
2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有4种情形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请说出其中两种情形。
2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有6种情形可以使用方言,请说出其中两种情形。
23.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什么语言文字?
2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5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请说出这5种人员的名称。
26.“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什么语言、什么文字? 2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什么“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28.为查明当地贩毒团伙藏毒窝点,某公安局侦察员以当地吸毒者的身份与贩毒团伙打交道。在与贩毒分子联系时,侦察员说的是贩毒团伙习惯说的当地方言,请问:这位侦察员的用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吗?请找出法律依据。29.因为这次“中国—东盟博览会”有港、澳、台的人士来参加,所以会标、文字材料、名片可以用繁体字,这种说法对吗?
30.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日期和国家主席签发公布的日期是同一天吗?
31.推广普通话就是在任何场合都要说普通话,对吗? 32.国务院规定的每年9月份开展一项全国性的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活动,请问,这项活动的名称叫什么?
33.联合国工作用语有几种?请说出这几种语言的名称。34.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节目片头中的字母,是汉语拼音还是英语?是在“新闻联播”4个汉字的上方还是下方?
3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用语使用方言须经什么部门批准? 36.广播电台、电视台需要使用外国语言为播音用语的,须经什么部门批准?
37.《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请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同时说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应依据什么法律的有关规定?
38.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干涉他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依法应如何处理?
(二)选 择 题
请问下面每组异形词中国家推荐使用哪一个(用√表示): 1.萧洒 — 潇洒 2.人材 — 人才 3.嘉宾 — 佳宾 4.定婚 — 订婚 5.保母 — 保姆 6.辈分 — 辈份 7.笔画 — 笔划 8.禀承 — 秉承 9.参预 — 参与 10.车厢 — 车箱 11.成分 — 成份 12.瓷器 — 磁器 13.赐与 — 赐予 14.担心 — 耽心 15凋敝—雕敝 16.定单 — 订单 17.逗留 — 逗遛 18.分量 — 份量 19.跌跤 — 跌交 20.定货 — 订货 21.订阅 — 定阅 22.份内 — 分内25.覆辙 — 复辙28.关联 — 关连31.轰动 — 哄动36.激愤 — 激忿39.就座 — 就坐42.烂漫 — 烂熳45.连贯 — 联贯48.录像 — 录相51.模仿 — 摹仿54.喽啰 — 喽罗57.模拟 — 摹拟60.疲塌 — 疲沓63.牵连 — 牵联66.情素 — 情愫69.奢靡 — 奢糜72.推委 — 推诿.疯癫 — 疯颠 24.告诫 — 告戒 27.弘扬 — 宏扬 30.洪福 — 鸿福 34.夹克 — 茄克 38刻画 — 刻划 41.狼籍 — 狼藉 44.联结 — 连结 47.连绵 — 联绵 50.囹圄 — 囹圉 53.麻痹 — 痲痹 56.纽扣 — 钮扣 59.漂泊 — 飘泊 62.飘流 — 漂流 65.热乎 — 热呼 68.透澈 — 透彻 71.稀罕 — 希罕 74..服罪 — 伏罪 .恭维 — 恭惟 .弘愿 — 宏愿 .辉映 — 晖映 .架势 — 架式 阔老 — 阔佬 累赘 — 累坠 鲁莽 — 卤莽 流连 — 留连 联袂 — 连袂 门坎 — 门槛 磐石 — 盘石 飘零 — 漂零 清澈 — 清彻 色彩 — 色采 图象 — 图像 贤惠 — 贤慧
汉语言文字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艺术特性 创新设计 交互设计 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73-02
1 绪论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人交流和表达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社会活动、社会思想最直接、生动、快捷的反应和记录。应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组委会邀请,我院交互专业师生展开了相关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阶段性成果在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设计展上亮相。本次课题旨在从艺术学角度,应用交互技术手段,让受众在易用愉悦的体验中,了解汉语言文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研究内容,横向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开展,纵向研究上至甲骨文、下至方言。应用数字触摸屏、二维码识别、动作捕捉等交互技术,将被动观展模式转换为乐在其中的体验式会展。
2 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和设计前景
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需求是巨大的,新词层出,然而成语、方言被渐忘。汉字更是一种线条的艺术。从中国文字博物馆、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等大型汉语言文字传播项目可见,汉语言文字与交互设计的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广阔。2012年度优秀应用APP《中国古典家具》介绍明了清家具榫卯结构、工艺材料、纹样寓意等内容。它利用3600旋转展示、榫卯炸开、物理感应等交互性操作激发人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题材以交互手段展现,可以呈现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面貌——高艺术品质、互动性强、易用愉悦的体验感。
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应用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字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受现代数字技术的冲击,印刷出版物、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在减弱。运用交互技术的APP应用、交互展示等因形式新颖、传播平台(手机、电脑)普及、内容更新迅速、参与性强等优点吸引了更多中青年用户,传播影响力与日俱增。
3 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
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分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汉字有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精确总结了汉语言文字的三个艺术特性。
“音美”,指汉字阅读的声音美。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声音和书写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方言文化危机重重。因此我们开展了方言文化的研究和交互设计工作。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交互专业2014年毕业设计作品《方言地图》(见图1)选取传统八大官话为素材,摘选八句代表性的日常生活用语和趣味方言小调,进行语音和视觉元素的采集和对比,展现了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方言文化。
“形美”,指汉字书写的整体线条美。西方人将汉字誉为线条的艺术。汉字造型讲究轮廓方正、结构均衡、比例协调、笔画穿插得当。“书画同源”的特性,将古老文明与生活画卷以汉字的形式被传承下来,例如“羊”字以羊头造型为特征抽象为文字。经过甲骨文、篆书、楷体、至简化后的仿宋体,都保留了羊头上一对犄角的特征,形象鲜明,图文相通。
“意美”,指汉字所包含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汉字的音形里所蕴含的信息,通过听视觉传达给受众,在其心理上构成体验从而形成意境。因此,影响汉字意境美有三因素:汉字的音与形、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传播途径和形式。所以,古老汉字通过交互方式传播,以更符合当代受众审美方式,并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通过对汉字美的特征举例,可发现从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价值。视、听、心理三个层面的信息传递,也需要通过信息整合设计法,由表及里地突出中国元素,构建易用愉悦的用户体验。
4 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创新设计研究
创新设计研究从立意、选材、风格方面入手,首先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引入用户体验、信息整合、等设计方法整合设计资源,用交互技术手段传播,具体来说:
4.1 立意——天人合一
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成功的设计应该是受众和设计作品相互融合,用户愉快体验的过程。提高受众的参与程度,需做到:准确锁定目标用户,根据用户需求而设计;邀请用户作为设计师参与设计过程;成果展示本身也需要受众参与互动,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4.2 选材——深入浅出
设计素材,是设计要表达的内容。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选取设计素材的难点在于面对大数据如何去伪存真地高效梳理信息。其标准是:代表性,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体现中国文化之美;浅显易懂,能够让大众快速理解掌握。例如甲骨文,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通过用信息整合,把古老信息转码为时令设计语言,可收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4.3 风格——古为今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在与世界接轨,相互融合中也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的形象。从本质上要求必须是具有民族精神、文化底蕴的中国元素。设计上,可以考虑在视效音效方面传承发扬,形成中式风格,如水墨、剪纸等。但风格的古为今用,并不是照搬临摹,应该以当代审美眼光去粗取精,诉求文化特指和民族神韵的传达。
5 设计应用
本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甲骨文》选取甲骨文为题材,运用了体感识别技术创新交互体验。下文从设计背景、形态分析、交互流程、视觉风格四方面简述设计过程及成果。
5.1 设计背景分析
甲骨文,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就形象写词法的构图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象物、象事、象意、标示。尤其甲骨文中有不少字是人的形体动作的抽象形态。例如大、伏、交、木、人、北、从、扶、休、走……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开展了甲骨文交互展示设计研究。
nlc202309051745
5.2 形态特征分析
甲骨文动作字多为独体字,一般是对一个人物的动作形态的模拟,例如大、交、木、人、走。也有不少是合体字,如从、休、扶,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动作组合的提炼。在设计中,用屏幕人体骨骼线提示和实物人偶模型动作参照的方式,吸引参观者参与交互(见图2)。甲骨文独体字“走”,像人摆动双臂跨步行走。甲骨文合体字“北”,像二人以手相助之行。
5.3 交互流程
根据形态分析,我们设计了单个用户和两个用户参与的两种交互场景。参观者的肢体动作通过体感技术识别捕捉,转码为甲骨文、触发相应的视听体验。技术方面,KINECT体感装置在WindowsSDK中提供动作控制,通过代码编写结合成像技术完成一系列指令。整体交互流程,用屏幕和实物人偶模型作指引,提示参观者参与交互。参观者动作被捕捉到与甲骨文匹配,然后出现甲骨文的注释、表达相关意境的水墨动画和诗词。
5.4 视觉风格
视觉风格上,动画视效呈现水墨画风格,注释诗词以丹青书写,配以清雅古乐。界面视效古典韵味浓厚,引人人胜。慢慢流动的水墨动画里,一个在耕种的农夫弯腰犁地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人”字的由来。没有过多注释,更多的是视觉和心灵的体验,这即是以水墨动画形式对甲骨文的字义诠释(见图3)。
5.5 小结
以上内容是基于2014年本院毕业设计展为时间节点的交互设计作品。由于时间和技术限制,展示内容以单人交互为主、双人交互有待深入。画面视觉效果的一致性和精细度要继续完善。期望能吸取经验教训,在设计方法流程和交互体验方面继续课题的研究。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观点及成果
经分析研究,形成本文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1 分析总结汉语言文字的传播途径和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并对其改变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以交互产品为主的新传播形式的优势所在和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发展趋势。
2 以汉字的信息传递为主线,分析了汉字从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三个方面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得出汉字独有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艺术特征。
3 指出造成汉语言文字展会关注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会展的观展模式由“看”转变到“玩”。汉语言文字成果以展会模式传播时,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重视交互性和体验感。
4 提出汉语言文字传播创新设计的方法流程,以体验设计思想为基础,利用特征举例法,结合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用整合理论对各要素进行整合分析,最终进行创新设计。
5 就设计而言,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创新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满足受众的传统文化需求都是当务之急。
6.2 后续研究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一个实践的结论,而是作为—项探索为汉语言文字传播的创新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在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研究不但能够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市场。怎样对汉语言文字传播进行创新设计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时代特点、受众心理、汉语言文字传播途径与形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问题,更要涉及到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时间等因素限制,本文只能先明确目标,在上述方面进行初步实践和探讨,更系统精确的研究有待今后继续。希望本课题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汉语言文字传播应用设计的关注,并将中国文化之美发扬光大。
汉语言文字 篇7
一、加强管理,形成制度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各种学习谈论活动,让全校师生认识到: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任何形式活动,学校领导的同意安排部署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形成一定制度加以约束,对整个活动效果是很大的保障,更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氛围
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能产生宣传、教育和改变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为此,我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设置“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等各种各样警示师生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标语牌;每年推普周来临,我校会在校门口、教学楼前悬挂宣传横幅;校广播站也增设了相应栏目,选播推普文章,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回荡校园的最美旋律;校广播站和学生代表一起组织开展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情况调查实践活动,找出不规范用字,清除班级不规范用字,净化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
三、加强训练,养成学生规范朗读的习惯
汉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学生具备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门基础课。汉语文课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普通话,包括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汉语文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今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因此,必须掌握汉语这一人与人交际的重要工具。训练他们会说普通话的同时训练语言表述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开展以下一些小活动:
1.对 话训练
这样的对话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 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还可以是班级之间的,旨在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2.课 文朗读比赛
以文段或者以诗歌为载体,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以求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四、加强练习,认真抓好学生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道路上是缺一不可的。书写作为汉语文教学一项基本技能,实际上是汉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素质。为了实现学生文字书写的规范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1.评比作业中的字体写得是否规范
汉语文教师要把规范学生写好字体的意识和理念贯穿到平时作业中,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平时注重指导学生规范写字,那么久而久之习惯必定会成自然,学生会养成良好规范书写的习惯。
2.开 展书法比赛
这样的活动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是班级之间的评比,在比赛过程中起到宣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效果,对学生今后生活有很大好处。
五、加强培训,增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汉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 汉语文教师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书写规范字,才能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样既培养严谨的教风,又培养一丝不苟的学风。
同时, 我认为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校本培训还是其他高级别培训,应该让教师多参与并加强教师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培训, 有助于整个学校规范语言文字氛围形成。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汉语文教学关系密切,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汉语文教师, 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每一位教师能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并认真传授给每一位学生,相信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这一目标将可以实现,而且汉语文专业整体素质提高指日可待。
摘要:“推广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是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活动的宣传口号,虽然只有10个字,但对我校全体师生普及国家通用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汉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是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主要途径,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发展要求、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是我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学校”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根本性工作,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就是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汉语言文字 篇8
汉语言文学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这离不开对其语言应用的意境的分析, 在逐渐的深入研究中, 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当今社会离不开汉语言文学, 因为它为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了让人思考的机会, 这十分难得。本文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并且针对如何提高语言的应用与已经分析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与策略, 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大的集合概念, 包括多方面内容。无论是字词句, 还是语法修辞, 都值得进行探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对其方方面面的特点了然于心, 才能在对语言的应用过程中游刃有余, 才能深入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奥妙。
1. 汉语言文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一般来说,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为了增加沟通技巧, 对相关的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进行更专业准确的欣赏, 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或者,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技巧的把握, 促进成绩的提高和自身分析能力的提升。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主体特定性
目前看来,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偏向于文科生, 对汉语言文学兴趣较大的也主要是文科生。高校里,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主要针对于文科专业, 对于某些理工类转业, 该专业只是捎带学习, 并无硬性要求。所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是基本确定的, 广大的文科生通过学习, 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内在含义, 这对文科生来说, 更为擅长, 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带动了他们对字词或句子进行深层思考, 文科科目锻炼了文科生这一能力。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交际性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 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 人的思维, 思想等得到改变, 可能对某一事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或者通过言语的沟通, 传递情感, 从而将汉语言的魅力传递下去, 这样, 汉语言文学的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去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 这样, 汉语言文学就会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另外, 语言沟通不仅交换了思想, 更可以完善想法, 促进自身素质、品味提高。
4.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平实的灵活性
众所周知,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习者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才能灵活思考语言的运用。但是, 只有将掌握的知识灵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才能凸显汉语言文学的实际作用。而且,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问题, 或者提供相应的借鉴, 这些都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活性。将汉语言文学的意境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来, 结合具体的环境与背景, 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 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灵活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 语言的应用于意境的分析不仅还原了作品最初的情感, 而且这个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 培养学生的情感, 所以, 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 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的分析很有必要。
1.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语言的灵魂在于精准地把握它的意思, 应用到最适合它的地方, 这样, 才能发挥语言的作用, 不然的话, 语言就仅仅是文字或者句子而已。也正是对语言的灵活应用促进了对语言意境的分析, 而语言意境的分析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 “冰清玉洁”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 若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冰清玉洁”, 难免有些别扭, 所以语言词语的应用必须有正确的使用对象。或者可以用“艳丽”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 但若用来修饰风景, 就不恰当, 风景更适合用“秀丽”来形容, 而一般不用来修饰人, 所以, 意境就是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找到最适合的语境, 才能欣赏出词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养成习惯, 在用词或者说话之前考虑它的恰当性, 进行最准确的表达, 以免产生歧义或者产生误会, 而且精确的表达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 便于更广泛的交流沟通。
2.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利于培养学生作品鉴赏能力
如今,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沟通工具, 对语言的学习更可以帮助人在浮躁的时候静下心来, 修身养性, 促进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品读时, 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它的大概内容, 还有它隐藏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意境。例如, 在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 若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可能最后只会记住“轻轻地走, 悄悄地来”, 这样就无法完全理解诗歌, 更应该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 经历, 分析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再见康桥时的眷恋与惆怅, 这首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必须仔细欣赏才能在眼前浮现一副画面, 才算真正理解这首诗。而且, 在这个用心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对其他作品的解读也将更有深度。
3. 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采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正是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文学功底也随之逐渐深厚, 就会体现在日常的写作中, 用词, 造句更有文采, 更有内涵与深度。对语言意境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能够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各有针对性的看法,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日常交流, 都会体现出一个人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刻感悟。
三、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策略探究
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只有真正贯彻到实际学习中, 才能做到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技巧。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 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帮助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于意境分析。
1. 强化学生朗读训练, 夯实能力培养的技能
在对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读完一遍之后对内容不理解, 会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 这时候, 往往需要静下心来, 反复阅读, 文章的主题就会逐渐浮现, 对文章整体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 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一步步的分析。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文章不思考, 那样是徒劳的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去体验每个字、词的独特的作用, 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来替代,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一段内容或一篇文章的意境。反复的阅读训练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 培养对文学阅读的耐性, 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不需要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提高。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 有利于感情的培养, 这都有利于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2. 加强背诵练习, 为能力培养做铺垫
很多情况下, 我们需要背诵一些好的篇章, 因为很多时候可以引用或者改写就会为文章增彩不少。背诵不是机械式的念, 背诵的时候, 必要地融入个人感情, 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当时写作的环境下, 只有投入感情, 才能融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 或者背诵的时候将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 从另一个方面去体验文章, 印象就会更为深刻, 语言的应用由此变得灵活生动。一些著名的文章内容值得背诵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值得推敲借鉴之处, 读懂了一篇文章, 就会以此类推, 理解更多的作品, 所以, 背诵练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背诵练习可以为语言应用提供很多借鉴, 适当的时候引用某个作家的一句话就会瞬间变得“高大上”。
3. 引用多媒体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看上去枯燥无聊的专业, 长期的课本教学难免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从而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意境分析的培养, 所以, 必要的时候, 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很重要, 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 适当地播放视频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境。例如, 在学习一些古文文言时, 进行情境教学会极大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编排话剧, 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情境教学, 都使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 这种立体教学模式带动人的感官共同作用, 学习印象更为深刻, 感触也更大。在鲁迅先生的文章《祝福》中,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 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 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其中, 有一段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 “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内容十分经典, 无论是用词还是经典, 若在讲课时适当加以表演, 便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印象。或者, 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 由于话剧本身涉及较多人物, 剧情复杂, 如果只是看课本, 很难弄明白话剧的整体思路, 情节很难联系到一起, 但如果观看电影或是其他影视资料, 便会加深对哈姆雷特英勇形象的印象, 人物关系, 情节也更加清晰这样的学习更加有效。所以, 转变教学模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必不可少。
四、结语
语言文学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不仅关乎着这个专业的发展, 而且与培养学习人员素质有着密切联系, 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对文学意境的深入分析会促进人文学素养的发展, 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语言英语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分析其作用, 提出了发展这一能力的策略,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为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爱明、宗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 《大众文艺》, 2011 (8) :30-30.
[2]:潘连根、静义、李佩仑,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版) , 2010 (1) :35-35.
汉民族语言禁忌现象浅谈 篇9
一、词语禁忌
1. 凶祸词语禁忌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迷信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由此产生了趋吉避凶的观念。当提到凶祸的字眼时, 唯恐凶祸真正的来临。无论是在普通话中, 还是在方言中, 都有体现。河南驻马店一带有一座山名叫确山, “确”在当地方言中有“坑”、“骗”、“砸锅”、“糟糕”的意思, 因此, 生意人都忌讳称其为确山, 而要改为“顺山”以求吉祥。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 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 (失败、破产的意思) 。香港对中老年人忌讳称“伯父”、“伯母”, 因为“伯父”、“伯母”与“百无”谐音, 就是“一无所有”的意思, 所以, 在香港称“伯伯”、“伯娘”。四川一带, 就是忌讳说“舌”字, 因为“舌”谐音“蚀本”、“蚀财”的“蚀”字, 为此, 便把“猪舌”称作“猪招财”, “牛舌”称为“牛招财”了。
其中人生最大的凶祸莫过于死,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的事情, 汉语中产生了数量可观的代替词, 甚至不同的身份所使用的代替词也不同。皇帝死了, 叫做“驾崩”、“晏驾”、“山陵崩”、“弃天下”, 常一点的还有“鼎湖龙去”、“千秋万岁后”等。官僚贵族死叫做“薨”、“卒”、“不禄”, 有地位有威望的人可以称为“泰山秃”、“梁木朽”、“逝世”, 通用的就更多了, 如“去世”、“谢世”、“作古”、“鹤归华表”、“返驾瑶池”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更忌讳说“死”, 买了死鱼死鸭, 一定不能说死鱼死鸭, 要说文鱼文鸭, 文是文静不动的意思。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 也被称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广州一带, 为避忌“死”字, 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 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
2. 与性有关的词语禁忌
这也是语言禁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涉及性行为、性器官的词语通常都被认为是亵渎语而成为一种禁忌。中国人以性观念、性道德保守而著称, 在语言上的反映既是汉语有关“性”的表达几乎无一不是采用委婉形式。老北京话中“鸡”为男阴的委婉语, 久而久之, “鸡”在饮食场合也成为禁忌语, 需要用“牲口”婉称, 酱鸡被称为“酱牲口”, “卤鸡”被称为“卤牲口”。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撒尿”、“上厕所”、“月经”等等也都在忌讳之列, 一般要改为“出恭”、“解手”、“方便方便”、“如厕”“上一号”、“例假”等等。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 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 而说“有了”、“添喜”等等, 都是尽量避免引起性行为联想的一种婉词语。
3. 名字禁忌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封建思想在人们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所以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是我们一直以来谨遵的教诲。如果哪家的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 会认为这个孩子很没有教养, 或者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中国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很多。如:司马迁写《史记》, 因其文名“谈”, 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 把“李谈”改为“李同”;苏东坡祖父名为“序”, 为避祖讳, 他给人作序时一律用“叙”字;清朝刘温叟, 因其父名“岳”, 竟终生不听“乐”;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在提到母亲的名讳“敏”字是, 总是说成“密”。
在称谓方面, 一般来讲, 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 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 如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等, 这类称谓可明示辈分关系, 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 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
二、话题禁忌
禁忌话题是指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尽管当代科学思想已经大为普及, 但是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往往还会小心翼翼, 以免触犯某些不该触犯的东西。比如, 当今时代骨感美女是一种时尚, 几乎所有的人, 特别是女人, 就怕别人说她胖, 如果你见了别人, 偏偏就说“你怎么好像又胖了一点”, 即使你表达的是一种实况, 也会惹得听话者不高兴。再如, 考试之后, 考试者一般都会避免谈论一些关于考试方面的话题, 特别是三番五次的问考试成绩如何, 这样会使考试者对问话者产生有意的回避。原本是西方人的禁忌话题, 现在在中国也已经成为禁忌话题, 如, 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就年龄来说, 随着美容行业的勃发, 年龄并不能在脸上完全反映出来, 所以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尤其是女人, 最怕当众被问自己的年龄, 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实际年龄。就收入来说, 当被人询问收入时, 收入低的人不好意思说, 怕别人笑话自己的寒酸, 收入高的人也不好意思说, 怕别人说自己露富, 所以收入成了禁忌的话题。就婚姻状况来说, 婚姻状况在中国人心中也已经成为了隐私, 当你问别人的婚姻状况, 被问者就会感觉你多管闲事。
所以, 对语言禁忌现象的探析, 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以避免语用失误。我们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种现象, 把中国的语言禁忌现象完整无误地教授给外国人, 使他们不但可以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而且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不至于因为语言禁忌现象而使周围的人哭笑不得,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小敏.论说“语言禁忌”[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19 (3)
[2]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1.
[3]张向阳.语言禁忌现象的立体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10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 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 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体现的是人文精神,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 所以, 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 与社会接轨, 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 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 进行创新教学
从现阶段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 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 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 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 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 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 考虑学科的基础, 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 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 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 设计课程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 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 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 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
要想具备创新素质, 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思想上敢于开拓, 不追求千篇一律, 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 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 不断总结, 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 敢于钻研新方法,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 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 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 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突破专业界限, 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 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 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 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 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 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 在探索和思考中, 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 提高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要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 将实用性和创新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去, 进而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 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就重点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3) .
[2]刘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才智, 2011 (22) .
[3]张晶.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 2014 (02) .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一、前言
2000年以后,发达的科技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渗透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在网络这一方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在刚开始的时候,使用网络已经在传播信息,做信息的媒介这一条路上带给了人们许多的变化,更加快速和便利。作为网络本身他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已经决定网络大部分可以体现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新兴的事物,它更新速度十分迅速,从而丰富了、发展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理所应当,规范网络语言的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二、现代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情况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1、创造性。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出现了网络大世界,使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都有了非常之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传统书面表达的作品来说,因为网络上的作品减少了来自外界的束缚,使作者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创作的自主表达性,这样他们在构思上就会更加精巧奇妙,在文章形式上也会更活跃,更加的反映出我们对于语言不同的创新能力。网络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感慨之余,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简省性。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是一件实时的交流活动,只有在交流时,交流者们及时接收或者发送信息,才能使得交流连续不断。因为这样,语言使用的简洁成为了网络交流可以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这样一来简洁性就成为了网络语言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这样的简洁性不但要求在使用的时候简单易懂,言简意赅,同时也要求能够简便的输入,迅速的浏览。
3、依赖性。对于语言环境,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依赖,这里边有双层含义,第一,网络语言比较依赖于宏观网络环境,失去了网络环境,网络语言很有可能会被误解;第二,网络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强烈依赖性。
4、幽默性。除了要简单明了,新奇独特外,网络语言也需要幽默诙谐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构造一种放松的阅读氛围。轻松幽默的风格,让现代人更喜欢热爱,放松了身心,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尽情的发言,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们思想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二)网络语言发展情况
就像文章所提到的,不是网络上出现的所有语言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指的是起源于网络,在网络上广泛地使用,使用的规则和传统的汉语有所不同的词汇以及语法等等,除此之外,网络语言也包含网名,网聊,网络信息等,和网络有关的语言一般都可以称为是网络语言。在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之下,在网上,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在相对宽松的境况下,网友们选择创造大量的创新性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同样是网络语言形成条件之一,通过网络传递,人们通过键盘和软件,来达到创新的效果。
三、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与发展情况
(一)汉语言文学特点
1、文字的功能。汉语言文字是从远古壁画、岩画到甲骨文的诞生过程,在古人发明文字的初期,其作用主要是表达与传播个人的思想,是一种可以代替动作与声音的表达形式。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人类思想的交流有重大意义。在《诗经》出现之后,标志着汉语言文学的诞生,这才是文字真正的起源点。文学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对人类智慧的开启有巨大推动效用。
2、独特文学形式。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文学,文学是文字表达的最高形式。汉语言文字的形式非常多样,比如小说、散文、史记等等都是其的表现形式,还具有独特的诗、词、歌、赋形式。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成就了汉语言文学的优势。
3、文字的文学潜力。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的优点,汉语言文字优势如此。汉语言文学的诗词极其美妙,典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已经受到了众多人青睐。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文学潜力,在唐诗的绮丽、各种各样的风格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虽然在宋朝中也有不少经典作用,但是还无法突破唐诗的巅峰。如果要展示文学潜力,那就必须要进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情况
在如今,汉语言文学已经发展的极其成熟。在信息社会当中,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基础,文字已经渐渐恢复其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功能。信息交流功能也是需要建立在汉语言文学成果的基础上。社会节奏的快速发展对汉语言文学造成阻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阶段中,文学边缘化现象已经渐渐突出。这虽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但也是值得国人深思的问题。
四、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语言理论是对于语言本质上的性质,功能等方面所归结出来的抽象规律。在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抽象客体的语言,由于网络平台的存在,得到了比较形象的描绘,在今后,网络也会成为大家创新的一个大平台,并且不断的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网络语言还是具有很多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方面,以及不规范性,所以人们应当用自己的正确是非观来判断。因为这些区别,网络语言在各个方面会更加灵活,传统的语言文学中,很多习惯会被颠覆,众多名著因此被解构,这样将会带来的更多消极的影响。因为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中,网络语言也发展的很快,所以加入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它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五、在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下,汉语言如何应对
信息时代是以网络为特征的,这样也就使得网络语言具有更加突出,重要的地位了,所以对于网络语言,人们不能都拒绝。那些不符合规范也没有实际的语言价值的语言,它们治理的本质并不是网络。第一体现了教育上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教育方式出现了许多问题,进行的是培养一名作家而不是一名优秀的语言使用者,这样无法让大家接受,在别的雨中的冲击下,也降低了人们期待的程度,这样教学不相长的局面下,很多中国学生越来越不会使用汉语言了。
六、结束语
网络语言有好也有坏,就是一把双刃剑。要想使汉语获得永远的发展,网络语言是离不开的,它可以用来促进更新,许多网络语言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他们积极向上,充满朝气。但是,网络语言的缺点也逐渐出现,让网络语言规范的行动变得更加急迫。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13,(3)
[2]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11,(6)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 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 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 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 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 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 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 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 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 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 但同时, 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 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1) 优化课程,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 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 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 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 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 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 强化课程应用性, 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 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 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 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 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 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 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1) 突破专业限制, 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 但往往不精, 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 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 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 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 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 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 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 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 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 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 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 思想上要勇于开拓, 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 行为上善于探索, 潜心实验, 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 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如博客, 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 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 给学生以震撼, 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 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 只有言行结合, 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 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2008, (11) :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