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2024-10-14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精选12篇)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1

随着语用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遍地开花,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即:大量练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高耗低效渐显苗头。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中如何少讲精练、低耗高效呢?

一、教有为,把好词句理解关

1. 词语运用,理解为先

听课中常听到老师感慨:“看人家学生的发言,口吐莲花,字字珠玑,我班那群孩子,让他抄一遍,他都不一定能说好。”学生抄一遍也不一定能说好,这怪老师还是怪学生呢?先看一例——

例1:“发现”与“发明”造句练习。

生: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我爸爸和我妈妈一起发明了我。

新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担心违背课标理念,久而久之,学生在语用中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上面例子中,因学生对“发明”“发现”意思不理解,导致在造句中出现错误。同样是“发明”和“发现”的教学,请看例2。

例2: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人教版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师指名读句子。

师:(把“发现”和“发明”变为红色)比较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生:“发明”指原来没有,现在创造出来了。“发现”是早就存在了。

师:说得真好。再看这样的填空你会填吗?(出示)

人们为了登上月球,______了宇宙飞船,______月球上没有生命。

上例的教学,先比较“发现”和“发明”的异同,这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辅助性训练,再造句时,我想学生是不会出现例1中的错误的。

2. 句子训练,要关注句群的理解

日常教学中,教师们较多关注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句式,对句群的关注较少。这是因为句群中的语用规律、语用习惯等,不像比喻句、拟人句等常用句子一看即明,句群中的语言训练点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细细品读、反复咀嚼、潜心揣摩,才有发现的可能.所以,相对于只有一句话的单句训练,句群的综合性更强,对教师的语用知识、语感等都有挑战。

例:人教版二下《数星星的孩子》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有教师这样教学:

先让学生读句子,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词,读正确。然后教师用其中一个动作词说一句话:“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学生也用其中一个动作词说一句话,教师依次出示学生说的句子:“一个孩子靠着奶奶。”“一个孩子仰起头。”“一个孩子指着天空。”“一个孩子数星星。”再读读这些句子。然后问学生:“如果课文这样写,你喜欢读吗?为什么?”学生当然不喜欢。最后教师小结:这些动作都是一个人做的,我们只需要在句子开头说一次就行了。课件演示四句变成长句的过程。

接着教师问:在张衡数星星的时候,奶奶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奶奶坐在椅子上。奶奶搂着张衡。奶奶笑眯眯地看着他数星星。”让学生把这三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句子,学生很快完成。

上面的句群是一个典型的连动式句型。教学中,教师采用“还原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先把长句还原为一个个初始状态的短句,如何还原?教师先示范用其中一个动词说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然后学生仿照着说话。就在这样的还原中,学生理解了句意,同时也巧妙地掌握了连动句式的特点,然后迁移运用,最终达到不仅学会运用连动句子,而且学会把句子写简洁的目的。

如果没有用还原法来理解句子,直接让学生找句中的动词再仿写,可能学生会生搬硬套说出来,但学生不会这样清楚地了解连动句式的特点,也无法迁移运用其他动词写连动句子。由此可见,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二、教有为,把好语用训练的语境关

言语表达是一种多层次、多要素、多成分的语用综合,它包括言语形式和内容。日常教学中呈现出来的语用训练,中高年级大多是言语形式的训练,如练习写排比句、比喻句等句式训练,段落篇章中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等。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更直观,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比喻句、拟人句,而是说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楚,条理混乱。教师要设计恰当的语用训练话题,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明白,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这样的语用训练才会有实效。教师如何在训练的话题内容方面有所为呢?

1. 利用文本资源,创设话题语境

人教版五下《白杨》中有如下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以课文中这位叔叔的事儿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写的时候,请用上刚刚学到的“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儿个词语。

脱离语境的关联词语,在学生眼中只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赞颂白杨不是课文的写作目的,赞美边疆建设者才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于老师以文中杨叔叔的事儿为内容,学生有了话题,着力点是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把句子写通顺,这样,思维就有了方向,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给定的话题内容中让关联词语在学生心中产生真实的意义。这样的训练,不仅对文中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两组关联词及时得到迁移运用,且利用关联词语在树与人之间搭起了一道桥梁。写的同时,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得以凸显。

2. 整合生活资源,有效表达

学生能零零碎碎述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但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尚有困难。正如生活中,话家长里短滔滔不绝的人不一定都能写好文章一样,即使是文本语言,学生内化吸收后,也不一定能熟练运用。因此,由文本内容迁移至学生的生活,以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凌乱信息为内容,仿照文本语言练习说话,训练的着力点是如何组织语言将熟悉的生活内容清楚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语用训练有挑战性也有针对性。

如,有位教师教学《雷雨》时,引导学生迁移练写生活中见到过的雷雨中的情景,预设到学生都看过下大雨,但要运用语言表达出来有难度的情况,于是就先让学生仿写“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______。”接着引导深入:大雨会落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最后指导学生把仿写的句子和交流大雨中看到的、听到的句子连起来,整合成一个描写雨景的片段。

在生活场景中练笔,学生会因为内容熟悉而感到亲切有趣。上述例子中,教师先利用文中描写的大雨情景,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所写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看见过的,再引导回忆大雨落在哪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指导学生将琐碎信息条理化,最后连句成段。

教师充分预设学生语用中的困难,精心设计,语用训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难度逐级加大,学生却能迎刃而解,这与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引导是分不开的。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2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按要来修改下面语段中的毛病

今天是周末,(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不可多得的周末)a,我带着一身的疲倦回到家中,太阳已转到西天。每天回家我都要到田间去散散步,今天当然也不例外。我捧着一本作文书座在田埂上慢不经心地看起来大概是夕阳还保持着它的那份耀眼,也许是因为我太疲劳的缘故,书上的铅字格外显得刺目 b,我无法再看下去了。____C,只见一片片麦田如张张巨大的绿毯,间隙中露出黄黄的泥土,远处的田埂呈现出几片“黑斑”不知是哪些顽童放的野火。一阵风吹过,麦田不停地晃动,(送来一缕缕草灰的焦味)d,我的心胸开阔了许多,满身的倦意也无影无踪了。

(1)a 句在文中是_的,应该_,

(2)b 句有语病,应将___改为_

(3)C 处应添上一句话(短语)才能使后面的句子衔接上来.这一句话(短语)是__。

(4)d 句表达的内容与后面表述的心理感觉不很协调,这个句子应改为 __________

(4)文中有两个错别字,它们是__和_.___。应改为_和 ____。

二、按要求修改下面的文段。一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①人们都知道,鸡、猫、狗等动物和人身上都是热气腾腾的,蛇身上却是冷冰冰的。②前者叫“恒温动物”,后者叫“变温动物”。③恒温动物的身体像恒定的炉子,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就要消耗体内的能量物质来维持。④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只要猪每大消耗150份重量的能源物质,那么,蛇只要一份就够了、⑤冬眠的蛇消耗更是微乎其微,经历长达五个月冬眠期的蛇,只减轻 2 %左右。

(1)用词不当的是第_句,应_______.__.__(2)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是第__句,应____(3)成份残缺的是第_句,应__。

(4)短文中需添加“变温动物的蛇类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这句话,添入的恰当位置是___。

三、下面是一封信的正文部分,请按要来修改其中的问题。一 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①十集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刚演完,我不知你看没看。(2)这真是一部好戏。③通过高一新生一个常年的校园生活,有血有肉的反映了咱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苦恼、困惑、忧伤和喜悦。④演员表演很成功,很到位,使人感到青春气息浓烈。⑤戏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都是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考试、游戏、同学间的交往等等。(6)我很喜欢杨守凌这个人物,他很有性格特点。(7)这是一部好戏,它鼓励我们去拼搏,去超越。(8)建议你抽时间看看,看完后,来信谈谈你的体会。

(1)文中有一句话删去后,上下文才连贯,这句话是第 ___ 句。(只写序号)

(2)缺少句子成分的是第_句(只写序号),补出这个成分:

(3)动宾搭配不当的一句是第_句(只写序号),句中动词应改为:_。

(4)文中有两个错别字,它们是 __、__,应改为 ___

四、修改短文。一 二 三 五 六 七 八 九

我的爸爸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虽然没有高大的背影,也没有温柔的笑容,①但我对他的爱却很深很深。②,爸爸总是忙忙碌碌的。③(他晚上要研究学问,白天要上班)往往一回家就钻进书房里埋头工作。可百忙中,他总忘不了为我做点什么。因此,每次上学前,我的水壶里总会装满开水。记得一次测验,④(我由于粗心大意和疏忽没取得理想的好成绩),妈妈骂了我一顿,可爸爸却说:‘算了吧,既然错了,骂也无用,下回改正也不晚。”当时.(5)好的骂没让我流泪,可爸爸的话却让我流泪了。那天下午上学我出门不远,无意中回头,看见爸爸正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6)(爸爸着看我回头挥手说:“快走吧!”

我连忙加快了脚步。等我再次回望时爸爸的身影仍仁立在阳台上,只是变得模糊了。

(l)从记叙的对象看,①句画线处应改为_。

(2)在②处的横线上补上一句话.使前后的内容衔接、连贯。这句话是_。

(3)③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_,应改为__。

(4)④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应改为_。

(5)⑤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应改为_。

(6)(6)处画线句子有歧义,请在句中加上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使表意明确。改句为 ___。

五、修改了边语段中五个句子的画线部分。一 二 三 四 六 七 八 九

①“管住自己”(是极为十分重要的).②(有了它 , 你绝对会成功 , 没有它 , 你也许不会成功.③试想.连自己都管不住的人,(将会无所作为.)(4)“管住自己”(不仅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⑤(让我们套装管住自己”的锁链),作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吧!

①_(2)③_(4)⑤_

六、语段修改: 一 二 三 四 五 七 八 九

下面是一篇广播稿中的一段话,有几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离毕业考试不到半年时间了,我逐渐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心只想多读点书。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语文水平太低,肚里没几个词,于是拼命读小说、散文。然而,我看书只是从兴趣出发,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光看故事大意,不注意提高分析能力和积累词汇,所以收获很校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并非有问题。

(l)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_”一词。

(2)文中有一句脱离中心,应删去,这一句是___。

(3)文中有一个词不符合广播稿口语表达的要求,这个词是“ ___ ”应改为“ ____ ”(4)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这个句子是_,应改为_。

七、下面是一份倡议书。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八 九

其中,格式上有三处错误,错别字有两个,语病有两处,语意不连贯有一处,请找出来并改正。(10 分)

倡议书

①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2)它们中间的一部分食虫类,还是人类、庄稼和森林的保护神,为人类和其他生物作出了很大的供献。③还有一小部分鸟类,它们具有观 l 赏和研究的价值,因此是国家的珍希保护动物。④为此,我们向全市少年朋友发出倡议。⑤当前,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正逐步提高,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一些保护动物的条约。

一、不捕捉、追打鸟类,不掏鸟窝。

二、多植树、种草、养花,为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采取各种形式,向人们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四、对那些贩卖、食用鸟类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举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渝州市中山中学全体学生

1格式:(3 分)(l)____(2)______(3)_____

2.错字 : _改为__;_改为__语病:(2 分)(2)(2)原句为_改为______..(2)原句为_改为__.

4.语意不连贯:(2 分)问题分析:__修改办法: _____

5.倡议书的结尾处有一道横线,此处应写上“结束语”,请你在30字以内,为它写一段结束语,(2 分)

八、推敲·修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九

征稿启事

①本刊欢迎同学们涌跃投稿。②从下学期开始,本刊新设下列栏目:红烛颂、学习天地、校园风景线等栏目、③希望同学们不要等闲视之。

来稿要求: 1 .写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 2 .字迹清晰; 3 篇幅将近600 字左右; 4 .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

稿件请投入稿件箱或直接送语文组李老师处。

《星星》编缉部0.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 分)

(1)应为_②_应为_.

.第一段的语言有一处不简明,有一处不得体,3 个句子排列不连贯。(3 分)

A .第__句不简明,请在原文上修改。

B .第_句不得体,应改为__。

C .正确排列顺序是 __。

.第二段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改正过来。(l 分)33 本文在格式上有一处不正确,是__。(1 分)

九、修改下面的短文。(10 分)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我的爸爸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他虽然没有高大的背影,也没有温柔的笑容,①但我对他的爱却很深很深。②__,爸爸总是忙忙碌碌的。③他晚上要做学问 , 白天要上班 , 往往一回家就钻进书房里埋头工作。可百忙中,他总忘不了为我做点什么。因此,每次上学前,我的水壶里总会装满开水。记得有一次测验,④我由于粗心大意和琉忽没取得理想的好成绩 , 妈妈骂了我一顿,可爸爸却说;“算了吧,既然错了,写也无用,下回改正也不晚。”当时,⑤她的骂没让我流泪,可爸爸的话却让我流泪了。那天下午上学我出门不远,无意回头,看见爸爸正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6)爸爸看我回头挥挥手说:“快走吧。”我连忙加快了脚步。等我再次回望时爸爸的身影仍伫立在阳台上,只是变得模糊了,

l .从记叙的对象看,①句画线处应改为______。.在②处的根线上补上一句话,使前后的内容衔接、连贯。这句话是___。.③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_,应改为__。.④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_,应改为___。.⑤处画线句子的毛病是___,应改为_。.(6)处画线句子有歧义,请在句中加上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使表意明确。改后为_。

附参考答案 :

一、(1)多余删去(2)格外显得显得格外(3)抬起头四下里望了望(4)“草灰的焦味”改为‘清香” 5 .座慢坐漫

二、(l)①改“热气腾腾”为“热乎乎”(2)④改“只要”为“如果”(3)⑤在“只减轻……”前加“其体重”(4)③④句之间

三、(1)(4)(2)③这部戏(这部电视剧、它)(3)(7)激励(4)或博惑搏

四、(1)他对我的爱(2)在我的记忆中(或“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眼里”)(3)语序不当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研究学问(4)重复删去“疏忽”(或“粗心大意)和“好”(或“理想”)(5)语言不得体将“她”改为“妈妈”(6)爸爸看我回头,挥挥手

五、①删去“极为”(或“十分”)②“绝对”改为“也许”,“也许”改为“一定’(或“绝对”)③改为“还会有所作为吗?”(只要改为反问句,且句意连贯即可)④将“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换。⑤删去“套妆、“的锁链”。

六、(l)逐渐(2)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3)然而可是(4)我才发现这种做法并非有问题我才发现这种做法有问题

七: 43 .格式:(l)正文第一行应顶格写称呼(2)倡议书可以不要“此致敬礼”(3)署名后应写明时间错别字:“供”改为“贡”“希”改为“媳语病:(1)第③句将句中的“因此”改为“也”(2)第⑤旬将句中的“条约”改为“法规”语意不连贯:第④句与第⑤句颠倒位置互换结束语:(略).(略)

八、30 .①‘涌”应为“踊”②“缉”应为“辑” 31 . A .②句不简明,去掉第二个“栏目”二字 B .③句不得体,改为“希望同学们大力支持”(意思对即可).正确顺序应为(2)①③ 32 .去掉“将近” 33 .右下角未写明日期

九: 1 .他对我的爱 2 .“在我的记忆中”(或“在我的印象中”。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3

①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生命都源于同一种原始生命形式的

在DNA中得到了证实。

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打破中国最高领导人不出席境外体育赛事的___,专程到索契为俄罗斯冬奥会助威。

③陆常有是一名小警察,不料被历史洪流卷入其中,为了救国救民一步步地成为“翻戏党”的高手,黑白无间,险中求生。

A.设想 惯例 因而

B.推想 先例 因而

C.设想 先例 从而

D.推想 惯例 从而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八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___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山南地区到处__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毗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不久前,有关部门___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传颂公布

B.紧迫感传颂颁布

C.紧迫感 赞颂公布

D.压迫感 赞颂颁布

3.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避免水利工程只修不管的现象,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产权改革,是一个好办法。

B.《易经》的作者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他不说“仓颉”,只说“后世圣人”:不说“造”,只说“易”,真是谨慎得很。

C.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D.老船夫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4.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__。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①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

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

③《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

⑤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⑥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5.阅读所给的语段内容,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保证语意完整。

在心灵的分岔路上,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请立刻回头,重新选择一条路走吧。我们要相信: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选择小草的翠堡;____,____;____,____。

6.看漫画,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要求:(1)简要描述漫画主要内容;(2)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体现画意,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

答: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1.B(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第四个逗号应为顿号,C项两个问号均应为逗号。D项句号应在后引号外。)2.D(⑥首先提出“现代生态伦理学”把“人类”放在整个自然界束考虑其生存现状和未束发展:⑤紧承⑥阐明“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④紧承⑤由因推出果,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②①承④进一步指出“自然界各物种之间”和谐相处、保持地球物种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好处;③最后强调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的出路所在)3.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深沉的理性。或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4.D(A项没有讽刺意味,B项和C项写其谦虚,无讽刺意味。D项有讽刺意味,讽刺其是假书法家,只会看文件,批阅文件)5.示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描绘所有的将来,我想在天空中,画满风筝,让所有习惯迷惘的心灵都习惯追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传记中的信息》

针对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4

一、教师精美范读, 激起学生朗读欲望

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 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 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伊始, 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对于初入学的学生, 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 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 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 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 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 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因此, 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 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 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 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 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不管是哪种方式, 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 他们想读了, 他们要读了, 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 培养良好朗读习惯

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朗读时, 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 然后做到“六不”, 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初读时教师可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子、通顺课文。也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匆匆过场。对于美读, 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 还应要求读出感情, 读出语言气势, 并把握朗读的速度,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如果是集体朗读, 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学生的朗读不应是盲目的,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且逐渐深入的。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精读体会、回读感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 学生对文章也加深了理解。

三、变化朗读方法,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的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精心指导学生朗读,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律美、神韵美,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件较为遗憾的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已有一些朗读经验的学生, 也应适当地教给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水平。一般情况下, 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 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通过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 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 其侧重点也不同。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从中受感染, 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参考答案详解 篇5

1.(6分)示例(1)如果社会是一座舞台,那么人生就是那舞台上上演的戏剧:喜剧,让你体会到人生的乐趣;悲剧,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悲伤(不幸)。

示例(2)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人生就是河流上的船:顺流,你可以观赏两岸的风光;逆流,你可以磨砺奋斗的意志。

(冒号前后各占3分,按答题的等次分优、良、一般、差,分别评3、2、1、0分。)

2【解析】本题以下定义的方式检测压缩语段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形成定义的大框架“阙是„„楼式建

筑”,接着筛选要点组成能揭示其特征的定语。下定义时,有的不合定义的格式,有的定语不能揭示其特征,有的遗漏了主要信息,选用了次要信息,有的语言不通顺。这些毛病,都应注意避免。参考答案:阙是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

一、中间通人的楼式建筑。

3.⑥ ③ ① ② ④ ⑤

4.概括要点,压缩语段。如:“中国经济一季度起步良好”。

5、(1)红笔,老师手里的执法工具。(2)书包,一种妨碍我们长个儿的玩意儿。

(3)历史,真希望自己生活在秦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历史了。

(4)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书中隐藏处。6.(4分)答案示例:(1)宰相肚里能撑船(1分)(2)主次不分(1分)(3)风马牛不相及(1分)(4)团结就是力量(1分)(所写内容合乎要求即可得分)

7.(应用文改错,病句辨析与修改,标点符号)(6参考答案①改为:“杨馆长”移到这一行的顶格②改为:我虽然跟你没有见过面④改为:删去⑥改为:我急需《小说选刊》XX年第二期⑦改为:句号改为问号14.(5分)

8.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或母亲的心跳声更易给婴儿催眠)

9、话题如“我们应该引进什么样的外国教材?” “我们需要引进外国的教材吗?”“引进了教材该怎么

用?”观点如“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引进适合我们国情的教材”“要和世界接轨,就必须有这样从小做起的切实举措”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6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并在行动上追随

,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 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

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

A.效仿 实现 所以

B.模仿 呈现 甚至

C.效仿 呈现 甚至

D.模仿 实现 所以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它们在人的 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 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

②走出尘世,背着书籍去旅行,融入自然,没有世俗牵绊, 因此宽广,空灵,轻盈,所有的凡尘烦恼 。

A.摆弄 只是 胸怀 了无踪影

B.摆布 可是 胸襟 杳无踪影

C.伺候 而是 怀抱 无影无踪

D.侍弄 总是 心怀 毫无踪迹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下降。

B.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C.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之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虽有区别,但并不互相对立。 , ,

。 , 。 ,都是人类科学思维所不可缺少的。

①辩证逻辑和普通逻辑的关系②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作用③正如恩格斯所比喻的那样④普通逻辑也绝不排斥辩证逻辑⑤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⑥因此,辩证逻辑绝不否定普通逻辑

A.①⑤③②⑥④

B.⑥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⑤⑥④②

D.⑥④①③⑤②

5.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

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失生命的乐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① ;② , ,③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6.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中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引用恰当的古诗文,句式一致,内容积极。

何谓真正的“白富美”?身为女子,“出淤泥而不染”,做到洁身自好,是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饱读诗书,是为“富”;“一片冰心在玉壶”,做到心清如水,是為“美”。

何谓真正的“高富帅”?身为男子,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7

一、课题的提出

(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重模式轻个性的现状及由此导致学生“‘听’则充耳不闻, ‘说’则口不善辩, ‘读’则心不在焉, ‘写’则言不逮意”的弊病, 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为改变以上现状探求一条有效途径。

(二) 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 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新课标多次提到“积累、感悟、熏陶”。这是语文教学界长期探索得到的几个核心理念, 其中“积累”处于起始位置, 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 还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且具备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途径与方式。因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具体经验。

(三) 古今中外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 都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及语言的运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 当代语文教育家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训练, 国外也很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既有的经验和研究,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但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尚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课题的界定

“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是一项涵盖语文学科听、读、说、写诸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性研究。“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指研究的主体内容。其中“积累”主要就“听”“读”而言, 即信息的输入和吸收 (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情感的积累) 。“运用”主要就“说”“写”而言, 即信息的输出。“整合训练”是指达到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即“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力求听、读、说、写有机结合, 合理开发, 协调发展, 整体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 探索“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基本途径, 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初步形成“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观点。

2. 通过本课题研究, 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供实践方面的好经验,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3. 通过本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在不断听、读、说、写经验的积累过程中, 养成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好习惯, 掌握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的方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4. 通过本课题研究, 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语文教学新理念, 并在实践中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二) 研究内容

1. 初中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实践活动的现状。

2.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理论探索。

3.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式。

4.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 初中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训练”情境活动设计。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 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研究认为,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开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生长与学习。而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 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外部条件, 这是存在于学生之外的种种客观因素, 主要指学习的环境。学习任何一种新的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 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 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积累过程。初中学生要学好语文, 其前提就是要具备较好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二)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近当代语文教育家的有关论述。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注重熟读成诵和日积月累习惯的培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 则能为之”,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近当代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和经验。张志功先生说:“贫乏, 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以读为主, 要有积累的意识”。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说:“‘纳’是‘吐’的前提, 是基础, 会‘纳’才谈得上‘吐’……假如欲‘吐’而不‘纳’, 便无所积累和借鉴, 势必言之无物, 言而无方”。章熊先生也讲过“学习语言从积累语言材料开始”。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认为, 只有不断地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才能把古今语言精华化为己有,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五、课题成果与分析

(一) 从心理学和信息论角度对“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进行了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加涅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受纳器——感受登记器——短时记忆 (或长时记忆) ——反应生成器——效应器, 形象地反映了学习与记忆的内在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简化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 (又叫短时记忆系统) , 学习者找出新信息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与此同时, 与新信息有关的处于激活状态的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 最后, 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贮存起来。这一过程显示, 新知识在记忆系统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充分说明, 信息不仅要能储存, 而且要能提取和运用, 否则, 就不是有效的、积极的信息。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储存了多少言语材料, 而在于能否把这些内存的言语材料运用在言语实践中。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语言积累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运用的过程。

(二) 从中国文化传承的高度认识了“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的意义

语言积累与运用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与表达, 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语言积累与运用是文化火种的传承, 是民族信念的一种潜移默化, 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当然, 我们也应该鼓励批判、创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因此, 我们得出结论:构建语言积累与运用新理念要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 构建了若干“语言积累和运用”课堂训练的模式

1. 层进式积累模式即每个步骤层层深入的积累:

(1) 诵读课文, 感知式积累; (2) 复述背诵, 再现式积累; (3) 品读句段, 感悟式积累; (4) 课外拓展, 延伸式积累; (5) 语言运用, 内化式积累。

2.“三环七法”模式把阅读课设计为三个环节:

(1) 整体感知; (2) 研读赏析; (3) 拓展延伸。把语言学习分为七种基本方法: (1) 听, 利用听觉学习语言; (2) 读, 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3) 说, 说自己喜欢某语段的理由; (4) 品, 品味词句的作用与好处; (5) 抄, 抄写精彩词、句、段; (6) 背, 背诵, 巩固记忆; (7) 写, 创设情景, 模仿写作片段。

3. 全程渗透训练模式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

(1) 导入环节训练如《竹林深处人家》的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正楷的“竹”字, 然后要同学们说出与竹有关的成语或诗句。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等成语与“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

(2) 学习生字新词环节训练如《纪念白求恩》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

A.读准并识记下列加点的字:狭隘殉职热忱鄙薄

B.默写并解释下列成语:漠不关心拈轻怕重微不足道精益求精

(3) 朗读环节训练如《春》一课设计的朗读环节:朗读下列句子, 读出句子的美, 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A.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4) 理解赏析环节训练如《鹤群》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细读课文, 仔细品味, 把在阅读中发现与体会到的, 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标记出来, 从修辞、情感、形象各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展示自己的欣赏水平。

(5) 巩固训练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设计了这么一道训练题——按下列句式说话:______这句话写得好, 妙在_______, 它表现了 (或它写出了) ________。

(6) 拓展延伸环节训练如《蟋蟀在时报广场》我们设计了如下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 在课堂上交流。

(7) 布置课后作业环节训练如《小巷深处》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散文, 把最精彩的词语、段落写在摘抄本上。

4. 活动课整合训练模式例:

语文实践活动课──《古诗神韵》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 导入:播放外国名曲《月光曲》, 问:哪组同学能用中国的古诗描绘乐曲的内容; (2) 在下列诗句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鸟的名称; (3) 在下列诗句的横线上填上带“春”字的词语; (4) 看表演猜诗句; (5) 诗句唱和。

(四) 总结归纳了“语言积累和运用整合训练”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1. 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 “内储”与“外储”结合所谓“内储”, 指人脑在初步理解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识记、保持的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口诵心惟, 烂熟于心”。方法有几种:听读欣赏、演读背诵、美读吟诵。所谓“外储”, 是通过建立文字资料库或电子仓库等非人脑物质载体对语言、知识进行物化处理, 即旁搜博采, 有闻必录。方法有下列几种:制卡片、剪贴、复印、写读书笔记、计算机储存。

(2) “吸收”“表达”结合所谓“吸收”, 指信息输入的过程;所谓“表达”, 指信息输出的过程。吸收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 加强读写结合, 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运用信息的机会。方法有:开展主题活动、举行办报比赛、开通小灵通广播台、进行课堂练笔即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 借助阅读课文中的空白处、可延伸处、精练处等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仿写、扩写、改写、补写、续写等练笔活动。

2.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运用

(1) 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强化熟读背诵。A.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B.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C.加强语言的品味、感悟、积累。

(2) 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抓好课外阅读。A.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B.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C.在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在班级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组织“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奇闻趣谈”“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平台。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 学生积极准备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欣赏他人表演, 学习他人所长当然更是语言积累的机会;进行自编小报活动, 学生搜集素材, 自己写文章来点缀更有利于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

4. 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组织和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积累常用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五) 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1. 通过实验,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升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普遍达到了一种“听”能声声入耳, “说”能出口成章, “读”能心领神会, “写”能倚马可待的优异水平。

2. 通过实验, 学生养成了语言积累的好习惯

三年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整合训练, 学生养成了好看书、勤动手的习惯。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爱好, 作读书笔记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3. 通过实验, 学生写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对全市实验学校统计, 四年中, 实验班级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及在各类征文中获奖的作文有160多篇, 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在县、市各级评比中获奖的达300多人次。

4. 通过实验, 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本课题实验从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入手,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会考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六) 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8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篇9

1.激励作用。

通过语言向学生讲明教学目标、任务, 所学技术的意义、价值, 肯定学生的进步, 指出努力的方向及学习的榜样, 用名言、警句, 铿锵有力的口令, 指示鼓励学生, 可以端正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 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情绪饱满, 让他们能主动热情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启发作用。

通过语言可以就教学的内容、技术动作的方法原理进行提问和置疑,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 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解决的办法, 唤起他们的想象力, 发挥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3.教育作用。

体育教学旨在特殊的环境里展开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身心活动也有特别的表现。因此, 体育教学也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通过语言讲清楚体育课的课堂纪律、练习的要求、游戏的规则等, 对学生的纪律观念, 塑造良好的行为, 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4.提示作用。

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前, 甚至完成动作之中体育教师可通过语言提示学生注意动作的技术环节, 或提示学生注意避免某个动作错误,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稳定, 形成一定的心理准备。

5.反馈作用。

学生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练习之后, 教师可通过语言给予及时的反馈,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完成动作的情况, 在下一次练习时巩固正确的肌肉用力, 改正错误的动作环节。

6.评价作用。

在课的结束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通常评价的功能有以下两个:一个是调节功能, 通过测试、诊断、分析来明确不符合教学标准要求的偏差, 找到原因, 并加以调整;二是动力功能, 通过经常的评价提供进步的信息, 使学生的学习、练习积极性得到强化。

然而, 在通常的教学和训练中, 有的教师并不太注重语言的作用以及对语言技巧的应用。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能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以上六个作用, 他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且还会在不经意中使师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 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学生的认同。再次, 语言的作启发、提示、反馈作用, 在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培养运动技能过程中最为重要。教师必须先从自己的语言运用上下功夫, 使自己的语言尽量的简明、形象, 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老师所教授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技术和能力。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作者认为, 教师首先要深入的理解要教授动作的实质, 并将这一种实际性的东西转化为教师自己的语言, 而后, 教师再将自己的语言再加工, 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一个教师要具备这种“转化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还要熟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 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语言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语言文字训练 篇10

但是, 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 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 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 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 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 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 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 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 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 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 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 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 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 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 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 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 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 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 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 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 只好被动地去接受, 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 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 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 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 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 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 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 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 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 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 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 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 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 讲得太多, 管得太多, 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 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 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 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 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 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 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 教师展开教学, 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 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 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 不期望被打破, 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 教师要时刻清楚, 而不是随波逐流。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训练 篇11

①近日,《小时代3》首剪预告片公布,除透露主角们为爱反目的混乱关系剧情外,更显现出华丽无比的视觉震撼效果,根本就是一场没有最大牌只有更大牌的时尚盛宴,讓一众屌丝 地垂涎艳羡。

②中国互联网企业为海外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为其贡献了几乎全部利润的本土投资者,却只能“ ”。这一尴尬局面有望从阿里巴巴上市开始获得改变。

③《天天酷跑》月收入逼近3亿元,《雷霆战机》日流水能够达到1500万元。可以说,腾讯单款产品仅在营收上,就令诸多手游厂商难以 。

A.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望洋兴叹

B.望尘莫及 望洋兴叹 望其项背

C.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望其项背

D.望其项背 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

2.下列各项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被戏称为“石灰窑工业园区”的强拆现场,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40多座小石灰土窑顷刻间分崩离析,被彻底拆除。

B.人们常用“最美中国人”来表达对时代领军人物的赞誉,罗阳就是最美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催人奋发,令人奋进,令人一唱三叹。

C.张教授的关于市场经济的长篇大论,乍听起来很有新意,但仔细分析,很多观点都似曾相识,实际上是拾人牙慧。

D.有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要遵守竞争秩序,不能无序竞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资格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 。 。 , ,

。 。

①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②一条大道要同时包含这四部分景观,似乎是不可能的③但是“318国道”做到了④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⑤但是奇特之处在于青藏高原⑥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带性而言,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③①⑥⑤④

C.①⑥⑤④②③

D.④⑥⑤②③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C.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5.下面的文字是从哪五方面说明“4G”优越性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6字)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竟然与固定宽带网络价格相当,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没有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答:① ,② ,③ ,④ ,⑤

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写一副对联,要求每句不能少于7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丹江口水库调水,直接输入京津地区,润泽那里的千百万人民。

为了弥补汉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而带来的水量减少的状况,国家启动引江入汉工程,即以运河的方式引江济汉,满足荆江一带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过去都是一江汉水流入长江,自2014年9月26日起,由引江济汉工程引来的长江水,开始反哺汉江。

上联:

下联:

7.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把具象的青山比作抽象的良心。这种比喻独特新奇,巧妙精致。请你选择“秋雨”“阳光”两个具象事物中的一个为本体,仿照冰心的写法,拟写一个比喻句。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认识 篇12

一、课堂现状

自新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以来, 语文教学只抓教学情节、环节进行“发胖式”分析理解的现象仍很严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如何震撼学生心灵, 使得联系生活的感悟和对语言的探究显得匆忙肤浅;或者只注重挖掘文本情感资源, 忽略了现实生活而空谈人文精神;尤其是作文教学, 只注重传授写作技巧, 忽视让学生畅说生活和生活感悟。即使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 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 缺乏表达的规范性, 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 忽略了语言的形式, 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老师的“忽悠”中逐渐淡化。

二、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本的核心,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可见, 语言文字运用对“人”的生活、成长起举足轻重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使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 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尝试

1. 要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中,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设计生动有趣的训练内容是激发学生兴致勃勃学习、训练、理解文本的有效手段。笔者非常赞同潘文彬老师所说:“课堂上, 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能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倾听老师和伙伴的说话, 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意思,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讲清楚、说明白,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导学生读中学写, 自由写作,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 只要我们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就一定能设计出方式多、效率高、有趣味的语言文字训练题。

2. 要讲究方法

(1) 在读中训练。《50招提升孩子的表达力:引爆语言风潮》指出:“朗读是一种技巧的训练, 也是理解课文、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帮助孩子理解课文, 领会作者意图, 发展语言, 学习写作方法, 激发孩子情感, 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引导、鼓励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及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2) 在说中训练。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中, 如一老师所说, 即是“引导学生搜集、整合文字信息, 将存在于文字背后的形象用语言文字加以物化……更为重要的是, 纠正了阅读教学过度感悟的弊端, 加强了言语实践, 落实了语文实践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中, 只要教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就会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如在《生命生命》一课, 我展示句子“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引导学生声情并茂读后讨论:读了句子, 你有什么感受?在见仁见智的回答中, 让学生形成了“飞蛾在我手中挣扎, 它想极力逃生, 我感受到飞蛾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共识, 然后抛出练习题:“此时, 飞蛾的生命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 因为只要____, 它就____, 生命就____。”学生畅所欲言, 补充说话的内容五花八门, 学生不但训练了语言, 还懂得了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3) 通过想象训练。教材大部分课文通俗易读懂, 承载着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任, 有的注重体现写作方法, 有的注重展现优美语句, 有的注重彰显人文精神……教师基于教材找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 如根据文本大胆想象, 进而适时引导, 会让学生在想象中磨砺语言。如教了《只有一个地球》, 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此时, 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对人类或对自己说, 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这一训练, 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 又深化了文章主旨。

(4) 在课外阅读中训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其实,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扩大阅读量, 在阅读中也是积累语言文字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 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 如低年级学生适合阅读带拼音的彩色动画类图书;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名著。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我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讲了几个在《三国演义》中记载的精彩故事后, 然后给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鼓励学生读整本书。此举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更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化。

上一篇:水力学特性下一篇:温度传感探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