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共12篇)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1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思维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在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将讲,创新是再创造,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有新颖,首创,独创等特点。它与创造想象相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提出新的假设,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
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教人教版第九册《草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电视中看到的草原,想象一碧千里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再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美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用五个指头表现“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的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在教《凡卡》一文中,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的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驾驭你是曹操你会想姓黄改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这样在讨论中,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促进了思维的发散。
三
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断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创造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说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想象成不同的形状。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了语言表达训练。
四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显示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燕子》后,我让学生用课本学到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实际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符合实际。
五
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的矫正,是对学生常识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义,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以更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要加以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的这种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由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意冒然提问。这种情况,老师应给多学生以鼓励,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了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引发学生“发散讨论评价”,学生以课文描述的情景为依据,抓住重点词语,一一分析了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处。老师再用“教师讲解评价”,先表扬这位发现问题的学生,然后指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他的办法是唯一的救孩子的好办法,反映了船长果断的品质。这样一评价,学生既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的教学不仅可以邮寄的结合,还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这些方法,不断地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学》
作者:苟忠翠
单位: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地址:陕西省岚皋县铁炉小学 联系电话:***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2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使学生能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1.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2.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教师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问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问另一捆长多少米?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其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的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教师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又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4. 设计发散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高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女生相当于男生的7/8”这种具有发散性的应用题时,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8/7;(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4)男生人数是男女生总数的8/15;(5)女生人数是男女生总人数的7/15;(6)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总人数的1/15,等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这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式的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5.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1)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2)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3)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6. 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篇3
一、教师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在疑问上下功夫。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可以说,教师的疑问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最容易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产生有效的思维结果。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通过自己的思维产生思维成果,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久而久之,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主动地、自觉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失街亭》教学,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自己去文中探索街亭的重要地位,探索孔明为何失去街亭。并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思考假如街亭未失,孔明是否能够一统中原这一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训练。
2巧妙设疑,引导思考
教师要将疑问设置在重难点上,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
例如,在《雨巷》一课中,重难点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意象。教学中如果直接要求学生分析丁香这一意象,学生很可能找不到突破点,思考找不到正确方向,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可以先问“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是什么,如《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找出答案;再问本文中丁香的意象是什么,学生根据第一个问题,就能很容易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探讨了丁香的意象这个问题后,继而分析“姑娘”这个意象,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了。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设疑,既能减轻疑问的难度,顺利解决重点难点,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连续不断的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3面向全体,有的放矢
教师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设疑必须具有全体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重点针对优等生来设置疑问。应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中去,体会到思考的喜悦。设疑还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设疑必须要有一定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有成果的思考,绝不能为思考而思考。
二、促使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的主动质疑更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而且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从文中中心句质疑等,使学生学会抓住方向,在教学的自由提问环节中主动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切入点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会提问,掌握提问时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自己提问以引导学生,并且告诉学生自己为什么这样提问,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其意义何在,并且指出在提问中需要考虑哪些方面才能让问题更有价值,从而让学生受到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时,就会根据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精心思考,尽量让自己的问题有价值。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出学生的问题。例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中,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分析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提出散文的形与神各是什么。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提问的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问题有多么离奇古怪、幼稚可笑、不合时宜,教师都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批评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给予鼓励。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学生提问,答错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给予引导和鼓励,教师出现错误时,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并且以宽容与期待的心态面对学生,渐渐地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思维能力不足的现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通过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己巧妙设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4
江苏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 钱爱银
【关键词】:发散性 敏捷性 深刻性 周密性 创造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
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
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
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正文】
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效果依旧不明显。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见,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他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里,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2、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发散思维。
用发散性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
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大好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在以小见大、以点到面,形成发散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维的速度,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据统计,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发现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因此,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与听说读写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语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
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荒山变绿洲”的情境,我播放了录像,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老师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接着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我的耳畔响起了那丁丁当当的锹镐声,那哗哗流淌的溪水声。”“我的眼前出现的是同学们植树造林的欢快场面。瞧,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苗,有的填土,还有的在给小树苗喝水。”„„我再次引导:“是啊,这里春光无垠,生机昂然,如果你就是绿岭中那可爱的小动物,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翅膀再次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生活的;还有发出诚挚邀请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情趣浓厚,在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强化速度,使学生明理。
教师在教学时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这里说的“追根溯源”,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非彻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中叙写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提问:文中的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姐姐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认识到,小女孩幻想幸福的生活,在那种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美妙的幸福的幻想,但现实的遭遇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难看出,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2、指导学生据理析事。
据理析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未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 5
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
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这便是思维的周密性。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的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这样就影响了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绍两种主要做法:
1、关注事物联系,通篇考虑。
如果孤立的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去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认识事物时,指导学生关注事物联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同志的信任》一文时,教师请学生谈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是鲁迅,一说是方志敏,而且两方各执己见,却又谁也不能说服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此,大家应该从这两个人物彼此联系中找到正确答案。具体说就是:想一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对表现方志敏同志有什么作用;想一想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对表现鲁迅先生有什么作用。”经教师这一指点,学生的思维走上了正轨。通过联系起来看问题,他们很快统一了认识。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说明方志敏同志很有眼力,把此事托付给鲁迅先生是正确的。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说明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把这样异常重要而又无比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鲁迅先生,这对鲁迅先生是何等的信任。这就突出地表明:鲁迅先生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 的、最可信任的同志。显然,文中介绍方志敏是为了称颂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本文的主人公。由此看来,指导学生“关注联系”地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周密性的有效途径。
2、多方探求答案,全面认识。
多方探求答案,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答案。
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评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1、正理反推,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掌声》一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问:“小兰变了,是什么给她带来的变化?她变成什么样的人了?”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想想划划。通过感悟,学生很快体会到了掌声的作用和重要。学完课文,我又向学生设疑:“假如那次小英走上讲台时,没有得到掌声,又会怎样”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顺势以课文最后一段总结:“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样,学生通过正反两面的思考及总结,升华了认识,求异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弃旧图新,培养新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5
在众多交流活动中,听说方面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达自己所闻所想。两者相结合,成了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提出:(低年级学生)应能认真听别人的话,了解其主要内容能简要讲述自己所见所闻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本人就对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听说训练的方法要多样
新课标有语: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听说训练更应如此,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多样实用的方法。如:
1.内容延伸法。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有特定的情境,为师者抓住契机,加以指引、点拨。学生的思维就是撞出各种火花,想象的翅膀就会放飞。如,在完成各课教学任务后,抓住教学空白处,让学生尽情想象,各抒己见,对原文内容进行进一步延伸,练习听说。如《狼和小羊》——狼多次找碴儿想吃小羊,都被小羊用事实反驳了,失败了,最后就原形毕露,直接扑向小羊。课文到此嘎然而止,那么狼扑向小羊后,结果如何呢?文中留了个很宽阔的想象空间。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当个故事王,好好续编故事。于是,学生在此展示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让后续故事异彩纷呈。再如,《孔繁森》——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着三个藏族孤儿,具体怎样抚养的呢?学生就可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用意无非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听与说的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2.看图练听说。低年级学生直观性强,视觉上的直接刺激,能有效激活他们的思维。以此而言,看图练听说的效果必可立竿见影。尤其是那些色彩鲜亮,生动形象的图面,更能中学生的“下怀”。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训练。这样,听说训练的全面性就可实现了。如《云房子》,课到关键处,利用多媒体展示小鸟所造的云房子的有趣样,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形容它们。有了直观的依据,学生果不负师者的一番苦心,把云房子的各种特点说得非常到位,更可喜的是,所用语言更是精彩。为进一步拓展,教师让学生把自己也当作小鸟,亲手“造”房子(现场无法做到,用图画表示即可),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此过程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听说能力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3.听辩、比较法。强烈的对比会留给人较深的印象。通过听辩,再进行比较,讨论其效果等程序,学生对各种语言的运用技巧就会娴熟许多,语感随之增强。
如:《大禹治水》一课中的第二段第三句教学——引导学生将文中原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与“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河,劈开了山,使洪水流入了大海”这句话进行对比,指出两句话的异同之处,引导他们联系课文的上下内容,讨论两句话,哪句更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各种争议中,逐渐明白,原句的几个表示数字的词“九条”等,看似简单,实则能真正体现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他的英雄气概。这类听辩比较训练后,学生已能初步懂得如何谦辞造句,使得所表述语言能真正表达作者心迹。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做到如新课标所言“对语言有所积累、感悟和运用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4.激趣法。兴趣是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原动力,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有了兴趣,活动才能散发它的魅力,并起到各种作用。因此,训练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重点之重点,以便使学生的听说训练的效果显著。如练习5中的“说说写写”——要求学生了解些蔬菜,并把它们写下来。为完成这一练习,教师让学生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带上纸和笔,随妈妈或其他人上街买菜去。在买菜过程中,观察菜摊上的各种菜各是什么样,甚至价格是多少,通过大人多方面了解各类蔬菜,详细将这些自己了解到的记录在“案”。学生接到这样的有趣任务,一下子来劲了,各个激动不已,积极筹备去当个小大人,和真正的大人、真正的生活打一次“交道”。到了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材料表明,他们的收获非常大,不论是哪一方面,至于听说能力的提升就更不用说了。那些学生侃侃而谈的样子就验证了这一切。这些是兴趣造的“福”吧。
二、听说训练的渠道要丰富
1.以活动为作为训练平台。每月举行一次语文大活动,有可能的话,隔周就可进行,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强,开展这些活动,可有效强化他们的听说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本班就常举行“讲故事比赛”、“主持人招聘会”、“朗读比赛”等,这些活动富有挑战性,形式多样新颖,是学生所喜欢的,参与面广,活动效果显著,这样的愉悦环境中,学生的听说能力何愁无法得到锻炼呢?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听说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最常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毕竟这是一种目的性特别强的活动,科学运用每一节的40分钟,采用多样的手段对学生训练,那么和课外的其他活动相结合就可谓是相得益彰了。
具体方式有:
(1)以记促听,让学生听了学相关内容,手脑并用,发展学生思维。如教师发现优美的句子当作礼物“送给”学生,让他们听后记下来(用固定的本子记录),或者听到一则短小有趣的故事,也将其主要内容写下,能写多少是多少,当然,这过程需要教师教给他们如何简要记些听的内容。
(2)以述促听,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复述。这样,以提高学生听的水平,如让学生给父母等人讲他所听过的故事等。
(3)以评促听,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对他们的说法进行各种评议,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听后评。
(4)以思促听,课堂上多给学生思的时空,让他们多质疑,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增强他们的听力效果。
(5)加强说的训练,如用词造句,模仿句群练说,复述课文内容等,阶梯式训练让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所提高。训练的渠道还有许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赛竞争等。听说训练的机会也是无处不在,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常练不懈,学生的听说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
三、听说训练应突显下列特性
1.主体性: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训练中,要面向全体,力求人人参与。
2.激励性:低年级学生自尊心、上进心强。有资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训练中教师可多用鼓励的言语等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反馈性:心理学表明,当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如何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 篇6
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揭示学习目标,并注意把具体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兴趣转化为志趣,成为学习的永恒动力。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知识时,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可以为大家学好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长大以后,象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样,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付出努力。学习珠算时,首先举出中国的神算子的传奇事例,介绍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功能,但是,经过比赛,做加减法还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算盘有时比计算机算得快。算盘不仅是很好的计算工具,而且是一种能开发儿童智力的学具。学习珠算能提高口算笔算能力。现在世界各国的小学生都在学习珠算。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珠算的兴趣。
操作促思。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学生操作或教师演示的环节,使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探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两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不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
2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利用
在复习课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例如,对“三角形”这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将三角形的所有有关知识点列举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并将本堂复习课的中心复习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将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展示出来,并对学生思维导图的主题和相关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清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现有思维导图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忆和理解图中出现的相关概念,纠正错误。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复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善本小组的思维导图。例如,以三角形为中心词,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中间写上“三角形”这个词,再在其两边各画出两条线,在线的后面分别写上“按角分类”和“按边分类”,要求学生对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直至将其补充完整。
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利用
小学生往往对于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如果在复习课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达到串联知识点、提高听课效率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7
在复习课的第一个环节———梳理知识、方法网络时,能否改变一下形式,引入“探究”元素,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思维的平台.
案例1初二“四边形”的单元复习课.
在这堂复习课上,如何沟通几种重要的四边形的联系,让学生再一次获得体验,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操作:
1.创设了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你会用四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你学过的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拼图,约3分钟后,教师将其作品一一展示在黑板上.
3.提出问题:你根据什么判断(1)中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我用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有没有其他识别方法?
生: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或者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还有?
生: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课的复习导入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一一拼凑出来,引出本课的复习内容———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试回忆,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对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获得重新的认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符合新课改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通过开放式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案例2初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课.
生:OP=2.
师:怎么得出的?
师:很好,建立直角三角形这个模型!请问,你根据这个直角三形,还能得到什么?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结论不唯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本题起点低、入口宽,课堂反馈:通过师生的轻松对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一部分,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弥补了学生遗漏的知识点,这体现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3初一“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
在一堂校内公开课上,一位同事对一道应用题进行了如下变式.
小哲与爸爸分别从学校、家同时出发(跑步);两地的距离是100米,小哲的速度是4m/min,爸爸的速度是6m/min
(1)如果相向而行,那么需________min相遇;
(2)如果同向追赶,那么需________min赶上.
师:这是应用题中的哪一种类型?
生:行程问题.
师:(1)与(2)分别是行程问题中的?
生: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呢?(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留了几分钟,让学生回顾旧知.)
经过学生的探讨,得出:相遇问题(路程=速度之和×时间),追击问题(路程=速度之差×时间)
学生总结之后,教师进行了如下:
变式:(3)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相距20米,那么出发的时间是_________min.
生:题目没有指出相向还是同向,所以分为两种:
(1)若相向,就是相遇问题(4+6)t=100-20,t=8.
(2)若同向,就是追击问题(6-4)t=100-20,t=40.
师:很好!你注意了分情况讨论,请学生画出线型图,和同桌比较.
(2分钟后,学生进行了小声的议论)
师:有没有问题?你们画的都一样吗?
生:我们发现还有其他情况……
师:原来问题出现在相距20米,还分为相遇前和相遇后,所以本题有四解:
t=8,t=12,t=40,t=60.
点评:本题教师有效地进行了数学建模.通过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获得新的动力,在变换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复习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途径,除了引入探究元素、设置开放性问题、变式教学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我们的复习课堂,如果能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做一些基础性铺垫,下一番功夫,就能为培养创新型顶尖人才作好储备.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8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目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活泼、有趣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尽量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气氛,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高其思维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解《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文章,然后向小学生问道:同学们,请思考下当邱少云离敌人十分近的时候,为什么他的衣服被烧敌人却没有闻到烧焦的味道呢?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后会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思考。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由老师给出总结性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又如我们在讲解《荀子·劝学》过程中,由于此篇文章是文言文的形式,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课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荀子·劝学》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在延伸到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们都对动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动画视频的内容,因此将动画视频融入《荀子·劝学》中能够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完动画视频后,老师可以向学生相关问题,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其对比分析能力。
二、听取学生的想法,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就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解《彩色的翅膀》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问道:相信同学们都听过歌曲《隐形的翅膀》,同学们知道歌词的内容吗?学生们会积极地说出歌词的内容,老师可以接着问:歌词中的翅膀是真正的翅膀吗?如果不是真正的翅膀那是什么呢?学生们会展开积极地思考并踊跃的回答。有的学生说道:歌词中的翅膀并不是真正的翅膀,而是用了象征的手法,比拟着希望与力量。这样的课程导入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其主动地展开学习。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拓宽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越高,其学习效果就越好。倘若学生很难实现有效地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着其思维是否广泛,思维越广泛,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就有越多的感触,其相关的知识经验也就更加丰富。此外,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努力拓宽学生思维,向学生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听取其想法,培养其思维的准确性。例如,我们在教学《少年闰土》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学生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请同学试想下数十年以后鲁迅先生与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并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通过布置这样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思维水平。
三、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形象思维水平更高,逻辑思维相对比较弱,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展开独立思考,运用相关概念来组成适当的判断,从而展开思维活动。因此,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对其展开充分的思维训练。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情景。例如,老师在讲解《瀑布》过程中,课文中的有些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老师应当结合多媒体提高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进其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其思维水平。此外,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看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并不是老师教什么就懂什么,而是看其思维是否活跃。因此,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向学生提问,从而提高其思维水平。
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通过激发、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积极思考,拓宽其思维范围,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篇9
低年级学生说话时往往脱口而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中心和条理,主谓重复,指代不明,词语搭配不当。针对这种现象,说话能力的训练应以思维为核心,以听为基础,以说为中心,做到听说思三结合。
1. 听故事练说话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故事。教师可经常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等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听。如《山羊过桥》、《小熊做客》、《聪明的公鸡》、《诚实的孩子》、《狼和小羊》等。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教师必须把复述的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如板书、编写提纲),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做,有助于对学生加强听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看图画练说话
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较差。看图说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低年级教材大部分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便于儿童观察和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年级教材将看图说话训练内容编入课本练习之中,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看单幅图说话,看多幅图说话等。这些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如第二册中《阿姨,对不起》、《蓝树叶》、《小猫钓鱼》,第三册中《买铅笔》、《礼貌待客》,第四册中《小马过河》、《看病》、《做客》等。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联系实际想一想,再找同学表演。
3. 感事物练说话
由于低年级学生信息的获取,必须依靠具体的直觉形象,因而在听说训练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比如,说话用上,为了让学生能有条理地、完整地介绍出一种花卉,我先带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各种盆花,让学生创摸摸、看看、闻闻,从各个方面去感受“粉红”的月季花、“金黄”的菊花、“紫红”的鸡冠花。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结果,学生说话的内容丰富多采,用词准确,爱花、赞花的情感得到了由衷的抒发。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10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11
摘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体育知识的学习,又有动作技能的形成,其显著特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活动。体育心理学指出,思维训练是当代体育教学中所应作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策之一。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思维训练 体育教学
让学生“思维着去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积极地思维,运用已了解和掌握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动作的原理和要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呢?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能产生思维成果,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优点,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情境,激发创新,合作交流,大胆创新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导语和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开课后,教师恰如其分的导言或具有创意的情景引入,以及在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暗示,都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设疑”是学生“生疑”的有效方法,设疑贵在“巧”。首先,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有疑的问题上,可促使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思考。因而,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时,要巧设“疑窦”,巧布“机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挑战去学习和锻炼。从而发展学生智力,造就“生疑—质疑—释疑”的思维惯性,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之效。在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由练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克服以往的“满堂灌”现象,切莫盲目强调所谓的“练习密度”。在重视身体训练之际,也要关注思维训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承受能力。
三、运用意念训练学生思维
意念思维训练法,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讲解及动作示范,学生在练习前或在练习后在头脑中默述动作的过程,而后进行练习的一种训练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这一特征,我们开展了有的放矢的教学工作,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在教武术太极拳这一项目时,教师正确讲解示范,并把动作要领编成口诀,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点。在教白鹤亮翅时,先编出:“一个西瓜胸前抱,一分为二上下带,沉肩坠肘护住腋,左脚前伸中间坐,犹如白鹤落枝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在每个动作练习前,让学生默述动作两遍,而后进行练习。在练习完毕后请同学们继续复述动作要领以及自我练习感觉,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分析,以使大脑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促使动作的完善与提高。在分阶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动作意念复述并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对动作做出简明的提示,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由于在教学中采用了意念思维训练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发展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欣赏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好奇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总之,“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義务。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质疑,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优化生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探索[M].
[2] 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3.
[3] 马庆源."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潍坊中学.
[4] 黄世荣.理念思维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初探[J].中国校园导刊.2011.3.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篇12
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安排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大范围、多角度突破常规的认识事物, 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训练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高涨的情绪,在这种高涨情绪的指引下,学生对于讨论性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兴趣,即使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不会退缩。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这种质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质疑、想象、争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创新以及对问题的求知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并且培养学生地创新以及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改变思维定性,转换角度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亦称灵活性,其重心全落在一个“变”字上。具体说就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原有知识的束缚,面对新的问题和要求,能够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变动。比如造句练习,既是词句训练,也是思维训练。教师在指导造句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在句子中用了指定的词语,还要把对词句的理解运用与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如“顽强不屈”造句时,学生完成后,我让他们再分别以“顽强不屈的”“显得顽强不屈”“———顽强不屈”试一试。用“欣欣向荣”造句时,我让学生分别造出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的句式。这样指导造句,不仅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丰富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根本的一点就是思维的求异性,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且解决问题。如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有能激发起学生强烈认知冲突的“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拓宽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有了以上这些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活动情境,进行有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先简单讲析了愚公精神的可贵,随即抛出“移屋说”,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激烈的讨论,将近半数的同学同意“移屋”。有的认为移山费时又费力,移屋才符合现代人灵活变通的思想;有的认为愚公让子孙世代挖山,是对子孙极大的不公平;有的甚至提出了环境保护问题,认为愚公移山属于人为破坏自然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一时间,“移屋”之声四起。而赞成“移山”的同学立刻针锋相对:“以上观点固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本文是一则寓言,文中的‘大山’意为困难,而困难则是不可回避的。如果要移屋,那么天下虽大,哪里是你的容‘屋’之地?”此言一出,许多同学点头赞许。但是这时又站起一位同学发言道:“我认为愚公既不需要移屋去躲避困难,也不需要费时费力的世代搬山,他只需在山上开条路就行了。这就像我们面对困难一样,既不消极逃避,又要灵活变通,以最简便的办法克服它。”话音刚落,我和其他同学不禁为他鼓掌叫好。只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给出一个激发他们思维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举步唯艰。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文章的内容分析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字词分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就“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一句中“闪”字作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词好在哪里。学生发言如下:“闪”字能让人感觉到汗滴的晶莹透亮,很有美感,是典型的诗的语言;“闪”字富有光泽,让你较自然的联想到“光辉”一词,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总理的热爱和赞颂之情。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分析字词的能力,使他们对字词有深入的理解,又不拘泥于教参,让学生有自我的独特发现。
【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训练】推荐阅读: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听力的训练10-2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1-19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1-02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数学课堂中的思维训练12-03
数学课堂中的思维训练06-11
数学教学重在思维训练11-27
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12-15
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10-18
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