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训练(共16篇)
数学思维训练 篇1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训练 篇2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 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那么思维能力更是不一样。数学思维能力比较抽象,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知道,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数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从事各种数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综合。其中, 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 这是由于数学的特性决定的, 因此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除此之外, 还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在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 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 实施有效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好的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知道用哪一类知识解决哪一类的问题, 有益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 教师在创建情境的时候, 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将数学知识孕育其中, 这样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 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过程不是教师强迫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过程, 效益很高。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 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 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中就能被点燃并释放出“热能”, 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2) 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 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新课引入中,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完成对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知识的构建。如在△ABC中, 剪一刀, 将其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 剪痕DE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2) 如果要求剪后的两个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剪痕DE的位置又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3) 如果我们将上述 (2) 中的线段DE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 (4) 请你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它的第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5) 证明你的猜想, 你能想到哪些证明方法?通过上述问题串的设计, 由简到繁,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挖掘题目的深度, 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又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在体验数学, 探索数学中学会了数学思考,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思维课堂。
(3) 在变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 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 思维的严谨性, 应用的广泛性)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 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 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创设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 使概念或本质不变的一种教学方式。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 当然变式不是盲目地变, 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 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 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将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后,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中探寻规律,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克服思维定势,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 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要通过各种途径, 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切实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让具体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体系, 使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训练 篇3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每个人的能力不同,那么思维能力更是不一样。数学思维能力比较抽象,培养这种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知道,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数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从事各种数学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综合。其中,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这是由于数学的特性决定的,因此数学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在问题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知道用哪一类知识解决哪一类的问题,有益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创建情境的时候,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将数学知识孕育其中,这样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进行了思考。这样的过程不是教师强迫的过程,而是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效益很高。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中就能被点燃并释放出“热能”,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2)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新课引入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串”,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对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知识的构建。如在△ABC中,剪一刀,将其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1)剪痕DE应满足怎样的条件?(2)如果要求剪后的两个纸片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剪痕DE的位置又有什么要求?为什么?(3)如果我们将上述(2)中的线段DE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4)请你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它的第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5)证明你的猜想,你能想到哪些证明方法?通过上述问题串的设计,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挖掘题目的深度,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又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体验数学,探索数学中学会了数学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思维课堂。
(3)在变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数学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思维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变更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创设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使概念或本质不变的一种教学方式。
变式其实就是创新,当然变式不是盲目地变,应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式。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将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寻规律,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克服思维定势,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获得数学思想和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具体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形成一定的体系,使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认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各种形式,总结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和方法,并且将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易于学生的领悟,并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亲身经历、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地让数学课堂提高思维含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数学思维训练题 篇4
2、一根绳子长3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
3、有一根绳子,连续对折3次,量得每折长4米,这根绳子长几米?
4、△+○=9 △+△+○+○+○=25
△=○=()
5、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6、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1 篇5
姓名:
1、一根绳子有2个头,三根半绳子有()个头。
2、强强和小华打了2小时的乒乓球,每人打了()小时3、8个人排成一排,从左边数起,小明排第7,从右边数起,小明排第()。
4、华华家上面有3层,下面有2层,这幢楼共有()层。
5、一本书,小红第一天读1页,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读1页,读到第4天,一共读了()页。
6、口袋里有黑袜子和白袜子各三双,杂乱地放在一起,要你从口袋里去摸,你至少必须摸出()只袜子能配成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7、小花今年10岁,她比爸爸小28岁,去年,她比爸爸小()岁。
8、从第9个数到第20个数,一共有()个数。
9、找规律填数。(1)0、1、1、2、3、5、()、()。
(2)19、17、15、()、()、()、()。
10、小青做一道除法算式题,把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除以6后,结果商是4,问正确的商应该是()。
在数学解题中加强思维训练 篇6
一、引导学生自己思索, 制定解题计划
在解题教学中, 在讲述习题的解答之前, 我先用适当的问题或建议引导学生“思索”:思考习题题意, 探索解题方法, 理清解题思路, 订出解题计划。
例1:求点P (1, 3) 关于直线L:x-2y=0的对称点Q的坐标。
问 (1) :本题的目标和条件各是什么?你能否用图形和符号直观地概述题意?
答:目标是求点Q的坐标, 条件是点Q是点P (1, 3) 关于直线L:x-2y=0的对称点, 可画右图概述题意。
问 (2) :根据已知条件可先求出什么?
答:可以先求出P到L的距离, 即Q到L的距离;也可以先求出直线PQ的斜率, 进而求出PQ的方程。
问 (3) :以上这些结果对目标有用吗?能否利用这些结果进一步求出目标?
答:PQ的方程对目标有用。有了它, 可以求出PQ与L交点M的坐标;再根据Q外分PM所成比x=-2, 就可以求出目标。
问 (4) :很好, 我知道你已经从条件出发思索出了解题计划。
现在我请另一个同学从目标出发来开始思索。看着目标 (求Q点坐标) , 能否联想起对目标可能有用的方法、法则或公式?
答:我想起了由两曲线方程组求交点坐标的方法, 还可以列二元方程组求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或者利用分点坐标公式, 因M为PQ中点, 所以我想, 可用该公式求目标。
问 (5) :为了运用该公式, 你是否要引入某个辅助量?
答:引入M点坐标为辅助量, 于是应当先求出它。
问 (6) :这个新目标能求吗?怎样求?
答:由于M为PQ与直线L的交点, 可以用由曲线方程组求交点坐标的方法。但是, 为此又要先求PQ的方程。
问 (7) :这个新目标能求吗?怎样求?
答:由P (1, 3) 及KPQ=-1/kL=-2, 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现在我也得到了跟刚才那个同学一样的解题计划:先求PQ方程, 再求M点坐标, 最后求Q点坐标。
问 (8) :很好, 先前你曾说, 从目标出发你想到过列二元方程组的方法。用这个方法也能解吗?请继续思索下去。
答:我猜想也能解。设Q点坐标为 (a, b) 。问题归结为求解a与b, 于是只要列出关于a与b的两个方程。根据条件可知KPQ·KL=-1, 又知PQ中点M的坐标适合L的方程, 这就可以分别得到关于a与b的两个方程。所以, 用这个方法也能解。
问 (9) :你想到的两个解法, 哪个比较简便?
答:按这个新计划解题, 计算量较小, 因而比较简便。
数学教师上课时如果用塞满例行运算来训练学生, 或者只讲“这样解”, 不讲“怎样想到要这样解”, 就会压抑学生的兴趣, 妨碍学生的智力发展。但是, 如果他精选适合学生程度的典型例题, 并且用适当的问题, 启发对解题有用的典型思维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制定解题计划, 就会引起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兴趣, 并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
二、指导学生简明地再现真实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解题中, 在“思索”阶段或“解答”阶段, 我指导学生用简明的文字、符号或图表, 清晰地再现思索出解题计划的真实思维过程。
例如, 在前述例1的问答 (3) 与 (8) 之后, 我指导学生分别用求出号“→”与求出于号“←”, 再现前述思索出的解题计划的真实思维过程。
思一:
Q坐标
思二:设Q点坐标为 (a, b) 。
从左往右看, 是思索的顺序, 数字 (1) 、 (2) , (3) 是解题计划的步骤顺序。
针对思维特性 进行数学训练 篇7
一、合作学习,多向探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尽量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相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像、推理。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如给学生一组条件:“王庄小学五年级有男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五年级共多少人?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③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④男生是女生的几倍?⑤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⑥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⑦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⑧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⑨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⑩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多少?……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
二、重视过程,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有些概念,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注重观察、操作、推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观察。先用电脑展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2.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3.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充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掌握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正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 45÷(1/10+1/15)=270(小时)。这时,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①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②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③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7.5=6小时。由于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明显增强。
四、尊重差异,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联想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遇到相关的问题,能“迎刃而解”。例如,要尊重本班学生的差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这三个条件中,可以想像出什么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
①两天共看56页;②还剩24页没看;③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④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1/10。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①两天共看45页;②还剩24页没看;③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④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
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试题 篇8
想:根据计划每天修720米,这样实际提前的长度是(720×3-1200)米。根据每天多修80米可求已修的天数,进而求公路的全长。
解:已修的天数:
(720×3-1200)÷80
=960÷80
=12(天)
公路全长:
(720+80)×12+1200
=800×12+1200
=9600+1200
=10800(米)
数学思维训练社团活动计划 篇9
一、教学目的任务:
1.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去填写算式中所缺的数。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能力和珍惜时间的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细心做作业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有余数的除法(1)
第2周有余数的除法(2)
第3周认识方向(1)第4周认识方向(2)
第5周按要求写数
第6周认识万以内的数(1)
第7周认识万以内的数(2)
第8周数的大小比较
第9周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第10周 两个数的相差的关系(1)
第11周 两个数的相差的关系(2)
第12周 巧算加减法
第13周 加减法谜
第14周 认识角(1)
第15周 认识角(2)
第16周 调查与统计
第17周 有趣的推理
数学思维训练 篇10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思维;训练;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数学语言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有序思维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呢?
一、教师示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语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教师则是学生的第一模仿对象。数学语言的特征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严谨简约的教学语言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概念,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而有些教师不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犯科学性错误。
如“分数基本性质”是这样表述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叙述时,这个“零除外”不能丢,丢掉了就犯了科学性错误。
因此,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述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地使用每个字、词。因为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二、积累交流,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可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师生互答互问、全班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东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6只,我就摆上6根小棒,黑兔的只数我是这样摆的,先摆6根小棒,这样黑兔和白兔就同样多了,再摆2根,黑兔就比白兔多2只了,我数了数,黑兔一共有8只。
生2:我是这样想的,黑兔比白兔多2只,就是黑兔多白兔少,要我们算黑兔有多少只,我就用加法来算,6+2=8,黑兔有8只。
生3:我用画图的方法来算,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6只白兔,然后再画一条表示黑兔,因为黑兔比白兔多,所以我画得比白兔这段长,所以我用加法计算,6+2=8,黑兔有8只。
…………
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这样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问题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得到解决。同时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由表达中积累了数学语言,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手结合,强化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圆锥体积时,先指导用纸做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一个和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叫学生把圆锥里盛满沙子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就让学生描述出这个“发现”的操作过程。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的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学生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同时还强化了数学语言。
数学思维训练 篇11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涉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思维深刻的学生, 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 善于概括归类,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 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思维缺乏深刻性的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对结论不求甚解, 经常满足于一知半解, 做练习时只是照葫芦画瓢, 机械模仿, 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 离开书本和教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要克服这一现象, 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平时应注重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就是把问题的题设或结论略加变化, 而不做本质的改变, 使学生认识到问题仍可以使用同样或类似的方法解决, 从而把握方法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一个好办法,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二、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主要体现在能从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强的人, 智力灵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思考问题, 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 设计出一些能有多种解法或一题能多变的典型性题目;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新知识进行思考, 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质疑讨论,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 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思维生长点, 对思维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数学习题, 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犯错、思错、改错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不盲从权威, 提出质疑, 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 明辨是非的过程.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在解题时, 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 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错误进行辩误、驳谬, 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有效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 让学生在犯错、改错、思错中成长.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寻找治错的良药, 寻错中思维, 在思维中改错.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质疑问难, 从而达到思维的相互碰撞, 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教师如果给学生过多的指导和过分的干预, 这样的确能减少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 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从批判性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批判性地理解数学.
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应予以帮助, 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不要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有时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 有的甚至很幼稚, 但这是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的, 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批判意识得到了培养, 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通过限时解题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考, 周密地考虑, 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主要反映的是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表现在能够正确、迅速、合理、简便地解决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 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对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 产生清晰的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 简约解题步骤, 快速作出判断.所以在解题训练时, 应当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过程.
总之, 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更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让学生多练、精练、巧练, 才能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解题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题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解题技能, 巩固和强化记忆, 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解题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及其训练论文 篇12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研究事物数量关系等辩证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科研研究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础,起到对事物认知的启蒙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对教学主体加以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神经系统支配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力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该明确与学生之间的辨證关系,明确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哪些能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学习、思考与提问,使学生表现出高度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数学知识运用的机会条件,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范围。
(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保持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乐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与生动的演示增加几分趣味性,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数学学科的学习每天都在与数字、公式打交道,面对复杂一些的题目需要动脑,常常令学生抓耳挠腮,难免会产生厌倦、缺乏热情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学又是一门在很多学生看来很枯燥的学科,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是使其端正学习行为的重点,也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虽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使其亲身接触到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小学数学中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尤为注意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主动提问是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有疑才有问,有问题的产生才会思考,思考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也可以说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大胆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勇于提问发言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思维便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二)创造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与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构成因素,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是不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古板,不能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对其表现给予激励,给予启发与引导。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部“戏剧”,如何导演好“戏剧”,关键是教师这位“导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这场“戏剧”中设置提出问题的情景,给予学生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使学生作为“主角”积极思考探索,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竭尽全力激发出创新思维演好这部“戏剧”。
(三)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问题是尝试的基础,有问题才会尝试,而尝试促进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尝试是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的行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教学方法、思想观念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设置多个问题,使学生尝试逐步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得以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激励因素的运用,使其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创造。
四、结语
四年级数学思维填空题训练 篇13
一、填空题
1.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腰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边 )三角形.
2.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3.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等腰梯形 ).
4. ( 其中一个角是钝角 )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 5 ) 米.
6. ( 其中一个角是直角 ) 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 ( 其中一个角是锐角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 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 等边 ) 三角形,又叫( 正 ) 三角形.
9.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钝角三角形 ) .
1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度.
11. 线段有( 2 )个端点,射线有( 1 )个端点,直线( 0 )端点.
12.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1 )个钝角,最多有( 1 )个直角,最多有( 3 )个锐角.
加强说的训练 发展数学思维 篇14
语言是思维外在的表现形式, 数学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把语言的“说”同思维的“想”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加强“说”的训练, 注重说思结合,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只有通过“说”, 教师才能了解知道学生的是怎么想的, 才能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把握利用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言之有物, 激发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源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 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 应重视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激发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低年级数学教材中, 有许许多多的例图和彩色插图, 这些图片形象生动,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童趣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如一年级上册中的“小猫吃鱼”, 课本上展示了小猫吃鱼的画面, 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画面内容, 制作出动感的场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1) 看一看:仔细观察画面。 (2) 想一想:图中画了些什么? (3) 说一说: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交流信息之前, 必须经过自己理解后, 将这些凌乱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有序重组, 然后才会把收集和整理好的信息准确说出来。丰富的画面让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由此可见, 经常性地让学生说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 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抽象的数学内容, 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活动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等, 去引导学生说观察的情况、说思考过程、说合作探究情况、说合作讨论结果, 将“做”数学与“说”数学结合起来。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教师可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 将分数与图形的操作相联系, 以动手操作, 化抽象为直观,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嘴, 让学生亲历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对一些判断辨析题, 常有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教师可采用辩论会、答辩会等形式, 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反驳、辩解, 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积极思考, 寻找有力的证据, 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激发了学生说的激情。
二、言之有序, 训练思维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桥梁”, 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动手、动脑与动嘴结合起来, 充分引导学生把操作的过程和想法“说”出来, 与大家一齐分享。在交流中提高说话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一节中“分桃子”的教学, 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想一想:猴子可能会吃到几桃子?如果让你给它们分桃子, 怎样分?
分一分:用桃子图片分一分。 (可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猴子, 也可能把8个桃子分成1和7、2和6、3和5)
说一说:这样分两只猴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多分到桃子的猴子高兴, 少分到桃子的猴子不高兴)
议一议:怎样分才能让他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对比发现4个和4个这种分法才公平, 进而理解什么是叫做平均分, 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时, 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 并一步步说清楚是如何做, 又是如何想的, 让学生说清思路, 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言之有据, 引导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 而且要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在五年级“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剪拼操作, 验证推导”———请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动手操作, 把它转化成已学过图形面积。要求边操作边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怎样推导出来的?在讨论交流中, 要求学生说出依据。即通过“剪—移—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此时引导学生说清楚: (1)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长”是什么关系? (2) 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关系? (3) 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让学生说出理由, 说出依据。这样, 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动手, 不仅品尝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更使学生在理解中掌握了知识, 促进了思维。
四、言之有道, 发展思维
数学语言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反过来,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能有效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在加强说的训练中, 既要让学生能说会道, 而且还要让学生说的有道理,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 (一) ”中“拔萝卜”一节的教学中, 在学生观察插图, 提出“免哥哥和免妹妹一共拔多少萝卜?”时, 对算式:26+23如何计算?先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
生1:我先算6+3=9, 再算20+20=40, 最后算9+40=49。
生2:我先算20+20=40, 再算6+3=9, 最后算40+9=49。
生3:我先算26+20=46, 再算46+3=49。
生4:我先算20+23=43, 再算6+43=49。
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我把26看做30, 先算30+23=53, 再算53-4=49。
生6:我把23分成4和19, 先算26+4=30, 再算30+19=49。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说出多种思路与算法, 特别是第5、6种方法, 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
五、能言善辩, 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坚持自己的观点, 互不相让。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争辩, 鼓励学生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 提倡“据理力争, 能言善辩”,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极易萌发灵感, 发现新知, 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四年级上册“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该知识能深刻理解和掌握, 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商不变规律的基础上, 组织讨论交流以下两个算式是否正确: (1) 36÷12= (36+36) ÷ (12+36) , (2) 36÷12= (36+36) ÷ (12+12) 。
通过讨论之后,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认为, 第 (1) 道题是错的, 因为它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增加, 不是同时扩大或缩小, 36÷12= (36+36) ÷ (12+36) 它的商就变了。对第 (2) 题争议很大, 有的认为是错的, 有的认为是对的。这时, 教师组织双方辩论, 请学生代表正反双方各自说出错和对的理由。通过辩论, 大家明白这两题是不一样的, 前面一题是“被除数和除数加上同一个数”, 而后一道题是“被除数和除数都加上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数”。36+36=36×2, 12+12=12×2, 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 商应该不变。在事实根据面前, 认为第 (2) 道是错的同学被说得心服口服。
通过组织争辩, 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学课堂教学中,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做到说思结合, 以说促思。说的训练应侧重于“言之有序, 言之有据”。课堂上应让更多的学生“说”起来、“辩”起来, 让“说”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特别是小学生, 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那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以“说”为突破口, 通过加强“说”的训练, 促进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呢?
注重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篇15
一、运用典型事例,激发逆向思维兴趣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乏运用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事例。如我国北宋的司马光,在孩童时就曾用砸缸的方法救出溺水的幼儿,一直为后人传颂;又如古希腊数学家曾用反证法证明了无理数学0的存在,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能够把握有利时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介绍给学生,即可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二、逆用概念、定义,培养逆向思维习惯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定义则是用确定的语言或等号把概念的本质属性表达出来,它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式。一般说来,定义中的条件对被定义概念来说都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强调定义的逆用。
概念、定义在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在研究运用它时考虑它的逆向情形,不仅可解决问题,而且还可逐步使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在培训学生逆向思维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让学生遇到问题“反过来想一想”,但也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将语句中的字词颠倒当成逆向思维,把“我吃饭”说成“饭吃我”的笑话。
三、掌握“分析法”,奠定逆向思维基础
所谓“分析法”,是指由题目的结论出发,寻求使结合成立的依据,再观察这些“依据”成立所需的必要条件,继续反求,直至追溯到命题的题设条件为止。其实质是“由果求因”,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过程,也是数学解题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
如10m=2,10m=3求103m-2n的值,分析从条件无法下手,但我可以从1103m,102n入手,分析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寻求条件与结论的契合点。掌握“分析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简单问题做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逆用公式、解题原则和学科方法,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
由人们的认识规律不难发现,正向思维可以习惯地并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而逆向思维不经过系统训练是很难形成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注意逆用法则、解题原则和学科方法。
运用数学解题策略的基本原则。如简单化原则,和谐化简原则等去解题,可以使我们把握解题方向,较好地打开解题思路,但是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所以我们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考虑它们的反面,如化简为繁、化同为异等等。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中学数学中,代数、几何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习惯于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三角题,或用三角方法解几何题,反之就不行了。因此,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将这些学科方法逆用,并将各学科加以沟通,这样,不仅在解题时可以另辟蹊径,而且又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评语 篇16
你是个聪明的男孩,每次上课都能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你的思维有独创性,遇到难题时,你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你的数学思维很有潜质,如果能在练习计算题时少一些粗心,多一些细心,你的数学会更上一层楼,
你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上课时,你思维敏捷,发言积极,有时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做作业时,那别具一格的答案,常给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你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难题时容易“蜻蜓点水”,不够深,都是阻碍你取得更大进步的绊脚石。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老师想送给你一个公式:“天才=1%(天赋)+99%(汗水)”如果你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并能做到的话,那你一定是个出色的男孩。
勤奋、细心和善于思考是你优秀成绩的灵丹妙药。你强烈的上进精神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令你的成绩在这个班里总能名列前茅,希望你象海燕一样迎风接浪,勇闯海阔天空,搏击无价人生,祝愿你的成绩稳中有升而又能出类拔萃。
“真人不露相”这句话用在你身上最合适了,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的心,而且你有序的数学思维,认真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但你刻苦勤奋却稍欠点灵机应变,老师相信,只要你鼓足勇气大胆发问,不懂就问,虚心有效地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你热情聪慧,数学思维反应敏捷,以不断的努力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的.思维独立性强一些,在将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有可喜的进步,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祝你能成为所有盛开花朵中的最绚烂的一朵!
你是个聪明、爱思考的男孩,你的思维敏捷,在课堂上你是一个真正的小主人,不要小看自己点滴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你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你自觉勤奋的学习态度使老师深感欣慰,每一次的重点知识你能不需老师的提醒便自觉地记录下来,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如能持之以恒,你的学习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切记要胜不骄,败不馁,要严于律己,奋勇冲刺,能做大树,决不做小草!
勤奋好学,思维敏捷,一点就通,勤做笔记的你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精彩的回答,流利的谈吐,端正的作业习惯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你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老师希望你能记住那句古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愿“认真”陪伴着你,“成功”成为你的伙伴。
【数学思维训练】推荐阅读:
数学思维训练研究01-14
落实数学思维训练07-28
高中数学思维训练10-02
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教案08-02
数学教学重在思维训练11-27
小升初数学思维训练题11-04
1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11-05
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12-29
数学课堂中的思维训练12-03
数学课堂中的思维训练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