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

2024-10-11

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通用4篇)

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 篇1

21世纪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它已不再需要那种死记知识的人, 而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那么学生的主动意识, 创新精神呢应如何激发、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探:

一、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使学生主动的去克服学习中碰到的困难, 并把克服困难当成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则很难让学生不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 那么后续的教学操作即使再精彩都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那如何让学生把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呢?一个好的导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扣人心弦,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山市》时, 可以先展示了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在学生惊叹之余, 马上设疑“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那你们了解‘鬼市’吗?”“‘鬼市’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它和海市蜃楼有什么联系?”这一系列有悬念的问题, 会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 接下来学生会主动去探究, 去寻找。在这种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跃跃欲试的状态下, 创新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中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容器, 教师说的头头是道, 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学方法法必须改进。

1. 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以往我们的教育都是老师讲, 学生听, 而新课程提倡的创新教育是一种合作性教育, 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思维驰聘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创新能力的自信, 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思考, 善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 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状态之下。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个引导者, 要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 鼓励学生创新, 在宽松的课堂中让学生敢于创新。

2. 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求异思维开发, 鼓励学生独立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 求得多种答案,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 大家都很熟悉, 传统的观点都是兔子因骄傲而失败, 乌龟不气馁坚持到底取得胜利。但我们何不引导学生从新观点、新角度大胆质疑:“兔子睡觉的原因仅是骄傲吗?”“兔子值得跟乌龟赛跑吗?”“乌龟尽管如何不气馁坚持到底, 但跟兔子再比一次的话还会取得胜利吗?”……这样的质疑不仅开阔了思路,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疑, 才会思, 才能从墨守陈规中走出, 才能创新。质疑问难的长期运用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它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我认为关键要鼓励学生“放胆”, 大胆地提问。一开始学生所提的问题, 即使是杂乱无章, 甚至提得不恰当, 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筋的一面。这样学生才敢问, 要不然连问都不敢, 何谈有质量的问题呢?而一旦学生敢问, 将问变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提的问题质量便会逐步提高。这样长此以往, 学生便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明, 从而创新的能力也能逐步提高。

三、改善评价方法, 加强创新测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 而教师激励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条件和机会,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题思路, 特别是对那些非常离奇的、出乎老师预料的想法或见解, 要给以激励性评价, 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闪现的“火花”。

另外教师一定要重视开放性问题, 当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会给出各种答案与设想, 这时教师应仔细倾听, 参与讨论, 引导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要过早地评论好坏对错。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 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出:生活是五光十色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思维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 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势在必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从而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花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 篇2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李松林  魏 斌                        (刊用于《江苏教育》第24期) 众所周知,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 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第二部分,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视为不可分割的两大块。我认为:高素质人才来自开放式的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走出新路取得高效,完全在于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需要在具备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    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因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能,在实践活动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由讲授变为设计、组织、建议、指导、鼓励。笔者前不久听过一节关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我们的学校》。执教老师在课堂内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练习导游之后,放手让学生为客人老师做校园导游。教师同时跟踪摄像,回到教室后回放实况组织评议。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对老师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挑战与创新呢?《我们的学校》一课的执教者就主动“让出位子”。学生导游前,他是耐心的导演;学生导游实践时,他跟踪摄像,甚至请客人老师向小导游们提些问题;补充评议时,他又学起了崔永元。总之,他自始至终没有“抢戏”。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高效性、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能力。      1、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校园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各个环节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活动流程,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笔者观摩过一节语文实践活动――《春游柳敬亭公园》。执教者组织学生参观柳敬亭公园,先画“柳园春色”,再以歌舞形式赞“柳园春天”,最后写“春游柳园”。既探索了语文与美术等各学科间的渗透与沟通,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画的综合能力。 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编辑《绿色行动小报》,宣传环保知识;也可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调查校园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方案,撰写建议书,寄给有关部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切入点还很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磨练了才干。。 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可拓展到工厂、商场、证券市场等;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读书交流、办报、演课本剧、实话实说、法庭辩论等。可以结合祭扫举行革命烈士诗歌朗诵会,可以给“海空卫士”王伟的父母写封信,可以上网声讨“FLG”。总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的.设计也可以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产生,既能体现教师的民主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具备过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还要求教师有设计、制作相关的课件以及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的能力。 课件融声、光、色、形、动态于一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合理地运用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重点难点的解决,还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该课件如何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开拓视野以及提高效率。让课件为活动服务,切不可徒有其表。             如《我们的学校》一课的课件设计,重点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图画+动画+录像),为学生练习导游时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当客人老师刚坐定时,大屏幕上由点到面出场显示暖色调的“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教改实验区欢迎您!”,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的小主人意识。上课了,下拉式显示课题及听说要求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点击构成板书,使学生在兴奋中像了解电脑游戏规则似的明确了训练要求。 练习导游时,首先显示校园平面图,一动画小精灵,提示学生向客人老师问好。介绍时,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所需要的场面,也可以用视屏展示台展示自己所画的校园一景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练习之后,动画提示进入导游实践阶段,并显示导游前的准备事项,如落实导游地点、路线等。由此可见,合理地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实践活动更加趣味盎然,有条不紊。 《我们的学校》中,当学生为客人老师导游时,执教老师拿起摄像机跟踪拍摄,通过大屏幕回放导游实况,组织评议。电教设备的使用熟练、自然,丝毫不影响活动的进行。可见,为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能熟练地使用电教设备。这是现代化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急需交叉复合型的教师。 无论是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对音、体、美、英语、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逐步把自己转化为“T”字型的人才。   组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复杂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策划、准备、落实、实施等,需要教师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放手培养小助手、活动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下达“承包”任务,让每个同学种好各自的“责任田”,而且还有对其它“责任田”里的活“说三道四”的责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民主的作风,优秀的组织能力,灵活应变的心理素质,是语文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仅此一点,学生就能受益匪浅。 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决定着活动内容有时是跨学科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同事关系,争取其它学科老师的配合,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实践活动有时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 风趣幽默。小学教师应始终怀着一颗童心。语文实践活动除了自身的兴趣性、课件的新颖性还要求教师风趣幽默。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机敏的智慧、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轻松的心情, 善于将自己变作普通的一员参与活动,善于在幽默中包蕴理性。     四、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决定了教师应有不断完善的探索精神。     当今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语文实践活动必须紧跟形势。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需要教师们不断“实践、学习、科研、再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要求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首先要勇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本着科学的态度自我总结。如,写出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课件设计、学生活动前后相关情况对比、根据教学录像整理出相关资料等,为教研准备素材。其次,“多渠道”向别人学习, “吸收”别人的经验理论。把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再次,通过再实践进一步检验自己的设想,把它上升为理论。如此循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创新型的教师应当“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陌生”,尤其是跨世纪的一代教师应当在动手能力、指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教育管理能力方面从更高的水准上重塑自己。创新型的教师必将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的人才。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李松林

集体林管理呼唤制度创新 篇3

我国自然保护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只是为了用好用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配置森林资源,提高效率,更需要考虑到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关注,需要考虑到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改善当地居民生计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管理。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占有相当比例,自然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据调查,云南全省自然保护区中的集体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32.44%,福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林业用地中集体林占其中的75%,辽宁全省54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中,集体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1 3%:贵州省集体和个人所有的集体林约占森林面积的85%。

保护区中的集体林参与林改已是大势所趋,主管部门业已认识到其改革必须遵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例如:辽宁省要求保护区内集体林权改革应积极稳妥进行,可以先行试点,再稳步推开。保护区内集体林管理及其配套政策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治理制度亟待创新。

首先,是如何保障林农利益的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条款多,而对林权权利人的权益则关注较少。《森林法》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对其他的经营活动也作了严格限制。由于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限制,林农难以对生长在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开展经营,无法获得实际的利益,造成了保护区的依法管理同林农的对立。因此,制定法律法规时,不仅要使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还需要进一步保障林农权益。保护区内也要适度放活经营权,如对实验区的集体林,尤其是人工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允许林农依法自主经营,保障林木所有者的处分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可以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鼓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开发利用非木材林产品,如野生菌、药材、花卉等,大规模启动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可替代性生计项目,如经济林、劳动力转移、扶贫、林农技能培训,生态型产业、改灶节柴等。

第二、明确政府责任,探索林地置换或赔偿制度。保护区大多处在贫困地区、山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区内资源利用受到极大制约。保护区内的居民承担了保护的成本并丧失了部分的发展机会,却没有为此得到相应的足额补偿。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将保护区内的集体林与周边国有林置换,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林进行征用或赎买等措施降低保护区内集体林比重。需要限制保护区内集体林商业化流转,特别要禁止公权力和商业资本联手,开发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

第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社区共管是采取社区,公众、非政府组织团体等积极参与的合作性共管模式,因此需要制度化安排作为保障。政府需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及公众参与的磋商机制,为公益性组织和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平台。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四川省平武县建设“社会公益保护地”,探索政府监督、民间管理的新型保护地模式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民间筹集到了自然保护的资金,与此同时,也为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工作搭建了平台。

语文课程改革呼唤创新 篇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转变语文课堂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要发挥示范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 即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完全被教科书、教参束缚捆绑, 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 亦步亦趋, 墨守成规, 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 基本上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从信息来源看, 主要是教师讲, 学生听, 只能形成“教参-教师-学生”这样一条狭窄的信息通道, 学生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 要么当配角, 要么“陪坐”;从评价的标准看, 也是以教师 (教参) 观点作为衡量尺度, 学生很难有不同观点, 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如此课堂必然缺乏活力, 学生得不到启发, 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具备怀疑精神、评判精神,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学会自我反思, 转变教学观念, 发挥示范作用, 要能够点燃课堂“创新之火”, 只有这样, 课堂才可能出现创新的“燎原之势”。

策略二:革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 “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创新, 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要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某一框架或路径来教学, “启发”、“引导”甚至“牵引”学生, 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 甚至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一些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沦为了“捆绑式”教育的点缀。但是, 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创新始于问题, 质疑和创新相伴相生。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 想象力最丰富, 求知欲极强, 喜欢标新立异, 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正处在思维转型时期, 他们的抽象思维、创造思维水平有限, 质疑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要有正确对待质疑的策略和方式, 要学会科学应对学生的质疑, 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使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中有释放的空间, 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 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善于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理论:“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具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主动求知的意识、答疑解惑的能力时, 可以说就达到了教育的更高境界:“无为而教”。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完全把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造出一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六步教学法和“三结合”的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学生靠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一样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对我们不是有益的启发吗?

策略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所谓的创造力教学, 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 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 师生之间要加深理解, 这其实是关于课堂创新的支持性策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 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氛围。理解本身具有潜在效应, 师生之间的理解状态对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和课堂创新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眼光出发看问题, 需要有向学生学习的正确态度, 只有努力打破师生关系长期所处于的紧张、对立、僵化状态, 这样课堂才会发生变化, 学生才会发生变化。

第二, 要注重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特别是学会宽容。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我们应该极富启迪性, 它是促进学生个体自我实现的一种教学思想策略, 要求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可以接受的心理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正向的促进作用, 也能起到负面的抑制作用。就拿教师提问方法来说, 既要考虑学生群体, 又要关注个体和个性的差异。如果某些学生平时比较胆小, 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突然点名让他起来发言回答问题, 可能会出现张口结舌, 也可能引起哄堂大笑, 结果呢, 焦虑和压抑感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心情, 甚至中断他的智力活动, 学生的发言勇气就会这样被打消, 对语文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点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消磨得荡然无存。

同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欢迎学生提意见, 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 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讲错答错, 允许改变观点, 允许保留意见。马斯洛的需要论证明, 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信任, 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多包容学生的“不是”, 多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多预留一些学生发展的空间。

第三, 要改变教学媒体观念, 有效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及其巨大的潜力, 带来了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巨大变革, 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事实证明, 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时间减少, 使记忆内容增加, 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目前, 我国中小学的电脑拥有量明显增加, 网络质量正逐步提高, 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创造穿越时空的语文课堂, 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突破性的进展。

策略四:要注意保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开放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 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 语文教学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 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让学生接触生活“下水”实践, 把课堂教学延伸开去, 通过语文活动课, 社会调查、采访、辩论等多种渠道, 开阔学生视野, 以获得创新的源泉。课堂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应该走向多样、灵活、生成、创造的弹性教学;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同时也要保持动态调整和开放。

上一篇:电源仿真下一篇:远程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