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呼唤开放式教学

2024-09-24

数学呼唤开放式教学(精选8篇)

数学呼唤开放式教学 篇1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我国教育从最初的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指导下风起云涌,特别是借助新教材的春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大幅度提高,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强。我不禁反思:以前我们上了这么多的课,讲了这么多的东西,有多少是真正留在学生脑海深处的?尤其是学科外延性及生活外延性极强的数学学科。那么,我们在数学课上到底应该教些什么,怎样“教”才最有价值?我觉得充分挖掘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内涵,并发挥其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优势,将为中学数学教学开创出新的天地。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要“脱离教材”“超越教材”,只有不断“钻研教材”,才能不断有新的体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学思路,必然导致学生钻营学习技巧,不思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体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的实质,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新知识有自然而然的抵触情绪,很难适应以后的学习,也就很难使学生掌握开放性学习方法和适应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突破教材的框框,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和学生生活已不满足于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求变、求新的时代精神已不能容忍教学要求的单一性。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当有开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当拓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开放性因素,重组教学的内容,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向其它学科,引向社会,引向生产和生活,引向学生的情感世界;要注意密切联系环保、高新科技的发展,跟踪现代学科发展的方向,从而拓宽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银行利率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附近的银行或信用社了解一下储蓄或贷款的情况,让学生亲身体会所学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周围,这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培养开放型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要有开放的课堂教学,建立互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改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质疑,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体验。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外在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这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教师可充分运用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实验、观察、调查访问、参观及其它实践活动,来进行开放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气。如在讲九年级《概率的简单应用》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摸球、掷硬币等实际操作合作获得数据,加深对概率的认识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其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与体验,而一张试卷很难判定学生的真实水平,分数只是一定的参考。我们在课堂要注意观察,学生平时在听的过程中是否进行思考,口头表达是否清晰,问题分析是否在理,实践操作是否规范。只有教师强调这几方面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评价标准之一,学生才会有意识地改进。学生的自我激励主要表现在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思想感悟的严肃性和独特性,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充分感受、充分体验、充分挖掘,并适时作适当鼓励,为学生自我激励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在课堂提问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文化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实践操作时多让他们动手,并给予表扬,同时提出激励性要求,让其在受到表扬的同时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四、练习设置的开放性

考试仍是课程改革的检验手段之一,而一份优秀的试卷会体现出开放性教育,因而在教学中的练习设置要适当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练习设置要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答案单一的题型测试目标的单一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在编制练习时教师要重视习题的创新,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设计一些开放题、实践题、信息题及学科综合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练习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学的开放应当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论述的几个方面。教师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才能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实践,也才能在开放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开放性数学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使现代学子充分展现个性风采,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代呼唤开放式地理教学 篇2

一、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1.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学生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记笔记,整个课堂气氛很安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输。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不是知识的传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建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的学习交往氛围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这一切都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案例1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现象:“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一般都在晚上,为什么比赛要在晚上进行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前者是因为冬季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后者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引起时间差。

3.开放式地理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典型特点之一是給学生创造更宽松、更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及其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更开放、更民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此外在引导过程中可以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

二、开放式地理教学的策略

1.开放教学思路与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要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老师的教学思路首先应该开放,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探索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例如,自然带的教学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问题可展开社会调查;对长江、黄河水能的利用可设计开发规划等。

2.设法引导学生思维开放,但需把握好开放度

引导学生思维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因而“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应享有相当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余地。讨论式教学不失为很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充分的课后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

案例2把央视正大综艺节目中“是真是假”栏目“搬迁”过来,虚拟“小林从海南岛出发,向北到达北京而后经北京向西到达呼和浩特等地,沿途看到的、了解到的,以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辨别视频中提到的地理事物”是真是假,并且说明理由。

当然,引导学生思维开放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漫无边际,目无纪律,胡言乱语。教师必须“有控”,需要把握好“收”和“放”关系的度。“放”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开放,“收”就是把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收”

和“放”结合,才能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学生的发展很好的统一起来。

3.开放教学资源,敞开创造空间

作为地理教师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从校内来看,地理资源的利用不应仅局限于常规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教学挂图、中国及世界景观图片等。从校外看,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地理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和渠道,地理教学都应本着“一切为我所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加以利用,以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和视野,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开放式教学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为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的数学呼唤开放的作业 篇3

怎样有效地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呢?

一、突破封闭, 提供开放性空间

开放题内容丰富、题型多样、背景广阔, 贴近学生生活空间.题型有文字、表格、图画、对话等形成, 它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单一呈现, 叙述呆板, 它凸现着作业的思维度, 让学生经历问题思维的过程.在其过程中学生不再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另外, 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 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 获得多种结论.拓展思维空间, 伸展思维触角是开放性作业题的亮点.

开放题如果直接加以编排难度较大, 但如果利用我们熟悉的封闭题进行改编, 保留原题某些构件, 再进行适当加工, 就能得容易编出开放题.

例如, 616+514=□.对于此题, 我们可以用逆向的思维方法, 编出开放题, 即830=□+□, 同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对“830=□+□”分别要求学生填 (1) 偶数; (2) 素数; (3) 合数; (4) 分数; (5) 小数等.改变一些封闭题中的条件, 也是获取开放题的一条捷径.

例如, 把60个苹果装袋, 每袋装4个, 可以装几袋?改“每袋装4个”为“每袋装的个数相同”就是开放题.条件的简单改变,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视角大大地扩展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封闭题的问题、策略等等来拟开放题.

二、自主探索, 设计开放的实践性作业.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可以用所学知识对已知的现象、实物、数据等, 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进一步探究.如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 可安排学生去实地测量花坛、操场、住宅等实物面积, 遇到不规则图形, 学生必须通过割补、剪拼等方法才能计算.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 采用自己觉得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探索性的作业, 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1. 数学调查.

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三年级数学活动课“千克和克”教学后, 可让学生调查家里物体的质量情况, 根据调查的结果, 写出调查报告.

2. 数学实践.

一年级“数学迷宫”的实践作业.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路线, 成为一个“数学迷宫”.通过尝试发现,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性作业非常的感兴趣, 在不经意间进行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练习, 变枯燥单调的口算练习为有趣的设计活动, 有效而且激趣,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后, 动脑思考, 动手制作出2011年的年历……

三、走进生活, 收获数学的智慧

在教学完统计进行作业设计时, 设计“体检”等许多生活情景, 开展让学生当医生给学生体检量身高, 当统计员求全班平均身高的活动, 让学生对简单的统计方法有深入的认识,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 会全身心地投入, 积极地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 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但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例如, 第十册数学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后, 我让学生为教室画一立体图;为老师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1. 现有4盒香皂, 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重叠处忽略不计)

2. 若有8盒香皂, 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 (重叠处忽略不计)

让学生通过回家亲手实践, 分析写一个最佳设计方案并说出理由等.

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到答案的, 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 才能得到真实的、准确的答案.

四、尊重个性, 设计有弹性的作业

在设计作业时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 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学生完成作业时, 可以采取相互竞赛, 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

例如, 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 帮助家长拟定一份储蓄计划, 学习填写存单, 计算利息税等.

如此丰富的作业, 一定适合各名学生的作业内容, 学生也都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 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五、开放结论, 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 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 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 在设计作业时, 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 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后, 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春节期间, 甲商场搞促销活动, 洗衣液20元一瓶, 乙商场“买四赠一”

1. 到哪个商场去买更划算?

2. 看到这些信息后, 你对这两个商场有什么建议呢?

数学呼唤开放式教学 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强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之一是‘创新经济’,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生命, 成了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强基石, 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 创新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实行“开放式教学”对实行能力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将有重要意义。

1. 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在新形势下, 历史教学观应该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 确定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些历史学术材料, 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 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展开讨论。如讲述《两极世界的形成》时, 我展示了以下两则材料让学生评价“冷战”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 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 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 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 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 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 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1991年9月9日)

对于当今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 提出开放性问题, 将会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 既看到美苏争锋使国际局势紧张, 又看到近半个世纪双方势均力敌, 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要看到美苏军备竞赛带来的消极影响, 又要看到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材结合时事设计一些题目,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如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谈谈你的看法等。

这类题有两个共同特征: (1) 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 (2) 无论何种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历史规律性。在这两个前提下, 充分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得到展现, 也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 打破传统教学观, 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来说, 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 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 但“权威”不等于“真理”, 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对一些问题, 大胆提出质疑,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获得“真理”。比如教材在讲到区域集团欧盟时, 我提出: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 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 一体化将得到加强。你怎么看, 谈谈你的想法。让学生从多角度辩证地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 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结论。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中, 教材提到:“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 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有学生就提问:既然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为什么还会出现反全球化运动?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真的是一块“馅饼”, 对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陷阱吗?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突破教材观点限制, 查阅相关资料, 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3. 运用“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使接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实现现代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呢?

我认为, 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 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例如, 在上必修一第四单元《辛亥革命》一课时, 可充分利用这几年热播的反映同时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电影, 如《十月围城》《辛亥革命》, 激发学生急于了解历史的热情, 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又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 可利用2013年钓鱼岛事件的“热题”, 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题:“中日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矛盾?”、“中日之间是应该合作还是对抗?”“如何对待中日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中日有关历史史实, 我还列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永裁在环球日报的观点:“ (1) 中日双方是永久邻居; (2) 双方是不能不处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3) 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 (4) 长期全面对峙, 不符合各自的根本利益; (5) 激化矛盾走向战争, 后果不堪设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交流和讨论中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交流也使两国人民都尝到了甜头。中日友好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 还会对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应冷静思考, 理性爱国, 政府和人民则应做出有利于两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 推动中日关系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二改进评价模式,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历史评价

要推行素质教育, 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要改革传统以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做法, 从而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 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 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 但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这种传统的评价, 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尺度。在分数面前, 实践能力、理想、人格、情操、道德等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久而久之, 学习为了考试便成了强大的社会习惯势力, 在这种强大的社会习惯势力面前, 大多数学生也就认可了这一尺度;不认可的便被视为“差生”甚至“坏孩子”“坏学生”, 这种教育行为培养出来的“高才生”,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分低能。所谓“低能”就是实践能力差、缺少远大的理想和健全人格, 甚至少数人道德品质低下。因此, 推行素质教育, 进行科学的历史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我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实行开放式考试。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 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撰写历史小论文,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如在讲授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时, 可布置题为“中国名帝王介绍”的课后作业;针对中日关系的紧张状态, 可以展开以“钓鱼岛那点事”为内容的讨论, 采取演讲与写作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 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近年的高考试题就有不少这方面的尝试, 如: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以萧公权眼中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述及书面表达能力, 这类开放性试题的推出是历史学科在高考改革深化的结果, 也是进行科学历史评价的范例。

新课程呼唤开放式的高中地理教学 篇5

1. 地理学科特性决定了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必然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 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 下到地球内部, 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 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 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都要求建立开放式课堂。

2. 新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必然性。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 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教育的基础化、社会化、综合化、网络化及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的时代需要。这就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 在地理课堂内外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使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就必须实施开放式地理教学。

二、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的构建

1. 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前提是学校、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是现代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益的重要保证。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师的思想要开放, 要解放。传统的地理教学, 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 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但随着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推广, 为培养新世纪人才, 老师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出发, 真正践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给教师自己“充电”,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努力掌握和了解地理学的最新进展,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2.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 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能有独到的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和时事热点问题延伸。《新课标》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努力把地理原理和规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下学习,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如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就可以从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日常天气来导入, 并用所学的知识来看卫星云图来预报天气。热点问题也日益成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使高中地理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问题, 以及我国重大的工程, 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都应该成为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内容。

3. 高中地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在教室里, 老师讲, 学生听, 是单项的活动, 是“填鸭式”的满堂灌, 教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结论性教给学生, 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则把地理教学空间不断放大, 气象局、地质博物馆、天文台、大自然都应该成为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空间, 使学生既开阔视野又学到知识。

4. 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地理内容广泛复杂, 时间的长久性, 空间的无限性, 以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在讲解高中地理最难的部分《地球的运动》时就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很好地演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并绕太阳公转这一难点, 学生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5. 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是“满堂灌”、“注入式”, 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实践证明, 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问题情境式、角色扮演式、演示实验式、演讲辩论式, 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 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多向互动,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师生、生生“互教互学”,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7. 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 没有教学评价的激励,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持久。另一方面, 教学评价还具有诊断的功能, 即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同时教学评价还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但在目前的教学中, 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分数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教师成了学生评价的“主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是今后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如: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把学生表现、学生平时作业、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 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热点, 更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摘要: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高中地理教学虽有些变化, 但仍不能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从学校、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等方面入手, 建立一种开放式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2.4.

[3]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

新课程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 篇6

传统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 教学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 教学过程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 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 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强调教科书的权威性, 教学要“以本为本”,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紧扣教材”, 教学的内容最终透过教材向内缩小, 集中在考试范围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教学内容要透过教材向外开放,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社会。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 同时鼓励对教材进行超越。教师应该尊重教材, 要以教材为依据, 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拓展教学内容。要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向学生经验的回归,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 , 而且也是“体验课程”, 师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课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双边活动变成了“灌输—接受”的单向活动。新课程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这些都昭示着教学将不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而是人人参与、平等与对话、合作与沟通, 整个过程是开放而灵活的。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丰富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教师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四、学习方式的开放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接受式、记忆式为特征的自我封闭的方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个性特点, 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 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学习方式上树立“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开放思想, 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出个性化。

五、教学时空的开放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 学生学习的空间局限在教室和校园内, “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 脱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生活。新课程要求超越课堂, 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和教室, 视野也不仅限于书本和练习册。要把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生活中处处是课堂, 时时能学习。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实践基地、工厂、农村、部队等都是教学资源, 都可成为课堂。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 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六、教学评价的开放

传统教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甄别和选拔, 因此评价内容主要为考试成绩。新课程评价不单是关注学业成绩, 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式评价体系, 包括各学科的基础性目标和人的发展性目标, 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评价不只是为了选拔与甄别, 而是要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 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 唤起他们心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七、教学过程的开放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按教师事先预设的方案 (教案) 进行的, 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 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固定的程序。新课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课前的准备 (备课) 只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的一种假设与预想, 真正的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发生。教学过程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堂上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产生矛盾与冲突, 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课堂中发生的意料不到的事件往往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灵感最能在矛盾和冲突中被激发出来, 要时刻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各种变化, 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八、教学结果的开放

初中化学呼唤“开放式课堂” 篇7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第一, 目标设置重视“双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践能力却要求的比较少, 或者只是略带提一下。而对于“双基”的掌握也只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或者是通过完成大量的练习题、甚至是死记硬背课本当中的知识点等此类方法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 重视知识的传播, 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必修的知识, 对于课本内容没有进行选择与扩充的内容, 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 教学内容重视“学科中心”, 在内容取舍与安排上以考试内容为中心进行取舍, 不顾及学生的要求,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学习方式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实验是应景之作。在以教师的讲、学生的背以及完成各种习题为主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始终只是被迫参与到学习当中, 缺乏实践与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思维、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得不到发展。

第五, 评价比较单一, 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缺乏过程性评价, 较少涉及学生的内在发展。

这样的化学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化学的有趣, 失去了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的机会, 更让学生失去了学好化学的信心, 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因此新课程倡导以课改为突破口, 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并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得彻底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化学课呼唤开放性的课堂, 这也是实现高效的化学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如何构建开放性课堂

第一, 倡导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师生要在交流与合作当中共享研究成果, 要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全知”的教师向学生出示, 或者以权威人士的身份告知学生结论的, 而是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来探索、发现、实验、总结。在知识的获取方面, 不但要鼓励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更要鼓励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通过各种媒体去获取知识, 并鼓励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涉及化学知识的问题。

第二, 倡导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越想做的事, 他们就会越有兴趣, 也就会做得越好。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向学生提出多少要求, 强迫他们去记忆各类知识点, 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展开学习, 学习方法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要远远多于教师在课堂当中所灌输的, 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第三, 倡导开放性的选择教学内容。现行的化学教材的内容逐渐变得生活化,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地靠教师讲解或课本, 各类媒体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同样学习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将课本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大脑之中。所以,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它们更适应于学生的实际,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 倡导开放性教学。以往的化学教学, 定势在课堂之中,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取由教师讲授的化学知识, 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 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 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容易发生遗忘。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 在生活中运用化学课本中学过的知识, 也可通过各种媒体以及生活实践来获得化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其实是在不断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第五, 倡导开放式的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 开放式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最好方式,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 学生往往处于观众地位, 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对此, 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要做的演示实验, 放手让学生来做。对于这个任务, 大多学生是非常愿意来完成的, 用什么方法则由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只是做好对学生的防护, 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如果出现问题, 由学生自己修正。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好于单纯的教师的说教。所以,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使实验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展现。

第六, 倡导开放式评价。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评价时, 既要注重结果评价, 更要重视过程评价, 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亮点给予肯定, 从而使学生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当中来。

第七, 提倡开放式作业。化学作业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性的、模仿性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只是将已知的概念再次让学生熟悉了一遍, 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在作业设计方面, 教师要灵活创新, 多布置一些应用类、探索类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改善学习方法,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能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提升对知识的运用,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开放式”课堂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方式, 要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摘要:课改虽然推行了十余年,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仍然存在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等现象, 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而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就需要构建高效的开放式的课堂。

职业院校呼唤开放式教育 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早在1994年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各国必须改革其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灵活性,提高创新和生产能力。”“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并且是以人为本的。除传授某种岗位知识和技能外,必须为青年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更适用的准备。”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明确界定,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具有的基本特征为: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二是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从人的共性和差异性特点考虑,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社会素质等的教育。

那么,职业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开放化、柔性化呢?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具有开拓创新的开放型教师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校具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因为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它是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教师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传授型教育观念,树立起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职业人才培养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 职业院校呼唤教师具有开放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传授职业技能及与该技能有关的科学知识为主的专门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又不同于大学教育。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专家们认为,社会人才有: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得到培养,身心得到了发展,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当步入社会后能成为一个具备“四有”条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某一岗位上的合格劳动者,那么,他就是一个人才。

其次,要创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任务确定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互合作,把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在育人对象上,着眼全体学生的培养;在育人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教育,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重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组织指导,实施开放式教学,发挥科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其三,要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学先辈陶行知先生认为“因循之害,既定以自误,复足以误人,更足以误国。”教育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心,这个观点必须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心目。作为教师,必须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四,要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可以概括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职业教育就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2 职业院校呼唤实施开放式教学

创新需要开放,开放也是一种创新,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以教材、教参为蓝本,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优良等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育,轻家庭、社会和实践教育的封闭刻板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实际上学校学到的大多数知识在踏入社会后基本无用,受到的能力训练也远远不够。学生们反映:内容太陈旧,教学满堂灌,考试凭死记,论文走过场。因此职业教育更呼唤教师突破教材、教参和教案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发挥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如根据专业或课程特点设计模拟场境式教学;倡导教育民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利用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同步进行,直接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技能的现场教学。在教学环节上,呼唤实行教学主题开放,即集体研究主题、学生建议和选择主题;教案开放,即集体说课、备课、评课;课题开放,即教师可选择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用社会发展的技能。从而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人生的任何发展阶段,都能在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和技术变革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职业院校呼唤教师具有开放式教学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常以“一桶水换一碗水”形容教学关系。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教师并非仅仅是程序的掌握者,而是一个对内容与阐述原理了如指掌的人,而且应被视为“终身教学的学生”和“在不断的社会环境中处理复杂、相互作用的可变因素的决策者。”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它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前沿动态,课程知识,一般教法及学科教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以及教学得以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知识。

第二,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它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开放式教育教学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专业操作技能等。

第三,教师必须具有主动摄取新知识,实现终身发展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种“一旦成为教师就可终生无忧”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充电,主动摄取新的学科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第四,教师必须具备更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优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知识的积累,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与提高,也有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4 职业院校要为教师创设开放的条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拟定计划,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采取鼓励政策,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职称和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保证在岗的每位教师要及时接受新知识、新教育教学手段或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学校可向社会引进一些短缺的、专业性强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专家型人才来校工作或兼课。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应给教师更多的自由,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但教师也要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上一篇:复合产业下一篇:传统解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