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2024-07-02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共6篇)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篇1

一、教育智慧的解读

人的发展与实现, 是一个满溢幸福的过程。然而, 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 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 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发展与实现是学生发展与实现的前提。我认为, 教师要鲜活教育思想, 创新工作方式, 探寻教育真谛, 体验教育幸福, 离不开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 教育智慧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以体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智慧?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 教育智慧之于教育, 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往往对教育本义体悟深刻, 具有高度的职业感和责任感, 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情, 付出辛劳, 勤于实践, 善于反思, 不断催生教育智慧, 提升教育境界, 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巨大幸福。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追寻、体验教育幸福的支点。教育智慧, 造就了智慧型教师, 支撑着教育幸福。

二、教育智慧的缺失

自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围绕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但部分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根本改观, 依然如故。对教师来说, 他们并不缺少改革的热情, 但是他们的实际教学行为与他们表达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规律性的把握, 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认识。但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只注重教学的知识的传承价值, 狭隘的教学理论认识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理论上对教学价值的简单化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单化倾向, 教学被简化成知识的授受过程, 甚至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 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造作的流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所用的时间都被精确设计,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导致教育智慧的缺失。

三、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智慧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教师资格取得所要求的素养, 表现为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 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中间层次为熟练地进行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素养, 表现为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代教育能力;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则集中表现为由各种教育能力生成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就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生成、丰富的过程。教育智慧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 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2. 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需要教育智慧

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本着“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教育理念。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低层次的简单劳作, 传道授业变成了可敬的单向消耗, 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的提升被忽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是教育的原点。“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 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突破”。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 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 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 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发展教师, 师生同益才是教育合理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发展, 就必须把人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会使教师职业极富创造性,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 教育情景千姿百态, 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情景、内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能使教师的职业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 它会让教师体会到创造性工作所带来的充实和幸福, 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升。

3.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新课改的实施, 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新课改在价值取向上由知识本位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程内容由预定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生成性转型;课程评价由单一性、标准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 这些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学改革呈现出的艰巨性、复杂性, 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边性、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要求, 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 成为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契机。

四、教育智慧生成的途径

教育智慧, 既是一种教育综合能力, 又是一种教育品质、状态和境界。也许我们还不能准确无误地拟定一套催生教育智慧的“操作程序”, 但是, 教育智慧的生成还是“有迹可求”的。

1. 教育智慧的支撑是美德

教育, 需要教师有虔诚的教育信仰、有起支撑作用的美德。教师的美德, 首要的是热爱,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热爱教育。热爱是教育的动力。教师的美德, 还有民主、宽容、明智等。教师的民主与宽容, 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明智, 可以看作是聪明加上谨慎, 聪明是“知”, 谨慎是“行”, 知与行的结合, 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明智。教育无小事, 明智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明智的教师更能把握教育时机, 捕捉教育细节, 达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 教育智慧的起点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 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育智慧产生的沃土。智慧产生于知识, 特别是产生于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 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 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景与努力, 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为前提, 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 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魅力。

3. 教育智慧的关键是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思考者。思考, 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寻求最佳策略、锤炼教育艺术的基础。思考, 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思考, 让教师叩问教育本义, 明确教育方向, 融洽师生关系, 优化教育环节, 催生教育智慧, 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离不开思考, 因为教育就存在于形成清醒敏锐的、谨慎细致的思维习惯之中。反思是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师的教育反思必不可少。反思, 是为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的过程不仅仅是内省的过程, 更是内“醒”的过程。换句话说, 反思就是唤醒自我。反思源于心灵的力量, 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

4. 教育智慧的永存是细节

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具体情境的细节中。教育在生活世界中, 就像爱和友谊一样, 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智慧体现在教育情境的细节里。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用心地去看学生, 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 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 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 这种“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 而是带着责任感、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看, 这种“看”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在“看”的过程中, 教师有了思考, 捕捉教育细节, 挥洒教育智慧,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摘要: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部分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呼唤着教育智慧的生成。本文主要从解读教育智慧着手, 得出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智慧,缺失,生成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主编.现代教师读本[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傅佩荣.生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4]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5]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 (2) .

[7]成尚荣.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选择[J].苏州教育研究, 2004, (9) .

[8]方展画.教师如何寻求和创造职业幸福[J].成才导报, 2007, (9) .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篇2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英国的大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代表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上的一种失败。”

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缺什么――缺智慧。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惟独没有智慧。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和公式,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强调掌握很多的技能技巧,而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品尝学习生活的.愉悦和乐趣;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更多的是应试,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名牌大学就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最好体现。我不禁要问:“我们是要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还是有更崇高的目标值得追求,譬如说如何去获取未知,如何去开启心智,如何去创造新的思想等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如果让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对探索的渴望,这样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能谈得上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吗?

我呼唤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我渴望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质疑和批判了多少;

――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不在于某种课堂教学模式,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不在于教师布置了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

要估价一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否真正有价值,我们最终要考察的,不在于其知识、课程、作业、考试,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是否是有智慧的教师通过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了有智慧之人,这才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本质和灵魂。

乐为师童

有智慧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师童”,既是老师又是儿童,他扮演的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道德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学生问题解决、研究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伙伴,儿童的挚友,走进

教育呼唤智慧和幸福的回归 篇3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人们已经对知识的追逐出现了异化:教师搜索枯肠地呈现知识的升学价值,学生唯升学知识是瞻。这样,知识的积累就结晶成为一块砖,用于敲开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对于学习此外的意义,不仅学生感到渺茫,就是老师也日见模糊。结果,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难以为世界做贡献,连解释世界都很困难。曾几何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老师把灌输系统知识看成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恨不得将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倒进学生的“碗”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把知识的意义简化为解题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过度训练。很多时候我们无视学生源自遗传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一味专注于书本藩篱内的知识应用而忽视学生发展、缺乏“变局”意识。在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多少学生会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快乐,也没有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事物真正产生好奇心而乐于去求知求索。师生教与学的目的仅仅是为让学生能升上更好的中学或大学做好准备,学生选择某个专业也主要是为毕业后好找工作。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功利色彩,现实的教育只在乎传授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巧,只是谋生的敲门砖。学生接受教育,仅仅只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手段,而不在于享受人生。尽管他们深知谋生之道,可是思想贫乏,心灵空虚,缺乏信仰,对社会、人群、世界缺少关爱,缺乏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发展健全、充满智慧?怎么可能增进幸福的体验?

二、 亲近中的背离——远离智慧和幸福的教育

为什么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课堂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系列关乎教育生存与质量的深层问题?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由于这些东西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内在改变。因此,如果基于以上判断进一步追问:当下的教育究竟缺少什么?教育何以远离了智慧和幸福?

1.教育中的“弃智化”现象

(1)缺乏素质的教育。素质是人的基本特质,是人的综合智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其根本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近些年来,人们经常谈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及二者的对立关系。天下哪有不应试的教育,哪有不讲素质的教育。教育如果不促进人的素质发展,那还能叫做 “教育”吗?然而,细细考察当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教育的确远离了人的素质发展,教育越来越不像教育了。当教育不讲素质了,它实则是不把人当人。

(2)缺乏智慧的智育。从字面上看,智育即 “育智”,它很容易被理解为智慧的教育,其实并不尽然。由于中国久有知、智可分又可不分的传统用法,以致 “智育”一词常常掩盖了陶冶智慧与传授知识的区别。从而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有 “智育”,就不乏智慧,只要有知识传授,就算有了“智育”。事实上,我们通常理解的智育是狭义的,它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其局限性有二:一是在理论上将智慧限定在智力、理性、认知的范畴,有违于智慧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多样性;二是在实践中智育并不是“育智”,而是 “育知”。不是通过知识走向智慧,而是通过智慧走向知识。

(3)缺乏主体的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等口号喊了许多年了。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尚未获得独立主体的资格。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认识客观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教育要想长久作用于人的心灵,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作出自己的选择。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们真正同时体味到学习、求知、成长的艰辛和快乐。

(4)缺乏灵性的学习。学习本是一种充满灵性的活动,观察、感悟、体会、识见等是学习的重要元素。但许多学校的学习实践却背弃了学习的本义,视学习为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我国教育习俗中惯常重视大运动量训练,提倡勤学苦练。许多人十分认同爱迪生的那句经典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却不知爱迪生紧接的一句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虽然承认努力的重要性,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缺乏灵性的学习是机械、僵化的学习,是 “死”的学习。它违背了学习的本意,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和价值的追求。

(5)缺乏实践的学校。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人受教育主要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理论的知识,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实践方式,人受教育的过程应该包括从符号生命转向实践生命。人的成长只能在活动之中展开,而不可能在活动之外获得。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受教育者由于不是活动主体,他们在课堂上只是 “静听者”,在认识上只是“接受者”,在思想上只是“服从者”;由于不是活动主体,他们不能自觉地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由于不是活动主体,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只是文本符号,不能转化为实践智慧。

2.“弃智化”教育:远离人生幸福

过于满足生存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导致人的身心疲惫。今天,教育不仅丧失了通往幸福生活的价值意义,沦落为满足其他外在目的的工具,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工具价值取向走向了极端,使教育丧失了通达人生幸福的可能。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生存需要,教育不仅忽视了人的身心健康与快乐,甚至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和快乐为代价,换取短暂、残缺、病态的“成功”,如表面上的学业、专业、职业成功。这种令人身心疲惫不堪的教育生活,怎能令人拥有智慧?怎能使人抵达幸福?

(1)过于直接的培养目标,导致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受阻。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 “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社会公民”等方面,习惯于将 “人的全面发展”分解为德、智、体、美、劳这样具体直接的培养目标。虽然这样有利于将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但过于直接的培养目标,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原本应是整体、和谐、差异、自由发展的人,异化为单一、机械、片面、僵化发展的人。这显然与素质教育、智慧教育、幸福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格格不入!过于局限于符号知识世界,忽视主体智慧的生成与表达。怀特海指出:“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由于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形成、情感的陶冶与才智的培育,过分重视符号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过分强调知识的公共性、权威性而忽视其个体性与生成性。因而今天的教育使学生在那些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地丧失了主体价值和自由精神,知识不仅没有转化为他们的智慧、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

(2)过于满足单子式自我的需要,忽视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兼容。一方面,学校竞争中的极端化和对抗性,使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变得较为狭隘、敏感、脆弱和自我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沟通和合作日渐淡化。另一方面,随着人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意识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兴趣、利益、价值和地位,从而忽视了社会、集体的公共价值需求与规范。教育正在演变成实现个人利益与价值的手段。这种过于满足单子式自我需要的教育行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狭窄,人与社会关系变得疏远而冷漠。

(3)过于关注外部世界,无暇顾及个体自身的精神、德性生活。在这个人们越来越重视外在价值的时代,在这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和追求创新的时代,教育也越来越趋于工具化、功利化,变得越来越关注人的外在成功和成就。人们努力通过教育追求一些外在的目的,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名誉、地位、权利、利禄,而忽视了自我的精神诉求、价值信仰、德性修为和人格完善。在功名利禄的“光环”照耀下,精神与德性已暗淡无光,宽容、仁慈、善良、公平、正义、价值、信仰等人类生活的关键词,日渐远离了人的世俗生活,甚至成了人的日常生活中笑谈。

三、 回归中的路径——生命智慧教育的重建

智慧幸福是一种智慧心灵的体验,智慧心灵享受着智慧教育的幸福,这是智慧教育的最高境界。追求生命智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是教育通达幸福的必要选择,那如何使教育踏上幸福之路?因为生存,我们拷问灵魂……

1.让教育插上知识和智慧的双翼

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型存在方式,而且是一种智慧型存在方式。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缺少智慧的教育只能是跛足和平庸的教育。现代知识教育的种种价值观念,似乎不再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和丰富性,被窄化为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技术、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权力、知识就是权威等一系列现代性口号。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然而,许多时候,人却在求知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追求人生智慧、价值理想和实践真理的本性。人在求知中迷失了自我!“在信息传递方式的时代转换上,目前尚停留在知识教育,而未进入到知识与智慧教育并重的时代”。

教育是一种播种知识、收获智慧的过程。教育如果没有知识的耕耘,自然便没有智慧的收获。知识是教育之“花”,智慧是教育之“果”。教育不能只“开花”不“结果”,教育如果只传播知识而没有收获到智慧的果实,教育中的知识之叶便失去了绿色,教育中的知识之花便失去了美丽,教育中的知识之树也就失去了生命。智慧潜藏于经验和知识之中,又作用、表现于经验和知识之上。缺少智慧的知识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缺少智慧的教育是跛足和平庸的教育。因而,教育需要在知识与智慧之间谋求一种动态平衡。知识作为教育大厦最底层的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着光辉。

2.让教育充满理性和人性的光辉

教育不仅要满足理性的逻辑,更要满足人性的逻辑。理性是人性之一部分,人性不仅比理性更丰富,而且更完整。完满的人性是人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有机统一。智慧与人生高度契合,相伴相随。它对人性的发展具有完善、统领和导向的作用。智慧同人的“类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人的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人的自由解放的历史走向是相通的。智慧的自觉也就是人性的自觉,智慧的自由也就是人性的自由,智慧的解放也就是人性的解放。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的教育必然是人性不断得到满足和发展的教育。智慧是人性的核心内容,因而智慧的教育必定是肯定人性、发展人性的教育。中国哲学认为,人生智慧主要表现于三个关系之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因而,人生幸福便集中于人的自然兴趣和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兴趣和需要的满足和人的自我兴趣和需要的满足。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便是精心照料人性的三种基本需要,使人获得完满、健康、全面的发展。充满人性的智慧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真求是的理性智慧、求善求美的价值智慧,还要培养他们直面问题、学会生活的实践智慧。三种智慧不是分离的,而是完整统一的。

3.满足学生多元智慧发展的需要

人性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多元智慧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充分发展。广义的智慧应当体现出完整的人性,全面地表达出人的类本质特征。教育要满足人生幸福的需要,其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使其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一个有智慧的人,除了是一个聪明人之外,还应是一个全面地占有其社会本质、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同时又是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人。从广义上认识人的智慧发展,对于促进人性的完满、满足人的幸福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我国学者提出,基于素质教育需要培养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理念,需要将“双基”改为“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 “双能”改为“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对人的多元智慧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

4.关怀生命意义,关注生活世界

智慧的教育必然是关怀生命意义的教育。智慧存在于关爱,关爱散发出平静而深沉的美善智慧。只有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我们才能将呵护生命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让主体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崇高和被期待的责任,使其在自我生命的历练中丰富识见,提升境界,完善修为,增长智慧;只有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关爱,我们才可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让教育充满着智慧的人性之光,让生命充盈着幸福的人性色彩。教育关怀人的生命是多维的。笔者主张,当前需要追求四种超越,即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末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智慧的教育呼唤生活的根基。生活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最为亲切、最为明了的概括。智慧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之物,更不是令人产生敬畏之心的高调词汇。智慧或许远在天边,却也近在眼前。智慧蕴藏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蕴藏在生活的种种偶然。坦率的思想交流,真诚的微笑问候、适宜的言谈举止、超然的生活态度,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生活是智慧的母亲,生活表达的过程即是智慧探索的过程。由此,教育关涉人的幸福,必须走进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陈瑛.人生幸福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江畅.走向优雅生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江畅.幸福之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 靖国平,周贵礼.追求生命智慧:让教育踏上幸福之路.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03).

[8]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

[9] 林剑.幸福论七题.哲学研究,2002(04).

[10]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教育研究,2007(08).

[11] 陈桂生.也谈有智慧的教育.教育参考,2001(05).

提升教育品质呼唤智慧型校长 篇4

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 我国

升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管理实

教践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对中小学教师、校长而言, 这

育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理

品念、管理模式、教学实践及评

价等方面。可以说, 我国中

质小学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

坚的一个新阶段。面对新的

呼问题、新的挑战, 从教师专业

唤发展的路径寻求解决方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也取得了智较好成效, 却无法从根本上慧的瓶颈突破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健康发、提展型升教育品质, 不仅需要教育校一一智慧, 还、什么是智慧与教需要智慧型校长。育

长田慧智慧

生何谓智慧?不同的认识

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 智慧首先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

一个有智慧的人总是充满活力, 这是有智慧的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表征。从具体的形成过程看, 智慧总是和每个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 智慧是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 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 并且需要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然而, 智慧不单纯地等同于知识, 亦不简单地等同于经验。智慧的构成是一个复合体, 它包含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 并且在这些层面上予以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人智慧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系统接受教育的时期, 早期教育阶段可为人生智慧的形成奠定最为重要的基础, 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 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时, 智慧是需要一生去追求的,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每个人对智慧的追求会有所不同, 人生的历练对一个人智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 人们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才更为深刻, 对“逆境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的意义才更加珍视。不管是一帆风顺, 还是身处逆境, 只要能够勇敢地面对、很好地总结, 这个过程就会成为智慧生成的重要源泉。

教育在人类智慧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人们关于教育与智慧关系的一个基本看法。尽管如此, 却不能简单地得出教育能自然地开发人类智慧的结论。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教育, 对智慧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是大不相同的。良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 不良的教育、违背规律的教育则会扼杀人的智慧。有鉴于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智慧这一根本性问题。

对个体而言, 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 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高品质、高境界的教育, 必定是包含智慧的、富有智慧的。因为正是在智慧的影响之下, 教育才具备了高的品质和境界, 教育的品质、境界与教育智慧互为因果、互为表里。

教育品质与教育智慧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 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育品质的标志。我们看教育是不是具有高的品质, 实际上同时在做这样一个判断, 即教育是不是富有智慧的教育, 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

真正高境界、高品质的教育, 不管教什么、以什么方式来教, 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造就每一个幸福的生命、为每一个受教育者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奠定基础。这既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也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教育智慧的追求, 不能仅限于教育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某一环节, 必须在教育的整体中全面体现, 即教育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予以体现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日常管理中, 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和校长对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无论校长还是教师, 具备不具备应有的教育智慧, 首先在于对工作的规律是否了解、是否做到了规律性把握。对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把握, 是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 具体体现在日常教学、管理的一点一滴之中。尽可能地懂得教育规律, 对所做的一切有规律性的把握, 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障。规律性的把握是底线, 是最低要求。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这是教育智慧的进一步追求。能不能创造性地驾驭工作, 能不能透过一系列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情况的表象, 对内在的东西有深刻的洞悉, 是教师、校长有没有教育智慧的重要表现。另外, 就是敏锐的反应和灵活机智的应对。对于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突发情况, 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能不能敏锐地反应、灵活机智地应对, 就看他们是否拥有相应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和校长能把一个突发事件、一些极其不利的消极因素, 迅速地转化为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教育因素, 这就是教育智慧的反映和表现。

二二、智慧型校长的特征

第一, 有思想。这对校长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校长, 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和认识, 要对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有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名好校长的最起码标准。有人把校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得过且过型;第二类是守成维持型;第三类属于有思想、有见解的校长, 也就是我们说的智慧型校长。这样的校长在不断地思考问题, 不断地对教育中各种新的现象进行研究。衡量一名校长合格不合格, 将来是否优秀、有前途, 就看他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 校长还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有自己的办学思路, 要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信念, 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第二, 有能力。仅有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执行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校长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校长。一名好的校长、智慧型校长, 除了有思想之外, 还必须在以下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谋划学校发展, 谋划具体工作;对各种事物做出决断;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组织;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 校长还要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思想来自对实践的不断发现、探索和研究, 一名校长不可能仅靠借鉴经验、照搬模式就把工作做好, 一定要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

第三, 有胸怀。一名好的校长、智慧型校长, 不仅要有非常强的能力, 而且要有宽广的胸怀。作为一校之长, 要把各种想法不同、需求各异的人群集合在自己的旗下, 共同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信念和目标, 有没有对人对事的宽广胸怀, 是决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名真正有水平的校长, 在办学过程中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主张会有更大的包容性, 即所谓“兼容并包”。其实, 在很多情况下, 多一点对立面, 多一点不同声音, 多一点另类的东西, 对学校的发展来说不见得就是坏事, 因为这些不同见解恰恰能促进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所以, 有胸怀是一名智慧型校长的重要品质。

第四, 有个性。所谓校长的个性, 主要体现在管理上, 即管理要有特色, 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长期的治校过程中追求个人管理风格的形成。校长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同时, 如果能追求并渗入独具特色的管理艺术, 就称得上具备自己的管理风格。这既是校长应该树立的一个崇高目标, 也是校长人格魅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与过程。真正有智慧的校长, 一定是有魅力的校长。各种不同类型、性格各异的校长, 只要真正有思想、有作为、有胸怀, 不管以什么方式展示给外人, 最终都会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 成为有大批教师愿意追随的校长。

三三、如何做一名智慧型校长

第一, 乐于学习。做一名智慧型校长, 首先要乐于学习。智慧的形成是以系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为基础的, 对校长而言, 学习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这里所说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学习, 一类是非专业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 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 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学科专业, 不断涉猎其他学科, 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才能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校长管理、领导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如果不懂专业、不懂业务, 校长就没有发言权, 就无法领导课程教学。同时, 校长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 广泛地涉猎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只有这样, 校长个人的品味、视野、学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 勤于思考。古人说, 智者不惑, 宁静致远。学习很重要, 习得一定知识后关键是要学会思考, 而思考正是智慧形成的核心。所谓“宁静致远”, 就是当一个人沉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候, 他的思想才能更高更远, 他的眼光和境界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所谓“智者不惑”, 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才会保持清醒头脑, 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智慧型校长的关键所在。

第三, 敏于实践。校长所做的事情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管理, 即常规管理;二是思想性引领, 后者更为重要。校长领导水平的高低, 主要体现在他能否起到思想引领作用, 他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以及价值选择, 能否将学校工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引向成功的彼岸。真正高水平的校长, 不仅要懂得怎样正确地做事, 还要判断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情。而这种能力不是仅仅依靠博览群书、冥思苦想就能获得的, 一定是从实践中加以锤炼得来的。因此, 敏于实践是校长智慧的根本所在。

第四, 勇于创新。对智慧型校长来说, 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校长的成长有三个阶段, 即入格、定格、出格。所谓出格, 就是打破常规, 有所创新。对高水平的校长来说, 在定格以后应该迅速寻找新的出路, 对自己熟悉的甚至是自己制定的东西能找到新的不足, 要敢于自我超越;出格以后, 经过不断创新, 则会在更高层次、更高阶段上重新入格。如此, 经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不断循环, 校长的品质会日臻完善、境界会日趋高尚。

时代呼唤教育家 篇5

而这一切,都需要品质高尚、教艺精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事实上,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抓教师队伍建设开始抓教育的。因为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教师的情绪,决定着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今天,影响着学生的明天,也决定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汉代的班固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献说:“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影响”作用。

美国有所布朗克斯中学,该校竟有两名学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原来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所以有人据此说:“如果有一位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是说,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学的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

“教育家”,曾经是一个无比圣洁的光环,仰之弥高,敬之弥远。在很长一段历史中,芸芸众教者,多半以“教书匠”自居,固步于“教术”(或者称“教法”),满足于三尺讲台“上所施下所效”式的传统教学。

诚然,我们不能指责“匠师”胸无大志,没有教育家的追求。但是,必须看到,没有教育家的教育必定是短视的、肤浅的、功利的、异化的;进而,也必须看到,不能催生教育家的教育注定会是暮气沉沉的(缺乏生机)、机械呆板的(缺乏灵性)、品之无味的(缺乏内涵)、单调重复的(缺乏创新),换言之,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教育,应让教育所固有的内涵充满着生命的灵动和激情。

有价值的教育,至少要涉及两个命题:其一,有价值的教育必须由教育家来引领和推进;其二,有价值的教育必定会孕育、催生出教育家。

显然,这是一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催生教育家的时代。

时代呼唤理财教育 篇6

在西方, 针对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小就在家庭开始了, 这让孩子从小就适应了现代经济。然而在中国, 理财素质教育却长期不被重视, 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是使我们的孩子进入了消费误区, 高消费, 盲目消费, 甚至野蛮消费, 享乐主义, 滥用父母的钱, 躺在父母的钱包上生存, 直接造成他们的财商低下。二是使我们的孩子缺乏生存能力、创业能力。中国的学生只会花钱不会挣钱, 只会做题考试不会创业, 应该及早引起警觉。理财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家庭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应该从小开始, 从培养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习惯开始, 要从孩子的零花钱开始, 从培养孩子的理财品质开始, 同时还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理财训练。同时, 扮演理财教育辅助角色的学校, 也应该给予重视。

某中职新生最近有点烦, 成天在寝室抱怨刚刚到校就出现了经济危机。“父母每月给我500元钱作生活费, 平均下来, 一天16块多, 按理说, 在学校食堂吃三顿饭绰绰有余了, 还能吃得不错。可是, 我的日子却过得很狼狈, 经常是上半月滋润, 下半月拮据, 有时还得找同学借钱, 拆东墙补西墙。老实说, 我没有吸烟, 也不怎么穿名牌, 衣服都是爸妈额外给钱我买的, 和寝室的同学喝喝啤酒、聚聚餐, 也谈不上多么铺张浪费, 可我就是不知道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其实像小宇这样的同学并不在少数, 而且感慨“钱到用时方恨少”的也并不是大一同学的“专利”。

中职生节节攀升的花费, 给不习惯说“不”的家长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教育界人士指出, 理性消费应走进职业学校校园。如手机消费, 据了解, 很多学生盲目跟随潮流, 为买手机“打肿脸充胖子”, 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影响学习和健康, 如上课玩手机, 手机辐射等。

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 刚刚独立, 可是又没有完全的走向独立, 经济上大多数还得靠父母的支持, 但是钱是由他们自己支配。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 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方面不够成熟, 存在的较多误区。作为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加以引导, 不重视消费观念的塑造和理财能力培养的话, 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将受到直接影响。而事实上据我们了解因为花钱不善而感到困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不在少数。

面对如此现状, 国内有的专家已经开始呼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了。理财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据了解, 理财素质教育现在还是中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盲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 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要走向社会, 对这些进行理财教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实呼唤理财教育!

二、如何进行理财教育

首先,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为首,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贯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但再完善的德育体系中还是缺乏专门的理财教育, 跟消费有关的教学内容只在《德育二》教材上有一节, 还有待德育课教师去挖掘, 去研究。所以, 学校理财教育几乎为零。由于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消费指导和理财能力培养, 学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造成了校园内乱消费有了很大的市场, 许多学生一有空闲就往小卖部钻;有的学生有了钱后去网吧玩, 上赌博机玩输赢, 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所有这些, 严重破坏了校园优美环境, 校园风貌和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今天, 我当家”、公益活动、参观, 情景表演、“好习惯伴我行”等活动, 在学生中加强消费指导, 加强理财教育, 通过亲身实践, 丰富学生理财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合理消费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节俭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可以借助专题讲座、板报、学校广播、主题班会等阵地向学生宣传理财知识, 教育学生适度消费、理智消费, 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入为出。做到消费有计划有目的, 不浪费, 不盲目攀比。培养学生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特别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实践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理财。

其次, 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财教育。

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开设专门的理财课, 由专任教师执教, 编订或选用合适的教材;聘请银行、股票公司等专业人士进行理财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制定、实施理财计划等。

第三, 理财教育的内容。

1、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会理财。

要学生对当前的支出做一个统计, 明白支金流向,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制定一个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预算。比如一个月有500元收入, 这个收入要将固定和非固定的一起算起来。一种可能的预算是这样的, 50%的钱用来吃饭;10%的钱读书;10%的钱用来交际活动;20%的钱用来作为临时备用;10%的钱存起来。因为一份理性的预算应当首先保证生活的需要。还有, 中职生需要进行交往, 与外界沟通, 而且需要花钱的“意外”很多。从现在开始投资, 制定完预算以后的关键是执行, 而且还要注意监督自己, 你要能够控制住自己。一个中职生要注意开源节流, 钱要用在刀刃上, 该花则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如果有条件, 不妨做一个自己的财务报表。

2、要学习银行业务有关知识、股票基金知识、期货知识、房产投资以及贸易、外汇等基本知识。

3、培养商业头脑和创业意识以及商业道德。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职业学校学生面临走进社会就业择业的激烈竞争的局面, 在职业学校开设理财课, 让学生具备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进行理财教育呢?首先,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其次, 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理财教育;第三, 要选择合适的理财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理财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伟大的妈妈下一篇:状态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