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智慧

2024-05-09

教育呼唤智慧(共14篇)

教育呼唤智慧 篇1

直面近些年来的教育,尽管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标榜素质教育的背后更多的是功利主义思潮的泛滥,使原本以启人心智育人心德的教育染上浓烈的铜臭气。比如目前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就是最好的例证,与其说是他们在抢夺生源,不如说是他们为了让其日后发展获取更多的名利。如此教育,必然培养出有功利主义的思想的学生,难怪去年一网上调查读书的目的时,有近六成人回答的是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

教育有了功利的渲染,权威、记忆与考试便成为教育的主题,而教育本该有的智慧当然就失去了它灿烂的光环。于是乎,如今的许多孩子不是满怀着希望走进校园,而是背负着父母“一分值万金”的教化开始人生的苦旅,使自我的个性难以张扬,兴趣和爱好遭到扼杀,众多孩子也就逐渐失去了好思考的天性。难怪今天的学生年级愈高愈不会举手发言质疑讨论,只是拿着笔等着老师的讲解,更有甚者干脆买本教师用书直接抄取上面所谓的标准答案。令人忧思的是目前的多数人已经默认了这种教育模式。于是,现在出现的学生苦,老师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更是心力交瘁的畸形教育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教育呼唤智慧,因为这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尤其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要成为教育的智者,用心去体验感受创造教育,切不可一味地去迎合家长的需求,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混浊于功利。 教育需要智慧,因为只有教育充满智慧,才可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教学设施有多先进,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教室里悬挂名言警句,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而真实的感受;并不在于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在于老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并不在于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对自己的发展有足够的自信心,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和人生的需要;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与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当然,要教育真正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就目前而言最需要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让教育少些功利主义,使其回归真实。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摆脱困扰他们的心理疾病,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教育呼唤智慧 篇2

人的发展与实现, 是一个满溢幸福的过程。然而, 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 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 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发展与实现是学生发展与实现的前提。我认为, 教师要鲜活教育思想, 创新工作方式, 探寻教育真谛, 体验教育幸福, 离不开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 教育智慧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以体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智慧?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 教育智慧之于教育, 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往往对教育本义体悟深刻, 具有高度的职业感和责任感, 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情, 付出辛劳, 勤于实践, 善于反思, 不断催生教育智慧, 提升教育境界, 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巨大幸福。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追寻、体验教育幸福的支点。教育智慧, 造就了智慧型教师, 支撑着教育幸福。

二、教育智慧的缺失

自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围绕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但部分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根本改观, 依然如故。对教师来说, 他们并不缺少改革的热情, 但是他们的实际教学行为与他们表达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规律性的把握, 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认识。但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只注重教学的知识的传承价值, 狭隘的教学理论认识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理论上对教学价值的简单化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单化倾向, 教学被简化成知识的授受过程, 甚至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 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造作的流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所用的时间都被精确设计,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导致教育智慧的缺失。

三、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智慧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教师资格取得所要求的素养, 表现为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 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中间层次为熟练地进行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素养, 表现为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代教育能力;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则集中表现为由各种教育能力生成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就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生成、丰富的过程。教育智慧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 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2. 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需要教育智慧

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本着“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教育理念。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低层次的简单劳作, 传道授业变成了可敬的单向消耗, 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的提升被忽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是教育的原点。“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 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突破”。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 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 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 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发展教师, 师生同益才是教育合理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发展, 就必须把人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会使教师职业极富创造性,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 教育情景千姿百态, 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情景、内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能使教师的职业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 它会让教师体会到创造性工作所带来的充实和幸福, 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升。

3.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新课改的实施, 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新课改在价值取向上由知识本位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程内容由预定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生成性转型;课程评价由单一性、标准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 这些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学改革呈现出的艰巨性、复杂性, 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边性、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要求, 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 成为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契机。

四、教育智慧生成的途径

教育智慧, 既是一种教育综合能力, 又是一种教育品质、状态和境界。也许我们还不能准确无误地拟定一套催生教育智慧的“操作程序”, 但是, 教育智慧的生成还是“有迹可求”的。

1. 教育智慧的支撑是美德

教育, 需要教师有虔诚的教育信仰、有起支撑作用的美德。教师的美德, 首要的是热爱,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热爱教育。热爱是教育的动力。教师的美德, 还有民主、宽容、明智等。教师的民主与宽容, 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明智, 可以看作是聪明加上谨慎, 聪明是“知”, 谨慎是“行”, 知与行的结合, 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明智。教育无小事, 明智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明智的教师更能把握教育时机, 捕捉教育细节, 达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 教育智慧的起点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 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育智慧产生的沃土。智慧产生于知识, 特别是产生于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 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 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景与努力, 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为前提, 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 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魅力。

3. 教育智慧的关键是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思考者。思考, 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寻求最佳策略、锤炼教育艺术的基础。思考, 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思考, 让教师叩问教育本义, 明确教育方向, 融洽师生关系, 优化教育环节, 催生教育智慧, 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离不开思考, 因为教育就存在于形成清醒敏锐的、谨慎细致的思维习惯之中。反思是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师的教育反思必不可少。反思, 是为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的过程不仅仅是内省的过程, 更是内“醒”的过程。换句话说, 反思就是唤醒自我。反思源于心灵的力量, 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

4. 教育智慧的永存是细节

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具体情境的细节中。教育在生活世界中, 就像爱和友谊一样, 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智慧体现在教育情境的细节里。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用心地去看学生, 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 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 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 这种“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 而是带着责任感、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看, 这种“看”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在“看”的过程中, 教师有了思考, 捕捉教育细节, 挥洒教育智慧,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摘要: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部分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呼唤着教育智慧的生成。本文主要从解读教育智慧着手, 得出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智慧,缺失,生成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主编.现代教师读本[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傅佩荣.生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4]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5]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 (2) .

[7]成尚荣.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选择[J].苏州教育研究, 2004, (9) .

教育呼唤智慧 篇3

说到教育需要智慧,我想到印度前教育部长辛格曾说:“我们并非缺少同这些问题进行斗争的智力或经济资源。科学和技术发明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克服所有这些困难的手段。我们之所以不能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手段,是因为缺少智慧和同情。”可见,智力与智慧是两码事。什么是智慧?我认为它有五大特征:

第一,大系统,即站在更大的系统中看问题,可大到国家、人类、宇宙。这些概念原本我们都学习过、也理解,但真当思考具体问题或行动时,我们又常常逃不脱自己在世界上某一位置“点”的局限,而忘记了“国家、人类、宇宙”,以致产生褊狭、对立、茫然。如果我们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把“点”与大系统的关系想清楚,且能站在大系统的角度去想做好“点”上的事,便是有智慧吧。有容乃大,博大如海,心有全局,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二,长时间,即从历史和未来看现在,让我们思考的时间更长。我们学过历史,却不一定有历史感和未来感;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需要什么,却常常囿于升学前的学习与应试之事。如果我们能明确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未来对现在的要求,把眼下的事做好,能与过去和未来建立良好的链接,便是有智慧吧。有历史感,远见卓识,富有洞见,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三,原问题,即关注事物原始的、原初的、基本的问题。我知道,一线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应付下来已实属不易。然而,当我们去想一课一课、一单元一单元的问题时,常常忘了学科的基本性质与任务;当我们去解决一个个学生的一个个问题时,却常常忘了学生的生命性、成长性本质及他的追求;当我们搞一个一个活动时,却常常忘了学校教育及管理的基本职能。我们逃不脱具体。无疑,生活是由具体的一点一点构成的,但若仅陷入具体之中而忘了根本,我们便会迷茫又迷茫。如果我们始终思考和抓住人的成长、教育教学、领导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语文,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学校,等等等等,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工作、具体的事件与基本问题联系起来,便是有智慧吧。见解深刻,鞭辟入里,富有高度,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四,动平衡。教育如生活的切片一样,是个矛盾体,它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中庸与平衡是事物的理想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不是僵化、僵死的,而是在动态中达成的。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容易走极端,大摇摆,陷入偏颇状态,造成种种弊端。因此,能根据时势的特点处理好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使之达到特定阶段、特定范围的平衡状态,便是有智慧吧。审时度势,善于驾驭,中和位育,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五,爱情怀。做教育的人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说,没有爱也不会有智慧。智慧不同于智力,大概就因为爱是智慧的动力来源。以人为本,关怀万物,促人发展,正是智慧的体现。

《中小学管理》已走过20年,2008年,我们将以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期待自己更有智慧,期待更多有智慧的稿件,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促进校长、主任的智慧生长。

(作者单位: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呼唤生命教育》教案 篇4

罗 诚

一、教材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性单元,主要通过各种活动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心怀天下,关注社会的意识;训练速读和处理整合信息的技能;在探讨问题中有条理地发表自己地简介并作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考成果以议论文地形式加以表达。这篇课文主要是针对社会出现的青少年虐待生命的现象展开议论,呼吁社会进行生命教育。整篇课文通过社会现实的揭示来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二、学习目标:

1、提高逻辑思维、自我表达能力;

2、提高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在去年也学过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音调。(出示幻灯片)具体点明事件: 1、11月22日晚普宁市第一中学18岁女生罗某,趁学校双休日放假之机在本校一单杠上吊自杀。据悉,死者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自杀原因疑因学习压力太大、担心无力回报父母恩情所致。2、15岁的女生王某是福建宁德霞浦县城关人,2004年中考落榜,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遂对其整天责骂,甚至拳脚相加。王某不堪忍受,于7月17日偷偷跑到三沙湾海域,跳进海中自杀身亡。3、10月27日下午,立华县某中学4名15岁的初二女生因被同学取笑,遂到街上买农药回宿舍集体服毒自杀。被学校老师及时发现送院抢救才未酿成悲剧。

4、深圳红岭中学高中部高二男生午休时间从教学楼6楼纵身跃下。据悉,事发当日该校正在进行月考,事情的导火索系该男生考试中作弊被老师责备,因而跳楼身亡。

5、甘肃省广播电视中专,中医班三年级女生肖诗突然被2001级电会班的5名男生强行叫出,推进他们的宿舍。一进入他们的宿舍,这5名男生便开始责问肖诗是不是说过他们的坏话。肖诗不承认,他们就用浸了水的毛巾轮番在她脸上使劲抽打。10分钟后,他们又将她拖至教室。先是移开课桌下的凳子,强迫肖诗像狗一样钻课桌,然后逼迫肖诗抽烟。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把3张凳子垒起来,让肖诗坐在上面,美其名曰“耍杂技”。他们发出哭的口令,肖诗就得放声大哭,他们发出笑的口令,肖诗就得哈哈大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下午两点过后,他们才让肖诗离开。事后,肖诗就变成了精神病患者。

6、沈阳市第157中学,第一个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的冯 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7、黑龙江王珏因为与丈夫离异、内心抑郁而开始虐猫,将高跟鞋的鞋跟插入猫的眼中和口中,造成了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央视记者柴静在《看见》中有一章专门写的是对虐猫女的采访。另外,上海研究生残忍挖出20多只猫的眼睛,甚至还有人将3个月大的动物放进微波炉中炙烤,他这么做的理由只是为了看看动物的表情。

如此种种种种,都在强烈呼唤着我们加强生命教育。(点明课题)(7分钟)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知识与积累:(2分钟)

销蚀(shí)

滋(zī)养 凸(tū)显

虐(nüè)待 泛滥(làn)

践(jiàn)踏

皈(guī)依

挫(cuò)折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照哪个方法做才好。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四)阅读与思考:(25分钟)

1、思考一:前面我们所列举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2)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讨论:回想自己的经历,哪些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你特别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或者脆弱?

4、教师小结:因为生命脆弱,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因为生命珍贵,所以我们更要爱护。所以我们要认识生命的价值。在我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觉得自己一直以青春为资本在消费着生命,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不停地像一个机器一样运作着,尽管母亲不停地告诫我珍爱生命,可我总是不屑一顾;但当天天在我耳畔发出第一声啼哭时,我才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才开始为我以前的不负责任而羞愧,才开始用最虔诚的态度敬畏生命,懂得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罗诚《生命札记》

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体从开始孕育诞生以来,就潜藏着不完整与不完美的种种危险,残缺是自有生命以来就伴随着自然界的,也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当生命还孕育在母体之内时,就已经受到遗传、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潜在着残缺的危险性。当人出生之后,这些因素因为他失去了母体的保护而变得更加直接和明显,残疾的危险性就更大了。因此,生命的美从来就是残缺的。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虽然生命价值存在,但是很多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歧途,因为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2)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存危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3)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差。

(4)与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6、思考四:什么是生命教育?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1)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2)A、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

B、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 C、死亡教育,从而使之更加珍惜生命。

7、讨论与交流:谈判专家

假如你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在38层楼高的天台上,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女孩准备纵身一跳,结束无望的人生,你将如何凭借你的三寸巧舌,说服这位女孩打消轻生的念头呢?

8、教师小结(1)敬畏生命:

面对生命,微笑是最祥和的语言。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期待大地变绿,期待幸福快乐,必须从人懂得珍惜开始。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

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冰心《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肖军:我是属蛇的将军。因为庸医误诊,八个月大时就已经下身瘫痪,七岁之前只会爬行,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终于学会了走路,但上学后面对的都是同学的嘲笑与讥讽。但经过多次思想挣扎之后,在本子上写下“用勇气去面对现实,正视不公,迎接挑战,做真正的强者”。后来考入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尽管只有1千米的路程可他却要走40分钟,而且他的腿部股骨头正在坏死,但他从来没有写下放弃二字,他多次在大学巡回演讲,他说:我是肖军,是属蛇的将军,我不是第一,但我要做第一。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去仰视。不去仰望,你的内心就不会星星的光亮。

(2)提升生命:

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是的,我们学会了认识生命,懂得了珍惜生命,知道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我们更要掌握命运,我们要提升生命,使生命灿烂辉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匡衡凿壁偷光官至丞相;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苏秦刺骨孙敬悬梁终有所成;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统率百万雄兵;司马迁隐忍含垢,终成史家绝唱;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多才;韩愈四岁而孤,终为文坛领袖;施耐庵弃官归乡演绎《水浒》;吴承恩科场失意,《西游记》横空出世;曹雪芹举家食粥写出不朽的《红楼梦》„„ 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提升生命价值。

(八)小结:

学生呼唤教育的关爱 篇5

----社会呼唤关爱“民生”!教育可否呼唤关爱“学生”!

解决学生“放学去做作业的补习班”办法:放学可以在学校留一节课做作业,同学可互相交流,老师可辅导,这比上补习班好!家长也减轻负担了!

----学生呼唤“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开进学校,开辟作业问题解答专栏,学生们学知识、做作业、畅游“电子图书馆”知识库,对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自觉悟程度大为有益!

学生的呼唤:社会关爱教育!教育关爱学生!

孩子的成长呼唤感恩教育 篇6

孩子的成长呼唤感恩教育

溧阳市文化小学   施冬梅

摘要: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的助长剂。在故事启蒙、情境教育、实践锻炼中使孩子学会感恩,能化解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友谊的种子也在感恩中得到升华。

关键词:教育  感恩  成长

一、 困惑:孩子的成长,感恩教育能少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都认为用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社会在进步,青少年中却正在失落一种名为“感恩”的传统美德。不懂得感恩,显然是宠爱溺爱的后果。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然在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自幼娇生惯养,于是就不知道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又由于许多父母因历史原因,受教育不多,因此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得到补偿,孩子除了读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这样“抱大的一代”,直到成年、进了高等学府以后,依然只知道对父母撒娇撒野,一旦家长不遂其心愿,就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恩将仇报。因此,这种现象的产生,对家长来说,当然也难辞其咎。

二、定位:孩子的成长,感恩教育不能少!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我认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在中国数千年的道德传统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素养,有恩不报者甚至以怨报德者,是要被当成无耻小人被唾弃的。而如果一个孩子毫无感恩之心,连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懂,那么,就不仅仅是缺乏良知和道德素养的问题了,连适应社会的起码能力都不具备,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肯定是要四处碰壁,成为孤家寡人的。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三、探寻:孩子的成长,怎样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我们便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1、读故事,在故事启蒙中培养感恩教育

一节班会课上,我给学生朗读了“韩国媳妇的感恩教育”。文中大意是:韩国媳妇恩贞不但每餐都让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盛饭、端茶,而且还制作了一个“孝行牌”挂在孩子的胸前。牌的正面是父母像,背面是孝敬父母的种种格言与规定。她每天晚上还要求孩子对照“孝行牌”默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中秋节时,恩贞和丈夫带着孩子,早早起来,穿上韩国五彩的民族服装,跪拜着叩响了二老的房门,向父母感恩。我记得当时读这篇文章时,语调很平实,毫无煽情的成分,然而班级中却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故事读完后,我布置给学生了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有学生说:“我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我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有学生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有学生说:“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在他们的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份表达‘感恩’的礼物,并真诚的说‘爸爸妈妈辛苦了’。”

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

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2、创设情景,在情景教育中培养感恩教育

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你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就会深切体会到被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得不得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生出援助之手的。其实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另外,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手段;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团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

3、给与机会,在实践锻炼中培养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实践锻炼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教育转型呼唤“能历”教育 篇7

“能历”教育相对“学历”教育提出

什么是“能历”教育?“能历”教育是对应“学历”教育提出来的,不是否定“学历”教育,更不是反对“学历”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高度提出来的。简单地说,“能历”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提供丰富实践经历的教育,关键是在家庭、学校、区域与社会层面构建“能历”教育体系。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学历”教育与“能历”教育的融合。

“学历”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为学生今后最终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历”教育的场所不只在校内,更多在校外,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能历”教育必须扎根生活、扎根实际、扎根实践。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读书”与“行路”就是强调“学历”与“能历”同等重要。南宋的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能历”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能历”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前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举措,旨在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不少显著成果,但真正的“能历”教育体系在我国并没有建立起来。

“能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全社会关心、关注与支持。“能历”教育作为教育转型的着眼点,可以破解现实教育中诸多瓶颈问题,如学业负担、人才培养选拔、学习型社会创建等问题。当然,推行“能历”教育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首先是人们根深蒂固观念的阻力,其次是机制、保障和评价等问题。

“能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融合

现实生活中,“学历”教育与“能历”教育是脱节的、分离的、分段的。侧重于学历的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脱离,严重滞后于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倡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上述问题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分段式”的,学生需要花费10多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封闭”在学校里,侧重于完成“学历”教育;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重点进行“能历”教育。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将二者割裂开来的。笔者认为,当下的教育是“融合式”的,“能历”教育应当与“学历”教育有机整合、融为一体。

如同“学历”教育,“能历”教育也需要有课标、课程、大纲、教材、师资、培训、评价等。现有的许多学校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能历”教育的范畴。许多公共场馆免费对学生开放,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等,也属于“能历”教育的范畴。但是,这些零星的活动,各校自发的行为,不等同于“能历”教育。作为“能历”教育,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全社会应切实开展“能历”教育

人生是一个探索意义、价值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经历比结果更重要。结果只属于过去,未来才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生没有失败,只有放弃。能力产生于“能历”,“能历”又不等同于经历。笔者认为,现在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是缺少“能历”。不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能做什么,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能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教育,是丰富人生的教育。

“能历”教育的开展,除了“学历”教育以外,可以从家庭教育开始,让孩子洗一次衣服、做一次饭、购一次物、存一次款、抄一次表、缴一次费等;可以在社区进行,让学生走访一次邻居、走访一次居委会、参加一次社区活动等;可以在社会进行,让学生了解、体验不同的职业人群,写出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体验不同的行业部门,谈些改进的想法;让学生了解某一社会问题,思考改进的策略与措施等。从点上看,这些实践活动似乎许多学校都在做,但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一贯性,还没有真正形成课程系列,还没有在全社会达成共识,更没有成为教育的主流文化。而整个社会,都是“能历”教育的场所。

中国式健康:呼唤“智慧”的神经 篇8

中国式健康,世界独一无二。面对的是超过13亿的群体,又伴随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因而也就产生出太多不如意,诸如医疗资源与需要严重失衡,看病难、看病贵,或是因病无奈、因病返贫。

这仅是矛盾的一方面。另一面是,我们对健康认知缺失,特别是从贫穷走向温饱或是富裕,爆发出一系列与吃有关的健康问题,医疗已经成为中国各种矛盾交汇的大事之一。

因此,中国式健康,必定是要努力保障机体的无病无痛,有专家说,这只是康。还必须保障体能的活力,那叫健。所以,中国式健康的生活,应是既期盼无病无痛,而又充满活力与激情。然而,我们对此的认知远没达到这一层面,就以体检而言,七成以上化验或检查的指标,是关于有无病的,对体能活力与激情的评价,还无心顾及。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家里挂号,不用排队付费,无需在各家医院反复化验,或是能够在杭州让北京的名医诊治,还能请上国外的名家会诊,以保你平安无事……

如果,有一件随身捎带的东东会告诉你这些信息,诸如今天你的运动量不足,摄入的热量过多,营养不平衡,或是睡眠不够等等,建议你做些补救措施,以保你体魄健壮……

其实,这一切都可以用智慧的信息化系统来逐步加以实现,或可以带动一个以健康为主题的宏大产业。

新农村建设呼唤职业教育 篇9

新农村建设呼唤职业教育

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农村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和完整的,即(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3)“五个坚持”.

作 者:王杰恩 孙武令 王俞森 作者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 PKU英文刊名: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年,卷(期):2007“”(10)分类号:G71关键词:

网络时代呼唤信息道德教育 篇10

网络时代呼唤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伴生而来的道德问题也日渐显现.大学生正成为网络生活的主体,大学校园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他们伦理道德上的困惑.高等学校应当及时审慎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开辟信息伦理道德课程,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增强学生对有害信息的“免疫力”,更好地发挥网络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 者:刘锦东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3(1)分类号:B82-05关键词:网络 信息道德

教育呼唤智慧 篇11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开篇语中这句宿命式的名言,似乎总适用于每一个发展变化中的大时代。就中国社会的当前发展而言,人们普遍的心结是,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还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几乎人人都可以确认的是——这是一个充满迷宫式选择与错愕的纠结年代。

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从未有哪个时代的媒体格局像现在这样纷纷扰扰、万象横生。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从未像今天这样,开始拥有了巨大的传播话语权;而大众传播者也从未如当下这般地拥有如此多的传播技术手段,却对传播影响力的发挥绞尽脑汁,博命厮杀。

显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历史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恰正处在一种必须做出某种重大抉择的“紧要关头”。如果说,在非“紧要关头”时,我们尚可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做”这类战术性问题上的话,在“紧要关头”时,我们必须将我们的关注重点放在“在哪儿做”、“做什么”这类战略性的问题上,因为它是“系好衬衣的第一个纽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然而,时下的中国社会如同一个寓言所描述的:在黑夜里,有一个醉汉丢了钱,他在路灯下一圈圈地寻找,直到倒卧在地。勤奋的记者们完整再现了醉汉是如何转了一圈又一圈,并且访问了他的家属,甚至追溯了他的童年;专家们则争吵不休,有人说他应该再多转一圈,有人说他应该转得更快一点,有人说他为什么醉酒带钱走夜路呢——要么策略有问题要么背后有阴谋,还有人说这“本质上”是一个法治问题,加强酒后理财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这个寓言几乎成了所有社會问题的公共讨论的“标准模板”:几乎人人都是在醉汉逻辑框定的范式内寻找答案。其实,事实的真相是,钱并不在路灯下,只是因为醉汉觉得灯下最明亮、最便利。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应对发展中的危机与困境时的真实状态,短视、自欺、直觉主义、饶舌绕圈子。远见卓识缺位,整体性的理解力丧失,一切流于虚浮和泡沫,最终被一盏路灯、一条新闻或一句断言所遮蔽了。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的“紧要关头”,我们需要竭力呼唤理论的超越意识和批判力,重归时代引领者的关键位置。而选择的大智慧的第一要义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学术研究,对一个专业工作者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项事业。这项事业用喜欢是远远不够,它要求任何一个希望卓越的从业者有一种为之献身的勇气和决心。

教育呼唤童心 篇12

记得陶行知深情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 变个十足的小孩子, 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 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而要变成小孩子, 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像孩子简单透明、活泼勇敢、天性好奇、容易满足的童心。

明朝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 真心也。”可见, 为人师者, 如若匮乏童心, 便将失却真心;然失却了真心, 又怎能打开学生五彩的心扉,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失却真心, 师者则无法俯察一颗颗纯真无瑕的童心在砰然律动, 更无法与学生稚嫩的心灵产生共鸣。君不见, 诸多优秀教师常常就是个大孩子、老顽童, 他们怀揣童心, 忘却年龄, 永远年轻, 成为学生的忘忧草和开心果;他们敞开心怀, 不设城府, 倾听诉说, 堪称学生的忘年交与知心人, 用师者的童心为学生开启心智, 拂去尘埃, 抚慰心灵。没有童心的教育, 是一种失去柔润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童心泯灭是教育之大忌。许多教师似乎早已忘怀自己曾经天真而窎远的童年, 在学生面前, 终日保持着一副尊者、长者与智者的深沉形象。对学生因顽皮任性所表现出的种种“轻举妄动”是那样的不能接受。殊不知, 这些“轻举妄动”竟然大都是自己童年的翻版。在教师的眼里, 当然是学生错了。于是, 我们的教育似乎从小就在教学生守规矩玩深沉, 就像《千字文》里所说的那样, 有教养的孩子要学会“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意为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 言语对答要安定稳重。毋庸讳言, 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中, 渐渐的, 孩子张扬的个性被悄然扼杀, “古灵精怪”的念头也被成规所绑架。

作为教师, 倘若拥有童心, 就不啻保持了你童年对世界的好奇。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今天的学生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学生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当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时, 你就不会变得无动于衷;保持童年的好奇, 你会在对问题的反复诘问中, 从心底自然萌发探究的激情, 将对问题保持兴趣与专注, 犹如一个在沙滩上拾贝的毛孩子, 始终带着好奇的眼睛去寻找美与海的故事;保持童年的好奇, 就像一眼永不干涸的温泉, 会有汩汩的对教育的追寻与热爱蒸腾而起, 滋润着日益浮躁与不安的灵魂。

我喜欢金庸笔下的老顽童, 他年纪虽大, 但天真无邪、爽朗可爱、童心极盛。他无需包装, 无需面具, 没有敌人, 是一个永不知晓人间势利的老孩子。前不久, 有一项调查, 问题只有一个: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将近80%的人认为, 最珍贵的是那些已经失去或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20%的人觉得, 正在拥有的东西才最珍贵, 而在这少数人当中, 又以儿童居多。看来, 儿童离幸福的距离最近, 是幸福感最强的群体。拥有童心的人心态更健康, 更易满足, 对未来更充满渴望。有句话, 豁达是冷眼看破红尘后, 重新又变得像个孩子。拥有童心, 可以去除功利之烦扰, 常常从心底升腾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愉悦欢欣,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童心简单明朗, 纯粹健正。应当承认, 儿童在守规则讲公德和善恶是非的判断上, 时常要比成人纯正精准。儿童恪守信任、看重尊严、讲究平等, 不懂得妥协撒谎、玩弄欺骗。也许, 对于当前我国教育中诸如教育公平欠缺, 学术造假案频出, 高校腐败屡有曝光等陈年积弊, 根治它们的绝妙良方也许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

教育呼唤智慧 篇13

什么是知识经济?,亚太经合组织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显然,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而言的。农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资本,而知识经 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也就是说,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的进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起着主导性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科学技术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世纪之初,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技因素所占比重仅为5%~10%;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比重发展为49%; 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达80%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也主要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因此,19,一些人士据此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而高科技需要以人文作为导向。所谓高科技,是指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型尖端技术的泛称。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指一种技术 密集度高,技术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能源并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应该看到,高新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许多新的人文问题。如能源短缺、资源枯竭、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等。高科技运用于军事,也使得人类时刻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要么能力有限,要么根本无能为力。因此,加强人文文化建设,以人文作为高科技的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仅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例,予以简单说明。

首先,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网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 响。可以说,信息技术正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席卷所有领域的方方面面。但是,当我们在享受网络化技术带来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一虚拟世界中的种种“垃圾”,诸如色情、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我们还不得不时常担心,担心那些人为制造的计算机病毒对我们电脑的侵入。网络世界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也使得一些人整天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而现实感日渐衰退。

其次,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人文问题是为突出。“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使得社会伦理和环境伦理问题更为突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应对这些新的人文问题,人类几千 年来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伦理观念甚至会坍塌。

归根到底,科学技术还只是工具,它能否正确发挥作用,从而造福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在科技的作用日益巨大的今天,我们要警惕唯科学 主义思潮的泛滥,那种以为科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爱因斯坦早就指出:“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 “如果你们想使自己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么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让科学思想的成果去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高科技·高情感》 ,也就是强调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要注重人的情感世界,注重人文文化的建设。

发展高科技,发展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为了使高科技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最终目标,我们就要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加强人文文 化的建设,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例如,在发展信息科学、加快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建设计算机文化和网络文化;在发展生命科学的同时,注重生命科学中的伦理学问题,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掌握高科技的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至于将手段异化为目的,迷失我们真正的目标。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滋润,因为创新不仅需要有逻辑思维,还需要有想象力,有直觉。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讲得非常透彻。作为伟 大的物理学家,他同时也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艺术。他认为,物理学给了他知识,而艺术给了他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一切。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从想象开始的:人类如果以与光速相等的速度飞行,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然后,他用了七年的时间,进行数学推论,创建了黎曼几何,最终创建了相对论。

创新同样离不开多学科的综合。以生命科学为例,人的生命现象不仅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人脑有140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些神经元虽然在胚胎发育三个月后就已基本长成,但它们彼此是孤立的,没有建立起联接。这一联接是在人出生以后,依靠突触才完成的。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脑电波产生共振,形成联接。其中。早期教育尤为关键。可见,要揭开脑科学的秘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人文社会科学。

(选自刘献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教育》,载《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

1. 下列对知识经济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B.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并列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们的核心要素分别是知识、土地和资本。

C.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起着很大的甚至是主导性作用。

D.正因为科学技术因素在推动20世纪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所以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2.下列对科技因素在20世纪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20世纪初,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科技所占的比重很少。

B.20世纪50~70年代,科技因素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已达到49%。

C.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科技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80%以上。

D.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使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10年。

3.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发展高科技的意义的一项是(2分)

A. 所谓高科技,通常是指那些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新型尖端技术。

B. 高新技术产业往往技术密集度高、创新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节约能源并能产生较大影响。

C. 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

D. 高新技术尽管带来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但造福人类却是确定无疑的。

4. 下列对信息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信息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且这种影响涉及所有领域的方方面面。

B. 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网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知识经济就是信息技术经济。

教育呼唤智慧 篇14

南安市小眉小学 苏俊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表现为工作不开心、感到生活没意思、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充满压力感、疲惫感、挫败感。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正常的,就如同人们常常会患感冒一样,而优秀的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产生职业倦怠只是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处理得当,或许能够找到教育人生的新方向,将危机化为转机,还能将转机变为再一次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呢?通过这次“克服职业倦怠、呼唤教育情怀”的教育活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不满足以现状,努力提升专业水平

如果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高度跃向一个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赞叹,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就会获得新的成就感,这就是克服职业倦怠最好的一剂良方。作为育人之师,我们一定不要满足以现状,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振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找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我们应该努力从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成就感,更加兴致勃勃地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职业倦怠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二、树立“活到老、学到老”思想,多读勤学

有的老师觉得拿到了相应的职称,觉得教材吃透了,教法掌握了,于是,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心甘情愿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职业倦怠自然而然就应运而生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自觉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多空间、全方位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净化心灵、开阔心胸,以全新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另外,工作之余教师还可以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三、注重劳逸结合,给心灵创造阳光的空间

职业倦怠令人心力交瘁、倍感痛苦,是导致某些教师的职业生命不能健康、和谐发展的罪魁祸首。教师对心理倦怠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各种压力下,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为此,我们不能连年累月地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人如果过于紧张,过于疲劳,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我们要注意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会放松自己,善于调节生活,培养个人爱好,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学会给自己的心灵创造阳光的空间,体验职业的幸福感。

上一篇:一杯水诗歌下一篇:哲学第四单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