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担当(精选6篇)
时代呼唤担当 篇1
金秋十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新中国迎来65周年华诞。“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 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此时此刻, 新中国缔造者们的宏伟理想, 激荡在人们心头;自百年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 辉映着今天的现实。物有甘苦, 尝之者识;道有夷险, 履之者知, 曾经啼饥号寒的亿万中国人, 告别了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 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今天的中国, 新一届中央和国家领导集体接过历史接力棒, 开启复兴之路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 经济继续保持发展活力, 重要领域改革有了新进展, 政风民风呈现新气象;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美好事情, 都在向我们展示, 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途。
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祖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我们也认识到,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而道远。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告别难以持续的“外向发展风险”、难以支撑的“资源环境重负”、难以增长的“民生福利瓶颈”、难以提升的“国际竞争低端”, 实现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端口的延伸和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道路, 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高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践行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大力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作为经济工作的基础, 会计是一门关于判断的科学, 是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会计工作是一个经济组织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也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数据, 会计工作担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对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保障经济信息质量和增强国内外投资者信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曲折的复苏过程中, 也闪现着全球财富重新分配的机遇与转折。我国经济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 寻找着深化改革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 会计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大, 会计服务企业发展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范围等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一, 应着眼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产权经济, 也是信息经济,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合理引导资金有效使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保护产权的重要基础。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减少信息不对称, 是各项会计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 对于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二, 应着眼于支撑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在会计管理和决策上具备科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会计工作的客观情况, 找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协调企业、政府、个人之间的关系, 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三, 应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适应参与性公民社会管理与监督的需求, 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资本市场和公共部门的信息披露方面, 需要全面创建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体现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本理念, 推动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
作为以服务经济工作为己任的会计工作、以“诚信”和“专业”为特征的会计从业人员, 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进来, 在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价值的过程中, 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担当起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会计工作的时代重任, 用勤奋和智慧, 开创我国会计事业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
时代呼唤担当 篇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关键时刻,党中央专门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文件意义重大而深远。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实施《意见》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必由路径,也是聚焦新问题、激发广大干部更加积极主动地担当作为的重要措施。新时代呼唤新担 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必须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干部筑牢信念之基,从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着力涵养担当作为的底气;必须学习先进模范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必须提升能力素质,把学习当作习惯和责任,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不断弥补知识空白、能力弱项和经验盲区,练就干事创业真本领。
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是保证干部担当作为的有力抓手。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必须树立风向标、浓厚想干事的氛围。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把担当作为者用起来,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就会蔚然成风。必须给予定心丸,打造敢干事的环境。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气,消除他们想干事却担心工作失误或犯错误的顾虑,激发他们改革创新的热情。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是促使干部担当作为的关键措施。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要注重差异化、多维度的考核干部。坚持分层分类,把突出政治标准、作风考核、实绩考核等共性要求与岗位特点、区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精准、科学、多维度、多元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注重综合分析,将干部平时一贯表现、急难险重时的担当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综合运用平时检查、专项督查、巡视巡察等工作结果,深入了解“潜绩”与“显绩”,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是实现干部担当作为的必要手段。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必须要积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通过“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学习途径增强干部党性修养、理论素养,提高干部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促使广大干部全面提高学习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驾驭风险的能力。让广大干部不仅有担当的愿望,更有作为的能力。
时代呼唤“北京精神” 篇3
这类精神到此打住。人们不禁发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走到哪里, 就出来个哪里的“精神”。可是, 这个核心走到北京半个多世纪了, 北京是其领导核心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怎么就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呢?
按照上面的规律, 是应该出来个“北京精神”的。“井冈山精神”的亮点, 是开创;“长征精神”的亮点, 是信念;“延安精神”的亮点, 是奋斗;“西柏坡精神”的亮点, 是进取。从这些精神中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各个地方的“精神”, 是各个时代的需要, 是各个历史任务的需要, 是各个地域中心的结晶。这些“精神”, 也可以笼统的称之为“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根据这个规律, “北京精神”的亮点, 就应该是高效, 使国家和人民迅速富强。然而, 事实是: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
怎样才能出来个“北京精神”!这是个大课题, 是归属专家学者研究的范畴, 是精英话语, 老百姓缺少发言权。那么, 为什么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呢?有的精英们的解释是:中国至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基础差, “一穷二白”。这是精英逻辑“纵向比”, 自己和自己比。其实, 我们只要来一个“横行比”, 及中国和其他国家比, 就可以得出结论:基础差并不是中国长时间落后的症结所在——且看实践:东边的日本, 西边的德国, 成为二战的战败国之后, 国家成了一片废墟, 比中国穷得和白得多了。中间的中国和东边的日本、西边的德国在上世纪40年代末, 站在同一条“一穷二白”的起跑线上, 如今, 人家已经是世界上显眼的发达国家, 咱们的大中国, 却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好像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为什么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 老百姓倒是可以提一提、谈一谈的。老百姓是这样说的:例如, 发达国家是重才兴国, 咱们中国是贱才误国:新中国成立后, 正是需要加强教育事业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时候, 咱们中国却拿教育事业和知识分子开刀了:批武训、抓胡风……知识分子在中国成了继地、富、反、坏、右、敌、叛、特之后的“臭老九”!例如, 发达国家是一心一意来搞经济建设使经济腾飞, 咱们中国是专心致志“以阶级斗争为纲”带动经济折腾;大跃进、公社化、大食堂、大炼钢铁、反“右倾”“文化大革命”、揪“叛徒”、抓“516”、斗批改、下农场、“上山下乡”……使经济一再挫折, 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汲取了上述的教训,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按理说, 过去耽误了“北京精神”, 现在该补上了吧!可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了, 仍然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
大概, 一些精英们在为怎样出来个“北京精神”迷茫犯愁不知所措。否则, 他们肯定会在大声地呼喊“我们要出‘北京精神’”了或“我们出了‘北京精神’”了。老百姓虽然没有能力解决怎样才能够出来个“北京精神”问题, 但是他们却很清楚为什么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我想, 在这方面, 少数精英们是否可以躬身下问向老百姓请教。因为, 清楚了为什么没有出来个“北京精神”, 才可能出来个“北京精神”。这就像一个人, 清楚了病症, 才可能医治成为健康人。
演讲稿使命呼唤担当 篇4
武凤彦
对比变化篇:
1998年,我这只燕子落脚于龙镇农场这片土地,与学生一起住宿于这排平房宿舍,如今它已是文化墙壁,启示传统,宣传德育;1999年,我带着我的学生参加第一幢住宅楼奠基典礼,如今场区家属楼成排成列的站立、还有整洁美丽的这里;曾经18家已销声匿迹,如今它已被宽敞的水泥路取替、安全桥梁架起。
你是否还能记起?曾经的我们上道扫雪,而今有了铲雪的大机器;你还记得曾经的夏日三点,成车的人去铲地,现在都靠大马力、打药机、飞机更是大助力。
我们农场虽然没有翻天覆地,但绝对是旧貌换新颜,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里,我们农场不断创造新战绩: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不断增长的是GDP,优势产业是龙绿,出口国外了不起,路灯盏盏似巨龙腾起,环境优美的小区,青年运动、老年舞起,餐桌一日更盛一日!
这不是什么辉煌诗篇,这只是把事实展现,让你、我、他,我们农场人民全看见。使命呼唤担当:
在今秋再获丰收之际,十九大的召开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在新时代发出的号召,是新时代党对人民的承诺。我和我的朋友们也向全场人民承诺:
我们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护农场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我们共同打造平安农场新格局。(公安局,消防队)我们实施健康农场战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医生)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虽然我们农场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但我们也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场、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农场干部)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是教师我承诺:强师德,建师风,提素质,努力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农场全体党员同志,一定会与农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富民强场的意愿,一定会实现!精神引领未来:
使命呼唤担当,精神引领未来。伟大梦想激发我们的使命感,伟大斗争铸就我们的政治勇气,伟大工程强化我们的决心恒心,伟大事业召唤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曾用“五字连心”把农场人的心儿牵,“两学一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农场的领导干部指导到田间,步入百姓家园,关心冷暖。我们是谁?我们就是农场的共产党员,当好人民公仆的领导班,我们带领农场人民共把平安、美丽、和谐家园建!
时代呼唤闲暇教育 篇5
一、闲暇教育是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邢占军认为:“幸福指数是指用以反映民众幸福感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其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2]当前我国对居民幸福指数的测量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量化,这个评价体系包含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发展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维度。幸福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据教育部发布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20个省市40个城乡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而62.3%的被访者“有时”“经常”甚至“整天”感到焦虑不安。此外,2003~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指数正逐年下降。[3]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并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1]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压力过大,竞争激烈,精神高度紧张,缺乏足够的闲暇和有益的休闲,找不到合适的释放个人压力的有效方法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地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幸福感低下已成为当今众多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这也正如魏翔博士所说:“世界经济始终面临两个问题:‘富裕前问题’和‘富裕后问题’。前者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是关于国民和国家如何脱离贫困实现富裕的过程;后者是经济效率和民生幸福问题,是关于解决温饱与小康后的国民和国家如何实现幸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富裕后问题’,而中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需要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5]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让人类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对闲暇教育的研究也就是对现阶段人的生存质量的关注,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谐社会、民生幸福、闲暇生活质量、闲暇教育之间的博弈与统一是中国解决“富裕后问题”的出路之所在。
二、闲暇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调查显示表明: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4亿,其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表现为忧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中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6]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一封信中寻找答案。1997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吉林读了一封由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写给教师的信,在许多代表的心中引起震撼。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深知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了我们的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视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我们宁可不读书。”[7]传统教育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外在功能、应试功能,而忽视教育提升生活质量的功能,忽视引导人去关心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正意义,导致一些青少年厌恶学习,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也不知道怎样来释放这些焦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8]教育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引领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获得幸福。闲暇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当前教育在关注人自身方面的不足。培养个体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观念,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在闲暇时间内利用有效的闲暇方式正确地放松,以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热情度投入新一轮工作中,从而形成学习和闲暇的优势互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三、闲暇教育是健康闲暇方式形成的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人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地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国外早在19世纪的时候,就兴起对闲暇的研究,其中以美国哲学家查理斯·波利特比尔《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为代表。20世纪,闲暇教育研究达到高潮。1974年,美国成立了闲暇教育研究委员会,1984年,在巴黎召开的闲暇教育研究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开始成为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在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至190天,闲暇时间量开始排到世界前列。但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闲暇时间被剥夺。在现实生活中,闲暇往往被认为是与工作相对立的,而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开始,劳动成为必要的生存手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闲暇为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师和家长以各种兴趣班、奥赛班、特长班等多种形式剥夺本应由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第二,闲暇生活低俗化。受大众闲暇生活低俗化的影响,一些学生颓废现象突出,在闲暇时间里沉迷于网络游戏、言情小说、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并将其中所学到的不良习惯不自觉地用到实际生活中,导致打架滋事、偷盗抢劫、打胎流产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第三,闲暇生活单调化。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06年对北京市民作的一项关于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闲暇时间内,北京市民所从事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家中观看电影节目、逛街购物、上网/玩网络游戏/下载、看报纸/杂志、看书,其百分比分别为44.0%、21.9%、19.4%、13.3%、10.8%。[9]这组数据表明:闲暇时间内,大众的闲暇方式枯燥、单调,缺乏多样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个体没有掌握更多的闲暇技能和知识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闲暇教育,获得并掌握更多的闲暇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良好闲暇方式的形成,从而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其走向成功之路,实现其人生价值。
四、闲暇教育是休闲经济时代发展的有力推动力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比莫利托预测的来得更快,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已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经济上已在转型,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10]。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率先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
2006年4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近300名中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休闲共识和中国发展”的重要命题,吴仪作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题演讲,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民间组织、学术团体,都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研究使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休闲生活的具体措施,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休闲的生活方式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改善休闲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可以预见,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长期趋势为基础,我国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将得到更大发展。而进行闲暇教育,引导人们采取积极健康的闲暇方式,不仅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也有利于我国与休闲相关的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魏翔.闲暇经济导论——自由与快乐的经济要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2]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 10-12.
[3]包卫.论幸福追求与达成[DB/ OL].http://gjs.hhtc.edu.cn./ index·htmx?read-547.html,2009- 09-05.
[5]中国新闻网.“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丹麦居首中国第125位[DB/ OL].http://www.chinanews.com/gj/ 2010/07-16/2405480.shtml,2010- 07-06.
[6]钱镇宇.未成年人心理卫生谈[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5):28.
[7]徐江善.人大代表呼吁解放孩子[N].长江日报,1997-03-10.
[8]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9]王惠.迎接休闲时代你做好准备了吗——北京市民休闲消费状况调查[J].数据,2006(7):33-35.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篇6
人的发展与实现, 是一个满溢幸福的过程。然而, 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 而是在造成人。”教育是发展人、实现人的事业。这里的“人”, 指的是处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发展与实现是学生发展与实现的前提。我认为, 教师要鲜活教育思想, 创新工作方式, 探寻教育真谛, 体验教育幸福, 离不开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 教育智慧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得以体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田慧生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智慧?如同智慧之于个体一样, 教育智慧之于教育, 同样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从大的方面讲,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往往对教育本义体悟深刻, 具有高度的职业感和责任感, 对教育事业怀有深情, 付出辛劳, 勤于实践, 善于反思, 不断催生教育智慧, 提升教育境界, 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巨大幸福。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追寻、体验教育幸福的支点。教育智慧, 造就了智慧型教师, 支撑着教育幸福。
二、教育智慧的缺失
自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后, 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都围绕要求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但部分教师的课堂行为没有根本改观, 依然如故。对教师来说, 他们并不缺少改革的热情, 但是他们的实际教学行为与他们表达的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规律性的把握, 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深层的认识。但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只注重教学的知识的传承价值, 狭隘的教学理论认识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影响了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理论上对教学价值的简单化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单化倾向, 教学被简化成知识的授受过程, 甚至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 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造作的流程。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所用的时间都被精确设计,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导致教育智慧的缺失。
三、时代呼唤教育智慧
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育智慧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品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为教师资格取得所要求的素养, 表现为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 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中间层次为熟练地进行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素养, 表现为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代教育能力;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则集中表现为由各种教育能力生成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因此,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 就是教师教育智慧不断生成、丰富的过程。教育智慧是教师终生追求的一种专业境界, 是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2. 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需要教育智慧
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本着“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教育理念。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低层次的简单劳作, 传道授业变成了可敬的单向消耗, 教师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的提升被忽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是教育的原点。“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 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突破”。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 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 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因此, 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发展教师, 师生同益才是教育合理的发展目标。教师要发展, 就必须把人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会使教师职业极富创造性, 教育对象千差万别, 教育情景千姿百态, 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情景、内容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能使教师的职业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的蜡烛, 它会让教师体会到创造性工作所带来的充实和幸福, 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提升。
3.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新课改的实施, 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新课改在价值取向上由知识本位发展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程内容由预定性、封闭性向开放性、生成性转型;课程评价由单一性、标准化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型, 这些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学改革呈现出的艰巨性、复杂性, 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边性、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要求, 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 成为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契机。
四、教育智慧生成的途径
教育智慧, 既是一种教育综合能力, 又是一种教育品质、状态和境界。也许我们还不能准确无误地拟定一套催生教育智慧的“操作程序”, 但是, 教育智慧的生成还是“有迹可求”的。
1. 教育智慧的支撑是美德
教育, 需要教师有虔诚的教育信仰、有起支撑作用的美德。教师的美德, 首要的是热爱,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热爱教育。热爱是教育的动力。教师的美德, 还有民主、宽容、明智等。教师的民主与宽容, 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明智, 可以看作是聪明加上谨慎, 聪明是“知”, 谨慎是“行”, 知与行的结合, 才足以显示一个人的明智。教育无小事, 明智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明智的教师更能把握教育时机, 捕捉教育细节, 达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 教育智慧的起点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识不能形成智慧, 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育智慧产生的沃土。智慧产生于知识, 特别是产生于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 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 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景与努力, 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为前提, 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 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魅力。
3. 教育智慧的关键是思考
教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思考者。思考, 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寻求最佳策略、锤炼教育艺术的基础。思考, 必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思考, 让教师叩问教育本义, 明确教育方向, 融洽师生关系, 优化教育环节, 催生教育智慧, 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离不开思考, 因为教育就存在于形成清醒敏锐的、谨慎细致的思维习惯之中。反思是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师的教育反思必不可少。反思, 是为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反思的过程不仅仅是内省的过程, 更是内“醒”的过程。换句话说, 反思就是唤醒自我。反思源于心灵的力量, 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
4. 教育智慧的永存是细节
教育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具体情境的细节中。教育在生活世界中, 就像爱和友谊一样, 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智慧体现在教育情境的细节里。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用心地去看学生, 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 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 注意一次期待的渴望, 这种“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 而是带着责任感、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看, 这种“看”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在“看”的过程中, 教师有了思考, 捕捉教育细节, 挥洒教育智慧, 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摘要:时代的快节奏, 社会的新要求, 家长的高期望, 学生的难引导, 使得部分教师教得心力交瘁, 部分学生学得痛苦不堪, 这些都呼唤着教育智慧的生成。本文主要从解读教育智慧着手, 得出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
关键词:教育智慧,缺失,生成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顾明远主编.现代教师读本[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傅佩荣.生活哲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4]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5]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 (2) .
[7]成尚荣.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选择[J].苏州教育研究, 2004, (9) .
【时代呼唤担当】推荐阅读: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10-02
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时代的发展呼唤担当的09-08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07-02
时代呼唤演讲稿08-27
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08-21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08-28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10-29
思想汇报:时代在呼唤10-28
时代呼唤新的标准化法论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