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作能力

2024-05-30

基本工作能力(共12篇)

基本工作能力 篇1

摘要:近几年, 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励, 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当前信息时代, 要想使新闻始终抓住观众眼球并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就必须加强新闻编辑的能力培养。本文分析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合格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基本能力

1 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超前的新闻意识

新闻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及时性。新闻工作者具有超前意识的体现是在同行中占得先机的必要条件。电视新闻编辑为保证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新鲜感, 必须及时快速地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下, 受体制机制的影响, 媒体新闻编辑人员的危机意识差, 缺乏对生存发展的担扰, 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市场中, 对实时事件缺乏敏感度, 总体素质不高。

1.2 新闻内容空泛, 形式老套单一

当前, 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存在空泛和单一的问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播报形式老套, 话语缺乏亮点, 表情单一, 让人感到枯燥无味。这种从形式到内容都不能符合观众需求的新闻, 自然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还削弱了电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1.3 模仿多于创新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电视新闻环境下, 新闻编辑工作者为满足观众要求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节目形式。然而, 现在的情况是, 大部分电视台缺乏对内容的合理分析, 不考虑当地观众的接受能力, 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节目制作形式, 有时候反倒会引起观众反感, 降低收视率。

2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

2.1 优秀的组织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优秀的组织能力, 不但要编辑稿件, 还要能进行采访工作, 而且要对摄影师进行任务安排。编辑人员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注意抓住事件的中心, 摸透事件本质。在进行新闻编排时, 合理安排相关工作人员, 默契高效地完成工作;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要突出主观思想, 注意运用方式方法。对新闻报道做一个最合理的编排, 这就需要编辑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能够协调各岗位的工作。

2.2 较强的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编辑除要编排新闻稿件外, 还要组织策划新闻稿件。为了使策划的新闻主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创新新闻内容播出形式和方法, 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 电视编辑必须要有较强的策划速度和应变能力, 尤其是在策划报道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

2.3 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电视新闻的播报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电视新闻编辑要严格把关新闻内容, 如果一些观点过于片面、或是与国家大政方针不相符合, 新闻一旦播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但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 还会误导广大观众, 造成负面影响。

2.4 较强的知识积累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才能启发人的思维、开阔视野。由于现在的电视新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范围十分广泛, 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对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多积累、多储备这些知识, 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习并掌握各方面知识都很方便。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多学知识, 并把所学知识及时运用于工作中。

2.5 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灵魂。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必须要适应观众的心理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尽快转变自己僵化的思维和老套的工作模式, 将经验和总结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在日常工作环节中发挥优势, 努力实现创新。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电视新闻编辑应不断地自我超越, 大胆突破思维定式, 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 使电视新闻满足观众的心理要求, 进而吸引观众, 提高收视率。总而言之, 在新时代要求和观众需求下,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一定要脚踏实地、注重平时经验积累和升华、端正思想、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目前, 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仍然是我国主要的传媒渠道和平台,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仍是人民群众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具备以上新闻编辑的基本工作能力, 才能制作出有深度、有内涵、有思路、有层次的优质新闻节目, 更好地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益君.电视摄影教程[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2]陈敏.精确新闻的数据采集及应用[J].传媒观察, 2005 (2) .

基本工作能力 篇2

能力是从事某项活动所必须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信性心理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档案工作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一、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档案工作人中央气象台基本功之一。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语言文字是人类存贮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工具。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做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档案工作人员应善于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技巧,迅速准确地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文字精炼的各类应用文。

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并不是单纯的文笔技巧问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懂得语法、逻辑、修辞和一般的写作知识,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业务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理解领导意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包括书写技能,即字体的工整、美观和书写的速度。

二、信息意识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可以说,谁重视信息,谁就得主动。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状况和过程,可以作为处理、解决问题的依据。因而档案信息 1

以它所独具的最直接、最真实、最原始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从而在信息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广泛收集信息,精心加工、准确提供、快速传递、充分利用,以适应领导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强烈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信息的敏感性。主要指对信息价值的充分认识,对信息内容特有的敏感。对信息现象反应快的人,思维敏捷,机智聪颖,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对信息的观察力,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对信息的关注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倾向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工作范围以内,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善于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三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一个具有强烈信息意识的人,除对信息具有敏感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信息价值的发现以及分析加工的能力。信息不在于谁先发现,而在于谁先从中找出其价值,谁最先加以利用。

信息意识正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形成的。当档案工作人员把对信息的开发利用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时,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就会逐渐树立起信息意识。

三、驾驭现代科技设备能力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信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再也不能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资历和眼光等传统的模式来进行管理和工作,只有更新观念,学会新的思维方法,使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能够驾

驭现代科技设备,才能结合专业知识,优选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电子计算机、打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复印技术、打字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缩微技术、摄像技术、光盘刻录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特别昌能运用计算机完成档案的全文存贮、自动标引、图形处理、字迹恢复、档案真伪的鉴别、自动借阅等,从而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

其次,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驾驭现代化科技设备的能力。目前,档案工作各个环节普遍采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是这些机器设备的利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变单机操作为联机操作,运用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四、沟通协调能力

档案工作不是一项孤立的专业工作,而是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相联、社会交往甚多的工作。档案工作所需的设备、经费、人员等必须取得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与协作,档案的提供利用,以及档案的修复、缩微、计算机联网等无不同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突破长期以来封闭和半封闭工作方式所造成的局限性,在甘当无名英雄的同时要善于同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使档案工作与本单位的其他工作、与社会各行各业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扩大档案档案工作的影响,提高社会档案意思,使档案工作得以更好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与领导和领导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将档案工作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使领导对档案工作

能定期研究,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其次,要协调好与本单位其他部门的联系,保证各部门文件的整理质量,并按时向档案部门归档移交,同时也向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再次,要协调好与档案馆的关系,将本单位形成的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后,要协调好与利用者的关系,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向全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便于利用者的使用,为此,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利用需求,向利用者提供主动服务。

五、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综合”和“分析”,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在大量的、个别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联系(规律)。在信息时代,综合分析能力就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面对浩如烟海、杂乱无序的信息,要快速从中提取,并加以去伪存真,进行识别,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有综合分析能力。

伊朗核能力基本研判 篇3

伊朗核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方國家不断向伊朗施压,以迫使其停止铀浓缩等核活动。但伊朗一直在按计划推进核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國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一系列报告,伊朗已建成较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前端,已突破了铀矿采冶、铀转化、铀浓缩等核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设施,生产武器级高浓铀在技术上已无障碍。经國际原子能机构核实,近期伊朗在铀浓缩与燃料元件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在继续建造重水研究堆,目前没有从事钚后处理相关活动。

燃料元件制造

伊朗近期宣称已将首批國产丰度20%的核燃料元件装载到德黑兰研究堆。这种研究堆所使用的燃料元件一般由两片铝板中间加铀金属或化合物粉末压制而成,一个燃料组件中含有多片板型元件。根据國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伊朗确实已经制成了丰度20%和3.5%浓缩铀的燃料组件,并随后转移到德黑兰研究堆进行辐照试验。

铀浓缩

伊朗现有3座铀浓缩设施,即纳坦兹燃料浓缩厂、燃料浓缩中试厂和福尔道燃料浓缩厂。伊朗宣布将建造10座新的铀浓缩设施,还宣称拥有激光铀浓缩技术。根据國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这3座设施近期的活动情况如下:

纳坦兹燃料浓缩厂安装了54套级联,共约9000台IR-1型离心机,其中52套(共8808台)投入六氟化铀,另有6177台IR-1型离心机等待安装。该厂已生产5451千克丰度5%的六氟化铀,过去两年中低浓六氟化铀产量维持在100千克/月以上。

纳坦兹燃料浓缩中试厂两套离心机级联(共328台IR-1型)参与生产,已产出95.4千克丰度20%的六氟化铀(部分已用于制造燃料元件),最近5个月产量为21.7千克。此外该厂还在进行IR-1、IR-2m、IR-4型离心机的单机和小型级联的运行试验,并准备将IR-5、IR-6和IR-6s三种新型离心机投入测试。

福尔道燃料浓缩厂该设施深藏于地下90米,既能够躲避外界发现,又能够更大程度地抵御可能的军事打击,计划安装16套级联共约3000台离心机。2011年底以来共有4套级联投入运行(共696台IR-1型),已生产13.8千克丰度20%的六氟化铀。另外还有12套级联共2088台IR-1型离心机等待安装。

核武器的技术路线主要有铀线和钚线,即分别使用武器级铀和钚作为核武器装料。利用武器级铀制造核武器(简称“铀弹”),需要铀同位素分离设施生产高浓铀,伊朗目前制造铀弹无重大技术障碍,产能不足成为制约铀弹制造的瓶颈。利用武器级钚制造核武器(简称“钚弹”),需要核反应堆辐照铀燃料,再经后处理和热室分离出武器级钚。按照目前伊朗核工业基础能力和國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即使未来10年内伊朗改走钚线,制造出钚弹的可能性也不大。

伊朗“新的重大核成就”在技术上无实质性进展

2012年2月15日,伊朗高调举行核技术成果发布仪式,并由总统内贾德宣布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核成就”,包括:首批國产丰度20%的核燃料元件装载到德黑兰核研究堆,并宣布再建造4座以上的核研究堆,伊朗将因此需要更多丰度20%的浓缩铀;生产出由碳纤维制造的“第四代离心机”,它具有“转速更快、产生废物更少、占地面积更小”的特点,纳坦兹铀浓缩厂已开始使用这种离心机;纳坦兹铀浓缩中试厂生产丰度20%浓缩铀取得了新进展。

伊朗高调公布“重大核成就”带有政治目的,既能增加核谈判的筹码,又能迎合國内的舆论要求。伊朗宣布掌握的碳纤维离心机技术能够提高分离能力,对进口依赖也较小,有利于伊朗國内批量生产;伊朗已掌握用于德黑兰核研究堆所用的丰度20%浓缩铀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同时又宣称要建造另外四座研究堆,从而拥有了继续大量生产丰度20%浓缩铀的理由。

伊朗宣布的“重大核成就”,并未在核武器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任何实质进展,只是民用核工业能力取得了突破。伊朗此举可被理解成“缓兵之计”,旨在尽量避免美國和以色列可能的军事打击,为大量生产核材料争取时间。

对伊朗核能力的基本判断

伊朗不会放弃其核计划

伊朗已突破了核材料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已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设施,近期成功制造研究堆用核燃料元件和新型离心机,并高调宣布核成就,表明伊朗丝毫没有动摇大力发展核能力的决心。

伊朗已有能力短期内生产出武器级高浓铀

伊朗现有丰度20%六氟化铀共约100千克,而生产一枚核弹所需的武器级高浓铀(25千克,丰度90%以上)需要约300千克丰度20%的六氟化铀作为原料。目前伊朗已有6套离心机级联用于生产丰度20%的六氟化铀,每个月产能约为13,5千克,另外还有12套正等待安装,若全部用于生产丰度20%的浓缩铀,每个月产能约40千克。依据伊朗过去安装离心机级联的速度判定,其在未来数月内每个月有两套离心机级联投产,那么伊朗在2012年10月就可能拥有约300千克丰度20%的六氟化铀。进一步生产武器级高浓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综上所述,预计伊朗在2012年底前还不能生产出制造一枚核弹所需的武器级高浓铀。

需关注伊朗多种核能力发展路线

伊朗成功制造研究堆用核燃料元件,一方面为大量生产浓缩铀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为重水堆供料奠定了基础。不能排除伊朗有通过对重水堆乏燃料进行后处理提取钚的意图,但从目前看伊朗尚缺乏这方面技术和能力。

美以两國可能打击伊朗核设施

美國和以色列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都不会接受伊朗拥有核武器,一旦发现伊朗拥有核武器或有此意图,将极有可能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军事打击。预计被军事打击后,伊朗地表和潜层地下核设施都将遭到毁坏,但福尔道燃料浓缩厂还将保持产能,伊朗还可保持目前30%的核材料生产能力。伊朗制造出第一颗核弹的时间有可能推迟2年左右。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 篇4

一、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即善于管理班级各项工作, 又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笔者曾经接过一个被众多老师“鉴定”为的“二流”班。经过了解, 发现学生的基础不好, 但是他们的集体感很强。因此, 笔者除了加强班级管理外, 还积极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管理。毕竟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管理。几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 光靠班主任、任课教师几个人的力量, 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发扬主人翁精神, 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 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为此, 笔者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课外, 又主动与家长联系,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 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同时, 注重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经常进行成就强化。

二、具有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 善于因势利导

应变能力是班主任应当具备的一种教育能力。它是指班主任善于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教师就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 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采取最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能力也可称为“教育机智”。

比如:笔者刚刚中途接任班主任的时候, 一天中午看见班级有几个男生徘徊在学校门口好像有事, 直觉告诉我他们有什么事。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刚刚和别班的几名学生发生过冲突, 想通过中午的时间到学校外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如果不制止他们这么做恐怕再起冲突, 如果制止他们这么做学生会不服, 效果不好。笔者果断做出决定, 让学生把别班那几个学生找来, 在笔者的参与下完成此事, 结果效果很好。

三、具有广泛灵活的交往协调能力, 整合教育的积极因素

实践证明, 班主任只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对学生的全部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影响。首先, 科任教师如果都能和班主任通力合作, 团结一致, 形成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目标统一的教育集体, 教育效果就会超过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这就要求班主任主动与科任教师相互沟通, 了解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情况, 以及征求管理班级的办法, 并主动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活动, 使师生增加感情, 沟通思想, 配合工作。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帮助科任教师个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进科任老师对班级的感情。其次, 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必须善于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班主任要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保持密切联系, 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各方面情况, 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各种情况, 以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四、具有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有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宽松氛围, 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有效开发,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合格人才。而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最亲密的长者和师长, 应具有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五、具有让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打动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要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外, 还要善于运用丰富、生动、形象的教育语言。相反的, 倘若班主任语言单调乏味、内容空洞, 甚至粗俗污秽、恶语伤人, 尽管他们也有教育好学生的良好愿望, 但由于语言欠佳, 不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产生极其不好的后果。如:班里曾有一学生上课给老师画漫画, 科任老师气势汹汹地来向笔者“投诉”。笔者采取了“冷处理”方式, 表扬那位学生的画技, 并介绍一位老师指导他学习画画。这位准备接受批评的学生深受感动, 不仅改正了错误, 还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因此, 班主任应当是语言艺术的专家, 除了一般教师所要求的语言要准确、明了、简练、通俗、规范、流畅外, 还应当具有让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使教育的声音能让学生入耳、入脑, 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基本能力(小结) 篇5

1.查找与替换

查找字符:选择“编辑/查找”命令.在弹出的“查找和替换”对话框中选择“查找”选项卡.在“查找内容”框键入要查找文本。查找内容最多为255个字符。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F。

在“查找和替换”对话框选择“替换”选项卡.在“查找内容”框中输入要被替换的目标文本.在“替换为”框中输入用来替换的新文本。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H。

2.字符格式

字符是指字母、空格、标点符号、数字和符号(如&、@、#等)及汉字。字符设置主要包括设置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修饰、颜色和字符间距等。

3.段落格式

段落是指以段落结束标记结束的文字、图形、对象或其项目的集合。段落标记不仅标识了一个段落的结束,而且还带有对每个段落所应用的格式编排。要改变一个文档的外观,可以从字符的对齐方式、段落缩进、行间距、段落间距、制表位等方面来进行。

4.分隔符

Word的“分隔符”用来在插入点位置插入换行符、分页符、分栏符或分节符。单击“插入/分隔符”命令,弹出“分隔符”对话框。

5.页面视图

Word提供了4种查看文档的方式,即普通视图、大纲视图、页面视图和Web版式视图。

二、Excel常用功能及操作举例

1.函数的使用

★求和函数SUM

求和函数“SUM(Number1,Number2……)”:计算所有参数数值的和。

★平均值函数AVERAGE

平均值函数“AVERAGE(Number1,Number2……)”: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

2.数据排序

对数据进行排序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操作步骤,排序就是按一定规则对表格进行升序或降序的整理和排列,为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3.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只显示数据清单中满足条件的数据,不满足条件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但没有被删除。当筛选条件被删除时,隐藏的数据便恢复显示。

4.分类汇总

分类汇总就是对数据清单按某字段进行分类,将字段值相同的连续记录作为一类,进行求和、平均、计数等汇总运算。针对同一个分类字段,可进行多种汇总。

5.图表的建立

图表可以用来表现数据间的某种相对关系,在常规状态下我们一般运用柱形图比较数据间的多少关系;用折线图反映数据间的趋势关系;用饼图表现数据间的比例分配关系。运用Excel的图表制作可以生成多种类型的图表。

三、PowerPoint常用功能及操作举例

1.模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扩展名pot,包含一套预先定义好的颜色和文字特征的信息.可以支持用户快速制作幻灯片。

2.PowerPoint视图方式

PowerPoint提供了6种视图模式:普通视图、大纲视图、幻灯片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和备注页视图。

逻辑推理能力

一、智力推理

1.排除法

排除法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方法,即根据题干的条件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其应用范围极广,在所有的题目中都可以考虑优先使用。尤其当题干给出条件众多,且条件均非常确定时,使用排除法能快速排除一些选项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2.代人法

代入法就是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的方法,如果不会产生矛盾,则该选项正确;反之,则该选项错误。当选项比较简单且确定,易于代入验证时,可使用代入法。需要注意的是,当选项中存在“不能确定”的选项时,该方法慎用。

3.假设法

假设法,就是假设某个条件正确,根据假设来进一步推导的方法。如果假设没有推导出矛盾,则假设正确;反之,则假设错误。假设法多用于题干条件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不能直接推理的题目。有些能使用假设法的题目也能使用代入法。

4.找突破口法

找突破口法就是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方法。通常当题干存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条件或者存在某个对象(条件)被反复提及的时候,这个(些)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5.图表法

图表法就是通过表格或图将元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的方法。当主要元素只有两类时,通常可以用表格表示.当主要元素超过两类或者需要表现出位置关系时。通常可以画图表示。

二、类比推理

解答类比推理题,找准词项之间的相似性是关键。快速准确地找到关系的切入点对于正确高效地解答类比推理题目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中常见的词项间关系包括两种:逻辑关系和言语关系。逻辑关系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词项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集合关系,二是词项所代表的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对言语关系的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词项本身的含义人手,即语义关系;一是从词项语法构成方面人手,即语法关系。

阅读理解能力

一、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

1.直接提炼要点

2.联系文段背景

3.结合上下文语境

4.分析指代意图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①看文体特征。②看关键句子。③看重点词语。④看构成关系。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题目。②抓中心句。③抓中心话题。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写作能力

教育写作要求考生掌握文体知识,能按照选定的文体进行写作;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具备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2.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3.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的结构

基本能力后期备考的一些认识 篇6

一、注意基本能力测试的考察方向

基础性与时代性是基本能力命题的主要方向,是考试的风向标。基础性是指不考查过分专业化、学科化的知识与能力,而是指普通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考查,充分体现“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这一基本的能力。时代性是指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题目所要考查的是各种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反映当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试题将尽可能多地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从而使整个卷面充满时代气息。

二、提炼基本能力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基本能力考什么,怎么考?揭开这个学科面纱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基本能力“考试说明”以及完成往年的高考试题。高三学生任务重,时间紧,有的放矢就显得更为重要。

1.“考试说明”强调了学科间的均衡性,并重视艺术和技术类课程,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考查也蕴含在整套试题中。在基本能力样题中,基本体现了对艺术、技术和体育以及健康素养的检测,如试题中涉及了绘画作品的类型、日常不良情绪的调节方法以及建筑中排除噪音的方法等的考查;同时样题中也涉及了语、数、外等学科内容的考查,如对春联、英文词语的解释和举例以及火车运行平均速度的计算等的考查。

2.在以往的山东基本能力高考卷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远离危险的教育。样题中关于安全用电、艾滋病、禽流感等方面的题目,旨在综合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与伤害的防范意识,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各种危害生命健康的常见现象、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避免意外伤害的能力以及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3.强调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也是新课改的课程目标之一。如样题中曾经涉及了以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为主题的题目,旨在综合考查学生初步的比较与欣赏能力、认识自我、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尊重生命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意识与情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哲学分析与思辨能力。另外,样题中设计的以环保为主题的题目,既综合考查了学生對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强调学科间的适度整合性。整合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指导思想,造就了基本能力的考题风格,是命题指导思想,也是区分它与语、数、外、文综和理综考试的关键所在。学科间的适度整合不是对各种不相关的科目的机械拼合,不直接地、孤立地考查各学科知识,尤其不直接考查教科书中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围绕特定情境和问题而触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不同领域与学科间的知识、能力的互动互证,着眼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力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多层面、多角度整合。整合的切入点在于某种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具体而有机的联系;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来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整合使试题具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各学科所占分值的比例随机性也较强,试题均以题组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多样。

5.考试题型的设计更加开放灵活,坚持以能力立意并鼓励创新。基本能力测试的卷面结构是以综合题为基本单元组成的,不出现零散单个的小题,卷面编排顺序不按照题型的变化分成不同的大题,而是按照大的主题的变化来排列题目顺序。大题内部按照考查需要灵活设计多种题型。每个大题内各小题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但是每个问题所指向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则是多向的。题目设计追求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鼓励发表创新性思想和个性化见解。比如针对一些与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让学生联系一定的理论知识与个人实践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有些题目甚至是直接给出观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以考查学生的随机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6.基本能力命题体现了积极指导学科教学的精神。基本能力测试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中纸笔测验难度较大的科目都包括进去了,但无论是体育、艺术还是技术领域,都不直接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而是通过提供新材料或问题情境,从知识的实际运用、技能迁移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养。

三、把握基本能力测试备考策略

基本能力测试内容包罗万象,各学校可以将相关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基本能力教研组,加强对《2007年高考基本能力考试说明》的研究,要从根本上搞清基本能力考试与学科考试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考试的方向,避免走弯路,抓好后期备考工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点把握以下:

1.精选习题,精讲精练,有效指导

高考前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要利用有限的时间突出对重点知识内容的复习,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好主干内容的筛选工作,对于课堂授课内容要精选细选,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在选题时,要准确把握基本能力试题的特点,避免选择专业性太强的题目;对主干知识要多进行变式训练,反复强化,要通过做题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检验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讲解习题时,要给学生讲明每一道题考查的是什么,考的是哪种能力,要特别注意方法的指导,对一些常见题型要有相对应的解题切入口,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一般的解题规律。同时要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训练,可安排适当的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从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复习。

2.后期训练要有针对性的关注社会热点,留心现实生活、文化和时尚,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基本能力试题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一些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习俗传统或热点问题为情景和切入点,进而引申到对相关学习领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在以往的高考中曾经以社会热点命题如阳光体育、耕地保护、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汶川地震、十七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采用编写校报、校刊的形式,向学生定期提供诸如奥运、环保、传统习俗、生活图标、能源、时事、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与各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

3.加强对反向综合学科的复习

由于基本能力测试内容范围覆盖科学领域和人文与社会领域,文理科学生都存在知识薄弱点,建议各学校可安排适当时间把反向学科中专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集中起来,根据基本能力试题中反向内容的考查特点,查找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知识内容编写成相应的复习提纲,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学生系统的梳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轻松的心态迎接新高考

目前尚有部分学生对基本能力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这种状况,各学校可自行每两周安排一次基本能力考试,体现出考试水平与高考要求之间的差距,这样既可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技巧,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和紧迫感,从心理上适应基本能力考试。

基本工作能力 篇7

1 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国新闻编辑策划从意识、观念到水平都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受众需要, 内容老套、盲目跟风和形式单一等通病表明当前新闻编辑能力的匮乏。

1.1 新闻意识滞后

新闻意识滞后主要体现在危机意识不够和新闻敏感度的迟钝。由于我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属于政府所有的事业单位, 也即是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 这导致电视媒体长期停留在“等、靠、要”的经营模式上, 新闻工作者危机意识严重欠缺。处于襁褓中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编辑由于缺乏外围的市场环境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顾虑, 新闻敏感度逐渐退化, 新闻素养长期得不到提高。

1.2 内容空泛, 形式单一

当前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地方台节目内容存在着空泛和枯燥问题, 许多节目甚至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现在许多电视节目新闻形式只是简单的新闻串播, 没有点评和深度报道, 更别说对重大新闻的关注度和精确切入了, 新闻主持人新闻播报流于形式, 话语僵硬, 表情单一, 让人味同嚼蜡。这种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新闻资讯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甚至与新闻价值脱节的硬伤, 自然吸引不了观众的兴趣, 也削弱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观众审美水平日益提升对电视新闻播报的形式提出了考验。当前许多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单一老旧, 节目编排没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习惯, 导致观众对该类电视新闻失去耐心, 甚至产生抵触厌烦情绪。这种现象在一些小城市的电视台比较普遍。

1.3 盲目跟风

在编辑能力匮乏的今天, 电视节目盲目跟风的现象日渐普遍。对新闻类节目而言, 由于新闻的时效性和越来越强调深度报道和理性分析等原因, 许多电视新闻通过模仿其他电视台甚至外国电视制作形式来降低制作成本, 如曾经有个电视新闻播报以RAP形式将新闻串烧, 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不久许多地方台都模仿这种形式, 稍作修改的只是将RAP变成说书, 还有许多地方台模仿省会城市的地方口音报道新闻特点, 也将方言融入到了新闻报道当中, 不伦不类。盲目跟风反映的是电视编辑能力的匮乏, 没有创新能力的电视台永远无法成熟起来。

2 编辑在电视新闻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独特的新闻嗅觉

新闻嗅觉也即新闻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 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的头版头条的发掘, 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我们以沸沸扬扬的安阳曹操墓的发掘和鉴定为例, 许多媒体将关注焦点锁定在曹操墓真实性质疑上, 而随着安阳曝光率的提高, 对安阳市民就曹操墓的发掘所产生的复杂心态没有多少人关注, 于是郑州市某媒体对安阳市民曹操墓发掘前后的心态变化进行了跟踪报道和深度分析, 随即第二天出炉的新闻报道就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观众的反映也很强烈。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 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当然, 新闻嗅觉的提高有赖于大量信息的掌握和对有价值信息的捕捉, 这需要编辑具备足够广泛的知识面和兴趣面。

2.2 专业的编辑技术

编辑技术是一个从事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硬件。从电视新闻编辑角度来看, 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熟悉电视媒介的特性, 学会如何发挥电视广覆盖率和受众层次多元的特点进行新闻的编辑与策划, 并确保与其他类型节目做到协调一致。如新闻节目如果放在下午进行深度报道, 收视率往往会受影响;与娱乐类节目放在一起可能会由于风格的迥异而遇到其他节目台的抵制等等。其次, 编辑的新闻策划能力也极其重要。有素养的新闻编辑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策划上会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既能避免与其他电视台同质化竞争, 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来。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 在面对中央电视台强大的宣传攻势生成的话语主导权时, 一些地方台选择与奥运会有关的小人物为切入点来进行连续报道, 通过“小人物大梦想”主题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奥运这个全民体育时代的盛事, 从而达到的良好的宣传效果;也有些媒体以“迎奥运, 游北京”为新闻点来全景展示北京的旅游景点, 也取得了良好收视率。最后, 新闻编辑对新闻稿件剪辑编排能力也很重要。一期节目往往由多条新闻组合而成的, 如何进行合理的编排决定着该期新闻的质量和效果, 并最终影响着收视率。我们以国际化程度高的凤凰卫视为例, 凤凰卫视主打新闻资讯类, 从早上开始的《新闻早班车》, 到上午的侧重于深度分析的时事点评, 再到中午的《新闻午间播报》, 在下午节目偏重于专题分析和新闻访谈, 约下午六点左右开始风格活动的《有报天天读》, 晚上主要进行重大时事点评和聚焦民生百态。另外, 在全天的节目播放过程当中随时穿插正在发生的时事新闻, 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由此可以看出, 对稿件和节目的合理编排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考验着编辑的统筹规划能力和具体的新闻操作能力。

此外, 电视新闻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能, 以提高新闻的表达深度和感染力。同时, 还应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 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能力, 以适应日趋激烈的资讯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杨化平.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才智, 2011 (11) .

[2]严广.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J].新闻爱好者, 2007 (14) .

基本工作能力 篇8

1 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 对电视新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但是我国的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水平有限, 在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1.1 没有超前的新闻意识

及时性作为新闻最基本特点之一, 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以保证观众的新鲜感, 在同行中占得先机, 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超前意识提出了很大要求。而现实中我国的电视台大多是国有事业单位, 它们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市场中来, 导致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差, 缺乏对生存发展的担扰, 对实时事件的敏感度不足, 总体素质较低。

1.2 节目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在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中, 存在着节目内容枯燥的情况, 许多节目的编排只是简单地把新闻事件进行罗列, 由主持人呆板地播报, 严重影响了新闻节目的水平, 不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由于观众水平的提高, 对电视新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如果电视新闻的制作不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只是以自我为中心, 靠主观意识进行节目编排, 会让观众对节目甚至是电视新闻失去信心。

1.3 模仿多于创新

新的电视新闻环境要求工作者要不断引进新的节目形式, 以满足观众要求。然而在学习外国经验时, 有很多电视台没有经过合理的分析, 不考虑当地观众的接受能力, 将一些节目制作形式生硬地引进, 导致观众不能接受节目的口味, 反而降低了收视率。

2 电视新闻编辑需提高的能力

2.1 强大的组织能力

编辑的组织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工作任务的安排上。在日常工作中, 编辑除了要编辑稿件外, 还要能进行采访工作, 并且对摄影师进行任务安排。编辑在进行新闻编排时, 一定要注意抓住事件的中心, 能在最短时间内摸透事件的本质, 并合理安排人员进行资源整合, 默契高效地完成工作。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在报道时要突出主观的思想。这就要求编辑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能够协调各岗位的工作, 并对新闻报道做一个最合理的编排。

2.2 高超的策划能力

获得大量的信息是编辑策划的前提。编辑要保证工作的高效进行, 就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获得全面的信息, 才能做好受众定位、报道选题等方面工作。因此, 编辑要不断地搜集各种信息, 包括来自社会、行业、观众等方面。在报道题材的选择时, 编辑也要有相应的策划能力, 要先确定报道的中心内容, 再组织人员进行报道, 并采用多种报道手法, 合理地进行宣传, 达到理想效果。

2.3 对标题进行润色的能力

标题作为新闻的画龙点睛之处, 是新闻中心内容的精练表达。电视新闻在播出时都有明显的标题, 编辑在进行标题的确定时要下足功夫, 做到言简意赅, 突出中心, 用词合理, 吸引眼球。对于不合理的标题要进行及时的修改, 确保准确性。比如在一篇报道中, 记者的最初标题是《法国队主场大胜乌克兰, 逆转晋级2014巴西世界杯》, 编辑在审核时觉得标题太长, 不利于群众阅读, 要进行压缩, 在经过讨论和研究后, 最终把题目定为《法国逆转进军世界杯》, 虽然字数少了, 但是表达的意思没有变化, 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2.4 采写准确简练的新闻提要和顺畅的串联词的能力

新闻提要能够吸引观众收视、简介重点新闻事件, 合理正确的使用新闻提要, 能体现新闻的重点, 帮助观众了解本次新闻的整体内容组成。新闻提要的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是要精炼, 提要要求用最简短的语句表达, 不能有累赘词语出现。其次是要精准, 提要要能提纲挈领, 表达新闻大意。再次要朗朗上口, 要用简单的句子表达, 不能使用过于拗口的词汇。最后还要容易理解, 要考虑到大多数电视观众的感受, 不要用过于专业的词汇。

串联词是在新闻报道中, 连接上下两个内容的话语, 它能让整个新闻报道平滑, 避免生硬的衔接。电视报道不同于报纸, 网页, 不同的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承上启下语句来联接, 其特点是生动活泼, 有吸引力。

编辑必须要能够熟练地编写新闻提要, 并能在不同的新闻之间用合理的串词相连接, 以提高整个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2.5 准确的编写新闻评价的能力

电视新闻报道不能只是简单地新闻罗列, 一定要把自己的看法融入进去, 发表一些看法、见解, 使人们对于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编辑一定要有撰写高水平评论的能力。比如:最近央视在报道了各地出现大规模雾霾天气后, 又加以评论, 从低碳出行, 减少污染方面做了大幅度地评价, 从而让观众认识到, 雾霾天气的出现不是正常的气象状况, 而是大气污染的表现, 达到了通过新闻报道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效果。

2.6优秀文字处理的能力

文字处理作为一个编辑的基本功, 要求编辑有很深的文字功底, 能准确的编写修改新闻稿件。电视新闻的稿件和报纸稿件的要求还有所不同, 它要配合图像画面进行报道, 不但要包涵新闻事件内容, 还要有新闻的背景资料等方面的内容。编辑在处理电视新闻稿件时, 一定要与画面内容相结合, 更好的表达新闻内容。

2.7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能力

编辑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地域的不同, 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喜爱也有不同, 但是都比较容易接受身边发生的事。新闻中如果带有当地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 能更好的吸引观众。在媒体的竞争中, 编辑要注意把本地群众作为重点对象, 用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来提高收视率, 比如济南电视台的《有么说么》就是一档很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节目, 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将济南当地的新闻串联起来, 以风趣幽默地讲解表述出来,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3结论

电视新闻现在仍是我国主要的传媒平台, 是人民群众了解世界动态的主要方式。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 学习新的知识, 用先进的科学武装自己, 来应对网络化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新兴的网络技术和数字科学的深入应用, 传媒业的格局有了巨大变化, 电视新闻工作所面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要让电视新闻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提高编辑个人的基本能力是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化平.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才智, 2011 (11) .

[2]严广.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J].新闻爱好者, 2007 (14) .

基本工作能力 篇9

中学数学运算能力包括数的计算, 式的恒等变形, 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 各种几何测量与计算, 求数列以及微分、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计算等.

因为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前提, 所以培养学生上述的运算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运算所需要的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

例如, 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首先要使他们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还要掌握有关算术平方根运算的各种公式.如:

如果学生不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和上述公式的适用范围, 则会造成类似下列错误:

而不能正确进行下列运算:

由此可见, 使学生学好有关运算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 并且在学生理解、运用和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中, 又必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 也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就要提高学生运算中的推理能力, 为此, 学生练习运算时, 应做到步步有据、有充足的理由, 并注意提高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和公式来进行推理的能力.

例如, 化简, 需要灵活运用三角函数公式来进行推理, 计算如下:

又如, 解方程lg (x-1) 2=2, 首先应该知道方程的解域是{x|x≠1}, 再进行同解变形, 得lg (x-1) 2=lg100, 从而得到 (x-1) 2=100, 故x=11或x=-9.

但是要注意, 如果将原方程变为21g (x-1) =2lg (x-1) =1, 由于未知数的取值范围缩小为x>1, 于是产生减根, 这种解法是不可取的.

以上可见, 在数学运算过程中, 步步要进行推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理训练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必要途径.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讲究记忆方法, 牢固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和常用的公式和法则.要讲究记忆的方法, 切忌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和运用中记忆, 也可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例如, 在记忆角k·90°±α与角α的三角函数关系时可用“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来帮助记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k是奇数时, k·9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相应的余函数的值, 当k是偶数时, k·9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相应的同名函数的值.至于如何取结果的三角函数的符号, 则由角k·90°±α所在的象限的原三角函数的符号来决定.这是很好的记忆方法!

透析基本原理展示能力品质 篇10

因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不同, 而产物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 是近几年出现的能力考查题型, 因此解答这类题需要具有细致的分析思维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分析出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强弱顺序, 巧妙使用电子得失相等的规律, 生成物的判断等.下面是两道典型的此类试题分析与解答, 以求通过它们给大家提供一个练习平台.

例1 已知在酸性条件下有以下反应关系:

①KBrO3能将KI氧化成I2或KIO3, 其本身被还原为Br2;

②Br2能将I-氧化为I2;

③KIO3能将I-氧化为I2, 也能将Br-氧化为Br2, 其本身被还原为I2;

(1) KBrO3、Br2、KIO3、I2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

(2) 向含有1 mol KI的硫酸溶液中加入含a mol KBrO3的溶液, a的取值不同, 所得的产物也不同.

①开始滴加KBrO3溶液时发生反应 , 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

②当反应产物只有I2和Br2时,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③当a的值为1时, 反应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

试题与思路分析:解答该题首先理解三个已知条件, 这三个已知其实是告诉我们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氧化性强弱, 或还原性强弱关系, 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判断出反应的生成物.由题中条件可得出:氧化性KBrO3>Br2, Br2>I2, KIO3>Br2, 综合得各物质的氧化性顺序为KBrO3>KIO3>Br2>I2.通过①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②当反应产物只有I2和Br2时, 生成1 mol Br2, BrO-3中溴元素化合价降低10, 必有10 mol I-发生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a值为1时, KI与KBrO3物质的量相等, 二者化合价升降也相等即KI→KIO3, KBrO3→Br-, 但由题给信息知KIO3又能将Br-氧化成Br2, 本身被还原成I2, 且KIO3过量, 所以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I2、Br2、KIO3.

答案: (1) KBrO3>KIO3>Br2>I2 (2) ①1∶6 ②10I-+2Br-+12H+5I2+Br2+6H2O ③I2、KIO3、Br2.

例2 黄铜矿 (主要成分CuFeS2) 是提取铜的主要原料

(1) 取12.5 g黄铜矿样品, 经测定含3.60 g硫 (杂质不含硫) , 矿样中CuFeS2含量为__.

(2) 已知:2CuFeS2+4Ο2800Cu2S+3SΟ2+2FeΟ (炉渣) , 产物Cu2S在1200 ℃高温下继续反应:

2Cu2S+3O2→2Cu2O+2SO2

2Cu2O+Cu2S→6Cu+SO2

假定各步反应都完全, 完成下列计算:

①由6 mol CuFeS2生成6 mol Cu, 求消耗O2的物质的量

②6 mol CuFeS2和14.25 mol O2反应, 理论上可得到多少摩尔铜

③6 mol CuFeS2和15.75 mol O2反应, 理论上可得到多少摩尔铜

分析:该题的第 (1) 问是基础题, 主考查质量分数的计算, 由硫守恒2S→CuFeS2, 得64∶184=3.60 g∶m (CuFeS2) , m (CuFeS2) =10.35 g, 则矿样中CuFeS2含量为:w (CuFeS2) =10.35g12.5g×100%=82.8%.第 (2) 问是该题能力考查落脚点, 解答该题中所有问题的前提是判断产物是什么, 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结合生成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通过对“在1200 ℃高温下继续反应:

2Cu2S+3O2→2Cu2O+2SO2

2Cu2O+Cu2S→6Cu+SO2

可以得出:Cu2S与Cu2O不能在1200 ℃时共存、O2不足时Cu2S与Cu共存, 若O2过量, 则Cu可以完全转化为Cu2O等结论.从该题所给的条件, 可以判断出CuFeS2在不同条件和不同O2的物质的量时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下列几种情况, 即①若温度为800 ℃, 且n (CuFeS2) ∶n (O2) =1∶2时, 产物是Cu2S、SO2、FeO;②若温度为1200 ℃, 且生成物是Cu、SO2、FeO时, 发生的反应为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6CuFeS2+15Ο212006Cu+12SΟ2+6FeO, 此时n (CuFeS2) ∶n (O2) =2∶5;③若n (CuFeS2) ∶n (O2) <2∶5, 生成物有Cu2O、SO2、FeO;④若n (CuFeS2) ∶n (O2) >2∶5, 生成物是Cu、Cu2S、SO2、FeO.通过③是守恒法解答此问.最后根据守恒法解答各问如下:①生成物为Cu、SO2、FeO, 氧守恒知

n (Ο2) =12n (FeΟ) +n (SΟ2) =3mol+

12 mol=15 mol ②O2不足生成物有:Cu、Cu2S、SO2、FeO.其中, 氧守恒知:n (Ο2) =n (SΟ2) +12n (Fe) 14.25=9+12n (Cu) +3可得铜为n (Cu) =4.5 molO2过量时, 生成物有Cu2OFeOSO2, 由氧守恒知:

得n (Cu2O) =1.5 mol, 又n (Cu) +2n (Cu2O) =6 mol, 可生成铜为n (Cu) =6 mol-2×1.5 mol=3.0 mol.

综合上述解答得答案为: (1) 82.8% (2) CuFeS2Ο2Cu+FeΟ+2SΟ2n (Ο2) =15molO2不足量 Cu2S+O2→2Cu+SO2 n (Cu) =4.5 molO2过量 2Cu2S+3O2→2Cu2O+2SO2 n (Cu) =3 mol.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方法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应用能力;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75-01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建筑物认识丰富的几何图形;银行存款的本金和利息;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物体出发,进而追问其蕴含的几何知识。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才能激发起学生热爱数学的极大兴趣。

2、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师不仅要善于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这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

2、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用温度引入新课: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10℃,最低气温是-5℃,那么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先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再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计算,并举例让学生验证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是以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结合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增加师生互动、使数学的内容形象化,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加深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通过“数学建模”把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落到实处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例如行程应用题: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匀速,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每小时),已知汽车每小时运输成本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则全程运输成本y可表示成速度V的函数,这里涉及到行程和函数的综合应用,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路程、时间、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施“问题解决”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的层次上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成就感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这样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和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

总之,应用型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其多功能的教育价值早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它已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社会、认识评价社会的一个窗口。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中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教师平时应该有意识的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开创数学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本工作能力 篇12

一、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文本阅读不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出结论的个人独白, 而是教材编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重组合的问答对话。成功的对话不会始终按照任何一方的意愿进行, 更不会全部到达预先设定的目标, 它必然由双方的对话本身呈现意义或真理。

这样, 很多教师以前那种唯教学参考书是从的解读文本的做法, 显然无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建立了一套凌驾于文本之上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该体系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僵化, 直接造成了解读文本政治化、概念化、唯一化的后果。如《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就是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理科夫就只是专制主义自觉而忠实的维护者, 《项链》的作者就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于是就形成了教学过程的固定模式:每篇课文都是按照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几个环节进行。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文本自身的开放性和对教材解读的多元性特点。教师因缺乏多元文本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而只能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无形中隔离了文本与学生, 课堂上本应出现的“多重对话”局面, 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如果说“老一套”做法已不适应课改, 那么课改后, 因倡导个性化阅读, 教学中又兴起了臆说、戏说之风:对文本过度阐释, 把文本当成引子, 天南海北地无限链接等所谓解读, 同样也是有害的。

二、语文教师具有普通读者和语文教师的双重身份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普通读者的身份。备课时不是先深入接触文本, 努力积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与文本和作家相遇、相知、相融合的初始体验及个人对文本的独到见解, 而是忙于查找各种资料, 整理相关结论。这样的文本阅读, 缺少教师个人的真正参与, 缺少教师直接的阅读体验, 更缺少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 势必影响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 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处理和指导,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工作中, 我们经常忽视自己普通读者的身份;生活中, 我们又时常忘记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繁重琐碎的工作,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使我们疏于读书。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读书生活, 就难以增厚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 无法形成优秀的阅读品质, 自然无法找到课内与课外相通的道路, 也不能真正挖掘出每个文本“这一篇”最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我们教授《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时, 都会讲文眼, 讲结构上的首尾照应, 讲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写景的特点, 还有精彩的比喻,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 似乎该讲的都讲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而其实, 我们一直只注意了散文的一般特征, 忽略了具体篇目特有的个性特征, 两篇散文都还应该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若要找出每个文本的独特性, 即最有语文价值的部分, 离不开教师本人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 而这个能力确实又离不开教师多次深入文本, 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以及丰富的阅读储备。

三、语文课本自身的独特性

语文课本与其他课本不同, 它的文本属于“原生态社会化文本”, 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某位作家专门为语文教材、为学生学习语文而写的。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 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 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 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要把这些内容全都搬到语文课堂上既不可能, 更没必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结构、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和学生的需要, 选择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目标, 明确最值得教的内容, 把这些内容组合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分解成学生认知发现的步骤, 把学习文本的过程转化成学生学习的过程。

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讲“拿来”这种思想的深刻性、“理性对待外来文化”这一观点的理智性、作者说理的形象性、极具鲁迅杂文特点的个性表达, 破立结合的写法、犀利的语言风格等, 但到底最应该讲什么, 如何取舍, 怎么处理“了解和把握”的东西, 却考验着一个语文教师处理文本的智慧。确定最终教什么, 离不开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拿过来一篇课文, 我们要把这篇课文可以讲授的内容罗列出来, 然后“做减法”, 锁定最有核心价值的部分,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

四、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生思想敏锐,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发展, 但认识问题还容易片面和表面, 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在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 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对家长、老师表现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求知欲旺盛, 外界的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当今的多元文化信息时代, 心智仍不成熟的高中生还不可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客观的把握及准确的判断和甄别。

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 语文教学要顺利展开对话, 难度很大。学生受自身认知结构和阅读经验的制约, 不易发现文本提出的问题或作者意图, 更毋庸说置入自己的问题了。很多时候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文本, 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 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教师应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供与文本相关的材料, 指出学生阅读中的盲点, 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经验。

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不同视角与经验,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碰撞之后, 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不是教师的独断, 也不是学生的盲从;而是建立在相应的文本解读能力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 对文本进行独立的解读,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才有可能驾驭学生对文本的各种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总之, 文本解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基本的专业能力, 不断提高这种能力, 就是在不断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摘要:对高中语文教师而言, 文本解读是基本的专业能力, 这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是一项基本功。之所以强调这种能力, 是基于课标的需要, 基于教学的需要, 基于课本的特点, 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本解读,专业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温室西葫芦下一篇:时代呼唤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