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精选9篇)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 篇1
当人类迎来21世纪的曙光,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浪潮方兴未艾,政治多极化、民主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可阻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日趋和谐;与此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囯际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当中囯迎来21世纪的春天,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日益加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也不断涌现。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要求,给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注重参与,引导探究,培养综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个性化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囯教育界只有自觉适应这些要求,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更为深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又迫切呼唤新型教师的诞生和成长。教师,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坚决摒弃传统教师观念,确立全新的教师观念,向着终极关怀型、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开放型、反思型教师的目标迈进,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发展,不仅应成为教师自觉的应然追求,而且应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所在。
新时代呼唤终极关怀型教师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素质结构上是截然不同的,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相通的,这就是它们都首先是培养人的活动。人和各种人造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仅和一般生物一样,有各种生命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内涵,有思想、有追求、会思维、会反省,这就决定了培养人的过程和制造物的过程有着本质之别。制造物时制造者只要遵守一定的技术规范就可以了,而培养人时教育者不仅要遵守一定的技术规范,而且要关照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质量,体察其情感和思想状态,自觉适应其生命需求,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潜能,教育活动才有望成功,教育者的价值才能实现。简言之,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首先把受教育者当人看,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他的生命需求,关注他的生命质量,使教育变成促使他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快乐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教书育人,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外,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则是要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而不可使教育活动损害其生命健康,教育质量影响其生命质量。道理其实很简单,失去了生命质量,追求学习质量就失去了终极意义。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受我国用人制度、政绩观念和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等的影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被严重异化,全社会和教育内部几乎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上,而较少有人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致使教育成为危害学生生命健康的无形刀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唯一的任务就是无休止地教育学生苦学,废寝忘食地学,甚至希望学生全天候地学,以博取所谓的高分。于是学生眼睛的近视度逐渐增高了,腰背逐渐弯曲了,身体逐渐消瘦了,性格逐渐变得内向了,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困惑与怅惘。这种无限度地付出换来的结果是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极度摧残,给学生性格和心灵带来的阴影更是终生难以抹去,即使有少数用牺牲今天换来明天的学子得以如愿,而大多数学生却带着无限的伤痛和惆怅走向社会。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还能持续多久!
残酷的教育现实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想要的?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对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追求统一起来,使教育同时成为促进身心发展和建构快乐生命的手段。值得庆幸的是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鲜经验。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到生命教育理念的提出,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到关照学生的生命质量,无疑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巨大超越。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为: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张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更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和灵魂所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学者谷口雅春、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相继提倡生命教育以来,生命教育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逐步实施。近年来在国内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湖南、北京等省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实践和研究活动,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生命教育实践的展开迫切呼唤终极关怀型教师的诞生和成长,这样的教师用生命教育理念来指导和整合教育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发展,而且把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
新时代呼唤学习型教师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文化创新空前加速和学术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凸现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的加速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也空前加速,人类终于迎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要使自己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此同时,当今学术发展综合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也使学习内容变得日益广泛和多样化。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传播人类文化为使命的教师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教育理念、教育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且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变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更是不断创新,靠学生时期积累的知识来应付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持续改革,教师只有自觉地学习,不断地学习,终身地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教育先进经验,学习所教学科的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
教师学习不仅需要自觉的意识,更需要提供合适的条件。社会和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学和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包括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保障教师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资源,釆取便于学习的管理措施。只有当教师的学习条件得到充分保障,教师的学习愿望得以充分实现时,才有可能使全社会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全社会的学习愿望。总之,做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到老,教到老的学习型教师,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教师理应为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树立榜样。
新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许多教师深感书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管,虽加倍付出,却很难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许多教师还缺乏研究的能力和习惯。教育是异常复杂的活动,教育对象的多面性(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和统一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适应性,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多环节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和生成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教育空间的延伸性和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教育环境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无不体现出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无论他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对每项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研究,采取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策略和措施,并在教育过程中适时调整,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否则,不加研究,一概采取一成不变的习惯方式来应付条件迥异的教育任务,势必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许多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自然不能适应教育工作复杂性、创造性的要求,其深感书难教,学生难管,也就不足为奇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具备研究能力(不管他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甚至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则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适应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教育必须不断改革。教育的不断改革正是教育工作时代性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当前无论是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还是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贯彻落实这些理念和目标,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合作型、个性化的人才,势必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课题,才能应对时代的挑战。以基础教育为例,基础教育新课改在给教师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例如,开发校本课程,选择选修课程,落实三维目标,二次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转变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等,给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是大势所趋。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大学教师有较为自觉的意识,也有较强的能力,而中小学教师却有不小的思想障碍。一是不少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定课程方案的被动实施者,而不是参与开发者。他们往往把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等同于教学内容,把对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内容的复述等用于教学过程,缺乏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再处理、再丰富、再拓展的意识和能力,也缺乏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他们往往认识不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而采取简单照搬教材或他人现成方案的消极态度。二是他们几乎普遍认为自己不具备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条件。他们往往把教育教学研究看成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事,认为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做到。实际上这种实践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并不是只有专家才能做到,中小学教师也有不少有利条件,如比较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学生的成长环境,而这些都不是专家们的长项,中小学教师只要树立自信,善于学习,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采取客观的态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就能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众所周知,像斯霞、李吉林、魏书生、任小艾、于漪等著名教育专家就是依靠教育科研和实验从中小学教师中脱颖而出的。总之,新时代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能力是教师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需要发展型教师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它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时代,它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它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时代还是知识爆炸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它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基本学习能力。除此而外,增强身体素质,发展非智力因素,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形成现代人的意识,仍是当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发展型教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践行这一理念,首先要求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其次,要确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再次,要选择运用能较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掌握模式、范例模式、程序模式、情境模式、互动模式、学导模式、发现模式、探究模式等。最后,选择使用便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练习法、实验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研究法、陶冶法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坚持能力本位,充分利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时代呼唤开放型教师
当今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持续高涨的时代,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的时代,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要有国际视野,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为此了解一些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育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实现与社会的持续对话,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思考教育问题时必须联系社会背景,分析社会需求、条件和影响,而不能就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例如分析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就必须全面思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此外,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因此,教师要具备协调沟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视野,具有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做一个开放型教师。
新时代呼唤反思型教师
新时期国际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国都把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能够进行研究并成为反思型教师几乎成为各国教育界对教师的共同要求。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路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教师的学习是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更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经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反思,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的潜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反思也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它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相信自己才是处理教育问题的专家。只有善于反思的教师,才能改变依赖外部权威、听从别人指导的被动局面,成为真正自主和成熟的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生活在当今,就是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见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反思使教师潜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智慧得以激活,成为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样需要反思型教师。反思是一种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反思型教师严以律己,精益求精,期待成长,从不自满,这些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有论者认为,反思型教师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有较多的人生追求,善于进行人生规划,是一个事业成功者。(2)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反思,是一个自觉反思者。(3)有较强的探索意识,勇于批判,是一个行动研究者。
要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应在持续对话过程中逐步实现:(1)与文本对话,开展自我反思。教师通过阅读书籍尤其是理论文献,和作者进行对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鉴有益的观念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水平。这其实也是自己新思想与旧思想对话和斗争的过程。(2)与课堂对话,与学生对话,开展教学反思。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达成?在多大程度上达成?有哪些目标没有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原因何在?等等。(3)与教研对话,开展同伴式反思。通过和同事相互交流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使自己快速成长。(4)与科研对话,开展理论性反思。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5)与网络对话,开展引领式反思。教师借助网上论坛、教育博客等载体,与名师名家对话,提升专业反思水平,促进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如写读书笔记、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札记、写教后感、同伴交流、参与课题研究、网络拜师、博客交流等。
总之,新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呼唤新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向终极关怀型、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开放型、反思型教师转变,不仅应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自觉追求,而且应成为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导向。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 篇2
9、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于协作(3分)。
10、总分(或:总论—分论)。(2分)举例论证(或:摆事实)。(2分)
11、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独出心裁、自出心裁)、独树一帜(别树一帜)、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辟蹊径。等等。(2分)
12、示例1: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示例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中国的统一和平作出伟大的贡献。
时代呼唤“创新英雄” 篇3
“有朋自《中关村》来不亦乐乎”!这是一位读者从杂志上读过柳传志撰写的《缔造联想》后,写给我们的感言;不难看出,这位热心的读者把《中关村》介绍的企业家视为朋友了。几年来,《中关村》为读者讲述了100多个“知本家”的创业故事。最近,又从中选编了51位“知本家”创业的感人事迹,结集成书——《中关村创新谱》。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谭维克在序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诚如是,时代呼唤“创新英雄”。创新的本质特征是独树一帜,创新的主力军则多是“知本家”。作为《中关村》杂志的一名编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幸拜读“原创”手稿,先睹为快,那种喜悦之情至今犹存。今又重读结集后的《中关村创新谱》,温故而知新,再一次冲动,又一次兴奋,勾起诸多美好的回忆,“书中自有黄金屋”矣,生发出更多的联想……
1
联想是一部跌宕起伏、百读不厌、永远读不完的长篇故事。自从《中关村》编发了柳传志先生为本刊撰写的《缔造联想》的长篇文章之后,好评如潮,于是,联想的故事也就成为人们议论不完的热门话题。用周光召先生的话说,“他们(联想)的主要贡献是为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引起了中国科技界观念的彻底改变,这个是有历史意义的”。《中关村创新谱》中编选的两篇——《柳传志的素质》和《杨元庆:缔造联想的明日帝国》,不过是“联想故事”中的“短章”和“碎句”。在国人热议杨元庆接班后一改昔日“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时,《中关村》发出了《联想: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声音,赞扬《联想: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创新精神。申猴年岁尾,“雄鸡”提前报晓,传出震撼人心的消息: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中关村》大胆地预言,《联想:“蛇吞象”好戏在后头》。“新联想问世百天”之际,我们的联想是,《新联想“过百岁”预兆前途康庄》。一位资深记者“揣着明白装糊涂”,对联想的广告词“人类失去了联想……”颇有微词,美国政客制造“联想威胁论”……《中关村》热情洋溢、高瞻远瞩地提醒人们,表明态度——《“新联想”是一幅壮丽的油画》,只有远观才能体味其内涵之美;《联想:自主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关于“联想的故事”,吴敬琏先生有过亲切并十分确切的评语,“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财产。”一位著名作家说,联想“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2
王志东是中关村的“创新英雄”,天下谁人不识君!“志东品网,永不言败”。在中关村的发展史上,他留下清晰不可磨灭的足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王志东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炼狱”之苦,才“增益其所不能”;在重新洗牌之后,把握机遇,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新的征程。王志东的“点击公司”诞生之初,虽然貌不惊人,然而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令“网民”喜上眉梢日渐攀高的点击次数,像政治家十分在意的“人气指数”上升一样,让我们怦然心动,因为这预示着美好的明天。一位网友热情洋溢地称王志东是中国互联网的“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网民送真情。一个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人,能得到如此众多素不相识朋友的关爱,“吾庐独破死亦足”。作为回报,王志东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01年的夏天,当人们从“新浪”看到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的消息时,“网上寻梦”的人无不为之惋惜。不平则鸣,风华正茂的王志东遭遇到了“资本”的“强暴”而留下“永远的痛”。凭心而论,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的残酷无情。当时,“而立之年”的王志东,表现出“不惑之年”硬汉子才具有的稳重。他在事发3个星期后才站出来讲话:“只有在大家都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我才能愿赌服输。如果有人出老千,出阴招,怎么可能愿赌服输?”王志东“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的大家风范,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日历又翻开崭新的一页,过去的就让他过去罢!王志东能否东山再起?曾经是中国IT业最大的悬念之一。请不要忘记:王志东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毕竟当过举旗人。在王志东之前,中关村没有寻求硅谷投资的先例;在新浪之前,中国互联网谈不上繁荣。即使2001年互联网陷入低谷,王志东在资本洗牌时被“打入另册”,他还在坚持撰写《志东品网》的文章,对互联网的前途笃信不移,鼓励大家,渡过难关,光明在前,好戏还在后头。凭借人们对王志东的了解,他是“性情中人”,不断创新的精神,永不言败的个性,还有那难能可贵的韧劲,我们相信“点击公司”在“不惑之年”定然能够再造辉煌!我们也盼望拜读《志东品网》的新篇章。
3
“无君不识‘汉王笔’,少有人知刘迎建。”他,“行伍”出身,历经军旅生涯,步入高等学府,十年寒窗苦读,象牙塔里蜗居,几近“不惑”之年,靠毅力和智慧奉献出20世纪汉字书写最伟大的发明“汉王笔”。“汉王”笔绘新世界。刘迎建是知识经济的实践者,称之为新时代的“知本家”,名符其实也。总结“中关村”成功腾飞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向“知本家”学习,是时代的最强音。一要学习“知本家”的爱国热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知本家”最高的思想境界。走到天涯海角,月是故乡明;遇到艰难险阻,祖国和人民是力之源。二要学习“知本家”努力掌握人类丰富科学文化精髓的治学态度。“知识就是力量”是“知本家”永远的座右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当是“知本家”治学经验的感悟。三要学习“知本家”的创新意识。“知本家”多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既善于在科学发明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又敢于在制度创新上打碎桎梏,冲破樊笼。四要学习“知本家”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创新有胆识,攻关不怕难,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新锐细胞,有顽强的生命力,是最富有“遗传变异”功能特点的机体。五要学习“知本家”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敬业品质。“名利场”是政客和商家角逐的舞台。“知本家”则淡然处之,经得住喧闹,耐得住寂寞。“知本家”既有少年得志荣登榜首者,更有大器晚成“朝花夕拾”者。其共性则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之,他们远离“小富即安”的平庸,笃志追求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千古绝唱。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正像人类经过了狩猎、种田、办企业的发展一样,现在不过是在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后新的生存方式而已。知识经济的理念把人类推向更辉煌的阶段,“地球人”必须迎接这一天的来临,不论你是“新新人类”还是“另类”,也不管你愿意抑或不愿意,这是“宿命”——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
“铁板高吭唱大风”。《中关村创新谱》写出了时代的主旋律,为当代创新英雄立传,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在梦想与理想之间探索”的“联想教父”柳传志,被誉为“当代毕昇”的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扛起民族软件大旗冲向世界”的王文京,“一生写好七个字”民营企业的拓荒者纪世瀛,“打造‘中国芯’的星光舞者”邓中翰,“‘爱国者’品牌的举旗人”冯军,“用技术改变生活”创造“百度”奇迹的李彦宏,“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的俞敏洪,演义“王码春秋”的王永民,还有“搜狐”奇才张朝阳、“新浪”绅士汪延、“商海书生”王东临……每个创业者的故事都是让读者难以忘怀的励志“座右铭”。
4
“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不会“得鱼忘筌”。我们相信,杨致远决不会忘记那位为YAHOO引进风险投资的麦克莫里兹和“美洲杉基金”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的商海里闯荡,壮志难酬,功亏一篑,往往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是“营造中国硅谷”的倡导者,鼓吹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疏通融资渠道。他大声疾呼:鼓励“投资商”和专业基金提供“天使资本”。在新技术产品早期开发阶段,往往需要慧眼识英才的“天使投资商”,对萌生中的小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天使投资”,既需鼓励私商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提倡社会团体建立基金。遗憾的是中国硅谷中关村,还十分缺乏有眼光的“投资商”和完善的投资机制。无论是雅虎、新浪,还是搜狐……都是在美国硅谷的沃土里萌发,在蔚蓝色的天空中搏击,NASDAK的那双“看不见的手”托起了初升的太阳,赢得全世界的赞叹。“淮桔为枳,所以然者何”?这是有志于打造中国硅谷的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位国外经济学家说,“什么是硅谷?硅谷就是一个培育公司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无论是YAHOO还是SUN……几乎所有的公司,他们都获得过风险投资的资助。1980年以后,美国高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近乎50%都在硅谷。从投资额上看:1988年以后,每年都是几十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100多亿美元,2001年已经高达1380亿美元。鉴于硅谷的经验,中关村的最早的创业者并有“村长”雅号的段永基先生说,“科技园是用钱堆积起来的”。并且建言,“一定要由民间资本来承担投资主力,不可能全靠政府”。
“科技园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人们热切地期盼中关村再造辉煌!
5
“知识经济的发展正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读完《中关村创新谱》,掩卷沉思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知识经济像人类进步历史长河中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尽管知识经济尚处在萌芽阶段,然而已经呈现出“后发力”的态势。我们不可拔苗助长,但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为发展知识经济开拓广阔的空间。要大力鼓励“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政策重于技术,国务院和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快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措施,无疑是发展知识经济强大的“动力引擎”和有效的“催化剂”。以人为本,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我们既要有钱学森那样无私奉献的“资深院士”,也要有王选那样学者型的“学科带头人”,还要有柳传志那样善于经营擘画的“儒商”,更要培育出一大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当代“知识英雄”和“知本家”。发展知识经济,需要继承前人的成果,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技术要创新,政策更要创新。前者的成果是改变人类文明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出名优产品;后者的标志是通过体制改革,激活“知识英雄”创造“财富神话”的无穷潜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本家”创业需要有雄厚的资本支持。我们企盼有更多的投资商,在风险投资的“游戏”中攫取利润,“玩的就是心跳”,那才是大赢家。发展知识经济,既要有“慧眼识才”的睿智,更要有“敢冒风险”的韬略。
时代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4
一、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在任何学生面前均注意平等施教,须知“教学相长”,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形成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这样的氛围,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自尊心是青少年学生宝贵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青春期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必定给后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呵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以诚相待。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家长的从业状况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单亲家庭的增多,高中普及率的提高……均会影响师生的情感互动。
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拓展并发现新的师生关系互动途径,促进师生情感互动。学生越是具有强烈的求助要求,教师满足其需要的举措越能激起学生强烈积极情绪反应,师爱自然越易为学生所充分感受和体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在教师的助困过程中越易得到改善和发展。
六十年前,德国心理学家施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理解需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基本社会需要,六十年过去了,青少年对理解的渴望不但没有减弱,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强烈。而今,城乡外出发展的学生父母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他们不被他们父母理解的可能性增大。每学年的高一、初一新生有部分学生不习惯新学校的吃、住和作息时间,此时有的学生就希望父母来身边安慰和鼓励他们,周末来学校看望他们,或周末回家与父母团聚,以释放对新环境的不适感。这对父母外出的学生来说是奢望。此时我们就应与他们多做情感沟通,站在他们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新苦恼。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也应像民主的家长那样理解学生。教师还应多与单亲家庭的学生交流,对他们给予父母般的关心、照料和爱抚。多给学生一份柔情和温馨,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尤为重要。他们不仅希望教师能给他们知识、技能,而且也希望教师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理解万岁”,“沟通无限”。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使学生体察到老师真诚的关爱和帮助,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甚至不好意思不进步或犯错误,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对不起老师的感觉,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而不断进步。
在新世纪的曙光照耀下,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受教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规范约束人,培养一代具有人格尊严,拥有民主意识,遵从社会规则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授教者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激励学生,信任学生
当今学生知识面广,个性更突出,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学生首先要对教育活动产生热情,才会对教育活动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绪,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而师生之间所有的正面情感都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产生的。
激励就是多表扬,少批评。常言说:“数其十过,不如赞其一长。”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魔力。寻找闪光点,放大优点,千万别做教育的蠢事:动不动就讽刺、斥责,甚至是歧视,别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篇5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李松林 魏 斌 (刊用于《江苏教育》第24期) 众所周知,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所谓创新型的教师,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 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第二部分,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视为不可分割的两大块。我认为:高素质人才来自开放式的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走出新路取得高效,完全在于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需要在具备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主体性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 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因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能,在实践活动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由讲授变为设计、组织、建议、指导、鼓励。笔者前不久听过一节关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我们的学校》。执教老师在课堂内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练习导游之后,放手让学生为客人老师做校园导游。教师同时跟踪摄像,回到教室后回放实况组织评议。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对老师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挑战与创新呢?《我们的学校》一课的执教者就主动“让出位子”。学生导游前,他是耐心的导演;学生导游实践时,他跟踪摄像,甚至请客人老师向小导游们提些问题;补充评议时,他又学起了崔永元。总之,他自始至终没有“抢戏”。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高效性、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能力。 1、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校园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各个环节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活动流程,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笔者观摩过一节语文实践活动――《春游柳敬亭公园》。执教者组织学生参观柳敬亭公园,先画“柳园春色”,再以歌舞形式赞“柳园春天”,最后写“春游柳园”。既探索了语文与美术等各学科间的渗透与沟通,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画的综合能力。 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编辑《绿色行动小报》,宣传环保知识;也可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日调查校园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方案,撰写建议书,寄给有关部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切入点还很多,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磨练了才干。。 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可拓展到工厂、商场、证券市场等;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读书交流、办报、演课本剧、实话实说、法庭辩论等。可以结合祭扫举行革命烈士诗歌朗诵会,可以给“海空卫士”王伟的父母写封信,可以上网声讨“FLG”。总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活动的.设计也可以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产生,既能体现教师的民主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具备过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还要求教师有设计、制作相关的课件以及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的能力。 课件融声、光、色、形、动态于一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合理地运用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重点难点的解决,还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该课件如何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开拓视野以及提高效率。让课件为活动服务,切不可徒有其表。 如《我们的学校》一课的课件设计,重点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图画+动画+录像),为学生练习导游时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当客人老师刚坐定时,大屏幕上由点到面出场显示暖色调的“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教改实验区欢迎您!”,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热情好客的小主人意识。上课了,下拉式显示课题及听说要求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点击构成板书,使学生在兴奋中像了解电脑游戏规则似的明确了训练要求。 练习导游时,首先显示校园平面图,一动画小精灵,提示学生向客人老师问好。介绍时,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所需要的场面,也可以用视屏展示台展示自己所画的校园一景向客人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练习之后,动画提示进入导游实践阶段,并显示导游前的准备事项,如落实导游地点、路线等。由此可见,合理地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实践活动更加趣味盎然,有条不紊。 《我们的学校》中,当学生为客人老师导游时,执教老师拿起摄像机跟踪拍摄,通过大屏幕回放导游实况,组织评议。电教设备的使用熟练、自然,丝毫不影响活动的进行。可见,为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能熟练地使用电教设备。这是现代化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急需交叉复合型的教师。 无论是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对音、体、美、英语、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逐步把自己转化为“T”字型的人才。 组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复杂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活动的策划、准备、落实、实施等,需要教师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放手培养小助手、活动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下达“承包”任务,让每个同学种好各自的“责任田”,而且还有对其它“责任田”里的活“说三道四”的责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民主的作风,优秀的组织能力,灵活应变的心理素质,是语文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仅此一点,学生就能受益匪浅。 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决定着活动内容有时是跨学科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同事关系,争取其它学科老师的配合,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实践活动有时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 风趣幽默。小学教师应始终怀着一颗童心。语文实践活动除了自身的兴趣性、课件的新颖性还要求教师风趣幽默。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机敏的智慧、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轻松的心情, 善于将自己变作普通的一员参与活动,善于在幽默中包蕴理性。 四、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性决定了教师应有不断完善的探索精神。 当今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语文实践活动必须紧跟形势。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需要教师们不断“实践、学习、科研、再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要求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首先要勇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本着科学的态度自我总结。如,写出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课件设计、学生活动前后相关情况对比、根据教学录像整理出相关资料等,为教研准备素材。其次,“多渠道”向别人学习, “吸收”别人的经验理论。把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再次,通过再实践进一步检验自己的设想,把它上升为理论。如此循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创新型的教师应当“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陌生”,尤其是跨世纪的一代教师应当在动手能力、指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教育管理能力方面从更高的水准上重塑自己。创新型的教师必将促进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的人才。 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 李松林IT新时代呼唤新型企业领导者 篇6
他预测,未来5年大约80%的技术都会从企业外部购买。“IT经理人作为IT专家对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时代渐行渐远了。”
同时,IT经理人的另一个角色就是谈判师和调解人,“未来,我们的工作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与网络的连结更加紧密。供应商不再只为企业提供简单的服务,他们需要直接与消费者以及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这就需要IT领导者能够对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IT领导者的第三个角色是信息加工者,Araujo举例说道:“企业中的IT部门可以使用Salesforce.com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Salesforce提供的信息对企业其他部门来说没有任何意义。”IT领导者应寻找并捕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其能在更大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价值。
IT经理人需要扮演的第四种角色就是业务流程的创新者,Araujo说,“我们必须承认,技术创新往往不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与创新绝缘。”IT经理人应该善用商品化的技术,将其与独一无二的业务流程相结合,为企业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
实现以上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摒弃旧有的行为方式。现在,“IT消费化”已经促使技术从幕后转到前台,IT部门的角色也因IT服务领域的激烈竞争而有所改变,尤其是云计算和软件服务供应商崛起所带来的推动力。
“消费者对市场的前进方向有绝对的决定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Araujo说,“如果对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任何限制,那么最后我们将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最终将导致消费者想方设法地摆脱我们。”
IT消费者化意味着,CIO们不能再武断地说某种技术能否被应用到企业中。3年前,许多CIO认为平板电脑一定不会侵入到企业内部。但是现在,企业高管们出门都要带着iPad,并通过它连接到企业网络。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事物开始连接到网络,物联网的概念也被大家所熟知。IT部门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可以为企业带来战略价值的领域,同时摒弃无法产生价值的业务。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教师 篇7
一、创新型教师要有博大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习, 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是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 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博大深厚的爱。教育的含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而应是信念、力量、美与创造的统一。
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有了这种爱, 我们的教育才有了它最真实的意义。有这样一则故事:爱神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 (爱) 的意义在哪里?阿佛洛狄忒说:“‘L’代表Listen (倾听) , 爱就是要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要, 并且予以协助。‘O’代表Obligade (付出) , 爱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 无私地去灌溉爱之苗。‘V’代表Valued (尊重) , 爱需要展示你的尊重, 表示体贴、真诚的鼓励。‘E’代表Excuse (宽容) , 爱就是仁慈地对待, 宽容对方的缺点与错误。”
创新教师就应具有这样博大的师爱, 这样, 教师才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呼声, 才会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我展示;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无天”、“无拘无束”的表现持宽容态度;才能对学生的新奇想法持宽容态度, 并时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学观念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树立民主的、科学的、适应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师创新的前提。
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上从一名教者, 转变为一名引导者、一名组织者,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组织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己发挥已有的本领来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的本领。爱因斯坦说:“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然而, 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其任务只是把知识从教科书搬到学生身上, 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知识量方面的积累, 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说, 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做, 以及如何做得更好。创新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培养, 如培养学生的胆量、意志、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等,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三、创新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用什么方式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它是教师创新的关键。教学方法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放性原则, 注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创新性原则, 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学生掌握现成知识转到引导学生创新、探索上来;能力本位原则,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 加大实训的力度;挑战性原则, 提倡向教师挑战, 向课本挑战, 向权威挑战。在五项原则指导下, 酌情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海滨仲夏夜》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饱览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大好《春》光, 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的温情, 今天, 我们将一起漫步‘海滨’, 来欣赏威海夏夜那迷人的景色。”三言两语就把学生们引入了教学情境。另外, 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诱导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
四、创新教师要讲究言语礼仪
创新教师应锤炼、优化自己的教育语言, 使自己成为完美语言艺术的追求者和艺术者, 成为学生的典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许多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他们需要知识补缺的同时, 还特别需要更多的精神鼓舞。因此, 教师要探究表扬的艺术, 讲究批评的技巧。教师必须带着高位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 努力从一次好的作业、一篇好的作文、一次正确的答题及一次较好的发言等点滴成绩中去肯定他们, 用欣喜的态度、热忱的话语高度评价他们, 向他们传递“你能行”、“不错”、“你会成功的”等信息。批评学生的错误时, 也不妨先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表示赞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然后再指出他的不足, 他就会听进去了。从而, 使自己的礼仪语言, 像涓涓的溪水, 潺潺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育出红艳艳的桃李。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新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之中, 涌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创造性思维和方法,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 要进行创新教育, 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 没有创新型教师, 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言语礼仪
参考文献
[1]杨素琴.创新教育: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潘永庆、孙文彬.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李志东.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 篇8
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其意义要求破除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观念, 以及摒弃在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功利主义短视行为。确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要认识到教育既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进而树立培养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的教育质量观。
在教育现状中有些教育存在着无视或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为。究其原因是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提问, 遇到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期的答案不一致时, 有的态度极不友善, 恶语伤人;有的明明教师提问本身有问题, 还责怪学生、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些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实质上是教育观念不端正的表现。在这些教育行为的背后, 隐藏着不正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观, 它无视学生存在的价值, 无视学生发展的可能, 因此,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针对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的发展, 而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缺点,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 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个性, 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个性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当前,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 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 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 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 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性。其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是附属的, 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 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 不同学科,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 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第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 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 人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 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从实践的角度讲, 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教师创新性的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首选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 联系社会实际, 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自身的最大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因时而变的方法和手段
《吕氏春秋》中的《察今》虽寥寥二三百字, 但其“时变法亦变”的观念和主张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政治文化上千年。不只今人读了感慨不已, 若干年后可以预见后人读之仍会抚心而叹。创新教育实际上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要落实创新教育根本的问题是需要有效的因时而变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 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并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练习语言知识, 同时能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锐意进取的教师可以在任何事情上挖掘出可创新的因素, 把创新变成一种习惯,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新意和趣味。
比如英语学习中的单词教学, 可以尝试采用语音记忆法、同义词反义词法、构词法、游戏法、联想法、典故法等。方法多样性使得单词记忆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大大提高了记忆的效果。再如让老师和学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当老师,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新课的讲解内容和方法, 挑选主讲“小老师”上台讲课。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同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学的效果反而更好。
现代通讯、网络、视频等技术的高度发达, 对我们的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 调用多种感观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抱怨,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 需要强调一次又一次、讲授一遍又一遍, 而学生却是错了一次又一次”。老师弄不懂, 学生也不明白。殊不知, 长期的教师口授以及黑板加粉笔, 早就引起学生们对这些单一刺激的疲劳, 纯粹的填鸭、灌输让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课上完了, 上课内容也就忘到了一边。而学习是一个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长时间单一方面的刺激, 必将使学生对这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麻木, 也就会出现学生似乎在认真地听讲、做笔记, 大脑中却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象的现象了。因此, 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强化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新技术的应用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操作能力、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和创造能力。否则不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设备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 起到相反的效果。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 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另外, 我们的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相应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来。这些都是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创新教育的达成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实践
教师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是学生的楷模。俗语说“要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何况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日益进步, 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 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 接受继续教育,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增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
教师更新知识首先要继承前人总结出来的合理东西, 其次要学会创新,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前人的东西。在知识激增和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 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论等, 都要求教师能及时地学习、了解和掌握, 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
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要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就能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能从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主动探索, 并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 培养出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 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要实施创新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统一, 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同时更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启发式教学。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不能再搞一言堂。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多开展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 注意发现学生的才能与不足,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协助其发展或帮助其弥补, 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要及时表扬, 以激励本人启发他人, 加深创新意识。
2.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开拓创新能力。
教育科研是架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一座桥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这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 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的尺度。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有学问、处处待研究。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学问去研究、当科研去探讨,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教师只有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与时俱进创用教具。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它使教学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质的变化, 使信息的获得和传递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如果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将很难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 更谈不上进行创新教育。而教育现代化, 就是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 将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跟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 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因此, 教育现代化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在教学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具。虽然传统简单的教学器材, 如一支粉笔、一条教鞭、一块黑板等, 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传统的简单教具的教育效果日益捉襟见肘, 如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少, 传播知识的媒体比较单一, 有的知识的展示缺乏生动形象性等。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人才,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并根据实际创设教具和课件, 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使学生更直接地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立力.谈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 2001, (12) :18-19.
[3]易亚红, 胡军.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湖南教育, 2002, (12) :27.
[4]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教书育人, 2002, (10) :28.
教师队伍建设呼唤改革创新 篇9
无独有偶,近日在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上读到《由新手向合格进发的新通道》一文,同样深有感受。浙江省宁海县选择让本来可以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新教师留城培训的做法颇有创新意义。新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代培三年后再返乡,对新教师的成长无疑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城乡教育内涵均衡的实现其价值更大。
新入职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发展充满期望,对成就充满憧憬。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把新教师的这种积极状态保持下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多年来,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待遇及工作生活条件相差悬殊,农村教师流向城市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流向优质学校,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弱”而“空”,城市学校“强”而“挤”。农村学校,弱就弱在队伍上、弱在教师质量上;空是空在生源上、空在骨干教师上。不可否认,农村学校的薄弱主要在于管理和师资水平与城区学校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本人认为,农村学校的薄弱还在于许多农村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安于现状,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对个人专业发展、对教学改革更是没有想法。在这种环境与氛围的影响下,新教师的激情、期望、憧憬也慢慢地变淡,最终被同化。这就是为什么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同一批入职教师,几年后先冒出来的一般多是城区教师的主要原因。
而福州鼓楼区、浙江宁海县农村(一般校)新教师经城区(中心校)学校代培后,工作经历才两到三年,却能超越大多数当地有着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龄的教师,担任学校的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毕业班学科教师等重要岗位,并在区域学科教学活动中频频有所展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农村教师总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我想并不是这些经过代培的教师已经很优秀了,只是相对于农村其他教师而言,是比较出色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鼓樓、宁海这项制度改革的设计者很好地把握了新入职教师的心理需求,依据“环境培养人、氛围造就人、机会锻炼人、平台成就人”的原理,帮助和支持他们把对工作、对发展、对成就的积极状态和原始冲动转化成现实,因而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
鼓楼区虽是福州中心城区,没有农村学校,但是鼓楼的创新机制,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从培养新教师的视角来看,鼓楼、宁海的这项实践是成功的,但从改造整个农村教育而言,它又仅仅是一个起始。如何让这些经过代培的新教师在农村学校(一般校)继续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发展势头?如何激活农村其他教师的工作状态,唤起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如何让农村学校不再成为“薄弱”的代名词?如何使“一般校不再一般,中心校更加优秀”?这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况且有时改革只需要换个思路,并不需要很大的财政投入。在期盼农村教育尽快实现快速提升、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够聚焦问题,以改革创新的姿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大胆突破走出新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生机,不断有惊喜出现。
【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推荐阅读:
时代呼唤担当05-30
时代呼唤教育智慧07-02
时代呼唤演讲稿08-27
后奥运时代财富的呼唤08-21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08-28
思想汇报:时代在呼唤10-28
时代呼唤新的标准化法论文08-30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