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产业

2024-09-24

复合产业(精选11篇)

复合产业 篇1

生物质能源是国际公认的第三大有形能源资源。“十二五”期间, 山西将围绕“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多元发展”, 实现产业形式由粗放、高耗、低效、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 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随着山西被列为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能够助力山西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技术也就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这些技术当中“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技术就成为山西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的概念和特点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就是把一次性能源煤和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按一定比例复合在一起, 研制开发的一种绿色清洁能源。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改变了煤的结构和形态。在煤中加入一定比例 (约30%) 的生物质如农林废弃物 (各种农作物秸秆、稻壳等) 和工业有机废弃物 (酒糟、醋糟、糠醛渣、污泥等) 及城市有机垃圾, 经破碎、分选, 生物改性, 加入粘合剂、脱硫剂等助剂, 合理配比, 再经机械压制成型, 生产出适合不同用途的各种形状的燃料产品。从而不仅把劣质煤高效化、清洁化利用, 从源头上解决了散煤锅炉污染物的排放, 而且使得各种废弃物资源化, 能源化利用, 变废为宝。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环保效果明显。燃点低、不冒烟, 固硫、固尘效果好, 固硫率可达50%~70%, 燃烧过程中, SO2排放可减少40%以上, 烟尘排放可减少50%以上, CO2排放可减少20%以上。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节能效果明显。由于在煤中加入了30%的生物质, 在燃烧过程中, 煤中的生物质首先炭化形成空隙, 增加了空气的流通量, 起到了膨化助燃作用, 燃烧充分, 提高了煤的燃尽率, 降低了灰渣的残炭率, 有效改善了劣质煤的燃烧性能。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方便使用。易点燃, 热值高 (>4500大卡) , 强度好, 清洁卫生, 与改造后的燃烧器配套, 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 用户乐意接受。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市场前景广阔

在我国,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以其环保, 节能正方兴未艾, 产业化进程也在相应提速。

国内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技术工业化示范阶段的基本数据表明, 以我国生物质型煤技术的现有发展水平测算, 与原煤直接燃烧比较, 型煤热能效率可提高10~12%, 减少CO2排放20%以上, 减少SO2排放40%左右。如果进一步推进该技术的深度研发, 则更优良的节能减排技术效益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由山西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实施, 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山西省交通监测站通过对“大运高速公路忻州段28台型煤锅炉中试”监测结果表明, 主要有害气体排放均大大低于国标要求, 预示生物质煤复合燃料开发应用前途广阔, 成果殊勘重视。

目前, 这一新型实用性技术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阶段性成果, 并被应用于工业型煤和民用型煤的生产领域, 成为各类工业锅炉、窑炉以及民用采暖锅炉、生活炉灶的节能环保型燃料,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进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是正确选择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实用型洁净煤技术 (CCT) ,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产业则属于以洁净煤技术为龙头的资源密集、劳动力密集型的清洁能源产业, 在山西这样一个以资源采掘和利用为主的地区, 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 其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的创新, 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模式。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正是应用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的新能源产品, 加快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的产业化进程是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取代直接燃烧原煤的落后消费方式, 不仅提高了热效率, 大量节省能源, 特别是显著地降低了烟尘等有害气体排放, 实现了高效节能减排, 提高了大气质量, 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 有突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山西省每年的粉煤余量近1.5亿吨, 特别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伴随着大量的风化煤和煤矸石等劣质煤资源始终无法有效消化吸收。生物质煤复合燃料通过改变煤的结构和形态, 把一次性能源 (煤) 和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 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原煤, 提高一次性能源的利用率, 而且为实现煤炭产业向集约、低碳、高效、绿色、清洁、多元循环转型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山西省每年有20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产量, 其再利用率不足20%。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中使用了30%以上的生物质, 既节约了一次性能源, 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资源。而且可以鼓励农民回收、利用农林废弃物, 走农林草可持续发展之路,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善大量农作物秸秆就地直接焚烧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大量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减少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及固废物的排放, 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技术把一次性能源 (煤) 和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 结合在一起, 生成一种生命力强的复合新能源, 为生物质资源化、工业化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是能源开发与合理利用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于开辟能源新领域, 促进环保效益及生态的良性循环, 加快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山西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产业化可行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 是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洁净煤技术和低碳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产品。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亦在逐步加大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明确规定禁止直接燃烧原煤、散煤。近年来, 无论工业用煤还是民用煤对清洁煤燃料的需求量都在逐年增加, 这就为大力发展生物质煤复合燃料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据市场调查分析表明, 目前山西省内市场需求量每年至少在600万吨左右。

山西的煤炭资源得天独厚, 随之产生的褐煤、粉煤、煤泥等劣质煤也十分丰富。同时全省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秸秆资源、林木薪材资源及林业加工废弃物资源数量巨大。比如运城市是我省棉花、水果生产主要基地, 棉花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 每年的棉花秸秆产量就有50余万吨, 果林面积300余万亩, 每年大量的林木枝、叶废弃物成为危害环境的一大难题。为我省大力发展生物质型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投资少, 建设速度快, 经济效益好。如新建一条年产30万吨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生产线, 固定资产建设投资仅需600余万元, 却可以取得较丰厚的经济效益。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产业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从对太原和晋中两市的抽样调查匡算, 近年来全省拥有工业锅炉、窑炉及高速路服务区锅炉近1.5万台, 生活用采暖锅炉 (含集中使用和民用) 近20万台, 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生活源炉灶。很多仍旧在使用原煤燃烧的落后用能方式, 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如果以生物质煤复合燃料取代现有原煤燃烧, 则以该技术当前的节能减排水平, 全省每年可节能原煤1200~1800万吨, 减少SO2排放50~70万吨, 减少烟尘及CO2排放近50万吨。可见,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的推广应用, 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十分显著。

生物质煤复合燃料产业化发展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一方面, 可以带动收购、加工、储存、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通过农作物秸杆由废弃物转变为生产原料, 必将大大增加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收入,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便捷的经济途径。

复合产业 篇2

中国的复合肥产业整体相对过剩,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国内大建复合肥生产企业,在不到lO年的时间,中国的复合肥企业日益剧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多达上千家,复合肥产业处于一个饱和状态。山东、湖北两地的复合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山东地区依靠便利的交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复合肥企业发展最快,而且在2000年之前小复合肥企业发展迅猛,山东临沭形成了一个复合肥生产基地。湖北地区依靠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复合肥企业,加之其庞大的宣传力度,在国内复合肥市场占有半壁江山。其它地区复合肥生产地比较分散,有的其它化肥产业则比较集中。中国的复合肥生产历史还是比较短暂,从8O年代江苏红三角化工生产第一袋复合肥到现今只有2O余年的历史,在这之前全部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复合 肥从起初的两种养分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养分,生产工艺从简单的滚筒造粒到现在的喷浆造粒和高塔造粒,一种新型复合肥——控释肥也已经全面上市,虽然中国的复合肥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却很快。

纵观全国复合肥市场,市场较容易接受的复合肥品种有喷浆造粒硫基复合肥、尿基高氮复合肥、高塔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大建喷浆造粒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红日在这方面比较成功,因此还获得了中国复合肥喷浆造粒发明奖,后来各地区都纷纷上马。截至上世纪末山东红日、辽宁西洋、中阿化工、山东绿源四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喷浆造粒复合肥产量和销售量占全国前四位。尿基复合肥是用尿素为氮源和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重钙、磷铵等基础肥料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制取的高浓度氮磷钾多元复合肥,常用的生产方法有挤压法、团粒法、料浆法和熔体法等。其中常规团粒法和料浆法最为常用,而采用作为一种复合肥生产新工艺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合肥具有其它生产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在成为目前国内复合肥生产领域中的一项热门技术。与团粒法、料浆法等其它的几种尿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相比,熔体造粒法在各方面的优势仍是十分明显,其生产的尿基复合肥能达到较高的均匀粒度和均衡养分,这是采用其它生产方法很难实现的。作为一种复合肥的生产新工艺,对于提高国内的复合肥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方法一次性投入资金至少需上千万元,因此目前在国内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企业有广东深圳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邢台市宁晋县晶龙丰利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史丹利化肥有限公司、山西丰喜(肥业)集团礼元公司等2O余家,生产装置的能力大多为lO万一3O万吨/年,最大的为8O万吨/年。在建和拟建的有湖南岳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开元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等l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在建和拟建的熔体塔式造粒生产尿基复合肥年总生产能力近500万吨。

控释肥(controlledrelease)又叫智膜肥,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rate/attemand duration)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能够有效控制养分的释放。由于它的高价值也被称为贵族肥料。控释肥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肥,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大田一次肥,省时省力,肥效长。控释肥价格却不菲,40%含量出厂价格在2000元左右,市场销售价格也在2600元/吨以上。目前国内控释肥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山东金正大,市场其它品牌的也较多,基本属于鱼目混珠。

国外一些肥料巨头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投资方式会有三种:一种是在中国直接建厂投资;一种是和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控股或参股;一种是在国内复合肥企业贴牌生产自己销售,目前这三种方式都已存在。市场上还存在一种生产方式,那就是贴牌加工,一些小复合肥企业自身没有生产设备,让别的企业代加工,和国外品牌不同的是包装不标注代加工企业,完全自己的包装。

纵观我国千余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年总产量高达32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的大型企业只有l3家,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有43家,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有667家之多。但这l3家企业的利润额占到了全行业利润的49.8l%之多。由此可见品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我国复合肥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湖北。销售收入前三名的省份也恰好是这三个省,山东省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28.28%,江苏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l9.34%,湖北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8.83%。这些省份排列在前与该地区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优势是分不开的,可见规模化在行业发展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复合肥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复合肥市场已经饱和,一年320o万吨的产量已经供大于求,另外在建和拟建复合肥企业仍在上马,复合肥市场存在极大的竞争。中国为兑现人世承诺已经放开国内化肥市场,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对国内复合肥企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考验。原材料方面,复合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氯化钾、液铵和硫磺,目前氯化钾和硫磺基本靠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合肥的生产成本。磷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中国的磷矿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北和贵州地区,其中云南磷矿石质量最好,随着人为的开采磷矿石会越来越缺乏,加上国家对磷矿资源的保护会造成磷矿石价格上涨。总之,复合肥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在国际方面来看中国存在劣势。

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应该虚心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

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近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先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化肥工业给予不断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使得我国化肥工业在最近10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高浓度磷复肥行业是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我国的复合(混)肥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农化服务平台建设也逐步完善起来。加之国家对复合(混)肥产业实行了政策倾斜,使复合肥产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并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十几年来,尤其是1999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企业剧增,复合肥生产能力年均递增超过20%,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化肥产品之一。在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对复合肥的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递增势头。

但是复合肥作为一种加工产品,在当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飞涨的情况下,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时期,加工产品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企业成本的飙升、市场需求的萎缩、宏观调控的加强使得复合肥行业发展面临又一次方向选择。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

1)整个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实现自给自足目标。l0年前我国复合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那时的三元复合肥全国总产量只有637万t(实物量),其中合成法NPK仅133万t(见表2),主要厂家只有16家;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主要的复合肥品种均保持了平均2位数以上的增长,到2007年三元复合肥总产量已经超过3 500万t,其中合成法NPK产量激增到1151万t,磷铵的总产量更是达到1 599万t(实物量)的高水平。我国复合肥的总生产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表2 1997—2007年我国高浓度复合肥产量统计万t实物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1997 l33.8 78.4 2003 614 349 1998 186.7 83.9 2004 642 442 l999 239 102 2005 795 503 2000 348 157 2006 968 599 2001 420 213 2007 1l51 689 2002 517 267 注:NPK产量为磷酸基部分产量,不含混配肥产量。

2)复合肥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已严重过剩,但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在进行。到2008年6月份在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企业已达4 400多家,总产能超过2亿t(实物量)。但目前产量估计只有5000万t(实物量)左右,约有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3)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回升浪潮使复合肥这种加工产品进人空前的高成本时代。磷矿石、煤炭、天然气、钾矿等资源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价值得到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复合肥的生产成本步人了一个不断攀升的尴尬轨道。这使得复合肥已经从稀缺的、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为大众化的高成本的一般价值产品。

4)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市场秩序亟待完善。在1998年国内NPK产量排名中前10%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48.1%;2007年根据中国磷肥协会统计资料我国NPK产量已达3 510万t(含混配肥),其集中度水平却降低为34%。另外,由于较低的进入门槛和技术含量,使得大量假冒产品充斥市场,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多头执法的混乱管理又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5)资源瓶颈极大加剧了复合肥的成本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复合肥产业的竞争力。复合肥作为一个加工型产品,其成本构成中直接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接近90%,在一没磷资源、二没氮资源、三缺钾资源的情况之下,其盈利能力受到空前的挤压。目前复合肥企业的经营可以说异常艰难。这很可能使其在未来的产业整合中也将处于不利的境地。单一的复合肥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

6)农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支撑平衡施肥的大面积推广,也制约复合肥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复合肥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服务的依赖,而企业目前限于自身实力,还无暇在农化服务上投入更多。这无疑降低了这种产品的差异性价值。

7)严酷的市场环境、高成本的巨大压力、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加强、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促使复合肥行业的重组整合加速展开。复合肥行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 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短期看有所改善,但中长期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特别当美元汇率回升、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全球通胀压力缓解的当口,美国金融危机再次加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欧美的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前景变得越发悲观。我国化肥工业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步伐将进一步放慢,未来或将迎来一个相对艰难的调整时期。复合肥行业未来将面对的几个不确定因素如下。

1)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否会进一步恶化。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仍然关系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欧美的金融市场重新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尽管全球政府正在采取联合行动,应对目前的危机,但大家对未来的演化趋势仍然充满焦虑,特别是它对欧洲以及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负面影响目前仍然难以评估(当然还包括对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而这种潜在危害可能在今后1~2年持续发酵。

2)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是否已经见顶,经济增速的回落中短期内是否已不可逆转?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正在呈现微妙的变化,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的,因而调控的难度在加大。一方面,我国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减速已冲击到我国,经济开始下行,并有持续的趋势,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面对这种高通胀和经济增长下滑并存的局面,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否继续放松,以在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形势究竟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我们的政策导向。

3)未来全球粮食价格能否继续回落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2007~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飞升,高昂的价格不仅加剧了全球性通胀而且重创了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而引发了社会动荡。但是随着石油泡沫的破灭、投机资金的大量撤离,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急转直下。可见粮食的价格仍然受石油价格影响。FAO专家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球粮食价格将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运行。粮食市场的景气以及稳定,有助于稳定对化肥的需求,这对化肥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但美元短期内的强势能否持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4)我国的化肥需求增速回落是否正在加速,拐点是否即将出现。我国的化肥消费在过去20年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最近1O年增长迅速。化肥消费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化肥产业的快速膨胀,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其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没有随着使用量的增长而增长,相反却出现了下降。目前化肥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资源瓶颈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市场总体供需平衡形势的转变也使得行业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

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化肥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已过,今后将进入一个结构调整时代;而总量的波动水平将逐步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农业的增产也将更加依赖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科学施肥体系的建立与推广等。一方面这将部分替代单一化肥投入对农业生产的主导影响,而同时又会使得化肥的投人稳中趋降,这一进程其实已经开始。复合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和导向有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水平,而且2009年还将建立农资价格与补贴的联动机制,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以及2020年农民的收人翻番目标的保障,上述因素都将稳定并增加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其次,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推展,全国每年测土施肥面积将在2667万hm(4亿亩)以上,所需配方复合肥实物总量巨大。另外,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环境友好的高效复合肥将成为一个良好的物化载体。

2)我国化肥工业高浓度、复合化、专用化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化肥生产从单一肥料过渡到以复合肥料为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复合肥料占总施用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30%,并且继续保持着上升的态势。今后10年,我国仍将把调整化肥结构,加快复合肥料的发展,提高其在化肥施用中的比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3)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目标,以及未来农村改革所带动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充足的化肥作为必要保障,因此,未来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未来复合肥行业发展的几个关注点:

1)重新认识化肥行业的特点。首先化肥是资源类产品,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化肥生产依赖的主要原材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类产品。同时化肥也是能源转化产品,比如氮肥生产所依赖的煤炭、天然气。因此,发展化肥首先要加强资源的保障。这是产业发展以及未来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当重新认识并评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评估资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限制或促进的影响。这一点对复合肥企业尤为重要。

2)成本领先战略仍然是复合肥企业的优先考虑。复合肥产业同类型企业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进入门槛低等行业现状促使业内企业主动或被动地使用了降低价格、打价格战的策略。价格战在某个阶段是促使行业加快整合的有效手段,但过度价格战将对行业整体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影响。

而事实上决定化肥企业最终优先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原因应当是化肥产品的资源属性以及它特殊的最终消费群体。主要应用的形式有:扩大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工艺改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建设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高成本时代,化肥企业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并采取正确的一体化战略。一体化,尤其是纵向一体化战略对价值的提升作用,对中国复合肥企业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未来复合肥企业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不二选择。未来如果没有一体化的优势,你在行业中就难以取得话语权。

3)科技创新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是复合肥企业也是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化肥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未来的发展仍然要依托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成果,复合肥行业尤其如此。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时技术创新也将极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复合肥行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科技创新可帮助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要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有限市场内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培养复合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且能推动行业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4)未来的复合肥行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由追求增长到追求发展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改变过去只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做法。化肥是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行业,是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部门之一,复合肥行业更是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分有利于行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5)化肥品种的发展趋势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发展,复合化、专用化趋势加强;同时,为提高肥料利用率,高效及环境友好的肥料成为发展目标。目前包膜缓控释肥已成为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之一,而我国目前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未来发展可控释养分的掺混型复混肥料将成为一个主要方向。

6)复合肥行业的产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大型央企在未来的整合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市场无序竞争的加剧以及政策的导向将对化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和压力。今后几年因资源结构变化和对环境保护更高的要求,一些规模小、成本高而又无资源的企业将面临较大冲击;优胜劣汰是新一轮化肥企业竞争的特点。具有资源优势、技术领先、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将占据明显优势,优势化肥企业将面临良好的整合发展机遇。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在产业整合上的政策支持力度,促使这一进程加快实现。

我国复合肥行业面临的挑战

2008年上半年,复合肥价格创造了历史新高,硫磺、钾肥价格出现暴涨,复合肥价格每吨上调1 000多元,但复合肥价格盘旋直上,是否意味着高枕无忧?进入下半年的表现,特别是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复合肥行业的现状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1 当前我国复合肥行业与市场面临的挑战

当前,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复合肥销售形势急转而下,价格大幅下滑,终端利润逐步压缩,销售萎缩等形势已不容磷复肥企业乐观。危机也在悄然向企业逼近,国际磷肥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和混 沌的国内市场,再一次暴露了当前我国磷复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很多复合肥企业将面临价格下滑、成本增加、市场开放及国家对出口DAP开征出口关税,取消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的挑战。2008年上半年硫磺(FOB)价格涨至历史最高价850美元/t,然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硫磺价格迅速下滑,如今,进口硫磺(FOB)价已跌至150美元/t,而且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这必将拖累磷复肥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应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积极应对目前复合肥价格下调。

我国复合肥的主要原料是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等,而这些基础原料主要以煤、重油、天然气、磷矿石和钾盐为原料。2008年上半年硫磺涨价就使磷铵生产成本每吨增加了1 200元以上,加上磷矿、合成氨等材料的涨价,将使以硫磺为硫酸原料的磷铵成本达到4 000元。再如原料尿素的生产主要以天然气、煤炭、重油等为原料,但煤、电、油、气供应一直紧张,并且,这是一个不可能在短期内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 000亿t,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据悉,2005年国家煤炭需求超过20亿t,总体供需矛盾依然紧张。我国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石油可采储量已达65亿t,但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多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7亿t/a左右,无法满足国内需要。而国内尿素工业布局靠近市场,远离原料产地,原料的运输费用远高于产品的运输费用。虽然当前煤、电、运紧张的状况正在逐步缓解,特别是煤炭、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油价持续下调,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这些消化不了化肥成本。我国合成氨生产所用的原料中煤占主要地位,而且是以无烟块煤为主。这种煤涨价幅度大,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化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按照目前国内煤油气的产能状况,2009年能源紧张的局面不会有大的改善,化肥生产企业仍将面对高成本的难题。加上国家已经把农资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相继也会逐步取消对化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电价等等,并且国家也会逐步提高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化肥生产成本会不断上升。再次是铁路运输紧张和铁路运输即将提价等原因。总之,诸多成本因素将进一步压缩复合肥生产企业的获利空间。加上国内化肥市场全面开放,华尔街金融风暴将促使外商寻找避风港,进入我国复合肥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我国复合肥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我国复合肥市场与农民购买力、承受力及种田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粮油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承受力增大,种田积极性高,施用化肥增多;反之,化肥消费减少,将影响化肥价格。当前,由于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下降,农民购买力降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复合肥销售都已接近尾声,复合肥市场将面临滞销,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用肥基本结束;二是受当前价格的变动,东北市场冬储将延缓,国内各地对复合肥没有需求。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磷复肥行业走势向下的趋势已经明朗,可能将进入较为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对磷复肥影响很大,企业从银行贷款也将更困难,将愈来愈感触到资金瓶颈的压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保证农业对化肥的需求,防止化肥价格上涨,今后国家对化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减弱,对化肥出口政策不会放松,甚至会更严。2008年的出口关税政策已经出台,磷酸一铵也开始征收与磷酸二铵相同的关税,这将对磷铵的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要看金融风暴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美国短期信贷的机制不能很快启动,致使美国的消费继续萎缩,这将对我国出口市场产生大的影响。从发展的前景看,金融风暴影响的范围还会继续扩大,也会进一步冲击世界经济,而且其破坏力还会向实体经济蔓延,对世界农业发展肯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复合肥市场究竟怎样,还需要以后农业形势的检验。我国复合肥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一是加快企业问并购步伐,进一步培育大企业集团。复合肥的诸多优点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2002~2003年复合肥市场一度出现“火爆”,造成一些复合肥项目盲目扩产和上马,其中,多数为1O万t左右的中小型企业。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册的近3 500家复合肥生产企业,而生产规模大、已经受过市场考验的大型企业仅占5%~10%。我国复合肥工业企业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国几千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导致行业落后、无序和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我国已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复合肥工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亟须加速对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人世以后,复合肥工业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兼并整合和结构升级阶段。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我国一直是众多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与组建全资子公司相比,对我国化工资产进行收购和重组,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2008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这种收购重组活动愈演愈烈。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复合肥投资主体,通过大集团对中小复合肥企业实施收购、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投资和低成本扩张、加快发展大复合肥对于我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采取控股或参股上游及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复合肥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复合肥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形成命运共同的企业联合体。一些睿智的企业已逐步进行产能扩张和产业链条的完善,如湖北宜化近期收购贵州的黔西南州普安县恒泰煤矿全部产权和瑞信煤业有限公司全部资产,我们金源公司收购四川雷波县磷矿资源,就是这一战略的很好体现。

二是接受市场的整合,降低经营风险。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美国国内磷酸二铵供应紧俏以及拉美、欧洲、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需求旺盛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磷矿石供应日趋紧张,导致磷矿石价格不断攀高。按照我国磷矿的储量和开采计算,我国磷资源富矿开采年限不足20年。因此,我国开始磷矿资源整合,导致一些小磷矿厂家关闭,磷矿供应量减少,同时我国高浓度磷复肥的产量不断增加,其产量已经从15年前占磷肥总量的5%上升到2008年后占磷肥总产量的75%,从而大大增加对P20 30%以上磷矿的需求。2005年我国磷矿石需求量为4300万t,而磷矿石供给量仅为3600万t,供需存在700万t的缺口。因此,磷矿石价格近2年的涨幅超过200%。目前,在面临原材料上游的压力和下游终端销售受阻的双重挤压下,市场的整合在所难免。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公司总经理高义认为: “目前的原料市场出现了转变,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向阶段性的卖方市场,市场面临整合,在这种市场行情下,不是你去整合别人就是别人整合自己”,要整合别人,首先要接受市场的整合。然而,面对整合,中小型复合肥企业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国的入世为中外企业的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必须在市场整合中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风险。笔者了解到,鲁西化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年产l0万t甲醇项目被国家定为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数亿元;湖北宜化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对煤矿、磷矿等相关资源进行收购,打通资源瓶颈并有效控制成本,对经营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该公司还将利用融资,重点围绕现有的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3大化工主营业务,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国内外延伸,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链和相互支撑的产业群;四川开元集团确定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后,积极探索上市融资渠道,搭建新的资本运作平台,也将迎来产业发展的新辉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上市,推行资本化运作,一方面能规范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提高运营质量;另一方面能筹集发展资金,扩大产能规模,完善经营链条,降低经营风险。

三是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大力进行营销创新。如何构建更为高效的营销网络,使产品更畅通快捷地销售出去,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一次展会上笔者看出,2007年叫得比较响的“产品创新”概念已悄悄转变为“营销创新”。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营销创新的新路子。宏福集团的“宏福农化服务百村行”使“产品与人品共存,质量与生命同在”的宣言深入千家万户;四川蓥峰实业借助专业策划公司量身定做的营销“金点子”,要求员工树立大营销观念,变产品营销为品牌营销,变部门营销为全员营销,主动加强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强化了农化服务队伍,使科学种田理念和优质产品理念共同扎根田问地头。积极开展测土施肥,迅速建立巩固、畅通、高效率的营销网络。2008年,国家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扶持力度,财政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2亿元增加到5亿元,也为化肥企业进一步做好支农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积极开展测土施肥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销网络建设。复合肥企业应当将网络建在乡和村一级,让农民近不出村、远不出乡就能买到称心如意、质优价廉的化肥。中小企业应选择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将终端网络有选择性地在部分区域铺设到农户,合理地参与竞争。要尽量消化库存,通过限产减轻库存压力,加速资金周转。

四是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复合肥,净化复合肥市场。目前,虽然复合肥市场形势一派大好,但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中小型复合肥企业来说,如何生存已是迫在眉睫。为了生存,一些企业甚至用造假来摆脱企业窘境。如仿冒进口产品;或只标注汉语拼音或英文,不标注中文;或标注国外或香港公司出口代理和商品进出口代码等等,整个包装的样式酷似进口肥的标识。目前,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复合肥,各级政府要采取联合执法和分别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检查。要进一步突出源头治理,加大市场主体清理整顿力度,加大对各类坑农害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狠抓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对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理,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个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问题严重的摊点,坚决予以取缔。深人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放心农资的市场占有率。此外,生产企业要继续做好创名优产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竞争力。其他如进行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等环节,也都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工作。出口企业要注重防范出口存在的收汇风险,要根据对方的资信情况,做相应的出口信用保险;对新客户要款到发货。在国内市场上也要防范资金回笼的风险,要防止资金沉淀,加快流动。

复混肥的发展趋势

随着化肥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及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复合肥正朝着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专用化、缓效化的方向发展。总的趋势是发展高效、高浓度的复合肥,以节省能源,减少副产品,提高肥效,节省贮运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高效化

复合肥生产与使用过去以25%复混肥为主,而现在的45%复合肥用量在迅速增加。同时更高浓度的复合肥也开始“显山露水”。如聚磷酸铵,有效养分的含量高达78%;聚磷酸钾,有效养分的含量更高达94%;偏磷酸钾的有效养分含量达到了100%。

复合化

早期生产与使用的复合肥养分含量仅限于氮磷钾三要素,现在已发展到包括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杀虫灭虫剂、除草剂以及生长素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肥。如捷克目前生产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美国已生产有机络合微量元素与普通肥料混合的混合肥,日本已生产出除莠灭菌的五氯酚石灰氮以及含有多种营养元素与生长素的多功能复合肥料。

液体化

液体肥料具有使用方便、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和便于制成各种复合肥料的特性,便于进行管道运输、喷施、滴施(结合滴灌,节省运费和设施费用)和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发展很快。如美国的液体氮肥已占氮肥总量的60%以上。目前,世界上应用的液体复合肥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铵、聚磷酸钱、尿素一硝酸铵溶液和氯化钾等,其有效成分含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缓效化

自2O世纪5O年代以来,首先发展了含氮缓效肥料,如脲甲醛、脲乙醛和硫衣尿素等,进而发展了包括氮、磷、钾在内的缓效肥料,以减少养分的损失与固定,提高肥料利用率。如目前开始推广的控释复合肥,实际上是重要的缓效复合肥类型。

专用化

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产业发展探析 篇3

记者: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现在在推广上遇到的问题,有待解决的困境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消费者在选择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时对它不够熟悉,再者是企业在渠道建设上也有很多的问题。这样说是否合适?

四川升达林产工业集团董事长江昌政:

我觉得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作为中高档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我们想把它推广成大部分老百姓买得起的地板品类,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第二,在产品的推广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在这两方面改进就会为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鹰艾格董事长林大伦:

我想呼吁一下,其实在定位上,设计师是关键,欧美发达国家都是从专业的观众开始。比如说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就是瑞士一个有名的酒店,原来酒店都用大理石,这个酒店就不用大理石,用木地板,用在大厅、咖啡厅,书房。用完以后,效果非常好。这个产品就这样普及开来了。专业渠道、设计师渠道、建筑师渠道方面,我们要在这些渠道方面再增加一部分,

记者: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是怎样的?

吉林延边林业集团珲春森林山木业董事长徐建国:

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确实是一个生态型的产品。欧洲研发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有一个综合的理念,不只是一个环保,主要还是从资源上考虑。另外,它把表面上的小块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市场,无论在开发市场、产品设计、还是性价比方面的思路我们都要非常清楚。哪些是中高档、哪些是低档,你要搞清楚,搞清楚了你才能定价。还有外观设计,这是中档、高档都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创新的方式。比如我们共同去销售这个产品,不然我们还是一个松散型的。北京,上海,沈阳等,适合地板使用的几个城市,大家可以共同出资,共同推广。

江苏辛巴地板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继华:

国家林业局与林协和我们开了几次会议,配合建材下乡做一些研究工作。也跟财政部、商务部共同研究了一下。对木制品适合下乡的,我相信会很快有相关的政策出来。最终由相关部门来实施。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召群:

我国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产业,装备先进,技术成熟,产品质量稳实木复合地板产业发展探析

2010年3月23日,世界地板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地板行业专家及企业领袖齐聚浦东星河湾大酒店,共同就全球地板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记者: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现在在推广上遇到的问题,有待解决的困境主要有两点,一点是消费者在选择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时对它不够熟悉,再者是企业在渠道建设上也有很多的问题。这样说是否合适?

四川升达林产工业集团董事长江昌政:

我觉得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作为中高档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我们想把它推广成大部分老百姓买得起的地板品类,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第二,在产品的推广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在这两方面改进就会为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鹰艾格董事长林大伦:

我想呼吁一下,其实在定位上,设计师是关键,欧美发达国家都是从专业的观众开始。比如说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就是瑞士一个有名的酒店,原来酒店都用大理石,这个酒店就不用大理石,用木地板,用在大厅、咖啡厅,书房。用完以后,效果非常好。这个产品就这样普及开来了。专业渠道、设计师渠道、建筑师渠道方面,我们要在这些渠道方面再增加一部分,

记者: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是怎样的?

吉林延边林业集团珲春森林山木业董事长徐建国:

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确实是一个生态型的产品。欧洲研发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有一个综合的理念,不只是一个环保,主要还是从资源上考虑。另外,它把表面上的小块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原料利用率。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市场,无论在开发市场、产品设计、还是性价比方面的思路我们都要非常清楚。哪些是中高档、哪些是低档,你要搞清楚,搞清楚了你才能定价。还有外观设计,这是中档、高档都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创新的方式。比如我们共同去销售这个产品,不然我们还是一个松散型的。北京,上海,沈阳等,适合地板使用的几个城市,大家可以共同出资,共同推广。

江苏辛巴地板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继华:

国家林业局与林协和我们开了几次会议,配合建材下乡做一些研究工作。也跟财政部、商务部共同研究了一下。对木制品适合下乡的,我相信会很快有相关的政策出来。最终由相关部门来实施。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召群:

我国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产业,装备先进,技术成熟,产品质量稳定,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关于我们开展的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全国推广活动,一方面协会与企业合力进行公益性的品类推广活动,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同时,要求企业确保产品品质,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共同维护品类口碑。简而言之,就是培育好三层实木复合地板内需市场,积极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知识,让我国消费者轻松享用这一优秀品类地板。

记者: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有哪些挑战和商机?

上海新四合木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振中:

所有木制品都是低碳的。我觉得地板采购、生产和销售商,可以做三件事情。第一,木材原料的选择要经过国家批准,另外,还需通过认证,第二,从生产角度讲,因为中国地板企业比较多,各家的生产能力也不一样,国内一线的地板品牌拥有的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第三,销售上,如我们能把产品更多的直接卖给开发商,由他们统一做室内装修,这对木材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又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你们企业就低碳方面有什么措施?

上海佳乐美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文:

数字出版产业复合型人才能力浅析 篇4

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行业的从业人员, 尤其是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缺乏, 而现有行业人员又亟待专业的培训, 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尤为重要。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多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并熟悉数字出版中各个环节, 能够胜任数字出版过程中的多种工作任务。数字出版产业的人才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且很多高校相继开设数字出版专业, 提供专业系统的学习培训体系。以上海地区为例, 目前,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均已开设数字出版专业方向, 开设了电子出版、数字传媒、多媒体出版等数字出版教育课程, 同时, 也开设出版相关硕士专业学位点, 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此外, 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有系统的界定。

一、数字内容生产上

相比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的受众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受众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中, 受众的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 人们倾向于通过数字渠道重塑媒体的传播形态。因此, 数字出版平台在内容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上, 都需要以受众需求和受众互动为依据, 调整平台的内容生产。

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和数字报刊, 还包括网络游戏、动漫和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数字出版物, 充足的产品表现形式便捷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1]。而落实到数字内容的生产上, 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能力, 更需要掌握数字出版不同媒介的特点和内容呈现方式, 并根据呈现的内容促进数字平台和社交平台等更紧密的融合。

二、数字技术上

技术作为数字出版的工具, 为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实现提供支撑服务。数字出版的内容形式多样, 产品涉及面广, 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在及时加工、研发、生产过程中, 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技术, 只有掌握相应额专业技术, 才能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和数据库的运营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数字内容平台拓展外延之时, 才能更好的实现平台对接。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技术, 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数字技术合理的融合数字内容, 在数字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给受众提供人性化的数字内容和服务。如兰登企鹅集团总裁约翰·麦金森强调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技术做出更多的改变, 强调技术融合内容, 不仅需要考虑数字内容的长度, 还要考虑电子资源的价格和销售方式等。

三、业务操作上

数字出版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高度, 早在“十一五”期间, 数字出版就被广泛扶持, 倡导众多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目前, 数字出版产业不断深化发展, 对现阶段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在业务操作上, 在熟练掌握企业的数字产品的基础上, 需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此外, 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行业敏感性, 时刻关注市场发展行情, 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能够把握行业的发展政策, 洞察市场先机, 抓住行业的发展机遇, 促进企业数字转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龙.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02) .

复合产业 篇5

上海嘉龙纸业有限公司废复合纸膜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基金项目通过上海市科委验收

通讯员韩志诚报道 由上海嘉龙纸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上海市创新基金项目--废复合纸膜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日前顺利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评审.自2007年6月项目申报以来,经公司员工2年的辛勤努力和探索,不但解决了废铝塑复合纸循环利用的难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更取得了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效益.

作 者:韩志诚 作者单位:刊 名:造纸信息英文刊名:CHINA PAPER NEWSLETTER年,卷(期):2009“”(11)分类号:关键词:

复合产业 篇6

关键词 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地理边界识别;产业集群辨认;复合区位熵CLQ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5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5



油气资源产业集群是本文的一个基础概念。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内涵和胡健等[1]对油气产业集群的界定,指出油气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的油气资源优势,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加工、化工和销售等产业企业,及与其发展相关的配套企业(主要为油气装备制造业和油气服务业等)和各种机构、组织(如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中介、协会、金融、政府)相互联系所构成的空间经济组织体。其主体是一条产业链,这条链条成为油气产业集群内部各主体相互关系的基本格架。这里有必要指出油气产业集群与油气产业集聚的区别。油气产业集聚是指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企业或加工企业以取得规模经济、节约成本而在特定地域集聚,根据集聚企业是油气开发生产型还是油气加工型,分为开发生产型油气产业集聚和加工集中型油气产业集聚。由此可见,油气产业集聚是特定区域内同类油气企业的集中,这类油气企业可以是上游油气开采企业,也可以是下游油气加工企业;而油气产业集群则是基于当地独特油气资源优势,沿着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的集中,产业链是油气产业集群的主体,也就是说油气产业集群内部既有上游油气开采企业也有下游油气加工企业。因而,从这一角度看,江苏和浙江等省区虽然乙烯石油化工业等较发达,但由于没有油田,缺乏油气开采业,产业链上游缺失,因而,只能称得上油气化工集聚区,而油气产业集聚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我国同一区域(比如一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油气资源产业(后文简称油气产业)上、下游发展并不平衡,不同区域油气产业上、下游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把握这些差异将有助于完善区域油气产业发展规划和明确不同区域油气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产业集群识别包括产业集群辨认、产业集群的产业分类和产业集群边界确定,其中,产业集群辨认是产业集群识别的重要内容,它是指被研究对象是否发育产业集群及发育的相对程度,因而,对我国油气产业集群进行识别有助于掌握我国同一区域油气产业上、下游产业集群发育状况和明确不同区域油气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然而,从目前国内外油气产业集群研究来看,总体上并不丰富,其中,我国主要聚焦于油气产业集群的成因[2-5]、区域功能[1,2,4,6-7]、集聚度衡量[1,2,8],及发展策略[1,2,5-6,9]等方面;国外主要关注油气产业集群的整体结构[10]、集聚效应[11],及油气集群基于区域创新的成长机制[12]。由此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油气产业集群识别研究。当然,已有产业集聚度衡量研究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思路启发,但是,即便油气产业集聚度衡量的已有研究,衡量方法上也主要采用单一区位熵法或两类区位熵的组合。由于不同区位熵从不同侧面反映产业集聚状况,因而综合各类区位熵的衡量将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油气产业集群发育状况。基于此,本文寻求三类区位熵的组合并据此提出复合区位熵的概念,基于复合区位熵来更客观地衡量我国油气资源富集区产业集群发育状况。

1 相关研究

已有油气产业集聚度衡量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思路启发,同时,一般产业集群识别研究为本文作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11 油气产业集聚度研究

胡健等计算黑龙江、新疆、辽宁、四川、陕西、吉林、甘肃、青海等八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的EllisonGlaeser指数,用来表示各省区油气产业集聚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油气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1,2,4]、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6-7、9]的相关关系,并衡量西部油气资源富集区生产集聚度[1,2,8]。张伟组合企业数量区位熵和产业产值区位熵衡量西部13个二位数资源型产业的聚集度,并计算这些产业销售利润率借以初步反映产业竞争力,最后得出了与客观实际较吻合的资源型产业集聚度与产业销售利润率关系的结论[13],表明了区位熵法在资源型产业集聚度衡量中的适用性。

12 产业集群识别研究

产业集群识别包括产业集群辨认、产业集群产业分类和产业集群边界确定,其中,产业集群辨认指被研究对象是否发育产业集群及发育相对程度,是产业集群识别基础且重要的内容[14],因而,狭义上,产业集群识别即指产业集群辨认,许多文献采用此观点。

已有产业集群识别研究主要围绕产业集群识别的思路、标准、方法及应用展开,其中,识别标准和识别方法被学术界和产业界广为关注。

121 产业集群识别标准

实际上,产业集群识别标准确定是复杂和困难的。意大利和法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15],如意大利将1999年确定的地方生产体系和产业区两个层面的识别标准调整为2002年对产业区的具体判断标准:即产业区内企业数应至少80家、员工总数应不低于250人,同时应符合企业体系和地方机构共同制定的开发条约:而在法国,则规定一区域内具有相似活动的企业如果达到了以下四个标准,即被认为产业区:一是企业至少5家,二是与同一活动有关的至少有100位雇员,三是每公里厂商的密度至少两倍于法国的平均水平,四是地点系数LQ必须大于1[15]。上述研究中,产业区实际上相当于产业集群,可见,以上集群识别标准侧重于企业数量、就业规模、集聚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在国内,张建华等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与投入产出分析法,制定行政区划和区位熵等8条产业集群识别标准[16]。

122 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及其运用

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了许多辨认产业集群的方法,这些方法总体可分为定性识别方法和定量识别方法,且各有优、缺点[14,17-18]。其中,定性方法产业理解法的核心是区位熵(LQ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nlc202309030957

LQij=Eij/iEij/(jEij/ijEij) (1)

其中,E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就业、企业数或产值总数,LQij表示一个给定区域j产业i的就业、企业数或产值占有的份额与该产业的就业、企业数或产值占整个经济(如一国)的份额的比值。根据计算所依据指标的不同,LQij相应有企业数量区位熵B-LQ(number of businessbased location quotient,“business”应该为“enterprise”,但为了与就业区位熵中“E(employee)”相区分,这里借用“business”)、产业产值区位熵P-LQ(product valuebased location quotient)和就业区位熵E-LQ(number of employeebased location quotient)。由公式(1)可以看出,区位熵并非绝对数,而是相对数的比值,因而,若j地区i产业的就业、企业数或产值高,即Eij大,并非意味着LQij一定高,即i产业在j地区的集群度高,因为它还要取决于j地区产业的就业、企业数或产值的总量,因而,我们不能截然地说如果一个地区某产业发达,那么该地区该产业的集群度一定高;反之亦然,LQij低,并不意味着该产业就不发育,但LQij可比较同一区域不同产业发育程度,LQij越高,表明所对应产业相对于同一区域其他产业更为发育。由公式一还可以看出,

区位熵计算仅涉及产业和区域数据,容易获取、容易理解,计算操作也简便,因而,在实践中受到较广泛的运用。对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多元聚类法和图论分析法等定量方法则在区域产业集群现象存在前提下,识别产业集群的数目、组成、内部关系等,因而能够比较深入地勾勒出集群边界,但这些定量方法操作比较复杂,对数据要求也高,在我国目前集群数据统计系统尚不完善前提下很难顺利实施。

由于区位熵具有前述提到的这些优点,因而在一般识别中被经常采用,但识别标准在不同学者存在差异,如选择就业区位熵大于1[19]、就业区位熵≥3且企业数目≥100[20]、各类区位熵大于112即表明高水平的专业化[15],以及大于3的标准[21-23]。本研究认为LQ识别标准存在行业差异,应视所研究行业相关特征而定;此外,还应综合考虑三类LQ值,因为三类LQ值毕竟分别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产业集群发育状况。由于各类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各有优劣,于是有些学者在实际运用中寻求方法的组合,如Rey融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统计聚类法[24]、梁进社等人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Czamanski法对北京产业集群进行识别[25]、李广志等综合应用区位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产业集群进行识别与选择[26]。具体就区位熵三类指数之间组合来看,企业数量区位熵与产业产值区位熵组合[13]、就业区位熵与产值区位熵组合[27]等识别法已在实践中得到使用,但组合三类区位熵用于产业集群识别则在目前文献中极少见及,具体到油气产业集群则尚未见及。

2 油气产业集群识别内容及地理边界识别

21 油气产业集群识别内容

本研究包括油气产业集群辨认和油气产业集群地理边界确定(识别)。产业集群边界包括垂直边界、水平边界、交易边界和地理边界,其中,地理边界指特定地理区位中产业集群的垂直、水平、交易边界内所吸纳的所有成员,具有区位特性,是产业集群区域集中性的表现。在油气产业集群地理边界确定前提下,油气产业集群辨认则指辨认地理边界范围内油气产业是否存在集群现象和集群发育的相对程度。

22 油气产业集群地理边界识别

四类集群边界中,地理边界受行政区划限制,大多数产业集群通常分布在行政区划内,与行政区划相对应,但也有个别集群跨越行政区划边界[16,28]。进一步从油气产业集聚相关研究来看,胡健等在分析油气资源生产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关系[1,6-7]、衡量西部油气资源富集区生产集聚度[1,2,8]、评价西部油气产业竞争力[1],以及张伟衡量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聚度时,均选择以行政区划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且最后均得到了与实际吻合较理想的结果[13],这表明了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单元的合理性。此外,鉴于油气产业规模性,油气产业集群所及范围通常扩大到一个省甚至几省组合的区域,再结合我国油气产业统计数据省归口的特点、不同省区油气生产规模和上下游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同时借鉴Marcon et al[29]和张淑静[28]、张建华等[16]的研究观点:大多数产业集群在行政区划范围之内,与行政区划相对应,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衡量方法也大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选择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作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的地理界线,即以行政省(直辖市或自治区)边界作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的地理边界。与此相对应,油气产业集群辨认即转化为辨认具体省区油气产业是否发育集群及相对发育程度。

3 我国油气产业集群辨认方法选择和样本确定

油气产业集群辨认可被视为狭义的油气产业集群识别,辨认(识别)方法选择和样本确立是油气产业集群辨认的基础工作。

31 油气产业集群辨认方法选择

目前还没有辨认(识别)产业集群的完美方法,产业集群识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鉴于前文提到的区位熵法的优点和张伟运用区位熵法对我国西部包括油气产业在内的13个资源型产业集聚度较理想的衡量[13],同时,结合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统计系统还不足以满足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多元聚类方法、图论法等较复杂的定量方法,本研究选择LQ系数法作为油气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由于企业数量区位熵B-LQ、产业产值区位熵P-LQ和就业区位熵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产业集群发育状况,因而,本研究同时选择以上三类区位熵进行我国油气产业集群识别。

32 样本确定

本研究选取油气资源富集的黑龙江、新疆、辽宁、四川、陕西、吉林、甘肃、青海等八省区,增加山东、天津、河南、河北等偏中部和偏东部省区,较全面地涵盖了我国油气资源(陆上)富集区。

由于前文已限定油气产业集聚不在本文研究之列,因而,对于象江苏和浙江等油气化工集聚区没被本文选为样本省区。

4 复合区位熵的提出及对我国油气产业集群的识别

本文基于三类区位熵提出复合区位熵CLQ(Composite Location Quotient)概念,并依据复合区位熵对12样本省区油气产业集群作出最后识别。

41 三类区位熵的计算与分析

鉴于我国油气产业上、下游发展的差异性和数据资料的可获性,本研究按我国2002年实施的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沿着油气产业链按二位数选取上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下游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产业,分别计算这两个二位数油气产业的三类区位熵。考虑数据的获全性和可靠性,数据取自2007年,来源于国研网的《工业统计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及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计算得到12样本省区油气产业上、下游三类区位熵值(见表1)。

复合产业 篇7

1 管理缺失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近几年,连南极和北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无限制向大自然索取,并且所进行的保护措施和力度都不够,效果也不明显。在索取后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进一步造成了生产消费污染及副产品污染,还有一些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就舍弃,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些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索取是无限的。很多人只看到现在短时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人们只注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利益,导致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社会、经济、自然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其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其他的系统结构功能的制约,因此,必须当成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可以称其为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社会的发展都是在这个系统中进行,要让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这个系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因此,这也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科,让我们子孙后代都去认识它、学习它、爱护它,才能发现更多的能量。只有对这个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的管理,转变以前的思想态度,调节系统的灵活性、多样性与稳定性,使人类和大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一种共赢、共生的状态,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2 复合生态管理的研究动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需提升。当前,社会生存压力大,也给自然环境到来不小的问题。因此,很多科学家呼吁大家爱护自然,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呼声越来越高,环境的变化也越来愈大。国际上也开始联合行动,为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采取一些措施,并组织很多活动和科学研究,具体研究主要在以下4 个方面。

(1)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和管理问题,这包括森林面积、植被覆盖面积以及人类的利用率等;(2)由于社会发展迅速,造成社会活动增加,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压力增大、引发的安全问题增多,造成社会资源的利用度增加,环境资源也越来越少,这就需要对环境和人类的安全健康进行研究探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护和改革;(3)全球环境破坏,导致很多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变化和资源的利用变化,并带来了人口变化和人类的安全问题,这需要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4)产业的升级改革,社会的进步也使很多产业发生变化,这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和监测,制定调控政策,还要对通讯、能源、生产、食物、住行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了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需要有一定要求和控制,对于环境资源不能一味地消费利用,毫无节制地利用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当然这些不能只靠个人或单一部门解决,它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对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管理需要注重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因素及社会文化发展因素,他们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等级性和重要性等特点。社会的经济能力水平、社会自我调节水平以及城市的健康活力水平,这都是对复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正因为这些要求和需求,促成了几门生态学科的形成,促进了人们对系统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这些学科中包含:(1)产业生态管理,这就是对工农业进行研究处理,对其生产的资源,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属品,最后的成品以及成品的包装宣传进行研究,这些链接式为一体的研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并且对附属产物尽量加工利用,做到不浪费、不奢侈;(2)城镇生态管理,让城镇的交通设施、住宅、消费以及其他的基础设施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相互利用为居民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成长环境;(3)区域生态系统,对城镇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系统及乡村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格局进行维护,按照景观的要求、生态的承载能力要求以及服务要求进行规划;(4)生态资产管理,生态资源的管理包含风、水、热等能源的利用,还有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3 区域资源- 环境- 经济的复合生态管理

3.1 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各界和政府都已经认识到生态系统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很重视环境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维护。当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区域内的资源保护效果仍然不明显,环境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甚至有的区域环境还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一些地区和政府只是对于污染的表象进行整改,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没有究其源头,也没有对生态的机制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复合生态环境,应探索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地区的生态管理模式。在我国特有的条件和技术下,进行一场大范围的改革。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只有地方整改效果好,大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在区域生态管理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需对环境进行管理,同时也要避免因环境跨度所带来的影响。管理办法也应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变为预防型、效力型,采取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生态管理办法,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2 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这个生态系统的活力面貌,其中包含这个区域内的一花一草一木,还有其生存的气候、土壤、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的强弱与这个地区生态系统链的长度有关。只有实现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活力,让自然与社会共同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较高的生态农业的技术层次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因为我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和仅占世界淡水资源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21% 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只是停留在原始层级上,低技术、小规模所带来低效益,甚至很多地方仅有的少量耕地还被占用。因此,只有让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实现工农循环,从小农变大工,从低层级的农业转变为大规模的经济化产业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中国的农村也实现现代化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高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

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赖于环境。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结出3 个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控制原理。第一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再利用,分析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达到资源的完美利用;第二是要正确认识人的存在是依赖于自然的,人类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然,同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要爱护自然环境,实现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是要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共生环境中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复合生态管理科学的发展就是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和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和控制。复合生态系统的管理不仅仅对环境的控制维护,也包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只有对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所带来的被动局势,才能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是人类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就是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和应用。这就衍生出很多管理层级的问题,包括城镇生态管理、产业生态管理和区域的生态管理。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对生态资源、环境与产业管理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资源,环境,产业,复合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如松,李锋,韩宝龙,等.城市复合生态及生态空间管理[J].生态学报,2014(1).

[2]施晓清,杨建新,王如松,等.产业生态系统资源代谢分析方法[J].生态学报,2012(7).

复合产业 篇8

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863纳米材料专项课题“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的应用与产业化”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并实现产品的产业化。该课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CVD) , 在硬质合金拉拔模具内孔和其他耐磨器件表面涂覆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 研究得到了制备纳米金刚石涂层的成熟工艺, 完成了纳米涂层结构和性能检测工作, 利用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技术研究开发出各种涂层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产品, 解决了涂层附着力、均匀涂覆和涂层表面光洁度等关键技术问题, 产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通讯、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所需的拉拔模具和耐磨器件, 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 既具有常规金刚石涂层附着力强、耐磨的特点, 又具有纳米金刚石表面平整光滑、摩擦系数小和容易研磨抛光等优点, 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拉拔模具, 是以硬质合金为衬底, 在内孔表面涂覆常规和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 并对涂层进行研磨抛光后得到的一种全新产品, 属国际首创。该课题开发的纳米金刚石复合涂层拉拔模具产品, 已由上海交友钻石涂层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 该产品已在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普电缆有限公司等多家生产企业应用为应用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慧聪网

复合产业 篇9

1 构建一套专业实验、社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一体化实践体系

根据传媒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践环节一般可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兴趣拓展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六大部分。第一,课程实践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的各类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等统一组织教学的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相关原理。第二,课程设计是结合培养方案要求而进行的专业类综合性训练,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兴趣拓展实践教学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包括学生工作室、兴趣小组等对优秀学生进行的课堂外教学,旨在让他们参加具体的科研项目,对传媒实践有一定的认识。第四,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让学生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充分的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知识,进行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第五,毕业设计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主要指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专业综合项目实践教学可在大四年级开设,主要包含综合项目实践及指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整体意识,让学生全面参与实体项目,与毕业实习密切结合,并为毕业设计及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 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一般说来,学生的实习都设置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年,由于实习时间有限,且较为仓促,并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专业不足,也无力再去弥补专业知识的缺失。传媒专业是一个特别强调应用型的学科,因此学生在高校期间,应从低年级开始就进入传媒行业实习,这样使传媒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让学生不断接触行业,关注传媒业动态变化,传媒企业也不断接触各个层次的传媒学生,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故可将实习期分配到各个学期的寒暑假,让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完成长短不一,且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进行社会实习实践的一种新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实习锻炼的质量,又有机会提高学生传媒实践能力。既能着力推进实践技能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学思结合,巩固传媒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及时关注传媒业的动态变化。

目前,各行业、各部门招聘都会对应届毕业生存有偏见和不公平性,很多单位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工作经验,而让应届生具备工作经验需要高校和行业内的公司进行紧密的合作,让高校与社会无缝对接,让行业在高校中按需定制人才,也让高校根据行业要求按需培养人才,让学生毕业时就能具备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故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模式有助于传媒企业参与到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中,为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出力。

每学期间断实习,四学年持续社会实践的模式,具体实施如下内容。

第一,大一年级寒暑期,2周+4周,认识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实习,初步认识传媒行业。第二,大二年级寒暑期,2周+4周,转段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实习,重点了解自己所学传媒专业的专业前沿动态及专业核心知识。第三,大三年级寒暑期,2周+4周,专业实践,进入传媒相关公司、企业、电视台等单位实习,重点将已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掌握专业领域前沿知识、技术等,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点。第四,大四年级,2个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点,进行专业岗位实践,进入岗位角色。经过四年持续实习实践,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而且根据每年学生实习的单位反馈,也为学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意见和要求。

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的实习实践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传媒学生的每一个实习实践活动必须进入传媒相关的公司、企业、电视台等单位,才能得到社会锻炼,也能真正地了解市场需求。

鉴于此,高校需在“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基础上建设实习基地,必须从校企双方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高校依托的传媒行业优势、高校所在区域位置。学校和企业可以在科研、教学、培训、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进入企业展开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此外,传媒行业校外实习基地要想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品牌基地,除了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以外,还必须鼓励高校和传媒企业联合开展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报立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享受到相关的国家政策,不断改善实习基地条件,从而提高校外实习质量。

4 校内实验平台的综合化,搭建适用于传媒领域各专业共同使用的全媒体演播室

所谓“全媒体”是指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广播、影视、音像、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

在传媒类高校搭建全媒体演播馆,是适用于各个传媒相关专业的综合化实验平台。全媒体演播馆可结合摄、录、编、播等演播技术环节,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如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学生均能找到自己的实践定位。

5 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传媒人才培养现状,探索了传媒高校的一体化实践体系,以及大学期间持续实习实践的模式,并根据实习实践需求,在校外积极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在校内,搭建适用于各传媒相关专业的综合化实验平台———全媒体演播馆,使学生能在各个阶段、以各种形式获得实践经验,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开军,刘利枚.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市场,2016(12).

[2]郭惠玲,栾慧勇.电视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6).

复合产业 篇10

关键词: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1 引言

从2010年开始,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湖北省教育厅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期分批在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中遴选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同年,69个专业进入首批“产业计划”。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幸于2010年获批,并于2011年招生。“产业计划”班的学生都配有指导老师,笔者担任其中一名学生的指导教师。

目前,已培养了两届“产业计划”学生,本文将根据这些经验与体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教改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以“产业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已有的成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改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目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转型。学校和企业若能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近些年来,校企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2)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一到公司,首先还是必须参加培训,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否者无法上任。而且需要的培训时间较长,甚至数月。这也是一直被社会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家对创新特别重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创新,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大学生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抓住机会,必能获得成功。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高校则要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的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便于打下扎实基础。

3 主要措施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对复合型“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用调查总结法、分析比较法、专家咨询论证法等手段与方法,明确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了解学生时代特征与教师困惑,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机制。目前,高校不少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工程经验不够,没有进过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提供的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那么就可以在实际课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武汉,苏州等地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学生有了实际动手机会,学习热情很高,甚至连续一个月待在公司加班加点。目前,这一经验也在全系推广,本系学生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2)“产业计划”班的基础理论课时相对较少,基本都在大三学完。教师需在较少课时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基本点、难点,对这些内容精讲;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这方面,还可鼓励教师多参与教改项目,多发教研论文,有利于教师利用学术平台进行教学交流。而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预习,教师才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也在培养方案上下了功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特别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需利用目前好的政策,如“青年教师下企业”等项目,深入企业,积累工程;或者利用出国机会进修,提高科研经验。笔者也利用一些好的政策和机会,走出去,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来学校作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培养学生。邀请国内外名校的院士来学院作报告,学术交流,国内教学名师来学校作报告,搞好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科研以及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在这方面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4 结语

复合产业 篇11

1研究背景及主要文献综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的调整,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进入全新的领域。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得文化内容更好地融合与流通,从而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与信息技术最为密切的领域。以前的文化产业依附于传统媒介,传播工具离不开语言,发展较为滞后,现在可以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制作、处理和传播文化, 使得文化产业具有了数字化、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多元化、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视、报刊、娱乐、艺术、图书馆、博物馆、广告等文化产业不可割舍的工具。影视娱乐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前期拍摄制作到中期宣传再到后期售卖影视传媒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高科技的合理运用已经成为影视收视率收入、电影票房收入、音像业等销售收入的基本保证; 报刊图书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十分敏感的,大多数报刊图书的形式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像 《财经》杂志不仅可以订阅纸质版,还可以订阅电子杂志在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上随时随地阅读,使得携带更方便、时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 而图书馆博物馆业正在努力建成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开发和共享的信息技术中心, 国内也正在积极研究图书馆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 以实现决策支持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通讯业、传媒业的产业管理壁垒被消除,使得文化内容更好地融合与流通; 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模糊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固定化的行业边界,从而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而文化产业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石,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也为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生产力与组织形态,出现了新服务、新产业、 新技术。

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学者大多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信息化与文化单方向的影响方面。就信息化对文化产业影响方面,C Samuel Craig[1]认为信息化扩大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信息化通过促进城市化进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庄志杰[2]以唐山为例说明了信息化的建设推动了唐山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并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唐山市文化产业的作用; 黄旭东[3]研究认为信息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冲击也有促进,但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信息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繁荣,也能够改进发展中国家文化的落后属性。就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影响方面,Apfelthaler等[4]认为民族文化甚至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Sang - Gun Leea等[5]运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模式验证了美国和韩国文化的差异,用巴斯扩散模型描述了在手机使用上创新和模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美国文化中创新因素在手机使用上更重要,而在韩国文化中复制因素有更大的影响; Stephen Jackson[6]用3种文化视角动态的方法探讨了组织文化是信息技术成功或失败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大多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相关关系。Leidner等[7]通过系统性地回顾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中文化是怎样被运用的,发现了文化与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很多领域的相互关系。解学芳[8]研究表明,虽然短期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之间存在时滞性,但长期来看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肖峰[9]认为信息与文化是处于动态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过程,而信息交流则是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信息时代,信息与文化一体化为 “信息文化”。王国荣[10]认为信息化对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渗透与影响,同时文化产业为信息化增添了实体内容和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李杰等[11]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文化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人类文化,信息文化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内涵与思维方式,信息文化的出现将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崔向阳[12]对2004年南京都市圈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8个相关数据进行了主层次分析的实证分析,研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并提出了促进南京都市圈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可见,国内外学者已经重视文化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关注到文化与信息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很少有学者研究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缺少对两者互动发展进行系统性实证分析。虽然崔向阳于2008年对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是由于采取的数据样本较少,并没有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且仅是通过主层次分析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公信力。本文首先根据研究现状与现实情况,选取代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有序度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的协调度,从而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 再次选取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的指标体系,运用交叉效率DEA方法并结合实证数据对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进行评价,最后得到结论。

2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

2. 1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概述

复合系统是由不同属性的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结构与功能统一的、 开放的复杂动态大系统[13]。复合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和来自外界的调节管理活动 ( 即其他组织) 作用下,其各个组成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实现系统的整体效应[14]。协调的实质是需要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及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充分利用相互间的积极关系,相互促进,从无序到有序, 逐渐和谐、逐渐优化的动态的调控过程。复合系统的协调运行的条件是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协调度定义为: 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调整结构等方式使得信息化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化,从而在经济社会中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也是使得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和程度。

笔者参考孟庆松等[14]创建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建立了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中有信息化子系统和文化产业子系统2个子系统,因此该复合系统可以表示为S = { S1 ,S2 } 。

设信息化子系统的序参量标量为e1 = ( e11, e12,…,e1n) ,其中n≥1,n表示信息化子系统S1序参量的个数; α1j≤e1j≤β1j,j = 1,2,…,n; α1j、 β1j分别为第j个序参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不失一般性,假设e11,e12,…,e1l的取值越大,信息化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 取值越小,信息化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假设e1l + 1,…,e1n取值越大,信息化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 取值越小,信息化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即如公式 ( 1) 所示:

其中,u1( e1j) 为信息化子系统序参量分量e1j的有序度,可以从上列公式可知u1( e1j) ∈ [0, 1],其值越大,表示该序参量分量对信息化的有序程度贡献越大。

通过序参量分表的有序度可以得到信息化的有序度,如公式 ( 2) 所示:

其中 ωj为系统序参量分量e1j有序度的权重,ωj

同理可得文化产业的有序度,如公式 ( 3) 和公式 ( 4) 所示:

其中,u2( e2j) 为信息化子系统序参量分量e2j的有序度,可以从上列公式可知u2( e2j) ∈ [0, 1] 其值越大,表示该序参量分量对信息化的有序程度贡献越大。

其中,u2为文化产业的有序度,υj为系统序参量分量e1j有序度的权重,

分别得到信息化子系统的有序度和文化产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协调度。

假设给定的初始时刻为t0,信息化子系统有序度为u01,文化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为u02,则t时刻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度定义如公式 ( 5) :

Ct∈ [- 1 ,1] 其值越大,表示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其值越小,表示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低。

2.2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实证研究

2.2.1复合系统相关指标的建立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取决于信息化文化产业复合系统的协调性,进一步取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2个子系统相互的关联性及其互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定义建立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的协调度模型中,序参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它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着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与数据可获得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研究,确定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度模型的序参量。 其中,信息化评价指标本文综合参考了2000年我国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2005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并构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 IDICN) 、 2007年国际电 信联盟推 出的信息 化发展指 数 ( IDIITU) ; 文化产业的指标借鉴赵彦云等人[15]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并结合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的信息化指标:

( 1) 固定、移动电话拥有率。该指标是固定电话拥有率与移动电话拥有率的加总,反映了信息化的社会服务水平。

( 2) 电视机拥有率。该指标反映了信息化的社会服务水平。

( 3) 互联网普及率。该指标表示每百用户互联网使用率,反映了信息化的社会服务水平。

( 4) 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该指标是信息产业研发的投入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社会对信息化的投入与重视程度。

( 5)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该指标是信息产业的从业人数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了社会对信息产业劳动力的投入。

( 6) 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该指标是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比值,反映了社会对信息产业固定资产的投入。

( 7)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该指标是信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的文化产业指标:

( 1) 文化产业机构数。该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的运营情况。

( 2) 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总额。该指标是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总额与总人口的比值,反映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投入情况,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情况。

( 3) 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该指标反映了社会对文化产业劳动力的投入情况。

( 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该指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 5) 文化产业利润总额。该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产出情况。

( 6) 文化产业固定资产价值。该指标反映了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情况。

2.2.2实证研究

本文使用SPSS22. 0软件对信息化有序度、文化产业有序度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度进行计算, 步骤如下:

( 1) 先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所有样本指标构建决策矩阵Ai:

其中i = 1,2分别代表信息化和文化产业,xtj代表t时刻第j个指标的值,m为时期数,n为序参量的个数。

( 2) 由于收集的样本数据在数量级和计量单位上都存在着差别,即存在着不同的量纲,为了方便数据的可比性,我们首先对变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就是无量纲化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公式 ( 6) 所示:

其中,j表示第j个指标的 平均值,即j=为第j个指标的 标准差, 即 σj

然后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如式 ( 7) 所示:

( 3) 计算第t年信息化和文化产业的有序度, 如式 ( 8) 所示:

( 4) 计算第t年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 如上节式 ( 5) 所示。

本文所引用 的数据主 要来源于 国家统计 局2001—2013年 《中国统计 年鉴 》、 文化部2001— 2013年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国家信息中心2001—2013年 《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以上步骤,运用spss软件得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12年期间,我国信息化有序度在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0. 16提高到2012年的0. 89,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文化产业有序度也在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0. 17提高到2012年的0. 83,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是也在逐年提高,2001年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的情况,但是在2002年随着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协调度转负为正,之后协调度逐渐提高。

3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评价研究

3. 1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评价指标

基于DEA方法的原则对DMU的数量一般要求不能少于输入输出指标的2倍,我们选取了2000年到2012年13年的样本数据,确定以下的输入输出指标:

( 1) 信息化对文化产业促进效率全要素评价效率指标。投入指标为信息产业研发经费占比重、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比重、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分别代表着资金、人员和固定资产的投入情况。产出指标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重、文化产业利润总额。

( 2) 文化产业对信息化促进效率全要素评价效率指标。投入指标为人均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总额、 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产业固定资产价值,分别代表着文化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固定资产投入情况。产出指标为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率、互联网普及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

3.2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评价模型

3.2.1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定义

本文首先对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和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分别进行定义,然后对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进行定义。

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是指在给定文化产业产出的条件下实现信息化投入资源最少的能力,或者是指在给定信息化投入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文化产业产出最大的能力。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指在给定信息化产出的条件下实现文化产业投入资源最小化的能力,者是指在给定文化产业投入资源的条件下实现信息化产出最大化的能力。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与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中的较小者。

3.2.2协调效率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 是由运筹 学家Charnes A,ERhodes和Cooper W W等学者于1978年创建的。DEA方法是评价多投入多产出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评价决策单元 ( DMU) 之间的相对效率,但对决策单元 ( DMU) 进行效率评价时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指标之间任何形式的表达式,具有 “黑箱子”方法的特点。

由于传统的DEA方法在测算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测算结果中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的情况,这样就给综合评判的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为了克服传统DEA方法测算中的缺陷,本文采用交叉效率DEA方法 ( Cross—efficiency DEA) 。

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即对决策单元i来说,有xi= [x1i,x2i,…,xmi]T,yi= [y1i,y2i,…,yni]T。

设v = [v1,v2,…,vm]T和u = [u1,u2,…, un]T分别是投入和产出的权向量。

对每个DMUi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Eii为DMUi的效率评价指数。记最优解是 ( Ei*i,u*,v*) 。

下面引入交叉评价机制,即用每一个决策单元的最佳权重wi*= ( vi* T,ui* T) 去计算其他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然后得到交叉评价值:

为了方便计算比较,本文用作为第i个决策单元DMUi的交叉评价值。

3.3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的实证分析

数据依然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文用matlab7. 0软件计算出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逐年减小,从2000年的0. 91减少到2012年的0. 38,减少了58. 24% ,这说明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逐年减小; 而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在2000—2006年间逐年增加,但是到2007—2012年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逐年降低,其中2000—2006年间促进效率以平均每年5. 17% 的速度增加,2007—2012年间促进效率以平均每年4. 17% 的速度减小。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取信息化对文化产业促进效率和文化产业对信息化促进效率的较小者, 因此,2000—2004年取的是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2005—2012年取的是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信息化与 文化产业 协调度的 效率在2000—2004年逐渐增长,而在2005—2012年逐渐减小。经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21世纪初期,随着先进科技的引入与发展,我国政府与市场都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使得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逐渐提高; 随着文化产业竞争力逐渐成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产业与信息化并行发展,这就降低了文化产业和信息化协调效率。第二, 先进技术的引入必然带来信息化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但随着先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人才的缺乏导致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低、我国的政策环境不足以支持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我国市场或企业没有及时更新先进的管理思想。

4结论

4.1研究结论

本文聚焦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根据研究现状与现实情况选取代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结合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和文化产业的实证数据,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有序度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复合系统的协调度。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较低, 不过协调度也在逐年增加,说明协调发展程度越来越好,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幅度和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化的幅度越来越大。

本文再次选取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的指标体系,运用交叉效率DEA方法并结合实证数据对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进行评价。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率越来越低,而文化产业对信息化的促进效率于2000—2006年越来越高但随后越来越低, 因此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在2000—2004年越来越高、随后越来越低。与复合系统协调度的结果相比,可知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程度越来越好,但协调效率先越来越高、后开始走低, 说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广度越来越大, 但深度还有待加强。

4.2政策建议

为实现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更好地互动发展,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要充分认识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二者协调发展水平,更要关注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效率。目前我国的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协调效率仍不高,政府应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阶段发展; 改变传统文化产业借助传统媒介的发展方式,引导并鼓励文化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发展。

二是政府应对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型的信息文化产业;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信息行为,通过先进技术来解决由于技术不完善、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社会问题,保障信息、文化产权,加强对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 立足于具有自身优势的文化资源, 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重视并培育新型信息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与创意精英。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需要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投身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建设中,国家要设立培训基地来重点培养信息化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不仅有积极方面,也有负面的效应,在这方面本文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也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科研中继续进行研究。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事业及其文化产业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关于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单方面的影响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化与文化产业评价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交叉效率DEA方法得到信息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我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较低但在逐年增强,说明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幅度和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化的幅度越来越大;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效率在2000—2004年表现为先越来越高、随后越来越低,说明协调的深度还有待加强。

【复合产业】推荐阅读:

复合动力07-21

复合故障07-22

复合加固05-13

爆炸复合05-16

复合机制05-19

复合路面05-27

复合菌剂06-04

材料复合06-07

复合刀具06-09

复合钝化06-11

上一篇:外籍员工下一篇:数学呼唤开放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