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2024-10-24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共12篇)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1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课外阅读面狭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他们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出现的万千现象,生活的丰富多彩,广播电视的覆盖,报纸杂志的繁多,为他们写作提供了丰富材料,但学生身在米仓却找不到米下锅。究其原因,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很有必要。那么怎样观察和认识事物呢?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选准角度,求细求精。

中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主要是家庭、学校,接触的人多是父母、同学、老师,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自如地获得写作素材。然而,家庭是写作的细胞,学校也是个“多棱镜”,能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引导学生选准角度,细致、深入地观察,也可能达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境界。例如,同是写“秋天”,学生们大体上以此立意:秋天来了,枯黄的叶子落了下来,让人泛起一阵阵的凄凉„„而有位学生却仔细地观察秋天的景象,品味秋天的感受,引发联想,从而悟出:秋天像一位穿着金色裙子的仙女,她用宽大的衣袖挡住炎热,把明朗与清爽撒向人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给人们。由于这位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是独特的,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洒脱,此文很快被报刊采用。1

如果不善于观察,不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此情况下,纵然动笔,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 我曾带了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在他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元旦来临时,精心组织了一场“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由于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同学们能在晚会上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情地表演,而且又面临着毕业分别。所以,晚会搞得丰富多彩,激情满怀。第二天,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题为《难忘的晚会》的作文,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手机,或开着摩托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许多质量较高的文章。

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

三、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写作思路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

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写阅读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且不说无从借鉴,无法形成技巧和能力,也根本无法拓展视野,对生活的认识便只局限于自己狭小的圈子,所写也难免平庸乏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另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增强写作兴趣,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数年来,我们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先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两节课过去,草稿打不成。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面对这一现状,我想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开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全心投入,挥洒成文吗?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引发争论,以至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唇枪舌剑,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2

首先, 引导学生从细微入手观察生活, 学会进行深度思考。

生活的快节奏、学习的超负荷压力, 使得学生也成为行色匆匆的“赶路人”, 无暇欣赏生活的“风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入手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小人物身上蕴涵的真、善、美。如, 小区中拿着微薄薪水的保安;清洁工快乐地工作, 和善地对待每位业主;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 小县城的红绿灯对于一些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人似乎不存在;拾荒老人在寒风中衣衫褴褛、面容凄苦;领导和老板的座驾风驰电掣、红光满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 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让学生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更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

其次, 善于搜集媒体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

仅仅靠自己的观察, 见闻毕竟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媒体信息, 及时、快捷地了解社会事件和国际形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反映社会事实的节目, 如“道德观察”、“说事拉理”这样反映社会美德、鞭挞丑恶现象的栏目, 从中了解小人物身上的美德, 以及其代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了解那些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的无耻之徒的可恨、可悲。从而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深广。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来了解国际事件, 了解国家和国际的热门话题, 比如, 近期我国和周围国家的领土争端;日本国家领导人登上钓鱼岛事件, 以及日本为岛礁命名事件;中东地区的形势危急, 等。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国际事务, 学生的作文也不会再是生活琐事。

另外, 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通过对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 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从而使得学生的文章不再是事件的列举和堆砌, 能挖掘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让自己耳闻目睹的大小事件都能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摘要:缺乏积累, 写作内容肤浅、琐碎, 是目前高中生作文的一个大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入手观察生活, 学会进行深度思考。善于通过各种媒体搜集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广泛阅读, 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如何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 篇3

一、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引用,或仿写,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如临其境。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好句、寓意深刻的成语、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我指导学生分两类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一类是摘抄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

如摘自七年级上册流沙河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摘自《第一次真好》:“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借鉴实例】

自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自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啊,相信自己,欣赏自己,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还有怎样的第一次不能做好呢?即使第一次不是很完美,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我们珍重第一次。

第二类是积累古诗文名句。

初中课本中有近百首古诗词,这些千古美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语言、写法上都堪称典范。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若能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定能使文章的语言美起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借鉴实例】

朋友,勇于去发现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清净的发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一种喜悦的发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一种孤傲的发现;“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迈的发现。生命在清净、喜悦、孤傲、豪迈中成长,所以生命美丽。发现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之美,我们才能够挖掘出人生金矿,为生命增值。

二、 积累课文材料中富有启迪的事例,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主题材料,让文章鲜活起来

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当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可以把困难化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再逐一克服,这样就能战胜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这个主题运用到作文中来。

【借鉴实例】

刚跑完第一圈,我就感觉到自己的胸口像压了千斤大石一样沉闷,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唉,算了,放弃吧,我肯定是死也跑不完800米的了。我一边艰难地挪动步子,一边想打退堂鼓。“小丽,加油!不要想着800米有多么漫长,看到那边的乒乓球桌了吗?看到更远一点的升旗台了吗?我们以乒乓球桌和升旗台为目标,一个一个地跑过去就行了。”我的好朋友芳芳在旁边大声地鼓励我。照着芳芳说的方法,我超过了乒乓球桌,接着又超过了升旗台,一圈又一圈……终于跑到了终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里不就是教我们这样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去一一克服的吗?

三、 积累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等材料,让作文主题更凸显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要了解苏轼虽一生坎坷,却能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学习《过零丁洋》,要知道文天祥被俘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学习《我的信念》,要知道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发现了镭元素的事例。

【借鉴实例】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诗人把他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四、积累课文的写作技法,待作文时“胸有丘壑”下笔更游刃有余

如作文写人时,可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先抑后扬的写法,《范进中举》中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等;写事时,可以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社戏》中一波三折造波澜的写法等;写景时,可以学习《春》中从多种感官角度写景的写法,《济南的冬天》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小石潭记》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

【借鉴实例】

从小父亲在我眼里便像一座巍峨的山,性格沉稳,不善言语,特别是瘦削的脸庞如刀锋直插云霄的山峰一样让人感到肃穆,他是如此的严肃,如此让人不可接近。

……

五个月前,南京的一次乐器比赛,剩下三个单簧管选手,三选一。这是一次可能事关我升学命运的比赛。进场前,我突然发现乐器的键位已经脱离。在寒冬的细雨中,我漠然地呆立:“怎么办?”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紧张,一会儿却变得宽慰温厚:“别急,总归有办法,你等着,我去修。”说完,父亲就拎过我手中的乐器冲入了雨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单簧管2号请准备。”完了,完了……失望在我的心头笼罩。但沉稳的父亲却从不会让人失望。最后一刻,他站在了我的面前,眼中充满了宽慰与激励,一向缺乏表情的脸上现在却写满了斗志与激情。看着父亲脸上的汗水与雨水,一道道热气从他的头上冒出……这里到汉中路可不近啊!“你……”“唉,大过年的,这儿喊不到出租车,快,快进去吧!别慌啊!输了爸爸不怪你。”我没有慌也不再失望,昂首进入考场,几乎是含着泪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头脑中是父亲那张难得柔情却苍老疲惫的脸庞……(选自中考满分作文《父亲是座山》)

以上介绍了几种积累与运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例:①新词美词荟萃,精彩句段摘录,精彩句段赏读;②文中的文学形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际遇;③作者的生平事迹、精神世界、相关作品;④课本材料和与之相类似的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考试时,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4

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备考:轻松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中公教育 潘致霖 推荐:政法干警考试网

众所周知,申论作文分数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整个考试的成败。而作文分数虽然首先取决于立意的准确但内容素材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政法干警考试的招录对象是应届考生人群,学习、生活都比较紧张,阅历也十分有限,那么怎样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呢?其实,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素材俯仰皆是。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向广大考生推荐几大重点关注之处: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

日常生活是个无穷的宝藏,每当作家在书斋中思维枯竭的时候,都会到生活中寻找灵感,也就是平常经常提到的“体验生活”“采风”等。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的材料。例如在考试中曾考到“传统文化保护”这一主题,结合生活诸如“洋快餐泛滥”“传统戏剧衰落”等身边素材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反面典型。

二、在教材课本中寻找材料

很多考生总想举些“高大上”的事例,却忽视了最容易上手的材料。如以往初高中语文课本都是名家名篇,每篇课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我们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的机会,因此要善于向以往课本去“拿”。不同专业往往有各类选修课程,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学有专长”,更是写作时的绝好“宝藏”。

三、在平常作文中寻找材料

日常练习中每次作文都是针对最终考试的,因此平日的作文训练就是积累,足够的积累就能使考场作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我们可以把平日训练到的类似素材“掐头换面”,嫁接移植到考场作文中,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质量有保证,毕竟曾经写过一次,拿自己熟悉的材料自然能写得又快又好。

四、在新闻节目中寻找材料

许多新闻节目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文章素材,例如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些品质高尚、大公无私、赤胆忠心的典型人物等„„,我们可以将之归类存档,为写作建立一个素材库,既温习了知识,又有利于写作,可谓一箭双雕。

相信从以上几方面付出努力,即使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积累和钻研,考生在文章写作上也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南昌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jx.offcn.com/?wt.mc_id=bk15115 也可加入江西中公教育官网微信平台:jx.offcn 或加入新浪官方微博:江西中公教育”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5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材料

日常生活是个无穷的宝藏,每当作家在书斋中思维枯竭的时候,都会到生活中寻找灵感,也就是平常经常提到的“体验生活”“采风”等。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把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的材料。例如在考试中曾考到“传统文化保护”这一主题,结合生活诸如“洋快餐泛滥”“传统戏剧衰落”等身边素材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反面典型。

二、在教材课本中寻找材料

很多考生总想举些“高大上”的事例,却忽视了最容易上手的材料。如以往初高中语文课本都是名家名篇,每篇课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我们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的机会,因此要善于向以往课本去“拿”。不同专业往往有各类选修课程,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学有专长”,更是写作时的绝好“宝藏”。

三、在平常作文中寻找材料

日常练习中每次作文都是针对最终考试的,因此平日的作文训练就是积累,足够的积累就能使考场作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我们可以把平日训练到的类似素材“掐头换面”,嫁接移植到考场作文中,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质量有保证,毕竟曾经写过一次,拿自己熟悉的材料自然能写得又快又好。

四、在新闻节目中寻找材料

许多新闻节目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文章素材,例如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些品质高尚、大公无私、赤胆忠心的典型人物等„„,我们可以将之归类存档,为写作建立一个素材库,既温习了知识,又有利于写作,可谓一箭双雕。

高考作文中人物素材的积累 篇6

历史人物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不与权贵合作而死于屠刀之下。从诚实和弗兰克不屈的脖子上喷涌而出的鲜血变成了一条豪华而美丽的“豹尾”,拍打着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在那个阴沉的夜晚留下了震耳欲聋的声音空。(江苏考生《夜深人静》)

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波,作为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以其杰出的贡献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篇章,引发了盛唐的盛唐气象。(江苏考生《人生三部曲》)

斯宾诺莎研究哲学,探索真理,并在没有亲情、友谊、爱情和孤独的情况下创作了神学著作《宗教理论》。他让后人感叹:“最孤独、最寂寞的是过程,最沉重、最丰富的是过程。”(江苏考生《人生三部曲》)

在长江上游,有刘备和白蒂的遗孤的眼泪,还有李白起航和划船的身影。也许,刘备和李白完全是两种人,一种是为世界而奋斗的国王,另一种是周游世界的诗人。历代国王和王子都有自己的伟大成就,而明智的诗人也有自己的文章。然而,长江以其广阔的范围容纳了所有这些。李白在清晨被响亮的歌声迎接,刘备在傍晚被疲惫的马蹄声迎接。(浙江考生《山水学者看中国》)

贝多芬摆脱了世界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地跳跃。居里夫妇抛开名利的烦恼,在科学界迈出了更进一步的步伐。陶渊明忘记了世界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上采摘菊花……他们悠闲地走在人生的路上,嗅着世界的芬芳。(湖南候选人“轻松起步”)

“水锤是3000里,那些飙升到最高点的是90000里,那些在6月去支付利息的也是。”——庄子,一个用鱼竿钓鱼的人,被建议做一个世俗的官员,但他忽略了他。他冷漠而骄傲的头脑无法摆脱他阴暗的仕途。他超越了这个世界,不管楚的外表如何,他不想成为一只供奉在高高的寺庙里的乌龟。他又进去了,一个人呆着,愿意做一棵大树,在凉爽的微风中独自守护着月亮,捧着白色的美德,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湖北考生《超越外,进入内》)

越王勾践遭受了亡国之痛,忍受了几十年非人的屈辱。他坚守犹太复国主义信仰,因为他从圈子之外看到了生命之光。他看到了胜利和复仇的希望。最后,他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历史奇迹。(湖北考生《近看远看》)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正是这种“进入”导致了王羲之所写的18缸墨水。正是这种“进入”,使玄奘千里迢迢前来取经。正是这种“进入”导致了陈京润计算的几十袋稿纸。(湖北考生“出”与“入”的生活)

英国数学家多凡维尔花了30多年的时间将圆周率计算到800多位小数。然而,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名时犯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在接下来的里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科学不能容忍任何马虎。如果多曼维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定期客观地回顾自己的步骤和数据,他可能不会留下这种遗憾。(湖北考生“出”与“入”的.生活)

“厄运给我的太阳穴下了一层苦涩的霜,心痛和疲惫是我酒里的一层厚厚的灰尘。”杜甫太“中”,忧国忧民,感情当伤天下,少陵长叹良久,颔首。“高楼旁的花”让他心痛。从远处望去,他的忧虑在脑海中回荡。(湖北考生《不搭船捕鱼归来》)

霍金可以创造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这是他日夜研究的结晶。牛顿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对他努力思考和艰苦努力的回报。马克思能够发现剩余价值规律,这与他勤奋的研究是分不开的。(河南考生的“闲聊”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

28岁的欧拉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在几个月内完全证明了几个数学家得出的结论。仅用了三天时间,steinmetz就重启了一台机器,几个工程师几个月都无法修复这台机器。(河南考生“意外?不可避免!“)

女词人李清照有着凄美的神情和发现,有着一对“只看不起眉梢,却能感受到内心”的儿女,也有着“生是英雄,死是鬼”的英雄诗句。(河北候选“合理的枝头绽放意想不到的花朵”)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是他儿子小白的敌人。然而,他幸运地被他的老朋友包所引用,他帮助桓公获得了霸权。舒雅帮助管仲获胜,并为自己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山东考生《成人是自然造的,人是自然造的》)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7

一、情感共鸣法

言为心声, 文章是人类感情的凝聚和释放。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寄托了作者丰厚的情感, 传达着历史和时代在文章中赋予的特殊感情。所以, 优秀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感人的作品。对广大中学生来说, 技巧上的稚嫩, 言语上的苍白, 这些缺陷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如何帮助中学生找到情感抒发的触动点, 让他们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 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既言之有物, 又真实感人, 我觉得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可堪称经典, 每篇文章都凭借其某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然而, 无论哪篇文章,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备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要让中学生有话可写, 首先要让他们产生说话的冲动, 要想法提起他们倾诉的欲望。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发泄情感的突破口。在教读课文《背影》时, 我想到我们的学生从接触作文开始, 写父爱母爱的作文可谓老生常谈了, 可写出来的作文中父母亲的形象却几乎千篇一律。无非是深夜冒雨送发烧的“我”上医院;大暴雨为“我”到学校送雨具;考砸了后对“我”百般理解和鼓励, 不但不令人感动, 反而让人觉得虚假和厌烦。所以, 学习《背影》时, 我特意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两篇文章提出来一起讲解, 并把重点放在选材上。学生很快就领会到:原来, 在生活中, 只要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父母亲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儿女眼中最美的风景, 生活琐事反而会给人最真实的感动。作家们的父母亲也都是一群普通的人, 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的也无非是背着儿子看花灯、讲故事、做鞋袜、卖橘子、做饭洗衣等小而又小的生活细节, 但我们读来会觉得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于是我趁热打铁, 请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从中寻找令你难忘的某些细节, 以小事表现父母子女的亲情。这篇作文全班同学完成得出乎意料的好, 作文中少见了那些又空又假的套话, 多了许多琐碎的温情。一个女同学回忆自己因一头长发, 所以每到周末回去, 母亲都会不顾劳累为她洗头, 以前总觉得是理所当然, 现在却倍感温馨。她把自己在母亲温柔的动作中所思所想娓娓道来, 连我都觉得感动万分。我们很多时候总抱怨现在的孩子感情淡薄, 挑剔孩子作文缺乏真情,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想, 是否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表达的良机呢?

二、阅读积累法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 因为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和限制, 所见所闻都只限于一隅, 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选材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俗话说:读万卷书, 行千里路。可是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又决定了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体验生活, 这也是中学生作文普遍内容空洞、行文苍白的主要原因。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简便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认为帮助学生多阅读, 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 还是较为妥当的。在这点上, 我的做法是:首先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同龄人的文章。相同的年纪, 类似的心态, 同龄人的作文肯定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 又因为不受天南海北的地域限制, 我们的学生可以借助同龄人的眼睛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山川美景, 可以感同身受地体会同龄人的生活学习、喜怒哀乐, 产生心有戚戚的同感。所以, 他们极容易对在作文中看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并进行适当的转接和情感上的融合。其次, 我还大力提倡学生看各类杂书。天文地理, 野史传说, 奇闻逸事, 这些文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更开阔了孩子的心胸, 丰富了他们的情趣。须知语文的学习不但要求短期的收益, 更重视素养的长远发展。甚至在不沉迷的情况下, 我还允许他们看一些武打和言情的小说, 让他们感受作者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环环相扣的严谨是怎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们在描写深刻复杂的内心时, 笔触是如何的细腻, 感情是怎样的委婉。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亟待学习和提高的。

三、范文模仿法

语文课本蕴藏的魅力绝对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对于写作困难, 不知怎样写、写什么的中学生来说, 范文有一个最好的利用之处, 就是借鉴模仿作用。例如:写景作文一向是农村孩子的弱项, 他们对于日日面对的景色早已磨灭了内心的好奇, 缺乏了澎湃的激情, 又鲜有机会接触外界的环境, 所以写到这类作文时, 翻来覆去地无非就那么几句话。学习《春》时, 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同题作文拿出来比较讨论,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写得枯燥之极的内容, 竟可以被作家通过这么多的层次、角度、感觉表现得如此生动而优美, 而这些却都是自己熟悉而又被忽视了的。接下来, 我让学生模仿《春》一文, 从构思、内容甚至语言和修辞等方面描写夏、秋、冬之景, 或者就写春天的景色。学生知道了写什么、怎样写, 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 害怕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过度的依赖。但试想, 哪一个婴儿不是在大人的牵引搀扶之下, 从蹒跚学步到放手奔跑的呢?

四、随笔记录法

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素材的需要,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写日记,

有的教师为防止学生敷衍了事, 甚至规定了每篇日记的字数和内容。殊不知, 这种做法恰恰挫伤了学生写日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扭曲了让学生写日记的最初本意。我在尝试了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小作等以后, 决定让学生记随笔。随笔长短不论, 内容不限。可以是今天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个笑话, 碰到的一件小事, 偶然想到的一个朋友, 与同学、家人、教师相处时的愉快和烦恼, 解出一道题时的兴奋, 甚至是一句印象深刻的话, 一片落叶, 一棵小草, 一只猫或狗。只要他觉得有记录下来的必要, 便统统抱着接受和肯定的态度。也许, 同学们记录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全都有用, 或者短期内看不出有明显的效果, 但我相信:长期的积累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充实, 更会留给他们一份美好的回忆, 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考作文:如何积累真正的素材 篇8

让学生淹没在这些作文“葵花宝典”中,机械地记忆、复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作用?一些人吹嘘的“万能”素材真的“万能”吗?表面看它们好像使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了,其实违背了阅读、写作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走上了一条作文提高的不归路,反而增加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其实,无论是写作还是积累素材,都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而那些所谓的“万能”素材都远离个人特长与兴趣,为写而用,为用而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感而发。那么,哪些素材是适合自己的“万能”素材,如何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素材库,如何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呢?

一、做好书本素材的积累,适当拓展延伸

高考语文与课本脱节,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所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没有多大的区别。教师马马虎虎地教,学生昏昏沉沉地学。殊不知课本本身就是—座巨大的素材库。课本中除了有孔子、孟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之外,还有曹雪芹、施耐庵,还有汪曾祺、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还有海子、舒婷,还有川端康成、罗曼·罗兰……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本接触这些伟大作家作品的,如果教师用心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点面素材积累,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拓展延伸,学生就能跟随教师的指导,用心选择,用心研读,用心写作,就不用费尽心思捧着“金饭碗”去行乞。2009年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全文不动声色地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文章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j”读完不禁为小作者对课文的熟悉、化用的巧妙而惊叹。显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经进驻作者的心田,绽放出另一番美丽。

再如笔者一名学生,因在语文课本上接触了海子,从而痴迷于海子,找了很多关于海子的介绍和海子的诗集,认真投入地阅读、写作,平时的作文训练,只要可以用上海子这个材料,她就全力运用,对她而言,海子就是一个“万能”素材,是她投入了时间和情感,用心去体会和积累的素材。当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好奇心”,所有同学都认为“好奇”这个很具体很现实的命题,怎么也不会与浪漫感性的诗歌和愤怒与苦难的海子联系起来,可是这名同学仍旧巧妙地使用海子这个素材演绎了这个话题,作文赢得了满分,被刊载在《扬子晚报》上,作文开头两段是这样的:

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颗好奇心,而所有的诗人都像一个孩子,在那些分行的句子中,他们纯粹地奉献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还有那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好奇心。

2n多年,累倦的海子停止了在灵魂世界里的沉溺与跋涉,让铁轨带他去了远方。当时人之骚动亦不知晓,人们惊讶于诗人这种极端的灵感,我想,海子只是好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是否盛开在天堂,于是,追逐着好奇心,他的灵魂伴着伸向远方的铁勒。通向了天堂。

二、做好课外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进行钻探式研究

笔者多年参加江苏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总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目,笔者姑且将之称为“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在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卓尔不群。仔细研究,“文化作文”的核心是“经典”二字,小作者正是拥有了一些独到的个性化材料,才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这些“经典”材料主要源自三方面:经典名著、经典文化艺术、经典人物。

经典名著是写作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等等的肥沃土壤,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都可以在经典名著中获得。经典文化艺术,例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建筑、坊间工艺等,如在作文时加以引用,将会让考场作文另具一格。伟人、名人等经典人物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研读,不仅给你的作文提供经久不衰的素材,而且还会给人思想与情感上的洗礼。江苏2004年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佳作,有用周恩来总理阐述话题的,总理灵动又沉稳的性格非常契合话题。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文艺短评《不看续集》,对时下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进行批判,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责任感。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的一篇满分记叙文选材于“青花瓷的形成”:一个小男孩由于好奇,打开了未到时间未到火候的瓷炉,从而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2011年是“拒绝平庸”命题作文,成功与伟大的人总与“平凡、平庸”无缘,他们的一生就是拒绝平庸的一生。以上虽仅以江苏历年高考作文为例,但已经充分说明了对于经典素材的积累,能让考生在平时或考场的写作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做好时事新闻素材的积累,进行评论式练笔

在新课改的今天,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关心生命,关心时事新闻。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紧贴时事的趋势:2008年全国I卷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2009年江西卷是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话题的作文;2010年全国I卷是“有鱼吃还捉鼠”的讽刺现实的漫画作文;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世乒赛中国夺冠,全国新课标卷是有关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作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作文训练特别是作文素材积累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贴生活,关心新闻,感受社会。

2011年,一些经典的时事素材在高分作文中频频亮相,给考场作文带来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小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比如:重庆一考生在《摒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一文中,针对国人喜欢的“偷菜”网络游戏,进行剖析,指出游戏的危害。天津一考生在《“药案”众生相》一文中,围绕药家鑫案,列举该案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分析其思想根源与危害,指出“药案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世间各色人等的扭曲、变形的各式嘴脸”,并希望人们“能把药家鑫作为一面镜子,一面能照出自己内心,令自己警醒的反光镜”。吉林一考生在《冷眼看“崛起”》中,分析中国崛起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出何为真正的崛起的思考,提出中国社会存在的信用问题,比如“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立意高远,现实性强。

这些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老师整天只知道教几个字音,做几篇阅读文章,印几则所谓“万能”素材让学生背,而不懂教导学生胸怀天下,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那么,学生始终都不会有关注时事新闻、评论天下大事的习惯。而一旦学生有了自觉读书读报,自觉关注评论的习惯后,时事素材就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动笔写作不用苦思冥想,笔下自然汨汨而出。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9

作文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阅读经验出发,去积累作文材料,走出不知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多看书、看好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前人彼时彼地生活的客观反映。我们阅读书籍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它们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就拿《 红楼梦》来说吧,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但我们的学生却对它敬而远之,原因是 “闷”“看不懂”。怎样引导他们正确的,有目的去读书是我的责任,根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原则,还因为很多学生都喜欢看电视,有一段时间电视正好热播《红楼梦》,下课常听一些学生议论里面的一些情节,我就决定从电视剧《红楼梦》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我让看过的学生讲情节、谈看法和感受,然后引导他们理清最基本的人物关系、情节线索,几节课下来引起了很多同学们的兴趣,我就趁机提出要求,周记都要联系《红楼梦》来写,且每次的角度都不同,很多同学发愁了,哪有那么多的内容来写?我又和同学们一起从最感兴趣的爱情主题入手,分析主人公爱情的起因、发展和表现,推导她们爱情的结果;你喜欢剧中的哪些人,如果你是剧中人,你会怎样处理身边的情爱关系;辨别班上曾经出现的某些现象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再对比《神雕侠侣》《简爱》里的爱情故事,憧憬一下自己将来的爱情;我也趁此机会印发一些青春期的参考资料,还请每个同学去采访一位20岁以上的成年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经历和对爱情的看法,想一想,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经过多次联系实际的讨论、比较分析,同学们明确了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多了几分成熟和理智,写出的周记有了自己的看法,还颇有深度呢!

有一个学生在讲到宝玉挨打时,我们还在课堂上讨论了一个问题:贾政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并由此深入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假如我是宝玉,挨打时我有什么感受?爸爸打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下手如此之重?假如我是贾政,打儿子时我有什么感受?我打儿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下手如此之重?通过讨论,我们要以宝玉的身份给打过自己的爸爸写一封信。这封信每个人都有话可写,而且情真意切呢!因为每个作者都有真情实感。

通过这样引导,再给学生举一些名人成长与名著有关的例子,如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于丹六岁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读《论语》;《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从小就靠借读了大量的书等等。然后再把一些名著推荐给学生,或让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好书或文章。这样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就会自觉的去阅读,由被动读名著变为主动读,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也丰富了写作的语言和素材。

第二把米: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信息爆炸、文字密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怎样筛选信息,认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过时了,做读书笔记,以前是最可靠、最管用的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现在还是吗?笔者任教初二的两个班时曾做了一个实验:其中一个班布置每天写200字的作业,可以是日记随笔,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练字。不管成绩如何,态度怎样,一定要每天完成200字的语文作业。刚开始有部分同学有抵触情绪,有些同学觉得挺麻烦,还有些同学坚持不下去,我都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由于抓得较为落实,如每个星期由组长检查数量,老师检查质量;把优秀作业展示出来;哪位同学作文写得好,我们还从他的笔记中找依据;哪位同学的作文有进步有亮点,我们就请她介绍经验。同学们尝到甜头后,作业就更认真了。有的做成名著缩写本,有的是抄一抄,写一写,有的抄一些名言名句,优秀作文之类的。另一个班就布置常规的预习复习和一课一练,因为写的东西不多,学生是否完成作业是个模糊概念,所以也无法抓落实。每天写200字的这个班虽然平时不做练习,也不规定预习复习,但在期末考试时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是年级第一,且遥遥领先,而那个对比班则与其他兄弟班差不多。

在做试卷分析时,我发现两个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作文上,平均分相差3分多,感觉有积累的同学能自然迁移,把积累的东西转化为作文内容,且语句通顺,错字病句少,文章格式也规范多了。我又趁热打铁,请实验班的同学说说体会,总结积累的好处。有的说养成了主动看课外书的好习惯,做笔记时安静了许多,没有以前浮躁了;有的说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理性,学会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对不感兴趣的书也能看下去;有的说写读书笔记可以为我们做人、写作文积累材料;有的说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如抄写一句格言时,会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用什么故事来证明这句格言是正确的。

第三把米:采撷生活浪花

生活中具体的吃饭穿衣,举止言谈,鸡毛蒜皮都是作文的材料,可惜很多人都视而不见,不会“拿来”,即使“拿来”,也只拿一点皮毛,主要原因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还不够,不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不会在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启示与波澜,归根到底是我们教师没有教会她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其实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的过程。例如我曾布置一篇作文《躲雨》,多数同学花气力进行环境描写,把雨描写得很精彩,躲雨的过程也记叙得清楚,但心理描写精彩的人

不多,作文讲评时我就重点讲心理描写。先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表达躲雨时的心情,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后悔、痛苦、害怕、喜悦、祈祷、焦急、孤独。再挖掘心理变化的过程,比如说喜悦,喜悦的过程肯定是发展变化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归纳出来,回答的速度还是很快。第三步,把变化的过程具体描写出来,要写成一段,这可有难度,得追忆经过和细节,思考变化原因,感悟人生哲理,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呢?好在有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能写出过程来。大家真正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缺少的是一颗感悟美的心,只要打开心灵的窗户,张开明亮的双眼,就会发现平凡的事物中有美丽的色彩,简单的事件中有复杂的过程。

为了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采撷生活中的浪花。我强调写周记,唯一的写作要求是说真话抒真情。刚开始时,我给出一系列标题:如《朋友》《我们宿舍》《给老师的一封信》《战胜自我》,还可根据自己心情的变化、天气变化观察写片断作文,如《悟》《内心的希望》《寂寞》《月亮》《风的联想》等;促使同学们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周记的训练,使同学们从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使一些学生从不会观察到初步学会观察,从只会用眼睛观察到学会用其他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乃至学习全面地、多角度细致地观察,甚至做到用心看、用心听、也就是用心来观察;从熟视无睹到积极思考,成为一个有心人。有了平时的练笔,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更练就了挖掘素材的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有米下锅了。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10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落下帷幕,本次会议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和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众所周知,每一次国家大型会议都牵动着万千考生的心,因为那意味着会议内容极有可能变成接下来考试的素材。因此,对于立志参加2015年度江苏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的重要精神至关重要,现中公教育专家对此次会议一些重要的议题内容为考生进行收集和分析。

一、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的所有论述中,这句话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它揭示了培育法治精神对推进法治建设的巨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施行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我国公民依法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信访不信法”局面初步扭转,“执行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要进一步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让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一项包含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社会治理体系,其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纸上的法律最终需要依靠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式,真正作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将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心,从以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主,逐渐转向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律施行并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虽一字之差,但内容更加全面综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高度概括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各层次、各方面,值得每个人认真学习和领悟,将法治的精髓贯彻到点滴生活。

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必须明确宪法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必须确立依宪治国的首要地位。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可以还原12月4日现行宪法颁布日纪念活动的本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宪法在普法中的核心地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历史进程。

五、“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

要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要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的参与性。只有了解了治理的运作过程和其他相关的治理信息,人们的权利才能得到体现,否则两眼一抹黑,就无法进行权利的保护,认清义务的边界。同时,只有充分地、合法地利用选举、协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批评、建议、平面媒体和互联网等等途径和形式,人们才能真正参与社会治理决策全过程,从而感受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所在的工作与生活共同体的权利与责任。若再加上表达权的保护和监督权的行使等的配合,人们的各种社会合作行为就会不断结成硕果,从而促使人们更加笃信法律。

《荀子·君道》曰:“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要实现社会治理的这一美好愿景,必须让信仰法律这一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更加牢固。只有所有人都信仰法律,每个中国人才会真正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整个社会也才会稳定并走向团结与和谐。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经验;策略

一、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素材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其中一部分课文经过多次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因为这些课文非常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对这些课文的深层次讲解,让学生注意到课文的写作技巧、表达技巧,以此作为作文素材,同时让学生在日常的作文中“仿写”“续写”,有着现成的例子,那么,相信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得以提升,也便于作业的布置。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我就注重对文章写景部分进行深入引导:“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文中单从树木的角度就写出了四季的变换,如果让你写小河的四季变换,你会写吗?如果让你写大山的四季变换,你会写吗?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写作,这样如同“临字帖”式的教学方法,就会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作的一些技巧,以便在日后予以运用。

又比如,在学习完《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摄影师还会再回来吗?他会在什么时候回来?他回来再给高尔基照相的话会是怎样的情境呢?他照完相之后贴在墙报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以此引发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开动他们的思维进行课文的续写,培养他们的扩散思维。

二、在课外活动中积累素材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小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第二课堂。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存在,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切身经历中不断地提高见识、扩展知识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也可以将游戏、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在锻炼他们交际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在春耕、秋收的时候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去体会劳动的过程,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秋天落叶飘零的时候让学生去体会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事物出发,写出他们的感受与体会。教师也可以在班级组织知识竞赛或者文字游戏,让学生体验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试着将过程记录下来,转化为一篇作文,让他们养成随时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记录活动,在学生回家后让父母讲当地的历史故事或者民俗传说,让学生根据这些传说进行整理或者改编,看谁的故事更精彩、更有意义,让他们发现,其实生活中是有很多作文素材的,对作文素材进行开发,让学生“有的写”“有的记”。

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一花一木一世界,点点滴滴皆文章。”其实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还是日常的生活,学生之间的交流、言语、行为,都可能成为一篇作文的素材,包括与同学之间的趣事、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心得、做某件事的经验体会、对于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态度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篇作文的素材。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认识,不要让学生感到作文没有素材、没有什么可写。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告诉学生,作文其实就是记录,记录实景、记录言语、记录行为、记录思想,而不应该让学生认为作文就是死板的格式,必须“三段式”。

比如,笔者给学生布置作文的时候,就会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思路的整理。例如,写《我的家乡》,笔者就会先给学生讲:可以从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开始写,人有什么特点?风景有什么特点?四季变化有什么特点?特产、文化、风俗有什么特点?特点各是什么?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来写,就会是一篇成功的文章。笔者认为,小学作文,重在一个“随”字,生活中随意的一点都可以作为素材来写,学生做到了这点,相信教学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首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受到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的熏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精神境界。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他们的感情,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准备。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怎么让他们进行写作实践呢?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利用早晨的读书时间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或介绍几本好书或谈读书体会,每天三人,由学生选出最好的进行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同时又提供了写作实践的机会。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丽丽.小学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与实例分析.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2]刘美芹.浅谈小学作文素材的积累.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王国文,王道生.丰富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引领策略.发展,2007.

考试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12

作文教学中, 素材的积累当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之所以会畏惧写作文, 主要是没有作文素材, 脑子里没有资料, 也就无从下笔, 于是学生开始厌学, 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意识, 并努力致力于素材的积累工作, 这样才有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通过对不同书籍的阅读, 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眼界。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素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严格把关, 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掌控, 督促学生整理读后感, 使学生养成摘抄优秀句子的良好习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一、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直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书本和语文参考辅导书籍等。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 既有精读课文又有选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 要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性, 加强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了充分挖掘文本知识, 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走进课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学生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识记课文内容、背诵优美的词语句子, 积累写作素材。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 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也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来获得写作素材。由此可见, 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联系紧密, 两者相互促进。学生从课本上积累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把阅读延伸课外, 以弥补书本阅读材料的缺乏, 学生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 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从各科教材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科教学素材, 不同知识面的积累开拓了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作文教学往往会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知识, 它们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数学知识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在各个学科中所获得的知识, 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各个学科为我们提供的写作素材。

四、通过新媒介等途径积累素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各种素材, 比如, 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 获取天文地理、新闻实事、信息知识等, 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

五、从游戏中积累素材

游戏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 又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教师要重视这一点, 挖潜游戏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努力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游戏的机会, 并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展示游戏的内容、结果以及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 通过口头记叙或者文字表达等不同形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为提高写作能力作准备。

六、从自然环境中积累素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可以从大自然中接触到很多知识。大地山川、河流树木、花鸟虫鱼等不同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颜色、气味、大小等各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 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 教会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 时时刻刻都在完成某种社会实践,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着形形色色的故事, 比如, 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倒开水、帮奶奶做饭、自己买菜、自己养小动物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累写作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升其写作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途径

参考文献

[1]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7 (7) .

[2]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9) .

上一篇:开讲啦徐帆演讲稿下一篇:樱花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