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2024-11-09

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精选11篇)

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1

“这堂课请同学们写作文。”语文老师话音未落, 教室里立刻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怯懦者哀声叹气, 怨天尤人, 一张张脸顿时晴转阴云;勇敢者们沸反盈天, 群情激昂:“没什么好写的。”“我们写不出来”……唯有圆滑者则不卑不亢, 软磨硬拖;山穷水尽时, 抄袭一段了事而已。这是作文课上司空见惯的情形, 只要提起作文, 则学生头疼, 老师伤神。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 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初步探讨与肤浅尝试, 我们体会到:获取充实的材料, 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 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 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 就近“取水”

作文教学中, 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因为入选教材的文章是众多行家里手经过精心选择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可的好文章, 无论思想性, 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文中之精华, 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而且古今中外、各类文体兼而有之, 可谓一座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只要辩证地、灵活地为我所用, 则会受益无穷。相反, 如果仅仅从应试教育这一狭隘角度出发, 则会得出“高考绝对不会考, 啃课本只会劳命伤财”的错误结论, 其结果则使语文教学误入岐途, 落得个“打死儿子招女婿”的可悲结局。

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课本, 既可以从文章内容方面去把握知识点, 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将课文作为积累作文素材的依据。这种就近取水的作法, 经济、省时、便宜、适用, 可谓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如若丢弃课本, 则是好高骛远, 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

教学中, 为就近取材, 我们把课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或仿写、改写、续写, 或以之为材料, 进行评述;学完全册之后, 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按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整理归类, 编为真理、信仰篇, 爱国、正气篇, 珍视幸福篇, 读书求知篇, 团结、奋斗篇, 风流人物篇, 山水风光篇, 警世告诫篇, 揭露、鞭挞篇等十余个类别。这样既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又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储备了材料。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 主动“汲水”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仅仅把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作为素材是远远不够用的, 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加强课外阅读, 去主动“汲水”。

由于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十分差, 手头除了课本之外, 平时要得到一本课外书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订阅关的报刊、杂志, 如《语文报》《作文报》《中学生文摘》《阅读天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 至少每2人一份;一方面师生一起为班上捐赠一部分书报, 供大家交流传阅。同时, 我们语文组还为学生编辑了一份《阅读选萃》, 每个语文老师负责1期, 分发到学生手中, 日积月累可成为一本有益的资料, 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选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适用性强,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再者, 我们坚持利用读报时间, 由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推荐好文章。或看录像, 或听朗读, 或自由阅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此外, 要求学生每周选读1~2篇短文, 定期对所作笔记进行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抓起的话, 通过两年的“汲水”储备, 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仅以我班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高中作文竞赛为例, 1人获省级一等奖, 4人获州级奖, 9人获县级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杨英雄同学来自农村, 父亲早年病逝, 家庭条件很差, 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 他坚持勤奋读书, 认真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方面进步较快, 他参赛的作文《花与叶》, 构思独辟蹊径, 采用童话的形式, 通过“花”与“叶”的对话寓深刻的哲理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 故受到各级评委的一致推荐;且被选入湖北省教研室编辑的《优秀作文精品集》一书。

由此我深深感受到, 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 学生则不可能达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古人讲“功夫在诗外”, 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引水”

为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 我们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地把“生活之水”引入学生的写作之中。每学期, 我们坚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 (或好文章) ”的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晚自习前的读报时间, 由1~2名学生上台发言, 简介或评述某本书 (或文章) 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 并要求说明推荐理由;然后评分公布。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既能够督促同学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 并作出精要的概括、归纳, 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同学间接地获取新的信息, 新的知识, 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 我们还坚持举行“手抄报”比赛活动, 具本要求是, 每份报不得超过2人, 组稿、排版、插图均由办报人设计完成;出刊后进行评比并发奖。“办报”这种活动, 学生兴趣浓厚, 人人都有机会实践锻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组稿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读书活动。

同时, 我们还适时地组织参与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活动, 如社会调查参观展览、郊游、看优秀影片、参加报告会、听时事讲座、参加文娱演出等。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 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克服了闭门造车, 随意编造的弊病。

几年来, 在作文教学中, 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 我们坚持开展了“就近取水”、“主动汲水”、“积极引水”的教学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 所带班多次获得省级作文竞赛指导奖, 其中2次一等奖, 3次二等奖, 5次三等奖;98年高考, 全班53人参考, 100分以上48人, 全州语文第一名 (142分) 、第二名 (137分) 均由我班同学夺得, 他们分别录取到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然而, 在作文教学改革方面, 我们才刚刚起步, 与教学大纲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语文学科内容纷繁、收效缓慢的特殊性, 则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地做几件实事, 在作文教学方面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2

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对上帝齐声的赞颂和祈祷,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灵魂会因之震颤,也会因之归于安宁。于是,在一座座或简陋如石窟、或华丽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荡起和谐庄重的歌声。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会惊异地听到迥然不同的祈祷和赞颂--强劲的律动、狂热的嗓音、混杂着爵士乐的布鲁斯音调……人群也不再是低头下跪、喃喃念诵的人群,而是无数向天空挥动着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无数张渴望自由和欢乐的、热切的面孔。巴赫在他的赋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幼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3

一、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积累

例如,在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时,当学生体会了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乐趣后,可以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课堂上学生讲得很是热闹,课后让他们及时记在素材本里,可记下自己的,也可记下别人的,只要是有趣的就行。在教鲁迅的《社戏》,讲到孩子们想办法看戏和偷豆情节时,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之间的那种纯洁质朴的友谊后,就可引导他们去思考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情谊。这些真实的片段比好朋友在我考试考砸时鼓励我、考试时借我铅笔、下雨时借我伞要好得多。

二、坚持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积累

我们知道,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可将素材原文和自己对素材的感想都记录在素材本上,并按其适用的主题进行归类;或者在某一主题下寻找相应的三条素材,同样抄录在素材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三、抓住活动契机进行有效积累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入大自然:春天去双台河领略自然风光,秋天率学生到辛集市小河里摸鱼,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确定“春到双台河”“摸鱼”“打雪仗”这样的作文题目。春天时可去走走学校旁边的田间小路,冬天时去扫扫街道上的积雪。每周举行一次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这些活动的开展可谓一举多得。

四、紧扣时事新闻进行有效积累

在这个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丰富的时代里,报纸、电视、网络都是学生可阅读的途径。老师可通过家校联系的平台,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取有益信息,然后再在语文课前开展“新闻点评”“时事论坛”等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成就了旁征博引的大气。

五、挖掘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积累

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将这些资源积累起来,我们学生的作文将更具个性。

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篇4

在还没有引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之前, 每到布置作文, 学生总是抓耳挠腮, 不知有什么东西可写, 往往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更何况, 无“米”之下的“巧”也只不过是空有一身杀龙技能而没用武之地罢了。如何让学生常备“米”, 做“巧妇”, 说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要使学生“常备”, 就存在一个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问题。在多年的中学教学语文实践中, 我致力于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的习惯, 通过一系列的养成训练, 学生写作文之“米”得到常备, 在他们尝到写作的成功快乐的同时也无意中当上了“巧妇”。虽然习惯的养成需要费上不少时日, 但解决了学生语文科学习上的“拦路虎”, 教给他们一项能够表达、善于表达且有成效的表达的能力, 是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快乐与幸福的事。

在指导学生养成作文素材积累习惯的道路上, 我的几点做法或许能够给予个别一线语文教师一点粗浅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 从平时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作文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千人一面。如写好人好事的, 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不是帮助五保户大扫除, 就是在公共汽车让座;不是帮老大爷推车, 就是为班级修课桌椅。刻画人物肖像的, 不是写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就是高高的鼻梁, 中等身材。体现同学间的友谊, 不是写为了一件小事吵架, 之后其中一位搬家赔“礼”而和好了;就是写考试拒绝为作弊提供“协助”, 晓之以理后又和好了。写最爱我的人, 不是写我生病背我上医院, 陪我挂点滴整夜不睡;就是冒雨为我送伞, 不一而足。究其原因, 或是因为老师的提示或是学生的“口口相传”使学生形成了写作“定势”, 或是学生脑袋空空, 没有可写的素材。要让学生留心可供写作的素材, 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是许多老师百试不爽且能够获得成效的办法。不过, 进入初中, 学生对记日记有排斥心理, 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 单调、乏味。为安全着想, 学校也很少组织活动。于是上课、下课、作业, 周而复始, 身边几乎无大事或是有意义的事发生。考虑到养成学生记日记的习惯要有一个过程, 且质量的提升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于是我制订了训练预案, 即初写时, 基本是单纯的记事, 渐渐熟练后就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得生动, 让看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进一步则要求学生对所见之事发表自己的评论或看法。这其中, 我引导优秀的学生在日记中将自己的情感渗入其中以唤起大家的共鸣。对基础较弱学生, 他们可写景, 写心情, 写一天中做了什么事, 心情怎样, 或者写一个家庭小插曲, 甚至于写读到的一些小笑话等, 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己能看得明白就好了。每个星期, 我都会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 给每一个人机会。结果, 不到一个学期, 基础弱的学生跟上来了, 原本仅能写三百来字的也增加到六七百字了, 作文中的素材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班级作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并且写日记也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培养学生找联想的习惯, 模仿中积累生活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自己没有火花, 就无法点燃起别人的火焰。”在众多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中, 仿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仿写, 即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的语言。这种方法古已有之, 王勃不正是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而成就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吗?模仿中, 联想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就是要学生在现成的句段中唤起生活的联想, 寻找生活的“同味素”。自然, 仿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便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了如仿标题、仿词语、仿句子、仿段章等阶段性训练目标, 以此来唤起生活的联想, 积累熟视无睹的生活素材。如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要求学生进行写景式仿写, 学生在有仿写对象的基础上, 不再为生活的丰富而变得无所适从, 反而为“写景”这一似乎有局限的仿写范围来了兴趣, 因为在学生们的生活中, 如公园、山丘、水潭等等这些大自然之景都是他们日常所见, 仿写唤起了他们对这些景物的联想。结果, 学生的仿写获得了成功。有学生写道:“……不必说姹紫嫣红的花朵, 不必说柳色青青的枝条, 也不必说野兔追逐的青草地, 单说这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就令人神往……”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父亲翻过栅栏、穿过铁道买橘子的细节生动形象, 令人感动, 我便让学生回忆父母是怎样关心呵护自己的, 然后进行仿写, 学生也写得很顺利, 有学生写道:“……我站在厨房门口, 深情地看着妈妈。她正用力地擦着熬药的锅, 然后用水冲洗, 一遍又一遍。我知道, 妈妈是要为我熬药。妈妈没有看见我, 只管自己忙碌着。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 我的泪涌出来了……上学期, 农忙时节, 我不幸被车撞伤了脚。爸爸对妈妈说:‘我带慧儿去医院。你留在家吧?’可是妈妈还是去医院了。在我治伤痛得又哭又喊时, 她在一旁偷偷地掉泪。治了半个月, 我的脚仍没好, 爸爸说:‘跑都跑够了, 不医了!’妈妈没说话, 仍带我去医院。她怕耽误我的学习, 我治疗完之后, 她又把我送到学校, 并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我答应了, 可妈妈仍有些不放心, 不管多忙, 都到学校看我。问我吃药没有, 生活有什么麻烦。星期五下午放归宿假, 妈妈早早赶到校门口接我, 怕我承受不了无法走动的痛苦……”类似这样成功的仿写还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 通过仿写, 学生以联想唤起自己的生活, 同时也达到了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随手摘的习惯, 常翻阅积累生活素材

每个星期我都会布置一道作业:读名著, 并写读书笔记。给学生定的要求是:一周读三四个章节, 概述所读到的有体现记叙文六个基本要素的人物事件3个, 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随感。若是无法完成随感, 就选择摘抄, 摘抄的文字应不少于600字。我对学生读课外名著的主张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十分重视在阅读文章上写批语的毛泽东说过:“读书要好好生生想一想, 对的才相信, 不对的就摒弃它, 毫不可惜。”在学生完成阅读写出读书笔记或摘抄之后, 我会腾出固定时间面批, 并在固定时间推荐学生展示并与大家分享。若是有订阅报纸或杂志的, 我鼓励学生把看过的报刊随手剪下来, 分类贴在一个大本子上。这件事不做统一要求, 也不当作任务。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做成剪报, 让本组同学评比推荐出来, 同时参加全班PK。这一办法很有实效,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此基础上, 我趁热打铁, 将自己的所读、所写、所思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到他们进行作文时, 调用自己积累的材料就方便多了。同时, 整理归类的过程, 也是一个理清思路、再加工的过程, 如学生们分出了反腐倡廉类, 有诸葛亮的《诫子书》, 晏婴的拒腐倡廉的小故事;有奋斗类的, 马克思写《资本论》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 爱迪生一生一千七百多种发明, 仅试验电灯灯丝就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还有的学生将事例与心得结合起来, 为写作议论文做准备, 如诺贝尔为发明炸药做了无数次试验的事例, 可以论证持之以恒的观点, 或是论证迎难而上的观点。又如, 将《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作为反面事例, 用以反证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材料不时被学生翻阅, 素材的积累不仅形成了习惯, 自学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查资料的习惯, 按要求积累生活素材

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 篇5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他们普遍感到没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不具体、不生动,吸引不了人。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材料”太少了。写作文就好比建房子,必须准备好充足的原材料,好像“砖、瓦、钢筋、水泥、沙石”等等,不然就写不出好文章来。那这些材料从何而来呢?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积累中来,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独特个性的作品。但学生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这就要教师经常对他们进行有效地辅导。

(一)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问题不仅仅是缺少发现,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发现,发现什么。于是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怎样把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对此,我是这样辅导学生的:在车站,引导学生积累描写人群拥挤的场面,观察送别的动人情景;在家乡,可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学校,可观察同学们之间融洽相处的情形。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兴趣。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因此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目的的明确性、对象的确定性、材料的鲜明性和方法的细致性。只要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为此我要求学生要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深化生活,从而积累到第一手材料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痛的占大部分,写出的文章不是那么几句话,就是东拼西凑、前言不接后语。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想得到这个结果,就必须多读书看报。因为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成长。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多读书看报,同时把自己喜欢的,认为较有参考价值的,较优秀的文章、段落、句子剪下并按类别粘贴在专用的本子上,然后不定期的翻阅、欣赏,尽量把这些素材占为己有。除此之外还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或段落,背诵名诗名篇,这样不仅能增知启智,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时间长了就能积少成多,知识面也随之扩大,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不会空洞无力。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多年来,我都是围绕这一要点来进行作文教学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所教过的班级的整体写作水平都比较理想,语文教学成绩也一直名列全校之首、全县前茅,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其中谢颖明、李秀娟、钟婷嫦等同学原来作文基础不好,一听说写作文就喊冤,后来经过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他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钟婷嫦同学写的《从“老古董”到“手提电话”》获得蕉岭县作文比赛一等奖、梅州市二等奖,谢颖明同学写的《家乡巨变》获得蕉岭县作文比赛一等奖,李秀娟同学写的《小村的变化》获蕉岭县作文比赛二等奖。所以只要学生用心观察,注意积累,老师适当指导,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写好作文将会变成现实,而不再是遥遥不及的事。

作文应试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6

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 积累适用的材料

1、有效利用课本的素材资源。

课本是学生手边最近的作文素材, 也是学生最好记忆利用的作文素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引导学生去合理积累和运用, 例如《我与地坛》一课中史铁生和他的母亲的坚强和亲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乐观;《林黛玉进贾府》作者曹雪芹的困境与成功。

2、合理挖掘试卷、练习中的素材资料。

试卷中的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都有一些名人轶事和精美语段, 这材料也是学生手边较易积累的素材, 例如:《钢琴上的独舞者———刘伟》这篇文章就介绍了独臂钢琴家刘伟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立自强的作文素材。

3、积极开发本地、本土的历史文化素材资料。

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从小就在这些名人事迹的耳濡目染下长大, 以此作为作文素材, 既容易记忆和运用, 有能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例如:汉文化地区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时期的英雄故事。

二.以考试要求为指向标, 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要想创作考场作文成功, 对出题人和阅卷人心理的揣度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当代中学生, 出题人和阅卷人更希望学生能写出反应当代中学生时代面貌, 积极不激进, 感动不感伤的文章, 以此为标准, 可以从五大关系和十大话题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1、五大关系

以自我为中心, 立足于高中生的角度和视野, 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五大关系入手, 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 人与自我可以从:理想、自强、自信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他人可以从:亲情、友情、恩情、宽容、合作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社会可以从:责任心、公德心等角度积累素材。

2、十大话题

即围绕:学会认识、传统美德、教育改革、直面现实、道德法制、、集体观念、人文关怀、感情或理性、读书做人、时尚热点十大话题积累素材, 以备考试的不时之需。

三.多角度解读材料信息, 做到一材多用

高中生课业繁重, 真正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素材不会太多, 那么就如“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 就只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一样, 既然我们不能增加积累的数量, 就只能拓展材料的适用范围, 做到一材多用。

例如《湖北齐全哥》的素材

9月10日, 武汉科技大学迎新现场, 一名叫郑宇的新生在五名家人的陪同下, 带着14件行李前来报到, 除了换洗衣物和水果, 还有补品、药品和卫生纸。被网友封为“齐全哥”。

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 多方面 (正面、侧面、积极、消极) 、多人物 (当事人、其他人) 、多层次 (浅层次、深层次、人生层次、社会层次等) 由此这则素材可以从溺爱、保护、能力与学历、独立、磨难、“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等多个方面作为写作材料。

四.深层次挖掘材料内涵, 做到旧材新用

有这样一则笑话:每到高考时, 屈原就会跳河, 勾践就要尝胆, 韩信就会受辱, 贝多芬就要耳聋。它真实的反映出, 现在考场作文事例千篇一律、缺少创新的现状, 但也有学生说自己睁眼闭眼就这么几个素材, 不用怎么办呢?旧的素材是可以用的, 但要深层的使用, 挖掘素材的内涵, 而不只是简单的罗列信息。

例如:辛弃疾的执著

棱角分明, 无所畏惧者执著着他们的追求, 无怨无悔。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 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 仅剩一把软羊毫, 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 把栏杆拍遍。

浅谈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篇7

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条途径去积累素材,把平时从不同方面搜集的作文材料分类记录在固定的素材积累本上,点滴汇集,成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实了。下面分享一下经验。

一、课文—积累作文素材最便捷的途径

要写出论据充分有力的议论文,学生可以从现成的课文中撷取恰当的素材来支撑佐证自己的观点。课文素材学生自己读过,老师详细分析过,印象深刻, 便于信手拈来。《我与地坛》中的主人公史铁生遭遇命运的残酷打击,双腿瘫痪,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把自己锤炼成一名著名作家。该素材可用于“身残志坚”“战胜自己”“逆境出人才”等话题的作文中。《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相关材料可以用来论证“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做事要果断”“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等论点。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相关材料可用于“责任”“忠诚”“公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话题的作文。

二、生活—最鲜活的作文素材之源

每个人都有多彩的生活,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事和物,都会触动或强或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都会引发或深或浅的想法。这是拥有独特体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素材之源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 观察自然,关注生活,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事物,并将其诉诸文字,如实表达出来。学会写感悟日记,把家庭、学校、 社会所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进行一番深入思考,把思考所得、感悟所及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只有在平时养成自我表达的习惯,树立我手写我心的意识, 真实准确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才会形成不吐不快的表达惯性,也才会有话可说、说我想说。正如高尔基所说: “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这才是学生作文的真实境界。

当然,作文毕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特定角度的加工、改造与提炼。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趣,培养多种有益的爱好和兴趣,如读书、锻炼身体、练习书法、看电影、听音乐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体谅父母与老师,对他人多一点爱心,争做好人好事;引导学生热心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勤实践、勤动手;最关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思考生活、追求高尚生活情趣的有心人。 做到了这些,就不怕作文无话可说、立意不深。

例:有位父亲已瘫痪在床的学生在 《最宽厚的肩膀》这篇作文中写道:

……

从来没有挨过打的我那次竟被父亲打了,我委屈极了,冲出家门,边跑边哭,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家了。当发现自己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眼前黑乎乎一片时,我心里突然害怕起来,蹲在路边,不由哭出声来。本想以这种出走的方式表达我对父亲的抗议。可是我这因害怕而不争气的哭声却出卖了自己。 就在我恐惧、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就像救星一样出现在我的不远处。他声音嘶哑,急切地叫唤着我的名字,由远而近向我跑来。父亲走近我,双眼充满了泪花,充满疼爱之情, 早就不是那个狠心恶打我的他了。他什么也没说,把我背在背上。此时我的恐慌已烟消云散,只觉得有一股安全的暖流涌上心头。无声的气息似乎倾诉着父亲为找女儿那急切的心情,宽厚的肩膀使我很快有了睡意,似乎回到了从前和父亲玩骑马游戏的时候。

父亲,是您,用那副宽厚的肩膀托起我的童年,使我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谢谢您那宽厚的肩膀!

而如今,头发花白的父亲躺在床上,病痛的折磨已使他变得羸弱无力, 他瘦削的肩膀已不再那么宽厚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曾用肩膀托起我的人—— 我的像泥土一样朴实而慈祥的父亲。难忘那副宽厚的肩膀,他将永远托着我,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这篇作文的前面写“我”如何带着小伙伴去偷邻居果园里的果子,邻居发现后,“我”被父亲揍了一顿。这样的作文是最真实的表达,没一点陈腐气, 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

三、电视—获取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作文素材的途径

语文作文素材积累的实践研究 篇8

一、从课堂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

在没有任何素材积累的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内容会显得枯燥、毫无美感,就像是一位艺术家缺少了灵魂一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为基础,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会较难吸收,因为素材积累既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又是对资源积累的拓展提升,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因此,素材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深作文材料的运用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作文素材的积累呢?这就需要对课上教学和课下资料辅助合理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课程和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合理利用又容易被忽视,使得语文教材中的有些素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课内教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会有不少较实用的素材,因此引导学生积累教材内的素材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材的重要性。许多学生每次在作文写作的时候感到困难是因为对作文素材积累没有重视,更没有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中开始注重素材的积累,这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学生应该在一些写作练习中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式或思路过程。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个相关题目,可以是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与之熟悉的相关人物。由于学生对于自己较为熟悉的人物都会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题目的写作角度思考,如这个人的面部特征、性格秉性等方面,然后抓住一点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条理清晰、感情丰富。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事、物、人就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从课外书籍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对课外书籍的阅读,能起到拓宽知识面、 扩展视野、知识量积累的迅速增长等作用。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也是在感受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过程, 不仅能加深对崇高精神品质的感受,而且在自身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方面也会获得一定的提高。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目前没有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和教材内容中没有的知识能够提前了解,使他们的情感方面得到升华,提升他们对某些没有接触过的事物的认知能力,还能获取不可或缺部分的知识积累。 通过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在拓展学生眼界、提升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对一些优美的语句也能更好地掌握并合理运用到作文写作过程中,再加上将课外获取的知识融入进作文写作中,就会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健康发展、对于人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书籍。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对学生读书的体会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并对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同学给予肯定或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让他们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三、从现实生活的真情感受中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的世界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小桥流水等都可以是作为素材的来源,将眼睛看到的常见的素材用另一种独特的手法展现出来也会有一定的趣味。现实生活中, 学生只要注意细心观察,多一份欣赏环境的心境,就可以使观察能力进一步获得提高,促进作文素材的积累,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小学生的世界是不合理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和疑问,这也是促使他们对更多知识获知的一种途径,大人眼中的一些正常现象经常会成为孩子思考的对象,如蚂蚁搬家的时候可以搬动比自己重几倍的东西、每次下雨之前燕子都会飞得很低等。孩子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是在进步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切不可盲目打断而丧失细心观察的机会,因为生活中的每一次聚会、每一次郊游、每一次成长都是孩子积累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经历。同时,教师要鼓励孩子记录每一次的感受,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独特、敏锐的触角来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发现美、发现趣,让作文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拓宽写作素材的同时来提高作文教学成绩。

四、结束语

初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9

关键词:读,记,积累,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 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然而,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初中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 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 来源于生活。而初中生的经历少, 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1.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就有了内驱力。观察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注意观察, 写观察日记, 把一些观察日记拿出来与我的学生分享, 让他们在分享到一些趣闻趣事时激发起观察的兴趣, 希望自己也能把看到的一些新奇事物记下来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学生邀请我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日记时, 我总是很高兴地听, 及时表扬他们无私奉献———愿意把自己仔细观察得到的原始写作素材拿来与大家共享。如果有可能, 我希望他们带我和大家一起去共观察同分享, 然后我针对学生观察得到的记录提出一些观察及记录的修改建议。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 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 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 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 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 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要写下观察记录。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进行积极的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对观察产生一定的兴趣, 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之后, 我们要经常督促学生细心观察, 写观察记录, 并且在书写观察记录时最好结合自己的思考, 努力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时, 能看透事物的本质。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了。

二.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学中, 要让学生大量读书, 增加阅读面, 提高阅读水平。精心选择好的文章向学生推荐, 可以是新闻、科普、故事, 可以是小说、散文、杂文, 只要有益于学生成长都可以读。

读书时, 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和写读书笔记。摘录下书中的精华,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对书上内容的思考。只有动了笔, 做了摘录, 写下读书笔记,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融入进去, 也只有真正地思考, 读书才能消化。

摘录片段, 书写读书笔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三.加强背诵, 培养语感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写道:“古今中外, 善于写作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 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 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由此可见写作文需要积累的大量素材, 除了观察与阅读, 还需要背诵。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四.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日记可以记下我们看到的东西, 天长日久可以培养我们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读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想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写日记本身, 就锻炼了我们写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篇10

关键词:积累素材 习惯 养成

作文指导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无话可说的现象。这类问题的产生其实源于学生平时缺乏素材的积累,而不是完全没有材料。因此,教会学生在平时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学生很少去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因此写作时往往没有来自生活实际的生动材料。然而细节恰恰是写作的基础,甚至生命。细节是文章的细胞,也是人认识世界的根基。我们通过课外随笔练习和课堂细节描述等方式,培养学生注意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例如描写病人行为的细节、描写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神态等等,只要是留心细节的同学都会绘声绘色地进入情境。我们给学生一个长期记载自己观察到的生动细节的本子,过一个阶段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水平均可得到体现,并在交流中得到拓展和提升。

细节的练习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要归类整理。在归类整理时,学生会重温观察过的细节,还会对细节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得学生对细节的意向有明确的认知。归类时必须使用比较,使学生对细节的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练习,使学生大脑中储藏了大量随时可用的真实材料,一旦动笔写作,材料就会应时而至,准确到位。

2.阅读中摘录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做读书摘录,把读过的书中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典型事例等,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时常翻阅,并定期在同学中交换参阅。由于都是自己读书所摘,因此存储在大脑中比较持久,而经常翻阅更会历久弥新;交流中会开拓视野,对阅读面和领悟性都有启示。这种方法,使学生读书的效率提高了,大脑储备了大量感性材料,在提笔作文时,论证材料汹涌而至。材料的来源广泛,论证的力度自然增强。以往对题枯思无话的现象消失了。

3.向文学大师学习

中学的作文教学并不是培养作家,但是向作家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许多文学大师都有很好的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实例可供学习,我们在教学一些大师的名篇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有关写作缘起、大师写作中的趣事等,让学生体会讨论其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规律。特别是有些作家平时注意积累素材,记录生活中观察到的片段,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惊世名篇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理解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中认识从素材到文章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积累中思考和提炼,将生活素材的质量提高到内涵丰富深刻的地步。

向大师学习是多方面的,而积累素材无疑是起步性的活动。在学习大师优美作品时,让学生明白其素材来源,其实很能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学到积累材料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其积累效率。

4.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

积累素材的要义在于观察生活和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积累素材时,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生活现象。通过点评学生的素材记录,总结其中的观察成功之处;通过介绍作家积累素材经验,归纳其观察方法和技巧;通过同学交流,各自小结观察心得。多种途径多管齐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技巧。

素材本身只是材料而已,停留在材料阶段是难以成为优秀作品的好材料的。我们通过作家的素材与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到其中提炼的痕迹。所以我们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得观察到的“现象”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积累的素材质量大为提高,在进入写作时也运用自如。

总之,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现象的意义是巨大的,不仅解决了写作中缺乏生动材料的问题,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帮助。

积累,解决小学生作文素材的方法 篇11

“积累”, 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从写作学来看, 积累指的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 通过留心的观察和体验, 对于事实、事件、人物、图景以及感受、印象等的记忆记载, 这称为生活积累或素材积累, 是写作的“零件”。有直接生活素材的积累, 即作者亲自对事物的感受;也有间接资料的获取, 指通过阅读报刊、书籍或其他资料、文献而得到材料。从小学生学习过程来看, 积累更是一种能力素质的体现, 无论任何学科, 无论何种知识, 乃至学习技能与劳动技能, 都应该经过记忆记载, 保留及内化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

“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国古代文人历来都十分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问题。唐代散文大家韩愈, 他在《进学解》一书中说:文章材料“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兼收并蓄, 待用无遗”。就是说, 写文章前积累材料愈多愈好, 无论大小都不捐弃, 都要收集。这样, 在选用的时候就会感到没有遗漏, 没有残缺。宋代《诗人玉屑》的著者魏庆之也认为“凡作家须饱材料”。

如何扩大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我认为, 在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中, 应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循序渐进, 注意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积累:

1、生活积累是关键。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农村既是一个大植物园, 又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在这里, 动植物千姿百态, 种类繁多, 不可胜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在春天的田野上, 夏天的花丛中, 秋天的果园里, 冬天的雪地上, 学生会看到许多美丽的画面, 会找到很多写作素材。农村学生在校学习之余, 在家参加了大量的生产劳动, 煮饭喂猪, 割草放牛羊, 插秧收粮食, 上树摘果子, 下田下河抓鱼虾等非常丰富的社会体验, 又给农村小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如我班一位学生在写《摸螺蛳》时写道:我把手伸进洞中, 触到一个又圆又扁的软软的东西, 那东西还弯弯曲曲的, 这不是水蛇是什么?我尖叫一声, 手好像触电般地缩回来, 身子像筛米一样颤抖起来, 嘴里结结巴巴地说:“有……蛇……”。如果没有生活体验, 想是想不出来的。

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 读书读报, 讲故事, 办板报, 诗歌朗诵, 文艺比赛, 智力竞赛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见识, 增长知识, 积累素材, 写起作文来就会水到渠成。

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慰问军烈属, 帮助五保老人, 访问老军人, 收集民间故事, 新社会的好人好事, 看望生病或有困难的同学, 对社会商品进行调查, 调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变化, 调查社会生活中滥用汉字的行为等, 对这些材料创造性地加工整理, 农村学生作文素材将是无穷无尽的。

只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养成记载积累的好习惯, 才能真正解决从“内容入手”和写自身生活的问题, 才能真正形成头脑记忆中的材料库, 对写作能力、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好处。简而言之, 作文材料的来源, 既要注意“丰富生活”, 更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发现并通过记忆记载自己平常“丰富的生活”, 才能真正解决文源问题, 同时培养“积累”能力。

2、阅读积累是保障。著书立说, 需要吸取报刊书籍中的“材料”,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 文学创作也是非常需要作者广博知识, 也需要借用阅读中的积累。郭沫若就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和戏剧作家, 那差不多须得要具备一个百科全书似的头脑, 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 而是要你在百科中的某一科, 或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 具备着专家的识见。”有的“材料”可以通过生活体验, 获得第一手材料。但是, 每个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这样, 从前人总结发表在报刊、书籍中的文章中摄取“材料”, 就成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阅读, 包括视听手段中可以得到好的词、句、段, 更可以获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深化。

小学生在学语言, 学表达, 因此, 不应该设置太多的障碍。要允许仿写, 不但用词句, 也用段, 同时还要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积累阅读视听中的语言材料。模仿就是创造。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 必然会丰富学生的表达仓库, 同时会激发其表达的创造能力。此外, 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化认识, 增强分析能力, 激发健康情感。这就需要对阅读理解与鉴赏的积累。如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写《我的邻居》, 介绍了一位瞧不起工人的干部。结尾处写道:“为什么杨叔叔对局长对工人态度不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 我发现屋角一杆坏了的秤, 才猛然明白, 在杨叔叔心的天平上, 局长和工人是不平衡的。”“我多想对全世界喊出这答案, 当看到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我又紧紧捂住了自己的口, 不能让它污染了这美丽的环境。”这第二段话就出自学生的阅读积累, 但不仅仅只是“语言材料”了。它已经成了阅读中情感共鸣的认识能力的积累了。

3、写作知识积累是基础。有了生活, 有了借鉴, 没有表达的方式也不行。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积累指导。除了课堂授予之外, 教师要提炼归纳出一些作文常识, 同时, 这还必须从阅读中来。通过阅读美文, 既是语言材料积累, 更是写作技巧上的积累。

如何指导积累?这不能仅仅放在课外, 布置观察与阅读而撒手不管, “积累”的指导应在课内完成。首先, “积累”的习惯应该通过课堂点拨而逐日完成。每次作文前的“口语交际”, 我采用“文源说写点拨”, 只写题目不写作文, 以达到调动生活, 触发积累, 解决文源, 利于训练的目的。在课堂上, 学生充分倾吐积累, 同一个题目可在课内展示5——15个左右材料, 学生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 同时也获得了积累的方法。其次, 课内要具体指导。如每个人准备好四个本——“观察积累本”、“阅读积累本”、“练笔本”、和平时愿意写的作文的“集本“。这是落实记忆记载的载体。第三, 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指导积累的意识, 把指导积累自觉地放进课堂之中。

上一篇:目标排序下一篇:波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