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

2024-11-27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共12篇)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 篇1

材料是作文的“血肉”, 没有材料, 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 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美味佳肴需用材料来烹饪, 锦衣绣服需用材料来制作, 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 同样, 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作文需要材料, 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平时要注意广泛积累, 用时才不至于搜肠刮肚。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一、紧握时代脉搏。

就是指选取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材料入文。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 不难发现, 许多命题都与当下热点息息相关。譬如, 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考题“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2010年高考作文考题中的“浅阅读”, 它与“快餐文化”的流行相关;“绿色生活”, 它与“环保”这一热点大命题相关等等。紧握时代的脉搏积累素材, 就是要精心选取热点时事, 以及包含“新文化元素”的历史经典人物故事等等。热点素材与历史哲理相融合, 就好比为作文上了双保险。这些作文素材的广泛积累, 必将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所以, 学生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 让自己的文章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面对社会大舞台, 大变革, 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 面对市场经济, 面对腐败现象, 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 紧握时代脉搏借助作文写出来。

二、化腐朽为神奇。

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 不照搬抄袭, 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提笔写作, 许多学生苦于没有素材, 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 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 一味的求新求奇。当然, 材料能够与众不同固然很好, 但巧妙利用旧材料、俗材料也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 用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 适当加工, 同样是好例子, 但要避免蜻蜓点水, 泛泛而谈。而是让作文接地气, 也就是写生活, 要让作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感而发, 抒真情, 能够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为此, 我们的素材运用就要有现场性, 能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根基, 才会充满个性色彩, 才会以情动人,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再是选材应求新, 一是材料鲜活新颖, 二是从平常的材料中翻出新意。这样的事例用好了, 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有些内涵丰厚的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即使不是新的, 但能从新的角度点化、引申, 用来表现新的主题, 也能出奇制胜, 让人耳目一新。

三、一枝独秀香满园。

就是选取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来证明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广泛积累素材的同时, 还要做到积累素材要典型。有许多学生认为, 为了证明主旨, 选择的材料越多越好, 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 不去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 统统塞进文章, 结果导致了庞杂堆砌的毛病。其实选材贵在特色而不在多少, 即使手头有大量丰富的材料, 也要选用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比如, 一位学生在写《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引用的就是经典人物艾佰蒂娜的材料, 紧紧围绕“人性的光辉—责任, 忠诚”来写。有效的活用妙用所积累的经典素材, 此法就是要求学生会去粗取精, 惊心选取精当的材料。材料典型, 才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选材需要慧眼识金, 好中选优, 好中选新, 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学生若能以百里挑一, 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材, 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四、近水楼台先得月。

就是利用教材中所学过的历代名人名家的精彩故事作为写作素材, 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或故事情节, 也可以是作家的生平经历或逸闻趣事, 只要能对文章主题有用就可以运用到文章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 贯通上下五千年, 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可以从中筛选出表现各种各样主旨的材料。在平时的写作中, 很多学生苦于无材料可用, 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误区。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之所以在写作时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是因为很多学生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 不善于一材多用, 不善于多角度挖掘。事物大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则好的材料往往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原的属性,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 一材可以多用, 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 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同时, 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 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 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 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 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 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 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五、抚今追昔展华彩。

历史是一面镜子, 是生动的教科书, 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抚今追昔”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他以史作证, 谈古论今, 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 能显示出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因而比一般的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 有很多学生写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岳飞与风波亭, 屈原与汨罗江, 谭嗣同的“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苏武牧羊守汉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项羽的“不肯过江东”, 昭君的出塞, 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 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

民间有句谚语:“秀才不怕衣衫破, 就怕肚里没有货。”“腹中空空”, 自然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苏轼也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的确, 没有“厚积”不可能有“薄发”。胸中无点墨, 下笔难成文。作文素材的积累要“厚”, 要“广泛”, 因为“广泛”, 才有“活水来”, 才能得心应手,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才能写出好作文来。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 篇2

中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江苏 曹津源

成都市中考作文题是“走过那一个拐角”。“‘考试失利――心情郁闷――接受开导――走过拐角――重拾信心――快乐上路’类文章几乎‘一统天下’,一篇篇‘检讨书’加‘决心书’如出一辙,读来令人昏昏欲睡。”这反映出当代初中生作文素材的贫乏和素材运用方法的欠缺。怎样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如果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春城无处不飞花”。

(一)课本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数十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教材,它们理应成为我们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201 1年绍兴一位考生的作文《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借高尔基笔下海燕的“微笑”立意,请欣赏:

……那是一个怎样坚毅的微笑啊!灰色的头颅上一双机敏的眼睛,燃烧着热情的火焰。黑色的喙透着不屈,突然,它的嘴角好像微微翘起。或许是被海风吹得麻木了,或许是被浪花打得疲惫了,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正是海燕的微笑……

作者机智地对课本素材进行拓展,把高尔基笔下海燕的飞行姿态“加工”得无比英武,并从拟人化的“微笑”中抽象出“坚忍不拔”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恰到好处。

(二)经历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个性化的经历是宝贵财富,积累经历丰富库存是选材出新的必备。考场上这类独特素材的运用方法有:

1.从群体性生活中提取个性化感悟。例如20长春文题“留得往事成回味”,有位考生从生活库存中迅速提取寄宿生活的苦事、趣事、乐事,奏响了一曲来自自身经历、不可“复制”的“交响乐”。

2.精心选取“物”为线索,连接生活片断,演绎主旨。(作文素材 )例如年南通文题“就这样慢慢长大”,一考生精心选取3件物品――“一岁时穿的衣服” “跳芭蕾时穿的舞鞋”“装满玩具的小包”,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颇有新意。

3.从生活中提炼让自己动心的“情”为线索,穿越时空,连接场面。例如201 2年天津市一考生的作文《以微笑珍藏曾经》,文章以“忧伤惆怅”“留恋伤感”“兴奋幸福” “微笑前行”作为情感脉络,选取紫色小花、老班训话、窗外蝉鸣、微笑往事、临别赠言作为情感依附,构思成文。请看片段:

随着6月25日的临近,我的初中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就要结束了。

听老班最后的训话,每个人都默默无语。仿佛都希望安静地记住也许下一秒便要失去的东西。窗外的阳光很灿烂,还有那夏天特有的蝉鸣。老师停下来时,偌大的教室显得出奇地静。

在这片难耐的安静中,我细细地重温了记忆中的初三。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埋头奋斗,偶尔抬头时与同桌相视一笑,胸口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每个清晨大家都带着黑眼圈互相打招呼,有时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句“别累坏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哦”,脸上便会浮现出幸福的微笑……那些如夏日树叶般翠绿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都会升腾起透过阳光看清楚叶脉的那种兴奋,那种幸福。

站在开满紫色小花的树下,看树叶飘然落下,想起同学录上的那段话: “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各奔东西,也要记得彼此。因为那是属于我们的记忆,独一无二。”

微笑着回首,把记忆珍藏;微笑着前行,没有了忧伤。

(三)名著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名著素材的运用主要有“缩写”(用于议论文例证)“改写”“续写”等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与原著中的人物“接通”,都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气息。例如2012年青岛作文题为以“自我反省”为话题写作,一考生取题“反省殿”,讲述的是取经归来后3个徒弟的老毛病复发,唐僧要建“反省殿”约束他们,于是引出趣味横生的故事。文中, “下岗” “粉丝” “签名售书” “国家级贫困县” “肚皮舞” “公开招标”“豆腐渣工程” “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新词运用贴切,人物描写符合其性格特征,体现出针砭时弊、幽默风趣的特点,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四)名人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这包括名人的经历、成就、精神、言论、诗句等,对此类素材的运用要把握三点:

1.引入古人素材要有新视角。2012年铜仁市作文题为“这也是一种美”,有位考生以“告别为美”立意,用3个小标题展开: “文成入蕃――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屈原投江――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小作者所引历史名人虽人所共知,但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2.当代名人的新鲜材料更能引人入胜。2012年安顺市作文题是以“心”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享受心理平衡”为题写议论文,其中的一个分论点是“外在平衡决定于内在平衡,第一‘享受’的,应该是内心平衡”,论据引入平衡木世界冠军刘璇的答记者问,刘璇说: “中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我得到的最大财富是学会了失败后怎样平衡心理,只有心理平衡,才能在平衡木上平衡。”切合论题,巧妙机智。

3.引入名人言论诗句要恰到好处,对诗词名句的“改装”需服从主题需要,体现个性。2012年连云港市作文题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一考生选取的论据是: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成功当做过眼烟云,将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做玩具,她说“我要让孩子知道,这一切并不是永恒的”。这样的名句与论点高度契合,说服力极强。又如2012年六盘水市作文题为“一路上有你陪伴”,一考生将陪伴者“你”定为“精神食粮”――书籍, “我”则是一个“书虫”,开篇为“‘懒虫,起床了,都8点了!’妈妈使劲推醒我。 ‘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我非懒虫,书虫也!’”作者摹仿李清照的《如梦令》,笔调轻快诙谐,在自我调侃中,一个以读书为乐的初中生形象跃然纸上。

(五)热点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时代活水浪花飞溅,社会热点吸引眼球。热点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点素材与题目的关联度要高,切入点要新。2012年遵义市作文题为“伸出我的手”,有位考生把目光投向抗灾英雄一双双“传递”的手,3个小标题是“传递温暖”“传递真情”“传递关爱”。精选雪灾、震灾和洪灾中“伸出我的手”的感人事例,对有些虽然精彩但与考题关联度不大的材料敢于“忍痛割爱”,从而使热点素材的运用紧扣文题,又有新意。

2.人有我新,同中见异,彰显个性。还以201 2连云港市作文题为例,一考生在亮出“成功永远站在失败的背后”这一分论点后,亮出新意迭出的论据: “一次,被寄予厚望的西班牙球队在球场上失利,队员们垂头丧气地回到祖国,一下飞机便看见热情的球迷打出的横幅――‘这一切都会过去’,让他们无比感动。几年后,当他们从国外凯旋,迎接他们的依然是那些热情的球迷,只不过横幅上的字变成了‘这一切也会过去’。睿智的球迷用这种方式激励他们的偶像。是啊,一切都会过去,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当一切繁华浮尘散尽,等待我们的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崇拜足球明星的初中生很多,能选用“两个横幅,仅改一字”为论据的却不多见,这充分体现出“人有我新”个性化热点素材运用的作用。

3.合理想象,变“共性热点”为“个性热点”。在事件真实的基础上,要走进故事,情系人物,急人之所急,爱人之所爱,忧人之所忧,痛人之所痛,总之,你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此,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人物“活”起来,情感“火”起来。这样的文章远离“复印”和“克隆”,震撼性和可读性肯定胜人一筹。2012年福州一位考生以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为题材的作文《爱,还要会爱》,先引用农民工子女朗诵的3句话,表现他们的求学困境――“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作者据此真诚地自我反省,心情内疚而沉重,筹划帮扶活动……农民工子女继续朗诵: “但是,我们的作业工整,学习不差!”“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此时“我”为之一震,心潮澎湃――“物质支持是爱,学习、弘扬他们的精神才是最好的爱!”这样的素材运用使大家熟悉的素材个性化, “共性热点”成了“事件细节化,人物真情化”的“个性热点”。

以人物和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篇3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爱国青年典范。她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年轻人有责任站出来,且站在时代前列,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挺起社会的脊梁,年轻一代是社会的良心,肩负着真理和正义的使命。如果能将这些鲜活生动、形象典型的历史人物写进作文,那必然会大大地丰富我们的文章内涵,增强作文的文学色彩。我们的作文也会提升一个档次。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教材是写作的一个范例,是写作素材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次素材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1.用于一篇作文。训练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该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他的事迹,包括他的精神等。

学习了《苏武传》,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学生写作示例《坚守》: 十九年,威武不能移其志,面对强权,不肯低头,天地便丈量了这铮铮铁骨的高度。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岿然不动!站在强权威逼与宁死不屈之间,他坚守心中的忠诚,选择了慷慨赴死,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大丈夫,死有何惧?他挺着的脊梁撑起了天地,为后人所铭记……

2.用于多篇作文。我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可以生发出以下角度,同时写出以下文段。

①用于“说‘安”——“安”需要包容。假如蔺相如不包容廉颇而是针锋相对,势必两虎相斗,怎么会有廉蔺的团结?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定?“安”需要勇气。假如廉颇没有负荆请罪的勇气,怎么会有将相和?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宁?

②用于“位置与价值”——假如蔺相如不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由舍人到使者到上卿,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③用于“人生因转折而精彩”——假如蔺相如没有从舍人到使者到上卿这一次次人生重大转折,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二、以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主题都可以当做素材积累和运用,尤其是一些寓意丰富,说理深刻的文章。

(一)素材的积累

以课文主题为素材,就是要选择那些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给人鼓舞启示的。如《老人与海》的主题: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的主题忏悔可以使人重获新生。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学生有了想法之后,确定立意:“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要死守教条”“学会由个别推知一般”“岂可一一实践”。如:

岂可一一实践

做事要学会类推。从树上选一个水果尝一尝是否真的甜美是应该的,可买果者却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结果“一切都弃”。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不知变通,凡事都要一一实践,就会处处碰壁。

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正如卖家所言,庵婆罗果本来长在同一棵树上,尝一颗便可知其他是否甜美,但愚昧的买果人却非要一一实验,结果招来长者的厌恶。原因何在?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从一颗果的甜美推知整棵树的果,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学会从局部推知整体,方能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教材是需要我们开拓的天地,只有高效的读,有效的引导,才能开拓出多彩的写,才能让作文的素材如齐放的百花丰富多彩。

作文应试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4

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 积累适用的材料

1、有效利用课本的素材资源。

课本是学生手边最近的作文素材, 也是学生最好记忆利用的作文素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引导学生去合理积累和运用, 例如《我与地坛》一课中史铁生和他的母亲的坚强和亲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乐观;《林黛玉进贾府》作者曹雪芹的困境与成功。

2、合理挖掘试卷、练习中的素材资料。

试卷中的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都有一些名人轶事和精美语段, 这材料也是学生手边较易积累的素材, 例如:《钢琴上的独舞者———刘伟》这篇文章就介绍了独臂钢琴家刘伟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立自强的作文素材。

3、积极开发本地、本土的历史文化素材资料。

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从小就在这些名人事迹的耳濡目染下长大, 以此作为作文素材, 既容易记忆和运用, 有能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例如:汉文化地区刘邦、项羽、韩信等楚汉时期的英雄故事。

二.以考试要求为指向标, 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要想创作考场作文成功, 对出题人和阅卷人心理的揣度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当代中学生, 出题人和阅卷人更希望学生能写出反应当代中学生时代面貌, 积极不激进, 感动不感伤的文章, 以此为标准, 可以从五大关系和十大话题建立应试材料储备库。

1、五大关系

以自我为中心, 立足于高中生的角度和视野, 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五大关系入手, 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 人与自我可以从:理想、自强、自信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他人可以从:亲情、友情、恩情、宽容、合作等方面积累素材;人与社会可以从:责任心、公德心等角度积累素材。

2、十大话题

即围绕:学会认识、传统美德、教育改革、直面现实、道德法制、、集体观念、人文关怀、感情或理性、读书做人、时尚热点十大话题积累素材, 以备考试的不时之需。

三.多角度解读材料信息, 做到一材多用

高中生课业繁重, 真正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素材不会太多, 那么就如“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 就只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一样, 既然我们不能增加积累的数量, 就只能拓展材料的适用范围, 做到一材多用。

例如《湖北齐全哥》的素材

9月10日, 武汉科技大学迎新现场, 一名叫郑宇的新生在五名家人的陪同下, 带着14件行李前来报到, 除了换洗衣物和水果, 还有补品、药品和卫生纸。被网友封为“齐全哥”。

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 多方面 (正面、侧面、积极、消极) 、多人物 (当事人、其他人) 、多层次 (浅层次、深层次、人生层次、社会层次等) 由此这则素材可以从溺爱、保护、能力与学历、独立、磨难、“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等多个方面作为写作材料。

四.深层次挖掘材料内涵, 做到旧材新用

有这样一则笑话:每到高考时, 屈原就会跳河, 勾践就要尝胆, 韩信就会受辱, 贝多芬就要耳聋。它真实的反映出, 现在考场作文事例千篇一律、缺少创新的现状, 但也有学生说自己睁眼闭眼就这么几个素材, 不用怎么办呢?旧的素材是可以用的, 但要深层的使用, 挖掘素材的内涵, 而不只是简单的罗列信息。

例如:辛弃疾的执著

棱角分明, 无所畏惧者执著着他们的追求, 无怨无悔。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 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 仅剩一把软羊毫, 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 把栏杆拍遍。

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篇5

457000河南续亚萍

金钱的奴隶,精神的王者

10月15日,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决赛当晚,36岁的老将丘索维金娜压轴登场,还未做任何动作,场内便掌声一片。要知道,和她同场竞技的是比她年轻十几岁甚至二十岁的姑娘。助跑、起跳,丘索维金娜的动作仍然像她前一样从容而有力。她最终获得了亚军,这块银牌也是丘索维金娜的第9块世锦赛跳马奖牌。

为了医治儿子的白血病,丘索雏金娜在27岁时选择复出,“一枚世锦赛金牌-有3000欧元的奖金,那是我唯一的办法。”为此,这名16岁时就夺得世锦赛团体和自由操金牌,身高仅153厘米、体重仅44公斤的女子引爆了自己所有的能量,她先后代表独联体、乌兹别克斯坦和德国参加过5次奥运会。在更新换代速度奇快的体操界,丘索维金娜“长青”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于她保持训练时间的相对弹性和对各种赛事的取舍有道.,

据悉,丘索维金娜的儿子现在病情已经稳定,只要定期检查就可以了。所以现在,丘索维金娜继续活跃在体操赛场上的目标不再是赚取更多的奖金了,而是对体操难以割舍的眷恋。伦敦奥运会,丘索维金娜依然有约。

【素材解读】

1.亲情无价,母爱无疆。36岁,对于一个体操运动员来说,已经到了体育生涯的极限。许多人早已选择功成身退,享受人生。是对儿子的爱让丘索维金娜一直驰骋赛场。这让人不禁想起中国的“暴走妈妈”陈玉蓉。母爱的伟大更让人感触颇深。

2.热爱是灯,坚守是剑。16岁夺金,36岁夺银。(中考作文 )20年的时光,20年的坚守,20年的热爱,丘索维金娜为体育奉献了一生,奋斗了一生,也收获了一生。是坚守,实现了她由单项到全能的蜕变;是热爱,成就了她辉煌而动人的一生。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那份执著,那份热爱,便会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3.大胆选择,取舍有道。有哲人言:人生最大的智慧在于取舍之间。既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不应在鱼和熊掌的选择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面临取舍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在多个选项间徘徊,踟躇,往往会贻误选择的最佳时机。而丘索维金娜因为年龄和精力的原因,大胆舍弃部分赛事,使自己的比赛结出最丰硕的成果。实际上,无论是在赛场、商场还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果断地取舍都是成功必备的素质。

【适用话题】母爱坚守执著热爱选择取舍有道

是对手,更是姐妹

207月28日晚的世锦赛女子200米蝶泳决赛,焦刘洋复制了罗雪娟的“边道奇迹”,以2分05秒55夺冠,拿到职业生涯第一块世界大赛的金牌,更重要的是,这是她第一次在大赛上战胜刘子歌。北京奥运会之后,焦刘洋用了3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北京奥运会,中国蝶泳双姝刘子歌和焦刘洋在水立方同时打破世界纪录,分获冠亚军。之后的3年,像北京奥运会一样,焦刘洋在与刘子歌的交手中从未取胜过,有时甚至被刘子歌远远地甩在身后。这期间,没人认为焦刘洋能触动刘子歌在泳坛的统治地位。本届世锦赛前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二人又一次在女子200米蝶泳的决赛场上相逢。结果焦刘洋再一次败给了刘子歌,不过这一次,她只落后了0.04秒,差距正在被缩小。7月28日的世锦赛上,焦刘洋终于完成了真正的超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但是,面对比赛结果,这对泳坛姐妹花表现得极为友好和坦然。

“她不行,我来;我不行,她来;我俩都行,一起来。”获得冠军的焦刘洋如此评价获得季军的队友刘子歌。而在比赛之后,排名第三的刘子歌也大大方方地说:“我觉得已经游得很好了,因为最近整体状态不是特别好。祝贺焦刘洋,我们一起努力,她把金牌拿下,我很高兴。”我们相信,一向酷爱庄子作品的刘子歌此话绝对是发自肺腑。

【素材解读】

1.勇于超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拿冠军的运动员不是优秀的运动员。20奥运会之后,屈居第二的焦刘洋不断地挑战自己,试图超越对手,终于用3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感谢对手。早在350年前,康熙大帝在执政60年之际举办的“千叟宴”上,就曾发表“感谢对手”的高论。我想.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上,焦刘洋也同样需要感谢像刘子歌一样强大的对手。因为,正是对手的不断挑战才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而只有战胜对手,才能战胜自我,才能实现超越,破茧成蝶。

3.集体荣誉。“她不行,我来;我不行,她来;我俩都行,一起来。”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爱国的赤诚,一种集体荣誉感。只要能让五星红旗飘扬,谁夺冠都一样。多么坦荡的胸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心!

4.平和心态。“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了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再作努力,才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刘子歌客观分析失利原因,并坦然祝贺对手,谁又能断言20的伦敦奥运会,刘子歌不能成功卫冕?

【适用话题】超越勇于面对对手心态爱国

最美的人,最善的心

年8月6日正午时分,暴雨突降,苏州灵岩山脚下出现了感人的一幕。

大雨倾盆中,一个老年残疾乞丐,正在依靠木制滑板车艰难前行,被一个在山脚下一眼镜店避雨的女孩儿看见,女孩儿二话不说,就从包里掏出雨伞冲入了雨中。她身穿粉色衬衣,手举一把淡紫色雨伞,雨伞不断地向乞丐倾斜,而她自己的衣衫却早被雨水完全浸透。

据那位名叫王园意的老人介绍,他租住的房子距离眼镜店大概400米,坐在滑板车上慢慢滑行,需要近10分钟。“我和她说,小姑娘,我家很远的,你不要送了,她却坚持要把我送到家里。”虽然眼睛看不清,王园意仍记得女孩儿的声音,很甜,很温柔。王园意住的房子在马路旁边五六米处,仅有一条满是垃圾、杂草的泥路可以通过,而那个好心的女孩儿丝毫没有嫌弃。

无独有偶,据报道,2011年7月27日重庆发生过一件同样感人的爱心故事。酉阳县一个溺水老人被人从河中救出,浑身是水的老人已重度昏迷,此时,一个年轻蓝衣女孩儿毫不犹豫地跪下去,嘴对嘴为溺水老人实施人工呼吸。蓝衣女孩儿迅速引起公众关注,被称为“最美女孩儿”。在120急救车将老人接走后,女孩儿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素材解读】

1.美在人心。雪花之美在于纯洁,人心之美贵在善良。“粉衣女孩儿”“蓝衣女孩儿”,因为心灵美,均被媒体、网友称为“最美女孩儿”。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2.小善举,大德行。为残疾老人雨中撑伞,为溺水老人进行人工呼吸,虽然只是小小的善举,但是却折射出了人心的善良,诠释了一种大爱和大德。也许这些善举不像“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那样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但它们也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勉励着更多的人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善事。

3.默默奉献,悄然淡出。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热切关注、不断追寻“最美女孩儿”的姓名、身份。但我想,我们无需追寻。默默淡出的身影,悄然离去的举动,其实就是她们最美丽的画像,最真诚最感人的表达。这让人想起了以“微尘”之名捐款的青岛市民。我想,这些,才是和谐社会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6

简单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生活性原则是一种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思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积累与运用。

叙事性原则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而采取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帮助学生在叙事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

一、积累什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积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旧知识是新知识停泊的锚桩”。

所以,学生若想突破不会作文的两大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字词句段篇、生活素材与思想。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可以解决表达困难、语言贫乏的问题,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去除言之无物的毛病,思想的积累则能使作文立意深刻、神思隽永。

二、怎么积累与运用

依循简单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课内阅读与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紧密结合

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很多老师认为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认为现在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据笔者观察发现,虽然有部分学生确实如此,但绝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很愿意去阅读的,可惜的是没有时间,各科的功课压力都很大。因此,笔者认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呢?

1.以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纠正发音,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和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种训练实质上也是一种口头作文训练。通过多读、熟读,文章的语言就会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无论词语、句子,还是表达方式,都会进入到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从而,实现积累写作材料的目的。

2.以复述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作文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复述的要求是:把读物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不仅是加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训练方式。复述训练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改变书面语的词句,或者改变表述方式和顺序。因此,在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材料的运用及再积累。

3.以仿写训练帮助学生运用作文素材

学生积累了好材料,却不一定能写出好作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会谋篇布局。那么谋篇布局的方法从何而来?只能从阅读中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极好范文。因此,笔者就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以模仿为桥梁,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以读导写,以读仿写,做到读写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作文素材。

(二)课外阅读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为价值取向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书。

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就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1.课外阅读的选择性

法国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所学到的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他的话说明了读书要有用、有选择性。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尤其注意了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为其价值取向。

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阅读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

2.课外阅读的指导性

据宜兴外国语学校高年级语文组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却是一知半解。

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小报的辅导中,笔者主要做了如下尝试:①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②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3.作文素材的积累性

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读、熟读、广记是最为有效的积累办法。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才能在日后写作中发挥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把这一积累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力求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三)学生生活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高度关注

对生活的观察和心灵体验的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作文材料的干涩。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观察日记。看到什么人,听到什么新鲜事及内心体会到的情感都可以记录下来,可长可短。日积月累,一本好的观察日记,就是一座素材宝库,文学素养也就在其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训练与提高,精神世界亦随之成长、丰富。

所以,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积累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探究时,不仅积极争取了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在家里多带孩子参观一些场所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另外,就是经常地在课堂上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悟、积累。如,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说恰当的话,从而提高他们对作文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材料。

(四)有效练笔实现作文素材在运用中的再积累

作文素材的积累只是思考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作文训练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词汇不是活跃在儿童心灵里,而只是一味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却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所以,要让积累的知识“活起来”,就要引导学生在日常习作训练时有意识借助积累的知识来深入思考,借助合适的语言去自由表达,进行真诚的创作。只有这样,积累的字词句段篇、生活素材及思想材料等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相反,如果不将它们运用于写作,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只会永远被尘封在笔记本上或被岁月蒸发殆尽,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而有效的练笔,可以实现作文素材在运用中的再积累。

浅谈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 篇7

一、学会找材料的中心句, 提炼感点

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 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那么, 要从中找出中心句, 或提炼出符合自己的感点来。如:

美国著名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在上小学时, 有—堂课令他终生难忘。老师点名要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课文, 但是他刚背了几句, 老师就厉声喊道:“错!”他连忙从头再来, 老师再次吼道:“不对!”于是, 他羞愧地住了口。

老师又点了另一个男生的名, 他刚背了几句, 老师也喊道:“错!”但是这个男生没有理会, 毫不停顿地一直背了下去。等他背完, 老师称赞道:“很好!”

亨利非常恼火。“我背的跟他完全一样。”他向老师抱怨。

老师答道:“仅仅记住课文还远远不够, 你必须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允许我打断你, 说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当全世界都对你说不, 你的责任是说‘我是对的’, 然后去证明自己。”

从这则素材中,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感点:一个人不能缺乏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素材中的亨利与另一男孩同样是在大庭广众面前, 背诵相同的课文, 为什么那个男孩得到了成功, 而亨利却因为半途而废而以失败告终呢?原因就是亨利缺乏自信心, 另一男孩克服了这一弱点, 所以才取得了胜利。许多时候, 许多场合, 我们自己因为少了自信, 常常招致别人的暗示或误导, 最终落得可悲的下场。因此, 我们在谈论自信的话题, 或者记叙某人自信的成长史时, 可以恰倒好处地运用这一素材, 使我们的说理和叙事更加生动、真实、亲切。

二、整体把握语段, 学会概括材料的中心

在水的世界里, 无论它是小草上的一滴露水, 还是浩瀚汹涌的大海, 无论它是一座不化的冰峰, 还是天边的一片白云。形态变了, 可水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水可以默默无闻, 静卧深山, 又可以惊世骇俗, 奔流千里。水孕育了生命, 带来了绿色, 又可以把任何的物质消融其间, 悄悄地凝结升华。有人说水是柔情万端的, 《红楼梦》里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水又是阳刚的,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的气势又是如此的壮阔, 如此的磅礴。最后, 水还是理性的, 难怪朱熹在水的临照下, 也感悟到智慧的源头, 写下“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这则素材中的“水”, 应该从人生的精神要义上去考虑:水, 柔中有刚, 柔和中却包孕了滴水穿石的坚强;水, 坚韧中不失随和, 它从高处跌落下来仍然神采飞扬。所以, 我们在运用时要从人类需要向水学习生存的胸怀和智慧上去拓展、延伸思维的空间。既可以运用它来激活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文化中“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先哲故事;也可以以虚写实, 诸如论证我们学水的胸怀和智慧, 抒写人生的曲折多姿、随机应变;还可以由此描绘大自然动静刚柔的美妙景象等。

三、语感中习得, 梳理后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学生的修辞专题学习与实际语言能力并不合拍, 有时甚至完全脱节。于是, 我尝试了一种相反的由感性到理性的修辞学习的路径:先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自己体验感受各种修辞效果,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梳理修辞效果, 再由教师点拨上升为理性认识, 然后在练习中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荷塘月色》为例, 过程是这样的:

1. 片段写作, 以“月”为话题, 要求学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 阅读课文, 学生先默读感受, 然后个别朗读, 然后选几个文段全班齐读, 学生对文段获得充分的语感。

3. 小组交流赏析, 梳理修辞手法及效果, 教师巡视点拨答疑,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 修改或者重新写作自己的文章。

5. 小组交流, 对两次写作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数量做出统计, 并对表达效果进行比较鉴赏。

实践证明,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既凭阅读感性印象无意识地模仿了课文的一些修辞手法, 更在理性指导下有意地尝试, 文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然, 一次训练, 这种变化也是短时的, 长期的效果就需要多次的反复的学习与积累。

四、多角度思考分析法

伊辛芭耶娃从小就非常喜欢体操, 她梦想着有—天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她挥汗如雨地练习着, 严冬酷暑, 舍不得荒废丝毫时间。然而, 没练习几年, 一块阴云开始漫上她的心头:她的个子越长越高。在体操队里, 人长高, 意味着土豆发芽, 是要被“扔掉”的。想一想, 本来你可以在空中翻四个跟头, 长得太高, 只剩两个半了, 怎么和他人去竞争?伊辛芭耶娃落寞地离开了体操队, 但内心里的那个世界冠军梦却依然燃烧着。她开始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另一种运动上——撑竿跳高。这是一个身高越高优势越大的运动项目。今天的伊辛芭耶娃不仅获得了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各种大赛的冠军, 而且多次刷新了女子撑竿跳高的世界记录。

这个素材, 适用于“放弃”“选择”或者“放弃与选择”等作文话题。文本中的伊辛芭耶娃是世界著名的女子撑竿跳高冠军。而她在此之前, 却是一名体操队员, 因为长得太高, 所以不得不被淘汰出队。然而, 她放弃了体操, 选择了撑竿跳高, 终于逆势转化为强势, 最后摘取了胜利的花环。的确,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时候很难一选即准, 有时候往往拐个弯, 恰恰就会让你成功。因此, 你必须学会放弃, 而又要学会选择。主旨明确了, 学生运用起来才会如鱼得水。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 篇8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呢?其实,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

一、要善于积累素材

写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作文的素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准备充分的,只有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才能让自己作文素材的百宝箱慢慢充盈。

1. 丰富的素材来自生活的空间

有些同学总是抱怨生活单调,感慨事件的琐碎,总觉得身边没有出现什么伟大的人物,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大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感受、观察和叙写生活,哪怕是日常琐事,也一样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我去年教八年级时,很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主要是让他们有目的地写一些日记,如观察日记、旅游日记。农村的很多学生一到春天桑叶长出来时,都喜欢养蚕。我便给他们布置了一组观察日记,让他们每天晚上回家亲自喂桑叶,细心观察蚕的生长状况并记录下来,到时候老师要验收蚕茧,评选日记。对于想半途而废的同学,老师及时督促鼓励。最后全班37名同学都坚持了下来。他们的日记,几乎每一本都让我惊喜、感动,在他们稚嫩的抒写中,我仿佛看到他们心灵的成长。其中一名同学表现得比较突出。有几天下雨,他喂的桑叶没擦干,蚕宝宝拉肚子,他后悔、着急,向别的同学取经,一条小蚕宝宝死了,他很伤心。他的那几篇日记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爱心。这一次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的毅力,体现了他们的爱心,也为他们的作文素材宝库献上了一份礼物。布置旅游日记时,我建议学生节假日去游西山、江滩公园等景点,并写简单游记。学生在游玩时都细心地作了记录。这些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了鄂州风景名胜的魅力,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积累了作文素材,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我还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分别记录老师的生活、同学的生活、父母的生活等。一年坚持下来,学生写了两大本日记,这些日记,不是那种每天雷同的流水账,而是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晶,是他们作文素材的百宝箱。

2. 丰富的素材出自个人的积累

九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单调,整天埋在书山题海中,难有机会接触社会,很容易导致新鲜素材的匮乏。其实,同学们在每天的阅读中都会接触到新鲜的素材,只不过不注意积累,很容易忘记罢了。我在2008年和今年九年级的教学中,布置学生的课外练笔是摘抄。刚开始,没有明确摘抄内容,结果不少同学每周摘抄的都是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内容,把摘抄当成了完成任务。我想要使摘抄有效果,就必须有目的,可以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或范围。一学年结束,我自己整理了一下,成果丰硕,大致有以下内容:名人名言,景物描写,感人的抒情段落,先进人物事迹,涵盖了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诚信、感动、感恩、爱心、理想、追求、宽容、尊重、和谐、环保……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要求学生将这次活动的第一个主题“风流人物排行榜”在摘抄本上完成,学生翻阅书籍资料列出了他们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及其事迹。受此次活动启发,我又让他们搜集最近几年最让人感动或最让人敬佩的人物事迹,明星成龙、中国首善陈光标、魔术师刘谦、歌星周杰伦,还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都榜上有名。

3. 丰富的素材来自学习的空间

我们每天学习的知识中,其实有着丰富的素材,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中,就有无数的关于历史、现实、人物、哲理的事例。作文时这些事例有时能派上大用场。

4. 丰富的素材来自社会的热点

学生虽然生活的空间有限,课外时间有限,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民生,关注时事热点。这些社会热点的来源主要是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可以每周安排两次读报时间,并以组为单位每周安排学生将有价值的新闻抄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方便学生的积累。像城乡一体化,网络流行语,“超级女声”现象,大学生村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李白、诸葛亮、西门庆等名人故里之争等,这些社会热点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总之,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写作素材便可信手拈来。

二、要善于选择运用材料

拥有丰富的素材让我们的写作如同拥有了源头活水,在具体的写作中,选择切合题意、切合作文内容的材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1.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拿手

某年鄂州市举行一次以“消防”为内容的作文大赛,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写的那种极具科幻色彩的说明文没有一篇得奖。我班有一篇得了市一等奖的作文《我最敬佩的消防队员》,这篇文章主人公的原型其实是小作者的父亲——一个深受村民爱戴的村干部,因为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形象被她描绘得有血有肉,生动丰满,极具感染力。

2. 写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

作文是表达写作者思想感情的,好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要写出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选择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表达真情的材料,这样才能既打动自己,又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表现母爱或父爱的文章,结果文章千篇一律都是一些老套的事例:送雨伞、送饭、照顾生病的自己……在评讲作文时,我念了几篇自己搜集的这一主题的文章,都是从平凡小事中流露出作者真情实感的感人的文章。学生再交上来的作文让我很感动:《一碗水饺》写的是“我”读九年级时父母在“我”每周要回家的时候包了水饺,“我”却因故没能按时回家,后来在父母几次托人带口信后,“我”回家吃到了那碗已变馊的水饺。在愤怒的质问中,“我”才明白了父母是如何焦急地等待,如何在失望和希望交织中舍不得吃掉那碗水饺。《一碗面条》写从小失去父亲的自己,和母亲、妹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吃肉,终于忍无可忍,在每天吃的素面条里放了一把沙子,母亲没说什么,买回肉做给兄妹俩吃,自己吃掉了那碗有沙子的面条。这些流露着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怎会不打动人呢?

3. 写当代人物、热点新闻最吸引人的眼球

有些同学在写作时,特别迷恋古代人物、外国人物,议论文中材料总是屈原、岳飞、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其实,选择中国当代人物、社会热点做素材,作文更显得时尚,更能吸引读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等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那么多感人事迹,近几年各地评选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我们身边的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们很多主题的文章都能选用其中的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涌现的时事热点就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4. 写真善美的材料更能给人引导和启迪

追求真善美,歌颂真善美永远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一篇好的作文也应该是这一主流的反映。围绕一个高尚的立意,选择积极向上的材料,更能给人以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

5. 适当运用反面素材使文章显得真实有深度

在作文中,我们提倡多用正面材料,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但不是对反面素材一棍子打死。如果在正面材料中加入少量反面材料,让正反同台展示,就会黑白分明,会让丑的更丑,美的更美,文章会更真实更深刻,更具震撼力。

在写一篇歌颂“正义、道德”的文章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见义勇为、舍命救人的年轻学子让人敬佩怀念,见死不救、唯利是图的捕捞船员让人谴责唾骂,两相对照,不是更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

选材必须以立意为前提和基础,只要认真审题,恰当立意,然后根据以上的五点建议精心选材,一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好作文。

在教学生积累素材和作文选材上,同行们肯定有很多的高见,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以期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在作文时能文思如泉涌。

初中语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9

关键词: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素材运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提到写作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受兴趣爱好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展现了较强的文学天赋,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处于黔驴技穷的状态,其实很多学生不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而是其缺乏必要的素材从而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感觉“没话说”。为强化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上的引导,从而使其在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爱上写作。

1 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过程便是学生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眼”与“心”的综合运用。

1. 1 擦亮双眼,仔细观察生活

“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的是作者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上汲取灵感,然后加之自己的想象最终创造出一个个或鲜活生动、或朴实真挚、或温馨浪漫的故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提醒学生擦亮自己的双眼,仔细的观察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写作的素材。例如,在景观的写作当中以四季之景最为常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让其仔细的观察世界,从而“看见”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优美的、有哲理的文字摘抄下来经过自己的融合使其成为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

1. 2 放飞心灵,感受真善美

很多学生总是抱怨其在写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中容易出现“词穷”“无从下笔”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其没有将真情实感或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写作中去,其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应付,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学生正确写作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心”进行剖析。“剖析”学生的心灵,主要是通过让其从心底对某些事情进行感悟,那么其在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写有关爱国主义或乐于助人等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民解放军参与抗震救灾等感人场面的视频,此举更有利于涤荡学生的心灵,使其能更深层次的感知爱国、奉献的真谛,那么其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写作素材的运用

学生通过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素材后便进入了作文的创作阶段,写作过程便是将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或手法表现出来的过程,此阶段更注重的是在保证语言组合完整紧密的情况下强化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亮点,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佳作。

2. 1 引用名人名言,突出文章的亮点

在语文学习与课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古诗词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些素材的正确运用不但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升华主体的作用,还使阅读者充分感知到作者的文学素养,从而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 2 结合实例,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在感情上触及阅读者的灵魂,因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好能将自己掌握的与文章的题目有密切关系的现实案例结合到文章中,从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列举的实例与文章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结合实例与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2. 3 润色语言,将材料进行深加工

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素材的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将自己掌握的素材全盘托出付诸于自己的文章中,其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与语境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其以更合适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做到既不突兀还能充分彰显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写与意志相关的文章时,某位学生便引用了蒲松龄的著名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引用过程中其并没有以对联的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而是结合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项羽破釜沉舟伐楚以及蒲松龄以茶换故事最终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等三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并紧扣文章主题的排比句,从而极大的增添了文章整体的亮点。

3 结语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10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 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 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 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 因此, 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 让“事实说话”。

(一) 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富于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 丰富多彩, 难易适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 准确地引用诗句。

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点题又增势, 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 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 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 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 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 得出“只有跳出来, 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 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 可谓匠心独运, 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四) 》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 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 巧妙地化用材料。

“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 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 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 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 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 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 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 贴切自然, 评析司马迁, 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 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看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探究石钟山的得名, 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 看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 浑然天成。

3. 课外延伸教材。

以教材为本, 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 (后序) 》的时候, 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 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 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 (1) 被贬黄州; (2) 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 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 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 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 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 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 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 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 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 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 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 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 国庆60周年, 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 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气息, 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 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 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 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 提炼主题, 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 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 (2005年山东卷) ;“一枝一叶世界” (2005年浙江卷) , 《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 如2004年全国乙卷,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 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 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 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 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 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 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 内容丰富, 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 选择、组织材料。

对联想到的材料鉴别后, 选择与作文话题内容相关的素材, 使之与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而提炼的主旨相匹配, 可集中笔力, 深挖细掘写一两个素材, 如2007年辽宁考生《我能》文章紧扣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 深入分析, 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蕴。也可将多个材料按一定的顺序串联, 如2007全国卷《滴水之恩, 以何报?》选择了诸葛亮、李密、贝多芬的材料, 按照中外的顺序排列, 思路清晰。

总之, 积累素材贵在有心, 运用素材贵在用心。我们相信, 只要对生活和阅读的书籍认真思考, 用心体会, 并努力把对生活和书籍的思考与体会储藏进大脑, 写好作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摘要: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 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浅谈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 篇11

一、学会找材料的中心句,提炼感点

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的感点来。如:

美国著名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在上小学时,有—堂课令他终生难忘。老师点名要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背诵课文,但是他刚背了几句,老师就厉声喊道:“错!”他连忙从头再来,老师再次吼道:“不对!”于是,他羞愧地住了口。

老师又点了另一个男生的名,他刚背了几句,老师也喊道:“错!”但是这个男生没有理会,毫不停顿地一直背了下去。等他背完,老师称赞道:“很好!”

亨利非常恼火。“我背的跟他完全一样。”他向老师抱怨。

老师答道:“仅仅记住课文还远远不够,你必须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允许我打断你,说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当全世界都对你说不,你的责任是说‘我是对的’,然后去证明自己。”

从这则素材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感点:一个人不能缺乏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素材中的亨利与另一男孩同样是在大庭广众面前,背诵相同的课文,为什么那个男孩得到了成功,而亨利却因为半途而废而以失败告终呢?原因就是亨利缺乏自信心,另一男孩克服了这一弱点,所以才取得了胜利。许多时候,许多场合,我们自己因为少了自信,常常招致别人的暗示或误导,最终落得可悲的下场。因此,我们在谈论自信的话题,或者记叙某人自信的成长史时,可以恰倒好处地运用这一素材,使我们的说理和叙事更加生动、真实、亲切。

二、整体把握语段,学会概括材料的中心

在水的世界里,无论它是小草上的一滴露水,还是浩瀚汹涌的大海,无论它是一座不化的冰峰,还是天边的一片白云。形态变了,可水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水可以默默无闻,静卧深山,又可以惊世骇俗,奔流千里。水孕育了生命,带来了绿色,又可以把任何的物质消融其间,悄悄地凝结升华。有人说水是柔情万端的,《红楼梦》里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水又是阳刚的,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的气势又是如此的壮阔,如此的磅礴。最后,水还是理性的,难怪朱熹在水的临照下,也感悟到智慧的源头,写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这则素材中的“水”,应该从人生的精神要义上去考虑:水,柔中有刚,柔和中却包孕了滴水穿石的坚强;水,坚韧中不失随和,它从高处跌落下来仍然神采飞扬。所以,我们在运用时要从人类需要向水学习生存的胸怀和智慧上去拓展、延伸思维的空间。既可以运用它来激活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先哲故事;也可以以虚写实,诸如论证我们学水的胸怀和智慧,抒写人生的曲折多姿、随机应变;还可以由此描绘大自然动静刚柔的美妙景象等。

三、语感中习得,梳理后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修辞专题学习与实际语言能力并不合拍,有时甚至完全脱节。于是,我尝试了一种相反的由感性到理性的修辞学习的路径:先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自己体验感受各种修辞效果,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梳理修辞效果,再由教师点拨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在练习中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荷塘月色》为例,过程是这样的:

1.片段写作,以“月”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阅读课文,学生先默读感受,然后个别朗读,然后选几个文段全班齐读,学生对文段获得充分的语感。

3.小组交流赏析,梳理修辞手法及效果,教师巡视点拨答疑,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修改或者重新写作自己的文章。

5.小组交流,对两次写作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数量做出统计,并对表达效果进行比较鉴赏。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既凭阅读感性印象无意识地模仿了课文的一些修辞手法,更在理性指导下有意地尝试,文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然,一次训练,这种变化也是短时的,长期的效果就需要多次的反复的学习与积累。

四、多角度思考分析法

伊辛芭耶娃从小就非常喜欢体操,她梦想着有—天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她挥汗如雨地练习着,严冬酷暑,舍不得荒废丝毫时间。然而,没练习几年,一块阴云开始漫上她的心头:她的个子越长越高。在体操队里,人长高,意味着土豆发芽,是要被“扔掉”的。想一想,本来你可以在空中翻四个跟头,长得太高,只剩两个半了,怎么和他人去竞争?伊辛芭耶娃落寞地离开了体操队,但内心里的那个世界冠军梦却依然燃烧着。她开始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另一种运动上——撑竿跳高。这是一个身高越高优势越大的运动项目。今天的伊辛芭耶娃不仅获得了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各种大赛的冠军,而且多次刷新了女子撑竿跳高的世界记录。

这个素材,适用于“放弃”“选择”或者“放弃与选择”等作文话题。文本中的伊辛芭耶娃是世界著名的女子撑竿跳高冠军。而她在此之前,却是一名体操队员,因为长得太高,所以不得不被淘汰出队。然而,她放弃了体操,选择了撑竿跳高,终于逆势转化为强势,最后摘取了胜利的花环。的确,人生的选择有很多时候很难一选即准,有时候往往拐个弯,恰恰就会让你成功。因此,你必须学会放弃,而又要学会选择。主旨明确了,学生运用起来才会如鱼得水。

同一个故事,大家都在积累,经过我们不同的大脑思考,就能发现材料中蕴藏着不同的意义。这样积累素材的过程,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照搬照抄的过程,需要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思考,注入自己的情感,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因此,学生作文素材本上积累的材料是有着学生鲜活思想的个性极强的材料,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思想才华展示的过程,经过一个阶段努力之后,学生作文水平必会有明显提升。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论文 篇12

一、播放生活微电影, 引导学生做好生活素材的积累

在写母爱、父爱这些较常见的主题时, 学生喜欢编, 此时我播放微电影《依靠》《父亲是个农民工》等, 让他们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以及父母无私的付出, 学生在看完了这些励志视频以后, 说:“要让自己成功的速度赶上母亲衰老的速度!”写作“困难户”汤同学写下这样的感悟:“高中三年过得很快, 自己的身后站着父母, 你自己所受的苦和累, 不仅会让自己以后幸福, 还可以报答父母, 为了未来, 现在必须受累。”他在课后写父爱, 就写了父亲开门的声音。比如每次晚自习自己9点半到家, 爸爸还未到家, 自己洗漱完毕, “静静躺在床上, 以前总是反感爸爸回家晚, 吵得学习压力特大的自己无法安眠, 但听到爸爸旋转钥匙发出的清脆声音, 突然觉得, 钥匙开门的声音, 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这种倾听, 是终于理解父亲辛劳, 懂得父爱的倾听。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所以, 一些优秀的电影, 可以触发学生内心的感触。网络多媒体的作用, 重在它是一种媒介, 可以拉开情感的闸门, 让我们回望以往的生活, 真正实现让学生去关注生活。通过微电影的情感熏染, 在不经意间, 我们已经引导学生采撷到了生活的碎金。

二、拍摄班级活动照片, 回放中撷取生活素材

一个班级, 一起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我经常会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照片、视频播放出来, 他们看了之后都有很多感触。比如在去年的校运会上, 我们班的沈同学作为文科班少有的运动健将, 一个人兼报了三项体育运动项目———200米短跑、50米短跑、1000米长跑。上午的短跑结束后, 沈同学已经疲惫不堪, 所以在1000米长跑比赛中, 将要到终点时, 他被旁边的同学撞倒, 他的一个好哥们立刻拉起他, 并适时地给他进行按摩, 让他拉伤肌肉的疼痛得到缓解, 我把这一幕拍下来, 在给大家回放这些照片时, 沈同学感动得眼泪汪汪, 并且在《成长的路上, 有你真好》这篇作文里面写了运动会的这个场景:“1000米, 快到终点了, 突然, 一直在我身后一个同学蹭了我一下, 整个人不平衡, 快要摔在地上时, 模糊中高哥和葛弟两个人扶着我, 待我清醒过来, 看到你们正在校医的指导下用红花油帮我按摩瘀伤的肌肉, 头上渗满汗珠的你们, 突然看到我醒来, 笑了, 我的眼睛再次模糊了……谢谢你们,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孔子说过:“不观于高崖, 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 何以知风波之患。”现在的学生, 因为紧张的生活, 经常遗忘一些生活中的细节, 通过图片, 能再现生活中的感动, 让沉淀的美好通过媒体的触发展现出来, 这样的文章, 也更感人、更动人。

三、通过名人视频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一些逆境中出人才的主题时, 总是关注历史名人。我经常跟他们说:“有些杰出人物, 不在远处, 而在身边。”我经常引导学生观看办公楼和教学楼及吴健雄广场上有关吴博士的雕像及其生命历程的浮雕, 吴博士作为太仓名人及我校杰出校友, 学校里随处都有他的照片, 还有吴健雄父女俩的铜像, 更有明德初中赠送的紫薇树, 这些都是异常珍贵的生活化资源, 可是大家对这一杰出校友却知之甚少。一问学生, 除了知道吴健雄是太仓的骄傲外, 别无所知。有一次,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有句名言, 年纪稍大的人都记忆深刻:“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现在网络上又流行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现代汉语词典》对“认真”有两条解释: (1) 信以为真, 当真; (2) 严肃对待, 不马虎。请根据这则材料, 自拟题目, 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之后, 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吴健雄》, 看过以后, 学生感触很深, 有学生写下感触:“视频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吴健雄先生的认真, 当时物理界流传着一句话‘吴健雄做的实验都是对的’, 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参加‘曼哈顿计划’, 对原子弹的研究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认真、严谨是成功的基础。”多媒体能让我们平常多接触一些素材, 如一些优秀的纪录片, 或者一些演讲类的节目, 这可以弥补高中学生视野狭窄从而导致素材不新鲜的问题。

上一篇:广西矿产下一篇:托烷司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