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文化

2024-07-08

峨眉武术文化(精选11篇)

峨眉武术文化 篇1

1 前言

现代“峨眉武术”是以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的峨眉山来命名的一种地域武术内容,曾经是“巴蜀武术”的代称。自2008年6月,峨眉山市政府和峨眉山佛教协会将“峨眉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峨眉山地域特点的武术文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将“峨眉武术”申报地和保护地定义为“四川省峨眉山市”。[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峨眉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研究现代“峨眉武术”文化必须对“峨眉武术”及其相关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1.1 峨眉武术

产生、起源于四川峨眉山,主要流传于峨眉山地区并传播到整个巴蜀及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2]

1.2 峨眉武术文化

以峨眉命名的,以峨眉山地域文化为依托,并深受巴蜀地域文化影响的地域性武术文化。峨眉武术文化不仅包括了以峨眉命名的武术范畴的技术和理论,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物质和精神成果。

1.3 地域文化

或称“区域文化”,“地缘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3]

1.4 峨眉地域文化

峨眉山地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1.5 巴蜀地域文化

以当代中国文化总体为背景,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蜀文化为主体,并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亚文化总汇,是一种以盆地为主要地域特征的内地型文化。[4]巴蜀地域文化包含峨眉山地域文化,峨眉山地域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的属概念。

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异源自于其地域文化母体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峨眉武术文化中体现出的峨眉地域文化特有的痕迹,我们把它提升为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分析,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现代峨眉武术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

2.1 深厚的文化根基:相互包容的儒、释、道文化

峨眉地域文化作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文化色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5]而这种相互包容的儒、释、道文化在峨眉地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体现出了丰富的儒、释、道文化色彩。这也是峨眉地域武术文化明显区别于融合了儒、佛文化的少林武术文化和融合了儒、道文化的武当武术文化的根本所在。

2.1.1 峨眉地域文化中深厚的儒、释、道文化

《魏书·释老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列仙传》载:“周成王时葛由上绥山得仙道”。峨眉山春秋、战国时就有高人、方士登临隐居、修行。东汉顺帝时,西蜀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教,峨眉山成为巴蜀道教“八品游治”之一,即“峨眉治”;汉魏时,道教称峨眉山为“虚灵洞天”;东晋陆修静“好方外游”,曾“西至峨眉访清虚之高躅”。[6]隋唐孙思邈来峨眉山采药、炼丹;吕洞宾到二峨山猪肝洞隐居;仙皇台修305间茅屋引上百道士传授仙道;宋代陈抟从华山来峨修行;元、明以来道教衰落,但至解放前夕,民间道教仍很活跃,山下道士不下百人。[7]

佛教高僧慧持、明果禅师东晋时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公元420年,修建普贤寺,以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为依据,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因山而兴盛,山因佛而扬名,峨眉山因此名扬天下。唐、宋时期,佛教寺庙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佛教日盛,部分道人由道转佛,峨眉山从此变成佛教的天下。峨眉山佛教起源于禅宗,现山中仅有分支临济宗和曹洞宗,临济最盛。[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和社会主流文化长期影响着峨眉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峨眉山地域儒家文化主要以楚狂陆通等为代表。《庄子·人间世》、《论语·微子第十八》均记载其事,说楚狂是位“贤人”,但“佯狂不仕”,成了峨眉隐士。“歌凤台”传说就是他隐居时结庐故址。峨眉山隐士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峨眉山地区留存的具体表现。据史料记载来峨眉山隐居的士人从汉代窦谊至清代蒋超,总共几十人。[9]

明万历四十年(1615)曾出现三教融为一体的尝试。明光道人建会宗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寺里供奉“三教”始祖,佛教普贤菩萨、道教广成子和儒家楚狂。2006年,为重现峨眉儒、释、道文化的人文历史,峨眉山管委会在报国寺旁的虎溪河南岸新建峨眉山儒、释、道、武文化长廊,把峨眉武术文化与峨眉地域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

2.1.2 儒、释、道文化对峨眉地域武术文化文化的影响

峨眉地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对峨眉地域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从其组成内容来讲,是由峨眉山道士的养生导引术和武术健身功法,峨眉山僧人修练的僧门武术,融合峨眉山地域社会阶层的民间武术内容,共同组成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完整内容和形式。

产生于峨眉山道家的养生导引术和武术健身功法,其修炼方法是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做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这种锻炼方法在平常养生时可以防病祛病,延年益智,[10]在临阵御敌时则“以静守为体,以心灵手快为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随机应变,分寸之中克敌致胜”。[11]峨眉武术中的白猿通臂拳,鸭形拳,[12]短剑十三式,青龙十三剑,凤尾十三剑,[13]六步养生功,长寿益智功,金罡清虚剑,玄门内功拳法,内功八法剑,六步纯阳功,十二导引术,[14]峨眉剑白猿二十四法,[15]等武术内容就是峨眉道家文化留给峨眉武术的宝贵遗产,明代《峨眉道人拳歌》[16]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峨眉山道家武术的高超技艺。

峨眉僧门武术是佛家弟子在禅修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身心修持的方法。是佛家禅修的一种外在的、物化的反映形式。由于资料的缺失,我们所知的峨眉佛教文化对峨眉地域武术的影响更多地还停留在武术技术层面。武术的“技术反映文化”,武术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武术技术本身就是具体的武术文化。[17]隋唐僧人云昙创编的峨眉僧门拳法,发展至今存有大连拳、练步拳、大红拳、小红拳、罗汉拳、禅杖、罗汉棍、伏虎拳等;[18]南宋德源长老创白眉拳,著《峨眉拳术》一书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南宋白云禅师创“峨眉十二桩功”;明嘉靖僧太空、神灯创子午门拳法;[19]明程冲斗《耕余剩技》,记述“峨眉枪法”、“白眉棍法”;清吴殳《手臂录》中载普恩禅师之峨眉枪法。[20]清僧人创浪子燕青拳、六乘拳、乌龙拳、虎爪拳。[21]当今峨眉山105岁僧人通永法师是峨眉山僧门武术的见证人,其七位门徒均是峨眉佛家的俗家弟子。[22]

儒家文化对峨眉地域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习武者武术道德和礼仪规范的要求上。儒家文化中对中国武术的道德要求,构成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的重要道德内涵和文化支撑。儒家伦理中的“仁爱”思想成为峨眉地域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道德规范。而峨眉派武功,特别注重“武德”、“仁术”、“养气”,提倡练武以防御保身为主,正告练武者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浩然正气。[23]另据考证,峨眉武术分类“五花八叶”之说中的“五花”与清末、民国时期峨眉山及四川哥老会组织有关,来自儒家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24]清末、民国时期峨眉山及四川哥老会的发展促进了峨眉地域武术的传播,而哥老会就是以儒家的“五伦”、“八德”作为自已的伦理观和价值观。[25]

由此可见,深厚、相互包容的儒、释、道文化,构成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扎实的文化根基。

2.2 典型的名山文化:武以山名,山以武显

2.2.1 峨眉地域文化中的名山文化

峨眉地域文化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典型的名山文化,峨眉山是峨眉地域文化的标志,我们可以从峨眉山历史地位的演变中看到峨眉山名山文化的发展过程。峨眉山在地理位置上最初为四川盆地与古蜀国南边的天然屏障,是为“配体”地位;随着汉代和西晋时道教和佛教在峨眉山的兴起,其作为西蜀与西南夷地区天然屏障的“配体”地位逐渐向作为道教和佛教的“载体”地位转化,即道教仙山和佛教圣地;从近代开始,由于观光旅游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峨眉山旅游文化的发展,其历史地位也就从道教、佛教的“载体”地位逐渐向自身的风景名胜、旅游胜地的“主体”地位转化。[26]但不管峨眉山历史地位如何转变,峨眉地域文化都始终体现着峨眉山作为天下名山所具有的突出的名山文化特点。

2.2.2 峨眉名山文化对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影响

峨眉地域的这种名山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峨眉山虽然地处巴蜀南疆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偏僻,但山高林密,风景优美,从春秋时就吸引了无数高人、方士隐居、修行、采药、炼丹。据记载有春秋战国楚士陆通,鬼谷先生、司徒玄空、汉代窦谊、瞿君武、周义山、陈方庆,隋代孙思邈,唐代杜鹏,宋代陈抟、冯辑,清代蒋超等。[27]相传战国隐士司徒玄空,仿山猴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后人称之为“白猿祖师”,视之为峨眉武术的第一人。[28]汉、晋时,道教和佛教相继传入峨眉地区,峨眉山成为道教仙山和佛教普贤道场,从此名扬海内外,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峨眉地域武术不断发展,出现了众多以峨眉命名的武术内容,如峨眉十二桩功,峨眉罗汉拳,峨眉梅花拳,峨眉猴拳,峨眉杀肘,峨眉剑,峨眉枪法,峨眉卫寺刀,峨眉昆山刀[29]、峨眉白猿闪电手[30]、峨眉剑仙派内功[31]等。因为峨眉山的名声显赫,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大力宣传,峨眉山有时就用作巴蜀地域的代称,整个巴蜀武术也被称为峨眉派武术,很多流传到外地的武术也自称发源于峨眉山。如广东和东南亚流传的侠拳,白眉拳[32],加拿大的峨眉蛇拳[33],河南的峨眉拳,[34]湖南峨眉拳,[35]北京牛街白猿通臂拳等。[36]在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峨眉山的显赫名声提升了峨眉地域武术的声誉,促进了峨眉武术广泛的对外传播;在峨眉武术对外传播的同时也扩大了峨眉山的知名度,正是武以山名,山以武显。

2.3 丰富的武侠文化:峨眉武术的平民化与世俗化

峨眉武术自发源以来,一直沿着峨眉山地域道家武术、僧门武术、民间武术三条途径继承、传播和发展着,但其依存空间长时期一直在峨眉山及周边地区,处于“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境况,并没有少林武术那么大的名望。但从清末民初至今的一百年间,峨眉武术以一种爆炸式的方式迅速成为一种世人皆知、众人仰慕的武术流派,其原因之一就是自清末民初开始兴起的白话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热潮。

2.3.1《江湖奇侠传》中的峨眉武侠文化

早期的武侠小说基本没有峨眉武术的内容。1922年平江不肖生(1889-1957)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首次提到峨眉派武术。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文学、武术均有深厚造诣,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等,被誉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在《江湖奇侠传》一书中设计了昆仑、崆峒、邛崃、峨眉四大剑仙集团,将峨眉武术第一次以峨眉派剑仙的形象推向了大众,峨眉剑仙成为峨眉武术形象的代表。之后,众多以《江湖奇侠传》为蓝本的武侠影片搬上银幕。其中1928年——1932年胡蝶主演的《火烧红莲寺》(共十八集),红极一时,从此峨眉武术一跃成名,声名远扬,以致于误导众多武术爱好者到峨眉山寻仙、访道、习武;[29]1997年香港郑少秋主演的《江湖奇侠传之木兰秋菊》和《江湖奇侠传之龙凤恩仇录》等,都为观众追捧;2007年底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由《江湖奇侠传》改编的《投名状》,更成为现代武侠片经典之作。《江湖奇侠传》开创了峨眉武术平民化和世俗化的先河。

2.3.2《蜀山剑侠传》中的峨眉武侠文化

1932年,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在天津《天风报》上发表。还珠楼主原名李寿民(1902-1961),四川长寿人,从小随峨眉老道习峨眉气功,曾三上峨眉山。《蜀山剑侠传》是一部神魔化的剑仙小说,小说的中心情节为峨眉派与邪派剑仙之间的斗争。书中塑造的峨眉正派创始者长眉真人,其门徒乾坤正气妙一真人齐漱溟成为峨眉派掌门人,其五大弟子乃五位峨眉剑仙。书中绝大部分情节是写峨眉派五大弟子求师、学艺、得宝、得道、斗妖、除魔、成仙的经过,虽然情节荒涎、离奇,但《蜀山剑侠传》及其系列小说《长眉真人传》、《蜀山剑侠后传》、《蜀山剑侠新传》、《峨眉七矮》的迭出,无疑是在文学上随平江不肖生之后再次树立了武侠世界中峨眉剑侠的形象,将峨眉武术以无以伦比的剑仙高手的形象推出,使峨眉武术平民化和世俗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2.3.3《倚天屠龙记》中的峨眉武侠文化

金庸是现代峨眉武侠文化的最大影响者。金庸武侠小说中提到峨眉武术的有《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杜撰了峨眉武术的起源:“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30]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和他书中常以史实夹杂虚构的写法讲述故事,使得他笔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史”,再加上书中的峨眉武侠人物郭襄、凤陵师太、灭绝师太、周芷若等都是女尼,描写的峨眉派的许多招式、著名兵器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因此,峨眉派是女人所习的拳术,峨眉武术源自少林“九阳真经”之类小说家言,竟使很多读者笃信不疑。这无疑是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人们对峨眉武术起源的误读。虽然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人物及武功都是作者虚构的,而且许多有关峨眉武术的传说也是后人典型的附会和无意的错接。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平江不肖生到还珠楼主再到金庸,八十年之间,三位新、旧派的武侠小说巨匠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个武侠小说中虚构的峨眉派武术的世界,描绘出让众人仰望的峨眉武功和峨眉武侠。从而让本是属于峨眉地域的武术内容一跃而成了整个巴蜀武术的代名词,有关峨眉武术的武侠故事一代代地口口相传,极大地丰富了峨眉武术文化。

2.4 贵的养生文化:以动为导,以静为养,动静结合

中国武术“在武艺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曾产生了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分野,还贯彻着技击因素与健身因素依存消长的矛盾。”[31]技击因素和健身因素是中国武术产生、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的依存相长又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习武群体而体现出它的不同特征。峨眉地域武术作为峨眉本土民间武术和峨眉山佛、道武术内容的结合体,健身、养生功法特别丰富,养生文化是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和峨眉山地区千百年来丰富的养生文化因子是分不开的。

2.4.1 峨眉地域文化中养生文化的形成

峨眉地域属古代的西蜀地区,地理环境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温暖多雨,以农业、药材、林业为主,属典型的农耕文明,可自给自足,无需外求,文化特性多表现为和平、安定、内向等多种特征。峨眉地域农耕型文明的特性是峨眉地域养生文化产生的基础;另外,峨眉地域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山高林密,降雨充沛,空气纯净,泉水清冽,百峦叠翠,典型的喀斯特典型地貌,野生植物多达五千余种,野生动物多达二千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态最为完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与谢世安书》曰:“蜀中山水,如峨眉山夏含霜雹,碑版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随着峨眉山道教的兴起,起源于峨眉山道家的养生功法是峨眉山地域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峨眉山草药自古有名,《华阳国志》载:“犍为南安县南,有峨眉山,去县八十里。《地图》云有仙药,汉武求,不能得”。峨眉山药用植物有1655种,其中药材406种,如黄连、木通、牛膝等;稀有珍贵的药用植物有101种,如暗紫贝母、黄连等。峨眉山茶的历史也由来已久:唐李善著《昭明文选注》曰:“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唐代就有白芽茶列为贡品。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佛教禅和峨眉茶的统一——禅茶,峨眉山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峨眉佛法禅机相映生辉,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自然养生,导引养生,中药养生,禅茶养生——丰富的峨眉山地域养生文化是峨眉地域武术养生文化产生的基础。

2.4.2 峨眉武术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内容

峨眉武术的功法特点是以内练气血运转、外练击法为主,讲究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功法一体、亦刚亦柔,刚柔相济。技击防身之术与养生炼形之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组成了峨眉武术功法的主要内容,峨眉气功为峨眉武术内修之根本。峨眉武术中有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两大功法体系,即峨眉佛家的峨眉临济气功和峨眉道家的剑仙派峨眉内功。峨眉临济气功又叫峨眉十二桩,为南宋末年白云禅师所创,从南宋起一直在峨眉临济宗内秘传,经过历代传习研练,仅有峨眉山金顶寺第十一代传人永严法师承其衣钵,传此桩于镇健法师(周潜川),镇健传巨赞法师,再传傅伟中。它集医、释、道、武功之精华为一炉,寓内功导引按跷术、点穴、布气、针灸于功法中,融养生、医疗、技击、开发智能为一体,迄今有近800年的历史。现代传人周潜川有关峨眉武术养生文化方面的著作有:《峨眉临济宗之天罡指穴法》、《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差手术》、《气功疗法峨眉十二桩释密》、《黄庭经详解》、《气功纠偏药疗法》等。峨眉道家的剑仙派峨眉内功则传自于清朝光绪年间峨眉后山方士何根九,现传于道教峨眉剑派二十三代传人方宗骅。峨眉内功的功法内容有先天劲功、六步养生功、十二乾坤功、纯阳功、护体神功、玄门内功拳法、内功八法拳、返还壮内功、八法修真功、内功八法剑、金罡神功掌等一百多种功、拳、剑法和方道医术。其中除玄门内功拳法、内功八法拳、返还壮内功、八法修真功、内功八法剑、金罡神功掌外,其它都属于修身、养生、益智功法。峨眉内功练拳要点是:顺应自然,法无定法,快则生劲,慢则导引,顺应则内养。以动为导,以静为养,动静结合是峨眉剑仙派玄门功法——峨眉内功的根本特点。

峨眉佛家临济气功——峨眉十二桩和峨眉道家剑仙派玄门功法——峨眉内功这两个峨眉武术功法体系组成了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作为巴蜀地域内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容的地域武术文化进行重新认定和独立研究,充分阐述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典型的名山文化、丰富的武侠文化、宝贵的养生文化等地域性的文化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峨眉武术”已经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峨眉武术”的概念应当在新的形势下得到重新定义,让峨眉的归峨眉,巴蜀的归巴蜀,以适应新时期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峨眉武术及峨眉武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份遗产,“既是给我们中华民族标明了一条回家的心灵之路,也是保护一条支撑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万事繁荣昌盛的民族振兴之路”。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竞争的时代,要传承峨眉厚重的地域武术文化内容,应立足传统,大胆创新,有所变有所不变,大胆借鉴少林武术文化发展的路子,同时走出适合峨眉武术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峨眉武术文化 篇2

“上舍”的名字缘起于《金刚经》中“正念正智,安住上舍”。刚进到大堂,面对的就是一尊开光佛像。韵意幽远的《七佛偈》声声入耳,心中隐隐有了一阵正觉感应。静下心来细观酒店内的设计,处处凝铸着深沉的禅宗文化和“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

见到热情的酒店总经理陈莉,小编忍不住问起这里作为“朝圣起点”的因由,陈莉告诉我们:“峨眉山共有26座寺庙,每年都会举行‘朝山会’,朝山会是峨眉山延续了200多年的重要佛事旅游活动,每年都会邀请海内外高僧举办一系列法会、庙会、开光、朝圣活动,祈福祝愿。而朝山、朝圣必然应先从山脚下第一个寺庙大佛禅院开始,因此星云大师亲笔题字‘朝圣起点’,是为缘来。”

行立坐卧,万般皆禅

路过院中小池,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客人在亭间怡然自得地品读佛经。陈莉说:儒、佛、道三教自宋以后其实都主要以禅文化为内蕴,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禅文化,何谓禅?禅不能用系统化的文字叙述,也不能用知性化的理念所传递,禅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禅始于对人生的觉悟,止于人生觉悟的圆满。所以在进行上舍的整体风格设计中没有去追求表面形式感,而是将“禅”体现在意境上、氛围上。

上舍的每一个房间均由大佛禅院高僧诵经洒净开光,房间装饰古朴淡雅而禅意浓浓。所有的房间均以佛教之“三十三天”境界命名,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祥和寓意,如“波罗耶多天”、“威德焰轮光天”等等。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两间特别定制的禅意套房,一名“兜率宫”(弥勒佛殿)、一名“琉璃宫”。

缓步进得屋内,目之所及是各式字画,有大佛禅院大师的题字,以及四川省书法协会著名书法家江虹的手笔。人说,书画者,人之心声矣,其中蕴含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生命律动。是故,鉴赏书画的过程,实亦悟道也。坐于上舍一角,夜与书画为伴,与禅意心灵相通,想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除了字画,房间内还有各色佛学典籍。若是择一午后,焚香煮茗、阅偈翻经,定会俗念都捐、尘心顿洗。在上舍,无论是在客房内的罗汉床上诵念打坐、在客房内外的露台休憩谈心、抑或只是推开窗观月色、听蛙鸣,随时随地都可以静修冥想、颐养性情。客居于此,定会对生活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体察。

游学禅修,法喜禅悦

“禅”兼收并蓄地包涵了儒、佛、道各家的精旨,其影响力、包容性其实更易与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宗教信仰的酒店旅客相结合,因此酒店不止招待香客佛士,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行者。为此,酒店举办了游学班、禅修班等活动,提供讲经传道、朝圣祈福等特色服务,感悟菩提般若无上妙谛。

禅茶一味,原本归一

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世人,茶净苍生。在上舍1楼的茶室,峨眉山特产的“竹叶青“、“仙芝竹尖”都值得您一品论道。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禅茶一味,便读得了佛的禅心。

峨眉仙山,大道自然

人在大自然中,最单纯可爱,可以摘掉面具用本来面目示人,而这正是禅学倡导的生活。上舍在峨眉之中,本身也是景致。千百年来,这座修长如蛾眉的佛教名山始终令人向往。峨眉山巍峨雄壮,秀甲天下,更有五大亮点令人流连,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No.1

八大寺庙,天下峨眉

金顶为峨眉山游程的最高峰,山顶的铜殿在太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故而得名金顶。在金顶更可以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其中佛光堪称峨眉山最壮美之奇观。

No.2

慰藉心灵,峨眉礼佛

峨眉山普贤菩萨声名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亦因菩萨而扬名。山有寺庙26座,其中最为重要的八大寺庙,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

No.3

生态园区,与猴同乐

峨眉山有中国最大的生态猴保护区。在保护区里活泼淘气的猴子对人没有一丝惧怕,甚至会主动与你亲密接触。只是与灵猴嬉戏玩耍时,一定要看管好随身物品,调皮的猴子可能会抢夺您包里的美食。

No.4

秀美山水,奇绝十景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每一种都秀美无比,令人神往。

编后

品茶的时候小编问陈莉,如今在很多地方,“禅宗文化”被过度商业化了,你认为禅文化表达和盈利性商业行为间是否矛盾?

陈莉说:“过度商业化一定不可能是禅,过度了,自然就迷失了本心。虽然当今社会整体上偏于浮躁,但我所认识的修禅的朋友都保持着安详平常的心性。至于商业行为,有大师说,大企业是大菩萨,小企业是小菩萨,因为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机遇,为顾客提供了服务。只要保持着本心,禅文化的表达和商业行为就并不矛盾。”

是啊,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在上舍,云自飘,水自流,一切都自然祥和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想来,这便是禅。

峨眉武术文化 篇3

1 峨眉武术的定义诠释

峨眉武术是以巴蜀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运动特色,在川内流传悠久、根基深厚、源流有序并具有浓厚巴蜀地域风格的武术技术体系。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中部峨眉山(今峨眉山市境内),据四川史地丛书《峨眉山》记载,峨眉山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四川武术的聚散地。峨眉武术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一、峨眉武术功法独特,套路繁多,具有很强的技击性;二、峨眉武术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练习中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动静功法相融汇,常年练习,强身健体。三、峨眉武术枝繁叶茂,素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的美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好,它不仅流传于四川各地,在重庆、湖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1.1 峨眉武术文化历代生存形态的多样性

1.1.1 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的原始劳动形态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第一位的社会活动,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劳动。远古时期,巴蜀地区人少而禽兽众且自然环境恶劣,巴蜀人为了生存,防止和制服各种禽兽的袭击,产生了拳打脚踢、跌扑滚翻、跳跃闪击等自然动作,并在实践中运用四肢、模仿猿猴动作,效其运动来保卫自己和猎取的食物,出现了产生武术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当原始巴蜀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转变为抽象、复杂,形成了峨眉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1.1.2 兼受佛、道家影响的宗教形态

峨眉武术在起始之初就深受佛、道两家文化品性影响,体现出佛、道兼容的特点。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上峨眉山。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僧人们除了参禅打坐,也常常练拳踢腿、舞枪弄棒,他们将道教的养身气功和山民的狩猎技艺揉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们武术。北宋时期,峨眉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的道场,僧人大增,当然武僧也在其中。到了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峨眉山的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1908-1984年,江苏江阴人)研究考证,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依佛门。由此可见,峨眉武术起源、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深深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1.1.3 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形态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巴蜀地区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战斗非常激烈,有时需要一个人搏斗几个人,一旦没有武器,就需要徒手搏斗,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这些攻防格斗技能,使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了技击性的武术。这种军事形态的武术一直伴随着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而发展,成为峨眉武术发展中最普遍、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形态。

1.2 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

峨眉武术起源于原始劳动与生产实践之中,在原始宗教活动及军事战争的熏陶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一步传播,峨眉武术的古代生存方式很难在当今社会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及体育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峨眉武术在无形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峨眉武术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得到大力发展。早在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四川运动员刘天模表演的峨眉剑、肖英鹏的猴形拳、黄炳南的豹拳等获得优秀奖;1979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赵之虬表演的闭手获得一等奖;1984年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周同勇表演的七星棍和陶光明的峨眉南拳分别获得优秀奖。上世纪90年代峨眉山市成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为了弘扬峨眉武术,峨眉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峨眉武术操,从少年抓起。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每年招收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峨眉武术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并组成“峨眉武术表演团”,在峨眉、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之,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提高了峨眉地区的体育竞技能力,丰富了峨眉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1.2.2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态

峨眉武术的现代生存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每逢重大节日,峨眉人们便组织起来进行各种武术表演。表演队伍中有人练“巴之拳、棍”,有人练峨眉拳、峨眉十二桩功,尽显功夫,同时达到娱乐的目的。发展到现在,峨眉武术的艺术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以“峨眉武术”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数不胜数。2002年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的“三大武术精英赛”;2003年在深圳市“锦绣中华”举办的“三大武术交流赛”;2004年中秋节在峨眉山下为金庸现场演绎了精彩的峨眉武术,令金庸当场折服,同时也让国内外游客充分领略到古老峨眉的神韵。2007年8月,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在峨眉山市隆重举行,武术节期间,举行了传统武术比赛、竞技武术比赛和峨眉武术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和游客对峨眉武术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1.2.3 普及教育的武术文化形态

在古代峨眉武术的传播过程中,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是峨眉武术的主要传播方式。血缘化的倾向导致了各门派之间的封闭保守,同时也在技艺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然而弊端恰恰在此,一旦后继无人,就存在泯灭消亡的危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峨眉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各行各业一派生机,峨眉武术的传播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最突出的体现是峨眉武术从民间的传播步入了学校,峨眉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峨眉武术操。1993年汪健率先创办了“乐山大佛文武学校”,面向全国招收中小学生,传授峨眉武术和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使峨眉武术首次步入了学校课堂。发展到现在,峨眉武术是如今峨眉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的重点课程,也是峨眉地区大学的特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峨眉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扩大了峨眉武术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峨眉武术、认识峨眉武术、喜爱峨眉武术,并加入到峨眉武术队伍中来,共享峨眉武术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2 峨眉武术文化特征

2.1 宗教性

峨眉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就紧紧地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深深烙上佛、道教文化的印迹。形成了峨眉武术“武”与“禅”、“武”与“道”的相辅相成,武为“禅”与“道”的外在表现,“禅”与“道”为武的精神和文化精髓。峨眉自古有中国道、佛合一、拳禅并重、宗法自然之称,佛学、道学是峨眉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峨眉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摄、吸收了道教、佛教的理论学说,容纳了道法自然、佛教禅宗的演习方法,使原本只有儒、道理论做支撑的中国传统峨眉武术,在经历了道法、禅宗文化的洗礼后,形成了凸显特征的道禅武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峨眉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峨眉武术作为武术的一大派别独立存在的最具特色的基础。成为峨眉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派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2.2 竞技性

竞争意识在峨眉武术活动中则表现为竞技性的特点。体育竞赛的峨眉武术形态不仅能提高人们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竞赛形态的峨眉武术活动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特征,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礼让”,形成了一种限制峨眉武术竞技能力的文化意识,使得峨眉武术的发展还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技规则。因此,峨眉武术在竞技方面应走上现代武术的竞技化道路,丰富和壮大峨眉武术的内容,促进峨眉武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进步。

2.3 地域性

峨眉武术不仅具有武术的一般特征,同时还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清代郭希汾说“北派之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有非南派所能及者,不过北人生性迟钝,不若南人之灵活,故南派之技击,其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上之者”。自然环境对地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一斑。四川多山、沟壑、丛林使得一些大开大合的拳术动作在这里缺失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这样特殊的地理也造成了川人强健、灵活的下肢,所以峨眉武术大都重手法,身法灵活。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川人不仅注重行拳走架以达外壮,同时注重调心养气以求内壮,内外兼修;此外,注意将气功的导引、中医的服气、按跷等引入武术锻炼,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持身体康泰,这充分反映出峨眉武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2.4 健身性与娱乐性

从古至今,峨眉武术在峨眉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早在《史记》中就曾大量记载有先民习练“巴渝舞曲”、“巴子拳”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尤其是到了现代,出现了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形式结合的表演,使人们从峨眉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赏受。随着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因而通过自身对峨眉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活动日渐减少,而以观赏峨眉武术为目的的方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人们对峨眉武术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大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

2.5 蕴涵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

巴蜀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起源地,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徐中舒认为巴蜀(四川)古代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区,但与中原有经济关系,文化上受中原影响较深。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后灭巴国,并统一巴蜀。自此后,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移民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拳种繁多,颇具特色的武术体系。如四川流行较广的僧门拳、明还拳、洪门拳等,据说均源于嵩山少林寺;又例如在四川南充流行的“江河拳”,源于河南开封。萌发于四川的峨眉武术,在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兵家、儒家等巴蜀文化思想的影响,其技击风格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萌发、流传与发展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龚茂富.峨眉武术的文化特点及产业化策略[J].体育教育研究,2007(1):25.

[2]杨啸原.论峨眉武术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教育研究,2007(1):22.

[3]董如军.峨眉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A].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年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论文集.峨眉山: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114-115.

[4]卢青.峨眉武术特点及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29-31.

峨眉武术文化 篇4

本来之前要同去的有一个大部队,临到出发前一天,一统计,只剩下我们两个了。虽然出行的人数稍微有点少,我们两个还是以饱满的热情准备着即将开始的旅行。

出行前我们认真做了功课,沿线的遂资眉高速,一路上畅通无阻,中午十二点出发,下午四点半就到了峨眉山半山腰的零公里处。

售票处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由于山上气温太低,上山的路况不是很好,道路上有暗冰,不适宜开车上去。再有就是马上就要封山了,如果我们执意上山的话,可能还没到雷洞坪就天黑了,那样太危险。

我们决定听从管理人员的建议,在半山腰的酒店住一晚,第二天再上山。从一大摞的宣传画报里,我跟肥女不约而同选择了竹里馆文化酒店。我们把车停在酒店,就沿着公路一直往下走,果然在离酒店一公里左右,看到了跟酒店的名字挂上钩的一大片竹林。倒是竹林边的一个酒店,起了个跟近在咫尺的竹林毫不相干的名字,叫鑫钰大酒店。

我们顺着竹林间的小路慢慢走着,路边整齐的堆放着砍伐好的竹子,已经剔去了枝叶,翠绿的枝干上白色的竹节显得特别明显。而竹林中林立的翠竹,躯干笔挺颀长,如谦谦君子一般。那低垂的竹梢,又恰似少女含羞的脖颈,尽显袅袅婷婷之美。我们走了好久,小路好似没有尽头一样,密密匝匝的翠竹,铺天盖地,把一脉氤氲的浓绿,延伸出好远。

竹林安静无比,除了我跟肥女脚踩在地上的轻微响动,还有就是小风吹过,竹梢轻拂的淅淅索索的声音。不远处,零公里处的路两旁,还堆积着薄薄一层雪,而这半山腰的竹林,秀美得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全然不见冬的痕迹,只有一派盎然的翠绿,勃发的生机,即便袭来一阵渐渐浓烈的寒意,都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饿了!”肥女说。一下子才想起今天连中午饭都没吃呢,于是赶紧回酒店吃晚饭。

第二天一大清早,房门外有人在喊:“起床了!”被吵醒的我跟肥女一骨碌翻起来,洗漱、吃饭。又带了点吃的,还有各自的热水杯,忙忙慌慌的跑去售票处买票。我们两个自由战士拿了票,胡乱就上了停在最前面的观光车上,结果错上了旅游团的车,让导游小姐礼貌地请下了车。我们哈哈笑着,又去了后面的车上。

车开出大概十分钟左右,车上有小孩惊喜的叫着:“雪!”透过车窗玻璃望出去,山路两旁的石缝里、树梢头、枯草上,堆积着厚厚一层雪。虽然已经八点半了,山里弥漫的雾气还很重,显得天灰蒙蒙的,雪也灰蒙蒙的。跟我见过的为数不多次的雪,很是不同。

车上行到海拔两千米的时候,等在道路旁的工人给车轮胎加装了铁链,这样即使路上有暗冰,车也不会打滑。

慢慢悠悠的,车终于停在了雷洞坪的停车场。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小心翼翼的下了车。前面一个小孩一不小心一个大趔趄,摔了一跤,笑嘻嘻的爬起来,又跌跌撞撞的朝前跑去。

距离上金顶的索道,大概还得走四十分钟左右的山道。虽然是隆冬季节,应该是峨眉山旅游的淡季,但还是游人如织。我跟肥女在小贩那里买了冰爪栓在鞋底,也紧随着游人向雷洞坪索道进发。

在山道的两旁,有好些摊贩,摊位上摆放着好多的蝴蝶标本。每次一看到那些小小的枯叶蝶,我就有点难过。那些小生灵,为了一个夏季短暂的自由飞舞,努力把自己伪装成一片小小的枯叶,在峨眉的山水之间,安静的飞过,无声无息。即便是我来过那么多次峨眉山,而且大多是在夏天来,我从来都没有见过飞舞的枯叶蝶。或许在我曾经走过的树林、踏过的青草地、嗅过香气的小花、淌过的小溪流,有一只或者几只枯叶蝶恰巧也停留过,只是我不曾看见,没有机会给它一个爱怜的眼神,错过了它振翅而去的翩然。

一路上,厚厚的积雪让我们兴奋不已,随着海拔不断的升高,雪堆得更厚。再也不是灰蒙蒙的雪,是我的认知里雪白洁净的雪了,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我小心翼翼的踩着雪拾级而上,仿佛我稍微脚步重一点,就会弄疼它们似的。峭壁上那棵我熟悉的松树,已经被雪包裹,枝桠上垂挂着长长的冰棱,晶莹剔透,美的纯洁无暇。好多的游人在木围栏边拍照,生生想把松树的冰雪倩影带回家去。垂青那棵松树的游人越来越多,都争相在它前面合影留念。喧闹声惊飞了树下草窠里的两只乌鸦,扑棱着翅膀飞出去,眨眼就消失在浓雾中。枭雄如曹操,都发出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慨叹,人生的彷徨无奈可见一斑。

走了又一段,到了舍生崖边上。我累坏了,休息了一下,呆呆的站着,探头望着悬崖下的万丈深渊,想着那些在这里殉情的人儿,到底心里深埋着多少堆积如山的哀伤和绝望,才会舍得纵身一跃,舍得这漫山的雪花,舍得这世界上曾经温暖过自己的人和事?连死亡都不怕,还胆怯面对生活,面对流逝的爱吗?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我又怎么能妄加评判?只是此时,心里不由多了一些惶恐不安。想这世间,相爱的人,自然是谦逊有礼,不爱了,贩夫走卒一般,也不足为怪吧!

落在我后面的肥女也赶上来了,我给她说这里是舍生崖,她一把拉起我的手,说:“不是不是,继续走!”她那认真执拗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笑了。她就是这样子,拥有着或许她都不自知的小智慧,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雪景很美,山路却难行。我们本来打算不坐索道的缆车,徒步上金顶的。走了得有二十分钟,石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我们亲眼目睹好几个人摔了跤,想着还有两个小时的路程,果断放弃了天真的想法,又原路返回,坐缆车上金顶。

缆车缓缓上行,向下望去,昔日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已经完全被大雪覆盖,只有一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观景象。云雾缭绕之中,那些雪看上去又是灰蒙蒙的,没有山道两旁那些厚厚的雪那样洁白耀眼。以前坐在缆车上向下望,原始森林一片葱茏,五彩斑斓,显得生机盎然,虽然辽阔却又不失秀美。“峨眉天下秀”的美名,我想多一半都是源自这原始森林,因为它的装点,峨眉山才这么迷人,还透着一些可爱的神秘气息,让人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回到峨眉。而大雪覆盖下的峨眉山,在我的眼里,凭空多了一些悲凉,多了一些陌生,让我也局促了,心里有点惴惴不安,总觉得我们破坏了她的宁静,无一例外,我算一个。

缆车停靠稳当,我们下了车,霎时感觉一股冰冷的寒意贯通全身。我跟肥女都把羽绒服的帽子扣在头上,耳朵才稍微暖和一点,不然感觉要冻掉了。

走过上上下下的石梯,又看见熟悉的景象,金顶已经不远了。浓雾弥漫,天气晴好时能清晰看见的远处的贡嘎山也被隐藏起来,目光所及,白茫茫一片。

远远看见好多的烛火,我们跟着人流轻快的过去,请了香,对着金顶的普贤菩萨虔诚的顶礼膜拜。一直以来都认为这金顶是普贤菩萨的法地,每次来都不敢高声快语,怕惊扰了菩萨。隔着长长的石阶,缭绕的云雾中,菩萨端坐在莲台上,宛如置身仙境一般。我们慢慢爬上金顶,云雾依然没有散去,仰头望去,菩萨若隐若现,金色的塑像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我跟肥女在华藏寺烧了香,又进庙里许了愿。从庙里出来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下雪了,太阳出来了!菩萨身上仿佛卸下了轻纱,金光闪闪。阳光下,菩萨神情威严,眼神慈爱,仿佛在耐心倾听十方信众的虔诚愿望,一脸的悲悯。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因为鼎盛的香火,摩肩接踵的人流,峨眉山的最高处金顶却并没有堆积好多雪,那些零星飘落下来的雪花,只一会儿就化作了泥水。

而不远处,地势稍微低一点的卧云禅院后面的斜坡上,白雪皑皑,映衬得石梯两旁的同心锁上的红绸带分外醒目。那些同心锁,锁住了那么多相爱的心,在峨眉山的这方净土中,藏着一丝俏皮,一丝柔情,菩萨竟然默允了。看来,六根清净,终究也是敌不过人间真情呢!

雪还在继续下着,压得松枝越发的低垂。我想着半山腰零公里处的雪,沾在泥土里,落在枯草上。那是些多么勇敢的雪,分明知道,每降低一千米,气温就会升高6°。飘落的越低,就越快融化。可是为了投入大地母亲炽热的怀抱,那些飘洒的雪花,义无反顾,哪怕最后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仍旧前仆后继的飘落下来,化作水,渗入泥。

眺望远处露出影影绰绰轮廓的苍茫群山,我问自己,我是否也是一朵雪花?我是否是被峨眉山弄丢的孩子?流转的时光之中,峨眉山始终用深情的眼眸注视着我,用一双温暖的手,牵引我走向回家的路。

雪还在继续下,妆点出好一个银装素裹的峨眉山,非“端庄”两字不足以形容她。

肥女拉着我的手,有些冷,我们紧紧的靠在一起。雪花静静的飘落,落在我们的头发上,没有立即融化。此时此刻,我感觉不到雪花的冰冷,只觉得它温柔又多情,纯洁又美好。

那么多去过和没去过的山水,唯独对于峨眉山,我深深的眷念,无有出其右者。

峨眉“佛光”的传说 篇5

一天,蒲公正在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采药,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了音乐声音。他忙抬头一望,只见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匹既不像鹿又不像马的坐骑。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就是仙。于是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

蒲公来到金顶,见舍身岩下云海翻卷,霞光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了一头六牙大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认不得那人是谁,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刚到家里。就见宝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见他回来就问:“今天你到哪里采药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我就想见普贤,求他指引佛法,走,我们再去一趟!”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边一片湿象蹄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菩萨骑的白象在这里洗过澡么?”说着更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金顶。宝掌和尚到舍身岩上往下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申,有一团七色宝光。宝掌和尚说:“那七色宝先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叫做佛光。”

关于峨眉山茶文化旅游的一些思考 篇6

一、树立峨眉山佛茶文化旅游形象

茶文化旅游形象是茶文化旅游总体的特征和风格, 是旅游目的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它是旅游者在多种旅游因素的比较中产生的外化表现的整体, 它可以分为想象形象和实际感受形象。

峨眉山虽然有丰富的茶业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可是茶文化旅游的整体旅游形象还没有明确的树立, 而要树立让人耳目一新的旅游形象就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佳茗多产自山川, 而“天下名山僧占多”, 峨眉山高僧利用其独特优裕的自然环境, 大量种茶、制茶、饮茶之风, 形成了历史悠远的佛茶文化。唐宋, 佛都四大名茶之一的四川峨眉山寺院大量产茶。当时峨眉山的茶树主要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米的黑水寺、白水寺、玉屏寺一带, 由僧人采制。茶禅一味, 佛家与茶结缘, 不仅对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起到巨大的影响;而且从佛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饮茶程序, 是中国茶世的源头活水。佛教对茶文化的发展与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 或与文人唱和茶事, 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第二是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内涵, 使茶道更有神韵, 形成了中国茶道对“物我玄会”的境界的追求;第三是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文化发展、品茗技法提高、规范茗饮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的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既然佛教与茶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以“佛茶”作为峨眉山茶文化旅游的旅游形象, 一是峨眉山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佛教旅游胜地, 游客更容易接受以佛茶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 而在调查中有55%以上的游客都认为佛茶作为峨眉山茶文化旅游形象是比较合适的;二是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普陀山在佛茶旅游开发上已经走在了峨眉山前面, 并且取得了成功,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开发经验。在具体开发上可以以峨眉山众多的寺庙为基础设立茶馆或茶艺表演厅或茶文化展示厅, 在其中游客既能在品茗中放松心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峨眉山的茶文化一定会让游客们终身难忘的。而这几年峨眉山市佛璐茶业有限公司正在努力打造峨眉山第一佛茶品牌。这些都为峨眉山树立佛茶文化旅游形象打下了基础。

二、选择适合峨眉山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开发类型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旅游按照开发路线分可以分为精品型和休闲型两种。如今国内很多地方开发茶文化旅游在选择开发类型时, 有选择茶乡特色型的, 例如安溪是出产乌龙茶的产茶大县, 政府就利用茶乡自身优势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铁观音探源和茶园生态探幽等茶乡特色旅游项目。有选择精品类型的, 如雅安的蒙顶山于2005年建成了集展示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等记载了茶人、茶事、茶具、茶叶、茶俗和茶诗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所谓精品路线就是建造茶叶博物馆和博物院, 它们是展示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普及茶学知识与从事教育的基地, 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峨眉山开发茶文化旅游时就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开发类型, 考虑到峨眉山自然、历史、客源市场、游客消费习惯和水平和本地人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本文认为峨眉山在开发茶文化旅游是可以选择将茶乡特色型、精品型和休闲型三者结合起来发展, 各自取长补短,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广泛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根据峨眉山茶文化特色, 可推出佛茶文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俗风情游、茶保健游、茶乡生态游、茶乡体验游、名茶品尝游、茶乡夏令营等茶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峨眉山的其他旅游资源, 推出茶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线路, 与休闲度假相结合, 与峨眉山本地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特色性原则茶文化旅游应立足于峨眉山的当地资源, 突出特色, 争取在全国同类型的茶文化旅游中独树一帜,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 人特我奇, 树立茶文化旅游新形象。

2文化性原则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灵魂, 峨眉山长久以来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作礼、以茶唱曲、以茶经贸、以茶供佛等无不说明茶是峨眉山文化的载体。所以, 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必须努力挖掘这种文化内涵。

3参与性原则茶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 但现代的旅游同时是一种大众化的旅游。要满足大众化的旅游需求, 在开发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除了注重其观赏性, 还要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可供所有游客参与的活动, 使得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 能够体验劳动的快乐, 并学习到一些茶文化知识。

4生态性原则茶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其恒久的魅力就在于生态性, 没有了这个主题, 茶文化旅游就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说要想成功的开发峨眉山的茶文化旅游, 就要遵循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原则广泛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来满足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峨眉武术文化 篇7

关键词:峨眉武术,SWOT,发展趋势,理论研究

通过对峨眉武术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根据研究结果找出具体的原因, 提出峨眉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列出相关二维矩阵表 (如表1) 。

1 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1.1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独特性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发展的底蕴依赖于道教“贵柔主静、重视养生和道德修养”要求习练的人必须要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 峨眉武术以其独特的攻防技术和丰富的内容, 形成了具有巴蜀地域文化特色的武术养生文化。据资料记载:峨眉山在汉魏时期道教就已经传入, 道士们把养生术作为一种长生不老的手段, 在练习中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 达到心灵与气息的融合, 这种习练手段也就是现代的“气功手段”。如:在峨眉盘破门武术中, 套路、桩法、打法、练功等都贯穿了天道自然观, 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峨眉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 讲究“内练精气神, 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和“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等养生太极哲理。[2]峨眉武术经过历史演变, 汲取了道教思想的精华, 又兼道教养生和灵动的功夫, 融合各种拳术、器械、气功的动作, 形成了独特的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特色。

1.2 峨眉武术与旅游文化相融合

峨眉武术发源于峨眉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 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四川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休闲城市, 是旅游胜地, 峨眉山作为四川的名山, 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生态的优势, 遵循旅游开发的原则, 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走“具有峨眉特色的武术旅游开发之路”。打造属于武术健身的品牌, 以其独特魅力带动峨眉武术的发展, 真正做到旅游拉动武术, 旅游与武术相辅相成, 有机融合。

2 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2.1 峨眉武术课程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薄弱

课程化教学离不开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没有这些东西就无法进行课程化教学。现在的峨眉武术已经进入学校教学, 也有专门的武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峨眉武术的课程理论研究也就必不可少。但是, 现今没有一套完整的峨眉武术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教师情况随意开展峨眉武术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没有体系可循, 各自为政。这样发展下去, 不利于峨眉武术的科学发展, 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2.2 峨眉武术传承模式缺乏系统性

由于人们对峨眉的认识较浅, 峨眉武术自身的体系也有待完善, 峨眉武术人才的大量缺失, 导致峨眉武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较好地传承, 现今峨眉武术人才的培养还仅限于一些武校, 且师资力量较弱, 这方面的人才太少, 而老一辈的峨眉武术传承人年龄较大, 缺乏对峨眉武术的创新。而新秀们正处于风华正茂阶段, 缺乏对峨眉武术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武术文化的表现力。因此, 峨眉武术的发展, 缺少一批高学历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武术人才。

3 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3.1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峨眉武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峨眉起源于巴蜀地区, 并深受巴蜀地域文化影响属于地域性武术文化, 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峨眉武术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关于认定第五批“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通知》, 将内江师范学院认定为四川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为更好地促进峨眉武术的发展, 乐山市、峨眉山市政府和峨眉山-乐山大佛管委会相继出台了《加速发展峨眉武术》的相关文件和政策, 同时引进峨眉武术专业人才和民间资金的发展, 为弘扬峨眉武术奠定了基础。

3.2 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来讲, 人们只有解决了低一级生理问题后, 才会再考虑更高一级的需求, 也才会进行其他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 峨眉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项目。所以, 只有当人们的物质基础上来了, 有钱了, 才会到峨眉武术旅游, 才会花钱学习峨眉武术。

4 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4.1 峨眉武术宣传乏力

中国武术三大派别少林、峨眉、武当, 为大众所熟知。但人们茶余饭后说到最多的是少林武术、武当武术, 而峨眉武术大家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峨眉山和小说里, 而少林、武当之所以为大众所知, 是因为电影产业对他们的大力宣传, 掀起了爱武热潮, 而峨眉武术文化虽源远流长, 但在包装和宣传方面宣传媒体, 虽然近些年也举办了各种比赛和武术节, 但在包装上略显粗糙。好在近几年政府已开始积极地规划和宣传。

4.2 峨眉武术受到西方体育竞赛模式的影响

西方体育竞赛非常的细化和量化, 这使得峨眉武术的传播受到影响, 也使得峨眉武术被曲解。1928年, 政府成立了国术馆, 制定一定的规则, 并举办武术比赛和考试, 武术开始慢慢走向标准化的竞赛模式。由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冲击, 竞技武术比赛开始追求动作的高、难、美, 这是对峨眉武术特点的极大冲击。不得不为峨眉武术的发展前景而担心。

5 结语

经过以上的论述, 可以得出峨眉武术的发展内部因素是可控的, 而外部环境是不可控的, 并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因此, 峨眉武术必须抓住外部机遇, 不断深化内部因素的改革, 减弱劣势发展, 加强优势发展, 保持峨眉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峨眉山佛教协会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材料[Z].峨眉武术, 2007:5.

[2]毛银坤.四川武术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峨眉武术文化 篇8

关键词:佛教文化,梵呗,旅游业

峨眉山秀冠天下, 是中国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在峨眉山的翠林蹊径中游走仿若进入仙境一般, 正所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峨眉山自然风光绮丽多姿, 人文景观厚重凝练, 特别是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佛教梵呗。自唐朝以来峨眉山就是佛教圣地,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有大量的信徒来到峨眉山朝拜,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的佛教文化是峨眉山旅游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景区在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 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对待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人们希望在欣赏美好自然风光的同时, 拓展视野和体会不同文化经历。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久信众众多, 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深远影响, 佛教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众多文化领域中。人们对佛教文化都有些初步的认识, 但佛教文化具体的哲理思想、仪式、艺术成就对于普通游客就比较陌生。也因此, 使得普通游客对佛教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佛教仪式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诵经, 诵经相配合的即“梵呗”。佛教梵呗也就是佛教音乐, 她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佛教梵呗发源于印度, 是释迦摩尼佛为了让更多人亲近佛学故以唱咏的形式让僧众来熟读经文。以梵呗来礼佛事的形式就此流传下来, 并传到其他国家。梵呗的曲谱大都是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 如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在佛教中梵呗的具体曲谱比较少见, 现有的曲谱大多都是由艺术工作者调查、研究、整理、翻译完成的, 这种口耳相传的佛教音乐艺术更加显得珍贵。峨眉山佛教梵呗是峨眉山旅游的特色所在, 佛教梵呗在传送佛教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具有独特魅力的佛教梵呗又在旅游活动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一、佛教文化对峨眉山旅游的影响

峨眉山除其秀美景观之外, 还弥散着最引人入胜的千年佛教文化,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深广茂密的峨眉山有着众多神秘幽静的千年古刹, 吸引着海内外佛教信徒顶礼膜拜。普通的游客来到峨眉也深受佛教文化的感染, 心灵得到荡涤, 在游览名山之外倾听沉稳、悠远的佛教梵呗别有一番心灵的收获。峨眉山以佛教文化闻名, 佛教文化也对峨眉山旅游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名山,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不久, 佛家就开始在此建立寺庙。在唐朝时期佛教兴盛, 峨眉山上重新修缮了荒废的寺庙, 并且香火日渐旺盛。时至今日峨眉山一共有28座佛教寺院, 这些寺院当中很多供奉了普贤菩萨, 是中外公认的普贤菩萨的道场, 其中著名的有金顶华藏寺、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洪椿坪、洗象池、仙峰寺、清音阁等八大寺庙。我国著名的“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校址最初就建在报国寺, 现今校址迁至“大佛禅院”“女众部”校址选在伏虎寺。佛学院为僧人和比丘尼开设了佛教梵呗课程。在这古静的翠峰深处, 一座座禅寺不断的传出梵呗声, 通过梵呗, 僧人们诵读古老宗教的经典。

峨眉山是中国较早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文化古迹之一, 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山的千年古寺不管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上还是寺院建筑本身都是难得的人类文化遗产。在这些古老的寺庙中珍藏着很多佛教文化瑰宝, 即使是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是难得一见的。第一, 是供奉于华藏寺的佛牙舍利。这颗佛牙舍利来之不易, 是宋代的一位高僧步远万里到印度取经, 在斯里兰卡请得,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回到峨眉的, 这枚供奉千年的佛牙舍利是华藏寺的镇寺之宝。其二, 贝叶经。贝叶经来自于印度, 当时造纸术还没有传入印度, 佛经都是刻写在贝树叶子上, 可见这样的经文珍本是多么难得。当年由慈禧太后赐予峨眉高僧无穷禅师。这部贝叶经是研究古代佛教、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等内容的重要原始资料。其三, 万历金印。明神宗对佛教极为推崇, 正是在他当政时期大力修缮峨眉山上的古代寺院, 峨眉金顶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相传明神宗赐予峨眉万年寺御印一枚, 这枚御印为铜质抹金, 后人称为万历金印。万历金印的由来典故很多, 是游客所喜爱的典故之一。

二、“暮鼓晨钟”对游客的吸引力

峨眉山旅游非常重视旅游的个性化和创新意识, 从旅游管理、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项目设置都体现了新时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峨眉山旅游以佛教文化为依托, 对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宗教仪式等环节有了深入的分析。在各项旅游活动中积极的让游客参与其中, 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峨眉旅游文化内涵。峨眉山的佛教文化中有一项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佛教中的音乐“梵呗”, 佛教梵呗大都是口耳相传的, 诵经过程中以梵呗来作为节奏韵律的依托, 使佛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梵呗也成为佛门弟子的一项专门修行方式。从佛门修行的晨钟开始, 撞钟时僧人就会口中念诵曲调悠扬的经文, 与钟声的韵律一起回荡在清晨的寺院, 早晚课上集体诵经更是如此, 以各种法器 (乐器) 敲击或吹奏出和谐的韵律, 将诵经之声和谐统一, 佛经妙音传遍四面八方。

1. 佛教梵呗的节律性

佛教梵呗神秘而具有美感, 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和中国的民间音乐开始逐渐融合, 梵呗在佛教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用作诵经, 更多的是使寺院的生活富有严格的节律性。很多游览寺庙的游客会对寺院中的僧尼极其规律的生活感到惊奇。峨眉山因其是普贤菩萨道场, 所以各种法会佛事众多, 每当佛事举行时, 钟磬之声交错响起, 指引着僧人和居士按着梵呗的节律去进行佛事活动。

清晨, 打板 (竹板) 清脆急促的节奏, 督促僧众更衣、起床、洗漱, 井然有序的来到大殿。这时的钟楼里的钟声悠扬的在寺院内回荡, 居士和信徒可以和僧人一起唱诵《钟声偈》, 唱诵《钟声偈》也是一种修行, 功德无量。《钟声偈》多为纯五声调式, 唱诵起来朗朗上口, 是体味寺庙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钟声结束, 打板的僧人绕寺一周也回到大殿, 磬声响起早课开始, 僧众叩首、诵经念咒《楞嚴咒》《十小咒》。一般以鐘、鼓、大磬、引磬、大小木魚等来打节奏。这些唱诵的节奏或舒缓或急促, 与唱诵的经文有关, 正是有了梵呗的钟磬之声, 才使僧众众多的大殿诵经声朗朗。庄严、神圣、整齐划一的僧众行动和诵经, 这些都是梵呗的节律性所带来的, 梵呗是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统领着佛教僧众修行课业。

当游人置身于这样的课堂环境, 会感到身心受到荡涤, 深深的沉入这梵呗节律之中, 抛开了尘世的喧嚣。很多游客赞叹峨眉山佛教寺院具有强大的吸纳性, 梵呗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2. 梵呗的各种乐器

梵呗演奏中的乐器众多, 在峨眉山佛教文化中变现的尤为突出, 佛教中的乐器也称为“法器”, 是佛教庄严神圣的组成部分。这些法器中有非常常见的鐘、鼓、铰、铛、大磬、引磬、大小木魚等。唱诵偈的时候一般都是一板一眼, 以木鱼为主。念诵经文的时候一般也是用木鱼, 一字一击, 节奏十分清晰。经和偈是居士、信徒、游客比较熟悉的佛教经文, 也可以请回法器, 自行进行唱诵。很多游客在峨眉山游玩的过程中, 将请回法器作为一项重要的购物活动, 具有非常好的纪念意义。

3. 伴随梵呗声声的众多节日法会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为了便于海内外佛教徒香客朝拜, 开展了很多与纪念普贤菩萨的节日、法会和道场。这些节日、法会与道场, 不但为佛教徒提供了朝拜的机会, 也让众多旅游者领略到佛教仪式的威仪与魅力。峨眉山佛教寺院主要的节日除传统的佛诞节、成道节、盂兰盆会等传统节日外, 还有普贤菩萨寿诞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并且以此拓展为每年三月到四月定期举行的普贤文化节, 通过普贤菩萨生日的朝拜仪式、召集佛教界高僧举行的两大法会, 来展示普贤菩萨的大威神力和无量功德。

峨眉山上景致变换多姿, 峨眉金顶更是所有游客必到的景点, 这里的佛光、云海、圣灯, 都是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的景致。圣灯也是峨眉奇景之一, 更加让人心生敬畏, 圣灯是在月黑静谧的夜晚, 从山顶向下望去隐隐可见点点亮光, 犹如一盏盏明灯忽明忽暗,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是自然界中的磷化氢燃烧而发出的点点火光。这一奇景更加引人以无限遐想, 并且为此展开了一项重要的法会“万盏明灯朝普贤”。“万盏明灯朝普贤”这种法会活动是常年举行的, 在峨眉山较大的寺院都会共同举行, 每日、每周、每月不定期的举行小型的法会活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重要的佛教节日都会举行大型的法会活动, 时间定在晚20:00----21:00, 地点是在普贤道场最主要的佛寺万年寺举行。不管是大型法会还是小型的法会, 都是允许游客参与进行的。法会中僧众聚集一堂, 在各种法器的配合之下, 集体唱诵佛经, 悠远的钟磬之声、清脆的木鱼伴随着朗朗上口的佛号、香赞、经偈, 震慑着游人的心灵、荡涤每个人的灵魂。这样定期举办的道场满足了各地游客朝拜的心愿, 同时也让佛教徒和游客领略到普贤道场的别样法会。

佛教梵呗是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带有浓厚神秘主义的音乐风格, 在佛教中具体的曲谱是不存在的, 现有的曲谱都是由艺术工作者调查研究整理完成的, 这种口耳相传的佛教音乐艺术更加显得珍贵。峨眉山上的佛教节日、法会、开光、祈福等活动都会有众多比丘尼集体诵经, 伴随着梵呗的诵经之声婉转悠扬。佛教徒和旅客在参与佛教活动的时候, 都会对此有所了解, 很多居士都可以伴随梵呗一起诵经。峨眉山的佛教梵呗已经与传统的印度佛教梵呗有很多差异, 峨眉山地区的佛寺诵经梵呗已经与四川地区的音乐相结合, 特别是受四川地区川剧曲牌的影响, 现今整理完成的峨眉山梵呗有100多首, 所使用的乐器也是种类繁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梵呗的繁荣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繁荣的缩影。峨眉山地区的梵呗曲目以赞颂普贤菩萨为主, 在佛事活动中, 普贤赞颂佛音, 具有独特的音乐审美情趣, 极大的增强了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魅力, 让中外游客更好地感受佛教文化神韵。

中国的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以旅游事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是峨眉山旅游文化的亮点。峨眉山不再仅仅以“雄、奇、险、灵”来吸引中外游客, 佛教梵呗使得峨眉山佛教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 营造着一个更加幽静古远、奇趣盎然的峨眉。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山志:四川[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四川[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百度百科.峨眉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67.htm.

[4].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峨眉武术文化 篇9

太极拳是我国开展最为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 是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更是体育院系武术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目前太极拳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如“高校武术课程所突显的各类问题越来越明显, 武术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1], “太极拳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很少, 武德教育没有贯穿其中, 使太极拳退化成简单的“体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兴趣缺乏”[2]。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 致使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发展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宏伟目标, 全国高校千篇一律的太极拳教学内容, 更与培养具有特长、特色、特点的学生的计划相背离。因此, 高校体育院系的太极拳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而改革的关键在课程, 课程的关键则在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鉴于此, 本文期望将峨眉“环禅道”太极拳引入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课程中, 并分析其可行性。

2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简介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也称曾庆宗太极拳, 是由曾庆宗先生所创。该拳名“峨眉”表示拳法以峨眉大成拳为基础, 其武术的根基在四川。“环禅道”意喻该拳法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环’是整个宇宙从小到大众多物质的运行轨迹, 也是最常见的形状。‘环’具有全面性、特殊性和无穷的能力、能量。”[3]它无所不包, 可以把“道”和“禅”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道理;二是道家和儒家的最高道理, “一阴一阳谓之道”, 太极拳是最能彰显阴阳变化的哲理。“禅”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本太极拳武学层面所追求的最高点。“环禅道就是把各种最好的实证文化统一起来, 运用于武学”。[3]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的创编遵循“以技击为核心”、“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理念, 融合了中华传统“八大家”的优秀文化, 融入武术内、外家之精髓, 吸收了国外多种搏击术之长, 集技击、健身、养生、医疗、娱乐为一体。峨眉环禅道太极拳共有一百招技击法, 将这些技击法巧妙连接便形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以技击为核心, 以意识引导动作, 柔和自然, 圆活连贯。整套动作手型、手法多样, 特别是腕法、指法运用较多, 步法活进活退, 不拘不僵。

3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进入高校体育院系武术课的可行性分析

3.1 背景可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泉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许多国家都把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我国同样非常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温家宝同志也曾提出“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吸纳了传统道、儒、佛、医、武、气、兵、艺“八大家”的文化精髓, 拳法无不体现“八大家”的思想与实用价值。在心性品德上提倡“上善若水”、正义、仁爱, 强调“内外合一”、“性命双修”的整体修炼方法, 以道家的阴阳五行、武家理论与实践、兵家的战略战术、医家、气家的经络气血等理论为指导, 展艺家“合”、“和”之美妙, 发展峨眉环禅道太极拳,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3.2 内容可行:纳练养搏击之众妙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纳各家之长, 运动特点是依阴阳、五行属性习练。拿金、木、水、火、土“五行劲”的练习来说, “水劲”以柔为特性, 有平湖秋水、有波涛汹涌、有漩涡暗流, 其主要方法来源于各家太极。曾庆宗先生认为, 太极拳为水性拳, 水有三态:水、气、冰。常态为水, 散之成气、聚之成冰。

因此, “水劲”的练法为常态, 练习时心平气和, 动作柔和缓慢, 内气鼓荡, 这种锻炼方式不仅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改善脏腑及气血功能, 还可调节人的情绪, 进而改变生理状态, 使人整体健康状态有明显改善;气态飘忽不定, 无缝不入, 来无影去无踪, 令人捉摸不透, 受制于无形, 这是技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冰态为刚劲, 着 (中招) 时似坚冰之锋利冷脆, 使人见而生畏, 表现出“极柔软, 然后极坚刚”;“火劲”以向上、跃动为特性, 拳法似大成拳, 练习中强调周身的灵动、变化。

环禅道太极拳多以腰为轴带动肢体运动, 特别是腕、指的技法较多, 这些方法锻炼了人体的细枝末节, 使腕、指灵活而有力;“金劲”特性为硬, 方法似形意拳, 刚柔相济, 同时强调“刚胜柔”。环禅道太极拳有一种练习方法为“点子打法”, 也叫发劲打法, 即在每个定势动作上发力, 以练习劲力和速度。还有一种方法是外柔内刚的练法, 这是增强功力, 也是实战的需要;“木劲”的特性为刚柔相济, 能屈能伸, 富有弹性, 它取八卦之长, 强调“力要刚兮更要柔, 刚柔失调功难收, 过刚必折真物理, 过柔无力等于休”, 即刚与柔的活用;“土”在五行为中, “土劲”是集各劲于一体, 来源于各类拳法。

在运动形式上, 环禅道太极拳所提炼的技术动作既可以单式动作或组合动作练习, 又可以套路的形式练习, 还可以功法、推手和散手的形式习练。练习时重意识、气息、功力、技击而轻拳架, 功法是精髓、是本质, 拳法是外表, 随练习者的技击用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拳架。

因此, 练习手段和方法多样, 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 非常适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3.3 政策可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该学院作为众多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院校之一,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立足之地, 就必须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整合学校及地域资源, 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一些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专项运动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 开创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三特’局面,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4]。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曾庆宗先生集毕生之精力所创, 是优秀的地方传统武术拳种, 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因此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 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3.4 条件可行:教材师资逐步完善

目前, 峨嵋环禅道太极拳教材已完成并形成体系, 该教材包括:太极拳的历史和现状;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的产生与形成;环禅道太极拳健身养生机理、功效以及峨眉环禅道太极拳套路演练的图文详解;太极推手术;太极散手术;太极桩功等内容。整部教材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展示了太极拳及峨嵋环禅道太极拳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作为贵州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受聘期间, 曾庆宗通过对教师的培训, 使该校的武术教师进一步了解武术历史和传统文化, 了解动作的原理和健身功效;掌握动作的技击方法, 并能清楚地解析和拆招实证, 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可谓是一个质的飞跃, 促进教师以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价值功能。另外, 在讲学的过程中, 峨嵋环禅道太极拳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认可, 并在部分武术爱好者中得到了推广和普及。由于教材和师资的不断完善, 峨眉“环禅道”太极拳进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课具备了可行性条件, 该新型拳种也将为进入其他高校武术课奠定基础。

4 结论

峨嵋环禅道太极拳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 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将峨嵋环禅道太极拳引入高校体育院系武术课, 能更好的发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峨嵋环禅道太极拳纳练养搏击之众妙, 是难得的优秀传统地方拳种, 它的纳入既有利于塑造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能击善舞懂养生”的武术人格, 又有利于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克服高校课程设置的同质化倾向, 加之教材体系的完善, 将峨嵋环禅道太极拳纳入高校体育院系武术课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摘要: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曾庆宗先生在广泛吸取各家武学精髓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科学、传统哲学以及武学理论所创编而成的新型太极拳类。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 将峨眉“环禅道”太极拳的内涵特点与体育院系武术教育的实践相结合, 分析得出其进入体育院系武术课的可行性因素主要有:符合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符合当前高校特色办学和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是优秀的课程资源;教材师资等客观条件逐步成熟。

关键词:峨眉环禅道太极拳,武术课,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舜.影响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若干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吴马.北京市普通高校太极拳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曾庆宗.曾庆宗太极拳[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雨雾迷蒙峨眉行 篇10

而最难忘的一次无疑是四年前的深秋,和几个朋友全程步行登上峨眉山金顶。之前每次去峨眉山,说是爬山,其实多半的路程是乘车或者坐索道、滑竿。刚好那一次时间充裕,没有掐着点必须赶到哪里去的急迫,大家一拍即合,发了一个“宏愿”:全程走路,徒步上金顶!

记得当时不是节假日,山脚游人稀疏,往山上走,还下着绵绵的细雨,遇风就成了雾,山里人称之为雾帐子。这笼天罩地的雾帐子把山川草木都笼罩在茫茫雨雾中,若隐若现。云飞风走,雨雾绵密,除了我们这一行人,山间小径渺无人迹,整座山似乎被施了魔法,入定了,休眠了。绵密的细雨中,野茶花像出尘的仙子,分外素净清丽。草丰林茂,苍翠欲滴,空气清新得透出一股子甜香味。荣枯自有时,万物皆从容。此时的峨眉山,就是人间仙境。

第一天住在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交汇处——清音阁,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寺庙,寺名出自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中“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很喜欢清音阁这名字,有音韵之美,而无半分烟火之气。

不是旅游旺季,又逢雨雾助兴,峨眉山十景之一——双桥清音,即黑白二水冲击牛心石之声,愈发清晰动听。遥想千百年来,无数高人雅士曾登临这一座颇具仙风道骨的山,他们走的是和我们相同的这一条路吗?他们也曾高枕安卧,静听这天籁之声吗?

神思飘飞,在水声中滑入沉沉梦乡,一觉到天明。雨还在下,只是小了一点,更像是饱含水汽的浓雾。这下了一天一夜还不肯停歇的雨雾,给峨眉山添了大大小小好多瀑布,有的势若奔雷,有的纤细秀丽,各有其妙,是我以前来时不曾遇见的奇观。水汽氤氲,雨雾缥缈,树木森森,流水潺潺,让人觉得峰峦深处,自有仙人居留。

经过大名鼎鼎的猴山,我们把早就准备好的“买路钱”——花生、糖果等零食,投给盘踞在路边扶栏上、甚至拦在路中间的猴子们,然后拍拍手示意零食没有了,它们也就散去了,居然并不围上来纠缠。平素“名声”不太好的泼猴们那一天似乎改了顽劣的本性,变得通情达理了,倒让手提竹杖做好驱猴准备的我们颇有几分错愕。

走走停停,雨雾携着浓浓的负氧离子助阵,上山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艰巨。天色擦黑,队伍已经抵达洗象池,按常规是该住在这里过夜了,偏偏大家都觉得还有满满的使不完的劲,于是作了一个至今看来都比较鲁莽的决定:继续走,到雷洞坪再休整。向山民打听,从洗象池走到雷洞坪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山民说:“我们走40分钟能到,你们走,怕是要两三个小时哦。”当时情绪亢奋,自我感觉状态神勇,哪里肯相信这样的速度对比,一致决定勇往直前,到雷洞坪好吃好喝大休整!预防万一,我们在山野小店买了一把手电筒。

好像只是掏钱买把手电筒的工夫,峨眉山就从傍晚的薄暮过渡到了深夜的漆黑,速度快得就像关灯一样,唰的一下子,周遭都黑了。白天的秀山丽水,在夜色下摇身一变,添了无限神秘:那崖壁上影影绰绰的山洞,是盘丝洞吗?那倏地一下从身边窜过去的,是巡山的小妖吗?周遭密密匝匝的林子里,不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好像猛兽潜行,又似妖魔施法。那窄窄的山路外,是密林还是深涧?那看不透的墨黑里,仿佛有无数的陷阱,只等着我们失足。仿佛有无数双眼睛,隐在黑夜里,窥视着赶路的人。

黑天野地,视觉受限,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想象力飞速飙升,想要夺回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却不可得。那突如其来的鸟啼兽叫,甚至枯枝被夜风吹落的声音,都令人心惊肉跳,汗毛倒竖。无边的黑夜里,我们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响亮得像是要惊醒这一山静谧。恐惧、神秘、兴奋、紧张……百样情绪交织。压住隐隐泛上来的后悔,压住渐渐抬头的各种灾难性想象,咬紧牙关循着手电筒的光往前走,不去想还有多远,不去想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只管紧盯着那细细瘦瘦的手电筒光,心无旁骛地努力向前走。

黑夜有沉重的压迫力,我们不知不觉停止了说话,只是紧紧拉住彼此的手,沉默着赶路。无边暗夜,只剩下我们嘭嘭的心跳声、粗重的喘息声。印象里,这一段山路走了很久很久,久到我们开始担心:入夜的雷洞坪会不会节约用电变得黑漆漆的?我们会不会在不经意间已经错过了它,走在去往金顶的山路上了,心中七上八下,脚步却一刻不停,走,不停地向前走,向着似乎永远也到不了的雷洞坪。

不记得谁最先发现了远处那闪闪烁烁的灯光,谁最先欢呼起来,只有那辛苦跋涉三四个小时后终于看到雷洞坪灯光时的轰然狂喜,至今历历在目,鲜明得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后来,还去过几次峨眉山,却没有了那样从容的时间和心境,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想再来一次那样尽兴的攀登,竟然不可得。那唯一的一次暗夜疾行,经过时间的淘洗、岁月的磨砺,沉淀在记忆深处,成了我人生的压舱石。每当心浮气躁意难平的时候,想想静默千年的峨眉山,想想那些自在荣枯的花草树木,想想那响彻古今的双桥清音,整个人就平和了。

荣枯自有时,何妨从容行。

责任编校:周家琴

漫谈峨眉山佛教音乐 篇11

当今, 峨眉山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是高僧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 也是天下信徒们的参拜圣地, 因此峨眉山的佛事、法事活动非常丰富。峨眉山寺庙中的常规佛事、法事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朝暮课诵, 这是僧侣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早课于每日清晨举行, 课诵内容主要包括《大悲咒》、《心经》、《三皈依》等。晚课在每日下午举行, 课诵内容主要包括《往生咒》、《净土文》等。二是梵呗唱诵。“梵呗“是指赞佛、赞法、赞僧的歌曲。常用于唱讲经文, 起到”消灾祈福“的作用。所唱经文主要包括《大赞品》、《香赞品》等。三是瑜伽焰口。“瑜伽”是印度语的音译, 有“相应”的含义, 也有修行的意思。“焰口”是古印度传说中的恶鬼, 瑜伽焰口是对恶鬼施食的念诵仪轨。形式上以朗诵咏歌为主。若遇大型的节日, 比如初一、十五的上供, 释迦摩尼佛圣诞日、普贤菩萨圣诞日等, 寺庙都会举行隆重的佛节活动。还有一种活动是应缘佛事, 即应信众要求在寺庙中举行普佛、放焰口、供天等佛事活动。丰富的佛事佛节活动也为峨眉山的佛教音乐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在峨眉山的佛事、法事活动中须按照严格的法定仪轨进行, 每一个步骤都遵循着既定的程序。在活动进行中, 既没有管弦乐伴奏, 也没有单独的器乐演奏曲, 只有法器, 如铃鼓、木鱼等伴奏, 唱、念、敲、打这一系列音乐形式从容有节, 庄严肃穆, 给人以沉静之感。

在整个佛事活动中, “唱诵”一直贯穿其中, 是佛事活动中的基本形式, 也是重要的手段。唱诵, 主要是唱诵香赞、唱偈。峨眉山佛事活动中常唱的有《宝鼎热茗香》、《阿弥陀佛》、《佛法赠三宝》等。这些唱诵根据不同曲牌以及不同法事进行唱诵, 曲牌在运用上可一曲多用, 根据活动需要, 填入不同的唱词, 唱不同的赞子。因此, 很多时候僧侣们只要学会一首赞子, 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 即可配上新的赞词唱诵。赞子的标题大多以赞词开始第一句唱词为题。在听其僧人们虔诚唱诵时, 往往见他们两眼微闭, 情绪平静, 神态宁静, 不悲不喜, 唱诵的音调多是从喉咙里隐隐的哼唱出来, 有一种虚幻无我的境界。念是各种咒语、经文的念诵。这种形式主要是带说唱性质的语调旋律, 音调较平稳。在念的过程中, 一般配有木鱼作伴奏, 根据念词一字一击, 节奏平稳均匀。而敲、打则是用法器击打节奏, 起到引导、过渡、烘托气氛的作用。峨眉山寺庙中敲打的法器主要是一些伴奏乐器, 如晨钟、暮鼓、云板、铛子、木鱼等。在佛事、法事活动中主要使用晨钟暮鼓、木鱼、铛子等, 有时也根据唱腔的板式来决定用器及用器的多寡。在唱腔板式运用中一般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等板式结构, 但有时在实际运用中, 为了丰富唱腔的节奏, 也会变换不同的板式。

中国的佛教音乐大致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部分均取材于民间音乐, 人们不断利用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再创造, 形成新的佛教音乐元素。二是佛教音乐的流传大部分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峨眉山佛教音乐也有着这样的特点。总体来看, 峨眉山佛教音乐属于南方体系, 从曲调的旋律风格来看, 有着一些“江南吴歌”的影子, 音乐素材也有江南民间音乐的韵律。然而, 通过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 以及在峨眉山佛事活动的实际唱诵过程中, 受到地方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方言、僧侣们文化修养等诸方面影响, 峨眉山佛教音乐在风格和韵味上也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

峨眉山音乐在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到川剧曲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 已融入了不少四川、峨眉山等地方的语言声调和民间音调。音乐采用的音阶调式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 音调上多围绕“宫、商、角、徵、羽”几个基本乐音进行。而在调性上大多以单一调性为主。音域跨度一般不大, 音区大致保持在c—c2之间, 由于僧侣们在唱诵过程中常采用拖腔, 即一字多腔, 字少腔多的形式, 字中还常穿插着“啊、呃、唉”等衬词, 因此旋律进行多为同音反复或采用上下级进的方式, 这样的曲调形式也经常在峨眉山民间音乐里听到, 显得较为平稳、委婉。更接近佛事音乐所推崇的中正、平和、淡雅、严肃的境界。

峨眉山佛教音乐大约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虽说仍有些“江南吴歌”的影子, 但经历了历史传承中不断的流变过程, 已经融入了不少峨眉山当地的民间音调, 保留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音乐中的那份宁静、清新、幽婉、严肃, 使修行者练达出清净自在的心境, 也使参拜峨眉山古刹, 观摩峨眉山佛事活动的人们在肃穆的峨眉山佛教音乐中领悟到了玄妙高深的意境, 从而体现了峨眉山在整个佛教界的地位!

摘要: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它的佛事、法事活动非常频繁, 因此伴随而来的佛教音乐形式也异常丰富。本文重点记述了峨眉山佛教音乐的形式及特点, 它虽然历经变迁, 却依然保持着从容有节、庄严肃穆之感。

上一篇:高度下一篇:分级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