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定位

2024-08-06

艺术定位(精选11篇)

艺术定位 篇1

对艺术功能进行定位是一个关乎艺术生命的本质问题。因为,艺术本质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而艺术功能要明确的是“艺术干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干什么”也就决定了“艺术是什么”。当下,对艺术功能的定位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将艺术功能复杂化、多样化、甚至个性化,导致艺术功能论五花八门,由此也误导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现实角度而言,对艺术功能的定位问题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萌芽时期

自远古时期,艺术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就产生了。人类在探索周围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确认和欣赏自身的价值,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欣赏和期望成为人类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表达或展示这种精神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情感的表达在早期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更能有效表达心意的舞蹈、绘画和歌唱等独立形态,以满足人们更加自觉、更加强烈的审美需要。可见,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心理活动,而艺术正是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

在艺术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审美作为艺术的功能被广泛认可,因为艺术起源于人对自身优秀品质的肯定、欣赏与期望,当这种精神需求诉诸某种外在行为方式并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又能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和审美理想。

二、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政治、宗教、教育、世俗等等开始利用艺术来为自己服务,人们既把艺术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又把艺术作为精神娱乐的手段。首先,艺术的政治功能突显出来,如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立鹤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以彰显统治阶级的权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儒家文化也极其重视艺术的政治教化功能,主张“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种将艺术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的思路,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次,艺术的审美功能依旧受到重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十分肯定艺术的审美功能。另外,传统中国人还主张艺术服务十“敬天”、“祭祖”等宗教活动,在各种宗教迷信活动中,要借助艺术如图腾等以显示上帝、鬼神的威严。

随着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艺术的诸功能进行了系统整理,提出了“认识、教育、审美”三功能并立说。但是,该理论仍没有抓住艺术功能的核心问题。首先,艺术的认识功能并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尽管对科学真理的探索与把握也是人类自身优秀品质的一部分,并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但这并不是艺术自身的初衷,不是艺术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其次,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没有脱离艺术审美的范畴,艺术本身对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在教育上还具有“寓教于乐”的好处,但这也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艺术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一样,都附属于艺术的审美功能。最后,该理论将审美功能放在了末位,认为艺术的认识、教育功能是与艺术的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艺术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艺术的审美功能则是与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的,是艺术的手段和手法,这就对“审美”产生了巨大的误解,认为审美的关键在于“形式”,这也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它把艺术引到了单纯的“形式化”的歧途。

艺术审美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感性参与其中,而且富含理性,审美主体所积累的全部文化也都参与其中,这是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可摆脱、不可抗拒的整体性规律使然。艺术审美是艺术作品的题中应有之意,说到底,艺术的本质还是人格魅力所决定的。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都围绕艺术审美这一核心功能生发出来,并且附属于艺术审美功能。

三、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西方已经闹腾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演绎出种种前卫艺术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充斥于我国艺术领域,导致我们对艺术功能的定位陷入迷惘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创新了的“艺术”,人们不知所措,只要是新鲜的就好,一时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艺术家变得浮躁而不切实际,如果字里行间能出现一些现代或者后现代的字眼,便好像深刻了很多。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成了别有用心之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变态行为、哗众取宠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体,正经画画的人变成了遭人嘲讽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审美功能被彻底颠覆了。

在这种大的氛围之下,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于获利,艺术创作的目的则以哗众为取向,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因为很多人有个毛病,对于看不懂的东西,要么三缄其口,要么随声附和、不懂装懂,我们缺少质疑的声音,所以一些宵小之辈才有了可乘之机。久而久之,便有了中国社会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看不懂的都是艺术”。艺术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群众,变成了一小撮人的游戏和获利的工具,艺术的功能彻底迷失了。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中国经历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之路。在中国努力打造软实力的今天,作为艺术创作核心的艺术功能论迫切地需要正本清源,需要人们的再认识。

四、艺术的重振

介绍各历史阶段的艺术功能论,需要我们要做深层次的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功能理论的产生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艺术功能理论并不能保证为艺术发展提供健康指导,那么,我们何不寻找一个能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艺术功能理论平台。艺术功能定位的混乱,正是由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缺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终归是人,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变的,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根本原因。将“以人为本”作为对艺术功能定位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展示人之为人的优秀品质,致力于艺术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积极健康的生活服务。这样一来,可以使艺术的功能与艺术的初衷相契合,使艺术回归于健康的审美活动。

艺术定位 篇2

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不难给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延续了数千年却至今未有定论。

有人说,艺术是一种摹仿,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的确,从外在形态来看,任何一种艺术,无论诗歌小说,还是音乐建筑,都是对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摹仿。然而是不是所有人为的摹仿,譬如做一把斧头,都可看作艺术品?人类为什么要摹仿自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艺术看作是现实的替代品,让

人们“满足于当现实不在时,在某种程度内来替代现实”,然而这种替代能产生什么意义?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起源的观点曾经被人看作经典。这位俄国哲学家在考察了原始音乐和舞蹈的产生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后得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结论。并认为“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然而,原始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再度体验快乐的冲动?普列汉诺夫并没有给我们有说服力的答案。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艺术家自我的心灵表现。而在弗洛依德看来,艺术活动是一种白日梦,是人类欲望受到压抑后的折射。弗洛依德似乎想以此来解释文学产生的内在动力,他把这种动力简单地概括为“利比多情结”,也即性欲。性欲是人类的自然需求,然而性欲并不能包括人类所有的欲望,而且性欲背后,是否还有另一种更原始的动力?

在我们看来,迄今为止,所有对艺术的解释,都没有完满地说明艺术的内在价值和艺术产生的内在根源,因而也不能真正地把握住艺术的本质。

要真正把握艺术的本质,必须把艺术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在对人类文化认识的基础上,把艺术与其它类别的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就能清楚地认识艺术的奉质特征。把艺术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审视,首先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类别如宗教、哲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共性及其区别何在?二是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对于人类而言其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一)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艺术是人类抗拒死亡的产物,它的功能是创造美

人类的最终目的是生存,人类的最大欲望也是生存,对于人类来说,首先要生存下来,然后才谈得上满足别的欲望。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要生存就得同死亡进行抗争。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促使人类文化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则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及由此而来的超越生命的渴望。

在我们看来,人类不可战胜的敌人是死亡,人类从存在那天起就同死亡进行着徒劳的抗争,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抗争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科学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增强人类在死亡面前的物质力量,延长人类生存的寿命;宗教是在人类肉体的消亡不可避免的前提下,通过对来世的创造,增强人类生存的欲望,从而寻找到人类生存的意义;道德、法律等则是为了抑制人类自身的邪恶,从而达到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文学是通过对美的创造,使人们沉醉在美的幻想中,暂时忘却对死亡的恐惧。

人类从存在的那天起便有了艺术的萌芽,艺术的成熟也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艺术是人类文明较早的成果之一。中国古代神话,先秦散文,古希腊神话和史诗都是明证。古往今来,哲人学者对艺术都有过研究,然而死亡与艺术的关系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确是一种梦幻。然而这种梦幻绝不是因为性欲受到压抑,而是要逃避死亡。死亡对于人类来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达摩克里斯神剑悬挂在人类的头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感到恐惧。面对着这个不可战胜的敌人,人类只有在梦幻中才能得到暂

时的解脱。

人类从存在的那天起就生活在这样的梦幻中,表面上看,人类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有人皈依宗教,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来世,也有人醉生梦死,放浪形骸;有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理想,也有人得过且过;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爱情„„其实他们所干的不过是同一件事情,即为自己制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以求在梦幻中消解对于死亡的恐惧。

对现实的摹仿其实也是在追寻着一种美,一种梦幻,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现实理想化,使之富于梦幻般美丽的色彩。因此,艺术中的真实从来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生活的真实,而促使人们进行摹仿的内在动力正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

对于人生,叔本华老先生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人生就像吹肥皂泡,无论你吹得有多大,它终究是要破灭的。这话听来容易让人感到绝望,却是人生最好的写照。

存在主义作家加缪曾经用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往山上推石头的故事来比喻人生。在加缪看来,虽然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那块大石头到了山顶还是要滚落下山一样,然而人们还是可以通过一种自我选择寻找到人生过程中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其实也只在梦幻中才可能存在。

人生最难耐的绝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因为在孤独中梦幻容易消散,人就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不得不去对面对死亡的恐惧。

人类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有多种方式,但在无法抗拒的死亡面前,所有的方式都只能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逃避。艺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通过自我的幻想来创造美,使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获得暂时的解脱。

艺术创作的冲动来源于人类自我表达的需要,这种需要起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尽管有人在死亡面前表现得从容不迫,但就整个人类来说,死亡的恐惧总是难以战胜的。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心灵为恐惧所控制到难以自持的地步,常常会以一种歇斯底里的动作表现出来。原始人类的“游戏” 与劳动时动作的相似性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意义,他们要体验那种“快乐” 无非也是要达到精神上的麻醉,从而从死亡的恐惧中摆脱出来。人类寻找快乐以致达到精神上的陶醉有多种方式,不能说能够使人摆脱死亡恐惧的方式都是艺术的总动。艺术的功能是创造美,使在美的陶冶中获得陶醉,同时得到精神的升华。这与那种浅层次的快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们常说的“快乐” 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主要表现为感官上的愉悦;另一种则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愉悦。前一种“决乐” 是浅层次的、暂时的,其结果容易使人堕落;后一种“快乐” 是深层次的、触及心灵深处的,其结果是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美给人带来的快乐是长远的、触及人的灵魂的。

感官刺激也能给人以暂时的麻醉,不失为对抗死亡的一种方式。据说当年德国人在面临失败的时候就不少人以这种方式寻求对恐怖的解脱。然而肉体上的刺激总是短暂的,麻醉也只能是暂时的,从麻醉中醒来,面临的将是更大的恐怖和痛苦,而且这种麻醉往往是以精神和肉体上的损害作为代价。而美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能使人的美的陶醉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到了一定的境界,甚至可以蔑视死亡,使自己从死亡的恐怖中完全解脱出来。

人类文明是在同死亡的抗争中产生的。哲学和科学是以理性的方式,而宗教和文学则主要是以非理性的方式,然而它们所共同追寻的是人类灵魂的升华,在肉体的消亡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只能更多地以精神的方式来对抗死亡。只有站在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中人类才有可能从死亡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达到心灵的和谐。

(二)真正的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外化

如果说艺术的功能是创造美,那么这美来自何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为什么会感觉到这种美?美到底是什么?

从外在形态看,艺术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摹仿,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可以说艺术美是建立在现实美的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摹仿是艺术表现的方式和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摹仿都能创造美,也不是所有人通过摹仿制作出来的物品都是艺术品。譬如同样是绘画,出自达.芬奇、毕加索手下可以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而一个油漆匠涂抹出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艺术。同样是雕塑,一个只会打造石狮子的石匠的作品绝不能与罗丹的作品同日而语。

毕加索和油漆匠,罗丹与石匠,他们同样都是在摹仿现实,用的也是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工具,而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决定艺术品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我们说,毕加索与罗丹和油漆匠与石匠所创造出来的物体在外在形态上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在摹仿的真实上,油漆匠和石匠未必会比毕加索和罗丹差到哪里,而艺术的价值也绝不只是以摹仿的真实程度来界定的,事实上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往往与现实中的人物相去甚远。在我们看来,毕加索与罗丹和油漆匠与石匠的真正差别是在于他们人生境界不同,而这种人生境界的高低取央于他们对社会对自我对人生的把握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客体的现实生活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之间到底是处于怎样的关系?决定美的存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美的内容是“理念”,其形式则是“感性显现”,也是我们所说的“形象”。何谓“理念” ?如同中国的“道” 一样,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也的确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只能说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然文学的功能在于对美的创造,也就不能局限于只是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上。它追求的最高目的是表现理念,这就需要很高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都应该是不同寻常的人。

毕加索与罗丹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在很高的程度上把握住了人生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而油漆匠与石匠之所以不可能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不能在较高层次上把握这种理念,他们只会依样画瓢,而没有创造的能力。

表面上看,艺术作品中反映的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物,其实在这里生活本身也好人物也好都不过是理念的载体,也是艺术家心灵的载体。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作品中的故事或从中抽象出来的意义看作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这其实是个误解。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是理念,而外在形象不过是理念的载体。我们认为,形式和内容的概念是相对的。艺术作品按其内涵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表面层次包括语言和结构;第二层次是由语言和结构而建构起来的故事和形象体系;第三个层次是由心灵外化出故事的自我;第四个层次则是理念。在这里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对的,对语言和结构来说,故事和形象是内容,而对于“自我” 而言,它们又是形式。而对于“理念” 而言,其余三个层次又都是形式。

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与作为观照客体的现实生活间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统艺术理论总是把艺术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这样的观点在那些形象较为明确的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小说等方面还能自圆其说,而在那些形象较为模糊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等方面就很难解释清楚。

我们认为,就艺术创作而言,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和作为客体的现实生活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映” ;第二个层次是主体的表现;第三个层次是主体的“外化”。这三个层次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境界。在第一个层次中,主体只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起到镜子的作用,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人只能算是工匠,他所能做的不过是把现实中所见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出来的东西自然也难说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到第二个层次,才有可能进入创作的境界,主体的作用在这里变得十分明显,并占据了主导的位置。作为客体的现实生活只是作为表现主体灵魂的媒介和材料而存在,由于主体自身没能达到自

由的境界,这种表现显得有些勉强和不自然,作为主体的自我也因此发生变形,或变得膨胀,或变得扭曲。只有到了第三个层次,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才会真正达到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自己就是一首绝美的诗篇,他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灵魂外化出来成为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就是精神修炼的过程,也是艺术家的灵魂沿着三个层次不断进化的过程。从牛身上挤出的是奶,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一个艺术家无论描写怎样的生活,这生活与自身是怎样不相关,也不管他用什么形式,他真正表达的还是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残酷的!真正的艺术

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显露在大众的面前,高尚也好,卑劣也好,只能听从他人的评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高尚而富有诗意的灵魂,而一个灵魂卑劣的人是不可能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来的。

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定位 篇3

关键词动画人物形象定位

动画是在艺术与科技、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彼此融合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早期的动画作品由于受当时制作条件与制作技术的影响,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是停留在仅使生活中的影像与动作能够在屏幕上简单地复现,或是使原来静止的动画能够活动起来的层面上,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刻画。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动画形式语言的不断创新,动画创作已经发展成为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以及电影这些多元艺术形式而形成的综合性创造。因此,动画创作变得庞大而复杂,所以一部动画作品是否优秀与多反面的因素有关。动画片的功能就是讲故事,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画形象,是具有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或“人性化”的动物,是动画片中的核心。所以动画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是决定动画作品成败与生命力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动画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与竞争,动画片中独特的角色形象是将来可能为动画公司带来无限商机的工具和媒介。因此,在动画创作中,动画形象的塑造显得至关重要。

以人物角色为主的动画片是动画创作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早期的动画作品以动物形象为主,虽然动画设计师赋予某一动物人的特性,使其举手投足间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的特质,但这类动画片和以人物角色为主的动画作品在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大的区别。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动画作品在人物角色设定、人物性格刻画及造型设计等方面是自成体系的。要想成功地塑造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做好人物形象的定位。包括人物形象的综合性定位及表现风格定位,因为它是塑造一部动画片整体风格与个性的重要因素,是创作人员拓展思路的起点,是制作技术人员操作的准则。

一、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综合性定位

人物形象的综合性定位就是将动画片中的主要角色准确而抽象地界定为某一种类型。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包括人物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造型二方面,而人物形象的综合性定位是二者的综合体现。那么,为什么要对人物形象进行综合性定位呢?首先,这样做可以明确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与鲜明性特征,既可以与其它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差异化,也能与同一作品中的其它人物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其次。有利于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始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动画作品中。人物形象是要依赖很多细节才能够鲜活起来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细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喜怒哀乐、肢体语言等等,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人物形象就会显得支离破碎,个性不突出。另外,进行人物形象的定位有利于动画片制作中的分工协作。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流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靠不同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如果人物形象的特征明确了,那么它就成为所有工作人员在不同阶段设计与制作动画片的依据和原则,尽管在每一阶段,设计与制作人员都有很大的创意和想像空间,但必须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否则,人物形象也会变得支离破碎,导致个性不突出。

人物形象的定位主要是用抽象的语言、关键词等文字将人物形象的特征描绘出来,也可配以草图补充说明。动画片至产生以来,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动画大师成功地塑造了无数个生动有趣的动画人物形象,虽然岁月流逝,但这些人物形象依然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成为动画艺术中的经典。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动画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八种类型。

1性感魅力型

指形象介乎于纯情女孩与成熟女性之间,外表甜美,性格可爱的女性形象。孔子说过:“食,色,性也”。那么关于“食”与“色”的电影自然也是受欢迎的,动画片也不例外。“美女贝蒂”是美国Fleischer兄弟公司创造的典型的性感美女形象。她是以一位女演员及歌手为原型创造的动画明星。她那小小的嘴,大大的眼,巨型到不成比例的脑袋与她那半露的酥胸,松松垮垮的束袜带与以及短到不能再短的裙子形成鲜明对比,使她的形象介乎于纯情女孩与成熟女人性之间,她还偶尔恰到好处地在关键时刻卖弄一下风情,这些也许正是“美女贝蒂”的魅力所在,使她很快成为万众瞩目的性感女神而被无数男性观众所倾倒。英国BBC一个动画专题节目的其中一集中,在专门讲述动画片中的暴力与性时。“美女贝蒂”首当其冲地出现在节目的开始部分。她是世界动画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深入人心的性感美女形象。虽然“美女贝蒂”的艺术生命如流星划过。瞬间即逝,但是她给观众留下的记忆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随着二战的爆发她与米老鼠一起被选为美军军方卡通标志而出现在士兵与武器装备上。

此类的人物形象还有现代版“小红帽”、“白雪公主”、“美人鱼”等人物形象。现代版“小红帽”是另一个性感美女形象。1943年美,国米高梅公司为了慰劳前线士兵而制作了一部颇具争议的动画片——现代版《小红帽》。导演彻底颠覆了传统“小红帽”的故事。把那个清纯、可爱的少女“小红帽”改编为在“无上装夜总会”上班的小姐。影片在成人世界好评如潮,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动画短片。

2强壮勇敢型

指外形强壮有力,为人正直勇敢的男性形象。“大力水手”就属于这一类型。“大力水手”的原创者是漫画家E.C.Segar。他于1929年在自己的漫画《顶针剧院》中塑造了该人物。1933年Fleischer兄弟购买了该形象的版权制作了“大力水手”的系列动画片。在片中“大力水手”把漫画里爱吃菠菜的习惯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他吃完菠菜就立刻判若两人。力大无穷,以至于现实生活中的菠菜销量都因动画片的播出而一路飙升。Fteischer兄弟赋予“大力水手”的另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当他吃完菠菜后,他的肱二头肌迅速增长并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任意改变形状,时而是铁锤,时而是砧板,时而又变成了火车头呼啸着冲向那些倒霉的坏蛋们。所以很快一个强壮、勇敢、爱吃菠菜的“大力水手”成为了女主角Olive Oyl心目中的英雄,同时也博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观众心目中可爱的英雄。

动画系列片《超人》中也塑造了“超人”这样一个英雄形象,被称为绝对美国式的英雄。另外,《辛巴达航海历险记》的“辛巴达”也是动画作品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

3神话传说型

指题材源至民间神话传说的人物形象。如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从孙悟空到玉帝、太白金星、哪吒、二郎神,每一个人物在原著中就

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而改编后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既符合观众心目中的传统形象,又与影片主题相吻合。特别是主角孙悟空的形象特征刻画得非常成功,在他身上体现了猴的特征、神的威力及人物情感三个特点,因此,一个机智乐观、勇敢顽强、敢做敢当的孙悟空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屹立在观众面前,再现了百姓心目中的齐天大圣。除此之外,《宝莲灯》、《葫芦娃》等动画片中也再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花木兰。另外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来自日本民间传说,如“汤婆婆。的角色,正是传统日本民间故事中所流传的天狗的化身,“油屋”中蛙仆的形象也出自民间传说。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名为“河童”的水中怪物,它不仅善于跳跃,而且嗜财如命,与影片中蛙仆的形象如出一辙。

4科技幻想型

人物形象是经过重新组合、变异或融高科技与一体的具有超凡能力的创造性形象,如早期的美国动画片《机器人嘉年华》中的各色机器人。60年代早期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的主角阿童木,80年代《机动战士》中的变形机器人,90年代日本优秀动画片《天空战记》中的人物形象等,同一时期类似的动画作品还有很多的。

5现实意义型

近年来,由于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战争等因素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及教育问题等,所以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艺术家纷纷利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种种社会不良现象的人文关怀。许多动画作品的主题也是以此展开的,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人》,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种树的故事。这个名叫艾尔哲勒·普菲尔的法国人曾经住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里。但是由于人们的贪婪,树木、水源被过度开采,最终导致村庄变成一座“楼兰古城”般的死城。于是他下定决心以植树的形式向上帝忏悔。从1907年到1947年,他甚至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像陶渊明一样不求名利、与世无争。刚开始时他每种10棵树只能活两棵,且其中又有一半被动物吃掉了。他也不顾政府的砍伐、猎人的毁坏以及他人的不理解,只是在自己的“桃花源”里埋头种树、养蜜蜂、巡视山林,过着简单、艰苦而又枯燥的生活。在40年内,这个牧羊人亲手创造了一片森林。作品通过对主人翁的刻画与表现,引起了无数人的感动与自省——保护森林,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日本动画片《魔女宅争便》中,作者塑造的13岁女主角“祺祺”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品通过阐述现代日本女孩“祺祺”所遇到的自立与自信、理想与热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探讨现代年轻人如何面对成长与独立的关系问题。

6怪异另类型

指充满诡异色彩、行为举止怪异、外形奇特另类的人物形象,《圣诞夜惊魂》中的主角“骷髅杰克”——具细长惨白的人骨,坐在由四匹骷髅驯鹿拉着的棺材形马车上带着他的宠物——一条死狗划过夜空:而他的女朋友。那个满脸巴疤的布偶女孩会从高处跳下来,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后再收集起满地的残肢一针一线地修补自己:“骷髅杰克”送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竟然是毒蛇、蜘蛛、满身淌血带枪眼儿的玩具鸭子和血淋淋的人头……。诸如此类风格的人物形象还有美国动画片《怪物史莱克》中的怪物史莱克夫妇、《怪物公司》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等。

7邻家孩童型

人物形象真实可爱,温馨亲切,就象我们身边生活着的非常熟悉的人物。如《龙猫》中的两姐妹。《萤火虫之墓》中的小女孩,还有《梦幻街少女》、《辛普森一家》、《蜡笔小薪》及《樱桃小丸子》中的人物形象等。

8反面角色型反面角色是动画片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用反角是反衬主角、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如《怪物史莱克》中那位一心想当一国之君的法夸、《变形金刚》中的威震天以及《埃及王子》中的兰姆西斯等等都是极尽破坏之能事、不断阻挠妨碍主角的反面角色。

人物形象的类型比较多,除了以上常见的七种类型外,还包括《浪客剑心》中男主角的行侠仗义型、《名侦探柯南》中柯南的机智聪明型、《灌蓝高手》中的青春活力型、《龙珠》中的顽皮可爱型等等。

二、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表现风格定位

人物形象的表现风格主要是指人物造型的视觉化风格。首先,在一部动画作品中。人物的造型风格与环境、景物等视觉形象的表现风格应该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作品的整体风格。如动画片《龙猫》中,清新自然的人物造型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水彩画。其次,人物的造型风格必须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龙猫》中叙述的是两姐妹在现实生活中的奇特遭遇。两姐妹的生活习性、性情爱好犹如邻家小孩,惹人怜爱,所以片中两姐妹及其他人物形象的造型在外形比例、服饰道具等方面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接近。

1写实型角色造型接近生活中的人物,虽然经过艺术处理和夸张,但比较忠实于原形,造型严谨。如日本动画片《龙猫》、《梦幻街少女》、韩国动画片《美丽的密语》等。

2夸张性形象夸张幅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人物外形比例、面部表情、服饰道具等方面。如《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在传统的神佛造型的基础上作了极大的夸张处理,着重于形象的装饰性和性格的典型性。《大力水手》中为了表现其英勇果敢、力大无穷,将其手臂夸张得非常厉害。

3符号性这里的符号性,具体是指图形符号。即在一定范围内,大部分人对某一图形所隐含的意义已达成共识。好人与坏人,穷人与富人,文人与武士,良家妇女与风尘女子,相信在多数人的眼里都有一个准确而一致的判断,所以在设计人物造型时,适当运用一些符号性的元素,可以达到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兴趣爱好、性情修养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大闹天宫》中玉帝的形象被设计者构思得极其巧妙,胖胖的脸庞。下垂的眼皮,修长的手指,鼻梁上一堆淡淡的脂粉块。令人一看便知他是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之徒。他外表端庄、慈祥,激动时眉梢显露凶恶的本性,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人物的伪善和奸刁的性格:太白金星的造型,乍看起来也貌似忠厚长者,但两次去花果山招安孙悟空的行为和谈话时的语气、神情。则又活灵活现地揭示了这个人物心怀叵测、狡猾奸诈的丑恶本质:自称太子的哪吒,蛮横无理,仗势欺人,形象也很有特点。他虽然生得一张娃娃脸。但配上两只三角眼,一张血口,跟带邪气,腰系红肚兜,背挂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骄横、暴戾勾勒出来了:又如手托宝塔的李天王一脸凶气,好像很威严,实际上却是空架子。其他还有老奸巨猾且言而无信的龙王、官气十足的马天君和外强中干的巨灵神等都在形体相貌中寓性格于脸谱之中,在造型刻画上都是相当成功的。

三、小结

录音艺术的专业定位和发展前景 篇4

关键词:录音艺术专业,录音师,发展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初, 随着无线电广播和有声电影的产生而产生的。录音艺术专业是为电影、电视以及广播等各行业培养优质的能从事录音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开展的, 是为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单位培养能从事对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进行声音艺术创作的录音师。在现代国际上, 录音艺术专业的教育是被作为影视教育的一部分的, 录音课是影视专业学生一门基础的必修课, 只是在今后的实际工作或后期进修等过程中才会出现较为专业的录音师、混音师等等的分类。当然, 在我国大部分院校中, 录音专业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独立招生的, 这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

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十九世纪后期, 照片开始能够在银幕上活动, 这标志着最初的无声电影的产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让电影发出声音的研究工作。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这个愿望并不能成为现实。在后来,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 让电影具有更高的观赏性, 人们有时会采用让配音演员在银幕后说话的方式来达到有声的效果。对于部分十分优秀的无声电影作品, 有时甚至会启用大型乐队、知名风琴家、知名钢琴家等进行现场演出, 然而这么浪费力气的工作仅仅是为了使电影“看起来有声音”。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影的观赏性, 帮助电影“看起来有声音”了, 但无疑这并没有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无声电影艺术逐渐走向尾声。

二十世纪初, 在观众对电影高质量要求的需求刺激下, 在电影艺术被科学技术不断推动前进的情况下, 有声电影逐步在无声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随着电子放大器、三极电子管以及记录设备等电子科技设备的出现, 无声电影艺术时代正式完结, 完全地彻底地被有声电影时代接替。在有声电影的发展初期, 录音工作只是由录音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负责, 并不存在专业的录音人员。随后, 电影业商业化的迅猛发展对录音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电影制作中有关声音的工作也由简单的技术设备使用及管理工作上升到了艺术处理的高度, 声音创作有了由有到优的制作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电影录音师这一行业出现了。在电影电视制作中, 录音师担负着声音的主要创作工作。毫无疑问, 在有声电影的市场状况下, 这项工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录音师的创作需要达到导演对影视作品的展现要求, 同时自身应该对影视作品的有一个深度的理解, 然后对影视作品进行声音艺术上的创作构思, 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需要展现的“声音”元素连同画面一起展现在银幕上, 全面完成一个银幕形象的塑造和一部影片的艺术创作。因此, 录音师是要参与一部作品的艺术创作的, 有声电影时代的声音工作者是录音师, 更是艺术家。在有声电影的催化下, 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对录音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要求, 录音艺术专业由此诞生。

录音艺术专业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录音师对声音有足够强的听辨能力, 有对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的声音创作能力, 同时还应该对电子设备应用及技术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同电影一样,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产生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培养电影电视行业的录音人才, 逐步开始在一些工科院校开设录音艺术专业。

录音艺术专业最早是在我国清朝末年随着电影一同从国外引入的。通过向国外电影从业人员的不断学习, 我国最早于北洋派系建立的工科学校里招收和培养录音艺术专业人员, 承担电影的录音工作。他们中的部分人承担了我国最早的无线电广播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改革开放后, 艺术类院校的建设工作日趋收到国家重视, 专款专用对这些院校建设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录音艺术专业得益于国家政策, 各种录音设备得到完善。如声音制作中使用到的降噪器、混响器、音频工作站等设备, 正在逐步追赶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水平, 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 录音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的录音艺术专业也加强了同国外的交流, 给更多的录音人才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我国的录音人才已经更多的参与到国际作品的制作中去。

如今, 在电影电视行业的“声音”艺术创作过程中, 大量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经被注入。除此之外, 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理论要求也不断提高, 我们需要将社会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技能等各方面有效的集合起来。录音师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 以保证完成高技术条件下的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创作工作。录音师在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声音的创作过程中, 既要保证设计创作出的作品符合艺术上对银幕形象的要求, 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 利用高标准的科学技术准则要求来保证艺术作品中的声音的质量。作为一名录音师, 需要对自己进行艺术创作的技术设备有充足的了解及熟练的运用, 并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完善的知识储备、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上攀登艺术高峰。

现如今在我国每年累计生产的电影电视作品多达几千余部, 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单位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录音艺术人才来保证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拍摄。音像制品的普及以及各类音乐公司产品的激增, 均对录音艺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了对高水平音乐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 对录音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录音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各类艺术作品及艺术演出的成功与否。录音工作已经由让观众听到声音, 发展到利用声音渲染氛围;由简单的声音录制发展到录制、合成、音效等各方面的技术合成。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影视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一需求定会不断扩大。同时, 介于录音艺术专业较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决定了该专业不仅能够满足影视、音乐类工作的需求, 同时还有机会向多媒体的应用方向发展, 录音艺术专业的广阔发展空间决定其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洪吉.浅谈录音技术与艺术再创作[A].广播电视技术论文汇编[C].2005.

[2]张灿.录音艺术专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J].考试 (高考族) .2008.

文化语境下的水彩艺术定位刍议 篇5

水彩艺术与现在艺术之间的本质

在现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下,大众对于艺术的欣赏在逐渐的提升,对于文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文化多元化的环境影响下我国的水彩艺术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并且在进行艺术的改革上水彩艺术应该走在艺术的前沿,对于水彩艺术展现形式是不是符合艺术欣赏的渠道,最主要的还是要观察其体现的某种艺术价值。判断一个艺术家存在的价值不仅是对其水彩手艺的肯定还有其思想观念以及考虑问题的深度体现。

水彩艺术是从艺术的观念出发并且以艺术观念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艺术,逐渐演变为前卫艺术,成为艺术家传递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很多的学者将此称为观念上的水彩。其实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并不单单以职业的形式存在,也不是一种职业性质的身份,实际上它是与大多的艺术形式是一样的存在,是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以及创作,是一种艺术观念的传递,与现在艺术有着很多的联系。就在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熟之后,水彩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重要,逐渐发展出了自身独有的艺术体现以及独特的艺术特点,慢慢开始产生水彩艺术的新观念。新观念下的水彩形式在进行创作时并不是在水彩整体创作过程中不能有别的媒介掺和进来,而是在共同的形势下追求艺术纯粹的方面。对于水彩艺术的发展主要还是要看这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内心思想融入到这幅画创作的形式中,在进行创作时有没有将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这就非常考验艺术家本身的精神以及技术。

在现在的艺术发展形势下,对于接受以及欣赏艺术的大众来讲,希望现在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震撼人心。对于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他们更希望从现在的艺术中体会到新鲜的东西以及精神上的共鸣,更能很好的发挥水彩的独特性质以及在艺术上的展现形式,充分的发挥其艺术的作用于特质。大众希望可以直接通过对于水彩的欣赏以及了解之后,紧密的贴合我们的生活,更加强化现在新的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紧密的联系,更加注重在现在艺术盛行的情况下水彩艺术展现的社会性质以及主体性质,逐渐的丰富我国艺术体现的形式与艺术本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发挥艺术在当今社会上的作用。

水彩艺术与文化产业

随着水彩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水彩艺术尤其自身的价值体现,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价值。它的发展以及存在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还需要文化阶层的支持以及大众的认可,还有欣赏者的消费以及不断的参与。水彩艺术在逐渐的融入到现在的文化产业中,其背后需要大量的赞助以及经济的支持才能很好的运作。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艺术的发展以及繁荣都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当今的水彩艺术逐渐的与文化知识教育连接在一起,并且在文化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改革性以及目的性的划分。就拿现在建筑行业的水彩艺术来讲,建筑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在现在的经济发达背景下如今的建筑行业需要的水彩方面教学更加的严格。在很多的行业中水彩教育方面都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动漫行业以及服装行业还有建筑行业,景观行业等都对于水彩艺术具有一定的要求性,需要水彩艺术准确的进行自我的定位,摆正态度,发挥其主要的作用。现在的艺术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非常好的艺术价值以及发展前途,并且市场也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很多的现代绘画的成功,体现了现在水彩艺术存在的价值,结合现在的科技发展以及经济的成长,水彩艺术更加的能触动人心,适应现在大众的需求。

结束语

根据文中讲述的内容,随着现在的水彩艺术不断发展成熟,在现在的艺术社会发展中,水彩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进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面临的挑战,进行自身明确的定位才能促进水彩艺术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水彩艺术在现在的社会中的立场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明确的定位。 希望能够对水彩艺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定位 篇6

艺术设计正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影响了现代设计艺术史的书写。设计的艺术化不仅仅作为企业家推销产品的工具, 更内在地成为人们诗意生活的标志, 成为构筑实际生活新形象的途径。艺术设计体现的是一种设想和创意, 它只有连接着生产与制造, 才能实现功能实用与形象审美的高度统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生产力,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艺术设计正逐步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在产品的符号价值、精神价值、个性张显、注重产品的感情诉求等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在产品的功能价值、精神诉求、个性张扬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成方程式增长, 艺术设计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乐观, 具备高素质与高水平且实践能力强的设计师更是人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高校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适用性、技术性、经济性。高校职业教育是以传授各种生产技术及其职业综合能力, 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各种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一种专门化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 它为生产和服务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具有为生产服务的直接性。高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为生产服务的直接性, 决定了高校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即教育过程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重实践教育,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职业能力。因此, 职业性、生产性、实践性是高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1]“社会要发展, 教育要先行”, 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正是迎合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为设计培养职业人才——如平面设计师、形象设计师、陶艺工艺师、园林景观设计师等, 使艺术设计体现在具体生产制造当中,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设计的发展, 不仅应从艺术设计教育、从培养高技能型的人才做起, 而且应从建立一个现代的、面向未来的、开放的艺术设计观做起。

二、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定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 艺术设计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入, 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

(一) 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定位

1.专业目标定位

目前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盼职员能直接上岗以减少实习环节, 直接快速创益获利, 这也就是市场对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疲软乏力, 不能上岗。从而导致产生企业招不到设计人才、学生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困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以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 以培养行业企求的设计人员和相关的专业技术师为目标, 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 坚持实践实训与岗位能力贴近, 建立以学历证书为基础、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主参特征的多证书体系, 以“应用广、适用强”为主旨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需的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市场对应的职业岗位大致涵括商业广告、包装装璜、书籍装帧、影视后期制作、舞台美术、广告代理、会展策划等领域。

2.教育规格定位

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工艺技能专业训练, 也是一种艺术设计理念的陶冶, 更是一种艺术创新思维的激励教育。首先, 它相对于本科普通教育的教学来说更加贴近产业市场, 在实践技能与项目运作上有明显的优势。其次, 相对于中职教育, 其综合素质和技能能力有明显的广度与深度特征。它的通识课程教育与技能实训必须针对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特色, 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专业宽度, 以适应就业双向选择的总体环境。因此, 通过优化教学计划, 强化实践经验锻练、拓宽专业面和加强基础教育, 是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定位的保证。

(二) 建构以项目导向实践教学下的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把握专业教学注重实训环节的属性, 来提高学生三个能力为宗旨 (职业技能能力、职业素养能力、个性创意能力) , 以职业技能能力为突破点, 加大“商业项目”和“威格”等教学手段, 教学中认真落实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在“威格”操作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在“商业项目”中获取岗位技能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商业营销能力、文案书写能力, 这样学生能力才能全面提升。[2]因此, 项目实践教学的贯彻已成为解决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的问题的关键因子。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应贯彻专业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缩小市场与教学之间的差距, 拉近行业要求与职员能力培养之间的差距。

(三)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高素质技能型”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是高校建设与成长中的“生命线”, 教师队伍是学校与社会接轨的纽带与桥梁。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职梯次、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力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好学校的前题。

1.师资队伍的优化

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高校教师更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认知社会、增进自信的关键因素。各级教育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 创造条件, 要积极拓宽师资的充实渠道:聘请行业能手指导实训, 邀请专家名流来校讲座。同时教师结构要合理:师资队伍的管理结构、学缘结构、技能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要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

2.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能协调教学形态, 引领专业走向, 要做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要加强学术研究和课题开发能力的养成;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取经学习, 掌握好基本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 多争取到行业一线中实施挂职锻炼, 炼就应有的职业操作技能。另外, 通过加强校企协作, 联合社会力量办学, 致力专业与行业协同教学效能。加强教学效能评估, 强化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3]。

(四)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

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应用性、生产性”原则, 以再现企业生产工艺型标准建制, 增强学习情境设计, 理论紧密联系实践, 设置开放式动态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 同时构建“四连环” (观摩、练习、实训、展现) 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完美实现由理性认知——感性认知——理性认知的蜕变, 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及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契合。另外, 应逐渐强化建立传承性项目实训基地的探索, 如剪纸、雕刻、刺绣、织锦、蜡染、扎染等技艺造型艺术。因为传承性项目极富地方传统性与民族性艺术特色, 技艺根基牢固, 更有利于传承和发展, 同时能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又能增大毕业生就业率。

(五) 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根本作用是对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价值做出判断, 同时也可使办学主体明白还要做好哪些工作、要达到什么标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具体可以细分为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模式的确定、有效评估原则的实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评价可以引入行业标准, 让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与考核, 加大对教学双主体的评价与考核, 使得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更规范、公正、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一伟.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6) .

[2]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

艺术定位 篇7

当前影响艺术生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高,进入中等艺术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二是现有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知识陈旧、面孔严肃,学生学不进、没有兴趣学,基本上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学生较难建立学科间的普遍联系;三是对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的提法多变,一度提出文化课的要求相当于普通高中,片面强调其基础性作用,普教色彩浓厚。提出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片面强调其工具性作用,功利色彩浓厚,课程定位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文化课教学工作时有摇摆。长期以来,中等艺术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不统一,各有一套甚至多套体系,这为构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公共平台,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评价带来了困难。

二、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基础教育主要课程之一的英语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生活所需各个层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己任”的现代教育观,英语教学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重视新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

三、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观念的转变与突破

中职英语基础课程改革要有新意、有特色,体现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与突破。

(一)英语“听”“说”教学观念的转变与突破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是实现“学以致用”,为今后就业服务的有效途径。以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中的“听”“说”为先,从音标、单词、简单对话入手,培养学生音标的辩读能力、语音语调的掌握能力和进行简单会话的能力,借以提高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选材应置于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单词图文并茂,句子和对话选材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提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到职业学校的特色,即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不同层次的英语水平,对下一步的职教英语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单词贴近学生生活,实用性较强。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及多音节单词的认读,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信息量大。这些单词都是天津中等职业学校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点词汇。朗读句子部分所选句子都较简短,内容广泛,有问好、借书、买东西、问路、问时间等。加强学生对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等句子朗读的语音语调的认识。当读到句子中间停顿或句尾的时候,让他们掌握如何根据情境的需要用升调或降调处理。对话部分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为主,检查对日常英语的掌握情况。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个人信息、天气、打电话、问路、购物、爱好、看医生、时间等。一般坚持每堂课对每位学生进行4—5个问题的提问。因为这一部分是老师问,学生事先无法准备回答,所以更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英语是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烈的语言,学生把握起来难度较大。就单个词而言,应该按照音标所标示的音调朗读,而很多单词的音调和重音在句子中是有变化的,按照句子的语气要求,在整体中把握,注意连读、略读、重音和升降调。如“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seen就要重读,而for a long time可以连读。How old are you?句尾用降调。Can I take a message?句尾用升调。虽然老师作了强调,但学生还是不愿意自己花时间体会模仿。

对于句子的朗读,学生习惯用一个调,而且不喜欢连读,这不符合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语言习惯。要改掉这一毛病,老师就要给他们多听录音,带领学生一起模仿。当然,这对老师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老师应与时俱进,关注所学知识的运用,平时必须足够重视对标准朗读和口语材料的听力的大量积累,听得多了,到一定程度,语调语气中间的变化,就会非常熟悉,便于自己模仿,也便于带领学生一起模仿。毕竟,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在简单对话中学生积极性最高。老师一布置任务后,学生就自己找好了合作伙伴,分好了问与答的角色,所以收效较高。有的学生只懂得“What’s your name?”而不知“May I know your name?”,面对这一情况,老师就要加强同义句的教学。

(二)读写教学观念的转变与突破

1. 多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读”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内化和提高熟练程度的过程。相对于“听”和“说”而言,阅读的过程则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把阅读分为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等类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精读和泛读对学生学习来讲,非常重要。精读可以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联结和进一步深化。泛读则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或是做一些与教学内容难度相当的阅读理解题。多读一些适合艺术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跟教材同步的英语辅导报刊、以新闻或专业为主的英文报刊,对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做阅读理解题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每天做一两篇,持之以恒,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肯定会明显提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主要包括字母、单词、句子等的正确书写,以及英语短文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对于大多数作文水平不高的艺术生来说,不应过高要求创造性写作,而应提倡实用性写作,确立适合职教特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侧重教学与专业相关文章的欣赏,以及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像邮件、书信、个人简介、申请、计划、总结等,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体。对于中艺术生来说,还是应以汉译英为主,这是写作的基本功。写作文可以先从背诵英语作文开始,一周争取背诵两篇短文,两周写一次主题作文。在写作时,首先句子结构要正确,多用固定搭配;其次要关注时态和动词运用,这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对基本语法、知识点要牢固掌握。可以说,学英语语法是学习英语的捷径。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句子结构搞不清楚,主谓宾运用常出错误。如果对句子的基本框架都搞不懂,那么深层次的学习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学生应拿出一定精力学习英语语法。

3. 关注生活

新课改后的英语课本内容与生活结合非常密切,尤其是与中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文章内容多是常见的生活现象或是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应该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多读书,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英语课应用性学习能力的实施,对职校教师的课程观、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以及学生观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生第一节课,老师们应向他们指明应用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然后利用早读和课堂教学时间穿插进行应用性学习能力教学,使全校形成浓浓的学习氛围。

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各种展示能力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应用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结合任教班级特点巧妙地穿插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巍, 刘罡玮.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方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1) .

艺术定位 篇8

一、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的比较优势

项目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 能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

从学习目标来看:传统教学法,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实施项目教学, 学生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个任务。

从学习态度来看:传统教学法, 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 学习态度消极怠慢;实施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求知,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增。

从学习过程来看:传统教学法, 侧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教的零碎, 学生也学得模糊;而项目教学则侧重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从学习效果来看:传统填鸭式教学法, 使学生丧失了思考、钻研的机会, 不适应艺术设计岗位需要的创造性工作的要求;而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任务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钻研精神, 为适应岗位需要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项目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也要随之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 项目知识的引导者

在项目实施前, 教师可以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用到的知识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铺垫性的讲解、示范。这些事先的辅导应紧密围绕项目展开,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精讲少讲, 让学生自己在项目任务中探索实践, 收获经验。例如在广告设计项目教学中, 教师事先应通过一两个典型案例的讲解剖析来讲授广告设计在文字制作、色彩选择、板式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从而使学生单独完成项目成为可能。

2. 项目任务的提供者

艺术设计专业与现实生活关切度很高, 因此, 如何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职业岗位需要, 选择恰当合适的项目, 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也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 在项目选择上难免出现任务过简或过繁, 追求唯美不适用等问题, 因此教师应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鼓励学生多从社会生产一线收集资料信息, 从而确定相应项目任务。这就要求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自身多了解社会, 都接触行业一线, 加强自身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 项目实施的协调者

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虽不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任务中去, 但应该积极担负起组织协调的重任, 注意观察学生动态, 营造协调学习气氛, 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比如广告设计项目任务划分项目小组时, 要综合考虑各小组成员能力的相对均衡,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协调作用, 在小组成员选配上, 既要有擅长Photoshop、Corel DRAW等工具软件操作的, 也要有精通色彩搭配的, 还要有创意、文字组织能力强的, 既要注意引导分工合理, 又要注意避免小组成员的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学生以坚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去对待项目的实施。

4. 项目难题的指点者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有些问题, 小组内部也解决不了,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指导, 但这种指导应把握一个“度”。首先,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指导的深度应有所不同;其次, 对于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各种渠道比如网络、资料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这种启发式、提示式的指导, 不仅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

5. 项目结果的评价者

项目完成时, 面对自己的成果, 学生欢呼雀跃,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肯定他们的成果,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 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总结, 并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方案、对各组作品给出成绩。对于有缺陷的作品, 指出成功与不足, 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较好的作品, 要向全体同学展示, 并进行讲解点评, 以便其他同学借鉴。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项目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 教学中, 教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更多。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项目教学中所担当的角色, 并且积极准备认真应对, 才能真正实施好项目教学, 为项目教学法推行发挥作用。

1. 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 要有实际完成项目的经验, 要有顶岗实习的经历。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

2. 教师要有通融知识的能力。

项目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时会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畴,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3. 教师要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项目的选择既要贴近岗位实际, 又要贴近学生能力, 还要讲究艺术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情。

4. 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项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确定项目任务到最后的项目评价, 有大量非教学性工作要做,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 项目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涵,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07 (3) .

[2]张瑞丽, 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硅谷, 2008, (19)

艺术定位 篇9

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应认识到文化课课程配置与定位的重要性。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在文化课的配置上大都与普通高中的文科班相当, 一般都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这几门课的教育, 不仅关系着科目本身的知识的掌握, 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础。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我以为首先要抓好这几门课程的教育, 它们是基础的基础, 但是对于艺术学校, 在配置与定位上却有着鲜明的特殊性。

高中以下教育上的失误, 教育界普遍认为以这几门课中的文科课为甚。而中等艺术学校的文化课课程的配置与定位多年来对其惰性的亦步亦趋和一以贯之的因循沿袭, 也恰是学生厌学、效率不高、效果不优、学生文化素质每况愈下的原因所在, 也是为学生、家长尤其是专业老师所诟病的原因所在。现在一些中等艺术学校甚至出现了砍掉所有文化课的呼声。这当然是因噎废食的偏颇愤激之言, 但以此也昭显了厘清、反思、改革匡正文化课的教学配置与教学定位的严峻现实与不容滞缓的迫切。

大体上说, 我们把语文课搞成了政治课———选取教学篇目侧重于考虑当时的政治需要;政治课的内容观点不断地花样翻新, 没完没了;历史课是以论代史, 有论点而缺少史实, 而且小学、初中、中专这三段都有历史, 内容再三地重复;英语课也是没完没了, 现在的英语课是从幼儿园一直学到博士后, 据说仍只是达到美国初中生的水平。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虽然在于大环境, 谁也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大环境有很大改善, 而这几门文化课, 虽有改革, 但进展不大, 与大环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不能匹配的。

我们为什么要有语文课, 过去老在阅读和作文上兜圈子, 这不能说“错”, 但不全面。语文还应担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是仅靠血缘、宗教聚拢在一起的, 它主要是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不懂得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挚的情感。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说过一句名言: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这是真理。一个国家和民族, 语言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有凝聚力、更有向心力呢?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能显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呢?因此, 任何国家都理所当然地把语言文化教育置于国民教育的首位。不言而喻, 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毋庸置疑要以承担我国的语言文化教育为其要义, 而艺术学校更要以其为载体和平台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情感的培养, 进而与其所学艺术专业融会贯通、相与生发, 从而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具体而言, 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在教学目的的定位上要侧重于文学教育。这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 而是因为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国家公民, 文学修养应是必备的。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懂中国文学, 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 不背唐诗、宋词、元曲, 不知《牡丹亭》、《桃花扇》, 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 不熟悉鲁迅、郭沫若、毛泽东诗词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一个没有文学名著的民族是没有光彩的;一个不读文学名著, 不珍惜、不尊崇本民族文学名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精神萎缩堕落的民族。无疑, 这样的人也绝不会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 能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贡献力量的艺术人才。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 说到底是情感教育。文学教育重感性, 重直觉, 重形象思维。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就人的培养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 离开情感的熏陶———生命激情的张扬, 就不会有灵性、创造力, 也不会有信仰、人格;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智育。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大致有两种:一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教材;一是人教版的职高教材。我以为还是选前者为好———一是千锤百炼成熟完善, 二是便于学生的进层应试;三是教学篇目中文学作品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中外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审美过程虽然也有理性活动, 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的。对于作家而言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那么教学就要定位于“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之《文心雕龙·知音》如是说, 信矣夫!故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他把文之“情”喻为文之“根”, 并提到首要位置, 所以文化艺术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就应该定位在美的教育上,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 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 把对象 (形象) 和主体连接起来, 并且贯彻于过程的始终。那么艺术中专的语文教学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 一味像普通高中那样完全跟着高考的魔棒转, 把文学作品肢解为若干ABCD之类的选择题, 把美育教学讥为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 就必然会使文学篇目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淖之中。

政治课, 毋庸讳言, 它是直接受大环境影响的。我认为艺术中专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当今建设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下, 理应定位在法制教育、公民教育上。至于普通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可予以减缩, 那么课时也应相对予以减缩。至于授课形式, 则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灵活兼顾。

对于历史课, 我以为五年制的学生在课时上必须予以保证, 这些学生因为年龄偏小、学历较低、学力较差, 对于中国历史,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当代史都是懵懂无知混沌一片, 姑且不说文史一家, 学好语文须以史为依托,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倘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 那无异于数典忘祖愧对先人, 更遑论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艺术人才。在内容上, 切忌以论代史, 应厘清史线, 注重史实, 而学生感兴趣的也恰恰在于那些激动人心的史实。至于上课形式, 也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两者兼顾。

对于英语课, 相对于我国绝大多说人来说, 英语纯粹而强烈的工具性却有着毋庸否认的清晰的装饰性无用, 这种尴尬对于文化基础本就陋薄的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而言就越发强烈, 由此看来, 其教学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我认为, 除非是艺术天分很高且明确把中专学习作为进一步深造的起点的学生, 英语课时完全可以大幅减缩, 即便保留有限的课时也要明确把其定位在兴趣性的、普及性的、讲座性的授课形式上。人们常说:语文是基础, 数学是钥匙。由此可见, 数学这门课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位置的定位决不类同于英语。对于学艺术的学生, 即便不为中专以后继续深造的备考需要, 也应考虑现实生活、日常工作的需要, 就是从为了学好自己的艺术专业这一点出发, 数学这门课在中等艺术学校的课程配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器乐、声乐, 还是戏曲伴奏和戏曲表演等专业大都要学《基本乐理》, 而其中的“音程”一章, 若没有初等数学的“对数”常识, 该章教学是完全无法进行的。至于音乐中的“律学”实质上就是音律的数学, 即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各音的关系及其精密的高度。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律学”。至于“黄金分割率”在美术、舞蹈等专业更是多有应用。基于此, 数学这门课在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的课程配置上决不能随意弃置。在其教学定位上则可灵活变通, 不必拘泥于普通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深度与难度, 在课时上也可适当减缩。

艺术定位 篇10

关 键 词:loft 空间 艺术 时尚 个性化 对话

一、由艺术而生的时尚Loft

(一)loft艺术源起

早期的loft是从古老的旧建筑改造而来的,被人们称作“阁楼”和“仓库”,具有巨大以及宽敞的空间属性。当时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选择了廉价的废弃厂房进行居住与工作等活动。如今的loft从最初失去了使用功能的反传统住宅逐渐成为了一种居住风尚,作为当代都市的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Loft的真正产生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当时的艺术家们在曼哈顿西南区的废弃厂房中进行设计与创作,分隔出生活与工作空间,当时地方房屋租金大幅度增长,从而使这些人们寻找经济实惠的居住环境,考虑到交往人较多,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于是废旧的厂房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其良好的采光和宽敞的空间等,都符合于他们的居住条件,由于早期的loft是由废旧的厂房所改造的,所以裸露的天花板、露出的管道与水泥墙面成为了loft独特的空间特点。Loft空间的独特氛围能够激发创作思维以及艺术灵感,考虑到大空间和良好的采光条件,当时的艺术家还会放置一些艺术作品,成立了一些艺术家的艺术工作室,这样就解决了居住与工作两大问题。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居住区域,而这些新的loft住宅成为了新型的居住理念,之后loft便成为了居住者所追求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loft所潜在的巨大市场,loft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一直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乔治·科兹沃夫和肯蒂什地产会的股票公司对布莱恩和梅手表加工厂的成功改造,loft才逐渐的推广起来。这时的loft已经开始注重保留建筑本来的面貌,这也是loft的独特之处。渐渐地loft成为了新时代的产物,吸引了更多的追求时尚的新生活的人们。[1]

(二)时尚的延伸

如今的loft已逐渐商业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引导当前的流行趋势、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随心所欲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创作,钢筋混凝土的旧空间迹象等特点,被许多人热捧以及喜爱,它包含着一种生活态度。Loft具有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无障碍的流动性空间、全方位组合的开放性空间、减少私密程度的透明性空间、不同风格和格局的艺术性空间等特征。Loft居住空间居住方式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楼梯和横梁类似戏剧的舞台效果,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不被已有的机构或构建所制约。在开放空间的同时也可以对空间进行功能性的分割,从而使它蕴涵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

二、Loft空间艺术与时尚的定位分析

(一)loft功能空间的定位分析

Loft的空间功能属性基本包括居住功能空间、办公功能空间、展示功能空间、休闲娱乐功能空间。Loft的发展是继承了旧工业时代的气息,从纽约开始发展起来一直到如今的欧洲,loft的不同因为具有时空性。旧时代的loft还不算成熟,人们为了廉价的居住空间,原始的样貌保留不变,只是为了满足生活与工作,loft空间采用其空间的灵活性,通过功能分区划分,也可以转变所需求的功能属性空间,去满足不同空间的功能需求,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空间。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居住与工作空间功能了,随着loft空间的发展,生活空间也渐渐地丰富起来,在loft的空间里产生着居住、办公、商业、展览以及各种各样的娱乐休闲场所等功能的居住方式,比如宽敞loft更多的是考虑到功能空间,在大空间中的分隔小的区域,北仓门中的餐厅便是用镂空的隔断来区分功能空间以及用拉长的靠垫来划分较为私密的空间,让人忘却烦恼,拥有无拘无束的放松心态,这正是loft设计的目的所在。

居住空间中需要把一些卧室、卫生间等区域象征性的区分开来,比如砌起来的半墙,在保证其空间的通透性情况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办公功能空间与以往的居住空间不同,它与居住空间不必分开,但也可以成立一些艺术工作室这样的艺术办公空间,灰顶、水泥墙保持不变,在这些沉稳的色调下使人能够安静细心的投入工作中。展示功能空间则需要保证空间的通透性,人口流通的无阻碍性,大空间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良好的照明,实现其展示功能的最大化。因为休闲娱乐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心情的场所,主要表现是富有创造性空间的休闲娱乐气息。

(二)艺术与时尚的对话与碰撞

1、以时尚表现艺术

Loft与生俱来的旧工业气质具有一定的艺术性。Loft中的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碰撞,产生了一定的视觉艺术效果,在艺术层面上形成了新与旧的对话。真正的loft设计毫不做作,倡导自然、真实、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其与生俱来的“旧时代气质”,其独特的气质是一种艺术与时尚的体现,保留原始的样貌,追求自然形成,并且在其中穿插着一些现代元素,让loft充满着一种新的时尚感。也许因为其产生是由这些与艺术家们的灵感汇集起来地共同产物,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味,精致、展露个性,旧时代的气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再加上艺术家们的创造共同构成了新型的空间艺术。

以无锡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为例,它改造于60年前大规模的经营蚕丝商品的大型工厂,裸露的钢结构,灰色的砖墙,原始的水泥墙面和木质结构,到处都显露着粗犷和寂冷的感觉,为了保持原有的面貌突出loft整体空间,地面和木质结构还按照原始的样貌进行还原。顶面与墙面的处理让空间最大化利用,由于其功能性,需要考虑到一些现代元素,有中式与西方文化的混合,所以整个空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大面积的墙面处理与个性化装饰的设计使得整个空间具有时尚感。北仓门的顶面设计尤为独特,其顶面与墙面的呼应使得空间显得协调起来,通透的新材料的运用,在具有其艺术性的同时还有着很好的自然光,一个个类似于细胞的半透明膜聚集在一起也传达出一种时尚性,其现代的材料与水泥地面和灰色墙砖所形成的对话产生了艺术感,在整体的空间里这些时尚的现代元素与旧时代气息的融合体现出了设计师们所传达出来的艺术的灵魂。

nlc202309021542

2、以艺术引导时尚

Loft所体现出来的空间艺术也能带领新的风尚,即以往传统的居住环境与loft个性化的艺术所形成的强烈碰撞。传统的居住方式为固定的格局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而loft的一种随意无定向性、非常规性与传统的住宅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其大的空间与材料的大胆运用,都能够表现出空间的时尚性。以URBN上海酒店为典型代表,它是在原有旧仓库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现代设计,特别是地道的上海元素,最终改建成了一种新型酒店。其为了展现市中心的地段所体现的真实面貌,舒适、时尚且便利的环境所设计出来的。其格调也具有时尚感,内部结构处处显示出结构主义,大厅里的整面玻璃幕墙展现出室外的园林景观,土耳其的沙发,奶白色的吊灯,青石砌墙和原木色家具,每一件都透着极简主义的韵味。URBN在环保基础上,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结构,酒店内部的墙面和地板绝大部分来自本地的回收材料,如拆自老房子的上海青砖和硬木,不少砖面上凸出的编号也被保留。房间内的椅榻由硬纸板压成,但不像很多老上海概念去处的灌输式做法,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以简约派现代设计的面目低调呈现。就是因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把空间变得更加具有时尚性。[3]loft的设计理念便是自由设计灵感,艺术透视着loft个性,正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化从而带领了空间时尚化设计。

四、Loft空间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loft将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loft个性化空间的追求会愈演愈烈。Loft的设计理念将会更多的融入生活,空间模式种类也会变的多样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住宅模式,改变其呆板的生活方式,在增加空间功能的同时提高住宅空间的灵活性,不需要传统和私密性的空间划分,大空间和随意自由的个性化生活也会被许多人所青睐。Loft的存在激发了人们对新型前卫住宅的追求它所体现的是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通过改变废弃的旧建筑,使其得以循环和再生,人们把功能分区给很好的结合起来,把单一的空间模式变得多样化,以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要。Loft主要的消费群体包括个性上和功能上的,如今一些开发商针对这些年轻追求新生活的群体开发了一些高大宽敞的loft户型,摆脱传统空间模式。传统的空间由建筑商规划分隔,但是这些功能并不能全都满足每个人的居住要求,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中追求一种自由轻松地环境,功能空间上需要加上一些个性的色彩。人们希望有一个可以放松心情、舒适、自由个性化的空间,loft文化融合了历史情感和现实功能的需要,将旧建筑的保护再利用与现实居住者的功能相结合,如今的loft的存在满足了年轻人的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成为衡量一个先进城市的标准之一,对空间设计有着更好的发展目标,无形中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Loft往往受到年轻人以及艺术家的向往和喜爱,所以loft本身就具有艺术灵魂,loft的生活方式使得居住者即使在繁华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那份自由的生活,这正是loft的艺术与时尚所在,也就是loft所讲述的自由的生活与魅力所在,这种生活空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在以后的发展中,loft的个性化空间、灵活多变的设计与现代主义的元素相结合的特点,将引导一种时尚而前卫的生活方式。

注释

[1] 奥里安娜.菲尔汀.班克斯 丽贝卡.坦克里 著.loft—空间中的生存[M].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14页

[2] 张韵 .创意工厂——loft.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08.

参考文献

[1] 奥里安娜.菲尔汀.班克斯,丽贝卡.坦克里 著.loft—空间中的生存[M].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设计与装修id+c[M].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2008.4.164期

[3] 设计与装修id+c[M].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2008.10.170期

[4] 严建伟 田迪.LOFT文化现象及在中国的发展演进[J].同济大学学报.第17卷第3期.2006

[5] 李克.LOFT文化与废旧厂房的适应性改造[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张辛.废旧产业类历史建筑再利用中艺术家的美学取向与艺术实践[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艺术定位 篇11

21世纪高职院校肩负着艺术设计实用人才培养的使命。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必须以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区别于普通艺术院校。只有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千余所, 在校生人数与普通本科生基本持平, 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加,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 审美需求的日益提升, 再加上国家对设计艺术的重视, 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 引发了职业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兴趣, 使其呈现出“一夜春风花满枝”的发展势态。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98%以上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相关的艺术类设计专业。艺术设计近年成了热门专业。然而, 围绕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构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有待探讨。笔者就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构建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 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高职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必须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我国的设计艺术专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各高职院校竞相构建, 学生的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不断增长, 甚至出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被迫转行现象。基于这种状况, 有人认为现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太多了, 甚至到了饱和的程度。但实际上, 目前我国的设计水平与日本、西欧发达国家相比, 可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 社会上还急需各类不同的设计人才[1]。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仅广告行业就有60多万从业人员, 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及多媒体艺术制作等从业人员需求量可能在百万以上。目前社会上缺少的设计类人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普通的商业设计职员;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高级设计人才。现阶段社会对于第一类艺术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非常广泛, 这类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把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这一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及其一体化建设;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 确定合适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我国高职院校现在在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大都设置“装潢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等课程, 普遍存在盲目追求热门赶时尚的现象, 有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缺乏对社会、市场、行业的深入调查及论证, 更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潜力、人才需求来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就业区域如何, 学生就业岗位在哪儿, 既定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学生等等, 这些应该在办学之初就有定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内容体系大同小异, 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与专业实际脱节, 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转行现象。

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定位, 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实际, 从市场需求出发, 注意办学体制的地方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以区别于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坚定不移地锁定这一培养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 只有首先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突出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中, 对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日趋重要, 品牌意识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的新观念。我国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加大, 对于艺术设计, 尤其是实用艺术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技术给作品的设计及作品信息的传播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一些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生专业不断涌现, 如“数字网络艺术设计”、“计算机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艺术专业被广泛设置。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 也是就业教育、岗位素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适应于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用得上,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艺术家、设计师等研究型人才。

在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实用人才培养方面, 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也可借鉴些国外的设计教育经验, 如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工厂学徒制”实践工作训练。包豪斯不断完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 即“企业十学校”, 其中60%-70%的学习安排在企业、公司、生产岗位上, 30%-4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实践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的职业定位、技能实践为中心的原则。

因此,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具有必备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 重点培养能掌握一定的设计、制作工艺能力, 能够胜任工艺、装潢设计与制作、广告策划、工艺品生产管理、业务协调等方面的实用型岗位人才, 并使人才具备熟悉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技术性处理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同时在实用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应用性研究, 做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据日本《设计与艺术新闻》的调查, 当今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的素质能力比例是“设计开发和策划能力占30%, 设计造型能力占35%, 综合思考能力占20%, 组织协调能力占12%, 软件操作能力占5%”。可见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2]。但我国近年新兴的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专业教学大多为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教学;在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设计”、“装饰画”、“三大构成”、“photoshop”、“3Dmax”等电脑软件课程, 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艺术教育是高成本教育, 包括不同类别的设计实验室、设计设备、实践材料等, 都需要必要的经费。许多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 没有设计实践工作室和社会实习基地, 教师教学只好照本宣科, 反复强调图形、色彩、字体、版式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和技巧运用,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生动的实例教学和技能实践性训练条件。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仅有一个画室、几件写生器物, 办学条件十分简陋, 有的“教学实践”、“校外实习”甚至流于形式, 学生实习就是毕业, 采取甩包袱的态度。笔者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实际的设计技能和现场的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应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强化岗位的知识学习和运用, 加强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育比例;教师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 挖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强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使学校的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加强产学合作, 建立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管理中, 除加强校内实训课外, 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如与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关系。这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二是提供专业技能与社会实际设计的应用场所;三是通过实习熟悉市场运作规律, 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因此构建校外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注重“双师型”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的主体, 是学校的第一主力军[3]。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大, 忽视了内涵的发展。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上都难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较高质量, 导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与此同时, 艺术设计专业近年的过热, 使得高职艺术类的师生比例失衡,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为解决燃眉之急, 多数学校大批招聘近两年毕业的艺术院校学生补充师资。据有关资料统计, 现高职艺术院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占85%, 师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有些院校为解决师资紧缺, 从社会招聘兼职教师来补缺, 由于招聘的师资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 教学方法培训多仓足应酬, 敬业精神缺乏,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学生意见很多。另外, 高职院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无论是刚从院校毕业分配的青年教师, 还是从教多年的教师, 他们虽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 但多毕业于师范类艺术院校, 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 不注重艺术设计实践、实用技能训练, 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又能从事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他们是教育者, 面对社会他们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设计师、工程师, 既要体现“学高为师”, 又要体现“技高为师”。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批教育理论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技艺高超、实践能力强、不断追求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十分困难。因此, 构建一支符合新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适应不断深化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迅速发展中, 要想解决“双师型”师资问题, 首先,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采取措施, 要尽快从原来的学历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在制度上引导教师努力研究教学, 调整知识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觉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次是对新教师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和相应的实践锻炼, 对聘请来的兼职实训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技术职务资格的同时, 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专业技能鉴定, 对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 在评先、晋职、高学历进修中给予其优先权, 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第四是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结合院校学科专业实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积极引进具有精湛技术,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公司、社会英才做兼职教师, 可有效调整师资结构和改变“双师型”师资不足现状;第五是加强教研活动, 高职院校教研活动的重点, 要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 要突出技能实践的研究, 积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遵照“接受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原则, 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世纪将是一个艺术设计的时代,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中, 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平台, 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理论和从事职业岗位活动的知识技能。因而,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充分体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技能建基地、对准产业搞科研、对准教学抓师资、对准就业铺通道,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 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教学质量与教育效率的提高, 区别于普通院校人才培养。坚定不移锁定这一目标, 不仅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 指导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有准确定位, 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注释

1[1]王朝庄.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解决的五个基本问题.教育与职业, 2005 (35)

2[2]朱和平、粟冬江.高职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探索[J].艺术教育, 2006

上一篇:武术的发展下一篇:企业资金成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