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模式

2024-09-22

财务审计模式(共12篇)

财务审计模式 篇1

一、我国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006年修订) 》第八章第三节明确规定: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 董事会不得在股东大会决定前委任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由股东大会决定。此外, 《公司法》、《证券法》等都指明,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权属于股东大会, 由股东大会决定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和确定审计费用等。由此,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审计形成了委托人 (股东大会) 、受托人 (会计师事务所) 和被审计人 (管理层) 三方制约关系。股东大会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财务报表审计申请,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管理层受托经营下的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进行审计, 审计费用由股东大会决定支付。会计师事务所向股东大会出具审计报告, 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负责。该模式运行最核心的问题是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于被审计人 (管理层) , 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之间不能存在利益上的依赖或关联关系。但是在实际运作中, 该模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 反而呈现了诸多弊端。

1. 股东大会缺位, 管理层越位行使委托权。

上市公司的股权大多比较分散, 股东大会难以直接行使审计委托权, 便授权其执行机构——董事会代理进行审计委托。但董事会成员大多兼任经理从而成为了公司的管理层,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也极其普遍。董事会与管理层高度重叠使管理层成为实际审计委托人, 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 审计关系由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变成直线型的失衡结构。直线型结构一方面使公司管理层的权力增大, 这不仅可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更换和审计费用的支付, 还决定着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其他审计业务的资格, 据此对审计意见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和维持客户关系, 不得不听命于其“衣食父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从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审计报告。

2.“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注册会计师听命于大股东。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具有不可置疑的绝对权威, 甚至直接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中小股东股权较为分散, 没有控制权, 在大股东“一言堂”的情况下, 要么听命于大股东, 要么“用脚投票”。股东大会实质上成为实现大股东利益的工具。大股东通过选派董事会成员控制董事会, 因而董事会的决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大股东的意志。在管理层与董事会密不可分的情况下, 管理层代表大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与管理层结成“利益共同体”, 出具不实的财务报表并干涉审计过程, 侵害小股东的权益以维护自身权益。在这种不完善的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下, 如果由股东大会来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必将形成大股东既控制经营管理过程又影响审计过程的“自己请人审自己”的状况, 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竞争激烈, 会计师事务所外在压力巨大。

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结构表明了我国的证券审计市场是竞争型的 (温国山, 2010) 。“四大合作所”之间、“本土大所”之间、“大规模所”之间以及整个参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都存在竞争。我国的审计市场还处于买方市场,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交易中处于劣势, 只要不能达到管理层的要求便会被解聘。所以, 行业竞争形成的巨大外在压力是造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不高、频频出现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已有的四种审计委托模式创新方案

由于管理层越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和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等原因, 现行审计委托模式下注册会计师与公司大股东、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固有利益关联,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为了切断这种利益关联, 必须寻求一个独立于股东大会、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的第四方, 由其来行使审计委托权, 并直接支付审计费用。

基于对独立第四方的不同选择, 国内外研究得出的有关改进审计委托模式的方案主要有四种:①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即保险公司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保险, 对于因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Joshua Ronen, 2002) ;②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 是指把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权授予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 以形成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隔离带 (黄一鸣和张文斌, 2004) ;③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 是指由证券交易所设立上市公司审计管理委员会, 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 (蒋尧明和郑佳军, 2005) ;④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 是指由证监会设立的审计监管委员会作为审计委托人, 采用招标方式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汪俊秀, 2007) 。

如表1所示, 四种创新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 即割裂了会计师事务所与大股东、管理层的直接联系, 增强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但由于各自选取的第四方不同, 使其投入产出比、模式运行可行性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基础运行条件——完善的市场机制, 尤其是缺乏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市场来确定保额和保险费率。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的实施前提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保证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控股股东, 但要实现这一前提还有待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和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都加入了国家因素, 改革的阻力都相对较小;二者都加入了招标方式,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平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较弱, 而且缺乏监管和制约机制, 所以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的可行性相对较差;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虽然有较大的投入产出比, 可行性相对较好, 但是其要求各地区都建立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 难以实现审计委托服务各地区的供需均衡, 此外其权力寻租问题较为严重, 因此其也不是最优方案。

三、国家审计委托模式

1. 可行性分析。

基于对现行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弊端、已有的审计委托模式创新方案的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必须选取真正独立、权威、高效、专业的第四方才能全面解决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为此, 笔者提出以国家审计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一个以国家审计署 (具体为国家审计署专设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简称“特派办”) 为委托方, 基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申请公开招标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其支付审计费用的模式。其基本思路是, 上市公司向所在地的特派办提出财务报表审计申请, 地区特派办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公开招标, 并对审计结果进行抽查。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 是真正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审计委托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1) 成本效益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以特派办作为委托方, 对各自区域内上市公司的审计申请负责。该模式运行主要依靠现有的特派办组织机构框架, 只需要在各特派办中建立专门的招标办公室, 抽调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开展招标工作。在已有的组织结构框架下新设部门与增派人员的成本相对较小, 而且与原特派办的工作任务冲突较小, 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审计工作。相对于需要事先建立完善的保险市场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和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来讲,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对已有的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利用, 极大地降低了改革成本, 有利于制度改革的推行。采用招标机制, 保证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公平的审计市场上参与竞争, 不仅更有利于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而且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 独立性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将国家审计署作为第四方, 其比股东大会、保险公司、审计委员会、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国家审计署不同于控股股东、独立董事、管理层, 其属于公司外部利益不相关者, 与公司管理层没有直接利益联系, 因而与被审计单位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较小。此外, 特派办的资金来源是上市公司按项目交纳审计费用时一并交纳的一定比例的运行费, 所以相对于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而言, 特派办对被审计单位的收入依赖较小, 具有更强的独立性。特派办受国家审计署直接领导, 独立于地方政府, 因而其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小。因此, 相对于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 特派办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3) 职能和目标方面。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一方面, 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的, 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控股或者持股的, 所以完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是国家审计的责任。另一方面, 国家审计有监督和检查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国有企业审计的质量的义务。在市场失灵、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 只有加强国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 才能够保证审计质量, 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此外, 维护人民利益、建立国家的“免疫系统”是国家审计的目标 (刘家义, 2009) 。只有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保证审计质量, 国家审计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的“免疫系统”。与保险公司、独立董事、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不同, 完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是国家审计的应尽职责, 且与其目标具有一致性, 所以建立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国家审计职能和目标的题中之意。

(4) 人力与组织资源方面。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专业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组织资源。招标机制运行依赖于主要由国家审计工作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国家审计人员不仅经过了专业职称考试, 而且工作经验较为丰富, 所以专业胜任能力相对较强。所以, 由这些专业的审计人员来招标评标从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更为科学合理。此外, 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极大比例的情况下, 按国有企业分布的密集程度设立审计委托机构才能保证审计委托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机构的有效利用。18个特派办几乎覆盖了全国, 且分布区域也跟国有企业密集程度密切相关, 由其来进行委托既避免了证券交易所招标制度下工作量过大、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 又解决了审计监督管理委员会模式在全国各地区平均设立机构不能有效分配工作任务、审计委托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问题。

(5) 监督与制约方面。相对于保险公司、独立董事、证监会、证券交易所, 国家审计受到了更多的监督与制约。国家审计工作受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既包括监察部门从行政执法角度的监督、财政部门从财政和会计角度的监督, 也包括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国家审计工作通过国家审计署网站、公告和年报向公众公示, 因此特派办不仅接受了国家审计署的上级监督、自身内部监督, 而且受到了公众的监督。此外, 与证监会等政府机关委托模式不同, 国家审计对于权力寻租具有更强的抵制力。2010年颁布的新国家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质量控制都做出了更加详尽的规定, 此外审计署的“八不准”条例都有助于国家审计机关提高应对权力寻租风险的能力。

2.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的具体设计。

(1) 运行基础:审计业务信息平台。审计业务信息平台是以新设的上市公司审计招标网为载体的信息系统, 该平台至少提供以下信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情况,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设定和对特殊资质、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计划、审计费用等事项提出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收入、人员、客户、项目、违规情况等基本信息及审计报酬报价信息。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资质信誉及规模状况, 特派办比照注册会计师行业主管部门及协会的信息进行准确度鉴定。此外, 信息平台必须及时披露委托工作的开展状况,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选聘的流程、标准和结果公开化、透明化。

(2) 运行方式:招投标。在我国的审计服务市场上, 审计委托人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逐渐增多, 这一新方式不仅可以确定正常的审计关系,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有助于治理我国审计市场费用支付混乱现象, 还可以净化审计环境, 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同业监督, 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 另外还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选择质高价低的会计师事务所, 减轻委托人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招标机制比现行的选聘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所以,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采用招标机制来选聘会计师事务所。

招标流程为:上市公司向所在地的特派办提交财务报表审计申请;特派办基于被审计单位的需求进行招标, 招标基于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发表公开招标公告;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投标;特派办选拔专家组成评标小组进行开标、验标和评标, 最终选出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

特派办招评标专家小组人员必须具有独立、专业、高效的特点。笔者认为, 应该主要调派特派办中对应区域的审计工作人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的专家, 其中各部分构成比例为“国家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5∶3∶2”。

专家小组必须以科学、规范的评标标准选聘中标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不能单独参考其规模或者是报价, 必须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李武珍 (2008) 提出运用指标权重法选择中标会计师事务所, 其设计的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应考虑的内容及权重见表2:

(3) 运行保障:过程监督和资金流转。特派办专家小组成员应该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开展状况和审计结果进行监督。监督工作小组要对中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进行选择性复核, 主要着眼于审计工作是否按照相关法律及准则规定和业务约定书执行, 由此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工作评价, 作为下次招标的评标依据之一。复核工作情况应及时披露并建立相关档案。

对招投标委托过程的监督应着力于公开化和部门负责制建设。公开化即招标的程序、标准及结果都通过新建立的审计业务信息平台向公众公开;部门负责制即随特派办招标办公室建立一个招标复核办公室, 由其建立一套完善的惩处机制, 并实施直属领导负责制以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平性和公允性。

特派办要完善审计费用和招标运作费用的流转机制, 防止资金运转混乱。上市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申请项目预缴审计费用, 特派办预扣招标运作费用。审计工作完成后, 特派办基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的业务约定书的报酬事项, 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 并结算招标及监督机制运行的费用, 与被审计单位的预缴审计费中预扣运作费对比, 进行清算。特派办从上市公司收取的审计费用和招标运作费用必须做到收支有据, 并做好相关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四、保证国家审计委托模式顺利运行的对策

1. 出台有关审计项目招投标的法律法规, 解决法律规范缺乏的问题。

推进招投标工作, 需要营造法制环境作为保证。虽然我国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招标投标法》, 但审计项目招投标有其特殊性, 因此当前审计项目招投标操作的依据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以投标方式承接审计业务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但是各地方、各单位招投标的具体操作不统一, 由于招投标程序不规范而导致的招投标各方矛盾冲突经常发生。

因此, 笔者建议在将招标机制推向所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之前, 中注协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全面规范审计招投标行为。法规应保证各区域操作的统一化、各方权责的明晰化, 完善审计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 以增加注册会计师失信的经济成本。此外, 财政部、中注协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应加强对招投标相关法规和知识的宣传, 配合加强对招投标行为的监管, 对违反法规规定的招标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为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确定报价标准, 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恶意压低报价。

我国审计招投标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低价竞争的态势已经显现, 许多招标审计项目的中标价格仅占收费标准的一半, 有的甚至只有十分之一。国家审计委托模式将招标机制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审计项目, 如何规范审计招投标, 使低价竞争不至于变为恶性竞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特派办有必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中标报价标准。笔者建议, 特派办专家委员会小组基于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做出的时间预算, 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工作状况, 采取小时工资率的方式确定审计工作成本, 再加上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期损失费用确定合理的审计报价。通过排除与特派办计算出的报价标准偏离度过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减少恶意压低报价从而恶性竞争的情况。

五、结语

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消除了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弊端, 割断了会计师事务所与大股东、管理层的直接利益联系, 同时解决了审计费用支付的问题, 从制度上保障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国家审计委托模式突破了已有的四种创新方案, 选取的第四方更加独立、权威、高效和专业, 选取招标方式进行审计委托更加经济可行。此外, 通过完善法规和制定报价标准解决了恶意压价的问题。国家审计委托模式是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可行的审计委托模式。

参考文献

[1].易琮.解决审计独立性矛盾的新设想: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4

[2].黄一鸣, 张文斌.关于现行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及重构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3

[3].蒋尧明, 郑佳军.改革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思考——兼论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的设计.财经问题研究, 2005;7

[4].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1

财务审计模式 篇2

任审计开展效益审计更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笔者结合审计实践,认为开展效益审计模式下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要做到“四要”:

一是在审计立项阶段要选准审计项目。选择和确定好审计项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首要环节。效益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工作能否发挥作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应考虑以下因素: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根据同级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安排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结合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对每个项目进行综合考虑,把重点放在“五个部位”,即:资金管理部门、影响国计民生的部门、责任目标量化管理程度高的部门、审计可操作性强的部门、县委县政府和民众密切关注的部门和项目。

二是在审计准备阶段要确定好审计评价标准和设计好审计方法体系。确定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效益的关键问题,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评价。选取的评价准应该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特征,一般应在审前调查报告(记录)中列明。设计好审计方法体系,是评价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效益审计技术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审前调查的情况设计的技术方法应在实施方案中载明。

三是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编制好效益分析评价工作底稿。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并记录与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问题有关的所有事项。首先,审计人员要结合审计评价标准,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认真分析、计算、评估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规范、合理、实事求是的记载;其次,要综合运用分析、计算、评估资料编制好审计证据,通常采用一事一证的记录方法;再次,在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分项目编制工作底稿,通过审计工作底稿使审计结果的表达明确、完整、客观、逻辑清晰、有说服力。

财务审计模式 篇3

【关键词】云计算;ERP信息系统;云财务

2007年IBM和Google宣布了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云计算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和应用计算方式被提出,并迅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的新热点。埃森哲 2010 年云计算研究报告给出,未来两年内更多的中国大企业将开始使用云计算。但由于对安全的担心和其他顾虑,云计算的使用率仍将低于其他国家。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以及已有财务信息化模式种种缺陷,使得新的财务信息化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这种模式就是基于云计算的财务信息化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一股以服务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支撑的财务云服务浪潮正在袭来。

一、云财务服务管理理念

1.“云计算”。

“云计算”概念,意指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模式,指通过互联网之“云”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处理能力,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及IT服务分布到全球各个电脑终端用户手中,让用户最终实现按需享用“云”最简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云计算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麦卡锡曾提出“计算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种公用基础设施”, 即“将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我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在“云计算”这个名词提出之前就已有透明计算的构思。透明计算体现了云计算的特征, 即资源池动态化构建、虚拟化、用户透明等。专家指出,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信息和数据产业的结构与商业模式,必将引发财务信息化的新变革。

2.ERP信息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源于20世纪90年代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ERP如今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应用,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如准确精细的成本核算管理、全面的预算管理、严格的资金管理、及时的财务分析和更全面的财务信息提供等。虽然高校的体制和性质不同于企業,但其管理理念值得借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日益彰显,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化,财务服务工作层次不断延伸,对财务管理特别是财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在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适应高校发展和新体制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创新财务服务思路,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服务水平。高校财务向服务型财务转变已经成为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新定位高校财务战略地位的必然趋势。

3.云财务服务管理概念的引入。

云财务服务管理理念源于“云计算”、ERP两大理念基础,云财务服务管理是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旨在对受管理的各部门通过像云一样的覆盖方式对多个区域进行管理控制,运用同样的管理控制和服务方式,构成一个强大而有力的管理控制群;同时通过提高云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加强服务与指导,减少分散点管理成本,是管理简化的重要分布式管理,同时各控制点财务管理也能享受云服务式的强大财务智囊团后台支援。云财务灵活性、适用性和超强的计算能力等特性正好可以弥补现有财务信息系统的不足,用虚拟化的服务和集中管理控制方式,通过对多个单一控制点的服务与管理实现整个财务管理网络的分布式动态响应服务和控制管理。在云财务服务管理模式下,管理层可以随时随地掌控财务,实时查看高校财务数据,而不需要等到期末,信息的同步和共享变得更加便利了,云财务的财务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智能功能与服务更加强大;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各种账务,不受时空的限制,为财务人员下学院、下基层为广大教职员工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较好的实现了财务服务重心下移;灵活的自定义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能将会计分录、会计核算、报表等应用中个性和变化的要素转化成会计软件中的自定义功能,按用户需求得出所需的信息。

二、云财务服务模式特点

1.云财务服务模式成本低,维护简易。

云计算提供商拥有超大规模的云, 比如到目前 Google 云计算已拥有 100多万台服务器, IBM、微软、Yahoo等IT巨大的“云”也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为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云计算的SAAS应用模式, 即软件即服务,SAAS 提供商为用户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运作平台及一系列服务, 高校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 IT 人员, 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包括财务软件在内等信息系统。“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 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按需购买计费。因此高校财务按需付费, 节省大量的购置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及人员成本。

2.云财务服务模式灵活性强,操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合理运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与特点,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财务信息化原有的固化、凝滞等特性引发的诸多问题,经济高效地为高校财务信息化提供服务,为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未来带来新的拓展空间。云计算是财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又一次革命,高校可以把自有的业务流程和想法快速应用到管理软件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模块的个性化定制;可以随时随地查询高校财务数据,信息的同步和共享变得更加现实了;同时可轻松实现传统财务信息化模式下实现移动管理、移动做账难的问题,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公司的账务,不受时空的限制;高校能够根据自身业务的变化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实时更新和调整。

3.云财务服务模式可提高财务部门内部管理水平,发挥更多决策职能。

云计算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服务, 用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财务基础业务的运作, 可以大大减少原有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财务人员从简单的原始凭证的制单业务中解放出来,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研究,成为有较强综合能力的财务专家。通过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提取和利用核心的财务信息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创造更大的价值。

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4

1当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现实状况

1.1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审计部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 以及一些省区制定的本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来设置的。这是当前农村采取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审计模式。根据该条令的第四条规定,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建立审计机构的, 由其负责合作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审计机构的, 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计机构 (以下简称乡镇经管站) 负责其审计工作。这种模式下, 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 每年要安排一些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 而且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 一般由经管人员兼任, 或者在经管站内下设审计站, 安排专人从事审计工作, 但其专设的审计站与经管站合署办公, 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因此这种模式从本质上讲是经管系统的内部审计, 它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1.2乡镇政府内单独设置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 设置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 它作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 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直接受乡镇政府领导, 与乡镇经管站等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审计人员一般为专职人员, 人员配备也相对稳定。乡镇审计机构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单位进行审计, 从本质上它是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实践中受到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等实际因素的限制, 使得其在实际中很少见。

1.3农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民主理财制度。村民理财小组对村民委员会的收支账目进行审查监督并对村民会议负责。所谓农村民主理财小组, 就是在各村建立成员3至5人, 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的, 对本村财务管理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 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 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民主理财小组能够对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实践中, 由于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长或书记指定, 并非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因此, 在对农村财务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民主理财小组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监督效果。

2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

李玉平 (1997) 认为, 我国农村审计主体应是多元化的, 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各有侧重, 相互补充, 对农村经济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服务。农村政府审计由国家审计机关在各乡镇设的办事处或县审计局设的乡镇审计股实施, 审计范围包括乡镇政府各部门, 国家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农村内部审计由乡镇政府设立的审计机构负责, 由乡镇政府领导, 审计范围是乡镇办的企事业单位, 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注会审计由县或乡镇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 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因委托单位而异。

蒋育燕 (1999) 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一文中认为,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自己特色, 它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有相同之处, 也有明显区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 这与内部审计相同, 但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 处于第三者地位, 这一点又与内部审计完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属于政府部门, 审计的工作人员是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 这一点与国家审计相同, 但是他们明显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

桂建平 (2002) 提出了“乡镇审计”的概念, 他认为按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国家共设五级人民政府, 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已经设立了审计机关, 但乡镇政府除外。按照现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分级行政管理”的方式, 财政收支隶属于哪一级政府财政, 则由哪一级审计机关管辖, 所以应当设立乡镇审计,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审计。乡镇审计的对象包括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乡镇所属行政村以及乡镇和村所属的企事业单位。

廖桂蓉、田文军 (2003) 则提出农业审计手段、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农业经济监督的需要。根据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实际审计资源, 农业审计必须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行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结合起来;将自觉审计与法定审计结合起来;将专业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马子力 (2004) 认为, 农村集体经济有可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尤其是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业务市场。与农业主管部门所主导的农村审计相比, 注册会计师从事农村财务审计具有其独特优势:不占用编制, 不列入财政支出;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 素质比较高;审计地位更加独立, 更加客观公正可信。

刘罡 (2004) 提出国家审计机关派驻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国家审计机关派驻模式即是成立独立的乡镇审计站 (所) , 作为县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 派驻到各乡镇, 对乡镇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范畴, 确保乡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成效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模式即是将审计机构植根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熟悉组织内部情况, 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

常茂松 (2007) 认为, 农管部门主导的农村审计存在诸多不足。的确, 现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承担,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多为站 (科) 级事业单位, 机构规格低, 任务重, 工作协调难, 落实难, 工作缺乏权威性;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审计经费无法保证, 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人员无编制, 均为农村经济管理员兼职, 严重影响了对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 造成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农村经济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王宝庆 (2008) 提出, 在县 (市) 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 各乡镇建立审计所, 县 (市) 政府、市审计局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农村审计的文件和制度, 此外, 政府立法部门要加强立法, 从法律上保障村监督委员会和审计中心的合法地位, 为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审计工作奠定法律基础。从而使农村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

宋雪莲 (2009) 认为, 农村审计的主体如由政府审计或社会审计承担, 理论上是可行的。因此应在继续发挥农业经管部门熟悉农村情况、具有多年农村审计经验的前提下, 逐步变直接审计为对外协调服务, 即作为农民的代言人,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财务工作的日常监控, 另一方面代表村民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在农村审计市场逐步规范后,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协调角色也发生实质性改变, 应完全退出农村审计市场, 由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实施审计。最终形成重大涉农资金审计应由国家审计机关承担, 农村财务审计以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作为农民的代言人委托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模式。

黄秋敏、满玉红 (2009) 认为, 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 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 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 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 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 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 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陈建萍、朱朝晖 (2009) 认为, 农经站审计模式是政府在特定的背景下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的审计采取的一种措施。作为目前农村审计主要模式的农经站审计在村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民主政治很不健全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体制的所产生的独立性不强、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 作者认为, 体制上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根源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解决。应该纠正原有的审计制度上的偏差, 使其重回政府审计的轨道上来, 列入政府审计的审计域。

由于国外发达农业国家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不同, 因此可以借鉴的国外农村财务审计的资料与经验都十分有限。

3评述

(1) 农村财务审计主体比较混乱, 应重新界定。

在性质上农村财务审计应属于内部审计, 其主体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内设的审计机构, 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隶属关系, 处于第三者地位, 因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由于地方法规、规章授权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 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负责, 其性质又属于政府审计范畴, 同时, 很多地方的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受委托开展的审计活动, 并且还要收费, 又具有社会审计的性质。

(2) 农村财务审计独立性较差。

乡镇经管站熟悉农村集体经济的情况, 便于开展审计工作, 且多年来, 在促进廉政勤政,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村账乡管”的财务核算模式下, 经管站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方面独立性则变得较差。首先, 按照农业部对乡镇经管站的职能划分, 乡镇经管站要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让经管站行使审计职责, 既充当管理者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 违背了独立审计的独立“三角关系”, 这样势必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其审计结论也可能违反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其次, 经管站负责大量的繁重的日常经管工作也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第三, 农村财务审计的双重领导体制也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3) 农村财务审计执行力度小。

基于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乡镇政府附庸的现实, 乡镇政府会出于各种考虑或利益权衡, 会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 或干脆不处理, 束之高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领导者, 他们作为“经济人”在决策时, 往往也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但是分析现行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由于受到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法定强制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易受到乡镇行政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是无法通过提高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和加大惩罚力度来提高腐败成本, 从而遏制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以上文献为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从内容上看, 都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提出的审计模式, 没有考虑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出台, 落实到农村的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问题;从模式架构上看, 虽然理论界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研究为改良现有的农村财务审计模式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总体而言, 这些研究重在探讨现有农村财务审计模式的问题, 对新审计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念, 大多是泛泛而谈, 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平.谈农村审计的主体[J].山东审计, 1997, (6) .

[2]蒋育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初探[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 (10) .

[3]桂建平.乡镇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 2002.

[4]廖桂蓉, 田文军.刍议农业审计模式[J].农村经济, 2003, (4) .

[5]马子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55-57.

[6]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7]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财务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45-47.

[8]王宝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实践[J].审计月刊, 2008, (4) :16-18.

[9]宋雪莲.农村审计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5) :44-45.

[10]黄秋敏, 满玉红.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整合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8) :56-57.

财务审计模式 篇5

摘要: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国家审计体制出现了立法、司法、行政和独立等多种模式。其中,司法型因为其赋予审计机关司法权,大大强化了国家审计的职能,而在四种模式中独树一帜。因此,本文从司法模式的起源、特点和利弊开始,讨论了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司法模式对改革我国审计体制的启示。

关键词: 司法型审计模式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执行现状

启示

国家审计体制就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宪法、审计法等法定程序,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典型组织形式、领导体制以及其职权设置制度化的总称。按照国家机构组织的分权制,可以将国家审计体制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模式等四种模式。其中,司法型因为审计机关被赋予司法权,大大强化了国家审计的职能,而在四种模式中独树一帜。

一、司法型审计模式概述

司法模式,因其起源于法国,又称法国派。在这种体制下,审计机关称为审计法院,隶属于司法体系,审计人员拥有司法权,即有直接对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任何事项和个人进行处置和处罚的权力。法国堪称司法模式审计制度的最杰出典范。在创立这一模式的过程当中,法国在国家审计组织、制度和方法方面,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从而在世界国家审计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1、司法型审计模式的渊源

在法国,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王权是欧洲专制制度的典范。法国政府审计的司法特性的显示可追溯到14世纪初的封建制时代。早在1256年,法国国王颁布“伟大法令”,要求各城市市长、政府官员在11月11日的前一天携带城市收支账目来到巴黎接受审计。当时的审计官是国王任命的精通财经、法律和数学的教士。1318年法国国王颁布法令,其中规定:“我命令所有的账目必须每年审查一次”,并于1320年设立审计厅,作为皇家的行政法院。总的来看,法国是一个司法权力很大的国家,“法皇从来视司法为皇家最光荣的职责”,故常常亲自审判案件或亲临旁听。可见,在法国将审计置于司法系列更显示出审计的权威性。

然而,真正推行司法性审计组织建制的历史事件则是拿破仑执政期间的1807年法兰西共和国“审计法院”的设立,标志着法国首创的司法模式政府审计已具备较完善的结构,是对政府审计职能法制化的尝试。在当时有关该法院设立的法令中规定,审计法院以国家预算为依据进行的审计是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审计,财政部必须服从它所作出的判决;法令同时指出,“审计法院”的地位仅次于最高法院,它对一切经济案件的判决为终审判决。各级机构的公共会计官员均须向该院提交账目,反映一年的收支情况,违者罚款。审计法院经过审查,证明他们诚实地履行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在财政收支和遵守法律方面尽职尽责,就发一份账目清楚的证明书。否则就判决为结欠,勒令他们偿还所欠国库的款项。

不过,20世纪以前的“审计法院”仅仅解决了审计结论的司法性问题,在组织关系方面却尚未摆脱政府的束缚。即使在进入19世纪30年代以后,尽管通过调整,其隶属关系依旧介于行政与立法之间。真正解决“审计法院”的独立性、权威性问题,并从法制上、理论上及审计实践 上确定它的司法性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1941年该法院的所有成员均被普通法所承认,并获法官之地位,享受终身制。这时,它的官员大都从国家所设“行政学院”遴选产生,而非由政府推举。审计法院判决实行集体投票制而不受外界干扰,其审计结论为法定终审结论,被审人无权上诉。50年代以后,“审计法院”的工作范围又有进一步扩大,如1967年规定,该法院有权“检查审计人员的管理质量”;再如1979年规定,该法院对一般公司也具有监督之权,其监督内容包括政策执行、劳资关系处理,以及成本计算与定价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法国审计法院由首席院长、7位审计庭长、85名参事、l12名审核官、46名审计员和检查长组成,负责审计检查国家机关、国家公共设施机构、社会保险互助会机构、国营企业和各类公司的账目和财政管理,并保证这些机构的活动是按财会规则有效地运行。至今,每年所受理的案件总数已达20多万宗,其司法性审计已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司法模式的最初经验来自于法国,因其在加强审计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所做的贡献,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意大利、葡萄牙、欧共体的部分国家等。除以上国家外,另一个较有影响的选择司法模式的国家是德国。在世界审计史上,法德两国的国家审计合称“大陆派”。目前的联邦审计法院是根据1950年联邦德国颁布的关于联邦审计法院的设置和职责法规而成立的。同法国—样,审计法院院长和其他官员均为终身制,享有司法独立性;审计法院在执业中不受行政和立法部门干扰,只受法律的约束;该法院应向议会和联邦政府报送审计报告。德国国家审计制度与一般司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审计法院没有制裁权。这也是目前有人将德国排除在司法模式之外的根本原因。

这些国家在接受法国的司法模式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司法型审计体制和现代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如:澳门在1992年第一八/九二/M号法令第八条中规定“预先监察及账目审定”,这种事前审计,有权决定被审计事项或合同是否执行,其目的在于,使被审计事项或合同与现行法律相符合,支出与预算相符合,并且这种事前审计成为审计监督的基础。这对于以事后控制和处罚为主要特征的司法型模式是一种完善。

2、司法型审计模式的特点

凡是选择立法、司法和独立模式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采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设置审计机关的目的在于从经济监督的角度,为权力的分立构造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以保证国家资产的安全和监督政府官员的廉政,但司法型国家审计与其他三种类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机构设置的司法性。该种模式下,最高审计机构称审计法院或审计法庭,属于司法系列或具有司法职能。审计法院的最高领导称院长,其机构和人员设置参照司法机关的模式。院长和审计法院的高级法官实行终身制,使其能够不屈服于任何威胁或强权的干预,从而能客观公正地履行监督职责。

(2)法律赋予其职责和权限。该种模式下,审计机关有权直接对违反财经法规、制度的任何事项和人进行处理、处罚,其审计范围包括政府各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公司,有的国家(如巴西)还包括议会、法院等。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公共事业部门会计账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及公共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为保障国家审计工作有效进行,法律赋予审计法院如下权力:把审计公共报告上交共和国总统、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同时,有权将其刊登在法兰西公报(政府公报)上,以引起舆论界和社会的关注,造成社会舆论监督。(3)体制运行的高效性。该种模式下,审计机构被置于司法体系中,审计机关不仅具有处置和处罚权,而且拥有最终判决权,使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点是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

3、司法型审计模式的优势

在政府审计中,以法国发展为最早,它建立的司法型模式在国家审计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就是因为其具有的优势。其优点表现在:

(1)国家审计独立性强。该种模式下,审计部门具有司法权,因此国家审计对立法、行政等其他权利都具有独立性,其他权利都不得干涉。同时审计人员具有法官地位,受法律保护,可以独立行使职权。正是这种国家强制性的保障,使司法型国家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2)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司法型国家审计是按照司法秩序活动的,它对审计事项和人的审查、裁决都具有强制性。并且按照法律规定,审计法院的生效裁决必须执行。

(3)职能法定,职责稳定。由于司法型的国家审计,是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进行的,因此审计法院只能依法审查和裁决,不能越权,不能任意扩大和缩小审计范围和对象。这就使得司法型国家审计有稳定的职责,只要法律不变,其职责就不变。

(4)一般能审计法律。从一些司法型国家审计实践看,审计可对法律进行审计,既可对新设法律审计,主要审计颁布的法律是否符合立法目的;又可对法律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审计法律制度是否贯彻执行和执行效果。这实质上是司法权对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实行监督,只是这种监督是通过具有司法权的国家审计来实施的。

4、司法型审计模式弊端

但应该看到,同其它审计模式一样,司法型模式也存在着弊端,表现在:

(1)拥有司法权,削弱了审计独立性。司法型国家审计把审计权归并为司法权,使审计权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审计表现出的独立性是一种司法独立性,而不是审计独立性。

(2)国家审计缺乏灵活性。司法型国家审计,一般都是按成文法活动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刚性。例如在实行绩效审计时,审计的评价作用主要锁定在目标是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但这种审计评价过程有时很难与成文法的规定相一致,但审计事项的目标却符合公共利益和民众意志。尽管法国对绩效审计采取了非司法程序,但这种“灵活”性也是法定的灵活性,也是原则性的另一种表现。

(3)司法型国家审计虽然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由于立法机构的日趋强大,对行政部门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的意识日益增强,以及绩效审计得的迅速发展,而仅以事后审判和裁决为特征的司法性质的审计形式逐渐束缚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4)虽然司法型国家审计具有司法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审计的职能,但国家审计既执行审查工作,同时又要对审查结果进行裁判,就如同法院和警察合为一体,有失公平,容易忽视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正是由于这些不可忽视的缺点,特别是将管理绩效—审计重点是提高被审单位经济效益作为审计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使得司法型模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无法成为当前国家审计体制的主流。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建立起来的,是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的,无论是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审计管辖范围的划分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并发挥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特别是加人WT0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模式的缺陷日益显现,出现了“依法审计难、决定执行难、违纪处理难、关系协调难、结论落实难”等问题,严重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而影响到审计职能发挥。因此,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已势在必行。

纵观近几年的国家审计,会发现我国审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1.每年的审计内容如中央预算管理、中央基本建设预算管理都是前几年的老问题,是过去审计的延续。这就说明了,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并没有发挥充分,没有使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审计处理方面,地方政府比较倾向于直接处理当事人,比如,予以行政纪律处分,包括撤职。而有的中央政府部门侧重于针对问题本身,比如完善规章,而较少公布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理情况。

究其原因,按照目前的审计体制,审计机构尚不具备足够的监督权力,其公布的审计结果也多有含蓄。我国的审计机构则属于行政部门,审计监督权是一种行政监督权。因而,对于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只能以行政手段予以处理,举例来说,根据《审计法》等相关法规,审计机关可以向被审计对象或其上级部门建议纠正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建议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但对于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自己直接处理的权限非常有限。然而,即便对于建议权的行使,审计机关也存在一些困难。原因很简单,国家审计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同属行政部门,在面对与自己平级、甚至比自己级别高的行政部门,审计机关常常对事不对人,审计报告很少直接指出,具体哪个人应该对违法违规行为承担何种责任。

人们希望,审计机关不仅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审计发现问题,而且应该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这对于揭露腐败、约束官员滥用、挪用财政资金,都极具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问题的同时,在研究司法型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扬其长避其短,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构筑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审计体制,来加强我国审计的监督力度和增强审计的权威性。

1、在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国家的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造成了目前“审计难、处理更难”的现状,而解决这一难题这正是司法型审计模式的优势所在。司法型审计模式的审计机关拥有司法权,对单位和个人的审计结果拥有处理、处罚权,且具有强制性,增强了国家审计的监督力度和权威性。

因此,在建立新的国家审计体制时,应考虑赋予审计机关一定的司法权力,使国家审计机关既具有审计职能,也具有一定司法职能,当审计机关对某种重大审计事项作出审计处理决定,可以启动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并将审计处理决定在不影响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前提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以解决“审计难、处理更难”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公务员在行使职责中所造成损失的责任作出判决,使审计与审计后的处理程序无缝链接起来,使国家审计借助司法权力来强化其监督效应,树立审计权威。

2、国家审计的独立性,除了表现在权力的独立性、法律的权威性以外,还有人员的保障性,即对行使权力的审计人员给予法律保护。法国在大革命以后,国家形势曾出现过几次动荡,政局 不稳,但是由于法国赋予当时的国家审计法院院长任期的终身制,使国家审计免遭劫难,在动荡年代仍能发挥作用。而在我国,审计人员没有保障性,他们是一般的公务员,除了规定审计机关最高负责人的任职期限不得超过两届以外,其他人的任期、监督手段、人身保障都没有特别的法律规定,使得我国审计人员行使审计职责时,不得不经常面对公正反映审计结果和自身利益的两难选择,从而影响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

为此,我们可借鉴司法型审计对于审计领导任职的经验:提高审计机关地位,使审计长达到与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同样的地位,以增强审计权威性;延长审计领导任职期,使审计长职务不受国家主席与政府任期的影响,在客观上有效地保证审计长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以上措施有利于审计政策的协调性、审计机构的稳定性和审计立场的一贯性。

我们研究司法型审计模式或者其他类型的审计模式及其历史渊源,并非要绝对的效仿,而是要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并且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实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审计体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文 硕

《世界审计史》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0

2、张明明

王丹 《世界国家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5

3、赵素琴 《探索审计体制的改革》 《经济师》 2002.9

4、曹 霞 《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4

5、湖北省审计体制改革课题组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研究》 《湖北审计》 2003.9

6、李金华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3.5.7、任德起

《回归前澳门审计制度管窥》 《审计文摘》 2000.1

8、郭道扬

《兴盛发展的二十世纪审计事业》 《财会通讯》 1999.11

9、王雅敏

孙家和

《论新时期国家审计模式改革》

财务审计模式 篇6

【关键词】高校 二级财务管理模式内部财务监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02-03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多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办学体制,规模的扩大、办学方式的灵活、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使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多数大规模高校的最佳选择。伴随着二级财务管理的实施,二级学院的财务自主权明显增大,而高校内部财务监管却明显滞后,存在预算超支、隐匿收入、公款私存、资金使用低效益等问题,违规和贪污舞弊的风险日益增加。同时,社会对高校如何使用庞大的教育经费、资金使用效益如何等问题关注度日益提高。探索适合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高校内部财务监管途径,提高内部财务监控水平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监管的难点

二级财务管理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对校内各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学校核定二级单位的经费总额指标,二级单位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能自主进行安排和使用,学校主要负责对二级单位的经费使用进行财务监督和绩效考评。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的财务监管困难重重,一是许多经济业务由学院直接开展,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学校财务监管的真空;二是二级单位和学校形成了两个相互博弈的利益团体,从主观上有逃离学校监管的动机,学校的财务监管的触角很难深入到二级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三是高校在原来“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既定的财务监管模式,面对新的二级管理模式,新的监管理念并未形成、新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新的监管手段和方法还未形成系统。

二、目前高校内部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财务监管意识不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目前国家审计部门加强了对高校领导的经济责任的任中审计,加强了对校一级财务活动的监管。但对于二级学院的领导来说,法律和财务制度并没有明确其法律责任,加上并不是财务出身,二级单位的领导大多法律意识不强,财务收支管理意识单薄,经济活动随意性大,不严格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甚至有意识地逃避和抵触财务监管,使得高校内部财务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重受阻。

(二)经济责任制建设不完善,责权利不明确

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后,财权下放为二级单位提供了较大的财务自由空间,但是相应的责任并没有明确和落实,造成二级单位的负责人责权不对等、职能部门责任分解不清,权利重复交叉,从而对资金运作和资源配置不计后果盲目决策。而财务监管人员在开展财务监督的时候,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可依,无从问责,使校内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大受挫。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目前各高校的内部控制普遍达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高校长期以来在原来的政府管控和拨款体制下发展,受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内部控制长期处于被忽视和缺失的状态,内部控制文化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

1.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有些学校只有针对学校一级的内部控制规范,二级学院的内部控制缺位;有些学校只对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进行监控,而预算外资金,特别是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却处于失控状态。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不相互分离,没有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机制,对于基建项目、校企合作等没有经过集体研究、专家论证或技术咨询等。特别是在二级学院内部,甚至没有任何的内部控制制度。

3.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重视不够。如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经济活动关键岗位人员没有建立轮岗制度和不重视道德教育。

4.高校内部控制更新速度太慢,不适应新形势。高校与市场的接轨使得高校的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对于这些新业务学校未能及时出台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给违法犯罪带来可乘之机。

(四)财务部门开展财务监督的力度不够

1.预算管理不科学、不严格。一是没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二级单位的资金没有科学预测,部分收入未纳入预算,容易造成资金体外循环;二是在预算执行上比较随意,没有把预算当作学校内部法令来执行;三是对二级院系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考核和评价,使得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财务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2.对二级学院的财务人员培训不到位。高校二级院系的财务人员一般没有受过专门的财务培训,对于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理解有限,财务管理水平低。而高校财务处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通常疏忽了对这些二级学院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业务技能的培训,极易出现“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违规使用票据、乱收费等违规情况。

3.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检查没有形成机制。校级财务处对二级学院财务监管还是主要停留在核算层面,对于二级学院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经济活动是否违规、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等监督检查的职能却重视不足,使得二级学院的违规经济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

(五)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审计和监督的职能

大多高校的内审部门并没有真正发挥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一是由于部分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误解和不重视导致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威性不够,难以开展工作。二是由于内审部门大多是在党委领导下工作的,独立性受限,出于领导的压力和自身利益的考虑,要监管党政领导的经济行为可操作性较低。三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起步晚,目前主要局限于对预决算和财务收支的审计,对高校整体经济效益、财务风险等审计开展较少。endprint

三、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监管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财务监管环境

高校内部财务监管环境包括领导层的财务监管理念、学校的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内部财务监管文化等,是在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财务监管的整体氛围,影响着全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风险意识和财务监管理念。首先,优化内部财务监管环境要从提高高校领导层的财务监管意识入手。高校领导不能单纯强调财务服务功能,要赋予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在财务监管方面的权威性,多开展财务管理、财务预测、效益分析、过程控制、监督检查。其次,要通过健全校院两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权、利。根据二级财务管理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财务制度必须能清楚地界定各级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权利和职责范围,要在各担其责的基础上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严格履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决策失误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违法违纪行为予以追究,并与干部考核、晋升、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树立财务制度的权威性,形成财务监管的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应该借鉴COSO报告中的五要素框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应着眼于以下方面来构建:及时有效地防范高校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提高行为者的经济自律性,优化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总的来说,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授权控制原则。相互牵制原则使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都不能由单独一人或一个部门处理完成,必须和其他人员或部门形成相互牵制和制约;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必须各有顾虑,上级受下级的牵制、下级受上级的监督,谁都不能任意妄为,不能出现约束黑洞。授权控制原则是要明确各级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在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不仅要建立校一级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监督二级院系建立不违反财经法规和学校统一规定的院级内部控制制度,报学校批准备案后执行。

(三)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监管水平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财务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学校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编制范围,所有收入一律上交学校财务,不得隐瞒、坐支、截留、挪用。在二级管理模式下,高校的预算包括校级预算和院系预算两个层次,二级学院在编制下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经过细致科学的分析,综合考虑职工数量、学生数量、科研业务量、社会服务业务量等细化因素,详细测算教学业务费、学生活动经费、科研业务经费、公用经费等各项支出。预算一经批准就应作为校内财经法规来执行,不得随意突破和更改。校级财务部门应大力推行预算预警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二级院系的预算资金使用进行实时控制,除了总量控制外还要进行动态监督,随时纠正偏差确保资金使用按预算执行,符合学校整体战略安排。

2.开展对二级学院财务活动的定期检查。学校要明确校级财务处和内审部门对学校整体财务活动的监管地位,把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检查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开展,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根据检查结果严格进行奖惩,与各学院下年度的预算资金量挂钩,体现财务监督的严肃性。对二级学院的检查主要包括:一是对是否依法组织收入的检查,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是否符合物价部门批准的文件规定,是否有擅自提高标准或扩大收费范围的情况;是否有自行收费、隐瞒收入的行为;由二级学院先收费的项目是否全额上交学校,是否有截留等。二是对票据管理的检查,是否全部开具学校正规票据,从财务处领用的票据是否有丢失。三是对支出的检查。对支出的范围、大小、方式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分析,对支出的效益进行指标分析,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有挪用和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等。

3.加强财务监管队伍、二级财务人员队伍素质建设。(1)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监管意识。财务人员必须从专注于事后核算的角色转变为站在一定高度,从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资产完整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学校的资金运动。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既要具备会计理论(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03页)知识,还要有财务管理能力、法制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同时要对学校各类经济活动具体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高校可以从关键岗位的财务人员培训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财务人员。(2)加强对财务监管人员监管能力、技术培训。在高校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当前,制度的制定总赶不上新问题出现的步伐。制度的不完美和滞后的特性必然要求人为监管作为补充。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对弈过程中,监管者的监管能力和技术的高低是能否防范和发现违规行为的关键。高校应该特别注意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人为监管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最大可能地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全面和实时掌控和监督。(3)加强对二级财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是财务专业出身的二级财务人员,对财经法律法规没有进行过正规和系统的学习,法律意识相对较弱。二级财务人员作为院系财务活动的直接经办人员,其财务法律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对二级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宣传和警示教育是未雨绸缪的部署之一。

(四)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监督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要互为补充、紧密结合。高校的内部审计应从事后的审计检查和问责转变为一种风险管控和预警。完善的内部审计应做到:一是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评价高校经济管理活动及相应经济责任;三是促进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这个定位,内部审计的内容不能局限于财务收支,而要更加重视对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评价和管理,还要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对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进行预警。同时,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独立性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还可和外部审计相结合,如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和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胡方年.新时期高校财务监管问题研究[J].教育会计研究,2012(12)

[2]刘艳华.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2)

[3]杨茜.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有效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4(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2013ZCW034)

【作者简介】杨 茜(1982- ),女,重庆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审计模式 篇7

关键词: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这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审计职责的执行效率,还可以增强领导对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视。进而当审计部门提出意见时,领导的重视下,采纳意见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对于企业内部传统的审计模式,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也得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工作现状

我国很多企业内部在财务审计运行方面,由于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所建立的审计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恶性循环,组织地位不被重视,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导致审计工作的困难。

1、财务审计范围的局限性

我国大多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多是指财会工作, 而关于其余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内部预算控制制度并不算在财务审计的范围内,这并不利于财务审计的工作,为其增加了很多的工作困难。因此,即使大多的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应的部分审计财务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范围上来讲, 还是比较缺乏的,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运作。

2、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不被重视

很多的中小型企业,在财务审计的建设上往往是不重视的。迫于要求,建立了一些财务审计的规章制度,但并未按照其实行。在财务审计工作上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大多企业认为,财务审计工作就是自找麻烦,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可有可无,而且占用了人力物力,也不能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和直接利益。有的企业甚至审计人员也是兼职的,审计工作长期是消极怠工,造成审计机构的不稳定,不被重视。

3、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权威性受限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并没有明确企业财务审计机构隶属什么样的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由哪些人员组成;因此,各个企业道德财务审计机构设置都是各有各的特色。有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构直接由行政部门负责, 有的由财务会计负责,直接汇报总干事或者副总干事,又或者直接由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董事会、总经理等全权掌控,自我监督,自我运作。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使得财务审计地位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形同虚设。不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长期以往必定对于企业是恶性循环,丧失其存在的功能性。

二、财务审计基础工作创新分析

1、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财务审计工作方面还是其他工作方面,都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同样要做的是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制度。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准则是保障企业运作的前提。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机制,制定财务审计工作者工作守则,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工作机制。制作财务审计工作执行标准,明确其职权,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实施执行,使得财务审计功能有效发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考核监督,更加有效地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2、建立专业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机构

由于我国各个财务审计工作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因此徇私舞弊、消极怠工的审计工作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发挥财务审计功能,同时降低了企业内部财务运作的效率。 缺乏一定的管理和监督,造假现象也成为了常态。建立专业的专门的审计工作管理部门,从对审计工作者进行时时的培训、抽查、考核外,加强财务、出纳等管理人员的财务审计的概念以及工作机制的认知。从而进行规范化管理, 不仅确保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执行、有效监督,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善企业的财务审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财务审计提供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运作。

3、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

一个企业内部具备良好的审计工作机制,适合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一定是具备优秀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要加强财务审计的管理创新工作,审计人员的管理必须跟得上企业的创新要求。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是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交流,提高专业素质, 保证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最高的效益。创新工作思维、使用新科技,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高效率高收益运作保驾护航。

4、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

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审计人员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 并且审计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实权。因此企业要转变思想,重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财务重要的举措,提高审计工作者的地位,挖掘其潜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可以增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 积极性,明确财务审计工作的定位,科学管理。只有提升、 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财务审计部门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完善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的方式

一个企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发展,一个不与时代共进退的企业始终是会别淘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是不断改进与创新的。想要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项工作,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企业财务审计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必行之路。因此转变陈旧的落后的财务审计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范围,将财务审计工作全面细化,整合优化资源, 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财务审计执行程序创新分析

1、财务基础审计创新

在审计的基础工作上,从对审计工作者思想工作做起,让其重视审计工作,理解、接受财务审计思想。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按照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做好对工作内容及文件的记录,并对基本的工作任务进行审查。确保基础的工作记录是正确的、可信的。

2、财务流程审计创新

在企业内部运行财务审计模式一段时间后,分析财务审计工作在流程操作方面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影响,此时审计工作已经被审计工作者接受,审计工作趋于稳定。审计流程的分析,可以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导向,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3、财务流程绩效审计创新

此阶段是企业内部成员基本熟悉审计系统多要求的流程,重点向逐渐转向分析、改善环节,以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为基础,对企业财政审计工作进行缺点分析,并确定改进措施。例如判定审计过程中执行环节出现问题,则只需要加强遵循审计即可;财务流程过程中的审计工作,更有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

4、财务目标审计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了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目标化,将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析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财务审计要求,只有将目标明确细化,在审计工作上才具有可操作性, 才能将目标一步步实现。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小部门发展,审计部门亦是如此。创新财务目标审计工作,将财务审计工作发展为企业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1、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运行模式,首先选用优秀的审计工作者,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特点,选用计算机、工程、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人才,结合审计人员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优秀的审计团队,提升审计组织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重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用“董事会负责制”,就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审计部等,一级对一级负责。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将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只有严谨的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地外才具有权威性、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及业务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要求企业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业务清晰,并且保持联系,做好衔接工作。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财务审计数据信息、才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并对后期的工作具有指导性。明确审计管理职责,可以促进审计的监管工作。审计监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审计信息系统联网审计模式浅析 篇8

一、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通过网络进行审计的网络审计信息系统是审计中心通过网络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并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就不必亲自到审计单位, 这样便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并且使审计人员更好的保持独立性。网络审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上述模式的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审计中心 (服务器) 、被审计单位 (客户机) 、和网络环境。客户中心在服务器端配备有大容量的存储器。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所有会计信息都实时的传输到审计中心, 由审计中心统一保存, 审计中心随时对保存在本地的审计信息进行审计。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所有会计信息都在审计中心, 被审计系统可以不设数据库, 有关数据库的操作都可以请求服务器来完成, 但这样可能导致服务器不堪重负, 因此被审系统最好自设数据库, 保留本端数据, 相当于做一个备份。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中心进行审计时不需通知被审系统, 更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审计的真实性和审计的可靠性。

二、利用网络和审计信息系统进行远程审计的步骤

第一,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网络审计中的一个初始环节, 是审计测试和审计抽样的数据来源的根本渠道。此环节通过以审计信息系统和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使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按照通过已加密的传输通道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的接口中导入到审计部门的数据系统中从而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转换到审计单位审计信息系统并不改变它的内容, 只是从形式上改变它在被审软件系统中的识别标志, 从而可以按照审计信息系统要求的标志为审计信息系统所识别。数据采集是网络审计系统工作的基础, 对于企业通常只需要导入科目表, 起初余额表, 凭证库表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会计明细账、总账、各种报表等信息。还可将原始数据加入到相应的数据库, 以备核查和其他功能模块共享。第二, 数据整理、转换。数据清理对从被审计单位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查找审计对象潜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情况, 并得出初步意见。主要涉及到数据的匹配与合并。通过匹配, 发现重复的对象;通过合并, 保留或生成一个完整的对象。数据清理活动的核心是近似重复对象的识别。如果两条记录在某些字段上的值相等或足够相似, 则认为这两条记录互为近似重复。我们把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到审计中间表数据之间所需要的各种操作均刻画为转换操作, 在审计数据的转换过程中, 一个转换将源对象利用一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源对象和目标对象都是数据对象集合的元素。数据对象集中的元素能够是任何类型的数据元素, 但是典型的是表、列或表示在内存中暂存对象的模型元素。通常, 转换也可以产生一系列的临时数据。那些必须一起执行的转换被归类到相应的转换任务中。在执行时, 转换步骤是用来协调转换任务之间执行情况的控制流。每个转换步骤执行单一的转换任务, 这种转换任务既可以是从源对象利用一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 又可以是源对象经过多种转换规则转换成一组目标对象。第三, 数据处理。对预处理后的财务电子数据采用查询、统计、抽样、汇总、计算等技术进行分析处理。第四, 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工作按照计划安排, 依照审计程序, 对所审计对象进行符合性测试, 主要通过填表或回答问题方式完成调查表, 通过程序进行统计, 分析出符合性测试结果。第五, 实质性测试。在已做好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会自动形成各科目固定格式的审定表, 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套用模板, 形成诸如现金盘点、固定资产折旧、应付福利费等的计算表。第六, 将分析和测试后的数据归档存入审计工作底稿。

三、审计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审计的局限性及解决建议

1、统一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

开发会计核算软件的厂商为了长期拥有自己的固定的用户和保证会计核算软件的安全, 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格式保密, 以至该软件所含的信息不能被其他厂商调用, 从而使财务数据人为割裂, 形成数据孤岛。这些孤岛易守难攻, 大大增加了实施审计工作的难度。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成为了制约审计信息系统开发使用的“瓶颈”。这个“瓶颈”就使每次审计都需要寻找不同的数据转换软件, 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 也使得利用网络和审计。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审计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 (见图2) 。

统一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可以使在审计中可以使用审计软件利用网络对各种财务信息系统的财务数据获取成为可能。有了统一的接口标准。首先, 审计软件可以向财务软件采集数据, 解决了原来财务数据不兼容而不能直接调用的问题, 而利用网络开发的网络审计信息系统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审计工作也将会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在各个审计机关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 许多集体和个人开发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审计小模块或计算机应用小技巧都可以在整个审计系统内共享, 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以及重复建设, 可优化整合审计资源, 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对审计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将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审计信息系统联合网络进行网络审计在不久的将来将被广泛运用。它有利于审计软件的标准化、产品化, 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提高开发效率, 降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复杂度。

2、网络安全技术

首先, 应加强物理安全控制, 即参与系统开发和财务软件评审工作。财务软件开发时应全面考虑审计程序的嵌入, 建立一个独立的模块作为审计软件系统的“前置”来专门处理电子信息。即由前置模块来完成对输入电子信息的接收、真伪鉴别、解密、模式转换;针对发出的信息由它加密 (将标准数据模式生成电子报文并加密) 和发送。这样一来, 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监控, 自动完成部分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参与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财务软件审计有利于将错误扼杀在萌芽阶段。

其次, 加大逻辑安全控制, 即重点审查系统的安全控制。审计人员要着重对系统的职责分离情况、操作权限设置进行审查, 防止越权操作和计算机舞弊行为的发生, 检查被审单位的系统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 是否设置外部访问区域, 是否建立防火墙和实时监控程序。

再次, 做好审计信息系统防病毒工作。使用计算机病毒的疫苗程序, 监督系统运行防止病毒入侵。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及时修补操作系统和审计信息系统的漏洞做好防病毒准备。

最后, 做好总体环境控制, 审计人员可以实施网络咨询和电子商务签证服务。可就如何选购财务软件, 如何实施有效的系统安全控制和如何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咨询服务, 并按照标准对网上商业活动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全面签证。

3、加强网络审计立法, 制定相关法规准则

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保障。加强网络审计有关的立法, 使审计执业人员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尤其是进行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由于网络审计的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 所以加快建立一套网络审计准则是促进网络审计的重要任务, 加强网络审计立法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

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和网络进行审计虽然有很多的优点,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联网审计并不能完全取代实地审计的全部。我们应该坚持网络审计和实地审计相结合。一些必须进行实地审计的工作是不能够完全被网络审计所取代的, 如取证材料的认可、现场查看, 实地盘点、询问和调查函证等, 所以网络的远程审计还必须和其他的审计方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学荣、张金城:网络环境下的实时自动化审计系统[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1 (2) .

[2]中国软件协会财务与企业管理分会: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J].中国会计电算化, 1999 (4) .

财务审计模式 篇9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

我国企业在内部实行财务审计的工作有两个作用, 第一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第二是增强企业整体的财务控制。它能有效帮助企业监管与掌控各项经济活动, 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 在企业构建财务内审运作模式时, 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本文对这一模式的构建, 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一、现有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不足

对于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现有的运作模式, 现有三种看法。第一, 以问题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所显示的突出问题为依据, 实行追踪性分析, 探讨出问题的起因, 找到被审单位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上相对薄弱的地方,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二, 以项目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关于内部环境问题的重大项目为依据, 结合项目的实施工程与实施结果进行探讨, 以此来评定项目能否正常地实现预期效果, 找出造成项目方向发生偏离的原因, 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的审计模式。第三, 以财务为向导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被审单位的环境财务报告所体现的结果为依据, 探寻整个经济活动过程, 找出导致结果的成因, 以此评定内部环境保护的合格性与绩效性的一种模式。这三种模式虽然能够明确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出发点,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是没有详细地分析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组合要素。企业环境财务内审的运作模式要探究并处理环境审计以何处入手、何时入手、如何入手等方面的问题。而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只指示了环境审计要从哪个地方入手的问题, 对于其他问题并未做出相关指示, 对于到底该怎样实行环境审计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领域不够明确。对企业实行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有多种审计领域, 而不同的审计领域要适用不一样的审计模式, 现有的向导型运作模式并没有明确区分出审计领域。

三是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未能得到统一与完善。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包括许多要素, 主要有目标、依据、内容与方法等。只有明确各个要素的定义与界限, 确定好各自的职能, 才能构建一个统一、有效与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

四是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指导作用。构建一个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目的是有力地指导环境审计的实际工作。而现有的运作模式没有明确分析各要素, 也缺少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系统, 因此对于环境审计实际工作的指导力薄弱。

现有的三种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进一步分析构成要素与详细内容, 创新并完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的创新与完善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就得进行合适的定性探讨, 从而让企业能有效对内部环境进行管理与建设, 致使企业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调控与创新, 积极探索出多方位、各领域、高标准的运作模式。

(一) 提高财务审计的职能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分由多个部门监管, 没有形成独立存在的部门。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中财务审计的职能, 强化对其调控和监管, 致使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迈进, 完善企业各管理职能,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企业综合性能的优化, 需要在提高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职能的基础下进行, 这样能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职能复原, 通过整合全面调控的方式显示出来。财务审计具体实操不只完成大部分测评方案, 还需调节好各种治理结构和管理隐患。可以通过聚合大部分财务审查力量, 保证企业内部全体职员的携手前进与发展, 让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者的角色进行彻底的改变。

(二) 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

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职能, 就必须抓住企业内部管理的主体, 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扩充。这是有效保障企业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监管能力的方法, 以此为企业内部调节与优化提供重要意义。

实际方法包括, 优化财务审计的工作模式, 更新传统老旧的方法, 要把事前预算审计同事中与事后审计相整合, 进行综合考虑, 既能够审计大型财务项目, 又不会忽略细小繁琐项目的审计, 以此实现全面详细地审计所有财务工作, 做到各项财务资源最合理化最优化地配置。同时它还能保证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让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 从而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法。扩充财务审计的方法能够让企业对自身监管做出具体的分析, 促进企业相关财务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健全, 有效解决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 及时遏制一切不利因素。

(三) 稳固财务审计工作者的地位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者同其余部门一样, 拥有平等地位与相关工作职责。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优先发展财务审计人员, 以此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样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实现和谐共处的工作氛围, 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 这些对于企业获取最佳经济利润有重要作用。企业要全力调动各方面要素, 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效能, 注重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 利用科学与先进的方法定位和管理好财务审计工作人员, 完成企业进行整体监管的目标。尤其要注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发挥服务的功能, 不断开阔财务审计工作的方式, 使其获得长远发展。

(四) 提升财务审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现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少不了人才之间的竞争, 企业要想获得进步, 得到长期发展, 调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办法。企业要定期增加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 让财务审计人员获得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管理各方面的知识, 还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办公软件, 比如“word、office”软件等, 要企业能够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财务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去各个领域做好市场调查, 让企业的发展不断向多元化进军。对于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可以特聘经验丰富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尽可能地组建一个高水准、高技能的财务审计团队。

三、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 已经步入了转轨时期, 急需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不应再只注重传统的快速发展, 还应该全力做到最好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对于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与提高环境治理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能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证企业审计工作更加成熟, 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兆华, 孙晓燕.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J].会计之友, 2008 (16) .

[2]许婷婷.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与新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2) .

[3]俞米娜.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4) .

财务审计模式 篇10

一、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内部财务审计运行和管理也在加强。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内部财务审计运行过程中, 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不足, 或是没有将自身的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相结合, 这就导致建立的内部财务审计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 企业内部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内部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对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使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始终不如意。经过分析得出, 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财务审计范围具有局限性

在目前, 我国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单一, 致使财务审计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我国的财务审计多是指普通的财会工作, 不包括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相关的预算控制等也不包含在内, 这就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单一性。当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 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和预算控制等就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 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给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制约着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因此,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 也制定了相应的运行机制, 但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 由于其范围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日常的运作。

2. 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

近年来, 很多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较为看重, 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审计机制。但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 管理人员对财务审计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只是形式化的建立了一些财务审计的机制, 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额按照指定的机制来实行, 或者表面化的实行。因此, 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内部财务审计上存在很多的问题, 甚至是将所有与财务相关的事务直接堆在一起来处理, 处理财务的审计人员也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 没有专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 着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 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和价值, 只要做好企业的会计工作即可。这就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 财务审计人员对工作也较为消极, 导致企业的审计机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 财务审计的地位不明确, 没有足够的权威性

从目前来说, 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有关企业财务审计方面的法律, 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财务审计机构应该属于何种性质的部门, 如何在企业立足, 处于何种地位等, 也没有规定财务审计部门的组成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拥有那些权利, 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这就使得市场上的企业所建立的财务审计部门各具特色, 每个企业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权利也不同, 犯了错误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很多企业中, 内部财务审计部门都是由财务会计来负责, 但有的企业又是将财务审计部门划分到行政部门, 或是部分私营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直接由管理人员和领导来进行, 实行自我监督和运作的模式。这些都是由于我国没有具体的规定, 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因此, 在市场上的很多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财务审计制度, 或是制定的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等, 导致财务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明确, 实行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制度来进行。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 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 是一种恶性循环, 甚至在后期会破坏企业内部的某些功能, 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审计运行中基础工作的创新分析

1. 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制度

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提高自己在社会的地位, 促进自身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以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必须要明确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将每个人的职责分清楚, 有条不紊的做好企业的每一项工作。没有制度的企业看起来自由, 但实际上如同一盘散沙, 内部的管理上也会越来越混乱。因此, 要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 尤其是在财务审计工作上, 需要不断的加强管理, 并积极的创新, 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要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守则, 对上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 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其责任感, 明确审计人员的职权, 要求审计人员严格的按照企业所制定的规则来执行工作,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财务审计的功能, 创造更多的价值,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 企业要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 提高其工作能力, 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促进企业的发展。

2. 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

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 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导致很多企业中出现财务造假、徇私舞弊的现象, 并且审计人员消极怠工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务审计功能的发挥, 并对企业内部财务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 我国企业应该制定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 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抽查, 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等, 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审计工作的认知和重视, 使财务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能够正确的认识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并积极的对待财务审计工作, 以提高企业财务审计的效率, 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机制的正常运行。规范化的制度和管理不仅是对企业财务审计运行的保障, 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升整个企业工作的质量, 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 加强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管理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中, 要向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与正常运行, 都离不开优秀的各类人才, 只有保证企业拥有高素质、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样, 企业要建立健康的审计运行机制, 首先要有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 要实行企业财务审计的创新, 首先需要财务审计人员在管理上和思想上进行创新。财务审计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当前社会的最新动态, 掌握市场上的各类信息, 关注时下的各类企业的发展状况等, 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 来制定相应的审计制度, 并进行管理。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模式的创新而言, 财务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获取信息信息,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 以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 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4. 完善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的方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如果企业不与时俱进, 积极的进行创新, 那么将会很快的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 企业在工作方式上必须有所转变,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工作。因此, 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 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 运用新型的技术来完成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 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保证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对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来整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 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1. 提高财务审计组织的地位, 加强其权威性

前面我们提到, 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地位不明确, 权威性不强, 是企业财务审计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因此, 要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财务审计组织的地位, 明确其责任, 加强组织的权威性。这就需要企业选用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的审计人员, 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审计人员的选择,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团队, 提高企业财务审计的地位, 并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权威性。

2. 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用“董事会负责制”, 就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审计部等, 一级对一级负责。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 创新管理模式, 将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 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只有严谨的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实施, 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地外才具有权威性、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明确划分审计管理职权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财务审计是较为重要的部分, 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审计的管理, 明确的划分审计管理的职权, 并规定其业务范围, 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只有明确财务审计的职责与业务, 做好财务审计管理工作, 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其所需求的信息和资料, 以便于企业做出判断, 全面了解企业当前的状况。审计管理职权的明确, 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还能有效的促进财务的监管工作, 因此,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运行模式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其管理模式, 完善相关的体系,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在企业的发展中, 科学的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对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创新其管理模式,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 2015, No.37515:54-55.

[2]俞米娜.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No.13204:207.

[3]秦项茹, 纪海荣.财务审计模式的创新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5:101-102.

[4]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 2010, No.27105:3-16.

财务分析模式新选择 篇11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有效了解企业财务状况、获取有价值的财务信息的关键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们作出决策判断的有力依据和主要手段。然而,一直以来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在现今市场环境下更为凸显。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大学的三位教授Krishna G.Palepu、Paul M.Hesly、Victor L.Bernard在《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股价》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财务报表分析新思路。该框架将经营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相结合,揭示企业财务状况、了解企业财务趋势,并对企业发展前景作出合理预测。哈佛分析框架对于投资者正确分析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财务分析模式的新选择。

关键词:哈佛分析框架;战略分析;前景预测

引言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方法,剖析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对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务分析作为一种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信息和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在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根据时代环境、对象需求等的不同,也对财务报表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今较为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指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相关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个各影响因素对整体变动影响程度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包括了指标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等具体分析方法。这种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理论的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将反映事物状态、性质和特点等的变量转化成为具体的数值,根据数值给出各因素对整体的影响程度。这样的方法成功的将反映性态的变量,简化成反映事物固有本质特征的具体数值,有利于财务报表分析使用者准确的把握主要矛盾,更有效的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指将同期的财务报表中若干重要因素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根据所得的比率来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和评价公司经营活动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它不仅可以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态,同时也能够对企业历史状况进行比较,可以使财务分析信息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态。当然,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不同,比率分析法的侧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较为常用的比率有:资产报酬率、偿债能力比率、销售利润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法、对比法,是指通过实际数同基数之间的对比来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既可以进行同公司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也可以进行同行业相同时期的横向比较。将企业当期财务状况同之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可以很好的揭示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同行业内部其他企业同时期状况进行比较,能够很好的把握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页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传统财务分析模式的弊端

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的服务对象对财务分析的诉求也不同。当今市场经济飞速长大,整个市场运行日趋完善,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财务分析的主客体和服务对象都日益多样化,这也对财务分析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单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财务分析模式有着其固有的缺陷。

传统财务分析以报表为基石,也就是以报表计算出来的数据指标进行比较,然而企业间选取的指标差异、规模差异、核算方法差异、成长时间差异等必然造成比较结果的偏差。同时,财务分析的主要目标是为投资者未来决策进行指导,传统财务分析模式的分析数据仅为企业的历史数据,而这些历史数据具有着严重的滞后性,在现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条件下,仅立足于历史数据分析的结果无法有效的支撑财务选择。再则,传统财务分析指标选择上缺乏内在逻辑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致使一些分析结果完全不能够体现真实情况。最后,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集中关注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性分析,仅仅是以一种程序化的状态来堆砌数据,很难真正找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遑论对企业起到指导作用。

三、哈佛分析框架

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大学的三位学者Krishna G.Palepu、Paul M.Hesly、Victor L.Bernard在《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股价》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财务报表分析新思路。在此框架下研究人员从经营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个维度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加以分析。这种多维度、立足战略的财务分析模式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也更有利于使用者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经营战略分析。经营战略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区别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标志。其通过对整个行业的分析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来对企业整体业绩进行一个综合预测。进行战略分析的主要目标是探寻企业的利润动因和把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从整体上对企业的潜在盈利能力进行定性评估。这一分析步骤包括了对公司所在的整个行业环境和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战略进行缝隙。合理的定性分析是经营战略分析的首要的基本的步骤,也是进行后续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的重要基础。

2、 会计分析。会计分析旨在评估公司会计信息反映公司基本经营活动的程度。通过评价存在会计处理灵活性的环节来评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适宜性,分析人员可以以此来消除会计信息扭曲的现象,揭示掩藏于财务报表数据之下的真实经营状况。除此之外,会计分析还需要重新计算公司的会计数字,以保证形成新的没有偏差的会计数据,进一步控制会计信息歪曲状况,为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3、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环节立足于公司财务数据,评价公司目前和历史业绩,并对其可持续性进行合理预测。分析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以财务数据为依托探寻企业问题是财务分析的两个重要技巧。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环节的重点问题,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是最为常用的两个分析工具,分析人员可以以此来评价企业是财务政策和财务弹性。

4、 前景分析。前景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中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哈佛分析框架优于传统分析模式的重要方面。它旨在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状态,一个公司前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人的投资信心,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是无法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也就不会受到投资者们的青睐。前景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两个技术是财务预测和估价,是在综合前三个分析步骤情况下对公司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结束语

哈佛分析框架综合了过去、立足于现在、放眼于未来,从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四个方面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同时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价值性进行了理性预测。哈佛分析框架消除了部分传统分析方法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增强了分析的真实性,也让投资人对整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基本情况有了系统的了解,增强了分析的完整性。只有真实、完整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的发展未来。(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Palepu,Krishna G,Healy,Paul M.Business Analysis Valuation;Using Financial Statements.[M]2004

[2]宋惠琴.基于战略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24)

财务审计模式 篇12

一、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由于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直接体现集团公司的出资意图,因此,其财务控制模式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与受资企业组织形式相适应的原则。对于集团公司的分公司等,可以采取直接控制的方式;而对于非全资受资企业的控制则应该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二是与集团公司组织体制相适应的原则。集团公司的组织管理体制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对于直线制的管理模式,由于其管理本身的高度集权,因此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以集权为主;而对于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事业部制,其财务管理的模式除了重大事项进行集中控制外,其余的决策应充分授权。三是坚持效率优先、有利控制的原则。在具体设计时必须权衡两种控制模式的利弊。

二、基于财务控制模式的财务行为能力构建

笔者认为,集团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力是基于集团公司出资行为而产生的制度设计能力和财务控制能力的总称,其行为能力通过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来实施,并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授权责任的考核,财务行为能力是集团公司出资意图的根本保障。

(一)推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及其有效执行。

统一的财务制度是集团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实行财务监控的前提条件。集团公司统一的财务监管制度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1.财务组织制度。包括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及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人员设置等。2.财务决策制度。包括决策规则、程序、权限和责任等。财务决策制度是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设计合理的财务决策制度能够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的预见性、计划性,减少盲目性,优化资源,均衡各方利益。3.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以达到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目的。4.财务预算管理及考核制度。5.内部审计制度。上述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集团公司财务控制实现其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及规避机制的重要保证。

(二)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提高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对受资企业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力监控。依据财务控制模式的不同,实践中存在着指导制、监督制、集中办公制、委派制等不同的财务人员控制模式,但目前较为有效的是财务负责人(或是财务总监)委派制。即在集团公司中,受资企业的财务负责人由集团公司直接委派,对集团公司负责,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由集团公司承担,这样有利于集团公司对受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所委派的财务负责人享有对受资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监控权,财务计划制订的参与权,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

(三)建立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

如何把受资企业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强化集团公司对集团资金流转的控制,谋求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是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是一个可行选择。结算中心是根据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通过统一管理受资企业的银行账户、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主持集团内部往来结算管理、组织集团流动资金管理等手段来提高集团整体信用,降低财务风险,为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及整体利益服务。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受资企业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其实施必要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受资企业利用自主经营权挪用集团内部资金,使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失控。

(四)加强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等财务决策管理。

财务决策属于事前管理,决定着企业集团财务的成败,是编制财务预算的依据。由于集团公司的投资和主业的规模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财务决策管理的核心是投资和经营。集团公司应牢牢控制对集团发展结构与控制结构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投资和经营决策管理权以及例外事项的处置权。集团公司通过财务决策贯彻自己的出资意图也十分重要,对于集团公司鼓励的行业或产品,应积极支持,反之则通过财务决策进行约束和限制。金融危机下,集团公司更应加强对自身以及受资企业投资项目和经营战略的管控,放弃收益少而慢、占用资金大的项目和业务,尽快回笼资金。

(五)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下一篇:灰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