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型审计

2024-08-09

财务型审计(精选5篇)

财务型审计 篇1

面对国内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用缺失的状况, 市场各方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政府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 正在积极地推动会计准则和各种法案的制定, 以规范市场的博弈规则, 其中包括了对内部控制的管制。在新的形势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化已经成为新的制度安排要求, 其逐步由最开始的内部控制评价向内部控制审计发展而来。

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处于重要的环节, 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都需要靠有力的内部控制来予以保证。一系列震惊世人的财务舞弊案件使人们更加强化了关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必要性的认识。企业财务报告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产生的, 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制度建设往往比财务报告本身更为重要, 这一点在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 是进一步强化我国内控制度的大势所趋。

一、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经济学分析

审计报告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报告使用者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使用, 因此不便采用供需模型进行分析, 基于此我们仅分析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假设审计市场是自由竞争市场, 被审计单位均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 。注册会计师靠提供审计服务来获得收入, 为市场上该业务的供给方, 被审计单位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而获得最终产品审计报告, 支付审计费用, 为市场上该业务的需求方。假设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而只有财务报表审计时的供需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与纵轴交于点C的曲线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供给曲线, 与纵轴交于点B的曲线为被审计单位有偿获得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需求曲线 (下同) , 两条曲线的交点A代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供求的市场均衡点, 即审计费用达到使审计报告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ABC的面积为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市场的总剩余, 即被审计单位利益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总和。根据经济学理论中对市场均衡的评价, 将审计费用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供给量定在与A点相对应的位置是有效率的, 此时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总和最大。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 被审计单位在接受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可以接受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 由于由同一家事务所进行两种审计的成本必然小于两家事务所分别审计的情况, 所以整合审计是必然趋势。整合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之外需要增加一份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 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必然要提高审计费用。由于审计成本增大, 同样的审计费用, 在整合审计时, 注册会计师将提供更少的审计报告, 所以供给曲线向左较小范围的移动。与此同时, 由于注册会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合理保证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因此被审计单位披露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同时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传递了其经营管理有效、公司发展前景较好等消息, 所以被审计单位更愿意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此时需求曲线应向右进行较大范围的移动。同时提供两种审计报告市场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报告的供需曲线的交点为A′, A′B′C′的面积为审计报告市场的总剩余, 大于图1中ABC的面积, 所以整合审计增加了审计市场的总剩余。点A′在点A的右边, 说明审计报告的供需量增加了。整合审计的供需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两个经济学模型说明, 整合审计实施后, A′在点A之上, 表明总体审计费用将有所增加, 但A′B′C′面积大于ABC的面积, 表明整个审计市场的总利益也增加了, 且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同时增加。另外, 还可以从图中得到以下结论:A′在点A之右, 审计报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有所增加, 说明整合审计的实施有助于推动财务报表审计的发展, 将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接受审计。在实践中, 财务报表审计具有强制性, 财务报告内控审计的强制化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不会因为整合审计的推行产生更多的审计报告量, 但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分化会更加明显, 前者将更愿意接受和配合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后者将要承担更高昂的审计费用, 同时会被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这有利于这些企业改进内部控制, 提高管理水平。

二、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行性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超然的独立, 客观公正地对审计对象发表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是最常见的审计业务, 财务报表审计从两权分离开始发展到现在, 已经趋于成熟。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近期才兴起的业务,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对特定日期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虽然二者在范围、方法、程序等多个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实质上是“脱胎”于财务报表审计的, 二者在诸多方面是有共同之处的, 因此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经验可以用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内部控制审计执行过程中的成本过高的问题。但是目前对整合审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 只是原则性的指导。二者的相通之处, 正是整合的关键之处, 全面深入了解这些联系,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整合审计的作用。

三、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实施困境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在职业判断力和专业胜任能力等各方面对注册会计师都有更高的要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在表现形式上并非单纯的财务数据, 而是具体的业务活动, 是多个动态过程的集合。因此要对该过程予以审计, 并实现预期的目标是有相当难度的。在财务报告内控审计中, 会限制一些被强制执行的实质性程序, 其原本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应对重大错报风险起到实质作用的。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可以执行的程序种类比较有限, 所以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例如,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由于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具体经营性质、规模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关系, 格式化的审计计划在该业务上是行不通的, 需要高度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能这样才有可能识别出财务报告内控中的重大缺陷。并且此后每次审计, 注册会计师一般都要编制新的计划, 因为内部控制或者内控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变化。此外, 依据《审计指引》规定, 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内部控制以及公司管理层编制的内控自评报告提供双保险的鉴证意见。虽然指引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但是对那些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也要保持关注。对于相当领域的内部控制, 如生产安全的内控、产品质量的内控等方面, 多数情况下是在注册会计师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之外的, 此时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配合鉴证就是必不可少。另外, 有的控制从表面看来与财务报告无关, 但细入分析, 这些控制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指引的意见实质上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要求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推进策略

(一) 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计划整合

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准则允许分而审之, 也可以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是, 《审计指引》建议将二者整合进行。从成本效益的原则, 本文也建议应该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进行。因此, 项目组成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 可以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予以并行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安排方面可细分为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 根据对企业基本环境和情况的了解, 制定审计计划, 确定工作范围、审计的责任和资源的分配。对于上述两者, 审计计划的制定都是首要的。同时在过程中, 都被着重要求了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以及相关内控等重大事项的了解。在制定整合审计计划初期, 注册会计师应就某些事项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方面有无重大影响以及会以何种方式影响审计工作做出判断和评估。

同时, 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 注册会计师还应重点识别、评估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舞弊风险。因为被审计单位舞弊风险比较高的话, 那么内部控制极有可能被舞弊所规避, 而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这样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风险导向的审计思想贯穿在审计计划之中。财务报表审计中, 审计计划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指导性思想, 会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而不断得到修正, 如果项目组成员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决定是否需要修改审计计划。

(二) 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整合

对于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 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与评价方面是有明显差异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评估有可能引发财务报表错报风险时, 深入了解企业内控整体风险, 确认业务层面有关的流程和控制。并在此时对企业层面内控予以评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 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的始终都应当贯穿风险评估的理念及思路。

在风险评估程序完成之后, 财务报表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就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予以初步评价。如果预期内控是有效的或者仅靠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那么注册会计师需进一步对其实施控制测试。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有关控制执行状况的证据可以在内控审计方面予以进一步利用, 但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合理保证需要更加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因而单凭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控制测试期间所取得的证据是绝对不够的。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进一步的审计也是非常必须的, 进一步审计的过程可以在实质性程序之后实施。

(三) 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整合

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最终都要出具书面报告, 且都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虽然二者的意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价时, 注册会计师应依据的是财务报表审计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这个重要性水平与确定认定层次重要的账户和交易时用到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一致。因为, 根据风险评估全程执行的结果, 对最初的重要性水平会做出修正。具体情况如下, 当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了无保留意见, 那么企业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相对比较高, 但并不能排除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当财务报表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 此时,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非必定没有缺陷;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对其发表了非无保留意见, 可以判断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极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此时,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应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摘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伴随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相关配套指引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 是进一步强化我国内控制度的大势所趋。同时二者在范围、方法、程序等多个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在现行制度安排下, 本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计划、过程、结果三个方面的整合推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陈汉文,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 2008, (3) .

[2]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会计研究, 2007, (10) .

[3]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2) .

[4]李锦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J].商业会计, 2010, (4) .

增值型内部审计初探 篇2

关键词: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经济增加值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本质上仍属于内部审计,只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增加了价值增值的内涵。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主要是企业通过审计找到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加以修正,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可以结合内外部审计资源,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审计效率,以至于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复杂化,企业管理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将传统的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增值结合,更好的把控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结合价值增值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应的建议,帮助企业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型内审的比较

(一)理念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只是在模式化的检查漏洞,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将审计作业作为一个产品推销给公司管理层,让管理层转变观念,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实现增值。

(二)对象方面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对象一般是特定的部门或者机构。而增值型內部审计的对象是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团体。

(三)作用方面

增值型内部审计首先是属于内审,所以管理层需要用其来分析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到增值,治理层需要用其来对管理层的工作做出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包含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一般是以风险为核心、以控制为基础,达到实现价值增值的最终目标。

(四)技术方面

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审计资料不单单是厚重的账本,增值型审计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自身的审计数据库,方便审计资料的调取、运用、分析和评价,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审计的时效性,极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有效的结合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扩大了审计的范围,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

(五)效果衡量方面

在效果衡量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区别于传统的内审,强调其客观性,不能单方面的关注成本或者效率,不能过分的追求数字上的好看。要充分的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使得评价能够准确和客观。并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避免了只关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来进行效果衡量。由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形成一个合理的、完整的绩效评价系统。在财务维度方面,从财务管理角度通过对衡量价值创造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来比较增值量。可以包含但不仅限于一下几个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现金增加值、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等等;在客户维度方面,可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客户对企业审计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素养、技术水平等几方面进行定性分析,也可用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等指标来定量考评;在内部运营维度方面,主要反映在于大数据审计背景下,审计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运用程度;在学习与成长维度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审计人员满意度和审计人员自愿流动率等人力资源成长状况,并且评价审计人员对新的审计理论知识的领悟和掌握水平。

三、增值型内审在我国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将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审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发现,前者具有不少优点,特别增值型内审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西方国家增值型内审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在我国,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解,并且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但是考虑到我国经济环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实施基础薄弱

首先,在制度层面,我国当前所使用的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内部审计法规所参考的《审计法》中只是对内部审计的大致框架做了规范,缺乏对内部审计实施细节的把控。并且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也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把内部审计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然后,在技术层面,在大数据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完全采用信息化的并不多,大部分仍然以传统手工审计为主,在浪费大量资源的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审计效率,并且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准确性,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难以实现价值增值从而企业难以达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仍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是要抓住企业的漏洞或者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方面,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完全的做到独立,大多企业是为了完成证监会的要求而设立,形式大于实质,流于表面。在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问题上也没有达成一致,并没有完全做到独立。在人员的配备上,由于有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会计部门转入或者兼任的,而这些会计人员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审计知识与技能培训,导致内审人员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应对企业的各种问题。

(三)增值型内审实施效果差

第一,企业不明确如何实施。首先企业得领导层对于如何通过内部审计的实施达到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并不明确,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及特点并没有很好的把控,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员工也没有做系统的培训,对于管理层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实践。第二,大多数已经实施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企业都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过于重视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缺乏对站在公司治理的层面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深层问题的挖掘和分析。第三,企业现行的内部审计大多还是集中于事中及事后的控制,在问题发生后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是事前预测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娟.完善企业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

[2]吴智华.试论如何强化企业内部审计[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03)

[3]杨风玲.关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刊,2006,11

[4]郭平,郑力.对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审的几点思考[Z].中国审计报,2003,4

财务型审计 篇3

在我国, 究竟长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有何影响, 在多长的时间段上会产生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 但研究结论各有不同, 这主要还是因为研究角度、度量方法、数据获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已有文献大都采用横截面数据, 运用会计盈余度量审计质量, 并且对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多, 对非线性关系研究少。总而言之, 二者相关关系受审计师专业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的要求和审计独立性等因素的制约。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因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线性关系研究就能完全解释清晰的,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对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的关系研究已逐渐转向更能反映关系实质的非线性关系研究。鉴于此, 本文以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 采用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以期能够提供相关实证证据。

一、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

已有文献中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很多, 如审计意见类型、会计盈余质量、审计收费、审计信息含量、审计诉讼和审计失败、可觉察独立性等。本文从审计意见类型角度来度量审计质量。一般来说, 客户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意味着审计师没有屈服于客户的压力, 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较高。本文将审计意见类型分为标准意见与非标准意见两类, 其中非标准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标准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6~2008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 并对这些样本进行如下筛选:①剔除ST公司;②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与其他行业的公司相比具有独特性,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筛选后得到的最终样本见表1。本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分析方法为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软件。

三、研究模型和研究变量

1. 研究模型。

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模型如下:Opinion=a1Tenure+a2Tenure Sq+a3S+a4Ln Ta+a5Y+a6Indus1+a7Lv+a8ROA+a9ND+εi。

2. 研究变量。

(1) 因变量。

本文将审计意见分为标准意见与非标准意见两类。研究表明, 由于我国存在审计师将保留意见变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现象, 这意味着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不再代表着较高的审计独立性或较高的审计质量。所以, 本文中非标准意见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本文研究中的因变量为“审计师是否出具非标准意见” (出具标准意见为1, 出具非标准意见为0) 。

(2) 自变量。

将Tenure的平方项Tenure Sq纳入检验模型中, 是为了检测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为了解决模型中纳入Tenure及其平方项会引起的共线性问题, 对Tenure和Tenure Sq分别进行中心化处理, 以检验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根据统计结果, 在所有样本公司中, 审计任期的平均值为5.75年, 因此Tenure为样本公司i所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审计任期与5.75的差额。审计任期是公司所聘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累计年份。具体来说, 我们把IPO审计 (即三年加一期的上市审计) 的年份作为审计任期的第一年, 如果以后未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那么审计任期按年累加;如果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那么将变更当年作为新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的第一年;如果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 那么合并前后的审计任期连续计算。另外, 对于1992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公司, 我们统一确定其到1992年为止的审计任期为1年, 理由是:1992年之前公司信息质量较差, 很多公司未披露其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情况;另外沪深两市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才设立, 同时1992年年底之前上市的公司只有53家, 并不会对结论造成影响 (陈信元, 2006) 。

(3) 控制变量。

模型中:ROA为年化总资产报酬率;Ln Ta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v为资产负债率;S为虚拟变量, 即是否为国际“四大”的国内合作所 (是为0、否为1) ;ND为净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比例合计;Y为公司上市年数;Indus1为虚拟变量。行业按Wind数据库中的分类再细分为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两类 (制造业为0、非制造业为1) 。

加入Ln Ta是为了控制规模, 大公司有更强的协商能力, 财务状况更稳定;ROA是基于市场的风险和业绩的指标, 我们期望Ln Ta、ROA与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上市的时间越久, 通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 从而其年报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从而加入Y;Lv则衡量了高负债带来的风险, 我们期望Y、Lv与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ND是对流动性的衡量, 代表了快速筹集现金的能力;S代表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与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在发表对持续经营存在疑虑的审计意见方面的区别, 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更强。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列示了对审计意见类型的频数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4 026个有效样本中, 非标准意见出现121次, 仅占2.8%;标准意见占91.3%。

表3是4 026个有效样本在2006~2008年的审计任期内的交叉列联表。我们可以看出:审计任期最短为1年, 最长为18年, 平均任期相对较短, 主要集中在8年以下, 3年以下的密度最大,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并不稳定, 更换较频繁, 也反映出可能存在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表4列示了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审计任期的均值为5.75;中心化处理的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3、均值为1;中心化处理的平方项的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10、均值为1.52, 与审计任期的极小值1、极大值18和均值5.75相对应。国际“四大”的国内合作所占会计师事务所总数的6.2%。

五、结论

表5表明在5%的置信区间, 审计任期及其平方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但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 在一定点后审计质量随之下降, 使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此分析结果说明:不仅从会计盈余角度而且从审计意见类型角度衡量出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根据表5中Tenure和Tenure Sq的回归系数, 我们可以近似地求出倒U型点, 即审计任期相对于审计质量发生变化时对应的拐点。我们可以求出拐点约为7。拐点约等于7说明审计任期在7年中对审计质量存在积极影响, 过拐点后随着长时期的合作, 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不愿失去长期客户, 其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逐渐降低。从表5中也可发现, 国际“四大”的国内合作所与审计质量之间并不相关。行业分类虚拟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反映出制造业公司的整体审计质量要高于非制造业。

本文对如何提高我国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进行了探索, 研究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本文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样本期间的选取间隔短、选取面较特殊、未能观察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倾向等, 这都还有待于完善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 2006;4

[2].陈信元, 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06;1

[3].杜英.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相关研究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8;4

[4].De Angelo, L.E..Auditorsize and audit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3

财务型审计 篇4

国家审计体制的类型

国家审计体制, 是关于国家审计机关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的总称。各国的国家审计体制主要有四种:

1.立法型审计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 由议会直接领导, 依法对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实施审计监督, 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完全独立于各级政府的国家审计体制, 是目前国家审计体制的主流, 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这种体制的特点是, 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高、独立性强, 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干涉。

2.司法型审计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具有司法权, 审计人员享有司法地位,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可启动司法程序迅速处理。国家审计的司法化, 使其独立性和监督职能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 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既要执行审计工作, 又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裁决, 因此这种体制具有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容易被忽视的缺点。采用司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3.独立型审计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单独设置, 独立于任何权力部门, 只对法律负责;审计机关完全根据自身的判断, 决定审计的时间、方式和范围。德国采用的就是独立型审计体制, 联邦审计院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之外, 直接对法律负责。这种体制虽然在形式上独立于三权之外, 但是由于法律是立法部门制定的, 因此这种体制实际上还是偏重服务于立法部门。从这个角度看, 独立型审计体制归属于立法型审计体制。

4.行政型审计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系列, 是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国家审计机关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对政府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这种体制的优点是:审计机关在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能够对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监督, 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但是, 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本身又是政府的一部分, 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审计体制, 行政型审计体制的独立性较弱、监督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的国家审计采用的是行政型审计体制。

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对公共资金监督要求的加强, 现行的国家审计体制已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要求。当前, 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行政干预制约着审计职能的发挥

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对本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揭露政府各职能部门财政收支中的不当行为。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下, 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政府, 而各级政府既是审计机关的领导者, 其所属各职能部门又是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 这在理论上难以解释。审计机关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并且职能部门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领导意志的体现, 因而审计机关对同级其他职能部门进行审计时, 难免会受到行政干预。因为行政干预, 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审计难, 处理更难”的状况, 往往是问题未查清就停止审计, 而查出的问题未经处理就不了了之。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989~2000年, 审计署特派员办事处查处的每个单位违纪金额平均是地方审计机关所查处的每个单位违纪金额的68.18倍。 (吴联生《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国家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改革》, 《审计研究》, 2002年第5期) 虽然这一方面显示了审计署的工作力度, 然而从另一方面却说明了地方审计机关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不无关系。行政干预使审计工作难以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 审计的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2.审计后的问责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 一些政府部门屡犯屡审、屡审屡犯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审计后的问责机制不健全。现行的问责主体主要是同级政府, 审计报告出台后, 政府对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追究不严, 明显存在问责“太软”问题, 审计机关查处的问题移送到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部门的不多, 使得一些审计工作“有头无尾”。

3.审计机关难以全面、如实地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以下简称《审计法》) 的规定, 各级审计机关每年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而现实中, 由于审计报告在提交人大之前必须先征得政府的同意, 因此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在政府的干涉下, 难免会将审计出的一些问题隐瞒不报或大事化小, 提交给人大常委会的就可能是大大“缩水”后的审计报告。这种状况使人大常委会不能充分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 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性。

4.审计机关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由于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而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因此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约, 客观上影响了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的监督力度。

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这些问题, 归根结底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固有的缺陷造成的, 即独立性不强。

立法型审计体制———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 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立法型审计体制, 就是将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因为:

1.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型转变为立法型,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

人民将公共资金委托给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管理, 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使用公共资金为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人民与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之间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人民对政府使用公共资金的情况有充分的发言权和监督权。已故著名会计审计学家杨时展在《国家审计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用人民的钱, 必须充分符合人民的意志;是否符合人民的意志, 必须接受人民的审计监督, 这就充分体现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和宪法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 监督政府使用公共资金情况的国家审计机关, 理所当然地应当对代表人民意志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即国家审计机关应隶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向人民负责的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

2.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型转变为立法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实能发挥较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政府职能已从对企业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地宏观调控, 政企已基本分开, 原来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 与原来的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应, 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已从国有企业领域转向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领域。如果国家审计机关仍然隶属于行政部门, 实行政府内部监督, 那么监督力度必然会受影响。因此, 国家审计体制应由行政型转变为立法型, 国家审计应从政府的行政职能中脱离出来, 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重要手段。

3.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型转变为立法型是审计独立性原则的要求

财务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 篇5

1.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工作主线,这有助于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为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和去除一些效率较低的影响工作的许多细节,许多高效的审计手段常常需要注册会计师了解,如: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途径、对内部的分析与评估以及项目的内部讨论等方法;这些方法和措施有助于审计风险的降低和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对审计单位的认识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加强对于审计单位的认识程度和了解程度,因为审计过程有助于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的过程认识,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的某种认定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和了解、收集相应的证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验证这种认定,以此来比较这项认定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并针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总而言之,审计人员对审计单位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外表至内在的过程、由个体到整体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审计模型的建立正是这个过程的有效体现,审计模型正是减少审计风险的主要方法。

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于审计水平权重的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的模拟条件和范围之内,重大的错误风险中期望的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期望的审计风险值较低时,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就要被检查接受,这就要求追加的审计程序和接受检查的样本数必须要得到更大的扩展。换句话说,审计风险较低的期望必须要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与之相匹配;当审计人员确定较大的重要性水平时,这就要求存在错报过大的风险,则要承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过高。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的水平进行确定时,要以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并通过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实际情况的考虑来确保评估的质量,同时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和所期望的风险水平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分析

1.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CPA的知识框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必须要对所审计的单位有着很深入的了解、其它的外部影响因素、大的行业监管环境、审计单位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及经营风险、客户的相关营业分析和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手段等,是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的评估程序。这些要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的有用人才,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着公司业绩的评价方法、薪酬福利制度、企业战略、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等管理知识,还要有着审计管理相关知识和会计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会计事务所业务主要包括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这两大业务占据了总业务的90%以上的业务水平,这种业务模式较为单调并未有着法律方面和经济方面的相关多元化的业务背景。审计人员倘若不了解相关的行业状况、企业的有关经营情况和模式以及战略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就不具备数据管理统计的相关能力,这些不足和劣势都使得风险导向方法的实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和制约。

2.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欠缺和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法律诉讼风险的加大是风险导向产生的直接原因。然而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助于加强CPA的法律责任和有利于CPA的执业环境的完善。然而,这些法律和法规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不足,如相关的法律可操作性比较差、内容较为空洞和宽泛、不具体,相关的民事赔偿方案还不够完善,法律风险对于CPA所承担的结果来说还很小。法律风险对于我国的CPA来说承担的责任仍然较小,要使CPA受到较大的约束就必须要CPA承担着较大的法律风险。反过来说,假如法律风险较低,这不仅不利于限制CPA离开风险较高的客户,还会促使CPA对审计的风险不够重视,这必然会对审计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于现代导向审计风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3.辅助审计的相关软件和有关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所需的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在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在进行计划时对客户的行业情况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会计师要从外界了解到大量的相关信息,然后对不同的风险客户和不同客户存在的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和提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就要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库和数据库,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全面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和相关的衡量业绩等信息,以确保注册会计师能够有充分的途径来对企业进行认识和分析。这正是国内许多事务所所缺乏的资料和平台,会使得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等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数据积累缺乏,现有的信息庫还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

4.会计事务所的经济效益与运营成本的分析。会计事务所是以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会计事务所只有在充足的盈利情况下,才会寻求新的审计模式。审计运营成本的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延长是采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直接结果。在目前会计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前提下,运营成本的增加往往无法与收费标准进行同等的提高。

三、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对策略分析

1.完善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建设。通过现代的审计理论我们知道,CPA的审计全过程应包含了解测试,然而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这项工作却几乎在审计证据的收集时被忽略被无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加强对了解测试的认识,综合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根据审计风险,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2.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对注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法律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一个基础,相应的法律责任越大,对注册审计师相应的约束能力越强。而我国在一方面相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漏洞,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不能遏制相关的中介机制组织和许多上市公司触犯法律的风险,这就对我国完善法律制度提出了较为迫切的需求。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就要求针对现代导向审计的新的趋势和要求完善补充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同时对许多不合适宜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3.对会计事务所的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和健全。全面的质量控制系统必须要建立在以工作底稿为基础之上,对审计控制质量体系进行充分的评价,并对职业情况进行定期的复查,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培养。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拟定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律师事务所的各项审计准则等是风险导向审计能否在实务中得以执行的重要保障。对审计人员定期的培训制度、绩效考察制度也有利于提高风险导向人员在导向审计时的自觉程度。

4.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和建立新型的律师事务所。新型完善的会计律师事务所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相关的责任意识。以下几种方略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采用会计律师事务所股份制和合伙制的形式、提高注册会计师对职业的准确定位、加强职业会计师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会计律师事务所内部的结构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93.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3]秦荣生.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J].当代财经,2003,(7):83~88.

[4]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王广明,谭宪才,雷光勇.中国独立审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35~38.

[6]刘金星.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评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审计,2007,(8).

上一篇:高校门户网站效果分析下一篇:lorenz混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