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

2024-09-22

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精选10篇)

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 篇1

追溯我国的语文教学方法, 当从私塾起始。在以《三字经》《幼学琼林》为启蒙读物、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课程时期, 教学是以识字、读文、断句、背诵为初始目的, 是以解题、释惑、传道为终极目的的。这样的教学, 虽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 即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但对文本而言, 它的位高 (集美思想、高尚文化、深层蕴含) 与识浅 (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思想层次、学养积淀) 存在的距离太大;从习文实践看, 从积淀的角度看, 在识字、读文、断句、背诵再到解题、释惑这一过程都是遵从了认知规律的, 它无疑是科学的, 但是囫囵吞枣地背诵、超负荷地背诵, 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妨害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发挥, 以至于许多学生畏学、厌学甚而逃学。用今天的话来说, 它是不利于大众教学的。它只适应那个特定的时代, 那个特定的社会。再从文本来看, 其内容是丰富的, 其容量也是充裕的 (以背诵衡量) , 其思想更是先进的, 因为它是以育人为导向为宗旨的。这应该是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可借鉴的地方。

解放以后, 我们彻底抛弃了私塾的教学范式, 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彻底的更新, 以文章构建教材, 且采用了旧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段落、中心、结构”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格局一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中,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也造就了一批新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家。这一时期的教材, 虽有定期的修正与改版, 但都是以“工具性”建构的, 它的单纯性且不说, 其人文关怀、审美情趣以及诸多的能力培养意向更无从谈起。如果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一番审视, 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情境中扮演的是至尊的角色, 他们是星星围绕的月亮, 他们是课堂的中心, 他们是课本的授意者, 他们是学生的役使者;而学生呢?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有听话、服从的份儿, 一切围绕教师转, 一切围绕教材转。以处在这样的地位的教师, 使用这样的教材去教学生, 学生的兴趣何来?学生的兴致何在?这与一批医生领着一帮毫无医学知识、毫无临床经验的“医盲”学习诊断学和解剖学有什么两样!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 语文伴随中国的体制改革, 出现了最为活跃的革新时代。它的活跃性在其他基础学科中遥遥领先。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 昔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至尊地位逐渐被削弱了下来, 教师的主导地位日趋显现出来。从科学教育的观点看, 从科学施教的角度看, 这不能不说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教材量度的限制 (此时教材的质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工具性”已修正为兼具“人文关怀”) , 学生仍然不能如鱼得水, 畅游语文的辽阔世界。在这样的境地中, 教师为了发挥其独居的主导作用, 便开始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的工作——以教材为开掘点, 寻求教眼, 寻求教路, 而后带领学生走进教眼, 踏上教路。此时的学生只能在这条道路上被动地、艰难地、毫无兴致地奔走着, 他们始终看不到路边的风物和更远的景象!曾一度时期, 有不少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驱使下, 便真的开展了研究型的教学。试问:在大众教育的今天, 让这些年轻学子在俨然学者的导引下, 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精妙的唐诗宋词?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出“红学”的深刻?本来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意识的。这样做无疑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曲解。

客观地说, “段落中心”教学也好, 教师主导地位确立也罢, 学生的学习动因依旧没有植根于实践的沃土, 依旧处在知识与能力的检测之中。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检测之中, 学生缺失的是亲力亲为的精读背诵和广泛阅读, 缺失的是广泛阅读获得的学养和文化积淀。在能力检测式的教学中, 教师难免要设计系列教学问题, 在求得释解问题的课堂中, 总希望于山重水复中, 喜逢柳暗花明。但针对学生而言, 无厚积何以薄发?无苦作何以广丰?在这样的情境中, 尽管你教师阶梯搭建的如何巧妙, 道路修建的如何平坦, 树上的桃子学生仍难以摘到, 世外的桃源风光学生仍难以看到。

伴随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解放意识逐步被众多教师所接受, 这种接受以至实践的运用, 更是继以教师为主导后的又一大进步!于是,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呈现, 思想、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在这种解放中我们竟也见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在这景象的背后, 当我们沉静下来认真思考之后, 我们忽然警醒, 这样的繁盛景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的学习是直接的文字体验, 而且是大量的文字体验, 信息的捕捉和采购是无助于学养积淀的, 无限扩展的视界只可增长一些见识, 浮光掠影的蜻蜓最终是不会酿造出甜美的蜜糖的。

语文的春天在哪里, 我们还需继续探寻。

语文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发展到今天, 语文的学养积淀途径我们仍未曾寻得, 语文的大力实践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落实。这就得我们进一步寻找途径, 寻求解决的方法策略。

审视过去, 我们恰恰是返其道而教语文的, 将无助于能力水平提高的“检测”当做主攻目标和方向而耗费精力, 却将用以积淀学养的大量阅读实践放任自流了, 即置放在难以顾及了课外。因此, 我们应该移植曾经的课外任务到课内, 废除曾经的“检测”行为以保障阅读的实施。说到这里, 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今后课堂要提供什么?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应处在怎样的境地?

先说第一个问题。要在课堂实现大面积地阅读, 单靠一本教材和辅助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作如下工作:其一, 建立班级小书屋。采用献书活动收集, 让每个学生每月至少奉献一本书, 多多益善, 作为充实小书屋的主要渠道。其二, 采用多种方式提供读物。如鼓励学生定期租借, 适时购买, 按时订阅, 及时交换, 等等。其三, 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在内容要求上, 首先, 其原则是“有利于健康的人格形成, 有利于学养的积淀, 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其次, 表现在范围要求上, 其原则是:“立足中国优秀文化, 涉猎外国文化精品, 关注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再次, 表现在层次要求上, 其原则是:“内容丰富, 艺术上乘”。

再说第二个问题, 对教师的要求。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所使用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指“指导”或“引导”, 它是以学生的自我体验、感悟为主的, 是将学生真正视为主体的一种表现。大而言之, 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具体地说, 就是交给学生怎样选择书, 怎样会读书, 怎样读懂书, 怎样有效背诵, 怎样快速阅读, 怎样理解阅读……如何使用工具书, 如何摘抄, 如何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 如何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为主, 以学养培育、提升审美价值为目标, 在课前进行学习材料的筛选、编制、印发;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 以学习方法指导为手段, 从事指导与帮助工作。切忌自我表现, 再度进行知识点的筛选、事无巨细的讲解、知识能力的检测。总之, 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为前提。

再陈述最后一个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这就得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天地, 让学生进入书籍的世界, 投身到文字的海洋。让学生情态沉浸于斯, 让学生的心灵愉悦于斯, 让学生的精神倾注于斯。使他们在这里亲历未知的生活, 感受多采的人生, 体验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在这里做真正的主人。在具体阅读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第一, 安静。

这是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二, 投入。这是保障个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三, 熟练使用工具书。这是终生学习的需要, 也是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对阅读的内容, 我们提倡以“多而杂, 感兴趣, 能读懂”为前提, 我们主张以“思想健康, 继承传统, 注重时代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的阅读空间里从事相对自由地阅读、认识、体验。

我们应该反省, 课堂不是检测室, 不是阅兵场, 而是练兵场和试验地!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受检的物品也不是受阅的部队!

在让学生真正做了主人之后, 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不必将精力耗费在研究如何施教的问题上, 而是要倾注精力与心血投入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上。我们的愿景是如何给学生赋予实践的沃土, 使他们在大力实践的过程中沐浴阳光与春风, 使千千万万只蜜蜂在自己的天地里有兴致地勤奋地去忙碌, 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糖。

这应该才是我们期盼的语文教学的春天吧!

摘要:分析了我国的语文教学之路, 在分析中评价了各阶段教学、课程设置的利弊, 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一方法策略包括对课程的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分析评价,方法策略

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 篇2

课堂伊始,我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课件,画面展现的是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早就听说你们非常喜欢我,能不能唱一唱赞美我的歌,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描绘我的古诗或课文,说一说关于我的心里话呢?

接下来,学生有的自告奋勇唱赞美春天的歌;有的背诵描绘春天的古诗;还有的学生说出对春天的心里话;很多学生还说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色……小结,画面展示春姑娘:我真高兴,一节课里,你们既送给了我动听的歌声,感人的故事,又送给了我多彩的图片,精美的礼物。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伸出双手,拥抱春天,把春姑娘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吧!

有兴趣的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绿骑士”的“春天在哪里” 篇3

北京有2000多万的居民,道路路面约为1400公里,尽管公交与12条地铁相互交叉如蛛网密布,但出行仍旧是个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是世界眼中的“自行车王国”,虽然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这种两个轮子的工具是当时重要的代步工具。随着北京这张“大饼”越摊越大,自行车出行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于是在匆忙的车流中,自行车也就变稀罕了。

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出台了一份文件,要求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并将这两项作为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的必要条件。

把自行车请回来——这正是简格民这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绿色出行”

“每天减少130万辆车上路,约180万人选择公交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新增800部公交车保障运力”——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提出“绿色奥运,绿色出行”。作为一位奥运志愿者,简格民开始关注“绿色出行”,并开始了对自行车出行以及公共自行车租赁长达4年的观察。

虽然“绿色出行”或是“公共自行车租赁”对于当时的北京市民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在奥运会之前,北京就有很多民营的自行车租赁公司。例如一家名叫“甲乙木”的自行车租赁公司,在规模最大的时候拥有2000辆自行车,每小时的租金是5角,可以实现异地租还。但奥运前夕,亏损的甲乙木公司不得不被另一家自行车出租企业方舟公司接管。一位曾经在甲乙木工作过的员工说:“只靠租赁收入太低,经营很困难。”接手甲乙木的方舟公司恰好遇到了奥运期间的环保宣传,几天内使用率就突破了2万人次。但这是目前为止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行业唯一有过的春天。那时,北京在地铁口、商业区、交通枢纽、宾馆写字楼及社区建立了230个租赁点,投放5万辆自行车,推行全城联网、异地存取。当时的收费标准是押金400元,另外1小时5元,24小时内20元,包月60元,包年100元。

北京有一家“小王府”饭店,掌柜“小王”名叫王勇,年轻的时候辞去体面的高薪工作下海创业,据说是“第一个把餐巾纸放上餐桌”的饭店掌柜。“小王府”现在在北京已经有了四家分店。就是这样一个商人,在2005年加入了北京初现苗头的“单车风暴”中,注册成立了“贝科蓝图”自行车租赁公司。

“贝科蓝图”是英文Bicycle Rent(自行车租赁)的谐音,作为一家进军环保事业的民营企业,王勇出手并不吝啬,不仅将自行车租赁进行网络化经营,还在官网上公开称将推出5万辆左右有着“贝科蓝图”标识的自行车。在奥运的春风里,北京市政府给予了贝科蓝图极大的支持,批了许多地让他们设点。随着贝科蓝图越做越大,北京市政府也骄傲地将“建造荷兰式的自行车王国”写在了奥运宣传册上。

即便如此,写着贝科蓝图的自行车并没有达到5万辆。而且,奥运会结束之后,自行车租赁行业的寒冬慢慢走来。2010年4月,方舟公司宣布解散,亏损高达1000万以上。当时的贝科蓝图也只剩下12个网点,而在奥运时期,他们一度拥有近200个网点、超过8000辆自行车,为中外游人提供了10多万人次服务。

2011年4月6日晚上9点,贝科蓝图大望路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突然被地铁施工方、街道办、城管大队等强行以蓝铁皮包上,并被口头告知三天内需清空。接下来的几天里,简格民和其他许多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者、NGO一起在微博上发起呼吁,贝科蓝图也写了封求助信,希望能有一个说法,但他们最后也没有等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王勇曾经说,自行车租赁其实是一项带有很强公益色彩的事情,公司每个月都要搭进去几十万,他意识到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被大众和市场消化的过程,起步艰难。王勇说:“人这一辈子有很多机会赚到钱,但这个项目我会一直做下去,哪怕赚不到钱。”

然而,贝科蓝图最终还是谢幕了,简格民遗憾地说:“这意味着一个阶段的告终。”

“绿色骑士”

2012年,北京再次推出了新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4月,东城、朝阳两个区试点共设租赁点63个,自行车2000辆。10月31日,新增第二期入网网点63个。使用时,北京本市户口的居民需要交200元的押金,非本市户口的押金为400元,然后一小时内借还不收费,超过一小时后每小时1元,24小时内最高收费10元,最长可以借用3天。相比北京4角钱的短途公交,2元钱的地铁全线换乘,长时间租用公共自行车显得不太划算。不过从网点分布来看,租赁点大多设在地铁出口或写字楼前,这样有利于解决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交通。

榆次人李彪自打来到北京后就决定要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他每天单次车程5公里,耗时20分钟左右;但若乘坐公交则等车时长不定,坐车时长不定,他还记得最长的一次在路上堵了2个小时,车子压根不动。“骑自行车是为了考虑时间成本。”李彪说。

简格民也是“最后一公里”采用自行车的实践者。每天,从地铁站出来后,骑15分钟左右的自行车到达办公室——“距离并不远,只是人多车多路不好走,所以时常下来推车,走得慢。”简格民说。

但是,像简格民和李彪这样的“绿骑士”在北京并不太多。据统计,目前北京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约为16%,而这个数字在2005年还是30%。而按照规划,到2015年,市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分担率需达到45%以上。

9月份,世界银行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自行车出行的推广活动,简格民参加了试骑活动:从北土城出发,经过西土城、奥森公园到旧鼓楼大街——简格民说这一段非常适合骑行,堪称“五星级路线”。但是在北京,这样的“五星级路线”太少了,例如简格民每天都要经过的五道口一段,人车混杂,路况极差。简格民说“五星级路线”的要求其实很高,开阔的自行车道是必要的,而现在的自行车道要么就是变成了行车道,要么变成了停车位,或者就是没有防护隔离,非常危险;此外沿途的植被、景观、修车点、换乘站等都是“五星级”的要求。

李彪自己有一辆折叠自行车,因为怕丢,他每天都把车子折叠起来拿到写字楼上,放在自己的桌子底下。李彪说公共自行车不怕丢,使用很方便,但他有一个担心:要是骑着租来的车子去上班,下班的时候发现租车点的车子全部被骑走了怎么办呢?

简格民说,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租赁公司联合政府及时收集各个网点的使用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简格民为了研究自行车出行,还曾专门跑到公共自行车租赁发展最好的杭州去观察学习,每隔几百米,简格民就可以找到一个网点,这样即便一个网点空了,很快就能在附近的其他网点找到车子。

推广难题

简格民常常会找周末的时间和一些“绿骑士”一起骑车出行,他们有时候也会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公共自行车在城市中的推广。简格民说,民营公司运营成本高是推广的主要难题。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公共管理系的刘红祥老师最近两年也在研究这个问题。2010年,南京的地铁2号线通到了刘红祥所在的仙林大学城,为了将地铁和附近的大学以及商业区串联起来,一批公共自行车出现在了地铁出口。

刘红祥认为这个项目的实施很有意义,因为他了解到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试点,杭州更是因为出色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发展的标杆。可是,南京的项目实施了一段时间,刘红祥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发现了很多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公共自行车租赁过程中究竟有哪些障碍,刘红祥组织自己的学生一起做了一个课题。

刘红祥和学生们逐个查看了各个租赁点,发现使用率非常低。随后他们又去了运营公司,老板告诉他们,公司经营很困难,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除了像简格民提到的场地成本之外,老板说旧车维护、购置新车、员工福利、调度运营都是巨大的开支。刘红祥介绍,许多运营公司在从事自行车租赁行业之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只是因为政府许诺的一些优惠政策便投入了这个行业。但是自行车租赁对于政府来说,设施存在本身的意义要大于实用的意义,所以很多自行车租赁最后都成了“面子工程”。对于这些“面子工程”,优惠政策是很难自始至终贯彻不变,这令大多数运营公司运作艰难。

有一些运营公司曾经想过在自行车的租赁之外运作一些“副业”,比如零售摊点或是车体广告。但这些尝试在北京都失败了。贝科蓝图曾经的员工说,推行“副业”需要协调的部门太多—工商、税务、水电、市容市政—想要把这些部门全部都搞定对于一个民企实在是太困难了。

相比之下,杭州的成功之处恰在于由于是政府扶持的项目,很容易协调各个部门,因此无论是零售摊点还是车体广告都能及时展开。另外,由于很多游客都很乐意骑自行车环西湖,无意中为自行车在杭州的推广添了一份力。

刘红祥说,“杭州模式”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都是不大容易复制的,因为公共自行车租赁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只有当网点分布很密的时候才会有大收益,所以在前期的推广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配合推广工作。刘红祥希望他所在的仙林大学城能够从重视对大一新生的推广工作,简化他们的办卡手续,这样他们在大学的四年中就能够培养一种习惯。

今年上半年,南京提出了建设“自行车城”的口号。在刘红祥看来,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在实施之前进行充分调研,特别在公众意愿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另外还要注意资源的配套,只有完整的规划和落实,才能使政策达到预期的效果。

旭日阳刚的春天在哪里 篇4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春天里》歌词节选

“世界上还有法则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慈善。你选择法则,绝对是正确的;而你选择慈善,就肯定是高尚的。”

旭日阳刚在春晚唱了《春天里》以后,演唱者、作者和歌曲一同起爆,热火朝天,却突然被作者叫停了。

按照流行歌曲的纪年法,《春天里》在此前很久就在唱了,但是在它即将被成千上万的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电影电视插曲淹没的时候,两个做过农民工的歌手又把它唱红了。谁都知道,无论是文艺界,还是娱乐界,都非常非常依赖缘分和机遇的作用。《春天里》即属如此。这首歌虽然相当棒,但是它和它的作者影响并不大,最多就是局部名声。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由年轻的作者本人喊出来,多少显得有些“少年强说愁”的意味;而当它由一位40多岁的农民歌手用充满沧桑的嗓音唱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不只是歌曲好听,而且是大部分观众都被扎伤了,扎到了心脏最脆弱的部位。

作者收回他的歌,无可厚非,无可奈何,无言以对,因为这就是法则。但是世界上还有法则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慈善。你选择法则,绝对是正确的;而你选择慈善,就肯定是高尚的。

当然,即使作者不收回他的歌,旭日阳刚仍然有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今后他们何以为生呢?在娱乐界混,要靠运气;在音乐界做,要靠水平;再回去当搬运工?恐怕不行了。从低处往上走,痛并快乐;再从高处滑下来,万丈深渊。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5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我认为学生对春的认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和变化就可以了,儿童有兴趣发现春天,记录春天才是最重要的。本堂课我通过畅想春天、寻找春天、记录春天、拓展春天四个环节来实现学生对春天的感知。我还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把寻找春天定位在校园、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中小路等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也寻找身边的春天。在寻找中我没有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把对春天的观察拓展到校外,拓展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之中。我想通过为春天做“成长记录”更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春天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尤其是在观察植物的时候,学生那一脸的兴奋,那种不断有新发现的欢呼,着实让我有一番成就感。在寻找身边的春天时,学生从放学的路上,从田间地头,从房前屋后,从家中的变化,从父母的春耕中都有细致认真的观察。为春天做“成长记录”,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真正地投入其中,主动观察探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体验,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春天的特点和变化,发展了学生观察、合作、记录和整理的能力。

春天不在书本里,春天不在教室里,春天在大自然中。培养儿童爱自然的情感不能关门闭户而应该走出去,用美好的大自然来熏陶儿童,用醉人的春风来教育儿童。大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花草树木是儿童的朋友,花鸟鱼虫是儿童探密的对象。作为教师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欣赏他们的童心、童趣,在儿童对春天的美好情感体验中激发其探究的愿望,引导其尝试观察的方法,促进儿童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地产基金的春天在哪里? 篇6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基金异军突起,风起云涌,正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在大资管时代,互联网金融浪潮方兴未艾,房地产基金怎样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房地产泡沫破灭阴霾浮现,房地产何去何从?

火爆背后危险重重

2013年是房地产基金有史以来最为火爆的一年,募资、投资、退出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在过去的两年,国内房价大幅反弹,然而,国家对炒房等投机性需求的打压令不少炒房客束手无策,于是大多炒房客选择了房地产基金这条路。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基金募集方面,2013年我国新募房地产基金数量达到132只,同比增长40.4%;披露的募资总额达到106.67亿美元,同比增长79.1%。其中,在2013年新募集的房地产基金中,本土人民币基金有128只,占据绝对主力地位。

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郑知行看来,市场看好房价走势前景,房地产基金有比较稳定的高回报;房地产基金存续周期短,退出更加便利是2013年房地产基金火爆的重要原因。

在这火爆的背后,我们看到,大多数房地产基金却偏离了股权投资的本质,成为“炒房”的一种手段。专家认为,我国现存大多数房地产基金多为债权投资模式,从长期来看,行业风险值得警惕,内部洗牌在所难免,管理机构亟须转型。

房地产市场整体的繁荣不仅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传统VC/PE投资者转投房地产市场。但是行业整体大跃进并不见得是好事。

与国外成熟的房地产基金相比,我国新涌现的大量房地产基金性质变了味。据了解,目前国内房地产基金大多资质不高,发行门槛比较低。通常投资门槛仅为200万-300万元,投资周期最快只有1年。投资模式也偏离了股权投资的本质,往往以债权投资居多,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项目公司。

而国内成熟的房地产基金则规模较大,注重出资人资质,投资周期往往长达7-10年。投资模式注重股权投资,往往通过并购等方式来参与到项目的管理和运作,并通过项目长期增值来实现收益。

利率市场化成挑战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民营银行试水破冰……利率市场化离投资者已经越来越近了,作为相关产品的地产基金,前途会怎样?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地产基金迎来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肯定会对地产基金产生一定的冲击,” 厚道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丁浚哲表示,“存贷利差的缩小将分流一部分的基金投资者,品牌优势较弱的基金将首先受到冲击。”

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以低利率抢夺优质客户市场,但在当前房地产开发贷紧缩的背景下,多数房地产企业并不能享受到利率下降的红利,开发商依靠地产基金融资的现状不会有太大改变。

与此同时,金融市场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劣质地产基金的生存空间,投资者的选择将越来越倾向于风控完善、回报率高的地产基金。

曲线入市募资新来源

2013年8月,瑞银公租房基金完成首期募集。该基金是由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公司、上海市虹口区公租房公司、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我国首只投资于公租房并持有其所有权的投资基金。

其实早在2010年,保监会在《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已规定保险资金可投资非自用性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及不动产相关金融产品,为保险机构投资房地产基金铺下政策基础。2012年,保监会的新政“13条”更是放宽了险资运用的范围,保险机构也逐步进入房地产基金领域。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募集对象主要是融资渠道相对匮乏的本土机构。由于机构投资者受到法律法规限制,难以成为私募基金的募集对象,不少机构投资者借道政策对不同机构类型的差别管理进行投资,这一方法成为现阶段房地产私募基金募资的一个备选方案。

“触网”自救迎春天

作为国内房地产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房地产基金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但自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市场接连爆出负面问题。房地产基金业在未来将何去何从,成为各界探讨的焦点话题之一。

从中国目前现状来看,直接融资成为金融资本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房地产基金也继基金、保险、银行等行业之后,迈出了“触网”的脚步,而互联网金融也被业内视为“拯救”房地产基金的新基因。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基金蓬勃发展,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房地产基金管理机构约510家,管理规模超6000亿人民币,其中仅深圳本土房地产基金管理机构约210家,管理规模接近2000亿人民币。

目前已经有多家房地产基金公司开始抢发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房地产权益化产品设计,引入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创新的销售渠道。通过互联网的销售平台,降低了行业门槛,从而解决传统房地产基金的募资通道问题。此外,房地产基金在引入互联网金融之后,在减少中间费用方面也成效明显。

春天在哪里? 篇7

搭上数字化时代的快车,很多产业都进入了新的春天。

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正在为整个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我愿意用“新时代产业”来概括数字出版,那么,共建、共享、共赢将是这一新时代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有人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但我更想用“成就你,陶冶我”来形容它。

业内专业人士评价: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将大大提升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因为,数字化已经成为出版产业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越来越决定着业态的发展。“数字”决定业态,生动的一天天。“数字”开创未来,相伴的一年年。

做数字出版,难,内行看门道;谈数字出版,更难,外行看热闹。但本着敢于班门弄斧的勇气,我想说道说道,也愿意说道说道,因为数字出版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不是吗?没花上几块钱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本职场畅销电子书,时不时地看上一章半节,愿在哪看在哪看;大热天里懒得去电影院了,上网在线看看最新动作大片,愿看哪段看哪段……你怎么过瘾怎么来,反正“数字”着呢。

先说共建。数字出版在建立产业链条的道路上,仍面临着一些瓶颈障碍和现实问题。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市场管理急需规范,内容资源流失严重,版权问题难以根除等等。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面临的考验,是出版行业发展的考验,数字出版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也存在无法摆脱的隐忧,整个行业在逐步规范和成熟中面临着挑战。这里有渠道方面的考验,数字出版尚未形成业界普遍认同的商业模式;这里有产品方面的考验,传统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仍缺乏必要的研究和足够的认识;这里还有盈利方面的考验,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谁来主导数字出版的未来,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既不认知受众和读者的需求,又不明确如何盈利吸金的传统的出版产业和陈旧的商业模式。诚然,除了要盈利,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出版业务来服务传统出版业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切实地去做。

再说共享。数字出版成为超越传统出版、又离不开传统出版的纸电双媒时代的代表作,它的受众和读者与传统出版物的读者群体其实并无太多交集。可以说,数字出版不应是传统出版的简单替代形式,而是传统出版产业在新技术条件下的价值提升和结构再造。改造传统出版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数字出版正应用核心先进技术、实践现代生产方式,加快出版产业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努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伸产业链。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数字化出版,也是在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事业。

最后说共赢。数字出版代表了二十一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它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它深刻影响了社会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数字出版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影响还将发生深刻变化,因为它能够向读者和客户提供一个精确内容的满足,能够达成彼此间的互动性所需,这是传统出版做不到的。满足受众和读者的阅读需求,才是数字出版新的盈利模式。数字出版在产业和市场中能做到些什么,从资源整合到产品推广都围绕着真正以受众和读者需求来做。数字出版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和资金,而在于能否把握数字出版的本质和特点,进而建立起相应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目前,数字出版还有政策层面的担忧,还好,政府是“热”的。

供给革命——春天在哪里? 篇8

电价改革是公认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但如果认为电价仅仅是由电厂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四部分组成的却是片面的。因为电价不能仅仅考虑成本因素, 还必须考虑如何发挥电力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要考虑政策因素。

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煤炭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经过多年被称为“傻大黑粗”的发展, 山西在一煤独大的路上不断探索, 逐步找到了煤炭业发展的发向。从2005年6月开始, 山西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 以改革采矿权配置方式,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为突破口, 从而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煤炭资源事例和有偿使用的序幕。

从2005年~2008年, 山西省推进关井压产的“三大战役”, 开始第一轮资源整合, 当时就依法关闭8000多个非法矿点, 淘汰1363个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 初步扭转了煤炭生产领域多、小、散、乱的局面。从2009年以后, 山西省在煤炭生产领域再次掀起第二轮力度更大的资源整合, 到2013年末, 煤矿总数进一步压缩到1061座。

通过资源整合, 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变化:

一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开始进入大矿发展阶段。山西省煤炭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少到2013年的1061座, 压减75%, 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 单井平均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 比2005年提升了6倍多。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 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2万人死亡, 百万吨死亡率平均2.66。而2013年, 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百万吨死亡率降低至0.077,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11, 创下山西煤炭现代开发史以来的最低值。

三是煤炭总产能不断增加。在整合矿井没有全部投产的情况下, 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 而到2013年, 山西全省全年煤炭产量达9.6亿吨。

四是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以阳煤集团为例, 该集团通过改进采煤方法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 使原地方小煤矿30%左右的资源回收率, 提高到整合后的60%以上。

五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往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 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 山西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资源整合后, 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 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4.8%提高到81%, 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序、集约、高效开采, 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还是在2009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山西经济实现了由下滑到较快增长的重大转变, 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进程, 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也在明显改善, 2009年, 山西省11个省辖城市中, 10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总体好转, 在山西省河流监测的102个断面中, 水质优良的断面达到30个, 比2008年增长13.9%;重度污染断面占监测断面比重减少4.4个百分点。时至今日, 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 山西省辖市几乎已与污染最严重的十座城市彻底告别, 山西的天空正在变得越来越蓝。

煤炭资源整合, 对山西省的煤炭工业发展, 对于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山西人民的饭碗, 对山西人民的生活意义非凡。当年, 甚至有人发出了“山西煤炭的春天来了”的感叹。

然而, 在充分肯定煤炭资源整合给山西经济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遗留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不断显现。

2014年7月初, 山西省物价局下发《山西省物价局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称, 山西省计划取消面向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不合理的服务性收费, 取缔一切涉煤乱收费;降低部分涉煤收费的征收标准;严格规范保留的涉煤收费项目标准。这被认为是始于2009年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也就是山西煤炭行业改革的延续。

煤炭资源整合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同时, 也是为了稳定产量, 从而稳定煤价。通过大力度的资源整合, 毫无疑问, 山西省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但从市场的角度, 恰恰与预期相反, 山西煤价在煤改后不升反降, 而山西经济增速也持续放缓。煤改后的3年里, 煤炭价格不断下跌, 跌幅已达38%, 煤价从2011年10月的853元/吨, 下跌到目前的530元/吨。2014年上半年, 山西GDP增速仅为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

2009年, 在强力推进煤炭资源兼并重组之际, 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国进民退”大讨论。反对者认为, 山西在“以安全的名义”驱逐民营经济, 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是改革倒退的标志性事件, 也为山西经济失衡带来严重的“体制赤字”。

当年, 即有反对整合的人认为, 靠行政权力进行资源配置、推进国企垄断, 长期看, 会带来效率低下和供应短缺, 煤炭资源价格势必畸形上涨, 全社会都要承担很高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认为, “国有部门效率显著低于民营部门, 同时又占用了与其规模和效率不相称的大量的经济资源, 这是目前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煤炭市场黄金十年的结束, 当前的山西煤炭已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林永生认为, 如果没有当初的“国进民退”, 允许中小煤矿企业自由竞争, 它们会充分利用其自身灵活性的特点, 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 应该可以减少或避免市场风险。

而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还有一个现象在业内广受关注, 即基建矿井迟迟不能变为生产矿井。

基建矿井指新建矿井或者改扩建矿井, 经过基本建设, 进行联合试运转并竣工验收后, 方能转化成合法生产的生产矿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 产生大量基建矿井, 大量的基建矿井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矿井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大量资源的浪费, 大量的投资成为摆设;其二是一些基建矿井不规范管理, 甚至偷偷生产, 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并造成国家税费的大量留失。大量基建矿井无法转变为生产矿井集中反映了审批环节和监管工作的薄弱。

电改:最大的垄断是行政垄断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于1997年, 从最初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 历经“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主要改革思路, 到2002年国务院“五号文件”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电网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而2007年初下发的《“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指出, 电力体制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 与加紧处理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一起被明确列在“十一五”前两年的改革日程中。

虽然我国电力行业组建了5大发电公司, 厂网分开基本实现, 发电领域初步形成竞争型市场结构, 但由于缺乏适用的市场规则和配套的市场建设, 有效竞争的条件并未形成。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至今, 1996年颁布的《电力法》仍未修改, 改革“无法可依”, 各方面的认识难以统一, 改革方案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电力行业的结构改革不到位, 虽然南方电网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5家区域电网公司分别挂牌成立, 但以区域电网公司为主体的输电运营体制框架不但没有形成, 反而在不断弱化。此外, 电网公司主业与辅业尚未分离, 输电、配电、售电的一体化经营, 也都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模式不相匹配, 制约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较缓, 唯一的东北电力市场“竞价上网”试点, 也由于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暂停。

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 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为电改四大步骤。而到目前为止, 十多年过去了, 只有厂网分开算是基本实现了。

而电价改革是公认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

但如果认为电价仅仅是由电厂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四部分组成的却是片面的。因为电价不能仅仅考虑成本因素, 还必须考虑如何发挥电力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要考虑政策因素。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应该在认真核定发、输、配、售等环节的成本的同时, 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和电力的自身发展需求, 用电价杠杆,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节能减排, 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做到这一点, 绝不是将电价放开, 完全由市场决定所能够做到的, 更不是通过将原来一个集生产、输配、销售为一体的的电力企业分解开来所能做到的。

“最大的垄断是行政垄断, 电价不脱离行政制定, 电力改革就无法取得突破”,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说。

电价改革之所以要优于诸如主辅分开、输配分开, 刘纪鹏认为, 是因为“有关部门大包大办, 电价不动, 发电企业卖给谁都一样, 消费者找谁买都一样, 所以发电企业亏损不断。而一旦上网电价提高了, 销售电价却不能提高, 电网公司又会亏损, 这又逼迫它们另寻出路, 从而在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市场垄断。”

7月, 有消息称,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一稿已起草完成, 核心内容包括两项, 一、输配电分开正式被列入改革盘子;二、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 即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电网费。

牵动各方神经的电改正在提速, 力度可能大超预期。

课堂教学转型的落脚点在哪里 篇9

关于课堂教学,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都揣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虽然目前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电子白板、多终端的学习平台、电子书包等,让人目不暇接,好像教育现代化已经来临,但是当你进入日常的课堂时你会感到强烈的反差,因为课堂还是几十年前的课堂,“始终不变的还是我”。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一切课程改革举措的落地之处。面对现实,心灵不时叩问自己:这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吗?课堂教学转型到底转向何处?

一、立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叫做“课堂”的地方发出自己的声音?怎么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沟通之地、智慧传递之地、相互沟通合作交流之地,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说: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每一个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教师只是在为学生的内化创造条件,再多的表面形式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因为你的“精心设计”而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最终使他们丧失了对课堂的热爱。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课堂上充满活力与激情,课堂上的空间都是学生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亲自动手动脑,讨论交流,所有的学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吮吸知识的琼浆玉露。课堂教学转型,应该立足于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教育应该尊重人的天性,免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转型的课堂应该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或是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认识。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的,这就要求赋予知识以生命力,必须将知识当做生命体来构建。“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经历生命的历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三个生命体在不断交流、高频率地互动,知识在不断完善,教师、学生孕育了“知识生命体”,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使“知识生命体”不断成长和壮大,枝繁叶茂。

二、立足于“生态课堂”的构建

所谓“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中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死”的,教师要让这些“死”的教科书“活起来”,让学生在“死”的知识的铺垫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让知识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从概念的诱发到概念的生成,再到概念的形式化、概念的应用,在教师的引领下,这一“知识生命体”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枝叶茂盛,学生伴随着“知识生命体”共同成长。这样一个“死”的知识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让知识深入生活,是教师给“死”的知识注入生命活力的又一策略。知识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际为起点,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根基。它不能是空洞和抽象的。那种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除了需要死记硬背之外别无它法,而且这种知识一旦离开课堂或书本情境,便失去了生命力。

三、立足于提升师生生命智慧

课堂教学的功能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标准明确了各门类的学科,如语、数、外等,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二是能力的提升,即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因此,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在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充满智慧。对学生而言,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面对新问题,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解决问题,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小组讨论,问题在争论中不断解决,智慧在交流中得以提升。对教师而言,面对几十个不同头脑的思考和质疑,教师的知识储备显得很有限,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们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面对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师生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悄悄得以提升。

转型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更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分数,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在课堂上,师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转型的课堂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

四、立足于净化师生的灵魂

课堂是一个让师生灵魂得以净化的地方,是一个让师生共同享受生命的快乐场所。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入课堂都会忘却一切课外之事,除去世间尘埃,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里是充满智慧的场所,是一个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各抒己见的地方,它让每个人明白做人准则,体会做人的尊严,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如一汪清泉相互交融,滋润着大家的心田,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生出邪恶,不会出现暴力。浸润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充满爱意,最终使得师生的灵魂得以净化。

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其自身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他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自己。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课堂上,从师生共同度过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获得一种生命个性张扬的痛快,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而要让学生享受生命的快乐,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情境,把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中享受快乐的过程。同时,对个性各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本着“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以一颗平等之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我们所期盼的课堂。

百货业的春天在哪里 篇10

楚修齐强调,百货业不是没有春天,但只有定位合理、经营合理的百货才有春天。百货业现在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机会,从业者可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创新发展业态等方式,着力解决消费者提出的商品价格过高、服务体验不佳等问题。

闭店潮

据联商网《2015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20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81家,远远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23家关店数量。

同时,国内最大的连锁百货商店——万达百货于2015年下半年关闭了位于济南、唐山、温州、荆州等地的46家严重亏损门店,占到了万达百货所有门店的一半。

事实上,从2012年起,中国零售行业接连面对电商冲击、零售巨头扩展步伐放缓、行业翘楚关店闭店等一波接一波的利空打击。

“关店原因很多,而零售资源过剩与电商袭掠是重要原因。目前,百货超市业态纷纷试水电商,但未取得突出进展,销售业绩不佳。一些百货企业房屋租赁到期,租金上涨难以为继。”和君咨询合伙人、零售研究中心负责人丁昀说。

回顾历史,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过停滞期和萧条期,零售业市场也在这期间被迫重新洗牌。沃尔玛未被大环境所吓倒,反而正确识别出危机中蕴含的机遇,借助自己优秀的管理水平及强大的供应链物流能力,借势迅速挤垮了一批小零售商,占领北美市场,进而往全世界扩张。

必修课

“造成‘关店潮现象的原因在于,这次变革不仅是一轮技术变革,更是一次产业升级变革,是对中国商业基础层面的‘补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认为,“中国的零售渠道在过去的30年内发展迅速,经历了国外近100年的业态发展历程。”

“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在全国各个区域均催生出了一批零售商,这些企业搭上了经济增长的快船,没有经过经济的低增长期或徘徊期。在温室中茁壮成长,而代价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的零售能力和竞争力。在并购整合、流通供应链、运营管理等商业基础层面上欠下了大量的‘必修课程,这正是传统零售业陷入困境的本质原因。”楚修齐说。

“由此,一些人武断地认为百货业没有未来,事实并非如此。日本银座三越百货公司正式开辟的免税店中,80%的顾客是中国人,日本的百货零售经验值得学习。”楚修齐强调。据悉,日本J. Front Retailing Co.百货公司、Aeon Mall Co.大型购物商场正在日本各地投资兴业,以期吸引中国游客。

“所以,不是说人们不愿意逛商场了,是国内百货业需要改变既有的问题,成功的商业要直指人心。根据调研发现,日本实体店商品价格与网络购物价格不相上下,却提供了比线上购物更好的体验感。因此,中国的零售市场需要类似小米的企业出现,把虚高的价格打破,让消费者回归实体店。”楚修齐建议。

主渠道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预测,2018年网络销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20%,实体零售仍将占据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零售主流渠道。

“2015年,我国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现了30.1万亿元,其中实体商业占比90%以上,是满足居民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实体零售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尹虹表示。

“交易价格和展示价格一般略有差异,因此实体百货业需进一步研究价格展示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王府井集团副总裁杜宝祥认为,“目前,受众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因此百货业应当结合市场定位引进商品,价格上需符合市场规律,更接地气、更普众化。”

“让服务成为商品”虽被屡次强调,但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一些百货企业仍然忽略服务的重要性,没有把服务转变为商品卖给顾客,其所谓的服务更多仅停留在让礼仪小姐在门口喊喊“欢迎光临”的程度。一些百货店“除了货就是货”,连顾客坐下休息的地方都不够,顾客自然不愿在这种百货店待得更久。

上一篇:智能辅助软件下一篇:财务审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