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共8篇)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要注重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识字教学环节中,我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利用他们所熟识的语言因素和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引导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识字。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课堂本称“学堂”,它原本便是学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创新的精神,使其学得积极、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识字能力。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字,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这是独立自主识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我以组织、引导、参与者身份走入学生当中,始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自主学习为宗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放手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
首先,我在课前准备了以桃花为衬景的卡片,卡片上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的生字,这样既应合了春天的主题,也是学生对学习生字产生了兴趣,然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重温字音,用生字扩词。发现问题了,小组内同学一起想办法解决,扩大了学习的参与面。在课件中,屏幕上出现一幅美丽的春姑娘送花的画面,在每朵花上都有本课生字所组的新词。这样,就很巧妙地把文中的生字新词又巩固了一遍,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因此在交流汇报时出现了踊跃举手发言的热烈场面。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是那样积极、主动,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显然,他们已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人人都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低年级孩子虽小,可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都是好学上进的。而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这种互动、开放的教学形式,恰恰为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交流、表现自我的机会。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简单,往往是“对、好、很好、你真捧”之类的词语。那么究竟好在哪里呢?老师肯定的是自己的哪一方面呢?学生并不知晓。因此,课堂的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富有指导意义。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激发他们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思考、探索和表现。
课改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一切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经验着手,着重于孩子们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细致具体的评价。例如:小组学习完毕之后。我及时评价:“同学们小组学习的气氛很热烈,老师很为你高兴,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相信你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再找出课文中的春天时,学生找得很准确,我立即予以表扬:“真不错,你们把文中的春天找到了!真会读书。”由于我的适时赞美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意识,充满了对孩子们创造精神的呵护,使他们产生了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于是,深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畅谈自己对春天的感觉和体会。除了此类的语言评价外,我还通过眼神、微笑、动作等形式对学生予以肯定,即便孩子的回答不够准确或错了,我也没有批评、挖苦。正因为有了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有了一个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他们的学习兴趣极浓,敢于发言、乐于表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笋芽儿》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体验的培养。二年级《笋芽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勇于进取。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并努力做到评价准确到位。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直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小草弟弟)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 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雷公公的气势„„”。这些话语有利的激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二、有效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学生的情感。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投影片,并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万物复苏的春景,观察笋芽儿破土而出,最后长成苍翠青竹的生动景象。使学生在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训练了观察能力,受到美的教育。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笋芽儿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课件音乐,学生在笋芽儿前后的语言变化过程中,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例如:“瑟缩着身子”与“一个劲儿地往上钻”,“央求”与“自豪”,“不住嘴地说”与“急得大叫”等。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有待改进。
《有趣的作业》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向纵深发展,因为没有创造的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学习《有趣的作业》一文时,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而充满情趣,从课前准备到新课导入直至结束,学生看似都在活动,真正用于学习书本的时间不多,特别是最后一个五一节,没有让学生去抄写字词、造句,而让学生去画画,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画出了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粉红的桃花、可爱的金鱼、清澈的湖水、嫩嫩的柳枝,之后,还写出了美的语言,活动并没有影响学习,相反还促进了学习。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情绪,放后让学生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本课的教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教师能够把课堂从学校搬到公园、绿地,让学生带着书本,去摸一摸花草树木,看看小河清澈的流水,活泼的金鱼,去亲近大自然,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将更好。
《咏柳》教学反思——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侯桥小学
陈翠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小池》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到了教学的末尾,即在我讲述完整首诗的诗意后。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把生字词安排为课前预习自学,可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安排就不能让他们更透彻地去理解生字词,同时也不利于下面对古诗大意的教学和对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书板画的设计上也有所欠缺,板书不够完整,板画没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画环节中,我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体会,也能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可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讲解与板画有点脱离,导致板画不能发挥作用,而且板画的技能也还不够成熟,画得不够生动形象,在这方面上,我觉得我应该多加学习和练习。第三,我的讲解不够详细,有的地方显得有点操之过急,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诵方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因为讲解不够详细,所以显得内容有些空洞。在导入环节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整个设计中,我以小学语文新课标为指导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也一直想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教学,不想被那种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方式所束缚,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尽管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有漏洞。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挺连贯的,不会有很多脱节,只是有的儿童化语言还应当加强,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教态还是挺自然的,没有那么拘谨。
总之,在这一次讲课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地方设计与实施有所脱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考虑更多的因素,从而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经验是靠积累的,我会在每一次的教学后,认真地去做好反思与总结,争取每个下一次都能做得更好。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不成什么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
好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本课的生字学习时,我将生字的结构用“猜字谜”的方式在课件上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音序、音节、部首、组词运用四方面逐个进行学习,我先让学生自主读书,提出问题后,再调整自己的教法,并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这是学生作为真正课堂主体的主要表现之一;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我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引领,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由浅入深地思辨,利用自己的主动思维去不断获得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是学生作为真正课堂主体的主要表现之二。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体现出学生主动性作用和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真正有效性!
《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 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1《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一课《春天在哪里》是著名儿童作家陈伯吹写出的一首诗歌,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很有特点,诗歌的每一小节是先提问再回答,给人一种新鲜感,但其中一些句子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而学习这篇课文时,正值春光明媚,因此,我事先布置学生请家长带着去找春天,而我也利用学生在校内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春天,同学们都很兴奋,找得也很仔细,他们发现:校园里的草坪绿了,樟树发出了新芽,竹丛中长出了笋芽儿,有个学生还兴冲冲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春天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对于同学们的发现,我及时地给予肯定,由于我安排了这两次活动,接下来在课堂上学习《春天在哪里》的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到位。我发现,连平时不喜欢读课文的同学也读得有感情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两次找春天的活动使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2《笋芽儿》教学反思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如刚开始时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思考:
1、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2、《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经常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是有声有色,可在课后学生的朗读又是很平淡呢?甚至是一些练习过的课文。
3《有趣的作业》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故事性较强,学生读起来非常易懂。但是课文中有两个句子较长,学生读得不是很顺畅,在早自习时,反复带读,很有进步。因为在课前就有带读课文,所以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效率还不错,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而且我发现课文的朗读有点儿朗朗书声的感觉。第二课时里,我只抓了两个重点,第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模仿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也能代表春天。在这个环节,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早上我带读课文时,读到“同学们的桌子上,有装在墨水瓶里的蝌蚪,有插在水瓶里的柳枝 „”时,游思远快嘴读完后,加了“等等”两个字,当时我并没有吱声,在课堂上,讲到这里时,我便把思远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字,他说,这里有很多点点,点点的意思就是还有很多没说完,很多孩子开始附和,于是认识省略号就水到渠成了。补充句 子的仿写虽然与课文句子有出入,但是句子都说得较完整。第二个重点是理解小丽为什么画一幅图作业寻找春天的作业。通过想像小丽看到“爱护花草”的牌子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如,小花也有生命,摘了会疼;小花被摘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小花被摘光了,就不是春天了等等。七嘴八舌下来,都明白了小丽画玉兰花的原因。4古诗两首《咏柳》教学反思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4古诗两首《小池》教学反思
《小池》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上课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5《程门立雪》教学反思
《程门立雪》新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课文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也把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10个汉字,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想。通过品词读句,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进一步体会到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度及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设计时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都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刻意地去作生硬的指导,力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如,从学生的预习出发,组织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又如在教学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再读课文,感悟内容时,我布置了一个大问题“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整个过程完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去讨论、去争辩,去感悟,真正做到全体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课文感悟过程中,教师真正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及时进行课外拓展。我想如果最后能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6《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习做了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习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
《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范文之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理解重点句子来突破中心的方法,很顺利地完成 了教学任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妈妈的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话都写在练习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有什么感悟?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节课重点难点部分用的时间并不多,但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深度相当可观。语文课堂的知识点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能详细地讲给孩子。在实用的课堂上,我们更提倡抓住一两个方面讲细、讲深,让孩子们在在学习中有所悟,思想有所洗涤,能力有所提高。《形声结合识汉字》教学反思
上午我的语文课,讲了《识字一:形声结合识汉字》。
这一课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汉字,我先出示:浇、烧、晓三个熟字进行引入,让学生认读,并找出几个字的共同特点。学生们都找出了它们去掉偏旁之后就是“尧”字,但是都没找到它们都发“ao”的音。后来,经过让学生反复读几个字,再提示,终于有学生说出它们是同音,其实是都发“ao”的音。通过这几个字的共同特点讲解什么是“形声字”及形声字的特点。接下来,就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猜生字的读音。再记住生字,组词等,最后,还背了课文里的儿歌,效率很高。
另外,我又想起来以前教学中用过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的手有事可以做,避免他们去拿其他的东西玩。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2
解放以后, 我们彻底抛弃了私塾的教学范式, 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彻底的更新, 以文章构建教材, 且采用了旧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段落、中心、结构”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格局一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中,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也造就了一批新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家。这一时期的教材, 虽有定期的修正与改版, 但都是以“工具性”建构的, 它的单纯性且不说, 其人文关怀、审美情趣以及诸多的能力培养意向更无从谈起。如果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一番审视, 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情境中扮演的是至尊的角色, 他们是星星围绕的月亮, 他们是课堂的中心, 他们是课本的授意者, 他们是学生的役使者;而学生呢?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有听话、服从的份儿, 一切围绕教师转, 一切围绕教材转。以处在这样的地位的教师, 使用这样的教材去教学生, 学生的兴趣何来?学生的兴致何在?这与一批医生领着一帮毫无医学知识、毫无临床经验的“医盲”学习诊断学和解剖学有什么两样!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 语文伴随中国的体制改革, 出现了最为活跃的革新时代。它的活跃性在其他基础学科中遥遥领先。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 昔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至尊地位逐渐被削弱了下来, 教师的主导地位日趋显现出来。从科学教育的观点看, 从科学施教的角度看, 这不能不说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教材量度的限制 (此时教材的质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工具性”已修正为兼具“人文关怀”) , 学生仍然不能如鱼得水, 畅游语文的辽阔世界。在这样的境地中, 教师为了发挥其独居的主导作用, 便开始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的工作——以教材为开掘点, 寻求教眼, 寻求教路, 而后带领学生走进教眼, 踏上教路。此时的学生只能在这条道路上被动地、艰难地、毫无兴致地奔走着, 他们始终看不到路边的风物和更远的景象!曾一度时期, 有不少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驱使下, 便真的开展了研究型的教学。试问:在大众教育的今天, 让这些年轻学子在俨然学者的导引下, 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精妙的唐诗宋词?他们是否能真正研究出“红学”的深刻?本来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意识的。这样做无疑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曲解。
客观地说, “段落中心”教学也好, 教师主导地位确立也罢, 学生的学习动因依旧没有植根于实践的沃土, 依旧处在知识与能力的检测之中。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检测之中, 学生缺失的是亲力亲为的精读背诵和广泛阅读, 缺失的是广泛阅读获得的学养和文化积淀。在能力检测式的教学中, 教师难免要设计系列教学问题, 在求得释解问题的课堂中, 总希望于山重水复中, 喜逢柳暗花明。但针对学生而言, 无厚积何以薄发?无苦作何以广丰?在这样的情境中, 尽管你教师阶梯搭建的如何巧妙, 道路修建的如何平坦, 树上的桃子学生仍难以摘到, 世外的桃源风光学生仍难以看到。
伴随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解放意识逐步被众多教师所接受, 这种接受以至实践的运用, 更是继以教师为主导后的又一大进步!于是,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呈现, 思想、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在这种解放中我们竟也见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在这景象的背后, 当我们沉静下来认真思考之后, 我们忽然警醒, 这样的繁盛景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的学习是直接的文字体验, 而且是大量的文字体验, 信息的捕捉和采购是无助于学养积淀的, 无限扩展的视界只可增长一些见识, 浮光掠影的蜻蜓最终是不会酿造出甜美的蜜糖的。
语文的春天在哪里, 我们还需继续探寻。
语文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发展到今天, 语文的学养积淀途径我们仍未曾寻得, 语文的大力实践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落实。这就得我们进一步寻找途径, 寻求解决的方法策略。
审视过去, 我们恰恰是返其道而教语文的, 将无助于能力水平提高的“检测”当做主攻目标和方向而耗费精力, 却将用以积淀学养的大量阅读实践放任自流了, 即置放在难以顾及了课外。因此, 我们应该移植曾经的课外任务到课内, 废除曾经的“检测”行为以保障阅读的实施。说到这里, 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今后课堂要提供什么?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应处在怎样的境地?
先说第一个问题。要在课堂实现大面积地阅读, 单靠一本教材和辅助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作如下工作:其一, 建立班级小书屋。采用献书活动收集, 让每个学生每月至少奉献一本书, 多多益善, 作为充实小书屋的主要渠道。其二, 采用多种方式提供读物。如鼓励学生定期租借, 适时购买, 按时订阅, 及时交换, 等等。其三, 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在内容要求上, 首先, 其原则是“有利于健康的人格形成, 有利于学养的积淀, 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其次, 表现在范围要求上, 其原则是:“立足中国优秀文化, 涉猎外国文化精品, 关注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再次, 表现在层次要求上, 其原则是:“内容丰富, 艺术上乘”。
再说第二个问题, 对教师的要求。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所使用的“方法”。这里的方法是指“指导”或“引导”, 它是以学生的自我体验、感悟为主的, 是将学生真正视为主体的一种表现。大而言之, 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习惯;具体地说, 就是交给学生怎样选择书, 怎样会读书, 怎样读懂书, 怎样有效背诵, 怎样快速阅读, 怎样理解阅读……如何使用工具书, 如何摘抄, 如何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 如何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体验为主, 以学养培育、提升审美价值为目标, 在课前进行学习材料的筛选、编制、印发;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 以学习方法指导为手段, 从事指导与帮助工作。切忌自我表现, 再度进行知识点的筛选、事无巨细的讲解、知识能力的检测。总之, 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为前提。
再陈述最后一个问题, 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这就得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的天地, 让学生进入书籍的世界, 投身到文字的海洋。让学生情态沉浸于斯, 让学生的心灵愉悦于斯, 让学生的精神倾注于斯。使他们在这里亲历未知的生活, 感受多采的人生, 体验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在这里做真正的主人。在具体阅读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第一, 安静。
这是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二, 投入。这是保障个体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第三, 熟练使用工具书。这是终生学习的需要, 也是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对阅读的内容, 我们提倡以“多而杂, 感兴趣, 能读懂”为前提, 我们主张以“思想健康, 继承传统, 注重时代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的阅读空间里从事相对自由地阅读、认识、体验。
我们应该反省, 课堂不是检测室, 不是阅兵场, 而是练兵场和试验地!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受检的物品也不是受阅的部队!
在让学生真正做了主人之后, 我们的语文教师就不必将精力耗费在研究如何施教的问题上, 而是要倾注精力与心血投入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上。我们的愿景是如何给学生赋予实践的沃土, 使他们在大力实践的过程中沐浴阳光与春风, 使千千万万只蜜蜂在自己的天地里有兴致地勤奋地去忙碌, 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糖。
这应该才是我们期盼的语文教学的春天吧!
摘要:分析了我国的语文教学之路, 在分析中评价了各阶段教学、课程设置的利弊, 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一方法策略包括对课程的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
《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3
[关键词]力 教学 分析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72
一、教材、学情分析
《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认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四年级孩子整体上还是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从直观现象进行研究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何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四年级学生对力的名称有一定的了解,对重力、地球引力、摩擦力等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力的三要素没有过多的了解,知道力有大小,但不知道力有方向。而作用点也很重要,这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受力分析,也不会画受力分析图。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可以迁移到本课来促进学生学习测力计的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道力是无形的,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形状;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2.通过玩气球游戏发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力的三要素。3.激发学生对力研究的兴趣,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二、教学过程
1.课前积累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个气球,请大家拍打气球不让它掉地上。请前排的一位同学发球!
生:玩游戏。(在教室里把气球推来推去)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之所以全班共拍一个气球而非每组一个,是为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多球相互影响。]
2.引入课题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有哪些用到力的地方?
生:压缩的空气有弹力。
师:真棒!这是我们四年级上册研究空气的性质时学过的。
生:气球往上飞的时候用到了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力?(刚才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生:搬桌子时用到力。
生:拿书时也要用力。
生:扔铅球也要用到力。
生:我还知道地心引力。
师:是谁首先发现的呢?
生:牛顿。
师:真的了不起,看来你很喜欢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
师:看来,力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力相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学情,进一步唤醒旧知,将新知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同时补充牛顿生平介绍。]
3.核心过程推进
(1)力是无形的。
师:力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知道力的存在?(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停顿,是不是力不存在了?(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生:做家务时能感觉到力的存在。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手能感觉到,因为用力才能拖干净地。
生:手上用力的时候,就会看见青筋爆出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搬液化气钢瓶上楼时我看见的。师:你真善于观察。
师:看来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体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设计意图:力是无形的,如何将无形的力显性化,这就需要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体现,引导学生回忆力产生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理解。]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讲台上有一个气球,它现在受到地球对它的引力吗?(生齐说:是的)那它为什么还静止不动呢?
生:讲台阻止不让它下落。
师:看来讲台似乎是给了气球一个不让它下落的力。如果给静止的气球施加一个力,气球会怎样?
生:气球就会动起来。
师:那力对物体(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来玩一次气球。
(全班玩气球)
师:谁来说说力对气球运动有什么影响?
生:捏紧它,它会变形。
师:看来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改变形状)
生:往哪里拍,气球就往哪里走。(师:我如果要让气球往右边走,你准备往那边拍?
生:往右边拍。
师:往左走呢?往上走呢?……
生:用力大,飞得远,用力小,飞得近。
师:你来试试。(生将球打出去了)
师:我也打球,为什么球没有飞出去?生:老师,你没有打到球上。
师:我们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叫做作用点。
师(小结):看来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前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怎么影响,学生很难回答。于是换一个角度,以气球受力后的状态为出发点让学生尝试向不同的方向用力,让学生总结出向不同的方向用力,气球就会向不同的方向运动。用力大小不同,气球就会有远有近,相机提出力作用在气球上的点叫作用点。将力对气球运动的影响和力的三要素结合起来,连成知识的网络。]
(3)学习使用弹簧秤。
师:力有大小,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力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来认识精确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弹簧秤。(出示弹簧秤)弹簧秤有哪几部分组成?怎么使用弹簧秤?小组观察并记录。
生:弹簧秤上有刻度。
生:上面有圆环。
师:它叫提环,使用时用食指提起提环,刻度板朝向自己。
生:有红色的指针,下面还有钩子。
师:下面的钩子做什么用的?
生:用来挂重物的。
师:那如何使用弹簧秤呢?请大家打开科学书,翻到第41页,仔细阅读使用方法。(学生阅读使用方法)
师:谁来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
生:①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③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师:如何确保被测的力不超过标定的最大数值呢?
生:慢慢提,如果刻度已经到了4牛顿,物体还没有提起来,那就要换更大测量范围的弹簧秤。
师:请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材料盒(弹簧秤、木块一个,钩码2个,记录纸一张),请大家测量提起木块需要多少牛顿的力。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生: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从如何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切入,引出弹簧秤的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弹簧秤的构造、作用等。老师再规范讲解如何移动面板;如何用食指提环与视线平齐;如何估计提起物体的所用力的大小等,充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师:(出示图片)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或拉,箱子的移动可能会怎么样?
生:如果后面的人推箱子,箱子可能向前,也可能推不动。
生:如果后面的人向后拉箱子,箱子可能会向后。
生:我补充,虽然后面有人往后拉箱子,但当前面的人用力较大时箱子也可能向前。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下课。
[设计意图:箱子由前后不同的人来推,从前后两方面进行讨论,从力的大小、方向等进行综合思考,综合应用知识。]
三、自我反思和专家点评
反思:(1)捕捉和提升资源的能力不足,如讨论力存在的现象时,学生答“用力的时候青筋爆出”,教师没有及时捕捉精彩发言并进行提升,且缺少必要的评价。2.知识的建构要有趣味性。课堂知识的建构还不够有趣,在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还可以采用玩弹珠等活动,既有趣味性,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
点评:(1)注重生活体验,气球的功能用到极致,是活动有效开展的支撑。(2)学生的认知目标与教学问题一一对应,精炼得当,每个问题指向明确,自成体系。(3)小组交流很充分,全班交流很有价值,交流充分、民主。(4)知识点有序列的建构,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结构。(5)测量方法规范,指出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用的方法。
音乐《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4
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天来了》,那么在那里么呢?柳树的嫩芽了;流动的小溪里;布谷鸟的叫声里;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春天的脚步。
首先音乐倒入,活跃气氛。《春天在哪里》是篇欢快、活泼的课文。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一开始我没有按照常规先学课文,而是播放了学生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春天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这首歌曲较为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唱歌,想展示自己的欲望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学生在对音乐的欣赏与演唱中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动画吸引。动画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它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我把课文的难点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学生们一问一答的朗读中,学生兴趣高涨、精神专注,不知不觉中课文中的难点就解决了。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初步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理解、记忆歌词。
3.体验“超市学习法”过程中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一磁带、录音机、电脑、课件
经验准备一一幼儿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活动过程】
1、听《春天在哪里》音乐进场。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音乐,并配上我们上次学的踵趾小跑步进场。
2、幼儿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歌曲《春天在哪里》。
师:这首歌曲好听吗?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春天在哪里》,今天我们用种特别的方式来学习歌曲,不知大一班小朋友是否能挑战一下自己呢?
介绍:平时学习歌曲都是跟老师教,今天要小朋友自己学习。老师准备了五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不一样的,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学习顺序,希望每组你都能去尝试。每组能去几个人?四个人。人多时你可以先到人少的小组,等会再来。
(1)幼儿自主选择不同方式学习《春天在哪里》。
第一小组:听一一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幼儿倾听学习。
第二小组:听一一播放《春天在哪里》歌词,幼儿倾听学习。
第三小组:听、看一一通过听音乐、看图谱学习《春天在哪里》。
第四小组:听、看、唱一一通过看电脑动画学习《春天在哪里》。
第五小组:听、看、跳一一通请幼儿看视屏边跳边学习《春天在哪里》。
(2)请幼儿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小朋友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挑战二下自己。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发现问题并提出,幼儿讨论如何解决困难。
师:小朋友,在你们刚才演唱中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可以怎么解决?
(4)幼儿再次尝试自主学习。
鼓励幼儿五种方式都尝试到,遇到困难找老师和同伴帮助。
(5)幼儿集体演唱歌曲,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3、演唱给客人老师听。
师:让我们唱给客人老师听,请客人老师一起分享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吧。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本采用挂图的方式让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也便于幼儿的创编活动。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汉字:雾、薄、换、笋、探、蚕。会写6个生字:洒、换、探、枝、野、暖。认识里字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丽。
3.理解句子“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读出诗中春天的美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正确读、写生字。认识新部首。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春天的有关资料:图片、诗歌、词句、影象等。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首先让学生谈感受意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情趣,使学生尽快溶入春天。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中及时点拨,进行语言训练。]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喜欢春天,他为春天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回忆以前的学习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做?
[由于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后很可能遗忘了学过的方法,因此在此安排识字方法的回顾]
3.选择适合你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4.检查、指导识字。
A: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同时渗透汉字知识和指导识字方法:
雾:怎样记?(形声字、换、加一部分)
薄:(上下结构、加偏旁)
换:为什么提手旁?读诗中句子,在语境中识字。
笋:上面竹子头,与什么有关?
探:跟哪个字像?
蚕:什么结构?
[识字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教师要适时进行汉字知识的渗透和知字能力的培养。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介绍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识字方法不强求一致,会读既可。]
B:巩固练习:开火车读、游戏读、赛读等。
C:实践检查:把生字朋友放回到课文你们还能读准吗?
D: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评议读字音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
(1)再自由读课文,思考:春天在哪里?你在那些地方找到了春天,用横线把这些地方划出来。
(2)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枝头、原野、竹林、田野。
(3)真不错,你们把文中的春天找到了!真会读书。
[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
(2)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欣赏。
(3)师生共同研讨学生所说 所读。(通过课件演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充、评议、朗读。)
一节:A:课件演示“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指导朗读。
B:出示文字: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请学生研读、讨论: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读出感情。
二节:A:启发:草儿睡了多久?如果是你换上新的衣服什么心情?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节:A:引导学生质疑:“雨”与“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叹号?(感受雨后土壤的疏松、探出地面的惊喜。)怎样读?
B:出示文字: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竹笋从地下长出头来了。
对比异同。进行感情朗读。
四节: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评议、比赛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此处设计没有固定教学顺序。顺学而导。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避免串讲串问。营造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4.师生合作,问答形式朗读全文,进形整合,理清结构。
5.填空练习。指导背诵方法——按顺序背诵。(板书提示)
6.背诵课文。(指名背、自愿背。)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说一说。
五、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仿照课文写一段。
提示:春天在小河里——
六、布置作业
选择:找春天,写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读春天„„
七、板书设计
春天在哪里
枝头风柳条、桃花
草原雾草
竹林雨竹笋
田野太阳麦苗、菜花、蚕豆
(小河冰鱼)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会写字。
1.自学生字。
2.质疑、解疑。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读音、结构、笔顺、易错处等)
旭日阳刚的春天在哪里 篇7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春天里》歌词节选
“世界上还有法则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慈善。你选择法则,绝对是正确的;而你选择慈善,就肯定是高尚的。”
旭日阳刚在春晚唱了《春天里》以后,演唱者、作者和歌曲一同起爆,热火朝天,却突然被作者叫停了。
按照流行歌曲的纪年法,《春天里》在此前很久就在唱了,但是在它即将被成千上万的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电影电视插曲淹没的时候,两个做过农民工的歌手又把它唱红了。谁都知道,无论是文艺界,还是娱乐界,都非常非常依赖缘分和机遇的作用。《春天里》即属如此。这首歌虽然相当棒,但是它和它的作者影响并不大,最多就是局部名声。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由年轻的作者本人喊出来,多少显得有些“少年强说愁”的意味;而当它由一位40多岁的农民歌手用充满沧桑的嗓音唱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不只是歌曲好听,而且是大部分观众都被扎伤了,扎到了心脏最脆弱的部位。
作者收回他的歌,无可厚非,无可奈何,无言以对,因为这就是法则。但是世界上还有法则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慈善。你选择法则,绝对是正确的;而你选择慈善,就肯定是高尚的。
当然,即使作者不收回他的歌,旭日阳刚仍然有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今后他们何以为生呢?在娱乐界混,要靠运气;在音乐界做,要靠水平;再回去当搬运工?恐怕不行了。从低处往上走,痛并快乐;再从高处滑下来,万丈深渊。
外贸春天在哪里 篇8
日前,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年1月珠三角中小企业外贸指数月报》显示,中小企业外贸景气指数与上年同期相比高出超过20个指数点。这仿佛预示着外贸春天的到来。1月进出口数据也为2013年开了个好头。1月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5%和28.8%,双双好于预期。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分别比上月增加10.9个百分点和22.8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8.8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带动当月贸易顺差比2012年同期扩大18.7亿美元。外贸真的回暖了?专家的说法可能还不是那么乐观。专家分析,2013年的外贸形势还需谨慎乐观,1月的数据虽然喜人,但是这是建立在春节将至商品提前出货以及2012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基础之上的。201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有望呈现回升态势,但低速增长仍是大趋势。
避:贸易摩擦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企业订单排长队,也有企业没有准时复工,可谓冰火两重天。受光伏行业不景气影响,浙江一家太阳能企业正遭遇寒冬。业务员小王对记者说,拿惯了每月上万的薪水一下子变成几千的时候,很是失落,但是没办法,整个地球的经济都不好,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努力,开拓一些新的市场。话语间带着一丝落寞与无奈。据了解,这家企业海外主要市场在欧洲,欧洲市场占据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的70%份额,本来欧盟经济就低迷,再加上“双反”,本来带着光环的光伏行业一下子落到低谷。有消息称,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讨论要求欧盟海关从3月起对进关的中国光伏组件(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进行登记,从而为追溯征收反倾销税做准备,“很有可能是从3月8日开始登记”。
“欧洲市场肯定也不能放弃,因为欧洲是最大的存量市场。同时,我们要开发一些新市场。”她说,“我们可能尝试在欧洲低成本的地区设立组件工厂,如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等,保证销售渠道和品牌存在,否则再进去是很困难的。”
不仅是光伏,近些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双反调查”对中国多个产业实施了干预。涉案产品涵盖陶瓷、自行车等,而更可怕的是,这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潜台词是,连世界最发达的欧美都难以承受中国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那其他国家就更抵挡不了。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频频遭受国际贸易摩擦,受损程度空前。贸易摩擦方式不断升级,从反倾销上升为反补贴,到贸易限制和质量标准;涉案国和地区有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也跟风打压中国产品,保护本国利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可趋势有扩大的可能。
抢:新兴市场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成效。由于欧债危机的拖累,2012年我国虽然对欧洲出口下降,但对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进出口均在稳定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全球经济开始呈现增长态势,这是受新兴经济体的驱动。包括东盟、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这也是我国未来出口市场的潜力股。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对象,据统计,近几年占我国出口市场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比已经达到1/3。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数据预示着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高达4000.9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对老挝、越南、文莱分别增长了32.8%、25.4%和22.6%。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表示:“双边贸易额2015年有望实现5000亿美元。”2013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第3年,中国企业可利用东盟与他国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整体大概是4.7%,2013年可能会上升到5.1%。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稳步复苏,预计2013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将稳定增长,同新兴经济体国家一道引领世界经济的回升。
这实际上就是价值与成长的结合,如果精心布局,抢占先机,就不会因为欧美市场的不振而手足无措了。
享:红利政策
2013年外部条件尽管也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普遍的看法是觉得比上年要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义不言而喻。为了稳定对外贸易,不仅企业在想办法,国家也在想方设法。2012年4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努力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
2012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八项政策措施。国家的支持对处于困境中的外贸企业是强心剂,增强了企业的信心,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春天在哪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09-22
1春天在哪里07-17
他们的春天在哪里09-04
春天在哪里公开课教案10-29
春天在哪里作文300字-小学生作文06-06
风在哪里教学反思10-04
大班主题教案《中国在哪里》及教学反思08-27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06-14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08-17
优秀员工事迹材料:问题在哪里,他就在哪里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