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魅力在哪里

2024-06-13

朗读的魅力在哪里(共6篇)

朗读的魅力在哪里 篇1

不知我们是否注意到,在校园里、上(放)学路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短镜头:有的教师,学生特别喜欢他(她),老远就向他(她)打招呼问好,甚至,他(她)说话能一呼百应,学生对他(她)“言听计从”;而有的教师,学生躲着他(她),他(她)发号施令,甚至吹胡子瞪眼睛,也没有几个人响应。人们不禁要问:同样是教师,学生的反应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异?前者的身上到底魔力何在?秘诀在哪?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要靠什么吸引学生,这是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成长。

其实,魔力,就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总是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绝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要避免走向“思想的穷乡僻壤”,还要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爱上读书,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教师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者,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内涵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论集》第490页)。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其身正,堪称典范,为人师表。他们接人待物,出于公心,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在他们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极少有“晕轮现象”。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特惠,“皮格马利翁”的效应不断光大,同学们背后都说他“忒公平”。他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许不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他们会是一个和谐的人,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因为他们在安全、温暖、宽松、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著名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教师身边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师德楷模,是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要成为孩子喜欢的爱、有吸引力的爱。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爱应该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细心去体察,捕捉学生的需要。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虽出于好意,却往往让人受不了。恰当的表达方式,才可能让人产生感谢之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需要提醒。长期的接受,令学生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再感动。提醒他们关注周围的爱,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爱,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其心胸豁达,为人热情。他们不因“荣”而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因“辱”而耿耿于怀,仇视一切,永远挺直身子做人。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将为潜在的因素影响学生,所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却不肯原谅自己的错误,不掩饰自己的小小的过失。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在学生的心里他们永远年轻。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著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受着癌症的剧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八宝山上4000多名学生自发前来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

其学高,堪称大师。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知识,但他们还在不断进取,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无不闪烁着智慧,诙谐和幽默中又显示出他们的机敏。他们有演说家的口才或艺术家的气质或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或教育家的风范,让学生从语言上到行动上模仿他们,亲近他们。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其现代意识强。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而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梦想。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学生、多赏识学生各方面的优点,才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成长。

他们懂得教育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其中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他们不断转换观念,提高意识,他们身上有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主体意识、科技创新意识、世界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他们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在个体上、发展速度上、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差异,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或自我实现的乐趣。因为是他们让学生体验到了这样的快乐,所以他们就有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其为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为同事的成功由衷欢欣,对同志的困难鼎力相助,他们提携晚辈,激励学子胜于蓝,他们一身正气,对社会丑恶现象敢于拍案而起,决不做丧失人格的事。

简而言之,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没有卑劣、没有猥琐,坦荡出磊落,肝胆照日月。他们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从他们那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渊博的知识,更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做人的道理,熔铸了道德的丰碑。教师无欲而刚,不怒而威,举止有道,学生因敬其人,信其道,修己身。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尺,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师德感人,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能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肥沃的中小学教育土壤。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带来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能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千真万确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美好,反过来,一个睡着的人是不能把别人唤醒的。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我们教师该何去何从,不言自明!■

紫砂陶的魅力在哪里 篇2

前期结识一位小友,喜追名家壶,今天闲聊,问我。他收藏了一把某某大师的壶,据传说此大师尽管俗务缠身,酗酒度日,制壶技艺一落千丈,问我他的壶会不会贬值。可能和我做投资出身有关,让我想起了很多,看着这么热爱紫砂陶艺的年轻人,想起目前市场的种种,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受。就事论事,即使真的这样,这位大师无心做壶是肯定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眼力不如以前,制壶技艺怎会一落千丈,紫砂壶的内敛之美是靠着人生的积累表达的,一把好壶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失去光彩。

我玩壶过了一个阶段后,就不怎么追求噱头了,遇到同样喜欢紫砂壶的朋友,我很喜欢说“看壶说话。”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为炒作高手提供了很多途径。可以把一个下岗职工炒作成神医,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看壶的时候除了名气,是不是还要看看其他因素。比如紫砂壶的泥料、做工、韵味等方面。这就是我喜欢说“看壶说话”的原因。从我个人来讲我不想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为别人名不副实的名气买单。

紫砂陶艺有着它独有的艺术语言,这种含蓄内敛,暗蕴锋芒的气质,加上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是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的,我想这也是紫砂壶可以在众多茶器雅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除此以外,紫砂陶艺的独特成型技法也是有别于其他陶瓷制品的,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制壶技艺才能更好的理解紫砂壶,因为这些技法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基础和手段,此外就是要了解紫砂陶艺独有的艺术语言了。

当你有所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同一个作者,做同一款式的器形,也不会完全一样,也有参差。毕竟紫砂陶艺是手工(有些虽要借助模具,但是也至少有50%以上的工作需要手工完成)完成的。当你了解了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名气并不十分重要,也无法同好壶完全划等号。

记得有一个天津朋友经常拿着一些打着名家印款的壶来问我。这些壶做工普通,神韵全无,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把大梅花报春,梅花贴的像柳条一样迎风飘摆,毫无傲雪寒霜的那份骨气,这样的壶实属低劣仿品。朋友经常会说:“这些是人家定制的,指名这些大师做,但做普通商品,自然工不算好。”这个理由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作品,怎会成为名家圣手。说到这里忍不住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段动荡岁月。我现在玩的很多东西都是那个时期的,那段岁月很多名家被下放去做花盆,且多不打自己的印款,只落“中国宜兴”四字,这也是这些名家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虽然如此,这一时期的花盆依然精品辈出。这就是名家高手对事对壶的态度,无论人生起落,心中想的只是尽其所能把手里的泥巴搞出名堂,而不是变成名利。所以我有时候忍不住要问:“如果紫砂陶作品没有人名款,你怎么办?”。如果你只认款识,那么它们不属于你。

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在哪里? 篇3

一、教师应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是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有魅力的必备的条件之一,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教学培训, 在培训会上一个语文教育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应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听了这句话, 心里颇有感触, 从教这么多年, 还真没有看到哪一个学校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真的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 特别是我们乡镇学校, 语文老师缺少时, 体育老师都能顶上, 他们不具备教语文的资格, 又怎能教好语文, 如此下去, 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不断下降, 没有诱惑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这里我不希求语文教师要多么的专业化, 只要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积累, 一字一话 (教师的粉笔字, 普通话) 过关, 定会使你的课堂教学不断地荡起涟漪, 每当板书时, 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从内心敬佩你, 教师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 在朗读文本时, 也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迅速搭起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的对话的桥梁, 引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强烈欲望, 教学中我这样探求过, 实践过, 我刚劲而又不失秀丽的粉笔字曾一度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我的忘情的生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也总能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由此, 我的学生非常喜欢我的语文课, 有时和学生一起赏读美文, 下课铃响了还都沉浸其中, 相互不愿离开, 语文课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享受, 课堂上我乐于投入地将我的“文采”毫不遮掩地展示给我的学生, 我的学生也在课堂上给了我许多惊喜, 无论是哪一级举办的写作、日记、朗读等比赛, 只要我的学生有机会参加, 他们都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教学中我凭借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使我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与魅力, 赢得了学生对我课堂教学的认可。

二、教学流程应清晰明了, 简约实在, 多关注学生的“生成”

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 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还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流程一定要清晰明了, 扎实有效, 不能拖泥带水, 目标不明, 在教学中, 老师不能仅仅关注自己课前的预设, 更多的还应该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自己课前的预设目标, 教学中强行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定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之心,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也是没有魅力的。有时听一些老师的课, 一堂课下来, 听课老师都弄不清他想重点讲什么, 学生更是糊涂, 有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一节课, 华而不实, 繁而低效, 课堂中眉毛胡子一把抓, 花拳绣腿不实用, 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 自己成了一言堂, 没有把学生与文本有机的融合起来, 这样的课堂永远都不会精彩起来。

我曾多次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 他的课总能让我们听课老师为之惊叹, 那深厚的教学功底, 清晰明了而又简约实在的课堂教学, 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铿锵激昂的文本朗读, 教学中处处关注学生的得失, 总能把教学的魅力演绎到极处。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我们教师接受教学任务, 一般要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共同学习至少一学年, 师生共同相处长了, 彼此相互有了了解, 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适应, 原来的新鲜感已经荡然无存, 他对你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教学手段也已熟悉,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如开始阶段, 怎么办才能一如既往的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 那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法就如同一个饭店的厨师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菜肴, 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才能更好地吸引食客, 同样的教材, 如同一个土豆, 可以切成块, 可以切成丝, 可以切成片一样, 采用不同的方式, 就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教学也是如此, 只有不断地变化自己, 每天都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气息,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时时感染着学生, 自己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的常青树就会永不衰败。

在朗读中悟情 感受文本的魅力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68-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对低年级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朗读不只是简单的见字读音,而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示范读,让朗读成为“催化剂”

好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在我们范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情感充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范读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就能把书面语言还原为丰富形象的口头语言,就能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2.时机恰当

范读不可滥用,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动听的声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感情能一下子感染学生。教师应准备充分,还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课中讲读文本时,我们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教师要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自己准确的语言和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这时教师恰当的范读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子的朗读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学生读来如“白开水”一般,于是我便顺势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范读引领,范读时,声情并茂,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白云就像是一群可爱的小白鹅,星星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听我朗读的孩子们仿佛走进了那个美丽的世界……就这样,通过范读,无形中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二、情境读,想象中加深感悟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但他情感的流露不是随时可以涌现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找到一个“爆发点”,再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会让学生更无趣,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是密切相连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所以我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使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如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三小节时,我是这样问孩子们的,当时得了奖杯的小蜗牛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说说。学生自由讨论了起来,这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小蜗牛们,我想采访采访你们!

师:吃早饭的时间到啦!小蜗牛,快过来吃吧!(咦,你怎么还背着奖杯呢?)生:我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飞行冠军。

师:心里都想着炫耀自己呢!

师:哎呀,天不早了,小蜗牛,快放下奖杯到软软的草地上睡觉去吧!好不好呀?

生:不,我睡在奖杯里。

师:为什么呀?

生:生怕被别人偷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

师:蜗牛就是这样,白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真是太(引读)——“得意洋洋”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蜗牛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蜗牛的得意洋洋,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那种得意的感觉读了出来。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蜗牛的得意,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三、表演读,感受文本乐趣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然语言积累也不足,老师就要想办法让孩子脑中产生的表象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诗歌内涵,可以根据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喜欢的“演一演”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江南》中描写鱼儿在荷叶间嬉戏的四行诗句时,我便让学生做做小鱼到荷叶下嬉戏的景象,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举起了小手,于是,我把他们叫上了黑板,学着小鱼的样子,双手合拢,摆动着自己的身子,在荷叶下穿梭,当孩子们演得正欢时,我便马上问问那些孩子:“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有的说:“很高兴,我要和其它的鱼儿一起玩耍。”有的说:“我也很高兴,我游到这儿,游到那儿,很自由。”还有的说:“我还想多找些鱼儿一起捉迷藏。”……看到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便这样来引导孩子们:“小鱼们,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池塘,让我们一起走到荷叶下,尽情地穿梭吧,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小诗,把你美好的心情告诉老师和其它的小鱼吧!”这时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尽情地边演边读,感受着文本的美好。由此可见,表演读不仅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还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加强朗读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悟美、体验美,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的提高。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配乐朗读的神奇魅力 篇5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的篇目虽然较少,但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古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这也是经典诗文作品的独特魅力。低年级的古诗一般比较简短。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配一些轻快明亮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配的是轻音乐《大地回春》,欢快悠扬的音乐顿时让人浮想联翩,春天的美景似乎就在眼前,丝丝春雨拂过了脸庞,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为高年级的古诗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年级的古诗已经有比较深远地意境,配乐要有针对性。曲子一定要与古诗表现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保持一致,可以配上一些古筝、琵琶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古典气息。

二、童话故事中的配乐朗读

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在指导朗读时,选择一首欢快浪漫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会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孩子们在与各种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对话时,声音会格外亲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播放了舒缓明快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跳动的音符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随着流畅的旋律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朗读更容易进入情境,朗读起来会更加有声有色,兴趣盎然。

三、散文中的配乐朗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描写我国著名旅游胜地的写景散文。如《葡萄沟》《黄果树瀑布》等。我选择的背景音乐是如潺潺流水的乐曲《云水禅心》,这是一曲如诗般轻灵飘逸的音乐。干净的曲子,像涓涓的小溪,流淌着幸福和欢乐;叮叮咚咚的琴声,诉说着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再如,我在指导《颐和园》的朗读时,配上了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秦兵马佣》《敦煌莫高窟》,我都配以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曲《故宫的神思》。当悠远的鼓声、明亮的罄声响起时,顿时让人思绪万千,在音乐的感染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很容易了。

四、特殊文章的配乐朗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好多本身就是以歌(乐)曲名为题目的文章。一般来说,交响乐比较适合史诗和比较恢宏的作品;钢琴独奏的曲子比较适合童话型、诙谐型、欢快型作品;风笛、小提琴、萨克斯、长笛、萧演奏的曲子比较适合怀旧、思乡、抑郁的作品;古筝、琵琶演奏的曲子比较适合有深度、有意境的古诗词;歌曲和有歌手原声的曲子比较适合浪漫、怀念、袒露心声一类的作品。

下面是我为课文选背景音乐的一般步骤:

1. 确定要配乐的课文(一般都是先确定文学作品)。

2. 精读课文并把握主题和意境及创作背景(可能会联想到某曲音乐)。

3. 在素材库中初选音乐(将相关主题或乐器演奏的若干音乐都选在播放列表中)。

4. 逐曲闭目冥想聆听(任音乐画面浮现,选定最“理解”并“融入”感情的音乐)。

5. 跟着音乐默读作品文字(把握音乐节奏与作品文字节奏,找点,对位)。

6. 有声试读(确定背景音乐的音量)。

7. 正式朗读(注意监控音乐与作品文字的进度)。

朗读的别样魅力 篇6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常常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掌握技巧,读出美感

课堂上常发现有些同学的朗读声如惊雷,吼得声嘶力竭;而有些人的朗读又如蜜蜂嗡嗡,有气无力。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如:声音流转于唇吻之间,像敲击玉石一样,发出玲珑的声响;文辞听到耳朵里,像摇动玉珠一样,韵调柔和而圆滑,给人一种悠扬悦耳的艺术美感。尤其是在以“春潮”为主题单元的课文《春潮》和《三月桃花水》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前者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不可抗拒的力量与后者优美的文字中感受春天的美。不同的朗读体验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朗读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掌握朗读技巧后,孩子们朗读更是朗朗上口,声情并茂。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海底世界》中:“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这样一个设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海底世界的奇妙,引发人的探索兴趣。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倘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浙江潮》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潮水拍打礁岸的浪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江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方其远出海门”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而读“大声如雷霆……”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现代散文《观潮》的朗读让孩子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一枚金币》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父亲和儿子,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学生在朗读中深刻感受到了儿子对待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用气愤、着急、、失望、无奈甚至带着哭腔等语气,读出了很多独特的理解,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后,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再次回到文本,认真朗读;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这时出示相应对话,孩子们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通过多元朗读,孩子们再根据父亲和儿子揣摩出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中》这一首冰心创作的儿童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问:你有没有在 雨中玩耍嬉戏的 经历,玩耍时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乐于说出在雨中时玩耍的情景,朗读时更容易体会。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小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后,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体会了晏子的言行,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上一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下一篇:水资源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