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语文朗读的魅力(共4篇)
浸润语文朗读的魅力 篇1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 变文字这种抽象的视觉信息为丰富的听觉信息。如果写文章是一种创造, 朗读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对学生精心指导, 朗读教学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加强朗读训练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篇2
一、精心设计导语, 激发朗读兴趣
语文课上, 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学生朗读课文处于被动、消极应付状态, 或有气无力, 或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朗读缺乏活力。兴趣是读书的动力源, 要想激活这个动力源, 我们还是从课伊始或过渡环节的导语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其全身心、全情感地投入读书活动。如教学《船长》这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如下导入新课方式: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精彩片段, 然后面对电影中的惊险镜头, 边引导学生看电影, 边深情地阐述导语:“疾风知劲草”, “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 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 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是谁呢?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 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时, 学生的阅读兴致达到了极点, 他们特别想了解故事情节, 更想体悟主人公灵魂的伟大, 教者话音刚落,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放声朗读起来, 且抑扬顿挫。这样的朗读, 可谓是把书读到了心中, 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爱读书, 就能会读书, 并能读懂书。
二、教给朗读方法, 提高朗读水平
读书, 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 这是“保底工程”。要使朗读有特色、有水平, 还须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工夫, 让学生会读书、乐读书, 做真正的读书主人。朗读是活的, 朗读的方法更是灵活, 不同的课型, 同一课的不同部分, 读法也各不相同。
1. 图文结合法。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 绝大部分课文图文并茂, 图和文相得益彰。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除了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 为教师讲解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捷径, 还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 为指导朗读进行渲染、升华。
2. 配乐朗读法。
音乐能启迪人的智慧, 音乐更能激发人的情感。音乐, 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氛围中得到感情的熏陶,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 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 角色体验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 有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故事或一个生活场景, 教者若能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或生活中去朗读课文, 学生自然对朗读乐此不疲。
三、重视示范朗读, 培养朗读能力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时需要教师的范读, 因为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能通过教师范读的语调、节奏、韵律, 把握课文的脉搏, 进行感情朗读再加工, 读出自己的发现, 读出自己的精彩。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 这篇课文是剧本, 因此人物的性格表现也各具特色, 这就需要教者在引领学生朗读前, 充分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有感情地范读向学生展示人物个性, 读出韩勃的责怪和生气, 读出廉颇请罪前, 蔺相如的沉稳和大度、蔺相如的宽容和高兴, 廉颇请罪时表现的真诚、羞愧、后悔。对这三个人物形象, 我都逐一进行范读, 这样, 在学生已完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 进行分角色朗读和排演小话剧便水到渠成了。
毋庸置疑, 教师的范读, 无非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听、可看、可学的读书例子, 现在看来, 有效的范读不仅是一个例子, 它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当然, 有效的范读要建立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读”的基础之上。
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 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 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是语言实践训练的基础, 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本色, 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朗读, 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只有提升读书质量, 加强朗读的实效性, 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真正魅力。
摘要:文言文教学时, 在掌握基本知识之后, 以熟知的小故事引领护航, 可以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不断汲取古典文化财富、传承中华文明, 让这些经典的小故事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小故事文言文能力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 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字、词、句, 而且“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初中语文课本精选了许多优秀的篇目供学生去学习、思考并感悟人生, 文言小故事正是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让学生能够学习任务。这些小故事可以放在教学的开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还可以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在《醉翁亭记》教学时, 上课伊始就出示“六一由来”及“虚心求教”的故事, 学生不仅对作者有了初步认识, 而且从“虚心求教”的故事中获得阅读文本的兴趣,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深化主题
学习文言文, 在初步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最主要的就是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熟知的小故事
在文言文教学中绽放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中学苏小艳
举一反三, 学有所用。
一、点缀背景
随着文言文教学的不断深入, 学生知识积累越加丰富, 同时也会接触更多陌生的作家名品。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 多数教师都会展示本课的写作背景, 以便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一味靠教师讲述学生识记理解, 这种生硬的灌输方式无疑会增加学生负担, 往往带来反面影响, 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理解不够彻底。此时, 适当地穿插一些小故事, 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 效果更明显。如《岳阳楼记》教学中就穿插了“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故事, 学生不仅了解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艰难境况, 而且领会其“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 深深地被他的“发愤苦读, 啖粥而读”的精神所感动, 对“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感到惋惜。通过补充这个小事例, 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范仲淹加深认识, 对文本进一步了解, 教师只是借势引导, 无须多言便轻松地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
二、激发情趣
现代初中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课文记翻译, 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 翻译重点句子,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表达。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在一系列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累得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 如若适当穿插一些小故事, 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出色地完成及表达的感情。仅仅通过文本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是不够的,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学生掌握不够深刻。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小故事, 对文本内容适当延伸, 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用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 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四、能力提升
朗读,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篇3
一、朗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书作为目的,如果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则会功德无量。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中韵味,领悟文章深层含义,学生带感情朗读,可以使声音在进入大脑后产生一定的画面感和形象感,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齐读、轮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默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写作目的,学生则会在朗读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到: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是为了成全了“我”看书的强烈愿望,那是残疾青年一份良苦用心。正是这种反复朗读,才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课文进行感情朗读,实际上是学生用自己的嘴说作者的话,学生读的多了,就会对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产生深刻的印象,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信手拈来。我们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准确表达个人见解,抒发个人感情了,从而写出了一篇篇佳作。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游公园》,结尾是这样写的“:到了太阳亲吻西山的时候了,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公园大门”,很明显,他是借鉴了《草虫的村落》一文中的拟人句;在写《美丽的校园》这篇作文时,我班一名学生这样写:“刚进大门,就与花香撞了个满怀”,很明显,他是借鉴了《山中访友》中的句子。正是平时的朗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配乐朗读,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篇4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虽然古诗词在教材中所占的篇目不多, 但是无论哪一篇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些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 寥寥数语便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不仅蕴含了作者的无限深情, 而且也展现出了古诗词的无限魅力。在教学时, 教师如能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学生诗兴大发, 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提高语感能力。
例如, 苏教版教材里的古诗《枫桥夜泊》, 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 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把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与近处的枫树、灯火、客船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究竟怎样才能把真实、形象、幽美的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 又可以让学生把诗人的离愁情绪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呢? 在教学时, 结合这首诗的特点, 我给学生播放了《渔舟唱晚》的轻音乐, 这首音乐曲调优美, 如歌似唱, 优美抒情, 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时江边的各种情景, 在这样的乐曲中, 学生仿佛就站在姑苏城外, 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很快就沉入到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 感受到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朗读起来更容易入境生情, 朗读效果也显得更加有滋有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根据古诗词本身具有的意境深远等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和其配套的轻音乐《渔舟唱晚》, 此时, 在这恰当的音乐背景下, 学生的情感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古典意味, 而且朗读起来更能入境入情, 从而增强诗词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童话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或语言欢快, 或生动活泼, 充满着童真童趣, 很受小学生的喜爱。在教学时, 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喜好, 选择一些欢快浪漫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 那么学生会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读起童话来也会更加有声有色。
例如, 苏教版语文《小露珠》一课是一篇童话故事, 主要描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 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 结合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把《森林圆舞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听, 随着音乐声起,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大森林中, 然后大森林中的小动物们、植物们似乎一个个都活了过来, 此时, 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配乐朗诵, 在音乐情境的渲染下, 学生们一个个仿佛都成了大森林中的一部分, 在这美妙的音乐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配乐朗读的无限魅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根据童话自身的特点, 精心选择了《森林圆舞曲》这首背景音乐, 这样教学, 此情此景高度融合, 能够很快地把学生从现实课堂拉回到那充满着无限乐趣的大森林中, 如此一来, 学生朗读起来会更加入木三分, 有滋有味。
三、在写景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 这些文章大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配以恰当的音乐,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 于是, 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一来, 学生朗读起课文来也会更有感情。
例如, 苏教版语文《黄果树瀑布》一课主要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展示黄果树瀑布的美丽, 同时由衷地表达了黄果树瀑布的确是一份大自然的杰作。在教学时,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我选择了《云水禅心》这首背景音乐, 当清灵飘逸的乐曲响起的时候, 学生随着音乐, 从“黄果树瀑布, 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此时此刻的我们, 也完全沉醉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在这首轻音乐中, 清脆舒缓的曲子像涓涓的溪流, 诉说着快乐与美妙, 那叮叮咚咚的琴声, 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就这样, 耳听乐声, 口诉文声, 情景交融, 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中所描写的黄果树瀑布的情景之中, 学生不仅读出了真情实感, 而且在配乐朗诵中,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 在教师精心选择的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极大激发, 与此同时, 还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一来,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 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其中, 朗读效果很好。
【浸润语文朗读的魅力】推荐阅读:
浸润文化的芬芳07-10
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09-03
浸润书香点亮人生的演讲稿05-12
让书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灵12-03
文化浸润05-12
浸润06-20
浸润方式08-19
浸润性腺癌01-15
导管浸润癌08-26
书法浸润心灵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