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

2024-06-20

浸润(共12篇)

浸润 篇1

胃淋巴瘤是淋巴瘤结外浸润最常见的器官,不同于胃癌,后者是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二者病理基础、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均不同,大多数病例CT表现亦不同,但晚期浸润型胃淋巴瘤(infiltrating gastric lymphoma,LGL)和浸润型胃癌(infiltrating gastric carcinoma,LGC)(BorrmannⅣ型)CT表现极为相似,均可呈现胃壁弥漫性增厚、腔内肿块持续性强化、胃周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等征象,不易鉴别,二者准确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技术取得极大进展,结合三期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可能对二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大的帮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7例浸润型胃淋巴瘤和2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的MSCT资料,旨在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06~2010-10经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17例胃淋巴瘤,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25~76岁,平均(61.0±12.5)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10例,腹部包块3例,恶心、呕吐、泛酸、嗳气4例,纳差、消瘦1例;胃癌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33~79岁,平均(60.0±10.9)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14例,腹部包块4例,吞咽不适3例,消瘦3例。全部均为初诊病例,就诊前未行抗肿瘤治疗,手术或活检前2周内行螺旋CT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4排螺旋CT扫描机(Siemens SMATOM Vocume Zoom,德国)行平扫和三期增强检查,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5mm,视野(FOV)380mm,电压120k V,电流350m A;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1.5~2.0ml/kg(优维显,广州先灵药业有限公司),流速2~3ml/s,开始注药后25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门静脉期扫描,180~200s行平衡期扫描。检查前准备:常规禁食12h,扫描前30min饮水约1000ml,扫描前一次性再饮水500ml。

1.3 图像分析

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别对所有病例的CT资料进行独立分析,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观察内容包括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情况、胃腔、黏膜情况、胃周淋巴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范围

17例浸润型胃淋巴瘤中,11例累及胃底,12例累及胃体,10例累及胃窦,其中11例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22例浸润型胃癌中,6例累及胃底,13例累及胃体,20例累及胃窦,其中13例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测量病变范围最大层面,病灶侵犯胃周径>50%者:胃淋巴瘤12例,胃癌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6,P=0.872)。

2.2 胃壁厚度

17例浸润型胃淋巴瘤患者病灶均呈不同程度的胃壁增厚,平均最大厚度为(24.4±12.1)mm;22例浸润型胃癌平均最大厚度为(17.7±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44)。

2.3 密度及强化情况

浸润型胃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15例,三期增强扫描均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伴坏死2例,非坏死区组织亦呈均匀强化;全部病例门静脉期强化明显,相对动脉期及平衡期CT值差值均<30Hu(图1B~D),其中15例病灶中见血管漂浮征,血管走行柔软(图1B)。浸润型胃癌密度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伴坏死10例(图2A);不均匀强化17例,均匀强化5例;门静脉期亦强化明显,其中13例门静脉期与动脉期及平衡期CT值差值>30Hu,9例与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程度相近(图2B~D),CT差值<20Hu;病灶内血管走行僵硬(图2B)。

2.4 黏膜情况

浸润型胃淋巴瘤仅1例病变处胃黏膜面见深溃疡形成;12例病变黏膜皱褶粗大、隆起,呈脑回样改变(图1A);4例胃黏膜未见明显异常。浸润型胃癌中14例病变处胃黏膜面见溃疡形成;17例病变出现黏膜皱襞集中、中断和破坏改变。

2.5 胃腔改变

2例浸润型胃淋巴瘤明显胃壁僵硬,近侧胃腔扩张。17例浸润型胃癌明显胃壁僵硬、胃腔狭窄,部分近侧胃腔扩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7,P=0.000)。

2.6 胃周肿大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短径≥10mm视为淋巴结肿大。17例浸润型胃淋巴瘤中出现腹腔淋巴结肿大9例,其中小弯区5例,幽门区4例,肝、胃右大网膜区7例,脾区4例,胃周2个区以上的淋巴结肿大7例。22例浸润型胃癌中出现腹腔淋巴结肿大20例,其中小弯区8例,幽门区4例,肝、胃右大网膜区7例,脾区1例,胃周2个区以上的淋巴结肿大2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1,P<0.05)。

2.7 病理结果

17例胃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2例,5例为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胃癌均为腺癌,肿瘤侵及固有肌层或以下,相当于BorrmannⅣ型。

3 讨论

胃淋巴瘤和胃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完全不同,目前胃癌的治疗早期以外科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而淋巴瘤采用保留胃的非手术治疗,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或化疗联合局部放疗,可减少胃大部手术切除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术前准确鉴别胃淋巴瘤和胃癌有重要临床意义[1,2]。

A.平扫示胃底、胃体壁不规则弥漫性增厚,呈脑回样改变(箭);B.动脉期示肿块轻度强化,其内见迂曲、柔软走行的血管影,即“血管漂浮征”(箭);C、D.门静脉期、平衡期示肿块持续轻度强化(箭);E.病理切片光镜见浸润型胃淋巴瘤,侵及胃壁深肌层(HE,×200)。

A.平扫示胃体、胃窦壁不规则增厚,与邻粗细不均(箭);C、D.门静脉期、平衡期示肿块持续不均匀强化,可见分层强化(C中箭),肝左叶受累(D中箭);E.病理切片光镜见浸润型胃癌(肿瘤肉眼呈溃疡型),侵及胃壁全层(HE,×200)

3.1 浸润型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起自胃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而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极为罕见[3]。胃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是结外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和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4],其他类型较少见。大体病理主要分4型[5]:(1)浸润型:管壁黏膜下浸润,黏膜皱襞隆起、褶曲,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局限性浸润呈脑回样外观;弥漫性浸润者胃壁普遍增厚。(2)肿块型,局部肿块形成,表面多无破坏,肿块较大时覆盖其上的黏膜常有水肿、糜烂和出血,或表浅溃疡形成。(3)溃疡型:胃壁增厚不明显,中心有大小不等的溃疡。(4)混合型:上述几种征象可以同时出现。

3.2 浸润型胃癌

癌组织越过黏膜下层侵及肌层以下者为进展期胃癌,大体病理分型(Borrmann分型)分为4型,其中以BorrmannⅣ型病变广泛、预后最差,又称为浸润型胃癌或弥漫型胃癌。

3.3 浸润型胃淋巴瘤和浸润型胃癌的CT表现

随着MSCT技术的发展,三期增强扫描可动态显示血管及脏器强化,对血管-脏器-淋巴结的对比显示更好,有助于观察病变强化的程度、变化特征及癌肿内血管,以及全面显示胃腔改变及淋巴结转移状况。

胃淋巴瘤及胃癌分型中均以浸润型累及范围最广,但二者CT表现具有以下不同之处:

3.3.1 常见部位与胃壁厚度

胃淋巴瘤以胃体部受累最多见,本组12例出现胃体部受累,而胃癌常发生在胃窦部,本组20例累及胃窦。本组患者病变同时累及2个及2个以上部位者,及侵犯>50%胃周径者均以浸润型胃淋巴瘤较多见,但较浸润型胃癌无显著差异。。浸润型胃淋巴瘤平均最大胃壁厚度明显大于胃癌平均胃壁厚度,可能与胃癌组织主要为浸润性生长有关。

3.3.2 密度与强化

浸润型胃癌病灶平扫多伴有坏死、溃疡形成,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可能与绝大多数浸润型胃癌的血供丰富及生长速度过快有关。另外,由于胃癌的微血管分布主要集中在肿瘤表面,癌肿内黏膜面易形成一层较明显的强化带,而浆膜面强化较弱,即分层现象,癌肿黏膜面自动脉期开始出现强化并持续至门静脉期,且癌组织易浸润血管,故病灶内血管走行僵硬;而胃淋巴瘤一般密度均匀,少见坏死,可能是由于淋巴瘤细胞十分密集,血供不丰富,而淋巴瘤细胞不易浸润肿瘤血管,故病灶内血管走行柔软、自然,即血管漂浮征,有利于二者鉴别诊断。

3.3.3 黏膜情况

浸润型胃淋巴瘤主要位于黏膜下层和黏膜固有层,虽然病变范围广,但对病灶表面的黏膜面破坏少[6]。本组中仅1例病灶出现黏膜溃疡,而黏膜皱褶粗大、隆起,呈脑回样改变[7]较常见,本组共12例。浸润型胃癌起源于胃黏膜,首先沿黏膜表面生长,故大多数黏膜表面不光整,溃疡多见,且较多出现黏膜皱襞集中、中断和破坏等改变。

3.3.4 胃腔改变

胃淋巴瘤起自胃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于黏膜下层广泛浸润,肿瘤细胞增殖但未破坏正常细胞,无明显成纤维反应,故胃淋巴瘤胃壁有一定的扩张性和柔软度[8],三期扫描可见胃腔形态改变,梗阻征象也较少见。相反,浸润型胃癌的细胞增殖伴有邻近胃正常细胞破坏和细胞死亡后出现的显著成纤维反应,因而易引起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及蠕动减弱或消失[9]。本组17例浸润型胃淋巴瘤患者中仅2例在三期扫描中出现胃壁僵硬,且所有病例均未见明确的梗阻征象。22例浸润型胃癌患者中17例出现胃壁僵硬、胃腔狭窄,二者差异明显,与文献[2]报道一致。

3.3.5 淋巴结

胃周淋巴结分20组4个淋巴引流区:(1)小弯区,胃左动脉供血区域淋巴引流区;(2)幽门区,胃右动脉供血区域淋巴引流区;(3)肝、胃右大网膜区,胃网膜右动脉供血区域淋巴引流区;(4)脾区,胃短动脉与胃网膜左动脉供血区域淋巴引流区。本组胃淋巴瘤7例出现胃周2个区以上的淋巴结肿大,明显多于浸润型胃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胃淋巴瘤相对于胃癌易合并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肿大,当胃癌与胃淋巴瘤鉴别困难时,胃周广泛淋巴结肿大(2个区以上)以及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肿大,有利于胃淋巴瘤的诊断[6,10]。

综上所述,浸润型胃淋巴瘤易与浸润型胃癌的MSCT表现混淆,但二者发病部位、密度与强化、黏膜与胃腔改变以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有所不同,综合上述CT特点有助于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浸润型胃淋巴瘤(LGL)和浸润型胃癌(LGC)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LGL和22例LGC的CT资料。结果 病变部位、范围:LGL累及胃底11例,胃体12例,胃窦10例;LGC累及胃底6例,胃体13例,胃窦20例;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LGL11例,LGC13例。病灶侵犯胃周径>50%者LGL12例,LGC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壁厚度:LGL为(24.4±12.1)mm,LGC为(17.7±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度及强化:LGL密度均匀15例,三期增强主要呈均匀轻中度强化;LGC密度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伴坏死10例;不均匀强化17例。黏膜:LGL仅1例病变处见深溃疡形成;LGC中14例见溃疡形成。胃腔改变:LGL胃壁僵硬2例;LGC胃壁僵硬、胃腔狭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胃周肿大淋巴结:胃周2个区以上淋巴结肿大者LGL7例,LGC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LGL和LGC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参考文献

[1]任小军,章士正,董旦军,等.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6):1087-1811.

[2]黄娟,陈卫霞,姚晋,等.64层螺旋CT对胃淋巴瘤和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3):344-347.

[3]Hossain FS,Koak Y,Khan FH.Primary gastric Hodgkin's lymphoma.World J Surg Oncol,2007,5(1):119.

[4]Mendelson RM,Fermoyle S.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a radiological-pathological review.Part2:small intestine.Australas Radiol,2006,50(2):102-113.

[5]徐宏刚,陈阿梅,江新青.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288-1291.

[6]范卫君,吕衍春,刘立志,等.胃癌和胃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癌症,2008,27(5):539-543.

[7]吕衍春,范卫君,刘立志,等.25例胃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1):103-107.

[8]潘金万,梁长虹,阙松林,等.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294-296.

[9]Ba-Ssalamah A,Prokop M,Uffmann M,et al.Dedicated multidetector CT of the stomach:spectrum of diseases.Radiographics,2003,23(3):625-644.

[10]Gossios K,Katsimbri P,Tsianos E.CT features of gastric lymphoma.Eur Radiol,2000,10(3):425-430.

浸润 篇2

立德树人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2010年6月10日)

近年来,南宁市衡阳路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04〕8号和桂发〔2004〕9号文件精神,坚持“校园书香,厚德载物”的办学理念,实施“书香立人”工程,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了思想情操,促进得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经典伴日月,志向存心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几年来,我们秉着“经典育人”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沐浴在书香里,陶醉在与大师的交流中„„

——天天“三刻钟训练”。全校师生每天诵读经典15分钟,练字15分钟,晚上用15分钟在《金色童年成长手册》中写读书心得体会,摘录名篇名句,学新诗创美文已成为“衡小”师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周周大阅读活动。每周二下午,是全校师生的大阅读课,各班采用各种形式开展阅读。在教室里,草坪上,绿荫下,文化长廊旁,伴随柔和舒缓的乐曲,师生选取各自喜爱的主题,阅读经典美文与书籍为友,与经典同行,与时代同行。

——月月经典论坛沙龙。老师和孩子们把自己每月阅读的书籍放在每月的“经典论坛沙龙”中与大家分享,在论坛沙龙碰撞思想,把大师的谆谆教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河。

——年年创编新诗比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年学校举办一次“校园硬笔书法比赛”和“校园新诗创编比赛”,给孩子们创造展示才华的空间。孩子们用他们初露锋芒的笔,写下自己的梦想,抒发真挚的感情,书写幸福的人生!

通过诵读活动,“天下为公”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情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如春风化雨,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二、经典润童年,好书伴成长

读中华经典,展少年风采。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活动,先后举办了主题为“喜吟中华经典,笑看少年风采”、“寻找美丽的中华——纪念孔子圣诞中华经典万人诵读大会”等七届读书节。每届读书节都成为全校师生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盛大节日,为孩子们创设如诗如画的跃动舞台。孩子们以各种独特的方式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抑扬顿挫的唐诗吟诵,韵味十足的“茶道”演绎,隽永飘逸的“中华书魂”,感人温馨的“手语操”等表演。让师生们感受到千人齐诵古诗名著恢宏震撼,领略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抒发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豪情,树立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志向,感悟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体会到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汉赋的潇洒、唐诗的浪漫、宋词的凝重,现代诗的不拘一格。读书节活动为孩子们搭建起施展才华的舞台。读书节的经历与感悟,为孩子们奠定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我校的读书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来我校参加读书节和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区内外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家长超过万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杨再隋先生,黄亢美先生,龚浩康先生,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工程组委会秘书长蔡恒奇先生等都曾先后莅临指导活动的开展,区内外各大新闻媒体都以较大篇幅报道我校读书节活动情况,图文并茂,社会反响热烈。

三、经典规言行,品行见高尚

我校一直把诵读经典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小懂得“德”、“孝”、“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是诵读《孝经》,育“孝德、关爱他人”之心。学校要求孩子们读《孝经》,背《孝经》,开展“日行一孝”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学习、领悟、践行“孝”文化。每年母亲节,要求学生必须对母亲提一声问候、送一张贺卡、行一个拥抱、写一封信、做一件小事。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学校都适时开展主题情感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简单付出中理解孝,懂得爱。践行了《孝经》开篇里的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做到了孝行与孝道的统一。

二是诵《道德经》,育“奉献、服务他人”之品。我们开展亲子阅读、背诵《道德经》活动,重点组织“小志愿者”活动,培养孩子们志愿服务意识。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社区,分别到孤寡老人、残疾人家里,帮助他们扫地、整理内务,送去礼物和慰问金,让关爱教育成为孩子们一种自觉的行动;我们带着学生到火车站做义工,让孩子们在“爱心奉献”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展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们传递朴素温暖、谦和礼让的人格理想,领悟“道不远人,千古常恒”的做人真谛。

三是诵读《弟子规》,育“谦和、尊重他人”之风。我们以《弟子规》的诵读与践行教导孩子学习礼仪,规范行为举止,出入均需有礼有节。师生们执行上课答礼的“立—礼—起—坐”;实行见面、感恩、礼谢鞠躬;谨行“目不识恶色,耳不听谣声,口不出傲言”;全校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前诵读“感恩词”;我们还推选出“孝父母、敬老师、爱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爱学习、尚正义”的优秀学生,表彰奖励。努力让《弟子规》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全校师生建立起“大德者必是大才”的志向,铭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四、经典浸校园,满园溢芬芳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学校积极探索将“书香”气息内化成为“个性之美”、提升为“良习之风”的有效途径,着力拓展和丰富经典诵读工程的外延,以经典诵读为“经”,以学生行

为习惯养成教育为“络”,编织“书香校园”的感人图画。

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制订《日常行为规范细则》。精心设计了洋溢着“书香”气息的主题活动,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幸福成长;每天坚持“六个一分钟”:“一分钟内务书具、一分钟端坐自若、一分钟整齐踏步、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经典背诵、一分钟演讲交流”,培养孩子们自理与合作,锤炼孩子们的意志与品格。利用周会、班会、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和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大练兵”活动。进行课堂常规、出操集会、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上下楼梯、出入厕所等细节训练活动,并以争做“五星级会员”、争取“终身成就奖”等奖励机制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让墨香浸润心灵 篇3

一、重“知”。

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感知,即知道。孔子主张好学,极力倡导多闻、多见、多问,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理念。所谓“先知先觉”亦说明“知”在先,“觉”在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知透”。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我采用“换词练习”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

1.师过渡:秋雨不但藏着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看的颜色呢!老师相信你们能自主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请默读课文,用“我读懂了……”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2.预设

生:我读懂了秋天有菊花儿开了。

生:我读懂了秋天,银杏树叶黄了,枫树叶红了。

生:我读懂了秋天有很多好看的颜色: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师:这么多颜色啊!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赶快找出来吧。

(五彩缤纷。)

师:现在谁明白了“五彩缤纷”这个词的意思?

(颜色繁多,很美,非常好看。)

3.引导学生质疑:“五彩缤纷”这个词可以换成“五颜六色”吗?

比较,讨论,学会用词准确。

a、引导学生从“缤纷”这两个字的偏旁来分析:绞丝旁,有“相互交织、交错”的意思在里面。动手查查字典,再看看意思。

b、这么多的颜色,是怎么交织在一起的呢?(找出第二自然段带有动词的句子,指名逐句读。)有“扇、飘、挤、碰、点头”等动作来表示交织,层层叠叠,有一种动态美。

c、秋雨来了,把花草树木洗得干干净净的,显得更绚丽,更耀眼,非常好看。

d、“五颜六色”只形容颜色多,聚集在一起。“五彩缤纷”不但形容颜色繁多,还形容很美,很好看。所以,用“五彩缤纷”这个词更准确。

这样训练的好处是培养了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追求严谨、追求美、追求完善的品行。

二、养“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孔子认为学习情感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汲取精神营养。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

如我在执教《秋天的雨》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水果课件,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在欣赏五颜六色的水果时,趁机提问:

师:此时,如果老师带领你们来到果园里,站在果树下,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渗透品德教育)

生1:我好高兴,我想摘下果子吃。

生2:我太激动了,我要爬上树去摘很多果子,带回去给老师和同学们吃。

师:你懂得有东西大家分享。心里时刻装着大家,你在班上一定是个很受欢迎的人。

生3:我要摘下几个红得好的橘子带回家,因为奶奶的牙不好,她只能吃软软的、甜甜的橘子。

师:你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生4:农民伯伯种了这么多水果给我们吃,我们要爱惜这些劳动果实。

师:你能体谅农民的辛苦,真的很懂事。

生5:我要用笔把这些水果画下来。

师:对,我们还可以画下来。老师相信你能把这些水果画得让人馋涎欲滴。

生6:我要好好观察,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师:你可真是爱观察、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啊!

学生们得到老师的鼓励,有效的评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堂课,随着课文的学习,激发孩子们懂得了“分享、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爱惜劳动成果、爱学习”等道理,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坚“意”。

所谓有志者志不移,无志者常立志。坚强的意志是治学的首要条件。教者要通过文本的学习,直接作用于孩子,培养孩子学习的意志,才能将思想定格在学生的心灵。

四、持“行”。

小学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解决基本能力的方法和评判能力,进而内化为自觉行为。孔子认为善于讲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净化心灵,支配自己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确实,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通。

德育是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需要长期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和知识能力的现状,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渗透,逐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总之,使孩子们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道德精华之中现代人,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任。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与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地努力。但愿我们当老师的都能做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其身亡而其教犹存”,推而广之,做到“其身离而其教犹存”,一起共勉吧!

参考文献

[1] 渝教基[2009]3号文件,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2] 《语文课程标准》

[3] 《礼记》

书法浸润心灵 篇4

古人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书法之法,究竟于人有何裨益?书法之法是我们步入中华传统文化殿堂、涵养端庄浩然之气的绝妙途径,是我们凝神修性、浸润心灵、提升品格的别样法门。书法的妙用无穷,择其要者,笔者以为可以用以下八字归结:凝神,散怀,修身,启智。

儿时,笔者家住在武昌蛇山抱冰堂附近,因修武汉长江大桥的关系,古黄鹤楼上的碑刻集中到了这里,有幸瞻仰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壮观”二字的巨型石碑、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横幅词碑。少年时,家搬至紫阳湖,在紫阳湖公园常见文人雅集,论书作画,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缘走进著名金石书画家曹立庵先生家,成为立庵先生的入室弟子;20多岁,在湖北省文联省作家协会大院工作生活,深受文学滋养,耳濡目染,从此开始追寻书法的从艺道路。

中国有文字史以来,前人留下的翰墨可谓浩如烟海,大量的范本可以供我们学习临帖。从描红、临摹开始,直到熟练背诵、博采众家之长,渐渐凸显个人特色风貌,这是一个谁也绕不过去的途径。书法学习会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会让少年的时光泛起安详的光芒,凝神向学,使我们从前人书法的“能品”中慢慢品读出“妙品”,从“妙品”中又超拔出“神品”,作为我们学习之法帖。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终其一生,一路走过来。谁不怀想当初那描摹、临写状态中追寻那不似之似的美妙意境?

缘由天定,分在人为。当年,住抱冰堂附近,注定了笔者平生对抱冰二字的喜爱,“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育蕴着文心;“学似春冰积不厚”说明一息尚存还要学习。“志向当勇往直前,犹之负担,不到地头,难以息肩;工夫当循序渐进,譬如登山,遇著险处,越要努力”,说明从艺要高攀,志向愈高远,愈要低调努力。学习前贤佳句,对笔者的影响也是至深的。以至于在对书法的追寻上有如拼命三郎。起初,笔者家书房里没有暖气,研习书法达到忘形之地步,脚板在寒夜里裂口流血竟浑然不知。写书法既是兴趣爱好,同时也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当心中有个目标,就会一任自然地前行。自然平淡的生活态度,自然而然的艺术追求。

书法的姿态高雅,意境更空灵,书法中涉及的哲学、艺术、宗教、美学,让人心存高远,让人奋斗不息,让人低调谦和,让人看淡名利,让人终其一生,追寻不断。恩师曹立庵先生早在1945年即给毛主席治印,同柳亚子先生多有诗歌唱和;他1962年出版的《怎样写毛笔字》一书,一版再版。曹立庵先生在最后的岁月里,却只写了“研笔穷理,游艺依仁”八个字,不可不说是书法大家一生的写照。做人有规则,做事有章法,从艺有仁心,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这就是书法大家修身的境界。无论何时,书法都是要我们抱三分虔诚、七分敬畏的。书法平和萧散。心平气和地学,萧散简远地写,所谓散怀是也。写书法的状态,给人一种气定神闲的感觉,写书法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的修炼。古人论书:“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有人喜欢颜鲁公的骨气刚劲,有人则独爱柳公权的清雅风逸。无论喜欢哪一种,书法中的雄浑或隽永,真诚或意味悠长的笔墨情趣,都有其各自不可取代的独特的艺术位置。书法研习中,也同写作文一样常常得运用到概括、抽象、变形等艺术处理。纵观古今书法大家,就书法而书法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景仰的书法大家,莫不是晨夕览诵,寝则怀抱,涵育养深的。而书法本身就是启智的过程,精妙在于意到便止,意犹未尽。

《老子》有言:“万物复根,归根曰静。”在当今世界,红尘滚滚,名来利往,你可否自问,自己能静得下来吗?要安静下来,笔者以为比较好的办法,莫如来练习书法。写书法,始终在入帖、脱帖之中反复穿行。在漫长的过程中,有八个字在心中,与凝神、散怀、修身、启智相映照,这就是对书法的“至敬、至诚、至真、至谨”。

笔者常常去学习和观赏别人的书法,不难发现有人喜作小品,清雅、空灵、精美绝伦;有人喜作大幅,浑厚、悲怆;大气凛然。小中见大,大中喻小,大小俱美,其涵蕴的精神可谓小道川流大德敦化。无论是哪一种,都能给我们以精神力量。

这般美妙快感让一代代少年去追寻,这是为何?这是因为书法里承载着一种民族精神,这是因为书写中饱含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坚毅的人格胆识,多彩的艺术魅力,在墨光中历久弥香。不是因功利而为,不是为媚俗而写。书写中求学,创作里升华,良知照彻了人生幽昧的夜空。

为何要劝少年学一学书法?

艺术门类众多,惟有书法,人生八十、九十,一息尚存,还得努力,这既是苦不堪言的文人之旅,又是韵味无穷的赏心乐事。书法历练了人格,它让人坚信,生在何处无法选择,书法也未见得能改变人的命运,但书法足以改变一个人。

临帖,有人一生为之,那岂不成了书奴?当然,看看书学的历史,大量的是书奴,个别人作书圣。趣味就在: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从艺既要高攀,做人更得低调,临帖学习,就得大胆落笔,小心起念。许多孩子和家长看到书法家的成果,惊羡里往往望而却步,这是不必要的。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今日开始。新的发端,新蕴万象,只有你开笔写,才可能并可以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新的结局。

柳骨颜筋,千古楷法,韩潮苏海,万顷文澜。临帖,定有所得,有所得必先有所悟,有所悟就是要学会存疑。不能食古不化,存疑才可创新。书法需要才情,书法需要激情,书法需要忘情。好的书法作品,我们怎么去品味?我们从历史价值看其人格精神,从文化价值观其气质禀赋,从艺术价值则品其审美理想。

意在笔先。作为一位书法家,希望能够写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书法作品。这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照耀。平和中、愉悦间、寂寞里均能等待灵感来袭。

人同日月经天,善始善终;艺如星河灿烂,无际无涯。感佩艺事,深怀文心。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已为人民生活之不可或缺。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热闹场景下,有的人显得异常浮躁,急功近利之心尤甚。正如一位书画家所言,“名利场上尘飞扬,大师巨匠多如蝗,初握红缨两天半,也称中华第一枪”。有些人在神圣的文化艺术面前的虔诚是不够的,热衷于虚名的声色,遗憾的是,当下书法界出现不少作品却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现象,不是缺气就是缺血。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鼓乐声里,却深藏着学人对书法继承与发展的浓重忧患与无言的感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里,既惊见自己的浅薄与渺小,又愿缄默地在创作中孜孜以求,努力改变和超越自己。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属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和坚守它民族的、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博大内涵。作为书写者,要试图把真心献给社会,献给人民,要虔诚地深深地去感动自己。做不了圣人,也不作庸人,做不得法书,也不做俗书。

书香浸润童年作文 篇5

开始上幼儿园后,客厅里又多了几个书架,塞满了五颜六色的书。玩具玩腻了,我就会跑到书架前,踮起脚跟,努力去拿那一本本漂亮的书。虽然我看不懂上面那黑黑的蝌蚪字,但总觉得那一幅幅图是那么吸引人。那一页页纸像是有魔力般,让我不停地想翻下去。所以,我时常一捧上书,便半天也不肯放下。每天晚上,我会躺在爸爸大大的臂弯里,缠着他给我讲书上的故事。慢慢地,我也会指着那些小小的字,开始自言自语地说起故事来了。

上了小学后,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字后,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一片神秘的大森林。而我好似一匹贪婪的饿狼,心中充满了寻找猎物的渴望。闲暇之余,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捧起一本书,痛痛快快地看上一番。手机、电脑都抵挡不住书对我的诱惑。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陪她一起去理发。我随手拿来一本《哈利波特》便跟她出门了。一进店,我就去寻找可以看书的地。一条凳子,足矣。没一会儿,我整个人已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了。我仿佛使用了故事穿梭机,来到书世界的上空。拨开云雾,我看见哈利骑着火穹弓在下面俯冲而过;看见邓布利多正在轻轻地挥舞魔杖;看见斯内普教授脸上凶恶的表情。我随着哈利一起反抗伏地魔;随着凤凰社一起打败食死徒;随着赫敏一起学习魔法界的知识这种感觉真享受!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这才从书的世界里回过神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同时,耳边也响起了许多声音:这孩子真乖,别的小朋友都在看电视、玩游戏,就他一个人在看书!要是我家的孩子也这么爱看书,就好了!他差不多看了一个小时了吧!这些夸赞声让我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妈妈笑着对我说:越来越像个小书迷了!走,请你吃披萨去!哇,读书真好!小小的书,竟然还有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对于书的热爱一日胜似一日,阅读领域也越来越广,从最早的绘本,到后来的《笨狼日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再到现在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就这样,我闻着书香一点点地成长了。

用文化浸润生命 篇6

“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得名于“荔枝湾”,旧称西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西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不胜枚举,遗迹俯拾即是。十三行,见证了昔日散发着浓郁海洋气息的商业文明;华林寺、西关大屋,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和大气;陈家祠、粤剧,演绎了岭南艺术的精彩绝伦;詹天佑、康有为、陈嘉庚,更让人对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充满了敬意……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到了21世纪的今天,西关弥漫的已满是现代气息。昔日的西关文化,正逐渐淡出孩子们的记忆。培育有“根”的下一代,用文化浸润孩子的生命成长,成了荔湾区教育工作者的不二选择。

楔子

2006年11月15日下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视察了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在听取有关领导的汇报后,张怀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以在荔湾区生活过的历史名人作为学校的名字,以此为抓手带动学校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做法很有价值。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教育的根本,通过名人的带动效应,会让学生更亲近历史。

张怀西还指出,荔湾是一个经济、教育很发达的地区,有很多的文化名人,还是清代的一口通商之地,这让我们重新认识荔湾。荔湾区如能把挖掘传统文化培育新一代的做法坚持下去,一定大有可为。

为努力挖掘西关地区丰厚的人文资源,培育下一代接班人,荔湾区的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懈探索,层层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2002年,为创建教育强区,荔湾区委就在《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发有荔湾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民乐、粤曲为重点项目,管弦乐、合唱、舞蹈、美术、书法等为辅助项目,巩固和发展全区的特色教育。

2006年3月27日,荔湾区全面启动创建“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的“三品”工程,以文化为核心,将建设“书香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作为荔湾教育发展的目标,将学校文化复兴作为荔湾教育发展的基础,确立了文化决定成败的教育发展理念。

近年,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实施教育“三品”工程的基础上,荔湾区提出了构建“生态型德育”的教育理念。以文化为引领,实践生态德育,创新机制,推进“三书香”建设,开展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园特色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活动,构筑和谐育人环境,培育高素质人才。

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荔湾区教育局徐启贵局长有自己的理解:“荔湾教育离不开西关文化的厚重热土,它必然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根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也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托。”

在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荔湾区依托本土文化而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近日,本刊记者来到荔湾区,亲身感受了西关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作用,体验到西关文化的迷人魅力。

文化浸润,自身边生活中开始

今天的荔湾,已是繁华广州大都市的核心所在。生活在这里的中小学生,也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他们热衷于追星、上网;富有个性、敢于表现成为他们的“标签”。对于这些“90后”“00后”孩子,要让他们爱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讲大道理、强行灌输肯定是行不通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西关传统文化,如此才能真正爱上它,才能真正受到教育。

还原历史,唤醒生活记忆

荔湾教育,源远流长。清代时群贤汇集,学堂林立,曾是广州私塾和书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著名书院有1810年建立的文澜书院、1872年建立的真兴书院、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今广雅中学),南海县立中学(广州市11中前身)曾是民国时期9所最优中学之一。可以说,荔湾的百年老校在全市是最多的。

学校名字,记载了历史,蕴含着文化。

荔湾区相当多的学校,或与历史名人有缘,或临近文化古迹。于是,荔湾区通过推动学校更名,挖掘学校历史和周边丰厚的文化资源,确立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30中的前身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师范学校,于是学校被更名为陈嘉庚纪念中学;大策直街小学因附近有康有为先生读书的小蓬仙馆,于是更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

还有一部分学校,原来的校名本身就富有文化意味,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改名,导致学校厚重的文化意蕴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于是,区教育局为他们改回了原来的名字:59中复名美华中学,11中复名广州市南海中学……五年来,区内已有16所学校成功“复古”改名。

复名也好,更名也罢,都不是改几个字的事情,重要的是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学校所用,为培养学生所用。当校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时,老西关丰富的文化内涵便在不自觉中渗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文化的种子也随之植入了他们的心田。

康有为先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他一生追求富民强国,以救国为己任。少年时代的他刻苦求学,青年时代的他立志报国,中年时代的他上书变法,晚年时期的他创办学院。他提倡维新救国、教育兴国、救国图强的主张启蒙了后人。学校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把康有为先生的思想融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合在学校培养目标中,融合在学校办学行为中,融合在学校创建教育品牌的工作中。2006年学校更名为康有为纪念小学后,成功打造出“有为教育”的德育品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立社会志,行有益事,做有为人,在“有为”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不仅仅是康有为纪念小学,詹天佑小学、何香凝纪念学校、南海中学等一大批学校都借改名、复名的东风,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环境建设,营造生活氛围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身处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中,学生自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

荔湾区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耀华小学地处西关中心位置,学校所在的源胜社区有三百年的玉石文化传统。经过提炼,“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的玉石精神,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办学理念,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做文章。走进耀华小学,每一个人都会被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所感染,被满眼的绿意盎然所带动,心情舒畅,心旷神怡,这就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这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场所。

新东小学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更是独具匠心。记者跨进学校大门,印入眼帘的居然是一间古色古香的祠堂!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王飞校长笑着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原来,这是一间村办小学。由于产权不清晰,学校发展十分缓慢,办学水平长期居全区中下游。王飞校长到任后,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记者进门时看到的那间私人祠堂。祠堂主人甚至会在上棵时间进入校园,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公然进行祭祀活动。如此环境,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在一次次与祠堂主人沟通后,主人同意把祠堂的使用权交给学校,不在教学时间里开展祭祀活动。学校则多方努力争取经费,对已经是危房的祠堂进行了修缮。

望着有了明显改观的校园环境,王飞校长有了新的想法:何不把这原汁原味的祠堂变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呢?王校长开始请教专家,提炼校园文化,同时申报了《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申请经费,对祠堂进行了修整。经过努力,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规模从小到大,教育质量连年提升。短短的时间里,一所全新的学校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我们下一步工作,就是把祠堂改造成博物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王飞校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不管是利用原有资源,还是重新设计校园景观,荔湾区的各所中小学都费尽心力。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育人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浓郁的西关文化氛围中,成了各中小学的自觉选择。

活动引领,发现生活精彩

2007年11月至12月间,荔湾区在全区中小学校举办了一场“我心中的荔湾元素”评选活动,让孩子们在100多个候选名单中自主选出30个最具荔湾地方特色的人和事物。

如何才能开展好区教育局组织的这项活动呢?23中的领导认为,评选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感受西关文化,从而产生对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为此,学校设计了详细的调查活动方案,要求学生在亲身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关元素进行一次最全面的梳理,列出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西关文化的“30个元素”并写出理由。

活动让学生对家乡充满了自豪,“西关太了不起了!”成了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预设的活动目的“寻找西关元素,感知西关人文,弘扬西关文化,传承荔湾文明”也就在不自觉中达成了。

活动受追捧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灌输总让人反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同样如此。

通过学校更名复名、校园文化建设、“我心中的荔湾元素”评选活动的开展,每个校园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润其中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西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美绝伦,激起了他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就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体悟,在实践参与中深刻

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而实践参与则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重要路径。为强化学生对西关文化的感悟,在区教育局的主导下,系列实践育人活动在全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诗歌吟诵,感悟文化西关

一条绿丝带

西关地/泮塘间/澄澈的河涌/如透明的绿丝带/蜿蜒在趟拢门与青砖的拐角处//

一条小鱼儿冒出头来/阵阵微风/岸边的杨柳点了点水面/鱼儿惊慌地钻回水面/水面上/只留下层层涟漪/柳枝摇摆着/似乎在恶作剧之后得意忘形/溪水好不容易蒙上了面纱/又被古拙的船桨缓缓地掀开了//

夜晚/灯光像琉璃一样/零零散散地点缀着那条丝带/使溪水愈发神秘/深呼吸/艇仔粥的香气溢满了鼻腔/用心聆听/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孩子们的嬉笑声/是飘荡在夜色中的音符/星星点点/源远流长//渐渐/天亮了/朝霞把绿丝带染上了金边//

细细吟诵,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孩子对老西关荔枝涌那份深深的爱。悠悠荔枝涌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已经浸入了作者的心田。

这是荔湾区教育局组织的“我写我爱荔枝涌”活动中,耀华小学华玉诗社的杨缮华同学创作的作品。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这块土地的热爱之情。在寻访、体味、创作、吟诵的过程中,对西关文化的喜爱之情也随之萌生。

品牌冠名,推动文化活动

荔湾区特色学校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学校都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如何让这些龙头学校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在全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呢?区教育局实施了品牌学校冠名活动。活动按照“区教研室或民间组织主办,学校承办,政府资助”的模式运作。通过公开征名,共收集到150多项活动,接受了50多间学校的申请。经评议,22间学校的20个项目获得了冠名权。例如,詹天佑小学承担了全区科技小发明和电脑制作活动,于是获得了“詹天佑杯”科技创新大赛的冠名资格;何香凝小学承担了全区传统书画、电脑绘画、动漫设计等活动,因此获得了“何香凝杯”中小学生书画大赛的冠名权;康有为纪念小学承担了全区社会、历史类活动,于是获得“康有为杯”时政与历史知识竞赛冠名权。区政府每年拨出25万元专款,推动活动开展。

广州市荔湾区素有“粤曲之乡”的美称,这里的每一间房屋、每一条小巷都有深远的文化意蕴,学生的家长、亲属,一代代、一辈辈都用粤曲传诵着其中的故事,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方文化。粤曲是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文化瑰宝。

2006年5月,三元坊小学被荔湾区政府、区教育局确定为“三元杯”民乐、粤剧、粤曲比赛冠名学校。“三元杯”民乐、粤剧、粤曲比赛引领着全区民乐、粤剧活动的开展,辐射到珠三角地区。每一届“三元杯”比赛都吸引了大批有民乐、粤剧、粤曲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参与。自第一届比赛开展以来,参赛单位及人数逐年递增,参赛节目水平逐年提高。粤剧类节目通过冠名杯赛选拔参加全国小梅花比赛,均获金奖。“三元杯”冠名比赛的举行营造了区域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氛围,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走进三元坊小学的粤曲排练室,记者看到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演绎一段粤味十足的《西关食通天》,曲子介绍了艇仔粥、肠粉等西关特色美食。“为何对粤曲如此感兴趣?”记者问道。一位孩子给出了答案:“小时候听奶奶唱过,觉得很好听,就求着奶奶教了几句。现在上学了,老师教我们唱了好多曲子,特别好听,我们特别喜欢。”陪同的老师告诉我们,粤曲唱腔优美,扮相漂亮,孩子特别喜欢。

望着全神贯注的孩子和信心满满的辅导老师,一种由衷的欣慰之情涌上了记者的心头。

成立学院,引领文化发展

西关名人辈出,以其中的佼佼者来命名学院,吸引学生前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荔湾区教育局的又一育人举措。

詹天佑是荔湾历史文化名人、近代科学家、中国铁路之父。为弘扬詹天佑勇敢攀登、顽强奋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2006年,区教育局在詹天佑小学成立了“荔湾区詹天佑少年科学院”,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一中校友刘颂豪担任荣誉院长,并相继举办了詹天佑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巡礼大型科普活动、科普快车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在詹天佑少年科学院的引领之下,全区已发展了25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043名学生被分别授予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的荣誉称号。在广东省9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中,广州占了7人,而其中6人来自荔湾区。

四中高三(8)班的招俊能同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曾在20天内两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当选第四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全国共41位)和首批荔湾区“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邓小平奖励基金,全国100位学生获奖,其中广东有3名学生)。他凭借环保节能的发明——公交车站用语音导盲装置入选“寻找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活动的广州能手。他还在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还荣获第六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宋庆龄奖励基金),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

四中承担了詹天佑少年科学院中学的牵头工作。来到四中占地面积达1021平方米的科技环保创新实践基地,记者眼界大开。学校领导介绍说,这里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按区域功能主要分为科技环境教育成果展示区、科学知识普及区、实践技能培训区、小院士工作室四大区域,内有数字世界(与广东科学中心合办)、机械加工操作室、钳工教室、电脑机器人制作室等集展示、学习与体验为一体的各种功能室。自2005年11月建成使用以来,基地已接受来自国内外超过20000人次的参观与体验。学校将继续完善小院士工作室的硬软件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除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区教育局还成立了两家学院:以著名艺术家何香凝女士命名,2007年在何香凝纪念学校成立了何香凝少年艺术学院,组织全区艺术教育活动;利用李小龙的名人效应,于2006年成立了“荔湾区奥林匹克少年学院”。

学院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把荔湾区的中小学生紧紧吸引在他们周围,在西关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文化品性,在回报社会中升华

荔湾区教育局多年来持续推动的以弘扬西关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荔湾区的各所中小学,文化氛围浓郁,特色鲜明,深受教育熏陶的学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西关文化中包容、兼爱、开放、进取的核心内涵。

走出校园,展示文化内涵

结合办学特色,在老师的引领下,荔湾区的各中小学以自己的方式投身到弘扬西关文化、回报社会的活动中。

2010年12月13日,文昌小学与荔湾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联合举办了“弘扬亚运精神,彩绘西关文化丝绸之道”大型活动,300多名来自文昌小学的学生用彩纸、旧报纸、丝绸等创作出五个展示西关文化的雕塑场景,同时,他们还上演了童声合唱、精彩“讲古”等精彩活动,“玩转”上下九步行街。

在一条由250米长粉红色丝绸铺成的“历史长廊”上,“成长之源”“上下九溯源之旅”“锦纶丝话”“感恩美食”“状元出巡”五个板块分别表现出和谐、求知、创新、感恩、自信的主题。唱童谣、背《弟子规》、舞龙舞狮、介绍西关美食……学子们在各自的板块上上演特色主题活动,吸引路人纷纷驻足观赏,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在“锦纶丝话”板块前,20名三年级小学生分成四组比拼“手艺”。只见他们利用旧报纸、彩色纸创作别具特色的中山装、长褂等传统服饰,8名身穿旧西关服饰的女学生在一旁翩然起舞。

另一边的“成长之源”上,75名一年级小学生奶声奶气地合唱《龙文》,并伴着旋律用画笔比划起“一弹、一画、一横、一竖”等汉字书法动作。家长们将看台挤了个水泄不通,相机不断对准舞台上可爱的孩子们,“好得意啊!”“创意十足!”

来到“上下九溯源之旅”,方块上是上下九手绘地图,一串小脚印贯穿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和上九路,串起沿途由硬纸板制作的莲香楼、华林寺、五眼井、锦纶会馆等景点模型,两名身穿白裙的小解说员正为观众生动地讲述上下九上一砖一瓦的历史:“华林寺位于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学生们纷纷在地图上写下对西关的寄语,如三年级的杨晓禧写道:“我希望上下九的古迹永远保持原样。”

在真光中学,大大小小的社团十分活跃,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记者来到学校,采访了爱心社志愿者服务队的两位志愿者。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我们都很喜欢帮助别人。很多时候,比如在图书馆,我们都是在享受别人的服务,而在周末走上图书管理员的岗位时,我们感受到了服务他人的辛苦与快乐。”那么,这些善良的志愿者们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有没有受过委屈呢?对此,他们回答说:“还真是没有呢!因为我们是真的很用心地在帮助别人,他们都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所以对我们很好,没有找过我们麻烦。”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真光的家长们非常支持学校的志愿者活动,不但告诉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教给孩子一些助人的方法,还尤其强调助人要出自真心,要有责任心。

在荔湾区的各中小学,这样的组织还有很多。耀华小学与社区合力联动,成立了“小榕榕义工站”,建立了“榕榕书吧”,为社区居民服务;文昌小学的“文文”志愿队,利用“互动日”时间,与家长、社区共同开展主题活动;环翠园小学与南源街妇联联手,开展了“我为社区小树换新装”“关爱孤寡老人”“情暖工疗站”“情满公交车站” 系列活动;环市西路小学在新学期伊始结合孝德教育,开展了系列“爱心树”活动;三元坊小学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有机渗透“四情”教育(体验友情在校园,体验亲情在家庭,体验温情在社会,体验真情在大自然),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作慰问演出;康有为纪念小学组建了“羊城市容护卫队”,参与“校前一条街”“广州是我家”的清洁保洁及美化工作……

步入社会,点亮精彩人生

带着西关文化的馨香,一届届学生走出校园,或到高校深造,或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的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这里,记者不想通过展示荔湾区培养了多少名家、涌现了多少先进人物来论证荔湾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让我们走近一位平凡的人,感受学校教育对她人生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李少霞同学是荔湾外语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专业2009届毕业生。她家境贫寒,入学不到三个月,家长就要求她退学回家照顾弟弟。好强的李少霞觉得自己的命运不该如此,她舍不得学校、舍不得老师,更舍不得她的学业,于是毅然决定不用家里一分钱,自己打工赚学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被她的精神打动了,团委书记李雪芳资助了她一个学期的学费,班主任更是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关心她、照顾她。得知李少霞想要读美术学院继续深造,社会爱心人士便主动提出资助学费,供她读书。李少霞却坚决不要,她说自己能挣钱了,那些钱应该用来帮助更需要的人。就这样,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完成了学业。

2010年,成绩优异的她成功地被西关幼儿园录用,当上了一名幼儿园老师。两年来,她将自己曾受到的关爱传承给了园里的孩子。学校、老师对她的好,李少霞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每逢过年过节,她总不忘给老师们发短信送祝福;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被评为区“创文”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设计的课件、制作的学具多次在市、区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书画比赛,获得二等指导奖……

对于这些成绩,李少霞很淡定:“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公益活动,都是很小的事情,只要有需要,我都会去做;只要能帮到,我都会去帮。”

扶危济困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荔湾人所推崇的。在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很多人不仅家庭条件很差,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学习的“失败者”。对于这些孩子,学校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我很清楚地记得,在2007年8月,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叹息着要我辍学回家,并多次打电话给班主任说要给我办退学手续。我的困扰全被学校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学校通过许多帮扶形式来解决我的困难,如国家助学金、香港热心人士捐助、学校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金等等。这样,我的经济压力减轻了,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学业,也能以更轻松的心态去和周围的世界交流。”

因为爱,所以爱。李少霞的心声道出了这样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徜徉书海 浸润书香 篇7

一、读书,能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 读书能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提升道德水平,对完善我们的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校读书活动的持续开展,我和学生共同阅读了许多中外经典名著。读了《论语》,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探求学问的原则;读了《爱的教育》,我们感受到了善良、质朴和坚韧的品格;读了《窗边的小豆豆》,我们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智慧所感动,我也学着他那样微笑着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惊奇。

二、读书,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我逐渐明白了那位成功教师的话:“读书吧!读书是发展的起点,读书是睿智的源泉。”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多读书。近年来,我先后读了《陶行知教育随笔》《班主任漫谈》《回到教育的原点》《新教育》等多部教育教学著作。我以朱永新老师的建议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材施教。老师们,让我们挤一点时间给读书,留一点空闲给思考,献一份热情给学习。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读书,能打开学生的成长之门

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里的图书角成了孩子流连忘返的场所,读书广场成了孩子向往的乐园,每天一节的阅读课,成了学生最快乐的时光。就这样,我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书的世界,品读美文、抒写随笔、交流日记、背诵诗词成了学生美味的文化大餐。现在,我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爱书的孩子, 读书已成了他们的习惯,去书店看书成了他们的乐事,他们真正与书交上了朋友。

在书香校园,我和孩子们在遨游书海的同时,又收获着点点进步。学生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满足,我愿沉静在教书育人这美妙的世界里,在书香四溢的人生中,获得新的快乐与感动。让我们一同徜徉书海,浸润书香,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读书、再读书。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书是无言的老师,只有读书,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浸润 篇8

城内完全小学从2007年新建后就确立了办学特色——以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创建“诵读经典诗文,传承百年文化”的特色学校。让孩子从小与古诗词对话、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让融汇着中华民族智慧、风骨、胸怀的文化精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古诗文赏析与积累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符合教育规律的实施计划和可行办法。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将那些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作为首选。诵读内容主要为:唐诗宋词、古代蒙学、四书五经、儿歌童谣、毛泽东诗词。

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采取模糊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虽提倡探究,但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可以不求甚解。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需要多种形式、多种平台。学校走廊上、墙壁上、橱窗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无声无息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二十分钟的诵读,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学校还将经典诵读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如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品读经典,在习作中引用经典名句等,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诗配画,音乐教学中配乐吟唱古诗文或舞蹈,体育教学中将古诗文诵读融入跳绳、踢毽子等活动中,与写字教育结合。将“书法”与“经典诗文”两样中国文化瑰宝加以整合式地开掘,与班级工作结合。为全面推进经典诵读的开展,学校对经典诵读建章立制。各班每期黑板报有经典诵读的内容,各班每月举行“我读经典”的主题班会。

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诵读比赛、知识竞赛,写经典、悟经典、演经典等活动和比赛,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读经的愉悦。在每年“六一”前夕举办的艺术节中,通过展演的方式,使经典诵读能真正深入人心,扎实开展。学校还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朗诵经典诗文给予支持,让他们督促自己的孩子朗读、背诵经典诗文,在家里营造浓厚的经典诗文的学习氛围。

书香浸润 孝雅花开 篇9

一、构建厚重的校园文化

“文化”包含“以文化人”的含义,文化的力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校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 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1.理念文化

以三幢教学楼的楼名为依托构建理念文化,分别命名为“明德楼”“琴云楼”“书韵楼”,寓意是明德远志、琴云响遏、书韵飘香,我们将这份期望深深地镌刻在墙上,融入孩子们的心田。有了理念文化的引领,学校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走廊文化

以“书韵飘香”为主题分层构建了“千古绝唱”“书韵风雅”“瑰丽奇葩”“翰墨飘香”“璀璨明珠”等诗词歌赋。一本本墙上之书犹如一级级知识的阶梯,引领着孩子们不断地攀登知识的殿堂。

3.楼道文化

以“小脚丫,大舞台”为主题,展示了学生的书法、绘画获奖作品,使学校文化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飞了学生的梦想,又起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

4.教室文化

学校定期开展“最美班级”评比活动。全校58个班都精心设计了班名,制订了班训。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风格,无论是学生作品,还是盆景花草,都充满着孩子们的激情,充满爱的温暖。厚重的班级文化,缕缕的班级温情,淡淡的书香浸润,悠悠的花香飘逸,让孩子们幸福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我校以班级为纽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校园处处散发着浓浓书香和墨香,处处充盈着“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书香气息。

1.建立温馨的班级图书角

每个教室分别设置“小花圃”和“图书角”。让“小花圃”里盆盆鲜花争奇斗艳,让“图书角”掩映在花丛深处,让每一本图书散发书香,做到了书香、花香辉映,美丽、智慧交融的温馨氛围。

2.持之以恒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我校编印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将坚持不懈地开展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分序列开展“我心中的唐诗”“我最爱的宋词”主题诗词竞赛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3.人人争当阅读星

我校图书室有图书10万多册,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阅历、爱好推荐最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有古典文学、中外名著、百科知识等。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一本书籍,共品书香。学校开展“走进经典”美妙晨读时光、“博览群书”午间雅读活动以及“快乐阅读星”“书香班级”评比活动,激发了一大批孩子阅读的热情,从而产生一批批“书香小博士”。

4.开展“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为了让孩子从小融入书的世界,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努力营造家庭浓郁的书香氛围,创建学习型的书香家庭。家庭每周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亲子共读”每周至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亲子共读笔记。学期末,学校组织评比“书香家庭”,利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家长会等大型活动,请“书香家庭”代表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带动更多的家庭参与阅读,让更多的家庭能弥漫书香,给心灵营造一片温馨的栖息之地。

2011年,我校教师参演的《唐诗里的中国》获省级一等奖;2013年,在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研究中期展示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学校”;近年,学校分别荣获“湖北省教师学习型团队”“湖北省十大书香校园”等荣誉称号。

三、精心打造孝雅校园

我校将培养“生活有理想,谈吐有涵养,举止有礼仪,行事有风度,心中有智慧”作为育人目标,积极开展孝雅教育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文雅之行。

1.“夺卡争星”我最棒:为了激发孩子们参与孝雅活动的热情, 我们将“六学六好”的活动(学礼仪,学行孝,学相处,学走路,学吃饭,学睡觉;升好旗,唱好歌,做好操,写好字,说好话,上好课)内容制作成八种不同形式的孝雅卡,让孩子们每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都可以获得一张孝雅卡,有机会被评为本周的班级孝雅星,登上班级孝雅明星榜。学校每月都会对当月的学校孝雅星进行表彰, 并让他们美丽的照片登上学校孝雅明星榜。激励性的举措,过程性的评价让孩子们天天夺卡,月月争星,人人文明,校园处处涌动孝雅新风。

2.“金银铜卡”伴我行:为了将“夺卡争星”活动引向深入,学校又开展了“金银铜卡伴我行”系列孝雅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夺卡争星”活动中如果获得四张孝雅卡就可以兑换成一张铜卡,两张铜卡可换一张银卡,两张银卡可换一张金卡。获得金卡的孩子可以光荣地走上“金卡墙”,还有机会成为光荣的国旗手,发表国旗下的讲话。我们的校园电视台开设有“金卡闪耀”的专题节目,获得金卡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校园电视台的采访和报导。获得孝雅金卡是学校孝雅教育的最高荣誉,也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渴望和追求。

如果把“六学六好”活动比作一颗颗珍珠,那么“夺卡争星”活动和“金银铜卡伴我行”活动就如同一根根美丽的串绳,将我校的孝雅教育活动编织成一串熠熠生辉的项链,让第二实验小学的每个孩子每天都有希望,每天都有追求,每天都有期待,让一朵朵孝雅小花在校园处处美丽绽放。我校创建孝雅校园的成功做法不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真心欢迎,而且在全省形成了一定影响,《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导报》给以专题报道,湖北省校长协会几次前来考察,省内十几所学校专程就此项工作前来参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努力创建幸福校园

我校将“用心办好孩子终身怀念的学校”作为办学追求,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开展“精彩大课堂,快乐大课间,成长大舞台” 系列活动。

1.精彩大课堂

全校四千名学生分成七十二个兴趣班开展活动,上课时间固定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每到下午第二节课下课, 孩子们就会早早地背着书包来到教室,每次下课,孩子们总会依依不舍,因为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选择实在够多———网球、剪纸、刺绣、葫芦丝、腰鼓、合唱、形体、摄影……

2.快乐大课间

在每周三和周五,在全校开展快乐大课间活动,全校四千多名师生同时参与活动,全面同时铺开。其活动项目有:抖空竹、玩花棍、竹竿舞等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让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每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期都可以将一项体育游戏活动玩出精彩,玩出品位,玩出档次。

粉尘浸润性实验研究 篇10

粉尘的浸润性是选择除尘方式的依据之一。对亲水性粉尘选用湿式除尘方法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憎水性粉尘,则不宜选用湿法除尘。对于吸湿性粉尘,其清灰力度可能要加大,否则还可能发生糊粘滤袋问题。在矿山防尘和湿法抑尘时,为了增加除尘效果,可能采用某些降尘剂和表面活化剂以提高浸润程度[1]。

1 影响粉尘浸润性因素分析

粉尘颗粒与液体相互附着的性质称为粉尘的浸润性。当粉料颗粒与液体(滴)接触时,如果接触面能够扩大而相互附着,则称该粉料是可浸润粉料。反之,若接触面缩小而不能相互附着,则是不可浸润粉料;当粉料与水接触时,如果能够被水浸润,则称该粉料是可湿的,反之,如果不能够被水浸润,则称该粉料是不可湿的。根据粉料被水浸润的难易程度,将其划分为亲水性粉料(又称可湿性粉料)和疏水性(也称憎水性)粉料[2]。

一种粉料是否能够被液体浸润,除取决于构成粉料材料的化学成分之外,还与粉料颗粒的粒径、表面形状、生成条件、含水率、表面粗糙度和荷电性等自身条件以及环境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有关,特别是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比如,煤粉的浸润性明显低于飞灰,属于疏水性粉料,但是却比较容易被酒精、煤油等液体浸润,这是由于酒精和煤油的表面张力较小的缘故。又如,石英材料的亲水性虽然好,但是如果将其粉碎成粉末,其亲水性会大大降低;球形颗粒的浸润性要比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的颗粒差。粉尘的润湿性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

对飞灰来说,对亲水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粒径。尽管飞灰属于亲水性材料,但是当粒径较细,尤其小于5 μm时,很难被水浸润。这是由于细小颗粒表面附着一层气膜,将固—液表面隔离。只有当液体和固体粒子之间产生高速相对运动,气膜被冲破,才有可能相互附着、凝并。文丘里管除尘器正是基于这一原理设计的。

粉尘的成分十分复杂,各种粉尘均不相同。通常飞灰化学成分全分析包括SiO2,Al2O3,Na2O,K2O,CaO,MgO,TiO2,Fe2O3,SO3及飞灰中可燃物含量。飞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l2O3,两者总含量一般在60%以上。有些原煤成分特殊,使飞灰的CaO含量在10%以上;有些原煤中黄铁矿含量很高,致使飞灰中Fe2O3含量较高[4]。

中国飞灰中Na2O,K2O,CaO,SO3含量偏低,烧失量偏高,熔融矿物总量(即Na2O,K2O,CaO,MgO,Fe2O3)也低。中国飞灰化学成分见表1。

煤组分可以分为有机物部分和无机物部分。无机物的组成复杂,所含元素多达数10种,常以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黄铁矿等矿物质的形态存在,此外,还有一些伴生的稀有元素。

2 实验系统

该实验是依据GB/T 16913.8—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第8部分:浸润性的测定 浸透速度法来测定的。粉尘装入底端加封滤纸的无底玻璃试管;试管垂直置于浸液面上,底端面与浸液面接触,将通过尘层颗粒间的空隙所形成的毛细管作用,水逐渐上升,浸润粉尘;测定一组对应时间的粉尘浸润高度,表征该浸液对粉尘的浸透速度,即为粉尘对该浸液的浸润性[5]。

该实验采集了四类试样:粉煤灰、煤粉、硼砂灰、生物质灰样,其中生物质灰样包括山东十里泉电厂煤粉小麦秸秆混烧灰样、锯末单质灰样、小麦秸秆灰样、玉米秸秆灰样。每份样品作平行实验4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数据处理结果见表2~表4及图1~图3。

从图1可以看出,粉尘的浸润性与粉尘的粒径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条折线都是中间高,两端低,也就是说每种粉尘都存在1个范围,在这个粒径范围内的粉尘浸润性较高,在此范围之前,浸润性比较低,之后,浸润性也是逐渐降低的。之所以会有这种规律,是因为当水与粉尘接触后,水将会通过尘层颗粒间的空隙所形成的毛细管作用,逐渐上升,浸润粉尘,而粉尘较细时毛细管作用会降低,粉尘浸润性较低;当粉尘粒径较大时,空隙过大,也会削弱毛细管作用。每一种粉尘的波峰粒径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各粉尘的化学成分不同。华北某电厂粉煤灰、上海某电厂煤粉、准电EP2号粉煤灰、硼砂灰对应的大致的波峰粒径分别为130 μm,120 μm,50 μm,190 μm。

从图2可以看出,粉煤灰浸润性较大,煤粉和硼砂灰浸润性较小。即印证了当粒径相同时,不同化学成分的粉尘浸润性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一规律。

从图3可以看出,制取灰样的原料不同,灰样的化学成分是有差别的,浸润性也是有较大差别的。本实验所用的浸润液是去离子水,粉煤灰是亲水性粉料,浸润性较高,煤粉是疏水性粉料,浸润性较低。相关资料指出,煤粉比较容易被酒精、煤油等液体浸润。煤粉的化学成分以有机物为主,粉煤灰以无机物为主,然后对比各自浸润性较高时的浸润液,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规律有点类似溶液中相似相溶的规律。要完全肯定的得出这个结论还要做大量的实验来证明。

4 结语

根据GB/T 16913.8—1997粉尘物性试验方法 第八部分:浸润性的测定 浸透速度法 的指导,设计了实验装置,对粉煤灰、煤粉、硼砂灰、生物质灰的浸润性进行了测量。

粉料的浸润性,与构成粉料材料的化学成分、粉料颗粒的粒径、表面形状、生成条件、含水率、表面粗糙度和荷电性等自身条件以及环境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有关,特别是与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关。

a) 浸透速度法实验表明,粉煤灰对水的浸润性要比煤粉对水的高。硼砂灰和生物质灰的浸润性都比较低,这与各自的化学成分有关;

b) 实验表明,粉尘的浸润性与粉尘的粒径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每种粉尘存在1个最佳粒径,此时的粉尘浸润性最好。

参考文献

[1]张殿印,张学义.除尘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2.

[2]原永涛.火力发电厂电除尘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3]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9.

[4]王淑勤,赵毅.电厂化学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阅读教学,浸润心灵 篇11

一、累积理论,站在最高点。

在课堂上,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读”永远是核心。那么,第一课时的读又该如何展开呢?在上周我进行了一次探索,在此课中我主要响应众多的名师观点,如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以丰富的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的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而读的位置则是举足轻重的。

通过实践,我认为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在教学实践中,这就是我上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简单地说,我的第一课是就是读书、写字,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为了准确落实课程要求,我对照着课标,我的第一课时教学就有了方向和准绳。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秋天》为例。请看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1.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同学们快看,这是( )!(出示图片)

2.瞧!秋天的郊外真是热闹非凡啊!那在诗人王宜振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在不会读的地方作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③标出段落号。

2、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

①出示稻穗儿(开火车)出示蝉声儿(开火车)出示牛儿羊儿

(指导儿化音,教师利用手势帮助孩子读准)

出示向日葵出示野菊花

②读三小节,教师引读,顺势解词“羊肠小路”“肥膘”。

③分小组读。

1.我们刚才看到了秋天的稻穗儿,向日葵,野菊花,看看郊外还有什么啊?(葡萄和苹果)看着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苹果和葡萄是怎样的吗?引读这小节,其中出示词语“穿红袄”“披紫袍”。齐读课文。

2.水果们都来了,看看还有谁也迫不及待的来了啊!我们可别忘了它们啊?玉米它可高兴了,它还举着( )呢!学生上台了指红缨,结合经历说说红缨你在哪也见过?玉米是如此的兴高采烈,它还(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然后解释“烦恼”,学生结合生活说说你夏天有什么烦恼。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3.在习习秋天的吹拂下,片片落叶洒满大地。秋天如何( )。引读第6小节,如若读得不好就让学生自己先轻声地读一读。解词“柔韧”“井井有条”“蓬蓬勃勃”。齐读课文。

4.秋风是一把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风如同( ),学生读课文第二小节。

5.秋天是个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季节,让我们再一起走进秋天( )。学生读第一、第七小节。

6.秋天如美丽的童话,给我们带来幻想;秋天似漂亮的图画,给我们无限享受。让我们再去感受感受秋天的气息,捧起书,齐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秋天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我们不光要收藏秋天的美景,更要学好《秋天》带给我们的生字,看大屏幕,自己在心里记一记。

2.指导书写“肠”,提醒学生坐姿。

四、布置作业

整堂课学生读书时间在20分钟以上,虽然是一篇短短的儿童诗歌,但是我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设计不同层次的读,还有自读、个读、齐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开火车读、自由跟读、教师引读、与教师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不同形式地读的指引下,带领着学生读出层次并且随文识字。

五、实践出真知,感悟第一课时

从这次实践中,我意识到了,学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学生的读能够带动他自身各方面的同步发展,语感在一次次朗读中将得到升华,潜移默化地读的设计也将令学生构建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自古我国重视朗读,恰似还记得私塾院的学生边晃着头边背着古诗,现在依然重要。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阅读的第一课时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切勿淡化读,让学生在读中找到快乐,牢牢把握第一课时的总体目标,让我们小学教育更加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对小学朗读的多元解析》赖正清《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4

《返璞归真,以读为本》李庄《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4

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 篇12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对学生的学习而言, 第一是兴趣, 第二是兴趣, 第三还是兴趣。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 学习就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 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如果能有一位能“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引经据典, 口若悬河的老师作榜样, 那学生阅读的兴趣会被大大的调动起来。当我在讲解《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 我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前因后果穿插进来, 简要分析了林冲这个人物悲剧形成的性格原因与社会原因, 在滔滔不绝的讲述中, 学生瞪大了双眼, 听得是津津有味。后来, 我接二连三接到家长的电话, 询问为何孩子要求购买《水浒传》。有一位家长敬佩地对我说:“老师, 我早就给他买了四大名著, 可他死活不肯看, 现在听了你的课, 自己一有空就抱着书看, 还天天和我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 还讲得头头是道。还是老师高啊!”

由于我自身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很有兴趣, 背诵了一些, 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添加一些相应的古诗词句,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对文中塞外广袤荒凉的环境描写, 我连用了“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等诗句来形容。课后有学生很快找到了我所引用诗句的出处, 并补充了其他的几首同类的诗。我立即表扬了他们, 肯定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对教材“查缺补漏”的兴趣越来越大, 后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在学习教材的时候, 学生会积极查阅课外相关的资料, 对课文的学习进行拓展和补充, 使得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平时, 我还注意阅读一些儿童读物, 凡是要求学生必读的书籍, 我一定细细读过, 这样, 才能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 有话可说, 心灵相通, 也给学生与老师“并驾齐驱”的感受, 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上一篇:小米手机模式下一篇:名著阅读的中学语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