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层浸润膀胱癌(共7篇)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与经尿道电切术在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0月于该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9例, 其中33例患者行尿道电切治疗 (电切组) , 术后给予静脉、膀胱灌注化疗, 36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根治组) , 术后给予静脉化疗。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累积住院时间、肿瘤3年无复发生存率 (RFS) 、3年存活率 (OS) 等。行Log-rank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与根治组相比, 电切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020、-18.393、-7.205, P<0.01) ;两组患者在复发率及3年存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38、0.361, P>0.05) ;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5 cm及T 3期患者的预后较差, 为3年RFS及OS的危险因素 (χ2=8.183、21.548、8.427、12.410, P<0.01) ;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 肿瘤直径≥5 cm为术后患者3年RFS的危险因素 (RR=3.658, 95%CI:1.8757.137, P<0.01) , T 3期和肿瘤直径≥5 cm为影响患者3年OS的危险因素 (P<0.01) 。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手术风险较小, 联合辅助静脉、膀胱灌注化疗能够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直径≥5 cm、T3期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经尿道电切术,膀胱肿瘤,预后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0%左右。 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癌[1], 多发生在三角区、两侧壁及颈部。 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已发生远处转移, 复发率高, 5 年生存率约25%[2,3]。该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5 年1 月—2012 年10 月于该院泌尿外科诊治的69 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经尿道电切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05 年1 月—2012 年10 月于该院泌尿外科诊治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9 例, 其中33 例患者行尿道电切治疗 (电切组) , 36 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根治组) , 患者肿瘤临床分期为T2、T3 期, 盆腔淋巴结未见转移。 电切组平均年龄 (62.34±10.17) 岁, 根治组平均年龄 (64.25±11.26) 岁, 2 组患者性别、肿瘤分期等一般情况,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94, χ2=0.261、0.345,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1.2.1电切组经尿道电切镜直视下行手术操作, 切除肿瘤至膀胱壁外脂肪层, 范围至肿瘤外正常膀胱黏膜组织1.0~2.0 cm, 生理盐水对膀胱内血块及组织进行冲洗, 术后放置三腔气囊留置尿管 (F20~F22, 国产或进口) 反复低压冲洗, 视引流尿液的颜色、性状等于3~7 d拔出留置尿管。辅助性化疗在术后1周进行, GC (吉西他滨+顺铂) 方案静脉给药, 丝裂霉素定期膀胱内灌注。
1.2.2根治组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 患者呈头低脚高仰卧位。于下腹部正中切口, 长约15 cm, 经腹或腹膜外膀胱全切除以及盆腔淋巴结扩大清扫, 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回肠膀胱术或原位新膀胱术以完成尿流改道。术后1周行静脉途径的GC方案。
1.3 疗效观察
比较2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累积住院时间;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其中包括手术方式、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分期、部位、个数等。 定期随访, 术后每3 个月1 次, 24 个月后每6 个月1 次, 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生化、膀胱镜、胸片、B超、CT/MRI以及肝肾功能状况, 记录肿瘤复发转移、3 年无复发生存期 (RFS) 及3 年总生存率 (OS) 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2 组患者手术进展顺利,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电切组未见穿孔、闭孔反射等并发症, 根治组仅1 例发生感染, 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 与根治组相比, 电切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020、-18.393、-7.205, P<0.01) , 见表2。
2.2 2 组患者术后随访比较
该研究共计随访61 例 (88.41%) , 随访时间为38~75 个月。 电切组失访4 例, 肿瘤复发13 例, 原位、异位复发分别6 例、7 例, 其中2 例随访中复发3 次, 复发肿瘤升级, 均再次行尿道肿瘤切除术;根治组失访4 例, 肿瘤复发12 例, 其中6 例患者尿道复发, 5 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1 例肝转移。 2 组患者在复发率及3 年存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38、0.361, P>0.05) , 见表3。
2.3 2 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5 cm及T3期患者的预后较差, 为3 年RFS及OS的危险因素 (χ2=8.183、21.548、8.427、12.410, P<0.01) ; 进一步行Cox多因素分析, 肿瘤直径≥5 cm为术后患者3 年RFS的危险因素 (RR=3.658, 95%CI: 1.875~7.137, P<0.01) , T 3期和肿瘤直径≥5 cm为影响患者3 年OS的危险因素 (P<0.01) , 见表4、5。
3 讨论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约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 包括膀胱癌Ta期、T1 期及Tis期, 进一步可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4]。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临床上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选择方式, 对原发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良好, 但同时存在手术复杂、术中失血量多、手术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5,6]。 而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早期诊断的浅肌层浸润、 局限性及分化良好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化疗对组织创伤小、机体应激反应轻, 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7,8]。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相较于传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 失血量及累积住院时间, 表明后者在围手术期的治疗上效果更好。
注:*P<0.05。
该次研究中, 通过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3年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的患者3 年RFS及3 年OS均为51.72%, 与Hansel DE等[9]和HBZ等[10]研究基本一致。 另外, 该次研究中2种手术方式的3 年RFS及3 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方面存在可行性, 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显示, 对膀胱癌患者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时易发生微小肿瘤的漏切, 且肿瘤直径>5cm时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11]。 临床上膀胱T2 期肿瘤侵犯肌层 (T2a期达浅肌层, T2b期达深肌层) , 而T3 期已侵及膀胱周围组织, 易通过组织内丰富的血管、淋巴发生复发和转移。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直径≥5 cm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而肿瘤直径≥5 cm、 T 3期是影响患者3 年OS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言, 临床上对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多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手术风险较小, 联合辅助静脉、膀胱灌注化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 T3 期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Babjuk M, Burger M, Zigeuner R, et al.EAU guidelines on non-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update 2013[J].Eur Urol, 2013, 64 (4) :639-653.
[2]FA Y, JR S, W.K.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12, 12 (7) :941-950.
[3]MJ R, JC B, PE.C.Management of superficial and 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ncers of the bladder[J].Curr Opin Oncol, 2013, 25 (3) :281-288.
[4]Cheung G, Sahai A, Billia M,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adder cancer[J].BMC Med, 2013, 11 (3) :42.
[5]艾星, 贾卓敏, 孙玉成, 等.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膀胱术的技术与经验[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8) :603-607.
[6]ML K, R E, JE.B.Robotic versus open radical cystectomy: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who benefit from the robotic approach[J].J Endourol, 2013, 27 (1) :40-44.
[7]van Dijk PR, Ploeg M, Aben KK, et al.Downstaging of TURBT-Based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by Radical Cystectomy Predicts Better Survival[J].ISRN Urol, 2011, 2011:458930.
[8]陈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 :223-225.
[9]Hansel DE, Amin MB, Comperat E, et al.A contemporary update on pathology standards for bladder cancer:transurethral resection and radical cystectomy specimens[J].Eur Urol, 2013, 63 (2) :321-332.
[10]HB Z, SG P, CJ S, et al.Trends in the Utiliza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J].Urology, 2014, 83 (1) :75-80.
[11]Abdelsalam YM, Mokhtar AA, Kurkar AA, et al.Defining patient selection for prostate-sparing cystectomy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ssociated with bilharziasis:an overview of 236 patients[J].Urology, 2011, 78 (6) :1351-1354.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2
关键词:经尿道电切术,老年人,肌层浸润膀胱癌
在泌尿生殖系统中, 膀胱癌较为常见, 其属于恶性肿瘤, Ta-T1 (表浅性膀胱) 及Tis (原位癌) 和T2-T4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是此症状的两种类型[1]。进展以及转移速度快, 复发、病死率及恶性程度高是肌层浸润膀胱癌的主要特征, 尽管临床上有着很多的治疗方式, 然而都有着较差的预后, 效果也不是很满意[2]。2011年6月-2013年6月, 笔者所在医院从实际情况出发对20例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中的10例实施了经尿道电切术,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肌层浸润膀胱癌患者20例, 遵循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依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成TURBT组和PC组两组, 每组10例。TURBT组男8例, 女2例, 年龄62~88岁, 平均 (72.4±3.8) 岁, 病理分级:G12例, G25例, G33例。其中6例为肿瘤数目单发, 4例为多发。PC组男7例, 女3例, 年龄63~87岁, 平均 (71.2±4.0) 岁, 病理分级:G11例, G24例, G35例。其中7例为肿瘤数目单发, 3例为多发。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肿瘤多发及病理分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通过IVU (静脉肾盂造影) 、泌尿系彩超与CT及膀胱镜等检查对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和病理活检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3];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无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 能耐受手术。
1.3 治疗方法
TURBT组:先行硬膜外麻醉, 之后取截石位, 运用电功率和电凝功率分别为160 W和60 W的电切镜 (英国一佳乐) 进行环状电极切割术。排空膀胱中的尿液, 将150 ml的灌洗液灌注进去, 以充盈膀胱。同时在肿瘤基底处直接插入电切镜, 快速切割到肌层, 之后对肿瘤基底正常组织实施电灼处理, 如果有出血情况, 要及时在血管断裂处放置电切环, 行点状电凝止血。手术之后, 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来选用导尿管 (大小相对应) 进行导尿, 每天对膀胱进行定时冲洗, 5 d后将导尿管取走。PC组:麻醉后将常规消毒巾铺上, 切口选在下腹部正中位置, 到达耻骨间隙之后将腹膜 (覆盖膀胱前壁以及顶壁) 掀起, 把膀胱打开, 之后将包含四周2 cm内的正常膀胱壁的肿瘤切除, 接着一并切除与输尿管口四周2 cm相接近的肿瘤、对输尿管口形成挤压以致出现肾积水的肿瘤以及输尿管, 并在再植输尿管的末端做一个外翻乳头 (长度为1 cm左右) ,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由于膀胱内的尿液出现返流而引发肾盂肾炎 (逆行性) 的情况, 也有少数手术患者通过在隧道当中种植输尿管避免膀胱当中刚出现尿液返流情况, 手术中再将一根双J管留置在输尿管当中进行支撑, 这样可以避免输尿管末端出现狭窄的情况, 一个月后拔出 (在膀胱镜引导下) [4], 并浸泡在蒸馏水中5 min以将那些脱落的膀胱肿瘤细胞杀死, 避免转移肿瘤细胞切口种植, 对膀胱切口运用1-0可吸收线缝合, 将Fr 20~22导尿管留置。
1.4 灌注方式
20例患者在术后均灌注表柔比星, 即在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50 mg表柔比星, 通过尿道管用50 ml注射器在膀胱中注入, 灌入后关闭导尿管, 让患者依次采取10 min仰卧位、10 min左右侧卧位及10 min俯卧位[5], 40 min后排出灌注药物。患者在出院后要进行B超以及尿常规检查 (每3个月一次) , 若有复发病灶需实施膀胱镜检查, 要通过病理活检对患者是否存有复发情况进行明确。
1.5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 并记录随访中患者的复发和死亡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及手术时间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随访结果对比
经过1年左右的随访, 两组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两组再次治疗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有一定的可比性。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普遍运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来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然而此手术容易对患者造成创伤, 并发症发生率高, 易让患者膀胱的储尿功能消失, 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传统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式, 膀胱部分切除术能够对患者正常的排尿功能及阴茎的勃起功能进行保留。通常来说, 5.8%~18.9%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当中能够切除膀胱部分的比例, 然而其有着很高的局部复发率, 高达38%~78%[6], 并且还伴有腹壁切口种植的可能。基于此, 临床上主要对初单发、有合适位置、不伴有原位癌并且能将肿瘤四周2 cm膀胱壁上的局限性T2期膀胱癌给完整切除的适应症使用膀胱部分切除术。针对T2期肌层浸润性膀胱患者而言, 要想运用PC来进行治疗必须要通过严格挑选, 因为只有将患者的膀胱保留住才能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然而PC手术在术后要行灌注化疗。
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要治疗方式, TURBT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 并且有着较少的并发症, 可以重复运用, 能够使患者拥有正常的排尿功能。在尿道腹腔镜技术不断提升的形势下, TURBT开始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也由以往的姑息性治疗转变到现在的根治性治疗轨道上来[7]。文献[8]报道, 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上, 特别是局限性并且有着器官疾病 (如年老体弱并心肺等) 难以耐受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的患者来说, TURBT的疗效显著。并且相比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 TURBT辅以化疗之后的生存率与之差异不明显。杨吉伟等[9]通过二次TURBT联合THP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 结果发现, 经尿道电切术要想在导电液当中发挥出良好效果, 只能通过双极的方式。因为患者在行经尿道电切术时, 生理盐水为导电液, 以此确保了电切环当中囊括了工作和回路电极, 而且因为电流在患者机体中不通过, 从而使闭孔神经反射以及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了降低。胡栋娥[10]的研究表明, 受限于膀胱、尿道等解剖学结构以及尿液接触等的特点, 使得尿液中的有关致癌物质能够引发泌尿道出现相类似的肿瘤, 加上肿瘤种植转移性较高, 以此泌尿道出现散发肿瘤的情况[11]。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 对患者手术之后经尿道实施化疗, 因为泌尿系统有着独特的解剖学特征, 以此确保了癌变部位有效化疗。通过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及手术时间, TURBT组要显著优于PC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尽管经过1年左右的随访, , 两组复发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两组再次治疗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通过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 男96例, 女27例;年龄45~84岁, 平均55岁;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手术顺利, 所有病例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均为移行细胞癌。
1.2 灌注方法
术后1周开始定期膀胱内灌注, 采用吡柔比星30g+5%GS50mL混匀, 常规方法灌注, 嘱患者分别采用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 保留1~2h后排尿, 每周1次, 共8次, 之后每月1次, 总疗程共1年。第一次可以由医生完成灌注, 之后的后续治疗可以由护士完成灌注治疗。
2 灌注流程
2.1 心理辅导
由于患者为肿瘤病患, 心里负担重, 情绪比较悲观, 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紧张和焦虑情绪明显, 对治疗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尤其是在接受手术治疗后, 易产生绝望无助的心理, 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但多数病患不会主动和医生沟通, 所以如果适时进行疾病的宣讲, 尤其是术后进行膀胱灌注等辅助治疗的必要性, 发挥患者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参与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病患积极配合膀胱灌注, 保持良好护患关系。术前可以安抚病患情绪, 必要时给予镇静安眠处理。
2.2 灌注前准备
2.2.1 解释说明
向病患和家属说明操作的必要性, 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2.2.2 辅助检查
每次灌注治疗前做好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和生化检查, 如果发现病人有全身或泌尿系感染, 应延缓灌注, 进行相应的抗炎治疗。
2.2.3 患者准备
加强营养, 注意休息, 调节心理, 不要过度焦虑紧张。
2.3 膀胱灌注方法
(1) 灌注前应首先了解患者详细病史, 如病理诊断、相应的检查结果、排除某些过敏性疾病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依据肿瘤病理分型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 选择合适溶媒, 充分溶解药物, 由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 操作时应佩戴手套,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灌注用化疗药物应现配现用。
(2) 灌注时间的选择和灌注时注意事项:可以在术后24h即进行灌注, 多数采用术后一周进行, 患者灌注前4h禁水或在输液后2h灌注, 灌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再次向患者交代灌注时注意事项,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型号合适的导尿管, 对尿道和导尿管进行充分润滑, 必要时尿道局部麻醉, 插入尿管时动作应轻柔, 切勿使用暴力。导尿管与注射器应衔接紧密, 不会有药液外溢。药物注射完毕后再从导尿管中注入生理盐水 (约10m/L) , 使药液能全部注入膀胱内, 保证不进入尿道而损伤尿道粘膜或浪费药物。
(3) 拔出导尿管后嘱患者灌注后3日内每日饮水4 000mL左右, 起到自然冲洗的目的, 降低尿道内药物浓度, 减轻药物对尿道粘膜的损伤。
2.4 膀胱灌注不良反应的观察及预防
2.4.1 化学性膀胱炎
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 刺激损伤粘膜中的神经及血管, 引起血尿、尿痛等排尿不适, 嘱患者灌注结束后适当休息, 继续多饮开水, 3天内饮水量在4 000mL/天, 必要时采用止血药物对症治疗。
2.4.2 紧张焦虑
多由于插管时疼痛不适或灌注后憋尿不适引起的, 患者可有头晕、大汗, 预防主要是术前加强解释说明, 操作时轻柔, 也可在灌注后播放舒缓音乐和其他娱乐方式, 转移患者注意。
2.5 灌注后
2.5.1 饮食指导
营养支持, 饮食结构多样化。
2.5.2 复查指导
嘱患者坚持定期复查, 尽早发现肿瘤的复发。
3 结果
术后随访患者108例, 全部可以耐受膀胱灌注, 无明显不适感和药物不良反应, 有6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血尿, 患者可以耐受, 自行消失。
4 结语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 其中10%~30%的复发病例恶性程度增高[1]。使用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 可以杀伤残余肿瘤细胞, 降低和延缓肿瘤复发, 防止肿瘤向深层浸润, 目前已经成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患者术后普遍采用的辅助治疗措施。本组123例膀胱癌术后患者, 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对病人打击小, 病人耐受性高, 可以长期坚持治疗。吡柔比星 (THP) 膀胱灌注可抑制肿瘤免疫逃逸, 提高机体免疫力, 用于控制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的术后肿瘤复发效果良好, 且无明显全身毒副反应[2]。
膀胱灌注化疗是一种需要医患、护患密切配合的长期的治疗方法, 通过加强对患者健康宣讲, 加强沟通和理解, 增强患者信心, 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从而减少治疗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膀胱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泌尿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是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但临床上, 约45%的病人在术后1年内复发, 并且有3%~15%的病人发展为肌层浸润型或发生转移。研究发现根据病人和肿瘤病理特性, 对一部分病人行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通过观察本组123例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的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 总结治疗经验。
关键词: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453-457.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接收并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通过术后病理活检, 符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个40例。对照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18例, 男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在23~73岁, 平均年龄 (62±5.24) 岁;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观察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19例, 男性患者21例, 患者的年龄在24~75岁, 平均年龄 (64±3.21) 岁;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灶数量等相关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的手术方案都参考《膀胱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实施。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对患者性连续的硬膜外麻醉, 没有行闭孔神经阻滞。对患者取膀胱的截石位, 将生理盐水作为膀胱的灌洗液, 经过患者的尿道置入电切镜, 从肿瘤的表面开始将肿瘤进行分块切除。所切除的肿瘤周围2 cm之内正常组织, 深度可以达到正常的肌组织, 创面使用电凝止血。医护人员要注意手术过程中的闭孔神经反射[2]。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患者在做手术之前, 要进行常规的体征检测, 同时行持续硬膜外麻醉, 取截患者的石位;第二, 医护人员使用5%的葡萄糖溶液来灌洗患者的膀胱, 然后经尿道置入电切镜;第三, 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的膀胱一直维持半充盈的状态, 利用点切法由远离肿瘤蒂20 mm之处进行环形切口, 深度一直到患者的浅肌层;第四, 钝性推剥之后电凝出血点, 完整的剔除患者肿瘤蒂部以后切除肿瘤的基底浅肌层与其周20 mm以内的正常组织。所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术后1 d内均行丝裂霉40 mg+0.9%NS 40 m L行膀胱灌注治疗, 在灌注时每隔15 min要翻转一次患者的体位, 60 min以后排尿。患者在术后的头2年要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1次, 方便医师及时了解患者的肿瘤复发状况。
1.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相关的治疗指标, 护理人员随访1~2年, 记录患者的复发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数据,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见表1。
2.2随访:患者做完手术后, 医护人员进行为期1~2年随访, 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患者复发, 其复发率是20.0%;其中5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 4例患者膀胱痉挛, 7例患者闭孔神经反射, 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0.0%。观察组患者中, 有9例患者复发, 其复发率是22.5%, 其中有11例患者发生膀胱痉挛, 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5%,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3讨论
膀胱癌使泌尿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随着当前污染和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膀胱癌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膀胱癌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及多发, 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治疗[3]。因此, 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膀胱癌患者来说非常关键。在膀胱肿瘤患者中, 大约有70%患者的膀胱浅表性为肿瘤, 普通电切术属于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术方法, 普通电切术对患者的损伤小, 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 广泛的用于膀胱肿瘤治疗中。
随着国内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 大多数的医院都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来治疗膀胱肿瘤患者,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膀胱癌患者内80%的患者能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4]。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主要因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在患者的膀胱腔内进行操作, 对患者的创伤小, 也可以防止患者的肿瘤组织扩散。两组患者实行1~2年随访, 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40.0%;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5%、27.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 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意义 (P<0.05) , 充分表明患者的膀胱肿瘤复发和手术方法没有直接的联系, 只要将肿瘤彻底切除就能够治愈。总而言之,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普通电切术, 观察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程、术中失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实行1~2年随访, 患者的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结论 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姜新, 金玉明, 姜应波,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与普通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14 (12) :20.
[2]段俊锋.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0 (22) :20.
[3]赵庆利, 徐留玉, 李青, 等.根治性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4, 10 (5) :12.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联合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 (61.6±10.3) 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 (59.6±8.7)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联合组电切术后通过带针头的特制输尿管导管经工作通道伸入膀胱内, 于手术创缘及其他膀胱黏膜下注射羟喜树碱溶液 (羟喜树碱10 mg+生理盐水30 ml配制) , 至膀胱黏膜广泛隆起, 呈滤泡状。术后给予羟喜树碱20 mg+生理盐水50 ml配制溶液, 规律膀胱灌注, 定期复查。对照组行电切术, 对术后24 h内膀胱灌注羟喜树碱20 mg+生理盐水50 ml配制的溶液, 此后继续膀胱灌注化疗, 同联合组定期复查。所有患者均经同一名医师完成手术并病理证实。比较两组患者3、6、12、24个月的复发率。
2结果
两组患者3、6、12个月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访24个月, 联合组肿瘤复发4例 (13.3%) , 对照组复发11例 (36.7%) 。联合组远期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到全部膀胱初发肿瘤的70%, 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1]。研究表明,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单纯以电切术治疗, 术后1年内约有50%复发, 5年内约90%复发[2]。即使术后辅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 术后3年复发率仍在30%以上[3]。肿瘤细胞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 并且有报道指出, 药物浓度比药量更重要[4]。
本研究中联合组给予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 使其在黏膜下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且浓度稳定, 不会受到尿液的增加及冲洗液的增加而稀释, 另外药物局限于黏膜下, 作用时间延长, 达到了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双重疗效。其次, 药物通过弥散作用进入细胞组织间隙或进入毛细血管及淋巴管, 作用范围较黏膜外灌注更广更深。张卫星等[5]曾应用此法, 发现短期内膀胱产生无菌炎症刺激白细胞聚集, 也起到杀灭癌细胞及抑制肿瘤复发的功效。
目前, 由于本实验样本量较少, 尚需多中心大样本荟萃分析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以进一步探讨更优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Ro JY, Staerkel GA, Ayala AG.Cytologic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Urol Clin North Am, 1992, 19 (3) :435-453.
[2]Pham HT, Soloway MS.High-risk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intravesical therapy for T1G3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Semin Urol Oncol, 1997 (15) :147-153.
[3]Kolokziej A, Zdrojowy DR, Wozniak P, et al.Treatment of high-risk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with maintenance bacilli Calmette Guerin therapy:preliminary results.BJU Internal, 2002, 89 (6) :620-622.
[4]Kuroda M, Niijima T, Kotake T, et al.Effect of prophylactic treatment with intravesical epirubicin on recurrence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The 6th Trial of the Japanese Urological Cancer Research Group (JUCRG)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sical epirubicin at dose of 20mg/40ml, 30mg/40ml, 40mg/40ml.Eur Urol, 2004, 45 (5) :600-605.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8例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同时经过超声和CT确诊,排除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2.5~77.5(68.35±3.56)岁;病程1.5~4.5(3.25±1.32)年。
1.2 方法
对58例患者均进行经尿道同期电切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然后进行导尿处理,后对患者采用吡柔比星30mg与50ml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同时进行膀胱灌注,灌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然后于截石位将电切镜置入,对患者前列腺的增生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癌变组织的大小、位置等基本情况[1],明确后同时进行电切术,用5%甘露醇对膀胱进行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对患者基底部和肿瘤进行充分清除后,将肿瘤组织用冲洗器吸出,确定肿瘤和病变的组织完全被取出后,对患者膀胱用蒸馏水进行充分冲洗[2],同时进行严密的止血处理;确保止血成功后对患者再进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和前列腺电切术,然后对患者留置导尿管,并进行常规的预防感染处理[3];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RV)和测量最大尿流率(MFR)[4],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3个月的跟踪访问,对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情况
经过治疗,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RV)和测量最大尿流率(MFR)均出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存在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58例患者均完成为期13个月的跟踪访问,访问期间未发现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为0。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病情发生后对于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对于患者病情及时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治疗就成为关键所在;结合临床情况讨论来看,患者出现前列腺增生后常会有排尿不畅的情况,同时尿液内含有较多有害物质和致癌成分,而这些不良因素均在患者体内进行堆积;同时尿液长期得不到充分排除,容易引起患者发生膀胱炎,炎症不断进行演变,对患者的膀胱会出现较大影响,同时容易出现黏膜白斑,最终容易导致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目前临床对于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后常常无法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状,对于患者的恢复及其不利;而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对于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常规的治疗由于效果不甚理想,就很难再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成为临床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相关研究曾指出,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经尿道同期电切术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因而本研究就此展开讨论。
本次我们选取我院接收的58例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进行经尿道同期电切术治疗;从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治疗,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PRV)和测量最大尿流率(MFR)均出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存在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13个月的跟踪访问,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这说明,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经尿道同期电切术效果良好,因为我们在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不仅对患者膀胱肿瘤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同时对患者前列腺进行了相关的干预,此时患者的根本性病变得到治疗,同时尿路梗阻的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的处理,因而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6]。同时,因为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采用吡柔比星进行了灌注,而该药物可以较好的附着在患者肿瘤上,并且呈现出较为粉红的颜色,这一现象便于手术识别,而且能够进行完全的切除;而我们将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后,采用蒸馏水对患者膀胱进行冲洗,蒸馏水对于患者的的病变细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裂解的效果,如果此时有少量的组织残留,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清除,使治疗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7]。另外我们分析,本次手术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患者的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次我们所选的58例患者中均不包括患有严重脏器功能性疾病的患者,所以减少了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的情况,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情况,使得患者能够较好的恢复。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前列腺增生合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经尿道同期电切术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情况,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患者相对安全,因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崔洪雨,杨俊,孔祥斌,等.经尿道同期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前列腺增生对膀胱癌复发影响的Meta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5,20(12):889-897.
[2]范晋海,曹建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可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8):547-549.
[3]张翼飞,梁朝朝,张贤生,等.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4,6(5):276-278.
[4]付东军,王德昕,柳荣强,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75例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2):67-68.
[5]金慧敏,高国玲.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后尿道肿瘤经尿道电切治疗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9):58-61.
[6]莫金水,冯建华,王晶.合并前列腺增生的NMIBC患者同期行TURBT及TURP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18):3439-3441.
肌层浸润膀胱癌 篇7
近年来,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 激光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泌尿系统尿路上皮肿瘤的治疗中。笔者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12月-2012年10月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术中术后一些临床指标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钬激光组 (HOLRBT组) :男24例, 女6例;年龄44~82岁, 平均62岁;肿瘤直径0.5~4 cm, 平均1.3 cm。电切组 (TURBT组) :男22例, 女8例;年龄50~74岁, 平均61岁;肿瘤直径0.5~3.5 cm, 平均1.5 cm。每组患者均有肿瘤位于膀胱侧壁。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注:膀胱癌分期采用膀胱癌2009TNM分期系统 (UICC) ;分级系统采用WHO2004分级法
1.2 纳入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 (1) 术后病理证实为尿路上皮肿瘤; (2) 术后证实为NMIBT; (3) 病理分期、分级明确。排除标准: (1) 术中同时处理含明显影响比较对比指标的并发症, 如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2) 肿瘤分期T2以上; (3) 应用其他抗肿瘤治疗; (4) 术后未规律膀胱灌注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HOLRBT组
腰硬联合麻醉, 截石位。采用Versapulse Power Suite Holmium 100 W钬激光设备, 光纤550μm, 功率10~30 W。采用0.9%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对于较小或较大但基底宽的肿瘤, 在钬激光绿色光诱导下烧灼瘤蒂或基底部, 再处理黏膜下层及肌层;对于较大且蒂较小的肿瘤, 先处理阻碍肿瘤基底部暴露的瘤体, 瘤体切除完成后, 吸出肿瘤组织, 再用激光切除肿瘤基底部, 直至暴露正常肌纤维为止。然后对肿瘤组织周围1~2 cm以内的正常膀胱黏膜用激光进行汽化, 术毕对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
1.3.2 TURBT组
腰硬联合麻醉, 截石位。采用Conmed Sabre 2400设备。采用5%甘露醇注射液间断冲洗。对于较小的肿瘤, 从肿瘤基底部开始电切至暴露肌层;对于较大的肿瘤, 由暴露的瘤体逐层切至肿瘤基底部, 直至暴露正常肌纤维为止。然后对肿瘤组织周围1~2 cm以内的正常膀胱黏膜进行电灼, 术毕对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
1.3.3 术后膀胱灌药
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给予膀胱灌药化疗, 灌注药物为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50 mg+0.9%生理盐水50 m L, 1次/周, 连续8周, 之后1次/月, 连续10个月。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随访时间12~22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A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如服从正态分布, 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如不服从正态分布, 以 (M±QR) 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一次完成, 术后创面基底及创缘随机活检均未见肿瘤组织。两组肿瘤6个月原位复发率无显著差异;HOLRBT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TURBT组 (P<0.05) , 手术时间大于TURBT组 (P<0.05) ;TURBT组有19例出现闭孔神经反射, HOLRBT组无闭孔神经反射, 两组均无膀胱穿孔;术后1年内, HOLRBT组有1例原位复发, 再次行HOLRBT及规律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膀胱灌注, 至今未见复发;TURBT组有2例原位复发, 再次行TURBT及规律表柔比星注射液 (法玛新) 膀胱灌注, 至今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至今未见有肿瘤复发。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见表2。
3 讨论
自1966年Parsons[5]首先将激光应用于泌尿外科领域以来, 激光治疗技术以其安全、简单、出血少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临床效果满意。近年来,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一直是治疗NMIBT的“金标准”, 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如术中、术后出血较多, 易膀胱穿孔[6], 且不宜用于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支架植入的患者[7]。钬激光和绿激光在膀胱肿瘤的治疗中应用较多[8]。
钬激光 (HO:YAG laser) 采用稀有元素钬同YAG水晶结合, 激发产生脉冲式近红外线光, 激光2100 nm, 可被水吸收, 脉冲时间为0.25 ms, 远小于组织的热传导时间1 ms, 瞬间功率达10 k W, 组织穿透深度小于0.5 mm, 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范围小, 有着优秀的汽化切割效应及止血能力[9]。钬激光与电切治疗NMIBT手术指征相同, 即T2以内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两者相比, 钬激光有如下优点: (1) 操作简单, 易掌握, 穿透深度小, 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2) 出血少, 手术视野清晰, 利于术中操作, 降低肿瘤漏切的可能, 减少了术后冲洗时间。这是因为钬激光的汽化作用使肿瘤的小血管在被切割的同时被封闭, 使得术中、术后出血都少[10]; (3) 冲洗液为等张溶液生理盐水, 避免了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等电切综合征的发生; (4) 钬激光操作中无局部电流的产生, 不会引起闭孔神经反射, 且组织穿透深度较浅, 减少了膀胱穿孔的可能, 且适合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支架植入的患者。而电切时电流为持续高频正弦波, 一般人体有高频电流通过时并不产生冲击感, 对神经无刺激作用, 但其常混有低频电流, 会产生闭孔神经反射, 故增加了膀胱穿孔的可能性[11]; (5) 因钬激光穿透深度浅, 相对于电切切割深度易掌握, 且无需担心闭孔神经反射, 故可切割深度较电切更深; (6) 术后住院时间短, 提示钬激光较电切患者恢复快; (7) 有主动免疫效应。范海涛等[12]认为钬激光为非接触式汽化, 在汽化的同时可破坏脱落的癌细胞, 避免种植, 且肿瘤细胞可作为抗原引起主动免疫效应, 术后复发率低于电切组。本研究组两组1年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 甚至22个月时复发率仍未见明显差异, 可能与随访时间短、研究例数少有关, 需进一步考证; (8) 可同时处理其他合并症, 如合并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9]。
电切相对于钬激光有如下优势: (1) 切割肿物较钬激光更容易, 手术时间比钬激光更短, 对直径较大、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可选择电切以减少手术时间; (2) 切割后的创面整齐、美观; (3) 对于膀胱正后壁、膀胱颈口一些位置隐蔽、可视角狭小的肿瘤切割较钬激光容易; (4) 设备费用较钬激光便宜, 利于临床上技术的拓展[13]。
【肌层浸润膀胱癌】推荐阅读:
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09-04
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09-26
文化浸润05-12
浸润06-20
浸润方式08-19
浸润性腺癌01-15
导管浸润癌08-26
书法浸润心灵09-16
深部浸润型11-05
经典浸润童年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