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浅性膀胱癌

2024-10-03

表浅性膀胱癌(共4篇)

表浅性膀胱癌 篇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多中心、浸润性生长且易复发等生物学特性。目前临床上诊断措施主要有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我们对40例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尿Cox-2蛋白、NMP22检测,分析比较其诊断膀胱癌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指数,探讨其在诊断及随访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手术明确诊断为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40例患者为膀胱癌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9~78岁,平均49.7岁。选取同期接受治疗且同样经手术或膀胱镜检查排除膀胱肿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其中,包括泌尿系结石13例,肾上腺肿瘤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尿路感染9例。

1.2 尿液标本

入组患者均留取晨起首次尿液标本100 m L,其中50 m L尿液用于检测Cox-2蛋白,取10 m L经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留上清液检测尿NMP22蛋白。

尿NMP22蛋白检测方法: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Matritech公司,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应用标准品检测构建标准曲线,将患者尿液样本检测结果代入标准曲线后读数,并计算蛋白浓度;设定NMP22>10 u/mL为阳性。

尿Cox-2蛋白检测方法:新鲜尿液标本50m L,3 000 r/min,离心10 min,留取沉淀其后加入细胞裂解液,冰上静置5 min;3 000 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取细胞沉渣涂片;干燥后以4%多聚甲醛固定5 min,抗原热修复,3%H2O2作用3 min,Cox-2一抗孵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封片;观察细胞涂片;尿Cox-2蛋白阳性设为镜下可见20个以上棕黄色细胞。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尿NMP22蛋白检测结果

表浅性膀胱癌组尿液NMP22蛋白检测表达阳性者25例,阳性率62.5%;对照组表达阳性者6例(泌尿系结石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2例,尿路感染2例)。由此可知:尿NMP22蛋白检测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5.0%;Youden指数为47.5%,且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2.2 尿Cox-2蛋白检测结果

表浅性膀胱癌组尿液Cox-2蛋白检测表达阳性者32例,阳性率80.0%;对照组表达阳性者仅2例。因此可知:尿Cox-2蛋白检测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5.0%;Youden指数为75.0%。且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例(%)

注:+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 尿NMP22与Cox-2蛋白比较

尿Cox-2蛋白敏感性及Youden指数高于尿NMP22蛋白(P<0.05)。在低危组及中高危组中尿Cox-2蛋白敏感性均高于NMP22(P<0.05)。中高危组中尿NMP22及Cox-2蛋白敏感性均高于低危组(P<0.05)。见表2。

例(%)

注:+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复发随访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规律随访1~2年,23例复发患者尿NMP及Cox-2蛋白阳性表达时间较膀胱镜检发现膀胱癌复发时间早,尿NMP阳性表达时间膀胱镜较早3~9个月,平均4.4个月。尿Cox-2阳性表达时间较膀胱镜早3~12个月,平均5.8个月。

3 讨论

核基质是细胞核的骨架结构,以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参与维持胞核的正常形态,后者的形态改变是细胞癌变的病理学特征之一。NMP22是细胞核内部结构成分,参与DNA复制、转录,RNA合成过程,同时也对基因表达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NMP22在健康人群中少量表达,而在肿瘤细胞凋亡时NMP22可被大量释放至胞外[1]。NMP22多分布于细胞分裂活跃的组织或细胞中,如尿路上皮癌细胞中其浓度即为正常细胞的25倍[2];膀胱癌时NMP22以可溶性复合物或片段形式被释放至尿液中,为尿路上皮特异性肿瘤相关标记物;1996年FDA将其指定其为肿瘤标志物,由此NMP22逐渐被学者关注[3]。

本研究结果提示尿NMP22对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5.0%;Youden指数为47.5%;较文献报道偏低[3],考虑为本组选择的病例均为浅表性膀胱癌,而尿NMP22的表达同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NMP22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4]。本研究表明,中高危组中尿NMP22敏感性高于低危组,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尿NMP表达水平及阳性率越高。同时,笔者发现,尿NMP22较Cox-2蛋白敏感性及Youden指数差,需要注意泌尿系结石、感染、异物以及器械操作等因素可导致NMP 22检测的假阳性率升高[5]。

Cox-2基因活化可产生包括前列腺素E2(PGE2)在内的大量前列腺类物质,PGE2的释放在癌基因的生长促进起决定作用;其机制包括PGE2等大量前列腺素物质可进一步诱导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并下调E-cadherin表达,抑制转化生长因子-D受体在体内的表达量,同时上调胞内Cyclin AMP的浓度,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抑癌基因表达,参与机体内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

报道指出胃癌、食道癌等实体肿瘤中均有其参与,而其过渡表达同样存在于膀胱癌中[6,7];目前已逐步应用于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8]。有研究指出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则为72.1%;且组织及尿中Cox-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级显著相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尿Cox-2蛋白检测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5.0%,Youden指数为75.0%。另外,笔者发现,Cox-2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表达程度较低,仅占5.0%;而其在癌组织中表达程度明显增高,可达90.0%。

表浅性膀胱癌易复发,复发后部分向浸润性方向发展,所以表浅性膀胱癌电切术后监测随访十分重要。经随访发现,40例患者术后规律随访1~2年,23例复发患者尿NMP及Cox-2蛋白阳性表达时间较膀胱镜检发现膀胱癌复发时间平均早4.4个月和平均5.8个月。笔者认为,随访过程中发现尿NMP或Cox-2蛋白阳性表达时,需缩短膀胱镜检间隔时间,以期早期发现复发肿瘤。

综上,笔者认为尿NMP及Cox-2蛋白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在表浅性膀胱癌的诊断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尿NMP及Cox-2蛋白,制定更合理的个性化膀胱镜检查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肿瘤及减轻未复发者频繁膀胱镜检带来的痛苦。在浸润性膀胱癌及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受益情况及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EL NERO A,ESPOSITO N,CURRO A,et al.Evaluation ofurinary level of NMP 22 as a diagnostic marker for stagepTa2-pT1 bladder cancer:comparison with urinary cytology andBTA test[J].Eur Urol,1999,35:93-97.

[2]RAMAKUMAR S,BHUIYAN J,BESSE JA,et al.Comparison ofscreening methods in the detection of bladder cancer[J].J Urol,1999,161:388-394.

[3]杨青,李俊,梁朝朝.核基质蛋白22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2):220-222.[3]YANG Q,LI J,LIANG CC.The valuation of urine NMP22 andurine cyt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carcinoma[J].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2012,47(2):220-222.Chinese

[4]XU ZP,DAI YP,ZHAO JZ,et al.The valuation of urineNMP22 in diagnosis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r-cinoma[J].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3,24(3):41-43.Chinese

[5]HATZICHRISTODOULOU G,KuBLER H,SCHWAIBOLD H,etal.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 for bladder cancer detec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ladderChek and ELISA[J].AnticancerRes,2012,32(11):5093-5097.

[6]LIPSKAR AM,GLICK RD,J HUANG,et al.Cyclooxygenase-2mediates the antiangiogenic effect of rapamycin in Ewing sarcoma[J].J Pediatr Surg,2009,44(6):1139-1147.

[7]RAMAKUMAR S,BHUIYAN J,BESSE JA,et al.Comparison ofscreening methods in the detection of bladder cancer[J].J Urol,1999,161:388-394.

[8]ZHI CD,ZENG PQ,DU D,et al.Detection of Cox-2 mRNA inexfoliated cells in urine for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cancer[J].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2004,19(9):557-560.Chinese

[9]YILDIRIM U,ERDEM H,KAYIKCI A,et al.Cyclooxygenase-2and survivin in superficial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and correlation with intratumoural microvessel density[J].J Int MedRes,2010,38(5):1689-1699.

表浅性膀胱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2例, 男性116例, 女性48例。年龄41~79岁, 平均57岁。有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者147例, 其余15例均为镜下血尿。初发106例, 复发56例 (其中第2次复发38例, 第3次复发14例, 第4次复发4例) 。行膀胱镜检, 单发肿瘤94例, 多发肿瘤68例 (肿瘤数目2~15个不等) ;肿瘤大小0.6~3.8cm, 平均2.2cm。膀胱镜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病理分级 (WHO204分级) :Ⅰ级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124例;Ⅱ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低分级35例;Ⅲ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高分级3例。

1.2 方法

选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体位选择截石位, 两下肢劲量分开并妥善固定。采用英国Gyrus双极等离子电切系统, 外鞘27F, 内鞘24F。灌注液体为生理盐水, 电切功率为160W, 电凝功率为80W。肿瘤的切除范围应包括带蒂的整个瘤体, 基底部, 以及肿瘤周围2 c m的正常粘膜, 深度应该达到深肌层, 有些甚至需要切除全肌层。如果肿瘤不大, 可以采用顺行切除法, 直接用电切环将肿瘤切除, 然后将基底部和周围粘膜电灼, 即可止血, 亦可直接烧灼残余癌细胞。如果肿瘤较大, 可先用冲洗法冲洗肿瘤表面似枝叶的部分, 然后使用电切环从一侧开始切割肿瘤, 暴露肿瘤蒂部, 最后在切断蒂纤维组织。如果肿瘤的位置位于膀胱前壁, 可减灌注液体量, 同时用手在耻骨联合上方向下按压膀胱前壁, 使该部位的肿瘤下降以便切除。如果肿瘤位于输尿管开口附近, 应尽量避免烧灼, 防止因瘢痕引起的输尿管开口狭窄;还应特别注意此部位电切导致的闭孔神经反射, 采用点切法, 可增加手术安全度。切除后仔细检查创面, 电凝止血, 切割下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术毕, 留置20F的Foleys三腔导尿管, 接蒸馏水250m L灌洗膀胱。术后持续膀胱冲洗1~2d, 导尿管可于3~5d拔除。拔除导尿管前1 d, 即可行膀胱内化疗, 吡柔比星3 0 m g灌注入膀胱后, 保留40min排出。膀胱内化疗每周1次, 连续6次后改为每月1次, 直至2年。

2 结果

手术使用时间5~75min, 平均25min。除5例发现肿瘤浸润较深, 中途转为开放外, 其余均成功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少, 平均25m L, 均未输血。发生闭孔神经发射27例, 由于采用点切方式, 未造成严重后果。术后无继发大出血, 无输尿管狭窄, 无电切综合症 (TURS) 发生。平均住院时间6d。随访1年, 初发肿瘤63例切割后9例复发, 均为异位复发, 再次行膀胱肿瘤电切后治愈;复发肿瘤26例切割后7例再次复发, 其中2例改行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术。

3 讨论

经尿道电切是目前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最佳手术方式, 该手术简单易操作, 安全可靠, 引起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 故被广泛应运。1995年, 美国CIRCONACMI公司在第一代电切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带有3条沟的开槽型滚筒式电极, 将其安装在电切镜上进行电切, 当高频电流通过电极时, 可在槽沟边缘产生高电流, 使得组织接触面温度可达100℃以上, 该技术称为气化电切;该技术在止血上效果更好, 但其仍有切割组织效率较低, 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且使用的灌注液体易导致电切综合征。

根据双极电切的工作原理, 并总结以上274例病例, 分析其他前列腺切割手术效果, 认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具有以下优势:该系统以生理盐水作为工作介质, 避免了电切综合征——TURS (因非电解质冲洗液迅速大量进入血循环, 导致血容量剧增, 血钠下降, 从而引起肺水肿、脑水肿、心功能衰竭和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的发生, 降低了手术风险、手术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切除更彻底;由于等离子作用与组织表面, 能形成1~3mm的凝固层, 止血效果好, 手术出血少。同时电凝止血时不会形成大片焦痂, 减少了术后因焦痂脱落所致的出血。离子束对组织也有较快的切割及良好的止血效果;无需负极板, 电流不流经身体, 仅在切割电极的双极之间产生回路, 对心脏刺激小,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仍能顺利进行手术。同时也减少了闭孔神经反射;切割温度仅为40~70℃, 热量低, 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 从而术后输尿管狭窄, 膀胱刺激征等的发生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安全可靠, 易于上手, 亦适用于初学者。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223~1233.

[2]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15.

表浅性血管黏液瘤2例 篇3

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女, 52岁, 左腰背部出现软组织肿块4年, 开始约蚕豆大小, 突出皮肤, 无痛痒感, 并不断增大。肿块向外呈肿胀性生长, 无明显包膜, 近期增长较快, 5cm×4cm×7cm, 皮肤颜色正常, 无破溃, 呈结节状, 与基底部有粘连, 活动度差, 影响生活, 但无明显红肿热痛炎症反应, 来院要求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为脂肪瘤。术中见:肿物呈黄白色结节状, 5cm×4cm×7cm, 肿块和皮肤不能分离,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基底部浸润至深筋膜, 实性, 中心部为红色黏液状, 距肿物边缘0.5 c m彻底切除肿物, 局部转移皮瓣修复创面。病理报告为表浅性血管黏液瘤, 切缘组织无瘤细胞, 术后9个月未见复发。

例2患者男, 61岁, 右足第一趾背有一肿块, 有明显外伤史10余年, 开始约黄豆大小, 生长缓慢, 近几年增大较快, 3cm×4cm×5cm, 肿块向外凸出, 凸出部分包膜不完整, 基底界面不清, 中央破溃, 肉芽增生外翻出血和渗出, 经久不愈, 来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诊断为慢性肉芽肿恶变, 在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黄白色结节状, 3cm×4cm×5cm, 肿块与皮肤不能分离, 和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甲床破坏, 基底部已侵犯骨膜, 实性, 中心部为红色黏液状。距肿物边缘0.5cm彻底切除肿物, 快速冷冻切片, 报告为表浅性血管黏液瘤, 切缘有瘤细胞残留。扩大切除软组织范围, 咬去趾骨皮质, 止血后外用生物敷料包扎, 肉芽新生后自体皮移植修复创面, 术后半年未见复发。

2 讨论

表浅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体表肿瘤, 1988年国外学者Allen等首先报道了表浅性血管黏液瘤。本病多见于中年人, 男女比例接近, 男性稍多。最常见于头、颈、躯干、生殖器和下肢, 上肢较少见。近年来, 国内以病理特征报道了几例, 临床未见介绍, 现在认为表浅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独立的肿瘤, 位于皮肤浅层, 瘤体中含多少不等的黏液, 临床上常被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基底细胞癌、毛发上皮瘤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肿瘤多位于皮肤浅表部位, 可完全局限于真皮, 亦可累及皮下组织, 界限不清楚, 一般质软。切面分叶状, 色灰白, 可呈半透明胶冻状, 有时可见局灶出血, 但一般不出现坏死。临床难与体表其他肿瘤鉴别, 最后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结果。

表浅性血管黏液瘤以单发多见, 偶尔呈多发, 常为皮肤丘疹、结节、息肉状肿块, 其表面覆盖正常上皮, 为实质性包块, 肿块液化后有波动感, 有时可形成慢性溃疡, 易出血经久不愈, 肿瘤呈缓慢生长。本文例2有10多年病史, 肿瘤大小平均为2~8 c m。

表浅性膀胱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本组68例, 30~95岁, 平均68岁。分为两组, 实验组30例, 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病情、静脉穿刺部位等大体相似。

1.2 静脉炎分度标准[1]

分度标准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标准。Ⅰ度:局部疼痛, 轻度红肿或水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 中度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 中度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触及硬结。两组患者在静脉炎严重程度方面差别不大。

1.3 方法

实验组取适量湿润烧伤膏外敷于病变部位, 面积以大于患处边缘1~2cm为宜, 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日1次, 可保留24小时, 5次为1疗程。对照组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于病变部位, 面积以大于患处边缘1~2cm为宜, 湿度以不滴水为宜, 再用保鲜膜覆盖, 每日湿敷1次, 保留4小时, 5次为1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2]

治愈:治疗1个疗程后, 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痛、疼痛消失, 受累静脉无压痛。显效:治疗1个疗程后, 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痛消失, 疼痛减轻, 受累静脉有轻微压痛。有效: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灼痛、疼痛稍减轻, 受累静脉有压痛。无效:1个疗程后, 静脉炎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经治疗, 实验组30例中, 治愈13例 (43.3%) , 显效15例 (50.0%) , 有效1例 (3.3%) , 无效1例 (3.3%) 。对照组38例中, 治愈8例 (21.1%) , 显效12例 (31.6%) , 有效16例 (42.1%) , 无效2例 (5.3%) 。实验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9, P<0.05) 。

3 讨论

3.1 中医学认为, 静脉炎系气滞血瘀, 毒结凝滞于血脉,

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宜清热解毒、散结化瘀为主[3]。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连、黄芩、黄柏、麻油等, 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4]。湿润烧伤膏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气味芳香, 可紧贴皮肤, 患者感觉舒适, 效果良好, 深受患者欢迎。

3.2 硫酸镁湿敷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

作用。Mg2+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 稳定膜电位, 消除黏膜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故对治疗静脉炎有效, 但作用时间短, 药物需临时配置, 操作不方便, 疗效一般[5], 而且容易弄湿衣物, 紧贴皮肤时患者有不舒适感。

综上, 湿润烧伤膏能针对静脉炎的病因促进其恢复, 具有起效快、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 能减轻患者痛苦, 适用于促进留置针所致表浅性静脉炎恢复的治疗。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付春华, 赵雁, 于莹, 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唯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1) :816-818.

[2]黎观妹, 戴金英, 黄伟平, 等.新鲜芦荟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3, 9 (2) :92-93.

[3]徐玉花, 宋秋佳, 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43-545.

[4]王泉莉.湿润烧伤膏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 :12.

上一篇:模块式冷水机组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