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膀胱造瘘

2024-09-20

回肠膀胱造瘘(通用8篇)

回肠膀胱造瘘 篇1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弥散神经内分泌 (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APUD) 细胞的恶性肿瘤, 好发于皮肤, 原发于黏膜者少见。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 易发生复发转移, 治疗效果不好, 预后极差, 常见于阴道下1/3, 最常见的症状是阴道流血、排液和肿块 (阴道壁) 。手术是早期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术后可联合放疗、化疗、免疫或靶向治疗[1]。我院2013年4月1日收治1例恶性黑色素瘤 (阴道下2/3) 病人, 侵及双侧膀胱输卵管开口处, 该例病人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了广泛膀胱尿道切除术和膀胱再造术 (回肠带膀胱) ,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57岁, 因阴道黑色分泌物1年入院, 无阴道出血、腰骶部疼痛、腹痛、腹胀、尿频尿痛、肛门坠胀感等, 病人未予重视。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 阴道壁活检示黑色素瘤。转入我院就诊, 病理会诊示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入院后积极完成相关术前检查及准备, 无手术禁忌证, 2013年4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检查术。术中见尿道口至距尿道口约2cm和膀胱输卵管开口处变黑粗糙, 疑癌灶侵及, 其余未见异常。2013年4月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旁淋巴结取样、广泛膀胱尿道切除术、全阴道切除术、膀胱再造术 (回肠带膀胱) 、阑尾切除术、双侧腹股沟浅层淋巴结清扫术、肠粘连松解术。术中见子宫前位, 萎缩, 阴道下2/3见黑色乳头状增生, 侵及阴道壁全层, 并侵及尿道口至距尿道口3cm处, 双侧膀胱输卵管开口处见片状变黑。术中出血总量3 0 0 0mL, 予以输注A型Rh阳性去白红细胞悬液7.5U, 冰冻血浆400mL。术中输液6 000 mL, 尿量300 mL。安置盆腔引流管, 腹壁行回肠膀胱造瘘。术后4d查血红蛋白为77g/L, 血小板 (PLT) 为64×109/L。术后予抗感染、止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常规护理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十分高的妇科肿瘤, 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因此积极完善其术前常规检查, 除PLT为86×109/L偏低外, 其余未见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并告知病人手术晨应沐浴, 贴身穿上病人的衣服;将头发编成2条辫子自然放于两肩, 以免术后卧床时散乱或造成不适;给病人修剪指甲;嘱病人勿化妆并将一切饰品取下, 交由家属保管;戴好腕带并说明此为病人唯一身份标识;嘱病人准备一双棉袜, 以免手术时间过长造成足部冻伤;向病人介绍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后出现的不适以及采取的措施。

2.1.2 肠道准备

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手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 术前3d开始进食无渣饮食, 保证营养, 同时口服肠道抗生素, 术前1d口服缓泻剂, 术日晨清洁灌肠[2]。除此之外, 在术前1d让病人进食流质饮食, 并且进行清洁灌肠。

2.1.3 阴道准备

为了减少术后发生感染, 术前应进行充分的阴道准备[2]。在病人进行膀胱镜检查前1d就开始做阴道准备, 阴道准备方法是使用浓度为0.45%~1.55%的碘伏溶液进行宫颈阴道消毒, 每天2次。因为在宫颈阴道消毒过程中发现宫颈分泌物或阴道黑色分泌物较少, 因此并未对其进行阴道冲洗。

2.1.4 皮肤准备

本次手术是开腹手术, 术晨按照开腹手术的备皮方法进行规范的皮肤准备。备皮的范围:上至剑突, 下至大腿上1/3, 两侧至腋中线。备皮时先将肥皂冻均匀地涂于皮肤表面, 再用备皮刀采用顺毛、短刮的方法刮除。

2.1.5 心理护理

当病人知道自己患了妇科恶性肿瘤, 除了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外, 病人还抱有一丝生存的希望, 往往希望手术顺利, 预后良好, 甚至期望术后可以恢复正常女人的生活[3]。因此,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关心、鼓励病人, 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及时向病人介绍同种疾病手术成功案例以及相关疾病治疗的新进展。由于术前并不知道病人会行回肠膀胱造瘘术 (回肠带膀胱) , 因此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

2.2 术后护理

2.2.1 心理护理

阴道全部切除改变了病人女性特征的完整性, 使病人失去正常的性功能。腹壁造口、佩戴尿袋改变了病人正常的排尿途径造成病人自我形象紊乱, 尤其是出院后病人将面临尿道腹壁造口引起的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4]。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应随时关注病人的情绪, 主动关心病人, 积极回答病人的各种问题, 再次向病人介绍同种成功案例, 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造口会伴随病人终身, 出院后造口的护理也由病人或家属完成, 故应让病人及家属尽早学习并参与造口护理, 向病人展示造口护理用物, 如造口袋、造口粉、防漏膏等。告诉病人造口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排小便, 对自己是有利的, 通过精心的护理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2.2.2 造口护理

手术当天给病人戴好造口袋, 并注意观察造口, 正常造口一般是红色和湿润的, 有光泽, 碰触后有少量出血。以后每周更换造口袋1次, 但有渗漏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时按照清洁皮肤—测量造口直径—裁剪造口底盘—去除保护纸—粘贴底盘的顺序进行更换, 通常剪好的底盘口直径应大于造口0.4cm左右, 上下不超过1cm[5]。由于回肠分泌旺盛, 在更换造口袋过程中运用了大棉签吸收回肠分泌液, 以避免分泌液浸渍造口周围皮肤引起造口袋贴合不牢和造口周围皮肤病, 同时还使用了造口粉和防漏膏。

2.2.3 引流管护理

术中病人安置了盆腔引流管和双J管。盆腔引流管妥善固定, 注意观察是否有打折、滑脱的情况出现;观察并记录盆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通常术后3d盆腔引流液基本消失, 如每日仍超过200 mL且色淡黄应考虑尿漏的可能[5]。双J管不仅有引流尿液的作用, 而且起到支架作用, 有利于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愈合, 术后应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止其脱出。

2.2.4 防治并发症

由于病人术前血小板偏低, 术中大量失血, 同时病人进行了广泛膀胱尿道切除术和膀胱再造术 (回肠带膀胱) , 因此术后容易出现出血、感染、肠吻合口瘘、尿漏、造口并发症 (皮炎、凹陷、狭窄、坏死) 等并发症。应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等情况;观察伤口敷料情况;注意病人是否出现剧烈腹痛, 一旦出现怀疑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积极观察是否出现造口并发症, 如造口黏膜肿胀、色泽暗紫提示肠段血液供应障碍, 必要时及时减压。此外, 术后病人由于疼痛或心理因素, 卧床不愿意主动活动, 应鼓励病人适当活动, 循序渐进, 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必要时给予气压治疗。

2.2.5 体位与活动

病人术后回复苏室, 去枕平卧6h, 待麻醉清醒后改半卧位[6]。半卧位有利于腹腔渗出液引流, 同时减轻伤口疼痛, 鼓励病人尽早进行床上翻身和下肢伸屈活动, 以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 防止肠粘连及压疮的发生[2]。

2.2.6 饮食护理

一般手术病人术后肛门排气即可进食, 但本例病人由于做了回肠膀胱术, 空肠可出现麻痹现象, 此时不宜恢复进食[7]。所以病人虽然术后4d肛门已排气, 为避免造成肠淤积, 适当延长了禁食时间, 直到术后7d才嘱病人开始适当饮水。

2.2.7 疼痛管理

术后病人安置了镇痛泵, 我们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其进行疼痛评分。手术当天21:00对其评分为7分, 给予病人止痛药口服。除此次疼痛评分较高外, 其余时间疼痛评分在2分~3分, 给予指导正确使用镇痛泵和转移注意力等措施, 术后3d病人疼痛评分为0分。

2.2.8 健康指导

饮食方面: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产气的食物;鼓励多饮水, 每日大于2 000mL。活动方面:适当卧床休息, 久站久坐不超过2h, 避免增加腹压;禁同房、盆浴3个月。造口护理方面:教会病人或家属正确的造口护理和造口并发症的观察方法, 让病人或家属能够在护士的指导下完成造口护理1次;嘱病人避免弯腰, 以免双J管滑脱。

3 小结

对于新膀胱 (即代膀胱的肠管) 的护理, 胡玲[8]认为, 新膀胱仍然保留分泌功能, 持续分泌黏液, 而黏液与尿液混合可堵塞引流管, 因此临床上应当常规对其冲洗以免堵塞, 而同样作为冲洗液, 5%碳酸氢钠比生理盐水更能有效防止堵塞的发生。在给本例病人护理过程中没有对引流管进行冲洗, 但病人的新膀胱未发生堵塞。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膀胱再造术 (回肠带膀胱) 则多见于膀胱癌的病人。当阴道恶性黑色素瘤侵及膀胱及尿道时, 病人在进行妇科手术的基础上需联合应用泌尿外科手术。护理的重点包括心理护理、造口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尤其要注重心理护理, 因为病人不仅失去了正常的性功能, 而且还面临腹壁造口带来的自我形象紊乱和自理能力下降等护理问题, 因此心理护理应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莉, 吴小华, 程玺.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12, 22 (6) :474-480.

[2]樊霞, 马明娜, 许虹.女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围手术期的护理[J].河北医药, 2011, 33 (24) :3834.

[3]刘艾华, 陈娟.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0) :22-23.

[4]王卫红, 费素定, 杨金儿, 等.全程护理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5) :1352-1354.

[5]陈敏娜, 陈慧英.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护理[J].浙江实用医学, 2012, 17 (4) :307-308.

[6]张焕霞.回肠膀胱重建21例的术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1) :5210-5211.

[7]卢焱, 金花, 铁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护理[J].吉林医学, 2007, 28 (18) :1955-1956.

[8]胡玲.5%碳酸氢钠在回肠代膀胱术后膀胱冲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 :123-124.

回肠膀胱造瘘 篇2

【摘要】目的:回肠代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方法:以我院15例行膀胱切除术后回肠代膀胱的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接受护理以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愈出院。结论:为患者进行术前肠道清洁和灭菌;术后采用引流管护理,冲洗膀胱;为患者的训练进行准备,做好并发症预防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p

【关键词】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围手术期护理

膀胱癌属于泌尿科常见恶性肿瘤 [1],有表浅性以及浸润性两种。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若出现多发、复发、浸润的情况则应该采用膀胱切除行尿流改道手术,术后患者需要接受肠管代膀胱,因此手术范围复杂,手术时间长,患者受到的影响较大,需要提前进行准备护理以及术后护理。此次以我院2007年至2012年接收的1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此手术治疗后进行护理服务,现对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有患者15例,均为男性,年龄47岁~73岁,平均60岁,均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病史。术前行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并进行组织活检。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多发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术中首先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取回盲部附近一段长约20cm的带肠系膜的游离回肠袢代替切除的膀胱,双侧输尿管与肠袢端侧吻合,常规置双侧输尿管支架,回肠远端于右下腹处造瘘。术后切口处留置引流管,常规应用抗生素。

1.3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早期发生不同程度的尿失禁或排尿困难,其中9例术后每3~4h站位或坐位排尿1次,每次尿量约300~500ml;6例术后蹲位排尿,每次需行局部手法按压才能排尿。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后按照护士的指导训练后能自行排尿,回肠代膀胱功能情况良好。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因为对于此疾病的不了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恐惧、焦虑、抑郁等,术前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手术状态。1、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者的焦虑评估来给予心理安慰。2、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积极的与医生和护士进行配合治疗。3、以成果的治愈病例作为讲解的素材,让患者有治愈的信心[2]。

2.1.2飲食护理。术前叮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为手术提前进行机体耐受力的准备。

2.1.3肠道准备。充分的肠道准备对手术能否成功非常重要。一般术前3d进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前2d改为流质饮食。为控制肠道菌群生长,预防感染,术前3d开始口服甲硝唑0.4g、诺氟沙星0.2g,1天3次。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至流出液澄清无粪渣为止[3]。

2.2术后护理

2.2.1基础护理。按全麻术后护理,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征及病情变化,严格记录24h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协助患者床上翻身及肢体活动,预防褥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禁食期间予以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2.2.2各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出现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引流管若太多可以进行标签贴注,这样可以方便护士进行观察。每天都要对引流袋进行更换,防治逆行感染。

2.2.3水电解质紊乱的观察和护理。回肠代膀胱是使用回肠节段,其具有一定的分泌和吸收能力,因此对于尿液具有电解质、尿素、肌酐的吸收作用,患者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和肾功能障碍[4],术后应该定期检查患者的电解质和肾功能,便于及时治疗。

2.3膀胱功能训练。术后待吻合口愈合后,指导患者对留置导尿管定时放尿,开始每次贮尿50ml放尿1次,以后逐渐增加,当膀胱容量达到150ml左右时即可拔管[5]。拔除导尿管后,指导患者定时排尿。

2.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尿失禁在日间和夜间均会出现,多为夜间发生,临床表现为在拔除导尿管后会有不自主的溢尿。当夜间患者处于熟睡状态,括约肌松弛时更加容易发生 [6]。采用回肠代膀胱训练法有助于缓解这类现象。患者排尿困难是因为膀胱的粘液堵塞或膀胱颈口狭窄均可导致排尿障碍[7]。需要进行术后的训练来帮助患者进行膀胱功能恢复。

3出院指导

患者在可以出院后需要叮嘱其日常的饮食结构以及多喝水,增加机体的营养吸收,不要过度劳累,如果有并发症出现应该要立刻的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冯月华,刘静,赵桂荣.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0,8(3):798-799

[2]李春秀,董小平.金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6):6454~6455

[3]袁敏,赵淑梅.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瘘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9):1582

[4]许锦兰,王成元.膀胱全切回肠代新膀胱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3):40~41

[5]鞠红卫,高春霞,于娜,等.51例低压抗返流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06):739~740

[6]朱斌,项明峰,潘正跃.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28

回肠膀胱造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行预防性造瘘病例80例, 其中结肠造瘘30例 (年龄22~75岁。其中结肠损伤15例, 结肠肿瘤伴梗阻7例, 超低位直肠癌4例、结肠肿瘤伴穿孔4例) , 小肠造瘘病例50例 (年龄25~70岁。其中结肠损伤22例, 结肠肿瘤伴梗阻15例, 超低位直肠癌8例, 结肠肿瘤伴穿孔5例) 。

1.2 治疗方法:

80例患者中部分患者因外伤后结肠破裂行结肠修补或结肠部分切除肠吻合。部分患者因肿瘤引起结肠梗阻或穿孔, 行一期肿瘤切除, 肠吻合, 因术前无法行肠道准备, 给予吻合口近端预防性造瘘, 转流粪便。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 虽然术前已经有满意的肠道准备, 但因为吻合口位置低或者是直接结肠和肛管吻合, 为求确定性保肛成功, 我们常常给予近端预防性造瘘, 转流粪便。行回肠造瘘的患者, 如术中发现在结肠吻合口近端的结肠内有较多大便, 需术中行结肠冲洗, 将近端结肠大便排向远端。根据患者的情况在3周至半年的时间行结肠或末段回肠二期关瘘术。

注:两组数据比较, P>0.05无统计学差异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 、吻合口或修补口瘘发生率、关瘘方式、关瘘手术时间、造瘘术后电解质情况、关瘘术后切口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数值范围) (±s) 表示。数值检验采用t检验, 当P<0.05时认为数值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认为数值间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两组患者中, 结肠造瘘组有一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 发生率3.3%, 末段回肠造瘘组有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 发生率2.5%, 均给予禁饮禁食保守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中, 结肠造瘘组关瘘时因结肠较为固定, 不易被拖出体外行吻合, 仅有2例患者用原造瘘口关瘘, 其余患者均另取探查切口入腹关瘘。末段回肠造瘘组仅有3例患者因肠管与周围粘连重无法拖出体外行吻合, 另取探查切口入腹关瘘, 其余患者均用原造瘘口关瘘。结肠造瘘组关瘘术后有4例出现切口感染, 感染率13.3%, 末段回肠造瘘组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 感染率2%, 回肠造瘘组关瘘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结肠造瘘组 (P<0.05) 。两组患者关瘘所用的手术时间, 结肠造瘘组为 (150±48) min, 末段回肠造瘘组为 (100±35) min, 回肠造瘘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结肠造瘘组手术时间 (P<0.05) 。追踪两组患者第1次手术出院时电解质和第2次入院时电解质情况 (K+、Na+、Cl-) , 均在正常范围, 未发生明显电解质紊乱。见表2。

3 结论

近年来, 尽管有科学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外科手术技巧的成熟, 但无条件行肠道准备的结直肠肿瘤或者结直肠损伤行结直肠修补或吻合后出现的修补口或吻合口瘘始终是困扰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 吻合口瘘增加了围手术期风险, 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大大延长, 同时也增加了治疗费用, 从而容易诱发医患纠纷。因此, 外科学家提倡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临时的保护性粪便转流即预防性造瘘术, 以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2,3]。预防性造瘘不仅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而且, 在粪便转流的基础上, 即使出现吻合口瘘, 大多数也不需要再手术干预, 经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方法即可获得良好效果[7,8]。

那么, 对于末端回肠造瘘与结肠造瘘, 孰优孰劣呢?众所周知, 相对于结肠而言, 末端回肠血供更丰富, 肠腔更清洁, 活动度更大, 不需做过多游离, 故显露良好, 操作容易, 不易发生血运障碍, 再手术时可利用原造瘘口将回肠拖出腹腔外进行吻合, 操作简单、可靠, 大大降低了再手术的时间, 也避免了重新开腹部切口给患者带来的再损伤。由于失去了回盲瓣的阀门作用以及结肠对水分的重吸收[9], 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 手术时应注意尽量选取靠近回盲部的末端回肠进行造瘘, 术后可通过口服思密达等控制。还纳前造瘘口周围皮肤损害可通过紧贴皮肤安置肛袋来解决[10]。同时, 施行预防性末段回肠造瘘术的患者可以早期进食, 近年来肠内营养支持逐渐被接受和重视, 目前观点认为凡胃肠道功能正常, 或部分功能正常者, 营养支持均应首选肠内途径, 该途径符合生理, 能促进胃肠动力的早期恢复,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素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可防止细菌移位, 减少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 同时维护肝功能[11]。

总之, 我们认为末段回肠造瘘在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相比结肠造瘘都有明显的优势, 在需要行预防性造瘘的患者我们推荐首选末段回肠造瘘。

摘要:目的 探讨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优势。方法 将近年行预防性结肠造瘘和末段回肠造瘘的患者分为两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吻合口或修补口瘘发生率、关瘘方式、关瘘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间吻合口或修补口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回肠造瘘组关瘘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结肠造瘘组时间 (P<0.05) , 回肠造瘘组关瘘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结肠造瘘组 (P<0.05) 。结论 在预防性造瘘手术治疗中, 末段回肠造瘘相比结肠造瘘具有较多的优势, 推荐临床首选。

回肠膀胱造瘘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例, 其中男6例, 女1例, 年龄最小者32岁, 最大56岁, 平均40.16岁, 治疗前平均病程5年, 症状便频, 黏液血便为其同的临床表现, 有典型家族史者4例, 3例不详, 病理诊断6例发生癌变, 其中腺癌2例, 黏液癌变4例, 绒毛状腺瘤1例, 其中3例肠腔内息肉在100个以上, 4例肠腔内息肉在500个以上, 息肉多者呈地毯样分布, 息肉少者在某区域较集中, 其中1例有4处癌变。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全大肠切除回肠永久造口术, 无手术死亡。

2 结果

对上述病例进行随访, 行该术式者普遍大便次数增加, 初期造口无功能控制, 经过我们给予肠道收敛药物及肠道菌群活性药物丽珠肠乐于后调节机体功能3个月开始有便意, 且大便有规律性倾向, 这一术式的成功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术后复发, 炎症, 及可能出现的癌变等诸多问题。

3 讨论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可以有多系统的广泛的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主要特点为直肠内可有大量腺瘤性息肉, 一般多于100枚, 结直肠息肉一般密布于黏膜, 可分布于全部或部分大肠, 多数腺瘤直径0.1cm, 小于0.8cm的腺瘤多无蒂, 大于1.5cm的腺瘤则癌变机会明显增大。结直肠息肉可导致腹泻, 血便, 腹痛, 排便不净感等症状[2]。从发生息肉至癌变时间11~16年, 平均14年, 癌变年龄36~41岁, 平均38岁, 手术是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首选方法亦是防止癌变的唯一有效办法。全大肠切除回肠永久造瘘术是经典术式, 它具有下列有点, 从根本上解决了复发问题, 不需定期做直肠镜检查, 不需做二次手术, 手术远期效果好。

最近几年, 国内外收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沿性研究, 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段当属全结肠切除直肠膜剥除回肠储袋刚问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回肠吻合术[3]。其中全结肠切除直肠膜剥除回肠储袋刚问吻合术, 切除了全部的直结肠黏膜, 根本上杜绝了恶变的发生, 且生理机能未受破坏。有着理论上了优势。但缺点亦较多, 最主要是手术过程相对复杂, 对临床技能要求较高, 且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危险亦较高。然而通过提高术者临床操作水平, 完善相应手术技术, 加之手术器械 (特别是吻合器) 遍及, 该术式的部分手术并发症是可以杜绝的。但直至目前为至, 术后直肠黏连可能仍是存在的, 这些参残余黏连组织和回肠储袋也存在癌变的危险因素, 故术后定期复查随诊随访仍是非常必要的。而随着吻合器的应用和普及, 选取了全结肠直肠切除,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的病人也日益增多。此手术的最大特点是较为成熟, 手术过程相对不如全结肠切除直肠膜剥除回肠储袋刚问吻合术那样复杂。但该术式亦有固有缺点, 在游离肛提肌至齿状线水平使用吻合器行肠管吻合时, 会造成部分粘膜残留, 这些黏膜残留术后仍有癌变的几率。而且通过我们术后观察发现行该术式的病人排便次数较多, 且排便时无预兆, 无法控制。我们分析研究除解剖学因素之外肠道菌群遭到严重破坏也是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因素。故采用丽珠肠乐活菌给予对症治疗,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肠道菌群失调问题, 减少了病人排便次数。主要是因为丽珠肠乐活菌中双歧杆菌是生理性厌氧菌, 及早服用丽珠肠乐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菌群失调的问题。通过术后随访发现病人多大三个月后均有便意感, 排便逐渐有规律, 每日排便保持在3~4次左右。此外部分病人造瘘口周围有轻微炎症反应, 通过及时给予局部应用氧化锌软膏外敷来保护皮肤炎症反应很快得到改善。因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全肠切除回肠造瘘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术式, 但仍需近一步研究。

关键词: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回肠造瘘术

参考文献

[1]nox ss idner G, adelmanA.hostility and hysiological risk in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family heart study[J].Arch of Internal Med, 2004, 164 (22) , 42-44

[2]Bulow S.Results of 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familial adenomatous[J].Gut, 2003, 52:742-746

回肠膀胱造瘘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男性, 年龄48岁~82岁, 平均68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至3年就诊者9例,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术后3个月至5年复发者3例, 其余3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意不尽。合并糖尿病5例, 慢性支气管炎2例, 肺气肿1例, 冠心病3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 全身银屑病1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本组15例均获6个月~30个月随访, 术后3 d~7 d腹壁造瘘口使用腹壁造口袋, 单J管及回肠膀胱引流管置入袋中, 术后3 d 24 h尿量在2 000 mL~3 350 mL, 最多达5 800 mL, 病情稳定后尿量保持在2 500 mL以上。肾功能、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其中2例短期服用过碳酸氢钠。4周~6周拔除单J管, 避免吻合口狭窄, 也未发生逆行感染, 术后生活能自理并能参加一般家务性劳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疏导

和其他恶性肿瘤病人一样, 心理负担较重, 担心术后原有排尿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影响自身形象及生活, 容易产生自卑及绝望心理[2]。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术前认真做好疏导解释工作, 结合病人特点讲解一些肿瘤科普知识, 对病情做一些简要分析。向病人介绍膀胱肿瘤治疗进展、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访问已接受该手术的病例, 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与配合, 以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 并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及准备:膀胱全切、肠代膀胱属较大手术, 术前检查繁多, 准备时间长, 应向病人解释清楚, 取得病人的配合。行动不便和年龄较大者派专人陪送并配备轮椅或推床。协助做好腹部平片和泌尿系造影 (IVU) 检查的准备工作。做好心肺功能检查, 为医疗提供心肺功能资料, 提前做好术前调整。加强营养, 给予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 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提高组织的愈合能力。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做好血型鉴定和配血工作。病人情绪过分紧张的可于术前晚应用镇静剂。肠道准备:Bricker回肠膀胱因要截取15 cm~20 cm回肠做新“膀胱”肠道准备要求较高, 术前必须严格做肠道准备:①术前1周进食无渣半流质, 术前3 d进食无渣流汁。②术前3 d口服针对肠道细菌的抗生素 (甲硝唑, 庆大霉素) 。③手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 也可在术前1 d服用洗肠液, 起清洗肠道作用, 减少因灌肠引起的不适。

2.2 术中护理

全膀胱切除要求麻醉有良好的肌肉松弛, 一般多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故生命体征监护显得格外重要, 必须严密观察记录, 从体位的摆放开始就要仔细护理。体位按手术要求, 裸露肢体防止接触手术台的金属台面, 病人的义齿、金属饰物暂时摘除保管, 电极板粘贴在肌肉丰满的股部, 汗毛剃除保持局部皮肤光整、干燥, 以为防止触电或电灼伤。室温要适宜, 以22 ℃~24 ℃为宜, 冬季年老体弱病人应注意保暖, 静脉输液通道要保持通畅, 注意滴速, 胶体、晶体的用量遵医嘱。术中对截取的回肠段需用稀释碘伏液灌注冲洗消毒, 备好F8单J管、导丝、润滑剂及引流管备术中选用。

2.3 术后护理

病人经长时间手术创伤, 机体各系统均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 术后精心的护理至关重要[3]。

2.3.1 常规全身麻醉后护理

手术结束返回病室立即做好护理衔接工作, 体位按术后要求, 安接好床边监护仪,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指标, 注意清醒前护理,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检查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松动, 穿刺留置针有无扭曲、脱落管腔有无回血、堵塞、输液滴速快慢等。

2.3.2 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

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引流管主要有两侧肾脏输尿管内置单J管, 新建回肠膀胱内蕈状管、盆腔皮管引流、胃肠减压管。 两根单J管及回肠膀胱内蕈状管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引流尿液, 防止吻合口漏尿、狭窄。保护肾功能和预防上尿路感染。要准确记录每根管道的引流量, 观察引流液的色、质, 要使引流尿量24 h维持在1 500 mL~2 500 mL以上。询问、检查病人两肾区有无胀痛、隐痛和叩击痛。如有单J管不通畅及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取生理盐水8 mL~10 mL低压缓慢冲洗, 注意有无阻力, 有无凝块, 反复冲洗, 使抽出液量大于或等于注入液量为止。防止管道堵塞、扭曲、脱落, 发生肾积水、尿外渗、尿漏。盆腔皮管引流:膀胱全切术后耻骨后留有一空隙, 创面大会渗血, 要通过引流管将盆腔创面渗血引出, 防止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引流液量大、色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分析判断给予处理。盆腔引流应符合逐日减少的规律, 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而决定是否继续留置, 一般术后5 d~7 d可拔管。胃肠减压管:Bricker回肠膀胱术要截取15 cm回肠代膀胱恢复回肠连续性要做对端吻合, 为确保其顺利愈合, 一般需留置胃肠减压管, 要保持通畅, 每天按时更换负压袋, 观察胃液引流色、质。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并及时补充, 以防止低钾、低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一般术后3 d胃肠功能恢复即可拔管。

2.3.3 新建“回肠膀胱”的护理

新建“回肠膀胱”肠黏膜不断分泌肠黏液引起管腔堵塞, 新“膀胱”腔内压力增高可使回肠残端及吻合口漏尿。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或2%~3%碳酸氢钠液低压冲洗, 使之溶解排出。新建“回肠膀胱”实际上是引流尿液的通道, 容量小组织脆弱, 应预防缺血坏死, 观察吻合口及外翻肠乳头血运等是护理的关键。

2.3.4 外科术后常规护理

生活上要加强管理, 主动体贴关怀病人,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渡过难关的信心, 除一般晨间护理外, 应根据病情许可, 定时翻身变换体位。老年病人要鼓励深呼吸帮助叩击背部, 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形成。经常伸屈按摩两下肢臀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心、脑梗死。冬冷季节注意保暖, 室温要相宜, 被褥柔软整洁温暖舒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家属陪护1人或2人即可, 严禁室内吸烟, 大声喧哗。术后3 d~4 d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 即可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先少量多餐以舒服为限, 逐渐增加, 以丰富的蛋白质和清淡饮食为宜, 注意首次大便性状。

2.4 出院前护理指导

Bricker回肠膀胱给病人带来生活不便, 降低了生活质量, 要帮助病人处置好, 回家后能单独操作顺利过渡逐渐适应。首先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要妥善敷贴造口尿袋, 贴膜孔剪裁要按要求根据瘘孔大小设计, 尽量多保留贴膜。敷贴时局部皮肤要清洁干燥, 定时消毒清洗保持造瘘口清洁减少异味, 及时清除排出的肠黏液以防堵塞。保持引流袋通畅, 勤排放, 多饮水。保持24 h尿量在2 000 mL以上, 定期门诊复查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改变不良嗜好, 戒烟少酒, 不食辛辣刺激食物, 合理膳食高蛋白质营养丰富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 小结

全膀胱切除Bricker回肠膀胱术是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一种重要术式, 延长了膀胱癌病人的生存时间, 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但由于该术式创伤大, 涉及泌尿和消化2个系统, 病人及家属因缺乏手术相关知识而焦虑, 因而术前要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使其客观地面对手术,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护理中, 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问题,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得到了满意的术后效果, 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 提高了生存质量, 使病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社交[4]。

参考文献

[1]王秀美, 李燕.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25-26.

[2]喻红玲.正位可控双层新回肠膀胱术的护理2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B) :23-24.

[3]蔡松良, 陈戈明, 金晓东, 等.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104-106.

回肠膀胱造瘘 篇6

关键词:全膀胱切除,造口护理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仍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经典手术方式[1]。回肠膀胱造口常发生尿液外渗、乳头狭窄等并发症, 处理较困难[2]。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造口后传统上先敷料覆盖, 待拆线后再接造口袋, 会出现回肠膀胱尿外渗、漏尿、皮炎等并发症。为减少术后膀胱造口尿外渗的发生, 我科对6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后即刻使用造口袋,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5月6例男性膀胱癌患者为观察对象,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56岁, 均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术前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移行上皮癌, 术前膀胱镜、CT等检查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均无其他部位的转移。术后即刻裁剪底盘粘圈、连接集尿袋, 造口袋选用二件式可脱卸式 (康乐保) 。

1.2 手术方法

下腹正中切口, 膀胱全切除后, 游离远侧回肠段15~20cm, 原回肠两端吻合, 恢复肠道连续性。回肠段近端关闭, 并与双侧输尿管吻合, 双J管尾端置于回肠膀胱内, 回肠远端于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腹直肌外作腹壁造口, 造口处突出腹壁2~3cm回肠乳头, 回肠膀胱内放置蘑菇头引流管后即刻佩戴造口集尿袋。给患者佩戴造口袋时, 先清除周围皮肤的血迹、污渍, 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 待干燥后粘贴底盘。将左右输尿管的引流管和回肠膀胱造瘘管一同置入造口袋内, 妥善固定, 做好标识。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与家属对手术方式、尿流改道、并发症的认知程度与接受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向患者说明膀胱根治性切除的必要性, 简要介绍手术及造口方法, 造口必要性及以后的护理, 对比患者以前的治疗情况,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治疗信心。协助完成术前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检查。督促患者戒烟, 协助医生选定腹部造口位置, 并做好标记。术前2~3d进食少渣饮食, 术前1d进流质饮食。术前3d口服甲硝唑2片, 3次/d, 左氧氟沙星0.2g, 2次/d。术前1d磷酸钠盐45ml早晚2次冲泡口服;术晨清洁灌肠。术晨常规留置胃管, 接胃肠减压器。

1.3.2 术后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记录尿量及引流量, 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 以利于伤口引流及尿液引流。妥善固定盆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 并保持通畅。肛门排气后, 可拔除胃肠减压管。嘱患者多饮水, 每日1 000~2000ml, 以增加尿量, 冲洗尿路, 避免发生尿路感染。

1.3.3 造口护理:

妥善固定膀胱造口袋, 保持清洁干燥。严密观察腹壁造口的血运情况, 注意其颜色及有无回缩现象发生。为预防回肠膀胱的分泌物过多引起管道堵塞, 一般术后需要冲洗, 1次/d, 肠黏液多者可适当增加次数。冲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用生理盐水, 每次用注射器抽取30~50ml, 连接回肠膀胱造瘘管低压缓慢冲洗, 至冲洗液澄清为止。每次冲洗后以0.2%碘伏消毒造口周围皮肤, 生理盐水纱布轻轻擦拭, 待干燥后喷涂长效抗菌材料“JUC”形成物理防菌膜, 再于造口周围覆盖油纱, 扣紧集尿器, 以免尿液浸润伤口, 影响回肠膀胱与周围皮肤的切口愈合。

1.3.4 更换造口袋技术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造口器材, 并让其观看更换造口袋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的资料。护理人员在更换造口袋的过程中,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在出院前, 让患者或其家属换袋2~3次, 以判断其是否能自己护理造口。患者外出或夜间睡觉造口袋外接口可接引流袋, 避免尿液压迫腹部影响睡眠及由于重力作用使底盘脱落。

2 结果

通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 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回肠膀胱术后即刻接造口袋, 未发生造口周围尿外渗、漏尿问题, 不影响切口愈合情况, 手术切口及回肠膀胱造口处伤口为甲/Ⅱ、乙/Ⅱ愈合。无其他回肠乳头缺血坏死、乳头回缩、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本人或其家属可以掌握造口袋更换技术。

3 讨论

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引流管较多, 除回肠造瘘管外, 还有左右输尿管支架管、伤口引流管等。造口周围皮肤长期受回肠造口排出的尿液和回肠分泌液污染及侵蚀, 尿液中含有许多化学性物质, 如尿酸、尿素及结晶等,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会侵蚀造口周围皮肤引起皮炎[3,4]。为避免切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尿液浸渍, 往往需要频繁换药, 增加医护工作量, 还增加了管道脱落风险, 造口周围经常发生皮炎, 患者也很不舒适。为减少造口周围渗尿、渗液, 尽早佩带造口袋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回肠膀胱造口护理是一种较特殊的专业护理, 包括造口器材选择, 造口部位的护理, 观察及防治造口并发症, 提供各种康复护理指导等。回肠膀胱造口术后应观察造口黏膜及周围皮肤情况, 造口袋底盘粘圈不能剪得太大, 通常大于造口2mm左右。如患者造口周围皮肤不光滑, 不平整, 可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防漏膏。实际上, 防漏膏的使用也不能有效阻止尿液渗漏[5]。关键还是将底盘粘贴平整、牢固, 与皮肤间不留缝隙。另外, 患者的教育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患者非常重要。术前进行护理评估, 造口知识宣教, 术后造口护理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6]。

全膀胱切除术后为患者佩带接回肠膀胱造口袋, 第一时间收集尿液, 可以有效避免切口及造口周围皮肤尿外渗, 减少频繁换药, 降低管道脱落风险, 减少护理工作量, 提高患者舒适度,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那彦群, 叶章群, 孙光, 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罗军, 靳风烁, 熊波, 等.回肠膀胱腹壁造瘘术[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2, 17 (4) :415-416.

[3]Herlufsen P, Olsen AG, Carlson B, et al.Study of peristomal ski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stomas[J].Br J Nurs, 2006, 15 (16) :854-862.

[4]苏晓萍, 林伟斌, 陈朝虹.回肠膀胱术患者造口自我护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2) :124-125.

[5]田春娟, 康福霞, 胡萍, 等.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造口尿液渗漏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7) :671.

回肠膀胱造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2例, 年龄45~80岁, 平均 (60.1±10.5) 岁。术前行膀胱镜病理活检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G24例, G39例;临床分期:T2 3例, T3a 6例, T3b 4例。术前膀胱尿道镜检查证实尿道内无肿瘤, 肿瘤距尿道内口均在2 c m以上, 并经临床相关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及上尿路病变。

1.2 方法

对1 6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膀胱全切除方法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术后定期随访排尿情况、肾功能、电解质、B超、IVU及膀胱镜检查等。

2 结果

13例患者手术时间4.2~7.3h, 平均5.2h;术中出血量220~750m L, 平均350m L;术后留置尿管10~16d, 平均13d, 拔管后在腹压协助下能正常排尿, 尿量220~330m L/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 其中膀胱腹壁瘘1例, 3例术后尿内肠粘液多, 1例夜间遗尿, 经内科保守治疗和护理均痊愈。术后半年患者复查肾功能、电解质、酸碱平衡和B超检查均基本正常, 膀胱镜检查未见尿道内肿瘤复发。所有患者生活可自理, 10例患者现已参加正常工作。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程长、难度大、术后可能并发漏尿、尿失禁、肿瘤复发等, 因此术前应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优点。通过解释使患者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 肠道准备:术前3d流质饮食、灌肠及口服抗炎药, 以清洁肠道, 防止术后感染;术前当晚予蓖麻油30m L口服, 术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直至无肠粘液洗出, 并留置胃管。

3.2 术后护理

引流管的护理是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具体包括: (1) 导尿管护理:每日按时清洗尿道外口, 预防逆行感染。双“J”管与导尿管联在一起, 若脱落后一般难以重插, 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故要妥善固定, 严密观察。 (2) 膀胱冲洗护理:术后即持续膀胱冲洗, 冲洗时低流量低压持续冲洗3~5d, 以后根据病情可间断冲洗, 当导尿管引流不畅, 可适当加快冲洗速度, 并从上往下挤压导尿管, 也可更换体位或将尿管适度牵拉。 (3) 盆腔引流管护理:注意观察引流出液体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做好记录, 一般手术当天引流量较多, 大约200~300m L, 以后逐渐减少, 若术后引流出液体量较多其颜色为浅粉色应考虑新膀胱漏尿, 此时要及时检查导尿管引流是否通畅、气囊导尿管的气囊有无破裂、尿管是否滑脱等。 (4) 胃管护理:保持胃管通畅, 以免胃肠道积气、积液, 影响肠吻合口的愈合, 如引流液为咖啡色甚至红色则要注意是否为应激性溃疡出血, 待肛门排气后拔管。

3.3 新膀胱功能训练

术后待吻合口愈合后, 指导病人对留置导尿管定时放尿, 开始时每次贮尿50m L放尿1次, 以后逐渐增加, 当膀胱容量达150m L左右时即可拔管[1]。拔除导尿管后, 指导病人定时排尿。病人收缩腹肌, 憋气用力 (Valsalva动作) , 靠腹压排尿[2], 排尿时随下降的膀胱用掌心压迫膀胱向下作环行按摩, 每次按摩5min左右, 膀胱下降至耻骨联合时。每日训练4次, 鼓励病人作提肛运动, 增强外括约肌功能, 恢复新膀胱的可控力, 降低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病人出院后继续保持定时排尿习惯, 排尿的姿势可采用蹲位或半坐位, 争取将尿液排尽, 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上述指导, 本组13例病人术后4个月即可满意地控制排尿, 术后1年, 所有病人日间排尿完全可控。

3.4 并发症与护理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有漏尿, 尿失禁等。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变化, 如术后引流液突然增加, 颜色为淡黄色, 患者腹痛明显增加, 伴高热, 常提示漏尿, 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对症处理。尿失禁主要与输出道功能不全和贮尿囊内高压有关, 一般术后短时间内贮尿囊容量不多, 常有暂时性尿失禁, 约3~6个月后新膀胱增大足够容量后尿失禁症状自然消失。

参考文献

[1]丁萍.重建膀胱术后患者排尿功能的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1) :754~756.

回肠膀胱造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 平均46.9岁。肿瘤初发4例, 复发7例。均为移行细胞癌。患者有保留性功能的强烈要求, 术前IIEF-5评分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平均22分 (22~25分) 。术前行泌尿系CT三维成像、膀胱镜、KUB、等检查。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肠道准备3d, 备血1500mL。手术方法: (1) 气管插管, 下腹部正中绕脐切口, 切开腹膜, 顺序探查腹腔, 将膀胱向上牵拉, 于膀胱两侧线切开后腹膜, 腹膜后小心解剖输尿管直至膀胱输尿管连接处, 切断输尿管, 纵形切开膀胱顶部腹膜, 分离出膀胱上动静脉, 妥善结扎。直肠前分离膀胱至前列腺尖部, 电外科工作站双极电凝处理膀胱左右侧韧带。显露阴茎背静脉复合体, 七号丝线缝扎切断, 切开耻骨前列腺韧带。于前列腺靠近膀胱颈部紧贴其表面游离结扎切断前列腺两侧韧带, 注意保留前列腺尖部周围组织, 包膜内切除前列腺, 显露出前列腺后壁, 切除包膜, 移除前列腺和膀胱组织。手术过程中, 相对健侧的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给予妥善保留。常规清扫盆腔淋巴结。 (2) 回肠膀胱术:截取距回盲部10cm以上的带蒂回肠段45cm, “U”形排列, 对折后对系膜缘1号丝线间断缝合, 沿对系膜缘剖开回肠襻, 4-0SAS连续缝合重建U形新膀胱, 输尿管新膀胱再植用Split-cuff乳头法[1]。植入带引线双“J”管, 肠袋小孔与残留前列腺包膜连续缝合, 经尿道植入球囊导尿管。

1.3 随访情况

嘱患者在出院后每月复查1次连续3个月, 之后隔3个月来医院接受复查。复查内容有:排尿情况、控尿满意度, 国际IIEF-5评分、泌尿系CT、肾功能和电解质、必要时建议行尿动力学检查。

2 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5.5~8 h, 手术过程出血量200~800mL, 平均430mL。病理分期:T2aN0M0 7例, T2bN0M0 4例, 均为尿路上皮细胞癌。随访1~8年, 发现尿道移行上皮癌1例。留勃起功能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保留, IIEF-5平均分22分;尿流动力学检查:11例储尿囊容量>200mL;充盈压14~25cmH2O, 平均21cmH2O:残余尿量l0~25mL, 平均22mL;回肠膀胱功能:术后3~6个月, 白天控尿率达100% (11/11) , 尿意明显, 排尿良好;术后并发症:早期l例双J管未能拔出, 后到上级医院使用软性膀胱镜取出。

3 讨论

根治性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2]。根治性膀胱切除后都要进行一定方式的尿流改道, 回肠输出道术较为简单, 并发症少, 但难以为患者接受。原位新膀胱术能提高患者的心里接受度。大多数的膀胱癌根治术将膀胱、前列腺、精囊一并切除, 术后常常因为海绵体血管神经束损伤可致勃起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愈来愈多的男性要求膀胱癌根治术后能保留至少是部分性功能, 我们因此开展此手术。本手术方式一般在50岁以下的患者中进行, 有学者[3]提出在一侧海绵体神经血管束切除或损伤后, 大约69%患者术后有恢复性能力的可能, 尤其是40~50岁及50~45岁的患者, 甚至有100%和80%的患者恢复性能力, 而60~70岁50%;临床分期为T1~2N0M0尿路上皮细胞癌, 排除合并前列腺癌及尿道癌。保留神经血管索时注意:肿瘤距离膀胱颈部>2cm可考虑保留双侧勃起有关血管神经索, 如果肿瘤边缘距离膀胱颈<2cm并且呈偏心性, 可以考虑保留距离肿瘤远一侧勃起功能有关的神经血管束。“U”型法重建膀胱, 术后尿动力学证明其容量、功能正常要多次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让患者逐渐找到不至于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膀胱充盈感觉, 形成一种安全的尿意阈值。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勃起功能的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价值。方法 对浸润性膀胱癌行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切除, 保留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及大部分前列腺包膜。结果 11例患者回肠储尿囊术后经尿道自然排尿, 尿量>200mL, 最大尿流率>15mL/s, 剩余尿<25mL。术后性功能保留。全部患者均保留勃起功能。结论 保留神经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能较好的保留勃起及控尿能力。

关键词:全膀胱切除术,膀胱肿瘤,阴茎勃起

参考文献

[1]Sagalowsky AI.Further experience with split-cuff nipple ureteralreimplantation in urinary diversion[J].J Urol, 1998, 159 (6) :1843-1844.

[2]Burkhard FC, Kessler TM, Mills R, et a1.Continenturinar ydiversion[J].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6, 57 (3) :255-264.

上一篇:PHM技术下一篇:在线校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