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围术期护理

2024-09-30

膀胱癌围术期护理(共11篇)

膀胱癌围术期护理 篇1

膀胱癌在我国是泌尿生殖系统中居第1位的恶性肿瘤[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膀胱镜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 膀胱癌的早期发现率大幅增加, 早期治疗的病例也增多了, 但由于病初不愿接受尿流改道, 未按规范治疗而采用较保守的手术, 使复发肿瘤、多发灶肿瘤、病理升级的病例增多, 往往需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我院于2003年—2007年共完成膀胱全切术21例, 其中Bricker回肠膀胱术15例, 经术前系统检查, 精心准备, 围术期的精心护理, 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男性, 年龄48岁~82岁, 平均68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个月至3年就诊者9例,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术后3个月至5年复发者3例, 其余3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意不尽。合并糖尿病5例, 慢性支气管炎2例, 肺气肿1例, 冠心病3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 全身银屑病1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上皮细胞癌。本组15例均获6个月~30个月随访, 术后3 d~7 d腹壁造瘘口使用腹壁造口袋, 单J管及回肠膀胱引流管置入袋中, 术后3 d 24 h尿量在2 000 mL~3 350 mL, 最多达5 800 mL, 病情稳定后尿量保持在2 500 mL以上。肾功能、血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其中2例短期服用过碳酸氢钠。4周~6周拔除单J管, 避免吻合口狭窄, 也未发生逆行感染, 术后生活能自理并能参加一般家务性劳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疏导

和其他恶性肿瘤病人一样, 心理负担较重, 担心术后原有排尿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 影响自身形象及生活, 容易产生自卑及绝望心理[2]。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术前认真做好疏导解释工作, 结合病人特点讲解一些肿瘤科普知识, 对病情做一些简要分析。向病人介绍膀胱肿瘤治疗进展、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接受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访问已接受该手术的病例, 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赖与配合, 以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 并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及准备:膀胱全切、肠代膀胱属较大手术, 术前检查繁多, 准备时间长, 应向病人解释清楚, 取得病人的配合。行动不便和年龄较大者派专人陪送并配备轮椅或推床。协助做好腹部平片和泌尿系造影 (IVU) 检查的准备工作。做好心肺功能检查, 为医疗提供心肺功能资料, 提前做好术前调整。加强营养, 给予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 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提高组织的愈合能力。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做好血型鉴定和配血工作。病人情绪过分紧张的可于术前晚应用镇静剂。肠道准备:Bricker回肠膀胱因要截取15 cm~20 cm回肠做新“膀胱”肠道准备要求较高, 术前必须严格做肠道准备:①术前1周进食无渣半流质, 术前3 d进食无渣流汁。②术前3 d口服针对肠道细菌的抗生素 (甲硝唑, 庆大霉素) 。③手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 也可在术前1 d服用洗肠液, 起清洗肠道作用, 减少因灌肠引起的不适。

2.2 术中护理

全膀胱切除要求麻醉有良好的肌肉松弛, 一般多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故生命体征监护显得格外重要, 必须严密观察记录, 从体位的摆放开始就要仔细护理。体位按手术要求, 裸露肢体防止接触手术台的金属台面, 病人的义齿、金属饰物暂时摘除保管, 电极板粘贴在肌肉丰满的股部, 汗毛剃除保持局部皮肤光整、干燥, 以为防止触电或电灼伤。室温要适宜, 以22 ℃~24 ℃为宜, 冬季年老体弱病人应注意保暖, 静脉输液通道要保持通畅, 注意滴速, 胶体、晶体的用量遵医嘱。术中对截取的回肠段需用稀释碘伏液灌注冲洗消毒, 备好F8单J管、导丝、润滑剂及引流管备术中选用。

2.3 术后护理

病人经长时间手术创伤, 机体各系统均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 术后精心的护理至关重要[3]。

2.3.1 常规全身麻醉后护理

手术结束返回病室立即做好护理衔接工作, 体位按术后要求, 安接好床边监护仪,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指标, 注意清醒前护理,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检查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松动, 穿刺留置针有无扭曲、脱落管腔有无回血、堵塞、输液滴速快慢等。

2.3.2 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

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引流管主要有两侧肾脏输尿管内置单J管, 新建回肠膀胱内蕈状管、盆腔皮管引流、胃肠减压管。 两根单J管及回肠膀胱内蕈状管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引流尿液, 防止吻合口漏尿、狭窄。保护肾功能和预防上尿路感染。要准确记录每根管道的引流量, 观察引流液的色、质, 要使引流尿量24 h维持在1 500 mL~2 500 mL以上。询问、检查病人两肾区有无胀痛、隐痛和叩击痛。如有单J管不通畅及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取生理盐水8 mL~10 mL低压缓慢冲洗, 注意有无阻力, 有无凝块, 反复冲洗, 使抽出液量大于或等于注入液量为止。防止管道堵塞、扭曲、脱落, 发生肾积水、尿外渗、尿漏。盆腔皮管引流:膀胱全切术后耻骨后留有一空隙, 创面大会渗血, 要通过引流管将盆腔创面渗血引出, 防止积血、积液和继发感染。引流液量大、色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分析判断给予处理。盆腔引流应符合逐日减少的规律, 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而决定是否继续留置, 一般术后5 d~7 d可拔管。胃肠减压管:Bricker回肠膀胱术要截取15 cm回肠代膀胱恢复回肠连续性要做对端吻合, 为确保其顺利愈合, 一般需留置胃肠减压管, 要保持通畅, 每天按时更换负压袋, 观察胃液引流色、质。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并及时补充, 以防止低钾、低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一般术后3 d胃肠功能恢复即可拔管。

2.3.3 新建“回肠膀胱”的护理

新建“回肠膀胱”肠黏膜不断分泌肠黏液引起管腔堵塞, 新“膀胱”腔内压力增高可使回肠残端及吻合口漏尿。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或2%~3%碳酸氢钠液低压冲洗, 使之溶解排出。新建“回肠膀胱”实际上是引流尿液的通道, 容量小组织脆弱, 应预防缺血坏死, 观察吻合口及外翻肠乳头血运等是护理的关键。

2.3.4 外科术后常规护理

生活上要加强管理, 主动体贴关怀病人,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渡过难关的信心, 除一般晨间护理外, 应根据病情许可, 定时翻身变换体位。老年病人要鼓励深呼吸帮助叩击背部, 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形成。经常伸屈按摩两下肢臀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心、脑梗死。冬冷季节注意保暖, 室温要相宜, 被褥柔软整洁温暖舒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家属陪护1人或2人即可, 严禁室内吸烟, 大声喧哗。术后3 d~4 d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 即可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先少量多餐以舒服为限, 逐渐增加, 以丰富的蛋白质和清淡饮食为宜, 注意首次大便性状。

2.4 出院前护理指导

Bricker回肠膀胱给病人带来生活不便, 降低了生活质量, 要帮助病人处置好, 回家后能单独操作顺利过渡逐渐适应。首先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要妥善敷贴造口尿袋, 贴膜孔剪裁要按要求根据瘘孔大小设计, 尽量多保留贴膜。敷贴时局部皮肤要清洁干燥, 定时消毒清洗保持造瘘口清洁减少异味, 及时清除排出的肠黏液以防堵塞。保持引流袋通畅, 勤排放, 多饮水。保持24 h尿量在2 000 mL以上, 定期门诊复查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改变不良嗜好, 戒烟少酒, 不食辛辣刺激食物, 合理膳食高蛋白质营养丰富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 小结

全膀胱切除Bricker回肠膀胱术是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一种重要术式, 延长了膀胱癌病人的生存时间, 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但由于该术式创伤大, 涉及泌尿和消化2个系统, 病人及家属因缺乏手术相关知识而焦虑, 因而术前要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使其客观地面对手术,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护理中, 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问题,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病人得到了满意的术后效果, 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 提高了生存质量, 使病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社交[4]。

参考文献

[1]王秀美, 李燕.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25-26.

[2]喻红玲.正位可控双层新回肠膀胱术的护理2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B) :23-24.

[3]蔡松良, 陈戈明, 金晓东, 等.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104-106.

[4]毕波, 宋希双, 张仁科, 等.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140-142.

膀胱癌围术期护理 篇2

心外科

王丽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日夜不停地将含氧多的血液泵入主动脉,再经全身的动脉系统供应全身,满足身体对 营养成分的需求。同时将已经消耗了氧和营养物质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及肺,这些血液在肺部可以获得充 分的氧气。心脏能够维持正常功能有赖于其结构的正常,心脏及大血管的主要结构有右心房、右心室、肺 动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接,右侧称三尖瓣,左侧称二尖瓣。主 动脉与左心室之间,肺动脉与右室之间的瓣膜分别称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左右心房之间有薄的肌性隔,左右心室之间有厚的肌性隔,分别称房间隔及室间隔。上述结构异常均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心脏功能。体循环途径(大循环)

当心室收缩时,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鲜红色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组织内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后,血液变成含有代谢产物及较多二氧化碳的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

肺循环途径(小循环)

经体循环返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干,经其各级分支最后至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后,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

由于心被中隔分为左、右两半,所以动、静脉血完全分流不相混合。左心房和左心室因含动脉血,称动脉心(左半心);右心房和右心室因含静脉血,称静脉心(右半心)体循环起于左半心止于右半心,而肺循环则起于右半心止于左半心。两循环通过左、右房室口相连续成为完整的血液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一)先天性心脏病定义

出生时就有心脏结构的异常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如左右心房之间隔有缺损称房间隔缺损,左右心室之间 隔有缺损称室间隔缺损。各处瓣膜均可有狭窄或闭锁,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心室亦可一侧 发育不良或缺如,如左心发育不良、单心室。心脏各腔及动、静脉之间连接亦可以异常,如完全性大动 脉转位,完全性或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也可能多种畸形同时存在,如法鲁氏四联症等。

(二)先天性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正常情况下,心脏内的血液是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在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心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首先可以出现机体组织器官供血障碍,造成组织缺氧,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其次可造成肺部血流增加,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三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第四心脏结构异常造成的血液湍流可造成局部心内膜结构受损,容易滋生细菌,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此外,先心病除了会造成以上身体方面的损害外,还可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家庭的幸福生活蒙上阴影,给患儿的心灵造成程度不等的创伤,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可造成人格缺陷。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引发先心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即七大高危因素

1、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

2、孕妇患有糖尿病

3、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

4、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

5、病毒感染

6、近亲婚配

7、不良嗜好

(四)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听诊 2.心电图 3.胸部X线 4.超声心动图 5.右心导管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1、医生的听诊及查体是一步重要的检查,不可忽视。听到心脏杂音是考虑心脏疾病的一个最重要体征,大多因此而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2、心电图是古老而普及的检查手段,但仍必须重视,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其特有的改变,如房间隔缺损,约70%-80%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为左心室肥厚,心内膜垫缺损有右心室扩大伴电轴左偏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

3、胸部X线检查发现异常心影及肺血的分布多少,可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如肺血增多,心影扩大,无青紫,多见于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血减少,靴型心,伴青紫,可能有法鲁氏四联症等。

4、前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使近90%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得到明确诊断,而免于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检查。

5、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用于其他诊断手段难以确诊的心脏疾病,或伴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动脉高压等为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适应症,亦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6、核磁共振、三维成像等技术亦是目前发展起来的新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主动脉缩窄及大动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先天性心脏病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目前尚不完全统一,根据血液分流情况,临床上有无紫绀及紫绀出现的早晚可分为三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液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通道,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压力,使血流从右侧心腔向左分流,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鲁氏四联症、法鲁氏三联症、大血管错位、主动脉干永存等。

(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如右位心、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两种治疗方法及区别

1、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有以下优点,对儿童是十分适合的:一.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对儿童来说,使胸部不留刀痕而不影响美观;不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避免了因全麻、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术中失血少,不需要输血;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二.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也无需服用任何药物。三.治疗效果好。封堵器植入心脏后1个月人体自身的内皮细胞就已覆盖在其表面,3个月后内皮细胞就完全将封堵器包埋,不会发生封堵器脱落。这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经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现在已基本成熟了。经过数年的随访观察,所有经过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完全恢复正常,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能胜任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的手术安全性很高只要选择好手术的时期,手术的远期效果就会很好,患儿术后的成长发育也几乎和正常儿童一样。

2、动脉导管未闭最好在3岁前手术。如果拖到10岁以后再做手术,不仅费用高、风险大,而且手术的远期效果也不理想。治疗导管未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刀,一种是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效果都很好。

3、房间隔缺损最佳治疗年龄在2~6岁,然而不少病人都是在30岁、40岁甚至50岁时才发现自己患有这种心脏病,因为房间隔缺损的病情发展非常缓慢,容易被病人忽视。50~6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病人也可以做手术,但有一定风险,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4、室间隔缺损小的、无症状的室间隔缺损最佳年龄为3~5岁;大的室间隔缺损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可以出生2~3个月就进行手术。对于经常发作肺炎的婴幼儿来说,应该在两次肺炎的间期做。有“大室缺”的孩子,如果不尽早手术,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就会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手术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远期效果也不好。对于只有2~3毫米的“小室缺”,可以等到5~6岁时再决定是否手术。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包括介入和开刀。

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1、法鲁氏四联症是最常见的复杂先心病之一。一般来说,孩子在1~3岁时进行手术最为合适。最好不要超过10岁。若超过15岁,手术的风险就会增加,远期效果也会差一些。法鲁氏四联症只能通过手术矫治,目前尚不能进行介入治疗。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指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吸收和融合时出现异常,左右心房之间仍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房缺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形合并存在.房缺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占17.1%.女性多见,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6:1。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通常所称的房缺即指继发孔型房缺。

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房缺最基本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分流量视缺损的大小和两房间压力差有所不 同。其病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介入治疗具体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封堵器堵闭和球囊扩张两项主要技术,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缺损使用堵闭术,而对于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则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有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再分类叙述.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房间隔缺 损介入治疗的方法:局部麻醉,术中超声波监测。穿刺右股静脉(动脉),放置7F鞘管后,静脉注射肝素6000u,进长指引导丝及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压,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行ASD封堵术,建立股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至肺静脉的通道,在X线透视和超声指导下,将输送鞘通过ASD进入左心房,在左心房内释放前伞,前伞张开后,回撤整个输送系统,使前伞与ASD左房面充分相贴,“腰部”紧卡ASD处,继续回撤输送鞘管,使右心房侧的后伞张开,使之紧贴于房间隔右房面。经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大小、形态合适、二尖瓣活动、腔静脉、肺静脉回流正常,释放封堵器,撤出所有输送器材,完成封堵.  介入术前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具体要求、心理活动,针对不同的心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使病人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患者身体方面的准备:做相关检查如凝血系列、输血系列、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做抗菌素皮试和碘过敏试验,备皮,准备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的皮肤,如病情允许,可淋浴,更换干净内衣;成人术前4h禁饮食,小儿术前12h禁饮食;术前1d~2d训练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术前要排空膀胱;术前训练病人强有力的咳嗽,以便术中必要时做咳嗽动作,促使造影剂从血管内排空。

介入术后护理要点:

1、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

4、术肢护理

5、严格卧床并防止感染: 全麻患儿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下肢伸直并制动24小时,不合作时给予镇静剂,卧床24~48h后可下床活动,局麻患者平卧12h后即可活动,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排出。术后观察伤口情况,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定时测体温,术后72h内体温升高常为手术反应,如体温过高或术后4~6天体温仍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病室环境清洁,按时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

6、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术后早期封堵器尚未完全固定,易出现心律失常,所以患儿入病房后,给患儿吸氧至麻醉清醒,氧流量1~2L/min,常规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同时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栓塞反应。溶血反应:常见于PDA和VSD术,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面色,有无血红蛋白尿、贫血貌,如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阳性,则表明有溶血反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封堵器脱落:是先心病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于ASD封堵术,其次是VSD封堵术,少见于PDA封堵术。常为封堵器选择过小、病变解剖部位特殊、操作不当所致。

7、切观察病情变化:故要严格掌握操作常规,选择适当的封堵器,嘱病人术后不要剧烈运动,防止封堵器脱落,3个月后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封堵器,这时运动不受限.需注意观察有无栓塞症状如肢体感觉、活动度、皮肤颜色,患者意识、语言,有无胸痛、干咳、咯血等。对血液高凝状态、有栓塞史的患者,术后可用低分子肝素100U/kg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术后24h至3个月口服阿司匹林,并注意观察皮肤粘膜及吐、泻物中有无出血征象,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教育患者避免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如外伤、碰撞、剧烈运动等。

8、疗期间的护理:由于封堵器是网状结构,血小板易在此处凝聚,而发生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导致脑梗塞或其他脏器栓塞,所以术后须严格的抗凝治疗,可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力抗栓等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穿刺部位有无瘀血及其他出血倾向,注意监测血压、尿色、意识、瞳孔等变化。复查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以防抗凝过度引起出血。必要时可根据血化验检查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9、术肢护理

① 防止穿刺部位出血:伤口局部沙袋压迫6~8h,术肢伸直平卧24h,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腹压动作,如有上述行为须用手按压伤口,从健侧递取便盆,避免术肢弯曲,造成伤口出血。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肿胀、触痛,皮肤青紫、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②.观察术肢血液循环:观察有无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冰冷等动脉栓塞征象。长时间卧床易引起腰腿酸痛,嘱患者在保持穿刺侧腿伸直位的基础上,采取平卧与左侧卧位交替,指导家属为其按摩腰背及肢体,以缓解不适。 病理改变

 临床症状、1.紫绀: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2.呼吸困难和乏力、3.蹲踞:是本病的特征性姿势

术前治疗与护理

1、床休息,减少活动,控制液体输入量,出入量呈负平衡,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遵医嘱给予间断或持续的氧气吸人

3、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

4、积极控制感染

5、加强营养,补充必要的营养成份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改善心肌营养,供给心肌能量

6、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循环

7、加强呼吸道护理,做好呼吸道准备

8、心理护理

9、术前需测身长、体重,并记录在体温单上,便于准确的计算各种用药量,如麻醉药、镇静剂、抗菌素等

10、术前病人往往有凝血时间延长,需予维生素K1 10mg,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3日,以增加凝血功能,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

11、准备,体外循环手术须同时预备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皮肤,备同型血和血浆1600-2000ml,手术前夜根据病情作清洁灌肠,给予适当安眠药,保证充足的睡眠,手术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为病人创造一个平静良好的精神状态。

术后护理

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术后的监护及护理、接受术后病人的护理程序

1、病人平稳抬至床上,立即接上呼吸机,用寸带固定气管插管,测量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长度。

2、接心电监护仪,调好心电示波。

3、连接动脉测压管与换能器,监测动脉压。

4、连接血氧饱和度指套。

5、测血压、触摸脉搏、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情况,注意球结膜有无水肿。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有无罗音。

6、连接中心静脉测压管,测定数据。

7、其它

① 检查心包、纵隔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漏气,并妥善固定。② 连接并开放导尿管。

③ 若带有起搏器,将起搏器及导线加以固定。④ 用约束带固定肢体。

了解术中术后情况

术后的监护及护理 心功能监测

1、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患儿心脏术后,入监护室应马上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的观察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一般根据年龄心率控制在100~140次/分,如有异常,需及时记录,告之值班医生及时处理,由于法四右心室增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多因血容量或胶体补充不足,心肌损伤或缺氧所致,重点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2、压监测:血压的波动主要受血容量、心脏功能、外围阻力三个因素的调节,因此术后常有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和外周阻力的改变,特别是血容量的不足而引起血压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如不及时发现纠正低血压,则会导到病情急骤恶化甚至发生心跳骤停的严重后果。术后以血压监护仪监测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每隔15分钟记1次,直到平稳改每30分钟测1次,如发现血压异常,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如心率、心律、中心静脉压、尿量、引流量、末稍循环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及时给以处理。法四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即低心排综合征,出现血压低,心律快,中心静脉压高,尿少等右心衰症状,护士应及时发现,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右房压力、心脏前负荷,提示血容量和静脉张力三方面的状况,是观察血液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导管尖端应置于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正确定位,零点位置应在腋中线与第四肋交界处,正常值为6-12cmH2O,临床上常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参数来调节输血补液的用量及进度,以维持适当的血容量.每小时测记1次.须保持导管通畅,避免用中心静脉测压导管输血或其他药物如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滴注。患者若躁动、咳嗽、呕吐、抽搐或用力时,均影响CVP水平,应在病人安静10-15分钟后再行测压。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穿刺部位每天用碘伏消毒,更换敷料1次;每天更换输液器;必须熟悉三通使用方法,确保连接管牢固可靠,防止管道脱开造成出血。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早拔除导管以免引起感染。

4、体温的观察:心脏手术的病儿,术后常可出现高热或体温过低的表现而影响心功能,高热可使心率加快,心耗氧量增加,低温可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故术后必须立即测量病人体温并定时作记录,一般以肛温或体温监护仪连续观察体温的变化,如体温低于35℃要棉被保暖,体温高于38℃ 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可用头部置水袋或冰袋,安乃近肛塞剂或酒精加冰水擦洗四肢关节内面血管丰富处和背部。

5、末稍循环的观察:心血管手术后可因低心排、血容量不足、缺氧、呼吸衰竭等诸原因使机体微循环灌注不足,故必须仔细观察病人的肢体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口唇指甲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床的充盈情况,如发现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口唇紫绀、毛细血管充盈不足、病人表情淡漠,结合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增快脉细速等,应立即予以纠正,术后须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更衣,注意保暖,定时更换体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引流管护理

6、术后常规置心包引流、纵隔胸腔引流排出积液,防止胸腔积液,心包填塞影响心肺功能,通过观察引流量、引流性质、引流速度来判断有无胸腔、心包和纵隔的出血及渗血。术后第1个5小时内每小时引流量不超过100ml。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ml以上。并呈进行性增多。经严密观察,应积极采取药物止血,补充血容量等相应措施,如无转机须当机立断作开胸止血。如突然引流量减少,立即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滑出。病人如有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压差窄、中心静脉压高、心排量减低、尿量减少时特别警惕有无心包填塞发生。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记录引流量、色泽性质及有无血块,并计算累积量,及时地补充血容量,保持出入量平衡,防止血容量不足。

7、发绀型心脏病人,由于侧支循环丰富,出血量较多;肝功能差的病人出血量也较多,应根据引流液的多少补血。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或打折,引流管的长度以患者能够翻身及活动为宜。病人清醒后可抬高床头150,循环稳定后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及引流。术后前4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挤压次数。应用止血药物后要特别注意挤压引流管,以防止凝血块堵塞。挤压时要防止引流液自引流管内逆流入胸腔。引流管经皮肤处理保持无菌,有渗出时要及时更换敷料。

呼吸道的护理

8、小儿心脏术后气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手术的成败,也影响着术后康复的进程。心脏术后的患儿大多数是带气管插管入监护室的。马上接上呼吸机同时除观察病儿的面色、口唇、四肢末梢的颜色外,还需听诊两肺呼吸音,观察胸部运动,每隔15分钟做血气分析1次,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机条件。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应及时测量并准确记录气管插管刻度,并与麻醉医生核对是否一致。气管插管有经鼻插管和经口插管两种形式,由于小儿使用的气管插管大多短浅且不带气囊,因此不管患儿使用何种插管方式,都存在容易脱出的问题(尤其是经口气管插管),由此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与手术室交接班完毕后要及时通知放射科拍X线胸片,以便确定插管的位置(正确插管位置在第2胸椎下第3胸椎上或在隆突以上2cm)和了解肺部情况,在协助放射科医生搬动患儿时,应使患儿安静,避免躁动,头部切勿后仰,以防气管插管脱出或内脱。方法是双手置头颈部和腰臀部,将小儿身体水平上移,最好两人同时进行,同时观察气管插管有无打折扭曲、与呼吸机有无脱开。此时还要观察患儿面色及监护仪情况,如果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呼吸机报警、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等情况应考虑是否发生了气管插管内脱,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及麻醉医生准备重新插管。

9、气管内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患儿返回监护室循环稳定后,根据肺部听诊情况应吸痰一次,吸痰前充分体疗,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调好负压大小,并增加呼吸机氧浓度。吸痰过程中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少于10秒),负压不宜过大。清洁口鼻咽腔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逆流入肺部引发感染。在带管期间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止痰痂或痰栓形成。呼吸机管道内的冷凝水及时清除,防止逆流入气管引发感染。当发现患儿呛咳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时应观察冷凝水是否过多。

10、根据插管的内径选择外径是其1/2的有一定硬度和光滑的吸痰管,在每次吸痰前后纯氧加压辅助呼吸5~10次,每次冲洗用生理盐水0.5~2ml,无菌操作以一次性的无毒聚乙烯薄膜手套为理想。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注意在吸痰操作时的动作轻柔,不然则易导致损伤出血。每一次吸痰的动作控制在5秒之内以防患儿缺氧。定期的胸部物理治疗,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11、法四术后灌注肺发生率远多于其他先心病,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控制入水量,呼吸机辅助呼吸,加PEEP5~10cmH2O。

尿量的监护

12、尿量的多少对了解心脏术后的病儿心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因而监护室的护士不仅要详细记录尿色、性质及数量,同时要每隔1小时作一次出入量的统计工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补充,以保持出入量的平衡,为第二天计算各种液体的入量提供良好的依据。

术后营养的支持

13、术后除合理输血补液外,应尽力鼓励早期进食,给予营养的支持,以提高血浆蛋白、促进机体抗病毒能力、加速创伤修复、减少并发症,术后当病人清醒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即可饮水,如无不良反应而肠蠕动恢复良好,可逐渐过度到进食流质直至普通饮食。尽量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但根据病情须限制钠盐摄入量,对不能进食如昏迷病人、气管切开病人可考虑鼻饲饮食灌喂高热量要素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有创压动脉测压管路护理

14、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动脉穿刺插管,通过换能器连接血压监护装置,测压前必须正确调试零点,固定导管及三通开关,防止牵拉、脱落,造成血栓或气栓。保持动脉测压管通畅以500ml生理盐水加入20mg的肝素冲洗液定期冲洗,每隔30~60分钟冲洗1次,每次冲入2毫升液体,避免阻塞,以影响压力参数。但也要严格控制肝素冲洗液入量,以免入量过多造成出血.当监测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如果为管道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的情况时,应抽出凝血块加以疏通,千万不可用力推,以免造成血栓栓塞。如果不能疏通,既拔除动脉测压管,必要时重新置管。

15、从测压管抽取血标本时,应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抽出后再取血,以避免血液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对婴幼儿取血时应注意减少失血。在测压、取血标本或调试零点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血管内进气而造成空气栓塞。动脉测压管各连接处一定要衔接紧密,避免脱开后造成出血。同时必须注意稳妥固定,并将一侧换能器(即压力感受器)保持在心房水平,以求准确的数据。对于一些心功能不全的病儿使用升压药时更应注意升压药浓度、点滴速度与血压的关系,在每次更换升压药的注射器时,动作要特别敏捷,往往是小病儿、心功能较差的病儿特别敏感,此时血压的波动大而快。此时更需严密监测,及时记录。测压管需每班校对零点,以保持正确数据的方法,减少误差。

16、严格保证动脉测压管无菌,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应用。皮肤穿刺进针处用透明无菌膜覆盖,防止污染,便于观察,有血渍时及时更换。留取血标本、测压及冲洗管道等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脉测压管长度要适宜,过长可因反复抽血及冲洗,引起血液污染。循环稳定后,应尽早拔除测压管,除去感染途径,且有利于患者活动。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如果疑有动脉血运受到影响时,应立即拔除测压管,并进行处理。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内血流增加。由于体位可不断改变,肢体的活动使肌肉收缩与松弛都能促使静脉的回流和淋巴回流,有利于心排血量增加,避免体液在体内积滞和血栓形成,以加强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半卧位,坐位早期下床活动使膈肌每下降1cm增加肺容量300ml,使肺膨胀,避免肺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出院指导

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劳,按医嘱出院后1、3、6月定期来院复查,尤其应复查心脏彩超。坚持按时服药抗凝药如肠溶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定时监测血小板、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指导患者用软毛刷刷牙,观察皮肤粘膜有无瘀斑及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就诊。对无自理能力的患儿,要向家属讲明按时服药的重要性,使家长协助患儿按时服药,以免发生不应有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接受牙科和外科手术时,应向医生说明服用何类抗凝药物及已服用的总时间及剂量。生活要有规律 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适当的活动 出院后用药

术后遵医嘱去医院复查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心理护理 篇3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方法,产妇术前术后均普遍存在着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剖宫产产妇进行围术期心理护理,可以使产妇保持愉快的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稳定因素状态,从而减轻产妇的术后疼痛,增强产妇对疼痛的耐受性。

手术对产妇而言,是一种外来刺激,会造成产妇的心理负担,产生一些应激性反应。恐惧和焦虑是产妇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恐惧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缺乏了解。因此,应尽早向产妇提供与剖宫产手术有关的知识[2]。据报道,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3]。研究证实,患者的负性心理(焦虑、紧张)可以加重术后疼痛,这是镇痛药物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有助于产妇减轻疼痛,同时消除焦虑、紧张状态。

术前心理分析

急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急诊产妇一般需要手术,入院后由于其缺乏对手术的正确认识,怕麻醉意外危及生命,担心胎儿在手术中出现意外,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生存欲,导致其对疼痛过分敏感,甚至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当产妇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拒绝合作时,护士必须耐心抚慰产妇,解除其心理症结。

平诊入院产妇的心理问题:平诊入院产妇由于对医院环境不适应而出现紧张、焦虑心理。产妇焦虑心理来自多方面,许多产妇对分娩中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而需急症手术缺乏思想准备,以及担心腹部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思虑过度,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作为护士首先对产妇要热情接待,对产妇的合理要求要及时解决,可以稳定产妇情绪,提高分娩成功率。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与产妇谈心,了解掌握产妇的顾虑,在产妇面前对手术的安全性要给予肯定的保证,不能用过于强硬的语言交代术中的危险性来增加产妇的焦虑情绪。医护人员要耐心听取产妇的意见与要求,给予耐心、仔细的讲解,要让产妇认识到医生对手术负责任的态度,让产妇对医生的技术水平产生信心。

术前访视:要想对产妇实施术前的心理护理,必须掌握产妇的心理状态。每一位要接受手术的产妇病情、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护士对产妇的病情和心理活动在视访中进行了解与掌握,以便拟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给产妇创造清洁、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其有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她们正确对待手术。产妇对于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术前1天手术护士要用轻柔的声音、亲切的态度向产妇介绍手术室的一般情况、采取的医疗设备、麻醉方式等,要让产妇认可本次手术周密的准备情况,增强产妇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来配合手术。

术中护理

产妇进入手术室后,会产生孤独和紧张无助的本能反应,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护士应该用温柔的语言与产妇进行交谈,进行操作前要告知产妇,做必要的解释,取得产妇的信任和配合。在手术中,护士应以熟练的专业技术和知识配合手术,严密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和胎心,及早发现问题,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巡回護士应调节好室温,让产妇感到温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安慰,减少或消除产妇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其安全感。护士应始终陪伴产妇,讲明麻醉与手术中的配合,如术中牵拉脏器和取出胎儿时会有不适和牵拉痛,嘱产妇深呼吸可减轻不适感。

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产妇的情绪变化,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应尽量减少或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产妇的一切不良刺激。有研究表明[4],新生儿性别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不利影响,生女婴产妇的心理障碍较多见,且其阴道出血量多,泌乳量减少。故而术中应尽量避免产妇询问婴儿性别,以免婴儿性别不如产妇意愿而影响情绪。

术后心理护理

回病房安置产妇,护士一定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产妇,讲解手术情况,详细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在护理手术后疼痛产妇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产妇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鼓励早期活动。尽早做好乳头清洁,协助母乳喂养,早吸吮、早开奶,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

术后个别产妇因担心影响形体美而不积极哺乳,护士应详细介绍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重要性,解除其后顾之忧,以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出院指导

护士必须交代清楚出院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种处理方法。在家里做到产妇定时翻身,注意清洁卫生,预防产褥期感染,发现问题随时电话联系,让产妇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有利于尽快康复。

讨 论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产妇的心理反应。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的各种心理反应不可忽视,在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去影响和改变产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达到手术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桂英.剖宫产术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5,45(34):77.

2 张君,宋慧敏.剖宫产术前术中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100.

3 耽莉华,李加宁,宗雁宾,等.外科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相关因素调查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8):443.

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围术期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膀胱全切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5岁~72岁, 3例伴有高血压, 1例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平均住院天数40 d, 无1例并发症发生, 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长期的血尿及排尿困难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及悲观的情绪, 术前针对患者不同个性、年龄及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让患者了解手术方式, 介绍手术过程及预期效果, 邀请已手术的患者介绍如何配合治疗的经验, 使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信心, 使其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轻松地接受手术。

2.1.2 全身情况

术前必须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对高血糖、高血压患者, 术前须控制到正常范围。同时, 应改善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的情况。对低蛋白、贫血的患者给予高蛋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必要时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

2.1.3 胃肠道准备

术前3 d给予无渣饮食。术前1 d禁食, 静脉补充营养。术前1 d下午给10%甘露醇500 m L口服灌肠, 术前1 d晚上行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手术当天早晨根据排便情况决定是否灌肠。

2.1.4 术前常规准备

协助医生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备皮、更衣。对睡眠差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保证患者术前1 d晚休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取去枕平卧6 h, 常规吸氧, 床旁使用心电监护仪, 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每30 min~60 min监测并记录1次, 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协助处理。

2.2.2 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给予明确标记。保持左、右输尿管支架管引流通畅, 观察引出液的颜色、性状并记录, 一般术后2周拔除。保持回肠膀胱引流管引流通畅, 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膀胱冲洗,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并记录, 一般冲洗5 d~10 d, 引流液清亮时停止冲洗。如遇肠管黏液引起导管阻塞, 用5%碳酸氢钠100~150 m L冲洗膀胱, 每日2次。耻骨后间隙引流管引流手术区渗液, 同时可以观察新膀胱有无漏尿, 应准确记录, 一般术后3 d~5 d引流液减少时可拔除[1]。

2.2.3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48 h~72 h, 待排气后, 无腹胀等症状方可进食流质, 逐步过渡到半流质直至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及含粗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

2.2.4 预防并发症

手术本身创伤、各种管道留置时间过长, 易发生感染及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疼痛、肠吻合口瘘、漏尿、尿失禁等。为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重视患者主诉, 取舒适卧位, 保持术口敷料干燥及各种引流管引流通畅。尿道口周围用5%碘伏消毒每日2次, 及时、准确地输入抗生素、止血药及水、电解质。同时指导患者做缩肛动作, 训练括约肌。

2.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练习控制新膀胱的能力及增强外括约肌的功能, 以便尽早恢复新膀胱的可控力。如:定时排尿, 3 h~4 h排尿1次。排尿时可用手按下腹增加腹压, 尽可能排空膀胱。指导患者大量饮水, 每日2 000~3 000 m L, 以增加尿量, 更好地起到内冲洗膀胱的作用。患者术后应定期做B超及膀胱尿道镜检查, 如发现血尿、尿液引流不畅、腰腹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2]。

3 结论

膀胱全切术是侵袭较大的手术, 并发症多, 术后卧床时间较长, 加强围术期护理,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身体及社会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 保持创面清洁和各种导管通畅, 预防术后出血、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手术成功、治疗效果良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80.

腹腔镜脾切除围术期护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分析42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围术期护理。结果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 d,无死亡病例。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确保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护理

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7月至201 1年7月以来42例LS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指导、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病例资料。LS术具有创口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46岁。均符合脾切除的适应证,其中脾脏囊肿5例,脾海绵状血管瘤4例,门脉高压5例、脾功能亢进23例。5例行LS术+门奇断流术,术后常规留置腹腔脾窝引流管1根或2根。本组病例无术中转开腹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为7d。

1.2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禁食12h禁饮8h,均在全麻下气管插管完成手术,四个小切口分散于脐部和右上腹,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减小胃肠体积,有利于充分暴露术野,防止术中损伤。插管时动作轻柔,特别是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明显者。术前留置尿管,减轻膀胱充盈度,避免术中损伤。术前术后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出院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

1.3结果

本组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65min),术中失血量60-15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d。患者大部分对护理工作满意,采用我院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平均满意度96.3%,围术期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由于LS术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的脾脏切除方式,患者及家属对这种手术方式不了解,常产生焦虑、忧郁、悲观等情绪。护士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腹腔镜的原理及手术方法、注意事项,耐心解释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疑问,消除顾虑,使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向实行LS术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其先进性和安全性,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2术前护理

①了解患者的病史,配合做好各项专科疾病的术前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病毒标志物等的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磁共振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肺功能有无异常,疑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做心肺功能检查:②术前应特别重视凝血机制检查,抽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在操作中注意采血量的准确性及做好血标本抗凝,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嘱患者劳逸结合,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摄入,脾功能亢进者,避免碰伤、跌伤,减少活动,鼻出血时用冷毛巾敷于额部,必要时止血纱布填塞后鼻腔。遵医嘱合理用药,以改善凝血功能。

2.3血液制品及药物准备

①血液系统疾病经内科治疗后,血小板一般能升至50 X10(sup)9(/sup)/L以上,达到手术要求。对于内科治疗无效血小板明显减少者(<30 X10(sup)9(/sup)/L),应给予血小板或新鲜血,尽量使血小板上升至理想水平,减少手术渗血,增加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制品应于术前6h内输注,以避免脾脏对血细胞的过多破坏:②ITP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防止发生肾上腺危象,术前一般不停用激素,常用强的松10~30 mg/d;③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生术后感染,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d:④禁止使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右旋糖苷等。

2.4术前准备

①皮肤准备:LS手术需在脐部穿刺,该部凹陷与体表,易藏污沟,细菌又易滋生,不易清洗,我们一般采用肥皂水棉签彻底清洗脐孔内的污垢后,在用碘伏棉球至于脐孔,用刀口敷贴贴于患者脐部,直至入手术室后由医生取下,手术腹部备皮范围同常规手术。②胃肠道准备: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饮8h,以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还可防止术后腹胀,并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液100mL以排空肠道,以利于争取最大的手术空间:术前留置胃肠减压,排空胃内容物,减轻胃肠胀气,以便更充分地暴露手术视野,防止术中穿刺误伤。③术前戒烟、酒,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术后肺部感染:腹胀明显者术前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禁食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及豆浆等:④术前留置尿管,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以免术中损伤膀胱:⑤术前晚适当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

2.5术后护理

评估患者术中情况与麻醉师认真交接患者,全面细致的了解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气腹压力及时间、术中出血、输液、输血及尿量等情况。详细了解患者术中情况,有助于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2.5.1一般护理

①患者安返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改低斜坡位。术后24h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予以氧气3L/min吸入:②观察患者神志、意识、口唇、面色及末梢循环,检查腹部是否平软,有无腹胀、腹痛、腹肌紧张,发现异常病情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③遵医嘱术后每日监测血常规,发现血小板>500 X10(sup)9(/sup)/时,及时通知医师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2.5.2各种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患者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应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和脱落,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固定可靠,引流管应低于身体引流面以下,防止逆行感染。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胃肠减压管持续负压吸引,每天用0.9%生理盐水20ml自胃管末端冲洗胃管两次,防止阻塞,待肛门排气,胃肠道恢复功能后方可拔出:留置尿管要训练患者膀胱功能,防止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2.5.3饮食护理

待肛门排气后遵医嘱拔除胃肠减压管后可少量饮些水,如无不适可先进流食,无腹胀、腹痛,可逐渐过渡为全量流食、半流食、软饭,术后4d可进普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促进机体的修复能力。应少食多餐,避免过早进食牛奶或豆浆制品,以免引起肠道胀气。

2.5.4活动指导

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先行双下肢踝泵运动,协助翻身逐渐过渡到床上自行翻身、活动肢体,术后第2天协助患者床下活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避免粘连,加快伤口愈合。

2.5.5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出院后嘱患者注意休息,适度活动,增强抵抗力,避免高强度运动。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注意卫生、合理调整饮食,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3小结

膀胱癌围术期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老年膀胱癌病人行回肠新膀胱术12例, 均为男性;年龄70岁~81岁, 平均73.5岁;术前行静脉尿路造影 (IVU) 、螺旋CT尿路造影 (CTU) 、膀胱镜检+组织病理检查、B超等检查, 提示为无上尿路肿瘤的浸润性膀胱癌。12例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经精心治疗与护理, 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 病人均能自控排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因肿瘤出现血尿, 心理会有焦虑、紧张和恐惧, 加之此次手术创伤大, 病人对手术是否成功会产生怀疑, 多数病人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差等。护士术前应配合医生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注意事项及远期效果, 使病人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 从而解除病人的顾虑, 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取得密切配合。

2.1.2 术前准备

该手术涉及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需要取一段回肠做储尿囊, 术前肠道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常规饮食护理为:术前5 d半流饮食, 术前3 d流质饮食, 术前1 d禁食, 口服灌肠剂恒康正清冲剂4盒, 每盒用1 000 mL温开水冲服, 首次口服600 mL, 以后15 min口服250 mL, 边服边排便, 直至口服完, 一般不需清洁灌肠能快速达到肠道清洁目的。静脉补液2 000 mL, 并遵医嘱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抽血化验电解质, 确保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将病人原有疾病调控至最佳状态, 适应手术。配血600 mL~800 mL。

2.2 术后护理

对于老年人而言, 自身机体组织形态和各脏器功能已发生退行性改变, 体内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明显减退, 由于患浸润性膀胱癌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且大多数病人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护士应根据老年病人病生理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应对此次手术带来的打击和依靠精心的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手术的成功。

2.2.1 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手术创伤较大, 病人年龄偏大,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是否出现低血压警惕出血的发生, 还应观察意识、瞳孔等情况, 及时询问病人有何不适, 做出相应处理, 减轻病人痛苦。做好各种记录。

2.2.1.1 神经系统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呈退行性改变, 传导调节功能减弱, 对环境缺乏适应能力, 各种神经反射迟钝, 不易确定疼痛的位置, 自主神经反应减弱, 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增强;脑血流减慢, 易发生脑缺血、脑血栓和意识障碍等。护士应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麻醉消失后采取合适的卧位, 协助床上活动, 倾听病人的主诉, 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2.2.1.2 呼吸系统的护理

老年人的肺萎缩, 硬度加大, 弹性下降, 肺泡弥散面积减少, 易伴发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且胸-肺顺应性下降, 病人通气功能降低, 咳痰能力不佳;咽喉部及气道反射能力减退, 易发生反流及误吸。护士应给予病人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 给予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卧床期间, 应鼓励病人深呼吸, 定时翻身、叩背, 必要时湿化气道、雾化吸入, 利于病人咳痰。增加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2.1.3 心血管系统的护理

老年病人心功能退行性降低, 心肌收缩力减弱, 最大心输出量受限, 心脏顺应性差, 容易出现心动过缓, 机体难以承受巨大的应激反应;动脉弹性减弱易伴发高血压、左心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行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血压的波动, 嘱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充足的睡眠;在病情允许可活动的时候, 应告知慢起慢坐, 避免体位的变化引起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2.2.1.4 消化系统的护理

老年人的食管黏膜萎缩, 食管非蠕动性收缩增强, 活动减慢, 胃黏膜变薄, 平滑肌萎缩, 弹性降低, 胃酸分泌减少, 胰腺的外分泌腺功能下降, 影响了病人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术后易发生应激性溃疡。病人在术后留置胃管期间, 护士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胃肠减压的有效性, 严密观察抽吸出的胃内容物色、质、量做好记录。待肠蠕动恢复拔除胃管后, 应循序渐进地给病人进食, 先流食、半流食直至普食, 少量多餐增加营养, 还应注意病人大便颜色及性状,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化验血电解质, 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2 专科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 保持其通畅, 防止管路的脱出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病人新膀胱功能的训练,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2.2.1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由于代膀胱的回肠黏膜分泌的黏液较多, 可能造成导尿管的堵塞而出现漏尿, 因此, 置管期间需经常挤压并在无菌操作下定时冲洗, 保持引流通畅。一般每天冲洗4次~6次, 用生理盐水和5%碳酸氢钠交替冲洗, 黏液多时则随时冲洗。冲洗时不可用力过大, 每次冲洗容量不能过多, 防止吻合口裂开。

2.2.2.2 输尿管支架管的护理

左右输尿管支架管经尿道引出体外后与导尿管捆绑在一起, 此管用来收集左右肾脏的尿液, 减少代膀胱的压力, 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护理要点是必须严格妥善固定, 严密观察尿量, 观察双侧支架管引流出尿液的量、色、质, 以判断左右侧输尿管是否存在梗阻情况,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定时挤捏引流管, 防止尿液反流[2]。如发现引流不畅时可用双手挤捏引流管或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此管一般术后2周左右拔除。

2.2.2.3 原位排尿新膀胱的护理

新膀胱的收缩压主要靠腹腔内压和新膀胱本身的收缩压来代替, 所以必须进行贮尿、排尿功能的训练, 以恢复新膀胱的充盈感觉。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后, 留置的导尿管应定时放尿, 开始时每贮尿50 mL (约30 min) 放尿1次, 以后逐渐增加, 膀胱容量达250 mL左右时即可拔管, 一般于术后22 d拔除。拔管后病人逐渐形成对新膀胱的充盈感觉, 新膀胱充盈到250 mL时, 便会利用腹压自动排空。指导病人定时排尿, 即每次排尿前检查并确定膀胱最高点, 将手掌置于腹部膀胱最高点位置, 病人收缩腹肌, 憋气用力 (Valsalva动作) [3], 靠腹压排尿, 排尿时随下降的膀胱用掌心压迫膀胱向下做环行按摩, 手法不宜过重, 以免损伤新膀胱, 每次按摩5 min左右, 膀胱下降至耻骨联合时, 可用四指向下轻压膀胱, 起到刺激和压迫膀胱排尿的作用。每日训练4次, 鼓励病人做提肛运动, 增强外括约肌功能, 以便及早恢复新膀胱的控尿功能。病人出院后应继续保持定量排尿习惯, 提前或推迟均会影响新膀胱功能的稳定。

2.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回肠新膀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感染、尿瘘及肠梗阻等。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腹部体征, 加强基础护理, 鼓励病人多饮水, 保持伤口清洁, 如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引流管妥善固定并保持通畅, 详细记录各引流液色、质、量,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通过对12例患有浸润性膀胱癌老年病人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 体会到重点应根据老年病人的病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关键词:浸润性膀胱癌,老年病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秀美, 李燕.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2) :2526.

[2]袁敏, 赵淑梅.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壁造瘘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9) :1581.

膀胱癌围术期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住院病例92例, 均是影像学诊断及病理诊断证实为癌症的病人, 手术方式均为广泛子宫全切除术联合双侧盆髂淋巴结清扫术。将这些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回顾性选择2004年9月—2008年8月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病人36例, 年龄30岁~74岁, 平均43岁;其中子宫颈癌23例, 子宫内膜癌7例, 卵巢癌6例;手术前后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选取2008年9月—2011年1月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的病人56例, 年龄35岁~80岁, 平均45岁;该组病人于围术期由责任护士指导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护理。两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类型、一般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尿潴留的护理方法

1.2.1 常规方法

用0.1%呋喃西林冲洗膀胱, 苯扎氯铵冲洗会阴部, 以预防膀胱感染, 同时对尿潴留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达2 000 mL以上, 以达到冲洗膀胱及提高膀胱敏感度的作用。诱导排尿, 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热敷会阴部, 以刺激尿道周围神经;让病人多听流水声音, 利用条件反射引起尿意, 促进排尿。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按尿潴留的常规护理方法, 术后常规留置尿管14 d, 前11 d尿管长期开放, 最后3 d开始膀胱肌肉的锻炼, 即定时开放与夹闭尿管, 4 h或有尿意时开放尿管1次, 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第14天拔除尿管, 观察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情况。

1.2.3 试验组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 责任护士术前2 d指导病人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即定时做盆底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分别采取站位、坐位、卧位。先收缩肛门, 再收缩阴道、尿道, 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嘱病人在做肛门、阴道、尿道肌肉收缩时保持大腿及腹部肌肉的放松。病人于术后第2天开始做盆底肌肉锻炼, 每次收缩维持不少于3 s, 然后放松, 连续做15 min~30 min, 每天3次 (早、中、晚各1次) [4]。第14天在病人有尿意时拔除尿管, 观察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14天在病人有尿意时拔除尿管鼓励其自行排尿, 观察两组病人自行排尿或残余尿量发生情况, 术后第14天仍不能自行排尿或虽能自行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100 mL为尿潴留, 继续留置尿管至21 d, 记录需要留置尿管至当天的病例数, 分别计算出其占该组的百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中的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正常的排尿活动依赖膀胱、尿道的完整性, 并受神经中枢的支配和体液的调节。子宫全切除加上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游离输尿管时将膀胱及输尿管下端的神经部分切除, 或将进出膀胱及尿道的副交感、交感神经随同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 使膀胱传入及传出神经纤维均受损, 容易导致术后膀胱功能障碍[5]。同时由于切除子宫、主韧带、宫底韧带、膀胱子宫韧带及宫旁组织, 膀胱后方空虚, 失去支撑, 呈后倾状态, 膀胱的正常位置发生了明显改变, 加之肿瘤病变使膀胱感觉降低引起膀胱过度充盈, 使膀胱逼尿肌纤维过度牵拉甚至断裂, 因而引起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或尿潴留发生, 其发生率可达9.1%~50.0%[2,3]。这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延长了住院天数, 更重要的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广泛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不容忽视, 病人术后能顺利排尿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盆底肌肉锻炼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 又称为凯格尔运动 (kegel excercises) [6], 1948年由美国医生Arnold Kegel提出, 是指病人有意识地对以耻骨、尾骨肌肉群 (即肛提肌) 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 以增强盆底支持张力, 进而增加尿道的阻力, 达到加强控尿能力的目的。早期实行盆底肌肉训练和腹肌训练可使盆底内中外三层肌肉明显强壮, 收缩力增加, 弥补手术造成的盆底薄弱, 不仅能促进排尿, 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还能有效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及阴道前后壁膨出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经过术前及术后病人的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术后停留尿管的时间明显缩短, 显著减少了尿潴留的发生率。

然而, 本文作者的经验也提示:常规的围术期护理不可或缺。盆底肌肉的锻炼贵在坚持, 定时、定量锻炼, 需要病人密切配合, 因此病人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的病人绝大部是肿瘤中晚期, 而且经历手术后, 心理会受到较大冲击, 特别是术后出现尿潴留的病人, 焦虑与紧张在所难免[7],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地引导与安慰, 解释病情, 让其增加治疗信心, 主动配合。另外, 留置尿管期间保持会阴部、尿道口清洁也很重要, 因为术后病人免疫力下降, 加强护理, 预防感染, 可以减少病人的疼痛, 使其尽早接受肌肉锻炼[8,9,10]。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92例广泛子宫切除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 并进行尿潴留病人的膀胱功能恢复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增加围术期的盆底肌肉功能锻炼的护理模式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广泛子宫全切术后病人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结论]将广泛子宫全切术后病人92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及常规膀胱功能锻炼方法;试验组在围术期的护理中, 护士于术前2天开始指导病人行盆底肌肉锻炼, 然后观察两组病例自行排尿情况。[结果]试验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对广泛子宫全切围术期病人实施盆底肌肉锻炼, 能促进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广泛全子宫切除,盆底肌锻炼,围术期,膀胱功能

参考文献

[1]Gloria A, Bachma N.Hysteretomy:Acritical reriew[J].J Repiod Med, 1990, 35:839.

[2]宋一一, 魏旭苏, 郑惠英, 等.121例宫颈癌根治术近期并发症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04, 10 (2) :90-91.

[3]王玲珍.子宫全切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4) :2820.

[4]袁浩斌, 钱晓路, 张美娟, 等.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汇总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71.

[5]陈贤?, 宋一一, 蔡良知, 等.尿动力学因素对子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 (9) :677-681.

[6]徐晓阳, 姚珍薇, 王焕英, 等.产后性生活质量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4) :219.

[7]Oda Y, Todo Y, Hanley S, et al.Risk factors for persistent low bladdercompliance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1, 21 (1) :167-72.

[8]叶倩倩, 潘琴, 陈晓洁, 等.不同护理方法预防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 :30-31.

[9]王爱琳.全子宫切除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及跟踪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2) :120-121.

腮腺肿瘤围术期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34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9例, 年龄32~76岁, 平均49岁, 手术中皆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以明确手术方法。经病理确诊, 良性肿瘤30例, 其中腮腺混合瘤21例, 腺淋巴瘤8例, 基底细胞腺瘤1例, 皆采用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恶性肿瘤4例, 其中腺样囊性癌3例, 腺癌1例, 牺牲部分面神经3例, 联合颈淋巴清扫术2例。所有患者中, 1例因患者未能配合, 自行拆除包扎绷带出现腮腺涎瘘, 经再次包扎10 d后伤口愈合, 其余患者未出现感染涎瘘角膜炎等并发症。

2护理体会

2.1 口腔护理

腮腺手术患者因加压包扎的需要, 以及部分或全部腺体切除, 腮腺唾液分泌功能降低, 口腔自洁作用差, 易患口腔炎及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甚至口腔内细菌可沿腮腺导管逆行至术后的腮腺导致伤口感染, 引起严重并发症。故恰当的口腔护理十分重要。

2.1.1 口腔清洁

手术前3 d, 给予1%过氧化氢溶液或甲硝唑液漱口, 3次/d, 防止口腔内感染,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如患者口腔卫生差牙石较多时, 应建议给予牙周洁治.手术后给予口腔护理, 3次/d, 也可每天给予2次的口腔冲洗, 选用3%过氧化氢10 ml, 再用生理盐水20 ml, 应及时用负压抽吸冲洗液, 防止患者呛咳, 影响创口愈合。同时观察口腔有无炎症, 溃疡, 糜烂等情况。如有溃疡, 可涂龙胆紫溶液, 口唇干裂时涂少许石蜡油, 特别注意患侧腮腺导管口有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

2.1.2 预防感染

因患者手术前后常规使用抗生素, 口腔内唾液分泌因腺体切除可能减少, 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原因, 患者易出现霉菌感染, 表现为口腔内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状损坏, 可用2%~4%碳酸氢钠溶液擦拭, 3次/d, 直至康复, 因腮腺术后患者常常需用8字包扎, 下颌骨运动受阻, 只能流质饮食, 应给予少量多餐, 餐后应立即用温水含漱, 防止食物残渣沉积。

2.2 心理护理

腮腺肿瘤患者对手术有可能损伤面神经问题往往有很大的思想负担。术后因牺牲面神经或由于软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出现暂时性面瘫从而加重患者思想负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护士应从心身互动的观点全面地认识患者, 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 应帮助患者认识腮腺疾病的一般知识, 治疗原理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引导患者尽量适应角色的转变, 向患者家属解释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告诉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痊愈的影响,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恐惧心理,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会有恐惧悲观情绪, 甚至会出现轻生念头, 应表示同情体贴, 鼓励患者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

2.3 并发症护理

2.3.1 眼部护理

面神经确实不能保留或软组织肿胀引起眼睑闭合不全, 应注意眼的防护, 给予戴眼罩, 金霉素眼膏涂敷, 以防暴露性角膜炎或结膜炎。

2.3.2 涎瘘护理

涎瘘是腮腺区手术的一个主要并发症, 预防涎瘘的发生不仅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难。首先, 应重视包扎的作用, 腮腺区8字型加压包扎是腮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腮腺手术治疗效果, 有时由于加压不当, 敷料松动脱落, 手术区可出现积液, 或发生涎瘘及感染, 同时包扎过紧也可出现呼吸困难, 正确的包扎方法是以耳垂为中心, 頦部顶部枕部为支点的加压包扎, 松紧适宜, 不能压迫气管, 同时应注意耳廓的保护, 不能压迫耳廓以导致组织缺血坏死[1]。其次, 术后创口置引流条或负压吸引, 术后24~48 h 抽去引流条或负压引流。应密切注意观察局部是否出现血肿、水肿, 如发现积液, 及时通知医生, 可穿刺吸出积液, 继续加压包扎, 直至痊愈, 另外术后应禁食刺激性, 特别是酸性食物, 以防唾液分泌过多造成涎液潴留, 影响创口愈合, 同时应用抑制涎腺分泌的药物, 如阿托品0. 3 mg, 饭前30 min 口服[2], 减少进食时唾液分泌, 利于伤口愈合, 减少涎瘘的发生。

2.3.3 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瘫痪的护理

由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 因此, 术后可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 术后密切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甚为重要。术后应注意术区是否肿胀, 患者口角是否偏斜, 患侧眼脸能否闭合完全, 如出现相应情况, 可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 降低局部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组织浸润和水肿[3]。拆线后, 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表情肌锻炼, 利用生物反馈原理的表情肌锻炼, 可促进面部运动的恢复, 其动态变化可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2.4 出院指导

患者一般拆线后即出院, 嘱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勿污染, 继续加压包扎一周。注意少食刺激性强的食物, 特别是酸性食物。向患者说明继续面部肌群锻炼的重要性, 如有面瘫可局部理疗以及针灸等。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定期门诊复查。

3结论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部位解剖结构复杂, 术后可发生感染、涎瘘、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通过了解腮腺解剖手术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护理, 能有效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或降低并发症对患者功能和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春树, 余蓉, 倪娜.保留面神经腮腺肿瘤切除术19例的护理.四川医学, 2003, 24 (12) :1317.

[2]李杰, 张素仙, 周旖.89例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 21 (2) :34.

脑膜瘤围术期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膜瘤患者31例, 男11例, 女20例, 年龄26岁~72岁, 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确诊,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控制呼吸, 使动脉Pa CO2控制在3.33~4 k Pa以下, 手术体位根据肿瘤部位选用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各体位头部应略抬高, 依据CT及MRI确定幕上、幕下区域。幕上手术均取马蹄瓣, 切开皮肤至颅骨, 并铣下骨窗行脑膜瘤分块、全切除术, 并对近窦之部分不能全切的患者行电灼。彻底切除肿瘤并行硬脑膜修补, 未侵入骨的骨瓣常规放回。幕下手术取直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用血管钳钳夹及电凝止血, 切开中线项韧带向两侧用骨膜剥离附着于枕骨的颈肌及肌腱充分暴露枕骨鳞部、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 钻孔, 扩大骨窗将肿瘤分块切除, 同时注意窦及后组颅神经的保护。缝合硬脑膜, 逐层严密缝合各层, 确保无脑脊液漏。

1.3 结果

3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和消失, 平均住院天数15.8 d, 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肿瘤长期压迫神经所致头痛, 使患者内心十分痛苦,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对于手术成功的期望很高, 同时对预后非常担心[2]。所以, 我们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耐心解释每项护理治疗的目的, 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 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并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2.1.2 饮食护理

为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需加强饮食管理, 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2.1.3 术前常规准备

常规手术区域备皮,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配血, 术前8 h禁食, 4 h禁水。指导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 利于术后痰液咳出。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吸烟者术前1周戒烟, 女患者询问月经史, 避免月经期手术。术前15 d停服阿司匹林等药物, 防止术中出血增多,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值班护士详细了解术中出血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每15 min~30 min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1次, 注意其动态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术后48 h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 一旦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一侧瞳孔散大及对侧肢体偏瘫, 警惕术区血肿的发生, 应立即配合医师行头颅CT检查, 确诊为血肿者, 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本组1例患者术后12 h发生再出血,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主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 经CT确诊为术野血肿形成, 急诊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注意观察视力、视野变化, 对术前有明显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立即了解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 密切观察病情并询问患者的感受, 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有突发视力下降, 应警惕颅内病理改变, 立即汇报医师给予处理。

2.2.2 体位护理

在麻醉未醒时, 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患者患侧卧位。翻身时轴位翻身, 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 减少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2.3 伤口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挤捏引流管4~6次/d, 保持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脱落, 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加, 颜色为鲜红色时及时通知医生。

2.2.4 癫痫护理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术后应保持血中抗癫痫药的有效浓度并维持6 h~12 h, 通常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 3次/d肌注, 直至患者清醒后改为口服抗癫痫[1]601-602。严密观察有无癫痫发作, 如突然意识障碍, 口吐白沫, 牙关紧闭, 四肢抽动,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低流量吸氧, 一旦发生立即解开衣领, 将毛巾垫入上下牙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 待病情稳定后口服苯妥英钠0.1 g, 3次/d, 发作后保证休息, 避免单独外出。

2.2.5 肢体运动障碍的护理

术后应早期被动活动肢体, 防止关节废用性僵直和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为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也可给患者穿弹力袜,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3 出院指导

保持心情愉快, 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冒, 有癫痫发作患者按时口服抗癫痫药, 术后3个月复查。

综上所述, 脑膜瘤手术切除效果好, 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 而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31例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常规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指导,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 做好症状护理, 防治各种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脑膜瘤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脑膜瘤,术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出血;护理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外科治疗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施行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0例。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8.6±17.7)岁。其中乙肝后肝硬化74例,丙肝后肝炎后肝硬化7例, 酒精性肝硬化5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4例。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史,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其中合并胆囊结石和(或)慢性胆囊炎者12例 ,糖尿病史者26例。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急症手术15例,择期手术65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2例,分流术8例,脾切除加断流联合分流20例。手术前行保肝治疗, 使肝功能Child分级达A或B级;术后继续行保肝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分流术者术后要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祛聚药物。

1.3随访 所有患者接受定期门诊随访,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症状者随时就诊。随访内容包括肝功能、再出血、肝性脑病、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生存情况等。

2 结果

切口感染8例、腹腔内出血6例、肝性脑病5例、肺部感染3例、肝功能衰竭2例、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腹腔脓肿3例、胰瘘2例;术后死亡5例,其中3例在术后1周内因腹腔内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本组8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随访率93.1%,本组病人术后均有效地降低了门静脉压力,胃镜检查静脉曲张消失16例,改善61例,远期再出血5例。

3 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多数门脉高压症患者肝脏功能储备比较差,需要积极术前准备,以纠正患者全身病理情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2]。合并腹水的患者可给予白蛋白、利尿药物、保肝药物等治疗,对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可给生长抑素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 防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可少量多次输红细胞、血浆以纠正患者贫血或凝血机制障碍。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制订糖尿病饮食计划,正确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术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劝其戒烟,指导患者床上排尿练习等。术前做好药敏试验、皮肤清洁、留置尿管、胃管。

3.1.2 心理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一般病史较长,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多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往往心情紧张、消沉,强烈要求手术治疗的同时又对手术有恐惧感,不了解手术的意外、风险和术后效果等,存在一些心理负担[3]。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和沟通,介绍病人的病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成功的病例,使病人有心理准备,打消顾虑和恐惧感,让患者有积极的态度配合手术。

3.2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3.2.1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多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根据医嘱给予吸氧、静脉输液,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同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连接好腹腔引流管、尿管,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等。

3.2.2腹腔内大出血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之再出血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在10%~13%[4],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是抢救腹腔内出血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持续心电监护,术后根据血压、脉搏及时调节输液速度;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量、性状及速度的变化。如术后引流量>200ml/h,手触引流管有温热感,提示腹腔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妥善处理,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5];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而腹腔引流液不多时,应考虑有大量血凝块堵塞并结合全身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以免延误病情。

3.2.3 术后感染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由于肝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手术创伤大、腹水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等容易并发感染,一般在术后3~5 d发生。①切口感染。为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加强局部换药或局部理疗。②肺部感染。由于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等因素使呼吸活动受限,呼吸浅促,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术后应经常听诊肺部呼吸音,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翻身、叩背,痰液黏稠时雾化吸入,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③膈下感染。由于左膈下脾窝积血、积液未经引流排出而导致感染。术后血压平稳6 h后取半卧位可有效加强引流预防膈下感染。

3.2.4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肝性脑病,严重时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为兴奋易激动、幻听、幻视, 手足扑翼样震颤, 步态不稳等[6],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嗜睡、烦躁、谵妄、视力模糊或复视、定向力障碍,性格和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先兆表现。注意观察肝性脑病的诱因并予以排除,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血氨来源与吸收。

3.2.5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2周内每日或隔日复查一次血小板,若超过600×109/L,立即通知医师,协助抗凝治疗。应注意用抗凝药物前后的凝血时间变化。

4讨论

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缩短了术后住院日,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出院后向患者说明饮食、休息与门脉高压发病有密切关系,避免劳累和较重的体力活动。禁烟、酒,少喝咖啡、浓茶,避免粗糙、干硬、过热、辛辣食物,以免损伤食管和胃粘膜,诱发出血;告诉病人定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選择与评价[J].临床外科杂志,2002, 10 (3):132-133.

[2] 梁玉英,贾燕瑞,孟杰等.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6): 38-39.

[3] 武桂平,王卫红,王志民.门脉高压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1(2): 86-87.

[4] 王超,杨镇,韩娟,等.纤维蛋白封闭剂在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2):893-896.

[5] 程静,章娟.腹腔双套管在肝叶切除手术后的应用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58-59.

痔疮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51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混合痔391例, 占总数的75.41%, 外痔90例, 占总数的17.45%, 内痔37例, 占总数的7.14%;年龄27岁~73岁;病程最短10 d, 最长30余年;住院时间9 d~36 d, 平均15 d.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难以言表, 加之患者对痔疮的病情及治疗等知识了解甚少, 常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精神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来诊患者, 语言应简明, 态度要诚恳。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关心体贴患者,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一致, 注意自己的仪表、神态和语调,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特点、心理应对机制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患者焦虑或恐惧心理: (1) 向患者说明痔疮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 (2) 说明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检查治疗过程中, 医务人员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治疗时,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2.2 术前准备

2.2.1 饮食护理

严格控制饮食, 向患者讲明控制饮食的意义, 肛管直肠手术后若排便过早, 可增加患者疼痛, 影响愈合。术前3 d主食口服瑞素, 1 000 m L/d, 瑞素为陕西华信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肠内营养乳剂 (TP) 。辅食为各种清流质、水果蔬菜汁, 液体量不够的可饮水, 停用其他饮食。

2.2.2 肠道准备

术前3 d用抗菌药, 如甲硝唑0.4 g, 庆大霉素8万U, 每日3次。用药期间每晚用番泻叶9 g开水冲泡后饮服, 直至排出大便为清水样, 不含粪渣, 必要时术前晚、术日晨清洁灌肠。并向患者讲明肠道准备的目的是清洁肠道, 减少肠内细菌生长, 防止术后感染发生;同时, 严格清洁肠道也是为了避免术后排便过早, 影响创面愈合。

2.2.3 肛门坐浴

坐浴是直肠肛管疾病手术前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坐浴是清洁肛门,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的有效方法, 并有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的作用[2]。每晚及便后,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坐浴, 整个肛门及会阴部浸泡在热水中15 min~20 min, 如水温下降应补充热水加温, 对直肠肛管有炎症病变者用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3 术后护理

3.1 饮食护理

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 先饮少量白开水, 如无不适, 开始主食服瑞素1 000 m L/d, 连服5 d, 辅食为各种清流质、果菜汁及水, 停用其他饮食。5 d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同时每晚口服石蜡油30 m L, 对石蜡油口味不能接受者, 可改服香油30 m L, 口服石蜡油的目的是软化大便, 润肠通便, 减轻排便对肛门的刺激。1周左右可进软食, 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

3.2 肛门坐浴

每晚及便后, 用0.02%高锰酸钾坐浴, 整个肛门及会阴部浸泡在热水中, 持续坐浴15 min~20 min, 如水温下降应补充热水加温。

3.3 疼痛护理

对术后疼痛剧烈的患者, 给口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等, 或肌注强痛定注射液2 m L, 必要时给予度冷丁50 m L肌注。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及恰当处理, 患者对术后疼痛均能忍受。

3.4 尿潴留护理

排尿困难是痔疮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由于术后肛门疼痛引起肛门及尿道括约肌痉挛, 加之精神紧张或肛门内填塞过紧等原因引起。此时,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自主排尿, 并给予腹部按摩, 起床排尿或针刺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 或利用听流水声以及反射诱导其排尿。可适当应用止痛剂, 但术后尽量避免用吗啡等抑制平滑肌的药物。在排除出血的情况下可用热水袋热敷小腹部, 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术后10 h可取出填塞肛门内的敷料, 减轻张力, 有利于排尿, 但要密切观察肛门创面有无渗血, 防止局部出血。若用上述方法无效, 患者24 h未排尿, 或膀胱胀满形成尿潴留时, 可行无菌导尿。导尿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1次放尿不超过1 000 m L, 以防发生虚脱和血尿。

3.5 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痔疮术后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因手术创面大、内痔结扎不牢脱落, 痔核坏死脱落, 术后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剧烈活动, 排便等因素引起。出血以术后数小时及痔核坏死脱落期 (5 d~14 d) 为多见。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手术当日应卧床休息, 次日可下床活动, 但避免剧烈活动, 在痔核坏死脱落期应减少活动, 以免引起大出血。仅创面少量渗血, 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若患者出现肠鸣、肛门坠胀及便意感等出血先兆时, 应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以防发生出血性休克。

4 健康教育

(1) 养成良好的每日排便习惯, 不要久忍大便,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忌饮酒,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出院时如手术创面尚未完全愈合者, 仍应每日温水坐浴, 保持创面干净, 促使早日愈合; (3) 发现排便困难, 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有肛门狭窄者行肛门扩张术; (4) 避免久坐久立, 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 增强体质, 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和增加肠道蠕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41.

上一篇: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下一篇: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