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2024-09-30

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精选6篇)

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篇1

1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

1.1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轮作栽培模式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轮作栽培模式的种植方式是:首先在前1年的11月中旬培育足够的辣椒苗, 在这一年的1月下旬用地膜覆盖土地, 并种植上玉米, 然后在2月上旬的时候套种上培育好的辣椒苗。从4月下旬开始, 辣椒逐渐成熟, 一直持续的6月上旬, 在这个期间内农户可以对辣椒进行采收、买卖。到6月中下旬的时候玉米成熟可以收获。然后到了7月上旬的时候开始水稻插秧。水稻到10月份的时候生长成熟可以收获, 水稻收割之后在10月底11月初可以种植蔬菜, 例如芹菜、青菜, 这些蔬菜会在第2年2月上旬成熟。

1.2 经济效益

从表中得知:玉米/辣椒-水稻-蔬菜轮作栽培模式粮食产量、总产值、总成本、纯收益率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2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关键技术

玉米/辣椒。在品种的选择上, 玉米要选择半紧凑型高产优质的中熟品种, 例如太平洋98;辣椒要选择植株开展度小、耐低温、弱光等早熟羊角型品种, 例如辣优8号。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来播种。玉米和辣椒的播种。玉米和辣椒播种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地膜覆盖, 播种玉米的用白色地膜覆盖, 播种辣椒的用黑色地膜覆盖。要在播种辣椒的地膜上按规定株距打孔放入辣椒苗, 然后立即对定植的辣椒苗进行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要抓好玉米的放苗、查苗和补苗工作。要对辣椒苗进行追肥。辣椒盖膜后到采收之前, 一般都不需要进行追肥, 但在辣椒采收后, 要应根据辣椒生长的实际情况, 用速溶性复合肥和发酵后人畜粪尿溶液或沼气水对辣椒地进行追肥。一般来说, 每块土地再采收2次之后, 要对其进行追肥1次。害虫防治工作。辣椒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病毒病、疫病、白绢病、小地老虎、烟青虫、蚜虫和蓟马等。要做好病虫防治工作。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 中后期则主要防治玉米大小斑病、蚜虫。玉米、辣椒的采收。当全田90%以上的玉米苞叶变黄、子粒变硬的时候, 就可以收获了。辣椒生长的时期比较长, 可以多次采收, 一般来说, 在辣椒花谢20~25d之后就会陆续有辣椒成熟, 那么采收辣椒工作也就可以开始了, 一般是每隔3~4d采收1次成熟的辣椒。

水稻。二茬水稻应选用优质高产大穗型品种, 如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准两优1141等。一般在每年的6月上旬左右播种, 秧龄12~15d之后, 就可以在7月上旬进行抛栽。要适当稀植, 每公顷抛栽密度控制在18~19.5万穴, 单本种植。在整个生长期间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水稻到10月份的时候生长成熟可以收获。

蔬菜。西芹要选用品质佳的品种, 如意大利冬芹等。在每年9月下旬开始播种育苗。育苗和生长的土地要始终保持湿润。无论是育苗期还是生长期, 都要对其进行浇水和追肥工作。一般植株高达60~70cm时可采收。

3 结语

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 因此要掌握好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的关键技术, 把该模式用在双季稻的地区, 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恒掌.玉米/辣椒-水稻-蔬菜高效轮作栽培关键技术[J].广西农学报, 2012 (03) :65-68.

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篇2

1. 良种和最适播种期选择

为达到丰产、高效之目的,宜选用丰产、抗病虫、不徒长、耐热、耐寒和耐弱光的品种,越冬茬栽培可选湘研8号和太原22号等,早春茬选湘研16号和湘研1号等,延秋茬选苏椒2号、农城椒1号和良椒3号等。早春茬栽培的辣椒3月初可上市,越冬茬春节前后上市,延秋茬翌年元旦前后上市。早春茬栽培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越冬茬栽培在9月至10月上旬播种,延秋茬栽培在6月播种。

2. 培育优质壮苗

①配制育苗床土。每亩需备苗床36~38米2,东西向做畦,畦宽1.2~1.3米,长根据情况确定。如能用营养小钵育苗最好。育苗床土配方:冬、春季用腐熟牛粪3份,未栽过茄科蔬菜的肥沃土7份,磷肥适量;夏、秋季用腐熟猪粪3份,未栽过茄科蔬菜的肥沃土7份,磷肥适量。床土最好过筛后再与猪、牛粪等充分混合。育苗床土中混拌入1%~2%的生石灰粉,有一定的消毒、补钙等作用,也可按说明书要求用50%多菌灵粉剂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与适量干土混拌均匀后撒于苗床表面,防、治病效果好。

②播种和育苗。每亩苗床需辣椒种子150克。播种前,要用1%~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5~30分钟,或用300倍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后捞起用清水冲洗2~3遍备用。浸种前,用清水漂洗种子1~2遍,淘汰杂物和病、虫、瘪籽等。然后倒入55℃热水,慢慢搅拌,待水温降至30℃左右即可去水催芽。催芽时保持25~26℃,其间每天用30℃左右清水冲洗1次,4~5天后可发芽播种。播种前先将床土浇1次透水,将种子均匀撒于床面,后覆盖1层1厘米厚干草木灰,或盖1层0.5~0.7厘米厚消毒细土。

播种后温度保持白天27~30℃、夜间15~20℃;出苗后逐渐降温,保持白天23~28℃、夜间14~17℃;3叶期保持白天15~25℃、夜间12~18℃,同时加大通风换气量;4叶期及以后保持白天18~28℃、夜间13~16℃。定植前4~10天,应加大通风换气量,渐渐降低昼、夜温度,进行低温炼苗,夜间降温至10~14℃。为防止幼苗徒长,苗高1厘米时要将小、密、弱苗等间除,使苗间距保持2厘米;苗高3厘米时应分苗,根部用硫酸锌700倍液等浸洗,后按8厘米×10厘米的株行距栽植,缓苗后喷1次24%络氨铜100倍液,可大大提高幼苗抗病能力。播种1周后,无论阴(雨)天和晴天,每天都应揭膜通风1~2次,以利降湿防徒长。为培育出优质矮壮苗,苗期应喷2~3次0.1%~0.2%磷酸二氢钾或0.2%尿素、0.05%硫酸锌、0.2%磷酸二氢钾、0.15%硼酸溶液。

3. 整畦、定植、矮化栽培管理

①整畦和定植。畦土要深翻打碎,翻耕整地前亩施腐熟猪、牛粪7000~10000千克或腐熟鸡粪5000~6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后深翻、细耙,整理成宽90~120厘米、长自定的畦。苗龄80天左右定植。当地定植时间在棚室内气温最低13℃、地温15~17℃或夏、秋季气温降到23~25℃、地温16℃以上时。早春茬于1月底至2月上旬定植,延秋于8月至9月上旬定植。定植时株行距应根据不同品种等确定,一般每畦定植2行,行距50~60厘米,穴距30~35厘米,每穴栽2株,亩栽3000~4500穴、6000~8000株。

②矮化栽培管理。为利于控苗促扎根,定植时浇水不宜过多,定植后4~5天轻浇1次缓苗水。缓苗后至门椒采收前,非旱一般不浇水,以免引起落花落果。晴天上午适宜浇水,浇水要均匀且轻、小,不可大浇或漫灌。第一层果实开始膨大时开始浇水,后据情每隔10~15天浇水1次。第一层果实膨大期要追肥1次,亩施对水腐熟人粪尿500千克或多元复合肥15~17千克。第一层果实开始采收时,据情再追肥2~3次,亩施多元复合肥10~15千克或对水腐熟人粪尿500千克。第一层果实采收后,每隔10~15天要根外追肥1次,每次叶面喷0.2%磷酸二氢钾或0.3%尿素溶液,可防落花、落果、早衰并大幅度提高产量。温室气温白天应控制在25~28℃,上半夜17~19℃、下半夜14~16℃;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冬季和早春,应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在地面铺微膜反光或在北墙挂反光膜,可保温控湿。夏、秋季光照强,要用遮阳网遮光降温,白天保持温度25~29℃,光照强度3万勒克斯。春季阴、雨天要揭苫,以增强光照。植株徒长时,要及时打顶摘心,疏除无果枝、弱枝、病虫害严重枝,以利通风透气,控制株高在40~50厘米。温室通透性差,特别是密闭时辣椒易缺少二氧化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及产量,应及时人工补充。二氧化碳的简易补充方法是通过碳酸氢铵和硫酸反应获得。幼苗期每立方米空间用碳酸氢铵3.5~3.9克、96%硫酸2.3~2.5克,缓苗后至坐果期两者用量分别为5~6.5克、3.2~4.1克,盛果期两者用量分别为8.5~11克、5.5~7.3克。

朝新谷2号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 篇3

一、选地整地

朝新谷2号谷子种植在北票市应选择地势平坦, 排水良好, 肥力较高的地块, 前茬最好是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入秋要深翻耙压保墒, 整地要细到待播状态。由于该品种喜光、喜温、喜肥, 最好落在平肥地块上。

二、肥水管理

基肥以农肥为主, 用化肥做种肥一定要种、肥分开, 避免烧种, 用375千克/亩复合肥做底肥。追肥应分二次进行, 谷子拔节后, 追尿素150千克/亩;开花前再追尿素112.5千克/亩, 追肥后在干旱的情况下, 能及时灌水效果更好。生育后期采用根外喷肥, 将磷酸二氢钾稀释成500倍液, 间隔7天, 连喷二次。

三、适时播种

由于该品种生育期长, 在120天左右, 因此要求在5月1日前后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为3~4厘米, 亩播种量应在0.35~0.5千克, 播种方式, 可采用大垄双行或宽播幅, 一般垄距60厘米, 播幅宽12厘米, 株距10厘米为宜, 也可以采用30厘米小垄条播, 株距10厘米, 保苗52.5万株/公顷左右为宜。

四、田间管理

要在谷子1~3叶期用木滚子压苗, 最好间隔5~7天再压一次, 在谷子3~4叶期间苗, 5~6叶期定苗, 结合间苗拔除杂草, 间苗要保证苗眼宽度, 力争苗眼清晰, 留苗均匀, 分布合理, 有利通风透光。

五、病虫害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 用2%的立克秀1‰剂量拌种, 防治白发病、黑穗病。地下害虫严重的地方, 播种前要下毒谷。在分蘖期、拔节期要注意防虫, 特别是粟灰螟, 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 每隔7~10喷一次。谷子钻心虫用90%晶体敌百虫0.25+20千克细砂土制成毒土, 撒入谷子心叶内。防治效果最佳。后期用30%高氯马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六、除草

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篇4

一、鸡腿菇的适宜生长环境

鸡腿菇适应性广, 抗杂抗逆性强, 能利用稻草、玉米芯、锯末、豆秸等农作物的秸秆在室外或室内栽培。鸡腿蘑菌丝能在p H值2~10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基初期的p H值3.7或8, 经过鸡腿蘑菌丝生长之后, 都会自动调到p H7左右。因此, 无论是培养基或覆土材料均以p H值为6~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3~35℃, 最适温度范围是22~28℃,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5~32℃, 最适宜温度范围12~18℃, 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 子实体生长时空间相对湿度以85%~90%;鸡腿菇属好气性菌类,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氧气, 特别是子实体生长阶段, 应经常通风换气, 鸡腿菇对光照不敏感, 菌丝生长阶段在避光条件下培养, 子实体生长阶段在散射光下, 适宜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

二、栽培季节

鸡腿菇栽培时间的选择是根据鸡腿菇菌丝体与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而确定的。根据鸡腿菇菌丝体具有极强的抗衰老性能以及不沾土不出菇的特点, 只要安排得当, 一年四季均可以制作菌袋进行发菌, 待环境温度处于10~25℃时, 即可脱袋、埋土, 进行栽培出菇。有控温设备的厂房, 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出菇栽培。一般出菇栽培选在9月至竖年6月初。

三、培养料配方与发酵

1. 配方一

玉米芯100千克、尿素1千克、石灰3千克。

2. 配方二

稻草 (切断或粉碎) 40千克、玉米秆粉40千克、马粪 (干) 20千克、磷肥2千克、石灰3千克。

3. 配方三

棉籽壳89公斤、稻草5千克、石灰2千克、石膏粉3千克、磷肥1千克, 料水比为1:1.3~1.4, 将料充分拌匀后堆积成高1米, 宽1米以上, 长不限的料堆, 然后盖薄膜保温发酵。在温度升到60℃以上保持10小时后翻堆, 待再次达到60℃后维持10小时左右即可摊晾, 进行装袋发菌。

四、装袋发菌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20厘米×40厘米塑料袋内, 分两头和中间三层接种, 接种量为15%~20%。接好种后移到培养室中培养, 约30天左右菌丝长满袋, 即可移入出菇棚 (室) 进行覆土出菇管理。鸡腿菇的发菌管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发酵前期的管理

将料温控制在20~30℃是播种后菌种能否顺利成活和吃料生长的关键。播种后1~7天为发菌前期。1~3天的管理重点是保湿、控温和换气。保湿的方法是覆盖好薄膜, 若遇到雨天还要清沟排渍, 防止雨水浸入袋内。控温的措施主要有: (1) 勤检查, 料温控制在22~28℃, 最高不超过30℃; (2) 料温偏高时, 加厚棚膜上的草苫或将草苫上淋井水降温, 或及时倒垛; (3) 将床中间的薄膜升高1~20厘米, 揭开薄膜的头通风散热, 加速膜内空气流动; (4) 遇上低温寒潮天气, 应将薄膜盖严实, 减少膜面覆盖物, 增加光照, 提高料温。播种后4~7天, 菌种块上的新生菌丝已萌发齐全, 开始定植吃料, 向料内生长, 此期则以换气为主, 每天通风不得少于2小时, 促使菌丝快速封面, 适当降低料表面湿度, 使料面稍显干燥, 减少杂菌污染, 亦可加速菌丝向料内生长, 膜内料温控制在22~28℃, 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较为理想。

2. 发菌中期的管理

播种后8~12天为发菌中期, 也称为料层发菌期, 菌丝吃料并在料内纵横生长, 此期应以小通风为主, 大通风为辅。操作要点是:长通不止, 不使通风造成温差、湿差过大;温度低时中午前后通风, 早晚少通风, 反之则早晚多通风、中午不通或少通, 使棚内空气新鲜, 又保持棚内温度基本稳定。

此期的料温应控制在28℃以下, 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若自然温度超过30℃, 晴天中午前后应揭开薄膜的两头通风, 搭建的遮阴棚若遮阴度不够, 应加厚覆盖物, 同时对棚上覆盖物喷水降温, 确保料温处于适温范围之内。若自然温度在15℃以下, 应盖好薄膜少通风, 尽量利用阳光提高膜内料温, 使菌丝正常生长。此外, 发菌中期也是病虫害的易发期, 若发现螨类害虫, 可用1000倍的杀灭菊酯、1000倍的三氯杀螨醇或1500倍的克螨特液进行防治;若发生毛壳菌和小菌核病, 毛霉、木霉、曲霉等杂菌, 可用300倍波尔多液、500倍克霉灵或800倍甲基托布津直接喷入病区防治。

3. 发菌后期管理

播种后13~25天为发菌后期, 也是养菌阶段。温度控制在22~28℃, 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为了使料层的菌丝健壮生长, 适应覆土后的环境条件, 可将料层用木棒震动一次, 增加中下层料内的氧气供应, 有利加速菌丝生长。后期只要加强通风换气, 确保棚内和料内的温度正常, 控制料面湿度就不易发生病害。

五、覆土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菌棒去掉塑料袋, 平放在地畦内或床架上, 宽60~80厘米, 长不限, 进行四周及表面覆土。覆土材料一是远离栽培区尤其老栽培区取土;二是对所用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操作要点;将土过筛, 春季按每喷雾器水 (约15千克) 对150克多菌灵、200克甲醛, 秋季可适当调高用药量, 溶化后喷洒, 边拌边喷, 然后用塑料薄膜将土盖严, 一周后即可使用。目的是对土壤有害菌丝进行消杀, 不让覆土带菌进棚, 并借助药物残效, 使杂菌难以着生。覆土时先用1%~2%石灰水预湿, 表层一次性覆盖3~5厘米后, 再采用细喷勤喷的方法逐步调整好泥土含水量, 调水期间要注意通风, 如果培养料湿度正常, 不要让过多水分流到料里去, 以免料变质发黑, 待菌丝爬上土层后, 在提高空间相对湿度达90%~95%, 给予散射光, 通过增温、降湿、变温刺激诱导原基的大量发生。在子实体生长阶段, 主要以调解水分和湿度为主, 浇水要少而勤。

六、适时采收

丹参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篇5

一、合理确定负载量

苹果梨是大型果梨品种之一, 靠增大果个来提高产量和质量。只要加强栽培管理, 产质量提高的较快。当果个较多时, 产量上升的并不快, 但是对果品质量影响却较大。果量多时还会造成果形不正。因此, 提高苹果梨的质量时, 首先应当从合理留果这个技术环节上入手。推行合理的疏花疏果, 以有效地控制其产量提高质量。就辽西北地区的苹果梨而言, 生产上应当将亩产量稳定控制在2500千克左右为宜, 平均百枝 (基础枝) 留果50~60个为宜, 使平均果重达到250克左右。

二、提高边花授粉坐果率

苹果梨品种在一个花序中, 以边花先开, 因此要注意提高边花的坐果率, 其主要的基本性技术措施就是选定好与苹果梨相一致的授粉品种, 实践证明, 苹果梨的最佳授粉品种有朝鲜洋梨、锦丰梨、南果梨, 同时要采取人工授粉技术措施, 苹果梨的边花授粉率。

三、强化肥水综合管理

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苹果梨的果品质量。施入有机肥应在秋季施入为最好, 结合扩穴深翻, 压绿肥等生产环节, 每亩施入有机肥5000千克, 保证每生产100千克苹果梨施入有机肥150千克为宜。化肥的施入应分别在花前、花后、花芽分化期分别施入。施肥量应按着氮、磷、钾的比例2:1:1的标准, 按每生产100千克苹果梨施入纯氮0.76千克, 纯钾0.38千克, 纯磷0.38千克为宜。灌水应结合施肥分别在苹果梨芽萌动期、花后果实膨大期、花芽分化期分别进行灌水, 果实采收前应控制水分, 土壤上冻前应灌封冻水。

四、实施适宜科学修剪

辽西北地区的苹果梨树多采用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形的树形, 进入盛果期以后, 苹果梨的外围枝易下垂, 并逐步形成衰弱的树势, 严重影响了苹果梨的果品质量。为此应加强培养中庸健壮的树势。严格控制大小年的发生, 大年树在修剪上要注意以轻为主, 但对结果枝要重剪, 实现以花换花, 对生长密集的短果枝群要及时回缩。对于外围的延长枝要在饱满芽处短截。要使全树的花叶芽比控制在1:3为宜。对于小年树, 要做到逢花必保, 对于全树要掌握在重剪上, 但对于花芽枝组要轻剪。凡是有花芽的结果枝, 无论是长中短枝, 一律不打头。过弱的营养枝, 应当及时疏除, 以免消耗营养。无论是大年树还是小年树, 对于树体过高, 树高超过4.5米的, 要及时进行落头, 以打开光照, 改善树体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要及时回缩一些冗长的枝组, 缩短枝轴距离, 减少养分消耗, 复壮结果枝组, 改善苹果梨的果实生长条件。

五、利用套袋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

苹果梨果实进行套袋, 可以极大地改善果实品质, 具体表现在果实表面细腻洁净, 果点小而不明显, 同时, 苹果里的耐贮性也极大提高。套袋的时间应掌握在定果后的5月下旬或6月上旬, 套袋过晚, 效果较差。纸袋应选择黄色的或者白色的石蜡纸袋为好, 在套袋的同时, 应当加强黄粉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六、适时采收

丹参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篇6

1 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征

丹参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30~70 cm, 根肉质, 肥厚、有分枝。外皮红色、内黄白色, 长约30 cm, 茎方形, 被长柔毛, 轮伞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淡紫或白色, 唇形, 小坚果4个, 椭圆形, 成熟时灰黑色, 花期5—7月, 果期6—8月[1,2,3]。

1.2 生活习性

丹参在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好, 如气温彽于-5℃时, 茎、叶易受冻害, 但地下根部较能耐寒, 可以露地越冬。苗期如遇干旱、高温, 幼苗停止生长而死亡。

2 栽培技术

2.1 繁殖方式

以根、芦头繁殖为主, 也可用种子播种或枝条扦插进行繁殖。

2.1.1 分根繁殖。

秋天采收丹参时, 选择色红、健壮、发育充实、直径0.7~1.0 cm粗的根条作为繁殖用种, 用湿沙贮藏作为翌年春季播种。

2.1.2 芦头繁殖。

采挖丹参根时, 选取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粗根切下供药用, 将直径为0.5 cm的细根和切下的芦头作为种子栽种, 按35 cm×24 cm厚规格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垄沟内, 单行或双行覆盖细土3~4 cm厚即可。用芦头作为繁殖材料产量最高。

2.1.3 种子繁殖。

种子可于3月下旬播种, 选择向阳地块, 播前翻犁苗床, 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 平整开厢起垄, 垄宽1.3~1.5 m, 按33 cm开播种沟, 沟深2~4 cm, 播后覆盖细土, 以不见种子为度, 盖上麦秸或薄膜, 保持厢面湿润。当气温持续达到18℃, 10~15 d可出苗, 出苗后在地膜上打孔放苗, 苗长至6~7 cm时揭膜炼苗、间苗, 当幼苗4~5叶时可间苗, 并追施人畜清粪尿或沼液1~2次, 促进幼苗生长。5月下旬即可移栽, 也可以在立秋后播种。

2.1.4 插扦繁殖。

4—5月正值丹参苗移栽时期, 先将苗床厢面灌水润湿, 剪取生长发育良好、健壮的茎枝, 剪切成17~20 cm插穗, 枝条2~3个节, 保证有2个以上健壮芽。按20、15 cm插入播沟内, 深度为插扦条的1/2~2/3, 保持垄面润湿, 适当遮阴, 一般15 d后即可长出新根, 待根长3~4 cm时, 即可移植于大田。

2.2 选地整地

丹参是深根植物, 根部可下扎30 cm以下, 可选择土地肥沃、土层深厚、疏松、地势略高、排灌方便、无污染、通风向阳、交通便利的地块作为丹参种植用地。丹参适应性广, 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 但以黄砂壤土、黑沙土、黄壤土、黄棕壤土最为合适。丹参以根为收获物, 植株生长发育周期长, 需肥量大, 在整地前施足基肥, 以迟效腐熟的农家有机肥为主, 磷肥或复合肥配合施用作为基肥, 用量为农家有机肥30~45 t/hm2+磷肥750 kg/hm2铺施在地面上, 然后翻犁、碎土、开厢起垄、平整。垄宽1.3~1.4 m, 垄高20~25 cm, 垄沟 (走道) 30 cm。垄长依地块长短而定, 可长可短, 在设置垄厢时应考虑通风向阳、排灌方便, 便于农事操作与田间管理。

2.3 移栽

丹参可春栽也可以秋栽, 春栽于5月中旬进行, 秋栽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 早栽早发, 翌年返青快。春播后幼苗培育到75 d后可以移栽, 移栽时在厢面上按株行距33 cm×33 cm放置于播种沟内或穴内, 以露出心芽为宜, 种植后适量浅水作为定根水。秋栽规格和春栽一致。

2.4 肥水管理

4月上旬齐苗后中耕除草1次, 宜浅松土, 4月上旬, 用人畜粪尿或沼液用15 t/hm2追肥1次, 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 用人畜粪尿或沼液30 t/hm2+复合肥450 kg/hm2追肥, 第3次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用人畜粪尿或沼液37.5 t/hm2+复合肥750 kg/hm2, 可以开沟施入或穴施, 施后覆土, 以促进丹参根的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丹参怕积水, 在多雨的季节, 及时清沟排水, 遇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或沟灌, 以满足丹参生长发育的要求[4]。

2.5 摘除花薹

丹参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陆续抽薹开花, 摘除生长点, 促进养分集中于根部, 促进根部生长发育, 除留种地外, 其他的地块一律摘除花薹, 摘除越早, 产量也越高[5,6]。

2.6 病虫害防治

危害丹参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根腐病, 为害丹参的害虫主要有根结线虫、银纹夜蛾。

叶斑病危害叶片, 病部出现深褐色的病斑,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后渐渐融合成大斑, 严重时叶片枯死。防治方法:可用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或50%福异菌 (灭霉灵) 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同时增施磷钾肥, 用0.3%磷酸二氢钾喷施叶片, 可提高抗病能力[7,8]。

根腐病发病初期时个别的支根或根须变色腐烂, 然后渐渐向主根扩展, 致使全根腐烂, 整株死亡。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 也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 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200倍液, 或25%络氨铜·锌水剂500倍液, 或47%春王铜 (加瑞农) 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雾或灌根。

根结线虫危害, 根部生长出许多瘤状物, 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受阻, 表现出植株矮小, 叶片褪绿逐渐变黄, 全株枯死, 病株须根上有很多虫瘿状的瘤, 若为雌线虫, 用针挑开, 可见白色小点。防治方法:整地时用可用100 m L/瓶线虫吉克60~120瓶/hm2对水3 000~12 000 kg。喷洒于地面, 翻入地中, 进行土壤消毒;用同样剂量的线虫吉克灌根, 可防治根结线虫为害。

银纹夜蛾幼虫取食叶片, 咬成孔洞或缺刻, 严重时可把叶片吃光。防治方法:可在田间悬挂黑光灯, 诱杀成虫, 收获将把田间残枝败叶收集在一起集中烧毁, 杀灭越冬虫口。在银纹夜蛾发生时用药剂防治, 用杀灭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用90%敌百虫喷雾。

2.7 采收与加工

采用无性繁殖的植株, 于栽后11月或翌年春季萌发前采挖;采用种子繁育的, 于栽后第2年茎叶枯萎后至第3年的早春萌发前可采挖。采挖应选择在晴天土壤半干半湿时采收。采收后在田间曝晒, 去除泥土后运回加工, 忌用水洗。

将根条晒到5成干时, 根条质地变软后, 用手捏顺捆扎小束堆放2~3 d使其发汗, 然后再摊放晾晒至全干, 去须修芦, 剪去细尾即成商品。

摘要:介绍了丹参的特征特性, 综述了丹参的栽培技术, 包括繁殖方式、选地整地、移栽、肥水管理、摘除花薹、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 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肖克硕, 王迎迎, 高致明, 等.丹参苗期生长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5) :97-100.

[2]胡晓黎, 田玲, 刘娜, 等.丹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2) :213-214.

[3]杨素贞.丹参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 :12-13.

[4]何平高.丹参的丰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08 (6) :46.

[5]朱金英, 贺洪军, 张书良, 等.航天丹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11 (12) :100-102.

[6]强文全, 王彦清, 王建明.丹参的药用价值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57 (5) :272-273.

[7]丁志军, 蔡丽静, 徐新龙.丹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6 (8) :6.

上一篇:会计委派制实践研究下一篇:膀胱癌围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