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璜酸钠(共8篇)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1
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起病突然、治疗时间长期且反复、见效慢等特点, 发病后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刺激脑内自由基与乳酸生成, 进而加剧患者的病情进展, 影响患者的良好预后[1]。为探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在保护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提高脑梗死患者治愈好转率, 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 本文应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治疗31例脑梗死患者, 并与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行对照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头颅CT或MRI显示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38例, 脑叶10例, 丘脑4例, 多发性6例, 腔隙性4例;合并疾病为高血压25例, 冠心病18例, 糖尿病10例, 两种以上9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31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0例;年龄46~76岁, 平均 (61.24±6.92) 岁;病情分度:轻度14例、中度12例、重度5例;研究组31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9例;年龄44~76岁, 平均 (60.58±6.95) 岁;病情分度: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分级、梗塞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第4届)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相应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属血瘀证型, 诊断参照卫生部 (1995年) 制定的血瘀证标准[3]。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均为脑梗死首次发作且发病时间≤72 h;均签署治疗方案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无应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的禁忌证[4]。 (2) 排除标准:出血性脑卒中和有出血倾向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肝、肾功能不全者;依从性差和不按规定服药者;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 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以抗血小板凝聚, 脑水肿、颅内高压者予甘露醇 (浓度20%) 以降颅压, 高血压者予降压处理, 糖尿病者予胰岛素降糖处理, 冠心病者予改善冠脉供血处理, 酌情予给氧、维持电解质和水平衡, 保护脑细胞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 (国药准字H31022558, 规格:2 m L/10 mg, 厂家:上海第一生化制药有限公司) 静脉滴注治疗, 60 mg注射液+250 mg氯化钠溶液 (浓度0.9%) , 1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均在治疗前、后行自由基与血液流变学生化检查, 每周行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
1.5 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指标: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NDS评分、Bathel指数 (BI) 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评分[5];自由基生化指标:血清丙二醛 (MDA) 、脂质过氧化物 (LPO) 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6];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7]。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自由基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SOD活性均明显升高, MDA与LPO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研究组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MDA与LP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临床效果评价指标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周时的四项评分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周、4周时, 两组的NIHSS、NDS评分均明显降低, ADL、BI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三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组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生化检测, 各项生化指标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患者中2例出现注射部位皮肤瘙痒, 调整滴速后症状得到缓解, 未经特殊处理, 停药后短期内症状消失。
3 讨论
SOD、MDA与LPO作为反映体内抗氧自由基水平的主要指标, 其水平变化是脑梗死患者出现缺血再灌注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8]。相关研究表明, 脑梗死患者因体内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坏死, 造成细胞多处于应激状态, 刺激自由基生成, 同时患者体内SOD活性降低, 清除自由基能力减退, 导致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的动态平衡状态遭到破坏, 加强自由基的连锁反应, 进一步加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 最终导致病情向脑梗死进展[9,10]。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SOD活性均明显升高, MDA与LPO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表明丹参酮ⅡA璜酸钠可以有效降低体内MDA与LPO水平, 提高SOD活性, 在抗氧自由基的效果较理想, 具有较强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为丹参酮ⅡA璜酸钠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 可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保护神经细胞[11]。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临床效果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治疗2周、4周时, 两组NIHSS、NDS评分均明显降低, ADL、BI评分均明显升高, 表明常规西医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上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且研究组治疗2周、4周的NIHSS、N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ADL、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丹参酮ⅡA璜酸钠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生活能力上效果较显著, 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改善患者的预后。祖国医学认为, 脑梗死属“中风”范畴, 其病因病机为脉络不通、血行障碍, 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为治疗方法。历代本草认为, 丹参归心、心包和肝经, 具有活血痛经、祛瘀止痛之药效, 适用于血瘀、血瘀兼热所致的各种病症[12]。《本草纲目》中记载:丹参能破宿血, 补心血。因此, 丹参酮ⅡA璜酸钠作为从丹参中提取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获得的水溶性钠盐, 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 可用于治疗脑梗死。本研究结果与曹运朝[13]的研究成果类似, 进一步证实丹参酮ⅡA璜酸钠治疗脑梗死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好转率, 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得出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丹参酮ⅡA璜酸钠能够改善患者脑部组织供血不足, 降低脑组织与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 分析原因与丹参酮ⅡA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微循环的药理作用有关。丹参酮ⅡA通过扩张小动脉, 不仅可以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血黏稠度, 而且能刺激侧支循环的开放, 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液灌注, 进而相应提高脑组织的抗自由基能力, 减少因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14,15]。关于丹参酮ⅡA璜酸钠在不同精神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患者中的深入应用价值, 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验证与证实。
综上所述, 针对脑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功能、生活能力与血液微循环, 且具有较强的脑保护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 对照组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 自由基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SOD活性均明显升高, MDA与LPO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SOD活性 (5.96±0.13) 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85±0.11) U/mL, MDA水平 (8.36±0.93) mmol/mL与LPO水平 (10.57±2.16) mmol/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10.54±0.52) mmol/mL和 (13.25±2.61) mmol/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周、4周时, 两组NIHSS、NDS评分均明显降低, ADL、BI评分均明显升高, 且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丹参酮ⅡA璜酸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丹参酮ⅡA璜酸钠,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2
[关键词] 胰激肽原酶;丹参酮Ⅱ-A磺酸钠;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 R25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83-02
糖尿病肾病即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的病程改变主要是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壁增厚,基质增多,血管平滑肌和系膜细胞增生有关。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尿蛋白,往往呈进行性发展,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是患者重要的致残原因。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微量蛋白尿期),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可逆转肾脏损伤,延缓病情进展。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胰激肽原酶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0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3例(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有确切的糖尿病病史。②尿蛋白排泄率(UAER)增加,6个月连续尿检3次,其中有2次24 h尿白蛋白清除率(UAER)超过20~200 μg/min。行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和其他肾脏疾病引起的尿蛋白增多。其中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压等可逆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治疗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及胆固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给予积极降糖,良好的血压控制(<130/90 mmHg),在此治疗基础上两组均注射胰激肽原酶(济生,济南维尔康生化制药有限公司,H20056124)40 U,肌肉注射,1次/d。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诺新康,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H31022558)6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
1.3 监测指标
尿蛋白各项指标(MA1b、TRF、β2-MG、α1-MG、IgG),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SCr、BUN、SBP等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尿微量蛋白及生化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前后TC、TG、IgG、SCr、BUN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Cr、BUN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MA1b、TRF、β2-MG、α1-MG、HbA1C、SBP治疗后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0.05)。见表2 ~ 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年)空腹血糖(mmol/L)尿微量白蛋白(mg/L)
对照组
治疗组41
4221/20
22/2062.0±5.0
61.0±7.08.7±3.1
8.2±3.26.7±2.2
7.1±1.3320.9±25.3
291.2±39.6
表2 两组尿蛋白等检测结果()
组别MA1b(μg/mL)TRF(ng/L)β2-MG(μg/L)α1-MG(μg/mL)IgG(μg/mL)
对照组
治疗组
P40.1±12.6
11.7±3.40
<0.015.70±2.30
3.10±0.83
<0.01 320.6±91.6
149.27±29.6
<0.0147.2±12.7
17.8±8.40
<0.0514.6±7.3
9.60±5.10
>0.05
表3 患者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组别TG(mmol/L)TC(mmol/L)SCr(μmmol/L)BUN(mmol/mL)HbA1C(%)SBP(mmHg)
对照组
治疗组
P2.06±1.47
1.30±1.21
>0.055.13±1.48
4.70±1.22
>0.0578.00±11.10
79.00±16.00
>0.055.80±1.70
5.90±1.80
>0.059.87±2.10
8.15±2.04
<0.05161±29
122±28
<0.05
3 讨论
胰激肽原酶是从猪胰腺中提取的一种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循环系统酶[1],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是人体胰激肽原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激肽系统的主要限速酶,能使激肽原酶降解为激肽,通过激活激肽系统,作用于动脉壁和毛细血管,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和跨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胰激肽原酶还是一种活化因子,能激活纤溶酶原,提高纤溶活性,使血浆中纤维蛋白质含量下降。陈坚梅[2]研究认为胰激肽原酶降低尿微蛋白的作用与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血流变学从而控制蛋白尿的作用有关。
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经磺化而得的一种水溶性物质,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最丰富、结构最具有代表性的丹参酮[3],具有通经之功效,能改善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保护红细胞膜,减轻肾小球硬化[4]。同时丹参酮ⅡA具有减轻钙超负荷调节及调节钙稳定的作用,降低肾内高压,从而减少尿蛋白排泄[5]。此外,丹参酮ⅡA能增强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一氧化氮(NO注射液)的释放,具有抗氧化损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6]。
本研究将胰激肽原酶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观察结果显示胰激肽原酶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更有效的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的排泄,而不影响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苏欣.怡开对DW超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65-66.
[2] 陈坚梅.胰激肽释放酶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1995,3:45.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121-1122.
[4] 钟先阳,罗仁,魏连波,等.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13-15.
[5] 张洁,曾晓荣,杨艳,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丹参素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19(3):270-273.
[6] Lin R,Wang WR,Liu JT,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tanshinoneII Aonhumanum 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in juredbyhy peroxide and itsmechanism[J].Ethnopharmacol,2006,108(2):217-222.
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关物质测定 篇3
1 仪器与试剂
丹参酮ⅡA磺酸钠精制品 (自制100703、100714、100718、1 0 0 7 2 5) ;丹参酮Ⅰ磺酸钠 (纯度:9 8.2 3%, 实验室合成并精制)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10766-200416) 。Agilent 11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配有Anastar色谱工作站)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 (70∶30) (加庚烷磺酸钠 (0.5g→1000mL) , 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1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μL。
2.2 测定法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25mg, 精密称定, 置50mL量瓶中, 加入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 即得。
对照品溶液 (1) :取供试品溶液1mL置100mL量瓶中, 加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对照品溶液 (2) :取丹参酮Ⅰ磺酸钠对照品、丹参酮ⅡA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 加流动相稀释成每1mL含丹参酮Ⅰ磺酸钠和丹参酮ⅡA0.02mg的混合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 (1) 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调节检测灵敏度, 使主成分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10%, 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 (1) 、 (2) 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出现与对照品溶液 (2) 两个主峰相对应的峰, 均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的4.0倍 (4.0%) ;其他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 (1) 主峰面积的4倍 (4.0%) 。结果见下表1。
2.3 最小检出量
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 将此溶液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μg、0.5μg、0.05μg的溶液。分别精密吸取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得最小检出量为0.5ng。
2.4 专属性试验
(1) 酸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0.1mol/L HCl溶液1mL, 放置30min, 用0.1mol/L NaOH调pH为中性,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2) 碱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入0.1mol/L NaOH溶液1mL, 放置30min, 用0.1mol/L HCl调pH为中性,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3) 氧化分解:取供试品溶液1mL, 加入1mL双氧水, 放置30min, 测定分解产物, 约分解3%。 (4) 光分解:取供试品溶液5mL, 在 (4500±500) LX灯下放置3h后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5) 高温分解:取供试品溶液5mL置60℃水浴中放置3h, 放冷, 定容, 测定分解产物, 几乎未分解。
取酸、碱、双氧水、流动相空白、上述溶液及2.2项下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本方法的专属性好, 可用于有关物质的测定。
3 讨论
检测波长选择:取对照品适量, 加水制成每1mL含0.5μg的溶液, 照分光光度法[3], 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结果本品在226nm、271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考虑到波长靠近200nm溶剂峰一般比较大, 故选271nm为检测波长。
流动相选择:首先选用甲醇-水 (60∶40) , 结果保留时间太长;后调节比例, 使甲醇比例增大, 结果保留时间仍然太长;后在流动相中加了少量庚烷磺酸钠, 结果出峰时间明显提前, 保留时间合适, 只是峰不对称;后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结果峰保留时间合适, 且峰形比较对称。最终选择流动相为甲醇-水 (70∶30) , 加庚烷磺酸钠 (0.5g→1000mL) , 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
国家药品标准[4]采用用薄层色谱法控制有关物质, 但其灵敏度较低, 所以我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最终确定本方法准确, 可靠。
参考文献
[1]钱名堃, 杨保津, 顾文华, 等.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J].化学学报, 1978, 36 (3) :199-205.
[2]柳永青.丹参酮ⅡA磺酸钠含量测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 :65-66.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2005年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ⅣA.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4
关键词:丹参酮ⅡA磺酸钠,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是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血供给不足, 而引发的暂时性缺氧或缺血症状[1]。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属于拮抗性的血管紧张Ⅱ, 能够使血管得到扩张, 微循环、心肌缺血等得到有效改善。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 并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6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分为研究组 (n=30) 和对照组 (n=35) 。研究组30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63.2±6.4) 岁, 平均病程为 (9.6±3.2) 年, 并发症:糖尿病8例, 高血脂9例, 高血压13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5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641±6.2) 岁, 平均病程为 (9.7±3.3) 年, 并发症:糖尿病9例, 高血脂11例, 高血压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状等方面, 无显著性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心绞痛抵抗药物, 静脉注射1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 每天注射2次;静脉滴注2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溶液+205 m L的0.9%氯化钠溶液, 每天滴注1次, 疗程为14 d, 同时每天给予100 mg肠溶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聚集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给予20 mg辛伐他汀, 起到降脂作用[2]。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以静脉滴注使用50 mg丹参酮ⅡA磺酸钠溶液+200 m L的5%葡萄糖, 每天滴注1次, 疗程14 d。
1.3 临床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呈直立状;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仍然存在一定心绞痛症状, 但发作频率有所减少, ST段恢复程度>50%, T波变浅或者呈双向状态;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存在持续性心绞痛, ST-T无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统计软件PEMS 3.1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用t检验, 以P<0.05为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心绞痛改善显效16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0%;对照组心绞痛改善显效9例, 有效18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77.1%, 研究组心绞痛改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两组对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ST-T心肌缺血性改善显效14例, 有效12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6.7%;对照组ST-T心肌缺血性改善显效10例, 有效16例, 无效9例, 有效率为74.2%, 研究组ST-T心肌缺血性改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两组对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 两组对比,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腔变得狭窄, 或者冠状动脉出现痉挛, 心肌出现暂时性缺氧或者缺血症状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等。临床上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 并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将自由基有效清除, 对血管细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供给量, 使血管得到扩张, 平滑肌功能得到增强;能够使心肌氧气消耗量有所减少, 对心肌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心绞痛改善状况、ST-T心肌缺血性改善较对照组高,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结果证明, 加以注射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 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韩秀莲, 王树虎.丹参酮ⅡA磺酸钠佐治冠心病心绞痛60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8 (11) :76-78.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 m L∶10 mg,批号:国药准字H31022558)。SOD、MDA试剂盒均购置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 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10±20)g,由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070101。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分别为丹参酮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丹参酮组于术前3、2、1 d及术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 mg/kg);同时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大鼠禁食12 h,自由饮水,采用乌拉坦(40 mg/100 g)腹腔注射麻醉,取腹部正中切口,分离出腹主动脉,在髂总动脉分叉处上方0.5 cm处用动脉夹阻断腹主动脉,以远端动脉变扁平及搏动消失为标准,阻断2 h后,再灌注4 h。假手术组不做腹主动脉阻断,其他步骤同丹参酮组。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
丹参酮组与对照组在腹主动脉阻断后2 h,各随机选8只大鼠从下腔静脉采血2 m L;另8只大鼠再灌注4 h后,相同方法采血。假手术组在对应时间相同方法采血。检测血清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SOD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制作病理切片
再灌注4 h后取大鼠后肢骨骼肌,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后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组内、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及LSD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丹参酮ⅡA对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缺血2 h及再灌注4 h,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血清SOD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均降低(P<0.05);丹参酮组血清SOD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均减少(P<0.05)。对照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 h比较,血清SOD活性进一步降低(P<0.05),MDA含量进一步增多(P<0.05);而丹参酮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 h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缺血2 h比较,△P<0.05
2.2 丹参酮ⅡA对大鼠骨骼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大鼠后肢骨骼肌染色均匀,肌纤维排列整齐,横纹清楚,肌核清楚可见;对照组肌纤维水肿,大部分横纹消失,胞浆淡染,部分肌核消失;丹参酮组肌纤维水肿明显减轻,大部分横纹清楚可见,肌核比较清楚。见图1。
3 讨论
各种原因造成的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尽早恢复血液供应是解决缺血性损伤的主要集中点,然而当缺血组织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细胞超微结构、功能、代谢与电生理等方面会出现进一步损伤且有加重现象,这种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2]。严重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造成肺、肾、心、胰腺、脊髓等远隔脏器及组织的损伤,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因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十分重要。
目前国内外用于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西药,由于其毒副作用等原因,仍未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种中药作为天然氧自由基清除剂,作用温和,副作用较少,在防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4]。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祖国医学认为,“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其功效可见一斑,丹参酮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其中丹参酮ⅡA为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5]。临床上已有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并获得了肯定疗效。
目前国内外丹参酮ⅡA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脑,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比较骨骼肌病理组织学变化,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本实验研究发现,缺血2 h及再灌注4 h,丹参酮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SOD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均减少(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最根本机制是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和细胞内钙超载以及随之而来的微血管功能障碍[6]。SOD存在于细胞中,对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平衡、保护细胞免受损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OD活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7]。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代谢产物,因其能与膜磷脂、蛋白质分子等形成共轭交联和聚合结构,使膜的基本特性改变,蛋白质活性丧失,进而致细胞死亡[8]。测定MDA的含量可以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反映组织中氧自由基的含量及机体细胞受氧自由基攻击而损伤的程度[9]。本实验也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升高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因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增强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代谢产物,达到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肢体的作用。
本实验还发现,大鼠肢体缺血2 h,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增多(P<0.05);再灌注4 h与缺血2 h比较,血清SOD活性进一步降低(P<0.05),MDA含量进一步增多(P<0.05);而丹参酮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 h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从而证明大鼠肢体缺血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已减弱,氧自由基生成已增加,再灌注后这一程度进一步加强,机体损伤进一步加重;而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预处理后,再灌注后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未进一步减弱,氧自由基生成未进一步增加,可见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肢体有保护作用。以往研究证实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缺血期即已启动,再灌注时氧进入缺血组织作为电子接受体,使氧自由基大量增加,结果使脂质过氧化反应迅速加强[10]。缺血骨骼肌再灌注后,仍有较大比例的营养性毛细血管不能灌流,从而延长组织缺血缺氧时间,加重组织损伤[11]。
本实验在光镜下观察大鼠骨骼肌病理变化时,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肌纤维水肿,大部分横纹消失,部分肌核消失。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预处理后肌纤维水肿明显减轻,大部分横纹清楚可见,肌核比较清楚。说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鼠骨骼肌受损,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骨骼肌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ⅡA的药理特性有关。国内有研究者建立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HE染色可见肌纤维广泛盘状及空泡样改变,肌横纹消失,肌纤维间有大量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见明显肿胀,血管壁内皮细胞上有白细胞黏附,可见肢体再灌注损伤是以缺血为基础,通过自由基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致肢体微循环障碍,最终损害肢体组织的一组损伤[12]。丹参酮ⅡA可以改善实验动物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率[13],达到改善肢体微循环,减轻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综上所述,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使大鼠血清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减少,减轻骨骼肌组织的损伤,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为,该药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代谢产物,改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肢体微循环。本实验证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用于临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丹参酮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6只。丹参酮组在术前3、2、1 d及术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 mg/kg);同时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丹参酮组与对照组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各组缺血2 h及再灌注4 h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大鼠后肢骨骼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h,与对照组比较,血清SOD活性均增多(P<0.05),而MDA含量均降低(P<0.05)。丹参酮组大鼠血清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 h比较,血清SOD活性进一步降低(P<0.05),MDA含量进一步增多(P<0.05);而丹参酮组大鼠再灌注4 h与缺血2 h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光镜下观察丹参酮组骨骼肌组织损伤比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6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LEADDP) 丹参酮,IIA,磺酸钠 (Tan)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是造成糖尿病足、溃疡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一旦出现下肢缺血的临床症状 (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 , 则治疗相当困难。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治疗LEADDP, 缓解患者的症状、保全患者的肢体。我科采用丹参酮IIA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依据
(1) T2DM诊断依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 (2) LEADDP的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分四度[1]:Ⅰ度:下肢麻木和冷感, 肢体末端皮温降低;Ⅱ度: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间歇性跛行;Ⅲ度:休息时下肢疼痛;Ⅳ度:出现溃疡和坏死。 (3) 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管腔狭窄、动脉硬化、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量及速度下降[2]。 (4) 踝/肱动脉血压比值:ABI≤0.9, 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的症状[3]。 (5)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病变。
1.2 一般资料
142例T2DM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 男56例, 女16例, 年龄44~80岁, 平均67岁;糖尿病病程2~23年, 平均7.5年;出现下肢血管病变1~7年, 平均3.6年。对照组70例, 男51例, 女19例;年龄46~79岁, 平均63岁;糖尿病病程2~20年, 平均7年;出现下肢血管病变1~6.5年, 平均3.5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症状, 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青光眼和出血性疾病, 并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血管病变, 血糖控制在空服血糖6~8mmol/L, 餐后2h血糖8~10mmol/L。两组患者无论从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糖尿病病程、LEADDP病程, 诸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3 治疗方法
在常规给予糖尿病饮食和口服糖尿病药物和 (或) 胰岛素治疗基础上, 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 qd, po, 甲钴胺50 mg, tid, po, 西洛他唑100mg, bid, po。治疗组加用丹参酮IIA (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生产) 80mg, 对照组加用脉络宁注射液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mL各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使用2~3周。
1.4 观察指标
给药前后观察患者的下肢皮温、发凉、麻木感、静息痛的轻重、测量无痛行走的距离和能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的变化、下肢或足部疼痛 (趾坏死或溃疡除外) 、足背动脉搏动、静息ABI。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测基本恢复正常, 行走距离增加100%以上, 静息ABI>0.9, 夜间睡眠良好。有效:上述症状基本改善, 足背动脉搏动好转、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测好转, 行走距离增加50~99%, 静息ABI≤0.9, 夜间睡眠好转。无效:上述症状基本无改善, 检查无变化、静息ABI<0.9, 夜间睡眠无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设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均能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分别为87.5%和62.8%。经统计学处理 (P<0.05) , 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3例出现头痛, 2例出现心悸。对照组5例出现头痛, 7例出现心悸, 2例出现皮肤瘙痒, 1例出现皮疹。均对症处理缓解, 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所有病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压无明显异常变化。
3 讨论
我国有关研究发现, 有1/5~1/4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 7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和病程超过2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将近一半有下肢血管病变[4]。其发病原因复杂涉及许多方面, 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微血管病变等早已是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最早的改变是血管内皮损伤, 随之, 胆固醇、三酰甘油, 沉积于血管壁, 形成斑块;同时, 血小板的黏附、凝集性增强, 释放血栓素A2 (TXA2) 及前列腺素E2 (PGE2) , 刺激血管壁中层平滑肌增生, 使前列腺素E2 (PGE2) 生成减少, 导致PGE2-TXA2比例失调, 促使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
丹参是我国的传统中药, 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丹参素 (p-3, 4二羟基苯基乳酸) 及丹参酮。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从丹参中分离出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 (tanshinoneⅡA) 后经磺化得到的水溶性物质, 在药理活性上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6]。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解除血管痉挛, 加速血流, 从而能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它通过调节腺甘酸环化酶和磷酸二脂酶活性, 促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 (cAMP) 的浓度增加, 激活依赖cAMP的一系列蛋白激酶;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内的游离Ca2+, 使Ca2+不能与肌原蛋白及肌球蛋白结合, 从而扩张血管, 增加了血管壁的血液供应。同时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当组织cAMP增加时, 血小板内c AMP也增加, 从而降低其黏附性, 使血液黏稠度降低, 改善血流变, 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内皮细胞损伤。此外, 还能清除体内大量的自由基, 促进组织细胞修复, 抗氧化, 减少内皮素释放, 具有对抗前列腺素E2及血栓素A2的不平衡作用, 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升高。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多合并末梢神经病变, 其所引起的下肢缺血往往比较严重, 但临床症状不明显, 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应做到早发现, 早期积极治疗。通过临床观察,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8%, 这些充分说明, 丹参酮IIA具有良好的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缺血症状, 疗效肯定, 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蕊, 刘树国.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J].临床荟萃, 2000, 15 (7) :336.
[2]朱禧星.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0.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3.
[4]王爱红, 许樟荣, 王玉珍, 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大血管病危险性-4675病例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2) :1137-1139.
[5]潘长玉, 高研, 袁申元, 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1, 9 (6) :323-326.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7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日本岛津LC-10Atvp型高效色谱仪;Rheodyne 7725i型液相色谱进样器;美国Alltech公司ChromTek色谱工作站;Cintra 10e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澳大利亚)。
1.2 试药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含量:99.32%,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化教研室);丹参酮ⅡA磺酸钠原料药(批号:031101,031102,031103,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剂教研室);甲醇为色谱纯(Dima公司);实验用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制成10μg/ml的溶液,进行紫外扫描(200~400 nm)。由图1可见,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227 nm、254 nm和271 nm波长处有吸收峰,在271 nm波长处吸收最大,故选用271 nm为含量测定波长。
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Luna-C18(4.6 mm×250 mm,10μm);流动相:0.01 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三乙胺(35∶65∶0.5,磷酸调节pH至5.5±0.1);检测波长:271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丹参酮ⅡA磺酸钠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大于1.5。理论板数按丹参酮ⅡA磺酸钠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色谱图见图2。
2.3 溶液的制备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50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操作均在避光下进行),作为对照品溶液。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25 mg,精密称定,置50 m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操作均在避光下进行),作为供试品溶液。
2.4 线性关系考察
准确称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12.5 mg,置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0.5 mg/ml的对照品贮备液。准确吸取对照品贮备液0.1、0.5、1.0、1.5、2、2.5、3.0 ml分别置10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5.0、25.0、50.0、75.0、100.0、125.0、150.0μg/ml的标准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试验。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浓度X对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Y=38 436.8X+6 385.6(r=0.999 9,n=7),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浓度与峰面积在0.10~3.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2.3.1”项下对照品溶液(100μg/ml)20μl,重复进样5次,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测定色谱峰面积,RSD=0.20%,结果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对同一样品溶液(批号:031101),在室温下于不同时间(1、2、3、5、8 h)分别进样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测定色谱峰面积,RSD=0.23%,说明样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8 h内基本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
按“2.3”项下方法,以同一批样品(批号:031101)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按外标法分别测定含量(标示量%)及计算RSD。结果平均含量为99.96%,RSD=0.12%。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照品6份,分别置50 ml量瓶中,再在各瓶中分别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原料,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含量测定项下方法测定。测得方法回收率为99.70%,RSD=0.80%。
2.9 样品含量测定
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3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流动相pH值的选择
试验采用常规反相离子抑制色谱法测定,由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结构中含有酸性基团,在较低pH下可能抑制其解离,形成R-SO3H,使分子型增多,在反相柱上保留延长,而导致色谱峰拖尾。试验证实,当pH值调至5.5±0.1时,峰形较为对称。因此,最终确定流动相pH=5.5±0.1。
3.2 流动相中三乙胺的作用
丹参酮ⅡA磺酸钠结构中磺酸基团的硫原子与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上的残余硅醇基可形成氢键,使色谱峰拖尾,峰型展宽。若在流动相中加入适量三乙胺,可使其与药物的硫原子竞争残余硅醇基,大大减少硫原子氢键的形成,使峰型变窄。试验证实,未加三乙胺时,丹参酮ⅡA磺酸钠峰拖尾因子T为1.29,随着三乙胺加入量的增加,峰对称性逐渐增加,当三乙胺浓度增大到0.5%时,丹参酮ⅡA磺酸钠峰拖尾因子T为1.15,继续增大浓度对峰型并无明显改变,因此确定三乙胺的浓度为0.5%。
本实验进行了适度的强制降解试验来验证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包括酸解试验、碱解试验、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氧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峰与杂质峰能达到基线分离,杂质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含量测定没有干扰。因此,所建方法专属性较好。
摘要: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丹参酮ⅡA磺酸钠原料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Luna-C18(4.6mm×250mm,10μm)色谱柱;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三乙胺(35∶65∶0.5)(磷酸调节pH至5.5±0.1);检测波长:271nm;流速:1.0ml/min。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0.10~3.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原料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法,丹参酮ⅡA磺酸钠,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张文军,包晓峰.丹参酮Ⅱa磺酸钠抑制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c-myc基因表达[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4(1):45.
[2]华浩明,王灿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防治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2):123.
[3]江凤林,冯俊.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3):307.
[4]柏承文,黄志军.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8.
[5]陈晓龙,杨建中.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2):168.
[6]谢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108.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丹参酮ⅡA磺酸钠[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WS1-10001-(HD-0923)-2002.
丹参酮ⅡA璜酸钠 篇8
关键词:磷酸肌酸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基层医院,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肌梗死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 病死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1]。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在获益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老年冠心病患者, 常因多种疾病并存而导致治疗矛盾,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手术风险、缓解治疗矛盾十分重要。我院急诊科近年来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PCI术后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4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48例, 选取病例均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2年制定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治疗适应证, 进行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并达到成功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高血压且控制不稳定者。观察组86例患者男58例, 女28例;年龄43~76岁, 平均 (63.2±6.8) 岁;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 急性心肌梗死33例。B组48例患者男31例, 女17例;年龄45~73岁, 平均 (32.8±7.1) 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 急性心肌梗死12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经急诊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治疗, 均在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及氯吡格雷300mg口服;支架植入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进行抗凝5d。术后氯吡格雷至少口服1年,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在术后给予磷酸肌酸钠 (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193) 1g溶于6m L注射用水中静脉推注, 静脉推注时间不少于2min, 2次/d;丹参酮Ⅱa磺酸钠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1022558) 50mg, 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 L稀释静脉滴注, 1次/d。两种药物术后均连续治疗一周,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使用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1年, 观察并记录心脏性死亡例数、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情况、支架内血栓形成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 或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 并同时记录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随访结束时生活质量水平 (QOL评分) [3]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 两组患者均无心脏性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无严重出血病例。观察组出现心绞痛发作1例, 无冠状动脉旁路术及再次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病例,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对照组出现5例心绞痛发作, 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术1例及再次冠状动脉支架术1例,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观察组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率、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随访结束时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χ2=1.374,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动脉介入治疗 (PCI) 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大量的徇证医学研究证实PCI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许多研究结果表明[4], 急诊应用PCI技术治疗冠心病具有缓解症状快、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急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于此同时, 在PCI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也十分关键, 其可提高冠心病患者对PCI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作用更为突出。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基础上, 术后给予磷酸肌酸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 结果较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术后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率、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明显降低 (P<0.05) , 显示观察组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QOL评分发现, 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1) , 显示观察组用药可更显著保护心肌细胞、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
磷酸肌酸钠可进入心肌细胞内生成ATP, 为心肌细胞供能;同时可抑制肌纤维膜上5核苷酸酶, 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内能量底物和核苷酸的分解[5]。另外, 本品可在心肌细胞膜的微小结构水平, 通过膜磷脂的双极头进行电荷交换而与之附着, 从而稳定膜磷脂, 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 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 其对动物心肌梗死有缩小梗死面积的效应, 在一定剂量下可增强心肌收缩力[6]。本研究提示, 在PCI术后联合应用磷酸肌酸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 可有效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缺血缺氧, 促进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物的分解, 协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循环状况, 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民, 施健学.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760-1762.
[2]黄少毅.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8) :42-43.
[3]李伟玲, 佘海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15 (4) :13-14.
[4]王红.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用药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7) :254-256.
[5]杨廷, 孙秀娟.磷酸肌酸钠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血清BNP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9) :2363-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