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4-10-06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精选10篇)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糖尿病肾病, 不但会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 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病, 不但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同时还为糖尿病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为探索研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该院于2011年1月—2013年7月展开早期糖尿病肾病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的临床研究, 其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7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 男, 40例, 女28例, 年龄44~71岁, 平均年龄 (55.5±1.5) 岁。其中伴发高血压患者26例。患者纳入标准2: (1) 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2) 糖尿病肾病诊断依据Mogensen制定的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3) Hb Al C (糖化血红蛋白) <7.0%,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0 mmol/L, TG (甘油三酯) <1.7 mmol/L; (4) 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患者排除标准: (1) 存在原发性肾病; (2) 存在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患者; (3) 其他疾病引发的肾脏损害[2]。将所有68例患者按照掷骰子法分为丹参川芎嗪组与对照组, 丹参川芎嗪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 (56.5±1.5) 岁, 对照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44~71岁, 平均年龄 (54.5±1.5) 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以低蛋白饮食、控制血糖、调整血脂治疗, 给予患者盐酸贝那普利片 (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648;规格:10 mg, 7片/板/盒) 治疗, 10 mg/次, 2次/d。

1.2.2 丹参川芎嗪组

所有患者均以低蛋白饮食、控制血糖、调整血脂治疗, 给予患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生产企业: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959;规格剂型:5m L*5支) 治疗, 将10 m 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250 m 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治疗, 1次/d。14 d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尿β2-MG (β2-微球蛋白) 、晨尿UAER (尿微量蛋白排泄率) , 计算出早晨8点尿UACR (尿白蛋白肌酐比) , 测定TNF-α (肿瘤坏死因子-a) 、IL-6 (白介素-6) 、IL-8 (白介素-8) 。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尿β2-MG、晨尿UAER, 早晨8点UACR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丹参川芎嗪组患者治疗后尿β2-MG、晨尿UAER, 早晨8点UACR较对照组下降显著,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β2-MG、晨尿UAER, 早晨8点UACR对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8、TNF-α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丹参川芎嗪组患者治疗后IL-6、IL-8、TNF-α较对照组下降显著, 两组患者治疗后IL-6、IL-8、TNF-α对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1) 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血糖与血压, 降低蛋白尿流失的速度等。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逆转患者的病情, 促进患者康复[3]。

(2) 贝那普利属ACEI类药物, 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 避免生成ANGII, 阻断RAS, 缓解肾小球的三高状况。同时, 研究发现, 贝那普利还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缓解胰岛素抵抗, 促进糖类物质代谢转为正常, 进而避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提高肾脏功能等作用[4]。贝那普利成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经典方法。

(3)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使用丹参川芎嗪与患者微量蛋白尿, 尿蛋白排泄率的改善显著相关, 故设计该实验欲进一步了解其机制。既往研究证实丹参川芎嗪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酸、丹参酮、四甲基吡嗪。丹参酸、丹参酮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与凝聚, 促进血管扩张, 改善微循环, 避免形成血栓, 同时还能够修复血管内膜, 保护肾脏并促进恢复肾功能。四甲基吡嗪可以抑制细胞凋亡, 改善微循环, 并进一步避免患者病情的进展[5]。

(4)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能够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对肾脏细胞的表达以及IL-6、IL-8、TNF-α等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产生刺激, 而细胞炎性因子能够以自分泌或者旁分泌方式引发炎症级联效应[6]。IL-6能够对肾小球中的系膜细胞分裂以及产生细胞外基质产生刺激作用, 肾小球滤过膜厚度增加,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 导致蛋白质滤出。IL-8能够对促进炎性蛋白的分泌, 促进炎性细胞的浸润, 同时还可以诱导生成TNF-α。TNF-α能够对系膜细胞产生刺激, 生成氧自由基, 对肾小球的内皮细胞以及基底膜造成损伤, 能够诱导生长因子以及炎性介质的产生, 促进肾小球硬化;TNF-α可以促进合成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前列腺素, 对抗凝血功能形成抑制, 促进形成血栓;TNF-α还可以促进肾脏慢性炎症的产生, 使肾脏纤维化, 甚至直接导致细胞凋亡[7]。正是因为产生了这些细胞炎性因子, 才使得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的微循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基质膨胀, 系膜细胞增殖并大量产生前列腺素, 导致肾小球内部微血管改变, 致使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发生改变[8]。故我们认为丹参川芎嗪改善早期肾病的机制可能与炎性因子的变化有关。

(5) 在该研究中, 丹参川芎嗪组患者治疗后尿β2-MG (13.48±6.25) 、晨尿UAER (89.78±15.64) 、早晨8点UACR (67.08±7.64) 、IL-6 (8.04±2.35) 、IL-8 (100.08±34.64) 、TNF-α (22.50±9.25) 较对照组治疗后尿β2-MG (17.88±7.65) 、晨尿UAER (189.77±14.09) 、早晨8点UACR (81.77±6.84) 、IL-6 (13.01±4.07) 、IL-8 (124.77±54.84) 、TNF-α (37.78±10.65) 显著下降。严瑞等联合应用丹参川芎嗪与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肾病, 其尿β2-MG、晨尿UAER) 、早晨8点UACR也得到较大的改善, 魏新平等将丹参川芎嗪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 其尿β2-MG、晨尿UAER) 、早晨8点UACR、TNF-α显著降低, 杨立艳等联合应用丹参川芎嗪与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提示丹参川芎嗪能够有效改善炎性因子, 值得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4 结语

综上, 丹参川芎嗪能够有效降低尿β2-MG、晨尿UAER、早晨8点UACR以及细胞炎性因子数量, 改善患者抗炎指标活性, 促进肾脏功能恢复, 达到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衍慧, 周巧玲, 黄玉宇.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对照研究[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3, 33 (6) :733-736.

[2]陈洁.前列地尔联合黄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3 (6) :269-271.

[3]常颖.丹参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4) :40-42.

[4]孟庆玲.丹参川芎嗪治疗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及对血脂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 2013, 10 (8) :32-33.

[5]王姝琴.丹参川芎嗪联合a-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 2013, 10 (6) :32-33.

[6]孟庆玲.丹参川芎嗪治疗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及对血脂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 2013, 10 (8) .32-33.

[7]常颖.丹参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4) .40-42.

[8]潘满立, 王静飞, 庞秀花.益气养阴活血祛湿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 2014, 33 (2) :134-137.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2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浆D-二聚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西医治疗外,中药治疗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观察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的变化做比较,进一步探讨丹参川芎嗪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临清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确诊为UAP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0~70岁,平均59±11岁,选择的病例表现为近期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疼痛时间较长,胸痛程度加重,可伴出汗。入院后经常规应用抗UAP,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疗效不佳,且心绞痛发作时有心电图有明显的ST段动态演变,经心电图及心肌损伤血清标记物(如,肌红蛋白、心肌酶、肌钙蛋白)检查临床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抗凝禁忌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川芎嗪治療组(治疗组)60例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对照组)60例,两组其他治疗方法相同,如抗血小板治疗,抗缺血治疗等。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研究的可行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如硝酸酯类药物改善心肌缺血,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等),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7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D-二聚体的检测。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坚持治疗而剔除。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80%,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80%,心电图ST-T改变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80%,心电图ST-T改变>50%或T波恢复正常;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口服或静脉用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均减少<50%,心电图未发现明显改善。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试剂盒由挪威AXIS-SHIELD PoC AS公司提供。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3

1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其血流量, 抑制血栓形成, 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及增强心肌收缩能, 从而使心肌得以有效的保护。因此, 丹参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疾病的治疗。有报道称, 丹参液治疗冠心病及心绞痛总有效率可达89%, 其中54%的患者可见心电图明显改善, 而且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也有显著变化[2]。丹参还可用于儿童川崎病的治疗, 蒋红雨在对69例患儿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丹参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3.9%, 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为94.4%, 两组差异不显著。

2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肺源阻塞性心脏病患者, 由于缺氧刺激, 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使血黏度增加, 进而使患者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另外, 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反复感染, 红细胞聚集增加, 也是引起血黏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对于该病的治疗, 降低患者血黏度及抗氧自由基是治疗关键。丹参可清除再灌注产生的氧自由基, 尤其是再灌注内皮素的产生, 扩张血管, 降低肺动脉压, 同时也有显著的降血黏度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 丹参对通气/血流比值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可改善组织缺氧, 有相关报道证实, 丹参注治疗肺心病可取得显著的疗效。有学者曾经对40例急性肺炎患者采用丹参治疗, 发现患者发热及啰音消失[3]。这主要与丹参可增加肺组织的顺应性, 使肺泡渗出减少及对患者低氧血症的改善等因素有关。丹参还可预防早产儿肺出血, 杨名勤对58例患儿的对照研究结果 (显示, 采用丹参治疗的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患儿。刘学工等对3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治疗, 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主要与丹参改善肺及支气管微血环, 调节免疫状态及抗感染等作用有关。

3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泌尿系统中的应用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 采用丹参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 降低胆固醇, 还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血状态, 与皮质激素疗效更好。有学者对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 在10%的葡萄糖液中加入16 m L丹参液静滴, 同时采用强的松口服, 共治疗20 d, 总有效率达95%, 28例完全缓解, 9例部分缓解[4]。丹参具有活血化於, 使肾血液循环改善, 血流量增加, 可用用急性肾炎的治疗, 有报道表明, 30例急性肾炎患者采用丹参液治疗, 消肿时间、尿蛋白转朋时间、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及镜下血尿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4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丹参液具有抗凝作用外, 还有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 可使脑组织细胞血供氧供得以改善, 减少自由基生成, 使细胞膜更加稳定。迄今为止, 有不少关于采用丹参液治疗脑血栓及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痛成功的报道。沈一问等对30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丹参治疗组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他们认为这主要与丹参可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孪有关。丹参还可应用于颅脑损伤、偏头痛、眩晕及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的治疗。陈卫群等采用丹参治疗43例颅脑损伤患者, 结果显示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降低, 昏迷时间缩短, 存活率提高。张爱萍对2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丹参治疗, 10 d为1个疗程, 根据患者情况治疗1~2个疗程, 结果显示, 5例 (25.00%) 患者第1疗程结束后明显好转, 10例 (50%) 患者第2疗程结束后明显好转, 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丹参稳定血管舒缩功能及微循环得以改善有关。

5 复方丹参液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

丹参可减轻肝脏微循环障碍及抗过氧化, 对肝细胞起着较强的保护作用, 同时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而且丹参可通过提高血浆纤维蛋白水平, 抑制肝纤维化形成, 对肝纤维化细胞具有促进再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胃黏膜血流, 促进黏液分泌, 促进细胞内钙外流, 使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 可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5]。因此, 丹参可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胃炎等疾病。除此以外, 还有关于丹参治疗急性腹泻及中毒性肠麻痹、肝癌镇痛、胃癌术后应用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陈昭来对48例中毒性肠麻痹患儿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用丹参治疗, 治疗2 d, 38例有效。这可能丹参减轻肠壁血管痉挛及改善肠壁血液循环, 肠壁水肿减轻等有关。

6 复方丹参液治疗其他疾病

丹参液还用于原发性面神经麻痹、肩关节周围炎、银屑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 复方丹参液作为一种中药制剂, 具有活血化於、抗过氧化、调节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 可广泛用于临床上各种心源性疾病及非心源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辅以丹参液治疗, 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摘要: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具有扩张血管、抗过氧化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的中药制剂, 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治疗, 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 其治疗多种疾病的疗效已得到临床证实,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疾病需要适当辅以丹参液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丹参,药理应用,微循环

参考文献

[1] 阿尼湾·依拉音, 张富国, 张晓丽.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 2006, 36 (4) :240-242.

[2] 张亚懋, 于波.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46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5, 26 (12) : 1274.

[3] 杜丽娜.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咽异感症33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6, 14 (2) : 41.

[4] 刘晓艳.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42例[J].江西中医药, 2006, 37 (277) : 31.

丹参注射液的临床新用途 篇4

将首次肾移植患者22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112例,B组109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B组不使用丹参注射液,其余治疗与A组完全相同。A组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使用丹参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0天。结果:术后前6天A组24小时尿量明显大于B组(P<0.05)组;术后前5天A组血SCr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分别有6例(5.35%)及13例(11.93%)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内,A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7.14%),B组9例(8.2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5天和第10天,A组的全血黏度均较B组低,血小板聚集率A组亦较B组明显减低(P<0.05)。A组移植肾段动脉、中间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B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以减轻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肾微循环,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是肾移植术后早期理想的辅助用药[1]

治疗肝纤维化

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丹参组47例,生脉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丹参组加丹参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生脉组加用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35天。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丹参组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脉组HA、LN、PC-Ⅲ及Ⅳ-C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4项指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疗效明显优于生脉注射液。

阻止硝酸酯的耐药性

将84例入选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消心痛),B组(消心痛加复方丹参注射液组)、C组(消心痛加维生素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但硝酸酯类药物均采用消心痛,用法为15mg,每日4次,治疗时间均为10天。B组在此基础上加丹参注射液40ml溶解在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每日1次;C组给予维生素C3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结果:①三组患者临床耐药的发生情况比较,A组耐药发生率为64.28%,B组为28.57%,C组为35.71%,B、C组较A组低(P<0.05),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三组SBP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治疗前收缩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5天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但B、C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P<0.5)。至第10天,A组血压回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组虽有回升,但仍较治疗前低(P<0.05);B组无明显回升。B、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③三组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测量结果比较:治疗前肱动脉基础内径值(D0)、肱动脉舒张反应(D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血管舒张反应(D2)、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1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EID降低,B、C组EDD提高(P<0.05)。④三组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mRNA、(内皮源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表达变化。三组治疗前ET-mRNA、eNOS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0天后,B组ET-1mRNA表达下降,eNOS mRNA表达升高,C组eNOS mRNA表达也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但C组eNOS mRNA表达低于B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部分阻断硝酸酯耐药的发生,优于维生素C,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eNOS、ET-1mRNA表达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有关[2]

治疗慢性湿疹

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苦参汤外洗治疗。处方:苦参10~100mg,生地黄、白鲜皮、黄柏、士茯苓、蒲公英30g,蛇床子、地肤子各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1000~2000ml,分2~3次局部外洗,同时取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内服赛庚定,每次2mg,每日3次,特非那丁每次60mg,每日2次;去炎松-尿素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苦参汤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具有较强杀菌、消炎和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田晓辉,薛武军,丁小明,等.丹参注射液在肾移植后早期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04.

2 王静,吴时达,陈守春,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硝酸酯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25.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高血压患者66例。男36例, 女30例, 年龄50~82岁, 平均年龄 (62.88±3.65) 岁, 体质量45~69kg, 平均体质量 (55.67±3.58) kg。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66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出血的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无心肌梗死、继发性高血压、严重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病等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52~79岁, 平均年龄 (63.12±3.21) 岁;对照组:男性21例, 女性11例, 年龄50~82岁, 平均年龄 (61.45±3.09) 岁。在治疗期间, 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其他降压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部位、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到住院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等基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为了探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我院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实验组) 34例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32例。两组病例入院后分别经5~7d脱水控制颅压、调控血压、防治上消化道出血、促进脑代谢和营养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 全部患者血压均控制在180/110mm Hg以下。实验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20m L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液250m L) , 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脱水、降压、控制血压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21天观察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

1.3 疗效评价

1.3.1 血肿体积观察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21天观察血肿体积, 进行头颅CT检查, 测量患者血肿体积。血肿体积的计算:血肿体积=π/6×最大血肿层面水肿区域的长轴×短轴×层数。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21天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0~45分) 。

1.3.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21d进行疗效评定,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是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是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高于18%, 包括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资料测定数据以均数 (±s)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研究的6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部位、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到住院治疗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等基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肿量都有吸收, 实验组治疗前后血肿量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组间治疗后血肿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组间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减少幅度大,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有极显著性差异a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b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见表2。

注:a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具有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特点的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或脑内小动脉坏死、脂质透明变性、微夹层动脉瘤或小动脉瘤形成。目前,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强调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降纤、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最大程度改善脑组织的供血, 减少缺血区域的不可逆性损伤[4]。

我国的中医理论主张,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该以活血化瘀为主。近年来, 活血化瘀的药物已经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疗效较好。根据国内多项研究报道, 复方丹参用于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高黏血症和高脂血症等的治疗, 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和降香二药, 具有行血通脉经络和破宿血生新血的功效。尤其是近10年来,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报道不断增多[5]。本研究中, 实验组血肿体积吸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安全有效, 有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 并且能显著改善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丹参具有抑制凝血、激活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 抑制缺血再灌注区细胞凋亡、抑制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浸润和PGE2的合成, 防止肾损伤、改善微循环, 同时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 可以减少缺血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6,7]。

目前, 有关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报道还比较少, 还没有明确规定合适应开始使用、最大剂量是多少等。为了安全起见, 我院选择在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的第7天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经过临床观察得出以下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早期予活血化瘀治疗, 可以显著地促进血肿吸收, 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可降低脑血栓形成的概率,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复方丹参注射液价格低廉, 基层医院容易获得, 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杏瑜, 梁卫权, 肖志衡.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在高血压患者中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31 (15) :2181-2182.

[2]邵道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10) :84-85.

[3]田万管, 沈洪, 黎檀实, 等.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4) :3-4.

[4]Kulkens S, Hacke W.Thrombolysis with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review of SITS-MOST and other Phase IV studies[J].Expert Rev Neurother, 2007, 7 (7) :783.

[5]胡仁琳, 凌芳.丹参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J].实用心血管病杂志, 2007, 15 (1) :24.

[6]郑莉萍.复方丹参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6) :2385-2387.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 男35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67岁。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有均衡性。以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联合制定的标准为基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诊断。评定患者的标准:在患者发生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时, 行心电图检查并且诊断结果为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70例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 急性心肌梗死30例。排除合并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初期均只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 保护患者的心功能, 抑制心肌重塑,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进行降压治疗。此外, 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连用14d。

1.3 测定指标

在临床用药期间要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24h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次数, 检测其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次数和每次缺血所持续时间, 还要观察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次数。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患者的血常规、肌酸磷酸激酶 (CK) 等的变化要采用常规检测, 并且要随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如肝肾功能异常等) 。

1.4 统计学方法

测定的结果以 (x¯±s) 表示, 采用SPSSl0软件行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所持续的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s-CRP及血脂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及血脂各指标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及血脂各指标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这表明丹参注射液在治疗中发挥了其药理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加用丹参后, hs-CRP水平降低的幅度很大, 从而反映出丹参还有消炎的功能以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所以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 加用丹参协助西药治疗效果更佳。

中药丹参的功效是活血祛瘀、安神、养血。其治疗冠心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促进血流动力, 改善微循环, 抗血栓形成, 稳定斑块。例如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临床病态都是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它的转归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影响十分重大。

丹参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可降低hs-CRP水平和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时间, 所以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加用丹参注射液。

摘要:冠心病患者的预后问题一直受着急性冠脉综合征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转归的影响, 所以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重要事件, 是不可小觑的。目前, 我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上以西药为主, 中药为辅, 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就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试验。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药,疗效

参考文献

[1]吕树铮.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临床诊治最新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

[2]李玉梅.中国中医学科技[J].中医临床, 2007 (14) :392-393.

[3]林转娣.岭南心血管病杂志[J].心内科, 2009 (15) :214217.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年龄60~75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92例。其中纳入标准:①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内科学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75岁, 性别不限。排除标准:①病情变化快, 就诊24h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急性左心衰竭者;②有多个器官功能不全者;③有丹参多酚酸盐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硝酸甘油静脉注射等方法,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 200mg, 日1次, 静脉注射, 共10d。治疗过程若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 立即转院治疗。

1.3 疗效判断

①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 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种, 其中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 计算总有效率。②心电图疗效:a.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恢复>0.1m V或ST段恢复正常;b.有效:ST段回升0.05mm 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 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达25%以上, 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c.无效:静息心地图无改善;d.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m V以上, 主要导联倒置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 平坦T波变倒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用 (χ2)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疗效判断比较

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治疗前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病、临床症状等组间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 对照组为78.8%,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4.2%,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的急症之一, 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差别在于:不稳定心绞痛是由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 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 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血小板聚集及刺激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缺血加重, 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 很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甚至死亡。因此治疗的中心就是在于尽早防止血栓形成, 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发展。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是由中药丹参提取的, 丹参是去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味苦, 性微寒, 归心肝二经, 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及清心除烦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丹参具有扩张冠脉、防止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及降低耗氧量等作用[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乙酸镁, 含量超过80%, 其余的紫草酸镁、紫草酸二钾和迷迭香酸钠等都是其同系物, 故其成分相对单一, 副作用少[4]。丹参多酚酸盐抗凝是通过其抗血小板聚、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等多个途径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5,6,7]。我们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静脉注射, 可明显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8.6%, 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明显, 总有效率高达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 在抗凝、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年龄为6075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2例, 按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合格病例136例, 其中治疗组70例, 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常规方法,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 200mg, 日1次, 静脉注射。治疗10d后观察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计算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 对照组为78.8%,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心电图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为74.2%,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丹参多酚酸盐,老年,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 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4) :295.

[2]叶任高, 陆在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赵娜, 郭治昕, 赵雪, 等.丹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药品评价, 2005, 2 (2) :146-148.

[4]杨志霞, 林谦, 马利.丹参对心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的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2) :93-97.

[5]徐理纳.血瘀证与活血化瘀[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223-226.

[6]邹正午, 徐理纳, 田盘英.迷选香酸抗血栓和抗血小扳聚集的作用[J].药学学报, 1993, 28 (4) :241-245.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脑血栓,临床研究

脑血栓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可使大脑出现缺氧、血流中断或者软化坏死, 导致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产生, 中老年人为其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为偏瘫、眩晕或者呕吐等。近年来, 脑血栓的发病率逐渐攀升, 其高致残率对人们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积极寻找治疗脑血栓的有效药物对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尽快恢复, 减轻脑血栓后遗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寻找更为安全且更具疗效的治疗药物, 我院对2013—2014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3例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 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3例, 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 男性17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55.42±3.17) 岁, 病程为2~11年, 平均病程为 (5.24±2.09) 年;女性22例, 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 (54.26±3.07) 岁, 病程为2.5~10.5年, 平均病程为 (5.18±2.44) 年。对照组34例, 男性20例, 年龄42~77岁, 平均年龄 (53.36±3.29) 岁, 病程为2.5~13年, 平均病程为 (5.64±2.83) 年;女性14例, 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 (53.28±3.44) 岁, 病程为2~10年, 平均病程为 (5.81±2.59) 年。临床表现: (1)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失调、吞咽以及发音方面的问题; (2) 一侧视野或者两侧视力均丧失; (3) 机体运动障碍; (4) 感觉丧失。

诊断标准:参照WHO制定的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符合脑血栓临床症状; (2) 18岁<年龄<80岁; (3) 采用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血栓疾病; (4)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脑出血患者或脑部存在肿瘤患者; (2) 有脑卒中的病史; (3) 复合多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4) 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国药准字Z53020664,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mL×10支的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血塞通注射液6mL混合剂量为250mL的0.9%的氯化钠溶液实施静脉滴注治疗, 1次/d, 1个疗程为10天。观察组给予国药准字H52020959,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量为10mL混合剂量为250mL的0.9%的氯化钠, 1次/d, 1个疗程为10天。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脑部血流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 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完全可以自主生活;显效: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能够开始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但对正常生活具有影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观察组治愈患者28例, 总有效率为94.87%, 对照组治愈患者16例, 总有效率为79.41%, 观察组总有效率 (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41%) , 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血常规、尿常规与肝功能均处于正常范围,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 讨论

脑血栓疾病具有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的特点, 此病症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直接造成患者脑部瘫痪, 危害巨大。临床研究认为, 脑血栓形成机制是因为患者的脑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加上颈椎病造成骨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或者出现痉挛。血管狭窄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严重阻碍脑部血液顺畅循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 眩晕、头晕或者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随之出现, 而且会使脑部神经产生损伤, 导致一系列疾病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 临床中治疗脑血栓主要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以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对脑血管中血流速的增加以及脑血管的扩张具有一定作用, 并可对血流动力学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同时对由于脑缺血而造成的迟发型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可提前抑制血栓形成, 效果良好。丹参川芎嗪的临床疗效之所以优于血塞通注射液, 是因为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不仅可以发挥抗凝作用, 而且可以使脑部血液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均证明, 在抑制脑血管痉挛方面, 丹参川芎嗪的解痉作用更为突出。贾跃先等人在研究中提出, 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脑血栓可以有效提高红细胞的含量, 抑制血小板发生聚集, 并降低血黏度, 改善血液流变, 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可达90.6%。本研究通过对脑血栓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发现, 观察组总有效率 (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41%) , 由此表明, 针对脑血栓疾病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安全方便, 本研究结果也与贾跃先等人的结论基本一致。总而言之, 脑血栓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短时间内即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液流速,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楼正家, 诸葛丽敏, 郑文龙, 等.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45 (15) :299-301.

[2]王代誉, 谷艳, 高晓燕, 等.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04 (09) :106-107.

[3]陈汝兴.应加强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07 (03) :131-132.

[4]贾跃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09 (23) :174-175.

[5]杨正宇, 张红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对血浆内皮素等水平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04) .

[6]张美.和血明目片联合血塞通治疗挫伤性前房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09 (05) .

丹参酮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篇9

关键词:丹参酮;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64-02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丹参酮是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等,具有较明显的心脑血管保护活性、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等。国内在丹参酮的提取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课题在查阅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近几年丹参酮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传统提取法

丹参酮的传统提取方法有溶剂法、乙醇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侯桂兰等人比较传统乙醇回流法和乙酸乙酯回流法对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传统乙醇回流法提取物中总丹参酮含量为1.114 0%±0.005 0%,丹参酮IIA含量为

0.511 0%±0.023 0%;乙酸乙酯回流法提取物中总丹参酮含量为0.076 0%±0.000 3%,丹参酮ⅡA含量为0.324 0%±0.016 0%;传统乙醇回流法对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效率优于乙酸乙酯回流法。武尉杰等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浸膏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优选,得到的醇提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提取3次,每次0.5 h。岑建斌建立了乙醇—乙醚浸提法提取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工艺:料液比1∶25,乙醚比例20%,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50 min;此工艺条件下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为0.187%。

2 超声辅助提取法

超声辅助提取法是在水浸提的同时加超声波辅助。此法不仅可以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率,同时可以避免高温对有效成分的影响。杨志伟等人以脂溶性浸膏质量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NaHCO3溶液萃取次数、NaHCO3溶液浓度、提取次数以及料液比4个因素,优选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纯化工艺,结果表明: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5%的NaHCO3溶液萃取3次,用6.48倍量的95%乙醇提取2次;该工艺脂溶性浸膏得率以及其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均稳定在一定水平,且工艺稳定可行。郜舒蕊等人以迷迭香酸、隱丹参酮、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对丹参提取率的影响,通过逐步非线性回归优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200 mL/g,提取时间10 min;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提取量分别为0.33,11.19,0.63,0.59 g/g,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加热回流法相比,其活性成分提取量无显著差异。

3 微波辅助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在水浸提的同时加入微波。此法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的优点。潘胜菊等人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丹参微波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丹参微波95%醇提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600 W、提取时间25 min、固液比1:8;丹参微波50%醇提最佳工艺:微波功率600 W,提取时间25 min,固液比1∶12;丹参微波水提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600 W,提取时间25 min,固液比1∶12。

4 酶解辅助提取法

酶解辅助提取法主要是利用酶解使原料结构变得松散,降低活性成分与原料的结合力,有利于其浸出。戴新新等人研究结果表明:未经酸碱预处理的丹参药渣,当纤维素酶C浓度为6 U·m/L、酶解4.5 d时,可使大部分纤维素降解;对不同预处理方法评价,发现碱预处理—纤维素酶C降解后的效果最佳,而相同浓度纤维素酶C酶解的酸预处理次之。与常规非酶法处理相比,经酶液降解后丹参酮ⅡA的提取量提高了82.54%,质量分数达2.451 mg/g;丹参酮Ⅰ的提取量提高了81.82%,质量分数达2.373 mg/g;隐丹参酮的提取量提高了64.4%,质量分数达1.080

mg/g;二氢丹参酮Ⅰ的提取量提高了61.3%,质量分数达0.601 mg/g。通过酸碱预处理与纤维素酶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类成分的提取率。

5 其他提取方法

除以上常用的提取方法外,也有很多研究采用了其他提取技术,如微乳闪式提取法、隔膜压滤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超高压技术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提取效果。任彦飞以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作为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指标,分别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和不同溶剂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对丹参微乳闪式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以微乳为溶剂,闪式提取法可在数分钟内提取出丹参中80%~90%的丹参酮ⅡA,工艺条件中提取次数和微乳的稀释倍数对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影响非常显著。雷燕等人利用正交试验法对丹参隔膜压滤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酮

ⅡA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计算其转移率,考察提取丹参酮ⅡA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丹参酮

ⅡA的最佳隔膜压滤循环提取工艺条件为用10倍量的70%乙醇提取30 min,显著提高了丹参酮ⅡA的转移率,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肖飞等人以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总丹参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丹参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并用平行试验考察超声强化超临界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丹参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为药材粉碎过20目筛,以与药材等量的95%乙醇作夹带剂,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 h;通过超声强化作用,萃取压力可降至18 MPa,萃取时间缩短至1.5 h,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总丹参酮的提取率分别提高0.50%,1.11%,0.28%。王迪研究将超高压技术应用到对丹参中5种丹参酮的提取中,并与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高压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200 MPa,保压时间2 min,料液比

(g/mL)1∶20。在室温下,超高压辅助离子液体提取法对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最高,且用时最短、耗能最低。

6 结语

丹参是药食兼用植物,具有极高的保健功效及生物活性,而丹参酮是丹参的有效成分,所以研究丹参酮的提取工艺,对于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侯桂兰,王春雷,芦柏震.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6):1 491-1 493.

[2] 岑建斌,區硕俊,李秀英.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研究[J].分析当代化工,2016,45(8):1 753-1 755.

[3] 郜舒蕊,赵志刚,侯俊玲.均匀设计法优化丹参中4种活性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0):8-12.

[4] 戴新新,沈飞,宿树兰.酸碱预处理后酶解提升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类成分的提取效率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8):3 355-3 360.

[5] 雷燕,陈平.隔膜压滤法提取丹参酮ⅡA的初步研究[J].海峡药学,2014(10):39-40.

[6] 王迪.超高压技术在丹参、牛蒡子和罗汉果中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丹参的临床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丹参双链酶药膜,疼痛指数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尚不明确, 许多学者认为与纤溶活性障碍及微循环障碍有关, 中医医学认为RAU是血流不畅或血液瘀滞而引起的[1,2]。为此, 我们采用局部和全身的活血化瘀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方法, 对RAU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5- 10~2007- 06复发性口腔溃疡 (RAU) 患者316 例 (男147 例, 女169 例) , 根据随机数字表, 将患者随机分为2 组:实验组157 例 (男83 例, 女74 例) , 对照组159 例 (男64 例, 女95 例) 。所有患者就诊之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主述症状的治疗。患者年龄18~72 岁, 溃疡史2~15 年, 治疗前发病频率每月至少1 次, 溃疡面愈合最长需28 d, 最短7 d。

1.2 检查项目

1.2.1 甲襞微循环及舌体颜色观察, 血液黏稠度检查

136 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舌体颜色观察, 血液黏稠度检查 (切变率选取200 S-1、 30 S-1、5 S-1、1 S-1) , 在一定的切变率 (shear rate) 范围内 (200 S-1以下) , 血液黏稠度 (blood viscosity) 随切变率增高而降低, 表现出非牛顿型流体的粘度特性。

1.2.2 疼痛程度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尺 (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 评分测量法[3]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1 疗程后疼痛指数以评价疼痛的强度:在10 cm的线段上均匀标记0~10共11 个数字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受试者根据其痛感标出疼痛分值。

1.3 治疗方法

1.3.1 药膜处方

复方双链酶药膜:复方双链酶5 万U, 硫酸新霉素5 g, 醋酸强的松0.3 g, 地卡因0.7 g, 聚乙烯醇浆液等配制成4 cm×5 cm大小药膜, 厚度为0.15 mm, 共制2 000 张备用。庆大霉素药膜:除复方双链酶及新霉素外, 其它成分及制备方法同复方双链酶药膜, 同时加庆大霉素80 万U。

药膜使用方法:要求在溃疡前黏膜充血期或溃疡第1 天开始贴敷药膜。根据病变面积大小, 将剪成大于溃疡面的药膜贴敷患处。贴后3 min疼痛明显减轻, 药膜在1~2 h后完全溶化。贴后1 h内尽量少讲话。最好暂不漱口、喝水, 防止药膜脱落。

1.3.2 治疗分组

实验组:丹参注射液10 ml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1 次/d静滴, 10~15 d为1 疗程;局部贴敷复方双链酶药膜, 4 次/d。对照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 ml, 1 次/d肌注, 维生素B2 10 mg, 3 次/d口服, 10~15 d为1 疗程;局部贴敷庆大霉素药膜, 4 次/d。

1.3.3 疗效标准

显效:剧痛当日消失, 4 d内黏膜充血区消失, 溃疡面愈合, 每月复发频率减少1/2, 间歇期延长1 倍以上。有效:剧痛当日消失, 5 d内溃疡面愈合, 每月复发频率减少1/3, 间歇期延长1 倍。无效:溃疡面在6 d以上愈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进行t检验和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 组患者中实验组平均病程 (1.12±0.72) 月, 平均年龄 (39.63±13.44) 岁;对照组平均病程 (1.47±1.08) 月, 平均年龄 (42.27±15.08) 岁, 2 组性别、年龄和病程上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2.2 甲襞微循环及舌体颜色观察, 血液黏稠度检查

多数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及舌体血运有轻度异常, 血液黏稠度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后甲襞循环、舌体颜色及全血黏稠度均明显得到改善 (表 1) 。

2 组间治疗前全血黏稠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2.3 疗效比较

2.3.1 2 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2 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强度均明显降低。治疗1疗程后疼痛强度差值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0.01) (表 2) 。

2.3.2 2 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愈合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 3) 。

3 讨论

RAU是一种发病因素十分复杂, 与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缺铁、免疫等方面有关, 尤其是局部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增高, 黏膜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以后, 引起微血管炎、局部黏膜缺血坏死、管周淋巴细胞浸润等, 导致RAU复发[1]。中医医学中瘀血的含义比较广泛, 血流不畅或血液瘀滞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因素。本文316 例患者治疗前有甲襞微循环轻度异常及舌体颜色改变, 血液黏稠度有不同程度增高。这反映溃疡与微循环障碍或血液淤滞有很大关系。根据上述的原理和辨证,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台对RAU进行局部和全身综合性治疗。为了达到活血化瘀、溶解局部血栓,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较快缓解疼痛, 加快溃疡面愈合, 全身静滴丹参注射液, 局部贴敷复方双链酶药膜,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实验主要要通过自身对照,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统计结果表明对照组复发频率、间歇期与治疗前病史叙述的差别不大, 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用药有明显的缩短溃疡愈合期、溃疡直径缩小、间歇期延长、复发频率降低的效果。临床要求全身用药10~15 d为1疗程, 局部用药一般在黏膜出血充血期或溃疡第一天就开始, 经观察, 多数患者贴敷后疼痛几分钟内缓解, 数小时内充血区消失 (表 2) ;黏膜恢复正常颜色, 溃疡未见形成。因此我们认为, 药膜使用越早越好。表 3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4.1%, 其中显效达66.9%。经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舌体颜色都明显得到改善, 血液黏稠度都有所降低, 有的降为正常 (表 1) 。

每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比较:P<0.05;①治疗1 疗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疼痛指数相比P<0.01, ② 2 组疼痛强度差值有明显差异 (P<0.05)

2 组①显效率之间比较:P<0.01, ②总有效率之间比较:P<0.05

复方双链酶药膜主要针对口腔环境和疾病的特点而设计研制的。复方双链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精制所得的一种混合酶, 即链激酶与脱氧核糖核酸酶, 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消除黏膜炎症充血水肿, 近年来已用于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及牙龈炎[4]。若药物来源紧张也可采用尿激酶或蛇毒抗栓酶。由于该酶类受温度影响, 故制成药膜后应保存在冰箱里, 临用时取用, 以免降低药效。新霉素为一种广谱抗生素, 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本药膜经抑菌试验, 较庆大霉素药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枯草杆菌敏感性强, 对白色念珠菌也有抑菌作用。强的松能降低细胞的通透性, 减少炎症的渗出, 改善微循环, 促进局部代谢。地卡因属于局部麻醉剂, 能穿透黏膜, 作用快、效力强, 有良好活血化瘀, 溶化血栓的作用。

综上所述, RAU患者血液流变学增高[5], 本研究通过活血化瘀疗法改善微循环, 对RAU的治疗, 能明显提高疗效, 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明振.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70-371.

[2]林梅, 李秉琦, 张文清, 等.复发性口疮患者口腔粘膜微循环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0, 8 (3) :161-164.

[3]Lundeberg T, Lund I, Dahlin L, et al.Relia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of three different pain assessments[J].Rehabil Med J, 2001, 33 (6) :279-283.

[4]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医用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1979:47-49.

上一篇: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下一篇: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