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2024-05-15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精选12篇)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1

油茶又名茶子树, 在山茶科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较高、具有生产价值的油用物种总称, 属于常绿小乔木, 其寿命可以达到几十年至几百年, 是我国木本油料之一。使用其制作出的茶油是绿色、健康的食用油, 品质优良, 可以和橄榄油相提并论, 有“东方的橄榄油”之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油茶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 油茶慢慢进入了国际市场, 为油茶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1 选择油茶园的建立地点

根据油茶的生长特性和适应性, 建立油茶园应该选择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地势平坦、海拔100~500m、排水好、交通便捷、具有较好的水电设施、土壤质量好、质地疏松、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肥力强的位置。江西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 非常适合油茶生长。

2 油茶园的规划

2.1 油茶园小区划分

为了方便栽培油茶, 在油茶园内应该划分栽培小区。坡度<15°的地区按照长方形划分, 面积在1hm2左右, 坡度在16~25°之间的地区按照自然环境划分, 面积在1hm2以上。

2.2 油茶园道路设置

油茶园的主干路设置在林地中心, 道路的宽度4~5m, 支路和主干路交叉, 路宽约3m。主干路和支干路设置在小区和小区之间, 也可以作为划分小区的界限。

2.3 油茶园水池设置

为了避免出现干旱的问题, 每4 hm2设置1个100m3的蓄水池。

2.4 排水和灌水装备设置

排水系统设置在园林的低处, 灌水系统设置在园林的高处。

3 油茶园的造林技术

3.1 整地方式

坡度在15°以内的平缓地块适合使用机械进行全垦整地, 深度50 cm。坡度在15°以上的荒地适合使用鱼鳞状或者撩壕整地, 撩壕整地的宽度为60 cm, 深度40 cm, 带状间隔300 cm。在使用这2种整地方式之前, 种植之前要先挖穴, 穴的规格是40cm×40cm×30cm。

3.2 树苗间的距离要求

根据油茶的生长特性, 幼苗在种植3年后会进入初产期, 6~7年进入盛产期。最初种植时, 幼苗的密度可以设计为3m×2m, 5年后间隔1行进行移植, 幼苗的密度调整为3m×4m。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光能, 也方便采摘。

3.3 施放基肥

在种植幼苗前的3~5天, 施放基肥, 每个穴内施放2.5k基肥, 钙镁磷肥施放0.5kg。搅拌基肥和表土后填入坑内。

3.4 选择种植苗木

要想实现油茶园艺化, 选择的幼苗品种必须适合当地的环境, 而且是国家或省级良种委员会审定的优良品种。在种植前进行苗木检疫, 并建立苗木档案。记录苗木的来源、年龄、育苗地点、良种证、经营许可证等。

3.5 苗木定值

幼苗一般在春季的2~3月进行种植, 种植前要把营养袋退出, 挖开回填穴, 把幼苗的营养土球放入穴中, 竖直放入幼苗, 回土, 踏实。回填的土要比嫁接口高5cm, 种植完成后及时浇水。

3.6 混交和套种

3年桐适合和油茶进行混交, 如果立地条件好还可以和名贵的树种混交, 可以套种15~20株/667m2。在幼林期可以套种豆类、花生、西瓜等, 这些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4 油茶园的管理技术

4.1 油茶园的幼林管理

4.1.1 幼林期的补苗。

在幼苗种植1个月后检查幼苗的成活率, 成活率低于98%时, 要及时进行补苗, 在第2年春季时检查保存率, 保存率低于95%时, 要用和成活幼苗相同苗龄的苗木进行补种, 保证幼苗林整齐的生长。在检查成活率和保存率时, 如有萌条要及时剪除。

4.1.2 除草、松土和摘心。

幼苗种植后, 每年除草2~3次, 除草的最佳时间是4~5月和9~10月, 不能在三伏天除草和松土。夏梢强萌芽枝要进行摘心, 在冬季进行定杆, 定杆高度在50~60cm。苗木种植1~2年后, 要摘除花芽, 生长状况好的幼苗会在第3年留花, 第4年结果。生长状况不好的就继续摘花, 帮助幼苗生长。每隔3年深挖1次, 深度在20~30cm。大块翻土, 捡除草蔸。

4.1.3 施肥管理。

幼苗栽植后不可以立即施肥, 要等幼苗恢复正常生长后, 可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追施一些氮肥, 浓度在0.2%即可。在9~10月份可施加复合肥, 浓度在0.5%即可。栽植2年后, 每年要施3次肥。春季施加的主要肥料是尿素, 夏季施加的主要肥料是复合肥, 尿素和复合肥的施放量控制在每株50~150g, 有机肥的施放量控制在250~500g。根据油茶园的实际情况, 逐年适当的增加施肥量。

4.1.4 苗木病虫害的防治。

油茶园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以营林措施为主, 综合地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方针。针对油茶炭疽病、软腐病、根腐病、烟煤病、尺蠖、刺蛾类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工作。在每年的5~6月、9~11月, 每隔3~4天喷洒1次水胺硫磷, 连续喷洒2~3次。

4.1.5 幼苗的修剪。

幼苗生长到60cm左右时, 需对其进行断顶处理, 适当保留幼苗的主干, 第1年选取3~4枝生长较好的侧枝, 作为主枝培养, 第2年在第1年的基础上, 选择2~3枝生长好的作为副主枝, 第3年对所选取的主枝和副主枝进行培养, 合理分配三者之间的比例, 使其均匀的分布。

4.2 油茶园的成林管理

要想油茶能够保证高产、稳产, 在油茶苗进入开花结果期, 必须要做好垦复、追肥、修建、灌溉、病虫防治等工作。

(1) 清除油茶园内的灌藤和草刺, 保持油茶园内的整洁, 提高园内的通风效果和采光效果。

(2) 每隔1年, 油茶园在冬季进行1次中耕, 每隔3年, 进行1次深耕。垦复方式分为全垦、带垦、穴垦和阶梯式垦复等, 根据油茶园所在的地理位置, 选择合适的垦复方法, 保持水土的质量。如果使用全垦, 可在油茶林之间种植黄豆、花生等作物, 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

(3) 油茶具有花果共生的特点,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 因此需要进行人工施肥, 保证土壤中含有足够油茶生长的营养。油茶不耐肥, 肥量过多会使油茶生长旺盛, 加重病虫害, 降低产量, 因此, 需要结合油茶的实际生长状况, 定期施放不同种类的肥料。

(4) 定期修剪, 剪除枯枝、病虫枝、寄生枝等影响油茶树生长的枝干, 帮助油茶树健康的生长。

(5) 油茶在长油阶段需要大量的水, 所以需要人工灌溉, 为油茶生长提供水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安装喷灌设施, 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使用水窖, 收集雨水。

5 总结

目前, 油茶市场还在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油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油茶种植园艺化可以提高产量和效率, 为油茶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所以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覃李林, 李晓铁, 周成, 等.油茶园艺化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1 (5)

[2] 黄忠.浅谈高产油茶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园艺, 2012 (3)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2

从选用良种、整地施肥、播种、栽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作 者:陈和平吴俊山 张建模 陈义勇 作者单位:陈和平(江苏省大丰市南阳镇农技服务中心,江苏大丰,224141)

吴俊山(大丰市万盈镇农技服务中心)

张建模,陈义勇(大丰市裕华镇农技服务中心)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3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成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4-49-02

水稻强化栽培是马达加斯加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水稻栽培专家经20a潜心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1-3]。与传统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强根、控苗壮秆、足肥高产等特点。此外,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即移栽时每窝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间错窝,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4]。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精神,从2004年开始,试验示范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在省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依托四川省粮食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优化、组装了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路线,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体系,通过近9a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镇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现将该技术体系阐述如下。

1 技术规程

2004-2006年,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省市区农业部门的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参数,结合本镇生产特点,进行了品种、秧龄、密度试验示范,经筛选,确立了“南充市嘉陵区集凤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集成技术方案”。

1.1 选用适宜品种 选用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耐肥力高、生长旺盛、穗型偏大的高产杂交稻。2006年以来,共选用了Ⅱ优7号、602、冈优188、富优1号、4号、优质的宜香2115、川优6203、川香优系列、Q优系列等。

1.2 培育适龄壮秧 采用湿润保温育秧,视秧龄长短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一般用种量1.5kg/667m2),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适龄壮秧。移栽冬(囤)水田的在3月10左右育秧,移栽2季田的于3月底育秧。

1.3 适时早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冬水田或早熟蔬菜田,一般移栽秧龄25~30d,叶龄2.5~4叶的中小苗。油-稻或麦-稻两季田,移栽秧龄35~50d、叶龄4~7叶的中大苗。

1.4 稀植强化栽培 在秧龄25~35d(3~4叶时,拉绳定距,采用三角形强化栽培:较低肥力、中等肥力和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分别以(25~30)cm×(25~30)cm、30cm×30cm和(30~50)cm×(30~50)cm的移栽密度,每窝3苗呈三角形栽培(株距6~10cm)。

1.5 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是前促、中控、保后,根据稻田肥力确定施肥量。一般情况下,全生育期总施纯氮12~16kg/667m2,氮、磷、钾按2∶1∶2配置。施肥方式:底肥多用有机肥(一般2 000kg/667m2),化学氮肥施用方法是底肥∶分蘖肥∶穗=7∶2∶1,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8∶2比例施用。

1.5 节水灌溉 采用浅水灌溉方式。移栽返青期浅水层灌溉(不超过3cm);分蘖期保持湿润管理,“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达到15万~18万苗/667m2时排水晒田,但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在全田总苗数达到12万~15万苗/667m2时开沟晒田;幼穗分化及抽穗期间歇性地建立薄水层;灌浆期到蜡熟期维持跑马水,采用干湿交替管水方式持续至水稻黄熟。

1.6 综合防控病虫草害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频振杀虫灯、性诱剂、春雷霉素、阿维菌素、BT乳剂、井冈霉素、井·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或按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化学农药;并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1~2次人工除草,或前作收获及移栽返青成活后酌情施用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除草剂等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2.1 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14年,9a全镇累计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1 578hm2,平均单产653kg/667m2,比常规栽培增产103kg,增产18.7%,每kg稻谷单价按2014年国家定的最低收购价2.7元计算,则每667m2净增产值278.1元,共增产值658.26万元。其中,6hm2高产攻关田单产达726kg/667m2,比常规栽培增产176kg,增产32.0%,每667m2净增产值475.2元。

2.2 节约生产成本 应用超高产强化栽培技(下转65页)(上接49页)术,虽然在施肥、灌水和除草环节增加了一点劳力投入,但在其他环节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一是省种30%,省膜40%;二是节约农药投入品费用25%;三是整个生产过程节约用水50%,节省费用30%。据测算,此3方面节省费用减去新增投入费用,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至少30元。9a共节省费用71.01万元。

2.3 社会效益显著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全镇水稻和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水稻和粮食产量连续11a增产,并多次创历史新高,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2.4 生态效益显著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发生和为害,减少化肥、农药和农膜投入量,降低农业污染,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同时,该技术减少了灌溉用水,增施了有机肥,通过稻株理想的冠层分布,高效利用太阳光能,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建立起资源利用率高、无污染、高效益的水稻生产系统,有力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10-17.

[2]梁南山,马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J].中国稻米,2005(4):22-23.

[3]隋亚云,王宇.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9-10.

[4]马均,吕世华,徐富贤,等.杂交中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17-18.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4

1 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的基本情况

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泰兴市张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分界镇、河失镇等16 个乡镇得到广泛应用,涉及农户总数31 500 户,种植面积为:2013 年1.2 万hm2,2014 年2.2 万hm2,2015 年2.8 万hm2。种植品种小麦为宁麦13,水稻为武运粳24。3 年来项目实施建立了13 个区域试验点和23 个生产示范点,试验区域和示范片情况如下。

1.1 区域试验

1.1.1 粳稻产量。2013 年3 个点次平均产量10 080 kg/hm2,比对照增产795 kg/hm2;2014 年5 个点次平均产量10 177.5kg/hm2,比对照增产877.5 kg/hm2;2015 年5 个点次平均产量10 222.5 kg/hm2, 比对照增产855 kg/hm2。 加权平均后, 比对照稻谷增产850.5 kg/hm2,增幅9.1%(表1)。

1.1.2 小麦产量。2013 年3 个点次平均产量6 720 kg/hm2,比对照增产630 kg/hm2;2014 年5 个点次平均产量6 780kg/hm2,比对照增产630 kg/hm2;2015 年5 个点次平均产量7 005 kg/hm2,比对照增产840 kg/hm2。加权平均后,比对照小麦增产718.5 kg/hm2,增幅11.7%。

1.2 生产示范

根据近3 年在泰兴市的张桥镇、分界镇、黄桥镇、珊瑚镇等乡镇23 个生产示范点统计,水稻加权平均产量为10120.5kg/hm2, 比对照增产780 kg/hm2, 增幅8.4% ; 小麦加权平均产量为6 751.5 kg/hm2,比对照增622.5 kg/hm2,增幅10.2%(表2)。

1.3 加权平均增产量

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粳稻平均产量10 138.5 kg/hm2,比对照增产804 kg/hm2,增幅8.6%;小麦平均产量6 789 kg/hm2,比对照增产658.5 kg/hm2,增幅10.7%(表3)。

2 推广粳稻 — 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产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13 年经省农委组织验收泰兴市分界镇沿界村、分界村宁麦13 产量达到7 689 kg/hm2,水稻武运粳24 实测单产达到11 080.5 kg/hm2,粳稻 — 小麦周年实产达到18 769.5 kg/hm2。2014 年经泰州市农委组织专家验收,张桥镇镇西村水稻实测产量达到11 074.5 kg/hm2,珊瑚镇二河村实测水稻产量达到10 974 kg/hm2。2015 年泰兴市农委组织专家验收小麦实产达到7 780.5 kg/hm2,水稻实产达到11 139 kg/hm2。3 年来,通过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应用,泰兴市粳稻—小麦周年产量为16 927.5 kg/hm2,增加9.51%,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泰兴市粮食生产水平。

2.2 籽粒品质得到了保证

针对宁麦13 品种和武运粳24 的生产特性,技术应用指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技术培训,开展专业化服务,技术推广区域积极推广平衡施肥调优栽培、秸秆全量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群体质量栽培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一些列技术,使项目区在高产的情况下稻麦品质提高也得到了保证。

2.3 种粮效益得到了提升

该技术推广在单位面积投入方面没有增加,通过推广应用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该技术体系在不增加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明显提高,促进了粳稻、小麦协调增产,其副产品稻麦秸秆基本以全量还田方式进行利用。平均省工6.15 个/hm2,节约成本307.5 元/hm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节约农本705元/hm2, 增加纯效益4 935.9 元/hm2。3 年增加新增纯收益30 891.5 万元、总经济效益19 407.3 万元。

2.4 产业化水平得到了加强

由于推广区域实施了各项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在产量提高的同时,籽粒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很受粮食收购和加工企业的欢迎。另外,为了方便农户出售小麦,推广区域实施镇的涉农部门配合三零面粉集团在项目区专门设立小麦收购点,收购价比其他非项目区高0.05 元/kg。水稻品质也有所提高,收购价提高0.04 元/kg。

2.5 农户种植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为了这项技术的顺利实施,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竖立技术展示标牌、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典型带动、样板田块的展示等一些措施,引导广大农户科学生产,通过项目实施农户学科技、用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带动周边村组农户科学生产。

2.6 专业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了提高推广区域技术措施的到位率, 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达到高产增效的目的。在项目实施中,整合高产创建项目、科技入户项目等,利用项目资金补贴、物化补助激发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性,在小麦的播种阶段、水稻栽插、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服务,提高了播种质量,降低了病虫草害的危害。纹枯病、赤霉病发生率远低于非示范片,农业专业化服务作用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同。

3 粳稻 — 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主要栽培技术

3.1 核心技术

3.1.1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机械化轻简种植模式。以机械化轻简种植方式、品种、接茬、密度、肥水运筹等优化为重点,以“迟熟中粳与早熟晚粳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春性中弱筋小麦少耕机条播或带状机摆播”为主体的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1]。

3.1.2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主体种植模式适用稻麦品种。 通过品种生产力比较与筛选,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南粳49等,小麦品种为扬麦16、宁麦13 等。

3.1.3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主体种植模式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高产高效和适时腾茬为核心,以机械化、轻简化、精确化手段,重点应用水稻钵苗机插与有序抛摆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旱育化控壮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少耕半精量机条播或带状机摆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3]。

3.2 配套技术

3.2.1 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配套技术。通过机械收获时,开动机械切碎与分散装置,做到秸秆切碎(5~8 cm),全田均匀分散,并用较大功率拖拉机旋耕埋没秸秆[4,5,6]。

3.2.2 测土配方与精确施肥技术。 以土定肥, 科学确定N、P、K及微肥合理比例;以产定肥,精确确定肥料用量与前后使用比例。统筹稻麦2 季肥料使用[7,8,9]。

3.2.3 病虫草绿色防治技术。根据稻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开展无公害综合防治,并实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危害。

参考文献

[1]王龙俊,蒋小忠,吴中华,等.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3(5):1-6.

[2]杜永.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龚金龙,张洪程,常勇,等.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J].中国水稻科学,2011(6):629-638.

[4]杨建昌,杜永,刘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08(6):1611-1621.

[5]周国勤,宋世枝,祁玉良,等.豫南粳稻/小麦两季高产机理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5(5):1035-1037.

[6]陈兵,李文博.江苏开创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N].农民日报,2014-05-24(001).

[7]郭九信,冯绪猛,胡香玉,等.氮肥用量及钾肥施用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12):2262-2271.

[8]尹睿,张华勇,黄锦法,等.保护地菜田与稻麦轮作田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比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57-62.

樱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分析的论文 篇5

关键词:樱桃;大棚;栽培技术

1园地选择

樱桃园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不易积涝、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保水力较强、pH值为6.0~7.5的沙壤土或砾质壤土地块。樱桃是喜水果树,建园时要充分考虑水源和灌溉条件,把园地选择在离水源近,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同时,樱桃成熟期集中,耐贮性较差,因此,要把园地选择在离销售地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2品种选择

大棚樱桃设施栽培品种应以需冷量较少的早熟品种为主,如红灯、早大果、芝罘红等,也可在以早熟品种为主的前提下,适当选择优良的早中熟品种,如先锋、美早、意大利早红等,以延长上市期。

在选择主栽品种的同时,要配置好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或接近、授粉亲和力强、丰产、优质的授粉品种。授粉比例为1∶4。宜隔2~4行主栽品种栽植1行授粉品种。

3栽植

樱桃栽植一般分冬栽和春栽2个时期。在冬季多风、干旱的地方,冬栽苗木易失水抽干,成活率降低,因此,可春季栽植。春栽宜在土壤化冻后至苗木发芽前进行,一般以3月上中旬最为适宜。

大棚栽培樱桃,一般要进行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株行距宜采用4m×4m,或4m×5m,栽植510~630株/hm2,为了增强大棚的采光性能,宜采用南北行向。

4扣棚

大棚樱桃设施栽培投入大、成本高,为了缩短回报周期,实行设施栽培樱桃的树龄最好在5年以上,产量稳定在7500kg/hm2左右时进行。

樱桃的低温需求量一般为7.2℃以下1440h。一般休眠早的地方,扣棚早,采收早,有利经营销售。以早销售为主要目的时,可在12月开始扣棚。

5棚室管理

5.1温湿度调控

5.1.1温度调控。①大棚增温:主要是棚内配备电暖气设备,或利用酿热物提高土温,促使气温升高。常用酿热物主要是鲜马粪和鲜厩肥等,施入土壤中酿热。②大棚降温: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的中午,大棚内的温度高于樱桃生长的最适温度,必须通风降温,主要采取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2种方法。③大棚防冻:可采取棚外盖草帘、寒流期间棚内加热水、霜冻前棚外熏烟等方法防止冻害的发生。

5.1.2湿度调控。①空气湿度: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太大时,可采取通风的方法降低空气湿度;但应以不影响棚内温度为准。也可升高气温以适当降低空气湿度。棚内相对湿度为100%时,温度每升高1℃,相对湿度降低5%;在5~1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相对湿度降低3%~4%。②土壤湿度:大棚内土壤湿度可通过控制灌水的措施调节。大棚内灌溉宜采取分次轮流穴灌的方法进行,以免因灌溉引起棚内空气湿度增加过大,或因灌溉大幅度降低土温。

5.2花果管理

5.2.1疏蕾疏果。疏蕾一般在开花前进行,主要是疏除细弱果枝上的小花和畸形花,每花束状果枝上保留2~3个饱满健壮花蕾即可。疏果一般在生理落果后进行,要把小果、畸形果和着色不良的下垂果疏除。一般1个花束状果枝留3~4个果即可,最多留4~5个。

5.2.2促进果实着色。①摘叶:在合理整形修剪、改善冠内通风透光条件的基础上,在果实着色期将遮挡果实浴光的叶片摘除即可。果枝上的叶片对花芽分化有重要作用,切忌摘叶过重。②铺设反光材料:果实采收前10~15d,在树冠下铺设反光膜,增强果实的浴光程度,促进果实着色。

5.2.3防止裂果。①稳定土壤水分状况:在樱桃果实硬核期至第2次速长期,要使10~30cm深土壤的含水量稳定在12%左右。②采收前喷布钙盐:采果前每周喷布1次0.299%氯化钙液,共喷3次,能增加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裂果率。

6撤膜后管理

果实采收后,撤除棚膜。及时除草,追施复合肥,并及时浇水。降雨量较大时,注意园内排水,防止涝灾。要切实搞好采果后的夏季管理,尽量疏除直立、旺长枝,采取摘心的方法控制好多次生长枝梢的生长势,使树体保持中庸。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篇6

关键词: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要求在适期播栽条件下,强调“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以提高茎蘖成穗率,培育抽穗后高光效高产群体,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1 正确理解“十字调控技术”的主要内容极其相互关系

“十字调控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壮秧是高产的基础,俗话说:“壮秧一半稻”。同时,只有壮秧才能扩行减苗,反之,秧苗不壮,扩行减苗就不能高产。因此,首先必须努力培育壮秧。扩行、减苗是水稻高产更高产的重要手段。行距不扩大,基本茎蘖苗过多,水稻群体过大,容易发生病害和倒伏,难以取得高产。调肥、控水是在“壮秧、扩行、减苗”的基础上,通过施足基肥、减少分蘖肥,提早搁田,增加、壮大有效分蘖,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并增加穗粒肥施用量,使群体稳发稳长,达到最佳质量指标,从而提高成穗率,发挥大穗优势来增加每亩总粒数(总颖花量),实现高产更高产。

2 培育壮秧

目前,应用旱育秧是培育适龄壮秧的最有效的技术,旱育秧从“壮秧先壮根”的观念出发,从而抓住了壮秧最为根本和最为关键的指标。这里介绍两种先进实用的育秧方式。

2.1 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

肥床旱育秧是在肥沃、深厚、疏松,呈“海绵”状的旱地苗床上,杜绝水层灌溉,采用适量浇水的方法,培育水稻秧苗的育秧方式。其技术关键是:1.肥床。苗床要进行严格培肥,达到肥、松、细、软、厚的标准,是实现旱育秧的基础和前提(实际生产中已越来越简化,要求降低);2.旱育。播后要严格控制水分,不缺水不浇,浇则浇透,是形成壮秧的途径和手段。

2.2 塑盘旱育秧技术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由于其高产、稳产、省工、节本,尤其是对条纹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其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的具体表现(1)高产、稳产:在淮安区产量水平一般在1100斤—1300斤之间,与手插秧基本持平,甚至略超。(2)节本:一是省插秧,一亩大田只需秧池15平方米,也就是说1分秧池可栽4亩大田,和常规水秧1分地只能栽5—6分大田及肥床旱育秧的1分地栽⒈5亩,相比省秧池显而易见。二是省种子,一般每大田可省种1-⒈5斤.(3)省工:一是秧田期省工,据资料显示,秧田期每亩大田可省0.81个工。二是移栽时省工,育出的秧苗可抛可摆,如果抛,据生产实际看一个中等熟练人一天可抛4-5亩,而一个很熟练人一天也很难栽到一亩地。三是劳动强度减轻,有人把抛秧苗比喻成“轻松愉快的劳动”,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形式。即使插、摆,运秧劳动强度也明显下降,效率也明显提高。

3 扩行、减苗

扩大行距可改善稻田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加光合效率,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纹枯病发生,使基部拔长节间增粗变短,防止倒伏,同时,有利于抽穗后增加光合产物积累而提高产量。现在,大面积生产上行距普遍较小,纹枯病等病虫害较重,所以要大幅度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扩大行距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产量水平以及栽培管理水平来确定。根据近几年实践:粳稻亩产550公斤,扩行到7.5寸,株距3.5寸,每亩2.3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9-10万苗;亩产600公斤,扩行到8-8.5寸,株距4-3.5寸,每亩1.9-2.1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8-9万苗;6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扩行到9寸,株距4-3.5寸,每亩1.7-1.9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7.5-8万。

4 肥料运筹

一般亩产600公斤水稻,大田施纯氮量在18-20公斤,磷肥(P205)5公斤,钾肥(K20)15公斤。具体施用技术为:

4.1 基肥 亩施家杂肥30担,碳铵45-50公斤或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缺锌田基肥施硫酸锌1-1.5公斤。基施碳铵要犁后深施或旋耕入土,以防止挥发流失,提高利用率。不宜用大量碳铵作面肥,以免挥发流失和烧苗。

4.2 分蘖肥 在移栽活棵后(栽后5-7天)亩施碳铵15公斤左右,作促蘖肥,以后再看苗亩施尿素5公斤捉黄塘促平衡,特别是迟熟中粳。目前楚州区水稻分蘖肥使用量普遍偏多,应改变这一做法。粘土地可将一部分分蘖肥放到基肥中使用,尤其是碳铵更应深施作基肥,比面施可提高化肥利用率一半以上。

4.3 穗肥 增施穗粒肥,争取大穗粒多,是中后期田管夺取高产增产的关键一着。能否施用穗肥,施多少穗肥,应根据前期用肥情况和中期搁田后的苗情确定。

从苗类上看,一是群体稳长型(一类苗田),表现为适期够苗,搁田后群体叶色自然褪淡,预计剑叶出生期开始封行,这类多为麦茬早发稳发田块,穗肥施用要促保兼顾,每次亩施尿素5-6公斤(大致分别在7月25日和8月10日)。二是群体不足型(三类苗田),表现为苗迟、预计迟封行或不封行,群体叶色较黄,这类多为麦茬迟栽晚发田或发生过僵苗的田块,穗肥施用要以促为主,兼顾保花,用肥量要足,7月25日前后施尿素7.5公斤促花,8月10日施5公斤左右保花。三是群体旺长型,表现为过早够苗,封行偏早,群体叶色深,高峰苗数往往超过预期亩穗数的1.5倍,原因是前期肥多或搁田不及时,一般不宜施穗肥,可补施尿素3-4公斤/亩作粒肥。

从叶色上看,一般掌握叶色不褪淡不急于施穗肥。具体标准:一是倒4叶深于倒3叶,暂不施、推迟施;二是倒4叶接近倒3叶,将要落黄,可以施,适量施;三是倒4叶淡于倒3叶,已褪淡黄,要及时重施。

5 水浆管理

5.1 前期浇灌 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间隙脱水,露田增氧,促使发根,促使土壤秸杆等有机物分解。但不能脱水搁板。

5.2 中期控水 中期控水主要是脱水搁田,在有效分蘖末期至拔节前期进行。应掌握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原则。在群体质量栽培中,掌握适宜的搁田时间,可用田间数苗法,及待发足达穗数苗的80%时就开始脱水搁田,这样才能及早控制群体高峰苗数在适宜的范围内,控制过多的无效分蘖苗,提高成穗率,使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能得到改善,不仅可防病、防倒,而且使植株挺拔健壮,根系发达,稻株体内含糖量高,叶色正常褪淡,为重施穗粒肥创造前提条件。

5.3 长穗期至抽穗期 水层间隙灌溉。特别是孕穗后期到抽穗扬花期要保持浅水层,以保抽穗整齐和安全受精结实。

温室辣椒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篇7

1 品种选择

要求温室一大茬辣椒品种耐低温、耐弱光、生长旺盛、抗病性强、连续坐果率高、产量高、有辣味, 商品性好。适合温室种植的优良品种有瑞克斯旺公司的迅驰、斯丁格、亮剑、芭莱姆等品种。

2 育苗及定植时间

2.1 育苗

2.1.1 穴盘准备

采用50孔或72孔穴盘育苗, 新穴盘可以直接使用;旧穴盘清洗干净后, 要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浸泡、晾干, 才能使用。

2.1.2 基质准备

基质用草炭、蛭石、珍珠岩配合, 配比为6∶2∶2。进口草炭不需添加任何肥料, 只需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喷水至含水量达到60%即可;国产草炭配制时每1 m3基质加入三元复合肥 (配比为15∶15∶15) 3 kg, 随水喷洒1 000倍液的多菌灵或3 000倍液的口恶霉灵, 使含水量达到60%, 用薄膜覆盖3~4 d后使用。把准备好的基质装入穴盘, 稍加镇压, 但不可过度用力, 使基质充满穴孔而富有弹性。用打孔器打孔, 孔要打在穴的中心, 孔深1.0~1.2 cm。

2.1.3 播种

把种子放在穴盘中心的孔中, 每穴1粒, 种子平放。用珍珠岩或蛭石覆盖, 覆盖面与穴盘表面相平为宜。第1次浇水要浇透。

2.1.4 苗床管理

出苗前, 保持白天温度30℃, 夜间温度15℃~20℃, 地温15℃~18℃;苗出齐后, 保持白天温度20℃~26℃, 夜间温度12℃~15℃;在幼苗2片子叶平展到真叶破心期间, 一定要严格控温、控水, 以防秧苗徒长。幼苗2片真叶时, 相对湿度70%~75%;3叶以后, 相对湿度65%~70%。为防止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病害的发生。喷施阿米西达1 500倍液、质量分数15%口恶霉灵600倍液, 或15%四霉素600~800倍液。定植前7~10 d进行通风炼苗。

2.1.5 壮苗标准

日历苗龄35~40 d, 生理苗龄四五片真叶, 株高15 cm左右, 茎秆粗壮、节间短, 叶片肥厚、色深绿, 子叶健全, 无病虫害, 根系发达, 须根多而白嫩。

2.2 定植时间

要做到“地等苗”, 当地温室辣椒定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9月初。

3 定植前的准备

3.1 清洁田园

将上茬作物的枯枝败叶、病残体等全部清理出田, 降低大棚内病源基数, 做好防治病虫害的基础工作。

3.2 施基肥

3.2.1 基肥的准备

每0.067 m2辣椒地施用优质农家肥鸡粪、牛粪 (或羊粪) (比例为6∶4) 15 m3左右 (新建大棚施20 m3) , 复合肥 (15-15-15) 75+25 kg, 硝酸钙50 kg或过磷酸钙150 kg, 硫酸钾50 kg, 硫酸镁5 kg, 硫酸锌3 kg, 硼砂2.5 kg, 生物菌肥100 kg, 豆饼200 kg。

3.2.2 施肥, 闷棚

定植前一个月进行整地, 将农家肥75 kg、复合肥和钙肥均匀撒入田中, 然后深耕, 开始药物湿闷棚, 在棚内腐熟农家肥。

操作办法:将土地旋耕后用塑料薄膜覆盖, 只留进水口浇水, 将质量分数0.5%阿维菌素 (线消等) 13 kg随水冲入。施用氰胺化钙 (石灰氮) 时, 一定要注意使用麦草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闷棚时间不短于15 d。闷棚并清除地膜后, 进行2次旋耕和2次浇水。用20 d的空闲时间来排除土壤的药物残留。

3.3 整地起垄

将25 kg复合肥、硫酸钾和微量元素、生物菌肥、饼肥, 集中施入到定植沟内, 与土壤拌匀, 然后起垄, 垄高25~30 cm。按80 cm、50 cm的宽、窄行起垄, 株距50 cm, 栽苗量2 000株/0.067 hm2左右。

4 定植至结果前的管理

4.1 定植

提前5 d顺垄沟浇一次小水, 为土壤造墒。定植时, 按浇水后留的水平线 (水印) 、垄的2/3处栽辣椒苗。要平坨定植, 不能将小苗的子叶埋入土中。应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定植, 以防高温导致秧苗过度萎蔫, 不利缓苗。浇水时, 以水面刚没过辣椒根茎部为宜, 避免浇水过量而造成沤根、烂根。

4.2 中耕松土

定植后, 中耕二三次, 目的是松土、保墒、除草、促根生长。第1次中耕深为2~3 cm, 第2次中耕深为3~5 cm, 应遵循“近根浅, 远根深”的中耕原则。

4.3 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9月初期, 气温较高, 要在中午高温、强光照时的11时—14时覆盖遮阳网;到10月下旬, 可撤掉遮阳网。保证缓苗期白天温度30℃~32℃, 夜间温度18℃~20℃, 相对湿度80%;缓苗后, 控制白天温度28℃~30℃, 夜间温度15℃~17℃, 湿度60%~70%。花期可适当降温, 控制白天温度26℃~28℃为宜。

4.4 水肥管理

及时浇缓苗水。门椒坐住, 以控为主, 不旱不浇水。但此期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应视天气、墒情进行浇水, 以地表见干见湿为宜。浇水时, 要做到小水勤浇, 不可大水漫灌, 果实坐住前浇水不带肥。若辣椒苗出现旺长趋势, 可用助壮素、甲壳素、丰收一号等调节剂调控, 且以物理调控为主。

4.5 合理整枝

等植株长到30 cm时开始吊蔓。辣椒苗留4个主枝, 根据植株长势来确定门椒是否保留。一般留门椒以防止旺秧;当四门斗椒坐住时, 应及时摘除门椒, 防止坠秧。

5 结果期的管理

5.1 温度和湿度的调控

辣椒结果期, 白天11时前的温度应不高于28℃, 之后提高至30℃。晚上控制前半夜温度18℃~20℃, 后半夜温度15℃, 湿度保持在70%。主要通过科学通风来调节温度和湿度。

在结果前期, 棚内温度较高, 应注意及时开放风口, 避免高温伤苗。一般气温在28℃以上时, 白天、夜间均全部开放 (恶劣天气除外) 风口。当夜间温度低于15℃时, 应及时将风口关闭, 以防冷害发生。

深冬季节, 即便是外界气温较低, 也应该适当通风, 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 避免灰霉病、菌核等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5.2 肥水管理

采取“小水勤浇, 小肥勤施”的肥水原则。一般情况下7~10 d浇一次小水, 水量不宜过大, 避免两畦之间的过道中出现积水。

辣椒果实长至核桃大小时, 开始进行追肥, 以高钾肥料为主, 一般采用随水冲施的方法。第1次追肥量为5 kg/0.067 hm2;当果实开始膨大, 进入盛果期后, 追肥量为15 kg/667m2, 每15 d左右追一次肥。在冬季温度较低时, 应冲施黄腐酸或甲壳素之类的生物有机肥, 施肥量为30~40 kg/667 m2。叶面喷洒质量分数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以及络合微肥, 可提高根系活力, 促进坐果。

5.3 植株调整

5.3.1 及时缠头

一般第1次吊绳选择在二分叉以下打活结, 随着植株的生长, 应及时缠头或者向上更换结点位置。缠头时, 不能用力过猛。向上更换的结点不可过于接近生长点。

5.3.2 整枝打杈

选留植株4个主干, 重点去除内膛枝, 避免植株间郁闭;保留外侧强枝, 作为结果枝培养。低温寡照的冬季以主枝结果为主;开春升温后, 转入侧枝结果为主。

主头在整个结果前期和中期是产量的主要来源, 所以不能打掉。主头以下侧枝, 留一二个花蕾, 顶端留2片叶, 打顶;结果后期, 当棚内辣椒植株长到1.7~1.8 m时, 及时打掉主头生长点, 依靠侧枝坐果和回头椒结果。

5.4 及时采摘

辣椒长成后, 应适时采摘。前期果实坐果量过大, 会影响后期产量的形成。

采摘时, 一定要将辣椒把从离层处摘下, 利于伤口的愈合, 防治病害的侵入, 提高产品的商品性。

6 病虫害防治

6.1 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坚持农业综合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植保原则。合理浇水、排湿, 降低棚内湿度, 减少发病条件。优化辣椒生长条件, 保持植株健壮抗病。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 应采取烟雾剂、粉尘剂与喷雾法相结合的方法, 尽量减少喷雾次数。

6.1.1 灰霉病

用质量分数50%腐霉利1 200倍液、48%嘧霉胺1 200倍液、50%烟酰胺1 200倍液、50%异菌脲800倍液、70%丙森锌6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 连喷3次, 间隔7~10 d。

6.1.2 白粉病

可选用质量分数0.5%氨基寡糖素 (应急克) 1 000倍液、10%苯嘧甲环唑1 000倍液、8%氟硅唑1 200倍液、4%丙环唑1 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6.2 辣椒苗死棵病害的防治

6.2.1 茎基腐病

用质量分数6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15%噁霉灵400倍液、50%福美双600倍液喷淋茎基部来防治。

6.2.2 根腐病

发病前, 用质量分数25%嘧菌酯1 500倍液、6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异菌脲800倍液交替喷雾来防治。

6.2.3 沤根

尽量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用生根壮苗剂800倍液加质量分数85%三氯异氰尿酸1 0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300倍液、6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灌根, 连续二三次, 可有效预防沤根死棵现象的发生。

6.3 虫害的防治

旱作豇豆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篇8

1 地块的选择与整理

豇豆不宜连作, 宜选择谷子、糜子、高粱、马铃薯等为前茬作物的地块。

豇豆播种前应及时深翻整地, 以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 疏通空气, 为种子和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旱作区为春播区, 单作豇豆要做到秋深翻, 播前浅耕、细耕;间作、套种时整地应随主栽作物而定。在整地时一次性施足底肥, 一般施有机肥45000 kg/hm2, 过磷酸钙300 kg/hm2及硫酸钾150 kg/hm2或草木灰300#450 kg/hm2。

2 品种的选择与播种

选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特征、特性,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豇豆品种。其纯度达到98%, 发芽率在85%以上, 大小均匀、籽粒饱满、颜色一致的豇豆籽粒作种子。播前晒种1~2天, 可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

适期播种:榆林市豇豆适播期南部为5月上中旬, 北部为5月中下旬。豇豆均为直播, 直立型豇豆播种行距一般为50~70cm, 株距10~15cm;半蔓型品种株距可为30cm;单作豇豆播种量为20~30kg/hm2, 间套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播深以4~6cm为宜。

3 施肥方法与时期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施肥原则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多施磷钾肥和钙肥, 基肥不足时应于开花结荚初期结合灌水或利用雨天进行追肥。豇豆追肥以追施氮肥和磷肥主, 一般施氮肥150kg/hm2, 磷肥40kg/hm2。

4 田间管理

豇豆的行距较大, 生长初期田间易滋生杂草, 雨后地表板结, 不利植株生长。播种后遇雨要及时破除板结, 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 松土保墒。一般从出苗到开花需中耕除草2~4次, 采用浅-深-浅原则, 以后视田间杂草及墒情, 适当中耕, 不宜过深, 以免伤根。同时注意培土。植株封垄后不宜再中耕。间套田应随主作物进行中耕除草。

5 病虫害防治

豇豆的主要病害有锈病、叶斑病、根腐病, 虫害有豆荚螟、潜叶蝇和螨类。选用抗病品种;选择两年以上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田块种植;清除田间周围的杂草等, 如发病较严重可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6 适时收获与贮藏

豇豆为无限开花习性, 豆荚应分期收获。开花结荚期较长的品种, 应多次收获。收获后要及时晾晒, 脱粒, 防止因霉变而降低商品质量。直立品种大面积种植时, 应在植株开始落叶, 有2/3的豆荚干枯, 并出现黄色时收获, 晒干后人工或机械脱粒。

豇豆贮藏前, 种子的水分应在14%以下。贮藏前要根据条件和数量的多少, 用磷化铝熏蒸后贮藏于小仓库、地下仓库、地下窖或塑料套筒中。

摘要:本文从选地整地, 选种与播种, 施肥与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黄土高原区旱作豇豆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以期指导黄土高原区旱作豇豆生产。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9

1小麦播种技术

1.1选择优良品种

选用高产、稳产、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良小麦品种。种子纯度要达到98%以上, 发芽率在95%以上。当前生产上可选用济麦22、良星66、山农22等。

1.2推行深耕深松

1.2.1 耕翻前的准备

首先, 要搞好秸秆还田, 增施有机肥。玉米秸秆还田要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打两遍, 秸秆长度低于10cm, 在5cm左右。要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增施农家肥。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kg, 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kg。其次, 要配方使用化肥。小麦全生育期亩施纯氮 (N) 12~15kg, 磷 (P2O5) 6~8kg, 钾 (K2O) 6~7.5kg, 一类田或缺锌地块亩施硫酸锌1kg。高产田把全部有机肥、磷肥, 氮肥、钾肥的50%作底肥, 其余50%的氮、钾肥于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追施。中、低产田应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 氮肥的50%~60%作底肥, 第二年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追施40%~50%的氮肥。

1.2.2深耕、深松或旋耕。

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田, 尤其高产创建地块, 扩大机械深耕面积。高产田耕深25cm左右, 中产田23cm左右。耕前对玉米根茬进行破除作业, 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压实作业。

秸秆还田量较少的地块, 尤其连续3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 要机械深松。深度25~40cm, 深松后要用旋耕机及时整理地表, 或用镇压器多次镇压沉实土壤, 然后及时进行小麦播种。

一般地块, 可深耕1年, 旋耕2~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麦田, 旋耕时将玉米秸秆粉碎, 尽量打细, 旋耕2遍。

1.2.3 耙耢镇压。

各类耕翻地块都要及时耙耢镇压。尤其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旋耕地块, 必须耕翻后尽快耙耢、镇压2~3遍。

1.2.4 按规格作畦。

秋种时各类麦田, 尤其是有水浇条件的麦田, 按规格作畦。畦宽1.65~3m, 畦埂40cm左右。水浇条件好的采用大畦, 水浇条件差的可采用小畦。

1.3足墒适期适量播种

1.3.1种子处理。

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 用2%戊唑醇 (立克莠) 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 或20%三唑酮 (粉锈宁) 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 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1.3.2足墒播种。

小麦出苗最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在适期内, 掌握“宁可适当晚播, 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做到足墒下种, 确保一播全苗。造墒时, 灌水40~50方/亩。

1.3.3适期播种。

我县适宜播期为10月1日至10月10日, 最佳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不能在适期内播种的小麦, 要适当加大播量, 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1.3.4 适量播种。

在适宜播种期内, 济麦22、山农22、良星66, 亩基本苗12万~16万。高产田就下限, 中产田取上限。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 每晚播2天, 每亩增加播量0.5~1kg。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

1.3.5 精细播种

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篇10

1 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

玉米高产创建项目2008—2013年6年共实施1.02万hm2,其中2008年在大埝乡建设万亩示范片1个,面积700.0 hm2;2009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93.3 hm2:大埝680.0 hm2、旧城713.3 hm2;2010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60.0 hm2:董口、大埝各680.0 hm2;2011年建设万亩示范片2个,面积1 336.0 hm2:旧城、大埝各668.0 hm2;2012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121.3 hm2:旧城镇673.3 hm2、引马乡680.0 hm2、董口镇693.3 hm2、大埝乡674.7hm2;2013年建设万亩示范片4个,面积2 736 hm2:大埝乡680 hm2、吉山镇707.3 hm2、红船镇668.7 hm2、郑营镇680hm2。各年度均圆满完成项目所要求的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专家的测产验收。万亩项目区6年平均产量9 618 kg/hm2,比项目实施前3年平均产量(8 044.5 kg/hm2)增加1 573.5kg/hm2,增幅19.6%,共增产玉米16 123.13 t;6 666.7 hm2辐射带动区平均产量8 407.5 kg/hm2,比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898.5 kg/hm2,增幅12%,共增产玉米90 329.2 t。特别是2013年山东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大埝乡连庄村0.67 hm2高产攻关田实打2 346.7 m2,平均产量13 674.15 kg/hm2,树立了玉米生产新的高产典型,吸引了周边乡镇村领导及种植户的参观学习,带动周围农户12 000户,社会效益显著。

2 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2.1 选用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

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内因,适宜的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在筛选适宜的玉米品种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小面积对比试验起步,在项目区建立试验展示田3 333.3 m2,每年从省内外引进新品种(系)10余个,观察各个品种的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为引进推广高产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二是高产示范引路,即对表现较好,有希望的品种,进行高产示范,让广大群众观摩各个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高产性状。三是多点示范搞推广,在项目区每个乡镇都设立一个种子示范村,以加速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筛选项目区全部选用了郑单958、鲁单818、登海605、登海618、先玉335等为主的优良品种,项目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2.2 种肥同播

“种肥同播”就是玉米播种时,将种子和玉米专用缓控释肥间隔有效距离(10 cm以上)同时播入田间,该技术可以不用间苗,一般大田后期可不再追肥,省工省力省时,同时,节约良种,提高肥效,增加产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调查,种肥同播地块,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苗全苗齐苗旺,一般可增产玉米10%~20%。

2.3 补施粒肥

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大,玉米果穗秃尖严重,直接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原因是由于密度大产量高,需肥量大,后期脱肥,养分供应不足,致使果穗顶部籽粒形成困难,导致果穗秃尖。及时补施攻粒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攻粒肥是指玉米抽雄开花散粉前的一次追肥,也是玉米的最后一次追肥,试验证明,此时期施速效氮肥120~150 kg/hm2,可增产玉米10%以上[1]。攻粒肥最佳施用时期在玉米抽雄前后15 d,最迟不超过玉米吐丝期,否则易造成玉米贪青晚熟,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

2.4 合理密植,分期去弱株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项目区以增加密度为突破口,大力推广紧凑中穗型玉米品种。据试验证明,中等肥力田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实收穗数6.3万~7.2万穗/hm2,超高产田留苗7.50万~8.25万株/hm2,实收穗数6.75万~7.50万穗/hm2。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80 cm,窄行40 cm,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增产作用。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在玉米田内,总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形成不结果穗的空秆或低矮小株,它们不但要消耗养分,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植株的光合作用。一定要分期及时拔除。据调查于拔节期、大口期和抽雄期分别剔除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弱小植株,可较常规管理弱株率减少4.2%~9.8%,平均穗粒数增加6.4~19.2粒,千粒重提高0.4~1.4 g,增产玉米5.0%~10.6%[2]。

2.5 隔行去雄

在玉米的天花(雄花)刚露出心叶时,每隔1行拔除1行的天花,让相邻1行的天花花粉落到拔掉天花的玉米植株花丝上,使其形成异花授粉。去雄时应尽量不带叶,以免减产。人工去雄可使养分集中供应雌穗,增强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据调查,玉米异花授粉可增产10%左右。抽出的雄穗应扔出田外,因其上有玉米螟等病虫,不可扔于田间[3]。

2.6 行间覆盖秸秆

麦秸麦糠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用于玉米行间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2010年、2011年连续2年做了秸秆覆盖试验,结果显示:一是增产效果显著,据试验覆盖秸秆3 000、2 250、1 50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玉米850.5、649.5、300.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1.6%、8.9%、4.1%。二是秸秆覆盖使土壤的保水性大大提高,并能抑制杂草的滋生,据2011年7月19日测定,覆盖区(覆盖秸秆3 000 kg/hm2),土壤含水量(0~20 cm)为15.8%,较对照土壤含水量(11.2%)高4.6个百分点,同时对照区有杂草20.7株/m2,而覆盖区有杂草2.3株/m2。因此采用玉米行间覆盖麦秸麦糠,对保证玉米前期生长,抵御干旱,有效防止杂草滋生起到较好的作用[4]。

2.7 适期晚收

夏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无需增加任何投入的增产措施,玉米推迟收获就是增加了对光温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每晚收1 d可提高产量1%,晚收7~10 d可增产750 kg/hm2以上。全县夏玉米吐丝期一般在7月28日至8月8日,从吐丝到完全成熟需要60 d左右,因此全县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应在9月底至10月5日[5,6]。

摘要:阐述各年度示范区实施规模及测产验收情况,介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种、种肥同播、补施粒肥、分期去弱株、隔行去雄、覆盖秸秆、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玉米的科学种植。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任兆豫,郭翔翔.玉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48.

[2]李存锋.浅谈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39.

[3]孔祥芳.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9):11.

[4]张娜.浅谈玉米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16):123.

[5]胡青峰.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7):133.

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篇11

关键词 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草莓原产于欧洲,又称为是杨莓或红莓,在俄罗斯、波兰和美国等国家种植最多。因其血红晶亮、果形酷似心脏,又被法国称为“相思果”。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20世纪,如今,我国草莓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我国主要是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引入草莓品种。“七分苗、三分管理”,由此可见,草莓苗是保证草莓产量的前提。所以。草莓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就是育苗技术。草莓的品质和产量是由草莓秧苗的质量所决定的。优质的种苗植株体内,具有发达的根系和良好的营养状况;定植后,成活生长非常迅速,且可以正常地发芽发育,促进了草莓的丰产丰收。下面,将对其营养价值和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1 草莓的营养价值

传统医学上,草莓具有诸多功效,如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脑溢血、止泻利尿、养血滋补、胃健脾、生津养肺、解热消暑、养肝明目和解酒等。草莓中蕴含着丰富的果胶和维生素,能对结肠癌等消化系统进行改善,防止痔疮和便秘的发生。草莓中含有一种胺类物质,能辅助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1]。草莓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富含丰富的维生素,人体很容易吸收和消化草莓中的营养成本,即使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女性常吃草莓,能保护头发和皮肤。草莓具有多种吃法,最好是生吃,大部分人都可食用;还可加工成罐头、果酒和果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尿路结石的人,一次不要吃的太多。

2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地块与品种选择

草莓育苗地应选择便于排水、松散的土质、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较少发生病害虫的地块。施优质腐蚀的农家肥,将土壤深翻到25~30 cm。对于地块含有较多害虫的,可拌细土450 kg、施50%辛硫磷乳施入土中,再进行起平和整细。选用具有较好耐寒性、较短休眠期的保护地栽培草莓,并选择具有较好口感以及较高产量、果形整齐的早熟品种,如甜查理、日本99、雪蜜和丰香等。

2.2 定植

对草莓过早或过晚种植,对其生长都是非常不利的,通常都是在发芽分化开始前10~15 d定植,而最适合定植期限为9月上旬。苗木的根茎直径要超过1 cm,选择4~6片展开叶。苗木要健壮无病毒、根系发达[2]。在做好的平地上栽植2行,16~20 cm株距、30~35 cm行距。栽苗选择遮阴或者是阴天,栽苗时要朝向平沟、定向栽植,这样既可提高品质,减轻病害虫,又可促进透光通风,便于管理。在栽苗后,可浇水渗透,栽培深度适合浅不露根、深不埋心,防止过深或者过浅的栽植。栽植时培细土、施展根系的苗木。如果过高的气温和过强的阳光,还需要进行遮阳,以利缓苗。根据情况进行浇水,做到小水勤浇,初期要求土表见干见湿,保证苗木有充足的水分。但也不能过多的浇水,否则会不利于苗木生民。在苗木生长期间,一旦出现死亡,需要补苗及时。为形成良好的根系,在长出3~5片新叶后,对水量适当控制。为了节约营养,将苗木上的老叶及时去除。

2.3 温度与光照调控

15~18 ℃是草莓果实发育的适合温度,如果在早季或者冬季达到这一理想的温度,对草帘、棉被以及棚膜等进行多层覆盖,通过棚膜的温室效应,实现覆盖保温的目的。10月上旬是最好的覆盖地膜时期,为了不使叶片被损伤,边盖边将苗掏出,最后用黑色的地膜覆盖,并用土压实苗的四周。黑膜的主要功效,是除草、降湿、保水、保温和吸热。让草莓不直接接触地面,进而使草莓的品质提高。这种栽培技术有利于草莓的稳产和高效。

2.4 花果管理

为了提升光合效率,可对通风透光条件进行改善,将多余的腋芽摘除。促进花芽分化,促进草莓的生长发育,降低发生病害虫的概率。在现蕾时,喷硼砂500倍1次,先用高度酒溶解,在用毛笔、鸡毛掸或扇子进行人工授粉。能使着果率进一步提高。此外,及时适度的疏花、疏果,以充分利用养分,增加单果质量;同时,大小均匀的果实,可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2.5 肥水管理

每次施肥与浇水相结合,对少施勤施的原则进行遵循。主要是施复合肥,在整个生育期,应追肥5~6次,在进行根外追肥时,可采用氨基肥和尿素等。大棚内无法接纳降雨,需要小水勤浇灌温室内的草莓,一旦遭遇连雨天,需要尽量少浇水。如果大棚有条件的话,可采用滴灌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土壤湿度过大的问题得到解决,又能节约用水,避免病害虫的滋生[3]。

2.6 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草莓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草莓病害虫,给草莓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对草莓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可结合生产经验,对经常发生的草莓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草毒炭疽病、灰霉病以及白粉病,是设施栽培的主要病害。为了规避产生过多的畸形果,需要避开在开花期喷药,药剂选择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70%的甲基托布津,为防止产生抗性,可进行交替使用。蜗类、自粉虱和蚜虫,是草莓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4]。为此,需要将残叶及时摘除,将虫网阻隔设置在防风口处,为了驱避蚜虫,挂银灰色地膜,也可采用10%的毗虫琳、以及50%的辟蚜雾,对蚜虫进行化学防治;为了有效控制白粉虱,可释放丽蚜小蜂。

2.7 适时采收

因为在草莓的一个果穗中,具有不同的各级序果成熟期,因此,要进行分期采收,通常是在晴天进行采收,避免在较高温度下的中午采收和大晴天采收。最适合采摘的时段,是傍晚转凉后或者午间高温前以及清晨露水前。草莓的果皮非常薄,果肉柔嫩,因此,采摘时需要轻放、轻放和轻摘;同时,避免损伤花萼,保障草莓质量,进一步提高草莓的商品价值[5]。同时,做好包装工作,进行分级盛放。

3 小结

本文与种植经验相结合,对草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整地定植、培育壮苗、防治病害虫、适时收获和采摘等几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解决在草莓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将富含更多营养价值的草莓提供给广大市民。

参考文献

[1]罗学兵.草莓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4):74-76.

[2]佟丽英.草莓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2015(11):9-9.

[3]曾玉清.草莓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4):134-135.

[4]王增.草莓的营养与食疗方[J].健康生活,2012(8):39-39.

[5]黄连琦.草莓的营养价值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2(4):75-76.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 篇12

1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的意义

“脱毒种薯”是利用生物及物理技术等消除马铃薯体内的病毒, 获取含极少病毒或没有病毒的种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较为严格规整, 需要按照严格的种薯技术, 对每块薯田严格把关, 保证脱毒种薯的质量。试验与推广研究结果表明, 脱毒种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种薯增产的效果显著, 表现为种薯的质量良好, 植株长势良好, 少有病毒侵染。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马铃薯的种植常常伴随着马铃薯“退化”的现象, 退化致使产量降低、产品的商品性较差。为了改革这种退化现状, 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值与产量, 分析退化原因, 病毒侵染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茎尖组织培养无病毒植株是培育良种马铃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最为有效的培植技术。“脱毒种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马铃薯种植的某种退化现象, 提高了马铃薯种植的产量, 为增加人民收入、稳定市场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不断保证马铃薯的品质与质量。

2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为了提高冬季马铃薯的产量, 不仅需要从培育良种的角度进行考虑, 马铃薯种植的各个过程都需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 从各方面提升种植效率。马铃薯是一种生产周期长、产量丰富、品质优良的植物物种, 冬季马铃薯的种植能提升土地的复种指数, 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马铃薯品种的选择看, 需要选择良种, 对于一些腐烂薯, 要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摊开薯种, 切除马铃薯腐烂部位。种薯的保管过程中, 要及时清理腐烂的种薯。种薯进行切块时, 需从中部横切下块茎, 切块时刀口注意消毒, 避免病毒的感染, 切好的薯块平铺, 切口向上放置。催芽工作要将出芽的切块放置竹萝筐中, 用布袋围盖住, 盖上3~4cm厚的湿砂, 放置10d以上, 芽眼萌发后的薯块便可播种, 播种细致, 不宜损伤幼芽。脱毒种薯是有一种高效的种薯技术, 脱毒种薯是将质量为20~30g的小整薯作为种薯使用, 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感染, 同时起到提升产量的作用。为使马铃薯种植可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种植效果, 良好的种植土壤的选择也是十分必要的, 选择肥沃且疏松的土壤, 土地排灌方便且土壤呈现微酸性, 砂质土壤更有益于马铃薯种植。整地施肥时, 不宜进行粗种, 而要进行精细整地, 基肥充足, 提早施肥, 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 需要清理畦沟, 覆土均匀。种植后, 需要对田间进行管理, 在马铃薯的块茎形成与膨大的时期, 需要利用疏松肥沃的土壤, 有效的减少杂草的覆盖率, 能有效的增强土壤的保湿性能, 促进土壤的疏松, 提高种植马铃薯的品质。适量保持土壤的持水量, 进行科学的灌溉, 能保持土壤的透水性,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在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 还需要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对于常见的病虫害, 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常见的马铃薯病害有晚疫病和环腐病, 预防这两种病害需要采用无病种薯, 在植株种植过程中, 做好消毒工作, 选用抗病的品种。蚜虫和瓢虫是常见的马铃薯虫害, 对于虫害, 可用农药进行毒杀。

3 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技术探究

3.1 马铃薯高产高效集成与推广的途径

3.1.1 大众传播

利用文字、视听传媒、静态陈列传播是有效的推广办法, 文字传播有效的利用报纸、教材、杂质等, 对农户进行讲解与宣传, 开办学习班, 传达农业研究的新成果与研究新观点, 对农业种植方面的施肥、栽培技术等进行相关的知识宣传, 这些传播方法都具备一定的号召性与权威性。信息传播最廉价的传播形式便是大众传播, 单项的沟通形式, 面向广大的信息接收者。视听传媒也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视听传媒利用电视、广播、电影等, 传播视听信息, 视听传播给予接收者一种直观的感受。静态陈列则以图片、广告、模型的形式进行展示, 这种图文介绍便于农民直观了接, 且可信度较高, 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3.1.2 集体指导

集体指导是指在小范围内, 通过讲座、小组会议的形式集中传递信息, 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指导。集体指导能提升推广的效率, 信息传递较为集中, 且范围较大。以讲座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 便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 便于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产生一种直接统一的意见。参与集体指导的人, 是就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在集体指导的推广办法下, 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 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这些集中指导的办法便于信息的传递与分享, 能有效提高农业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力。

3.2 脱毒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推广的模式

农业集成推广模式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 逐步提供各项推广信息的基础上, 形成项目计划、企业牵动、集团承包、农贸结合等多种模式, 这些模式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 促使农业发展形成新的模式。所谓项目计划型, 是指政府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 开展农业推广活动, 这些项目计划需要经上级认证与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才可定位为推广项目, 推广项目是以3~4年为期限的, 在一定的期限下, 需要完成预定的效果, 然后再形成新的推广项目。企业牵动的农业推广模式, 是指利用农业加工企业, 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与回收, 这些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有效的引导, 这些引导不断促进农民有规划的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 不断引用新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推动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牵动的推广模式, 有效地结合了科研、公司与农户, 不断达到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目的。集团承包是近年来逐渐新起的一种农业推广的办法, 这种集体是由多种部门形成的, 这类部门包括由商品供销、金融、财政、各种高新技术等内容组成, 为了达到提高质量、推广技术的目的, 集团承包内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重点实施项目, 促进良好的农业服务项目的形成。集团承包型的推广模式有利于重点、大项目的推广, 产生良好的规模效益。技物结合的推广模式, 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 这种以示范的办法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是以物资为保证, 真正促使技术得以落实, 提供配套的物资设备, 不断的促使农业技术得到真正的推广落实, 技物结合是一种用于综合型推广的农业推广项目, 其能真正实现在技术物资上配套经营。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农业推广模式之外, 还有多种有效的农业集成与推广模式, 应用不同的推广模式, 需要有效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式, 进行有效推广。

4 结语

在农闲时间进行马铃薯冬季开发种植技术的推广, 能为农民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同时也能平衡农产品市场, 对于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促使马铃薯高产高效, 需要采用有效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脱毒种薯是一种有效的马铃薯栽培技术, 为了推广这种技术, 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集成推广模式, 促使广大农民得以接受并应用此种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大, 耕地面积在慢慢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区域地理环境优势推广高产高效的马铃薯种植技术, 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平衡冬春市场, 推动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讯福, 姜成模, 玄春吉.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M].云中国马铃薯研究与产业开发.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3.

[2]余显荣, 李艳, 余梦铷, 等.冬马铃薯经济收益分析及栽培技术要点[J].西昌农业科技, 2010 (1) :12-13.

[3]张家森, 黄有惠, 马海艳, 魏永侠, 龙厚明.滕州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马铃薯.2004 (04) .

上一篇:TGF-α下一篇:比较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