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2024-06-13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精选11篇)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1

1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以PDCA (P-计划、D-执行、C-检查、A-改进) 闭环管理、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 利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 进行系统整体优化, 使企业人-机-环系统达到最佳安全匹配, 做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其核心理念为“所有意外均可避免, 所有危险均可控制”。

该体系为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转变、进而实现煤炭企业的本质安全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2煤矿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

2.1人员的本质安全化

人员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 既是安全管理的对象, 又是提高安全管理的动力, 在煤矿人-机-环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中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对人的管理应贯穿于煤矿安全工作的全过程, 相对于机、环境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 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和基础性地位。

2.2机的本质安全化

机器设备不论是在动态还是静态过程始终能够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 其安全防护 (保护) 绝对灵敏、可靠, 并且具有主动保护系统安全的性能, 一旦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失控, 机器具有纠错, 安全释放失控能量, 切断能源等自动保护功能。即使发生故障或失误也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3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 并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分析声、光、热、振动、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心理, 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 确定人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各种环境的舒适范围, 使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达到最佳匹配, 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2.4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管理的本质安全化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从危险源辨识入手, 通过系统的分析、预测、评价, 采取相应措施, 消除、减小或控制危险因素, 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程度。

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3.1风险管理规划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手段的过程。

3.2风险识别

找出、列举和描述风险, 具体就是判断在生产作业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事件、产生的后果及概率。

3.3风险分析

系统地运用相关信息来确认风险的来源, 并对风险进行估计。就是回答下列问题: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到底有多少风险?二是这些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有多大?三是若发生损失, 需付出多大代价?四是如出现最不利的的情况, 需付出多大代价?五是如何消除这些可能的损失?如果改用其他方案, 是否会带来新的风险?

3.4风险评估

判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后果。即对风险的概率及后果进行赋值, 计算出估计风险值, 并与给定的风险准则对比, 来决定风险严重性的过程。

3.5风险控制

实施风险管理决策的行为。就是要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以最少的消耗达到最优的安全绩效。具体控制目标包括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

4煤矿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一个结构化、可重复的、可审核的过程, 应该贯穿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 并确保在危险源辨识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辨识范围要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对所有工作任务要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 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当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 也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注意事项:危险源辨识范围应覆盖煤矿所辖区域以及生产运营的全过程, 包括所有工作活动和其他外界因素;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 (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 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5煤矿本安体系运行基本要求

5.1领悟体系精髓, 优化实施方案

深刻理解体系精髓是科学策划和实施体系前提条件, 最高管理层和推行人员要首先要学习领悟。体系实施方案是指导和实施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和PDCA管理模式。

5.2发挥领导作用, 落实管理责任

领导重视是体系有效推进的关键, 实施体系过程中, 出现摆花架子, 或半途而废, 或文实不符两张皮现象均与管理者有关, 只有企业最高管理者亲自组织与参与, 有效落实各级管理层的责任, 并“自上而下”推行, 才能有效推进。

5.3重视员工培训, 组织全员宣贯

开展全员培训宣贯是推动体系建立的首要任务。体系建立不是靠个别领导、安全管理办公室等几个部门的推动就可以实现的, 而是需要全员、全方位、全面、全过程地开展工作。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掌握体系的基础理论、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体系文件编写的知识、方法和要领, 才能为体系实施提供保障。

5.4明确管理责任, 合理划分职责

合理划分职责是推行体系的基础, 对体系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性作用。职责的划分要在体系三层级文件中具体体现, 并有监督落实的责任环节。同时, 要保持职责的统一性, 这样“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的口号才能落到实处。

5.5保证连续运行, 坚持持续改进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 能够促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运行过程。实施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 需要抓住关键环节, 化繁为简, 管理层要统一思想和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喜武, 等.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1093标准[S].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11, 12.

[2]郝贵, 等.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2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

10.1 前期准备

(1)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知识了解

1)了解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内涵、目标、流程

2)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剖析

3)组织各级员工进行本质安全内容学习

(2)建立健全完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机构

1)对现有的煤矿机构进行组织、合并、重组,为进行本质安全建设做准备

2)明确各机构在本质安全建设中职能

3)建立健全本质安全建设岗位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

(3)建立健全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1)建立健全各类岗位制度

2)建立健全各类奖惩制度

3)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4)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建设目标、方案流程设定

1)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明确煤矿自身本质安全建设目标

2)结合煤矿实际情况确定煤矿本质安全建设方案

3)结合煤矿实际情况明确煤矿本质安全建设详细步骤、流程

10.2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流程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设计,PDCA循环强调持续改进,其流程如下:

计划(P)阶段:

(1)煤炭企业本质安全理念导入

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学习掌握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内涵。

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最高管理层应该重视本质安全管理,并对此做出书面承诺。

(2)本质安全目标设定、建设流程方案规划

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安全管理现状,制定本质安全建设目标,规划出具体的本质安全建设步骤和方案。

具体目标建立应该满足:

1)目标要全面、要有层次(分解目标)

2)所确定的有关各项目标的指标必需可以测量。

3)为确保目标的成功实施,企业还需为实现每个目标确定合理的和可实现的时间表。

4)目标更切实际

(3)法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程序导入

制定识别和获取相关本质安全法规、标准、其他要求的程序。

及时更新有关法规、标准、其他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这是持续改进的基础。

(4)机构设立与职责明确

在煤矿原有的组织机构基础上,按照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对组织机构进行整合重组。明确各机构在本质安全建设中职能。

(5)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本质安全管理相关措施

制定煤矿本质安全各类故障制度,奖惩制度,完善相应管理措施。

实施(D)阶段:

(1)管理要素设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历史事故发生机理、生产原理、自然地质条件等明确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要点所在,找出管理要素,明确要素管理目标和实现措施。

依据要素可能产生风险进行管理要素风险源识别,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方法。

要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废弃等全寿命周期过程以及火灾、爆炸、透水、顶板等主要灾害危险全方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价。

(2)安全培训、本质安全意识和能力建立

为企业各层次人员提供本质安全管理所需的安全意识、技能和能力的培训,确保员工安全并有能力完成其职能。

人失误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最频繁的原因。因此,对员工进行严格地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非常重要。

(3)安全文化建立

安全文化是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灵魂。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本质安全文化,并制定安全文化的实施具体方案。

(4)应急响应

评价潜在的事故和应急响应需求,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提高个人防护能力,减少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及其影响。

(5)记录与档案管理

建立并保存本质安全管理的记录和档案,以利于企业改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证实其有效性。记录和档案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记录和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记录和档案都要有目录清单。根据记录

和档案的内容,落实保管单位,分别由专人保管。应规定并记录保存期限,加强监督管理,由授权人员进行记录的销毁。

检查(C)阶段:

(1)本质安全管理监控

按照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对煤矿日常的本质安全建设进行适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事故、事件、不符合标准与纠正

(3)内部审核与外部评价

通过内外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方式,评价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内部审核,有时称第一方审核,即企业的员工或其他人员以企业的名义进行审核。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

改进(A)阶段:

依据内部审核和外部评价找出一个周期内煤矿本质安全建设与目标和要求的差距,在下一个建设周期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抓好机电管理 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篇3

一、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不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不到位。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对固定设备和流动设备的管理未能按《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机电专业质量标准化标准》进行,达标率低。

3.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到报废的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与《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差距较大,如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供电无设计或虽有设计但不规范,施工无措施或虽有措施但不具体,固定场所设备未能定期进行性能测试,井下供电三大保护装置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煤矿机电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

7.机电培训走过场,达不到培训目的

培训针对性不强,职工听不明白,实践操作方法讲授不具体,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不能联系实际,造成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8.资金不足

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待遇相对偏低,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

二、改进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负责人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矿井机电管理应该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

在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机道。

4.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当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是突出问题,特别在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

6.实行计划管理

编制机电工作计划,应根據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

为了提高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1)安全可靠性。对危及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设备及电气设备必须及时更新改造,对暂时达不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设备,分期分批整改,逐步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2)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系统。井下供电是采掘一线设备的动力系统,环境复杂多变,结构因机而异,重点抓好流动设备的现场管理,杜绝电气设备失爆现象。

(3)若环节的重点为操作、维护、修理,不遵章操作就会发生事故,不检查保养不能发现隐患,不修理老化磨损得不到补偿。

9.实行目标管理

矿井机电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减少机电事故,保证矿井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断提高机电管理的水平,使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每个矿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指导思想。

[作者单位: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技工学校]

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研究 篇4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风险预控,开放式系统架构,危险源识别,分级评价

0 引言

煤矿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及煤炭企业集团对安全生产保障的不断投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总体形势趋于稳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1) 大部分煤矿非常重视装备和环境安全建设,而在影响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人”的管理上下功夫较少;(2) 大部分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及制度管理阶段,导致相同或类似问题今天解决了,明天还有可能发生,安全管理缺乏科学性及体系保障;(3) 由于以产量提升为主,导致轻事前安全预防管控,注重事后处理。

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煤矿本质安全的相关理论体系研究工作,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预防控制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措施为基础,进行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相关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从本质上切实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国内有多个厂家涉及煤矿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的研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华信协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管理数字化系统、济南东之林智能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瓦斯检查智能管理系统软件、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量化管理及评估信息化系统、北京天大天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虹膜技术的矿工入井考勤管理系统、西安和利德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职工培训管理系统等。

每类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煤矿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其中,煤矿职工培训管理系统以煤矿安全规范为基础,素材由大量的动画、视频文件组成,主要从多媒体培训教育入手,结合矿井日常生产管理,实现安全理论培训、虚拟实践操作、技能考核、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以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技能;煤矿安全量化管理及评估信息化系统主要从危险源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安全评价、事故预测、规程措施编制等方面入手,实现煤矿危险源识别与闭环管理、矿井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各类事故的预测分析,为煤矿安全生产业务过程、领导安全决策、矿井抢险救灾、事故预测预防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1];瓦斯检查智能管理系统软件主要应用于煤矿井下瓦斯、CO2等有害气体体积分数的跟踪巡检和记录,防止出现瓦斯空班漏检情况;煤矿安全管理数字化系统主要按照职业、安全、卫生健康标准GB/T/28001及国际OHSAS18000(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 18000)实现法律、法规、标准管理,安全培训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安全生产记录等,侧重于安全的文档管理;本质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围绕危险源风险预控、矿井质量标准化、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力求构建本质安全矿山管理系统;基于虹膜技术的矿工入井考勤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煤矿员工下井的精确考勤,侧重于出勤管理。

上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煤炭企业集团,为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煤矿事故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由于项目开发的时期不同,涵盖的管理范围差异较大,并且大部分系统仍依靠人工进行信息记录,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证;系统相对独立,不能与其他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涉及安全管理的信息不够全面,因此提供的决策信息有局限性;系统的开放性不够强,基本上无法将其他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融合到统一平台,导致信息分散。

2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的要求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理念主要以风险预控为核心,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查核)、Action(处置))管理模式,体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持续改进、闭环式管理的安全管理活动;要求在矿井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辨识、预测分析、分级评价,进而对其实施消除、减少、控制等措施,力图将事故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理的本质安全[2,3]。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以本质安全管理理念为依据,寻求建立一个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的体系化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平台,使用户在逐步使用该体系平台的各项功能之后,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逐个击破安全管理中的短板。在整个体系平台设计上,采用系统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保证所有功能模块都由组件构成,可以根据用户的管理需求进行裁剪;采用开放式架构,保证体系平台能够无缝融合其他厂家与安全管理相关的系统、数据、装备,如安全监控系统数据、考勤系统数据、考试系统数据、培训系统等,以丰富系统平台的信息容量,同时需要对灾害预警信息进行即时发布,涉及装备包括信息显示牌、语音扩播终端、语音报警器等,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更大的针对性。

3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的建设

3.1 总体结构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硬件设备包括岗位对标一体机、考勤系统主机(可选)、入井闸机、安全培训服务器、安全监测服务器(可选)、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服务器、无线AP、危险源辨识仪、身份/地址识别卡、语音扩播终端、信息显示牌等。其中,无线AP主要实现地面网络与煤矿井下移动节点的互联互通,保证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身份识别卡和地址识别卡用于识别任务领用人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地点执行相关任务。语音扩播终端和信息显示牌主要用于风险预警和重要信息提示。

3.2 管理内容

(1) 煤矿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

煤矿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主要利用危险源辨识仪,结合井下身份/地址识别卡实现危险源辨识以及采集、处理、反馈等过程的电子化处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信息处理的透明度;建立危险源处理流程,提高危险源闭环处理的质量,降低每个处理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结合现场实际条件,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等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源情况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4]。

(2) 可视化培训管理

可视化培训结合现有培训体系,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动画互动学习、考试、培训等多种学习考察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多媒体培训模式。通过对煤矿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煤矿作业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对危害的辨识能力,使其熟悉煤矿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5]。

(3) 制度及措施管理

制度及措施主要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措施体系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进行制度及措施管理一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岗位标准;二是通过流程和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将流程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确保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设立安全管理应达到的目标和标准,让企业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持续改进[6]。

(4) 岗位对标管理

岗位对标以明确员工岗位职责为目的,对员工职责内事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标考核,构建常态岗位闭环对标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入井闸机、岗位对标一体机、入井考勤服务器完成入井考试、作业现场对标、升井汇报、任务闭合处理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职工的岗位技能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使现场检查对标工作更加及时、可靠,使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闭合处理。

(5) 入井考勤管理

入井考勤主要通过虹膜考勤主机实现对煤矿员工下井的精确考勤,与岗位对标管理有机结合,保证出勤管理的有效性。

(6) 风险预警管理

风险预警主要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构建事故树分析模型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 通过声光报警装置、语音扩播终端、信息显示牌等装置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 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7) 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能使人员达到本质安全化,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在现有合理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下,提高员工行为安全的途径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安全知识包括安全技术知识、岗位职责、操作方法、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通过建立可视化安全培训系统,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井下人员违章监察系统,实现违章取证,确保员工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最后通过岗位对标管理好每一个岗位,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从而实现人的本质安全[7]。

(8) 应急救援辅助管理

当矿井出现重大灾情时,平台基于应急预案,为煤矿应急救灾指挥提供辅助信息。例如:自动在图形上显示某地点的事故可能威胁的范围及该范围内的通风情况、瓦斯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巷道支护情况、人员分布情况、救灾设施情况、救灾物资储备情况以及人员撤退路线、事故处理的大原则等,为救灾提供辅助信息。

4 现场应用

2011年8月,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在重庆能投松藻煤电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实施,作为重庆能源集团首个试点安全管理方面的项目,集团领导结合煤矿管理现状有选择性地实施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隐患闭环管理、矿井质量标准化、违章管理、安全培训、事故管理及预测、统一消息预警等21个功能模块。该平台为煤矿各级管理者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安全隐患管理信息,对解决矿井重大危险源识别与排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提高矿工安全意识和岗位技能、全面有效地进行安全考核、事故预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基本上实现了矿井本质安全化管理。煤矿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主界面如图2所示。

5 结语

本质安全支撑体系平台实现了矿井重大危险源识别与排查、预测分析、分级评价,使事故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可视化培训、岗位对标、制度及措施管理等手段及相关配套装备提高了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并确保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平台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所有的管理内容可根据煤矿实际管理需求进行裁剪,是符合国内煤矿管理现状的矿山本质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表明,该平台确保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实现了矿井本质安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永强.本质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1,37(6):120-122.

[2]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等.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54-58.

[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知识[EB/OL].[2011-12-01].http://www.hbsafety.cn/article/71/167/201112/130774.shtml.

[4]王洪德,石剑云,潘科.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龚声武.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李达军.煤矿安全信息管理及问题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4):18-20.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 篇5

一、煤矿本质安全文化

本质安全最初用于电气、仪表设备,主要是指利用本身构造的设计,防止电火花的产生,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这是一项设备自身本质上的安全设计。

煤矿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已不是单纯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相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体现了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观,是符合煤炭企业特点,全面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三个表征文化内容的完整的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较高境界。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安全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零缺陷、不发生已知规律安全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的安全价值观以及与之相连的理念、制度和行为习惯。

二、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建设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1)通过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2)通过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的体系及保障体系,建成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意识形态,使煤矿全员树立遵章守纪的法制安全和意识,从而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三、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围绕建设目标我们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将企业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和员工的态度及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溶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3)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企业中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四、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模式是研究和表现事物规律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的特点,它能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过程,逻辑,功能、要素及其关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即可从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设计。

(图1)给出了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归纳了安全文化建设的形态与层次结构的内涵和联系。

图1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6

【关键词】选煤厂;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

引言

本质安全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将事故发生的因果链切断掉,工作核心为预防和控制,将本质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标准以及危险源辨识作为基础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更为有效、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煤矿安全状况,从而真正达到国际安全管理水平。将预防和控制作为核心的本质安全管理,其具有全员参与、全过程、全面以及持续的闭环式安全管理活动特征,能够有效的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做到管理无漏洞、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以及人员无失误,从而促进管理、环境、机器设备以及人员的本质安全的实现。

1、强化危险源辨识,形成体系文件

本质安全管理开展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现场存在的危险源进行管控、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将有效的防范措施制定出来,从而做到跟踪掌控全部的危险源,最终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员安全得到保证。促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文件不断完善的关键就是全面开展发掘和梳理存在的危险源,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这是本质安全体系管控、运行以及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基础[1]。

煤炭企业要从生产现场将安全工作抓起,积极运用事故机理分析法以及给工作任务分析法,对各道工序以及各项任务中存在的管、环、机、人有关系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具体的辨识。利用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通过“矩阵法”来进行估算,对不安全因素的危险分值,进行等级排序的划分,将等级分别划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中等风险、重大风险以及特别重大风险等五种,同时,还要将不同类型的监控措施和预警方法制定出来进行监控[2]。

在辨识危险源的基础之上,以工作任务和管理对象为根据,并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行业标准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将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标准制定出来。

为了使现场人员更好的进行掌控,必须要按照工作任务对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整理,同时,还要讲工作任务单数据库制作出来。这样,员工在开展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时,就可以将任务单有针对性的提取出来,对相关的安全措施提前进行学习,不断地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从而对各类事故的实现进行有效的防范[3]。

2、加大考核力度,扩大考核范围,实现本质安全管理覆盖

选煤厂要想促进风险预控管理的加强,必须要对本质安全管理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推进,从而将自身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上去,真正实现生产的本质安全。选煤厂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将有效的考核办法制定出来,促进三级考核的实施,采用由上到下的延伸模式:三级考核是班组考核个人;二级考核是车间考核班组;一级考核是厂部考核车间。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内业考核与现场考核、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综合考核与平时考核,统一各部门的利、权、责,实施员工工资与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制度,从而将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全面的发挥出来,要真正贯彻落实全员考核的制度,必须要将每个人都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4]。

3、落实责任、闭环管理,下大力气加强隐患排查整治

选煤厂必须要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对隐患排查整治给予充分的重视,真正做到开展隐患排查的常态化。安全管理部门对待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一的进行整改,真正落实到预案、时限、措施、责任以及人员上,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实施闭环管理的办法。安全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对生产情况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比如重大危险源管控场所、特种作业、防火重点部位等。定期开展本质安全管理工作,从文明生产、现场状况以及内业管理等各方面对考核和检查进行不断地加强。

4、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促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在选煤厂中的开展时以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珍惜生命、尊重人、爱护人以及关心人为核心,将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宣传作为手段和方法,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要贯彻落实。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与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将其层次结构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舞台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等。作为安全文化的的灵魂和核心,观念文化是舞台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原因和基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点必须要真正落实到生产工作当中,不断的对安全文化意识进行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不断改进,优化体系运行,强化本质安全管理

由于选煤厂在进行本质安全管理过程中,会有新的未知的风险不断地存在和产生,所以必须要促进本质安全体系科学运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多方位管控进行强化,对内审评价、作业行为管控、风险预控管控以及各项工作的现场管控进行强化[5]。

选煤厂对本质安全文化管理现场化的强化,就是以现场作为出发点和基础将治理工作重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及进行分解和细化,制定出来的各种管理措施和办法都要与现场的需求相符合,将存在于管理当中的虚假和多余的成分去掉,从而使管理体系的现场管控变得更为有效、直接和简化[6]。

6、结语

随着选煤厂员工队伍的不断壮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任务指标的逐年攀升,导致了越来越大的安全工作压力,所以必须要将人本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理念理顺、狠抓重点管控、加强源头治理、深化本质安全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选煤厂要分解生产任务与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安全措施进行细化、对过程管控进行强化,真正让所有的员工参与到本质安全体系中来,在工作当中将员工的工作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促进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将发生事故的因果链切断掉,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方针,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和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秀磊,成友顺,吴道章.微山崔庄煤矿本质安全型管理的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20.

[2]朱金章,刘行,陈震.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把握好的6条原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0.

[3]张晓根,石建华,李富华,吴东修,张宇徐,张建福等.煤矿安全文化管理与区队班组自主管理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调研),2011,17.

[4]张松辅,高扬,司华志.安全文化构筑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系统[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

[5]刘永鹏,徐琴,王华生.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瓦斯爆炸

近些年,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 一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矿生产过程中缺乏一系列安全管理预控体制所造成的, 另外再加上煤矿开采业环境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使得我国煤矿生产系统中的本质安全缺乏有效保障。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指的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通过对相关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从而将可能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值, 并将危险源头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煤矿开采中的“本质安全”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零事故”开采。因此, 煤矿开采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安全型设备, 以便在发生人为错误操作的前提下, 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 还要对煤矿开采中的相关设备人员、施工监测环境以及开采规章制度进行严格规定, 使其符合“本质安全”体系的构建条件。在新时期煤矿开采建设以及煤矿风险预控体系建设中, 要不断消除开采中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 加大煤矿安全管理预控体系本质安全的建设力度, 使用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来进行操作。

1 国内外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概况

从国外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情况来分析, 总共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经验管理、煤矿安全预控制度管理以及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由此可知, 煤矿开采中的风险预控管理阶段是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最高表现方式, 其宗旨就是实现煤矿开采中的“零风险”, 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者意外因素都严格预防并控制在可操控的范围内, 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研究国外的一些煤矿开采管理模式可以发现, 大多数国家都有着较为安全的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例如, 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 (NOSA) 确立了较为成熟的煤矿预控安全管理系统, 在坚持安全、健康和环保为目标的前提下注重配以人性化和持续开采的先进管理理念, 在风险预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OSHMS管理系统坚持以用人单位和职业安全健康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

而我国的煤矿企业在不断积累先进煤矿安全开采经验的前提下, 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例如,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三化五结合”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融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煤矿开采业不仅提高了安全开采指标, 降低了风险, 并且还优化了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徐州矿务集团通过实行“创建本质安全优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了煤矿开采的文化建设, 完善了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很多煤矿开采企业并没有提出一系列风险预控安全管理体系, 他们已经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能够实现行业的安全生产。例如, 美国的一些产煤矿业拥有很低的事故死亡率,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每产10亿吨煤矿死亡人数仅为5人, 而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平均周期为5年。尽管我国很多煤炭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 但煤炭开采业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 相关的风险预控体系也仅仅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 缺乏有效的实践和实施途径。

2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矿风险预控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最早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以机器为管理中心的事后控制阶段, 而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渐形成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随着煤炭安全开采严峻性的日益增加, 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高度关注, 我国的一些煤炭行业开展了相关风险预控体系的研究, 其总体特征表现为: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安全觉悟性和自我解救能力;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加强故障检测的准确率;建立风险预防安全生产体系, 营造安全的煤矿开采环境。风险预控机制能够使煤矿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危险降到最低, 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人身安全系数。在实行风险预控体系时, 一定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并借助科技技术手段确定是否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控防治体系。在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时, 要不断查找煤矿安全事故中的缺陷, 结合我国煤矿开采的复杂地形条件进行标准化操作, 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 通过完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目标的高效完成, 将局部安全检测系统发展为庞大的管理系统。在对煤矿开采进行风险评估时, 首先要注重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 不断探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理论, 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利保障。

3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中的实际应用

工作安全性分析法 (JSA) 能够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两种方法, 其中事件树分析 (Event Tree Analysis, 简称ETA) 法是由原因到结果来完成分析的, 应用原理和运筹学以及概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有从初始原因到最终结果的过程, 将过程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分为“可能”、“不可能”两种情况, 通过各个环节的分析来得到最终结果。而事故树分析法 (Fanlt Tree Analysis, 简称FTA) 是一种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推理方法,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找到事故的发生原因。例如, 将煤矿瓦斯爆炸的原因归纳为引爆火源、瓦斯监测失效、电器火花和局部通风出现故障等, 而单单就其中的电器火花事故发生原因又可分为矿灯失爆、电缆损坏、电气设备失爆、带电检修和使用非防爆车点马达等因素。这种安全分析法能够简洁形象地分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 对预防煤矿开采中的重大安全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滨, 李光荣, 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04)

[2]许正权, 宋学锋, 李敏莉.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 (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8

近年来, 在国家一系列安全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好转, 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但是, 与发达的采煤国家相比, 我国煤炭行业依然面临着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回采率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低、安全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下, 矿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2,3]。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就是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 其中, 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 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煤矿发生事故, 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 更多的是人为事故, 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 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 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 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避免事故的发生。

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 是矿区社会稳定的前提[4]。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珍惜生命、本质安全是每个职工的迫切愿望。因此, 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 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势在必行。

2 萍乡市政府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于行政手段的推动, 着眼于系统运行的结果, 往往是以集中整治或综合治理为形式来管理安全工作, 一般都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或者是事故发生之后, 调查事故发生原因, 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整改。这种“事后处理”的管理方式由于存在许多治标不治本等弊病, 因而很难从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 以管理职工不安全行为为重点, 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的全面、系统、可持续改进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煤矿事故可防、事故风险可控”的过程管理, 是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实行关口前移、预控为先。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 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 形成了一整套按照自动循环、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5]。这一持续运行、不断改进的长效机制, 注重依靠机制、依靠流程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管理,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杠杆推动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

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站在深刻审视安全生产大格局, 切实推进煤炭企业不断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战略高度实施的重大研究课题, 是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管理上的再次质的飞跃与升华。

萍乡是一个以煤建市的老工业城市, 开采煤炭有100多年的历史, 煤炭工业是该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共有煤矿126座, 其中4万t/a以上煤矿63座, 3万t/a及以下煤矿63座, 分布在辖区内三县二区的30个产煤乡镇, 点多、线长、面广。全市地方煤矿核定生产能力458万t/a, 煤矿直接从业人员4.8万余人, 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0年全市地方煤矿产煤460万t, 煤炭工业产值13.6亿元, 上缴各项税费1.7亿元。煤矿地质条件复杂, “五大灾害”齐全, 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 该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核心, 积极实施“专业治安、科技兴安”工作战略, 从2007年开始, 在借鉴国有大矿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基础上, 萍乡市政府已先后构建了具有萍乡市煤矿特色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了“2134”监管工程, 即抓住2个责任主体, 用13种制度, 管理好4种人。为进一步理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关系, 明确2个主体的工作责任, 制订了13项安全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煤矿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者涉及安全生产人员的行为, 出台了一系列地方煤矿安全法规和相关制度。

1) 《萍乡市煤矿安全生产员工奖罚指导意见》。

共9章, 218条, 从采煤、掘进、机电、提升运输、“一通三防”、爆破器材管理和防治水等方面, 详细列举了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条令条例和对违章人员的具体处罚措施。

2) 《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事故淘汰制度》。

主要包括4条, 凡煤矿发生3人以上重大事故或1 a内多次发生一般死亡事故的, 市安委会将对事故责任人实施淘汰, 列入萍乡市安全生产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煤矿管理人员, 由原发证单位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并终身禁止在萍乡市范围内从事煤矿和其他高危行业的管理工作。

3) 《萍乡市煤矿管理层年度安全生产履职评估细则》。

从组织机构、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和事故发生严重性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 根据评分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量化处理, 对不合格的煤矿进行整改。

4) 《萍乡市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和事故处理门槛制度》。

从4个方面对煤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死亡不同人数所需采取的具体事故处理措施。

5) 《萍乡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等级评定标准》。

按煤矿现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根据萍乡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等级评定标准, 划分为A、B、C、D 4个类别:A类为安全生产条件较好的矿井, B类为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矿井, C类为安全生产条件较差矿井, D类为安全生产条件不合格矿井。评定标准采用地面设施必备条件 (20分) 、安全生产基本管理规定 (20分) 和井下安全生产基本必备条件 (60分) 三大项综合评定, 每一项中又具体包括不同的评比内容和评分标准。

6) 《萍乡市煤矿 (3+1) 现场管理百分制度》。

通过具体的萍乡市煤矿现场管理制度考核表, 市煤矿安全专业检查组在煤矿现场例行检查时, 发现存在《萍乡市煤矿现场管理制度考核表》中所列安全隐患时, 由市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根据《督办书》中指出的隐患直接从基本分中扣除相应的分数。

7) 《萍乡市煤矿重大安全隐患会诊排查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煤矿安全重大事故会诊, 对会诊后认为存在隐患的煤矿下达《煤矿重大安全隐患监控整改任务书》, 督促煤矿及时整改。

8) 《萍乡市各级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到矿“二十查”制度》。

通过20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对安全管理干部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9)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十项措施》。

为加强以上相关措施的执行和检查督导制度,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的不断完善, 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进程, 就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10项措施。

3 萍乡市政府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

3.1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

以员工培训为落脚点, 全面夯实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本质安全管理工作能否落实到现场, 关键在于是否有高度责任心的员工。萍乡市煤矿安全监察局始终把提高安全技能培训作为本质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培训, 不断强化和培养员工知标准、会标准、知本安、会辨识, 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 教育广大员工高度认识本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着重抓好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全员安全知识培训、特殊工种培训、班组长培训、应急救援培训等工作, 建立严格的安全培训制度, 使员工按规定接受安全培训和考试。

严把人员准入关、强化现场培训, 实现人的本质安全。从事井下工作的新工人必须接受技工学校至少1年的正规教育, 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上岗后要与老工人签订至少1年“一对一”的师徒合同, 发挥老工人的“传、帮、带”作用。区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和从事煤矿井下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 经正规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担任。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 至少应在生产一线锻炼1年以上, 才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通过约束、激励、宣传、教育, 逐步形成安全管理文化, 达到员工自动、自发按标准作业, 实现各矿井安全生产目标。

3.2 贯彻执行“346”措施

1) 3个重点。

一是严格突出学好一本书。各级煤炭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都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萍乡市煤矿企业事故预防员工手册》, 每个煤矿安全监管和煤炭生产人员不但要熟读手册, 而且强制性地要求将其主要内容能背下来;二是严格执行《萍乡市煤矿安全隐患排查纲要》和《萍乡市高危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会诊排查制度》;三是各煤矿每年度必须制订切合本矿实际的《煤矿年度安全管理方案》。

2) 4个推进。

推进采煤方法改革、推进采掘工作面支护改革、推进防治水物探工作进程和推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完善工作。

3) 6个一律。

全市所有煤矿一律只允许1套生产系统;必须聘请1名以上的专职技术人员;煤矿水文地质情况不清 (如:采掘区域未进行防治水物探;采掘工程平面图未标注防治水“三线”;急倾斜煤层无立面图;老窑、采空区开采状况或积水状况不清;有透水预兆而未采取措施等) 而进行采掘的一律实施停产整顿;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重大安全缺陷 (如:生产水平和采区未实行分区通风;超规定通风串联和无安全技术措施;井下漏风大或风路长通风阻力大, 风量不足;局部通风机代替主要通风机运行;回采工作面下行风未制订安全技术措施等) 一律实施停产整顿;煤矿存在重大火灾隐患 (如:动力电缆无煤安标志, 为非阻燃型;井下使用移动压风机;井下使用非阻燃风筒;采空区未按规定进行管理等) 一律实施停产整顿;煤矿在已划定的采掘禁区内布置采掘面的一律实施停产整顿。

通过构建并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萍乡市在保持煤炭产量基本稳定的同时, 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煤矿死亡事故从2006年的19起、死亡29人下降到2010年的1起、死亡1人, 百万吨死亡率从6.3 下降到0.217。

4 结语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 萍乡市政府在全市煤矿推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是煤矿安全工作的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该体系的建立包含了大量系统文件, 从多角度评价和完善安全管理功能, 完善了人、机、环、管的有机联系, 通过实践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和安全生产效率。

摘要:为了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萍乡市政府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从理念引导、流程管理、考核机制、现场管理、员工培训等5个方面介绍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孟超.浅谈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J].神华科技, 2010, 8 (1) :6-8.

[2]史智麟, 王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塔山煤矿的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 (24) :64-65.

[3]赖晓冬.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J].能源与环境, 2010 (2) :99-100.

[4]王秀莲, 王玉娟.浅谈煤矿的安全管理[J].煤矿现代化, 2006 (增) :63-64.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9

1 我国煤矿企业的特点

1.1 复杂的工作环境

相较于国外主要发达产煤国, 我国煤矿地下开采较多, 具有不断变化且错综复杂的地质环境, 煤矿工作环境比较危险。相关调查数据表明, 国有重点煤矿的35%以上为复杂地质构造, 阴暗、潮湿的作业环境中, 很容易出现火灾、水灾以及瓦斯等潜在危险。

1.2 较大的管理难度

煤矿有较多的生产程序, 在采掘工作基础上, 物质运输、通风、排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要有序安排这些工作, 否则正常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我国煤层没有较好的赋存条件, 煤层厚度存在着较大变化, 有复杂的水文条件和严重的瓦斯灾害, 导致我国煤矿复杂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组织过程中, 需要对诸多专业门类进行协调, 具有较强生产连续性, 如果某一个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 就会对整个生产任务造成影响, 因此, 需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

1.3 整体素质不高

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数据, 虽然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呈现上升态势, 但是依然不符合预期目标。我国煤炭工业从业人员中, 有超过60%左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 只有10%左右的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由此可知, 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缺乏主体专业人才, 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2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树立

该阶段主要是煤矿本质安全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的研究和树立。通常情况下, 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环节。

首先, 规划准备。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 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负责机构、负责人进行明确, 科学安排作业日程, 详细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充分考虑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特点, 对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等分别制定,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工作目标, 那么就会有差异化的工作侧重点。其次, 调研沟通。将企业内外部调研工作切实开展下去, 领导、专家等积极协调和沟通, 结合确定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分别确立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建设主要是重视现场管理工作和环境建设, 保证机器设备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受影响。对安全投入适当增加, 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与新装备等积极引入进来。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则主要是严格控制职工行为, 对构建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科学地完善, 以便促使职工工作的作业环境足够安全, 监督监控管理水平, 对人的不安全因素有机预防, 避免出现违章作业问题。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则是要对规范文化进行强化, 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结合实际情况, 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制等构建起来。安全观念文化建设则是要对心态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强化, 通过培训教育等措施的运用,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指导作业行为, 能够自觉规范的杜绝违章作业。相较于传统安全文化理念, 本质安全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管理优先以及行为控制等原则。最后一个环节为树立媒介, 结合实际情况, 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管理手册》科学制定, 且将其他安全文化媒介建设起来, 如本质安全文化宣传手册、本质安全文化员工手册等, 积极利用网络、光盘、书籍等一系列载体形式。

2.2 培育强化

该阶段主要是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进行培育和强化, 借助于教育、培训及宣传等措施的运用, 将本质安全文化理念灌输给广大员工, 促使本质安全文化得到有计划、分层次的导入。通常情况下, 可以从这些环节开展。

首先为安全宣传。在矿井生产全过程、经营全过程中都需要贯穿安全宣传工作, 要全方位展开宣传内容, 将引导教育、安全规定、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涵盖过来。要积极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将各种场合、机会等利用起来, 促使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包括安全文艺汇演、安全生产文艺晚会、安全漫画等。要将醒目的安全宣传横幅、牌板等醒目的设置于矿区内, 对安全生产宣传街有机建设, 保证矿区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渗透安全宣传工作。

其次为安全教育。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 要将多样化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等利用起来, 有机宣传和教育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方面的知识。煤矿领导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 综合运用事故案例分析、岗位练兵、脱产学习等方法, 提升职工培训有效性, 促使职工安全意识、自保互保能力不断增强,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从人文条件角度保证安全生产。虽然安全制度、措施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 但是学习教育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通过教育学习持续开展, 促使职工安全意识得到持续性提升。

最后则为安全管理。将法制管理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经济管理手段、文化建设手段等综合运用过来, 对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大力推行, 将安全管理体系科学规范的构建起来, 促使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得到实现, 且在运行过程中, 能够逐步的改善和调整。通过安全管理的实施, 规范职工行为和操作习惯, 遵循规程及要求作业,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构建

具体来讲,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评价就是对本质安全文化特点根本上把握, 保证与文化管理实践所契合, 对文化定位准确把握。行业不同, 在文化塑造时也有着不同的重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 媒体行业对安全文化有着更大的需求。因此, 评价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要对企业安全文化状态全面了解, 对现有文化和未来环境及发展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合理评估, 将企业存在的文化短板找出来。只有将安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 方可以准确定位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企业建设管理。要注重开展量化评价, 企业文化测评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 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已经加入了企业文化定量评价方面的内容, 具体实践中要有机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分析评价阶段内, 要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给逐步构建起来;借助于考核工作的开展, 转变员工观念, 树立典型先进模范。借助于考核, 帮助全体员工将实施企业文化的长期行为塑造起来, 且实施深化本质安全文化的过程中, 由组织监控逐步取代过去的宣传引导, 要在全员考核体系中加入安全文化引导、认同、巩固等内容。

首先, 在具体操作评价中, 需要保证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且是具体的;能够衡量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效果, 且全员参与到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中。其次, 在建设成效评价中, 对煤矿本质安全观念、行为、管理、物态文化的建设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估, 如对煤矿职工理解和执行本质安全文化理念的状况认真检查, 判断管理制度是否矛盾于树立的文化理念等。最后一个环节则为信息总结, 对煤矿各个层面的反馈信息有机收集, 科学分析和总结, 如员工是否认同本质安全文化理念、是否改变了员工行为、是否改变了企业管理风格及管理方式以及实施本质安全文化的过程中, 各级领导员工是否履行了规定的责任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 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相较于传统安全文化, 具有较大的差异和优势, 更加深入可行。在具体实践中, 要紧密结合煤矿企业实际情况, 科学设计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 逐步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降低事故发生率, 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伯冬青.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 2014, 5 (10) :123-125.

[2]孙新虎.建设煤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实践与探索[J].煤矿安全, 2014, 6 (19) :77-79.

[3]程同军.构建特色安全文化打造本质安全矿井[J].中国煤炭工业, 2014, 6 (18) :234-235.

[4]王文博, 梁松杰, 陈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7 (11) :133-134.

[5]杨振兴.对构建以本质安全为主体的煤矿安全文化体系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 7 (17) :244-245.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10

安全, 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和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主动的超前管理, 其实质是本质安全化。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 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 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 随时发现隐患, 随时进行排除,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 从而把煤矿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1 煤矿井下电网运行现状分析

煤矿井下由于空间狭窄, 电气设备工作环境恶劣, 容易受到掉矸、片帮的砸压, 另外由于井下空气潮湿, 设备容易受潮, 造成绝缘下降, 以及井下设备大多单机功率较大、负荷变化大, 容易产生过载等情况, 所以井下电气设备事故较多, 特别是经常性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后由于供电距离较远, 恢复供电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旦停电造成的损失较大, 甚至危及到矿井和职工的安全问题, 所以在发生供电事故后, 要及时准确掌握故障地点、停电范围、事故性质及原因等, 为恢复供电及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但是, 由于受到装备本身智能化程度的制约, 往往在发生供电中断事故以后, 设备本身能反映的故障原因很少, 使故障判断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延误故障的处理时间。

2 煤矿井下电网改造方案的确定及技术内容

针对现状经过分析研究调研, 决定了解决方案。采用智能化电网监测监控系统, 使用ZBT型高压开关综合保护、KJF81型井下测控分站和调度主站一起构成KJ137煤矿电网安全监测系统。

2.1 交流参数

额定交流电压:相电压57.7 V, 零序电压100 V

额定交流电流:5 A或者1 A

交流电流功耗能:每相<0.5 VA (5 A时)

每相<0.1 VA (1 A时)

交流电压功耗:每相<0.5 VA

交流电流过载能力:2倍额定电流联系工作;20倍额定电流连续工作10秒;40倍额定电流连续工作1 s。

交流电压过载能力:1.2倍额定电压连续工作

2.2 监视保护元件

当双屏蔽电缆评比芯线地线之间绝缘电阻值Rd降低到:Rd<3KΩ时, 保护可靠动作;Rd>5.5KΩ时, 保护可靠不动作。

当双屏蔽电缆评比芯线地线之间的绝缘电阻值Rd降低到:Rd<1.5KΩ时, 保护可靠动作;Rd>0.8KΩ时, 保护可靠不动作。

2.3 时间定值误差

瞬时动作误差:1.2倍额定值:≤35 ms

5.0倍额定值:≤20 ms

延时动作误差:≤±20 ms

2.4 通信接口

一个RS485远方通信接口, 通信规约为电力行业标准规约, 通信速率可整定。可以与监测分站联网, 实现高爆开关的遥测遥控。

另一个RS-485就地接口用于和显示插件通信, 实现就地数据显示功能。

2.5 ZBT-11高开综合保护器配置

ZBT-11高开综合保护器配置了如下保护: (1) 三段式过流保护。 (2) 反时限过流保护。 (3) 过电压保护。 (4) 低电压保护。 (5) 零序过压保护。 (6) 两段式零序过流保护 (漏电保护) 。 (7) 电缆绝缘监视保护。 (8) 风电闭锁保护。 (9) 瓦斯闭锁保护。 (10) 保护信号未复归闭锁合闸。

2.6 末端短路与出口短路产生的电流几乎相同

由于煤矿高压线路较短, 线路末端短路与出口短路产生的短路电流几乎相同, 故靠电流定值配合保证不了保护的选择性而发生越级跳闸。井下电网保护上下级配合, 只能靠时间级差进行配合来保证保护的选择性。

末端线路短路保护采用0”速断, 而其上级则增加一个时间级差△t

△t=K* (保护判断时间+保护出口时间+开关固有分闸时间)

K为可靠系数, 一般取1.2

对于zbt-11高开综合保护器来说, 保护判断时间与保护出口时间总共不大于35 ms, 现有的高保开关, 故又分闸时间典型值为80 ms, 最大不超过120 ms, 则:

△t=1.2× (35+120) =186 ms

故取△t=180 ms。见图1。

2.7 ZBT型高压开关综合保护

KJF81型井下测控分站和调度主站一起构成KJ137煤矿电网安全监测系统 (见图2) 。主站系统硬件由通讯服务器 (也称前置机) 、数据服务器、监控工作站构成。

3 电网监测监控系统在本质安全管理中实现的功能

1) ZBT综合保护器CPU采用高性能处理器, 人机截面管理CPU选用总线不出芯片的高档微控制芯片, 使保护器具备很强的保护和通信功能;完备的硬件自我检测以及硬件故障自动闭锁功能, 确保了保护器能够一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提高了保护性能。

2) 具有很好的短路、电缆绝缘监视、反时限、电流型漏电、功率方向型漏电、高低电压保护等功能, 并且具有很好的风电闭锁和瓦斯闭锁功能。

3) 具有通信联网功能, 通过KJF81分站接入局域网, 构成KJ137煤矿电网远程监控系统。

4 应用效果

煤矿电网安全监测系统在古矿井下中央泵房、中央变电所实施改造后, 效果很好, 此系统不仅仅及时了解了井下供电设备状态, 而且在发生事故后能及时报警, 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停电原因及故障影响范围, 为调度指挥及采取措施提供了依据, 还可以迅速对故障线路作出判断, 及时恢复非故障线路, 减少停电损失, 同时对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煤矿电网监测监控系统及时地把井下电气设备的电气参数、运行参数、状态信息、设备工况、故障信息及故障录波数据发送至地面调度中心, 同时, 能够接收地面调度总站发出的遥控定值设定及修改和信号复归等命令, 真正实现远程操作。其RS485通信接口与井下KJ81型测控分站联网, KJ81型测控分站与地面调度主站联网, 形成一个完整的电网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

该型保护装置与老式的DL—10型感应式继电保护相比, 具有可靠性高、整定级差小、精度高、动作灵敏、易于维护、便于校验等优点, 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减少了误动作现象。

摘要:通过介绍古矿井下煤矿井下电网监测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功能及其构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实现, 通过电网监测监控系统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突出了其在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篇11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矿井建设

企业发展,安字为先。安者,企之大事,生存之基,兴旺之本,不可不察。浚安之道,一曰清源明道,完善理念体系;二曰树人夯基,打造攻坚利器;三曰有令必践,强化高效执行。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煤炭产量大国,但与产煤大国地位相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矿事故发生最多,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从而得知,中国煤炭行业依旧是高危行业。国家因此强化了安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定下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基础工作,是将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是所有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煤矿企业,全面推进安全管理,树立安全理念、规范工作标准、细分岗位责任、严细监督检查、严格精考细核,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营造零缺陷的三维空间,实现人、机、物、环相互需求与和谐稳定,打造本质安全型的高效矿井。

1 树立科学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为创建本质安全夯实思想基础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煤炭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提出“带着感情抓安全”、“坚决不要一两带血的煤”等理念,坚决破除“干煤矿不能不死人”等旧观念,牢固树立“事故可防可控”等新观念,树立“零”理念(死亡人数为零),全面推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证员工的健康权益、幸福权益和生命权益。把科学、先进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把先进的安全文化落地生根,让安全管理理念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灵魂。要想抓好煤矿安全,首先要始终摆正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在安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心理,要坚持吧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忌因为煤炭价格走高、需求量增大而盲目加班加点赶进度。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分轻重缓急,切忌为降成本、增效益而减少安全投入,要切实保证安全投入及时、足额、到位。要统一思想,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传统,提高认识,层层落实、贯彻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牌板、班前会、培训学习等,制做安全管理专题,扩大宣安全管理理念,强化安全精细化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安全管理内涵、宗旨、核心和灵魂,让安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 细化工作标准,为本质安全构筑坚实防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准则,就是纪律,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严字当头,细字着眼

2.1 健全各级领导、职能机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和完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奖罚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处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等管理制度。分专业、分岗位制定工作标准体系、流程控制体系、信息反馈体系。

2.2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工作标准

要从规范、细化制度和明确标准入手,建立一整套包括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岗位责任说明、作业流程、各工种作业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职工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同时,要保证制度和标准规范编制、规范实施和规范运作。要深入现场、认真调研,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严格规范制度和标准的编制过程,使其符合安全生产实际,满足安全管理的要求。要将规范职工文明生产作为安全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教育先导,引导职工自觉遵纪守规。健全合法、合情、合规、合理的制度体系,确立可以执行、能够执行、容易执行、自觉执行的工作标准,为确保矿井本质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3 分清岗位责任,为做好本质安全强化组织保障

有职必有责,失职必问责。全面强化责任追究,在落实上下大功夫,谁有问题就追究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凡是煤炭企业发生的各类事故,无论事故大小、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人身伤亡,在调查、追究、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安全生产法》和有关责任制度,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要通过对事故责任的追究,起到警示教育的积极作用,促使制度管理更加规范化,持续保证安全生产。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工作目标量化分解、责任细化,实现从各煤矿领导、各级科室到各个员工,任务细分化,责任要明确。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领导干部第一责任人制度,要坚持分管矿长、专业副总、业务科室管理人员分专业口层层把关,矿领导24小时轮流井下跟班,规定区队干部、技术员24小时井下现场盯点。要严格执行矿领导干部带班检查和“一班三汇报”安全管理制度,狠抓制度落实,形成级级负责、层层落实的责任保证体系,有效保证安全生产。

4 落实安全管理于生产中,为打造本质安全建立长效机制

4.1 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

强力灌输安全“零”理念,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进行广泛深入的的安全大讨论,由矿区到矿,由矿到区队,由区队到班组,由班组到个人。从上到下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氛,始终把安全生产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4.2 强力推进“系统抓,抓系统”工作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出台安全制度规范。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安全管理行为,规范员工安全操作行为。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即矿井自主、系统自控、区队自治、班组自理、员工自律安全管理体系。

4.3

强力推进技术、科技、装备升级,提升装备水平,采掘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

4.4 抓好瓦斯、水害治理,瓦斯区域治理;

加大排查隐患力度;加强整合矿井的安全管理,加大地面企业的安全监管;狠抓安全培训。

5 六项措施要狠抓,为本质安全型矿井保平安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生产,对进一步强化当前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六项措施:一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跟班制度,加大现场安全管理力度,坚决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隐患在一线排除、措施在一线落实,杜绝各类隐患和事故。二是各单位按照知岗位、知责任、知表率“三知”要求,增强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贯彻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三是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重要岗位的检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四是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消除各类隐患,根据企业安全工作特点,重点做好“一通三防”和防治水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有计划地提高装备水平,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六是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工作,建立员工成才档案和有效地考核、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夯实安全基础。

6 结论

上一篇:科学对待中医按摩下一篇:朗读的魅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