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24-11-14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共13篇)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到被教师肯定所带来的亲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自己设计版面办报;自己写新闻、演说;讲故事、复述课文。也可以介绍对话,轮流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知识。

“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把自己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多姿多彩的封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成长袋,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习作,画得最好的一幅画等等装进成长袋,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设计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的:例如《丰碑》中,军需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啦?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冻僵的?临终前他心里想什么呢?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填补出这些情节、场面,军需处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就会变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对于“丰碑”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想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也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要巧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就能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像。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如果小壁虎没有回家,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它会怎样问,小动物们又会怎样答呢?《守株待兔》:种田人守株时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田里长满杂草里,他心里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老农,看到这样的情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创造性想像能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 课文当中。

2、训练发散思维,挖掘创造的潜能

发散思维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组成部分。在教

[1] [2]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2

一、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 唤醒学生的想象思维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又是人所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具有引发人想象的魅力, 文字优雅、富有美感引人陶醉其中的句子等都能让人充满想象和假想。语文教材中, 有些文章结尾意味深长, 让人回味无穷, 聪明想象,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特点合理地创造新颖的意境, 让学生将自己所假想的继续进行下去, 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结局。

例如, 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中最后一句, 引导学生想象, 下课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文章中没有写明, 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余地。同时教师适当地指点学生去关联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自由地发言, 有人说第二天再次上德语课时, 小弗朗士和同学们都不认真听讲, 故意为难新来的教师;还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隐于距离镇很近的山洞偷偷教学生法语, 之后, 法国人赶跑了入侵者, 他重新回归了法语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这种训练,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动起来, 创造力得以激发。

二、以学生为主, 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应试教育使属于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自由特点逐渐消失殆尽, 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是依照教学规范, 竭尽所能地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解, 学生则机械地听、写、做, 从而完全缺失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更无法体现学习创新了。长期的机械性教育, 机械性学习, 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都深埋于大脑, 而得不到激发和释放。对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应改变观念, 从人出发, 以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 注重各自的想法, 各自的目标, 从而将教学有效地进行下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应该得到重视, 新课改下, 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探讨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感悟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解读, 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释放。

例如, 在进行朱自清的《春》的学习时,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文章中的有关春之美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述对春之美的感受和解读。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句美的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幅充满生机、颜色绚丽的田园风光图, 一幅意境渐远、浓淡适中的绿水青山画。”还有人说:“春之美是一种情感, 千呼万唤的期盼情感, 万千宠爱的陶醉之情。”等等, 学生各有所感, 畅怀抒情。再如, 在进行《曹刿论战》这课学习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我理解看来, 鲁庄公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主, 在你们眼里他是一个怎样君主?”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 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尊重学生合理意见的同时, 将答案综合化。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得以发挥和运用。

三、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习热情, 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培养, 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发现知识, 并学会寻求知识的方法策略。还是拿课本上《最后一课》来说, 教师在进行此课教学时, 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 不主动去给学生讲解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章, 然后再结合习题、预习提示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慢慢的自己去发现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并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探究分析课题解决问题, 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 学生是积极的求学者, 他们的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树立学生的荣誉感

荣誉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 学习心态更积极,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方式, 适时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现, 潜能得到激发, 心灵得到鼓励和支持, 从而加强他们的荣誉感, 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有些年轻气盛、好强心理严重、表现欲强等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给学生创造机会,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提升他们的智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进行《口技》这篇课文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景, 将学生分成四组, 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去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将语文课堂变化成了表演课程, 具有创新意义, 学生从中既能体会乐趣, 又能展现自己, 同时在参演过程中, 还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让学生学会质疑, 从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颗质疑的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问, 并通过思考分析去解决疑难。如,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课时, 一些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公爵所言的夏洛克是一个没有怜悯慈悲之心, 铁石心肠的恶人这种说法有疑问,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借势发挥, 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再进行讨论, 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原因, 教师通过学生的解说, 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 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肯定, 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又如, 进行《伤仲永》这篇课文讲解时, 有学生对文章中的“书具”产生质疑, 教师可以借题发挥, 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思索、探讨, 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指点, 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在实践性的语文活动中加以强化, 让创新伴随着学生,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

摘要:长久以来,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束缚了教师的思想, 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表现和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缺乏创造热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肯定了创新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并探究寻找新的方法去创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以找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 2009 (06) .

[2]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3]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延边大学, 2010.

[4]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 2011 (09) .

[5]秦淑煜.新形势下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09) .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3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令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通过激情的导入,来培养学生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具体是这样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家”字,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然后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这个鲜明主题,通过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这一创新导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兴趣,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后积极思维,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营造探索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成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进行《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苏轼在当时的仕途中屡受挫折与困苦,想象诗中春江晚景的图画,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从而也提高了自身对于语文的爱好之情。观察、分析、思考、联想、想象综合运用,相互配合,逐步提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体系。

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这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当代中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就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地营造探索氛围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三.创造教学契机,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是通过“讲故事”、“编故事”、“演讲比赛”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的作文练习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是创造性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你的创造性就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如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就花木兰回家以后在自己的闺房里高兴的情节进行提问:“木兰为什么高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得到了发挥:“因为她活着回来了”;“因为与亲人团聚了”;“因为她打了胜仗”;“因为她穿上了女儿装”;“因为她光宗耀祖了”;“因为她保卫了国家,孝敬了父母,为国家和家庭尽到了责任”……

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我们应引导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童话、神话、科幻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独特的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所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摇篮。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4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作 者:乌日乐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民族艺术学校,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5

张红,龚敏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出发,提出大学物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科研成果

1. 引言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非物理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上所讲授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方法,是非物理各专业的同学们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对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理学不仅能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普遍觉得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同时,由于理工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实际应用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生就会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改革方面,大学物理学教材压缩了经典物理学内容,增添了反映物理学新发展的新内容。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激光、超导、等离子体与受控核聚变等。新知识点增多了,介绍前沿科学的内容增多了,与中学物理相比较,大学物理更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非物理各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物理教学也应作必要的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

2.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内容上和学时安排上,我们适当增加了科学前沿内容的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不易接受,产生厌学情绪。增加了新的科研结果后使内容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结合本人申请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课题“激光等离子体电离度与布居数的研究”,在讲课时增加了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运动规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激光等离子体的研究是激光聚变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等离子体是高温下物质的一种状态,电子温度以及电子密度的诊断是等离子体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新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内容如何改动,由基本电磁现象的发现、测量、分析、类比与猜想,到电磁现象基本规律的发现与应用,最后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基本框架仍保持不变.大学低年级基础课教学,我们认为不仅应该重视综合、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练,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探究教学法,从科研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纽带,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的教学方法;是以围绕课题、引出假设、试验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提高为主线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法;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能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将一些通常都要讲授的计算结果有意识地延伸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着重介绍其物理思想.如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原子核模型的建立,场致发射显微镜等。同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对称性在整个物理学中有根本意义,因而在讲授电磁场的课程时,为了使学生将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我们突出了空间对称性的分析,讲授时先给学生只着重讨论球对称性,平面对称性仅作简单论述,轴对称性则有意略去,甚至不给出圆柱形电容器电容的公式,但却在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中有许多这方面的题目.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给学生留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教学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上采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因为课时有限,我们就将容易理解的问题布置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使课堂生动有趣的学习更具探讨性、研究性。例如,在讲授电磁学部分“场”的概念及“场”的规律时,可就有关对称性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科研渗透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

科研渗透到教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的必然趋势,科研带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的重要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参与热情。物理学的进展激励着其它学科新方向的研究,反过来,其它学科中的新问题也等待着物理学来解决。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也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科研一般来说要解决的是较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某个课题的理论上的创新,有些是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而大学物理是基础课教学,课时少、内容面广、量大,怎样把科研与教学在有限的学时中统一起来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关键是在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意识地应用科研成果,特别是要积极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此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现代化。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科研成果分散到教学的全过程去讲授,将一些成果反映到教学中以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热学》范围看,我在给一年级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的热学课程时,结合本人的科研项目-----“WCA状态方程的研究”,向学生强调状态方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突出当前热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在讲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内容进行剖析,例如在研究高温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时,让学生知道在实际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是要考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运用新的状态方程例如WCA方程进行研究,使学生懂得所学到的书本内容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应用到科研当中必须有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授“输运过程”一节时,结合自己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的论文Analysis of Charge State Distribution by Non-LTE Spin-orbit-split-array Collision Radiation Model说明在等离子体的研究中应用输运理论的必要性,它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这样使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而且在不同的领域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书写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专题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物理教学研究、问题探讨等。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查找参考文献、如何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文献调研、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物理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即以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游,精要新颖实用,大学物理,第24卷第4期,2005年4月

2.叶建柱, 应向东,论大学物理教学与辩证思维,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5 No.2, 2004年4月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6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VB作为职高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特点是功能强大、效率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它有强大的自检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以前从没系统地接触过计算机,而且相对于大学生学习VB而言,他们的知识基础又显得相对薄弱。因为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VB时遇到的大量有关各个属性、事件的纯英文描述时就会遇到麻烦。如何能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组织安排上课内容,就成了职高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打破教材,激发兴趣

现阶段,我校所用的VB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本教材内容全面,涉及的知识点也较适合职高生学习。但教材中大量出现理论名词解释,实验例题少。多数同学在开学伊始,由于好奇打开书本预习,但当他们看见书中介绍的大段的理论解释,且无法理解时,便自然而然地使他们产生恐惧。如果这时教师再按部就班地从第一章:类、对象、属性、事件及方法等开始教学,那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由于经验不足,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没多久就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

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一定要先抓住学生的特点,适当打破教材布局。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由VB制作的小作品,用这些实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很多同学在观看这些作品后都会发出惊呼。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也不要急于把“对象”“属性”等这些词汇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职高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先让大家模仿做作品(可以将第一堂课中展示的小作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的模仿)。通过模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他们会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思考这一步操作会出现哪种结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任意修改老师提供的代码,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或者出现错误。VB强大的自检功能就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在学生运行程序后,会在出错代码上以黄色底纹显示。这样下来学生虽然仍有些懵懂于老师教授的代码,但也能通过这样简单的模仿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到自己动手修改代码时的成就感。

教材中,将具有类似功能的对象、属性、变量、函数等都放在一起编排,这样编排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更系统一些,但对于职高生而言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深奥难懂。我们应该打破教材的束缚,将教材当成一种像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来使用。例如,在教授标签框和文本框时,可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做一个类似QQ聊天记录的界面,标签框和文本框放在一起教学,就可以充分说明它们各自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区分各个对象的主要功能。再如,第三章中的函数,教材中列了一个表格将主要的函数一一列举出来,教师如果按照教材将所有的函数一一讲解,那么一次课的时间根本不够,而且学生听起来也十分费劲,效果很差。因此,函数的教学可以在后几节程序流程教学中穿插进来。

三、利用实例,增加趣味

程序设计一般都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而实例的直观性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职高生而言,也让他们上课时有事可做。

实例1:按钮的应用。

对于按钮相信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实例也比较多;而且多集中讲按钮的Click(单击)事件的教学,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视野。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了一个不太常用的按钮的Mouse Move事件:

让按钮动起来,让学生的鼠标点击不到,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会随着按钮的移动而活跃起来。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时,再去讲Rnd函授的意义、用法等相应知识时,学生会更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开始尝试修改Rnd函授后面的参数,并且获得不同的结果。就这样,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事半而功倍。

实例2:用If语句来查询。

为本次的教学设计一个情景引入,让他们扮演一个角色,成为某企业的员工,并为企业设计出一款能查询到企业在编人员户籍所在地的程序。从每个情景入手分析,每个人员的户籍所在地可以反映在每个公民的身份证上,身份证号码的前3位表示户籍所在省。分析完成后,开始引导学生设计界面,并编写代码。

实验要求及目标如下(如下图):设计一个具有查询功能的VB界面,要求能查询出人的身份证号码中隐含的省份的信息。设计要求如下:设计两个标签框,标题分别为“请输入身份证号”“你户口所在地为”。第三个标签框用来显示搜索结果:设计一个空白的文本框,设计一个标题为搜索的命令按钮,要求程序运行时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身份证号,单击命令按钮可查询出省份(如:330227196503125678中330表示浙江省)。

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对身份证号码中的最左边三位数字进行判断,根据这三位号码来确定号码的户口所在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得身份证号中的左边三位数字,鼓励学生自己翻书找答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Left函数的学习。

这个实例是让学生学习If语句和Left函数,而18位身份证号码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18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使他们感到神秘:同年同月生的人有千千万万,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唯一的号码呢?那么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组成。贴近生活的实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VB程序开发的强大功能。

然后,抛出下一个习题:Mid函数。

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同样具有查询功能的界面,要求能查询出下列人员的身份证号码中隐含的生日信息。要求程序运行时,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身份证号,单击命令按钮则显示他的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中的第7个字符开始的4个字符为年,第11个字符开始的2个字符为月,第13个字符开始的2个字符为日,如330227196503125678中的1965年3月12号)。通过这个习题的独立练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完成一个实验开发过程的一般步骤,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首要品质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出相应的程序。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紧密配合、共同探索讨论的双向认知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例如,在学习列表框控件时,教材一般只列出列表框的几种样式,显得比较枯燥,也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实际生活中,学生早就接触过列表框和组合框,只是不熟悉而已。上课时让学生设计制作QQ登录界面等例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完成的程序设计,既活跃了思维,又使思维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境氛围中形成、加强。

通过设置思维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体验来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快速理解问题,并将自己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编程的乐趣。

五、注重基础,实现突破

在重视实例教学的同时,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VB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综合科的一门考试科目,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可能会成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且没有基础积累的学生,他的知识结构也如同空中楼阁,经不起风雨考验。因此,在课程安排时还要强调安排适当的理论课时间,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巩固旧知。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中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好心情,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走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面容面对学生,用平易近人的话语把他们领进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去。其次,教师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再次,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就是林海,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仿写句子。一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在黑板上仿写了一个不完整的句子就回到座位上。我语气柔和地说:“不要急嘛,先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原句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想想仿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相信你再思考两分钟,肯定会把这个句子仿写得很好。”果不出其然,当他再次在黑板上仿写句子时写出了:“这就是夜晚的天空,蓝天做海,月兒为船,还闪着盏盏渔灯。”仿写得非常棒,于是我赞叹道:“你真聪明,一动脑筋,句子就仿写得这么好,老师佩服你。”从此,这位学生课堂上思维很活跃,回答问题很积极,而且经常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令我惊喜而又兴奋。

这样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又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自由畅想,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二、启发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不能离开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思维和知识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并运用教材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住教材的结尾处,引导学生往新处想,并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结尾:“我希望他们(水生和宏儿)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围绕“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想象:宏儿和水生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了许多情节曲折且结局不同的文章:宏儿像鲁迅一样成为了大作家,水生则开了一家很大的水果超市;宏儿出国留学去了,而水生继承了父亲闰土的工作,继续留在海边种西瓜,生了四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宏儿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工作,结婚后没有孩子,而水生的孩子多,生活艰难,宏儿就收养了水生的一个女孩,将这个女孩培养成了大明星……这些构思意义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教学不但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创设发挥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了固有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可以引导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自由思索的发挥性问题,使学生迸射出求异思维的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了《音乐迷杨科》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杨科生活在现代,会出现什么结果?有的学生说:“杨科生活在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现代社会,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音乐家。”有的学生说:“虽然现代社会对杨科这种人才很重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如果遇到只重视文化成绩,认为这只是不务正业的父母,也很可能会埋没人才。”也有的说:“如果杨科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现代,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中,他所爱好的东西很容易得到,也许他就不喜爱了、不痴迷了”……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自己的感想,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加以鼓励。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适时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学生创新的支点,让学生构筑起自己创新思维的大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丽.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2.徐艳娜.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4).

3.周峰英.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5(04).

4.陈桂燕.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4(02).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0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带入探索性实践中,让学生亲自探求新知识,经历数学家们以前经历过的创造性的探索实践过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学案例片断: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了物体有各种形状,大家看这本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知识--图形的拼组。(师板书:图形的拼组。)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画):这张画是什么形状的?

师(拿出长方体积木、长方体盒子):这是什么形状的?

师:长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呢?(教师借助长方体实物画长方形,出示画好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指边)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拿出一块手绢):这块手娟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形。)

师(拿出正方形的识字卡片):这张识字卡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借助正方体实物画正方形,出示画好的正方形,并说明这就是正方形。)

师:正方形有几条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老师先示范: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沿斜着的虚线折(虚线露在外面)。

学生们拿出画着两条对角线的正方形纸,按老师的方法折,先沿着一条斜的虚线折,然后再沿着另一条虚线折。教师提问“挨折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然后,再让学生对折,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

老师巡视,帮助后进学生掌握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叫学生们拿出长方形的纸(画好长与宽的中线)沿虚线对折、提问:对着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再让学生斜着折,又提问:挨近的两条边的长短怎么样?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

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不同方位的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图形是正方形?

师:大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的形状、边长的特点。谁能说出周围物体的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学生举例后,老师再拿出方台布、纱巾、正方体的药盒、枕巾、火柴盒等给学生看,让学生分别说出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长方形。

最后,老师叫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尺寸的长方形、正方形拼摆各种图形,并贴在一张白纸上,让学生汇报自己拼摆的图形是什么。

案例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和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通过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生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本教学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生活经验,强调动手操作。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秩序渐进,逐步提高。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自动手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拿出数学书、长方形的画、积木、长方体盒子等学生经常见到的东西,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时,要求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按老师讲的方法沿虚线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相对的边一样长,这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就有了一个活生生的感性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在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数形结合,加强概念理解。

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应重视数形结合,通过图形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时,教时反复强调了“两条对角线”、“挨近的两条边”、“对着的两条边”等数与形的结合,并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次请同学们通过小黑板的图形辨认方台布、纱巾、正方体的药盒、枕巾、火柴盒等实物,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空间概念的理解。

三、安排巩固练习,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一个民族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要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那么就必须要创新。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大力提倡脱掉“中国制造”这顶帽子,向“中国创造”努力迈进。国家要富强,教育当然要先行。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教育部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作为一名初中物理的教育者,深谙物理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土壤。由此,笔者撰写此文,与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权当参考。

一、创新思维能力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其实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它所阐述的内容,不是艰涩难懂的大理论,而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自然规律,物理知识,且由于它的例子基本上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很容易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共鸣。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刚迈过欢乐的童年,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幻想与好奇。如果我们为人师者能在这个时候给予恰当的启发教育,定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探究思维的萌芽。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因为学习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由表面的自然现象过渡到抽象的自然规律的系统性学习,必能够让学生觉得很好奇,很不可思议,而这时,需要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我们就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尊重个性,激发创新源泉

1.个性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石

初中学生是一个刚刚迈入青春年华的群体,普遍会出现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对于来自师长的谆谆教导和金玉良言往往会采取置之不理或反对的态度,但他们却会对物理的定理和那些自然规律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个性品质,看似桀骛不驯,但却充满好奇。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学生的这种个性品质的,它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面对老师讲授的定律面前,他们常常会试着去否定,思考着去如何推翻你的结论,有时还会抛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很古怪的想法。在过去,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总是认为学生是来唱反调的,因而没能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一个正确的疏导。于是,我们都会慢慢发现,会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无趣了。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们都表示,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了。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勇于表达自己。同时,老师们要在实际行动中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让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有一个抒发的渠道,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力站起来,并最终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真相。个性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护航者。

2.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物理是很注重实验的,常常需要拿实验结果亦即事实来说

话。正因为这样,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操作平台,这种动手能力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终究是肤浅的,因而带领学生到广阔的试验天地去,不仅可以让享受动手的欢乐,还可以让他们享受那种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与激动。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绝佳路径。

做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主流。这些小实验往往就生活中的某一小现象引发出来的,与我们联系甚是紧密。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们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或是分小组,或是到实验室去,抑或是到野外去实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小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辛苦探寻来的结果印象会更加深刻,从而加深了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定理的理解,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储存起来,背书、背定理对她们来说已不再需要了。更重要的是,课外小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的放松,并且,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来自于自己的活学活用过程,理论用到了生活中去切实地为自己解决了困惑,这样更加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了。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要取得来自学生的信任,这时候,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初中生处于懵懂的叛逆期,其实他们也不是巴不得和全世界对着干,只是因为我们很多师长都和他们有代沟,他无法理解我们的用心良苦,而我们也没有用心去理解他们在青春期的彷徨。这时,老师若能够和学生采取一种平等的交友形式,像朋友一样倾心交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或是分组进行圆桌会议,都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人,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观点没有所谓的对错,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可能会被别人嘲笑,挨老师骂。那么,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的实现,新奇的想法能够被说出,被鼓励,学生也会认为创新是一件较酷的事情,从而会积极努力地行走在创新这条大道上。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要想创新能力得到很好地开发,光谈上面这些术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你如何谈创新呢?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为创新储备必要的知识积累,还要求我们广大老师,在漫漫的执教生涯之中,要不断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添砖加瓦,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人。

作为教师,我深知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特别是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十分注重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体恤她们幼小的心灵,在学习生活中启发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价值观上注重对他们积累知识意识的培养,从而为他们迈上创新之路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陈超红.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陈丰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朱宝环.初中物理实验课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2

一、专题阅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传统阅读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讲析为主,教师习惯于周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循循善诱,将学生导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而学生呢,他们也早已习惯于教师的安排与灌输,久而久之,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许多问题已完全失去一种好奇心和惊讶感,更不要说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专题阅读完全打破了“循规蹈矩”、“请君入瓮”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形式,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彻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使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共同设计专题研究的命题、目标和学习过程,把学生跟随教师指示的意识减少到最低程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不需要把大量时间放在撰写教案和讲解分析上,而是放在精心选择专题研究的命题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过程上。教师备课只需要备学生学习的学案,让学生承担专题活动的具体设计与主持过程,给学生以独立思考,选择判断的机会与权利,让学生用参与研究学习的亲身经历取代课堂上的“静听”,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真知。

二、专题阅读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情境,就无法调动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借助于问题情境,人才能努力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与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倘要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他面临有意义的问题。语文专题阅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状态。语文专题阅读的命题,在教材甚至教参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无疑给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大胆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一作家的相关文章的集群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课文联读的方式。这种课文联读的方式,为某个作家构筑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精神空间,并从这一独特的窗口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这个作家整个心灵世界和人格特征。从这个作家精神空间的背景出发,学生对单篇课文的感知活动能够更多获取课文言语形式传达出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和把握。在《新语文读本》中,编者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个“苏东坡在黄州”的专栏。在这一专栏中,编者安排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以及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诗词赋十四篇,从而构成了一个“苏东坡在黄州”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这种相关课文的专题性集合,让每个单篇课文都从自身封闭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与其他课文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自由而开放的结构,文本间交互辉映,互动对话,并彼此唤醒了一些被埋没在个别课文中的生命。学生透过这些精彩纷呈的作品,不仅可以倾听到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整个心灵世界的声音,而且对其中的个别作品的感知与把握也必然更深刻、更丰满、更亲切,从而,一个才气横溢、人格精神丰满高尚的苏东坡也就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与读者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千古对话。这样的专题性研究学习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创造性的感知能力。

三、专题阅读将语文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从教材的整体去把握,而是从局部入手,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条分缕析,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演化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把原本人文性很强、工具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强化,教师的精讲取代了学生鉴赏与领悟,抽象的语法训练取代了学生生动的语言言说,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语文学科愈来愈远离了书海,远离了自然与生活,远离了学生发展的需求。语文专题阅读,其实是一种集约化的教学模式,它充分显示了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专题阅读的综合性、开放性,首先体现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语文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情感、意志人格、人文精神诸方面的培养都有所变化,多角度、综合地、立体地实现学习目标。专题阅读的综合性、开放性还体现于学习资源的多渠道。通过专题阅读可以自然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使语文学习得到纵向或横向的拓宽,并以此让以往分散、隔离的语文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变为发展性学力。

在专题阅读中,尽管有的学生达不到高顶,解决不了问题,但这同样能够让他们从攀登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语文专题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是富有意义的。尽管面临着没有教材,没有现成经验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宽广明亮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尤屹峰.对话: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语文教育研究,2003.5.

[2]林明英.语文“专题”教学探微.新教材解读,2004.11.

[3]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13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高坡镇初级中学校

李 强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指导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改写《西江月》,学生细致描述了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的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结合插图,通过想象,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境,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通过扩充情节,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

二、学习写法,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学习,积极灵活的运用于写作,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文中通过替换、比较、选择,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美;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积累(赏读、背诵、摘抄)、恰当地运用于写作。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的月色描写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月色的朦胧美。在训练环节上我安排了仿写训练,让学生仿写一段景色,恰当地选用优美词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语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生动有灵气。

2、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

语文课文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写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讲稿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在撰写演讲稿时,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学会运动》、《树立自信》、《做时间的主人》等演讲稿。教学《三峡》,指导学生学习按顺序写游记的方法……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游览、观赏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细心挖掘,携取一点,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赋诸笔端。

1、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模糊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孔乙己》,孔乙己命运结果怎样?可让学生猜测孔乙己的不同命运。即使没有明显的悬念结尾,教师也可故意设置续写的提示。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续写于勒再次回来时的情景的训练,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唯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伤仲永》的读后感,有学生从方仲永出发写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有学生从“父利其然也”出发进行评价等,形成观点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

上一篇:《绿山墙的安妮》阅读心得中学生体会下一篇:罗家桥中学2012年春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