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24-07-18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13篇)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了“丈量土地”之后,组织学生对操尝教室等进行测量,计算其占地面积。随着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句话:“甲数是乙数的25”。问:“同学们,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些什么?”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了。有的说:“我想到乙数是单位‘1’,甲数是乙数的`25。”又有人说:“我想到,甲数是单位‘1’,乙数是甲数的212倍。”……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单位“1”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思维的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对于圆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我是这样教学的。拿出一个剪好的纸圆,问:“谁能用我们这节课上学的知识,很快找到圆的圆心。”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边讲边演示,他把这个纸圆对折了两次,指着两条折痕的交点自豪地说:“这就是圆心!”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又有一位同学用更简便的方法找到了圆心。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2

一、设置情境, 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而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 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 平等合作,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材, 创设情境, 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开发心理潜能, 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 笔者在教学“与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有关的应用题”时,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先创设一个小商店, 由教师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 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 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参与活动, 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当代教育理论强调,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引导学生发现概念、定理、方法等问题的活动情境, 突出学生如何探究知识, 如何生成“结论”, 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过程。

例如, 笔者在“三角形的全等”的复习课中给出如下问题:

(1) 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但在举出反例时却有不同的表现。

(2) 两个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条件增加了, 学生的想法就不一样了。部分学生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但短时间内谁也拿不出“事实”来。这个问题太难了, 暂时放一放。

(3) 两个直角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且具有相同的周长,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问题 (3) 比问题 (2) 又多了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于是凭直觉猜想“一定全等”的学生骤然增加, 甚至全班学生都会倒向一边。槫�

但问题在于要证实这个猜想, 这时大家的办法又可能不一致。不过,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即证实猜想的x S欲6�望�一x�S6�定都很强烈, 有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味道丌。�设两个Rt△ABC和Rt△RST的边长分别为a, b, c和r, s, t, 其8中牳c�和t为斜边长。根据题意, 有X「�

解这个方程组, 可得a=r, b=s。猜想得到证x S实6�。楻6�

上面通过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楻依6�靠直觉提出猜想, 然后再证明或否定猜想。这样做,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法指导, 使学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学、科学高效地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观察、质疑、思维、分析等都有其方法上的特点, 教师要适时引导、精心施教, 让学生会学、学会。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首先, 教师要做好示范。其次,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 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 等等。最后, 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 有时只言片语, 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应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使学生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有思维价值。

四、评价激励, 给学生主动学习的x推�动�豏力6�

该5�

在8学T 6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

与激励8, T�6可5��以8 T激6�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噶学5生�产生主X动�学�习的内驱力, 强8 T化6�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乩教5师�要

善于捕8捉T 6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对不同0层8@次�6的��学生给�予U适6当�的评价, 可采8 T取6�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8奖T 6励�等措施。x例T如6�, 在一次“0争?当6设�计师”的数学活动课上, 设8 T计6�了这样一个激励机制:学校准备在二号楼与三号8楼T 6之�间的一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空地为一个长方形, 长408米T, 6�宽24米, 建造的花圃的�面;6积�8要「占�空地面积

的一半88, TT66设��计8 T的6�花圃力求美观、经济。同时, 又组建了评委团, 8并T 6制�8定T 6了�评选方案: (1) 设计出五个以下方案的同

学, 可评为初8 T级6�工程师。 (2) 设计出五个以上、十个以下方案并有8一T 6定�欣赏8价ジ值�的8, ジ�可评为高级工程师。 (3) 能设计出十个以上, �并8じT且X�6�有じ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 可评为特级工

程师。8 T 6X�じ�

所8有T 6同涪�学�都投入到紧张的设计中去, 教师对他们的每一种设计, �都⒏�给予肯定x W与6赞�赏, 并鼓励他们设计出更漂亮的方案8来T 6。�结果是63%x W的6学�生被评为特级工8程「师�。这时, 每个学8生T 6都�获得x了牳成�功x牳, �增加了勇气, 激励使其创新能力得到了8发T 6展�。X煾�X煾�

五8、T 6选�择开放, 使学生主动学习插上远扬�的-翅��膀-�

学8生T 6的�学习x是W有6�反x差W 6的�, 学习的兴�趣也W不6尽�相同。为

了培养8和T 6发8XT�展W66学��x生T 6的�个x T性6特�长,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需要, 8教T 6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弹�性U, �6让�学U生6�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 豏教6�师�S要6选�择一�些适U合6�

所有学生的数学x问U 6题�, 对不同水平的学豒生6提�出�不U同6的�教学

要求, 实行开放型教学竃, 6�可采取小组x讨V论6学�习, 课内个别

指导, 课外个别辅导等形式, 让每一X个X�榅学66X生�6�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增强数学学习的自`k信�心, 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发p展�。

总之, 教师精心施教, 悉心指导学生学习数学,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以上五种方法指导策略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技巧,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推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生对于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学好该学科的前提, 对于有兴趣的东西才有求知的欲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求知欲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3

[关键词]求知欲 情境教学 合作探究 历史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3

在人们的眼中,历史常常是脱离现实,最不受人们待见,注定要坐冷板凳的学科,历史学得再多对于现实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学生对于历史这门课程也往往提不起兴趣,认为这门课充其量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孤立零散的知识点,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应付应付考试即可,实际用处不大。历史教学究竟应该怎么开展才能很好激发起学生学习它的兴趣,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即利用情境导入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能否在上课后短短几分钟之内利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迅速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学习上,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昏昏欲睡、开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引人入胜、别出心裁的导语来牢牢地吸引学生,从而为后面的教学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借助教学媒体,创设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通过充分准备好的历史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岳飞抗金的历史时,并没有急于循规蹈矩地按照课本进行讲授,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将音频与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入。上课伊始,笔者首先播放《满江红》的歌曲片断,让学生沉浸在南宋末年国破家亡悲壮豪迈的意境中,接下来思考笔者准备好的问题: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岳飞没有受害于奸臣秦桧之手,而是北伐成功,南宋灭亡的历史是否被重新改写?这样的导入语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成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合作探究,生生师生互动

即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就具体问题展开合作与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并与学生学习相融合、统一的过程,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将陷入不可想象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与学生不应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应当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的很多问题及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了的,教师生怕学生的回答与自己不一致。一旦遇到与所谓正确答案不一致的新颖观点便不知所措或予以否定,这就不但破坏了师生间平等交流的氛围,而且使学生的灵魂和思维受到禁锢,培养出一大批不知思考为何物、缺乏创新力的学生,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弊病和悲哀。我们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不追求答案的标准性、一致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比外国的历史课堂教学,笔者举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日本在战后与美国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在日本的历史课堂上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就这两个条约分别从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两个角度和老师展开自由的辩论和深入探讨,从中训练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有益的启示。我们虽然也有类似的《南京条约》,但中国学生却不允许自由讨论,只需要牢牢记住该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即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有胆量仿效日本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南京条约》的利与弊,陈述自己的理由和分析过程,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一定不少。这一鲜明的对比无形之中就显露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值得人们深思。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编演历史剧

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自编自演历史剧的过程中体会历史不是静止的枯燥无味的教科书,而是由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有机构成。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不但可以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参加历史剧演出,制作历史漫画、服装布景等过程的表现都可以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也让更多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真正实现历史教育不是面对少数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准备和表演历史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样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教学,使学生的优势和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不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也不再是没有个性,人云亦云,缺乏思想和灵魂以及自主意识的人。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怎样的方式学到的知识。历史教师通过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使学生逐渐走出历史无用论的思想误区,不再认为历史是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认为历史是对未来发展有着重大帮助、生动有趣的学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确保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王永.立足问题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谈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巧妙设计[J]. 教学实践,2010(3).

[2]周作军.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政史地教研,2013(19).

[3]殷东阳.浅议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 课堂教学,2014(12).

[4]张桃英.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J]. 观察思考,2013(10) .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4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用教师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用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还要用反思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是我上《合并同类项》一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引:这里有八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一些式子,谁知道它的名称?

生答:单项式

师问:很好!那你能用归类的思想方法把它们分类吗?

生甲上黑板移动卡片。

师问:你为什么这么组合?

生答:是按有没有字母来分。

师语:很不错!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那些单项式,看看还能不能把它们再分一分?

生乙上黑板移动卡片。

生乙解释:将它们再按所含字母的不同分成三类。

师语:太好了!又将它们分细了一些,同学们再看看,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丙上黑板移动卡片并解释:将刚才同学的第一组再分一次,因为它们所含字母的指数不同。

师语:你真细心,这样的细节都被你发现了!好了,现在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前三组式子,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

生一:它们的字母相同

生二:或者它们都没有字母

生三:前两组式子中相同的字母右上角的指数相等

师语:同学们的观察真的很仔细,回答问题也很到位。我们说,具备上述三个同学所讲特点的单项式就叫做同类项。

(教师板书概念,彩笔强调: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师语:知道了什么叫同类项,现在你能不能给剩余的两个单项式配上一个“同伴”呢?

(很多同学举手,而且回答得都很准确)

这是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我用真诚贴切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与轨迹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因人施评”,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着意一些简单问题,让他能答得上来,老师及时肯定,让他感觉自己在进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多发言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轴对称》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课文图12.1-2的图形中,找出图形的共同特点,我有意识的提问学习基础较差的生甲,性格内向的生乙和知识较全面的生丙。

生甲:我发现这些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图形可以完全重合。

师:非常好,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老师随后给出了“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吗?

生乙:有,我们的数学课本、五角星、飞机。

师:你很棒,能把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找出来,说明观察细致,继续努力!

师:在我们学习过的几何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谁能找出它的对称轴?

生丙:有,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还有圆,对称轴是它的直径。

师:请你再想一想,相信你能找到正确表述对称轴的方法。

生丙认真想了想,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圆的对称轴是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

师:很好,你能把我们所学习过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几何图形找出来,很了不起!虽然开始在对称轴的表述上不准确,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错的,今后我们一定要细心。

三、拓展学生自评的空间

拓展评价的空间,通过同学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导评的作用,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评过程中抓住特点,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思维空间的拓展、理性思维的升华,让他们体验求知创新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给出二次函数()的一个常数项,使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观察学生,看看他们所填写的常数项都是哪些数?我发现的情况是这样的:

填写的常数项011516负数其他

学生人数统计12518216

在这个常数项的位置上,为什么多数学生填写的都是15或0?只有一人填写负数?有二个人填写16呢?适时点评: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分析问题。

先请填写15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配方,发现=16,当常数项为15时,b-4ac=64-60=4>0,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请填写0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乙:我的填写习惯就是从最特殊的数(如0,1,-1)开始,当常数项为0时,二次函数就是,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一个交点是(0,0),另一个交点是(8,0)。

那么借助学生的“自评”,在二次函数的常数项的位置上,填写一个负数,是不是更好呢?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5

【摘 要】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起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这种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的影响下并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强化。一方面,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被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由内驱力激起,也可以由外部刺激引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在课堂思考的过程中发言不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容易激发。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有效策略呢?

一、向学生提出要求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学习《形状与体积》时,要求每个人备一个橡皮泥。“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解决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首先让学生在室外站成一排,在队伍的正前约20米处放一堆垒球,让学生同时从队伍中冲出,拿到垒球返回原地,看谁先返回。活动过后,学生随即提出抗议,说这样不公平,因为每人走过的路不一样。然后我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每人走过的路程相等呢?”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求,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根据在刚才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经过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纷纷提出应站在以垒球为中心的圆形时才能保证每人所走过的路程相等,取得了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提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有366多个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过生日,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直说不知道,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从而导入新课,适当的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与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例如:组织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组织班会,既交给了他们使命感,又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作为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的初始动机,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成功,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更能自觉维持这一学习行为的持久与落实,甚至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信心不足,如果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亲友或同学能及时做有针对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就能坚定学习信念、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反思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动机“矢志不移”,不会因学生不断“失败”轻易改变自己良好的学习动机,而使学习行为得以维持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6

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一时的学习好坏并不能说明他的未来走向。作为他们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教育者:教师和父母,要善于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性格特点,观察和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上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是一无长处、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童”;相反,很多人都说过,“淘气、调皮的孩子都比较聪明”。中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对学生都能多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对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人类有着天生的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这也是所谓的学习欲望,生活一再证明:求知欲和上进心强的孩子,往往都是听话、主动,积极的好孩子。所以,父母想自己的孩子学习上生活上更加优秀,可以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

求知欲和上进心,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和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就本班学生的情况来说,爱学,学得好的只是少部分学生,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确是大部分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爱学的学生就能过掌握得比较通透,而被动学习的学生却掌握的模棱两可,所以当考试的题型有些变化的时候成绩就会起伏比较大。这个情况不应该是一个正常的情况,孩子的天性应该是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所以学习应该处于一个比较主动的状态而不是一个被动状态。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父母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呢?教育专家指出要做好如下几点:

1、妥善解决孩子每一次提问

提问是孩子的求知欲在幼儿期的主要表现。父母千万不能消极对待,比如说:“到旁边玩去,没看到妈妈正在忙吗?”更不能无礼反驳,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否则,必然会伤害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一长,孩子将逐渐对知识失去兴趣。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很浅,有的较深,有的特显无知,有的很富有想象力。

对待这些问题,父母都应该尽快正面回答,如果有时间,还应把它与孩子已掌握的知识或喜爱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出现无法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父母应坦诚地告诉孩子,并尽快向在关专业人员咨询,或通过上网等手段查询,获取答案及回答的方法,再及时反馈给孩子。妥善解决孩子的每一次提问,是对孩子求知欲的最直接的保护。

2、要让孩子体会知识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出随意性,今天对这个特别喜爱,明天对那个非常热衷,再过两天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为了让孩子的求知欲具有持续性,父母首先要掌握孩子学过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设法用到这些知识,让孩子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父母应时常留心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各种事情,尽量用孩子学过的知识向他解释。当孩子经常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后,这些经历往往又能激发他的求知欲。

3、要让学和玩结合起来

学习是辛苦的,玩是快乐的,而孩子是无法意识到苦与乐的辩证关系的。因此,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父母不能像对待中学生那样,要求得过于严格、过于严肃,以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惧怕。一方面,父母可以在教孩子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近似于游戏的方法。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玩的时候,适当地引导他玩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在假期时间比较长的时候,当孩子们在无意义地乱跑、乱玩的时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他们来个参加些体育啊,唱歌跳舞弹琴等一下兴趣班,孩子往往同样玩得很快乐。这么一来,学和玩便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就可以在快乐中不断地学到知识。

4、让书籍包围孩子的生活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随处都能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所以,让孩子的身边充斥着不同种类的印刷品,报纸、杂志、书籍、辞典„„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的一个好方法。所以,不要把你家的书籍束之高阁,而是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甚至汽车后排座位上。从孩子很小开始,你就可以给他一些旧报纸、旧杂志,任凭他把它们撕得七零八落。慢慢地,在家里确立一个看书或者讲故事的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乐趣。事实证明,一般书香世家的子弟成才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5、从孩子的爱好入手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7

一、兴趣是求知的助推器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人们力求认识各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它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以巨大热情和耐心, 去对待和研究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正规学习的重要阶段, 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和实践性学科, 对生活和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和更强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

1. 良好的“第一课”是激发求知的第一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第一印象格外重要。学习物理课程也是一样, 第一印象的深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因此, 进行物理教学课程的第一课教学时, 可以用设置悬念与实验演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设置悬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 以及教学的要求, 适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用鸡蛋碰石头, “挨打”的是石头, 为什么鸡蛋却碎了?为什么在一盆水里, 一颗石头要沉下去, 同样重量的一只纸船却沉不下去?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一部分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接触, 大多数学生却完全不明白, 所以学生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 能够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欲望。在装满水的杯子上覆盖一张纸, 把杯子倒过来, 纸却掉不下来;用两块石头相互击打, 产生的火花能够将纸张点燃, 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学生大多不会明白这是为什么, 教师故意不告诉答案, 增加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另外, 一节课开场白也很重要,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利用独特的开场白, 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 这能引导学生对教师和课程学习的兴趣。

2. 科学设计教学课程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兴趣的培养上,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要从兴趣上入手。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 科学地编排自己的教学计划, 合理地运用教学技巧,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 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 以减少反复实验产生的浪费, 避免一些危险实验造成的影响, 同时能够进行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实验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学的灵魂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个人风格决定, 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专业知识水准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综合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极易受学生的崇拜和注意,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 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和知识,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像一般课程教学那样过于枯燥。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艺术美, 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 更要注意运用一些幽默方式, 调动课堂气氛, 积极与这些学生互动, 从而引起全部的共鸣, 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增强综合技能。

4.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才是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当一个“配角”,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猜想问题, 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学习和实验中去。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做, 树立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 对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导改进,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去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升华。

5. 作业的布置和评改要具有有效性

用数学中的美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8

关键词:数学美

有人说:“数学好,则头脑好,思维敏捷,表达严谨。”所以学习数学对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随着科目的增多,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分心,教师若能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正确地分析数学教材,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爱学”,这就要我们教师必须从“美”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教材,探究数学美中的情调,运用数学中的美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用“美”的情调培养爱国思想

目前,中学数学教育领域相当普遍地流行着一种说法,好像中学生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国外传入的。其实,数学教学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和国家。例如:中国、古巴比伦、埃及。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国的数学研究始终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国际上也公认中国在数学上曾经长期处于先进的地位。目前,中国的数学家如陈景润,华罗庚等人也在数学领域中处于先进行列。应当让每个中学生都懂得,我们的民族在过去和现在的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当前一些情况表明我们在数学领域中仍将有无限美好的希望,通过这方面潜移默化的工作,让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阅读学习数学知识中树立并逐步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

二、数学中的“口诀美”

口诀能揭示知识间的联系,给人以启发,便于回忆所学的知识,也能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或灵感,启迪思想,轻松上阵。比如在教圆的辅助线中,可以编成这样的口诀来帮助学生的识记和提出思考方向:“三圆和二圆,圆心紧相连,两圆紧为伴,必连公切线。两圆扣成环,必连公共弦。”针对平面几何中添加辅助线的口诀为:“辅助线,如何填?找出规律凭经验,题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可向两边把线连;三角中两种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中有中线,延长中线同样长;成比例,证相似,经常要做平行线,做线原则有一条,证题线段别切割;圆外若有一切线,切点圆心把线连;如果两圆内外切,经过切点作切线;两圆相交于两点,一般作它公共弦;是直径,成半圆,想做直角把线连辅助线,是虚线,画图注意不改变。”这两个口诀概括圆的有关知识的联系,也指出了有关圆的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口诀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口诀是知识的高度浓缩的精华,并不能说是背诵式、灌输式的数学方法的产物。在教学中,对于概念可引导学生去提炼与概括,对规律可引导学生去归纳与发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形成学生自己知识体系大有帮助,学生学起来也津津有味。如学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编写口诀:“两大服从大,两小服从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再配合图像描述一番,效果甚好。又如完全平方式,可以记为:“头平方,尾平方,积的两倍占中央。”也很好理解和记忆。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口诀:“已知未知要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加减移项要变号,乘除移了要颠倒。”如果证明圆中比例线段的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常被选做中考试题,为了复习好这部分内容,有人编成口诀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思路,效果很好,所编口诀如下: “遇等积,改等比,横找竖找定相似,不相似,别生气,等线等比来代替;遇等比,改等积,引用射影和圆幂;平行线,转比例,两端各自找联系。”有了这个方法学生学习数学就会事半功倍。

歌德说得好:“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乐趣。”一般来说,有趣的材料容易记,记得牢,何况口诀中有浓厚文化色彩,且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数学中的“文学美”

即使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能把它装饰成美妙绝伦的天使,吸引学生自觉进入思考联想的状态。比如教师在复习线段时,指着两个端点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那一条直线呢?”

在讲授“轴对称”时为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本人指着一幅风景的图画和一幅江河落日的山水画,吟诵:“大漠孤烟直。”这时下面学生接:“长河落日圆。”这既体现了数学美,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中学数学的美,主要为简洁美、统一美、协调美。生产生活中板墙面的镶嵌,高楼耸立却离不开数学中的美,所以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在数学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中科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会有启发。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还能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把数学中的美,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心理障碍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小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2、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小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3、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二、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2、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十要有社努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3、教学活动要多样化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0

语言渲染是教师授课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有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讲课,就会使课堂变得幽默、活泼、生动有趣,让学生上课有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会为之倾倒。同一个意思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来表达,产生的效果就不同。因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常用有艺术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语言渲染,并不是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一名演说家,而是就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加工,让学生感受到有声有色,津津有味。

情感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饵,没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问题。

俗话说得好:“只有自己受感动,才能使别人受感动”,教师的情感可以通过眼神向学生进行表态,因为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不仅如此,还可用目光不时地扫视全班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心自己,自己不能不集中精力听课。教师还要讲究课堂上的说话艺术,春风细雨,无批评教学是大势所趋。没有良好的教态就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就没有优秀的教学效果,和蔼可亲的说话,会让学生放松神经,产生愉悦之感。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并作出积极的反馈,能增加师生的信心和理解。

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用电教媒体作媒介,直接把学生带入声请并茂的情感境界,学生身临其境。设计一个新颖的板书,创造美感。同时借助板书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关系,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增,而且能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重点知识的掌握。

师生交换角色,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把握住教材,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了一个问题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平时没人进的阅览室和图书室里有了他们的身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师道尊严”的现象在师生间已烟消云散,学生自主精神进一步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师简笔画也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之门的金钥匙。简笔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课堂上运用简笔画能使学生无意变有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与日俱增。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英语学习 求知欲 激发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求知欲不仅是激发科学家不断钻研与活动的品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培养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组成因素,是求知欲产生的基础,兴趣往往是成功之母,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与探索心理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内部动力。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为此,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创设英语情景,用游戏、比赛、表演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创设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言语活动,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接受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求知欲、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穿插英语故事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讲词组Look out时,我说Look out除了表示“向外看”,还有“当心”的意思,接着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丹麦人坐火车去英国旅行,当火车穿过地道时,列车广播员说:“Look out!The train is going through the tunnel.”这个丹麦人认为是“列车在穿过隧道,向外看”,把头伸向窗外,结果碰破了头。这儿实际意义是:“当心!列车在穿过隧道。”故事使学生哄堂大笑,也使他们认识到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这一词组的含义便很快被学生掌握了。

二、利用成就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一滴成绩要充分肯定,使之有成功的快乐感。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去克服,去战胜,以增强自信心。2006届学生张磊同学,高二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只有四十几分,他觉得英语难学,自卑感很强。我接班后,鼓励他:其实英语并不难学,只要有兴趣、有毅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上课时多让他参与一些简单的教学过程,平时教师每一次会心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以及点滴进步所激发的成就感,都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动力,自卑感消失了,成功体验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高考的时候,他的英语成绩达到了一百多分。

三、利用预习找问题,诱发学生求知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前预习就是寻“疑”。每单元学习之前,可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生词表在课前认真预习,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并在预习本中记录预习中的重点生词、词组、句型及你所要问的问题,这样一旦养成习惯,学习就会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直至取得成功。新课内容经过预习,上课时就能做到思想定向,心理上形成一个充分准备提问、着重解决疑难问题的心态,促使其集中注意力听课,形成以吸收知识为目的的倾向性。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及时巩固, 及时小结,使语言知识系统化,概念化;使内化的规则长期贮存于大脑中。

四、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示范,学生模仿,反复强调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在重复性劳动中忙碌,结果苦尽甘不来。为此,必须改变教育方法,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把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的获取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如:在模块四Unit 2 Sporting events 一课中便可运用图片或简笔画将各种运动画在小黑板上,再问:“Do you often have sports at school?”“Do you love sports?”“ Which do you prefer, A or B?”“What about C and D?”“Are you good at E?”这样,对话需展示的内容基本上出来了,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培养了学生语言交际的活动能力。当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法还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储存知识的“电脑”,而要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开动脑筋,求知欲旺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立,杨传纬等. 英语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赵小品. 论外语教学中的环境因素[J]. 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2).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2

1 创设悬念情景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 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 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

如在引入伴性遗传时, 可运用社会调查和数据, 向学生指出, 在我国汉族人口中, 色盲患者男性约占7%, 女性约占0.5%男性大大超过女性患者;而且一般说来, 色盲遗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然后设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通过创设悬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积求知欲望, 比只是单调地向学生说, 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伴性遗传”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尽量使讲述波澜起伏, 避免平铺直叙, 可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悬念,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讲减数分裂各期特征时, 从减数分裂概念入手, 围绕减数分裂的结果: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 通过设疑质问:染色体数目为何只有原来的一半?如何减半?什么原因导致减半?以此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特点来学习思考。这样,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能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 同时也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

2 创设直观情景

在生物学教学中, 恰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挂图、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 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来创设情景, 能使抽象的如识具体化、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以达到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讲细胞有丝分裂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期的染色体行为有何特征?接着再运用分裂后期的挂图和复合投影片来讲解:先展示分裂后期的挂图, 说明此时染色体的行为是“分家”, 即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 在两侧纺锤丝的牵引下, 姐妹染色单体分成两组, 分别移向细胞两级。接着再演示复合投影片 (后期) 来说明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级的过程, 由于复合投影片生动地表现了染色体行为的动态过程, 因而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新鲜强烈, 学生被画面所吸引, 情趣盎然, 整个教学活动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顺利进行。

3 创设实用情景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 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各种生物现象, 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景, 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价值, 学习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

如在学完遗传规律一章后,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为什么红绿色盲男住多于女性?并让学生以自己的家庭或邻居亲友为调查对象 (调查3~5个家庭) ,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调查中发现, 色盲患者确实是男性多于女性。由于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验证了人类遗传性状, 也同样可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也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调查分析能力。

4 创设冲突情景

创设冲突情景, 使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面临的实际问题之间产生冲突或差别。实践证明, 这确实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引起学生的惊愕、思考和探索行为, 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例如, 讲授基因连锁互换规律时, 在复习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上, 先讲具体的灰身长翅果蝇与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实验。间F1灰身长翅果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如何?学生会按自由组合规律去解题, 得到测交后代为灰长∶黑残∶黑长∶灰残的比例为1∶1∶1∶1, 这时告诉学生实验结果与此不同, 学生感到很新奇、惊讶。自由组合规律与解决实际问题所产生的冲突,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学习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创造了最佳情景。

5 创设成功情景

所谓“成功的情景”就是使学生成功地学习, 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 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快乐的情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抓住契机, 精心架设知识的桥梁, 创设激励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设计了一些达标性练习。例如:一个基因型为Aa Bb (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的精原细胞, 经减数分裂后能产生几种基因型的精子细胞?不少学生回答是4种。理由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随机自由组合。笔者明白了学生的意思, 于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讨论:“这是一个性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呢, 还是众多的性母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细胞呢?”“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子细胞的基因型是否相同?”学生经过热烈的争论, 终于掌握了这些内容, 最后得出“2种基因型4个精子细胞”的正确答案。

另外, 对于考试命题, 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 不出偏题怪题, 控制在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达到各自的限度, 使不同层次学习水乎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乐趣,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树立克服困难、勇攀生物科学高峰的决心。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3

宁夏西吉将台明星小学 付鹏刚

[摘要]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儿童又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要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以前呆板的课堂气氛,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加,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刚起步没多久,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上过于重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忽视了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言是模仿性很强的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心理障碍较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所以人们认为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又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求人们集中注意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学生学习更是如此。但我们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营养剂,同时也能鼓起人的精神力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能以兴趣来激发和维持,可以说没有什么其他因素能与之比拟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改变呆板的英语课堂气氛,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创新,开展趣味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1 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那些教学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呢?下面是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在这几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把课堂知识串成一个小故事,边讲故事边学知识就是一个好办法。

例如:在讲授《WHAT COULOUR IS IT》这一课时,我不是单纯死板地讲七种颜色,而是把这七种颜色用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七种物体身上,并把他们串成一个既贴近生活实际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课,我就用英语告诉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时,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每一个学生都露出了好奇的延伸。紧跟着,我拿出了一个棕色的猴子图片,给学生介绍说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Monkey, a brown monkey。这时便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种颜色--brown。出于对故事和猴子的好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brown这一生词。然后,我又介绍说:“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ell?(这只棕猴子是个卖水果的。你知道她卖些什么水果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挣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学用中文说:苹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说:apple、banana等。我一边肯定着学生的回答:Yes, he sells apples, 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西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 , yellow banana, green water-melon三种事物,red, green, yellow这3种颜色学起来也格外地轻松。后来,随着小偷white fox(白狐狸)、警察black cat(黑猫警长)和警车blue car的一一出现,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一方面又急于想知道这些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颜色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达到了高潮。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记住了其中出现的七个事物以及它们的颜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七个颜色的单词具体清晰了起来,取得了很好 2 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儿歌形式丰富课堂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儿歌的形式,以歌促学,寓教于乐,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编一个儿歌:

师: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everybody ,生: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dear MsShen.师:OK, OK, is everybody here?

生:Yes, Yes, everybody here.(No, No, Lily isn’t

here.)

这样就刺激了孩子们大脑神经的兴奋点,对接下来开展教学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儿歌对巩固记忆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把一些单词编成中英文结合的歌谣。如:

你拍一,我拍一,window window 是窗户。

你拍二,我拍二,floor floor 是地板。

„„

你拍十,我拍十,children children 真聪明。

类似这样的儿歌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游戏一般,在轻松愉快的吟唱中记住了单词。这时如果再辅以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 言,大方得体的教态。这每一举手一投足,使整个课堂就宛如一场醉人的配乐诗朗诵,学生从中体味无穷,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兴趣和听说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像在讲授小学英语第一册中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我就把各部位名称编成了儿歌:eye-eye-nose , ear-ear-mouth , hand-hand-face。在做示范的时候我还加上了动作,边说边夸张地用手触摸自己或学生的eye, nose, ear, mouth ,hand, face等器官,然后带着全体同学跟我一起边说边做动作,先慢后快。重复几遍之后进行比赛,看谁”说得最好,动作最准“。通过这样的安排,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原本枯燥又难记的6个单词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易学多了。短短20分钟,全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这6个单词并准确地指出来。有的同学课后甚至跑到我的身边一边大声说着儿歌,一边在我的脸上和手上摸来摸去,弄得我哭笑不得。但孩子们的行动却说明了编儿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简单、生动,而且印象深刻。同时,教师生动夸张的表演和学生由于轻松学会知识而产生的积极向上、欢乐愉快的情绪又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三、让英语课堂充满歌声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人的心理机制表明,大脑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的信息;右半球是记忆、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并进行模仿的中枢。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唱歌这种形式也就是将大脑的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说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歌曲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了。例如:我在教授《WHAT DAY IS TODAY》一课时,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一周七天时的发音困难和感觉枯燥的问题,就借助了歌曲”DAYS OF A WEEK“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以唱促学,以学优唱,并在唱的同时辅以手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并且增强了记忆。

四、使课堂教学游戏化。

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来分析,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因此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游戏也是小学生英语课上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笔者所做的调 查中,有一个问题是:英语课上,你最喜欢的是: A.游戏 B.教新单词 C.读课文 D.唱英语歌曲 E.其他。在发放的200张问卷中,有147人选择了游戏。如果英语课堂上给他们以充分的活动空间,他们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和任务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活动。这种游戏活动可以是自由度很大的活动,如讲故事、收集信息的活动等。例如“捉迷藏”(Hide and Seek): 让部分学生将一物品藏起来,而让另一些同学来猜:

A:Is it in the box?

B:No, it isn’t.A:Is it under the chair?

B:No, it isn’t.又譬如,“是哪个”(Which one is it):

让一个学生(W)背对黑板,任何一个学生(O)向他打招呼,让他来猜。

W:He is Kate.O:No/Yes.这种游戏虽然简单,用到的句型也是学生熟悉的,但它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在游戏中提高了其语言运用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激活教科书

实施新课标后,课堂上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多运用电教工具。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只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英语第一册里UNIT 5 Let’s eat 这一课,我们可以用数码摄像机到附近的肯德基店里去拍摄一段影像,里面出现课文中的真实场景和对话:

A: Have some cake.B: Thank you.C: Can I have some chicken?

D: Sure!„„

再把要学的单词如cake、chicken等等实物拍摄出来,放在多媒体上,当学单词时,看一个说一个,对话也一样,还可以把对话的录音关掉,请同学们来配音,分角色表演。最后把录像关了,请同学上台表演。这样效果比拿卡片要好得多。

上一篇:轻钢别墅发展前景下一篇:写网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