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纲要领(通用10篇)
新闻采访提纲要领 篇1
1 当前我国新闻采访的基本现状
1.1 提问技巧有待提升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采用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提问, 而且往往所提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质量。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 对所提问题的把控上还是有待提高, 如存在一些记者由于采访实践经验不够, 在进行采访提问时, 所提问题往往比较盲目, 经常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 这样一方面让被访问者对突如其来的话题难以对接, 这势必会影响访问效果, 另一方面因为问题没有体现出采访的主题, 从而无法有效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1]。
1.2 科技对新闻采访的影响巨大
科技是新闻采访的重要载体, 科技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广泛应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 对新闻采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技使新闻采访更加趋于职业化、专门化。新闻采访职业化、专门化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科技的广泛运用, 如打成排版、印刷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其次, 科技使新闻的触角得以延伸。传统的新闻采访, 记者仅依靠腿、口, 无形当中局限了采访的圈子,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展, 人们有了代步的工具, 听和说的范围也可以无所限制, 这无疑使采访的触角得到了有效延伸。最后, 科技使采访的形式发生了转变。科技对新闻采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不仅是采访内容, 对采访形式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在照像机出现后, 摄影记者应运而生, 待电话普及后, 电话采访又得到广泛使用, 如今, 网络接近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 利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访使采访的形式更为丰富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采访形式将会愈加多样化。
2 新闻采访的要领
2.1 发现新闻线索, 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线索是所有新闻工作的开始, 只有当新闻线索的出现, 才会有接下来的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工作, 但是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从业工作者傻等着就能出现的, 是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和寻找的。然而我们会常听见有些新闻工作者会抱怨:新闻线索真的不好找, 有时候需要磨半天才能找到一条, 可能到最后新闻价值还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度, 因而无法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2]。
1) 增强政治敏感度。新闻工作者第一要务就是跟随国家政治政策的动向而走, 只有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透彻后, 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敏感度, 才会在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最为迅速的反应, 这样新闻线索自然而然便会到来;
2) 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一种素养, 但对于新闻工作者们而言, 他们往往需要社会一般公民再多几分社会责任感, 因为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们才会对社会时事比一般人更敏感, 才会从不同角度地去审视社会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 才能从其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简而言之, 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催生了新闻工作的新闻敏感;
3) 注重日常的积累。话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也是靠平时积累而练就的, 因为新闻敏感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一种职业“直觉”, 而这种职业的“直觉”的产生是跟平常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2 善于观察, 发现小事背后的大新闻
很多人都认为好新闻的出现就跟买彩票中奖一样, 是可遇而不求的。但笔者认为, 其实好新闻的出现是可遇也可求的,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善于发现小故事的后大新闻, 这样好新闻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3]。如2012年底, 笔者得到的一个新闻素材:一出以北京大兴某村搬迁为素材写成的评剧上演, 引来无数观众。乍一看, 不过是一条文化类动态新闻, 但是笔者意识到, 搬迁曾被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是天下第一难, 那为什么这个村子搬迁能被搬上舞台?这是个什么样的村?村里的领导和村民是什么状态?通过长达一周的细致的蹲点采访, 最后挖掘出以这出戏为由头, 以村民故事和搬迁新景为内容的三集系列报道。播出之后, 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可见, 好的新闻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发掘, 只有掀开小故事的面纱, 才会呈现出大新闻。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练就一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和良好观察力。能迅速提高自身的观察力[4]。
2.3 善于倾听, 注意提问方式
倾听是一门艺术, 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而言, 这是一门必须学会的艺术。因为在日常新闻采访过程中,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让事件的当时人将事件进行还原, 而这个过程中倾听者是新闻工作者扮演的最为主要的角色。因而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倾听, 并善于用恰当的问题引导被采访人进行有效地倾诉, 充分释放采访对象对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的倾诉心理[5]。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提问方式, 这是决定着采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也是采访技巧的最高体现。通过我们的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会面临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戒备心理, 不愿意进行倾诉;二是采访对象倾诉欲望很强, 但是过度的倾诉容易偏题。面对第一种情况, 我们的记者应该采取灵活的采访方式, 打破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比如采取暗中采访或找一个与主题无关的普通的话题入手以打消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面对第二种情况, 我们的记者应该首先认同采访对象的这种积极配合采访的态度, 同时需要用封闭式的提问紧锁采访的主题, 将采访对象的倾诉拉回到主题中去。总之,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和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 这样才能将新闻采访工作做好。
2.4 重视细节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片段所组成的, 因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确定采访主题后, 应该注意对采访细节的把控, 这样才会将已经确定的采访主题进行深层次的发掘, 才能使采访主题显得饱满。具体而言, 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在确定采访主题后, 需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进行逐一考究, 这样才能实现深度挖掘, 才能完成对采访主题的充实。如笔者曾采访一位女警, 女警年纪约30左右, 精明干练, 但话却不多, 采访1个多小时始终找不到动人的点。无意间, 笔者看到她手上一个别致的指环, 随口一问, 是她丈夫送她的生日礼物, 一提到这个, 女警整个状态都柔和了, 于是这篇报道从这个指环细节切入, 铁娘子的笑脸让一篇规定动作的人物报道, 更温情更人性化。可见, 关注采访中的细节往往可以突破采访中的瓶颈, 并且得到意外收获。
3 新闻采访的创新
3.1 会议报道要创新
会议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永远无法回避的工作, 但就目前我国会议报道现状来看, 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会场镜头的来回切换的报道方式, 让老百姓看厌倦了, 也堵死了我们记者的发挥空间。因而为了有效进行会议报道, 我们必须要进行创新, 探索一种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让我们记者充分发挥其特长的一种报道方式, 如可以尝试浓缩提炼会议精神, 将报道的重点放在老百姓最想了解的信息上, 这样的会议报道才会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才能真正实现会议报道的目的。
3.2 主观思维要创新
新闻采访不应该全是就事论事, 不然新闻的育人作用就无法发挥, 因而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从简单的事实传递到以事实为载体传递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的转变, 在采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能力,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挖掘事物身后的本质, 并通过观念重组将事物本质呈现给观众[6]。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新闻报道的效果, 才能让新闻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3 报道内容要创新
新闻工作者由于其行业原因就注定其必须成为一名追“新”族里的行家里手, 因而创新是其报道内容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只有创新的报道内容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但如何才能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呢?笔者认为, 如果新闻工作者能一如既往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原则, 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便不是难事。因为现实生活包罗万象, 人民群众是当今社会的真正主导者, 只有关注现实生活, 关注人民群众之所关注, 这样新的理念、新的热点和新的角度才会不断地被我们寻找出来, 然后最终便能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
3.4 采访的途径与方式要创新
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常被采访对象敬而远之, 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的采访途径与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有些记者没能有效地掌握好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从而采取普遍标准化的采访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这必然会导致采访对象的难以接受。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方面去探索新的采访的途径与方式。第一,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应该首先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采取“投其所好”的策略,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再进行采访, 这样才不会遭受采访对象的刻意回避;第二, 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这样能有效地增强采访效果, 比如采访一个心情愉悦的人要比采访一个心情糟糕的人更容易达到采访目的;第三, 我们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如保持外表整洁和穿戴适宜, 这样能无形之中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增加亲和力, 从而更容易接近被采访者实施采访。
3.5 采访模式要创新
采访模式的创新其实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互动时, 应该充分调动自身机能, 结合采访时的现场及受访人的心理感受, 主动把握住采访的话题和及时应对采访过程出现的任何状况, 而不是将采访模式禁锢于一问一答。具体而言, 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被采访者的心理状况, 注意自己在采访过程中问题的选择, 例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对某地震灾害的采访时, 不应该开门见山就问被采访者的损失情况, 而是首先尽量询问当前的救援情况,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稳定被采访者的情绪, 另一方面可以使报道引发更好的观感, 同时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不忘要关心和安慰被采访者, 时刻照顾被采访者的情绪, 这样才能实现采访报道的人性化, 才能不断提高采访报道的效果。
4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成熟之路仍然路长而道远, 需要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努力, 通过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追求新闻采访的创新, 积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责, 这样才能创作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新闻作品。
摘要:由于当前社会信息漫天飞, 新闻工作者需要在这些繁杂的社会信息中筛选并提炼出最具有价值的事实加以报道, 这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新闻采访要领, 以科技为载体, 并对传媒特许权进行合理利用, 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本文分析当前我国新闻采访的现状, 提出从新闻采访的技巧的运用和新闻采访的创新两方面来解决当前我国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4) :125-126.
[2]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 2011 (4) :285-286.
[3]牛晓蓓, 公伟成.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与运用[J].青年记者, 2010 (8) :319-320.
[4]程彦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6) :249-250.
[5]邓萍.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分析及思考[J].才智, 2010 (9) :177-178.
新闻采访与写作提纲 篇2
一、新闻知识概要
1.新闻的定义 2.新闻的要素 3.新闻体裁
4.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5.新闻的结构
为什么有些人看新闻觉得容易,写起来觉得难?不知道新闻的结构安排和行文逻辑。为什么采用倒金字塔?历史渊源、报纸、受众。
渊源:美国南北战争和电报的运用。在战争期间,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记者的稿件通过电报传送,但由于电报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军事临时征用的原因,稿件有时不能完全传送,时常中断,后来,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把战况的结果写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的重要性依次写下去,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
报纸:编辑可以较容易的排版。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方便读者阅读。报纸只读标题,手机新闻APP更是如此。
二、新闻写作——以消息为例、兼谈通讯
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
引题:
主标题:
副题:
2.导语
什么是导语?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导语吗?
导语应该包括的要素?至少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有些新闻只包括导语。一句话新闻。3.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要呈现哪些内容?导语里没有交待的内容要在主体部分交待。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参观考察
重要程度顺序。反映某项成绩的消息
逻辑顺序。公司创立了某项人才选拔制度,为什么创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如何选拔、入选之后如何培训、培训之后如何流向、公司围绕这项制度的下一步打算和长期规划。
4.结尾
结尾部分写什么内容:继往开来 答疑释惑 最次要的内容 事件背景 下一步的计划 相关信息解释 举例:„„ 5.通讯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三、新闻采访写作流程
(只到怎么看新闻了,那么如何生产、创造新闻呢。)1.寻找新闻点——确定要写什么。
~~类比:想吃啥 当事人提供 工单 文件
社会节点 策划新闻: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5·17世界电信日、夏秋台风高发季保供电等等,可以制作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2.联系有关的人——搜集写作材料。
找人的作用/找人时应注意/你自己正在经历此事将要写新闻时应注意:
(1)更细致的了解新闻点,以确认这个题目是否有价值、可发表
类比:能不能吃(2)了解新闻点的附带信息,为文章积累素材。如发布某项政策:发布这项政策的缘由、实施方案、分管部门、将影响哪些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如某部门干了件什么事(消防演习、春季野炊):干此事的原因,如何做前期准备的,谁参与干的,活动现场有哪些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参与者的感受。
类比:吃它需要买哪些食材
(3)观察当事人说的话和动作,使文章更生动(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由初级走向高级的阶梯)观察并记录当事人说的话和正在做事的各种动作,将话语、动作、其他已经获得的素材穿插起来。(可以参考《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做到这一步,就像在树干的基础上使其枝繁叶茂,绿树红花。这一点要与新闻写作结合起来。如:我们通过某个文件找到
(4)信息深入挖掘、话题适当延展,建立人脉,互相了解,推销自我,锻炼提升。可以在与对方沟通的时候,适当拓展话题,了解其他感兴趣的信息,为我所用,或为其他新闻采集线索,或为自己了解本公司本单位人才晋升渠道。达到个人发展与工作职责的和谐共赢。(额外收益)
3.新闻写作——通过实例分析
特别提醒:列提纲,注重逻辑层次。(以泰联科技的新闻为例讲述)
四、新闻宣传注意事项 1.总的原则:鼓劲儿不添乱
2.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文稿特点——以微信为例 3.新闻业界概况
人民日报:评论员第一时间掌握机密材料
新华社:敏感消息(民族宗教等)首发权、国内空难唯一现场报道权。介绍其内部体系。
央视:重大新闻首发权。(以自己在宿迁采访的经历,及中宣部文件中的建议发表时间为例、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
网络媒体的性质、新闻传播权利。4.推荐书目: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梁衡文集(卷四)》——《没有新闻的角落》 《梁衡文集(卷五)》——《新闻绿叶的脉络》 《梁衡文集(卷六)》——《新闻原理的思考》 《新闻通讯名作一百篇(下)》(新华社优秀通讯报道集中的个别优秀篇目)5.推荐作品:
《产业援疆 融合发展——江苏在新一轮对口支援中创新机制》人民日报 赵京安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深圳特区报 陈锡添
《共和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上海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蜕变》新华社 吴复民 姜微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40多岁带孙子 部分结“露水夫妻”》新华社 朱旭东 张展鹏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华社 张严平
《在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记江泽民总书记在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新华社何平万武义 解放军报 王文杰
新闻采访提纲要领 篇3
在点上,对国家空间技术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IT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重点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和科学院“四个率先”行动计划等都有了全新认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得到很多启发。
在面上,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的产生背景和深刻涵义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2.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3.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贯彻发展新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采访提纲 篇4
采访主题
树立先进的榜样,开拓创新的道路 采访对象。。采访目的
本次采访旨在利用创新团队的成功案例,突出其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思想。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宝贵经验。采访背景。。采访思路
“昨天”——创立之初 1.团队创立的初衷是什么?
2.为什么选择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呢?
“今天”——科研之时
1.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了吗?那又是如何解决的? 2.在做项目期间有哪些难忘的回忆吗?
3.你认为这个团队有哪些优势?是什么因素帮助团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明天”——成功之后
人物采访提纲 篇5
一、采访对象
孙红,97级中文校友,上海开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得2016年“杰出创业女性”表彰。
二、采访目的及采访主题
1.采访目的:向我校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及提供就业建议
2.采访主题:从询问对母校的感觉、回忆大学的故事(毛遂自荐)入手,围绕孙总的奋斗历程和创业史展开访问
三、采访人物资料
4月8日至9日,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年会暨“杰出创业女性”、“双优”表彰颁奖大会,我校中文97级校友、上海开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红获评“杰出创业女性”称号。
1997年,19岁的孙红从陕西考到当时的长沙电力学院读中文系。大一新生军训刚刚结束,孙红便带着一份手写的简历去被誉为“电视湘军黄埔军校”的湖南经视频道找电视台台长,说想去当一名记者,希望能在那里上班。台长便问她:“你能做什么?有毕业证书吗?”她回答说:“我没有毕业证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我要来这里。”
台长对这个毛遂自荐的小丫头非常赞赏,便让她先回去等消息。没想到不久她就接到台里的电话,说是有一个给访谈类的节目做场记的机会,问她愿不愿意。孙红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
那时,除了做场记之外,孙红还要当群众演员、临时观众,有时还要负责打杂、买盒饭等。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努力挖掘选题、采访、写稿,后来还能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节目,走遍了湖南14个地州市。
孙红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她给多家报纸写专栏文章,去采访一些人不愿意采访的行业,如农业、养殖业,甚至殡葬业,有时通宵还在赶稿。她还跟同学们一起,帮一些企业办企业报、帮学校办校报等。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做报纸的夹缝分类广告了。她拿着校报去找眼镜店的老板谈判,以免费的广告资源置换眼镜;跟餐饮店合作,换取就餐券;再将眼镜、就餐券拿到学校里的电影院,去置换电影票,然后把电影票卖给其他同学。她乐于去体验和尝试各种各样的工作,甚至还去餐厅端了一个星期的盘子。
2001年,孙红大学毕业,成为上海均瑶集团管理层的一员;2007年,进入上海博大企业集团,先后任集团企业发展中心总监、集团公司副总裁、总裁等职。
2013年底,孙红创办开沙机构,完成了她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目前,开沙机构拥有开沙信息科技、开沙文化传播、开沙投资管理、开沙管理咨询四家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以技术咨询、技术实施、互联网教育、投融资服务四位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
成功创业后,孙红一直坚守着创业梦想的初衷———“帮助他人成就梦想,同时也成就自己”。她无偿为多家公益组织及社会团体搭建自媒体平台,组织了近百场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公益培训;她与中国微营销品牌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实践推出了移动互联网营销各行业解决方案,为企业打造低成本高效的移动互联网+之路;她紧密团结了近300名在上海各个领域有影响、有作为的中青年精英人士,在百年社团中华职教社上海社支持下成立了上海中华职教社中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5年9月,正值全国公益组织温暖基金工程20周年,孙红等组织发起的“智慧众筹”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60家机构参与,200余各领域资深老师参与报名,500多门课程供选择,当前已筹集近14万元善款,目前还在陆续报名中。
孙红是圈中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在她身上有着许多励志的故事:感冒发烧发到39度,她还是坚持把工作完成;嗓子哑了,用书写和客户完成预定的交流;为与客户谈工作,她跑遍整个上海,甚至还经常飞到外地„„她说:“创业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成长之路,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别无选择地需要有死磕到底的精神,要为团队着想,成就客户。”
(本报综合《上海滩》第360期封面人物采访整理)
四、整理线索为采访主要内容
赵宣采访提纲 篇6
赵宣,上海世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上海市莆田商会会长、上海市福建商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秀屿商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其创立的上海世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麾下拥有全资或控制企业21家,是一家实力雄厚、战略明确、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在上海莆商中影响力巨大。
其作为上海市莆田商会会长,更是紧紧围绕“聚心智慧、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全力为会员打造“融资”、“项目”与“商脉”三大平台,合纵连横,积极引导在沪莆商企业广泛的交流合作,互利团结,共赢发展。
个人事业获得成功之后,赵宣更热心公益,积极回报社会。为此本栏目专程对赵宣董事长进行专访,就其个人创业历程、企业经营及上海莆田商会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采访提纲:
(一)关于个人及企业
1、您15岁就开始跟随着父辈闯荡人生,以加工蒸笼所用的竹片谋生,这段经历是否是您跨入木材经营最初的契机? 2、1986年,您同父辈从山西回到了福建,开始在三明、永安等地做木炭生意,年纪轻轻就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您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想法?
3、到了1989年您开始独自起步,一个人赴北京、沈阳一带考察木材市场,当时是怎样发掘到事业生涯新的商机?这6年的时间,给您最大的收获和经验是什么?
4、当您在木材行业风生水起,成为莆田木材帮的领头羊时,您考虑最多是什么呢? 5、2001年,您选择南下上海,成立了百饰得建材市场,能说说是什么促使您有了这样的选择吗? 6、2007年,您投资创建了世盟集团,从家族式企业做到现代化集团,这是否是您一贯以来的远大的理想抱负?你觉得坚持您一直奋斗的因素是哪些?这期间,您是否也遇到过一些瓶颈,又是怎样去克服的呢?
7、从木材到建材到投资再到现在的地产、酒店、金融、贸易、实业,您不断在转型,自身在转型,企业也在转型,可以说说您个人的经营思路和理念吗?在这样的转型中,您个人是如何获得不断自我增值,获得自身提高呢?
8、您的企业规模如此之大,而个人一向却非常低调,这也是莆商突出的一个鲜明特点,谈谈您自己的想法?对于后代的传承上,您有什么想法呢?
9、你一向心系家乡,您是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家乡的?您对于现在的莆田有什么感受?
10、您未来的投资方向是什么?旗下的世盟集团最近都有哪些新的动态,简要介绍一下?
(二)关于上海莆田商会:
1、作为上海莆田商会第二届的会长,您接手管理商会后,谈谈对于商会的工作的一些想法?
2、请您谈谈莆商商会在莆商群体的作用,或者说莆商商会成立的意义?您觉得商会与会员企业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莆商精神的重要表现在于莆商“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就您来看,在上海的莆商们是如何诠释这种精神的?您觉得上海莆商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上海莆田商会为莆商们打造融资、项目、商脉三大平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5、商会就是莆商们在沪的一个家,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商会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工作吗?
6、商会还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它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吗?商会目前最新的动态是?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规划呢?
7、目前莆田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新一轮“民资回归”工程,您对今后莆田引资回归的前景怎么看?对其它在外莆商,您对他们在回乡投资创业方面有何期待?
采访提纲 篇7
三菱重工叉车永井博史董事长、小高敏幸总经理,您好 :
贵公司建厂以来,在国内建立了广泛的市场和很高的知名度,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贵公司自成立就为众多人士所关注,为了更好地宣传贵公司,体现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本报欲对贵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专访,提纲如下:
一、三菱重工叉车大连新工厂是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在连设立的独资公司,总投资5000万美元,主要生产载重一到三吨半系列叉车,车型达16种。新工厂约70%的叉车关键零部件将实现在本地生产,贵公司为何如此重视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下一步我们是否将继续坚持扩大零部件本土化的策略?并介绍现在贵公司现在的产能情况?
二、贵公司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很高。贵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做了哪些工作?产品全面投产后,公司依靠什么赢得目标客户的青睐?
三、,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在大连工厂的开业,将对大连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将对整个中国的物流及搬运器械相关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谈一下贵公司未来的生产计划和市场拓展计划。
四、据了解,三菱重工总部多次表示将继续加大与开发区的合作,不断拓展叉车大连工厂发展规模的同时,双方能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在未来,贵公司有没有增资扩产的计划。
五、日企一向以管理著称,贵公司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也和公司的管理文化分不开。三菱重工作为世界知名的企业,请谈一下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哪些独到之处。
本专访形成稿件后将刊发在《大连开放先导区》报经济新闻版。《大连开放先导区》是大连开发区管委会的机关报(又名大连开发区新闻中心),2006年1月1日创刊,每周出版五期、四开八版报纸,主要刊登内容是介绍大连开发区的重要新闻、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采访时间约30-40分钟。
对您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XXX报记者XXXX
联系电话:
手机:
组采访提纲 篇8
1.在大学里想要脱颖而出,只学习成绩好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您认为大学里,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哪个更重要?
2.您认为在大学生面临就业、专升本的问题上,我们的原则应该是什么呢?
3.您认为除了现在我们要学好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外,还有哪些能力是作为毕业生需要提高的呢?
4.那老师您是怎么看待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呢?您当时是怎么选的呢?
5.您觉得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对我们学生有什么好处?
6.我们要毕业了,你觉得专业对口对我们来说重要吗?因为毕竟读了三年时间,如果没从事相关工作是不是就是浪费了三年时间了呢?
采访提纲 篇9
采访对象:xx记者
采访主题:一个记者,一段经历。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他只是一个记者,平凡地与笔为伴:评报气势磅礴,做事亦脚踏实地;也许他并不是成功的,并不是亮眼的,却在方块间演绎着独属于他自己的精彩,守望着独属于他的精神家园。
采访形式:QQ聊天
采访问题:
1、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才两年多吧,当初是怎样想起要报这个专业的呢?
做记者一向是我的理想,选取新闻专业也是顺理成章,做记者当然是我选取职业的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2、时喜欢看什么样的新闻刊物呢?文章中提到了《南方周末》?为什么呢?觉得和你追求的真实,锐利有相似之处?
《新闻记者》、《新闻写作》、《新闻传播》等。《南方周末》的办刊风格我很喜欢,因为他关注最底层人的声音。我同情弱势群体,作为记者要为他们鼓与呼。
3、较关注什么新闻类型?民生类吗?时政类。民生也关注,能够看到社会的另一面。
4、迷恋文字?自己的文字?我不会迷恋自己的文字,我不喜欢自己的文字。
5、了爱好文字外,你的书法也是值得称道的。书法曾获得了全国书法大赛银奖。
书法那是我小时候开始练习的,此刻我把它当做一种修身养性而已。6、为《湖南湖南广播电视报》的金牌房地产记者,我能够明白这个“金牌”是什么意思吗?
就象亚运会的金牌一样,要做最顶级的新闻记者。
7、《湖南科教新报》采用的是采编合一制,而你的身份也由记者转换到记者修改,适应这种变化吗?
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规律,很快就会适应。
8、加入中国报业网是什么时候?20xx年10月
9、怎样想加入的呢?了解更多的行业咨询,学习新闻采编业务,和业界人士交流。
6
10、作为中国报业网“传媒合作与职场“的版主,已经有将近3个月了,还适应和干的顺手吗?
如果你是负责的斑竹,就要懂得付出。
11、学生,实习生,记者,修改,一个网站的版主这些变化只在两年里。你觉得自己是怎样样做到这些转变的?
我本来就是一个行业内的人,做报纸和网站能够说大同小异。
12、你说你“希冀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因为看问题的起点太低,就很难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抓不到问题的本质,我期望在报业这一块能有自己的发言权,也能对别人有所启示!“。能够明白你所谓的”高度“到底是什么吗?
所谓高度就是你的视角要比别人站得高,对问题要有敏锐性和观察力。13、你的文章,个性是涉及到当下传媒领域时,你总“觉得与实际相差甚远,尤其在记者的职业道德这一课中,我对记者职业道德产生深深的怀疑”。作为一个新闻学专业,还没有走出校园的我,也很想明白真正的传媒领域到底是什么。你怀疑什么?你觉得真正的记者就应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是一个有新闻理想的人,很想透过自己的笔为社会做点什么,但是当你进入这个行业以后,记者也有很多的约束,你没有发稿权,领导有权枪毙你的稿子,你的理想就会越来越远,最后你就会麻木。
14、中国是一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国家,在一些单位,裙带关系很严重。你遇到过这种状况吗?
有这种状况,而且很普遍,这就是社会的残酷。
15、在你的文章中,你分析《东方新报》停刊原因时说“能者上,庸者下,一些靠拉关系得来的工作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的报纸都开始迈向市场化运作,如果没有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就会被市场抛弃”。这能够视为你对“这种裙带关系”的态度吗?
就应是这样的,如果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味地高裙带关系,那是没有前途的,报业也会走进死胡同。
16、QQ签名一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网名“天马行空”也极有气势。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签名呢?
签名是因为一个人要有理想,首先要学会修炼自己,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网名在我看来也没什么个性的好处,我期望我的思想天马行空。
17、是个“胸中有丘壑”的人?“渴望在报业界有一块自己的发言权?”我想演绎报界风云,做一个有担当精神的报人。
18、你的朋友说你“既不宜从商也不宜从政”。能够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吗?
这是由我自己的性格所决定的,我不圆滑,性格率直,容易得罪人。人很单纯,容易相信别人。
19、你有时好象觉得“生活平淡如水,没有潮起潮落”?
我想生活过得有活力,我不喜欢平淡的生活,我想在充实自己,忘却生活的痛楚。
20、下面这个问题,是你的一位高校兼职教授问你的,我拿过来重新问你一下。
“你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
我还是给自己定位在一个新闻人的主角。
你有什么人生规划我只想在这个行业一步步的向前走。
你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自己办一份报纸。
21、最后一个问题,“也许时间能磨平我桀骜不驯的棱角,为了生存,也许我会收敛我内心的傲慢与狂妄”。真的感觉自己傲慢和狂妄吗?
浙大学术评议采访提纲 篇10
一、采访主题
深入了解浙大这一方案对有关高校学术评议标准、高校科研的学术导向所带来的影响。
二、采访目的
浙大最新出台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引发网络热议,学界业界褒贬不一,特对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浙大出台此《办法》的目的和影响,以及社会各界对其的看法和发展趋势预测。
三、事件背景
2017年9月15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刊文《这个文件跟每位浙大师生都有关!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试行,最高可认定为权威学术期刊文章!》,公布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表示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能被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
四、采访对象
1、浙大宣传部发言人
2、浙大学术委员会相关人员
3、浙大教授
4、学生群体(浙大往届生、在校学生;其他学校学术)
5、其他高校专家学者/教授
6、政府人力和社保部门负责人
五、采访形式
个别访问(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现场海采)
六、问题设计
1、浙大宣传部发言人
Q1:咱们都知道,浙大属于一流高校,出台的教学方案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同样这一次的方案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那么您们制定这一方案的初衷是什么呢?想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
Q2: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这一“优秀”有没有一个具体、可参考的范围?学科上有没有限制?
Q3:有在师生之中进行调研来确定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吗?
Q4:《办法》实施以来,有没有师生提交相关文章来进行评议?
2、浙大学术委员会相关人员
Q1: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都是以核心期刊为发表标准,浙大此举可以说是第一个“吃新媒体螃蟹的人”,那么,将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作为学术考核的标准,这种做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呢?算不算的上一次学术评价标准的改革呢?
Q2:有在师生之中进行调研来确定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吗?
Q3:如果以点击量来评判论文的价值,是否会倒逼学者在撰写论文时琢磨如何迎合媒体和受众呢?如果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解决呢?
Q4:对于工科这类操作性强的学科,也同样会采用网文评议的方式吗?如果不采用同样的评议标准,那么会不会有失公平呢?
Q5:目前这一方案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浙大会在舆论压力中坚持实施这一方案吗?会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吗?
3、浙大教授
Q1:对于学校出台的方案,您是支持、反对、还是中立? Q2:您会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评职称吗?为什么呢?
4、学生群体(浙大往届生、在校学生;其他学校学生)
Q1:对于浙大出台的方案,您是支持、反对、还是中立? Q2:您会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评优评先吗?为什么呢?
5、其他高校专家学者/教授
Q1:您赞不赞同浙大这样的做法?您会不会在自己所在的高校推广这一方案? Q2:您觉得浙大此举算不算的上是对学术评价标准的改革呢?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国内学术同质化的现状?
Q3:您觉得浙大这一方案将来会如何发展?会不会影响学术研究、学术评议的导向呢?
6、政府人力和社保部门负责人
Q1:您赞不赞同浙大这样的做法?您觉得这种做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