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2024-10-15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精选6篇)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篇1

众所周知, 电视新闻记者之所以要进行隐性采访, 是由于某些原因不便于公开身份, 这是和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记者的隐性采访有助于帮助他们减少采访阻碍与干扰, 更好地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事实。[1]不过, 这样的采访对记者来说有很高的职业要求, 风险也很大。因此, 要想顺利进行电视新闻隐性采访, 则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以成功达到新闻调查目的。

一、隐性采访前做好知识准备

(一) 知识准备要做足功课

凡事都应该有事先的计划, 在隐性采访前做好知识准备, 即所谓的“做功课”。在隐性采访之前不但要做好功课, 还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力气。不少人会忽视这一点, 他们以为在信息化时代, 只要网上百度信息, 就什么都能找到, 知识准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十分强大, 可以有效帮助记者简要地做好知识准备, 且可以应付一些简单的隐性采访。可是, 搜索引擎也不是万能的, 网上搜索出来的知识毕竟有限。在有的深度报道或者对专业细节特别重视的隐性采访中, 只依赖搜索引擎通常会导致采访失败。例如, 记者假装盗墓贼混入摸金校尉中暗中采访, 尽管可以从网上搜索出一些盗墓工具的用法, 也可以对盗墓过程进行一定了解, 甚至还可以假装专业盗墓者, 对古墓位置、风水朝向等进行研究。可是只具备这些常识就以盗墓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相当危险。稍不小心就可能泄露身份, 以盗墓者抽烟为例, 通常普通人的烟是用食指与中指来夹, 而盗墓者是倒夹在拇指与食指间点烟, 烟头藏于手心, 其余三根手指则稍微靠拢手心, 而且手心是面向胸口的, 以便于烟头的亮光不会太明显。这些内行人的细节是在网上难以了解的。因此, 隐性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关键的是准备到什么程度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知识水平要和扮演的人身份相符。身份不需要多完美, 有助于暗中采访就行。

(二) 知识准备要实事求是

隐性采访前的知识准备不仅要做足知识功课, 还应该符合生活实际, 与群众贴近。事实上, 不少新闻事件报料人就是记者最好的老师, 特别是在揭露一些社会黑暗腐败的报道中, 报料人通常就是行业中的人。记者在深入进行隐性采访时, 较好的选择就是跟着报料人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或者让报料人帮忙安排接触渠道。

二、隐性采访前做好形象准备

所谓做好形象上的准备就是要做易容准备, 武侠小说的易容术可以改变人的容貌, 神秘感十足。然而, 隐性采访中的易容则并非是如此, 它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保护记者人身安全, 对于那些很少做隐性采访而出镜率较高的记者尤其重要。其次就是将自己的形象气质改变成符合采访中扮演的角色。第一个目的较为简单, 男记者只要变化发型, 女记者化点妆、戴上眼镜都容易改变容貌。能够认得出的人通常都只有与记者最亲密的人, 不然, 其他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极少的人是很难认出来的。原因还是在于记者在镜头上的形象与平时有差别, 另外, 外貌相似的人较多, 走进人群中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何况是记者还十分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相对较难的是要顺利达到第二个目的。在某个角色中扮演的时间长了也就具有了该角色的气质, 气质最难模仿。可能有人会认为气质是很虚的东西, 但是俗话说得好“穿上龙袍都不像太子”。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太子的角色是万人之上, 傲视群体的, 有着很霸气的气质, 这种气质难以用语言说清楚, 不过的的确确存在。

但是, 隐性采访的调查对象不是太子, 不过人的气质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要成功模仿并混入隐性采访对象的圈子, 难度还是比较高。因此, 记者必须对生活有特别的感悟, 要深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真实体验, 并反复模拟对方的气质。因为隐性采访需要, 在一些重大新闻暗中调查中, 记者必须要长期地去适应某个虚构的身份, 甚至不当自己是记者, 去深刻体验别人的生活。[2]花费大量时间学习采访对象的气质固然重要, 但还可以学习一些小技巧。比如说笔者的一个同事, 曾经想混入地下黑作坊, 以当小工的方式进行隐性采访。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琢磨怎么扮演一个进城打工者。后来, 他一个月不洗澡并让自己身上充满汗熏味儿, 并让自己天天在太阳下暴晒, 使皮肤变黑, 然后再混入地下黑作坊, 并成功地进行了隐性采访。还有一个同事为了调查地下赌场, 他绞尽脑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起来很像赌徒, 可是就是难以神似。有一天, 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 他熬夜看小说, 让自己眼睛通红, 然后同事们觉得很神似, 他才开始暗中调查采访并取得了成功。隐性采访的记者十分不容易, 为了成功采访, 他们要付出极大的牺牲来配合隐性采访。

三、隐性采访前准备好拍摄设备

隐性采访的拍摄设备准备是成功实现采访目的的关键环节。当前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新的偷拍机也花式百样。怎么选择与恰当运用偷拍设备, 是保证隐性采访节目顺利出片的核心。在各种各样的隐性采访设备选择中, 具有一定的讲究。要是扮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却选择大气的偷拍手表, 或者背着运动背包型的偷拍机扮演潲水油收购老板, 都是不行的。要根据隐性采访场合来选择设备, 录像手表偷拍灵活且十分隐蔽, 但是难以长时间续航。在长期的隐性采访中, 这样的选择是行不通的。要是在光线昏暗的地方进行隐性采访, 那么偷拍设备应该具有红外夜视功能。要是在场地开阔的地方进行隐性采访, 那么就应该选择有广角功能的包型录像设备, 而不是使用小型偷拍设备, 如摄像眼睛或者摄像笔等等。要是在喧闹的地方隐性采访, 那么既要利用偷拍机, 还需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应该带上有降低噪音功能的录音笔来录音。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到暗访设备, 不过怎样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 对于记者来说的确值得深入考究。

四、结语

对于隐性采访记者来说, 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 必须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这和一般的新闻采访有很大区别的。所以, 从事此类工作的记者应该在采访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为隐性采访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翁晔.隐性采访的困境与立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8.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篇2

 电视采访策划的定义  电视采访策划的必要性  现代电视采访策划理念  如何进行电视采访策划

电视采访策划的定义

 策划 :围绕确定什么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

 电视采访策划: 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在采访报道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电视采访策划的必要性

 新闻节目分为三类:消息类,专题类,谈话类  电视采访的复杂性和难度 :突发性和转瞬即逝  获得采访机会的需要

 电视采访是一个协同作战,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事前的周密策划,面对复杂的现场,各工种之间很难配合默契,不能顺利完成原始画面的采集工作

 电视记者介入现场如果缺少合理的策划,很容易破坏现场必要的原始信息

 电视记者在现场组织信息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策划,记者就不能在一些可预知的新闻现场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

 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

现代电视采访策划理念(消息类)

 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大编辑部意识是电视采访宏观策划的一大发展

 记者完成的具体策划工作 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 必要性  如何操作

必要性

 反映新闻媒体的整体的报道能力,对新闻事实的反映能力和各种信息集合的能力

 电视采访的整体策划可以对电视台的采访活动进行统筹调度,保证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如何操作

 明确报道思想  确定采访意图

 统一调度电视采访的各部门和工种

明确报道思想

 报道思想的定义

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报道思想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

 报道思想的形成

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之后综合制定形成的  报道思想的作用

道思想是选题的理论依据。报道思想是选择题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它指明采访的方向,范围,内容,重点;也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以及报道角度选择和主题立意构思的出发点

明确采访意图

 采访意图:采访报道的主导传播意向,它是根据节目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报道思想而确立的,具体采访报道的是根据具体的报道提示而确定的 主导传播意向 根据编辑部的总体报道思想明确主导的传播意向。编辑部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通盘考虑综合确定。全局出发,宏观把握。明确了主导传播意向才能确定选题

 具体采访目的

明确具体采访目的就是明确采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传播目的,采访报道的具体目的是依照具体的报道提示而确定的,具体报道提示是根据总体报道思想而形成的,它指明采访的方向,重点。采访目的对于报道角度有参照作用。

统一调度电视采访的各部门和工种

 确定不同的报道地点

 确定相关被访人物

 收集资料

 确定报道整体时段等等

记者完成的采访策划工作

 研究采访对象  做好物质准备  拟定采访计划

确定具体的选题 拟定采访计划

 选定采访对象

明确要选择对哪些人进行采访,先后顺序如何  确定摄制组采访的方式方法  选择采访角度

 确定采访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电视采访报道的体裁,篇幅等

确定摄制组采访的方式方法

 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是指画面中呈现出的记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旁观式: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其特点就是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能充分突出采访对象,难度比较大。声音参与式: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由于隐去了记者的形象,这一点与旁观式介入方式一致,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记者的形象喧宾夺主。记者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出镜参与式: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全部身体,言行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就是出境参与式,也叫出境采访

 确定节目的结构,形式

展现采访过程,插入采访片断

选择采访角度

 新闻价值:传统新闻价值标准:兴趣,影响,接近,及时,显要,冲突,异常,现代标准要素:影响,趣味,信息,可视性

 判断什么事物值得采访报道  选择角度与客观事实  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  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电视报道以现场背景做衬托,因此地点环境,时间,人物的选择都可以构成不同角度。

判断什么事物值得报道

判断某个事物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 判断同一事件的各种事实构成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  判断某些看来不太显著的社会信息和新闻线索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

 判断某个已经报道的新闻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内容  在地方新闻中或其他消息中发现适合全国性报道的内容  在全国性新闻中发现适合地方进一步扩展报道的内容  在一般性新闻中迅速发现特写,专题报道的角度  察觉,预见到一些将会构成重大新闻的迹象 

 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初步考虑电视采访报道的体裁,篇幅等

专题类,谈话类新闻节目的采访策划

 选择题材  信息收集  价值取向  明确主题及角度

 节目样式的设计:信息资料的“电视化”

电视采访策划

电视采访策划的基本要求

 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基础  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 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篇3

那么, 何为采访型节目成功的基石?笔者以为, 必须是视觉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协调一致, 现场采访和现场画面的有机结合。而采访型节目发展的重要趋势应是视觉元素的有机配合。

无论是做什么电视采访型节目, 采访记者都要在采访前做到心中有谱。除了进行缜密的思考, 还要确定多个谈话角度及切入点, 并记在脑子里, 这样, 就会有足够的底蕴用来应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采访记者千万不要拿着提纲和稿子, 因为边看边想边与被采访人交谈, 会使被采访人产生戒备和防范心理, 影响节目质量。除此之外, 采访记者的个人修饰和装束要与报道题材相符合, 与现场气氛相融合, 与被采访者协调一致, 大方得体, 相得益彰。

拍摄采访型节目, 角度的选择与运用很重要。因为采访型节目大多是以拍摄人物为主, 角度的选择不同于拍摄环境。也就是说, 拍摄人物时, 不仅仅是把人物拍得端正、清晰, 塑造好的屏幕形象, 更要考虑角度的变化, 以及角度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因素和交流感觉的变化。即:掌握好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以及被全世界电视工作者誉为最好的采访镜头———过肩镜头。

摄像机围绕被摄物体沿水平方向选择的拍摄点,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拍摄方向。通常有正面、背面、侧面和斜侧面等具体位置。具体拍摄采访型节目时, 突出被摄人物的表情变化和正面特征尤为重要。因此, 其拍摄方向及拍摄点往往是正面和正斜侧45度为最佳的选择。因为, 这样的角度可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被采访者的两只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眼睛的交流, 让观众感到既踏实又自然。

在拍摄采访型节目时, 拍摄被采访对象的高度尽量用与观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的平角度, 以达到观众与被采访对象处于非常平等的位置, 感觉就像是在彼此平视着对方, 甚至是在看着对方的眼睛在交流, 哪怕是极细微的表情变化, 这样, 谈话就很容易深入和发展。而拍摄距离具体的拍摄点应该是中景、近景和特写。

过肩镜头能做到有效地突出主体、强调采访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因此有着其他镜头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 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在拍摄采访型节目, 镜头的运用很关键, 通常用推镜头、拉镜头和摇镜头。

过渡镜头通常是在电视片转场和过渡时用的。而在采访型节目中, 过渡镜头很重要, 用的也很多。谈话段落和过渡镜头是一个完整的采访节目的两个基本部分, 二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 有了谈话段落, 就称得上是采访型节目, 而要想把谈话段落甚至整个片子流畅、顺利地编辑完成, 没有过渡镜头是万万不能的。我们所说的过渡镜头就是应多拍一些采访谈话所涉及的内容、被采访者在采访现场之外的镜头、记者单独活动的画面、记者的反应镜头和被采访者的反应镜头, 甚至是没有特定含义的画面。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后期编辑制作的顺利进行。

还有, 行走采访也是采访型节目中常用的拍摄方式。边走边谈话, 可以增加谈话的情趣。这样的谈话, 不仅是生活场景的再现, 还很好地交待了现场和环境, 谈话双方都显得自然大方, 不拘谨。全远景画面有助于交代环境, 所以常常需要拍摄一两个, 使谈话双方置身于其中。在拍摄行走谈话时, 应注意机位。而拍摄行走谈话的段落, 应用几个必备的镜头, 即:谈话人出画入画镜头、主观移动镜头、背面角度镜头和特写镜头, 从而使声画的配合更加完美。

目前, 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日益加快, 电视驱车采访已很普遍, 采访型节目用得会更多一些。一方面, 突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还节约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驱车采访与一般的采访不同, 运动变化、空间狭小, 构成了独特的个性,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拍摄有难度, 要求也更高。

那么, 采访段落完成后, 如何进行后期编辑?笔者以为, 纯粹的画面编辑与采访段落的编辑不同, 采访编辑一方面要考虑画面之间衔接得是否流畅, 另一方面, 还要顾及声音是否和谐。换言之, 就是在组接采访段落时, 不仅要考虑画面, 更要兼顾声音。因此, 确定剪接点, 必须是二者都要兼顾才行。若是分别剪辑画面与声音, 极有可能是出现的差异很大, 即最佳剪辑点的位置与二者兼顾的最终结果存在差异, 这是采访段落剪辑的特点决定的。为此, 采访段落的编辑应注意遵循先完善结构, 再充实细节;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 剪去所有的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用解说词压缩、提炼被采访者的谈话段落;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 保留原声, 并辅以适当的画面等原则, 使就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高。

采访段落的后期制作编辑最后一项, 就是现场声音的录制。

众所周知, 采访段落的精髓就是现场声。录制到优秀的现场声,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采访节目已经获得成功。在录制声音时, 须注意的环节有:选用同一类型的话筒来拍摄一个完整片段;为避免声音被反射回来后进入话筒, 切不可把话筒放置在具有反射平面的地方录制;在使用单向话筒录音时, 一定要把话筒对准并靠近生源;为避免产生噪音, 不能快速摇动或移动话筒。■

浅析电视新闻的采访策划 篇4

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作品, 无一不是经过精心采访策划的。采访策划介入电视新闻, 给电视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注入了新的理念, 一些电视台还专门设立了策划部, 对节目进行包装策划。作为在电视新闻采编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新闻记者, 对新闻采访策划更是感触颇深。本文将从“新闻写作方法论”与“电视采访学”的角度, 论述电视新闻的采访策划。

一、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概述

策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 在调查、分析有关材料的基础上, 遵循一定的规律, 对即将进行的某项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思、谋划, 制订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 并根据目标要求和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电视新闻采访策划一般分为选题策划和采访策划。策划介入电视新闻具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新闻报道中不能也不应该出现策划”, 因为“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其实, 这是把“事实”与“策划”割裂开来的片面思维,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原则, 如何把话说好, 就是“策划”来完成的。因此, “事实”与“策划”并不矛盾, 两者在新闻报道中是有机统一的, 采访策划是为了把新闻报道做得更好。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 就是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传播特性, 以事实为基础, 用创新的理念, 对已掌握新闻素材进行分析研究, 预测可能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围绕题材选择、寻找线索、价值取向、确定选题等方面来通盘考虑, 制定出相关报道的策略、形式等实施方案和预备方案。简而言之, 采访策划就是围绕确定什么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二、电视新闻采访策划的几个环节

(一) 选择新闻题材

题材是新闻采访报道的前提和开端, 是采访报道的题目或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采访报道, 取决于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报道思想、记者掌握的新闻线索以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所做的判断。总体报道思想, 是围绕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 从大局出发经过通盘考虑之后制定形成的。是记者采访活动选择题材的依据, 它规范了记者采访的方向、范围、内容和重点, 时也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 以及报道角度选择和主题立意构思的出发点。特别要说明的是,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 不能将报道思想变成框框, 更不能为了报道思想去寻找例证来生搬硬套、强扭报道角度。采访记者要从全局考虑, 对报道设想和意图要有宏观的把握。

(二) 确定新闻线索

记者在明确了主导传播意向、具体采访目的之后, 就要努力获取与报道题材有关的新闻线索。由于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比较多 (这里不再赘述) , 而且比较简略、可能与事实不符, 新闻线索不一定是新闻事实, 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去验证和判断。

(三) 确定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具有报道价值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要素的构成从来都是新闻学界最难下定义的。通常, 记者可以参照以下七个要点来判断事件是否值得采访报道:一是能否引起受众的关注。二是事件中最重要因素。三是能否引发出重要新闻。四是事件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内容。五是其他媒体报道中发现适合报道的内容。六是一般性报道中发现适合其他报道形式的内容。七是预见性地发现将会构成重大新闻的迹象。

(四) 确定新闻选题

采访策划只有在明确了主导传播意向的前提下才能确定选题。选题一旦确定, 记者就要思考报道的主题、角度和形式。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 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记者在思考主题时, 要正确处理好主题与问题、主题与内容、主题与标题、主题的提炼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作品, 报道主题具有客观性, 提炼主题要从全部事实出发, 把握事物的个性, 挖掘事物的本质, 抓住事物的特点;表现主题要以小见大、鲜明、集中, 切忌贪大求全。“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切入点。电视记者在选择报道角度时, 要准确把握好角度与客观事实、角度与报道形式、角度与电视特点之间的关系, 以接触事实、观察事实、解剖事实、截选事实为着眼点, 选择好新闻报道的角度。对于电视记者来说, 还必须综合考虑发掘和表现事实的角度。电视报道形式就是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展现全部采访过程;另一种是插入采访片段;考虑表现形式还要注意采访方式。简而言之, 选题是电视新闻的关键, 选题自身的质量和选题的可操作性决定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在选题策划上, 可以引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提出的取舍选题“三原则”:政府重视, 群众关心, 普遍存在。

三、电视新闻采访策划的必要性

首先, 面对日益激烈传媒竞争, 作为电视台立台之本的电视新闻, 要维持其高收视率, 就要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办出特色, 新闻采访策划十分重要。其次, 采访策划是电视传媒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需要, 也是媒体自身寻求创新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新闻只是素材的堆砌, 没有可视性, 结果会怎样?第三, 采访策划对于电视媒体练好内功具有重要意义。最后, 采访策划应。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受众第一的原则、追求时新性、讲究时宜性。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电视传媒适应媒体间激烈竞争的需要。选题是电视新闻的关键, 选题自身的质量和选题的可操作性决定着新闻节目的质量。

关键词:采访策划,新闻题材,新闻线索,价值取向,新闻选题

参考文献

[1]叶子, 赵淑萍.电视采访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篇5

一、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新闻策划现象

有人统计, 目前我国新闻界已有3 000多家电视台、近10 000家电台、2 100家报纸和近8 000家杂志, 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愈演愈烈。以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大地方电视台为例, 依靠有新鲜感的“策划”, 可以形成自家媒体独特的新闻视觉和较大的冲击力, 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但是在得到受众关注的同时, 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新闻策划, 这些新闻策划的存在正在给我们的新闻媒体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 正面的新闻策划

“策划”, 可以说是新闻媒体围绕着受众在新闻宣传方面展开的整体上的运筹, 深度上的开掘, 形式上的创新, 一般由“策划”而展现出的新闻宣传, 具有很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也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亢奋和激情。诸如2007年冬天, 全国军民共同抗击雪灾, 电视新闻人擎着摄像机, 顶风冒雪走在采访第一线, 电视上出现的那一幕幕壮丽辉煌的新闻宣传画面令观众感动不已。2008年年初, 陕西电视台和陕西省水利厅联合举办《朝阳行动2008水窖寄深情》慈善义卖活动, “人人献出一份爱用感动传递温暖, 加快人饮解困步伐共建和谐社会”,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2010年5月1日到10月30日的世界博览会 (上海) , 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在世博会期间, 众多媒体将视线聚焦上海、聚焦世博, 策划并实施了相当数量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将国内外民众的目光成功吸引, 最终助力上海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是正面策划带来的好处和意义, 是值得新闻人学习和借鉴的。

(二) 产生负面影响的新闻策划

1. 造假的新闻策划。

类似于“纸包子事件”的新闻策划, 属于脱离实际, 凭空造假, 违背新闻报道规律的谋取私利的“策划”, 这样的策划就会产生反面的社会效应。2007年8月12日, 《纸做的包子》假新闻事件一案在北京二中院开庭审理。事件主角訾北佳被损害商业声誉罪, 一审被判决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 000元。訾某系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组临时聘用人员。訾某自带了肉馅、面粉和纸箱, 要求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剁碎掺入肉馅, 制成包子, 并用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拍摄后进行了影音剪辑, 用欺骗手段获得了北京电视台的公开播出, 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2. 违背职业道德推波助澜的新闻策划。

出于某种功利, 有意安排事件, 使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失衡,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例如“兰州女孩杨丽娟事件”, 有关兰州女孩杨丽娟追星刘德华事件从2006年3月23日, 《兰州晨报》一篇名为《兰州女孩丽娟苦追刘德华12年》一直持续到2007年3月, 杨丽娟到香港与刘德华见上一面。3月26日, 杨家父亲因刘德华不能满足女儿要求投海身亡。这是媒体道德良心丧失的一次集中表现[4], 香港《文汇报》就此发表社论指出:“内地部分媒体早就介入杨丽娟追星事件的全过程, 推波助澜之下, 令事件愈演愈烈。在助长杨家追星疯狂行为乃至酿成杨父蹈海身亡方面, 部分媒体难辞其咎……在所谓新闻策划下, 一幕悲剧被传媒利用为炒作和扩大销路的对象, 这亦显示内地部分传播素质下滑。”虽然言辞激烈, 但不能不说, 可谓一语中的。

二、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一) 闭门策划, 策划新闻近乎造假

凡是能纳入“策划”范围之内的, 一般都是重量级的新闻宣传、其蕴含着很强的政策性、指导性、实效性直至历史性, 而闭门策划则有悖于这几个特性。无论新闻媒介怎样现代化, 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始终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脱离现实生活的策划, 肯定是要失败的。

(二) 为谋取私利, 媒体刻意安排“策划”

出于某种个人功利有意安排时间与当事人合伙制造“事实”信息时代, 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不少单位不怕领导和群众批评, 就怕媒体曝光, 特别是那些自身确实有些“不干净”的单位。于是, 有人就动了这方面的脑子, 也有新闻媒体的人士与其沆瀣一气, 串通起来以“策划”发起了不义之财。前几年出现的山西繁峙矿难中有11位记者因收受金元宝而隐瞒事实受到处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 哗众取宠盲目炒作的“新闻策划”

南方一家报纸前几年曾策划了“在某公路上抓鬼”的一整版报道。据这家媒体的记者调查发现, 该公路上有一处40多平方米下陷30余厘米的水泥路面, 汽车高速开过此处, 车轮正好被下陷路面划破, 所以屡屡出现事故, 有司机打来电话曝料。版面的下方刊发一篇“市政公司闻风而动, 挑灯夜战烂板路”的报道, 说的是市政公司昨天抢修, 明天就可以修好此路。由此看来, 这个道路的破损情况并不十分严重, 只要媒体与市政公司通通气, 他们是可以很快修好的。但是媒体却精心“策划”了这样一个报道。媒体的策划离开了正常事物发生发展的运行轨道, 在不该报道的时间进行了报道, 以黑夜“抓鬼”的神秘感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如何应对当前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一) 媒介策划拓展多种空间

媒体的发展空间是在不断的成长中逐渐扩大的。比如都市报要努力开拓城镇和农村市场, 来满足其发展需要。从发展趋势来看, 城乡纸质媒体市场日趋成熟。中心城市报业日趋白热化, 收入增幅减缓, 而部分地市报纸收入增加, 突破报业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城乡市场。市场成熟是一个过程,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量, 所以策划出适合不同阶段需求的报业品种, 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报纸发行体系, 开拓城镇和农村报业市场, 将成为未来电视新闻业和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5]

(二) 新闻人策划专业化与策划人队伍职业化

新闻策划能力成为采编人员的重要素质,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见识力、创意力和协调力的专业策划素质。新闻策划不只对个人素质有所要求, 还需要策划主体从“智多星”式的个体向“智囊团”型的群体化发展。

(三) 新闻策划基于“实”而始于“新”

《北京青年报》主编曾说过:“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 但更看重新闻事实。”[6]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媒介的生命之源, 无论新闻报道怎样策划, 都必须坚持新闻事件真实和报道真实相一致, 要坚决杜绝报道中造假、煽情、浮夸、炒作、歪曲新闻等现象。坚持新闻真实, 把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 这是对新闻工作者业务上的最基本要求。当年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期间就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他还把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看作是区别“好”报刊和“坏”报刊的标准。由此可见, 把握住新闻策划的真实性对于媒体来讲从古至今都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电视新闻人必须遵从和信守的。

(四) 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

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和新闻界的地位。对于一些都市媒体而言, 媒体性质决定了其新闻策划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关注民生上。只有以百姓的苦为苦, 以百姓的乐为乐, 才能拉近媒体与读者的距离,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形成良性的互动。

四、新闻策划的意义

(一) 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经过策划的报道或者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时间和活动的理解和参与, 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 使得新闻报道取得了最佳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社会影响。新闻策划是报道主体作用于报道客体的一项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活动。不论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策划, 还是参与其前后的报道, 都是报道者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

同时, 要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 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因为, 新闻策划归根到底都是由新闻人操作和执行的, 如果我们抓新闻策划而忽视了新闻队伍的素质的提高, 新闻策划就会逐渐演变成一句空话, 甚至是笑话。

(二) 新闻报道策划可以使新闻的主题鲜明, 并对报道的方针和原则有正确的把握

这一属性决定它必须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必须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高扬主旋律的要求下将这些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聚集到主题上, 增强新闻舆论有效性。可以说, 对这些报道题材进行科学的策划, 可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善统一, 从而在报道思想上取得共识, 增强新闻价值与舆论导向的强势。

(三) 新闻策划可以发挥报道优势, 形成舆论声势, 满足受众需求

新闻报道从策划到运作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托, 策划运行的是多媒体、多部分的有机合作。可以使多种新闻媒体集体参与, 有利于组织和安排报道计划, 从而更加迅速及时地从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地报道;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及群众坚决跟党走的信念, 形成舆论强势。新闻策划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同时, 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普及的冲击, 电视新闻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让越来越高, 仅仅满足他们对新闻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电视媒体怎样才能利用自己相对有限的容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呢?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策划的成功与否。对电视新闻媒体而言, 整套节目的制作安排、整个报道计划的实施都离不开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的过程也是“三大论”———系统论、工程论、深化论的实践过程, 只要这个过程实践得当, 策划这一手段运用得巧妙, 那么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策划”一词已成为新闻界一句流行语。依靠“策划”可以形成自家独特的新闻视觉, 最大限度地争夺受众, 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升媒体竞争力。目前新闻策划已经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 然而它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 但由于媒体在社会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所以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和解决, 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策划, 更好地发挥新闻策划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实现其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策划,视域,问题

参考文献

[1]艾风.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产物[J].新闻界, 1997 (2) .

[2]卢阴御.新闻策划现象初探[J].新闻纵横, 1996 (10) .

[3]贾亦凡.昨天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J].新闻记者, 1996 (10) .

[4]赵振宇.当前新闻报道策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民主与科学, 2007 (5) .

[5]王继武.浅析新闻策划的两个误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 篇6

1县级广播电视台社会类新闻的现状分析

县级电视台是中央、省、市、县(区)四级广播电视台中的基层宣传单位,直接面对的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发挥传声筒作用时,社会类新闻宣传就成了最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社会新闻在发挥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聚民心上力不从心。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种。

1.1县级广播电视台对社会类新闻的重视不够。作为基层新闻传播单位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时,过分强调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活动报道为主,而忽略了社会类新闻的采访宣传。造成了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比例失调。有时甚至出现一天的新闻中,没有一条社会类新闻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收视率。

1.2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欠缺,认识不到位。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闻节目为例,虽然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了“扶贫攻坚”“项目建设”“记者走基层”等社会类新闻小栏目,但由于从业人员大多并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对社会类新闻的理解不够、认识不足,采写出的社会类新闻,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初级阶段,切入点不准确、可视性不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社会类新闻的采访策划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平台,要想真正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离不开策划,可以说策划决定社会新闻的成败,是提高新闻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1县级电视台社会类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学做有心人,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找准政策与群众的认识的切合点,搜集身边各行各业的闪光点、动情点,要善于观察、善于取材,敏锐地抓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亮点,进行广泛深入报道。要始终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多走多看,紧贴百姓的脉搏,用心捕捉平民百姓生活中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探索适合民生特点的报道视角。只有用群众语言、群众的视角,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思想感悟,采写出的社会新闻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赢得群众的好评。

2.2新闻工作者要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强烈的目的感是采访策划的关键,一个好的选题到手后,作为记者首先要精心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征求专家、熟人意见建议等途径,详细了解背景材料,对采访对象及主体背景心中有数,其次要恰当设计提问的领域,要结合现实发生的事件、采访的主体提问,分清主次通过提问寻找全新的东西,挖掘新闻的价值,再次,要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将所有之前采访的要素汇合在一起,制定一项具体的采访计划。比如,拍摄什么素材、应用哪些角度,记者出镜要体现哪些东西,同期声采访需要什么内容等详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一来在具体的采访中就不会出现偏差,也就不会被采访对象牵着走,才能真正采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2.3新闻记者要头脑灵活,随机应变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记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即使有周密的计划,但真正的采访开始后,就会出现种种自己意想不到的情况,或采访对象不配合,或掌握的情况有差错,甚至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之前计划完全相反,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头脑灵活,及时调整计划,采访的方式、内容、技巧都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通过现场的观察、交流,发掘新的亮点,发现新的线索,迸发出的灵感,克服困难,完成采访,善于随机应变的记者,往往能在采访中更主动地把握机会,发现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上一篇:破碎施工下一篇:农药经营